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06:05:32

点击下载

作者:苏樱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纳兰词话

纳兰词话试读:

前言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北京纳兰明珠府中,一个男婴诞生了。当时的大清朝还不知道,这个孩子将会给后世带来多大的震撼。他就是纳兰明珠的长子、被后人誉为“清朝第一词人”、诗词被反复吟咏的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名纳兰性德,字容若,小字成哥(一说因其出生在腊月,所以小字冬郎),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为纳兰性德。一年之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纳兰性德的名字又改回成德。

若追溯一下源头,纳兰容若的祖上原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征服满洲纳兰部,占领了他们的地盘,改姓纳兰,居叶赫之地,这就是后来我们在清史中经常看到的“叶赫那拉氏”。在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的过程中,叶赫部被爱新觉罗部所吞并,纳兰部归附后金,随清入关,为满洲正黄旗,纳兰氏成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

容若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纳兰容若的父亲明珠也是大清风云一时、为后世所熟知的人物。他是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母亲觉罗氏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爱新觉罗·阿济格(英亲王)正妃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也是皇亲国戚。因而可以说,纳兰容若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一帆风顺的。也许是造化弄人,容若并没有因其皇亲贵胄的身份而成长为一个纨绔子弟,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纳兰容若自幼聪慧过人,明珠对这个长子寄予了厚望。自清入关以来,一方面一直在接受汉族文化,另一方面仍然坚持以骑射为根本。骑射在满族的社会生活中历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努尔哈赤时就把骑射作为立国之本;加之大清又是马上得来的天下,所以即使是在逐渐地接受汉化,满人也不废骑射。所以纳兰容若尚幼之时便在父亲的教导下接受精英级的满、汉文化教育。这对他以后的诗词影响颇为深远。

果然,容若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育,读书过目不忘,骑马射箭样样精通。17岁入太学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这两徐也是清初的大人物,明末遗老顾炎武的外甥,家学渊源,学问等身,徐乾学更是有“徐严嵩”的称号。纳兰容若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时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尔后数年学习中,容若更加发奋研读,并且拜到徐乾学门下,熟读通鉴及古人文辞。在名师指导下,纳兰容若两年之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一时间名动京城,他的非常才气也受到皇上的格外赏识。也许正是在这两年间,纳兰容若从徐氏兄弟身上学到了文章的真谛,激发了对汉文学的热爱。

康熙十五年(1676年),容若再次参加会试,以殿试二甲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的官职,不久就晋升一等侍卫,正三品,从此步入仕途。这一年,容若二十二岁。深得康熙帝的厚爱的纳兰容若为皇帝做了九年的贴身侍卫,多次随康熙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与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颇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一直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少年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这一切都令父亲纳兰明珠颇感欣慰。然而渐渐地,他却发现,这个儿子好像总是惆怅的。纳兰容若从来都是不甘于只做自己的相府公子,只做皇帝的御前侍卫。他身上流着蒙古人的血,他的祖先曾经在沙场上驰骋,他文武双全、有经世之才,他骨子里是想建功立业的。可是,他生于纳兰家,就注定了被压制。想想他的祖先曾经被爱新觉罗氏歼灭,他的父亲已经是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工于权术的康熙帝怎么会放心再让纳兰家掌握千军万马?将纳兰容若放在身边,其一是做给明珠看,给容若光鲜亮丽的身份,以示对纳兰家的重视、安抚;其二,我想纳兰容若大概是康熙帝的人质了。

渐渐地,纳兰容若看透了世道的黑暗。高贵的身份、平坦的仕途,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从生活,无心功名利禄。最后,这个抑郁一生的诗文奇才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7月1日),因“寒疾”而长逝,时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以词闻名,他本人也十分欣赏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因此他的词受李煜影响很大,哀感婉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改为《饮水词》,后人多称《纳兰词》。《饮水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潭献云:“以成容若之贵……而作词皆幽艳哀断,所谓别有怀抱者也。”二

一提到纳兰容若,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温文尔雅、深情款款而又略显落寞的翩翩公子形象。若不是如此,怎会有“辛苦最怜天上月”这样的感叹?又怎会有“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样的情愫?

是的,爱情占据了《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纳兰词》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地方,也是其全部的精华,是纳兰容若呕心沥血的珍品。究竟是怎样的情感经历,能让纳兰容若写出这样的爱情诗词,令闻者动容呢?

传说纳兰容若在结婚之前,曾经有一段无疾而终的初恋,而这位初恋情人,根据女作家苏雪林的考证,就是纳兰的姨表姐妹,并引了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对这段情史作为证明:“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苏雪林认为《饮水词》中的所有凄婉哀感之词,都是纳兰为表妹所作,并从词中窥测出两人分手后的蛛丝马迹,说纳兰容若当时虽与卢氏结婚,但还是不能忘却旧情,仍与表妹藕断丝连,二人经常秘密通信,并且互相馈赠私物,后来,这个表妹在宫中郁郁而死,纳兰容若悲恸万分,哀悼终身。

不过,苏雪林这种说法并没有旁的佐证,至于无名氏的《赁庑笔记》,其内容也不尽可信。我不否认纳兰容若在婚前有恋人,但是却不一定是什么表妹,而至于所谓的私相授受,更是无稽之谈,毕竟“一入宫门深似海”,在皇宫那样一个守卫森严的禁地,岂能容得宫女与他人幽会?再者,纳兰容若婚后与妻子琴瑟和谐、伉俪情深,纳兰容若的爱情诗词大概也多是为妻子所作吧!

那么就一定要说一说纳兰容若的妻子了,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填满了纳兰的词,这样的哀婉缠绵?1674年,纳兰容若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那一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了他的诗词创作。这段时间的纳兰容若是快乐的,卢氏的善良温和,善解人意,给了他莫大的安慰,为他提供了摆脱人生泥沼、超脱孤寂情怀的凭借和寄托,这期间纳兰容若写下了不少欢愉的句子。

但好景不长,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一说产后受寒),这给纳兰容若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据说,卢氏去世后,灵柩暂时停放在今北京西阜城门外的紫竹公园一所禅院内,直到次年初秋入葬纳兰氏祖茔皂荚村为止,在未入葬这段时间,痴情的纳兰容若多次夜宿禅林,陪伴夜台长眠的薄命佳人度过那孤寂的清冷岁月。一次,他梦到爱妻淡妆素服与他执手哽咽,临行前吟出两句诗:“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醒来以后更是悲痛不已。虽然后来纳兰容若又续娶官氏,并有侧室颜氏,但是仍然对卢氏念念不忘,词中更是少不了她的身影。

值得一提的是,传言纳兰而立之年,好友顾贞观在江南为他介绍了一位富有诗词才华的名妓沈宛。作为乌程才女,沈宛曾有出色的词作《选梦词》刊行于世,为纳兰容若欣赏看重。也许是对寻觅知己的渴望与怜惜,也许真的是两情相悦,虽然有家族的障碍,纳兰容若还是纳沈宛为妾,接她到京城。由于沈宛的身份和血统,她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明府,纳兰容若便在德胜门内为沈宛置房安顿。可惜半年后,纳兰容若突然去世,留下孤独无靠的她和纳兰容若的遗腹子,最终沈宛含泪返回江南,以词作抚慰她心中的伤痛。天公不作美,有情人终不成眷属,留下一段让人叹息、让人辛酸的风流憾事。

卷一 我是人间惆怅客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

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赏析】

康熙十五年,纳兰容若的父亲明珠仰慕顾贞观的才名,聘请他为纳兰容若授课。而在此之前,顾贞观因受同僚排挤,在康熙十年落职归里。也许因为容若也是词人,顾贞观接受了明珠的邀请,入住明珠府,与纳兰容若相识。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遂成忘年之交。也许是因为惺惺相惜,纳兰容若在这位与自己地位悬殊的朋友面前反而更能真情流露,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一直以为,纳兰容若永远是那个面带微笑,眉目间却有一丝哀愁流转的男子,却不曾想他还会有把酒高歌、冷笑着看这世态炎凉的时候。“我只是个狂妄的小子”,这句话从纳兰容若的嘴里说出来,不免让人吃惊。纳兰容若的父亲明珠,是当时权倾朝野的宰辅,家族的荣光给了他人人羡慕的高贵身份,纳兰容若更是风华正茂,文武双全,颇得康熙帝的器重,长伴驾前,在他面前正铺设着一条荣华富贵的坦途。然而,他竟劈头自称“狂生”,而且还带着颇为不屑的语气,究竟他的心在想什么?

