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们成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23:30:04

点击下载

作者:刘正奎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分享,我们成长

分享,我们成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分享,我们成长作者:刘正奎排版:汪淼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出版时间:2018-07-31ISBN:9787519246587本书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打开“手机百度APP”,点击搜索栏中的“相机”图标,选择“AR”模式,并将镜头对准图片,您将看到完整的课程活动说明!图1 “纸片人”的故事图2 第二章第一节“欢乐相逢”,游戏“爱的密码”图解图3 第四章第一节“一路同行”,游戏“激流勇进”图解图4 第四章第二节“还好有你”,游戏“同舟共济”图解图5 第四章第三节“关爱支持”,游戏“走绳子”图解图6 第七章第四节“迎刃而解”,游戏“拆弹部队”图解第一章什么是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式学习是指儿童、青少年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和共同成长。该模式鼓励儿童、青少年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获得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

小组合作式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活动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活动改革。此外,各国的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具体形式和名称不甚相同,例如,欧美国家称其为“合作学习”,苏联体系则称其为“合作教育引”。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式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活动中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完成活动目标,进而实现共同成长的活动。

基于教育指导方向和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在此将小组合作式学习推荐给使用本手册的活动带领者。团体游戏与多手段活动

团体游戏,又称群体游戏、集体游戏或集体活动等,参与人数通常为8—12人。这种游戏可被视为一种以共同成长为目标的实验学习活动,它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成员在游戏中了解自己,学习人际关系技巧以及团队合作方式。

除了团体游戏,我们还引入了多种活动手段,包括视频活动、情景讨论等。与以往课堂活动中的讲演、“灌输”教科书的方式相比,儿童、青少年更乐于接受这些有趣的活动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手段活动更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生命体验活动中,使他们更好地感觉到他们是在做自己。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活动手段,要很好地诠释本手册所倡导的活动理念,带领者的行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具有正向的目标、具有开放性的接纳态度,以及对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关注。

我们希望带领者尽可能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用适度的奖励取代惩罚机制,尽力让每一位儿童、青少年都获得表达的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发言中的本真,最重要的是,时刻让他们感受到成人对他们的重视与关爱。分享与成长

在一年的相互陪伴中,儿童、青少年的心情如何?“这一年的心理课让我感到开心、快乐,让我回到了童年时光,使我在孤寂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点乐趣。”——唐小迪“这一年的心理课开展了很多活动,都非常有意思。我们在活动中明白了很多道理。”——范庆“心理课给我的印象就是‘很有趣’。我很喜欢这些活动。”——杨静芝

在两个学期的共同成长中,我们能带给孩子什么?“在这一年里,我收获了很多东西,比如团队精神、责任心,我学会了尊重他人,也学会了为别人着想……”——陈龙“上了心理健康课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读了这么多书,我追求的是什么?现在我明白了,这十年的书不能白读,我必须要有追求。现在我会对自己说:‘相信自己。’”——黄春燕“心理课让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在人生路上,你不是只有自己,你还有亲人和老师;做任何事情,方法都不是唯一的,只要你认真思考、努力去做,你还会想到另一种更好的方法;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仅凭聪明和努力就能办好,有时候你需要团体的力量。心理课让我明白了有什么是值得我去努力的。”——冯丹

在24节心理健康课之后,孩子有什么改变?“现在看来,我好像变得自信了,我能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给朋友,朋友也会和我分享他的事情,我认为朋友之间就应该是这样。这让我在以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之中多了份技巧。”——谷明月“在上了这么久的心理健康课后,我发现自己变得开朗起来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的所有表情隐藏起来,也不再排斥与男生说话了。说实话,在上初中时,除了几个好友之外,如果有人靠近我三步以内,我的眉头都可以皱得夹死一只蚊子。不过现在不会了,我学会了宽容,所以我收获了友情。现在,我的日子天天都是晴天,我的心情也很好,我从以前的沉默寡言到现在与周围的同学都有交往,进步很大呢。”——张义玲“以前,我总是嫌自己不够好!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每个人都有缺点,人无完人!以前,我的脾气总是很暴躁,我很容易生气、骂人或埋怨别人,从不反省自己,现在,我不会那样做了,我极少发脾气,遇到事情也不会太过计较!每次别人向我提出建议,我都会悉心听取,再检讨自己!”——金娇“在这一年中,我变了,我不再是那个做什么都会轻易放弃的小女孩,我的身上也少了许多稚气,多了几分成熟。我知道遇到什么事情可以向他人倾诉,一起解决;做什么事情都要勇敢地去尝试,因为我相信路一直都在。”——朱敏第二章建立小组“小组”是活动的关键单位,它不仅是传统活动中带领者将儿童、青少年随机分配而成的群体,也是在不同的“任务”中,共同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共享相同经历的一群伙伴构成的团队。

