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宦官那些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3:14:50

点击下载

作者:黄小楼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口气读完宦官那些事

一口气读完宦官那些事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口气读完宦官那些事作者:黄小楼排版:蕾蕾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2-17ISBN:9787513902199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宦官并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纵观世界宦官史,曾兴盛一时的埃及、希腊、罗马、波斯等文明古国,都出现过宦官,在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宦官制度更是相当发达。这说明宦官制度的产生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上,随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而生根、发芽、结果,最终湮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然而这些昔日帝国的宦官阶层较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在中国,宦官制度尽管经历了兴盛和顿挫的相互更迭,出现了专权统治与惨遭覆灭的轮回曲折,但是,宦官制度自形成以来,一直就没有失去其存在的环境和理由;宦官阶层有如野火焚烧不尽的原上之草,枯枯荣荣,生生不息。

在我国夏商两朝,专制王权和“家天下”已经取代了古老的禅让并通过宗法制度在法律上被认可,一夫多妻的特权也使得帝王们不必为过剩的荷尔蒙烦恼。血缘与政治统治相结合的宗法制度解决了王位继承问题,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和财产分配,却也给夏商的帝王们带来另一个伤脑筋的事儿:一个男人拥有数目庞大的妻子群之后,以他一己之力肯定满足不了所有妻子的生理需求。当妻妾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满足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亲近其他男人的欲望,则后代的血统纯正和后妃的贞操如何保证?

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农业生产为生并奉行一夫多妻的周部落,在其部落首领姬发的率领下从西边的渭水流域一路东进,在牧野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后,灭掉了位于黄河中游的商王朝。新王朝自有新气象,周部落短寿的酋长们用自己丰富的经验解决了妻妾成群带来的困扰:把男人的生殖器阉割,以供差遣,称之为宦官,成为多妻制度下女人和男人间最理想的媒介。经过几代帝王的创新和发展,宦官制度得以在西周朝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正式粉墨登场,潘多拉魔盒也就此开启。

历史的画卷徐徐打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了少府这一专职机构,宦官从此有了编制。

到了东汉,随着制度的成熟,部分宦官由宫中走入府中,具有皇帝家奴和朝廷官员的双重身份,并在与外戚和士人的乱斗中敲响了东汉王朝的丧钟。

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宦官都没有停止擅权的脚步。北魏王朝的宦官不仅冲出内廷走向朝堂,还一度把持了军权。南汉王朝更是个彻头彻尾的宦官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对宦官限制较严,但太宗死后,制度开始松弛。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局面愈演愈烈。最终唐末权阉与唐王朝一起相伴走上了覆亡之路。

自宋元而至明清,是宦官制度逐渐走向灭亡阶段,但明朝宦官专权却格外引人注目。这时,宦官势力急剧膨胀,就机构之庞大、人数之众多、权力范围之广泛、地位势力之显赫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

周良霄先生在《皇帝与皇权》里精辟地指出:“宦官制度实际上是秦以来专制主义皇权制度的派生物。从政治的角度看,由皇帝个人,采专制独断的办法,统治一个广袤的东方大国,而自己又身处九重,与外隔绝,他惟一可以依赖的只是供奉在自己周围、与外界又无奥援的宦者。”皇帝之所以要“身处九重,与外隔绝”是因为在意识形态上要依靠“神力的迷信”来制造舆论和巩固统治,因此在赋予自己“隆准龙颜”等奇征异表之外,还认为自己是受天命治理天下的天子,在祭祀和面对灾谴、祥瑞的时候都要突出自己与天的特殊关系。皇帝这种被神化的地位,导致了他与阉宦的相互依存,因为皇帝需要通过“与外隔绝”来维护自己的神秘性和权威性,同时又需要借重宦官来与外界沟通,协助他掌控和使用外朝的大臣和官员。在一定情况下,皇帝甚至会出于强化君权和裁抑臣权的目的,有意培植并倚重宦官的力量为自己服务。

皇权是威风凛凛的猛虎,宦官是气焰嚣张的奸狐。虎威不存,狐何以假?作 者春秋·竖貂:一刀留名史册上

竖貂这个名字,熟悉春秋历史的朋友想必不会陌生。他就是传说中的宦官始祖。

其实宦官在春秋时代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了。想当初,渭水西岸的周部落挺进中原,灭掉了位于黄河下游的商王朝并建立了周王朝。新朝代自要有新气象,这其中可不能缺了宫廷管理的新经验。在宫里,陪伴君王的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后妃,君王的精力再旺盛也不可能把每一个都照顾到,某些妃子就难免会春心萌动,甚至红杏出墙。

这种事儿要是搁在小老百姓家里,吵吵架动动手也就罢了,最多劳燕分飞,一拍两散。但在皇家可非同小可,不能等闲视之。君王是什么?君王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天神下凡啊,要不然人家怎么能做君王呢。作为神的女人,为了一己私欲而弃侍奉天神的荣幸于不顾,这后果可就很严重了。说后果很严重倒不是因为君王很生气,而是如果后妃的贞操不保,那么君王后代的血统纯正就没法儿保证。自命天神的皇帝,如果其血脉被世间的冠笄所玷污,那他走下神坛便是迟早的事情。

周部落的酋长们不会允许这种丑闻的出现与自己神灵地位的丧失。他们有前人没有的新经验,而这新经验大展拳脚的基础也已由商部落为他们夯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蛮鸟置其中”,可见当时已有大规模的宫殿苑囿。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深宫长阁,不仅象征着专制王权的威严,更构筑了一道隔绝皇帝后妃与其他男性的天然屏障。自此深居筒出的后妃们纵是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却逃不脱“卧看牵牛织女星”,“斜倚薰笼坐到明”的宿命。

一大票女眷生活在宫殿里,当她们需要与男人接触时怎么办呢?周朝皇帝的新经验此时派上用场了:把男人的生殖器阉割,置于宫殿中以供差遣,称之为宦官,成为多妻制度下后妃们和其他男人间最理想的媒介。这个阶段的宦官,只是受过宫刑的家务奴隶而已。可阉割是戕害身心健康的恶劣行为,周朝的皇帝们可舍不得拿自己手下的部众子民开刀,所以,宦官的最早来源都是战俘和罪犯。

看到这儿您可能会问,你这一章不是讲竖貂的吗?为什么主人公竖貂还不见踪影呢?您别急,前文的内容都是为主人公做铺垫呢。您想啊,从周朝立国到春秋开始,也过去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那为什么这三百年里的宦官都湮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唯独这位竖貂当仁不让地顶起宦官始祖的称号,还值得在这里讲他的故事呢?

