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做一个会说话的女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2:13:3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子涓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董卿:做一个会说话的女子

董卿:做一个会说话的女子试读:

前言

簌簌流年,齿序悲欢,被校对的时光里,总有太多的波涛起伏、澎湃辗转。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彩色的原点,人生种种经历,酸甜苦辣、离合喜怒,都是原点中延伸出来的线,长短不同,斑斓交杂,最后,链接出一幅又一幅迥然相异的生命图景。

原点如何,谁都无法选择,但人生的结局如何,却全靠自己来掌控。

或许,不是每一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光芒万丈,但所有光芒万丈的人却常常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会说话。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其实就是说出来的。舌尖上不仅有美味,还有“言值”,有事业、有幸福、有人脉、有婚姻、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有悲欢。

会说话的女人,无论走到哪里,总能把自己拗成一片无缺的圆满,唇角微扬间,便能以言语将世界惊艳,譬如,董卿。

董卿是央视当家花旦,当之无愧的一姐,端雅中常萦着几分知性的气质,大方优容,言值闪耀。

读董卿,就仿佛在读一本最经典、最生动的言值教材,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每一字都精辟独到、犹若珠玑,令人受益匪浅。

美丽总有期限,言值却从不屈从于岁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舞台上熠熠近三十年的董卿说起话来总是很有范儿。

这种范儿,源自她的满腹诗书,源自她的人生阅历,源自她的学识修养,源自她不同一般的生命阔度,也源自一些无伤大雅的“美人心计”。

她懂得一成不变的容颜即便再明艳,终有一日,也会被人厌烦,所以,她愿意多给自己的言值“上妆”:涂上甜蜜的“唇彩”,描出比喻的“眼影”,眸底沉淀着“积累”,额中点一颗贴心的“美人痣”,颊畔再涂两片创新的“腮红”,不浓不淡,却最是动人。

她懂得最恰当的表达才是最美的表达,所以,她说的每一句都活色生香。

小小的称呼,蕴藏着大大的学问,轻轻的一声“谢谢”,软软的一声赞美,不知不觉间,便潋出了一片动人;巧笑倩兮间的自嘲,风趣温润里的解语,更仿佛是一束融融的光,折射出了她最多姿的模样。

仔细读董卿,你会发现,她的语言从不华丽张扬,但生活化的沟通却仍被她弯出了一片诗意与远方。

她轻言浅笑,温温柔柔,愿意示弱,也善于示弱,即便语出有倾城,却还执着地将自己定格在“配角”的位置上,默默地聆听,巧妙地“抛砖”,无声中编织着一派岁月静好。

她是一个温柔的女性,懂得将心比心,会照顾别人的感受,即便是不得不拒绝,也会留下一条善意的门缝;她的情商常年在线,温温醇醇的话语里,总带着几分浓得化不开的暖意。

然而,即使这般温柔娴雅,仿佛脱胎于江南水墨的她,眉眼间,却也藏着最铿锵、最坚定的一面。

她的软语呢喃里,折射出的是不卑不亢的从容,危机当前,能镇定从容;恶意扑面,亦能不慌不忙。那种有底线、有本心、有锋芒,又有风度的坚守,格外动人心魄。

她懂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话要怎么说,知分寸,识进退,自重亦重人,不乱开玩笑、不言谈无忌、不心直口快、不咄咄逼人……

美人如书,书香袅袅,隽永绵长;素手执流萤,纤纤其华,长歌岁月,唇齿留芳,若一书真能一世界,那么,何妨多翻一翻,看一看,和笔者一起,走进董卿,走进她的世界,一起去邂逅一下那传说中的言如玉呢?第一章 多才巧思,让你的话更有范儿腹有诗书语自华《春秋》中有云:“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言无止境,雅俗随心,说话是一门广博的学问,要学好,终非一日一时之功,亦非一技一器可成。言如沙砾,唯有千百次的打磨,才能蜕凡化彩,变成莹润晶洁的珍珠。

不同的人,打磨语言的方式自然不同,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读书,永远都是其中最便捷、最有效,也最能持之以恒的那一条。

腹有诗书语自华,古今皆然。不信?看看董卿!

董卿爱读书,读书成痴,众所周知。

一次,董卿接受采访,主持人问她:“若你只能带三件物品到荒岛上去求存,你会带什么?”董卿脱口而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书”。对她而言,爱书、读书早成了生命的本能。

董卿是什么时候爱上书的呢?她自己大概也说不清。或许,是父亲板着脸告诉她,“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每天花在照镜子上的时间还不如多看些书”的时候;又或许是母亲把一张张列好的书单递给她的时候。

哪怕初时多少有些不愿,但真的沉浸书海后,她却着了迷,从此,一迷数十年,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哪怕再忙,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看看书,否则,心中就有些不安定。

她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

为了满足自己饕餮一般的“精神”,董卿读了很多很多书,涉猎极是广泛,虽说不上博古通今,却也是学富五车。她读书的时候,眉眼间总凝聚着一种认真的气质,即便是再匆忙,她也不曾一目十行,看到精彩处,还会做些摘录,写些读书笔记。在她的社交账号、微博空间、论坛里,我们常能看到她分享的摘抄,不多,却句句经典。

读一本书,难吗?很简单!难的,其实是坚持。真正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阅读的有几人?寥寥可数!而董卿,正是其中之一。“我始终坚信,读过的书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董卿如是说。事实上,世界的确是公平的,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会得到回报,而书也给了董卿丰厚的回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一位深爱诗词、多年阅读不倦的父亲深深触动了董卿,节目现场,她即兴以阿根廷著名盲人巨匠博尔赫斯的诗相赠:“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主持《朗读者》节目时,她也频频爆出金句,譬如:“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真正会说话的人永远都是有大格局、大器量、大学问、大胸襟的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亦如是,好的口才,好的表达,从不在华丽度,而在其深度与广度。

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旅经欧洲的时候,应邀参加一场名流晚宴。

宴会上,衣香鬓影,高朋满座,不少人微笑着恭维兄弟俩,还有人鼓动兄弟俩发表一下演讲。

彼时,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刚刚在美国试飞成功。

盛情难却,大莱特在众人的簇拥下拿起了话筒,然而,他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述说发明过程的种种艰辛,反而,只说了一句话:“据我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只有鹦鹉,而鹦鹉是飞不高的。”

此话一出,立即赢得满堂喝彩。

大莱特的言简意赅、话蕴哲理,源自他丰富饱满的人生经历以及常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人生高度。

