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肌系统影像检查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21:37:53

点击下载

作者:袁慧书,徐文坚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骨肌系统影像检查指南

骨肌系统影像检查指南试读:

前言

累及骨肌系统的疾病种类繁多,近年来骨肌系统新检查部位、新检查方法层出不穷。我们平时在临床工作中经常看到患者从其他医院带来的骨肌系统影像资料,图像差异很大,有的甚至达不到诊断要求。对此问题,骨肌放射学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都有共识,因此大家共同商议决定撰写《骨肌系统影像检查指南》。实现骨肌系统影像检查的规范化是我们的工作动力,也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骨肌放射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重点之一。《骨肌系统影像检查指南》经过骨肌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两届委员会的共同努力,凝聚了两届委员的智慧和经验,参阅了全球最新的文献,其间还多次邀请了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的专家们共同商议修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经过近两年的撰写和多次讨论定稿,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本书内容主要依据解剖部位编排,共分7章,涵盖了头颅、脊柱及胸骨肋骨、上肢关节、上肢骨骼与软组织、下肢关节、下肢骨骼与软组织等骨肌各个系统各个部位,并单独列出了“关节造影检查”一章。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从影像诊断医生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X线的摄片体位、CT的图像重组技术及MRI序列选择等与诊断最密切相关的问题。对具体的摄片(扫描)参数并没有详细涉及,而是对图像质量提出了标准,希望通过控制图像质量达到扫描技术的规范。《骨肌系统影像检查指南》采用条目化的写作风格,凝练基本要点,选择口袋书的方式印刷,便于日常工作使用。本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师、技师的日常工作必备参考书,在骨肌系统影像检查规范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编写虽然参阅了大量文献,并经过数次讨论修订,但错误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道们批评指正。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骨肌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年8月10日致谢

感谢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所有编者的共同努力,感谢常晓丹、龚沈初、龚向阳、雷新玮、梁志刚、牛金亮、强永乾、宋法亮、宋英儒、田军、王武、于静红、余卫、曾献军、邹月芬(按姓氏拼音排序)在指南定稿、修改过程中做出的贡献。

感谢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余建明主委带领的团队在指南的讨论、修订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孙宇社长给予的大力帮助,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李君主任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第1章颅面骨第1节颅骨一、X线检查(一)颅骨后前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俯卧,下颌内收,前额及鼻尖贴床面中线,头正中矢状面垂直床面并与中线重合,听眦线垂直床面,双外耳孔与床面等距。(2)投照野:25cm×30cm。(3)中心线:从枕外粗隆经眉间中点垂直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

图像应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要求矢状缝、鼻中隔居中,两眼眶等大对称,额顶骨显示良好,颞骨、枕骨、筛骨及蝶骨等可部分显示。(二)颅骨侧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俯卧,被检侧贴于床面,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平行,两外耳孔连线垂直床面。(2)投照野:25cm×30cm。(3)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

额骨、顶骨及枕骨等显示良好;颅底前、中、后窝呈阶梯状排列亦显示较好;蝶鞍骨皮质显示清晰,左右前床突、后床突重叠;眶板投影为一条线。(三)汤氏位(头颅前后方向半轴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仰卧,下颌内收,头正中矢状面及听眦线皆与床面垂直。(2)投照野:25cm×30cm。(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角,通过眉间上10cm经枕外粗隆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

图像应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颌骨升支;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鞍背位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二、CT检查(一)颅骨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非螺旋扫描模式

1)扫描范围:从听眦线平面连续向上扫描至颅顶。

2)扫描角度:平行于听眦线。

3)层厚:≤5mm。(2)螺旋扫描模式

1)检查体位:仰卧位。

2)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

3)重建算法:采用骨重建和标准重建算法分别观察骨组织和软组织。

4)重组方法: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必要时补充容积再现或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横断面平行于颅底,矢状面平行于颅脑正中矢状面,冠状面垂直于颅底。层厚≤5mm;颅底部或重要解剖区域,可用1~3mm层厚。2.图像质量要求(1)清楚显示颅骨形态、骨质结构及颅外软组织,脑组织结构显示清晰。(2)照片须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尚须包含定位像及定位线。(二)颅骨CT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增强扫描前须有颅骨CT平扫。(2)推荐动脉晚期扫描,必要时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3)检查技术要点同颅骨CT平扫。2.图像质量要求

动脉晚期图像要求扫及层面动脉明显强化;静脉期要求静脉内对比剂填充。余同颅骨CT平扫。三、MRI检查(一)颅骨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头部相控阵线圈。(2)成像范围:颅底至颅顶。包括全部的颅脑组织,下至枕骨大孔水平。(3)检查序列与要求1212

1)基本检查序列:横断面TWI、TWI、矢状面TWI或TWI。层厚≤5mm;颅底部或重要解剖区域,可用1~3mm层厚。

2)辅助检查序列:脂肪抑制序列,根据病变情况可加扫冠状面。2.图像质量要求(1)颅顶至枕骨大孔水平骨质清晰显示,脑组织灰白质对比清晰,脑沟、脑裂及脑室结构显示良好。(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颅骨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冠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平扫T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颅骨MRI平扫。(王绍武)第2节眼眶一、X线检查(一)眼眶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同颅骨正位。(2)投照野:20cm×25cm。(3)中心线:以眼眶为中心,向足侧倾斜23°。2.图像质量要求