因为,竖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愿阉割的,宦官。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

竖貂是春秋齐国人,他出身贫寒,少年就进宫侍奉齐桓公。先为齐桓公的外侍,做着宫廷里舂米酿酒缝纫洗衣服看着肉酱醋水果等一切杂活。要说竖貂这人着实聪明伶俐,宫中这些杂事处理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后来就被齐桓公所注意,将竖貂调为内侍来伺候自己。能够与齐桓公亲密接触,竖貂备受鼓舞,更加留心观察齐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需要,事事投其所好,久而久之,他就成了齐桓公的贴心小棉袄。可贴心归贴心,身边守着这么个英俊小生,齐桓公心里还是残存点儿危机意识。在宫中浸淫多年的竖貂怎么会不明白齐桓公心里的小九九?为了突破齐桓公最后的心理防线,竖貂下了决心,一咬牙,一跺脚,一刀下去,斩断了齐桓公最后的担忧。

齐桓公知道了这事儿,着实唏嘘了一阵。竖貂这孩子为了能朝夕服侍我,竟然连命根子都不要了,真不是一般人啊。感慨过自己成功人士的魅力之后,齐桓公也的确被竖貂的忠诚——至少齐桓公是这么认为的——感动了,对竖貂愈发信任和宠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齐桓公被竖貂近乎行为艺术的做法感动得一塌糊涂情有可原,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用如此自残的方式换取侍奉君主的权利,这投入产出比,未免太大了。

竖貂自残的目的当然不是终生陪伴齐桓公这么简单。用现在的话说,竖貂也是个有雄心的男子汉。大家都是堂堂七尺的丈夫,凭啥你姜小白坐拥齐国,叱咤诸侯之间,而我空有雄心壮志却只能在宫中做个奴隶,伺候你穿衣吃饭?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可不是白喊的。不过能做你姜小白的近侍也是难得的机遇,你姜小白就是那能让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好风!当然,有舍才有得的道理,我也不是不懂……

雄才大略的齐桓公这一次被竖貂亮瞎了眼,可朝堂之上有一个人看这件事情却洞若观火,这个人就是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统领诸侯的一代贤相——管仲。竖貂的这套把戏能唬住齐桓公,却瞒不了眼里不揉沙子的管仲。管仲便屡次向齐桓公进谏,劝他疏远竖貂。齐桓公也是一代明君,明白近臣和江山哪个更重要,所以对竖貂亲近归亲近,但是只限于宫廷内部,朝堂之事竖貂是没有发言权的。这样一来,竖貂便把管仲当成是眼中钉肉中刺,做梦都想着怎么除掉这个讨厌的仲父。他怕自己势单力薄,扳不倒管仲,便找了两个同样是齐桓公眼前的红人,两个同样包藏祸心的货——易牙和开方。

说来这二位也不是等闲之辈,做的事儿虽然照竖貂还有差距,但也不是普通人干得出来的。这易牙也是齐国人,他的本领是会颠大马勺,做得一手好菜。有一次齐桓公闲着没事儿嘴欠,说自己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吃了个遍,就差没吃过人肉了。本是一句玩笑话,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易牙暗暗记在心里,把自己三岁的儿子烹给齐桓公吃了。开方是卫国卫懿公之子,是卫懿公派去向齐国求和的。可开方一看齐国兵强马壮便乐不思卫了,强烈要求当人质留在齐国,还把自己的两个姐妹推荐给齐桓公为妾。开方凭借自己的巧舌如簧得以留在齐国并受到宠信,这一呆就是十五年。十五年间,他的母亲和父亲卫懿公相继去世,他却坚决不回国吊丧,一门儿心思伺候自己的妹夫。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鲍鱼找鲍鱼,鲤鱼找鲤鱼。竖貂、易牙、开方,虽然为了邀宠施展的绝活儿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就是投其所好以博得齐桓公的欢心。齐桓公每天在朝堂上面对管仲、鲍叔牙、隰朋,听着利国利民的忠言,回到宫里却是竖貂、易牙、开方,让他沉迷声色,纵情犬马。这两股势力,一股是澎湃奔流的惊涛,一股是波涛汹涌的暗流,围绕着齐桓公这个制高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既然管仲已经成为了我荣华富贵的拦路虎,那么扳倒管仲也就排上了竖貂的日程。竖貂使出了自认为是必杀技的一招儿,拿管仲会威胁的齐桓公的皇位说事儿。这日,阳光灿烂,晴转多云,有小雨,竖貂找到了易牙,先让他做了一桌子好菜,然后俩人憧憬着美好未来,屁颠屁颠来见齐桓公,一边招呼着齐桓公吃着,一边把话题引向了管仲。小白同志吃着美食,心情愉悦,竖貂看准时机,用比平时高八度的嗓子说:“大王呀!我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粗人,说的话没那么文雅,但是道理还是清楚的。这公鸡打鸣,母鸡下蛋,老天爷说了算,这和国君颁布法令,百官执行是一样一样的。您是国君,就是老天!可现在,各国诸侯国流言四起,说咱们齐国只有管仲,没有国君呀!”顿了顿,竖貂接着说,“我们齐国,得管仲这一贤人,是福气,可是大王您是不是有点儿太信任他了,凡事都有个度,您什么都让他做主了,这话传出去又传回来,料儿就比较多比较猛了!”

这话说的可是够狠,等于说管仲现在俨然就成了齐国之主,潜台词就是:只怕再过一阵子,管仲就要弑君篡位了。本来在竖貂的美好憧憬里,这话一出口,画面应该是这样的…齐桓公筷子正夹一块肉,听见这话,犹如晴天一个霹雳,那块儿肉从筷子上滑下,双眼瞪圆,若有所思,竖貂和易牙不敢作声,齐桓公放下筷子,一拍桌子:“来人呐,给我把管仲拿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可是只听得见齐桓公乐呵呵地咀嚼食物的声音,不见有其他动静。这大王光顾着吃了,没听见吧,竖貂正欲开口,只听见齐桓公酒饱饭足一串儿嗝,打断了竖貂的动作。齐桓公不紧不慢地舔了舔嘴角,要竖貂将他扶出去散散步消消食。齐桓公说了:“哎呀!我说,竖貂你呀!也就只能坐到这个位置了!我这个国君,如果没有管仲,那就真的是孤家寡之人了,哪儿还有如今的光景。”

竖貂毕竟是齐桓公的小棉袄,话已经很明白了,可是竖貂就是不死心:“那您就不怕……”

齐桓公眼睛一瞪:“没有管仲,我就不能安心的在这里,没有我哪里还有你,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说罢扬长而去。

竖貂虽然碰了一鼻子灰,可他可没那么容易死心。在今后的日子里,竖貂及其心腹就如茅坑里的苍蝇一样,不停地骚扰着管仲,妄图掀起一丝波澜。虽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可是管仲就是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楞没给竖貂一丝机会。可是对于竖貂这种小人,就算鸡蛋没有缝,他也要创造条件制造出缝。

不久,这个鸡蛋缝就被竖貂创造出来了。

齐桓公某次去山间游玩,凑巧被山上的某怪物吓得不轻,回来就病了。古代人比较迷信,觉得这种东西也许是天启或者是某些重大事件的预兆,特别是他这种真龙看到了,更是不得了。于是乎,竖貂终于在这次偶然事件中,寻找到了机会。

话说,平常这种事儿,竖貂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给君王解忧,可是这次不同,因为齐桓公目前的状况属于“吓尿”级别,连看到的东西长什么样儿都说不清楚。嘿嘿,既然你管仲牛逼,那你就来解决呗!说管仲,管仲到了。

这管仲一来呀,本来软趴趴的齐桓公一下子来了精神,近乎扑向管仲,可是说又说不清楚,管仲也不好问,除了知道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吓尿了的齐桓公)之外,最重要的信息一样都没有,齐桓公唯一一句说清楚的,就是最后一句:“管仲呀,你一定要救我呀!”齐桓公那水汪汪的无辜双眼,着实让管仲心疼,但是看着一旁偷着乐的竖貂,管仲就来气。齐桓公看到管仲一脸茫然,自己觉得没得救了,瞬间整个人就垮掉了,这病呀,轮了好几拨太医都没有些许起色。

