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途径与效应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7:07:14

点击下载

作者:李佛关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途径与效应研究

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途径与效应研究试读:

前言

本书整合了品牌研究的微观和宏观视角,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途径与效应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品牌经济,是一条既能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能保证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俱佳的城镇化道路。培育强势品牌,发展品牌经济能够强化城镇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提升城镇化质量,进而形成城镇的竞争优势。本书所研究的品牌企业指的是品牌,包括两大类:其一是企业品牌,其二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品牌。本书将在全面分析和探讨品牌企业对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创造价值功能的基础上研究其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块来展开研究:(1)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总结,并对本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2)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品牌能降低消费者、生产者的交易成本和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品牌能增值、吸纳和积聚资本要素,促进城镇经济结构优化;品牌能促进城镇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增强产业集群和城镇经济的竞争力;品牌能发挥城镇绝对优势,克服经济结构趋同,促进人民收入的增加。(3)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途径进行详细分析。品牌企业能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4)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效应进行测度。通过构建衡量品牌企业对城镇经济发展贡献的指标,测度品牌企业对城镇经济发展推动效应的贡献率。(5)在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途径与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整理,给出一些促进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总而言之,品牌特别是强势品牌是品牌经济的基础。通过培育强势品牌发展品牌经济,可以使我国企业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可以使我国的商品更好地畅行于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完善。通过本书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政府的品牌意识,明确“品牌战略”在城镇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发展品牌经济,促进我国城镇化战略更好地实现。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一、研究背景(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又提出要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经过几十年的调整完善,时至今日,我国已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时期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在该经济形态下,各种生产要素都成了可以自由交换的商品。市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平台,是联结各经济体的纽带,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由于市场分配成了最基本的分配形式,因此一切生产要素和产品都要通过市场来分配,于是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便在市场上围绕着有限的市场资源展开了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成了时代的主题,市场竞争使每一个人和每一家厂商都可能随时面临严酷的市场压力,从而使市场经济有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呢?创建强势品牌与发展品牌经济是有效的途径。在当今社会,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有些强势品牌的价值甚至超过了企业的有形资产,成了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随着企业之间的产品在质量、性能、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差异日益缩小或趋同的时候,品牌就成了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主要依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是否拥有强势品牌就成为企业能否获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样,一个地区拥有强势品牌的多少就成为衡量该地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二)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目前,我国人民在生活上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步迈进。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其中70%以上的消费都用在了衣食温饱上面,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元,家庭恩格尔系数在67%以上。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11.16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6.06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67.7%,在全国还有2.5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 280.0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 998.0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 253.4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 670.13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9.1%。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测算,到2000年全国小康生活水平实现程度达95.6%,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实现了总体小康。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780.8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 242.85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 760.6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 660.68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7%。从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居民的口袋越来越殷实,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消费质量越来越高。截至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 843.9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9 968.1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88.9元,其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8 382.6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57%。从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洗衣机拥有量为90.7台,电冰箱为91.7台,彩色电视机为122台,空调器为107.4台,家用电脑为76.2台,移动电话为216.6部,摩托车为24.5辆,家用汽车为25.7辆。从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洗衣机拥有量为74.8台,电冰箱为77.6台,彩色电视机为115.6台,空调器为34.2台,家用电脑为23.5台,移动电话为215.0部,摩托车和电动助力车合计为113.0辆,家用汽车为11.0辆。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市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由生存型消费模式转向发展与享受型消费模式,由追求数量型消费转向追求质量型消费。现今的中国,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品类众多等特点,奢侈与必需、超前与怀旧、新奇与模仿、身份认同与自我展示等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中国新生代的消费者越来越追求自我、个性、时尚,品牌的符号价值更加明显,消费不一定是出于生活的必需,而是展现个人生活方式、社会身份等的需要。在商品极其丰富、消费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一方面,消费者在精神消费方面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品牌就越来越为消费者和企业所青睐,因为品牌所具有的信号传递功能和符号价值不仅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而且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双赢,所以品牌就成了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经济现象。(三)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加快

