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三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00:55:02

点击下载

作者:姜尚黄石公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六韬三略

六韬三略试读:

前言

《六韬》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又称作《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即姜子牙,吕望)著,现在普遍认为是后人所作,托伪姜尚,作者已不可考,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期。《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它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六韬》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卷一《

文韬

》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战争准备。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卷二《武韬》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做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深入了解,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卷三《龙韬》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如何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卷四《虎韬》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卷五《豹韬》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卷六《犬韬》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三略》又称作《黄石公三略》,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相传作者为汉初隐士黄石公。但据考证,《三略》的成书应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期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其中有许多独到之处。《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三部分,共3800余字。与前代兵书不同,它是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尤其侧重阐述政略,这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专著。《三略》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约占全书的1/6,因而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六韬》与《三略》作为我国古代的两种著名兵书,在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在宋代都被收入经典的《武经七书》之中,成为后代武学的传统教科书。文韬

文师

【原文】

文王将田①,史编布卜②曰:“田于渭阳③,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兆得公侯④,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史畴,为禹⑤占,得皋陶⑥,兆比于此。”文王乃斋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殆非乐之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禄等以权,死等以权⑦,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注释】

①文王:商末周部族的领袖,姓姬名昌。田:通“畋”,打猎。

②史编布卜:史:官职名,先秦时主要掌管记事、祭祀及占卜诸项事务。编:人名。布卜:占卜。

③渭阳:渭水北岸。渭:渭水。阳:水的北面。

④兆:预兆。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称。五等爵位中第一等称公,第二等称侯。

⑤禹:传说中我国古夏后氏部落的领袖,以治理洪水而闻名。后其子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⑥皋陶:传说中东夷族的领袖,舜时曾主管刑狱,后又辅佐禹。

⑦权:权术。【译文】

周文王姬昌准备外出狩猎,命太史编占卜吉凶。太史编占得卜兆说:“您此次在渭河北岸狩猎,将有很大的收获。所得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赠给您的老师,辅佐您成就功业,并且还将使您今后三代继承人都得益。”文王问:“卜兆是如此吉祥吗?”太史编回答说:“我的远祖太史畴过去曾为夏禹王占卜,也曾得到过这种卜兆,因此他就得了皋陶这位贤臣,今天所得的卜兆和那次相似。”文王于是斋戒三日,排除杂念,集中思想,然后乘狩猎用的车马,到渭河北岸狩猎,在狩猎期间,终于遇见了太公姜尚,当时他正坐在长满茅草的河岸上钓鱼。

文王下了车,向太公致意,并关心地询问他,说:“您十分喜欢钓鱼?”太公回答说:“臣听说君子乐于实现自己的志向,常人乐于做好自己愿意做的事。现在我钓鱼,其道理和这相似,而并非乐于钓鱼这件事而已。”文王问:“怎么见得和钓鱼的道理相同呢?”太公回答说:“钓鱼这件事体现了用人的三种权术:用厚禄收买人才,这是一种以饵诱鱼的权术;用重金招揽勇士,使其慷慨赴死,这也是一种以饵诱鱼的权术;用官职授予臣僚,使其效忠尽力,这更是一种以饵诱鱼的权术。钓鱼和求贤都是为了有所收获,所以这里面的道理十分深邃,我们从这里可以悟出治理国家的大道理。”【原文】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直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①微饵明,小鱼食之;缗调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②。呜呼!曼曼绵绵③,其聚必散;嘿嘿昧昧④,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⑤焉。”【注释】

①缗(min):钓丝。

②毕:古时狩猎用的网,此处意为取得。

③曼曼绵绵:曼曼,同“漫漫”,指幅员辽阔。绵绵,指持续长久。

④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无声。昧昧,纯厚隐晦,不显露于外。

⑤树敛:使人心凝聚。【译文】

文王说:“我想再听您进一步说说这里面的详细情况。”太公说:“水的源流深,流水就不息,流水不息则鱼便于生长,这是合乎情理的;树木的根扎得深,就枝叶繁茂,枝叶繁茂,果实就累累,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君子情意相投,就能互相亲密合作,亲密合作,事业就能成功,这同样是合乎情理的。一般的言语应对,通常是用来表达感情的;如果能说出真情实话,那是最好的事情。现在臣所说的,就是肺腑之言而毫无忌讳,你听了不会生气吧?”

