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热点解析与考题预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9:34: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永新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政热点解析与考题预测

时政热点解析与考题预测试读:

前言

基层公职类考试,是指三支一扶、选调生、乡镇公务员等基层考试,种类虽多,但其中有一项考查内容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对时政热点的考查。在申论或者综合知识考试里有大段热点材料,行测和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有针对时政知识的考查,即使是面试,也要求考生对热点事件进行评析,如果没有一些知识储备,很难说出个所以然。因此,掌握更多的时事热点和理论,了解可能出现的考查方式及题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公教育研发团队精心打造了这本《基层公职类考试辅导用书·时政热点解析与考题预测》,为您的热点备考添砖加瓦。条分缕析 读透时政知识

时政热点纷繁复杂,哪些是考试可能涉及的内容,常常使考生感到迷惑。在考场上,即便遇上熟悉的热点,也难以找到适合的切入角度。本书第一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为纲,提取数十个关键词句,为考生备考热点提供依据。第二篇选取了十五个热点专题,从存在问题、重要意义、对策措施等角度深入剖析,帮助考生熟悉主题、拓宽思路、提升能力,同时也希望大家通过学习和积累,在考场上遇到书本之外的热点时,能有思考的角度和相关素材,做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 提升表达能力

有了知识素材储备,如何下笔有神,如何出口成章?申论考试不是政治简答题,对于有了一定积累的考生而言,将自身知识灵活顺畅地表达出来成为进阶目标,尤其在考试倾向于轻策论重分析的当下,实现这一目标更添难度。本书第三篇精选人民日报社论、评论员文章及人民网评共数十篇文章,为大家学习提供参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阅读文章,可以帮助考生增强语感,组织语言,从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面面俱到 速记时政词条

第四篇网罗过去一年中与公职考试相关的国内和国际时政词条,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热点信息近百条。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这些信息,更好地关注国情社情,本书对相关时政词条进行了扩充性解读,保证考生能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对时事的复习,对时政热点做到心中有数。小试身手 演练模拟试题

归根结底,知识学习要落实到实际训练当中。本书第五篇精心编写了100道高质量的时政热点选择题、2套案例分析题和10套小材料申论题,采用紧贴考试的试题形式,囊括新鲜的时政内容,及时有效地帮助考生将时政热点知识运用到答题当中,提升考生的作答能力。中公教育研发团队2017年5月第一篇国家大政方针解读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及热点解读关键词句一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文件摘要】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继续加大,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改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提高,全球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热点解读】

五大发展目标:

经济: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是身处经济新常态下,我党在经济工作开展中作出的战略调整。昔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结构落后,产能较低,经济虽发展很快,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这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而今,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应将工业与信息化融合,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服务业比重提升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改变以往依靠人口红利的现象,将“创新”与“人才”作为发展的重点,展现出我国经济领域转型升级的核心思想。

民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推进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整体生活水平都在提升,但民生诉求也越来越高。这一问题不仅关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更因资源分配而涉及社会公平,“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到“普遍提高”,正是要带动社会整体水平共同提升,满足大众意愿,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文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要在未来五年发力“攻坚”,更要着眼长远,以“文”化人。在个人层面,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人的现代化”水平上,如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国家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追求等。在社会层面,还包括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创造的活力以及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的水平。

生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我国总体环境状况的特点是:环境质量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受损严重、风险隐患高,与公众的需求和期待差距较大,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党和国家对当前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庄严面对,是对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的真诚回应,也体现出了相关指标覆盖面的扩大和标准的提升。

制度: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对改革和社会发展作全局性思考,对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从三个方面提供新的制度和体制动力:一是构建科学完善的权力制约体系,切实推进“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步伐;二是构建现代化反腐倡廉法治体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新常态;三是构建促进创新的社会体制架构,消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障碍。关键词句二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文件摘要】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依托优势资源,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

第二节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农村宽带、公路、危房、饮水、照明、环卫、消防等设施改造。开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开展农村不良风气专项治理,整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

第三节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生态环保设施城乡统一布局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热点解读】