从广义角度看,产业结构包括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内容。近年来,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形势,纷纷对本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调整。这些调整呈现出高科技化、高信息化、高服务化、跨国公司主导化、政府与市场结合化等主要特点和趋势。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过程。全球产业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投资的方式,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级产业往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种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企业兼并、相互投资或合作开发的方式来更新技术、拓展市场,达到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逐渐向较高级的形式转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的演进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由以原材料开采为重心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的经济结构;第二,由以轻纺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上升到以重化工为主的经济结构;第三,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过程。另外,着眼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升级还包括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要相互协调,产业间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并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以及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通过对外贸易、跨国并购以及外资进入等方式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为1 197.05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为1 195.62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为1.44亿美元。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来看,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57 835亿元,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4 795亿元,两者之和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2.82%。在全球产业结构大步调整以及外资企业与我国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如何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我国企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战略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进器。品牌战略通过产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作用。品牌战略有利于促进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优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推动产业组织内部的企业建立竞争有序的关系。(四)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协调发展和发展质量

区域经济是推动和支撑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在“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政策和资金上对东南沿海地区都给予了倾斜,再加上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东南沿海地区就先发展起来了,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区域差距。我国区域经济要实现协调发展,关键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要消除这种区域差距,就要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下,党和国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并在其指导下实施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两带一路”战略。

在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各区域也在不断地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数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地追求经济产值、数量和速度,致使经济增长效益差、质量差、结构失衡;质量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注重经济增长中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协调。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的成果分配不和谐、经济增长的模式尚未根本改变,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背后反映的就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我国发展必须讲求质量和效益,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传统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

各区域特别是经济后发地区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打造强势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品牌经济(Brand Economy)是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带动经济整体运营的一种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具体而言,发展品牌经济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区的绝对和比较优势,减轻和克服结构趋同现象;同时,发展品牌经济还能够培育和增强区域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结构更好地优化升级。(五)我国品牌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不匹配

品牌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发展品牌经济是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社会需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品牌经济的基础是品牌产品。一般而言,品牌经济的发展路径通常是由普通企业通过生产优质产品而使其慢慢发展成为品牌产品,企业持续生产品牌产品逐渐成为品牌企业,某一产业内集聚众多的品牌企业以及品牌企业不断发展形成品牌产业,区域内品牌产业的不断成长和汇聚最终形成区域的品牌经济,从而有效提升区域形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

但是,中国品牌经济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世界范围比较来看,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5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国只有7个品牌进入世界品牌100强,且其中只有一个民营企业品牌“腾讯”,进入世界品牌500强的中国品牌也只有31个。而美国在世界品牌100强中占有名额52个,在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品牌也有227个。而根据世界品牌评估权威Interbrand公司2001—2015年每年发布的《世界品牌前100强》报告,2011年中国仅有台湾的品牌“宏达电子(HTC)”入选,2014年中国仅有品牌“华为”入选,2015年中国仅有品牌“华为”和“联想(Lenovo)”入选,至今还没有其他品牌入选世界品牌前100强。这说明我国品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大力发展。从我国国内各省的比较来看,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5年《中国品牌500强》报告,中国品牌500强分布在我国31个省区市,其中拥有中国品牌500强数量最多的前十个省区市共拥有中国品牌500强总数中的402个,占中国品牌500强的比例为80.4%;拥有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最高的前十个省区市拥有的中国品牌500强品牌价值总额为92 372.1亿元,占中国品牌500强价值总和的85.74%。从拥有中国品牌500强数量和品牌价值最多的前十个省区市占中国品牌500强数量和品牌价值总和的比例来看,中国品牌500强具有很强的地区聚集性,说明中国品牌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差距显著。二、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1)本书研究可以拓展、丰富企业品牌理论和城镇经济发展理论。本收研究在既有的从企业微观视角探讨品牌创建、发展的微观品牌理论,有关区域品牌形成的机理以及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宏观品牌经济理论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品牌研究的微观和宏观视角,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进行系统深化研究。本书研究认为,发展品牌企业、培育强势品牌,能强化区域的绝对与比较优势,进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使区域经济结构得以优化;品牌企业还具有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的功能。(2)本书研究结合规范研究和定量实证研究等方法,可以验证现有的品牌理论与城镇经济发展理论,建立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的新视角。研究采用Interbrand公司、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估的品牌数据,我国企业在国内、国际、马德里注册的商标数据以及各区域层面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回归、协整、面板协整等计量研究方法,构建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关联作用模型,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机理、效应进行定量检验。(二)实际意义(1)发展品牌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品牌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经济形态,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提升我国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而言,品牌特别是强势品牌是品牌经济的基础,发展品牌经济,打造强势品牌可以更好地创造顾客价值,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打造强势品牌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创新,推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打造强势品牌可以更好地畅行于国内、国际市场,促进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实现经济有质量的增长。(2)通过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既能为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城镇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依据,又能为城镇品牌战略的制定和推进提供定位和思路。本书的研究从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层面针对我国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政府的品牌意识,明确“品牌战略”在企业和城镇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本书的研究也有利于使企业和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品牌的创建和培育依赖于品牌所服务城镇经济体的发展水平。因此,企业与各级政府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视品牌的创建、培育和发展,全面提升品牌形象,增强品牌价值及品牌竞争力,努力打造出区域、国家和世界强势品牌,以品牌优势推动城镇经济更好地发展。第二节相关概念界定一、品牌(一)品牌的定义

