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名人之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6:44:55

点击下载

作者:晓树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名人之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

图说名人之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图说名人之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宰相作者:晓树排版:吱吱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1-01ISBN:9787802203570本书由中国画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卒于1898年。他曾担任德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对德国“从上至下”的统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德国形成了深刻影响。他是德国有名的“铁血宰相”。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兴奥森一家容克大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二十七次决斗。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1848年,德国柏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武力镇压革命。1851年~1858年,他担任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1年改任驻法大使,1862年出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

同年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纲领和信条,他的“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麦正是凭靠这种暴力,大胆而又狡猾地利用国际纠纷和有利时机,决定性地使德国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统一起来。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对丹麦的战争。把属于丹麦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两公国(居民多数为德意志人)并入德国。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对奥地利的普奥战争。1866年7月3日在萨多瓦战役中,普鲁士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根据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北德意志邦联。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麦的挑动下,法国向德国宣战。拿破仑三世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鲁士,而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坚决反对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至此,统一南德的障碍已除,德国的民族解放战争的任务已经完成。俾斯麦驱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宣告了德国的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也同时出任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俾斯麦统一德国后,执行为大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政策,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但他的“铁和血”却没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参与镇压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在国内,他加紧镇压德国工人运动;对外组织军事集团,极力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同时,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掠夺殖民地,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在很多问题与俾斯麦上出现分歧,在以后的残酷权力斗争中俾斯麦渐渐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七十五岁高龄的俾斯麦向威廉二世提出辞呈,正式下野。

1898年,八十三岁的奥托·冯·俾斯麦在故乡的庄园中逝世。闲居期间完成了回忆录《思考与回忆》。作 者2008年10月于北京怪戾而放纵的青少年

蠢人常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学习,我却认为利用别人的经验会更加好一些。——俾斯麦德意志呼唤英雄

1815年注定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是拿破仑失败之年,也是俾斯麦降生之年。

19世纪最伟大的法国人——拿破仑,在这一年自厄尔巴岛逃回法国,重整军队进入巴黎,与整个欧洲大军对垒,终于在滑铁卢一役中战败。

拿破仑战败后被英国军舰载往圣赫勒拿岛囚禁,最后郁郁而终。

这个事件代表了欧洲英雄主义的结束。

同年的4月1日,后来注定要成为伟人的德国人——俾斯麦,在普鲁士首都柏林诞生了。

俾斯麦诞生时的普鲁士与今日的德国大不相同。

1815年的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称,换言之,有德意志民族、有德意志语言、有德意志文化,但却没有德意志这个国家,而德意志人民当时也根本没有国家的意识。

当时的德意志被分为三十八个小邦,不论在政治或经济上都极为混乱,毫无秩序可言。

普鲁士本来是德意志诸邦中的大国,但因耶拿一役为拿破仑所败,失去了大半领土,国力损失也很大。

因为德意志位于欧洲中部,所以欧洲的战事常在德意志领土上进行,最后的一次大战役便是耶拿战役。

耶拿战役,普鲁士的精兵被拿破仑军队轻易击溃,日耳曼民族的自尊心也因之被粉碎。除了普鲁士以外,其他邦国都向拿破仑俯首称臣。资料链接耶拿战役

1806年1月26日,拿破仑离开维也纳回到巴黎。几天后,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来:拿破仑的死敌、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去世,英国要求与法国签订和约。格兰维尔继任为英国首相,他任命了同情法国大革命的福克斯为外交大臣。福克斯一贯反对皮特的对外政策,他真诚希望法国和英国能和平相处。于是,福克斯派人去巴黎和拿破仑进行和谈。拿破仑表示:如果英国在他的条件下签订和约,他愿把汉诺威还给英王。

消息传到普鲁士,整个宫廷大为震怒。因为普鲁士曾用了两个侯国交换了汉诺威,只是由于英国因此要对其宣战,才让拿破仑的军队继续驻扎该地。如今拿破仑又将汉诺威作为与英国和谈的筹码,普鲁士政府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欺骗,决定和拿破仑决战。

1806年10月,一方以俄普为同盟的军队和一方以法英奥为联盟的军队在法国的耶拿开战了。1806年10月初,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鲁士—萨克森联军十万余人在耶拿和魏玛地域设防。拿破仑军队十五万余人由班贝克、拜罗伊特地域向前推进,企图前出至对方的翼侧和后方。除留在耶拿和魏玛的霍恩洛厄公爵的一个军三万八千人和吕谢尔将军的一个军一万五千人之外,普军主力五万三千人开始向奥厄施泰特撤退。拿破仑误认霍恩洛厄军为普军主力,将大部兵力投向耶拿和阿波尔达,只有达武一个军两万七千人进攻奥厄施泰特。拿破仑决定使用主力九万人突击耶拿。10月14日,法军内伊元帅率先遣部队进展顺利,在缪拉的骑兵支援下,法军发起冲击,各纵队迅速击败普军,迫其溃逃。沿魏玛大道进攻的奥热罗军正迂回普军右翼。这时,普军吕谢尔将军的部队成两列横队展开,骑步位于两翼,向法军攻击。法军先以猛烈的枪炮火力迎击,继之以优势兵力从正面和两翼对普军实施反冲击。吕谢尔军被击溃,法军追击其残部直至魏玛。普军各部队共伤亡两万七千人,损失火炮二百门;法军仅伤亡五千人。1806年耶拿战役中即将发起总攻的拿破仑

其后的奥厄施泰特战役也遭到了相似的命运。普军被拿破仑打得一败涂地。拿破仑由此建立了其“欧洲霸主”的地位,而普鲁士则处于覆军亡国的危险中,其情况岌岌可危。耶拿战役被认为是普鲁士历史上的耻辱。

1815年,维也纳会议讨论拿破仑战败后欧洲领土的安排,普鲁士领土大大地扩展,虽然面积不及今日德国的一半,人口也仅有一千八百万左右。但是在维也纳会议的安排下,日耳曼邦联诞生了。

日耳曼邦联由三十多个小邦国、四个自由市组成,分别派代表至法兰克福集会讨论有关德意志的问题。而邦联的主权仍分属于各邦国,所以严格说来,日耳曼邦联并非一个独立国家,只是犹如国际联盟般的一个松散集团。

日耳曼邦联中以奥地利领土最大,国力也最强,但是其国民除了日耳曼人外,还包括了其他许多民族;而普鲁士虽为一个新独立国,领土不及奥地利的一半,但其国民几乎都是日耳曼人。