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协调”。当前,我国城乡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农村人口无序涌入城市,导致诸多“大城市病”,而农村则出现“空心化”问题,直接影响了粮食安全。“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城乡协调发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首先,城乡协调的重点在于发展农村,依靠自身活力破解“空心化”困局。这就需要政府重点建设中小城市,依靠科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开展科技种植、农产品深加工,帮助农民增收。

其次,要保障进城农民基本权利。第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确保有能力在城市生活的农民享受到与市民相同的权利;第二,要加强公共服务建设,让进城农民可以享受应有的公共服务;第三,要加强农业人口权益保护,避免农民“被进城”。

最后,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部门要将基础设施建设目光投向农村,以城市发展红利反哺农村建设,让农民可以共享发展成果,改善实际生活水平。关键词句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文件摘要】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热点解读】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追求“大而全”,功能设置重复,各地区之间缺乏协调统一,部分地区为经济发展透支环境资源。理解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了解“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资源环境可承载”几个重点内容。

首先,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一是要确保人的自由流动,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确保人才流动;二是要确保行业转移,需要各地政府发挥区域优势,出台引导扶持政策,吸引企业转移。

其次,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这是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虽不足,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这一内容纳入考核制度,倒逼领导干部重视主体功能定位。同时,发达地区要给予相应支持,避免当地政府违背主体规划。

再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这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共同进步的同时,公共服务也要保持同步,避免区域间出现违背公平的现象,这提醒各区域政府要具备大局意识,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整体。最后,资源环境可承载,这是要求在区域发展中不能大而无当,要思考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优化产业布局,将功能分解至区域内各个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关键词句四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件摘要】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热点解读】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但如今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发展,道德失范现象多发。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一是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个人诚信建设;二是注重立法,通过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弘扬传统美德,推动道德建设。

其次,要重视文化的宣传作用。一是要重视文化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二是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其与现代创作结合,确保大众接受;三是要将文化发展力度向农村倾斜,挖掘农村文化,宣传传统道德内涵。

最后,要把握舆论导向。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履行文化宣传的职责。关键词句五 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文件摘要】

创新环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第一节 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制订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计划,严格落实约束性指标,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25%,加大重点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治理力度。构建机动车船和燃料油环保达标监管体系。提高城市燃气化率。强化道路、施工等扬尘监管,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加强重点流域、海域综合治理,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水质较差湖泊综合治理与改善。推进水功能区分区管理,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开展地下水污染调查和综合防治。实施土壤污染分类分级防治,优先保护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切实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

第二节 大力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

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公布未达标企业名单,实施限期整改。城市建成区内污染严重企业实施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开展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改革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国排放总量下降10%以上。对中小型燃煤设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区域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沿海和汇入富营养化湖库的河流沿线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实施总氮排放总量控制。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第三节 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实施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加大重点区域、有色等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推进核设施安全改进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

第四节 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收运系统,提高垃圾焚烧处理率,做好垃圾渗滤液处理处置;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改造,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达标运行,城市、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5%。建立全国统一、全面覆盖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

第五节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

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环境责任,开展环保督察巡视,建立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机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推行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统一监管,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严格环保执法,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记录和违法排污黑名单制度,强化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热点解读】

近年来,我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威胁着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针对污染问题做出明确规划。

我国污染问题的严重,并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可能随着风吹、水流扩展至多地。为此,“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和城乡协同治理”,就是根据这一特点提出的对策。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地区、多部门联合执法,发现问题后追本溯源,多方合力,解决污染问题。同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针对不同污染类型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对策,空气污染问题需要依靠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和总量控制进行改善,城市垃圾需要“加快建设城镇垃圾处理设施”,污水需要综合防治,改造处理设施和管网,同时政府将加大对企业的监管,以此避免污染企业转移的问题。

考生还需要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责任离任审计”的要求,这对解决领导干部罔顾资源和环境的“唯GDP”问题提出了明确措施,考生作答相关主题时,可以将自然资源保护与绩效考核、离任审计相联系,以此展现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关键词句六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文件摘要】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第一节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围绕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加快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服务项目和标准,促进城乡区域间服务项目和标准有机衔接。合理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基层服务网络,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管理效率,推动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审核监管公开透明。