换言之,经历多了,站得高了,看得远了,人的见地、格局、认识自然就不一样。

格局起自眼界,眼界源自认知,人生的经历无法复制,时光也不可能陡然加速,但那藏在岁月转角的一卷卷书籍却能为我们补足这些短板与缺陷。

行万里路或许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去做,但读万卷书却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而且,书读得多了,眼界开阔了,格局提升了,见闻增广了,看尽了人生百态,经历了世态炎凉,懂得了人心莫测,看多了“痴傻愚顽”,情商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做起事、说起话来自然也便有条不紊、掷地有声。

所谓“语自华”,指的从不是言语的华丽,而是言语的深度、广度、高度与亮度。

有的地方,我们从不曾去过,或许,今生也不可能去,却能从书籍中饱览它的妩媚与壮丽;有的人,我们从来都不曾接触过,或许,也永远不可能去接触,却能从书籍中与其隔空相见并对话;有的事情,有的情绪,我们或许一生都不会也没有条件去经历,但从书籍中却能深入体验千百回……

总而言之,腹有诗书语自华。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只要坚持,无论遇到谁,不拘什么场合,我们都能有话可说,亦能言之有物。平常话也可以说得很优雅

一千个人笔下,有一千种颜色;一万个人口中,有一万种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平凡可以用远方的诗意来定格,琴棋书画诗酒花的婉蓄博雅可以用田畔的炊烟来袅娜。习惯把生活诗意化的人,追求华丽、出彩、高大上的表达,而习惯了把诗意生活化的人,则更乐意把优雅融入“俗气”满满的平常话里。

一次做访谈节目,谈及“金钱”与“孝道”,董卿没有引经据典论述孝文化,而只说了句:“你再有钱却不懂得孝顺父母,别人照样瞧不起你。”

很直白、很生活的话,甚至在某些吹毛求疵的“文化人”看来,这话说得“有些没水平”“太朴实”。

而如此“没水平”的话,董卿其实说过很多次。譬如,她说:“父母再坏,生你养你,永远开着大门等你归来,要尽孝。”她说:“感情再固,折腾多了,也容易出现裂缝。”她还说:“人再傻,世界这么大,最傻还轮不到你,别放在心上,下次不犯就是了。”

以言可见人,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说的话,折射的便是我们的修养、态度、性格、人生、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深藏的灵魂。所以,很多人在与人沟通时,都潜意识地想要把话说得更好听、更动听、更有范儿、更上档次一些,以免被人看轻。

然而,所谓“范儿”从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更不是非要弄一些“专业术语”“哲人哲理”来充门面的“高大上”。能展现一位厨师厨艺水平的不是工序繁复的佛跳墙,而是最简单的水煮白菜;能体现一个人说话水平的也不是“之乎者也”“天文地理”的旁征博引,而是口头语,是我们每天都在说的平常话、家常话。

吴越王钱缪寄家书给回家归省的妻,不曾诉深情,也没有表相思,而是娓娓地话起了家常,其中,有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话,在当时,就是口头语、大白话,但岁月流岚,这句“白话”却成了最美的“情话”。

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为了沟通,而不是为了炫文采。

平常话,有的时候的确“很土”“很俗”,但是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你我本俗人,为什么不能说“俗话”呢?更何况,平常话并不代表“粗俗”,平常话同样可以很优雅地说。

曾经火爆整个网络的情歌《两只蝴蝶》,歌词其实也很平常:“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亲爱的,你张张嘴,风中花香会让你沉醉。亲爱的你跟我飞,穿过丛林去看小溪水……”

这歌,乍听,很是浅白朴素,但细细琢磨,朴素寻常的话里却别有一番风情。

所谓雅俗,所谓高下,不过只是一种外在的观感,阳春白雪固然好,但有的时候,下里巴人代表的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多读两本书,多模仿模仿,谁都能做到咬文嚼字,但是,要把平常的话说到位、说到家、说得优雅有味道,却是极考验人的语言功底的。

无论是主持《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还是主持“青歌赛”、春晚、《欢乐中国行》,董卿说话,多数时候都是深入浅出的。她没讲过什么大道理,和嘉宾、选手交流的时候更乐于用聊天、拉家常、讲故事的形式。被感动时,她会落泪,会说:“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含着泪水继续奔跑的人。”谈到声音,她很自然地感慨:“声音啊,虽然是用来听的,但是一注入感情,就变得有分量。”面对被辛劳染白了鬓发的男人,她很暖心地说:“您比我大,我就叫您一声‘大哥’。”

有些话,其实并不需要怎么加工,原汁原味最好;有些话,稍稍调整转换,便能活色生香。

大拙若巧,大巧若拙,腹中藏着诗书、胸中含着器量,积累到了、历练到了,最平常的语言亦能自带芬芳。

所谓会说话、有水平,并不是好听再好听,而是你来我往的互动,是你知我知的共鸣,是话里话外的投契,是把复杂的话简单地说,普通的话动人地说,家常的话温暖地说,言传心声,言随情动,如是,纵便是最常见、最普通、最“土”、最“俗”的话,亦能发酵出一派优雅从容。创新的表达更胜妙语连珠

何谓新?不是对旧的否定,不是对古的抗拒,而是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语言对思想、情感、故事、人物等进行再次叙述与表达。

人人都说,“白得像云朵,蓝得像天空,绿得像草地”,你也这样说,别人听着会不会觉得听多了有些腻烦?相反,若你打破常规,说,“白得像床前的明月,蓝得像你的眸光,绿得像青春的衣裳”,或者说,“白得像伊人翩跹的裙角,蓝得像多瑙河的波光,绿得像蓬勃的向往”,是不是更能让人记住,更吸引人?