因此,关于日耳曼邦联的领袖由谁担任的问题,使奥普两国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他们彼此抗衡的舞台是法兰克福的邦联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全是由各邦国选出来,代表各国君主的大公使。后来,此会议便成为俾斯麦独领风骚的政治舞台。

因此“德意志”只是地理名称,完全不具有政治和国家意义。可是战败的德意志相继出现了壮烈的爱国者,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坦因。他因受拿破仑忌恨而被放逐国外,乘坐雪橇经奥地利逃到俄罗斯,寻求俄国皇帝的庇护。后来当拿破仑攻打俄罗斯时,他曾向俄国皇帝建议在莫斯科采用坚壁清野的战略。

拿破仑垮台之后,斯坦因回到德国,改革行政,解放了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奴,并宣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了新兴德国的基础。斯坦因死后,奥登堡继承其遗志,至夏恩霍斯特执政时,首次实行全国征兵制,建立了精锐的普鲁士陆军。

当时欧洲的最大困扰就是君主专制的问题。觉醒的民众逐渐从封建专制的君主手中夺回属于人民的权利,这是时代的潮流。可是在维也纳缔结同盟的俄、奥、普三国君主,却一意维持君权,压抑民权。

反对君权所产生的民主主义思潮,与民族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这个运动的目的在于建立同一民族的统一国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而要求人民团结起来奋斗。斯坦因照片

深受拿破仑侮辱的日耳曼民族就是因为发起了这种民主爱国运动,才在滑铁卢战役中参加了反法联军,同英军等携手一起击败了强大的拿破仑军队。

但是,由于普鲁士进行了政体改革,而普鲁士的改革并非由下而上,而是由上而下,是在专制政体下从事改革,因而也是日耳曼民族感到的最大矛盾。

因为,德意志若想统一,必得借助普鲁士国王的领导,但若仍采取君主专制,那么其他三十多个小君主必然不甘居于普鲁士国王之下,德意志也就不可能统一。

如此看来,想要统一德意志必须放弃君主政体而采用民主政体,也就是将普鲁士国王的专制君主制改为君主立宪制。

因为有这些矛盾存在,所以统一德国的运动迟迟未能施行。虽然日耳曼民族有坚强的国民性和伟大的文化,但因自由主义者的偏激理论和保守主义者的冥顽不化,以致遭到全欧洲的轻侮嘲弄。

18世纪时,欧洲流行这么一句话:“法国占有陆地,英国占有海洋,而德意志拥有的是天上的浮云。”

当时人们都认为德国人是活在哲学概念与诗歌音乐的世界里,是一个不重实际的民族。

但是德国应该不缺少有政治天分的人才。它曾出现过华伦斯坦,而仅一百年前,也出现过腓特烈大帝。所以在这种诸邦分裂的时代里,应该有英雄出现才对,究竟谁会是第二位华伦斯坦呢?全德意志人民都在期待着英雄出现。

俾斯麦就是在这种期盼中诞生的。资料链接1815年维也纳会议

1814年9月,欧洲十五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在内,二百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一次《巴黎条约》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八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俄国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立即组织第七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维也纳会议(1815年)

滑铁卢战役前夕,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八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121条条款和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国大部分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邦联国家并由十九州增加到二十二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获得蒂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五分之二的萨克森、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三十四个君主国和四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地。⑨会议解决了三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会议以后,欧洲君主专制国家还建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出身贵族家庭

俾斯麦的家在柏林西面约一百公里处,是易北河岸边的兴奥森小镇。拥有一片大庄园,为世袭的地主,属于贵族阶级。

俾斯麦的祖先世代从军,性格诚实、勇敢、果断。

后来俾斯麦常对人说:三百年来我的祖先没有一位不曾与法国作战过。

身为地主的他们,生活非常富裕,很少与人锱铢计较,而是只关心如何管辖好佃农。他们有一种极为强烈的统治阶级的优越感。

和平时期,他们唯一的娱乐就是狩猎,除此之外,他们的生活粗暴而怠惰,将大部分精力花在饮酒上面。他们不办公也不读书,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事情应该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做的,而天生的统治阶级根本不屑去做这些。

俾斯麦的父亲在二十三岁时就退伍,隐居于兴奥森庄园,过着单调的地主生活。

他是一位诚实忠厚而待人亲切的男人,但不爱读书,除了狩猎饮酒之外,没有其他嗜好。

也许是天意安排,这个懒惰的人竟然娶了一位勤勉而美丽的妻子。当时他三十五岁,新娘才十七岁。

俾斯麦的母亲出身于新兴中产阶级家庭,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代代都在大学教授历史和法律。俾斯麦的外祖父曾任枢密院议长,属于自由主义人士,专门攻击专制政体,结果触怒了皇帝。

俾斯麦的母亲因受环境影响,是个理念清晰的人。她有不服输的好胜心,同时做事勤勉,品行端正。由于居住在都市,常出入宫廷,所以她爱好社交活动,喜欢打扮。

由于父母亲家庭背景与个性的全然不同,俾斯麦体内糅杂了父母这两种完全不同的遗传。

俾斯麦在家中排行第四,兄弟姊妹共六人,其中三人夭折,除俾斯麦外,还有一个大他五岁的大哥和小他十二岁的妹妹。他与小妹感情很好。

当俾斯麦满周岁时,全家迁居到柏林东北的库宁堡小镇。俾斯麦少年时代的记忆几乎都得自于此。

俾斯麦全家迁居的原因是他父亲在当地继承了一片约八千平方公里的田地。他们的家坐落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平房占地极广,只在中央有一间楼房,这便是俾斯麦幼年时期的住所。

有一次父亲在楼上指着窗外广大的田地对俾斯麦说道:“放眼所及的土地都归我们家所有。”

围绕在他们家四周居住的是佃农与仆役,俾斯麦就是在这种驱役别人的环境中长成,因此在他的心中深植了支配阶级的意识。

父亲曾指着墙上的许多祖先肖像对俾斯麦说:“你长大后也一定要像祖先一样,做一个伟大的军人。”

但是,他的母亲却对他说:“你要努力读书,长大后要像外祖父般做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其实,俾斯麦很爱他的父亲,却厌烦母亲。喜爱交际的母亲多半时间不在家,她似乎只关心社交活动,而将子女的日常生活委托给仆人照顾。她信奉斯巴达式的教育,认为小孩应当严格管教,因此她常常不是以母爱来体现对子女的关爱,而只以理智来教导他们。

不过俾斯麦对母亲的强烈反感,并不是因为母亲的严格管教,而是因为母亲不把善良的父亲放在眼里。

一个寒冷的冬夜,母亲在家中招待了许多客人,为了让客人留宿,她竟然把自己的丈夫从房内赶出。当时年幼的俾斯麦为父亲的遭遇大感不平。

这件事令俾斯麦终生难忘。

还有一次,当俾斯麦指着祖先的画像炫耀家世时,他的母亲对他说道:“不要依赖门第来夸耀自己。”然后命人将画像全部收了起来。

当时的俾斯麦在心中暗骂道:“有什么了不起!暴发户!”