文王说:“凡是有仁德的人都能接受正当的规谏,不会厌恶肺腑之言。我怎么能不希望听你的话呢?”太公说:“细小的钓丝和明显的鱼饵可以钓小鱼,钓丝适中鱼饵味香可以钓中等大小的鱼,粗的钓丝和大的鱼饵可以钓大鱼。鱼贪吃香饵,就会被钓丝牵住;人拿了国家的俸禄,就会服从君主的驱使。所以用饵取鱼,鱼可以捕获;用爵禄网罗人才,人才会搜罗尽。以家庭为基础去取国家,这个国家必定会被攻克;以国家为基础去夺取天下,天下就会服从君王的统治。”太公感慨地说:“土地幅员广大,国土绵延久长,但如果不得人心,聚集在一起最后还会散去。但若能实施清明政治,其光华必能长久照耀。微妙啊!圣人之德,就在于独到且潜移默化地争取人心。高兴啊!圣人之虑,就是使天下的人各得其所,人心能够凝聚。”【原文】

文王曰:“树敛若何,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①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②哉!敢不受天之诏命③乎!”乃载与俱④归,立⑤为师。【注释】

①擅:专擅、独自享用。

②允:诚然,信然。

③诏命:上天或皇帝的命令。先秦时多指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④俱:都,全。

⑤立:拜,作为。【译文】

文王又问:“怎样凝聚人心而使天下归顺呢?”太公回答说:“天下并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同拥有的天下。若能与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的,就能取得天下;而独自垄断天下人所有利益的,就将失去天下。天有四季,地生财富,能和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的,就称为‘仁’;‘仁’存在的地方,天下人自然前去归顺。能够免除人们的死亡,解救人们的危难,接济人们的急需,这就是‘德’;‘德’存在的地方,天下人都会归向那里。和普天下人共同享受欢乐,共同分担忧虑,爱恨相同,就叫作‘义’;‘义’存在的地方,天下的人自然奔赴而去。人无不憎恶死亡而乐于生存,追求仁德寻找利益,能使人民获得一定利益的,这就是‘道’;‘道’存在的地方,天下人会纷纷前去归附。”

文王再次拜谢说:“说得对呀!我岂敢不接受上天的诏命呢!”于是,文王就用狩猎的车子把太公载回到都城,拜他为师。

盈虚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②,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③,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④。”【注释】

①熙熙:纷扰杂乱的样子。

②盈:充满。虚:空虚。盈虚:意指盛衰。

③不肖:不贤。

④天时:天地自然变化演衍的时序。此处意为天命。【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道:“天下如此纷纷扰扰,有时强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这是因为国君贤与不贤的差别,还是因为天命变化自然形成的结果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明,则造成国家危险而民众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安宁而民众恪守本分。所以,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贤明与否而与天命变化无关。”【原文】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太公曰:“昔者,帝尧①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②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③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宇不垩④,甍桷椽楹不斫⑤,茅茨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⑥之饭,藜藿⑦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⑧。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⑨,表其门闾⑩。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也。”【注释】

①尧:上古传说中部落联盟的领袖。

②锦绣文绮:指做工精细、华丽漂亮的丝织品。

③玩好之器:供欣赏玩乐的奢侈品。

④垩: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处意为粉刷。

⑤甍:屋脊。桷:横排在屋梁上的方形木条。椽:椽子。楹:厅堂前部的大柱子。

⑥粝粱:粗劣的粮食。

⑦藜藿:野生粗劣的菜蔬。

⑧无为:道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指顺应自然,效法天地,以清静求安定。

⑨淑:善良,美好。慝:邪恶。底本作“德”,疑误。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⑩闾:里巷的大门。【译文】

文王说:“古时候的圣贤君主的情况,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太公回答说:“过去帝尧治理天下,被称为上古贤明的君主。”