央视有一档户外大型综艺节目,名为《欢乐中国行》,由董卿、张蕾共同主持。

2009年4月,董卿带着《欢乐中国行》走进湖城鄱阳,谈起鄱阳的“湖”文化时,她没有老生常谈,也没按部就班,而是说了这样一番别开生面的话,她说:“‘湖’字拆开来看,是由水、古、月三个字组成的,我觉得这就很好地概括了我们鄱阳的精神特质:‘水’代表着鄱阳的湖文化,‘古’指鄱阳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月’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话落,台下掌声雷动。

董卿能“出新”,能“创新”,源于她的不断自我更新。饱读诗书、历经世情、与时俱进、洞察敏锐、了解生活亦能感悟生活。社会这本大百科教给了她许多许多。

丰富的阅历,厚重的积淀,大气的格局,良好的教养,对人、对事、对世界独到而深刻的认知,都是她“创新”的资本。

懂得生活、洞明生活、能将生活融贯,自然也便更容易从生活中寻得灵感。

所谓妙语佳言,有的时候,或许真的是偶然得之,但是这种“偶然”的背后却总隐藏着一种底蕴厚重、水到渠成的必然。

钱锺书先生的爱人、著名翻译大师杨绛在谈及读书时,曾有过一段很生活化,也很新颖的论述:“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时,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独到的见地,与众不同的表达,引得无数人瞩目,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为之拍案称奇、赞叹不已。

每一份阅历,每一份积累,都是一件衣裳。底蕴深厚、才华横溢的女人总能为不同的场合裁量出不同的衣裳,即便是最生硬、最古老的话题,也能被说得新颖而时尚。张爱玲把爱情具象成了别开生面的“朱砂痣”与“白月光”;林徽因俏皮地把挑花土布形容成“苗族姑娘的裤脚”;陆小曼用“蓝色是天空的疾病”来把忧伤张扬。

只不过,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年轻的脸庞,还没来得及用沧桑来把生命悠扬,他们或者我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积淀还远远不够。如此这般情况下,转换下思维的角度,另辟蹊径,以一种与众不同、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方式来求新,其实也蛮好。

国内某知名广告公司应聘现场,郭甜甜正满面笑容作着自我介绍:“面试官,您好。今天,我很荣幸,能为贵公司推荐一款新产品。该产品为中国制造,长165厘米,重48千克,1995年出厂,使用年龄24年,采用高级人工智能,3个月前刚刚在伦敦传媒学院完成深度加工,保质保量,接受试用,试用不合格可无条件退换。现在,这款产品需要一个自我展现的机会。”说着,她站起身来,递上了自己的简历资料,“这是产品使用说明,请您阅读。”

听到这样的自我介绍,面试官忍俊不禁,很认真地阅读了郭甜甜的简历资料,当场就拍板录用了她。理由是,她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正是公司所需要的。

罗马只有一个,通向罗马的道路却有千千万万条。而在人际交往中,顺畅有效的沟通就是唯一的“罗马”,创新的表达则是通达罗马的终南捷径。毕竟,与众不同本就意味着更多的注目。

言语上的创新,归根到底,还是对生活、对世界、对周围一切的一种更独到、更新奇的认知,它根源于生活,倚赖最多的还是实力与积累,而非盲目的标新立异。所以,如果硬实力还不够,请慢慢地积累,别急于求新;如果已经有些感悟,有些积淀,有些认知,那不妨多出口成“新”几次,说不定,就能收获一份满满的惊喜。毕竟,喜“新”厌“旧”是历史与人的天性,无可厚非。巧妙的比喻,让语言更生动形象

世间从没有哪一种美好不需要妆点,也没有哪一段岁月不需要盛颜,精致的人生需要无数的烘托陪衬,精致的语言亦需诸多的添锦之花,譬如典故、譬如名言、譬如哲思、又譬如比喻。

连续八年荣膺“央视十佳主持人”的董卿,一向对比喻情有独钟。

谈到阅读,她说:“不读书就像吃不饱饭,精神是饥饿的。”

论及赴美深造前后,事业与人生的起起落落,她说:“任何事情都好像是一个抛物线,慢慢上升到顶尖之后又慢慢回落。”

闲话勇气,她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

说起心灵,她说:“人的心灵应当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希望、勇气、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风华长存。”

谈及《朗读者》的诞生、成长、成熟的苦乐酸甜、滴滴点点,她说:“我曾经以为《朗读者》可能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会在黑暗中行走,但没想到,一出家门就看到了满天星光,照亮了我们的路。”

巧妙的比喻,是拨动涟涟清波的桨,不仅动摇了刻板,让言语形象生动,更能赋予语言一种趣味与灵性,让人更易理解与接受。

夏敏是个理科生,专业学的是数学,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初中数学老师。

和其他按部就班,一板一眼讲公式、讲理论的老师不同,夏敏巧用比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形象的事物联系起来,把课讲得精彩异常。

讲分数时,她告诉学生:“分母像父亲,分子像女儿,分数就是父亲背着女儿。”

讲方程运算时,她说:“列方程就是给‘x’穿鞋子,解方程就是给‘x’脱鞋子。”

讲互质数时,她生动地比喻:“互质的两个数,就像是两个完全陌生的人,最大公因子就是一,最大公倍数则是两个数的乘积。”

日常生活中,交往的人千千万,谈论的话题万万千,总有些话题会很枯燥、很深奥、很抽象、很冗长、很烦琐、很乱套,若是原搬照样,不做计较,枯燥的话枯燥地说,深奥的话题深奥地聊,那么,过不了五分钟,对方不是昏昏欲睡就是无精打采,甚至,你们之间的话题将再也无法继续。这个时候,巧妙地使用比喻,给言语化化妆,收到的效果绝对很不一样。

三毛恋了、爱了,一天天,一年年,无时无刻。荷西走时,她这样写自己的思念:“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于是,绵绵的看不见的思念瞬间便被量化与形象化了。这样的表达,不仅清晰,而且生动,比起平铺直叙的“我想你”“我很想你”“我非常想你”,自然高下立判。

比喻就仿佛一座桥,连接了抽象与形象、深奥与浅显、繁复与简洁、枯燥与生动,说话时巧用比喻,能让话语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还能有效增强表达的效果,应景的时候,化腐朽为神奇,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说到底,比喻终归还是对言语的一种装饰,就像是发间的蝴蝶结、衣领上的胸针、戒指上的宝石,得用对地方,得用得应时应景,得用得巧妙,而不能毫无选择、毫无顾忌地滥用,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不伦不类,轻则造成尴尬,严重了还会得罪人。

黎越和水心是同事,相处得也很融洽。九月,黎越结婚,也邀请了水心参加。

婚礼互动环节,大家都笑着起哄,要新郎、新娘讲讲两个人的恋爱史,黎越一脸甜蜜地回忆了几段两人相处的往事,还说:“我们的相遇是一次偶然,我感谢这次偶然,或许,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已经注定,我遇到了他,他遇到了我,在那一刻,就像……”

说到这里,黎越微微顿了一下,似乎有些卡壳,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这时,站在黎越身边的水心小声提醒:“就像瞎猫碰到了死耗子,老鼠碰到了最喜欢的大米。”