竖貂这回乐了,虽然齐桓公病了,但是管仲已经好几天没有得到召见了,就算管仲来,齐桓公也不见,而此时的竖貂,可谓姜小白病榻前第一红人,地位是坐火箭般的嗖嗖往上飞。管仲为人正直,虽说地位没有所谓,大不了隐退山间,但是眼看小人得势,国君危在旦夕,国家人民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管仲不得不管。

竖貂在得意之时,有人回报,管仲贴了个招贤榜,以自己封邑的三分之一招能说出齐侯所见鬼怪是何物,并能预示吉凶的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没几天,还真有人应榜。一个叫皇子的农夫来揭榜,告诉齐桓公说:“大王看见的这个鬼怪叫委蛇,谁看见他,谁就将称霸诸侯。这是大吉大利的事,可喜可贺!”其实,这位农夫也是瞎蒙,净挑好听的说。委蛇就是泥鳅。泥鳅谁没见过啊?

病殃殃的齐桓公一听,原来是好事,天启神示,原来是要我当霸王,这病就去了七分,再加上太医的调理,身体很快就恢复了。齐桓公把这个农夫皇子召来,准备重赏,但是农夫并不接受,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一份赏赐,已经心满意足了,古代农人就是实在,该拿的拿,不该拿的就不拿,于是农夫皇子退出了王宫。

但是齐桓公觉得,君无戏言,既然已经说出去的赏赐,再放进腰包里面,面子上过不去,于是就把这份赏赐给了管仲。管仲还没有来得及说谢,竖貂就跳起来了:“揭榜的是农夫皇子,回答问题的还是农夫皇子,功劳是他的,赏赐也应该是他的,既然人家不领,那就应该回归国库!”齐桓公大病初愈,心情极好,这竖貂相当于一盆冷水把自己的心情都弄坏了,我堂堂一国之主,想赏赐谁就赏赐谁,轮不到一个宦官在这里大呼小叫,于是乎,把这盆冷水原封不动给竖貂泼了回去:“你可拉倒吧!要是没有管仲用自己财产张榜的因,哪有皇子揭开寡人心里郁结的果?别废话啦。”竖貂再一次碰一鼻子灰。

交锋这么多回,每次竖貂攻击管仲都像往水里扔石头一样,几个水花一过,一切恢复平静,风浪稍微大一点呢,又有齐桓公这个大墙挡着,因此竖貂只能把怨恨积在心里,不敢再和管仲正面交锋,转而开始贯彻篡位要从娃娃抓起的方针,把目光挪向了太子。

齐桓公生的儿子一共十几个。庶夫人长卫姬生的无诡是长子,竖貂就跟易牙联合起来以母以子贵的道理说服长卫姬跟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然后竖貂负责身边,易牙负责桌边,长卫姬负责枕边,三边天天就是在齐桓公的耳边唠叨早点把无诡定为储君的事儿,齐桓公不堪其扰,就草草答应下来。可谁知立储之事在葵丘会盟的时候突生变故。在赴会途中,齐桓公与管仲说起立无诡为储君之事,管仲一听就明白了,这是知道我在这里他们没法子胡来,就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啦,于是指点齐桓公应立公子昭为储。针对齐桓公对公子昭斗不过无诡的担忧,管仲的建议是趁着这次会盟,找一个信得过靠得住的诸侯,把公子昭托付给他。这个重托,最后落在了宋襄公的身上。这样,竖貂利用立储而篡权的阴谋也破产了。而管仲的深谋远虑,也为公子昭的未来,准备好了强大的应援。

葵丘会盟后不久管仲便一病不起。管仲病重时,对桓公分析了竖貂一切行为,揭露了竖貂媚君乱政妄图篡权的阴谋,桓公醒悟,把竖貂、易牙、开方赶出了宫廷。管仲之后,隰朋和鲍叔牙先后接任相国,齐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少了贴心小棉袄和贴胃大马勺的齐桓公吃也吃不舒坦,玩也玩不乐呵,老是想着这三位。长卫姬没事儿就煽风点火,终于让齐桓公下定决心召回这三人,并因此同鲍叔牙大吵一架,导致这位老臣不久后也郁郁而终。

随着管鲍相即去世,朝堂上已经没人能阻止竖貂祸乱宫廷了。他在长卫姬的支持下,网罗党羽,支持他们的人就给高官厚禄,反对的人就重刑相加或杀戮,齐廷人心惶惶,杀气腾腾。齐桓公对此却一无所知,一如既往地嬉戏游玩,好像管仲还在朝中一样。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终于有一天,齐桓公病倒了,对于竖貂来讲,这可真是盼了好久的机会啊,秉着错过这村就无这店的态度,竖貂等人首先假传齐桓公的旨意:任何人不准探视。接着把宫中的其他宫人全部赶走,把宫门先拿泥土封死,再在齐桓公的寝殿周围垒起三丈高的围墙,只留出一个小口。竖貂等人只顾扶持公子争夺王位,而齐桓公拖着衰朽之躯却无人照管,没吃没喝,只能靠屋檐滴下的雨水苟延残喘,几天之后便一命呜呼。桓公死后,遗体整整停放了六十七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臭气熏天,绿头苍蝇满宫飞舞,蛆虫到处乱爬,一直爬到宫外。可怜一代叱咤风云的霸主雄杰,死状竟如此凄凉,悲哉!

齐桓公死后,竖貂等人秘不发丧,立公子无诡为太子。对反对立无诡为太子的群臣,竖貂露出了他心狠手辣的一面,对他们大肆屠杀。面对此种情形,其他公子又怎能善罢甘休?一时间齐国宫殿成了最前沿的战壕,各个公子占据不同位置互相对峙。最终经过老臣高虎的斡旋,公子无诡将早已腐烂得不成样子的齐桓公发丧然后登基,竖貂酝酿多年的计划终于实现,掌握大权的雄心也终于达成。

不过好景不长,正牌太子公子昭逃到宋国,当年在葵丘受齐桓公托孤的宋襄公集结各国联军来向齐国兴师问罪。宋襄公大军进入齐境之后,一路势如破竹,无诡只好派易牙出战,又任命竖貂负责调度指挥,高虎和国懿仲两位元老级人物守城。这二位老臣自然不会让这百年不遇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白白错过,在周密地计划之后,高虎请竖貂上城楼商议守城方略,竖貂想着自己身为总指挥,这回一定得好好露一手,让这俩老家伙知道知道自己的手段。但是三杯酒之后,竖貂先知道了老家伙们的手段,埋伏在城楼上的兵士一拥而上,把竖貂砍成了数段。