文王又问:“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太公回答说:“帝尧治理天下时,不用金银珠宝作为装饰品,不穿锦绣绮罗的衣服,不观赏奇瑰珍异的宝物,不把贵重的器物作宝贝,不听淫逸靡靡之音,不用白土粉饰宫廷的墙壁,不去雕刻装饰宫殿的建筑,不修剪庭院中的草地。用鹿皮大衣御寒,用布衣遮蔽身体,吃粗粮做的饭,喝野菜煮的汤羹。不因为征发劳役而去耽误农民耕织的季节;抑制自己的欲望,用仁德去感化民众,做到无为而治。对于官吏,忠诚正直、奉公守法的,升高他的爵位;廉洁爱民的官吏,增加他的俸禄。对于民众,有孝顺父母慈爱幼小的,去尊重爱护;全力以赴耕作农桑的,去勉励慰问。区别善恶良莠,表彰褒扬善良的人家。用公正无私、合情合理的原则处理事物,用法律和规章制度约束邪恶奸伪的人。即使是自己所憎恶的人,他若有了功劳也同样给予奖赏;对于自己所喜欢的人,他若犯了罪也同样给予处罚。对于百姓中的鳏、寡、孤、独的人,养活他们让他们生存下去;对于遭受天灾人祸的家庭,及时给以救济。至于帝尧他自己的俸禄也很微薄,向百姓征收的赋税劳役也很轻微。因此天下的老百姓富足快乐而没有忍饥挨饿的情况。百姓像敬仰天上的日月一样爱戴他,像亲近自己的父母一样亲近他。”文王听了,说:“帝尧真是一位伟大贤明的君主啊!”

国务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①。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予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②则与之;俭宫室台榭③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④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⑤,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注释】

①务:要务。

②敛:征收赋税。

③台榭:台,高而平的建筑物;榭,在台上盖的高屋。本为存放武器之所,后成为游观之地。

④驭:驾驭,治理。

⑤忧:担忧。【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道:“我希望听一听治理国家的方略,如果想使君主受臣民爱戴,百姓安居乐业,应该怎么办好?”太公立即回答说:“治国的关键,是爱护百姓罢了。”

文王又问道:“怎样去爱护百姓呢?”太公回答说:“要利于百姓,不要对他们加以伤害;安抚成全百姓的家业,不要加以毁败。让百姓生存,不要杀害;给予百姓,不要夺取他们的利益。让百姓安居乐业,不要使他们劳顿困苦;让百姓高高兴兴,不要让他们怨怒。”

文王说:“我想请您再具体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太公回答说:“百姓不失去工作,就有利;农民不耽误耕种收获的时节,就有收成。减免刑罚,就等于给了百姓活路;减轻赋税,就等于给了百姓好处。少建宫室台榭,节省民力,百姓就高兴;官吏清廉,不用苛捐杂税骚扰百姓,百姓就欢喜。相反,百姓失去工作,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民耕种收获的时节,就是损坏了他们的农事。民众无罪而妄加惩罚,则等于杀害了他们;加重民众的赋税,则等于夺取了他们的财物。多营建宫室台榭,使民力疲惫,则等于增加他们的困苦;官吏昏浊苛刻,骚扰民众,就会激起他们的怨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管理民众像父母怜爱子女,像兄长爱护弟弟。见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见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赏罚百姓,像赏罚自己一样;向民众征收赋税,就像取走自己的财物一样。所有这些,就是爱护民众的重要道理。”

大礼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太公曰:“为上唯临①,为下唯沉②。临而无远③,沉而无隐④。为上唯周⑤,为下唯定⑥。周,则⑦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注释】

①临:居高临下。引申为洞察下情。

②沉:深沉隐伏。引申为谦恭顺服。

③远:意为疏远民众。

④隐:隐匿私情,不尽忠诚。

⑤周:周遍,普遍,意指普施恩德。

⑥定:安定,稳定,意指安分守纪。

⑦则:意为效法。【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道:“君臣之间的礼节,应当怎样确立才合适?”太公回答说:“作为君主,应当洞察下情;作为臣民,应当顺服虔敬。洞察下情就不会与百姓疏远,顺服虔敬就不会隐瞒私情。作为君主,要普施恩惠;作为臣民,要安分行事。普施恩惠,要像苍天播撒霖雨给予万物;安分行事,要像大地培育万物。君主效法苍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就可以确定君臣之间的礼制了。”【原文】