水心倒是没什么坏心眼,只想帮黎越解围,只是这比喻用得实在是不恰当,现场一片尴尬,最后,还是司仪出面缓和了气氛。

事后,水心也反应过来,自己说错话了,满心懊悔地想要补救,所以,在新郎、新娘过来敬酒的时候,她真诚地道了歉,并化用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送上了自己的祝福:“黎姐,祝你和姐夫的爱情就像春江水,滚滚东流……”

水心的话还没说完,黎越的脸就青了。

说不好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说不好还乱说;不擅长用比喻,可以不用,不然,反而会贻笑大方。

会说话的女人,都善于用比喻妆点出语言的亮色,收获形象与生动,而且,这种“善于”,并不是天赋,可以移栽,可以复制,复制的方法也有很多。最有效的是多积累、多摘抄、多学习,同时,敏于观察、注意契合。比喻的时候要做到合乎人与物的特点,合乎情境,合乎彼此之间的关系。比如,比喻山,可以用“如眉黛”,比喻连绵群山山脊上的红色小屋,可以用“眉梢上的一点朱砂痣”,贴切而形象。越积累,你的语言就越闪耀

董卿是著名节目主持人,央视一姐,主持过《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魅力12》等多档文娱节目,是央视的实力和言值担当,知性、优雅、婉约、闪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董卿以西天取经来喻张骞出使,慨言“文化沟通永远可以让千里相隔变成心灵上的零距离”,赢得场上场下一片赞誉;

电视采访节目上,谈及《朗读者》一路走来的种种,她深情寄语:“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长大。”一句话诉了艰辛,道了繁华,亦表了希冀、说了未来;《朗读者》第一期节目,受到嘉宾美好爱情的感染,她情不自禁,脱口赠言:“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中国诗词大会》上,她即兴诵了一首叶赛宁的《我记得》,鼓励场上选手。

…………

诸如此类让人眼前一亮的片段,在董卿的主持生涯中俯拾皆是。她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人忍不住由衷地敬佩与艳羡。似乎,对她而言,将名言警句、诗词歌赋、轶闻典故等运用得恰到好处只是一件极平常的小事,一如吃饭喝水,自然而然,毫不费力。

很多人都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

提词器?临时抱佛脚?视频剪辑?那样从容优雅的应对,那样流畅知性的谈吐,显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

事实上,在被问及这个问题时,董卿也坦言:“越是积累,你的语言就越闪耀。”所谓信手拈来的从容,不过是平时日积月累的自然报偿。

董卿出身书香之家,父母皆毕业于复旦大学,也皆爱书成痴,耳濡目染之下,儿时的董卿便也成了小书痴。

从小学时代开始,她就喜欢抄成语、抄古诗,没事的时候,总拿着自己的诗词小卡片默默地诵读;寒暑假的时候,更是一头扎进书山,三五天就能读一本名著,《茶花女》《基度山伯爵》等书,她初中时就已经烂熟于胸;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她依旧日日手不释卷,睡觉前读一个小时的书已成了她深入骨髓的本能。

从爱情著作中,她学会了长相知、莫相弃;从国学著作中,她学会了古典与知性;从励志著作中,她学会了在被劫持的生活中书写从容;从哲学著作中,她学会了思索与感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书一世界,一纸一繁华,不同的书就如不同的人,娓娓低语中,诉尽了人生种种。

读的书多了,见的“世面”多了,不会因为不知、不识、不懂而无言以对,相反,正因为“见识”过,懂得过,心里有底,不慌不忙,自然能妙语如珠、侃侃而谈,甚至滔滔不绝亦不惹人厌烦。

从1994年入职浙江电视台,到2002年转奔央视,再到主持春晚、主持《朗读者》、成为央视一姐,二十余载岁月中,董卿经历过太多的大浪淘沙,之所以能屹立至今,原因无他,不过是厚积薄发。

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日日不辍的阅读与积累,成就了她的“言值”,亦成就了她永远的光芒闪耀。

时光从来不会辜负一个人的隐忍和努力,哪怕它许不了我们一个“梦想成真”,亦会还我们一份“无心插柳柳成荫”,差别不过是早晚。初出道时,董卿同样默默无闻,比她学历高、颜值高的主持人不知凡几,然而最后,却是她脱颖而出。为什么?因为,她的容颜里妆点着博学,她的言语中沉淀了涵养,她的眉眼中更藏满了她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事,爱过的人,经历过的种种。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抵不外如是。

胸无点墨自然无话可说,胸无成竹如何能够下笔成神。阅读、积累、日复一日对知识的汲取,才是董卿“言值爆表”的最大底气!同样,阅读、积累亦是诸多有为之士成就一生的最大底气。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狄摩西尼斯,为了让演讲更流畅,曾亲笔抄写修西迪斯的历史著作达八次之多;著名演说家福克斯为了让自己的演讲更完美,每日都高声朗诵莎士比亚的著作;英国桂冠诗人丹尼生每天研究《圣经》;大文豪托尔斯泰把《新约福音》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可以长篇背诵……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苦辣酸甜;每一点闪耀背后都隐藏着经年的千锤万凿。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良言真如玉。

越是积累,你越闪耀,不独闪耀在语言,亦闪耀在气质、在器量、在涵养、在为人处世。丰富的肢体语言展现迷人魅力

人间过往不知味,琐碎的生活,琐碎的歌,一路行来,总有一些剪裁自岁月的光影,绰绰约约,于无声处予人以最纯粹、最深沉的感动。

2017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准时开播,已经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应邀来到节目现场。

老人很健谈,数十年风雨倥偬、多磨的生活、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说起话来谆谆如玉、妙趣横生。作为节目主持人的董卿则半跪在老人身边,微微仰视着老人,脸上带着崇敬,偶尔提问两句,话很少,大多数时候,她都在静静地倾听。然而,无论场内场外,却没有任何人能忽视她的光芒。“半跪”在那里的她,无形之中,已经发出了最美的声。

大象无形,大巧不工,大音希声,所有会说话的女人,如傅莹、如杨澜、如朱丹,都是从无声处见有声,以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的高手,其中,董卿尤甚。

事实上,董卿已经不是第一次以“半跪”的形式采访了。2013年,公安部春晚,董卿以跪姿采访了坐在轮椅上的“最美警察”李博亚;《朗读者》节目现场,她半跪着与身有残疾的嘉宾谈笑嫣然。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跪,并不会让她显得卑微,相反,跪这一肢体语言,以一种最普通、最平凡,也最深刻的方式传达了她的善意、她的修养、她的知性,同时也成就了她独一无二的优雅。