图像应清晰显示眼眶的形态、眶骨骨质改变、不透X线的眼球和眼眶内异物等。(二)眼眶侧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同颅骨侧位。(2)投照野:20cm×25cm。(3)中心线:以眼眶为中心。2.图像质量要求

图像应清晰显示不透X线异物、眼眶和蝶鞍形态及骨质改变。二、CT检查(一)眼眶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非螺旋扫描模式

1)扫描范围:从听眶下线至眶顶,病变较大时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2)扫描角度:平行于听眶下线。

3)层厚:≤5mm。(2)螺旋扫描模式

1)检查体位:仰卧位。

2)扫描范围:从听眶下线至眶顶。

3)重建算法:采用骨重建和标准重建算法分别观察骨组织和软组织。

4)重组方法: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必要时补充容积再现或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重组平面以视神经的解剖为基准。层厚≤3mm。2.图像质量要求(1)清楚显示眼部解剖及其附属结构、眶壁并扫及颅面骨形态和骨质结构。(2)照片须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尚须包含定位像及定位线。(二)眼眶CT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增强扫描前须有眼眶CT平扫。(2)推荐动脉晚期扫描,必要时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3)检查技术要点同眼眶CT平扫。2.图像质量要求

动脉晚期图像要求扫及层面动脉明显强化;静脉期要求静脉内对比剂填充。余同眼眶CT平扫。三、MRI检查(一)眼眶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头线圈。(2)成像范围:眶底到眶顶,FOV:16cm×16cm。(3)检查序列与要求:1212

1)基本检查序列:横断面TWI、TWI,冠状面TWI或TWI,层厚2~4mm。横断面平行于视神经;冠状面垂直硬腭。

2)辅助检查序列:脂肪抑制序列;神经病变、眶顶、眶底以及视交叉病变须平行视神经加扫斜矢状面,分两个序列扫描,避免交叉伪影。2.图像质量要求(1)清晰显示眼部解剖及其附属结构、眶壁及适当的颅面骨。(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眼眶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冠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平扫T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眼眶MRI平扫。(王绍武 杨本涛)第3节颞下颌关节一、X线检查颞下颌关节开口闭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双侧张口、闭口位,以对照观察。患者俯卧于床面上,头颅转成侧位,被检侧紧贴床面。对侧前胸稍抬高,外耳孔放置投照野中心后上方2.5cm处。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垂直床面。对侧手握拳,支垫下颌部,使头颅平稳不动。(2)投照野:尽量使用小投照野。(3)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30°,对准对侧颞颌关节上方5cm处,通过被检侧颞下颌关节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

显示颞下颌关节外上1/3侧斜位影像,颞骨岩部投影于髁状突的下方,可以同时显示关节窝、关节结节、髁状突及关节间隙。二、CT检查颞下颌关节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检查体位及扫描模式:仰卧位,听眶下线垂直床面,螺旋扫描。

检查方位:横断面扫描,三维重组。(2)扫描范围:自眉弓至下颌角平面。(3)重建算法:骨算法、标准算法分别观察骨质及软组织结构。(4)重组方法:常规采用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重组图像,必要时补充曲面、容积再现等三维图像。层厚≤2mm,推荐层厚:≤1mm。2.图像质量要求

图像应左右对称,包括完整的关节腔结构。三、MRI检查颞下颌关节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和体位:推荐使用颞下颌关节专用线圈。仰卧,张口、闭口位扫描。张口位时上、下门齿之间放置支持物,尽量张大口。(2)成像范围:颞下颌关节区域,推荐FOV:10cm×10cm。(3)检查序列与要求

1)基本检查序列12

① 横断面、冠状面:TWI或PD/TWI。层厚≤3mm,层间距≤1mm。

② 开口、闭口斜矢状面:垂直于横断面和冠状面所显示的颞下1颌关节面。常规行TWI、脂肪抑制PDWI扫描。层厚≤3mm,层间距≤1mm。

2)辅助检查序列:GRE序列。2.图像质量要求(1)清晰显示颞下颌关节解剖结构。(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潘诗农 王绍武)第4节颌面骨一、X线检查(一)鼻骨侧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俯卧位,头转成侧位,对侧胸部稍抬起,肘部弯曲,用于支撑下颌,头颅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垂直床面,将鼻根下方2cm处放于投照野中心。(2)投照野:12cm×17cm。(3)中心线:通过鼻骨中部,与鼻骨相切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

侧位重叠影像显示清晰。(二)颧弓轴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俯卧,头部尽量后仰,下颌前伸放于投照野中心上方5cm处。头向对侧转15°,并使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成75°。(2)投照野:20cm×25cm。(3)中心线:管球向足侧倾斜10°~15°,使中心线与听眶线垂直,对准颧弓中点或眼角后外方约4cm处。2.图像质量要求