在我们的“小组”中,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支持,他们在组内开放地分享自己的经历与见解,无论他们的看法是否一致,都能够理解和接受个体间的差异,同时尊重小组里的其他成员。因此,在建立小组的过程中,应该着重促进小组成员间的情感联系,让他们成为为同一目标而努力的团体。

在本章中,我们将引入一种重要的互动方式——“爱的密码”(详见后文)。对于本手册中提到的活动而言,“爱的密码”将是贯穿小组内和小组间积极互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是对积极表达、完成任务等成功经验的鼓励,亦可作为对负面情绪体验的抚慰。带领者尽可能多地运用“爱的密码”,将有助于儿童、青少年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关爱,表达自己对他人的积极关注,不断积累他们共享的情绪,最终建立儿童、青少年和带领者之间的深刻的情感联结。欢乐相逢活动简介

本活动是这本手册中一系列活动的起点与铺垫,在本活动中,带领者将和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约定活动的形式和守则,并分享一些只属于这个课堂的“密码”。活动目标

1.帮助儿童、青少年建立小组。

2.指导儿童、青少年学会贯穿活动的关键手势和小游戏。活动流程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活动地点:室内,有较多空间为宜。

2.活动道具:(以48人分4个小组为例)

A4纸4张,正面用大字体分别打印 “2”“3”“4”“2”,每张背面打印一幅图画,例如水果、动物、地图等。将每张A4纸分为12份,每一份上都有图画信息的一部分。(正、背面如下图所示)

大白纸4张,彩色笔4套。正面示意图  背面示意图

3.设计手势:带领者可自行设计一个能够引起儿童、青少年注意的简单手 势。活动阶段(40分钟)

1.引入与介绍(5分钟):带领者自我介绍,并向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介绍本系列活动的大致内容、时间安排(持续时间和上课频率)以及主要的活动形式(活动与视频)。

2.约定手势(5分钟):带领者向参与者演示自己设计的手势,并邀请他们练习这个手势。

当他们正确完成动作后,带领者说:“这个动作是我们的第一个课堂指令。以后,每当我或其他的活动带领者在课堂上做出这个动作时,就表示需要你们把注意力集中过来,当看到带领者做这个动作时,你们就跟着带领者一起做。如果有人没看到,你们可以向他做这个手势。我们再来试一次。”

带领者重复动作一到两次,强化参与者的记忆。

在后续的活动中,带领者请坚持使用此手势,不断强化参与者的记忆,以增强课堂控制效果。你也可在任何需要参与者关注你的环节先使用此手势,以吸引他们的注意。

注意:此处教给参与者的手势是一种积极的课堂纪律规范手段,在以后的活动中,当他们出现吵闹或过于活跃等情况时,带领者可以采用此手势。请避免使用喝止的方式。

3.游戏分组(13分钟):游戏名称为“寻找有缘人”。

带领者将打印好的48张纸片分发给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每人一 份。

带领者:“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叫作‘寻找有缘人’。大家看手上的纸片,每张纸片上面都有一些零碎的信息,这些信息分别来自四张不同的图画。什么叫作‘有缘人’呢?如果你们手中的纸片能够组成一幅完整的图案,那么你们就是‘有缘人’。下面我邀请大家凭着你们纸片上的信息找到你们的‘有缘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人都不能讲话。”

参与者进行游戏。

当参与者完成拼图后,带领者说:“现在请大家看看自己的‘有缘人’是谁。看到你们找到自己的‘有缘人’,我很高兴,既然你们这么有缘,那么我将邀请你们组成一个小组来完成之后心理健康课的活动。”

带领者:“请大家看看手中这幅拼好的图案。我在这幅图案背后藏了一个‘大秘密’,下面请你们将这幅图案翻过来,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秘 密。”

请每个小组的参与者念出图案背后的信息。

带领者总结并在黑板上记录:“我听到你们说有 ‘2’‘3’‘4’‘2’。你们猜猜这些数字是干什么的呢?”