熟悉董卿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怎么改都改不掉的习惯: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要与人交谈,董卿的眼睛总会不经意间与人对视,听人说话的时候,身体会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这样的动作,是长年累月的自然养成,不刻意,不做作,所以才最夺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央视员工回忆说,有一次,董卿现场录节目的时候,下意识地又做出了身体前倾的动作,后台的摄影师十分焦急,举牌子让她坐回去,摆正姿势,回到原来的位置。因为只有那个位置,灯光效果最好,拍出来的人最美。

董卿却没有照做,事后,摄影师有些恨铁不成钢地埋怨她,她却笑着说:“没什么,不用拍得那么好看。”

真正的美丽不是拍出来的,女人最美的也从不是容颜,而是气质,是风度,是一言一行间折射出的美好品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的传递=7%的言语+38%的语音+55%的表情。

总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有些话,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者不方便说,彼时,用肢体语言来进行表达,不仅相对比较直观,而且简单便捷、灵活自由。

眼睛、双手、腿、手肘、眉毛、头等在交际交往中都能充当肢体语言的媒介,肢体语言运用得好也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这其中,最有效、最常见也最神奇的肢体语言便是微笑。

女人的微笑是半开的花,里面洋溢着诗与画;所有巧笑倩兮的温婉背后,总隐藏着难以言喻的眉眼芬芳。

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星空卫视”有一档体育类明星访谈节目,名为《桑兰2008》,主持人桑兰原本是全国跳马冠军,却因训练时意外摔伤高位截瘫,从此告别体坛。

生命的前17年,桑兰的世界只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体操。突然当了主持人,要说她有多专业,那肯定是自欺欺人,事实上,第一次做访谈节目的时候,她甚至比应邀而来的嘉宾刘翔还要紧张,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问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问,没办法,只好“傻笑”。

而恰恰是这份纯粹的微笑,感染了刘翔,感染了观众,也感染了全世界。

甜美的笑,优雅的笑,调皮的笑,轻松的笑,酣畅淋漓的笑,不同的微笑,洋溢着不同的情感与力量。同样的,千奇百怪的肢体语言也在不经意间为我们传达了太多的心绪与信息,比如:身体前倾代表关注或者感兴趣,抬头挺胸代表自信,目光闪烁代表心虚、不真诚,摇头代表不赞同,咬嘴唇代表紧张,皱眉表示不满,拍肩膀代表友好、鼓励,挠头表示疑惑,等等。

了解了肢体语言的妙处,读懂它,并举一反三,在恰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它,沟通于你我,自然再也不是难题。

当然,必须要说明的是,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在某些时候或许真的能带来十分惊艳的效果,但它绝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百用百灵的。如果不分场合地乱用肢体语言,或者太过频繁地使用肢体语言,那么,很抱歉,在别人眼中,你看上去很可能就像滑稽戏里手舞足蹈的小丑一样滑稽。

言及此处,很多人大概会问,说了这么多,到底应该怎么运用肢体语言呢?

说实话,不同性格、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同样的肢体语言表达的思绪、情感,起到的效果其实是不同的,肢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心理学,所以,真的没什么万灵丹,不过,还是有些小窍门可以通用的,比如:

1.与人交谈的时候,凝视别人的眼睛,但是,不要凝视太久,时间长了,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2.不停地搓手、下意识地频繁摸脸、不停地抖腿都是情绪紧张的表现,面对这种情况,滔滔不绝的谈话没什么意义,首先,你要做的就是缓解对方的紧张。

3.有困惑,很无奈,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的时候,不妨摊摊手、耸耸肩。

4.如果对方模仿你的肢体动作,趋向于和你动作同步,说明他/她很愉悦,对你很是认同,这绝对是沟通的好兆头,请再接再厉。

5.别总酷酷地将手插在口袋里,实际上,那一点都不酷,反而会让你看上去更焦虑。

肢体语言是除了话语之外,女人在人际交往中最得体亦最耀眼的一件霓裳,不华丽,不张扬,却自带芬芳。每一个女人,都该有这样一件时装。小称呼,大学问

在沟通的第一步,如果把称呼搞错了,那后面的话再精彩也没用。

小称呼,大学问,称呼对了,即便笨嘴拙舌,也能事半功倍;称呼错了,纵能舌灿莲花,也事倍功半。《朗读者》第二季,董卿在洋溢着浓浓湘情的凤凰古城邂逅了画苑大家黄永玉。

黄老年已耄耋,是真正的“90”后,风风雨雨,已走过近百春秋,但他骨子里却是不服老的。他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虽然白发苍苍,却是不服老的。所以,在和黄老初见面的时候,董卿并没有循规蹈矩地称呼他为“黄老”“黄大师”“黄老师”,也没生硬地称呼“黄先生”,而是别开生面,笑着唤了一句“那个比我老的老头儿”。

黄老不仅是绘画大家,还精擅篆刻,能诗能文,多年前,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的书,董卿笑着唤他“老头”,非但没触他的眉头,反而变相地表现了自己的尊重与认同,而且,这称呼带着俏皮,带着亲昵,很多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果然,黄老被董卿这个“比我老的老头”的称呼逗笑了,此后,整个采访环节,两人都相谈甚欢。《礼记·仪礼》有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穆穆者,敬和;皇皇者,美好。自古而今,中国人说话也好,处事也好,总讲究谦恭有礼、婉雅端宁,所谓称呼,便是这种礼与雅的外在体现之一。

呼之得宜,则言之得宜;呼之不当,则言之不当。会说话的女人,无一例外,都会在称呼上下一番别样苦功。如是,不仅能获得他人的好感,使沟通变得顺畅,还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尴尬。

2017年11月,演员潘宥诚做户外建筑创意挑战类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

节目中,冯德伦表示,邀请了一位神秘嘉宾到来,让大家猜一猜。潘宥诚就问:“是华仔吗?”

