大学体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01:11:25

点击下载

作者:季智杰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试读:

前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发生了巨大变化,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新思想、新观念已成为指导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广泛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工程》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面临着新的改革发展。《大学体育》就是在这一新形势下,由我院的体育教师结合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精心编写而成的。

本书以体育教学为基本思想,将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和体育文化融为一体,与高校的体育课相结合,成为一套能运用到实际体育教学中的理论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服务,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运动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目的。

本书共分十五章。第一章到第五章,主要介绍大学体育的相关知识,以及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与欣赏;第六章到第十五章主要介绍高职院校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与健身方法,包括一些新的休闲体育项目。

本书的框架新颖,指导思想明确。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把运动竞技项目与大学生的健身锻炼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连。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和锻炼的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院校、成人高校、中专学校等的大学体育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由季智杰担任主编,汪涛、李学军、唐志强担任副主编。参加本书各章编写工作的有:季智杰(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汪涛(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李学军(第五章、第六章)、唐志强(第七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王昊(第十二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刘磊(第十三章)。

由于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编者第一章高职院校体育概述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它已经成为人类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社会文化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职院校体育是寓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于其中,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和身体运动于一体的一门课程。第一节 体育的概念及功能

一、体育的概念“体育”一词,其英文是“Physical 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体育。体育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生活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等目的的社会活动。体育可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等种类。(一)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一个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终身体育观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为了达到教育、教养及发展身体的总目的,不同层次的学校按不同教育阶段和年龄特征,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等基本组织形式,围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一中心,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各项任务。

根据体育社会化、娱乐化、终身化及竞技化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考虑,现代学校体育不仅要考虑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还要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树立现代健康观,不断提高欣赏比赛的水平,并创造条件在为国家输送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贡献,以适应21世纪开拓型人才对精神、体质、文化生活等日益增长的需要。(二)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也称竞技运动,它是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体力、智力与运动才能,以取得优异成绩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而进行的科学训练和各种竞赛活动。由于这种体育活动的表演技艺高超,竞争性强,极易吸引观众,因此,在活跃社会文化生活,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国际威望及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等方面,有着极为特殊的社会教育作用。其特点有: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具有激励的对抗性;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具有娱乐性。(三)社会体育

社会体育也称大众学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休闲、医疗和康复为目标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媒体经常提到的娱乐体育、休闲体育、余暇体育、养生体育或医疗体育等均可列入此范围。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自《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种体育俱乐部、健身娱乐中心等竞相兴起。与此同时,全面体育意识、体育观念正逐渐地提高和发生改变,体育在促进人们健康的同时,正成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体育的功能(一)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

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主要反映在健身、健美、益智、保健等方面。

1.健身功能

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人体直接参与活动,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之一。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健身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或者是最重要的功能。体育的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提高运动能力;促进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能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体育与健康赏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提高体育审美能力和体育文化素质,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和卫生习惯,提高其生活质量。

2.健美功能

人体以匀称的体型、线条明朗的体姿、刚健有力的躯体、饱满强壮的肌肉、充满生机的活力来显示自己的健美和力量。健美锻炼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发达肌肉,增长力量;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3.益智功能

人类大脑的智力活动可分为感知、记忆、思维和创造四个部分。在体育运动时,人的视野开阔、听觉灵敏,极易捕捉瞬息万变的各种信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转换速度和稳定性;同时,大脑皮层处于兴奋、抑制的交替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从而使记忆、思维和创造等环节的功能有所改善,进而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体育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质的增强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体育与智能的发展呈正相关。

4.保健功能

体育的医疗保健功能表现在运动体育手段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康复身心、调节心理功能等方面,通过身体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的功能,加速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增进人的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延缓衰老,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延年益寿。有研究证明,经常锻炼的人在40~50岁时,身体机能仍相当稳定,即使到了60岁,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仍相当于20多岁不锻炼的人。同时,人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调整心态,促进心理健康。(二)体育的社会功能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体育的社会功能必将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和应用,并更加出色地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它主要包含有教育、娱乐、经济和政治等功能。