是的,世人很难理解他。荣华、富贵、权势,似乎纳兰容若都有了,人们穷其一生不就是追求的这些吗?他还在不满些什么?世人怎么会懂,“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在纳兰容若看来,只不过是命运的偶然安排,才使容若投身在富贵之家,而在这里,他看到的只是繁华喧嚣背后的污秽。不是自己想要的,即使它再炙手可热又怎样呢?在别人眼里如珍似宝,在我眼里,一文不值。“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富贵荣华到头来只不过是梦一场,追逐这种虚无未免太可笑了。

唐代诗人李贺有诗句:“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平原君即战国时代赵武灵王的公子赵胜,在诸多的公子当中,赵胜是最贤明的。他喜欢结交宾客,门下的宾客最多达到几千人。李贺写下这两句诗,意在对那些能够赏识贤士之人表示怀念,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抱怨。想向天下的识人之士敬一杯酒,放眼茫茫宇内,有谁能当得起这杯酒呢?想来只有赵国平原君才最值得敬仰了,于是这杯酒便浇向了赵州。“有酒惟浇赵州土”,纳兰容若不做任何修改,直接用李贺这句诗入词,同样也是想表示对知人善用、爱惜人才的贤明君主的敬佩。可是,他和李贺的心情却不一定相同。李贺怀才不遇,一生愁苦多病,他有此抱怨我们可以理解;而纳兰容若算得上皇亲贵胄了,也颇得康熙帝青睐,想来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是,他从身边朋友满怀才华却屡受迫害的遭遇里,深切地感受到世道的不公,似乎人才总是被压迫,无法逃脱小人排挤的厄运,纳兰容若为之不平,满怀悲愤:到哪里去找像平原君一样的贤明之人!只是,“谁会成生此意?”谁能理解我的想法、我的心情?纳兰容若也知道,他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即使他愤懑、他呼喊,可是谁又能听得到呢?

就在纳兰容若心情抑郁之时,没想到真的遇到一位知己好友。“不信道,竟逢知己。”“不信道”已经是没有想到,在之后又加上一个“竟”字,似乎显得有点累赘多余了,但这种重复更能有强调意外之感,才更能表达出纳兰容若的狂喜。想象一下,当你被人误解时,当你收起真心对着别人强颜欢笑时,当你满腹心事无人诉说时,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知道你想什么,我懂你。”每句话、每件事都正中你的心思,你是不是会惊喜得反复地说:“真是知己!真是知己!”难怪历来人们都在慨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古有伯牙摔琴谢知音,今日得遇知己,惺惺相惜,“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正逢彼此盛年,不如把酒言欢,对月高歌。只是,两个人为何又会黯然落泪?是相见恨晚?是伤怀身不由己、郁郁不得志?还是想起了曾经遭受到的打击和仍然在外流放的朋友?这“英雄泪”中包含了悲喜交加的感情,让人不胜欷歔,而以全篇唯一的景语“君不见,月如水”做收束,更令人回味无穷。在古人诗词的意象里,“月亮”已经成了一种感情的象征。而这种感情往往是凄凉的、绵长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今夜,月光皎洁,凉浸浸的,有些清冷,却很好看,似是诉说着他们心中的悲凉,也见证着相交的喜悦。莫要悲伤,尽情饮酒吧,不要辜负了这一晚的月色。“酒逢知己千杯少”,今夜他们必将喝得大醉吧!“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今天,不必去理会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的肆意诋毁,任他去吧。“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古往今来,愈是才能出众之人,愈是容易遭人嫉妒,被人排挤陷害,顾贞观他们因此受到不公的待遇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了。世道如此,既已无法改变,若是将那些不平放在心上,岂不是要将人累死、烦死、气死了?既然管不过来,他便劝慰好友,算了算了,不要理会,不如大醉一场,管那些污秽做什么。也许醉酒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醉了却是最好的逃避方法。

王维的《酌酒与裴迪》中有“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世间之事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虚无缥缈,来去匆匆,不值得关心,倒不如自己悠然自得地颐养天年。在这里纳兰容若与王维颇有些相似。“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这一句紧承前面一句。人生漫漫,这些流言飞语不值得去追究,不如一笑而过。“寻思起,从头翻悔。”如果真要追究,恐怕就要后悔当初不该投生到这个污浊的世上了。这里纳兰容若不仅仅是劝慰朋友,也是对自己内心的表达。因为最不愿处在这个尘世的人,恐怕就是他吧!世上有太多的事,计较不过来,也不能后悔,只能看开些,冷眼面对那些对自己的伤害。

面对这样一个知己,纳兰容若直率地表达出自己的珍重之情。“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纳兰容若,一旦倾心,即使历尽千难万险,经历生生世世,这份感情也不会改变。生生世世,这是一个几乎感动过所有人的承诺。来生,是一个比未来还要远的时间,那时候,我们会如何,谁也不知道。但是情到深处,我愿意许下这个诺言,生生世世,不会后悔。

这是一首赠给朋友的词,却能从中看到一个清楚的纳兰容若。他不再是那个似乎有些羸弱的公子,而是一个心怀抱负、有情有义、不恋繁华、立于浊世的真“狂士”。

金缕曲·简梁汾

洒尽无端泪,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莫更著,浮名相累。仕宦何妨如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群吠。天欲问,且休矣。情深我自判憔悴。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歌与哭,任猜何意。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赏析】

康熙二十年(1681年),顾贞观以母丧南归,其好友吴汉槎经纳兰的营救已自“绝塞生还”,即由流放地宁古塔归来。这首词大约作于此时。纳兰容若与顾贞观说话向来是最率性,直抒胸臆,从不拐弯抹角。在这首词中,纳兰容若一边劝慰顾贞观,一边痛斥污浊不堪的官场,表达了自己抑郁不舒之怀和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强烈的不满。“洒尽无端泪”,以“泪”开篇,上一篇“拭尽英雄泪”,这一篇便要将这流不尽的眼泪“洒尽”了。看似没头没脑的一句,实则包含了纳兰容若许多心酸。容若说自己这是“无端泪”,无缘无故的眼泪。也许在别人看来,纳兰容若流泪,还真的是莫名其妙、无法理解。你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一降生就什么都有了,你哭什么?若是真要给个理由,只能说词人太过敏感了,流水落花你都要掉眼泪。可是我们认识的纳兰容若绝不会是这样的人,毕竟容若不是林妹妹。唯有内心真的受到了触动,悲怆才会郁结成泪珠。即使伤春悲秋,也是因为某情某景撩拨了某处情思。

因何落泪?纳兰容若下一句给出了解释。“莫因他,琼楼寂寞,误来人世。”我想纳兰容若骨子里是骄傲的,看这一句,他是把自己当做天上的仙人了。读过容若那么多柔情似水、哀婉凄绝的句子,险些忘了他身上流淌着满蒙贵族的血液,险些忘了他对自己“德也狂生耳”的评价。世人都称李白为“谪仙”,这个称号是贺知章给的,因李白才华出众;而纳兰容若却敢自比为琼楼玉宇中的仙人,不是因为才情如何,而是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即使在仙界,纳兰容若也是寂寞的,莫非他的性情就连那些远离世俗的神仙也不能理解?也许是被人世间的热闹所吸引,也许觉得那么多人总有谁能懂得自己,于是,他下凡到人间,却没想到他与这个地方更加格格不入。一个“误”字表明了纳兰容若的无奈与怨恨,人世一遭,竟成了他痛苦的源泉。“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老话说得好:“傻人有傻福。”纳兰容若看来也是很赞同这个观点的,不过却有种自嘲的意味。都说傻人有傻福,可谁叫我偏偏生得聪明、活得明白呢?只能受苦受难了。听到这句话,我们仿佛能看到纳兰容若嘴边的那一抹苦笑。纳兰容若之后的郑板桥有句最著名的话“难得糊涂”,一直以来被人们当做处世箴言。人生在世,有时候确实不必活得太明白,该糊涂的时候不妨就装装糊涂,也许看得少一些、懂得少一些,人就会轻松不少、快乐不少。只是纳兰容若不是郑板桥,他始终将这个世道看得清清楚楚,愈是透彻,也就愈是痛苦。

有多少人会像纳兰容若这样,将功名利禄看做是过眼云烟,又看做身上的枷锁、累赘。世间之人大都对功利趋之若鹜,即使放弃仕途之路,也都充满了无奈与不甘,就连陶渊明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在仕途受压抑之后,李白扬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在做了三年御用文人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之后。而纳兰容若仕途平顺,没有人敢压迫他,偏偏却不愿意混迹官场。“莫更著,浮名相累。”看得透彻,活得明白,已经痛苦不堪了,再加一个浮名在身上,真的是要让人痛不欲生了。

