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不忘美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7:27:32

点击下载

作者:曹力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愿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不忘美好

愿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不忘美好试读:

序 就这样,倾我所有过一生

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和咖啡馆有怎样的联系,没想过自己会开家咖啡小店,没想过因为工作又接触到这么多全国各地的咖啡店主,没想过自己做起了咖啡馆文艺分享联盟、在各地咖啡馆里办艺术展、排演原创近景话剧,更没想过会写本关于“咖啡馆”的书。

也许人生就是由许多的“不曾想到”组成的吧!

在电台实习那会儿,大我一些的“正式工”们带我去酒吧玩。大学还没毕业的我格外青涩,在此之前从未进过酒吧,于是去那样的场所显得很不自然,不爱喝酒,更不爱跳舞。想聊聊天,耳边却是震耳欲聋的慢摇音乐,后来只能被傻傻地灌酒,然后去外面吐。常常要玩到凌晨两三点,坐在出租车上,看着外面的路灯,常在想:我何时才能真正长大?怎么就不能成熟fashion一点呢?怎么就那么拘谨放不开呢?不行!我要改。

直到有一次,我跟川大一位心理学博士聊天,提起这个片段,道出自己的困惑,希望她能帮我想办法。原以为博士一定会告诉我怎么更外向、怎么更适应酒吧。意外的是,她却说:“你不用改,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难道不去酒吧就不fashion了吗?有的人喜欢热闹,有的人喜欢安静,有的人喜欢看山水,有的人就是喜欢高楼大厦。这个应该跟随自己的感觉,怎么舒服怎么过。”

这段话给了我很多启发和鼓励,我开始逐渐踏实地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跟随别人。我发现:像咖啡馆这样的地方常常让我感到舒服,即便那时也许不爱咖啡,也不懂什么小资什么文艺,只觉得有甜点,有咖啡,一个人,一本书,一下午,如果咖啡馆里能照射到阳光,这是再好不过。静谧、温馨、恬静……这样的感觉真好。

后来,我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馆,在四川师范大学校门外,很小,也很文艺,很多人喜欢。然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朋友和故事”这些所谓开店成功的元素,还有更多生命中的意外感触。

通过这家小店,我找到了自己最舒适的生活方式和特质。没有提前设计,就按自己想要的感觉装扮咖啡馆,格子桌布、巧克力色沙发、绿色的门、摆放很多的书,还有慵懒的音乐,再亲手画些海报和小装饰……居然后来被很多人说成“小清新”。才发现,我原来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

我拿起相机,在城市中游走,拍下那些觉得美好的瞬间,后来干脆做成明信片,放在店里展览出售。因为在大学门口,我又特意拍了“川师”系列的明信片,很多来这所大学游览的人或是毕业季的学生尤其喜欢。后来我又拍了“幸福成都”系列,来此求学的学生总喜欢买上几张寄给外地的朋友。

拍明信片的日子,让我回想起初中的时候,自己特别想当摄影师,拿着傻瓜相机在同学中“招揽业务”,拍一套十张的写真25元。当时我还挺会算:一卷最便宜的乐凯胶卷是22元,只要有一个人来我这拍了,成本就回来了。后来还真给两个同学拍过。于是,我干脆在现在的咖啡馆里做摄影服务,为客人拍摄店内或校内的写真摄影。用一大面墙将好看的照片放在上面,对摄影服务进行推广。做起了“咖啡馆生活随拍”,化妆和服装由客人自己准备,省去这上面的费用可以以很低的价格为他们拍摄,学生也很乐意。将自己的爱好与咖啡馆融合,赚钱成了顺便的事,重要的是自己热爱并快乐着。

我还在店里做网络和实体联动营销。桌牌上宣传网店,网店里卖些自己做的手工珠链,在店里消费后去网店购买还有优惠,在咖啡店的玻璃橱窗有我收藏的音乐CD,可以出售,也欢迎客人用旧书换CD。

那时我简直把这个小店折腾得“天翻地覆”。就这么一个小地盘,花样百出,效果不一,不过都是附属在咖啡馆基础服务上的软性推广服务,成本很灵活。

后来,我一边工作一边管店,节奏有些忙乱,必须要停下来思考和准备了,就像我们工作了很久要去充电学习或者放松一样。尝试了很多,却还没有好好去梳理,我必须要更多地了解学习,才能进步,不然也许店就只是目前这个样子。

如何调整呢?是一边开着一边调整,还是干脆先转让?我选择了后者,一方面是因为无法估算调整和投入更多的时间,这期间,房租和店内的事务会一直压在我身上;另一方面,店铺的位置离我的家太远,从南到东,即便我有什么想法也总是等到我工作有空才能过去实现,不能及时打理,仅仅由店员看着没多大意义;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个人更偏向于咖啡馆的文化创造方面,过小的面积有些难以施展,迟早会另起炉灶,倒不如先做决定。

在没有房租的压力、没有烦琐的事务操劳的日子里,我开始寻找咖啡馆的意义、思考更好的经营方式。因为自己“玩”了一次咖啡馆,也对咖啡馆的很多方面好奇,当自己不急于马上开一家咖啡馆的时候,反而可以慢下来去感受每一家咖啡馆的点滴过往了。

走进每家咖啡店,不再是单纯地图个享受,会自然地去观察这里面的设计小细节,看到贴心或者有意思的地方会记下来。有时坐车偶然路过城市里我原来没有注意过却看起来不错的咖啡馆,不忙的时候我就会去坐坐,像旅游一样,去一个自己没去过的地方。试想,如果把自己所在城市的每个有意思的咖啡馆都体验一遍,也不是简单的事。有人说,旅行就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一个别人熟悉的地方,那么不用去远方,就在自己的城市里,在那一家家不同风格、不同感觉的咖啡馆里,一定也会收获不同的感受和故事吧,从体验的角度来说,和环游世界有着同样的意义吧。

为什么咖啡馆能够有这样的体验呢?也许是文艺咖啡馆都有一种“情结”在里面。我觉得文艺咖啡馆就是一个比现实生活更美好的场所,有那么一点不真实,有那么一点小美好,有那么一点空间让我们去逃避现实,未尝不好。

文艺咖啡馆应该是有很多不同的可能的,除了咖啡,里面可以有很多艺术的体现,所以我发起了“中国咖啡馆文艺分享联盟”。在这个联盟里,我们挑选适合在咖啡馆展售的独立艺术达人的作品。考虑到不占用太大空间,我们一般选择明信片、手机壳、本子、杯子、小装饰画等便于展示交流也很实用的物件。咖啡馆配合展出,每三个月更换一次作品。如有客人买走作品,咖啡馆与我们有分成;如没有售出,可以全部退回。我们承担运费,对作品做了推广展出,也是好事。

我自己一家一家地去谈,选择适合的咖啡馆,所谈的咖啡馆都觉得艺术推广与零售的结合,是件双赢的好事,愿意尝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谈下十几家店,第一批作品就是我自己设计的“梦想”系列,三个月下来,很多咖啡馆给了我满意的回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于是我就成了这些咖啡馆背后制造艺术小展览的人。然而我的个性并不只是想做这样的“艺术品批发商”,而是希望更多地关注咖啡馆里的其他可能。相比于经营,我更加愿意去感性地体味咖啡店的故事。经营方式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咖啡馆本身带给人们的生活价值。

2013年12月,我带着几位我的表演系学生,在两家咖啡馆分别做了一次经典戏剧表演沙龙和西南地区首部咖啡馆原创近景话剧《我不是橡皮人》,还在计划2014年做一个“梦想力艺术房间”,打造一个低成本、低压力、实用的文艺空间,继续咖啡馆的更多可能。

我记得去香格里拉的一个夜晚,在独克宗古城闲逛,路过广场上大家欢乐的锅庄,走进了一家咖啡旅馆的院子,没有人出来招呼我,一面不大的墙上贴着来自四面八方来这里喝咖啡或住店的人们的留言。我随意看了一张,应该是位女生写的,说自己失恋失业生病,不好的事情全被赶上,然后跑到香格里拉来散心,发了几天呆,想通了很多事;第二张是一位带父母来旅游的人,说终于实现了全家旅行的愿望……借着昏黄的灯光,伴着小雨,我看了五六张,感慨万千:一家店成了收集生活的场所,一家咖啡店,绝不仅仅只是用来赚钱的。

我开始继续寻找咖啡馆的故事了,店主的经历、客人的故事也好,如何赚钱也罢,我都很愿意去记录和倾听。也许因为职业的特质,加上我做访谈节目多年,更加关注于事件中的“人”。我在自己晚间的广播节目里开设了“你好,文艺咖啡馆”板块,专门邀请全国各地的文艺咖啡馆店主聊聊他们的故事。这成了我每晚和听众一样的期待。后来我开始整理和他们的对话,除了总结在经营上的方法,还有咖啡馆里的故事以及让我很有感触的生活哲思。