由于这几件事,俾斯麦变得更为轻视母亲及母亲的家族。

俾斯麦的母亲是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她的行为代表了一般知识分子对地主贵族的感受。

俾斯麦对母亲的反感日增,同时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分子身上,这种憎恶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深。痛苦而叛逆的少年

俾斯麦的父亲是一位善良而怠惰的人,母亲则是位性格冷酷而且喜爱社交活动的人,所以俾斯麦始终没有机会接受双亲的教诲。少年时期的俾斯麦

母亲知道俾斯麦的禀赋优异,曾经对人说道: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但是却没有亲自教导他,而把一切委托给学校和家中的仆役。

因此俾斯麦在七岁到十七岁的这段重要成长期里,并未受到适当的家庭教育。

八岁时,俾斯麦进入柏林小学就读,同学们都是中产阶级子弟,只有他一人是贵族后裔;而学校的教育方式极为严格,这更加深了俾斯麦的痛苦。

十二岁时,俾斯麦进入中学就读,学校是母亲选的,也是中产阶级的子弟学校。在学校里,他处处受到同学的排挤、揶揄。“等着瞧吧!看看最后胜利的是中产阶级还是我们贵族!你们等着瞧吧!”俾斯麦经常这样在心中嘶喊。

当时俾斯麦喜爱的学科是语言学,他很有这方面的天赋。首先他学的是英语,后来他能流利地运用英、法两种语言。此外也学俄语,并略通荷兰语、波兰语。这是他日后成为卓越外交家的重要本钱。

很多大政治家在年轻时代都爱阅读历史书籍,俾斯麦也不例外。除了语言学外,他也深爱历史学。他研究古希腊史及古罗马史,精读德意志史和英国史。

大概是从这个时候起,俾斯麦养成了晚起的习惯。他任首相时通常要睡到早上10点才起床,而他头脑最清晰的时刻是在夜晚。这是患有脑神经疾病的人常有的恶习,而俾斯麦一生都被神经系统的疾病所困扰。

俾斯麦从十五岁起,每年夏天都要回到乡下的家中度假。他在家中时,只有一位家庭教师、一位女仆以及长他五岁的哥哥为伴。他的母亲则整日忙于社交活动,根本无暇去照顾他。

俾斯麦的父母对任何宗教都不热心,这使得幼年的俾斯麦没有机会接受宗教教育。他晚年曾说,父亲并非基督教徒,而崇尚理性的母亲更不相信这种传统宗教。

在冷淡的家庭生活和不愉快的学校生活双重压迫下,俾斯麦比一般青年早熟,也逐渐养成了凡事怀疑的态度。他对人生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根本没有少年的天真、憧憬之心或青年诗人的浪漫情怀。

没有温暖的环境,就极易使人步入歧途。俾斯麦十五岁时,常调戏邻家的美丽少妇,而十六岁时,则在马车上和一位美丽的保姆发生了不正常的关系,并且停止了每日的祈祷。他自言道:“祈祷与我对神的观念不符合。如果神真是全知全能者,就算我不祈祷,神也会按照其方法支配一切,引导我的行为。如果我的意志是独立而与神无关,就要以自己的意志来影响神的傲慢不逊。因此我认为祈祷是不必要的。”

这种话出自十六岁少年之口,实在让人吃惊。

少年时代的俾斯麦在精神上遇到了很大的危机,这全是环境的原因,像他这种性格刚烈之人,在不如意的环境中极易生起反抗心理而误入歧途。

十七岁时,俾斯麦进入哥丁根大学就读。声名狼籍的大学时代

俾斯麦进入哥丁根大学之后,很快便成为全校知名当时一位叫约翰·马特利的美国留学生与俾他与俾斯麦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这位美国为外交官及历史学家,而且颇有名气。的人物。斯麦同班。青年后来成马特利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俾斯麦,他这样写道:十九岁,大学时代的俾斯麦

他还很年轻,刚满十七岁,但却少年老成,与一般的同学不同。我从未遇见过面容这么忧郁的男孩子,可是与他交往之后,我渐渐发现他有副令人着迷的容貌。他的头发蓬乱,发色红褐,脸上满是青春痘,眼球中央几乎透明,而周围是红色的圆圈。他最近与人决斗,由鼻头至右耳留下了伤痕,听说缝了十四针。前几天,又被人剃了眉毛。我相信任何人见了他,都会认为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怪物。

他的身体消瘦,虽然未完全发育成熟,但身材很高。我看不出他的上衣属于何种式样,因为既没有衣领和纽扣,也没有颜色;下身穿着裤裆宽大的裤子;鞋子后跟钉有铁钉,并加上马刺。他的衬衫不扎领带,而且还将领子敞开。他的头发很长,盖着耳朵甚至到达肩膀,并且在唇上蓄有八字胡。

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醒目的地方,他的腰间佩有一把很长的西洋剑。

俾斯麦就以上述模样牵着一只大狗在大学里昂首行走。如果有人因看到他的奇怪模样而取笑他,不管这人是他的学长还是学弟,他一定会与对方决斗。当时的学生都用西洋剑来一决胜负,在三个学期间,俾斯麦共决斗了二十七次,而每次都大获全胜。只有他那鼻头至耳部的伤口是唯一的伤痕。

俾斯麦因为剑术高明,喜爱滋事,成为全校学生都畏惧的人。另外由于他不遵守校规,所以在学校期间,常常被关在大学开设的禁闭室中。哥丁根大学

俾斯麦曾自信地说:“在学校,我要做他们的头领;将来进入社会,我就要做社会的领袖。”

但是,初年级的第一学期尚未结束,马特利就在日记中叹道:“英雄的资质,恐将因此而毁。”