颧骨弓全长显示于颞骨外侧,骨质清晰。二、CT检查颌面骨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检查体位及扫描模式:仰卧位,螺旋扫描。(2)扫描范围:自眉弓上方至下颌骨下缘。(3)重建算法:骨算法、标准算法分别观察骨质及软组织结构。(4)重组方法:常规采用横断面和冠状面重组图像和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必要时补充矢状面、曲面、容积再现、表面遮盖等三维重组图像。观察鼻骨层厚≤2mm,推荐层厚≤1mm。观察其他颌面骨,层厚≤3~5mm。2.图像质量要求

图像应左右对称,包括完整颌面诸骨。骨质结构及周围软组织显示良好。三、MRI检查(一)颌面骨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头部相控阵线圈。(2)成像范围:眶顶至下颌骨下缘。(3)检查序列与要求1212

1)基本检查序列:横断面TWI、TWI、冠状面TWI或TWI。

2)辅助检查序列:脂肪抑制序列,根据病变情况可加扫矢状面。2.图像质量要求(1)颌面诸骨骨质及周围软组织清晰显示。(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颌面骨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冠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平扫T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颌面骨MRI平扫。(王绍武 杨本涛)第2章脊柱、胸骨和肋骨第1节颈椎一、X线检查(一)第1、2颈椎开口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立位或仰卧位,头颅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的连线垂直于床面。曝光时,患者口尽量张大。(2)中心线:经两嘴角连线中点垂直射入。(3)注意事项:颈椎开口位摄影时,应取出口内的活动假牙。2.图像质量要求(1)图像范围包括环枢关节,齿状突投影于正中线,两侧关节间隙对称。(2)齿状突与枕骨和牙齿无重叠。(二)颈椎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仰卧或站立位,双上肢置于体侧,头稍后仰,使听鼻线垂直于床面。(2)投照野:上缘超过外耳孔,下缘平胸骨柄切迹,两侧含颈部软组织。(3)中心线:通过甲状软骨下2cm,向头侧倾斜7°~10°。2.图像质量要求11(1)图像包括C至T的全部椎骨及两侧颈部软组织。(2)诸椎体位于图像中线,棘突投影于正中线,两侧钩椎关节对称显示。第4、第5颈椎椎体各缘呈切线位显示。(3)椎间关节、棘突和横突均清晰可见,椎间隙清晰显示。诸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三)颈椎侧位(常规右侧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立位,右侧靠近摄影架。双肩尽量下垂,身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头稍后仰,颈部置于投照野中线。(2)投照野:上缘超过外耳孔2cm,下缘平胸骨柄切迹,前后含颈部软组织。(3)中心线:经下颌角向下2cm处水平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11(1)图像包括C至T椎骨及颈部前后软组织。45(2)C、C椎体各缘无双边现象,枕骨与环椎关节间隙清晰显示。17(3)C至C椎间隙、椎体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显示,颈部软组织层次可见。(四)颈椎后斜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背向摄影架站立,身体侧后方贴紧摄影架面板。左后斜位身体左后面贴紧摄影架面板,右后斜位身体右后面贴紧摄影架面板。身体冠状面与面板呈50°~60°。头稍后仰,使听鼻线呈水平状态。1(2)投照野:上缘超过外耳孔2cm,下缘包括T,两侧含颈部软组织。(3)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0°~15°,经甲状软骨的颈部中间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11(1)图像包括C至T全部脊椎及两侧颈部软组织;诸椎体显示于影像中线。(2)椎体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3)左后斜位清楚显示右侧椎间孔、椎弓根和椎间小关节。右后斜位清楚显示左侧椎间孔、椎弓根和椎间小关节。(五)颈椎过屈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右侧靠近摄影架。双肩尽量下垂,身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躯干直立,头颈尽力前屈。(2)投照野:上缘超过外耳孔2cm,下缘平胸骨柄切迹,前后含颈部软组织。(3)中心线:经下颌角处水平射入。(4)注意事项:疑诊不稳定骨折和骨质破坏致颈椎不稳定者避免此项检查。2.图像质量要求11(1)图像包括C至T椎骨及颈部前后软组织。45(2)颈椎呈过屈状态,C、C椎体各缘无双边现象,枕骨与环椎关节间隙清晰显示。(3)椎间隙、椎体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六)颈椎过伸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右侧靠近摄影架。双肩尽量下垂,身体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躯干直立,头颈尽力后仰。(2)投照野:上缘超过外耳孔2cm,下缘平胸骨柄切迹,前后含颈部软组织。(3)中心线:经喉结后方4cm处水平射入。(4)注意事项:疑诊不稳定骨折和骨质破坏致颈椎不稳定者避免此项检查。2.图像质量要求11(1)图像包括C至T椎骨及颈部前后软组织。45(2)颈椎呈过伸状态,C、C椎体各缘无双边现象,枕骨与环椎关节间隙清晰显示。(3)椎间隙、椎体骨皮质、骨小梁结构清晰显示。二、CT检查(一)颈椎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非螺旋椎间盘扫描模式