北京、上海、拉萨、成都、厦门、武汉、南京、大理、重庆……每每听店主说起他们的故事,都像一种时光的纪念。叁咖啡的许鹏把差异化的文艺风格越做越大;参差咖啡的王森依然让他学院的每一家小小咖啡馆充满魅力;雕刻时光的庄崧冽依然随性地创造着自己的文艺世界;拉萨邮筒咖啡美女老板还在一边做咖啡一边等着心上人回心转意;厦门的猫墅咖啡馆依旧快乐并忙碌,泡咖啡馆容易,开咖啡馆难啊;大理的墨龙咖啡书店的CC和Jeson还是那么淡淡地过日子;北京的那间咖啡馆一定又多了不少的咖啡伴侣;成都文艺咖啡馆里的他们继续享受着自己的安逸小日子;还有西塘的咖啡小店依然延续着年轻人自由生活的梦想……

一本书不可能将全国大大小小所有的咖啡馆故事全部记录下来,但或许未来可以。我愿意写下更多,记录更多。这里收录的咖啡馆中,有我曾经去过印象深刻的,也有我没去过却很好奇的;有已经非常成功的,也有朋友去过给我强烈推荐的。他们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方式不一,规模有大有小。我试图通过书中的文字,为有同样咖啡馆愿景的朋友借鉴经验,也吸取不足。更重要的是了解他们在实现咖啡馆梦想路上的所思所感,感受那些咖啡馆里的温馨过往。

咖啡馆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场所。不管你是否和他们一样想要开间小小咖啡馆,还是对这些可能就在你身边的咖啡馆的故事好奇,都希望这里面的文字或多或少给你一些答案。不过,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热爱你的人生,这才更加重要。曹力2014年1月1日于成都

Chapter 1 那些文艺咖啡馆里的小情怀

愿你在平淡的日子里,不忘美好

咖啡情缘

如果梦想养活不了我,那就让我养活梦想吧!如果梦想养活不了我,那我就努力养活梦想吧!

我为什么会开店?

要从2012年3月说起,那时候我才刚工作两年,却已经厌倦了这稳定的工作状态,更加对稳定的收入开始担忧。既然稳定,何来担忧?原因就出在“稳定”上面,每月差不多的收入,生活是不成问题,但凭自己的积蓄孝敬父母或给自己买房买车却十分困难。我的性子有时候比较急,存个十年八年有了积蓄,父母又老了,还有什么用?我必须要抢在他们还能好好享受的时候多努力一些。

身边的朋友都说我是个“梦想派”。其实我真的不那么看重物质,但我却知道现实不可逃避。我承认这是被现实逼出来的,可被逼出来总比永远活在不真实的梦里好。如果梦想养活不了我,那我就努力养活梦想吧!

我想到开家小店。

其实早在大学毕业那年,因为单位在签约方面的一点问题,我一气之下自己就开了家传媒公司,给全国各地电台做成品节目,从节目制作到推广再到广告营销全部一个人包办。节目受到一致好评,却没什么盈利。其实广播广告很难做,而且自己当时可能做得太大了,所以这次我打算踏踏实实地开家店,不要那么虚,得好好赚钱了。

我开始在网上找合适的店铺,那种感觉是又期待又疲惫的。期待的是某个地方即将成为自己的小店了,疲惫的是每次看了总会觉得这里或那里不满意。我的资金少,又不想要很差或很偏的铺面,就一直找一直找。

直到2012年的4月初,我在地铁上用手机看着转让信息,发现了四川师范大学校门口的一家店要转让,看介绍觉得还比较合适,就决定去看看。川师南大门离我住的地方有点远,不过怎么说也算是二环。到了一看人流还不错,铺子虽在二楼,却是上楼梯就能看见的第三间,基本满意。转租方当时开的是奶茶店,卖三元一杯的奶茶,环境格调很差很土,转让费两万四不能少。因为自己不懂饮品技术,也觉得开水吧或者咖啡店挺麻烦的,便打算开服装店,当场付了定金,只等和房东来签合同。

两天后,我拿着三万多现金赶来。房东是个大学老师,她说不喜欢别人借自己的铺子炒转让费,所以先跟我说明这个铺子是不允许收下一家转让费的。于是我奇怪:那两万四算什么费?这一问,房东居然不知道有两万四的事。转让方解释说是上一家转给他的时候就收了两万四,所以他也要收我的钱。到最后,原来是他被上一家骗了,他给了上一家所谓的转让费,但他被坑了损失不能由我来承担啊!为了拿到这间商铺,我最后同意给他5000元作为友情转让补偿。

转让方一听这个数字虽然有点不情愿,又怕再拖延下去一分钱都拿不到,勉强答应,只是说店里的东西不能给我,我说可以。转让方又看了看冰箱,说冰箱太重了,不好处理。问我要不要冰箱,两个冰箱折价1000元卖给我。我想:要冰箱就意味着不开服装店,要开和饮品有关的了。我没有马上答应。

我绕着二楼走了一圈,发现凡是休闲吧咖啡厅之类的都不缺人气,但装修风格并不好。我相信如果开咖啡店一定比其他几家要好得多。就这么几分钟的考虑时间,我决定要了冰箱,确定要做咖啡店。

要开店了,首先想到的就是改造和装修。可找谁来装修呢?朋友想到他们小区搞工程的包工头大叔。这大叔一般只做大工程,自夸成都王府井商场都是他带队做的,小铺面装修还不太情愿。我们好说歹说硬是把大叔拖到了店里,告诉他我的设想:门口绿色的木架子,里面刷暖黄色的漆,定做一个白色吧台、招牌和雨棚。大叔说:“要8000。”我们说:“5000,帮我们做一下吧!”没想到大叔好讲话,答应了。

由于装修得不复杂,一个多星期便完工了。扔掉以前破旧的桌子和快散架的简易凳子;定做了六张沙发,买来四张白色木桌,初见端倪。我记得那天是4月21号,“四叶草咖啡店”开始营业了。

不过那天我也有状况,因为要主持一个新书活动,不得不先让朋友帮忙守店。活动结束匆忙回店,我问他第一个客人长什么样。朋友激动地叙述他的紧张,说自己只收了他们十元,怕做不好,第一天开张就优惠点算了。即便这样,第一天还是有差不多两百元的收入。拿着一张一张的十元,那天晚上还真的有种特别的快乐,赚钱了,虽然不多,但第一天就赚钱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只要有时间我都在店里忙着,没时间就拜托朋友。但渐渐地我发现,我很累,而且会耽误现在的工作。偶尔出现想休息一天不开店的想法,于是决定还是招服务员吧。

因为店靠近大学,店里所有的服务员都是大学生,性格各异,故事不少,有后来成为朋友的,也有觉得当时失误不该招来的。不过总的来说还是美好大于失望,很感谢这些兼职店员对“四叶草”的辛劳。

店铺是4月下旬接手的,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喝东西的人很多。加上我们店里打造得很文艺,很受学生的喜欢,即便是请了服务员,每月也还是有盈余。到了秋冬淡季,加上当时店员不力,出现过一段也不算太亏的低谷。我也想过放弃,比如才开店一星期,就有骗子装孕妇把我放在吧台的手机偷了,很生气却还是只能振作起来把店开好;淡季低谷时,我想转让算了,可偶尔看到客人留言本上的“喜欢这里的感觉”“第三次来了,这次没吃到我喜欢的冰激凌有些失望”“今天上课被老师骂了,我就跑到这里来喝咖啡”等文字,还是会有些感动,就又觉得自己还是该进行下去。

我一直没停止过店里的布置,这是我喜欢的,也没停止过新品的推出,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种通过自己在幕后操盘获得顾客认可或不认可的挑战。

有人提出咖啡店更应该是一种生活,而不是赚大钱的生意。这点我虽不完全认同,但回想自己开咖啡店的过往,的确赚的钱不算多,更多的是收获一种生活方式。我最初那个“赚钱”的目的还是没有实现,怎么办呢?不如再开一家店吧,不做咖啡,做服装!