参与者做出回答。

带领者:“大家说得都很好,这几个数字其实是一串密码。”

注意:当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完成游戏时,带领者邀请他们保持现在的位置。

4.爱的密码(12分钟):

带领者提问:“大家知道密码的作用吗?”

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做出回答。

带领者分享:“大家说得都很好。我给大家的密码是用来传递信息的,我们看到密码是2、3、4、2。密码不能用嘴巴念、不能用手写,不然就不能保密了,大家想想还有什么方法能传递密码呢?”

参与者分享。

带领者总结:“我们可以用手和脚打出节奏来传递这个密码。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带领者演示,有节奏地击掌,每小节分别为2、3、4、2次,如下所示:

带领者:“大家听懂了吗?请和我一起尝试一下。”

带领者与参与者共同完成一次“爱的密码”,当参与者基本掌握时,可以尝试用跺脚或拍桌子等其他方式传递这一密码。

带领者总结:“看来大家都学会了爱的密码。既然学会了,我们就要使用它,当我们要鼓励他人的时候,我们就用这样的形式传递信息,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样给自己支持。”

在后续的活动中,请带领者坚持使用爱的密码,不断强化儿童、青少年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在任何需要鼓励或支持的环节,带领者都可以邀请参与者用爱的密码来表达。

5.建立小组(5分钟):带领者分发大白纸和彩笔。

带领者:“在刚刚寻找有缘人的游戏中,聚在一起的人是很有缘分的,你们以后可以共同参与游戏、活动,共同讨论问题,所以你们就是一家人了。请你们在课后一起为自己的家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再想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响亮口号,大家还要在这张白纸上绘制一张自己家族的名片。下节课,我们会邀请每个小组介绍自己家族的名称,而后每个小组会得到一分钟的时间,这期间你们可以用自己设计的最具吸引力的表演或最独特的介绍方式向其他人展示你们家族的个性与特色,让大家记住你们。”

邀请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后讨论自己小组的名称、口号和标志动作,并在白纸上制作自己小组的名片,在下次活动中展示。☆ 温馨提示

可能有些活动团体或班级已经有了其他活动的小组,带领者也可以将他们原有的小组进行强化和重新赋予意义,并作为本系列活动的小组,以便开展以后的活动。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在首节活动中,带领者如果能够充分地向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传递出尊重的感觉,将有助于发展出平等的活动氛围,有利于提升后续活动的效果,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名字的故事活动简介

本活动将在上次活动组成的小组的形式基础上,通过展示和活动,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使小组内形成共同成长的氛围,为后续活动的小组体验模式打下基础。活动意义

独立成长是学校教育中学生发展的主要模式,但此模式并非唯一的、全面的。在团体中与他人共同成长的经历可以使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

发展,尤其可以促进他们在人际关系领域的发展。活动目标

1.帮助儿童、青少年体验小组共同成长的氛围。

2.促进小组的凝聚力。活动重点

儿童、青少年对小组游戏的体验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带领者可以在参与者完成游戏后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并做出总结。活动流程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活动地点:室内外皆可,需要有较多活动空间。

2.活动前指令:带领者需要在活动前收集各小组的小组名称,同时要求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在活动前准备自己小组的名片和特色介绍。

3.熟悉游戏规则。活动阶段

1.小组展示(20分钟):

带领者:“下面我们会进行点名,但这个点名和平时不太一样。我会叫到小组的名字,请被叫到的小组成员到大家前面展示自己小组的名片,一起朗诵你们的口号并做出标志动作。然后你们可以用一分钟的时间让大家记住你们的小组。”

带领者根据参与者提供的小组名称,依次邀请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在每个小组展示后,都邀请其他同学用“爱的密码”给予鼓励和回应。

注意:带领者可以在小组提交名称时再次提醒他们准备一分钟的特色介绍,以便活动时使用。

2. 小组体验游戏(20分钟):游戏名称为“解手链”。

带领者讲述游戏规则(2分钟):第一,游戏分小组进行,在游戏中,每个小组的成员组成一条首尾相连的“手链”。第二,在游戏开始时,小组成员围成一个圈,用时约为1分钟。第三,每个人的双手分别牵上两位不同的小组成员,且不能是身边的同学,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在3分钟内通过这样的牵手形成“手链”。第四,在所有人双手不松开的前提下,小组成员在5分钟内共同合作,将交错的“手链”解开,变成圆形。