一句话,引发众怒。

冯德伦当场回忿:“你叫华哥做华仔,你几岁呀?”“华仔”是刘德华的粉丝们对他的昵称,喊着比较亲密,作为圈外人,喊喊也就罢了,可是,潘宥诚是娱乐圈的圈内人、新人、晚辈,还口无遮拦地张口叫“华仔”,那就显得轻佻、自大、不合适了。

节目录制过程中,很多观众都发弹幕批评潘宥诚,说他不懂礼貌。此后,潘宥诚的人气也下降了不少。

人当先重人,才能为人所重。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不过是个称呼,是小事,没必要小题大做、上纲上线。但说实在的,人际交往中,称呼真的很重要。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称呼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地位与受尊重程度;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来说,称呼表明的是彼此的从属关系及联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称呼体现的是彼此的距离与亲密程度。

从这个小小的称呼,我们可以理清很多丛杂的关系,亦能在一片丛杂的社交圈中如鱼得水,从容游走。

那么,与人交往时到底要如何称呼才算恰当呢?当然得因人就事而定。

譬如:同事之间交往,关系熟稔的同事之间,彼此称呼老王、小张、李姐、陈哥之类的,既不失礼,又显亲昵;但是,若是一个新入职的员工,刚到公司,就随大流地和其他人一样唤年长的同事老张、老王、老李,唤年轻的同事小陈、小刘、小江,就显得极不合适也不尊重。

另外,除了年龄、亲疏、彼此关系,在称呼别人时,会说话的女人还会综合参考对方的职业、身份、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职位等因素,不同人不同称呼。否则,唤一个卖煎饼的大爷“老先生”,叫超市的售货员阿姨“同志”,虽然不能说不对,但总归还是有些不合时宜。

还有,很多人都觉得礼多人不怪,多客气,常恭维,捧着其他人点儿,总不会错。其实不然。举个最现实的例子,很多女性,尤其是年纪大些的女性,对年龄都相对比较敏感,不喜欢被人叫阿姨,不愿别人说她老了,所以,更喜欢“姐姐”“大姐”这个称呼。可是,凡事过犹不及,这要是碰到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喊“大姐”,那抱歉,这不是恭维了,这就是纯粹的不尊重。

最后,还得额外说一句,称呼虽然无国籍、无边界,但是人有。所以,在称呼别人时,必须注意“入乡随俗”。

没有谁能做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亲疏、有好恶、有远近,有人喜欢你,便有人讨厌你,这无可厚非。如果只需注意下称呼,做到言之有“礼”、适宜适当,便能毫不费力地为人生添三分彩色、增七分顺遂,我们何乐而不为?第二章 爆表的“言值”,不一样的表达方式最恰当的表达才是最美的表达

古人说:“较短量长,惟器是适。”恰当的,才是最好的;为人处事如是,说话亦如是。

所谓最美的表达,从不是最华丽、最婉转的表达,而是最恰当的表达。

表达恰当,就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语境、场合,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直白点儿说,就是说话要合适、正好、到位,让人听着舒服。

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便深谙个中三昧。《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一位选手遗憾离场,脸上多少都带点儿沮丧,董卿没有按照惯常的“套路”去安慰,没说什么“越挫越勇,再接再厉”,也没说什么“希望下一次你的表现会更好”,而是轻声送上了一句:“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一句话,让选手湿了眼角。

会说话的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境下,总能第一时间洞悉他人的情绪,用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最真切的关怀。话不多,却格外熨帖;言不重,却掷地有声;语不繁,却巧妙圆融。

湖南卫视的“言值”担当汪涵,在主持《天天向上》节目时,和嘉宾曾有过一次精彩问答。

那期节目,嘉宾们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了太极拳,说太极能以柔克刚,看似柔和缓慢、没什么力道,却能四两拨千斤,以柔劲将人推出很远。说到这里,嘉宾欧弟就笑着问了一句:“我家在台湾,要推几下?”

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有些刁钻与冒昧,汪涵的回答却很从容、很得体、很恰当。

他说:“台湾我们不推,我们要拉回来。”

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类似的情境、场合,比比皆是。这时候,最是考验人说话的功底,话若说得不恰当,把天聊死,或者干脆不上不下地尬聊,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那么,如何把话说得恰当呢?

首先,要有同理心,有分寸感,懂得察言观色,照顾他人的感受。《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薛宝钗十五岁生日,办及笄宴,请了个小戏班来唱戏,戏班子里有一个小戏子长得有三四分形肖黛玉。王熙凤便打趣说:“这孩子扮相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大家都知道她的意思,却没有人接话,只有史湘云接了话:“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有人说,这是史湘云娇憨可爱,心直口快,是吗?

在那个时代,戏子属于下九流,地位最是卑微下贱,人人都瞧不起。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当时官至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是二品大员,说一位仕宦之家出身的大家闺秀像戏子,这是极大的侮辱。这样的“心直口快”,无疑是极不恰当的,或者,这已经不是“心直口快”了,而是相当的不懂眼色、不看场合、没有分寸。

这样的人,无论如何,总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的。

话是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说给自己听的,说得好不好,恰不恰当,不仅要看有没有成功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看法、情感,还要看对方是不是理解、认可、乐于接受并甘之如饴。

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话的时候就得无条件地奉承他人,只照顾他人的感受,但在杜绝曲意逢迎的前提下,说话恰当一些,让对方听着舒服,让沟通变得更有效、更愉快,总没什么错处。

其次,要把话说得恰当,还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

有的时候,有些场合,保持沉默恰恰就是最好、最便捷,也最恰当的表达。

知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有一位朋友,天生口吃,说话很慢,还结巴。

这一天,贾平凹和朋友一起出门散步,有个人过来问路,好巧不巧的,这人也是个结巴。

见状,朋友便笑着摇摇头,一语不发,还示意贾平凹回答对方的问题。

问路人走后,贾平凹很是疑惑地问朋友:“你怎么不自己回答?”

朋友说:“我口吃,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人家会以为我是故意模仿戏弄他。”

很小的一件事,折射出的却是一种修养,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如此,虽一言不发,却更胜口若悬河。

只不过,这种分寸感的拿捏,这种语言表达上的得体,这种前后进退的把握,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学会的,需要以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来逐渐地沉淀,很多人都求而不得。更何况,绝大多数时候,出于礼貌、出于尊重、迫于形势等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自由地、随心所欲地保持沉默。所以要把话说得恰当得体,还得掌握一些说话的小技巧。

1.模仿对方的语言习惯、重复对方的语言

人与人交往,总存在着一个从陌生到熟识的过程。

初次相见,彼此之间,常常一无所知,你不知道我的爱好,我不懂得你的审美,这个时候,贸然说些不尴不尬的话,很容易把天给聊死,可是不聊天、沉默,反而更尴尬。这时,与其东拉西扯、牵强附会,让彼此都尴尬,倒不如模仿一下对方,让气氛迅速融洽。

举个例子,对方是个动漫发烧友,喜欢各种二次元的事物,常常说些“cosplay”“手办”“柯南”“樱木花道”“火影”“卡哇伊”之类的,你或许不懂,甚至根本就没接触过,但这并不妨碍你把天聊下去,你可以顺着对方的话语来,他说喜欢“cosplay”,你可以顺势问他“cosplay”是什么。他说喜欢火影柯南,你可以说我听说过,很感兴趣,希望能多了解,就是平时没时间看,请他给你讲讲剧情。他说这个很“卡哇伊”,那个很萌很二次元,你也可以顺着说,说你觉得××也很卡哇伊。