都说成都玉林的服装小店最多,也最能卖得起价。服装的利润很高,款式好,只要人家喜欢,50元进价,卖三四百完全不为过。比起一杯售价二三十元的咖啡,利润真的大很多了。

于是我在玉林租了一家铺子开始做服装,依然是装修得漂漂亮亮,往华丽风格发展。凌晨四点去进货,感受壮观的杀价场景,却发现,我做服装并不快乐。杀价看货甚至偶尔要虚伪地把服装推荐给客人,实在不是我的性格,加上人流量不大,男的选女装也不太在行,每每上新款就要劳累奔波等原因,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开了两个月后立马金盆洗手。

所以很多成功人士就说创业一定要选择自己热爱和擅长的,我认为格外有道理。这一次不成功的服装创业经历倒让我顿时发现了咖啡店的可贵,如果一个人只为了钱而完全没有热爱和思想做一件事,这件事或许当下有物质回报,但却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人的事业。

通过开咖啡店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特质。很多人都说我们店很小但很清新。其实我布置的时候完全没有参考过样本,只是内心觉得店里应该有一些复古的摆件,要有书,有咖啡,有音乐,门外要有黑板,栅栏上摆几盆小花,会很自然地做一些提示板和门外的装饰。我把心里的那份小美好尽可能地在这家店表达出来,而这些在顾客看来,比起附近几家店是不一样的,他们或许看到了店主的用心吧。小店里的“临时老板”

上个周末去朋友陈昕的店里看看。认识他是在我节目中,当时我们准备做一期音乐青年的专题。我的一位经纪人朋友推荐了三位爱音乐的大学生来,陈昕就是其中一位。节目中他的朴实和腼腆显得与其他两位截然不同,甚至太过诚实的话语还遭到了另一位的偷笑。

但我欣赏和理解这颗单纯的心。后来联系并不多,一天看到他在朋友圈里发了照片说自己开了家“酥皮脑花”小吃店,我有些诧异:他那么喜欢音乐,怎么会在毕业后开家小吃店?在微信聊了两句,他告诉我因为自己爱自由,本想留校结果没成功。现在一个人打理着小店,从做东西到进货、结账等全部自己完成。

当我看到这家店,第一感觉是酸和感动。店面不过一米来宽,匆匆走过时,你甚至会忽略这家店。店虽然小,却布置得格外清新:吧台上一盆绿萝,调料架用好看的布盖着,两串彩色的灯笼挂在门檐。居然在小吃店里还支起一只麦克风和一把小吉他,原来他还没忘了梦想。

忙着接待客人,忙着收钱找钱,忙着做小吃,突然让我想起了自己开店最初的日子,几乎是一样的状态。那时候,晚上我是电台的深夜DJ,白天我是别人不认识的咖啡店小老板,不太熟练做得慢,客人就会催促;客人提出味道太甜或太淡,我会很耐心地重新换一杯。梦想和现实就这么残忍地告诉着你——他们之间的距离。

后来,幸亏好朋友Z常来帮忙,才稍微缓解一点。不过我也逐渐发现,这毕竟不是长久的办法,碰上开会或者白天的采访,有时候只能关门,所以开始考虑请个店员了。

第一位店员,竟然是我们的客人。

那是一个下午,我在操作间做咖啡,朋友Z帮我接待客人。有位客人问Z,为什么我们店有时开有时又不开。Z没好意思回答,只是给客人留下电话,告诉她如果哪天要来就打电话。

后来客人觉得奇怪,又问起来,Z才说出了实情,也说正准备招店员帮忙的想法。没想到那位客人竟然说:“要不然我来吧!”

Z跑来告诉我有人愿意来当服务员,我说:“好啊!”因为紧急需要人,没怎么考虑就答应了下来。

第二天,她就来上班了。她叫罗兰,和我妈同名同姓,导致我有时都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总觉得有点怪怪的,是川师的学生,大三了,课不多。当时给我的印象是态度有些懒散,不过该做的都做,遇到一些状况也会想办法处理,的确让我省了很多心。

有了店员以后,我就只在结算时来店里了。罗兰会告诉我遇到了什么奇怪的客人,感叹一下收入怎么少了怎么多了。Z有时也会来,罗兰和他关系更好,毕竟是他们先认识。后来罗兰跟我说,感觉我有些严肃,不太好亲近。因为对这个人还不太了解,我当时其实是不想太随便。不过,那段日子倒是真的因为她而撑了下来。

罗兰是在我们店做得时间最长的店员,随着毕业的临近,也要去实习了,不能再继续兼职。我们虽然都很不舍,但也尊重她的想法。她被安排去一所乡村小学实习,临走的前一天,我们送了她一个礼物,告诉她实习完了再来坐坐,不一定是店员,但一定是朋友。

之后的几个月基本没有联络,我们也开始寻找新店员。一位理科女生通过我在学校兼职群发布的信息联络上我,我们约在店里简短交谈。

眼前的她,一位壮壮的、皮肤黑黑的女生,长发,举手投足很干练的感觉。她告诉我,她现在是学校学生会的干部,是很有责任心的!最后补充了一句:“老板,相信我,我一定会做得很好!”

不管是不是真的,这一刻,被她的坚定打动。小店托付给一个人照顾,最需要的也就是责任心,我急忙问:“好吧,明天可以来吗?”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位兼职店员叶秀姝。

罗兰的特点是不一定什么都做得很规范,灵活处理就好,叶秀姝的特点是,不规范是绝不可容忍的事。

叶秀姝上班的第一天下午就给我打来电话:“老板,店里有很多书,我想清理一下!”“好啊,当然可以!”“我的意思是我想把书都编上号!”

店里有很多书,供顾客取阅,但我觉得并不需要像图书馆一样非要编上号,而且贴上标签和写数字在书上也不太好,随意取阅就可以,我没有同意这个想法。挂了电话,我心想:不管怎么样,还的确是个认真的孩子。

过了两天,叶秀姝的电话又来了。“老板,我觉得原料需要编个号,这样方便使用!”

之前我们的原料一直被我包括罗兰都用熟了,知道哪里放的是什么,没专门贴标签,但作为使用规范来说,的确是需要标注一下的。于是我采纳了她的建议,还专门买了二十个统一的透明原料盒,将制作间换装一次。

有天晚上,我去店里,叶秀姝哭丧着脸跟我说,她收了一张假币。

一位男客人点了一杯可乐,给她一百元,因为灯光有点暗,男客人一直催促,她就找了钱。男客人收了钱东西没喝就走了,叶秀姝才发现收了张假币,但追出去已经没了人影。

我说:“这样吧,我们一人承担一半。下次你要谨慎一些。”旁边有人提议,干脆去把这一百也用了吧,就不用赔了。叶秀姝哭着说,自己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她不会去用。本来就是人家害了自己,自己再去害别人怎么行。后来我们把这张钱贴在店里,提示小心假币。

叶秀姝还会提出某个甜品能不能再加大量,冰激凌两个球会不会显得太小?我问她,那你觉得多少合适,她总是觉得一大碗最好。我笑了,说:“这个跟卖饭不一样。甜点是有美感有情调的,不一定多就是好,比如手工冰激凌球,一个小杯装两个球,上面淋上巧克力酱,就很美,不用像装饭一样让人非要吃饱。”她似懂非懂地点头暂且默认。

有位美国大叔来店里,叶秀姝用英语问了半天,才知道大叔要吃咖啡配肉夹馍。她满头大汗地跑到楼下买了个肉夹馍,大叔在咖啡店里美滋滋地吃起来。看到店里有件胸前印着“中国”字样的红色T恤,大叔很喜欢,但只有小号了,问有没有大号的。叶秀姝又打电话给正在楼下吃晚餐的我,我说需要的话可以定制,现货没有了。她又翻译给大叔,不到两分钟又打电话给我,说大叔明天就回美国了,想买给他弟弟。我说那就送给他做纪念吧,大号确实没了。后来大叔还是没有拿走这件衣服,说不好意思收。

就是这样一位正直、坚韧、单纯的女孩,虽然因为坚守自己的标准,让一些事变得麻烦了些,但出发点是好的,做人做事的规范很重要。临近毕业,叶秀姝也要离开了,走的时候,她将店里的所有原料做了一份详单,哪些即将用完,哪些还剩多少,方便之后交接。

这样的认真态度也在日后给了我们不少帮助。在叶秀姝离开后快一年,一次店里的网络出现问题,需要用户名和密码,打客服电话查不到,用户手册也丢失了。焦急时刻,我尝试着发了个短信给叶秀姝:叶同学,你还记得我们网络的用户名和密码吗?

我不抱希望,却收到这样的回复:我将用户名和密码保存了一个文档,叫“上网密码”,好像在E盘,你看看。

点开E盘,果然找到了账号和密码,顺利设置了网络。庆幸之余是羞愧,曾经也觉得这个女孩很傻,干吗要那么认真!但其实,那些必要的笨办法是一定要做的,这也是最踏实的方式。

时间来到秋末冬初,学生们喝咖啡的少了,甜点和夏日饮品也不如以往受欢迎了。这个季节,咖啡馆的生意也有些冷淡起来,但也必须再找店员。这一次并不太顺利,发了几次招聘信息都没找到合适的人。后来来了一胖一瘦两个女生,俩人是闺蜜。听说需要一个,她们有些犹豫,最后她们还是决定两个人一起来,但是工资可以只按一个人发。

她们工作的那几个月里,收入每况愈下。暂且抛开她们是否有从中拿钱这个因素,和季节有关,也和她们的态度有关。

有一天下午我去店里,看到整个店里是黑的,走进去发现只开了一盏小小的灯,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像在营业。我马上将店“变亮”,又嘱咐她们要记得开灯。

年底工作忙,我没时间时时监管,每次来店里发现她们最热衷的就是两个人围在一起看韩剧。有一次,我离开店准备回家,发现有个本子忘在店里,折返去拿,这时却看到其中一个女生拿着芒果在削。我想:这是不是店里用来做芒果捞的水果?还有一次,我来店里,发现她们和几个朋友在聊天,吃得满桌子的瓜子壳。这样的咖啡店谁还进来?店里有一个手机,一般不允许店员打,算是店铺的联络电话。但后来我发现,里面有好几个拨出的号码,时间正是她们工作的时候。

现在想来,我应该好好教训一下这两位姑娘,但那时临近过年,学校学生也马上放寒假,赶走这两位临时再找新店员似乎不太现实。虽然每况愈下,但我还是试着告诉她们该怎么做,去纠正。这样总比临时关门大吉零收入要好,不赚钱起码能维持工资和房租。从大局考虑,坚持到过年就让她们走了。

后来我决定坚决要找全职店员,绝不能再这样折腾小店。来应聘的是一位大四女生,叫小琪,看起来邻家女孩模样,说话有些大大咧咧。因为时间紧,觉得基本上合适,便通知过几天来上班了。

小琪有些傲气,她总喜欢自作主张,并且对客人的态度是绝对不客气。一次,我在店里贴海报,她在接待客人,客人问她,店里一种叫“蓝色秘密”的饮品是什么做的。她居然回答:“我肯定不会告诉你的!”我当时就震惊了。接着,客人说:“我不是想知道你们的配方,我只是想知道这是什么味道。”小琪的回答再一次让我震惊:“是甜的!”