纳兰容若究竟将功名利禄轻视到什么地步?“仕宦何妨如断梗。”仕途为官如同断梗,微不足道。敢说这样的话,古往今来怕是也没几个人。正是因为如此,世人才不能理解,而纳兰容若依然我行我素。“只那将,声影供群吠。”我坚持我的原则,我坚持我的个性,任凭那些为了功名挤破头的人对我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天欲问,且休矣。”这句话表明了纳兰容若对待“群吠”的态度,容若的前一篇的一句词正好可以用来注解这句话:“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上阕几句纳兰容若真是将官场骂了个痛快,也是对顾贞观的劝慰。从这里面似乎看到了纳兰容若和顾贞观对仕途的厌倦。文人们多是对做官有着一腔热忱,怀揣着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是他们本身又是清高的、骄傲的,本就很难与趋炎附势的官场相容,宦海波涛,官场鬼蜮,也许在经历了吴兆蹇的事之后,容若与顾贞观更加厌弃这种污秽。

下阕转写纳兰容若与顾贞观的知己之情。“情深我自判憔悴。”一往情深深几许?你南归奔丧,我与你一样哀恸,也对你万分牵挂,因惦念而日渐憔悴,但也心甘情愿。吴兆蹇绝塞生还,我知道你的悲喜交加;官场腌臜混沌,我理解你的忿忿不平。“转丁宁,香怜易爇,玉怜轻碎。”可怜香草易燃,美玉易碎,蛾眉谣诼,古今同忌,权且不要放在心上。世上有很多我们看不惯的事,我们也会遭遇很多不平之事,若要事事生气、事事计较,恐怕都要气死了。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他们可能无法帮你改变什么,却不忍看你心生郁结,只能安慰你:“我知道你心里憋屈,可是世道就是这样,你何苦为难着自己?想开些。”那么请你珍惜,他们都是懂你、关心你的人。“羡杀软红尘里客,一味醉生梦死。”真羡慕那些红尘俗世里追名逐利之人,他们不管家事国事天下事,只一味追求醉生梦死,活得真是潇洒自在。哪像我们,关心民间疾苦却劳心费力,渴望政治清明却屡遭迫害,坚守个人情操却步履维艰。纳兰容若这句话里充满了讽刺意味,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古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有时候我想,纳兰容若如果长成一个不务正业的世家子弟我也不难接受,终日游手好闲、糊里糊涂,活得也许真的会容易些,不会命薄如斯了。只是若真如此,这么多美丽的句子恐怕就会消失在我们的眼前、口中、耳边、记忆里了,心中不免又会觉得惋惜。所以我们一边庆幸,纳兰容若还是那位浊世佳公子,一边怜惜,可叹多情却被无情恼。真应了容若这句“信道痴儿多厚福,谁遣偏生明慧。”“歌与哭,任猜何意”,我哭、我笑,你们任意揣测,却永远猜不透我的心事。这个世上,懂我的人,太少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终究不能活在纸醉金迷中,他终究要在清醒中承受痛苦。

世上的事有太多,我们能在乎多少、计较多少?晚清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临行前也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纳兰容若与顾贞观在世俗的淫威下,还是避让了。“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吴兆蹇平安归来,是他们此时最关心的事,而至于其他,都是“闲事”,不管也罢。纳兰容若没有说其中的无奈,也不必说,他相信,“知我者,梁汾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梁汾。”说出这句话,纳兰容若是骄傲的、欣慰的。即使世上有再多不如意,还好有一个知心人在身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懂你的人,你说再多都是废话;而懂你的人,不需要你多说一句话,他便能理解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那个人是谁?你心里有答案吗?

虞美人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赏析】

这阕词依旧是写给好友顾贞观的。顾贞观当之无愧是纳兰容若的第一知已,二人不单单交情笃厚,更重要的是有着相同的词学主张,力主创作的个性化,强调诗词的现实表达,推崇诗词“言情”的基本特征,并且言情应当细致入微,且“发乎情,止乎礼义”。纳兰容若在给朋友的词中总能表现出真性情,所以这阕词不仅表达了对顾梁汾的一片赤诚和信赖,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容若愤世嫉俗的心情,而且还明确表示了自己甘愿坚守志趣、主张,不怕世俗难容、深陷“泥犁”的精神。这词出之自然,绝无雕琢做作,直率恳切得很。通过这阕词,我们能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纳兰容若的形象。“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由此纳兰容若对顾贞观的信任可见一斑。纳兰容若委托顾贞观将自己的词作结集出版,这件事情对一个文人来说可是非同小可,这是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名声都托付出去了,而这样一件大事,纳兰容若却用了一个“凭”字:任凭你如何处理我的词集,只要不辜负我当初的心血。若有一位朋友对你如此信赖有加,将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也放心地交由你去办,这份友情可以说是弥足珍贵。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剖析纳兰容若与顾贞观的友情如何地感人肺腑,而是要看到一个桀骜不驯、不同于往常的纳兰容若。为何容若要叮嘱顾贞观“莫负当初我”?这要从下文找答案了。“眼看鸡犬上天梯。”传说淮南王刘安修仙炼药,终有所成,一家人全都升天而去,就连家里的鸡犬也因为沾了一点药粉而跟着一块儿升天了。那么纳兰容若眼里的“鸡犬”又是什么人呢?康熙十七年,为了笼络明末隐居的知识分子,举行博学鸿词科,令在京官员、在外督抚及学政,推荐文词卓越的人,不论有无官职,是否秀才,一律到京考试。历代读书人,几乎都把做官作为第一追求,所以不少饱学之士纷纷进京,企图一步登天。试想那些鸿博名士为了一举成名,违心地在朝堂之上吟诗作赋,我想这些正是追求作词要“发乎情”的纳兰容若所不屑而不能容忍的吧!由此又想到自己的词集,气愤之余更要珍惜对待了。

秦七,即秦观;黄九,即黄庭坚。秦七婉约,黄九绮艳,故而并称。传说黄庭坚年轻时填词多走绮丽温婉。当时,有个很严肃的关西大师法云秀斥责黄庭坚,说他艳语荡天下淫心,恐怕要下拔舌地狱。“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纳兰容若以黄庭坚自比,以秦观指顾贞观,容若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顾贞观也不把博学鸿词科放在眼里。他们不愿改变自己的梦想,委曲求全。是了是了,你们爱做官,宁可当个御用文人,随你们去吧,我们要忠于自己的意愿,即使被世间所抛弃,也要自由自在地生活。

世人为功名利禄之事趋之若鹜,认为这才是终其一生而要得到的东西。相比之下,纳兰容若则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想必那些仕途得意、踌躇满志的人们都在嘲笑他们。大概容若已经习惯了自己不被人理解,他甚至懒得还击:是的,我的心不在仕途之路上,是不如你们,随便你们怎么笑吧!

末句“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笑”字紧承的是前面的“判任痴肥笑”。他们笑的是什么?笑的是纳兰容若体弱多病,笑的是顾贞观仕途坎坷,笑的是容若与顾贞观空有才华而不知利用,笑的是他们没有风光无限。容若最后语带反讽:我们贫病交加,确实比不上你们得意仕进,手握权柄,显赫当朝,翻云覆雨啊!谁又在笑话谁呢?你们为了功名利禄卑躬屈膝,委曲求全,哪比得上我们自在的写意生活,挥洒心情呢?“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词中接连构成了三组对比。对比往往有加强矛盾的效果,使感情更加强烈。这几组对比下来,我们几乎可以感受到纳兰容若的激愤之情。不仅如此,这阕词充满了讽刺的意味。那些为功名不惜代价的人在嘲笑容若,而反过来,容若更是在讥讽他们,为了虚妄的功名富贵丢掉了真正宝贵的东西。

纵观全篇,这里的容若已经完全不再是那个印象中的翩翩公子,容若性格中狂放的一面完全暴露出来了,这应该是容若最锋芒毕露的一首词了,仿佛他前一首中的那一句“德也狂生耳”又乍现目前,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的容若不再是一个多情种子,而是一位以笔为剑、针砭时弊的旷荡豪侠。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赏析】