竖貂不仅是中国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宦官,而且是第一个自宫者。即使在齐桓公时代,即使在好色的齐桓公后宫充盈的情况下,竖貂仍然得到了齐桓公的宠幸。自宫者被宠幸的荣誉,在自宫的源头处就得到了最大的兑现。而自宫者用身体残缺换来的宠幸,带给作为宠幸者的帝王的,通常是铁、火、甚至于血的代价。秦·赵高:指鹿为马祸江山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最有权势的宦官,也是唯一一位坐上丞相之位的权阉就是赵高,而历史上关于赵高的记载如浮云一般不知所踪,司马迁在《史记》中洋洋洒洒讲述了许多忠奸,也写了秦朝的丞相李斯,但却没有给下一位丞相赵高写传记,是司马迁忘了写,还是这位大历史学家根本就不屑于浪费笔墨和精力在这个赵高身上?让我们来看看关于赵高的故事。

在《史记·蒙恬列传》中,我们找到了关于赵高的些许踪影:“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这“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就是说呀,老赵家的孩子都天生下体发育不全,而这个发育不全,也为赵高当宦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后世也有说赵高不是宦官,因为司马迁只是说“隐宫”而不是“宦”,而这个争论在这里已经不重要了,对于赵高而言,“非宦阉”的争论已经被他“秦王朝第一奸臣”的名号所湮灭。“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这一段儿得从赵高的身世说起,赵高的父亲是秦王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所以赵高弟兄数人“世世卑贱”。赵高却逃过“卑贱”的命运,做了一名士人。您肯定问为什么了?这乃是源于一条秦律:“非史子医殳(也),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这句话译成现代语,就是说:你若不是“史子医殳”,是不可以进学堂的,否则就是犯罪。赵高父亲是一名刀笔吏,就是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的大律师。大律师的儿子也就有资格学文化了,而且,赵高之所以得秦始皇的宠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秦王闻高强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秦始皇听说他(赵高)为人勤奋,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马车,还让他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判案断狱。驾御车让赵高的政治生涯上了一个平台,而当胡亥的老师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胡亥党一员。“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阿法,要按律处他死刑,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赵高犯的什么罪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一,生死是老大说了算,赵高本人很受老大的关照;二,赵高明白,以后想不再有类似的情况,就得巴结好老大,就得控制好老大,甚至当老大。自此以后,赵高做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并再次得到秦王的信任,加冕为“行符玺事”,放在明朝就是掌印太监,更具有宋朝监军太监的职责。

秦始皇喜欢游玩,其足迹可谓遍布中国各地名山大川,那么秦国第一司机每次都有机会侍奉左右,赵高的人生转折就在传说中的古宫殿“沙丘”。秦始皇暴毙,临终时身边只有他最信任的宠宦赵高、最喜爱的小儿子胡亥和最倚重的宰相李斯。可就是这三位,心里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违背了这位千古帝皇的遗诏——传位公子扶苏,蒙恬接管军权。扶苏即位是赵高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多年混迹于宫中,作为胡亥党的一员,若扶苏坐上宝座,那么自己只有远离权力中心甚至性命不保,就算活着,蒙恬手握军权,我哪里还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呀?飞黄腾达的机会就在眼前,因为秦始皇离世突然,只有贴身的人知道,而扶苏正在离沙丘几千公里之遥的上郡监督由大将蒙恬率领、防御北方匈奴的边防部队,赵高有机会施展他的阴谋。而这个阴谋得首先说服两个人:一个是只会玩乐的胡亥;另一个就是丞相李斯。

赵高兼职多年,那个傻不拉唧的胡亥很容易对付,毕竟生于君王之家,再傻也知道当老大好,而李斯就需要费一些口舌了。但是对于善于观察勤于心机的赵高,那李斯也不在话下。

丞相李斯毕竟不是个泛泛人物,他曾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参与制定律法,统一车轨、文字以及度量衡制度。但李斯不是个忠臣,更不是个正直的人。对他来讲个人利益一向重于国家利益,荣华富贵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弱点被敏锐的赵高抓住了。此时的李斯其实很矛盾,不知道旧主离世后,回到咸阳是不是还有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赵高出现了,他在李斯面前一番陈述利弊,说先王的诏书和传国玉玺现在胡亥的手中,抬高了胡亥的资本,先让他先心里有个衡量,然后又说了,扶苏向来信任大将蒙恬,假如扶苏当了王,那么丞相的位子能是你李斯的吗?很明显新王会让蒙恬挤兑你的,你李斯哪儿还有荣华富贵呀!没有了,绝对不可能有的!

这一席话,处处为李斯着想,突出了个人利益,同时也说中了李斯的焦虑。若李斯不支持赵高的政变,那么以上种种可能都会是真的。讲清楚利害关系,这三个人的联盟也就结成了。

三人隐藏了秦始皇的死讯,秘不发丧,而后篡改诏书内容,立胡亥为新君,赐死长子扶苏。扶苏还真是个大孝子,接到这样的诏书,还真以为他爹赐他死,自杀了,中间没有任何节外生枝。赵高一伙立马就回到首都,给秦始皇发了丧,然后就让胡亥顺顺当当地坐上了皇帝位子,这就是秦二世。还记得蒙毅吗?之前没有把赵高咔嚓掉可以说是个大错误,蒙恬是蒙毅的哥哥。前有和蒙毅结下的梁子,后有秦始皇想将军权交予蒙恬,那蒙氏家族就不得不消失。继承大统后,赵高立马就被升职为郎中令,位列九卿,掌管宫廷警卫。

秦二世坐上宝座后一刻也离不开赵高,两人间的一段精彩对话足以描绘出一傻主一奸臣。

秦二世问:“人生在世,不过白驹过隙。我既然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有权有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所以我要享尽天下艳福,你以为如何?”

赵高答:“这是极聪明的见解,愚蠢的人永远想不到。”

自此,秦二世一门心思地玩乐胡闹,从未过问国家大事,权力就滑入了赵高手中。

在赵高指点下,傀儡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赢政的十二个儿子,自己的哥哥们全部砍头示众;自己十位如花似玉的姐姐们则被投入监狱,活活被赵高鞭打致死,然后剥光了衣服陈尸街头,任乡里小儿猥亵凌辱。敢于直言的功臣以及不被赵高控制的臣下都一一被解决掉了,而空下来的位置,赵高就安插了自己的党羽。

赵高教导下,这个傀儡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大兴土木,建造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导致横征暴敛,耗尽国力民财,民心大失,国家不堪重负,人民怨声载道,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激起全国沸腾的民变,而后就有了陈胜吴广起义。一年内,大半个国家已不再受中央控制,秦帝国的权力所及只剩下最初发迹的关中地区。赵高封锁变乱的消息,将报告真实消息的官员全部扔进监狱,然后一一处死。

赵高并非是有意保护民变,他是明于人而暗于事的恶人,自然对全国沸腾的民变束手无策。可他又惧怕他人在战场上立功而受到重用,使自己的权力缩小,而这个人就是丞相李斯的儿子李由。李由当时是三川郡守,正在荥阳抗击起义军,扼住敌人西进的咽喉。在李由的英明指挥下,荥阳成了挡在前面的唯一堡垒。为了大权独揽,赵高宁可国破家亡,也不愿失去半点权力,这是多么大的权力欲望呀!就是这种欲望,让当初同一战线的李斯也难逃杀身之祸。在精密的设计下,他诬陷开国元勋宰相李斯私通东方的叛徒,把他和他的儿子李由双双送上了腰斩的刑场。这一箭双雕,让赵高当上了宰相,架空了君王,也让起义军西进秦帝国的心脏地带——关中,为推翻秦王朝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接下来要上演的,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指鹿为马”,而这一闹剧,正是赵高的权力欲望的极致。