我急忙去解释,告诉客人这是一款气泡饮料,因为加入了蓝色的非色素糖浆,所以叫“蓝色秘密”,然后指着店里“蓝色秘密”的海报给她看。客人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杯柠檬水。

还有一次,有个小孩把餐布弄得很脏。她说,要拿去干洗店洗,太脏了她洗不了。就多收了小孩妈妈三十块钱。

其实偶尔我也会认为小琪是性格太直,没往太坏去想。她也时常带自己的小狗来店里陪自己,或许她应该是善良单纯的吧!

后来,她经常临时提出请假,我就只有临时请人帮忙。按天发的工资自然比按月发平均到一天要高一点,比如兼职一个月2100元,按每天上班算,平均每天是70元,但临时找一个人,给人家140,要守两天店,就不一定愿意,所以临时来的按天算会比按月高。有兼职店员无意告诉小琪自己的工资,小琪很不满地打电话来质问,后来居然还哭了。

我告诉她,第一,是因为她要请假我才需要专门找人帮忙;第二,人家做两天就走,而她是按月结算,人家来救个急,自然标准不一样。小琪不依不饶,说非要给她也加,要不就提前一小时下班。最后的结果是,在不忙的前提下偶尔可以提前一点下班。那时,我已经开始招聘新店员了。

后面又发生过一些状况,有一个拍微电影的团队借景拍片,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他们打电话给我说没开门,我很意外。下午两点多肯定是开门了啊,不会晚这么多吧!我打给小琪,小琪说她在打点滴,打完就过去。

我扣了她半天的劳务和一次迟到的钱。那个月发工资,她发短信来问我为什么这个月少了一点钱。我告诉她原因。她说,上次不是说给她每天加工资吗?我说,不是说好了允许偶尔提前走但不加工资吗?她回复:那好吧。

那好吧,我也只能让她走了,这是唯一一位我主动解雇的员工。小琪并不想走,但我已经决定不再忍耐。

马上就要放暑假,暑假和寒假不同,很多学生不一定急着回家,很快一位交谈中感觉很踏实的数学系女生成了新店员。

这是一位外表有些像假小子的女生,很踏实老实,感觉和叶秀姝的风格有点像,每日给我的结算信息也是有条有理。不过在工作了半个暑假后,她跟我说,这是她第一次暑假单独在外,有点想家了,能不能请假回家。我说:“那你走吧!”

这就是我们的最后一位店员,好在最后这位“临时老板”很认真负责,那个月的收入挺不错。

其实在这些店员“驻足”四叶草咖啡的日子里,还有其他“临时的老板”,她们有的周末来,有的只是临时来半天。我都没有见过面,由老店员安排。

回忆起这些故事,我也觉得自己当初在管理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你很随意,人家就不怕你,没了规矩;你很严肃,店员就觉得你不好接近,小店老板装什么装。不过,不论成败,至少最后的结果是收获了经验和思考,并没有大的经济损失,这点算是欣慰。

现在,我做起了全国咖啡馆艺术分享联盟,在咖啡馆做话剧,做展览,从另一个方面去完成咖啡馆的梦想。叶秀姝回了老家福建的一家公司上班。第一位店员罗兰已经正式工作,成了一名小学老师,一有时间,我,Z,还有她会一起聚着聊天吃饭。后来我做的第一场咖啡馆话剧,罗兰还专门来捧场,大家依然还是朋友。

一天晚上,我们路过川师,Z提议,要不要停车去“四叶草”看看,我们都说“好”。看来大家是很想念了,走到楼下就有一种当年的味道。附近小酒吧里嘶吼的歌声犹在,二楼又翻新了好几家咖啡馆,只是当年的“四叶草”没变,一点都没变,店里的桌椅还是一样的没换,我手写的提示牌、窗户上的小照片、那只大熊、有些破损的小狗娃娃都还在。接手我们店的是两位姑娘,因为很喜欢我们店决定接手,现在连招牌也没换,让“四叶草”一直在那,也挺好。她们能做得更好,也就等于“四叶草”更好,也算一件幸福的事吧。

其实要感谢每一位付出过的“临时老板”,不管她们工作是好是坏,有经验有教训,有收获有遗憾,有快乐有愤怒,有思考有感叹。她们,都是帮助这间咖啡馆成长的人。一种叫“文艺”的状态

记得大二来电台实习,同事带我去酒吧玩。我觉得又吵又要喝不喜欢的酒,很不舒服。起初还以为自己太保守,后来才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开咖啡店让我逐渐发现原来自己是有文艺情结的人。

过年和家人去凤凰,到达的时候已经是晚饭时间。我趁晚饭前的一点时间,一个人跑到沱江边感受烟雨凤凰。走进一家咖啡店,点杯焦糖玛奇朵,拿出速写本画画吊脚楼。那种感觉,很舒服,很美好。我的这篇文字写于一家常来的创业咖啡馆里,这里经常人少,有时连音乐都不放。这里的客人要么埋头打字,要么是附近写字楼谈项目的。整个气氛让我觉得舒服,这些是我以前可能发现不了的特质。

于是,我开始爱泡咖啡馆,开始关注文艺青年们的各种活动,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创业者,也作为传媒人,我也会思考咖啡文化的一些出路。

我进入电台就接触着文化类的人和事,从明星商演活动到艺人的推广运营,从小剧场话剧民营机构到各种画廊、书店、咖啡店都有比较多的了解。而咖啡店作为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和带有梦想特质的场所,有着它的属性,不管到后来是变得更商业,还是更公益,抑或两者兼顾,都一定会有故事、有朋友、有不同的人生在这里汇集,这是个特别的地方。

一家家咖啡馆里不同的故事,就像一个个不同的梦想被放飞的过程,虽不容易却足够让人有憧憬。而有着咖啡店创业经历的我,除了背后的故事之外,也会和他们交流一些运营的实际问题。诸如开展沙龙活动能增加多少收益?咖啡馆小好还是大好?该做一个纯粹的咖啡馆还是要增加主食、扩大收入,等等。

非常感谢接受采访的这些咖啡店的店主,感谢他们愿意坦诚地将自己的故事和经验拿出来分享。

那些因为梦想而开的咖啡馆,为人们提供了心灵栖息地,也让经营者收获了理想中的生活。我们应当感谢生命中遇见的每一家咖啡馆,感谢它们给予我们美味的咖啡,给予我们停下来思考的时间,给予我们美妙的心灵空间;感谢它们制造了那么多镌刻在生命里的故事。

雕刻时光里的秘密

一个好的咖啡馆应该是明亮的,但不是华丽的。空间里应该有一定的气息,但又不仅是苦涩的烟味。主人应该是知己,但又不是过分殷勤的。每天来的客人应该互相认识,但又不必时时都说话。梦想有时不经意夭折,又不经意逆转,热爱成了唯一的方式。胶片中定格的幸福,咖啡中飘散的故事,都化作美好,雕刻在人生的时光里。爱好是属于个人的

在欧洲,咖啡馆文化已有二百年了,早已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19世纪很多文艺界人士的作品都是在咖啡馆里完成的,奥地利的许多咖啡馆都有很悠远的历史故事,主人甚至会告诉你当年莫扎特是坐在哪一个位置。

一位奥地利诗人是这样描写咖啡馆的:一个好的咖啡馆应该是明亮的,但不是华丽的。空间里应该有一定的气息,但又不仅是苦涩的烟味。主人应该是知己,但又不是过分殷勤的。每天来的客人应该互相认识,但又不必时时都说话。咖啡是有价格的,但坐在这里的时间无须付钱。“雕刻时光”应该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文艺咖啡馆其中的一家。1997年11月28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刚毕业的大学生庄崧冽和自己心爱的妻子在北大门前一条充满人文气息的小街上开了一家文化咖啡馆,并给它起了一个充满电影意象的名字——“雕刻时光”。