小组分享。带领者邀请参与者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在游戏过程中的感受(5分钟)。

带领者总结:“在分享中,有的人说到玩这个游戏很开心、能开动脑筋,有的人说每个人都是手链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状况,这个任务都无法完成。这些都是团体活动带给大家的体验。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有很多团体游戏,将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希望每一个小组都会有一段独特的经历。

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带领者需要观察各小组的手链是否为一条,如出现两条或更多手链,带领者需要提醒参与者进行调整。在解锁环节中,参与者的手不能松开,但是可以转动。在小组分享环节中,带领者要注意听取参与者的感受,在总结过程中可引用他们的原话。

3.活动延伸:如果条件允许,带领者可以组织各小组成员在活动后与自己小组的名片合影,将自己小组的标志动作和名称用影像记录下来张贴在活动室 内。活动难点

本活动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了解和接受团体的游戏形式,带领者不必更深入地分享团体对儿童、青少年个人身心发展的作用,引导他们体验身处小组的感觉即可。第三章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儿童、青少年重要的成长任务,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关键性基础。

我们在本章提到的自我认识,既包括广义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也包括帮助儿童、青少年悦纳自己、爱自己,引导他们萌生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的意识。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即体验式学习,它可以让儿童、青少年更多地分享彼此获得的经验。

在此,我们向初次引领儿童、青少年分享的带领者或想在分享环节取得更多进展的带领者推荐4F经验学习法。这里的4F分别是:Facts(事实),从不同角度去看、观察,通过五官观察就能描述的时间和经验,无须多做解释;Feelings(感受),由心而发的感觉或情绪,表达情感触动;Findings(发现),探索经验中对个人与群体带来的意义和价值;Future(将来),未来的很多可能性和可能的选择,把发现、获得的经验转化和应用于将来的生活中。

更简单的方法则是在引导分享的环节灵活运用下表中的各种提问。

如果你尽可能多地将这些方法运用在活动的分享环节,那么参与活动的儿童和青少年将更容易理解活动目标,更好地表达自己。哆基朴的天空活动简介

本活动将通过视频分享的形式,让儿童、青少年明白生命是一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我们从不知道自己是谁,到慢慢地从别人眼中、从生活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和特质,最终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理想与人生价值。活动意义

让儿童、青少年在动画角色中发现每个生命都有其价值,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其意义,同时提升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信心。活动目标

1.与儿童、青少年一起感受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帮助他们肯定自己的努力和付出,鼓励自己,坚定地做最好的自己。

2.通过哆基朴(意为一只狗的大便,出自《哆基朴的天空》)的故事帮助儿童、青少年重新审视自己,明确地认识自己。活动重点

活动的重点在于儿童、青少年自身对影片的感悟与理解。每个儿童、青少年都有其特别之处,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与选择,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活动流程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活动地点:室内,需要多媒体设备。

2.准备活动资料:《哆基朴的天空》视频资料;《哆基朴的天空》回顾用幻灯片;《哆基朴的天空》分享用幻灯片;白纸(长10厘米,宽5厘米);笔(每人一支)。

3.了解故事内容:

哆基朴在一只小花狗排泄之后来到这个世界上。它孤单地趴在农村的小路边,它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连鸟儿都不喜欢他。一堆被农夫掉落在路旁的泥土——这些泥土原本是被从田地里挖出来准备盖房用的——告诉哆基朴,万物都有存在的意义,它一定会有用的。后来,泥土又被农夫带回了农田,离开了哆基朴。晚上,一片被风吹来的叶子来到哆基朴身边,它告诉哆基朴,万物都是生死循环的,只是方式不同,随后,叶子又被风吹走了。一只母鸡带领一群小鸡从哆基朴身旁路过,哆基朴请求它们把它作为午餐,却被拒绝。哆基朴感到自己不被这个世界需要,含着泪度过了雪夜。一场春雨过后,哆基朴旁边伸出了一支蒲公英,它对哆基朴说,它要开出美丽的花,需要哆基朴的帮助,哆基朴终于知道自己原来可以帮助蒲公英开出美丽的花,激动地接受了这个请求。蒲公英和哆基朴抱在一起……盛夏,蒲公英开出了美丽的花儿,然后又化作千万个蒲公英种子随风飞过高山、峡谷,飘过森林,飞向远方……活动阶段

第一课时(40分钟)

1.引导与提问(4分钟):

带领者:“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你们知道狗的大便吗?你们喜欢它吗?你们觉得狗大便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现在看一个叫作《哆基朴的天空》的电影,看一下在哆基朴的生活中发生了怎样的故 事。”

2.观看动画短片(30分钟):观看《哆基朴的天空》。

3.分享环节(5分钟):

带领者提问:“哆基朴是什么呢?”