此刻的咸阳城外,已到处卷起了亡秦风暴。秦帝国在民变的燎原烈火中没有倾刻覆亡,全靠它的财政部长章邯。这个善于用兵的将才,在几个月内就把已打进关中,拥兵数十万的陈胜吴广等消灭,进而又打败了新兴的楚国,杀死了楚兵团司令项梁。眼看全国的叛乱就要扑灭下去的时候,赵高不乐意了,因为章邯的声望已经高过了他。恰好这时章邯在河北巨鹿被项羽击败,这一次失利给了赵高一个杀章邯的理由,一则是嫉妒章邯的战功,二则是要把民变日炽的责任推到章邯身上,他向秦二世控告章邯纵敌玩寇,养敌自重。秦二世相信了,或者说是不得不相信。同时章邯的秘书长司马欣至咸阳请求增援,宰相三天称病未上朝,正在惊疑时听到密报便赶忙从小路逃走。赵高虽派人追赶,但还是让司马欣逃脱了。章邯求助无望,听到消息后知道回去只有死,只好率领身经百战的二十万野战部队向项羽投诚。六国旧贵族见机纷纷自立为王,并力西进。刘邦带着数万兵马迂回进入武关,为了早日攻克咸阳,他派人暗中与赵高联系,希望赵高能作内应。赵高担心秦二世知道后祸及自己,私下里盘算着乘乱夺位,以达到权力的最高点。

赵高心思缜密,先做一场臣意测试,这个测试的名字就叫“指鹿为马”。

多日未上朝的丞相今儿不仅来了,还牵了一畜生上朝。秦二世很诧异,问:“赵爱卿为什么牵一只鹿进来呢?”

赵高很自信地回问:“王近日操劳过度,这是一匹马,怎么会是鹿呢?”

秦二世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没错,是鹿啊,赵爱卿弄错了吧。”

赵高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转身准备做一个臣意测验。大臣们压力很大呀!摸不着丞相唱得哪一出。精明圆滑的大臣知道这是赵高在探底,谁不跟着他的标准答案走,就不会有好下场,就赶紧低声下气说:“是马,确实是马,王眼花了”,这占了大多数;有点儿骨气的正直大臣坚持真理,表达客观事实说是鹿,这个票数最少,少得可怜;最后是中间派,投了弃权票,表示自己愚钝,沉默低头。

这结果是胡亥错了,尴尬地笑笑也就退朝了,而赵高居然看到了反对票,自然要将秦朝最后的忠良斩杀殆尽。扫清了最后的障碍,他在朝中的权力可就是百分之百了。秦二世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想要改变已经不可能了,这傀儡到此时也该结束性命了。

赵高派女婿阎乐带领上千士兵来到秦二世的行宫,谎称要抓捕逃犯,实则是要杀死胡亥。秦二世这个昏君,死到临头了,还妄想同阎乐讨价还价。胡亥说自己毕竟是天子,希望让他做一个郡官,万户侯也行?哀求无果,妥协道只要保存性命,跟老婆一起做个平凡老百姓,依然被拒绝了。痛心疾首,仰天长叹之余,秦二世自个儿抹了脖子,不仅窝囊了一辈子,最后还如平民一般入了黄土。

秦二世的死亡意味着此时的赵高已经走到了最高点。那也就该掉下来了,而且事实证明是一下子摔得粉身碎骨。赵高很想坐这把龙椅,他毕竟是工于心计之人,自然了解自己坐上去后龙座下群臣的想法,权衡利弊后他释然了,这龙椅有没有无所谓,手握大权才是王道。赵高如法炮制,选择了一个更年轻的人做接班人,这人是胡亥的一个侄儿,名叫子婴,就是所谓的秦三世。不过赵高确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胡亥的侄儿也是有王室血统的,既然能逃脱当初扶苏等众兄弟被砍头的劫数,安然地活到现在,那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子婴可不是胡亥这样的软货色,他早已对赵高有了戒备和计划。

这正是新君登基的大好日子,但是子婴没有按时来,为什么?因为他要除掉赵高,平常赵高周围都是护卫,别说近身了,就是同处一室都隔着十几个人头的距离。既然是新君,那你一个丞相也得有礼节,我不仅不去找你,还得要你自投罗网。这新君登基可是“皇帝不急太监急”,说得一点儿没错,赵高不耐烦了,派了不少人去催,还是没有结果,那就只能丞相赵高亲自去了,他想着这个小毛孩儿不能玩儿出什么花样。这一去,赵高就从天堂走进了地狱,子婴早已安排好杀手藏在附近,当赵高还在大呼小叫催子婴赶紧去时,刀斧手全部向他砍去,这一代宦官丞相就这样命丧黄泉了。

子婴的接手秦朝政权的时间实在是太晚了,再有能力也无力回天,很快秦王朝就塌了。刘邦进占咸阳,子婴明智地投降了,刘邦大度地给了他一个活口,不过后来的项羽可没有给子婴生存的机会,秦三世被西楚霸王解决了性命。东汉·郑众:助帝除异开先河

东汉初年,出现过两位名叫郑众的人物。时间早些的那位,我们姑且称为先郑,字仲师,来自河南开封,是个大经学家。他跟随他的父亲,同样是造诣颇深的经学家郑兴学习《左氏春秋》,发表了《春秋难记条例》等学术成果。这位先郑不仅是学术达人,更有凛然气节和斗争智慧。汉明帝时,他以给事中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见到匈奴单于傲然不跪。单于怎能受得这份窝囊?便把他锁在小黑屋里,不给吃喝还不让见光。但单于没想到先郑的脾气比他还大,骂了一通匈奴无礼之后,拔刀就要自刎。两国相争还不斩来使呢,要是先郑真的自杀了,这事儿在国际社会上好说不好听啊,没办法,单于只好吃个暗亏,把他遣返了。

后来先郑在汉章帝时官至大司农,位列三公,是个不折不扣的牛人。而我们这一节的主人公,也就是年代较晚的另一个郑众,虽然只是宫中的一介宦官,地位不及先郑,可他的所作所为对东汉一朝,甚至之后将近两千年的中国政治,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远远深于同名的前辈。

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郑众,字季产,来自河南南阳。在汉明帝刘庄在位时净身进入宫廷,成为宦官大军中的一员。由于他聪明伶俐,办事勤快,汉明帝便把他派往东宫,去侍奉太子刘炬。郑众年幼入宫,在这深不可测的宫廷里举目无亲抬头无故,既被派到太子身边,便把刘炟当成自己依靠的亲人,出入进退不离左右。而太子刘炟亦深知萧墙之内人人自危,故当面对种种诱惑时,即便是父子兄弟下手也绝不会含糊。但看着眼前这个聪明伶俐且还不通晓宫中的尔虞我诈的孩子时,刘炟难得地与他敞开心扉,以诚相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与其说是主奴,实际上却更像哥们儿。到了永和十八年(公元75年),汉和帝病故,太子刘炟便继承大统,是为汉章帝。汉章帝自己当了皇上,也没有忘记宫里的小哥们儿,提拔郑众做了小黄门,掌侍在自己身边。