关于品牌的定义,学术界比较认同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的定义:“品牌(Brand)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这些元素的组合,用于识别一个销售者或一群销售者的商品和服务,并且使它们与其竞争对手的商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营销者创造了一个新的名称、标识,或者新的产品符号,也就创造了一个品牌。但是这一定义显然不能很好地指导品牌的运营和说明品牌的价值属性,同时,我们发现,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和企业界两者之间对“品牌”的定义存在区别,前者对品牌的定义是指品牌本身“brand”(以小写字母为首),后者对品牌的定义是指品牌的内涵“Brand”(以大写字母B为首)。认识到这种差别非常重要,因为对品牌原理或品牌战略的不同理解通常都与品牌定义的不同内涵有关。品牌的直接解释就是商品的牌子,但在实际使用中,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都远远超出了这个字面解释的范围。品牌包括三种牌子:第一种是商品的牌子,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商标;第二种是企业的名字,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商号;第三种是可以作为商品的牌子,即牌子本身可以商品化,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因此,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的定义,创建品牌的关键在于选择名称、标识、符号、包装设计,或其他有助于识别产品并使其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的一些属性。我们把形成品牌识别并使之差异化于其他产品的这些不同部分称为品牌元素(Brand Elements)。主要的品牌元素有:品牌名称、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标识、符号、形象代表、品牌口号、广告曲、包装和符号。品牌识别的聚合性取决于品牌元素之间一致性的程度,在理想的情况下,品牌元素应能相互支持,且能方便地应用到品牌及营销方案的其他方面,所有品牌元素都对品牌认知和品牌形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对品牌元素进行选择,以强化品牌认知,形成强有力的、偏好的和独特的品牌联想,或者形成下面论述的品牌判断和品牌感受。

为了更好地阐释品牌的内涵、价值属性和指导品牌的运营活动,法夸尔(Farquhar,1989)、艾克(Aaker,1991),布罗茨基(Brodsky, 1991)、凯勒(Keller,1993)等学者和机构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开始围绕品牌资产(即把品牌定义为一种资产)进行研究,探索品牌的价值特性。法夸尔(Farquhar,1989)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品牌赋予产品的附加价值。艾克(Aaker,1991)认为品牌资产是指与品牌(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识)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资产或负债,它们可以减少产品或服务本身提供给企业或顾客的价值。布罗茨基(Brodsky, 1991)认为品牌资产是指与新品牌相比,由于经年累月的品牌经营而让品牌取得的销售和利润效应。凯勒(Keller,1993)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源于顾客的品牌知识,由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形象组成,产生在顾客对品牌持有强烈的、积极的和独特的联想之时,能够引起顾客对品牌营销行为的不同反应。美国营销科学研究院(MSI)认为,品牌资产是指品牌的顾客、渠道成员和母公司等对于品牌的联想和行为集合,这些联想和行为使品牌可以获得比在没有品牌名的情况下更多的销售量或利润,并赋予品牌超过其竞争者的强有力的、持续的和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二)品牌相关概念辨析

