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17:18:4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绵阳史话

绵阳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序《绵阳史话》是《中国史话》大型系列文化丛书之一。编著本书的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本较为完整、准确的介绍绵阳历史的普及类读物,让更多的人了解绵阳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感受绵阳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绵阳人民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把绵阳建设成为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书写着更加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绵阳篇章。

绵阳城市始建于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历来为郡县、州府治所。这里是我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是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是中华民族治水英雄及夏王朝的缔造者大禹的诞生地;是我国中医针灸发源地之一,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俑是现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人体经脉模型。古往今来,这块土地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哺育了李白、欧阳修、文同、李调元、沙汀、邓稼先、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蒋琬、宋哲元及杜甫、王勃、杨炯、卢照邻等均在此留有重要遗迹或作品。嫘祖文化、大禹文化、三国蜀汉文化、李白文化、文昌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羌族文化、白马藏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两弹城、亚洲最大风洞群蕴含的国防科技文化独具魅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铸就的感恩奋进文化感天动地,文昌庙会、雎水踩桥等大众文化活动源远流长。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7万人。

当前,绵阳市委正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路径,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科技立市、工业兴市,坚持创新驱动、军民融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突出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绵阳科技城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而艰苦奋斗。《绵阳史话》坚持存真求实、详今略古的原则,秉笔直书绵阳的发展历程,力求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的统一,再现绵阳历史与现状的真实面貌,向世人展示绵阳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绵阳这片古老土地的魅力与绚烂,为绵阳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和现实依据。

本书承蒙《中国史话》编辑委员会专家学者们审阅、悉心指导,在此,谨致深切的感谢!衷心地希望本书有助于人们用较少的时间清晰地了解绵阳历史文化发展概况,有助于青少年从小养成“知我历史,爱我家乡”的观念,同时,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绵阳、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共绵阳市委书记 罗强2014年10月一市情概览

绵阳市位于四川省北部,地处川陕要道,总面积20249.45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53%,居四川各市州第8位。城区距省会成都90公里。绵阳市辖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三台县、安县、梓潼县、盐亭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代管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市人民政府驻涪城区。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543.40万。绵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物产众多,自古便有“富乐之乡”的美誉。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1455.12亿元,在西部52个主要城市中居第19位。行政区划

198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绵阳地区行政公署和县级绵阳市撤销,建立省辖绵阳市(地级),辖市中区、安县、江油、梓潼、平武、北川、三台、盐亭7县1区。1988年2月,江油撤县建市(县级)。1992年10月,绵阳市中区撤销,建立涪城区、游仙区,至此,绵阳市辖6县1市2区。涪城区人民政府驻城区东南文庙街;游仙区人民政府驻城区沈家坝;江油市人民政府驻中坝镇;三台县人民政府驻潼川镇;安县人民政府驻地于2002年3月由安昌镇迁入花荄镇;梓潼县人民政府驻文昌镇;盐亭县人民政府驻云溪镇;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原驻曲山镇,2008年,“5·12”地震后易地重建,驻永昌镇;平武县人民政府驻龙安镇。2013年年底,全市共辖乡级行政区划277个,其中设乡133个,设镇144个,民族乡30个;居委会512个,农村村委会3269个。人口分布

根据2012年年底统计数据,绵阳市共有545.40万人,占全省6.2%,居全省第4位。全市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南丘陵地区,涪江中游及其支流沿岸,宝成铁路,川陕、绵渝公路沿线人口尤其稠密。西北部的平武、北川两县,面积占全市的2/5以上,但人口仅占7.8%。全市6县1市2区中,三台县147.31万人,盐亭县59.94万人,梓潼县38.58万人,安县44.29万人,北川羌族自治县24.13万人,平武县18.39万人,涪城区69.18万人,游仙区54.90万人,江油市88.68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269人/平方公里。2013年,绵阳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远远低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绵阳市城镇人口为237.79万人,农村人口为307.61万人;依性别划分,男性人口281.00万人,女性人口264.4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52%和48.48%。民族构成

绵阳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辖区内共分布40个民族。汉族占全市人口的96.9%,少数民族以羌族、藏族、回族为主。羌族有135321人,主要分布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藏族有10057人,主要分布在平武、北川两县;回族有10008人,主要分布在盐亭县。其余各少数民族则散居于全市,呈“大杂居、小聚居,又杂居又聚居”的特点。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平武县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同时,在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盐亭县建立的羌族乡、藏族乡和回族乡共14个。各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形成了和睦相处的民族大家庭。1地理环境概述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全境呈西北—东南向宽条状,长约282公里,宽75~125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3°45′~105°43′,北纬30°42′~33°03′;市界东南接南充,东北与广元市为邻,南接遂宁,西邻德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抵甘肃南部。绵阳市东北望剑门天险,西南接成都平原,有涪江、宝成铁路和川陕公路斜贯,自古就有“剑门锁钥”“蜀道咽喉”“成都屏障”之称。