从名字到摆设,在1997年做这样一家店需要勇气,更需要梦想。在很多国人只听说过星巴克的年代,来自台湾云林乡下,爱书、爱电影的文艺范儿的小镇青年庄崧冽努力创造着自己的咖啡梦想。是什么能让这家店走到现在而且越来越好,究竟是怎样的人让文艺范儿发挥到了极致?我很好奇。后来,我看了他写的《时光捕手》,也因我做读书节目的缘故,有机会以这本书为契机和庄先生聊起了他的故事和感想。

从台湾考到北京上大学,毕业了没事做,又已经结了婚,那时的庄崧冽突然有些迷茫,留在北京干什么呢?找不到工作,又爱喝咖啡,那就开一家咖啡馆吧。

开店的第一笔钱是妈妈给他拍戏的钱。当时写了剧本,向在台湾的妈妈要了一笔钱,一共20万,后来全都用来开了咖啡馆。

庄崧冽想象中的咖啡馆,要有木地板、书架,当然还有放电影的投影设备。学电影的庄崧冽并不想因此“转行”,而是希望将电影工作室与咖啡馆结合。这种两者合并的办法很聪明,既兼顾了自己的爱好又能对外获得利润。只不过最后电影工作室做不下去,咖啡馆倒是很好地生存了下来。

爱好是属于个人的,你不能强加于别人。而咖啡馆则是满足客人的,客人觉得舒服、喜欢,才会常来。

想起我身边一位朋友很喜欢电影,前几年在成都一个新开发的类似于北京798的创意楼群租下一个一百平方米的铺面,开起一家类似咖啡馆的店。之所以用“类似”这个词,是这家店的构造像咖啡馆,但主要是组织看电影活动。店主通过自己的渠道拿到一些独立影片,那些爱电影的文艺青年就会来看,有时收门票,有时靠饮品收入。我去过几次。

但发现一个问题,没有活动的时候就没什么人来。因为将活动去掉,独立成为一家供人聊天休闲的咖啡馆时就失去了吸引力,不论是咖啡的口感、场所氛围还是服务等方面都要欠缺很多。然而活动不可能天天办,爱看这种电影的文艺青年也毕竟只是一部分,比较小众,就算每天都有活动也不能保证每人都天天来。后来附近又开了两家大型的咖啡馆,这家店只好转让了。不过,再后来这位朋友在一家影院附近又开了一家新店,人流量好,配合电影的主题,提升了饮品的品质,比之前的店要好很多,这也许就是沉醉自我世界和满足大众需求之间的博弈吧。

试想,庄崧冽如果一心只是开一个工作室,而没有把重心放在咖啡馆的打理上,相信“雕刻时光”也许会有另外的命运,也许会多一个“庄导”吧。

那时,店里还有一台21英寸的电视机,常常会放一些法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电影。毕竟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庄仔也一直都有解不开的电影情结。“电影是一种综合的元素,会带给人思考与感动。”而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后来成了雕刻时光创立之初的一大特色。温柔的男老板

雕刻时光的另一特色应当说是那成排的书架上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书籍:电影的、哲学的、文学的、广告的,等等,特别是电影类的图书更是多得让人惊喜。你可以像在图书馆里那样坐一整天而不会有人来打搅你,喝着咖啡,在安静的环境里,自由自在地看书,聆听美妙的爵士乐和轻柔的钢琴曲。而书墙这一创意,却也是当年一开始打算开书屋,由于营业执照比较难办于是转开咖啡馆的延续。

和庄崧冽交流,他语气十分谦和,甚至用“温柔”这个词来形容这位“时光男人”也不为过。我开玩笑问他,老板不是都应该狠一点吗?这么温柔能管住员工吗?而且,这样的个性是如何面对商业的管理运营和竞争的呢?庄崧冽的答案是,“温柔”和“狠”是他的两面,并不矛盾。如果团队中有人态度不端正,不思进取比较消极,他就会很厉害地指出。但在自己生活上就会非常随性,用他的话形容:“我生活中还蛮懒的。”

如今,在很多人眼里,庄崧冽是成功人士,是别人心目中的“咖啡前辈”。但庄崧冽从来不这么自居,因为他懂得事业成功的不易。和很多咖啡店主一样,初创时并非那么顺利。一开始就像是在玩儿,没考虑那么多,但开业一年半后一直在亏损,来的人很少,压力袭来。开到三四个月的时候,本钱已经花完了。庄崧冽只好到电视台做节目编导,靠打工来贴补亏损。慢慢撑到两年以后才逐步收回了成本。小的挫折也是接连不断的,刚开店时图便宜买的咖啡壶和空调没多久就坏了,装修店面时还要操心消防、卫生等好多细节,一个营业执照办下来跑得好辛苦。“到了这种程度,你为什么还要坚持下去?”我不禁感叹。

庄崧冽给我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孩子。就像一个孩子刚开始成长过程中,他可能也会摔倒,也会有小心眼,也会有自私的一面。但假如你用心教育,让他变得更坦然或者更自信一点,这样的小孩将来长大以后也不一定差。养小孩跟做企业的道理是相似的,如果他底子好,而且你给他足够的宽容的话,会好起来的。

之后,“雕刻时光”逐渐形成了连锁店的规模。虽然北大店在2001年时就拆迁了,旧址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到今天,书墙却也早已成了每家新开的雕刻时光咖啡店的一道独特风景。热情、古典的枣红色窗帘,木质地板、桌椅和整个咖啡馆是墨绿色的基调也作为雕刻时光的传统延续下来。

因为很多人认可这样的风格,庄崧冽的妻子开始做起了自有品牌的艺术品、艺术家居。我点开网店看过,简单而具功能性,价格不算便宜,这也是因为咖啡馆而收获的一种尝试。

咖啡馆的确是一个有很多可能的地方,在咖啡馆里卖明信片、杂货甚至服装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如果是咖啡馆自己推出原创设计的,那就更有意思了,暂且可称之为“咖啡馆衍生品”吧,艺术品和咖啡馆真是可以很好结合的。

我业余时间也喜欢设计一些东西:明信片、本子、杯子等。前段时间,去重庆看话剧,顺便当天参加了一个艺术市集。主办方很用心,他们不是像一般的市集那样组织一群人卖旧货,而是以展览为主。我设计的是很萌的大象、熊猫系列。当天的每位“摊主”都有自己的创意:我旁边的一位男生,擅长在石头上画猫,可爱至极,极其逼真,一块石头猫128元;主办方的热心工作人员娜娜给我介绍摊主樊女士,她在重庆卖手工“纸花”,就是用纸做成的花,易于保存,也不重,她自信地告诉我:“生意非常好,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找我!”纸花摊位对面是卖饼干的,有用小熊形状一盒装的,也有单独卖一块钱一个的,店主会弹吉他,边卖边唱;最沉默的应该是我对面的女生了,她卖一些毛毡的钥匙扣和发圈之类的小东西。

最后散场清算,最大的赢家居然是那位“沉默女生”,参加活动的不到一百人,她卖出了四十多个;其次是卖饼干的,大多是卖一元一个的饼干;“画猫男生”只卖出一些明信片,128元的石头猫虽然可爱却无人买走。

后来我和“沉默女生”聊天,得知那些东西都是她的朋友从尼泊尔买来的,说自己忘了进价,本想卖十五,后来决定只卖十元。她是为了和男友下一次的旅行而存钱,没想到能卖这么多,说着,拿出一个毛毡青蛙钥匙扣,送了我一个。

而我只卖出三个杯子和一张明信片,杯子40元一个,明信片3元一张。来拍照和询问的人很多,夸赞声更是不少,只是很多人只看不买,甚至问了价格后没买。所以我想,或许不是不喜欢,而是价格吧。杯子的图是原创设计的,杯子本身质量也很好,定价40元其实很合适,但当天都是消费能力较弱的文艺青年和学生,买走我杯子的是两个中年人。“石头猫”或许也是同样的原因,画得如此好,纯手绘,我在网上查了查很多卖三四百一个,而在现场128元,还算合理吧。

所以后来我想:也许对一部分人来说,原创或手绘相比价廉物美的“批发品”并不尊贵多少,那些苦心创作出的作品需要很长的过程才能被肯定,甚至一直不被肯定。因此,做原创是需要勇气的,就像很多开杂货铺的人,一开始坚持手工自己做,到最后还是干脆去“万能的义乌”进货了,因为自己的东西没人懂。

而庄崧冽有自己的坚持:“你正在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而且它假装很受欢迎,其实你自己内心是很痛苦的,做这样的事情大概意义也不是太大,所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有发展。”艺术市场目前看来虽然小众,但可以培养,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做热爱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相对而言应该能做得长久。

所以,做任何事情如果有自己的坚持和热爱在里面,将更能感觉到快乐,更有动力。庄崧冽也将“雕刻时光”的成功归结为“坚持”:坚持好的环境,坚持自己的标准,坚持好喝的咖啡等。他不会随波逐流,去做一些别人的风格的东西,像星巴克风格、Costa风格,这都是别人的风格,而“雕刻时光”有自己的风格,不跟随别人,自己就跟随着自己的样子。