第二节 满足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

开放市场并完善监管,努力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积极推动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发展,丰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积极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衔接,让人民群众享受高效便捷优质服务。

第三节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推动供给方式多元化,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制定发布购买公共服务目录,推行特许经营、定向委托、战略合作、竞争性评审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创新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热点解读】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公共服务旨在让群众分享发展红利,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方式方法的创新。

在教育领域,学校要建立教师轮岗制度,定期选派教师支教,均衡师资力量,同时,需要加强信息化教育水平,开展远程教育。

在医疗领域,医疗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基础医疗力量培养,重视全科医生教育,提升社区医院、农村医院的医疗水平。

在社会保障领域,管理部门在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后,要提高社会保障力度,加大经费支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考生需注意,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应减少包办,积极购买社会公共服务。这是社会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方向。关键词句七 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文件摘要】

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第一节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

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精准扶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扶贫、教育培训、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约50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实行社保政策兜底,实现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脱贫。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通过土地托管、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让贫困人口分享更多资产收益。

第二节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全面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统计监测,建立精准扶贫台账,加强定期核查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建立扶贫工作绩效社会监督机制,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建立扶贫政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和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机制。【热点解读】

昔日我国扶贫工作,重视拨发扶贫款项;而今实施脱贫攻坚,重点在于“精准”。

首先,在工作开展前,政府需要了解当地贫困的具体情况,对贫困家庭分门别类,由此确定扶贫导向。

其次,在扶贫过程中,要依据调查结果,精准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能够依靠相关措施脱贫致富的,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举措,反之,则要依靠“社保政策兜底”。

可见,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要依据调查结果,制定科学对策。

最后,在扶贫工作结束后,要针对扶贫工作开展考核,倒逼领导干部重视扶贫工作。同时,针对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开放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注重对扶贫组织、个人的鼓励,通过减免税负、公开表彰等方式,激励社会参与。关键词句八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文件摘要】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

第一节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并扩大城镇就业规模。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工作。加强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做好“零就业”家庭帮扶工作。加大再就业支持力度。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规范劳动用工制度,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严禁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规范就业中介服务。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保障非正规就业劳动者权益,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能力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完善高技能人才职称评定、技术等级认定等政策。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发布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强化对部分地区、行业规模性失业的监测和应对。提高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热点解读】“无恒产者无恒心”,稳定的就业不仅可以提升民众收入,而且可以稳定社会。我国近年来“就业难”问题突出,“十三五”规划纲要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解决措施。

首先,以创业带就业。管理部门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以此创造岗位,带动就业。

其次,消除就业歧视。劳动部门需要加大管理力度,针对性别、地域等歧视行为加大整治力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再次,实行终身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企业用工需求不断提升,只有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不断学习才能满足企业需求。为此,高校要改进教学模式,社区要提供教育服务。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最后,加强法律保障。管理部门要依据法律法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确保人才流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关键词句九 收入分配改革【文件摘要】

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关系,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

第一节 完善初次分配制度

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加强对国有企业薪酬分配的分类监管。注重发挥收入分配政策激励作用,扩展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途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节 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将一些高档消费品和高消费行为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健全针对困难群体的动态社会保障兜底机制。增加财政民生支出,公共资源出让收益更多用于民生保障,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

第三节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格规范工资外收入和非货币性福利。全面推行非现金结算,建立健全自然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完善收入统计调查和监测体系。【热点解读】“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了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对于再次分配,需要发展慈善事业,开展社会救济、互助等活动。考生备考时,需要了解国家“提低、扩中、调高”的收入改革方向。

缩小收入差距包含两个重点:一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二是企业员工权益维护。

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将通过改革,与单位特点结合。事业单位依照工作职能转变的具体目标为: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而企业员工权益的维护,则推行集体协商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工会等组织,落实协调职能,保障企业员工利益。关键词句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文件摘要】

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口战略、生育政策、就业制度、养老服务、社保体系、健康保障、人才培养、环境支持、社会参与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