1.品牌与产品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产品是品牌的载体。产品(Product)是在市场上可以让人注意、获取、使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任何东西。产品可以是实体产品、服务、商店、人、组织、地名或思想,它们均可以进行品牌化。因此,将它们进行品牌化就产生了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个人品牌、城市品牌等。在强势品牌的发展进程中,品牌和产品的关系一般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品牌依赖于产品,两者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共同成长;第二阶段是品牌可以独立于产品,品牌经过一定的发展变得成熟后,就可以独立于它的载体产品而存在,在这个时候,品牌可以与具体的产品相分离,通过延伸扩大来选择新的载体,因此,品牌可以不再指向单一的产品或单一的类别;第三阶段就是品牌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在这一层面上,品牌可以与一系列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关联,品牌被注入文化的含义,消费者也更看重对品牌文化和意义的消费,这一阶段是品牌的最高境界。

总之,品牌与产品是紧密相连的,品牌可以传递产品信息,给产品赋予一些精神、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同时,品牌也需要产品载体的强有力的实证性支撑,为品牌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品牌通过产品进入消费者的生活,并逐步扎根于消费者的心中。因此,要正确地处理好品牌和产品的关系,在品牌的初创期,品牌和产品一般是采取一配一的形式,因为多个品牌会导致企业不堪重负,同时消费者对品牌的感知也会失去焦点,产生个性不明、定位不清等问题,最终使品牌的走向失败。

2.品牌与商标

品牌与商标是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两个概念可以等同使用;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必须准确地认识、区分和正确使用这两个概念。商标,顾名思义,就是商品的标识,这种标记不是产品或商品的性能、型号、产地、特点等方面的标识,而是生产和销售它的那个企业的标识,即归属标识,人们凭借这个标识可以马上知道这个产品是哪个企业生产或经营的。因此商标不是产品的名字,而是人们用以辨认该产品是哪家企业的产品的标识。商标一般由特定的图形和文字组合而成。商标必须经过企业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注册批准后使用。

品牌与商标都是用来识别不同生产经营者不同种类、不同品质产品的商业名称及其标识。但品牌与商标这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有差异的。品牌并不完全等同于商标,或者说,品牌是有别于商标的。品牌是一种市场概念,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通行的牌子,品牌实质上是品牌运营者对顾客在产品特征、服务和利益等方面的承诺。这种承诺可以给顾客创造相比于竞争对手更为优异或不同的价值,同时也会通过给顾客创造价值而给企业带来价值的增加。而商标属于法律范畴,是一种法律概念,它是经由注册获得的商标专用权,从而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品牌可注册成商标,获得商标专用权。因此,商标是品牌的法律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商标是品牌的一部分。

商标专用权也被称为商标独占使用权,是品牌经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核准后独立享有的商标使用权。这种经核准的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任何未经许可的企业不得使用。因此,企业欲使自己的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合法经营、长久延续,就必须及时注册,通过国家许可的方式获得商标专用权,以便获得法律保护。

3.品牌与名牌“名牌”,简单地说,就是知名的品牌。“知名”的内涵是“三高”:信任度高、美誉度高、知名度高。名牌一定是这三者的统一。名牌是对中国知名品牌常用的一个称谓,基本等同于国外常说的强势品牌(Strong Brand)或领导品牌(Leading Brand),即在同类产品市场上,占有强势地位或领先地位的品牌,它们是在社会上被认可的最有价值的品牌。名牌不仅仅等同于高的知名度,因为“众所周知”并不一定会“众所信任”和“人人称赞”。同时,信任度和美誉度两者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信任度是产品和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底线”,如果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失去了信任,或者信任度很低,那么企业不仅很难成为名牌企业,就是作为一般的企业,在经营上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美誉度是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在认识和感觉上的“上线”,这个“上线”是浮动的,是上不封顶的。因此,一个企业要打造名牌,成为名牌企业,就必须保住信任度,不断提高美誉度。

4.商号与商标“商号”就是企业的名字。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有自己的名字,正像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商号和商标是不同的东西,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商号是企业这个“法人”的名字,而商标只是商品上的标识。但有些企业的商号和商标是重合的。例如,“长虹集团”是商号,它的商标也是“长虹”。也有的企业商号和商标是不重合的。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是商号,它使用的商标则主要是“凯迪拉克”“别克”“雪佛兰”等。