1.教育功能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历代统治者都把体育纳入教育体系之中。他们认为体育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现在的体育教育,已不仅是为了促进身体发育,增强人民体质和掌控运动技能,而是要着眼于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观念、兴趣和习惯,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在传授人体健康的科学知识和教导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发展人际交往、促进人的个体社会化上,同样体现了体育的教育功能。体育具有群众性、国际性、技艺性和礼仪性的特点(这在大型体育竞赛中尤为明显),同时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威望,增强凝聚力。体育吸引的对象主要为一般民众,所以活动领域遍布整个社会,乃至每个家庭,从而使它成为现代社会传播价值观最为理想的载体。在体育运动中,由于生理、心理、情绪的变化,每时每刻都对参加者提出了思想道德、作风等方面的要求,这是自我教育或接受教育的良好契机。通过体育锻炼,能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和身体健康的知识,学会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见其教育的功能是巨大的。

2.娱乐功能

体育运动的娱乐功能是由它的娱乐特点所决定的。从体育运动的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人们娱乐的重要内容。随着节假日、双休日时间的增多,如何善度闲暇之日,已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余暇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和劳动之余获得积极的休息,而且还能陶冶情操,愉快身心,培养高尚的品格。例如,现代都市生活使人与大自然远离,但参加户外体育活动可以调节生活,使人享受返回大自然的乐趣;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体育锻炼有利于密切人际交往和享受集体聚会的乐趣;通过参与体育竞赛或从事一些惊险性体育项目,可以在向体力与自然的挑战中,体验创造人生价值的乐趣;经常欣赏体育比赛和表演,可以从运动员的高超技艺中得到美的艺术享受。目前,为了丰富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和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全民健身条例》,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最健康、最理想的体育娱乐方式,以便让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获得精神快感,使在工作和劳动中造成的精神紧张、脑力疲劳和紊乱的情绪得到调节,最终达到“净化”感情和充分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

3.经济功能

在当今市场能力经济调节的社会环境中,体育早已不仅是过去概念的福利事业,而且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注意发挥体育的经济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体育运动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大型比赛中获取经济效益。首先是出售体育比赛的电视转播权。体育竞赛的实况转播,目前已成为最吸引人,也是收费最高的节目。第二是发行纪念币。纪念币具有珍贵的收藏意义,必要时又有流通价值,因此备受收藏者和体育爱好者的欢迎。第三是发售体育彩票。体育彩票是吸引人们对体育比赛的关注度,提高上座率的一个重要手段,现已成为大型国际比赛惯用的增收措施。第四是组织门票收入。第五是收取广告费。在比赛场地设立广告牌,比赛中所用各种物品上安排广告等都是招揽生意、推销商品的极好机会。(2)在社会体育活动中发展体育经济。首先是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如平时可开放体育设施,安排群众性体育活动,收取一定的费用。第二是经常举办热门比赛,以提高上座率,增加收入。第三是举办娱乐体育,如开办体育娱乐俱乐部或体育活动中心,以丰富群众现代生活,增加经济收入。此外,发展体育旅游,谋求赞助,发行体育邮票,开设体育资讯站等,也都是谋求体育经济效益、发挥体育竞技功能的重要内容。(3)体育运动的发展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使体育器械、设备、服装等生产行业得到发展,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4)通过体育健身,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乃至整体素质,使他们能在体力、智力等方面适应工作环境和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劳动效率;能减少疾病给工作所带来的劳动损失,提高出勤率,减少医疗费用开支。

4.政治功能

体育受政治的制约性很强,往往能影响到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反之,体育又能影响和反作用于政治。具体表现下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能为国争光,振奋民族精神。国际体育竞赛是和平时期国与国之间竞争的舞台,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水平的窗口。因此,比赛的胜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荣辱,现代世界各国无不重视体育运动的政治意义。近年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很快,捷报频传。自从1984年我国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口后,中国队获得的金牌数在不断地增多,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更是夺得了创纪录的51枚金牌,获得了金牌榜第一,让世界感到震惊,使国人感到自豪和振奋。(2)体育能为外交服务。体育是超越世界上任何语言和社会交流障碍的国际语言,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工具。2001年7月13日,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得成功,各国元首、友人纷纷向我国表示祝贺;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时候,世界上七十多个国家的元首和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这充分说明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胜利。(3)体育是促进政治团结的重要方面。体育运动的群众性能使人们在体育运动中加强人际交往,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例如,竞赛活动、群众性登山、野营活动、余暇体育活动等可以增强人们之间的交往,培养一致的社会情感,使人与人之间充满团结和睦气氛。体育有一种内聚力,可以提高一个团队的向心力,促进团结。一个国家的体育竞赛可以促进国内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爱国热情。第二节 高职院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与实现途径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体育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它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高职院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与实现途径如下。