如今的“雕刻时光”已经从咖啡馆发展成一个企业,就像我与庄先生采访的录音、文稿,甚至出书用的照片都有他们的专人接洽管理,并需要不厌其烦地提供材料和说明。我想,这也是一个成熟的体现。

庄崧冽希望以后的日子,依然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店之外有时间,也有点闲钱,就到处旅行,然后闲暇的时候,跑到旧书摊淘淘旧书,看看书,写写字,晒晒太阳。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店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精明的老板!这倒不一定,老板当然需要有想法,但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办法,“无欲则刚”正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太多的欲求,仅仅因为热爱而专注,反而能够在很自然而然的情况下成长。反之如果对它有太多的欲求,你想把它变成什么样的,它反而变成不了什么样子。自然之道应该最符合一个企业的成长吧。

寻常巷陌处的气质

如果你有小小的梦想,我就和你小小的梦想一直一直在一起。和你在一起,你有什么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一无所有,我还是和你在一起。如果你有小小的梦想,我就和你小小的梦想一直一直在一起。寻常巷陌处

有人说,咖啡这东西有两种气质,一种狂热似酒,热烈醇厚;一种内敛似茶,香而微苦。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将这种神奇的东西发挥到了极致,给人不同的感觉。小店温馨美好,大店休闲浪漫。而小谷子有一家胡同里的小店和一家两层楼的大店,她的咖啡梦想世界,够完美了吧。

小谷子在成都上的大学,笑称自己是半个成都人。本科毕业后,她没有急着去找工作,而是一直读到了博士,在她的微博签名处自嘲地写着:“世上有三类人,男人、女人、女博士,到最后居然成了女博士。”

其实读博士也不是在她计划之中的,那时候的她有些茫然,干脆选择了硕博连读。真正让她喜欢上咖啡也是在读研期间,长时间看书学习,会配一杯咖啡。慢慢觉得咖啡是一种很神奇的饮品,便试图开始了解咖啡,一开始先在网上查,后来会买一些书去学习关于咖啡的更多知识。

了解了很多之后,她开始自己做,并且很享受自己亲手做咖啡的过程。小谷子觉得在制作过程中会让人感觉心灵是静下来的,就像喜欢画画一样,是在完成一件作品。不过,即使是这样,也没想过以后会开咖啡馆,顶多是喜欢去不同的咖啡馆坐一坐,再尝试着做些咖啡自己喝。

在北京胡同里,有很多小的咖啡馆。暖暖的午后,点一杯咖啡,躲在胡同的深处静候着时光与岁月。落地窗外,阳光映照着历经沧桑的老北京胡同,让人恍惚间逆转了时空,隔壁的文人是否在千百年前走过?来不及细想,巷子里的一句吆喝声,大爷大妈与小贩开始讨价还价,一句句浓浓的京腔会让你发现,这才是北京胡同咖啡的真正味道吧。

小谷子的先生是知名的旅行博客的博主徐铁人,他们俩就是在胡同里的小咖啡馆认识的。那里记载着他们的青春和梦想,那时俩人也会想象着有一天开一家他们的咖啡店,这块怎么设计,那块怎么布置,那种单纯的想象格外美好。

直到有一天,他们看到北京东城区的一条胡同里有一家小店转让,原本是做杭州小吃的,看起来很脏乱的感觉。不过,位置和大小还算合适,价位不高,失败了也赔得起,再加上他们俩经常去的咖啡馆已经没了往日的味道,就接下了这家店。

因为店是在小胡同里,所以他们引用辛弃疾的诗句“寻常巷陌处”的“巷陌”作为了咖啡馆的名字,英文名也想了一圈,中文名是“巷陌”,英文就叫“Small”,跟“巷陌”是谐音,“Small”也是“小”的意思,很贴切。“巷陌咖啡”真的不大,加上小阳台的一张桌子一共才六张。尽管地方不大,小谷子却没有降低服务的要求,每次新招聘来的店员,小谷子都会跟他们说,不要求你特别会“来事”,只要求你能对顾客微笑,尽量记住客人的喜好。因为回头客很多,所以客人有什么饮食爱好,店员后来都会记得住。比如说一位客人点一杯美式咖啡,他喜欢加一包糖不加奶,还是两包糖一包奶,全都记得住。因为这样互相关切的态度,店员与客人之间、员工之间都更像伙伴一般了。

最神奇的是,因为店小,座位的距离近,邻桌的客人有的时候会自然地聊起天来,甚至最后大家都成为朋友了。听小谷子说,胡同里的这家“巷陌咖啡”开业一年半,“撮合”了六对情侣。“巷陌咖啡”是2011年10月底开的,那年的11月11日,他们举办了第一次“单身派对”。小小的一个店,平时最多只能容纳十七八个人,那天足足挤进来了二十来号人,还不断有人往里进,小谷子抱歉地说“不好意思,没有位子了”,客人却说“没关系,我站着吃”。11月的天气已经开始降温,屋子里却无比温暖。

最有热情和最困难的阶段应该都是刚起步的时候吧。单纯靠咖啡和甜品对太小的咖啡店来说很难赢利,所以必须要加餐。很多甜品、正餐,都必须亲自去调试,要适应客人的口味,比如招牌的大理石芝士蛋糕,小谷子用的是纯芝士。如果加玉米淀粉,蛋糕会显得非常大。或许是因为小谷子自己就是比较喜欢吃的金牛座,觉得加了那个虽然面积大了,但口感不好。自己都不喜欢吃,客人也不会喜欢吃吧。另外上菜的速度以及口味,必须都要做到非常好,才能留得住客人。

咖啡店里的招牌咖啡“巷陌特制”是小谷子的先生尝试了很多次自己开发的,很多人喜欢它的层次感:在卡布奇诺中添加了一种酒,那种酒沉淀在咖啡的底层,品起来就像人生:上面是奶沫,让人觉得有种被宠溺的感觉;喝到中间是苦苦的咖啡,就像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喝到最后,甜味的酒触碰到味蕾的时候,开始品尝苦尽甘来;最终,酒味在口腔中晕开,可以回味良久。

提拉米苏咖啡是小谷子和先生在认识的那家咖啡馆最爱的一款咖啡,他们重新做了改良,并用盆栽的方式进行了装饰,现在也是回头客常点的一道饮品。

店里最有名的地中海沙拉,是小谷子的先生去法国“流浪”三个月,在蓬皮杜艺术中心旁一个沙拉吧学回来的。因为量大,而且材料都是新鲜、进口的,营养又丰富,所以很受欢迎。里面有各式的蔬菜、牛油果、Feta奶酪、松子、腰果、橄榄、酸黄瓜、火腿,所有的原材料他们都坚持用最好的,沙拉汁也是用进口的酱汁调配的。店里的菜量很丰富,用料足,再加上口味是别家无法复制的,留住了很多老客人。一些老客人说:“你们家的东西把我们的味蕾都养刁了,吃不惯别的店了。”钉子户“巷陌咖啡”逐渐地拥有了一批老客人,小谷子喜欢把他们叫作“钉子户”,这些人常年“混迹于此”。后来小谷子也发现,小小的“巷陌”已经不足以容下更多人的热情,是时候让自己的咖啡梦想扩大,也需要给巷陌的“钉子户”们一个更大的客厅了,于是就有了如今这家两层楼400平方米的“那间咖啡”。

没有延续之前的名字,小谷子有自己的考虑。首先是因为面积很大,叫巷陌不太搭调,而且她自己不太喜欢连锁店的感觉,每个社区都应该有有特色的小店,让每个社区都丰富多彩,并不是这一家肯德基,那一家麦当劳,处处都是星巴克,感觉每个社区缺乏了个性。试想,如果每家社区都有不同的店,尤其是不同的小店,那肯定是丰富多彩的。“那间咖啡”的风格是明亮温馨的,加上淡淡的蓝色勾勒,很美。在小谷子夫妇的精心打理下,开始小有名气,明星在这里拍照,影视剧在这里取景,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这里的“钉子户”。

有位环游世界的来自危地马拉的大叔,在北京的时候天天来小谷子的店里,成了他们短暂的“钉子户”,和其他“钉子户”成了朋友。他离开北京之后去了越南,正巧不久后小谷子也跟另一位“钉子户”约好了去越南。没想到虽然危地马拉大叔比他们早出发了十天,却在河内偶遇,住在同一家青年旅舍。后来为了能多在一起玩几天,大叔特地在河内多停留了一个礼拜。一起吃大排档,一起看水上木偶,一起喝咖啡……分别时,三个人都十分不舍。后来回到北京,店里还收到了大叔从泰国寄来的明信片,说很想念北京最好的咖啡馆和咖啡馆的朋友们,这段经历让小谷子大为感动。

我和小谷子有时聊聊微信,虽然我不在北京,无法成为他们的“钉子户”,但从她的朋友圈也能感受到她的心态以及店里的故事。一次我看到她发了两个台湾男孩在店里的照片,俩人出来边赚钱边旅行,一个男孩擅长绘画,另一个擅长吉他,于是就以给“那间咖啡”墙上画画和在店里“卖唱”换取在这里的食宿。看到这样的故事,觉得挺有意思:一家店原来可以承载和记录这么多难忘的人和事。