在服务行业,有的企业如宾馆、饭店,出售的是服务,而服务这种商品是不好直接打上什么标识的;有的企业如食品店,出售的商品也不好直接打上标识。因此,它们的商号往往就起到了商标的作用,商号便成了企业的服务商标。比如“希尔顿”饭店、“麦当劳”连锁店等。

5.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是众多商标中的“佼佼者”。一个企业使用的商标,因为它所代表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一贯良好,因此这个商标的信誉度高、知名度高,而且企业经营好、规模大,或者历史悠久、有经营特色。这样的商标经过政府主管机关的认定,即可成为驰名商标。与“驰名商标”相近的还有“著名商标”的说法,但“著名商标”这个概念是中国特有的,在国外并不使用。为鼓励众多的国内企业争创驰名商标,通常把国家级认定的“国家名牌”称为“驰名商标”;地方省级认定的“地方名牌”称为“著名商标”。但这种做法反限于中国,并不是世界通用的做法。“驰名商标”这一概念最早来自1883年3月20日签署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谓“工业产权”,实际上属于现在人们常说的“知识产权”的范围。这个《公约》是当时一些国家为了妥善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而共同确立的一些准则。“驰名商标”这个概念就是在这个公约里最早提出来并且在各签约国以后的经济交往中广泛使用的。驰名商标的认定,不是企业自身认定,也不是民间机构随意认定,而必须由国家主管机关认定。认定要有一定法律程序。在我国,要由企业先提出申请,而后由专家委员会评定其资格和条件,最后由国家商标局向合乎条件者正式颁发驰名商标证书。二、品牌企业概念的界定

品牌是一个内涵和外延均很广的概念。从企业视角来看,企业品牌一般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商品的牌子,就是人们平常说的“商标”;第二种是企业的名字,就是人们平常说的“商号”。从宏观的社会实体视角来看,有城市品牌、国家品牌、旅游目的地品牌、公共事务品牌等;从企业集群的视角来看,有企业集群品牌、个人品牌等。因此,可以说品牌的载体是非常丰富的,有着不同载体的品牌的形成机理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并且人们对品牌的理解和认知也存在着差异。同时,在纷繁的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不同的品牌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基于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品牌企业”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界定。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途径与效应,即分析集合了高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美誉度、高忠诚度从而拥有高品牌价值的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途径与效应。首先,从市场认知的视角来看,品牌企业存在的前提是消费者对品牌企业的高度信任以及对其知名度的高度认可和美誉度的高度评价;其次,从品牌价值来看,拥有消费者高度认可的品牌属性的品牌企业,可以经过相关评估机构的评估将其品牌价值予以货币化显现,由此则可以使品牌企业在企业资产并购和评估中予以折价或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取较强的产品溢价能力;最后,从所属的行业来看,品牌企业能对其所属的行业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品牌企业的载体一般是引导和促进行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具体来说,本书研究所界定的品牌企业包括两大类:其一是企业品牌,其二是由多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品牌。

总之,本书研究所界定的品牌企业是指那些具有高知名度、高信任度、高美誉度从而能使消费者产生高忠诚度的拥有较高品牌价值的品牌企业。它是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市场发展,随着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持续成功的品牌建设而促使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而形成的。由于品牌企业的品牌价值较高,拥有较强的市场扩散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以及市场占有能力,因此,能对城镇经济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三、企业集群品牌

企业集群品牌,在国内学术界还有多种其他名称,如区域产业品牌、地域品牌、区位品牌、产业集群品牌、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区域品牌等,其中“区域品牌”最为常见。虽然“区域品牌”正日益成为理论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重点领域,但其含义和表述方式尚未统一。在西方的学术文献里出现了Place Branding、City Branding、Country/Nation Branding、Geo-Branding、Regional Branding、Location Branding、Destination Branding、Cluster Branding等多种表达术语,但采用频率最高的是“Place Branding”一词。Place Branding杂志的主编西蒙·安霍特(Simon Anholt)撰文建议采用“Place Branding”代替众多的“区域品牌”表述形式。通过对国外区域品牌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区域品牌(Place Branding)应是泛指采用地理区域命名的公共品牌的统称,它是涵盖了地区品牌(Regional Branding)、国家品牌(Country/Nation Branding)、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地理品牌(Geo-Branding)、目的地品牌(Destination Branding)、集群品牌(Cluster Branding)等多种类型的集合概念。