一、高职院校体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体育是大学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社会发展和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和建立学生的终身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及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使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职院校体育的任务

要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目标,应完成好以下任务。(1)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是我国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体育本质功能的正确反映。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生命活动最旺盛,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体育健康教育,促使学生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重视营养卫生、心理卫生,积极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并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正常地生长发育,塑造健康的体格,发展健康素质和活动能力,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掌握体育锻炼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通过体育教学,向高职院校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充分调动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时效性,逐步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既是高校体育的基本内涵,也是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需要。(3)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教学实践证明,体育自身的固有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生动、最活泼的形式之一,高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增强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有爱、勇于奉献、朝气蓬勃、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文明的行为和规范的品质,增强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培养遵守纪律和公正无私的人格,还能促进自信心、自制力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向着更高层次追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4)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综合实力的增强,高职院校体育不仅承担着指导、普及、促进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的任务,还肩负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使命。各高职院校应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并有一定专项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课余运动训练,充分利用高校的有利条件和高职院校学生体能、职能上的优势,按照教育和体育的固有规律,坚持系统科学训练和竞技教育,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为国家培养竞技运动后备人才。

三、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途径《学生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体育工作是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队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这四个方面也是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

1.体育课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的主要形式有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等。随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的改革和发展,体育俱乐部形式成为今后学校体育课的主要形式。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健身为中心,以“终身体育”为指导,以“育人”为最终目标。它的特点是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除教授理论知识外,通过各项身体活动,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达到增强体质,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并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学生爱好和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体育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基础,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提高身体素质,就必须积极地投入到课外的体育锻炼中,并在活动中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3.课余运动队训练

课余运动队训练是课外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利用业余时间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训练,达到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提高队员技术水平的目标。所以,这是一种专门的教育过程,也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

4.课余体育竞赛

高职院校的体育竞赛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类。通过开展高职院校体育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进取和拼搏精神,以及遵守纪律,服从安排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它既丰富和活跃了课余文化生活,又能给学校体育带来新的活力。第二章大学体育目标

大学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大学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大学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大学生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第一节 大学体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紧密配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使命。大学体育是实现社会体育、终身体育的基础,有条件的高校可办高水平运动队或各种运动俱乐部,以提高体育的普及程度和竞技运动水平。

一、体育与高等教育

21世纪的竞争是人与人全面素质的竞争,民族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都要靠人去实现,因而必须完善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人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体的生理与心理素质,其发展靠全面的教育来保证。大学生是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身心素质的培养,主要靠大学体育来实现。

大学体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大学体育的结构和功能及社会发展对大学体育的要求所决定的。大学体育既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马克思把教育理解为“第一,智育。第二,体育,即体操学校和军事操练所传授的东西。第三,技术教育”。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这些论述和指示,阐明和确立了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不仅赋予了学校体育以使命,确立了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还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的身心素质是整体素质的基础,学校体育是实施培养整体素质中身心素质的最重要手段,缺少体育,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体育必须与德、智、美育相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一)体育与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培育,使他们养成所期望的品德。其内容包括人们的政治态度、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体育与德育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它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精神品质。高校体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体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形成。体育活动为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性,运动知识和健康知识教育也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品格教育的行为指向与规范。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二)体育与智育

体育为智力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并且是增强人智力的重要手段。人的智力发展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之上,这是因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坚持经常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大脑发育。适宜的运动可提高大脑对疲劳的耐受力,使人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更加敏锐,大脑神经细胞反应更加迅速,分析、综合能力加强,尤其有助于右脑的开发。智力的增长和发展,要求体力也得到相应发展,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会改善进行智力活动的条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体育同智育间的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斯坦福大学对全美获得优秀奖学金的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智力高的人比智力低的人身体更强健、更健康。(三)体育与美育