公元88年,这个挺吉利的年数,对东汉王朝来说却一点都不吉利,这一年汉章帝刘炟暴病身亡。当时太子刘肇虽只有十岁,但基于国不可一日无君,他就这样登基做了皇帝,这就是汉和帝。

故事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汉章帝后宫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事儿,捎带说一说小皇帝刘肇的来头。

想当初,光武帝刘秀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攻进洛阳重兴汉室,他麾下的二十八员大将效力在鞍前马后,可谓是威风凛凛,战功赫赫。陇蜀平后,天下一统,光武帝偃武修文,退武将、进文臣,很多追随汉光武打江山的功臣宿将均受到了远超出于前代的封赏,交出兵权回到封地。当光武帝故去时,当年追随他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们亦大多去世,光武帝之子,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汉明帝刘庄,追感曾经追随其父皇南征北战的二十八位开国功臣,遂令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

可是如果您细看这二十八个人的名字,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大名鼎鼎的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未在其列!这是为什么呢?汉明帝不让马援上榜自有他的道理,因为汉明帝的昭阳正宫是由阴丽华太后钦点的马明德——马援的女儿,马援就是他刘庄的岳父老泰山。当年马援死后被权贵陷害,整个家族都快成咸鱼了,幸亏家里有优秀的女儿当上了皇后才让家族咸鱼翻身,重获权势,且渐渐走出阴霾,走向兴盛。这么个家族的励志故事,自然让各名门望族都在自己女儿们的身上下足了功夫,卯足力气向钱看、向上看。就这样,有三对姊妹花先后来到了汉章帝的后宫,揭开了六个女人的宫闱争霸新剧目的序幕。

宋氏俩美人,是明德马太后的表妹,筒而言之,她们未来的丈夫应该叫她们表姨。汉章帝时期两姐妹就被封为贵人。建初三年(公元78年)姐姐大宋贵人生下了一子刘庆。第二对姊妹花,是来自马太后的仇家梁氏,是光武帝的长女婿、当年诬陷马援的梁松的侄女。梁氏姊妹自幼丧母,被伯母舞阴长公主(梁松的妻子,光武帝的长女)抚养,长大后被马太后看中而得到汉章帝的宠幸,均被封为贵人,其中妹妹小梁贵人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生下了一子刘肇。

两对姊妹花,各有一子,一般而言,地位稳当,前提是没有遇到我们今天的窦氏姐妹。从血缘上来讲,窦氏两姐妹是汉章帝的外甥女,而且也算是马太后的仇家,不过窦氏姐妹在宫中为人和善,处事公道,被马太后赏识。好景不长,这对姐妹花很快就露出了真面目。

建初三年,经马太后的批准,窦大小姐被册封为皇后,此时忌惮马太后的她还不敢轻举妄动。可翌年马太后病故,窦后便磨刀霍霍,蠢蠢欲动。第一个倒霉蛋儿就是大宋贵人,她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可是让不能生育的窦太后恨得牙根儿都痒痒。虽然宋氏姐妹为人行事谨慎低调,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窦后终于捏造出一个把柄,将宋贵人姐妹逼得服毒自尽,太子刘庆也被改封为清河王,同时立刘肇为太子。

当刘肇被立为太子时,他已经被窦后抚养了几年,完全不知这个心肠歹毒的女人根本不是自己的生母。被夺走儿子的小梁贵人纵有万般委屈也只能打掉牙往肚里咽,谨言慎行装作完全没有这回事儿。可即使这样,她依然是窦后的心腹大患。这次窦后采用了曲线救国的策略,通过诬陷梁氏姐妹的父亲梁竦打击她们。在梁竦瘐死后不久,梁贵人姐妹也“以忧卒”。“以忧卒”这种宫廷特有的传统疾病,只不过是史家对不明不白的死亡的隐讳说法罢了。至此,窦后对后宫的大清洗也正式完成。

说完了窦后的发迹史,还得回到汉和帝。和帝年纪太小了,没有办法处理朝政,他强悍的老妈窦太后便乘机临朝。但是这个女人毫无远见卓识,没有一点像样的政治才干,一心只想利用权力为娘家人谋好处。由于自己根本不懂得如何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她所能够做的就是任人唯亲——让娘家人替她管理中央核心:她把哥哥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负责中央人事组织工作;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负责中央卫戍工作;让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将,负责中央宣传工作。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小皇帝周围占了的显要的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而窦太后将政权统于自己一人之手,独断专横,强予决策。

在头几年里,和帝完全听命于母后和舅舅,是个孩子傀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表现出聪慧明断、沉稳大气的领导气质,并表现出对母后施政手段的疑义和对窦家势力扩张的不满,这就引起了窦宪等人的担忧,朝堂上一浪高过一浪的倒窦舆论使窦氏兄弟更加恐慌。窦宪便与女婿郭举、亲家郭璜、心腹部下邓叠、邓磊等人密谋,决定伺机谋害和帝,篡夺政权。

此时窦宪与邓叠统兵在外镇守凉州,郭举、邓磊深得窦太后信任,出入宫廷,权势很大,内外已成夹击之势。和帝看出苗头不对,加之又有人泄漏了窦宪等人的密谋,这个十三岁的少年此时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命和权位而抗争反击。但是宫廷里朝堂上到处都是窦氏的党羽爪牙,就连自己的“母亲”也是不能依赖的,和帝知道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等忠诚正直的大臣可以信赖,却苦于自己身陷深宫无法与外界联络。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这个小小少年能想到的最可信赖的人就是自己皇帝老子的老战友老伙计——郑众了。

此时的郑众已经升职为钩盾令,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皇家花园的大总管,在宫中也是个老油条了。永元四年(公元92年)的一天,老郑被和帝叫去喝茶,不知为什么,老郑心里有点儿忐忑,不知道这个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大侄子今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和帝把这个照顾自己多年的老管家召到身边,但他还是不敢确定这老郑到底可不可靠。

他试探性地问道:“郑大伯啊,你看太后一直限制朕,朕就说两句话都挑三拣四的,太后是不是管的朕太严了?”

郑众打了一个激灵,似乎知道了皇上要说些什么,他立马答到:“陛下已经长大了,太后这样管着陛下,老奴也觉得也不妥,陛下现在应该得到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和帝一看,有谱!立刻就把话挑明:“朝中大臣都是窦氏一党,他们都不听我的话,光有自由有什么用,你可有什么计策帮朕夺回属于朕的权利!”