目前,国外学者还不能对区域品牌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关于区域品牌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观点。“一般而言,产品品牌与区域品牌之间没有多少差异”,但是“要给出一个能够涵盖区域品牌含义的完整信息组合是非常困难的”(Frost,2004)。对于区域品牌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其核心问题是对区域品牌识别的构建”(Rainisto,2001)。区域品牌由名称、标识、包装和声望等要素构成(Shimp,2000)。卡夫拉迪斯(Kavaratzis,2005)参照品牌学著名学者艾克(Aaker)给出的品牌定义来对区域品牌的含义进行界定,将区域品牌定义为功能、情感、关系与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所产生的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艾伦(Allen,2007)根据公司品牌的定义进行推理(公司品牌被定义为在公司组织框架下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牌),将区域品牌定义为在政治或地理框架下的产品或服务的品牌。

国内学者在对国外研究成果吸纳的基础之上,主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区域品牌进行了探讨,认为特定产业在特定区域内的集聚是形成区域品牌的基础,因此,区域名称加上产业名称就是区域品牌,如“温州皮鞋”“涪陵榨菜”“景德镇陶瓷”等。从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品牌的解释来看,国外的学者主要是把区域当作品牌化的对象进行研究;而在国内,既有把区域当作品牌化的对象的大量文献成果,又有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把具有后天比较优势而得名的区域内产业集群称为区域品牌的文献。综观研究区域品牌的已有文献,我们发现,如果把区域当作品牌化的对象,那么,除了政府机构外,很难找到区域品牌的实施和运作主体,并且政府打造区域品牌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如果把培育具有后天优势的区域内产业集群当作区域品牌化的构建途径,那么,一方面,除了政府机构外仍然找不到区域品牌的有效实施和运作主体,因为产业内企业难以通过打造区域品牌来获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内产业的变迁和区域外相关产业的发展,区域品牌可能会消亡。因此,既有的区域品牌理论没能为区域品牌找到微观支撑点——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发展区域品牌的利益刺激,即存在区域品牌创建及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主体的缺位现象。

为了解决区域品牌创建及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主体缺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本质,并对区域品牌的含义进行重新界定。胡正明、蒋婷(2010)首次提出区域品牌的本质是区域和产品两者不可分离,继而得出农产品是区域品牌的产品支撑。因为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如气候、温度、地质条件以及水文等决定了农产品的特色,且这种特色是不能复制到其他区域的,而区域内生产的工业品不具备区域特色,其他区域可以复制,所以,农产品是区域品牌的产品支撑,凭借区域农产品的特色可以构筑出区域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前文的分析,可将区域品牌定义为:在区域不可替代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产品特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区域标识和产品标识的复合体。在这一定义下,我们建议在学术研究上,仍将国家或政府品牌、城市品牌、目的地品牌、社区品牌等区域名称的品牌化行为保留其原有的名称,不将其当作区域品牌来研究;也不将具有后天比较优势而得名的区域内产业集群称为区域品牌。区域与产品两者不可分离的这一区域品牌的本质只有在农产品上才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区域品牌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农产品区域品牌。胡正明、蒋婷(2010)认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以独特的自然资源及长期的种植、养殖、采伐方式与加工工艺等生产的农产品为基础,经过长期的积淀而形成的被消费者所认可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产品标识。”由于区域内农产品需要通过凸显其生产区域而获取竞争优势,因此各生产者会主动地参与到区域品牌的建设中去——这就解决了区域品牌创建及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主体的缺位问题。

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将企业集群品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产品区域品牌,我们可将其称为区域品牌;另一类是企业集群品牌中的非农产品区域品牌,在本书中我们仍将它称为企业集群品牌或集群品牌。四、城镇与经济区域(一)城镇的概念