这阕《浣溪沙》情景交融,整首词都笼罩着浓浓的哀伤。传说明珠罢相后,在家读起纳兰容若的《饮水词》,禁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怎么还会这样不快乐?”这个世上,有时候最了解孩子的人是父母,而有时候,最不了解孩子的人,也是父母。而纳兰明珠恰恰属于后者。

身份、地位、富贵、功名,平常人若有其中一两样,也该满足了。而似乎一无所缺的纳兰容若却觉得一无所有,直叹自己是“人间惆怅客”。是了,荣华富贵对于纳兰容若来说,只不过是身外物,就算仕途平顺,受皇帝厚爱,那又如何?也只不过是摆在皇帝驾前的一个花瓶,也只得匍匐于皇权之下。深知伴君如伴虎,纳兰容若唯有小心翼翼,身不由己,如此压抑自己的个性,怎会开怀?单单说一句“我是人间惆怅客”怕还不够。

院子里的残雪映衬的月光,那皎洁的月光似乎都被冻结了,折射在画屏上,使得绘有彩画的屏看上去都是冷的。夜已经三更了,是哪里传来了落梅曲的笛声?呜呜咽咽的,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惹人断肠。远远寻去,却不见有人的踪影,只有那清冷的月色,朦朦胧胧的,是不是也落泪了?这位“惆怅客”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直教看到的人都生出丝丝寒意、阵阵哀伤……

上阕词写景,景中带情,一片清冷的景象跃然纸上。下阕词抒情,劈头便称自己为“惆怅客”,这感情的基调便不言而喻了。“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容若是在对谁诉说?是那个不知在哪吹出落梅曲的人?是天上凄凄凉凉的月亮?还是自诩为“惆怅客”的自己?不论是谁,此刻他们都是相知的。而且,只有他们才相知。“泪纵横”,谁的脸上满是泪水?是这位笛声月影中的惆怅客吧?夜深人静时,一切的伪装都卸下了,光鲜亮丽的外壳,灿烂如花的笑靥,此时也都褪下了,没有了坚硬的防护,你的心就这样裸露在清冷的月光下,有些苍白,有些孤寂。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任眼泪模糊了视线、浸湿了面颊,没有人看到一个惆怅客的心酸。“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容若真的是要让人哀伤至死了。“惆怅”还不够,便有“泪纵横”,“泪纵横”仍不足,偏要让人“断肠”。见惯了多少哀而不伤,隐而不发,故作姿态,强颜欢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直抒胸臆、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见,白雪月光,纳兰容若在那一片断肠声中,回忆着往事,落泪神伤。

他是不是在想那个青梅竹马却生生被分离的初恋情人?他是不是在想那位琴瑟和谐却早早故去的亡妻?他是不是在想自己也曾经有壮志凌云的抱负却只能做一个“好看”的御前侍卫?他是不是在想自己有着高贵的身份却不能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句“忆平生”,全诗戛然而止,传达的内容却远远没有结束,给人欲说还休的感觉。料想容若所忆的平生,恐怕离不开“断肠”二字吧!谁能想到,生来就被光环缠绕的大学士、当朝宰相纳兰明珠的长子,生活竟会如此的不如意!

纳兰容若有一首《采桑子·塞上咏雪花》,可以与这阕词放在一起读: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纷纷扬扬的雪花,自由地漫步于天涯,还有一位最懂它们的才女谢道韫,纳兰容若觉得自己就像这雪花,不爱人间富贵,只愿自由飞翔,只可惜,谢娘已逝,雪花也没有了知己,就像没有人知道容若的心事。不是人间富贵花,偏偏生在富贵的土壤,如何能不断肠,不让人泪纵横?“这个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怎么会这样不快乐?”

不是人间富贵花,我是人间惆怅客。

南乡子·柳沟晓发

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霸业等闲休,跃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赏析】

这是深秋纳兰容若经塞外古战场之作,应该是在康熙二十一年前往梭龙察看时所作。

诗人都是有些伤感的,即使是豪情万丈的豪放派,也会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苦楚。大概诗人都是心怀国事天下,所以难免多有怀古伤今。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表达自己的个人思想。因此,从怀古诗中也能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

纳兰容若的这阕词应该是他为数不多的怀古词中的经典吧!词的一开始就讲述了一个“杀子铸剑”的残忍、利欲熏心的故事,道出了一柄名剑的不平凡的来历,似乎注定了这柄剑要与杀戮相伴。果然,后来的“吴钩”便成了战场上武器的代名词,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饱食着各种人的鲜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人们都是渴望用“吴钩”换来的功成名就吧?可是背后又牺牲了多少?多少人因为它而“埋没随百草”?“一片城荒枕碧流。”看看那数不尽的白骨换来的是什么吧!一片荒芜的城楼,没有生命,没有繁华,只有一条江流从它旁边静静地路过。这就是当初群雄争得你死我活的地盘,这就是不知道多少人埋骨于此的古战场。如今没有豪杰征战,只剩下杂草丛生、冷霜凝结、秋风瑟瑟,一派衰败景象。

很多人面对这样的景象都会陡然生出沧海桑田、世事悠然的苍凉之感。曾经在赤壁,生性豪迈的苏东坡面对滔滔长江叹出了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即使如苏东坡这般豪迈,面对当年的战争之地,也会生出“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奈之感。

说到底纳兰容若还是温婉多情的,恐怕很难有苏轼这样一泻千里、波涛如怒的磅礴气势。不过容若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用问句起拍,如同给人当头棒喝,令人警醒。这一问,让人在震惊的同时陷入沉思。而后的“城荒”与“碧流”之对比,体现出功名、繁华的短暂与自然、时间的永恒,让人忍不住思考:我们牺牲生命去追求那短暂的荣华,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禁让人想起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纳兰容若也有这样的感慨。“霸业等闲休”,当年的霸业是多么的鼎盛,多少人为了它金戈铁马,征战沙场,且不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古来征战几人回”,只看多少人从年轻气盛的少年,转眼就到了白发苍苍的迟暮,一生的年华就这样奉献出去。到头来呢?那所谓的霸业轻而易举地化作了尘土,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早知道,用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只换来了如同虚幻的伟业,和那“英雄废丘”,会不会生出一丝悔意?年轻的容若面对人间的废墟发出了“霸业等闲休”的感慨,而“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一句既是对执迷功名的世俗的奉劝,也透出他对自己官宦生涯的厌弃和无奈。

本就知道,纳兰容若是特别的。他与世间碌碌为功名的男子不同,他有功名利禄在身,也可能曾经想过在马背上建功立业,可是终究他是看懂了,繁华落尽终成空,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抔土,萧条破败,而因为这种繁华而带来的苦痛却是长久而深刻的,所以他厌倦虚妄的功名,厌恶互相杀戮的战争。不同于别的词家因为得不到而故作清高,他是发自内心的,出于他的一片仁者之心,他知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瑞鹤仙

丙辰生日自寿,起用弹语句,并呈见阳马齿加长矣,枉碌碌乾坤,问女何事。浮名总如水。拚尊前杯酒,一生长醉。残阳影里,问归鸿,归来也未。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华亭鹤唳。无寐。宿酲犹在,小玉来言,日高花睡。明月阑干,曾说与,应须记。是蛾眉便自,供人嫉妒,风雨飘残花蕊。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赏析】

康熙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纳兰容若二十二岁生日。普通人过生日都该是快乐的,被祝福的,漫说是堂堂的相府公子了。我想那天的明珠府应该是热闹而喜庆的。明珠的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是啊,有这样一个才华出众的儿子,正是年少有为,又是皇上面前的红人,这是整个纳兰家的荣耀。容若的妻子卢氏也面带幸福吧?丈夫温柔体贴、情深意重,还有什么要求呢?当然也少不了乘机拍马之人的阿谀恭维的笑,不要说依附上整个纳兰世家,就算只傍上纳兰容若一个人,也足以令他们兴奋。

面对这些,纳兰容若却倍感疲惫。“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纳兰容若此刻正是这种心境,否则怎么会写下这样一首词给自己祝寿呢?“马齿加长矣!”以慨叹句起篇,怅惘之意笼盖全篇。继之以自嘲自问,感慨碌碌无为。生日又如何?只不过是白白地增长了一岁,想我在世二十二载,自问在这莽莽乾坤中,在这大千世界里,徒自碌碌无为,所营何事!若别人这样说,很容易让人理解,可是这话偏偏从纳兰容若嘴里说出来,不禁让人费解:家世、名利、声望,他都拥有,怎么会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呢?