如是,彼此有了共同的“语言”,关系自然会迅速拉近,而且,适当的“模仿”“重复”,很容易让对方共鸣,不致产生鸡同鸭讲的尴尬,沟通起来自然也更顺畅。

2.不用或少用否定性词汇,多用中性、柔和的词汇

没有谁喜欢被否定,哪怕他/她真的错了。希望被认可、被尊重是人的天性。所以,会说话的女人从不把“不对”“错了”“不可能”之类的词语挂在嘴边,即便是对某些观点不赞同、有异议,也会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委婉地表达看法,表达不同意见时,也会用些中性柔和的词汇,以照顾对方的情绪与感受。

诸如此类的小技巧,还有很多。比如,说话要简洁,不要喋喋不休;比如要因人对事,同样是赞美,有的人听了如沐春风,有的人听了却觉得你是在讽刺;又比如,说话要注意语序、语调、动作,顶着一张冰块脸、硬邦邦地说“谢谢”,不是在道谢,而是在兴师问罪。

言而当,知也。恰当的表达是一个女人学识、涵养、智慧、情商的最有力展现,是一个女人钝感力、选择力、觉知力、情绪力、思考力、创造力的完美复刻;一个会说话的女人,并不一定口才多么出色,但说出的话却总能让人感觉温暖、舒适、愉悦。

最恰当的表达才是最美的表达。你来我往话家常,融洽又贴心

家事国事天下事,古今多少事,最真不过平常事;官话套话漂亮话,一生多少话,最妙不过家常话。

真正会说话的人,都是“拉家常”的高手。

第十三届CCTV青歌赛团体赛首轮比赛现场,来自陕西横山县的原生态唱法选手李光明深情献唱《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歌声激越,充满了淳朴豪迈的气息。然而,因为不是专业出身,演唱时难免缺乏一些技巧,且在综合素质考问环节得分不佳,最后,这位带着黄土高原醇厚气息的小伙子还是被淘汰了。

分数打出来后,李光明看上去很是失望颓丧。这时候,董卿走了过去,柔声和他拉起了家常。问他今年多大了,家里父母好不好,喜欢什么,工作压力大不大,有没有结婚等等,当听说小伙子已经三十岁,连青春的尾巴尖都快抓不住了,却还没结婚时,不禁为他着起了急,说要传授他点儿恋爱绝技。

聊着聊着,李光明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了微笑,现场略显冷清、尴尬的气氛也跟着迅速回暖。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际总是难以避免,与陌生人交谈更是口语交际的一大难题。

难在哪呢?

不外是性格、爱好、背景、学历、价值观、成长背景等不同而造成的“无话可谈”或者“鸡同鸭讲”。换句话说,就是圈子不同、见识不同,缺乏“共性认知”,找不到深入交流的“切入点”。你聊的他/她不懂,他/她说的你毫无兴趣,甚至有些嫌恶;如此,聊不了两句,也就冷场了。

所以,沟通交流的关键,还是在一个“共”字。

不同性格的人千千万,不同经历的人万万千,但其实,所有的人,直面的不外都是生活,是吃穿住用行,是柴米油盐醋,是喜怒哀乐怨,是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而这些家长里短,恰恰就是我们总是求而不得的那个“共”。

巧丽是都市生活频道的特约记者。

台里要做一档道德类综艺节目,需要采访县孝顺模范刘桂香。

刘桂香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五十多岁,话不多,面对镜头,格外地紧张,坐在那里十分木讷,手都不知道该往哪里放。问她什么,她的回答不是“好”,就是“嗯”,这让节目组很是无奈。先后换了好几个采访记者,效果都不太好。

听说此事后,巧丽主动请缨。

和其他同事不同,采访刘桂香的时候,她没拿话筒,而是和刘桂香拉起了家常。问她家里有几口人,在哪里上班,平时在家都干什么,有几个孩子等等,就像家常聊天一样,渐渐地,刘桂香紧张的情绪在这些“鸡毛蒜皮”的家常中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渐渐变得健谈起来。巧丽也巧妙地借着和刘桂香聊“孩子”这个话题的东风,谈到了养儿防老,谈到了孝顺,自然而然便切入了采访话题。

拉家常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互、信息沟通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说话的时候拉拉家常,不仅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让气氛更融洽,还能在适当的时候化腐朽为神奇,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令人惊喜的沟通效果。

1952年,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被指控收贿受贿。当年10月,在一次面对全国的电视讲话中,尼克松做了澄清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他并没有信誓旦旦地剖析或表白,而是坦言:“在被提名为候选人后,的确有人送给我一件礼物。那是一个从外面寄过来的包裹。”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就像平常和人聊天一样,笑问了一句:“你们猜包裹里是什么?”

之后,他以对话式谈心的方式,再次娓娓道来:“打开包裹一看,是一个条箱,里面装着一条长耳朵的西班牙小狗,全身有转折相同的斑纹,十分可爱。我六岁的女儿特利西亚喜欢极了,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棋盘’。大家都知道,小孩子们是喜欢狗的,所以,不管人家怎么说,我打算把狗留下……”

这便是美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棋盘演说”。

彼时,已经陷入一片政治泥沼的尼克松便是凭着这拉家常一般“直白”但温暖的演说,收获了无数美国普通民众的支持,顺利走出困境,进而百尺竿头更进了一步。

人有共情的天性,拉家常式的交流则是放大器,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这种共情放大一千倍、一万倍、千千万万倍。情感上拉近了,共同的话题多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沟通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那么,这个“家常”到底要怎么“拉”呢?东家长李家短的瞎扯显然是不明智的,单刀直入地冒昧提问,或者为了拉话而拉话地刻意接近也是不可取的。真要“拉”好家常,最关键的一点,不是其他,而是找到对方的“兴趣点”。

简单点儿说,就是要找到对方感兴趣的、愿意聊下去,并可以聊下去的话题。

譬如,和一位耄耋的长者聊天,说什么“蓝瘦香菇”,不时地冒出两句“喜大普奔,不明觉厉”肯定是不行的。另外,拉家常的重点在“家”与“常”,一些生僻的话题根本就没必要提起,一些不太“大众”的故事、段子、认知,也不要拿出来说。

拉家常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陌生感,拉近关系,制造熟悉的气氛与感觉,而不是没话找话,更不是显摆。