郑众望了望四周,没有说话,他先是把门窗关紧,然后依附到和帝耳边,低声说道:“太后所依者,乃侍中郎窦宪。陛下要想夺回大权,必须先把此人给做了,老奴建议陛下下道诏书,召窦宪回京以辅政为名,在将他骗入京师,伺机刺杀了他,窦宪一死,其所兄弟皆一群乌合之众,一击可破。如此断了太后的左右手,令其无所依靠,而陛下威信大增,即可夺回大权。”

汉和帝大喜,立刻依照郑众的建议,下旨召窦宪回京。这窦宪平日骄纵成性惯了,接到诏书后,丝毫没有怀疑,兴高采烈地带着身边众将启程回京。待他和手下将官赶到京师后,受到代表皇帝的大鸿胪卿的盛情款待。看着自己这一等一的待遇,窦宪美得都找不到北了,连吃带喝,喝高兴了再吼两嗓子跳几下,这一折腾就把太阳折腾下山了。看到天色已晚,已不能入朝进见,窦宪便告别大鸿胪卿,乐得回府睡大觉去了。

可就在当天晚上,月黑风高,风云突变。和帝刘肇驾临北宫,令司徒兼卫尉丁鸿带兵严守城门;又令执金吾、五校尉等官员分兵逮捕郭璜、郭举父子和邓叠、邓磊兄弟。次日一早窦宪刚要上朝,不成想府第早已被郑众指挥的皇宫卫队围得水泄不通。谒者、仆射闯进窦宪府第,宣读皇帝诏书,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其弟窦固、窦景撤职,并限令他们各回封地不准随意离开。正当窦氏兄弟手足无措之际,家人报来消息,郭璜、郭举父子和邓叠、邓磊兄弟等人被处死,其他党羽也被下狱流放或逐回原籍。

顾念窦太后的情面,和帝没有公开处死窦氏兄弟,而是在他们回到封地后密令窦宪、窦笃、窦景三兄弟自杀,老四窦环因平时表现不错,且未参与谋反计划,侥幸留得性命。就这样,窦氏家族这个以贪欲和权势构筑成的辉煌大厦几乎就在一夜间灰飞烟灭。失去了弄权手足的窦太后则开始了孤苦伶仃的生活,最终郁郁而终。

和帝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这一战的首功则非老郑莫属。为奖赏宦官郑众的首功,和帝专门设置了一个新的官职“大长秋”。“长秋宫”是东汉皇后的宫殿名,皇后是六宫之主,大长秋就是皇后近侍的首领,权势极大。这还不算,过了几年,和帝又封郑众为鄛乡侯,并赏赐了大量金银珠宝。可郑众年轻时就不是见钱就走不动道的人,到了这把年纪,更是云淡风轻,每次和帝要赏郑众钱的时候,他都坚决推辞,不得已时才会接受皇帝的赏赐。

老郑越是这样,汉和帝越是觉得过意不去。郑众一心服侍他们刘氏父子,一不求高官厚禄,二不求荣华富贵。由于身体缺陷,他一生都没有妻子,没有子孙,没有享受过天伦之乐,这辈子唯一能图的就是权利和金钱,而郑众除了对权利略有兴趣,对其他都不太敏感了。汉和帝同情他,他绝对不能让这位尽心尽力帮助自己的老太监孤独一生,他甚至很想直接认郑众为干爹得了,但碍于九五之尊的面子,他没法那么做。于是他想了个法子,帮郑众找了个干儿子,让这个干儿子代替自己尽孝心。郑众的养儿叫郑闳,以前叫什么已不可考了,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太监养子。郑闳做太监儿子,也没什么委屈的,郑众去世后,郑闳承袭了郑众鄛乡侯的爵位,并由自己的养子郑安又承袭了一代。

至此,主人公郑众的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不难看出,郑众这一辈子只干了一件大事,就是帮助汉和帝清算窦家班。这件事在当时就已轰动一时,此后对东汉一朝的政治生态的影响却更加深远。自和帝始,东汉的皇帝大多是幼主登基,母后代为统领朝纲便顺理成章,作为一个女人,她所能信任并依赖的只有自己的父兄,这就成为外戚作乱的滥觞。当幼主长大,抢班夺权时,外戚自然不肯交权,皇帝就只能依靠自己身边和自己一条心的近侍——宦官来对抗外戚,并作为回报允许宦官弄权,如此宦官就成为东汉政治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窦后为外戚势力的猖獗种下了种子,和帝则为宦官势力的上位竖起了标杆。如是,和帝之后的百余年中,东汉王朝的国运就在外戚与宦官的相互绞杀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如果我们的主人公郑众在天有灵,看到身后的林林总总,想必也只能报以一声奈何,两行浊泪。东汉·蔡伦:造福万世蔡黄门

如果我问您,您手中正在翻阅的这本书中,都凝结了哪些人的智慧和汗水呢?您的回答也许是辛勤笔耕的作者,也许是一丝不苟的编辑,也许是慧眼识珠的策划人,也许是披沙拣金的出版商……但您很可能会忘记一个人,一个尘封在历史卷宗里的人物,如果历史上没有他的出现,您现在捧在手里的就是一卷书写着密密麻麻蝇头小篆的沉重的竹筒。

没错,这个人就是东汉宦官——蔡伦。

造纸术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已无须赘述。造纸之父蔡伦长久以来也以高大伟岸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宣传中。可是如果您仔细查看历史就会发现,蔡伦的所作所为并没有那么光辉。作为皇宫中的高级宦官,蔡伦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做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但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没有人愿意成为牺牲品,所以蔡伦的行为可说是“罪无可逭,情有可原”。我们不应因为蔡伦在后宫争斗的某些行为而对他横加指责,正如他发明造纸术的丰功伟绩不能掩盖这些污点一样。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漂亮,活泼可爱,这是人之常情。但在东汉初期的章帝年间,如果谁家的孩子是个智商高的小帅哥,父母在欣慰满足之余,却有着深深的隐忧,因为当朝天子汉章帝热爱艺术,是个唯美主义者,喜欢派人到全国各地挑选秀外慧中的少年入宫为领袖服务。出生于湖南耒阳农民家庭的蔡伦就不幸被选中了。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十五岁的蔡伦失去了男人的命根子,流了很多血,承受了难忍的疼痛。随后,他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被带到了几千里之外的京城洛阳,进了皇宫,开始了做太监的生活。这一切给蔡伦带来的伤害是正常人无法想象的。但皇宫给蔡伦带来的不只有伤痛,更有希望与梦想。这个走出歌于斯哭于斯的茅草屋,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的懵懂少年,憧憬着在新都洛阳闯出自己的天空。

事实证明,蔡伦不仅仅是个小白脸儿,更是个有才的小白脸儿。英俊的相貌加上过人的才干,这样的蔡伦谁不爱?入宫第二年,蔡伦就当上了小黄门,之后更是被擢升为黄门侍郎。您可别小看黄门侍郎这个职位,他是皇帝的近侍之臣,负责给皇帝传达诏令,事实上相当于皇帝的新闻发言人,皇帝那里无论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得第一个经过他的耳朵。这下,蔡伦可就被一个人盯上了。

在上一章郑众的故事里,介绍了汉和帝祖孙三代六名女眷共事一夫的纠结后宫,也简要叙述了后宫斗争的梗概。蔡伦在任黄门侍郎之际,正是窦后初入长秋之时。此时的窦后对育有一子刘庆的大宋贵人颇为眼红,她觉得虽然大宋贵人名分在自己之下,但这个孩子对膝下无子的她是莫大的威胁。何况此时刘庆已被册封为太子,一旦汉章帝遭遇不测,这孩子就会荣登九五,执策而御宇。到那时纵使皇宫再大,也不会有窦氏一族的立锥之地。这种忧患意识让窦后下定决心要搞垮大宋贵人母子。儿子是太子,生活在聚光灯下,不好下手,那就从他妈开始吧。