美育的目标在于完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通过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及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培养来塑造情感和心灵。审美心理结构与人的体制结构属于人的本质的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但二者又存在着密切关系。体育侧重身体的锻炼,而美育则注重心灵的雕塑。人的体制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因而体制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活动,人身体各部分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得动作协调、灵敏,并具有较快的速度和较好的耐力,促使人获得身体强壮健美、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的整体形象。此外,还可培养学生的姿态美、仪表美、心灵美,以及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充分发挥美的形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以获得体育及美育对身心健康的良好作用。

二、体育与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它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促使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的影响,创造健康的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求得适当的帮助,从而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在于教育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健、情绪上的自我调节、生活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其目的在于,唤起个人和公众对健康的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使人们运用知识和所掌握的保健措施,在面临与健康状态相关的问题时做出自我抉择,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周围的生活环境。健康教育分为知识、态度、行为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人身体的构造和功能、个人卫生、公共卫生、学习卫生、营养卫生、运动卫生(包括坐、立、行正确姿势)、环境卫生和精神卫生等。

体育与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完整教育过程。体育要与卫生相结合,就是指在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过程中,必须讲究卫生。不讲卫生的体育锻炼,不仅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还会引发伤害事故,有损人的健康。因此,不管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的安排,都要考虑到合理的作息制度、饮食制度、脑力劳动、体力劳动以及积极性休息等多方面因素。体育与卫生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必须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图个强健,而更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此,就要积极吸取体育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了解现在和未来的健康需求。

三、体育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一般是指人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都要从适应环境与个人的需要出发,进行体育锻炼,以取得生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物质条件。终身体育是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思想一方面反映了在现代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下,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体质量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文明给人体健康带来了某些不良影响。人们要适应高速度、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以及现代文明对人体提出的挑战,必须进行终身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锻炼依据人的生命活动及人体发展和完善的变化规律、体育锻炼对人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发展条件下对人体质量提出的要求,结合终身教育而不断发展。体育锻炼必须遵循人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有恒,才能获得持续性的锻炼效果。所以,终身体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体育,还包括学前体育和学后体育的连续过程。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使体育锻炼成为现代文明生活的一部分,人需要不断地接受科学的体育指导,才能提高健身效果。能否科学地指导人们终身从事身体锻炼,涉及如何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中身体心理素质的大问题。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校体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技能和素质的正常发挥,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身体,既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从事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另外,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教育过程,通过使学生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和方法,既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体质增强,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第二节 大学体育目标及大学生体育规格

大学体育目标由条件目标、过程目标、效果目标所组成。由于一般以效果目标为衡量目标完成的最终标准,所以,本节阐述的大学体育的总目标,主要指效果目标。

一、确定我国大学体育目标的依据(一)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主要体现在对高校培养人的规格及质量要求上。社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并且正在深刻改变人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日常生活节奏。“世界正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我国当前实施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要求高校培养成千上万的跨世纪人才,通过发现科学技术,促使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入21世纪,世界变化的节奏加快,幅度增大,影响更为深远。高校体育必须与德育、智育紧密结合,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且体魄强健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对人体质量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文明愉快的生活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文明又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使得人们对健身、娱乐、消遣等活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因而将更为普及。这就要求高校体育一方面要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并且还要重视把有体育才能的学生组织起来加以训练,使他们成为社会体育的骨干。(二)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大学生是高校体育的主体。要提高体育效果,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体育。普通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于儿童、少年和青春早期,也不同于成年人。高校体育工作的实践活动,如体育内容的选择、安排和组织形式,以及锻炼、教学、训练方法手段等,都必须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等具体条件。因此,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大学体育目标的生理和心理依据。(三)体育对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社会生产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生产力表现在个体身上,其主要内容是指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体育能促进青少年一代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特别是学校体育的各种活动,不仅包含人的体力活动,还包含丰富的智力活动,如各种游戏、球类运动等。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脑组织的缓冲性和抗酸碱能力,提高氧化酶系统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更好地发挥思维能力,使人体潜在的智力和精神活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当代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劳动力,如果没有体力和智力作为发展的雄厚基础,则只会成为劳动力中的“废”品。