俾斯麦的父母希望他学法律,日后成为外交官,所以将他送入大学。但是在大学里他却并不认真读书,浪费了金钱和时间。他的收获不是知识,而是一身的债务。

当时他对政治毫无兴趣,尽管有著名的教授讲解政治,他也毫无兴趣。

他在大学中交到了两位好友,一位是前面已提到的马特利。俾斯麦很喜欢这位潇洒的、有着过人智慧和温和性格的美国人。

另一位好友是凯塞林,他是一位头脑清晰、极具才华的青年,在闲暇之余能够随时为俾斯麦弹奏贝多芬乐曲,以舒解他的抑郁之情。

那时的俾斯麦对人生感到厌倦,因而他常常酗酒、打架、沉溺于女色。

由于他的名声恶劣,有一次他要到耶拿游玩,耶拿大学马上召开教授会议,决定不许他进入校区。19世纪的柏林大学

在哥丁根大学待了一年半后,俾斯麦深知长此以往不是办法,所以和好友马特利一起转至柏林大学。不过,他转入柏林大学前的最后件事是完成在哥丁根大学未完的学业。

在柏林大学,俾斯麦对法律仍然不感兴趣。当时虽有一位自然法学的权威教授塞维尼在校授课,但富有个性的俾斯麦也只上了两三堂课而已。

不过在柏林大学的两年并未完全浪费,俾斯麦看了许多哲学家与大文豪的著作,如斯宾诺莎、黑格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同时他再度发挥其在历史学上的天赋,阅读国家历史,这些对他日后的成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俾斯麦虽然对普通学科并不用心,但对课外读物却花费了相当大的功夫。强烈的功名心

走向社会后,俾斯麦这位不守规矩的坏学生,立即感到无所适从。

过去在学校里他始终没有考虑自己的将来,只在心中肯定了不做军人的意念。

俾斯麦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父亲和哥哥也都是军人,但他为何会厌恶从军呢?

俾斯麦曾说过:“我喜欢命令别人,却最讨厌受人命令。一旦从军就得听命行事,我一想到这种情形就受不了!”

俾斯麦为了避免被征召入伍,所以下定决心去做律师。

为了做律师,他努力朝目标迈进,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用以弥补大学三年中没有认真上课的损失。当时他请了一位老师指导,终于通过考试,成为一名正式律师。

俾斯麦就任正式律师之后,总是采取独断的方式,大胆地在法庭上辩护。正因为这种性格,有一次,他因为蔑视法官和证人,差点被免职。

在参与了社会活动后,俾斯麦有了与学生时代完全不同的想法,他发现自己有着过人的办事能力;在法庭或宴席中遇到许多达官显宦,从而使他也想通过努力奋斗让人刮目相看。俾斯麦在写给哥丁根大学友人的信中曾表示:

学生时代的我,没有强烈的功名心,但最近它却深深地萦绕着我,鞭策我做最大的努力。我现在对任何有利于晋升的手段都愿意尝试,也许你会骂我是个看重名利的俗人,并嘲笑我,但我仍然要坚持我的看法。现在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工作,而那些毫无目的娱乐只是浪费时间而已。

从这段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成就事业的欲望正在这位曾经的“不良少年”心中滋长。

但是在这封信的后半部分又有下列一段:

不过仔细考虑之后,我发现自己现在的生活实在很可怜。白天我需要为不满意的工作忙碌,晚上还要出入宫廷或公家宴席,整日笑脸迎人,花了这么多的心力,最后得到的只不过是在名片上加些头衔而已,这究竟是否合算?所以我常想,干脆弃政从农也罢!

在信中,俾斯麦还告诉好友,他发现了读书及工作的兴趣,但是他对目前的律师工作仍不满意。他的目标是一心一意往上爬,但有时会因精力无法发挥而焦虑烦闷,因此他心中常常充满矛盾、不满的想法。

若想做一位支配者或独裁者,所要经历的道略是艰难崎岖的。焦虑与烦闷仍不时缠绕着俾斯麦。

在内心的驱使下,俾斯麦决心从司法官转为行政官。

于是他回到诞生之地兴奥森乡下,开始准备考试。

他的故乡有一望无际的麦田和森林,有清澈的溪流,阳光之下,成群的牛羊悠游自在地吃着青草。俾斯麦家中有三十多间房子,不过能用的仅有两间,他最尊敬的父亲便住在这里。

在家里从早到晚,他都很用功地读书。

当时他写了一封信给朋友: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满足,我一天只睡六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用功看书,我很愉快。过去我自认像这样用功读书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今为何能做到?仔细想过之后,我认为可能是喜爱的缘故吧!

在优美的环境中,又有慈祥的父亲照顾,俾斯麦第一次感自己内心的烦躁已不存在,过去那冷嘲热讽、愤世嫉俗的心态渐转变为务实的精神。他继续阅读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作品。

俾斯麦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书记员,被派往德国西部镇夏伯尔。当时他仅二十一岁。出任夏伯尔书记员

在母亲的安排下,俾斯麦来到了夏伯尔,这个小镇是罗马人发现的温泉胜地,查理曼大帝登上神圣罗马帝国宝座时(公元800年),曾以此地作为首都。拿破仑垮台后,此地成为普鲁士领土,因为气候、古迹及温泉方面的作用,吸引了欧洲各国社交界名流。而一心一意想使自己儿子成为一位外交官的俾斯麦的母亲,认为俾斯麦在此必定大有前途。

这个小镇曾在德、法两国间数度易手,所以有很多法国人住在此地,同时由于气候与地理的关系,也聚集了许多英国名流,可以说这个小镇是德、法、英三国文化的交流地。

此地的领主是普鲁士人亚宁伯爵,他与俾斯麦是同乡。当时俾斯麦是带着介绍信来到夏伯尔镇的。

亚宁伯爵对俾斯麦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欢迎并热烈款待,他很欣赏这位与自己同族的贵族后裔,并告诉他许多待人处世的方法。

来到这里后,年轻的俾斯麦开始学习骑术,因为许多年轻的英国仕女都爱骑马。德国夏伯尔风景照片

有一次,俾斯麦不小心从马上跌落而且受伤不轻。待伤势痊愈后,他又踏入社交界的各种场合,那时的他常与几位英国人、两位法国人一起进入社交场所,俾麦斯因此认识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性,她是当地名门拉塞尔家的女儿罗拉,也是亚宁伯爵的亲戚,不久他即与这位罗拉小姐订婚。这是他众多婚约中的第一次。

在欧美社会,想与名流的女儿成婚必须花费大笔金钱。为此,俾斯麦想到一个能够获得金钱的妙计,那就是赌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他一败涂地,债台高筑。

后来,俾斯麦又结识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与罗拉的婚约便不了了之了。

在夏伯尔,每当接到故乡来信,俾斯麦就深为苦恼。因为母亲的浪费无度和父亲的软弱无能,使家道日益衰落。虽然他心里着急,想发奋图强,继续用功,但是却抗拒不了莱茵美酒、法国佳肴及英国美女的诱惑。