接下来,容若为我们解开了疑惑。“浮名总如水”,所谓的功名声望,不过只是过眼云烟,那些浮名虚誉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留一点痕迹。“浮名薄宦总悠悠”,这种虚无缥缈,得到了又有什么用呢?何苦为了这种虚幻的东西,白白赔上了自己的年华。我们总是被教育要“成功”,可是怎样算是“成功”?真的要位高权重、腰缠万贯才算吗?我们用青春年少、用一生的光阴来追求功成名就,只是当你临近生命的尽头的时候,会不会后悔用似锦年华来追逐浮名薄利?“拚尊前杯酒,一生长醉。”也许纳兰容若有些许借酒消愁的意思,想到他无心功名,却偏偏被这浮名束缚,便理解他的无奈与惆怅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纳兰容若也有这样的愿望。不愿追名逐利,只盼能把酒言欢,想歌便高歌一曲,想醉便大醉一场,自由自在,酣畅淋漓。只是天不遂人愿,那么多的期望、那么多的责任,重重地压在容若的肩上,多少双眼睛用殷切的目光注视着他,像一条条绳索,紧紧地束缚着他。即使他再渴望自由,也不能随心所欲。就像被折了翅膀的野鹤,掠尽闲云从此只在梦中。

自嘲之后,想到远方的朋友,还不知归期。“且随缘,去住无心,冷眼华亭鹤唳。”这是对朋友的劝慰,也是对自己的勉励。不要再辛苦追逐浮名了,就在世间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吧!“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最喜欢这两句的闲适豁达。人生在世,不就该有这样的达观与随意吗?富贵功名,须冷眼相看,莫要等到了生命尽头,才悔不当初。

纳兰容若心绪不佳,所以便借酒解忧,疏懒度日。下阕这几句承接前面的“一生长醉”而来,“无寐。宿酲犹在,小玉来言,日高花睡。”大概纳兰容若一夜无眠是因为独酌一宿,所以到了日上三竿,侍女将他唤起之时,容若还仍然觉得宿醉未醒。只是不知道“心事无人知”的他,有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来容若果然是要把这长醉的愿望践行下去了。

故人不见,忧思难解,只能守着回忆过日子,思绪便又回到“明月阑干”之时。还记得吗?曾经你我在月明凭轩之时怅然感叹,人生总是高标见妒,犹如风雨无情地摧残花蕊,本是常事,谁让我们才华出众呢?遭受些打击和不平也是应该的,所以不须为此耿耿于怀,徒增烦恼。这既是纳兰容若的自嘲,又含慰藉朋友之意。“谁让你太优秀了,别人只能羡慕嫉妒恨。”不是自恋,只是苦笑着劝自己想开着。每个人都难免会受到委屈和伤害,太在意了反而让自己更痛苦,结果让那些伤害你的人得意了。小小地自嘲一下,聊作宽慰,然后接着走自己的路。

纳兰容若没有生日的喜悦,只觉得时光匆匆,年华流逝,“叹光阴,老我无能,长歌而已”,想到自己很快就垂垂老矣,却无所作为,只能长歌一曲,以解忧愁了。容若正当年少,却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禁让人欷歔。是的,他有荣华富贵、功名利禄,可是这些在容若眼里根本算不上什么作为、什么成就,相反的,却正是他的忧愁所在。何解?无解。以长歌之自慰自嘲之语收束,无奈之感油然而生。

读这首词,通篇婉曲跌宕,一时感叹自己虚度光阴、碌碌无为,一时幻想自己理想中的快意生活,一时安慰友人万事随缘,一时又自嘲自己为浮名所累,转折层深,错落有致。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

问我何心?

却构此,三楹茅屋。

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

百感都随流水去,

一身还被浮名束。

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尘土梦,蕉中鹿。

翻覆手,看棋局。

且耽闲酒,消他薄福。

雪后谁遮檐角翠,

雨余好种墙阴绿。

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赏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顾贞观南归三年整,纳兰容若特修建茅屋三楹招他回京。除本首词外,还写了《寄梁汾并葺茅屋以招之》,诗云:“三年此离别,作客滞何方?随意一尊酒,殷勤看夕阳。世谁容皎洁,天特任疏狂。聚首羡糜鹿,为君构草堂。”由此亦可见二人交厚之一斑和纳兰的志趣。而从本篇看,纳兰淡泊功名,欲效陶渊明等先贤的心情则更为明显。

以问句开篇往往能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而同时便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作者为何有此一问呢?怀着疑问,读者便会继续读下去,然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整体感情曲折丰富。这阕词正是如此。“问我何心?”纳兰容若开头便发问,让人忍不住好奇:“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再看下去,“却构此,三楹茅屋。”恍然大悟,原来纳兰容若建造了几间茅屋。然而此时难免又生出与开头同样的疑问:“堂堂的相府贵公子、皇帝御前一品侍卫,偏偏要建茅屋,他究竟有什么想法?”容若很成功地带着读者走进了他的思想,接下来就听他慢慢道来了。

诗人词者都是浪漫的,有心回归自然的。传说宋代有个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以湖山为伴。自己经常乘一叶小舟在西湖游赏,如果有客人来,小童便放飞仙鹤,林逋看见了就驾着小舟回来了。林逋不爱富贵功名,只喜欢游山玩水,植梅养鹤,世人称他“梅妻鹤子”。纳兰容若与林逋倒很相似。“可学得,海鸥无事,闲飞闲宿。”茅屋几间,鹭朋鸥侣,青山绿水,相看不厌,悠然自得,真是人生一大乐事。难怪隐居南山、采菊东篱的陶渊明看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会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赞叹。这种生活还能如何表述呢?一切尽在不言中。

想想这种生活是多么令人向往,再看看自己,感慨万千,“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生生被浮名虚誉束缚着,不能恢复自由之身,白白地浪费了多少大好时光,辜负了许多的良辰美景。若是能够隐逸于此,什么惆怅,什么忧愁,什么功名利禄,全都抛开,定要好好享受这自在人生。纳兰容若既是憧憬又是惋惜,愿望与现实的对比,更能突显出他的志趣所在。“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这便是让纳兰容若又憧憬又惋惜的风景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徐徐穿行在摇曳飘洒的杏花香中,兴起时唱一曲轻快婉柔的小调,多么的自在。不只是容若,我们这些整日为了学业、事业埋头奔波的人,也会禁不住向往这种快乐吧!太多时候我们只顾着低头赶路,行色匆匆,忽略了我们身边变幻多姿的景色,等到我们终于有些觉察的时候,多少的美景都已经错过了。

词的上阕侧重叙志,下阕点出所以要摆脱“浮名束”的原因,以及如何打发日后的生活。

世事反复无常,荣华富贵更是如此。相传唐朝时期,有一名姓卢的书生在旅店巧遇到一位名叫吕翁的道士。卢生渴望得到荣华富贵,吕翁一番劝解不见成效,便让卢生在他的枕头上睡觉,这时店里正在做黄米饭。卢生在梦里历经大起大跌,最后在荣华富贵中度过余年。卢生做完梦后醒来,发现店主人蒸的黄米饭还没有熟。既知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何必还久久沉迷于其中呢?不如早早醒来吧!

梦醒之后,纳兰容若便开始畅想自己的生活。“且耽闲酒,消他薄福。雪后谁遮檐角翠,雨余好种墙阴绿。”闲来无事,纵酒怡情,不求其他,只愿好好享受这份薄薄的福气。住所不大,可处处风情,一场雪过,翻飞的翠色檐角都被遮住了,几次雨后,便可以在墙边种些绿荫荫的树木了。这几句让我想到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理会尘世的纷争,安安静静地过自己平平淡淡的日子,不急不躁,不忙不碌。

不知道我是不是有些不求上进,看着那么多人为富贵名利挤破了头,一心一意想做个“强人”,只觉得最幸福的事却是做个“闲人”,不去争,不去抢,闲适地享受自己或许太过平凡的小日子。我们做不来隐士,做个“闲士”还是可以的—当然,不是让你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而是把你心里的空间腾一下,不要满满的挤得都是追名逐利。

此情此景,想必两个志气相投的朋友会有很多话说吧?“有些些,欲说向寒宵,西窗烛。”寒夜中若能与好友秉烛夜谈,这寒夜也都会觉得暖了。世上最温暖的事你能想到几件?我想其中必然有一件事情是与知己好友谈天说地,忘却睡眠吧!高兴的时候,拉着兄弟或者闺蜜,欢天喜地,一起分享你的喜悦;难过的时候,你絮絮叨叨,或是沉默不语,他们都静静地陪在你身边,安抚你的心灵。