等待参与者回答。

带领者提问:“它在知道自己是什么之后有什么感想呢?”

邀请参与者分享。

带领者提问:“它最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了吗?”

参与者回答。

4.活动延伸(1分钟):

带领者:“请大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人写一篇读后感,把你看过短片后对哆基朴的感受和想法都写下来,同时也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通过它的故事得到什么启发。下次活动我们将一起深入理解和讨论这部影片。”

第二课时(40分钟)

1.回顾影片(10分钟):

带领者使用幻灯片引导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回顾影片内容。

可参考以下指导语:

哆基朴是一坨平凡的狗大便。最初,它通过一只鸟知道了自己是谁。就像我们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是从与别人交往的经验中开始渐渐地了解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喜欢自己的人、讨厌自己的人,还会遇到一些既不喜欢也不讨厌自己的人,就像哆基朴遇到的泥土、叶子、鸡妈妈等。正因为这些人给了我们爱、关心,或者对我们表现出不欣赏甚至厌恶的态度,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才渐渐清晰起来,就像哆基朴一样,我们也开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实现人生价值。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我们也许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等待与寻找的过程,就像哆基朴一样经历春、夏、秋、冬……

注意:本环节主要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回忆电影的内容,为他们构建故事的主线框架,不仅要帮他们理解故事,更要引导他们加深对故事的感悟。以上指导语供带领者参考,带领者可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自行发挥。

2.引导与分享(25分钟):

按照故事的脉络分情景引导儿童、青少年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哆基朴身边发生的一切,以及哆基朴是如何在这些情景中了解与探索自我的。

邀请有感触的儿童、青少年分享自己的感动之处,让他们畅言对哆基朴或他自己的遭遇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影片的整体评价和感想。

注意:顺应儿童、青少年的思路与关注点,带领者只需把握活动核心——发现自我、悦纳自我。

3.重新认识自己(5分钟):

邀请儿童、青少年在纸上写下对自我的认识。

带领者总结:“看过哆基朴的故事,大家都有很多感想,我相信很多同学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想邀请大家在纸上写下这些新的认识——看过影片后,你对自己有什么和以往不同的认识。”

注意:引导儿童、青少年重新认识自己,指导语仅供带领者参考。活动难点

在视频分享活动中,带领者与儿童、青少年的互动(或带领者对儿童、青少年的引导)较少,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自己去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不同个体的领悟程度会大不相同,理解速度也存在差异,而且他们的想法往往超出带领者的想象。

带领者在活动中需注意引导儿童和青少年去感悟和内化故事提供的信息,对他们不同的思考提供积极关注。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动简介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人格发展逐渐稳定,自我认识不断清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经历将影响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认识。片面的理解很容易使青少年对自身的认识发生歪曲,以至影响其认知、行为以及价值观的发展。本次活动将帮助儿童、青少年从自身和外界两个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学习一种客观而全面的自我认识方式,帮助他们完成青少年阶段的成长任务。活动意义

在孩子寻求的积极经验中,有一种是被他人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的尊重而产生的体验。有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将那些经内化而成的、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自我去除,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使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活动目标

1.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2.通过带领者的尊重、关爱和积极的关注,让儿童、青少年感受并发现自身的力量。活动重点

带领者需要将自身放低,真正尊重和欣赏儿童、青少年。当我们尊重他们,他们的闪光点和价值就会自然呈现,对于这些闪光点和价值,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并真诚地欣赏它们。在这样的积极的关注中,儿童和青少年才能更好地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更好地发展下去。活动流程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活动地点:室内。

2.活动前指令:请每位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带领者可留一些纸笔,备用)。3.熟悉活动规则。活动阶段(40分钟)

1.引入与热身(7分钟):

带领者:“在前面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哆基朴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今天我们也来认识一下自己。下面我们先进行一个热身游戏。”(带领者引入阶段耗时约2分钟。)

热身活动“不管三七二十一”(5分钟):所有参与活动的儿童按座位次序依次报数,每遇到含“7”(例如7、17、27)或7的倍数(例如14、21、28),报数的人不能出声,而是站起来拍一下手掌。所有参与者均报数完毕为一轮,一轮结束后,统计出错的参与者的人数,邀请出错的人上台,接受一个为大家做示范的挑战,每组以5人左右为宜。