俾斯麦的酒量与饭量都极为惊人。

有一次宴席中,俾斯麦吃掉了150个大牡蛎。至于酒量呢?可以从一次退伍军人的宴会中得到验证,当时他将注满一大瓶葡萄酒的大酒杯一饮而尽。

另外,俾斯麦的特点是喜好女色。就以他在夏伯尔镇时期所留下的书信为例,他曾在信中警示自己:“今后我要特别注意,否则前途将不堪设想。我感到自己现在的风流韵事似乎已经太过分了。”

虽然如此,不久之后,他还是又爱上了一位英国女性。她是牧师的女儿,据俾斯麦自己的描述,她是个满头金发的绝世美人,只是一句德语都不懂。

俾斯麦在工作上从来不请假,但这次他与牧师一家到德国南部的温泉胜地威斯巴登度假,并和牧师之女订婚——这是他的第二次婚约。后来,他从瑞士写信向服务机关首长请假,不久之后又提出辞呈。

就这样在六个月内,他一直陪伴着这位英国小姐,当时他曾写信给朋友说:

我们预定明年春天在英国结婚,希望你能参加我们的婚礼。

可是六个月后,他再度写信给朋友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她答应了我的求婚,但在订婚两个月后突生变化,一位英国陆军上校横刀夺爱,虽然他已年过五十,且仅有一臂,但是他有四匹马,年收入约22 500英镑。而如今我两手空空,身无分文,内心郁闷,决定即日内搭船返乡。

当时的俾斯麦可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中,身体的健康情况也不佳,在他的信中错字很多。

就这样,这位浪荡公子终于回家了。

不过,他的家中又发生些什么事情呢?母亲之死

此时,俾斯麦家已是债台高筑,陷入困境。俾斯麦的母亲

母亲因对子女感到失望,加上身体不好,最终卧床不起。善良无能的父亲彷徨无措,对理财之道完全是个外行。而俾斯麦却在这个关键时刻抛弃了他的锦绣前程,不但被牧师之女甩掉,而且还身负一千英镑的债务,带病返家。

卧病的母亲见到不成材的儿子,气得脸色苍白,而一向慈祥的父亲也面露不悦之色。尽管母亲生病,但她还是四处奔走,为儿子在柏林郊外波茨坦找到了一个小职员的职位,可是俾斯麦做了不到三个月就不辞而别了,理由是他觉得上司不顺眼。

这时家中已濒临破产,母亲被诊断为患了癌症,需要到柏林治疗。但不久之后便又返回了兴奥森。

家中所欠的债务必须用高利贷偿还,破产已经迫在眉睫。

情急之下,俾斯麦想出一计。他想找回大哥,两人合作经营这块八千平方公里的田地。

父亲马上同意了,母亲也没有意见,因为她知道自己已经活不了多久了。

不久,母亲去世,时为1839年,享年五十岁。这位一生追求名利的女性,一直梦想着儿子飞黄腾达,但却在失望中去世。她万万没有想到,她死后十三年,这位游手好闲的少年,竟成为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同时被誉为欧洲第一英雄。

母亲的去世,对俾斯麦而言是一个人生转折点。随着母亲之死,家中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父亲只好在乡下自由自在地度其余年,由俾斯麦和大哥接管田地,挽救家庭经济危机。

现在,我们来看看他当时写给表妹的信件:

我并不喜欢当官,即使能晋升为皇室大臣,我也不认为那是幸福的事。因为我认为种田和写公文一样都是工作。有时前者可能较后者对我更为有益,因为我的个性是不喜欢听命于人,而喜欢命令他人的。

对于少数政治家而言,担任公职是出于爱国之情,不过大多数人的动机并不纯,不外是追逐功名利禄而已,我也不能说自己全无此心。

官场生涯即使顺利,也难在四十岁以前名利双收。假如有所成就,就必然会损害自己的健康,使自己的妻子像个护士般地伺候自己。

我并不向往这种虚荣的生活,所以,我把追逐名利的职位让给别人,而自己却以自由独立的方式谋生。

从这位二十四岁青年的信中,我们可看出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如此地冷静透彻。

俾斯麦之所以对从政生涯感到失望,是因为他知道做一位部长或大臣后必须牺牲自己内心的自由与独立,让自己变成半死之人,毫无代价地消耗创造精神,断送青春。最后得到的报酬却只不过是被人们称呼一声“阁下”,或接受一些代表虚荣的勋章,同时在柏林配给一间住宅。相比较而言,这种牺牲实在太大了。

所以俾斯麦决定从官场退出,经营田庄,做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地主,享受自己的余生。

在这种心情的支配下,俾斯麦开始了他的农村生活,不过这能持续多久呢?从田园到政界

第一流的政治家应具有能力,比别人先听到遥远的历史马车的马蹄声。——俾斯麦管理农庄与读书生活

这位年轻而任性的贵族如今回到田园。在征得大哥的同意之后,他分得一半的田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庄园主。

当时德国乡下解放农奴仅三十年,许多地主仍然保存着封建时代的领主权利,享有参政权、司法权及宗教庇护权,就像一国之君,所以,俾斯麦感到骄傲而幸福。

他开始学习农事,并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关心。他到附近的大学研究农业、化学、植物学等,同时也开始学习会计,亲自记账。

他亲自骑马巡视农地,研究地质,调查种子,观测气象,热情地和佃农谈天,学习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需求。

他白天管理农庄,晚上专心读书,这段农村时期才是他用心读书的时期,这使他的见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他晚年还时常说:“我今天所有的知识都是在毫无出路时,自己进修而得。在农庄时,我有许多有关思想和事业方面的书籍,同时我将精力全部投入到读书中去。”

他喜欢精读历史,尤其是英国历史,此外也读了许多社会科学书籍,包括社会主义学者路易·布朗的著述。对外国文学他特别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喜爱吟诵拜伦的诗。

他也读了许多地理书籍,详细地翻阅了长达二十卷的德意志地理书。这些知识对他后来在议会中的杰出表现起到很大的帮助,他比任何一位议员都熟悉选举区的地理。

他有过人的记忆力,凡是读过的东西都能熟记不忘,这种能力对于他日后处理政事有着极大的帮助。欧洲各国政治家与他讨论时,都十分佩服他的博学。而这一切知识都不是来自学校,全是他自修得来的。游历欧洲