从地图上看,绵阳像一幅巨大的多边形彩绸,斜挂在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斜坡上,上端直抵松潘大雪山,下端拖到盆底中间。西北部属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山地,地势高峻,群峰巍峨,重峦叠嶂。最高峰雪宝顶海拔高达5400米,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峰还有三牙羌等4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有140多平方公里。市境东南部属于四川盆地的盆底部分,地势低陷,丘陵起伏,平坝开阔,平均海拔400~600米,最低处在三台县南端的郪江谷地,海拔仅307米,与市境内最高处相差约5100米,而其距离仅300公里。地势起伏很大,地貌差异显著,既有高山峡谷,又有宽阔的平坝,还有舒缓的丘陵。在不足300公里的区域内,海拔高度从5000米突降到300米,立体式的自然地貌、立体式的气候条件、立体式的资源分布,形成了绵阳市独特的、多样的、优越的自然地理优势,真可谓得天独厚。

多样的地貌造就了较为复杂的气候条件。按全国综合自然区划,绵阳市境属我国东部季风区的中亚热带,北与北亚热带南界相邻,西北同青藏高原区高原温带毗连。按全国气候区划,绵阳市处于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旱、夏热、秋短、冬冷,降水丰沛和阴天多、日照少的特点。市境内各地冬季多偏北风,时间长达三个多月。由于西北部高山阻挡了西北来的寒流,因而平均气温一般都在0℃以上,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3.9℃~6.2℃,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要高,故冬季无严寒。冬季降水量少,一般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4%。夏季由于西北部高山阻挡了南来的暖湿气流,因而高温多雨。七月平均气温在24.2℃~27.2℃,比同纬度的其他省份要低,故夏无酷暑。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9%~61%,年降水量在825.8~1417毫米。降水分布差异较大,西北部山地处于迎风坡,降水多,龙门山中段是四川省著名的暴雨区之一;东南部丘陵、平坝降水少,盐亭县是四川盆地著名的干旱区。

市域气候差异大,西北部山地由于海拔落差大,形成以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为基带的山地垂直气候,有利于发展山地垂直农业;东南部地势低,热量资源丰富,形成了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西北部——龙门山地

西北山地群峰巍峨,山高谷深。海拔在4000~5000米的群山,约占全市面积的61%,主要由东北—西南向的龙门山山脉、东西向的摩天岭山脉和南北向的岷山山脉组成。

龙门山山脉分布于江油市和安县、北川、平武等地,一般海拔2500米,少数山峰在3000米以上。西坡缓,东坡陡。东坡山势由1000米骤升到2500米,从江油市和安县北望,山势巍峨。岷山山脉位于绵阳市西北角,是岷江、涪江和白龙江的分水岭,海拔在3500米以上。5000米以上有现代冰川分布。

龙门山山脉和岷山山脉褶皱错杂,断裂发育,被称为松潘龙门山地震带,是四川省六个地震带之一。

山区山高谷深。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界的三牙羌、雪宝顶主峰,海拔分别为5068米、5400米;谷底高程仅1500~2000米。受地形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垂直变化明显,形成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立体气候。从谷地的亚热带气候往上逐渐演变为暖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气候,可以说除热带气候外,地球上其他几种气候带,绵阳都存在。绵阳境内相对湿度大,云雾多,阴天多,是发展优质茶叶生产的好地方。由于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从低山河谷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等。

山区资源丰富,森林草原广布。平武和北川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虽经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但仍保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为动物栖息、寻找食物提供了条件。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珍奇的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小熊猫等20多种。境内建有王朗、小寨子沟、泗耳、千佛山、小河沟等自然保护区。山区有许多名山、奇峰、异洞,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有助于开发、发展旅游业。中部——冲洪积平坝

中部的冲洪积平坝属成都平原边缘带,占全市面积的18.6%,分布在涪江及其支流安昌江、梓江等河流沿岸,是由涪江及其支流穿越龙门山山脉以后,坡度降低,流速变缓,泥沙淤积而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江彰平原,有250多平方公里,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川中第二大平原。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引水灌溉条件好,水热光照条件好,农作物一年可2~3熟,既是全市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稳产高产基地,也是人口、城镇、工业、交通最密集的地貌类型。平坝距河面低,易遭洪害。东南部——低缓丘陵

东南部属川中丘陵,占全市面积的20.4%,分布于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和安县、梓潼、三台、盐亭等境内。由于长期雨水侵蚀,形成了沟谷相间、起伏和缓,呈条状、圆丘状或方山状的丘陵。该区域梯田层叠、绿树环绕,是绵阳市主要的农业区。该区域夏季气温较高,光照充足,是四川省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然而,蓄水、引水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易发生旱灾。有的地方地下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2自然资源

绵阳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使绵阳自然资源具有了种类繁多、空间分布变化大、自然优化组合好等显著特征。水利资源

丰沛的降水和复杂多样的地貌环境,为水系发育、水能蕴藏提供了良好条件。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71.14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九位。其中地表径流总量达到117.61亿立方米,但河流径流季节分配不均,各年之间的变率较大。全市有大小河流3000多条,分属涪江、嘉陵江水系。涪江是嘉陵江西岸的最大支流,干流河长700公里,其中流经市境内329公里,市境流域面积1971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97.4%),大的支流有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江、凯江和梓江等。

为了更好地利用境内水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各族人民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实施了大量的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其中,已建成的工程有团结水库、鲁班水库、沉抗水库、绵阳城区三江工程,以及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武都引水工程等,这些极大地改善了绵阳的水资源利用状况。矿产资源