也可用类似“击鼓传花”等活动,以随机的方式挑选出接受挑战的儿童或青少年。

注意:在热身活动第一轮结束时,将要接受挑战的出错人数在3—7人内皆可,当人数超过8人时,可从中挑选出5位接受挑战;当出错人数少于3人时,则需再随机选择2人与出错的参与者一起接受挑战。在该活动中,带领者需提醒参与者报数要迅速,没有在第一时间报数同样会被视为出错。

2.主题活动(33分钟):

主题活动分为活动环节和分享环节,前者约用时15分钟,后者约用时17—27分钟。

在活动环节,让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在白纸上写下20句“我是……”(5分钟)。例如,“我是XXX”“我是XXX学校的学生”“我是个爱看书的人”“我是个爱唱歌的人”,等等。

活动前,先请刚刚被挑选出来的几位参与者上讲台为大家做示范。问第一位参与者:“你是谁?”等待他做出回答。然后再问:“你是谁?”要求他的回答必须与刚刚的回答不同。如果第一位参与者无法给出新的回答,则开始向第二个做示范的参与者提问,问题依旧是“你是谁?”和第一位参与者一样,第二位参与者也需要每次给出不同的答案,直到答不上来为止。如果前两位参与者完全不能理解他们要如何回答问题,带领者可以稍做示范,然后继续提问。在让几位参与者示范之后,让所有参加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将他们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

参与者写下答案(10分钟)。

接下来进入分享环节。请一两位儿童或青少年分享他们的答案和答题过程中的感受(为其他参与者的分享提供示范,用时5—10分钟)。

分享的主要目的是让分享者从他人眼中看见不一样的自己。带领者要引导参与活动的儿童或青少年进行互动,让他们去发现自身的正面力量。

若分享者分享的内容一部分是自己的优点,一部分是自己的缺点,则可先将分享者的几个比较典型的特点按照优点和“还不够好的地方”划分好,复述给他,然后再邀请其他参与者回应分享者——他们看到的这个人是否与他的描述一致,除了他提到的这些优点外,他还有哪些优点,可以将这些优点具体到某件事情上(比如,如果有人提到分享者的优点是乐于助人,带领者可以追问“能不能说一件他帮助别人的事情?”),以加深这些回应对该分享者的影响。对于那些“还不够好的地方”,带领者可以向参与者解释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些“还不够好的地方”。

例如,如果分享者认为自己“性格不够开朗”,带领者可以说:“人的性格天生就有内、外向之分,性格比较内向并不是缺点,内向的孩子看似不太活跃,但是他们往往也有冷静、沉稳、善于逻辑思考这些长处。”

带领者还可以将这个问题抛给其他参与者,“你们如何看待刚刚这位同学提到的这一点不足呢?”还可向他们提问:“你们觉得怎样可以克服这个不足 呢?”

对于那些在分享中提到了自己的很多缺点,显得比较挫败的分享者,带领者可以反向提问。例如,如果有人说“我是个失败的人”,带领者可以请他分享一件自己做得最成功的事情,或者邀请一位他的好友分享一件他觉得这个人做得很成功的事情。

在做示范的儿童或青少年分享之后,邀请所有参与者在小组内自由分享(10—15分钟)。

带领者解说:“人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我们要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尤其去发现自己还未能看到的自己身上的‘价值’,同时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接纳它,它也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还要继续去发现它们。”(用时约2分钟。)

注意:在示范过程中,分享者做完示范之后,带领者可以给予他语言上的鼓励。在参与者写“我是……”的答案时,提示他们可以尽可能多地写。对于实在无法完成20句的同学,则能写多少写多少。在带领者解说环节,带领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活动情况、参与者的情况以及自己的语言风格,参考方案中给出的提示自行组织语言。

4.活动延伸:带领者邀请每位参与活动的儿童或青少年在课后仔细观察自己的小组成员,发现他们的特质,为下次活动做准备。活动难点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当他们在分享“我是……”时,带领者要引导其他人给予回应——他们看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和他自己写的有何不同;但要注意避免有的人因起哄和哗众而故意说一些贬低该分享者的话,要引导其他人说出他们看到的该分享者的长处、优点和做得出色的地方。为了充分体现活动的主题,也为了使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彼此欣赏、彼此尊重,带领者应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对这些孩子的欣赏与尊重。身教比言传更重要!背后留言活动简介