农事和阅读并非俾斯麦生活的全部。他狂饮、暴食、豪赌,酷爱女色,仍未改掉学生时代的流氓恶习。

有一次,他去访问友人,这位朋友有意和他开玩笑,将大门关上,并用椅子顶住大门,不让他进去。但是他却翻墙入室,走到客厅窗外,拔枪向屋内天花板射击,这种粗暴的举动吓坏了他的朋友,赶快开门将他引入。

他的暴力与恶行影响了他的婚姻。他与附近的农家女孩订了婚,但对方家长极力反对,以致婚事因此触礁,这事使他终身怀恨。

俾斯麦为了排解忧烦,决定到英国去旅行,当时他二十七岁。船只抵达英国的时候,正逢星期日,上岸后,他吹着口哨在街头漫步。这时,走在他身旁的一位英国人提醒他,星期日不准吹口哨。俾斯麦听了之后,不发一言,掉头就走,立刻搭船渡海到了苏格兰。

他四处游荡,最后经瑞士返回故乡。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国家面积实在是太狭小了,心中想道:“在这块小小的普鲁士土地上,我无从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其在乡下种田养猪虚度光阴,倒不如变卖一切到各地游历。”俾斯麦所崇拜的英国诗人拜伦

他脑海中想到碧蓝的地中海,和黑发柔肌的意大利美女。“像拜伦一样,经由意大利到希腊去看看吧。”

他在自己心中描绘着美丽的南国山水。“不,地中海太近了,到东方去吧!”“对,到印度去,再到中国去”!他的雄心开始膨胀。

他开始准备行装,打算到印度去做漫长的旅游。

他想说服好友阿宁与他同行。

可是当他的这位朋友到俾斯麦家中一起商议旅行细节时,却与俾斯麦的妹妹坠入情网,而且很快地订了婚,于是阿宁放弃了远游。

俾斯麦不但没有找到一同去东方旅行的同伴,反而失去了善解人意的妹妹。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去印度旅游的计划,而继续经营农庄。

如果俾斯麦按照预定计划到印度去旅行,欧洲的历史很可能要重新改写;从这个角度说来,阿宁的恋爱还是促成德国独立的重要因素呢!

事后有人问俾斯麦为何打消去印度之游的念头时,俾斯麦答道:“我仔细考虑之后,发现自己并未遭受印度人的迫害。”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没有理由到印度去和那些英国人一起欺负印度人。

虽然他取消了印度之游,但他喜爱旅行的个性却没有改掉,过了不久,他便到欧洲各地游历去了。

俾斯麦游过的地方有英国、法国、瑞士、俄国、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及挪威。而且每到一地,他都写信给故乡的亲友,叙述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种喜爱旅行的癖好,对他后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历史的人不可忽略旅行对俾斯麦政治业绩带来的益处。对田园生活的倦怠

长久的田园生活使俾斯麦感到极端烦闷。

他已三十岁了。农庄事务已不再新鲜,而读书、旅行、饮酒仍无法消耗他充沛的精力,他产生了厌倦、郁闷与彷徨的心理。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已经孤独地在庄园中生活了五年,已无法再忍受乡下地主的生活。我正考虑该不该去做一位公务员,或再到更远的地方去旅游,我实在很无聊,像现在这种孤寂的生活实在乏味。与其这样,倒不如吊死算了!我想纵使是个有教养的人,独自住在乡下,也会有这种感受的。

他还写道:

最近不论我如何,豪饮都不易醉倒,我实在怀念以前那种狂饮烂醉的滋味啊!

妹妹的出嫁,更增加了他的孤独感。

他在给新婚不久的妹妹的信中写道:

最近我的生活很单调,每天巡视橘子园两次,察看羊舍一次,每个小时观察家中的四个温度计和晴雨表,然后将家中所有的钟表对时,最后再将书房中会报时的大钟对准。这就是我最近生活的一切。

他也曾再次出任公职,但不到三个月,便由于与上司发生冲突而辞职。

他还代替大哥担任过州议员,但却不久又觉得:“我疲倦,马也疲倦。”而不再出席议会。

俾斯麦虽拥有过人的精力和非凡的才干,但时运不济,以至于闷闷不乐地隐居在田园,这段时间是他生活上的倦怠期。

不久,俾斯麦终于发现属于自己的日子来临了。

1845年,他的父亲去世,他为了要继承兴奥森的爵位,而离开库宁堡返回故居。他将库宁堡庄园出租给别人,当一切手续办完后已是傍晚时分。他想向四周景色告别,所以走向牧场、田地、森林和小溪,心中充满着无限的依恋。

他虽然性情粗暴,但性格中仍有细腻的一面。比方说,后来他做首相时,有一次遇到伤心事,竟然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

俾斯麦实在是舍不得离开这充满了回忆的地方。但他为何一定要到兴奥森呢?因为当地有一份公职等着他就任。如果一切顺利,不久便可竞选州议员,而后竞选国会议员,这样,他就可以大展鸿图了。

现在他想要追求的是名利。他明白自己不能像父亲那样终老乡下,他的血液里还有来自母亲的遗传。

他现在期盼的并非是成为地主贵族,而是登上普鲁士王国的政治舞台,进而迈向全欧洲的政治之路。

同时俾斯麦身上还产生了另一种变化,这就是他重拾了爱与信仰。

在他离开库宁堡数年前,当地便已开展宗教复兴的运动,他的许多好友和亲人都脱离了自由教会而加入路德教派。

玛丽小姐是俾斯麦的好友之一。她是有张鹅蛋脸的美丽女子,与俾斯麦的好友毛利兹订了婚。她第一次看到俾斯麦时就爱上了他,但她已订了中的这段感情。可是她决定拯救自己心爱的俾斯麦的灵魂,使他重回教堂。

纯真的玛丽想为俾斯麦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替他找一位理想的终身伴侣,她打算把自己的好友乔安娜介绍给俾斯麦。

玛丽与毛利兹结婚后的一天邀请俾斯麦和乔安娜到山上郊游,这是俾斯麦与乔安娜的初次会面。

当时正流行感冒,玛丽因这次郊游而生病,且病情严重,临终前,她将俾斯麦叫到床边,求他为她祈祷。“在我闭上双眼之前,请你为我祈祷吧!”

性情刚烈的俾斯麦终于被玛丽说服,跪在床前虔诚地祷告。这是自他十六岁停止祈祷后,相隔十五年后的第一次。

虽然父母的死都未使他流泪,但玛丽之死使俾斯麦第一次感到锥心泣血的悲痛,他跪在玛丽的床边痛哭失声。

他说:“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死别所带来的空虚之感!”