1)检查范围:以椎间盘为中心,上下范围包含整个椎间孔。常4571规扫描C/C~C/T椎间盘,如临床有特殊需求,根据临床需求定位。

2)扫描角度:平行于该椎间盘的中心线。

3)扫描层厚:层厚≤3mm。(2)非螺旋颈椎扫描模式

1)扫描范围:包括颈椎椎体和附件全部结构,如临床有特殊需求,根据临床需求定位,颈椎曲度较大者应分段扫描,以确保扫描平面与椎体横断面平行。

2)扫描角度:平行于脊椎椎体横断面。

3)层厚≤3mm。(3)螺旋扫描模式1

1)扫描范围:从颅底至T。

2)重建算法:常规采用标准算法重建图像,推荐使用软组织算法图像观察椎间盘,骨算法观察骨质结构。

3)重组方法:常规采用横断面和矢状面重组图像,必要时冠状面、曲面、容积再现等三维图像。重组平面必须以目标椎体的解剖标准面为基准。

① 椎间盘横断面:根据冠矢状图像,重建平面平行于椎间盘轴2371线,依次重组(C/C~C/T)横断面图像,层厚≤3mm,上下范围包括相邻椎体终板和椎间孔。

② 脊椎横断面:层厚≤3mm。颈椎曲度较直者选用一条或多条中心线,一次重组全部颈椎或依次重组多个相邻颈椎。颈椎曲度较大者每一脊椎选用一条中心线,依次对每个颈椎进行重组。

③ 脊椎矢状面:层厚≤3mm。重建平面平行于椎体长轴和脊椎正中矢状面,范围包括颈椎和病变累及的椎旁软组织。

4)窗宽和窗位:重建图像和摄片必须包含软组织窗、骨窗。2.图像质量要求(1)清楚显示椎间盘、骨质结构和软组织。(2)照片须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尚须包含定位像及定位线。(二)颈椎CT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增强扫描前须有颈椎CT平扫。(2)推荐动脉晚期扫描,必要时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3)检查技术要点同颈椎CT平扫。2.图像质量要求

动脉晚期图像要求扫及层面动脉明显强化;静脉期要求静脉内对比剂填充。余同颈椎CT平扫。三、MRI检查(一)颈椎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推荐相控阵线圈。2(2)成像范围:颅底至T水平。(3)检查序列与要求122

1)基本检查方位和序列:矢状面TWI、TWI及脂肪抑制TWI或STIR或水脂分离序列,平行于颈髓纵轴,范围应包括双侧椎间孔。2横断面TWI,扫描角度平行于椎间盘,每个椎间盘需三层以上,层厚≤3mm。

2)辅助检查方位和序列:冠状面(环枕交界区为基本检查方位),垂直于兴趣区脊髓或椎体纵轴。层厚≤3mm。2.图像质量要求(1)脊椎椎体、椎管内结构、椎间盘和软组织等显示良好。(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颈椎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矢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TWI平扫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颈椎MRI平扫。四、影像检查方法选择(1)颈椎X线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和顺列,双斜位X线检查观察椎间孔;颈椎过伸和过屈位X线检查观察颈椎的稳定性。(2)颈椎CT检查在观察颈椎骨质改变有优势;颈椎MRI观察骨髓信号、椎间盘和椎管内结构优于X线检查和CT检查。(3)颈椎MRI观察骨质改变,应结合CT或X线检查。(刘吉华 徐文坚)第2节胸椎一、X线检查(一)胸椎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取站立位或仰卧位,身体躯干轴线与图像接收板中线重合,身体躯干无旋转。7(2)投照野:上缘包括C(环状软骨下2cm处)、下缘包括1L(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6(3)中心线:对准T(双乳头连线中点)垂直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71(1)影像包括C-L。(2)诸椎体显示于影像正中,两侧横突、胸锁关节和相邻肋骨对称显示。椎弓根、椎间关节、棘突和横突均清晰显示。(3)脊椎骨结构和椎间隙清晰显示,胸椎旁线及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二)胸椎侧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取站立位或仰卧位,脊柱长轴与床面长轴平行,胸部冠状位与检查床垂直无旋转。71(2)投照野:上缘包括C(肩部以上5cm)、下缘包括L(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7(3)中心线:对准T(双乳头连线)垂直射入。腰部不加棉垫时,中心线向头侧倾斜5°~10°。2.图像质量要求71(1)影像应包括C、全部胸椎及L。(2)椎体显示于图像正中。(3)脊椎骨结构和椎间隙清晰显示。二、CT检查(一)胸椎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非螺旋扫描模式71

1)扫描范围:包括C-L全部椎体和附件。

2)扫描角度:平行于胸椎椎体横断面,胸椎曲度较大者须分段打角度扫描,确保扫描面与椎体横断面平行。

3)层厚:≤5mm。(2)螺旋扫描模式71

1)扫描范围:包括C-L全部椎体和附件。

2)重建算法:选用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通过软组织窗和骨窗分别观察软组织和骨结构。推荐使用软组织算法和骨算法观察上述结构。