收获总是建立在付出的基础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那间咖啡”倾注了小谷子的心血,她告诉我:“开店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很多人用那种很羡慕的眼光或者语气跟我说,哎呀,你太幸福了,有自己的店什么的。但是我说其实有的时候梦想不一定真的要实现,真的是非常辛苦。我觉得如果没有先生和家人的支持,我到不了现在这个地步。”

和咖啡店相比,很多其他类别的店也许只需要硬件条件好,装修好,程式化地管理一批店员就好,而咖啡店不同,需要你用心、用情感去经营。如果缺少店主的用心,你走进去只能感觉到冰冷的服务,毫无感觉的装修,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小谷子觉得自己就是客人们的“知心姐姐”。以前的她比较粗心大意,大大咧咧,而开店以后很多事情需要考虑。除了日常管理,还要照顾到所有客人的情绪,经常作为他们心事的分享人,所以慢慢地变得细腻了些,通过“钉子户”们的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就能判断他们是不是有烦心事,现在给予安慰合不合适。这也是开店对她改变最大的一点。

当然,在和客人的感情联络上也要有个度。有一次和朋友去闲逛时发现了一家感觉特别的咖啡店,从外面的各种装饰就能看出主人的心思。推开门,一只猫来迎接你,座位不算多,光线也不亮,选了个靠墙的位置,看到墙上贴着很多来自各地寄来的明信片,菜单是手绘的,服务员居然是常来这里的客人,有块告示牌:我是客人不是服务员,如果你愿意给小费我也不拒绝。

老板因为常常做公益没在店里。后来,这家店的老板娘看到我发的微博,于是在网上跟我聊天,开朗,热情,常常自嘲。我也带朋友来她店里玩,她跟我说起她的故事。她原本在北京有一份记者工作,房地产方向,很忙。直到有一天她想:“我每天这样奔波到底为了什么?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不如做点自己想做的。”加上家人也希望她回到四川老家,于是她回来,开了一家咖啡店,也成为四川一个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她说自己在大学的时候就做志愿者了,而且非常忙,很多同学都不理解,她笑自己是同学当中的怪人。

我问她为什么不去找一份正式的工作,找个服务员也可以继续开店。她说:“很多人专门来店里找我,走不了。”有一次我路过川大,想起这家店,顺便来楼上,又是“客人服务员”,我问:“老板呢?”他们说:“老板修手机出去了不在。”我就走了,回想一下为什么走,因为老板不在不想待。

所以,老板需要被客人依赖,这是一个优势,但是仅仅靠个人的吸引力还不够成为一个成熟的店。当客人来只是为了跟老板谈心,老板走了这家店便不是咖啡馆了,那不如开心理诊所吧。

成熟有发展的咖啡馆,应该是客人先被这家店吸引,被店里的饮品、甜点或者感觉吸引,喜欢这个空间。而后,在这里遇见缘分,自然而然地与老板成为朋友。有些店主将“感情”作为经营的方式,将客人的友情作为生财和发展的办法,这是我最不喜欢的,完全违背了咖啡馆的特质。就像朋友一样,大家投缘,志同道合,就成了朋友。“那间咖啡”在服务和饮品上的重视度占到大部分,这也成为一切“钉子户”养成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基础。

小谷子说现在的最大愿望是能有个宝宝,有了更完整的家庭生活后,再继续更大的咖啡梦想,也希望更多的人能爱上咖啡。现在中国人已经开始慢慢接受咖啡这种饮品,但是很多人只是把咖啡馆作为一个卖饮料的地方,甚至是觉得买一杯贵得离谱的咖啡拿着满街走,或者发个微博,就是标榜自己过着所谓的“小资”生活。随着人们开始慢慢地理解咖啡,我觉得真正开始推广咖啡馆文化的时候已经来了。越来越多的个性咖啡馆开始出现,而咖啡馆真正的作用,应该像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城市的思想枢纽,成为客人们的“第二客厅”。而我们的咖啡馆就是这样一个家——客厅的感觉。

小谷子告诉我,开咖啡馆很累,但付出了也会收获很多的幸福。曾经她是一个听从父母安排的乖娃娃,上完大学以后找份工作,都是遵从父母之命。但是自从开了咖啡馆以后,每当下班回到自己店里,看到熟悉的客人和店里的伙伴们,立马就像活回了自己。所有的辛苦、累心的感觉一下子就都抛诸脑后了。

以前,一睁眼就是“哎呀,又要起床上班了”,但是现在是“今天店里哪个‘钉子户’要过来”“今天要研制新菜品”等,那种充满干劲儿的感觉很不一样,这也许就是职业跟事业的差别,也是梦想的力量。

爱在西塘咖啡店

巴赫的音乐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笨重,却得心应手;小木屋的墙上,挂钟“嘀嗒”摇摆,从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牵着裙子请安,绿草原上有思想的牛羊和没有色彩的白云彩,如勃朗宁的诗歌所言:“上帝在他的天庭里,世间一切皆安好。”大人都学坏了,上帝正考验他们呢!你还没有受考验,你应当照着孩子的想法生活。求来的不自由

露露,跟我差不多一般大年纪的女孩子。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就是这样一个渴求自由的姑娘。

你见过上海吗?那是一个比北京束缚更多的城市。你甚至不好意思在上海生活,因为物质。你去过上海周边的小城镇吗?那是一些比大理、丽江轻松得多的天堂。启东的田园、扬州的静谧,从上海出来吧,你会发现,可以松上一口气。

有人说西塘是小丽江,我倒觉得西塘就是西塘,它可以有自己的称谓,倔强地不依附其他名望。在西塘的一处码头附近,可以看到露露的“爱在西塘”。

这是一群找不到乐趣的朋友,他们都在格子间里迷失了自我,又在物质面前身无分文;他们看不了领导的脸色,又抱着希望的灯火在上海的夜里找寻着星光。后来,他们幡然醒悟:灯火下,是看不见星光的。

放下灯火的人们,沿着一路的星光走到了西塘,就在离上海不远的距离,他们跃跃欲试,想要给那座不夜城一点颜色看看,不过是怕走远了,就失去了那份挑衅的乐趣,就像你,总是喜欢和讨厌的人若即若离,偶尔还要叫过来一起玩耍。

解放的那夜,露露已经记不起来欢畅的味道。各种酒精混在一起,年轻人享受着自由,呼吸着自由,然后放肆地告诉那个上海,什么叫作重获新生。

日子过不下去了。以前就算“朝九晚五”碌碌无为,可每个月的五号,总会有一个你爱死了的短信,提醒你工资到账。而这群向往自由的人,盼星星盼月亮,却再也盼不到。路都不好走,过来人的路,是有足迹的,但是是守旧的;未涉足的路,是新鲜的,但是是前途未卜的。西塘的夜色不再是迷情的,清醒时,你才会看到这座安静小城的商机。

爱在西塘的服务生都是来自天南海北的义工,起初他们只是流浪着来到了西塘,然后遇见了享受过自由的露露。他和她讲起了流浪,她和他讲起了远方。有些喜爱咖啡的朋友,会自己走到咖啡机旁,让露露坐在对面。不一会儿的工夫,缱绻的奶香混着咖啡豆的气息悄然而至。他决定留下,为这个咖啡店做点什么,哪怕是喂喂角落的猫咪,也很好。

从偶然遇见,到社交招募,露露希望越来越多喜欢西塘和咖啡的朋友可以聚到一起。她并不是想找人聊天,是想让那些向往过自由的人体验下“一天掌柜”的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等待着新一天客人的到来。

张爱玲说:“巴赫的音乐没有宫样的纤巧,没有庙堂气,没有英雄气,那里面的世界笨重,却得心应手;小木屋的墙上,挂钟‘嘀嗒’摇摆,从木碗里喝羊奶;女人牵着裙子请安,绿草原上有思想的牛羊和没有色彩的白云彩,如勃朗宁的诗歌所言:‘上帝在他的天庭里,世间一切皆安好。’”余坤在店里当掌柜的那天,他把咖啡馆的轻音乐换成了巴赫的BWV1042与1041,这氛围适合极了。

余坤爱极了猫,他负担不起生活还会养猫,他养那只叫“财财”的猫已经7年了。十年前,他到了北京,和电影里的穷小子没什么两样,一无所有的他在网吧和地下室中间周旋。那一群混在一起的哥们儿,是知道如何蹭饭的,你若邀请他吃饭,余坤是会和你说得很明白的——我没钱,并且我喝多了,你要给我打车钱回家。这样的理直气壮在一群混子哥们之间是无所谓的。

十年后,生活和电影有了差池。他不再一无所有,他结婚生子,但是依然无所事事;他的圈子里的人物特征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年龄已经足足小了10岁;他成了圈子里的大哥,但依然是个蹭饭的大哥。哥们儿是可以把超市牛肉和白菜的价签替换请他去吃涮羊肉的,像极了家里那只等他的慵懒的猫。爱猫的人的性子就是这样的,没有太多的责任心,对生活都是漠不关心的。

流浪到西塘,实在是不经意的事情。余坤自己是走南闯北过来的,你很难知道他到底去过哪里,但是一个34岁男人的经历毕竟是和刚毕业的大男孩不一样的。从他嘴里听来的生活跟实际看到他的境遇是大相径庭的。他总是让你想起“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的调调,可是你以为自由是什么?