然而,他认为玛丽的灵魂绝不会轻易死去,因此开始进一步地思考永生的问题。

数周后,俾斯麦向乔安娜求婚,其实乔安娜早已爱上了俾斯麦,只是她一直期待俾斯麦能恢复信仰。当乔安娜看见俾斯麦跪在玛丽床边祈祷时,便已下决心为这位不平凡的男性奉献一切。

两人立即订婚。这一切都是玛丽所安排的,这位命运之神——善良的玛丽给了俾斯麦信仰与妻子。坚定果敢获得爱情

俾斯麦对乔安娜的感情并非一般所谓的爱情。浪漫的俾斯麦过去曾结识许多美女,更是有过三次订婚的记录。但是,乔安娜却是位没有美丽的容貌,也无特殊才华的普通女子。她瘦小、黑发、灰眸,说她是北欧女子倒不如说是意大利女子。她不像玛丽般理智,反而有激动的感情;她行事总是欠考虑,会因一时的冲动而独断专行。同时她的好恶之感分明,会为自己喜爱的人牺牲一切。三十二岁的俾斯麦与乔安娜结婚照

已步入而立之年的俾斯麦,所渴望的已不再是恋爱的侣伴,而是一位能够安慰他、拯救他脱离内心的空虚与忧郁,同时能为他建立一个安定家庭的妻子。他要的妻子是不反对他,而支持他的女性。像他母亲那样与丈夫背道而驰,终日忙于社交的女性,他是绝对不会要的。

如此看来,乔安娜正是他的理想对象。而对乔安娜而言,俾斯麦也是位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好丈夫。

如今,俾斯麦第一次感到内心平和。现在的他是很幸福的,过去那种强烈的厌倦感已消失不见,他重拾了人间的真情与爱情。

然而,俾斯麦与乔安娜的前途仍有障碍,那便是乔安娜的父母。他们认为,自己可爱的女儿不能随便嫁给一位品行恶劣、毫无宗教信仰、举止粗暴的酒鬼。

但是俾斯麦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伴侣,而且已获得乔安娜的许诺,即使她的双亲反对,他也绝不会轻易地放弃。因此这位政治家很快便下定决心,要将乔安娜从她父母的手中夺来。

首先,他开始了书信攻势。

他从兴奥森写了许多信给乔安娜,其内容不外是告诉乔安娜他的生活充满了宗教信仰,再加上乔安娜的感化,更坚定了他的宗教信仰之心。

他相信信件的内容必然会传到乔安娜双亲的耳中。乔安娜的父亲热衷于宗教复兴运动,对自己女婿的第一要求就是他必须怀着坚定的宗教信仰。

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俾斯麦采取了更进一步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很有效的方法,也是后来他对德国国内政治家和欧洲各国外交官所惯用的方法,我们由此也不难发现他的政治天赋。

有一天,俾斯麦去拜访乔安娜的父母。

他请求乔安娜的父母答应他与乔安娜的婚事,他说:“现在我不想说我对令嫒的感情是如何地深厚,我相信你们可从我的言行中看出,而且我不必立下无谓的誓言,因为如何判别一个人,你们必定很清楚。对于令嫒日后的幸福我所能保证并切实做到的就是日夜对神祈祷。”

以上这段话实在不像是出自一个三十二岁的男人之口,反倒像一篇一流的外交官辞令。

但是乔安娜的父母并未因此动心,乔安娜固执的父亲在心中自忖道:“你这小子,我连一次有关你的好评都未曾听过。”

正在僵持不下之时,乔安娜从房内走出来,这位未来的外交家毅然地采取行动,他突然站起来,走到乔安娜身旁,拥抱亲吻。

此乃奇袭之计。这种奇袭之法后来他也数度应用于威廉一世、德国多数政治家及拿破仑三世的身上,他的对手也大都败于此奇袭策略之下。

乔安娜的父母为此大吃一惊,他们未曾料到俾斯麦竟然敢在客厅,甚至他们的面前拥吻他们的女儿。他们不得不答应了他与女儿的婚事。于是,俾斯麦与乔安娜公开订亲。

订婚之后,俾斯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过去那种单身汉时的狂妄习性完全消失,隐藏于内心的英雄本色开始展现出来。担任柏林州议员

萨克森平原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小麦田,易北河贯流其中,河的南岸有一个小镇叫阿伦堡。

南方,距小镇不远的地方有一栋三层楼的楼房坐落于麦田中,四周有菩提树、黄杨树等环绕。这座建筑是1700年前后的楼房,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看起来古意盎然。

室内坚厚的墙壁上挂有兽皮和亚麻布等装饰,还有中国的山水画。洛可可风格的家具上都铺有绢布,但因年代过久,颜色早已褪落。

这一切都是中世纪封建时代的风格。像这类的贵族阶级的家庭在德国四处可见,镇上的百姓称呼这家男主人为男爵。

生活于封建气氛中的这些地主,在思想上也是封建保守的,他们重视家系,似乎认为不是贵族就不是人;他们也看重土地,觉得没有土地的人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政事。

根据地主们的思想,我们可知当时的中产阶级是一群被轻视的暴发户,而中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主义,更被视为一种邪恶的思想。

因此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思想和中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突。这种冲突是19世纪欧洲各国的大问题。有的国家是保守主义得胜,而有的国家则是自由主义得胜。1815年维也纳会议中组成的神圣同盟,便是保守主义的大本营,他们极力镇压自由主义人士,对他们或逮捕,或放逐。

但是,过度的镇压行动总有一天会引起反抗,因此各国君主也都惴惴不安。在当时,民众的力量日渐增强,民主主义运动开始生根。

在那个时代,年轻的政治家想有所作为,一定得利用自由主义浪潮。但是,俾斯麦却以反自由主义运动者的姿态进入政界。他究竟能否成功呢?