3)重组方法:常规采用横断面和矢状面重组图像,必要时补充冠状面、曲面、容积再现等三维图像。重建平面必须以目标椎体的解剖标准面为基准。横断面层厚≤5mm。对于曲度过大的受检者,须分段重组,范围包全胸椎全部。矢状面层厚≤3mm,范围包括左右椎间孔和病变累及的椎旁软组织。2.图像质量要求(1)清晰显示椎间盘、骨质结构和软组织。(2)照片须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尚须包含定位像及定位线。(二)胸椎CT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增强扫描前须有胸椎CT平扫。(2)推荐动脉晚期扫描,必要时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3)检查技术要点同胸椎CT平扫。2.图像质量要求

动脉晚期图像要求扫及层面动脉明显强化;静脉期要求静脉内对比剂填充。余同胸椎CT平扫。三、MRI检查(一)胸椎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推荐使用脊柱专业相控阵线圈。71(2)成像范围:上界为C椎体上缘,下界为L椎体下缘。或根据临床需求确定扫描范围,但至少有一端的长定位像包括邻近的颈椎或腰椎矢状面图像,以便定位。(3)检查序列与要求1

1)除常规定位相外,须扫描包括C的长定位相,便于胸椎定位。

2)基本检查序列122

① 矢状面TWI、TWI、脂肪抑制TWI;扫描平面平行于脊柱解剖正中矢状面,范围应包括双侧椎间孔。层厚≤3mm。2

② 横断面TWI;扫描平面平行于椎体解剖横断面,参考矢状面图像选择病变节段进行针对性扫描(如间盘突出或黄韧带骨化等),层厚≤4mm,每个节段扫描3层以上。如无明确病变节段,应大范围扫描,层厚≤4mm,可适当增加层间距。2

3)辅助检查序列:冠状面脂肪抑制TWI或STIR(或PDWI)或1TWI。2.图像质量要求(1)脊椎椎体、椎管内结构、椎间盘和软组织等显示良好。(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胸椎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冠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平扫T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胸椎MRI平扫。四、影像检查方法选择(1)观察胸椎曲度和顺列改变首选X线检查;观察胸椎骨质改变,X线检查目前仍是作为首选和基本的检查方法。(2)CT可以进行多方位重建,没有影像重叠,用于骨质及骨性椎管的精细观察。(3)MRI对于脊髓、硬膜囊和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病变显示清晰,同时可以早期显示骨髓的信号改变。(郎 宁 刘吉华 袁慧书)第3节腰椎一、X线检查(一)腰椎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取后前站立位或仰卧位,身体正中矢状面对准照射野中线并垂直于图像接收板。双下肢并拢,双脚平行,腰部紧靠摄影架。11(2)投照野:上缘包括T,下缘包括双侧髋关节。(3)中心线:对准脐上方3cm处垂直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11(1)影像包括T至双侧部分骶髂关节。3(2)椎体显示于影像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L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关节、棘突和横突均清晰显示。(3)椎骨小梁清晰显示,腰大肌及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二)腰椎侧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双上肢上举抱头或轻搭在扶手上,腰背部平面与图像接收板垂直;使腰椎矢状面与图像接3收板平行。背侧L棘突置于投照野中线后5cm。11(2)投照野:上缘包括T,下缘包括双侧髋关节。(3)中心线:对准髂嵴上3cm垂直射入。2.图像质量要求11(1)显示T至部分骶骨。3(2)L椎体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孔、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显示。(3)椎体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三)腰椎斜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立于摄影架前,使身体冠状面与图像接收板呈45°。左后斜位身体左后侧靠近摄影架,显示左侧椎弓峡部;右后斜位身体右后侧靠近摄影架,显示右侧椎弓峡部。12(2)投照野:上缘包括T至部分骶椎。(3)中心线:对准脐与上侧髂前上棘连线外1/3垂直入射。2.图像质量要求12(1)显示腰椎斜位影像,影像包括第T至部分骶椎。(2)椎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3)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清晰显示。(四)腰椎过屈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或侧卧于摄影床上,双上肢上举抱头或放于胸前,腰背部平面与台面垂直;站立时,身体侧边贴紧摄影架;侧卧时,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可在腰背软组织3与床面之间垫上棉垫,使腰椎矢状面与床面平行。背侧L棘突置于投照野中线后10cm。头胸腰部尽力屈曲。站立位时避免屈髋。11(2)投照野:上缘包括T,下缘包括上部骶椎。(3)中心线:对准髂嵴上3cm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或侧卧位腰背未加棉垫时可向足侧倾斜10°。2.图像质量要求11(1) 显示T至部分骶椎椎骨侧位及周围软组织。3(2)L椎体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孔、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显示。(3)椎体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五)腰椎过伸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或侧卧于摄影床上,同侧位,双侧髋关节后伸和膝关节向后屈曲,双手向后上举。头胸腰部尽力后伸。11(2) 投照野:上缘包括T,下缘包括上部骶椎。(3)中心线:对准髂嵴上3cm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或侧卧位腰背未加棉垫时可向足侧倾斜10°。2.图像质量要求11(1)显示T至部分骶椎椎骨侧位及周围软组织。3(2)L椎体无双边现象,椎弓根、椎间孔、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显示。(3)椎体骨皮质和骨小梁结构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二、CT检查(一)腰椎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非螺旋椎间盘扫描模式3-44-551