我们习惯上将城镇称之为“镇”,有其历史原因。“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据《康熙字典》记载,“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即攻不破的防御工程。城的主要作用是保卫统治者,是一个地区的统治中心,不是经济中心。和城类似的一种居民点防御性建筑物叫郭(廓)。早在夏代就有“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之说,“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市”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早期的市常位于居民点的井旁,故有“井市”之称。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集市。汉魏之际,市的位置在城外“郭”内。城与市不同,传统的城是统治阶级的堡垒。统治阶级担心农民赶集聚在一起闹事,把“城和集市在地点上严格分开,常常在城区的外面设立固定的地点作为赶集的人交换货物的场所。以后定期聚会的赶集赶街的贸易方式发展到固定化和经常化,……商人也随着在此开设固定的店铺,这就出现了镇”。集市逐步被固定的商店所代替,若干商店连成几条街,加上多种服务行业,集合成一个人口较多、以商业为主、较为永久性的社区,普遍称作镇。镇与市有着严格的区别,有商贾贸易者为之市,设官防者为之镇,镇是有人管的集市。在设镇之前,大多已有集市的存在。集市多起因于多余粮草和日用品的交换,并以行商流客为主。镇多起因于政治军事,并因政治军事的存在而扩大了市场交易的规模和范围。镇以坐贾为主,店铺盛行,有一定的设施。为维护“市”的秩序,防止“市”民混乱,于是“镇”和“市”在地理位置和社会功能上逐渐合为一体,形成集镇。随着经济的发展,集镇逐渐被吸引到比较集中的“城”中。“城”与“镇”的位置与功能结合形成城镇。因此,城镇就是镇、市、城三者功能合为一体的地域,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综合体。(二)城镇与城市

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为镇。我国于1955年、1963年和1984年曾三次对城镇设置标准做出具体规定。1984年规定:(1)县政府所在地;(2)非农业人口在2 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3)工矿业集中地、旅游区及边境口岸的标准可适当放宽。1986年又规定:非农业人口在6万人以上和年国民生产总值在2亿元以上的镇可以设置“市”。镇是从属于县的以非农业为主并具有一定的非农设施的居民聚居区,同市一样具有非农业活动聚居区的性质。我国人口统计中分为市人口、镇人口和城镇人口(或市镇人口)。在“城市人口”项内只包括“市”人口而不包括“镇”人口,而在“城镇人口”项内既包括“市”人口又包括“镇”人口,城镇包括所有的非农人口。镇的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小于城市;镇的产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或运输业,企业以小型乡镇企业为主,城市则以第二产业为主,并向第三产业发展。因此,城镇包括城市和镇,城镇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和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三)经济区域

区域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地球表面上被某种特征所固定的空间系统”,但不同的学科对它理解的侧重点是有差异的。例如,地理学把“区域”看作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政治学把“区域”理解为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经济学则把“区域”作为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然而,就区域的本质来说,它是在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根据其物质内容的不同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区域(简称自然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自然区域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依照一定的目的以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特征与性质所划分的自然地理综合体,自然区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生态系统自然区域和非生态系统自然区域。社会经济区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文化区域和经济区域。其中文化区域是根据人类社会文化活动在民族、宗教、语言、人口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伊斯兰文化圈等。经济区域则是指人类经济活动跟时空条件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的地理空间。它是人类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措施等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改造以及建设而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的生产地域综合体,是由生产、流通、分配等环节构成的区域,如华南经济区、华中经济区等。它表明了经济现象的区域差异和区域经济个性。经济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是认识区域和研究区域的根本出发点。

根据经济区划理论,经济区域系统是由若干层次的众多经济区域组成的,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经济区域系统,国家经济区域是一级经济区域系统。大国还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的经济区域系统。总的来看,经济区划的等级系统一般包括五级:

第一,国家经济区。世界各国都是世界经济区域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地域单元,虽然其经济实力有差异,但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一定地位,并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凭借专业化生产与世界各国进行着经济交往。

第二,国家级经济区。国家级经济区即所谓的国家一级大经济区,在一些地域辽阔的大国里,客观上存在的大经济区。大经济区一般拥有广阔的地域和丰富的资源,同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专门化生产部门,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三,省级经济区。省级经济区在大国中属于二级经济区,在我国即是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所组成的经济区,区内有一定数量的资源和专门化的生产部门。我国的省级经济区兼有行政和经济管理双重职能,在经济区域系统中居于稳定的重要地位。

第四,省内经济区。相当于我国的三级经济区或省内的地区一级,省内经济区的发展水平有低有高,但它们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带动周围区域等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