绵阳市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26种、335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储量大,铁矿石储量55946万吨,锰矿2721.9万吨,铅锌矿5.2万吨,黄金30吨,磷矿2750.7万吨,硫铁矿702万吨,石灰石37409.3万吨。这些矿产资源为绵阳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黄金、锰、熔剂白云岩、膨润土的探明储量居全省首位;重晶石、玻璃砂岩居第三位;天然气、石灰岩、水泥配料、铸型砂岩居第三位;熔剂灰岩居第四位;磷块岩居第六位。这些优势矿产除锰矿质量较差外,都以质优、量大、易采选、开采利用条件极佳而全省瞩目。黄金主要分布于涪江两岸;锰矿主要分布在平武;白云岩主要分布在江油武都;膨润土主要分布在三台、盐亭境内。生物资源

绵阳市境内因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结合部,各区的生物相互渗透。绵阳市虽然主要是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的生物,但也有蒙新干旱气候区和青藏高寒气候区的生物种属,加上受第四纪冰川影响较小,为原有生物的生存、繁衍和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绵阳生物资源种类齐全,珍稀名特物种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有植物4500多种,占全省9254种的48.6%,占全国的16.6%。其中主要植物有2471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有48种,仅珍稀树种就有珙桐、连香、厚朴、杜仲、四川红杉、水杉等39种;药用植物有2100多种,常年收购的药材有600多种。桔梗、麦冬、附片、枣皮、杜仲、黄连、党参、天麻、贝母、虫草等优质药材,驰名中外。全市森林面积109723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8.3%,林木蓄积量8543.1万立方米。

绵阳市境内有脊椎动物800多种,其中兽类约100种,鸟类420种,爬行类40种,两栖类50种,鱼类190种。重点保护动物有42种,占全省的71.19%。绵阳市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珍稀动物有金丝猴、大熊猫、豹、虎、云豹、牛羚、黑颈鹤、绿尾虹雉、藏雪鸡等10余种,属二级保护的动物有小熊猫、鬣羚、斑羚、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等20余种。素有动物界“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主要生活在绵阳市西北的北川、平武县境内,因此绵阳被誉为“大熊猫的故乡”。

平武县境内的王朗自然保护区,早在1963年就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现已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总面积达339.36平方公里,主要保护的动物有大熊猫、扭角羚、金丝猴等。土地资源

绵阳市土地面积为3037.42万亩,其中可利用土地占94.5%,占全省的3.54%。绵阳市土类达117种,地带性土壤为黄壤。东南丘陵多为紫色土。西北山地,由于气候生物垂直分布明显,故土壤种类繁多,形成了以黄壤为基带,随海拔的增高,自下而上依次为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等的分布特点。河谷地区主要为冲积土,以及在人类耕作利用下发育的水稻土。发展粮、油、棉、林、果、茶、药的最佳属种和一土多用皆宜的土种多达数十种。在全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中,林地面积最大,其次是耕地,其余各类所占比重很小。

市境内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分布在三台、盐亭、梓潼、涪城、游仙、安县、江油境内;林地主要分布在北川、平武境内。能源资源

全市能源资源主要以油气、煤、水能为主。其中油气资源最多,保有储量43280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江油、梓潼、盐亭、涪城、游仙等平缓褶皱区;煤保有储量1898.9万吨,主要分布在安县、北川、江油山区;水能资源保有储量180万千瓦,分布区域以平武、北川为主,三台、江油次之。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涪江水系,可选点建设的坝址主要集中在平武、北川两县。现在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水电站有三台永安电站、明台电站、绵阳三江电站、北川苦竹坝电站(已被地震毁灭)、平武火溪河电站等。

绵阳市的生物能源比较短缺,每年仅有秸秆21.5万吨,薪柴31.97万吨,但是人畜粪便量非常大,农村适合大规模发展沼气,并能更好地解决本市农村饲料、肥料、燃料之间的矛盾。二历史沿革1最早的绵阳人

最早的绵阳人在哪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考古学家从一颗牙齿中找到了答案。这颗牙齿是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金宝村发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考古学家经鉴定,确定了这是青少年的左下侧门齿化石,距今约两万年,并指出那个时期的该地人属于晚期智人,还将其命名为“北川人”。这就是迄今考古发掘中确定的最早的绵阳人。

绵阳的先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一代又一代地生息、劳动、繁衍,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在4500年前,有一支氏族在北川桂溪南几公里的戴天山的大水洞(今绵阳市代管的江油市大康镇大旱丰村)安家。2005年,考古学家对这个原始人类遗址进行了发掘。在1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岀的陶片、磨制石器、骨器、蚌饰等,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器物。此外,在江油市的窦圌山、乾元山,平武县的焦西岗,盐亭县的高灯乡,都发现了新石器时期先民们用过的磨制石器。

距今5000~4500年,绵阳的先民已经有一部分从山区进入平原。考古工作者在安昌江畔的边堆山(今属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发现了他们生活的遗迹。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先民们在这背山近水的地方修建了房屋,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也进行采集和渔猎。他们已经能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弓箭,箭杆上装的是石头磨成的箭镞。他们还用骨头做成的鱼叉,捕杀河中的大鱼。氏族里还有专门从事制陶器的能工巧匠,他们在黏土中掺入细砂,或把石英石粉碎后加入陶土中,也有不掺杂砂石全部用陶土的,用陶轮将其制成平底的盆、壶、钵、罐或圈足豆。为了使这些陶器美观,他们还绘上绳纹、弦纹、网格纹等20多种图案,在口沿边装饰水波纹、锯齿纹,再经陶窑烧制成红色、灰色、红褐色的陶器。这些陶器不单纯是生活用具,也是工艺品。