在本活动中,带领者将带领儿童、青少年进行不同的团体活动,并引导他们在这些活动中通过他人的视角审视自己,完善自我认识。活动意义

他人的反馈是人们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在前期的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儿童、青少年已与他们的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将通过小组其他成员的视角,进一步增加他们对自己的反思,从而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活动目标

1.帮助儿童、青少年从不同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2.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尊重、关爱和积极的关注,提升他们的正向能 量。活动重点

在本活动中,儿童、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描述与评价是关键内容,带领者应着重引导他们真挚、深入地阐述对别人的看法。活动流程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活动地点:室内,需要有较多活动空间。

2.活动材料:每人一张大白纸(大于A4为宜)和一支彩笔,每个小组一卷双面胶。

3.熟悉活动规则。活动阶段(40分钟)

1.热身活动(10分钟):游戏名称为“口香糖”。

带领者介绍游戏规则:(1)所有人问发令员“口香糖,粘什么”;(2)发令员发令,例如“口香糖,粘肩膀”,所有参与者(包括发令员)必须迅速地找到另一个人,两人的肩膀粘在一起;(3)最后剩下的一个人变成发令员,继续游戏;(4)游戏前需声明,有些指令应该被禁止。

游戏分小组进行,每组先推选一名发令员。

2.主题活动(30分钟):游戏名称为“背后留言”。

带领者介绍游戏规则(2分钟):(1)每个人有一张大白纸,在纸的最上面一行写下自己的姓名和对留言者说的一句话,然后大家互相帮助,用双面胶把纸固定在自己的后背上;(2)每个人需要用背上的白纸收集小组内其他成员对自己特质的描述,并且在其他每位成员背后的白纸上写下自己对他们的认识。

带领者分发道具,参与者分小组进行活动(15分钟)。

游戏结束,参与者取下自己背后的白纸,仔细阅读别人的留言(2分 钟)。

接下来是分享环节(10分钟)。带领者邀请参与者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看到别人的留言后的感受,以及对其他人的反馈(可鼓励儿童、青少年使用爱的密码表达感谢与支持)。活动难点

部分儿童、青少年在留言环节可能不会以严肃的态度发表对别人的意见,带领者需要引导参与者以真诚的眼光去评价他人,尽量避免出现玩笑型或攻击型的留言。第四章爱与归属

个体对爱与归属的需要也被称为社交的需要。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中,这种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和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以捉摸。它与个体的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觉察、无法度量的。

一般情况下,对处在中、小学时期的儿童、青少年而言,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占主导地位的。此时,他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能被较好地满足,他们需要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是自身能否被群体接纳或能否得到他人的关注。建立团体将有助于他们对爱与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为他们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助力。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两点:第一,小组的建立不代表形成了真正的团队,只有所有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分享彼此对共同事件的经验,才能促使因外部设置而组成的小组转变为真正的团队;第二,团队的建立不是一次或几次就能完成的,儿童或青少年在团队中获得的各种体验需要多次加深,才能将其内化为他们对团队的理解和认识。一路同行活动简介

本活动将通过团队体验活动,使儿童、青少年在与小组成员共同进退的过程中增长团队意识,体验作为集体成员被关注、被重视的感受,以此培养他们的集体归属感。活动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家庭、工作单位,或者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感、寂寞感,获得安全 感。

在群体内,成员可以与别人保持联系,获得友情与支持;成员间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行为表现是协调的,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致对外时,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能体会到大家同属于一个群体,特别是当群体受到攻击或取得荣誉的时候,群体成员会表现得更加团结。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设置的难关,帮助儿童、青少年体验与团队一起努力的过程中的感受。

2.引导儿童、青少年体验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关注,提升儿童、青少年对团队的归属感。活动重点

本活动的关键是带领者使儿童、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团队成员对自己的重视,体验自己归属于集体之中。在主题游戏环节,带领者应尽力营造团队成员

不离不弃的氛围。活动流程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活动地点:室外,或足够宽敞的室内(长50米以上、宽8米以上)。带领者在活动开始前可预先在地面上画出游戏的起点和终点。

2.活动道具:44块木块(每小组需要的木块数量为小组人数减1),尺寸约为20cm×7cm×3cm;如没有合适的道具,可以用普通方砖代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