回到兴奥森不久,俾斯麦便利用高明的政治手段,放逐了易北河的堤防监督官,自己接掌其职。

初春时候,易北河中的结冰渐渐消融,一旦冲到下游堤防,就会带来很大的危险,堤防监督官与一般公务员不同,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俾斯麦一连数月与河中冰块奋战,这种工作很适合他那富有挑战特点的性格,因此他工作得很愉快。另外这个工作是让河畔居民认识其才干的绝佳机会,是一条竞选议员的捷径。

当普鲁士国王公布要召开八州的州会,在柏林设立联合代议院时,俾斯麦欣喜若狂,他认为自己期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临了。

可惜的是,萨克森州的地主贵族们却选举俾斯麦为预备议员。但是,不久他便迫使一位议员以患病为由隐退,自己接任其位。

1847年5月,在俾斯麦三十二岁时,他终于登上了柏林州议院的议席。

这个议会是订定普鲁士宪法的历史性议会。五百位议员中,保守主义派仅占七十位,自由主义派占压倒性的多数。自由主义派人士的共同目标是“统一德意志”,对此目标,普鲁士国王也深表赞同。先王曾反对统一德意志,他主张建立强大而有力的普鲁士,但现在的国王却赞同自由主义派的主张。

在这种情势下,俾斯麦应何去何从呢?虽然他极力反对自由主义派的主张,但却不愿意反对国王,因此他必须努力奋斗。他想他是为了奋斗而进入议会的,所以必须把握任何机会。

在议会上,俾斯麦攻击某位议员的发言,不过他的批评完全离题,其他的议员纷纷指责他的错误,然而他却继续发表演说。

全场议员都觉得忍无可忍,他们受不了这位最年轻的议员在讲台上大放厥辞,在满场的喧哗声中,议长不得不敲击桌面要求肃静。

这时,俾斯麦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报纸大声地宣读。议员们见到他这种不可思议的举止都惊愕了。随即俾斯麦再度开始攻击那位失言的议员。

俾斯麦所有的友人都认为他这次的演说是极大的失败,完全文不对题,但是一位颇有见识的人却说:“噬血的狮子不久就要发出怒吼了!”

果然,不久这头狮子就以另一种姿态闪亮登场,从而令全欧洲闻风丧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柏林革命的爆发

1847年秋,俾斯麦与乔安娜结婚。经过大约两个月的新婚旅行后,他们回到了兴奥森。

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都很幸福,乔安娜的宗教信仰逐渐弥补了俾斯麦心灵上的多疑和空虚,乔安娜牺牲奉献的精神换来了家庭的安宁祥和。俾斯麦非常幸运地娶了一位与他母亲截然不同的女性。1848年的柏林革命

新婚旅行回来之后,俾斯麦在兴奥森度过了六个月的快乐时光,这期间国王已将议会解散。这短短的六个月,可能是俾斯麦一生中最平和的时期。

第二年即1848年,德国柏林爆发了著名的自由主义的革命运动。

1848年3月19日,当俾斯麦带着新婚妻子拜访朋友华尔顿伯爵时,屋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马车停住后,几位女佣匆忙跑入屋内说:“不好了!不好了!柏林发生革命了,国王已被民众俘虏,幸好我们逃了出来。”

俾斯麦立即与妻子回到兴奥森家中,他一展抱负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要走的路只有一条——无论如何要保护国王,镇压革命。

他迅速召集镇上所有的农户讨论攻击柏林的计划,集中村内所有的武器——共有七十支枪,并马上派人到镇上购买弹药。俾斯麦决定以这些武器和人马去镇压柏林革命。

然而俾斯麦马上恢复了政治家的本性,否定了这种轻率的举动,决定单身前往柏林。途中他经过国王的行宫波茨坦,才知道国王已下令禁止很有可能夺回柏林的御林军出动。他为国王的怯懦感到愤慨,立即求见国王的弟弟威廉亲王。不巧的是这位亲王已逃离皇宫,俾斯麦只好退而求见亲王的王妃。

俾斯麦被引入佣人房内,王妃早已在等侯他的参见。因为怕人窃听,所以才安排在佣人房内会谈。他们商议着一件惊人的计划,这件事影响了俾斯麦的一生。

据俾斯麦亲笔回忆录所记载的谈话内容是:

王妃拒绝回答我的问题(俾斯麦想知道亲王的行踪),反而说她有权保护自己的儿子。王妃认为国王和自己的丈夫已无法保有王位,所以想让王子登基,在王子未成年时由她摄政。为了这件事我正式求见自由党首领温克。

短短的叙述中却含有深刻的意义。

原来,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是一位没有主见的君主,一会儿赞成君主专制,一会儿又同情自由主义,意志薄弱。国王没有王子,他的弟弟威廉亲王是继承王位的第一人选,可是威廉亲王是一介武夫,而亲王王妃是威玛王公之女,精明能干,她认为国王已宣布退位,而自己的丈夫没有希望继承王位,所以打算让自己的儿子登基,由她摄政,以维持普鲁士的君权。

亲王王妃早就得知俾斯麦是议会中保守派的硬汉,所以想借他的力量集合保守党人士实现她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若失败就等于犯了叛逆罪,俾斯麦应该如何处理呢?

俾斯麦的日记上只有草草两句话:“为了达成此目的,我正式求见温克,要求自由派人士协助。”但事实上,温克对此事是个热心的赞助者,俾斯麦却是个反对者。

当俾斯麦去拜访温克时,温克极为热心地告诉他应以王妃之力去说服保守派人士。

可是俾斯麦威胁温克说:“这样做会犯叛逆罪!”

温克大为恐惧,所以放弃了支持王妃的念头。这就是当时的真相。

王妃因计划未成而怨恨俾斯麦,处处反对俾斯麦,后来形成宫廷内的反俾斯麦党人,使俾斯麦受到诸多困扰。

俾斯麦离开温克家后,随后就去拜访守备柏林的军队司令官,他想借助军事力量镇压暴乱,但未能如愿。俾斯麦又想请国王下令出动军队,因此转赴王宫,但却无法谒见国王。失意之余,只好黯然返回兴奥森。

1848年他的做法失败了,但是他以同样的态度处事,离他获得辉煌成就的日子也不远了。

国王威廉四世在答应民众的要求决定公布宪法后,才被允许从柏林王宫返回到波茨坦宫中。国王回宫后,立即命自由主义派内阁订定新宪法,并召开新议会。俾斯麦以新议员的身份出席了议会。

议会召开时,首先宣读了国王诏书,文中确定当德意志统一之后,普鲁士必须是德意志的一部分并尽其义务。

俾斯麦听了之后,忍不住跑到了讲台上。他因过于激动而数度语塞,但是他仍大声说道:“如果按照一种崭新的方法来统一德意志,建设德意志,我也会由衷地赞成,但是目前是不可能做到的……”腓特烈·威廉四世

话没说完,他因过度激动又再度语塞,同时流下了眼泪,在讲台上放声大哭。他是气愤国王过于懦弱,向人民和自由主义者屈服,丧失了统一德意志的机会。

俾斯麦是个普鲁士至上主义者,他相信只有靠普鲁士精锐的军队才能统一德意志,光靠民众和议会是绝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因此当他看到国王向自由主义派屈服时,全身热血沸腾,禁不住激动得放声哭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