小时候你以为自由是什么?其实就是不在爸爸妈妈身边,没有唠叨。你认识了朋友,他们和你年纪相仿,他们也烦父母的唠叨,你和他们越来越有话题,从此亲密无间。然后你们遇到了问题,可能是青春期喜欢上了同一个男孩子,可能是同款的裙子,她穿起来比我漂亮,然后你们哭着跑回家,哭坐在爸爸妈妈身旁。

后来你以为自由是什么?其实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了。成功的人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心满意足、义无反顾。失败的人整天彷徨、日夜迷茫。后来也有人觉醒:自由其实能够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够了。于是又有一部分人,放过了自己,找到了中规中矩的活法,也算过得去了。剩下那些固执的,喜欢不喜欢,能做不能做,什么都不去尝试的,终于自由了。

……虚惊一场

韩寒说:“有时候,‘虚惊一场’这四个字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成语,比起什么兴高采烈、五彩缤纷、一帆风顺都要美好百倍。”

开店其实是你假设自己重获自由,像极了儿时逃离家乡的浪子。当自己扛起了一担生意,生活从此便没了休息日。露露时常感慨,周末的西塘,人怎么这么多啊!

闲来时,要打扫、整理店内的摆设,还要研究上周朋友教学的花式咖啡;人多的时候,简直恨不得关门休息,但是当看到游客对西塘的眷恋时,又想到自己来到西塘的理由,不禁又多了一份久违的热情。于是,递上咖啡的同时,和过路的人聊聊心事,路过他们的心,看到了他们眼中的西塘。

露露是计划过把店盘掉的。很多人开店,是为了他们的自由,最近似乎特别流行放下,去找自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这么做了,也逐渐体会着原来想要的自由没有想象中简单。

放弃了自己的家乡,长途跋涉,千辛万苦,不过是到了别人的家乡。人们说旅行,不过是从你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可是我们大多数都是习惯保守的,我们更多次旅行的冲动是因为失望。梦想着的风景和现实是有别的,于是不辞辛劳的我们只有再一次踏上旅程。很多人说,是为了找一个家。沿途的风景可能会让我们心有所属,也可能会让我们感恩上帝最初的馈赠。

一本叫《辞职,去旅行》的书卖得很好,也许正是因为这个书名切合了大多数人的愿望,就像露露和她的朋友们,辞职去开店,辞职要自由。书的作者蔻蔻梁原本是一家很不错的杂志社的首席编辑,她为了自己的旅行梦想毅然辞去了这份别人羡慕的工作。她告诉我说,所有能对中国公民开放的国度,她都想去。环球旅行是她从小到大的梦想,她做任何一份工作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一开始,她不太适应,以前的身份是编辑,辞职后,不知道该怎么介绍自己,后来她定义自己是自由撰稿人。一段时间后,我看到了她的另一本书,叫《如果你在就好了》,依然是写旅行,但少了活泼的调侃,收获了更多温暖的故事。她就这样,一边写作,一边旅行,不吝惜自己的感情,将它们抛给风景。

还有一位叫飞鸟鱼的女孩,和蔻蔻梁则相反,她主张选择自由不一定要建立在辞职之上,力求寻找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飞鸟鱼说,工作可以让她实现事业的成就感,而旅行是她喜欢的事。

十二是个理性的女孩子,我是通过她的随笔《女心》认识她的。她说自己是个特别理性的人,当大学同学还在挑剔工作的时候,她却尽早选择了一个基本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并且很努力地工作。那时候同学们在玩,嘲笑她加班受苦。可后来当时的同学们都找了工作,开始加班,她却辞职,玩了起来,当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她说这是因为她觉得写作是她一辈子唯一喜欢的事,她形容这是“先苦后甜”。

但我还是有疑问,如果是这样那何必之前工作几年?又或者,几年的勤奋可以换来一生的积蓄?十二告诉我:“首先你得有个很长远的目标,才会为将来的目标累积。年轻的时候,如果你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我累积上,你才有底气选择一种自由的生活。而且我觉得,在这个苦的过程中,我同样也玩了。很多人的玩,不过是消磨时间。真正会玩的人,一定也会从玩中创造价值。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增值,很重要。这样你才有另外一种视角,做出最好的选择。”

在露露的店里也时常有她羡慕着的人,有为了方便旅行选择经常出差工作的人,一年到头都在路上辗转,乐此不疲;也有毅然决然地辞掉别人眼中很好的工作,开始没有目的没有限定时间行走的人。

开咖啡店,需要勇气,尤其是辞职开一家店。不是一时的新鲜感,应当是发自内心你想要的生活,是你选择后即使遭遇百般困境也无怨无悔的生活,是有勇气在生命中冒险的生活。

一家小店,原来要经历那么多的考验,那些付出随着梦想镌刻在时光里,或许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一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

你要的生活,不在远方,就在西塘。而在西塘的露露,很少再有人关心她的过去了,那个女孩子曾经的样子,曾经的幸福与不幸福。

MS-Bamboo里的miss

用心对待生活,结果一定会是美好的。不惦记那个梦了,那个有你,有我,年纪小的梦。但是总觉得还是会成真的。Miss you so bad

那是一个睡不着的夜晚,无聊地刷着微博,突然看见一家叫“MS-Bamboo”的店,微博的内容是这家店装修完毕准备营业。点开图片,看到一大堆好玩的东西:游戏机、桌面足球、大投影。整体装修和陈列极具设计感和时尚度,还有几张甜点的照片,更像是五星酒店法式大厨的广告图片。当时心里其实在想:真的假的,成都有这么洋气的店?

后来,因为工作太忙,我也一直没去,直到一位在大理开咖啡馆的朋友来成都,说想去一些特别的店坐坐,我的脑海中立马想起了这家“MS-Bamboo”。朋友问我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店时,我却一时语塞,只是告诉她到了就知道。

MS-Bamboo不是临街的店铺,而是开在一家高端写字楼的二层。第一次去还是在保安叔叔的指点下找到的,不过当二楼的电梯门一开,就豁然开朗了。

没错,就是这里!走过自动玻璃门,在你面前会出现一棵神奇的大树,需要两三个人环抱那么粗,既有一种生态的美感,又让人在门外时不会直接看到门内,感觉别有洞天。

当你走过那棵大树,再次豁然开朗,或许会和我一样尖叫起来,一定觉得自己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左边是放着各种饮料和甜点的吧台,吧台对面是一条长桌和十来个白色的圆形小沙发,墙上一只猪的涂鸦,时尚又有喜感,靠窗也有一些座位和壁挂电视,窗台放了很多书,还有一个红色的电话亭,看见有位小女生在这里玩自拍,一幅完全可以演韩剧的场景。

到了这里是不想就立马坐下的,好奇心让我继续往里面走,看到两位画家在画画,一位长头发,另一位光着膀子,两个人就这么聊着画着。第二间房也有很多对坐的座位,还有树枝穿插在其中,墙边堆砌着原木,还有一个让人很有温暖感的壁炉,像是到了北欧童话里的小屋,温馨至极。

连接第二间到第三间的地方有一个“榻榻米”形式的游戏空间,三个男生在里面玩电游。顿时怀疑自己是不是来到了朋友家,可以甩掉鞋子,昏天黑地、肆无忌惮地玩。

第三间更加让人疯掉,室内仿真的草地铺上一条石板路,中间一棵“秋天的小树”太有诗意了,这里是有门帘的包间,非常有隐私感的独立的包间。我们选了一间坐下,点了两杯咖啡,一份三明治,一份甜点。

趁等待的间隙,我又起身逛起来。仔细一看,包间外挂的油画居然都是真画。因为很多店里挂装饰画都图省事买仿品,虽然看起来倒也没什么影响,但看到一幅幅标注日期的真实画作在店里展示,还真有些被打动。

从第三个区域可以上到第二层,楼梯的左右两侧被白色的灯柱点亮,灯柱组成一只大斑马图案,拿起手机忍不住拍下一张。楼上同样是可以喝东西的地方,比楼下要幽静,另一种风景。

此番景象也让大理来的朋友连连赞叹,在大理更多的咖啡馆都是原生态的文艺风格,第一次感受到这么有设计感的场所,的确让人大开眼界。我有些得意地说:“怎么样,我推荐的没错吧!”

这家店的老板叫张蔚,高高的大男孩,平常就说四川话,前几年在澳洲留学,和几个留学生朋友一起创立了这家有意思的LOFT。因为当时我的节目正在举办文艺分享会,张蔚又恰好看到了我们的活动微博,和我们有了联系,很快就开始商谈具体的事项,我们约在下个月在店里举行一场读书分享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