绵阳边堆山人不再是披树皮树叶、住洞穴的原始人,而是会织布做衣服穿的文明人。他们从野外采集到麻类作物,沤泡后取出麻纤维,用陶土烧制成的鼓形或圆柱形纺轮,纺成麻线,再织布做衣服。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四川盆地是最高的了。

边堆山居民中的一支大约在4700年前向南迁徙到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广汉三星堆,他们带去了祖辈相传的制造小型磨石器、烧制小平底陶器和建筑木骨泥墙的技术,在那里继续劳动、生息。他们还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震惊中外、辉煌灿烂的三星堆文化。2西汉初年设涪县

大约3000年前,四川盆地建立了蜀国和巴国两个古国,两国大体以涪江为界。绵阳地跨涪江,东接巴、西连蜀,巴西由此得名。绵阳既是蜀国通往巴国的水陆交通要冲,也是蜀国通往中原的必经之地。

战国中期,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兵,先后灭了蜀国和巴国后,建立了蜀郡和巴郡。绵阳归蜀郡管辖。

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公元前201年,西汉在汉中和巴蜀的北部设广汉郡,下辖10县、3道,属绵阳市境内的有梓潼县、涪县(管辖区域相当于现在的游仙区、涪城区及江油市南部、安县东部与三台北部)、郪县(今三台县)、刚氐道(今平武县,当时是氐人聚居地)。广汉郡治在西汉和东汉前期设在梓潼县绳乡(今七曲山麓连枝坝),后一度迁涪县,最后迁雒城(今广汉市)。涪县县城就设在今绵阳城区涪江东岸,芙蓉溪西岸,富乐山与龟山之间,大约在今芙蓉汉城的位置,正好处在金牛道的隘口上。涪县是绵阳城市建设的起点,至今已有2210多年的历史。

秦汉是绵阳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绵阳纳入秦国版图后,经济文化获得飞跃式发展。楚汉战争时期,绵阳作为汉王刘邦的战略后方,供应粮食、兵源,为全国的统一做出了贡献。汉初统治者为恢复发展生产,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绵阳市境东南部的平坝、丘陵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比较发达,和川西平原同属于当时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秦汉时期铁器广泛使用,绵阳市境内出土了不少汉代的铁制农具。在涪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修渠引水灌溉;浅丘陵地区开辟了水田,种植水稻。当时流传的谚语是:“大旱不旱,蜀有广汉。”从汉墓出土的水田模型可以看出,蓄水灌溉和种植、养鱼多种经济形式相结合。汉墓还出土了很多陶制的猪、狗、鸡、鸭等,说明当时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注重发展饲养业。绵阳市境在秦汉时期手工业十分发达,在梓潼设置的广汉工官(官营手工业作坊并向民间手工业收税的机构),是全国九处工官之一,主要生产漆器和金、银、铜器。漆器制作十分精美,以黑色为主,绘上红、黄、墨绿色的花纹,在口沿或柄上嵌镶金、银或铜边,显得精致绚丽。这些产品驰誉全国,输出国外。贵州清镇、朝鲜平壤,也发现了广汉工官制造的漆器。在涪城区永兴镇的大汉墓中,发掘了100多具黑漆木马,每具马的造型都很生动,黑漆油光乌亮,光可照人。虽黑漆木马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色泽犹新,可见广汉工官的工艺水平之高超。绵阳市境内还发现了不少汉代的铜器,最著名的是何家山出土的大铜马,此大铜马高1.4米,长1.3米,是全国出土文物中最大的东汉铜马。在涪城区石塘乡出土的东汉铜镜,乌黑发亮,镜背面铭文、花纹如丝,在地下埋藏了1700年,迄今毫无锈蚀,光可鉴人。

汉代的绵阳交通发达,有金牛道、郪道两条交通干线,外加涪江水道。官私商旅的来往频繁,必然带动这里经济的繁荣。

两汉时期,绵阳市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教育也得到发展,在经学、文学、科技、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一些县兴办学校,同时私人授经讲学的风气也很盛行,还有不少人,不远千里,外出拜师,学习儒家经典。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出现如郪县(今三台)人王涣,梓潼人景鸾、李业,涪县人李等出色人物。3隋代始称绵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绵阳经历了300多年战乱,先后由蜀汉、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宋、齐、梁,北朝的西魏、北周统治。战火连年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政区建置变化较大。市境内先后设置过潼州、新州、龙州3个州;梓潼、巴西、巴西梓潼、潼川(又称潼州、东川)、北阴平、阴平、新巴、江油、新城(后改为昌城)、始平(先名始平僚,后改为涪城、安城)、西宕渠、北宕渠(后改为盐亭)、高渠等13个郡,以及40多个县。