窦后既已下定决心,就开始留心大宋贵人的小辫子。可大宋贵人也不傻,把形势看得清清楚楚:自己与扶风马氏沾亲,而当年德高望重的伏波将军马援就是被窦后的叔爷,光武帝的女婿窦固陷害,忧愤而终,两家人本来就不对付。明德马太后活着时,慑于太后的威势,姓窦的还不敢造次,和我称姐道妹的,可现在太后已死,皇宫已经成了窦后的天下,自己又怎是她的对手?所以大宋贵人在宫中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夹着尾巴做人,生怕授人以柄。

可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建初七年(公元82年),大宋贵人偶恙,需要菟丝子作药引,就写了一封信交太监送去娘家托人购买。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这个太监非但没有把信交到宋贵人娘家,反而转呈到窦后手里。窦后就以此为凭据,诬陷大宋贵人“挟邪媚道”,欲以巫术诅咒皇后,想自己取而代之。章帝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但从此在窦后妖言媚惑之下,对大宋贵人母子越看越觉得不顺眼。随后,窦后又收买了掖庭令,唆使他上书皇帝控告大宋贵人和娘家密谋诅咒皇后之罪,要求交有司调查。章帝一看,嘿,和窦后的小报告一点儿都不差,于是批准掖庭令连着小宋贵人一块儿展开调查。太子刘庆也因为自己妈妈这莫须有的罪名吃了挂漏,章帝诏告天下,说太子继承了他母亲的恶劣遗传,不能承继天下,被废为清河王。

掖庭令调查时,窦后也没闲着,她也要对宋氏姐妹做点儿什么,当然肯定不会是好事儿。挑选人选时窦后颇费了一些脑筋,最终圈定了蔡伦。她知道蔡伦做事干净利索,适合担此重任。更重要的是,蔡伦身居要职,如果能拉过来为我所用,那我岂不是如虎添翼?把审讯宋氏姐妹的任务交给蔡伦,以他的一点就透,肯定明白这件事情该怎么做。本来没有的事几经他的手变成有了,他可就说不清楚了,这就让他不得不站到我这边来,让他死心塌地为我所用。

蔡伦接到这个任务,便明白了窦后的良苦用心,可他能做什么呢?是为含冤下狱的宋氏姐妹振臂一呼,还是为如日中天的窦后顺水推舟?经过权衡,蔡伦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无论是被逼的,还是自愿以此升官,蔡伦都义无反顾地向大小宋贵人落井下石,送了她们最后一程。两个美女被刑讯逼供,罪名成立,押送暴室待决。两位贵人不堪凌辱,服毒自尽,香消玉殒。

经此一战,蔡伦取得了窦后的信任,成了窦后的心腹。公元88年,十岁的刘肇登基,是为汉和帝,窦后——此时已经升级为窦太后——临朝听政。蔡伦作为窦太后的得力干将,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一下子从宫廷内侍变成位极人臣。而在中国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潘多拉魔盒也就此打开。

可惜好景不长,永元四年(公元92年),和帝在心腹宦官郑众的帮助下一举铲除窦氏一党,掌握朝政。此时的窦后已不再是那个呼风唤雨的太后,没有了兄弟几个的支援,她此时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幽闭在汉宫里走完人生的最后岁月。而蔡伦因为窦氏这顶帽子,在和帝掌政期间也是郁郁不得志。但蔡伦并没有自暴自弃,因为敏锐的他发觉聪颖的头脑能够帮助自己重出江湖。于是蔡伦爱迪生般的头脑中的创造力开始迸发,他开始鼓捣起宫中的竹竿水桶,器皿刀剑,而且样样都鼓捣得有模有样。

蔡伦鼓捣这些东西并不是因为他一时失志,而移情于斯,也不是因为他突然看破红尘,童心大发。而是因为,他发现宫里面有个大人物也喜欢这些东西,他是在投其所好,囤积为奇。也正是这个人在汉和帝将要清算蔡伦的时候站了出来,力保并重用蔡伦。这个人就是邓绥——邓贵人,未来东汉帝国著名的邓皇后,邓太后。

不同于蔡伦的前任主子窦后,这个邓绥可绝非等闲之辈。她的祖父,就是光武帝当年的同班同学,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邓禹;她的母亲则是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皇后的阴丽华的堂侄女。系出名门的邓绥,在入宫第二年便升为贵人,这时和帝的皇后阴后,乃是阴丽华之兄阴识的曾孙女,论起来是邓绥的姑表亲戚,还要低邓绥一辈。可就是这个阴后,嫉妒邓绥的相貌出众与贤惠识体,觉得邓贵人迟早有一天会干掉自己,莫不如先下手为强,免得养虎为患。面对阴后的一再挑衅,邓绥为了宫中大局而步步退让,避免与之交锋,一度被逼得几欲寻死。但由于汉和帝对邓绥的宠爱,使她一次次有惊无险地躲过阴后布下的陷阱。而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阴后由于暗使巫蛊妖术被汉和帝废掉,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汉和帝立邓绥为皇后,邓后从此走上了政治舞台。

蔡伦因为发现了一代天后邓绥喜欢玩弄古玩、舞文弄墨,便在这方面下了工夫,顺利地得到了邓后的赏识,并被提拔为中常侍,在自己的仕途上杀了个漂亮的回马枪。而让蔡伦名垂青史的造纸术,也算是机缘巧合,因投邓后之所好而造福世界。

邓后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也十分重视教育对国民性格的塑造。她在阅读典籍的过程中发觉诸书之间错讹甚多,恐怕以讹传讹,歪曲了经典的原意。于是她命蔡伦组织一批五经博士等鸿儒,先校订经书,然后抄副本并颁发到各地。这就需要大量的纸张。为了完成使命、也为投邓太后所好。蔡伦主动兼职“尚方令”。尚方令是管皇宫御用刀剑、器物的小官,蔡伦以中常侍屈尊,为的是尽快造出所需纸张,并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在前人制造的丝织纤维纸基础上,在洛阳造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植物纤维纸。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一同呈报汉和帝,和帝看后赞不绝口,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这种纸被人们称为“蔡侯纸”,很快便风靡全国。

史书上并未记载蔡伦如何发明造纸技术,但我们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加以推断。蔡伦的造纸技术大致源于他永元四年(公元92年)的一次下基层调研。时任尚方令的蔡伦利用职务之便常到乡间作坊查看制作技术。一次他去到乡间,见到养蚕的妇女缫丝漂絮之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蔡伦处于好奇,将此物揭下来并信手拿笔在上面画了画,发觉下笔流畅且字迹清晰,可以用来书写,由此他便开始潜心研究造纸技术。在后来的实践中,蔡伦发现树皮这种富含植物纤维的材料更适用于造纸,而且树皮来源广泛,用树皮造纸可以大幅度提高纸的产量,但其缺点在于树皮中富含木素,果胶,蛋白质等物质,因而脱胶。制浆的难度相对较大。经过多次试验,蔡伦发现用碱性较大的草木灰水制浆有利于提高纸浆的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经过蒸煮、曝晒、调浆等一系列工序制成的优质书写用纸,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蔡伦的建树不仅体现在造纸上。由于职务上的关系,蔡伦得以有观察、接触生产实践的条件。每有空闲,他就闭门谢客,亲自到作坊进行技术调查,学习和总结工匠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再结合他自己的实践进行整合与创新。蔡伦所制造的器物,无论是金属刀具还是简单机械,在质量、性能及外观上均是精工制造,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