1)常规扫描L、L、L-S椎间盘,如临床有特殊要求,根据临床要求扫描。

2)扫描范围:以椎间盘为中心,范围包含完整椎间孔,前后左右除显示椎体完整结构外,还应包括少部分软组织。

3)扫描角度:平行于该椎间盘的中心线。

4)层厚:≤3mm。(2)非螺旋脊椎扫描模式

1)腰椎曲度较大者依次扫描每个腰椎。腰椎曲度较直者依次扫描多个相邻腰椎或一次扫描全部腰椎。

2)扫描范围:包括腰椎椎体和附件全部。

3)扫描角度:平行于脊椎椎体横断面。

4)层厚:≤5mm。(3)螺旋扫描模式121

1)扫描范围:上界包括T,下界包括S。

2)重建算法:选用标准算法重建图像,推荐使用软组织算法图像观察椎间盘,推荐使用骨算法观察骨质结构。

3)重组方法:常规重组横断面和矢状面图像,必要时重组冠状面、曲面、容积再现等图像。重组平面必须以目标椎体的解剖标准面为基准。横断面平行于椎体横断面或椎间盘平面。矢状面平行于腰椎正中矢状面,范围包括腰椎和病变累及的椎旁软组织。层厚≤3mm。2.图像质量要求(1)清楚显示椎间盘、骨质结构和软组织。(2)照片须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尚须包含定位像及定位线。(二)腰椎CT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增强扫描前须有腰椎CT平扫。(2)推荐动脉晚期扫描,必要时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3)检查技术要点同腰椎CT平扫。2.图像质量要求

动脉晚期图像要求扫及层面动脉明显强化;静脉期要求静脉内对比剂填充。余同腰椎CT平扫。三、MRI检查(一)腰椎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11(2)成像范围:T至尾椎水平。(3)检查方位和序列122

1)基本检查方位和序列:矢状面TWI、TWI、脂肪抑制TWI,2横断面TWI。12

2)辅助检查方位和序列:冠状面TWI或TWI。(4)层厚、层间距:层厚≤4mm,层间距≤1mm。(5)扫描基准

1)矢状面:平行于椎管/椎体的解剖矢状面。

2)横断面:检查椎间盘时平行于靶区椎间盘;检查脊椎时平行于椎体横断面。

3)冠状面:平行于靶区椎管/椎体的解剖冠状面。2.图像质量要求(1)脊椎椎体、椎管内结构、椎间盘和软组织等显示良好。(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腰椎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矢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平扫T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腰椎MRI平扫。四、影像检查方法选择(1)观察腰椎曲度和顺列改变首选X线检查,观察椎弓峡部首选腰椎双斜位X线检查,观察腰椎之间的稳定性首选腰椎过伸和过屈位X线检查。(2)观察腰椎骨质改变,以X线检查作为首选和基本方法,X线检查阴性或可疑骨质病变患者选择CT和MRI检查;骨髓病变或以骨髓改变为主的早期骨病变,X线检查后可首选MRI检查;椎间小关节改变首选CT检查。(3)观察椎间盘病变首选CT和MRI检查。(4)观察椎管内结构病变,首选MRI检查。(李绍林 刘吉华 徐文坚)第4节骶尾椎一、X线检查(一)骶尾椎正位1.检查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仰卧位,双上肢置于两侧。以骶椎为主时,对准耻骨联合上方,垂直于骶椎中心。以尾椎为主时,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两膝略弯,用沙袋垫高。(2)投照野:上缘超过髂骨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3)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5°(骶椎为主时),或向足侧倾斜10°~15°(尾椎为主时)。2.图像质量要求5(1)图像包括L、全部骶尾椎及两侧骶髂关节。(2)诸椎体位于图像中线,骶椎内嵴投影于正中线,两侧骶髂关节与骶孔对称显示;骶孔清晰显示。(3)诸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二)骶尾椎侧位1.检查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受检者左侧卧于摄影床上。髋部与膝部稍弯曲,用棉垫将腰部侧弯垫平,使脊柱长轴平行于床面。(2)投照野:上缘超过髂骨嵴,下缘超出尾椎尖部,前后含骶尾椎前后软组织。(3)中心线:对准骶椎(骶椎为主时)或尾椎(尾椎为主时),背部垂直于台面。2.图像质量要求(1)图像包括腰骶关节至尾椎尖的全部椎骨及其前后软组织。(2)腰骶关节及骶尾椎各节段清晰显示。二、CT检查(一)骶尾椎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非螺旋扫描模式5