589年,隋朝建立,重新统一了全国。隋文帝为巩固中央集权,整顿地方行政机构,取消郡一级建制,省并州县。585年,改潼州为绵州(因城市紧靠龙门山支脉绵山,故定名为绵州),以后沿用了1000多年。唐朝时的绵州又名巴西郡,习惯上连称绵州巴西郡,管辖巴西(今属游仙、涪城区)、魏城(今属游仙区)、盐泉(今属游仙区和三台县的一部分)、昌隆(唐玄宗即位后为避讳改为昌明,五代时又改名彰明,今江油市南部)、西昌(今安县花荄)、龙安(今安县北部)、神泉(今安县南部塔水一带)、罗江(今属德阳市)等县,属剑南道。当时的绵州城在涪江东岸开元场一带,州(郡)、县(巴西县)两级行政机构均设在绵州城。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将剑南道分为东、西两道。将梓州(三台)作为剑南东道节度使的驻节之地,管辖川中与川南的一部分。宋代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绵州、石泉(今北川)属益州路,郪县、盐亭属梓州路,梓潼、江油属利州路。梓州成为川中、川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要冲,与成都平起平坐,成为名副其实的“川老二”。

从隋到南宋的6个多世纪,绵阳基本处于和平安定的环境,虽发生过战乱,但时间短,破坏性不大。几次中原大乱时,绵阳都成为避难地。在这样的环境中,绵阳迎来了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

唐宋时期,绵州的农业十分发达,在涪江、安昌江沿岸修建了多处渠堰,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形成以自流灌溉为基础的、稳产的水田稻作区。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提高,水稻改直播为育秧移栽,水旱轮作的两熟制已经形成,绵州成为川中著名的粮仓之一。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茶叶、附子驰名国内外。绵州“昌明兽目”在全国八大名茶中居于第二位,不仅受皇亲国戚、文人学士、文武百官的喜爱,还销往少数民族地区,进入了吐蕃贵族的宝帐。绵州附子不论产量、质量都居全国之最。唐、宋时期绵州的丝织业很发达。锦、绫、绢是绵州贡品,绵州的绯红锦,闻名全川,不仅色彩鲜艳,图案也很绚丽,可以和成都的锦相媲美,行销于海内外。梓州的绢也闻名全国。在江油市的九岭乡和方水乡的古瓷窑中,发掘岀大量的瓷器标本,它们大多是唐代烧造的。这些瓷器,胎质细腻,质地坚硬,釉色精美,可以与当时全国著名的浙江越窑的青瓷相媲美。绵州的井盐业到唐代进一步发展,产量增加,不仅供本地食用,还大量销往外地。到宋代,绵州的井盐业发展更为迅速,年产盐达14万公斤。采盐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碗口大的、深达百米的卓筒井代替了又大又浅的盐井。这种用圆刃铁锉打深井的技术,比西方国家早了800多年。

唐宋时期,绵阳商业繁荣、交通发达。邓艾伐蜀后开辟的阴平道,到唐宋时期已成为川中到甘陕的重要交通线,这条路在绵州,与金牛道会合。绵州通往扶州(九寨沟县)、松州(松潘)、茂州(茂县)等山区的道路都打通了,绵州成为川西北交通要冲。绵州城区比汉代有所扩大,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越王李贞(唐太宗第八个儿子)任绵州刺史,修筑城墙,扩大城区,绵州城突破了芙蓉溪两岸的狭小范围,向西南涪江与安昌江的交汇处发展。他还下令修建了宏伟的越王楼。后来不少文人墨客游越王楼并为其题诗。宋代绵州城又几次扩建加固。北宋真宗时,绵州推官欧阳修之父欧阳观主持修筑城墙。南宋时,绵州刺史史祁、程德降先后筑城,城周长约4公里,城内面积约达1.3平方公里。

绵州在唐宋时期文化教育十分发达。州县两级都办有学校,并培养了不少人才。唐宋时绵州培养出65个进士,其中有不少杰出人才,如绵州盐泉县(今属游仙区玉河乡)的苏氏家族出了状元苏易简,他在文学、史学及科技方面都有著作留传至今,他的孙子苏舜钦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先驱者,提倡生动活泼、瑰奇豪放的文风;盐亭的文同中进士后,做过州官,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画大师,以画竹著称,开创了“湖州画派”,影响画坛数百年;北宋文坛领袖、文学革新的旗手欧阳修,出生于绵州。没有走科举道路的,也有很多杰出人才,如在彰明县青莲乡(距绵阳城20公里)出生的唐代诗坛泰斗李白就是绵州这块文化沃土孕育出的奇才。李白的老师赵蕤是盐亭人,进步思想家,他以“一必有二”的辩证观点,分析评论诸子百家学说及各朝代的成败得失,其著作《长短经》现今已岀版几十个版本。4直隶绵州

1236年,蒙古军队突破川北防线,进入绵阳境内,从此拉开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蒙(元)宋战争,经过反反复复的拉锯战,直到1276年绵阳市境内最后一支抗元武装——平武土司归顺元朝,战事才告一段落。在反复的长期战乱中,不少州县城被摧毁。元朝统治者在州治所不再设县。巴西、魏城、盐泉三县裁撤,并入绵州直辖。彰明、罗江两县也属绵州管辖。在三台设潼川府,为四川行省直辖,下辖郪、盐亭、中江、射洪四县与绵州、遂宁二州。梓潼县属广元路剑州管辖。平武、江油属广元路龙州管辖。安县、北川属广元路安州管辖。