第一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完善生育登记服务制度。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做好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全面两孩政策的有效衔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制度,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关爱和帮助。做好优生优育的全程服务。注重家庭发展。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国总人口14.2亿人左右。

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增强大龄劳动力就业能力。开展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健全人口动态监测机制。

第二节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支持面向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实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加强专业化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完善与老龄化相适应的福利慈善体系。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强老年人权益保护,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热点解读】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人口压力。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红利不断减少,“十三五”规划纲要针对人口均衡发展,提出“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均衡发展,除了要重视新生儿,还需要重视养老问题。

首先,国家要注重“敬老”文化宣传,在社会中形成孝敬老人的良好氛围。

其次,创新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昔日“居家养老”的模式已经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不再适用,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现实也导致机构养老无法满足需求。只有创新养老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开发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才能满足养老需求。

最后,引导企业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银发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企业可以推出老年用品及养老服务,使养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第二节《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摘要及热点解读关键词句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摘要】

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简政减税、放宽准入、鼓励创新,持续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减少无效低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更好适应和引导需求。这是一个化蛹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热点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时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当前,我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我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我国经济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日益突出。只有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才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的一大热门话题,考生务必高度重视。在备考中,考生可从淘汰落后产能角度入手,了解淘汰落后产能的必要性、淘汰难的原因以及将会带来的职工安置等相关问题,可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热门主题进行学习。此外,考生要了解房地产调控、房产税等最新情况,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知识进行备考。考生还可结合营改增、社保改革、简政放权等了解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意义等。关键词句二 精准扶贫【报告摘要】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和民族地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做好因病等致贫返贫群众帮扶,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资金和项目监管。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热点解读】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人口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对于该热点,考生不仅要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意义、具体措施及领导人的经典表述,把握“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的区别,也要将扶贫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心态相结合进行思考。此外做好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基层政府清正廉洁、积极有为,为此,要联系基层腐败、庸官懒政等问题,学习作风建设、基层反腐、行政问责制等内容。考生还要将这一热点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等方面知识关联学习,拓宽思路。关键词句三 政府职能转变【报告摘要】

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热点解读】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其应担负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作用的范围、内容、方式进行调整和转移。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取得明显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存在放权不到位、监管缺失疏漏等问题,公共服务还有不少薄弱环节,转变职能、提高效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进“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并与“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紧密结合、互促共进,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

政府职能转变涉及多个方面:首先,考生要从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入手,重点把握“放管服”的必要性及对“双创”和发展新经济的意义,了解在推行过程中存在的“明放暗不放”、庸官懒政等问题,并掌握相关应对措施。其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强内部监管是防治权力任性、违法行政、贪污腐化等问题的有效手段,考生可以结合舆论监督、社会监督进行综合把握。最后,考生要对“互联网+政务”有所了解,可以结合政府网站建设,政务微信、微博建设等政府已采取措施及先进典型事例进行学习。关键词句四 财税体制改革【报告摘要】

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全面推开营改增政策。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今年由四档税率简并至三档,营造简洁透明、更加公平的税收环境,进一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加快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制定收入划分总体方案,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深入推进政府预决算公开,倒逼沉淀资金盘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每一笔钱都要花在明处、用出实效。【热点解读】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税体制在治国安邦中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财政工作与财税改革,在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间权力调整,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硬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增强大局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注重统筹协调,把握力度节奏,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财税体制改革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税收改革,自2016年5月1日起,中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备考时要了解营改增的含义、推行的必要性及推行情况,可以结合优化税收结构、中小企业发展等进行备考;第二是政务公开,这是判断政府财税收入是否“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重要标尺,主要包括“三公”经费公开、政府采购公开等,这是制约权力、监督权力的重要举措,可以结合建设阳光政府、舆论和社会监督等进行学习。关键词句五 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报告摘要】