还有,必须要说的是,拉家常的时候,切忌交浅言深。

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些女孩“自来熟”,还有些人“太实诚”,聊上几句家常,彼此之间的气氛刚刚融洽一些,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恨不得“掏心掏肺”,似乎这样才能显得彼此熟悉热络,但其实,你和他/她真的没熟悉到那种地步。凡事过犹不及,即便是要营造“家”的氛围,说些“常”话,也得注意分寸,别弄巧成拙才好。说错话了?没关系,认错就是

人生总会有些不顺意,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才是生活。无论是谁,总难免会犯错,错了,其实没什么,重要的是,你要勇敢地去认错。

董卿也曾经犯过错。

2009年春晚,董卿在报幕的时候出现了口误,把“欢迎马先生的儿子马东和他的伙伴们为我们带来《五官新说》”说成了“欢迎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和他的伙伴们为我们带来《五官新说》”。

报完幕之后,董卿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报错了,导演组因为怕影响她的情绪,当时也没提醒她。直到晚会散场,才告诉了她这件事。

为此,董卿非常自责,懊悔不已,自己偷偷地哭了三天。

但错了就是错了,这无可置辩,自己犯的错,就要自己承担,董卿决定主动去道歉。

在之后的春晚幕后研讨会上,董卿诚恳地做了检讨,为自己的失误向马季、马东父子,导演组,以及全国的观众朋友们真诚致歉。

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所以,每个人都有被原谅的权利。犯了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之后为了面子、为了虚荣、为了种种原因,文过饰非、狡辩抵赖、不认错、不道歉、执迷不悟的态度。

子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错认错,然后改正,才是面对错误最正确的态度。没有谁会因为你犯错了、道歉了就看轻你,相反的,“死鸭子嘴硬”、拒不认错才会让人看轻。

2010年元宵晚会,董卿在串词的时候,把“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的“昼”说成了“书”。

著名剧作家魏明伦先生发现并指出了这个错误。

董卿虚心接受批评,专门发了短信向魏先生表示歉意,并公开向观众们致歉。

此事之后,董卿深感自己的底蕴不足、知识储备不够扎实,积极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甚至,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在事业最巅峰的时候,她毅然撕掉了身上的“标签”,赴美留学深造,决意“从零开始”。

知错,认错,改错,其实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涅槃。

知错,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能让人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认错,不仅能消除彼此间的误会与隔阂,让问题更有效地得到解决,还能体现一个人的胸襟、器量、责任感,提升个人魅力,让人觉得诚实、坦率、可靠。

徐悲鸿先生昔年曾画过一幅《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图,图上画了只雌性的麻鸭。

那麻鸭,栩栩如生,翅喙分明,尾羽卷曲如环,脚掌轻拨,一江水动,很是传神。许多人都不吝赞誉,一位来自农村的老人却看得直皱眉头。他对徐悲鸿说:“先生,你这鸭子画错了,雌麻鸭尾巴哪有这么长?”

之后,老人告诉徐悲鸿,雄性麻鸭尾羽颜色艳丽,较长,有些雄鸭尾羽也会卷曲,但是雌麻鸭的尾羽毛色暗淡,非常短,根本就不会卷曲,所以,徐悲鸿这鸭子画错了。

彼时,徐悲鸿已经是画坛闻名遐迩的领袖人物,而老农则籍籍无名,面对这样的批评,尤其是当众批评,徐悲鸿却没觉得失面子,而是虚心接受了老农的指教,承认是自己疏于写生、画错了,还对老人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随后多年,徐先生在写生方面下了许多功夫,对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也格外做了注意,精益求精,不断自我完善,终成一代大师。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有错了,就承认错误,这理所当然,无可厚非。

认错,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相反,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承认错误,恰恰能表明,我们比犯错时更稳重、更成熟,说明我们在成长,这是好事。只不过,谈到认错,在这里,笔者还得多说两句。什么是认错?怎么认错?说声“对不起”就没事了?显然不是这样。

其实,要说起来,认错也是门学问,认错认不好,得罪人不说,还可能让彼此的隔阂与误会加深;相反,认错认得好,认得巧妙,或许就能“不错不相识”,让彼此关系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那么,说到底,这个错,我们究竟要怎么认才算好呢?

首先,要诚恳,要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在哪。

西塞罗说:“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执迷不悟。”错了,磨磨唧唧的没什么意思,干脆了当地去认错,去道歉就是。

只是,不管是认错还是道歉,都是我们在主动求和,是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原谅,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是受伤害的一方逼着我们去做的,所以,认错的时候一定要诚恳,要真诚,别找借口推脱责任,别粉饰过错,别“理所当然”地狡辩,也别东拉西扯,更别理直气壮地认为“你不原谅我,你就不大度”。记住,你是来认错的,不是来找茬的!

还有,认错嘛,你起码得知道自己错在哪。否则,只干巴巴地说些“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之类的话,对自己的过错却避而不谈,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在敷衍,道歉没什么诚意。

举个例子,你和朋友因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看法有分歧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其间,你还说了些很伤人的话,那么,去认错的时候,比起诸如“我知道错了,你别生气了,原谅我吧”这样毫无营养、似乎还有些不情不愿的说辞,“我错了,我不该为这事和你吵架,彼此看法不同是正常的,我认为这件事是对的,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我们观点不一致,不代表你就错了,我却为了这个和你吵架,是我不对,我为我的不成熟向你道歉,请原谅我”这样的说法无疑更能让人感受到你的诚意。

其次,认错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一定要及时。

所有的情绪都有一个发酵的过程,所有的矛盾都是在累积中不断扩大的。所以,要缓和矛盾,维持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矛盾、负面情绪、隔阂等扼杀在“摇篮”里,知道错了,就赶紧去认错、去道歉,不要因为爱面子、拉不下脸或者其他原因,拖到不能再拖了才去道歉。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即便是你认错认得再真情实意,别人也会觉得你不情不愿,觉得你是迫于形势,若不然,你早干吗去了?

当然了,女孩子脸皮总是要薄一些,有些时候,道歉的话真的说不出口。这也没关系,毕竟,认错、道歉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非得说一声“对不起”才算有诚意。

比如,可以用书面形式道歉。给受到伤害的他/她写一封道歉信,发一封道歉邮件,言辞恳切地表达下歉意,也不错。

又比如,你实在是不擅长道歉,也说不出什么认错的话,那么,给对方送点儿小礼物,鲜花、巧克力、书,或者干脆请对方吃顿饭,用委婉的方式向对方传达你的歉意,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也可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