健康的身体是人的才能获得多方面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的发展所需要的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劳动力,而是掌握一定科学知识和多种技能的发达劳动力。这样的人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表达、适应、操作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上。体育更好地完成增强人的体质这一根本任务,并紧密配合教育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大学体育必须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培养掌握各种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服务。

二、高校体育目标体系

确定大学体育的工作,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高校来进行;要反映现代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并认真吸收国外高校体育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项目体系。(一)高校体育的总体目标

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促进其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身体健康的高层次合格人才。

这个总体目标,从根本上反映了体育本质特征,它制约和影响着高校体育的全过程,切实体现了我国社会、教育、体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大学生的需要。(二)普通高校体育的具体效果目标

①掌握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正确认识体育对人类及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学会符合个体兴趣和需要的科学锻炼的原理和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体育能力,为终身坚持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中规定的指标和规格要求,身心愉快地学习和工作,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

③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及意志品质教育,加强主体性教育、体育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④对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课余训练,并适当地组织比赛,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满足他们对运动竞技的需求,为社会体育培养骨干,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组织高水平运动队或运动俱乐部,参加国际大赛,为国争光。

上述高校体育的具体效果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需要综合的实现,绝不能为追求一时显效,片面突出其中的部分因素,而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体育规格

体育规格是指教育者对在校大学生身体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它是大学教育人才规格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国家教育方针、大学培养目标在身体教育方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体现。大学生体育规格也是大学体育目标的具体化,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建立大学生体育规格,有利于高等学校加强高层次人才体育规格培养的规范化和科学管理,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一)大学生体育的总体规格

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掌握一定的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学会并能运用一二项基本实用的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成为身心健康、精力充沛的,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合格人才。(二)具体规格

1.体育思想规格

①具有终身体育锻炼思想。

②明确体育在大学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③能处理好德、智、体三者关系,并能用于指导学习和工作实践。

2.体质规格

体质是人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一般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因素综合的不断发展的而又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与健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二者之间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体质是健康的基础,但同样健康的人,其体质却千差万别。一个人的体质强弱要从形态、功能、身体素质及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抗疾病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①体格健壮,身体发育均匀、和谐,姿态端正(包括正确的站、立、走姿势)。

②用维尔维克指数评定,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要求。(2)身体机能

①神经系统有较高的兴奋性和灵活性,思维敏捷。

②强健的心血管系统。

③肺活量指数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3)身体素质

①一般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②专项身体素质:耐久力强,反应敏捷。

③视力达到视力等级正常标准(≥1.0)。

④精神状态: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能长时间坚持学习和工作。

3.体育知识规格

体育知识规格是指大学生所具备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

4.体育能力规格(1)运动能力

①基本掌握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能力。

②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③较好地掌握1~2项基本实用的锻炼技能的能力。

④自我保护能力。(2)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①自我锻炼能力。

②自我评价能力。

③自我创新能力。(3)体育组织与管理能力

①组织指导基层体育比赛活动能力。

②担任基层一般比赛活动的裁判能力。

③可指导全民健身小型辅导站、点的工作,并具有组织和调动队伍的能力。(4)体育环境和条件的创造和适应能力

能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地理状况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利用环境条件,开展体育活动的能力。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规格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具体规格之间是互相联系且不可分割的。内容体系的确定应根据体育的特点,以育人为目的,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尽量保证客观、科学。第三节 实施大学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在校大学生要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依据,按照《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主要内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认真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以适应社会对大学生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认真完成大学体育目标中的具体内容,更好地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建设服务。

一、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体育和健康意识

体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高校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党的教育方针规定,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阶段,大学体育要坚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的基本方向,正确处理好体育与德、智、美育等的关系,从而明确大学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贯彻执行我国体育教育方针、政策、制度和措施。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端正参加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加强自身的体育和健康意识。

大学生的年龄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机体代偿能力强,不易察觉各种危害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一些人认为“无病身体就是健康”,“年轻力壮,不需锻炼”,对心理和社会环境及现代生活的特点,缺乏敏锐的观察和判断,缺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紧迫感。随着社会现代化步伐的迈进,人类健康将面对许多潜在的危险,如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运动不足,公害问题严重等。诸如此类妨碍人类身体健康的因素,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存,如果只重视德、智,轻视体育,而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效增强体质