这阕词读来颇有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意思。摆脱浮名的束缚,回归自然的怀抱,这应该是纳兰容若一直以来的愿望。容若以词闻名,不过他有一首咏物诗,更直抒了自己对于自由的渴望。咏笼莺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在纳兰容若的眼里,这位笼中的金衣公子,大概已经变成自己的化身了。你是哪里来的黄莺鸟?怎么会被禁锢在这绿纱遮盖的鸟笼里呢?看着这笼中茫然不安的鸟儿,纳兰容若恐怕也会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投身在富贵之家,就像这笼中之鸟一样,虽然锦衣玉食,但是内心却是如此的空虚不宁。

想来这金衣公子原来也曾经在明媚的春光里吹着口哨,在密密的树荫里流转着婉转的歌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千里莺啼绿映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昼日迟迟,朝罢身无事,流莺百啭度高枝,不觉添诗思”。这才是你应该有的生活吧?可是如今呢?你故意用你的叫声将别人从清晨的睡梦中惊醒,你是想反抗这桎梏你的牢笼,可是你却有心无力,再也没有办法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唱歌了。纳兰容若大概会嘲笑自己,黄莺啊黄莺,多羡慕你曾经拥有过自由的生活,而我却不曾那么幸运。

你的眼神在不由自主地追逐什么呢?是那在梁间飞来飞去的燕子吧?它大概正在为自己的家忙碌着。那又是谁?竟然在井边的梧桐树上筑起了小巢。相比之下,它们是多么快活自在,而你更显得寂寞了。

不妨幻想一下,如果容若并非生在纳兰家,随便哪里都好,以他的才华、他的性情,他可以归隐田园,和一个温柔的妻子,守着他们的爱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拘无束。他可以自由地穿行于高山流水之间,与梅兰竹菊为友,不为尘世的纷扰所累,不理会世态炎凉,只看海鸥闲飞,听花开花落。绝不是像现在这样,做一个处处受制的御前侍卫,混迹官场,错过大好风景。

可是这些都是幻想。纳兰容若就像这笼中的金衣公子,恐怕永远也没有自由了。纳兰家是一个小牢笼,皇城是一个大牢笼,把他箍得死死的。“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纵使再有才华,他也只能收起锋芒,带着遗憾、怨恨,在这精致的牢笼里郁郁一生。

纳兰容若的很多诗词往往都在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富贵荣华的不屑,对仕途功名的厌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也是他的身份给他带来的身不由己。而这阕《满江红》却毫不掩饰,不遗余力地描绘了一派田园风光,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他还有诗云:“吾本落拓人,无为自拘束。倜傥寄天地,樊笼非所欲。”这诗句正是这词旨的绝好注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才是纳兰容若的真性情。

卷二 一生一代一双人

手写香台金字经,惟愿结来生。莲花漏转,杨枝露滴,想鉴微诚。欲知奉倩神伤极,凭诉与秋檠。西风不管,一池萍水,几点荷灯。——眼儿媚·中元夜有感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赏析】

纳兰容若的爱情词占据了他词集的一大部分,或清丽、或温婉、或惆怅、或哀伤。词人的万千心事纠结于眉、郁结于心,而终于脱口而出于一瞬间,凝聚成绚烂多彩的词章,就像焰火,绽放成奇葩。词由心生,这样的流露往往最是真切感人,正如这一首《画堂春》。

很多人纠结于纳兰的这些情话都是写给谁的,是哪个女子让纳兰容若用情至深。其实有些时候并不必拘泥于女主角的归属,正像这一首词,我倒愿意相信这是纳兰容若的爱情观。劈头便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没有丝毫的修饰。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如何巧妙的构思、多么精致的推敲,不过是脱口而出,却更容易令人感动。李白对诗词文章推崇自然清新,反对装饰雕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如今用在纳兰容若的词上,也是恰如其分。

明明是天造地设的一双人,为什么却偏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神伤呢?相思相望,却唯独不能够在一起。纳兰容若的爱情总是以悲剧结尾,两情相悦却终不能成眷属的初恋情人,伉俪情深却早早阴阳相隔的爱妻卢氏,守得云开却时日不多的红颜知己沈宛,似乎上天为了让纳兰容若成为一个卓越的词人,有意地给了他这么多的苦痛。“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他们天涯相隔,日日相望却不得见,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年,年华老去。纵使春和景明、草长莺飞,再美的风景都不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与他们何干?绚烂给谁看?

有些恨,上天有时候真的有些残忍,一定要让相爱的人饱受相思之苦的折磨,在思念中愁眉不展,在思念中日渐憔悴,在思念中泪如雨下。只是有些人在相思中懂得了相守的珍贵,更加珍惜彼此,有些人却熬不过相思的痛苦,最终越走越远。也许分离是上天对爱情的测试,只有经历过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才能一起肩负起未来。

上阕四句实为化用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非赠道士李荣》诗中成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容若是渴望拥有这样的爱情的,愿得一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却求之不得。骆宾王的诗句表达出来的情感让人羡慕,而纳兰容若却反用其意,感情瞬间变为哀怨,令人不胜欷歔。

下阕转折,接连用典。纳兰容若的词中总是能看到各种典故。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但是在纳兰容若笔下,再多的典故他都能运用得灵活自如,不觉牵强。“浆向蓝桥易乞。”裴航在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赠诗表情意,樊夫人却答以一首离奇的小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裴航不知何意,后来行到蓝桥驿,因口渴求水,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见倾心,便向云英的母亲求聘云英。云英的母亲却说:“想娶我的女儿可以,但你得给我找来一件叫做玉杵臼的宝贝,我才能把女儿许给你。”后来裴航终于找来了玉杵臼,这才得与云英成婚,并双双仙去。用此典故,纳兰容若分明是说,像裴航那样的际遇对于容若来说并非什么难事。想必纳兰容若也曾经遇到了他的云英,也拥有过神仙眷侣般的日子。那个人是谁呢?是两小无猜时候的恋人,是执笔画眉时候的妻子,是诗词传情时候的沈宛。你呢?有没有找到自己的云英?若是有的话,请一定珍惜,因为两个人相遇不容易,在一起更是不易。

既然“蓝桥乞浆”是易事,那么难事又是什么?“药成碧海难奔。”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纵有不渝之深情,也难与相爱相思之人相见。深深的一声叹息,这叹息让你想起了谁?相爱了,却不能再相守,这样一个人,是不是也存在于你的记忆中?不去想还好,想起来便是一阵心痛,却只能苦笑。

传说,大海尽处是天河,海边曾有人每年八月乘木筏往返于天河与人间,从不失期。有人好奇,于是,在木筏上搭起了飞阁,阁中储满了粮食,随大海漂流。也不知漂了多久,这一天,豁然见到城郭和屋舍,远远地见女人们都在织布机前忙碌,有一名男子在水滨饮牛。于是问那男子这是何处,男子回答:“你到蜀郡问严君平便知道了。”严君平是当时著名的神算。待他到了蜀郡,找到了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时间正是这个人到达天河的日子。那个人原来是到了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了。“若容相访饮牛津”,纳兰容若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是期盼着自己和恋人的苦苦相守能换来云开月明,能够有一天相见相亲。与爱人分隔两地的时候,思念如潮水般泛滥,只想着有一天能再不用忍受异地之恋。真希望有这么一天,不求它马上到来,只要确定地告诉我,真的有这一天,我便会心甘情愿地等下去、守下去,直到我看到你站在我面前,然后拥你入怀,再不分开。

若真有这一天,纳兰容若又将如何?“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如果上天能让我和你终生厮守,那么我可以毅然决然地抛掉荣华富贵、放弃功名利禄,随你浪迹天涯。只要能与你相依相偎、相亲相爱,即使一生清贫,我也心甘情愿。因为只要有你在,我永远都不会感觉到苦累。

每当看到教堂里的婚礼上,牧师问新人是否愿意“爱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像爱自己一样。不论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离开世界?”听到那句微笑却坚定的“我愿意”,总是忍不住感动得想要落泪。还有什么要求呢?只要有一个人愿意为我放弃所有,不在乎艰难困苦,将我看做他的整个世界,永远不离不弃,这便足够了。

从今时直到永远,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我将永远爱着你、珍惜你,对你忠实,直到永永远远。“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样的誓言,由纳兰容若说出来,不由得人不信。