明清时期,政区建置逐渐稳定,形成绵阳市境中部以今绵阳城区为治地的绵州,东南部以三台县城为治地的梓州——潼川府,西北部以江油、平武两县为中心的龙州——龙安府三个政权建置中心。清雍正五年(1727),绵州升为直隶州,下辖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五县。直隶绵州治在涪江东岸。康熙三十一年(1692)洪水暴涨,导致江水改道,冲毁州城2/3的面积,东、北二城门成为泽国,仅存1/3的残破城垣于涪江西岸。乾隆三十二年(1767)涪江再次暴涨,仅存的城区再次被冲刷。州治只得迁到罗江县,直到嘉庆七年(1802)才迁回。从此,绵州城的中心一直在涪江西岸与安昌江交汇的半岛上。

元明清时期,绵阳经历了曲折艰难的发展过程。宋末元初毁灭性战乱造成人口锐减90%,昔日繁荣的城镇,变为浸透鲜血的瓦砾场,到处是一片荒凉残破的惨景。忽必烈在位时虽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使人民喘不过气来,经济始终未恢复到南宋时期的水平。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在四川建立了大夏政权,实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并从湖北一带迁进移民,绵州经济才有了一定的恢复。

1372年,明王朝开始统治四川。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中期以后,明朝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不断爆发起义,绵州北川的羌族起义,绵延十余年。明朝后期,政治更加腐败,民不聊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爆发了全国农民大起义。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起义军,多次转战绵州境内。1646年,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阵亡。绵州人民坚持进行抗清斗争,在深山老林中与清军周旋,一直到1680年吴三桂叛乱被平息,反清义军才被镇压。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明军、清军、吴三桂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自成,尤其是张献忠几度屠城清乡,在天府之国制造无人区。据清朝初年人口统计,整个四川才8万多人。绵州人口减少了98%,江油县上户口册的成年人只有24个。绵州城又一次被摧毁。清初的绵州城是:“济济数万家,一旦化荆榛,狼狐白日走,鬼魅哭城堙。”(费密:《北征》)

清初统治者大力鼓励移民垦荒,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热潮,来自湖北、湖南、两广、福建等省的移民,大量迁入富饶肥美的绵州境内。19世纪初,绵州境内各县的人口共有1317090人,占四川省人口的6.3%。新来的移民,在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辛勤劳作,使绵州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绵阳历史上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时期。

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增加很快。绵州在雍正十二年(1734)为6456顷,嘉庆元年(1796)为7974顷,62年间增长了23.5%。清代在绵州境内兴建了36处渠堰,灌溉良田约10万亩(约7000公顷)。绵州、三台的惠泽堰、永成堰,梓潼的宏仁堰,江油的龙门堰、白鱼堰、女儿堰、六合堰、雷鸣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发挥作用。由于水利兴修,许多旱地改为水田,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省外移民还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新的农作物品种,如清康熙年间,福建两广的移民带来了原产美洲的玉米种子及种植技术,乾隆年间又传入番薯(红苕),嘉庆年间再传入马铃薯(洋芋)。这些旱地高产作物,很快在平坝、丘陵和山区普及,成为农民的重要口粮。山东移民引进了柞蚕,生产柞蚕丝,为农民增加了副业收入。康熙四十六年(1707),绵州要求各地做到五亩之田植桑2株,百亩之田植桑40株,植桑养蚕蔚然成风。棉花从元代传入四川,到清代已经在绵州普遍种植,并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进一步扩大,仅安县每年运出的茶叶就达60万千克。绵州的麦冬,彰明的附子、蓝靛,梓潼的桔梗,安县的枣皮,产量大且质优,闻名全国,行销国内外。光绪年间,绵州运往重庆、上海的麦冬达100余万公斤。绵阳的农业生产水平,在清代中期已经超过了前代的发展水平。

清代中期,绵州的手工业十分发达。随着棉花生产的普及,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纺纱织布。绵州的井盐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嘉庆年间,呈报官府的盐井数达623眼,未报官府的私井,还有很多。每年官府准许外销的盐就达75万千克,绵州是四川三大产盐中心之一。

绵州的矿产业在清代中期有了很大的发展。金、铜、铁、煤、铅、锡、硝石都有开采。江油的老君山、雁门坝、观雾山等地,都有开矿和冶铁的工场,有的工场雇工达百人以上,生产的铧、锅等产品,行销川北各地。硝石是制火药的主要原料。江油的许多溶洞都产硝石,用其制成的火药由政府统一支配,用于战争和开矿。老君山的朝阳洞是重要的硝石产地,从元至清,数百年间都在这里开采。洞中有一座可容数百人开采、熬制、提取硝石的工场遗址,至今保留完整。这也是全国最大的古代采硝石的矿场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县雎水、擂鼓的采煤业,在康乾时期盛极一时,开采和运输煤炭的工人,多达千人。

绵州的酿造业也很发达,中坝酱油、三台豆豉、丰谷烧酒在清代时就已出名,现已成为绵阳的名优传统产品。

绵州的交通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营,重新发展起来,金牛道、阴平道上的驿站、铺司设备完善,设有驿丞、驿卒、杠夫、马夫,并提供食宿和车马,以方便公私行人。清代的水路交通也比较繁荣,那时涪江、安昌江都可通行木船,上可达平武南坝、安县安昌,下可直通重庆。