1)扫描范围:L~尾椎尖。

2)扫描角度:平行于骶骨解剖横断面。

3)层厚:≤5mm。(2)螺旋扫描模式5

1)扫描范围:L上缘至尾椎尖下缘。

2)重建算法:选用标准算法重建图像,推荐使用软组织算法观察软组织,推荐使用骨算法观察骨质结构。

3)重组方法:常规采用横断面和矢状面重组图像,必要时重组冠状面、曲面、容积再现等图像。重组平面必须以骶椎的解剖标准面为基准。2.图像质量要求(1)骶孔显示良好,螺旋扫描的重组图像能够纵轴显示正中矢状面椎管切面。(2)照片除骶尾椎骨窗图像外,应有至少一个平面的软组织窗图像。(二)骶尾椎CT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增强扫描前须有骶尾椎CT平扫。(2)推荐动脉晚期扫描,必要时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3)检查技术要点同骶尾椎CT平扫。2.图像质量要求

动脉晚期图像要求扫及层面动脉明显强化;静脉期要求静脉内对比剂填充。余同骶尾椎CT平扫。三、MRI检查(一)骶尾椎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脊柱相控阵线圈。5(2)成像范围:L上缘至臀部下缘皮肤。(3)检查方位和序列122

1)基本检查方位和序列:矢状面TWI、TWI、脂肪抑制TWI,2横断面TWI。1

2)辅助检查方位和序列:平行于骶髂关节的斜冠状面TWI、2TWI。(4)层厚、层间距:层厚≤5mm,层间距≤1mm。(5)扫描基准

1)矢状面:平行于骶管正中矢状面。

2)横断面:平行于骶骨解剖横断面。2.图像质量要求(1)骶骨、骶管及扫及软组织显示清晰,下界应包全臀部皮下软组织。(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骶尾椎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矢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平扫T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骶尾椎MRI平扫。四、影像检查方法选择(1)诊断骶尾椎病变,平片是基础,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2)外伤怀疑骶尾椎骨折时应选CT检查,建议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重组。(3)骶骨及其周围软组织肿瘤、肿瘤样病变或感染性病变,需借助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江 波 李绍林 徐文坚)第5节骶髂关节一、X线检查(一)骶髂关节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仰卧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对准中线。两腿伸直,双足并拢。(2)投照野:上界包括髂骨嵴,下界超出耻骨联合,包全两侧骶髂关节。(3)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0°~35°;对准髂前上棘水平下方5cm处,与骶骨中心垂直。2.图像质量要求51

显示骶髂关节、L-S关节及全部骶骨。(二)骶髂关节前后斜位1.摄影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患者仰卧位,被检侧的腰部抬起,躯干与床面呈25°~30°。将抬高侧的髂前上棘内侧2.5cm处的纵切面对准床面中线,两侧髂前上棘连线对准投照野中线(观察右侧时左后斜,观察左侧时右后斜)。(2)投照野:根据观察区域调整四边。(3)中心线:对准抬高侧髂前上棘内侧2.5cm处,与图像接收板垂直。2.图像质量要求

抬高侧的骶髂关节间隙清晰显示。二、CT检查

注意事项:对于多层螺旋CT,推荐采用螺旋扫描模式。(一)骶髂关节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非螺旋扫描模式5

1)扫描范围:从L椎体上缘至耻骨联合。

2)扫描角度:扫描层面平行于骶骨解剖横断面。

3)层厚:≤3mm。(2)螺旋扫描模式5

1)扫描范围:从L椎体上缘至耻骨联合。

2)重建算法:选用标准算法重建图像,通过软组织窗和骨窗分别观察软组织和骨结构。推荐使用软组织算法和骨算法观察上述结构。

3)重组方法:常规采用横断面和斜冠状面重组图像。横断面图像平行于骶骨解剖横断面,层厚≤3mm;斜冠状面图像平行于骶管解剖冠状面,层厚≤3mm。2.图像质量要求(1)清楚显示骶髂关节面、骨质结构和软组织。(2)照片须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尚须包含定位像及定位线。(二)骶髂关节CT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增强扫描前须有骶髂关节CT平扫。(2)推荐动脉晚期扫描,必要时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双期扫描。(3)检查技术要点同CT骶髂关节平扫。2.图像质量要求

动脉晚期图像要求扫及层面动脉明显强化;静脉期要求静脉内对比剂填充。余同骶髂关节CT平扫。三、MRI检查(一)骶髂关节MRI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多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41(2)成像范围:包括骶髂关节、L-S关节及全部骶骨。(3)检查序列与要求

1)基本检查序列12

① 冠状面TWI、脂肪抑制TWI:扫描层面平行于骶管的解剖冠状面。层厚≤4mm。2

② 横断面脂肪抑制TWI:扫描层面平行于骶管的解剖横断面。层厚≤4mm。2

2)辅助检查序列:TWI。2.图像质量要求(1)双侧骶髂关节、骶骨骨质及软组织显示良好。(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二)骶髂关节MRI增强扫描1.检查技术要点1(1)增强扫描前须至少有一个方位的TWI脂肪抑制图像。1(2)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矢状面脂肪抑制TWI扫描,保1证至少有一个序列与平扫TWI方位相同、参数相当。(3)辅助检查序列:3D脂肪抑制快速序列。1(4)脂肪抑制TWI高信号病灶建议使用减影技术。2.图像质量要求