于中好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赏析】

爱情是诗词永恒的主题,那么思念便是爱情中的主打歌。

思念让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念让人“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思念让人“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思念让人尝尽世间各种滋味,难怪人说思念是一种病。纳兰容若那些动人的词句,多也离不了“思念”二字。“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相爱盼相守,却要忍受分离,愁绪在生长的时候,思念也在悄悄滋生,不知不觉竟蔓延成一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缺憾、那么多的伤痛、那么多的别离,大概就是为了创造美吧!悲剧总是比喜剧更容易打动人心,似乎在悲伤的时刻,人们的感情会更加真实,更加细腻,更加深入骨髓。也许我们该自私地为容若生活中那么多的别离、那么多的失意而心生感激,感激它们造就了这样一个纳兰容若。

首句“别绪如丝睡不成”,化用梅尧臣的“别绪如丝乱”,别绪如丝,紧紧地缠绕着纳兰容若的心,剪不断,理还乱,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样的境况,如何让人安然睡眠?这不是纳兰容若第一次与妻子分别。在另外一首《清平乐》中,纳兰容若便描绘了自己与妻子离别之前的场景。画屏无睡,雨点惊风碎。贪话零星兰焰坠,闲了半床红被。生来柳絮飘零,便教咒也无灵。待问归期还未,已看双睫盈盈。

夜已深沉,又一窗凄风冷雨,纳兰容若与妻子却仍不肯入眠,只顾絮语绵绵,灯花长了也不去剪,任它自己零星坠落,床上的红被早已经凉透了。明天,纳兰容若就要远行了,多么不想分离却也无可奈何。妻子想问归期,却又不敢问,盼他早日归来,又怕时日太长。一想到分别,未语泪先流。纳兰容若和妻子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满心的离愁别绪,怎耐得住“孤枕梦边城”?“边城”点出了纳兰容若所处的环境。大概纳兰容若又在奉皇命巡视塞上吧,否则他也舍不得抛下妻子独自来到这偏僻的小城,忍受这乱如丝的别绪,孤枕难眠。纳兰容若说“梦边城”,他连睡都睡不成,如何成梦呢?更何况还是“孤枕边城”,更难以忍受了。“边城”倒是个富有诗意的字眼,我们脑海里大概会看到一个风景迥异、人情不同、远离繁华、偏居一隅的边陲小城。即使是塞上,也多了一些温柔浪漫。如果换成“边塞”,或者“边疆”,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恐怕就不是思念娇妻,没有这般的丝丝细语了,也许会是“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样的气势汹汹了。心情会影响一个人的眼睛。纳兰容若心心念念思佳人,来到的便是这个充满诗意的边城,因为这样一个小城,适合思念。

反正已是不能成眠了,索性便听听这边城的夜雨,会不会别有一番韵味,紫塞听雨,也是另有一种情趣吧!听着耳边淅淅沥沥的雨声,点点滴滴似乎都敲打着纳兰容若的心,不知怎么,心却回到了家中的小楼,看着窗子里微微透出的昏暗不明的烛光。夜深了,妻子还没有睡,她一定是想念我吧?“却忆红楼半夜灯”,这是纳兰容若的想象,想象妻子现在也辗转难眠,深深思念着自己,其实分明就是纳兰在想念着家中的妻子。诗人总是不愿意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思念,偏偏要说对方如何惦念着自己,也许诗人都害羞吧!

上阕词人已经将“思念”二字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阕便要纾解自己的思念了。如何纾解?自然是鸿雁传书,青鸟传情了。“书郑重,恨分明”,化用李商隐“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李商隐原诗是一首《无题》: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裙钗芙蓉小,钗耳翡翠轻。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莫进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这首诗是李商隐新婚不久之后,在仕途上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而写的。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妻子王氏之美,后四句很传神地写出了妻子对自己的深切关心以及为自己所遭受的不公而忿忿不平。容若用在这里,大概是说自己正在给妻子写信,写得仔细谨慎,相思之恨也甚是分明。为什么一封家书要如此“郑重”呢?纳兰与妻子恩爱至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想是有很多话、很多情要倾诉,而相隔之远,沟通不便,加上此时此刻的激动,让纳兰容若生怕忘了说什么,只能仔细斟酌了。而这相思之恨,大概就是希望朝夕相伴而不能的遗憾怨恨了。“天将愁味酿多情”,这一笔真是柔情似水、无限多情,上天将愁和多情酿在了一起,所以愁和多情天生就是一对,相依相随。是的,因为我对你多情,所以我会因你生出无限愁思,会为你尝遍愁苦滋味。一个“酿”更显匠心独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收了最后一笔,纳兰容若的满怀深情都写进了这封信里面,可是心中的愁绪却没有完结。“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以一个小细节收尾,更显得极为巧妙。这封仔细谨慎的书信终于写完了,该封题了。因为天冷,所以纳兰容若一边呵着手,一边给信笺签押,偏偏又看到“鸳鸯”两字,不禁又心神荡漾。“偏到鸳鸯两字冰”,这一句尤其引人猜想。似乎“鸳鸯”比较奇怪:在书信封口上签押,为什么会有“鸳鸯”两个字呢?也许是忍不住写给妻子的暗语情话,也许是信还没有来得及装进信封,偏偏就瞥见信中这两个字。那个“冰”字,可以理解为墨迹干了,可以理解为笔尖都被冻住了,也可以说是握笔的手已经冰凉了,字面上都讲得通,都可以想象得到纳兰容若神游了很长时间。不过,手也好,笔也好,真正“冰”的莫过于那颗心。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赏析】

很显然这是纳兰容若写给亡妻卢氏的悼亡词。纳兰容若的妻子卢氏,在纳兰心中的地位是与众不同的。才三年的鸾凤和鸣,转眼就成阴阳相隔,这对痴情绝代的纳兰来说,无疑如晴天霹雳。上阕由问句起,西风、黄叶、疏窗、残阳交织成一派冷瑟悲凉的秋景,渲染出孤寂凄清的氛围,纳兰容若自然地触景生情,勾起心中的哀思。下阕便回忆起与亡妻昔日的美满恩爱。结尾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将思绪从当日的美好中拉了出来,一直隐忍的泪水也因这一句顿如雨下,这其中,有怀恋,也有追悔;有幸福,也有悲哀,蕴藏了复杂的感情。

秋风萧瑟,凉侵入骨,黄叶簌簌,遮蔽寒窗,独立冷风之中,面对此情此景,纳兰容若黯然神伤。伤春悲秋,似乎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秋风落叶,似乎总能轻而易举地撩拨起他们那颗敏感的心。纳兰容若与妻子伉俪情深,一直都在为爱妻的早逝而伤心的他面对如此萧条景象,又怎能够不悲从中来呢?“谁念西风独自凉”,谁会担心我会不会受凉?明明知道已是“独自凉”,不会再有人为他担忧惦念,却偏偏要问一句“谁念”。这一声问,满含悲愤,似乎在质问苍天,为什么要将那个会牵挂我的人带走?读来叫人与之同悲。“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北宋词人贺铸在爱妻去世之后,面对着空荡荡的家,听着窗外潇潇冷雨,想到了当日妻子对自己嘘寒问暖的温情,不由得发出感叹。他与纳兰容若两个人虽然隔了几个世纪,然而此刻的心境却是相通的。

我们看到的纳兰容若似乎多是不快乐的,他身不由己、郁郁寡欢,唯一能宽慰他的忧愁、让他温和一笑的,也许,只有他的妻子,陪伴了他三年便匆匆离去的妻子,在这西风乍起的时候勾起他无限怀念的妻子。

西风、黄叶、疏窗、残阳,纳兰容若被这样的冷寂包围着,便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这样的意境。秋风里,落叶中,夕阳下,纳兰容若久久伫立,身形落寞,沉默不语,他似乎已经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之中。是不是忆起了天凉时爱人的暖暖叮咛?是不是想到了起风时妻子为他披上的冬衣?而现在,物是人非,还有谁会挂念他的冷暖?又回到开篇的“谁念西风独自凉”。一个“凉”字,景冷,人冷,心更冷。此时的纳兰容若仿佛已经定格成一个镜头,跨越百年,仍然让我们看到那个衣袂飘飘、孑然独立的身影,在秋风残阳下静静沉思。