经历洪灾而重建后的绵州,仍是川西北繁荣的商业城市。每年春夏之交,麦冬上市,新丝出缫,市场格外热闹。在绵州、潼川、中坝等城市周围兴起的一些乡场,对促进城乡商品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元朝残暴统治,绵州在文化上取得的成就较少。整个元代,绵州没出过一名进士。明代绵州文化教育才得以恢复发展。唐宋时期建立的学校毁于战火,明初又得到重建。明代绵州出了27名进士,其中有些还做了朝廷重臣,颇有政绩,有的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如明代的“绵州三金”和“绵州三高”都很有名。金献民做过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金臬做过东宫日讲、翰林检讨。由于他们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得罪了皇帝而被罢官,回故里后,他们以诗文自娱,对促进绵州的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初的大移民,不仅使绵阳人的血统发生大变化,文化结构和人文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东西南北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绵阳文化再现繁荣。清代绵州学校数量比明代大大增加,除州、县两级有正规官办学堂外,还有大量进行启蒙教育的义学、私塾,较高层次的书院。书院的学术氛围较浓,不仅学儒家经典、练八股文,还要学习历史、文学、法律等方面内容。清代有著名的“绵州三李”,即李调元及其堂弟李鼎元、李骥元,其中,李调元是乾隆时代的著名“才子”,与江南的袁枚齐名。5民国时期的绵阳县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1913年,绵州的州治取消,降为县,因城市地处绵山之南,按“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故改名绵阳县,辖区相当于今涪城、游仙区。1918年,四川省实行防区制,今绵阳市境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驻防区。1935年,蒋介石“统一川政”,推行行政督察区制,今绵阳市境分属四川省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行政督察区。其中,三台、盐亭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第十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绵阳县城,督察绵阳、安县和梓潼三个县;江油、彰明、平武、北川属第十四行政督察区。1948年,第十三督察区扩大,督察绵阳、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广汉、什邡、金堂、彰明10县。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绵阳虽不靠海沿边,但外国侵略者带来的灾难仍然降临在绵阳人民的头上,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将不平等条约中的巨额赔款转嫁给人民。据《绵阳县志》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绵州征收地丁银8297两;光绪二十六年(1900),各项赋税添派为19500两,增加了1倍多。不仅如此,清政府还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费转嫁到人民头上,随粮附征津贴,每征粮一两加一两,不足复劝民捐输,加银29000两。宣统二年(1910)每征田赋银1两,再加新捐、津贴、捐输、奉派常捐等,共9.354万两银,也就是说清末农民的负担是鸦片战争前的9倍多。由于鸦片泛滥,白银外流,银贵谷贱,再加上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各级官吏借收人民苛捐杂税敲诈勒索,因此民不聊生。

鸦片战争后,绵州逐步失去昔日的辉煌,日益走向衰落和萧条。物产丰饶的绵州,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他们一方面向这里大量倾销商品,另一方面大肆掠夺农副产品和其他原料。1904年,绵州市场上销售洋纱89.5万千克之多,使绵州棉花生产和传统的棉纺织手工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而输出的农副产品和其他原料价格压得很低,迫使不少人破产失业。由于重庆开为通商口岸,出川主要靠长江水道,而绵州失去出川的要道之地位,成为仅有1万多人口的小城镇。

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深入绵阳境内。1862年,法国传教士进入老山区北川片口传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绵阳成为川西北教区的中心,外国教堂在绵阳境内各县都已修建。教堂的传教士勾结官府和恶霸地主,抢占土地、房屋,放高利贷,为非作歹,欺压百姓。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原来的封建官吏仍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民国时期,封建军阀割据一方,在他们的“防区”内掌握一切军、政、财权,由他们委任官吏,任意征收捐税,随意判案杀人,一个防区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军阀们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活人要交“人头捐”,过路要交“过路捐”,煮饭要交“灶台捐”,妓女要交“烟花捐”,甚至讨饭的乞丐要交“花子捐”。据不完全统计,1934年绵阳境内有189种捐。当时还实行“田赋预征”。1918年,驻绵阳的军阀除收本年田赋外,又预征下一年的田赋,开四川“田赋预征”之先例。从此,年年累计预征。1931年,绵阳的田赋已预征到1977年。横征暴敛逼迫人民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军阀为争夺地盘而不断混战。1918~1935年,绵阳境内几乎年年有战争,军阀烧杀抢劫,无恶不作,所到之处一片废墟,人民流离失所。1925年2月,军阀杨森的军队攻进绵阳城,借口搜捕残敌,抢劫三日。打了败仗的军阀部队上山为匪,实际上,兵匪一家,他们不仅拦路抢劫,还洗劫场镇,社会秩序极端混乱。

1935年后,蒋介石“统一川政”,虽取消防区,停止田赋预征,但苛捐杂税有增无减。据1947年绵阳、彰明等县统计,各种捐税达379种,蒋介石为打内战,强行抓丁,青壮年不是被送上战场,就是四处逃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民党统治时期,为掠夺人民财富,滥发货币,引起物价飞涨,仅1949年一年,大米价格就涨了近10万倍。6从绵阳专区到绵阳市