第五,基层经济区。基层经济区是经济区域系统中最基本的经济地域单元,在我国以县级为单位。

本书研究的实证部分将采用国家经济区和省级经济区所涵盖城镇的相关数据。第三节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收集、鉴别和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形成对客观事实和资料科学认识的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收集研究与主题有关的理论资料、事实资料和数据资料,并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研究内容的安排做出恰当的分析和使用,以达到本书的研究目的。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两者均是人们广泛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前者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它要回答的是“是什么”的研究方法;后者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理性判断,它要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一般而言,实证分析是规范分析的基础,因为首先要弄清楚“是什么”的问题才能对“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做出回答。本文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作用机理、途径与效应进行探讨,既需要实证研究分析,对各城镇的品牌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客观描述,并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进行探讨;又需要规范研究分析,对各城镇的品牌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判断,找出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途径。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两种研究方法。一般而言,没有定性分析的定量分析是盲目的,可能毫无价值,因此,定量分析要把定性分析作为基本前提;而定量分析又能使定性分析更加准确和科学,它可以使定性分析得出更深入、更广泛的结论。定性分析是对分析对象的特点、性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的一种研究方法,决策者通过对分析对象过去与现在延续状况的考察,并结合其经验和直觉做出判断。定量分析则是根据对统计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计量、测算出分析对象的各项指标和数值的一种方法。本书在前人对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重新建构两者作用的机理框架,并将上述理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实际,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和相关计量经济模型等定量分析的工具,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效应进行定量实证。四、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横向比较一般是在某一时间点上,对不同区域或不同群体的比较;而纵向比较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状态下进行比较。通过国际和国内省区市的横向比较,明确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国内各省区市在发展品牌经济方面的差距,从而表明我国实施品牌经济战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为我国品牌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从时间序列的纵向角度,考察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寻求进一步发展品牌经济与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第四节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一、研究框架

本书研究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包括五个部分:(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2)涉及主要概念的界定;(3)研究方法;(4)研究框架与思路;(5)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总结,并对本研究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本章首先对有关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回顾与总结,再从管理学和经济学两个视角对有关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与介绍。其中管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品牌管理理论、微笑曲线理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品牌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

第三章,品牌起源与品牌企业的发展历程。本章将阐述品牌的起源以及制造商品牌、经销商品牌、集群品牌、区域品牌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品牌企业的产生以及其发展历程的考察,分析推动品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缘由以及品牌企业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阐释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微观机理以及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第四章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理论分析的顺利展开打下铺垫。

第四章,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本章在第二章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第三章品牌起源与品牌企业的发展历程介绍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对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详细分析。这一章是全文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分别从品牌是降低城镇经济成本的有效制度安排、企业品牌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区域品牌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企业集群品牌对城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城镇经济发展对品牌化进程的推动来分析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

第五章,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本章在第二章文献评述与理论基础、第三章品牌起源与品牌企业的发展历程介绍、第四章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从品牌企业对支撑城镇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推动路径展开研究。品牌企业通过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农村的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农业城镇化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空间。品牌企业通过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大力培育品牌企业、发展品牌经济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质量的有效途径。品牌企业通过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服务业将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基础产业。

第六章,企业品牌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第五章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企业品牌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这一章将采用世界品牌实验室、Interbrand公司、《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发布的品牌数据以及《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区域经济数据,分别从世界截面数据、国际面板数据、国内省域截面数据、国内时间序列数据四个层面对企业品牌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验证和定量研究。

第七章,区域、集群品牌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本章在第四章、第五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区域、集群品牌与城镇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对于区域品牌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的验证研究采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成功注册或登记的地理标志数据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发布的区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对于集群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采用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资助项目“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名牌与名牌簇群形成与效应机理研究——以温州为例”(70572066)研究成果中的一些数据和结论进行分析。

第八章,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本章在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作用机理、途径与效应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本书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整理,给出一些发展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就本书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介绍。二、研究思路

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问题的提出-理论回顾-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建议”。本书以品牌为起点,在回顾品牌起源与品牌企业的发展历程,对国内外关于品牌形成的经济学解释、品牌价值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途径;其次,通过利用品牌企业与城镇经济发展有关数据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对品牌企业推动城镇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和效应进行定量实证,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并对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的研究展望进行介绍。研究框架和思路如图1-1所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