扫描区域血管内可见明显对比剂充盈。余同骶髂关节MRI平扫。四、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1)观察骶髂关节形态及骨质情况,X线检查是基本的检查方法。(2)观察细微的骨质情况,首选CT检查。(3) 观察骨髓、关节软骨及软组织情况,首选MRI检查。(程晓光 丁建平 黄仲奎)第6节全脊柱成像一、X线检查

注意事项:拍摄过程中患者体位应保持不动,否则易产生拼接伪影。身高≤120cm的患者,一般一次曝光即可获得全脊柱影像,无须进行拼接;身高120~180cm的患者,则须分2~3次曝光采集图像数据,进行自动拼接后获得全脊柱图像。(一)全脊柱正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被检者立于摄影架前,头部、肩背部、臀部紧贴摄影架,双手自然下垂握住扶手。(2)投照野:上界为颅底,下界为耻骨联合下缘。(3)采用球管旋转追踪或球管同步追踪方式,由系统自动选择曝光次数,一般为2~3次,最多4次,分段采集图像。(4)拼接:曝光结束后,拼接软件将采集的原始图像自动拼接并进行适当调整,合成全脊柱影像。2.图像质量要求11(1)影像应包括C-S全脊柱、骨盆及双侧肩关节。(2)椎体显示于影像正中,脊椎骨结构、椎间隙及周围软组织清晰显示,胸椎旁线层次可见。(3)拼接后影像拼接点上下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完整,无拼接伪影。(二)全脊柱侧位1.摄片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双上臂紧贴胸前,屈肘,双手握拳置于颌下,一侧肩部、髋部紧贴摄影架。(2)投照野:上界为颅底,下界为耻骨联合下缘。(3)采用球管旋转追踪或球管同步追踪方式,由系统自动选择曝光次数,一般为2~3次,最多4次,分段采集图像。(4)拼接:曝光结束后,拼接软件将采集的原始图像自动拼接并进行适当调整,合成全脊柱影像。2.图像质量要求11(1)影像应包括C-S全脊柱、骨盆。(2)椎体显示于影像正中,脊椎骨结构和椎间隙清晰显示,软组织层次可见。(3)拼接后影像拼接点上下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完整,无拼接伪影。二、CT检查全脊柱CT平扫1.检查技术要点

采用螺旋扫描模式。11(1)扫描范围:包括C-S全部椎体和附件。(2)重建算法:选用标准算法重建图像,推荐使用软组织算法图像观察椎间盘,推荐使用骨算法观察骨质结构。(3)重组方法:常规采用多平面重组和曲面重组技术获取矢状面、冠状面图像,层厚≤3mm。辅以重点观察区域的横断面图像。必要时重组容积再现三维图像。2.图像质量要求(1)清晰显示椎体、附件、椎间盘和软组织等结构。(2)照片须包括软组织窗和骨窗两种图像,尚须包含定位像及定位线。三、MRI检查1.检查技术要点(1)线圈:推荐采用头颈联合线圈+脊柱线圈组合。11(2)成像范围:包括C-S椎体。(3)检查方位和序列12

1)基本检查方位和序列:矢状面TWI、TWI、脂肪抑制2TWI(推荐使用STIR序列),依患者身高进行2~3段扫描,层厚≤3mm。

2)辅助检查方位和序列:对于严重侧弯畸形患者,推荐采用123DTWI、TWI序列冠状面扫描,后期进行多平面及曲面图像重组。

3)图像后处理:基本检查序列所获得的数据后处理工作站自动拼接成全脊柱图像。3D序列所获得的数据须后处理工作站自动拼接成新的全脊柱序列,在此基础上将新序列进行多平面及曲面重建,获得冠状及矢状面图像,层厚≤3mm。2.图像质量要求(1)脊柱椎体、附件、椎管内结构、椎间盘和软组织等显示良好。(2)无明显伪影或不影响结构观察。(3)拼接后影像拼接点上下解剖结构显示清晰完整,无拼接伪影。四、影像检查方法选择(1)X线全脊柱成像成像速度快,费用较低,并可观测脊柱在站立位重力状态下的真实功能状态,为最基本和首选的影像学检查。(2)CT检查可进行多方位、多平面成像,没有影像重叠,并可分别观察骨窗和软组织窗,可用于脊柱骨质和周围软组织的精细观察和数据测量。(3)MRI检查对于骨髓、椎管内结构和椎间盘、韧带等软组织病变显示清晰。(李小明)第7节胸骨、胸锁关节和肋骨一、X线检查(一)胸骨后前斜位1.检查技术要点(1)摄片体位:俯卧或面向摄影架站立,双臂置于体侧,下颌上抬。重症患者及婴幼儿可采取半卧位或仰卧位摄影。(2)投照野:上缘超出胸骨颈切迹,下缘包括剑突。(3)中心线:向左侧倾斜角度=(40-胸部前后径厚度厘米数)°≈20°~30°。平静缓慢呼吸下屏气曝光。2.图像质量要求(1)图像包括胸骨三部分及两侧胸锁关节。(2)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清晰显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