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保护产权就是保护劳动、保护发明创造、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对于侵害企业和公民产权的行为,必须严肃查处、有错必纠。【热点解读】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我国基本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和产权保护法律框架,全社会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产权保护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国有产权由于所有者和代理人关系不够清晰,存在内部人控制、关联交易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利用公权力侵害私有产权、违法查封扣押冻结民营企业财产等现象时有发生;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侵权易发多发。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增强人民群众财产财富安全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良好预期,增强各类经济主体创业创新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对于该热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从国企国资改革着手,了解国企国资存在的问题、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措施;其次,要结合权力任性、吃拿卡要、贪污腐化等社会现象进行思考,掌握完善权力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督和问责、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应对措施;最后,要了解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考生可联系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进行学习。关键词句六 新型城镇化【报告摘要】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今年实现进城落户1300万人以上,加快居住证制度全覆盖。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多规合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推进建筑业改革发展,提高工程质量。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治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热点解读】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据资料显示,2016年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提高1.3个百分点。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不仅与城乡协调发展联系紧密,而且涉及城市规划建设、科学发展、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为此,考生在复习时,一方面,要重点从城乡差距、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入手,结合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等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要了解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内涝严重、雾霾频发等,结合城市科学规划、海绵城市建设、大气污染防治、社会治理创新、公共服务均等化、文化遗产保护等进行备考。关键词句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报告摘要】

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热点解读】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粗放式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同时,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仍然处于高位,农业转移劳动力仍然保持一定的规模,从结构上看,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不利于创业创新发展的各种制度束缚和桎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新引擎、形成新动力。同时,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缓解当前就业压力。2016年,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全年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平均每天新增1.5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每天新增4.5万户。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近年来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申论考查热点,虽然公务员考试多次涉及,但不排除今后继续考查的可能。因此,考生应该深入了解“双创”各个方面:首先,要了解“双创”对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政府支持“双创”的政策、意见等。其次,要结合科技创新进行思考,了解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要了解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知识。再次,要充分认识人才对“双创”的重要性,了解培养、引进、激励人才创业创新的措施及意义。最后,可以将“双创”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联系,结合自主创新、“互联网+”、品质革命等进行学习。关键词句八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报告摘要】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等人文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热点解读】“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广泛认同。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它的核心价值理念越来越被沿线国家和人民所认同,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对于“一带一路”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首先,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看,将“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措施进行把握;其次,从企业“走出去”方面看,“一带一路”战略将为高铁、核电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化解水泥、钢铁等过剩产能;最后,从文化交流输出方面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力。关键词句九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报告摘要】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一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东中部地区要分别于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于2020年完成。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秸秆综合利用。二要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确保监控质量。明确排放不达标企业最后达标时限,到期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关停。三要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基本淘汰黄标车,加快淘汰老旧机动车,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提高燃油品质,在重点区域加快推广使用国六标准燃油。四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源解析和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扩大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范围,强化预警和应急措施。五要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对偷排、造假的,必须依法惩治;对执法不力、姑息纵容的,必须严肃追究;对空气质量恶化、应对不力的,必须严格问责。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热点解读】

打好蓝天保卫战,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6年,全国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7%,比2013年下降15.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7.8%、13.2%和5.9%,和2013年相比下降幅度都超过30%,超过了“大气十条”的要求。尽管从全年看,空气质量在逐渐好转,但是冬季部分地区重污染天气频发,空气质量改善不大,甚至没有改善。报告提出打好蓝天保卫战,并给出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五大举措,必将促进我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该热点可以从以下角度考查:首先,从大气污染治理角度考查。近几年,雾霾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气污染防治是民心所向。考生要重点把握雾霾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同时,大气污染治理还可以结合转变政绩观、加强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完善行政问责制等热点内容进行备考。其次,从绿色发展角度考查。考生可以结合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能源等进行备考。关键词句十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报告摘要】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420元提高到45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在全国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分级诊疗试点和家庭签约服务扩大到85%以上地市。做好健康促进,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加强疾病预防体系和慢性病防控体系建设。及时公开透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适应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生育医疗保健服务。依法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食品药品安全事关人民健康,必须管得严而又严。要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充实基层监管力量,夯实各方责任,坚持源头控制、产管并重、重典治乱,坚决把好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的每一道关口。【热点解读】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新中国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