纳兰容若这首词,上阕是此时此地的深思,下阕是对旧时旧事的回忆;上阕是纳兰容若此时此地形单影只的孤独,下阕是他和妻子在曾经短短三年之中双宿双飞的无边欢乐。

南宋程垓《愁倚阑》词句中有“昨夜酒多春睡重,莫惊他”,酒醉沉睡,妻子嘱咐婢女不要惊动了他的春眠。幸福是多么的相似。曾记否,当年,纳兰容若经常喜欢小酌几杯,带着微醉入眠,春日醉酒,酣甜入眠,已经满是生活的情趣,而睡意正浓时最紧要的是无人打扰。“莫惊”二字便写出了妻子的善解人意。妻子对他悉心呵护,总是想让他多睡几刻,天亮了也不忍将他唤醒,当他从温馨的梦中醒来,往往都不知是何时了。那时,春光漫漫,春意浓浓,情意绵绵。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都同样喜好读书藏书,所以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一人问某典故是出自哪本书哪一卷的第几页第几行,对方答中先喝。可是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反而将茶水洒了一身。“赌书消得泼茶香”,当初纳兰容若和妻子也曾有过赌书泼茶这样的生活雅趣。他们诗词对垒,酒浓茶醉,嬉笑打闹,有着小儿女的心思情趣。他们也愿意像李清照夫妇那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可如今只影空怀远,香魂已不再。

酒酣春睡迟,赌书泼茶香。这样的日子,想想便让人忍不住勾起嘴角。和爱人在一起,不需要惊喜不断,不需要锦衣玉食,只要每天看着你的睡颜,等待你半睡半醒地睁开眼睛,慵懒地说一声“早安”,我的心里就会冒出幸福的小气泡。有你的日子,再平淡都是快乐的,即使窝在家里,听锅碗瓢盆交响曲,都如同欣赏最美的音乐。“当时只道是寻常”,短短一句话,短短七个字,轻易道出了人生真谛,勾起了多少人的心痛。当时年少不识愁滋味,当时琴瑟和鸣岁月好,当时平淡幸福似流水,当时“只道是寻常”。确实,醉酒春睡,赌书泼茶,情真意切,这些充满了纳兰容若那和美的夫妻生活,在当时真是再寻常不过了。而就是这些最最寻常的生活,在今天却成了回忆,再也无法拥有了。比起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纳兰容若这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明白如话,却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美好的事物,在拥有时我们只觉得平凡无奇,只有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此刻你是不是也想起了某些笑语乐事,当时以为寻常,而今却非比寻常?

我们读这首小令,由上阕的悲凉蓦然转入下阕的快乐,由上阕的孤独蓦然转入下阕的合欢,但我们却一点也感受不到欢乐,反而觉得当初的欢乐之情写得越深,而今的孤独之感也就越浓重。以乐事写愁绪,以合欢写孤独,对比之下更令人为之惋惜哀伤。这样的悲伤想必词人应该会有很多话说,而纳兰容若却单单说出“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一句话,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语道尽多少辛酸!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赏析】

纳兰容若与卢氏伉俪情笃,而卢氏的早逝使纳兰容若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几乎悲痛欲绝,直将柔肠寸断,此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犹多”。纳兰容若的悼亡词在他全部的三百多首词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是容若最为生动感人的佳作。几乎每一首都凄婉哀怨,声声血、字字泪,令闻者落泪。周之琦在《怀梦词》中有和此调者,题曰:“道光乙丑余有骑省之戚,偶效纳兰容若为此,虽非宋贤遗谱,其音节有可述者。”由此可以知道《青衫湿遍》这个词牌大概是纳兰容若的自度曲。“青衫湿遍”,开篇第一句话,就表明了纳兰容若悲痛的程度,泪如雨下,把所着的青衫都浸得湿透了。该是何等的悲痛、何等的凄凉,才能如斯。不用再有什么累言赘语,仅仅四个字,形神兼具,便足以让人将纳兰容若的痛彻心扉一览无余。“凭伊慰我,忍便相忘。”一直以来,纳兰容若都与妻子感情笃厚,无论纳兰容若是欢喜,还是落寞,都是伊人陪在他身边,给他以安慰,如此情意,容若怎么舍得就把她忘怀?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纳兰容若似乎在怨妻子:“当初的情意还在眼前,你怎么忍心就把我给忘了?”其实,不是妻子忘怀了他,而是阴阳相隔,人不见,似乎是把他忘怀了。“相”字,本身就包含着相互的意思,不管是谁对谁,都是同样的凄凉。而这“怨”,当然不是怨妻子,而是怨上天,怨的是上天给他们的时间太短暂,怨的是生生将他们分离,天人永隔。

泪眼蒙眬中,容若仿佛又看到了妻子的一如既往的笑靥。“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才只有半月而已,半月前,她还在人间,就在纳兰容若眼前,扶病在灯下,操持着剪刀,轻轻剪掉了烛芯的灯花。怎成想,就此一病,便成终身永别。眼前似乎还有妻子灯下的身影,耳边仿佛还留着剪落灯花的声音,但此情此境,已是过去,不复重来了,怎能不叫人心痛欲绝?

一些事情注定是再也忘不掉的。“忆生来,小胆怯空房。”纳兰容若还记得,妻子本来胆子就小,总是不敢一个人独处空房,所以他便尽量陪着她,如胶似漆,片刻也不愿分离。而现在呢?“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纳兰容若却已无法在她身边陪伴,她只能一个人冥居梨花树下,清冷幽暗,她该是如何的凄凉寂寞、心惊胆战。其实,表面纳兰容若是从妻子的角度写她的悲伤境地,实际上自己又何尝不是呢?更能体现出纳兰容若对妻子的挚爱、失去妻子的痛苦以及对亡妻的思念。心痛之绝,纳兰容若只能把满腔的愁怀,寄托于梦幻之中。“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但愿上天可以给伊人的魂魄以指引,让他们在纳兰容若的梦中再团聚,重回那旧日时光,不必再忍受分离的凄凉。

两心相依却阴阳相隔,可以说是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蔓草荒芜,残阳如血,他们正一样消受着这凄情冷景。将心比心,作者想象中,他的亡妻现在的心情,也是与他一样吧,同等凄凉悲痛,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纳兰容若对妻子已逝的事实还是难以接受,又把满腔的悲痛,寄托于梦幻之中—如果,可以拿我为你留下的清泪,和着祭祀的酒浆,可以把长眠的你滴醒过来,我愿意拚弃一切。

笔锋一转,又站在妻子的立场,替“我”考虑。“怕幽泉,还为我神伤。”想必此刻她长眠地府,恐怕还在为我纳兰容若伤神吧。妻子伤的是什么呢?“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你是个书生,命比纸薄,应该好好地保重,别再耽于儿女情长,别再为我这个“怨粉愁香”而误了自己。纳兰容若是了解妻子的,在他心里,妻子永远是那么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然而越是如此,越让人悲伤。越想到亡妻对自己的好,就越能显示出纳兰容若对亡妻的思念和爱之深刻,也就更体现出他此时心情的沉痛。“薄命”这词,也在纳兰的词里多次出现,作为对自己命运的概括。

想来自己真的是个命薄之人,只能在梦里才能与妻子天长地久。“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这里,又回到了现实之中。还记得以往的你侬我侬,还记得曾经的海誓山盟,如今纳兰容若与妻子却再也不能团圆。“重圆密誓”只不过是纳兰容若一相情愿的幻想,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此时此刻,怎能不叫人悲痛难禁、柔肠寸断?以如此沉重的词句结尾,整篇的悲痛情绪,顷刻间爆发出来。一字一句,都渗透着纳兰容若的凄楚,敲击着读者的心灵。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亲眼目睹自己所深爱之人的死亡,更是人生的最大悲剧之一。而对于这个多情的纳兰公子,爱妻的离世对他的冲击性与悲剧性,更甚于自己生命的消逝。爱人已逝,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仿佛都随之而去。正如他后来在一首诗中所写的:“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

这首《青衫湿遍·悼亡》,是纳兰容若的第一首悼亡词。“青衫湿遍”亦是由此而创造出的新词牌。古人似乎不喜欢书写自己的妻子,真挚地悼念夫妻伉俪的生死之情的作品更是极少。除了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贺铸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似乎再也拿不出什么例证。唯有到了纳兰容若这里,悼亡词才成为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他所有的爱情词,尤其是悼亡词,满腔真情,都融化在其中,句句肺腑,字字血泪,震撼着读者。在这首词里,“青衫”、“银”、“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这些凄淡冷清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哀婉低迷的画面,令人荡气回肠。纳兰以真切的词句写出了自己的真挚情感,忽而记实、忽而忆梦;忽而写自己的悲痛,忽而想象妻子的伤神。在词里,纳兰容若已经与亡妻融为一体,一腔思念的情怀婉转道出,让读者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丧妻的痛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