高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也是在校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大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校内外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各种体育活动,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既反应个体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需要。少数有生理缺陷或有某些疾病的学生,要认真参加并上好大学体育中安排的体育保健、体育医疗和矫正体育课,尽力改善自身体质状况,提高健康水平。普通大学生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爱好,掌握一两项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那些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和高校的实际情条件,积极参与校内外课余体育训练,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和运动能力,为校、系争光。

大学生体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体育整体效益的提高。除了上好体育课程之外,大学生还必须积极参加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并有选择地参加课余训练和竞赛,结合“达标”,保证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努力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三、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体育锻炼的好处很多,其特殊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当然这是指科学的运动。大学生体育并不是单一的运动,还包括了卫生保健等方面工作。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知识,还要重视学习简单实用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使自身的体育锻炼与保健养护结合,提高保健能力,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文化层次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在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其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常常为其他人群,特别是青少年所模仿。因此,大学生要增强维护健康的责任感,认真学习两个“条例”,戒除不良嗜好,遵守有关健康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健康水平,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完成,充当先导和模范。第三章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1世纪健康教育的主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可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第一节 大学生的心理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此外,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养成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得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了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炼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式

一、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洽,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炼自己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节 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与作用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运动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情感和意志表现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包括年龄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性格差异等)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训、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运动活动的心理规律;研究运动竞赛的心理状态和比赛制胜的心理手段等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竞赛与选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体育课的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外,主要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技巧,并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心理学研究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揭示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为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这构成了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训练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训练活动的支配与调解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

运动战术是比赛制胜的手段。战术意识的作用,战术意图的预见,战术心理定势等,无不参与到运动战术训练中去,构成战术训练的重要心理因素。比赛双方在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水平上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对实力相当的两队来说,心理因素的训练和心理能力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两队交锋,可以说心理能力强者胜。因此,研究心理训练问题,乃是运动心理学重要的任务。

运动员的选拔内容必须包括心理因素。心理选才要依靠一套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许多心理测定手段,并根据运动心理学所提供的原理,制定心理素质测验的标准。第四章运动损失预防和处理第一节 运动损伤防止概念

一、概述

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的发生与运动训练安排、运动项目与技术动作、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

运动损伤学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通过总结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治疗效果和康复时间等,为改善运动条件,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运动损伤所造成的影响是严重的,它使运动员不能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妨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严重者还可引起残疾,甚至死亡。对一般体育爱好者来说,运动损伤将影响其健康、学习和工作,给广大群众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运动损伤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只要我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从而保证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正常进行。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常用的运动损伤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

如皮肤损伤、肌肉与肌腱损伤、关节损伤、滑囊损伤、骨损伤、神经损伤和内脏器官损伤的等。

2.按伤后皮肤或黏膜完整性分类(1)开放性损伤 伤处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2)闭合性损伤 伤处皮肤与黏膜仍保持完整,无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腱鞘炎与闭合性骨折等。

3.按伤情轻重分类(1)轻伤 伤后能按原计划进行训练。(2)中等伤 伤后不能按原计划训练,须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的活动。(3)重伤 完全不能训练。

4.按损伤病程分类(1)急性损伤 指一瞬间遭受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造成的损伤。(2)慢性损伤 指局部过度负荷、多次微细损伤积累而成的劳损,或由于急性损伤处理不当转化而来的陈旧性损伤。

三、运动损伤的原因

1.缺乏必要的运动损伤知识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活动组织者、指导者、参加者缺乏必要的预防运动损伤知识有关。由于缺乏基本知识,安全教育不够,不懂得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在发生损伤后不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致使伤害情况时有发生。

2.训练水平不够

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训练、战略战术训练以及心理品质培训不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一般身体素质不良时,肌肉力量和弹性就较差,反应迟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较弱,因而容易致伤。专项技术训练不够时,往往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存在缺点和错误,这类不佳的技术动作,极易违反身体结构、机能特点和运动时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