1949年12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了绵阳市境内各县,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1950年1月20日,以绵阳县为治地建绵阳专区,仍辖民国时期的10县。1953年3月10日,撤广元专区,绵阳专区划入广元、昭化、剑阁、青川、平武、北川、江油、旺苍8县,辖18县;1953年7月4日,划出广汉、什邡、金堂3县,辖15县;1958年10月18日,并入原遂宁专区遂宁、蓬溪、潼南、中江、三台、射洪、盐亭7县,辖21县(此前江油、彰明二县于1958年9月5日已合并)。1959年3月22日,昭化、罗江2县撤销,分别并入广元县和德阳县,专区辖19县。1968年7月8日,改专区设地区。1976年2月4日,因分绵阳县筹建绵阳县级市,地区辖19县1市。1977年9月24日,潼南县划出,地区辖18县1市;1978年4月25日,绵阳县并入绵阳市(县级),地区辖17县1市。1983年8月18日,分绵阳地区建德阳市,德阳、绵竹、中江3县划出;1985年2月8日,绵阳地区撤销,分别建立绵阳、广元、遂宁三市。绵阳市辖7县1区(原绵阳市改置为市中区)。1988年2月24日江油县级市建立,绵阳市辖6县1市1区。1992年10月,撤销绵阳市市中区,分设涪城、游仙两区。2002年绵阳市辖涪城、游仙2区,三台、安县、梓潼、盐亭、北川、平武6县,代管江油市和四川省政府科学城办事处,直辖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教创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

新中国成立后,绵阳经过“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改”“镇压反革命运动”,对封建势力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清算,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也从根本上被动摇和扬弃。同时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已达到且超过1949年的发展水平,绵阳城逐渐恢复生机,又开始出现了水陆畅通、市场繁荣的景象。特别是1953年10月宝成铁路通车后,绵阳城作为川西北水陆交通枢纽和最大商贸市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从1953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绵阳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国家开始在绵阳定点建设电子和丝绸等重点企业,现代工业开始在绵阳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后,绵阳形成了一个电子工业群体,绵阳开始有了新兴电子工业城的美誉。“三线建设”还包括在绵阳设置的一批物理、化学、电子磁学、气动力等高科技的科研设计机构,这些使绵阳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科技研究基地,获得了“中国西部科学城”的美誉。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绵阳带来了灾难,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经济遭到破坏,文化教育蒙受严重损失。“文革”前虽然绵阳作为中国西部电子城、科学城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国内外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1985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绵阳地区撤销,分别建立绵阳、广元、遂宁三个地级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绵阳市的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绵阳市现已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以电子工业为龙头,以高科技为指导的功能比较齐全的社会主义新型城市,是驰名国内外的中国西部的新兴科学电子城,也是川西北新型水陆交通枢纽的最大商贸城市。在重庆市成为直辖市以后,绵阳市已上升为四川第二大城市。三史海钩沉1蜀汉兴亡在涪城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统治巴蜀的是刘璋,此人懦弱昏庸,不孚众望。北方的张鲁、曹操都想吞并巴蜀。刘璋的部下张松、法正希望刘备取代昏庸的刘璋,建议请刘备入川,对付张鲁和曹操。刘璋不听群臣劝阻,接受了他们的建议。

211年,刘备留诸葛亮、关羽镇守荆州,带军师庞统,将军黄忠、魏延,率军数万,沿长江、嘉陵江、涪江,进军涪县城(今绵阳城区芙蓉汉城),人马驻扎在涪县城郊东山一带。

刘璋听说刘备到了涪县,就率领步骑3万多人,到涪县迎接。刘备与刘璋二人在涪县城相会,称兄道弟,十分亲热,天天饮酒宴会,欢聚三个多月。有一天,筵席设在东山之上,二刘登高饮酒,非常高兴。刘备见东山之下,田野肥美,庄稼茂盛,涪县城内,熙熙攘攘,好一派富庶繁荣的景象,不禁叹道:“富哉!今日之乐乎!”后人因此改东山为富乐山,绵阳也有了“富乐之乡”的美誉。

刘璋要刘备出兵去北边打张鲁,并把白水关(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乡境)守将高沛、杨怀所部划归刘备指挥。刘备便率军进驻葭萌关(今广元市昭化镇)。

刘备到葭萌以后,并未继续北上去打张鲁,而是在驻地练兵习武,积草屯粮,并广树恩德,收买民心。经一年时间,刘备站稳了脚跟,便实施夺取益州的计划。为了寻找向刘璋进攻的借口,刘备向刘璋写信,说曹操要攻荆州,必须回去救援,请求刘璋支援1万军队和粮草等军用物资。刘璋只支援4000老弱残兵及一半的粮草。刘备借题发挥,大骂刘璋吝啬,以激怒部下。这时,张松听说刘备要回荆州,信以为真,写信给刘备,劝他不要放弃夺取益州的良机。这封信被刘璋得知,立即杀了张松,并命令各关口守将,不得再与刘备联系。从此二刘“翻脸”。刘备见阴谋已经败露,立即杀了高沛、杨怀,夺取白水关,然后挥师南下,所到之处,势如破竹,直取涪县城,打开了通向成都的门户。

214年,刘备攻下雒城,然后几路大军合围成都,刘璋看到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刘备自领益州牧。

由于蜀汉之兴在涪县,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之后对涪县十分重视,他认为涪县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成都东北的屏障,北出中原的必经之地,所以常派大将镇守。刘备在夺取汉中称王之后,为保障从成都经涪县至汉中这条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无阻,在沿途修建了馆会(相当于接待站),筑起了亭障(哨所、堡垒之类),共400余处。涪县就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军事重镇和给养补充基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