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①。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②。许之则失守③,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④并进,则明不蔽⑤矣。”【注释】

①安徐而静,柔节先定:人居位当安徐而有静,以和柔为节,先能定己然后可以定人。

②勿妄而许,勿逆而拒:不能轻易接受,也不能一概加以拒绝。

③守:操守,引申为内心的主见。

④辐凑:辐条内端集中于轴头。凑:同“辏”,会合,聚合。

⑤蔽:蒙蔽。【译文】

文王问:“作为君主,应当怎样处理政务才合适?”太公回答说:“君主要宁静而安详,温和而有节度,不能浮躁急切。要多施恩惠,不与民争利。谦虚谨慎,不骄傲自满。公正无私,不偏不袒。”

文王问:“作为君主,应当怎样听取别人的意见和要求呢?”太公回答说:“君主听别人说话,既不能轻率地赞许,也不能粗暴地拒绝。轻率地赞许就会失去自己心中的主见,粗暴地拒绝就堵塞了臣民以后进言的途径。君主的气质风度,要像高山一样,使人仰望不能窥见其峰顶;要像深渊一样,使人俯视无法测度其深浅。养成神圣英明的君德,经常保持公正宁静的原则。”

文王问:“作为君主,如何保持内心清明,洞察全局呢?”太公回答说:“眼睛贵在看得清楚,耳朵贵在听得远,心贵在充满睿智。君主用纵观天下的眼睛去观察,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看不见的;用广听天下的耳朵去倾听,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听不见的;用思虑天下之心去思考事物,那么天下的事就没有不知道的。如果天下的情况像车轮上的辐条通向车轴一样,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君主那儿,那么君主就能洞幽察微不至于耳目闭塞了。”

明传

【原文】

文王寝疾①,召太公望,太子发②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③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④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⑤则吉,怠胜敬则灭。”【注释】

①寝疾:卧病。

②太子发:文王次子,名发。文王死后,继位为君,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史称武王。

③属:通“嘱”,委托,托付。

④胜:超过,压倒。

⑤敬:不怠惰。怠:懈怠。【译文】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望,太子姬发也在一旁。文王叹息说:“唉!我的病没有好转的迹象,恐怕上天将要遗弃我了,周国的社稷就托付给您了。现在我想听您讲讲至理名言,把安邦济世的方法,以便明确地传授给我的子孙。”

太公问:“君王,你今天想问什么?”文王回答说:“古代圣贤安邦济世之道,废止和兴盛的情况,可以说给我听吗?”

太公回答说:“看见了善事不去办反而滋生懈怠的念头,时机到了又犹豫不决,明知有错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是先圣治国之道中所要废止的。谦和而能宁静,恭敬而能谨慎,强大而能自居弱小,隐忍而能刚正处事,这四点是先圣治国之道中所要推行的。所以,道义胜过私欲,国家必然昌盛;私欲胜过道义,国家必然走向灭亡。恭敬胜过懈怠,国家必定祥和;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必定覆灭。”

六守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国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与①也。人君有六守、三宝②。”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无以三宝借人,借人则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③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④,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⑤。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⑥。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全,则国安。”【注释】

①与:给予,托付,引申为任用人才。

②六守:守:遵守,奉行。此处指挑选任用臣僚的标准。六守,即用人的六项标准。三宝:宝,宝贵。此处指国家经济命脉。三宝,即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三件大事。

③大:重视、发展的意思。

④乡:行政区划单位。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

⑤虑:焦虑不安。

⑥都:大城邑。国:国都,首都。【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道:“统治国家管辖民众的君主,为什么会失掉他的权力和民众的支持呢?”太公回答说:“这是由于他用人不慎所造成的。凡是作为君主的,必须谨慎地做好‘六守’、‘三宝’。”

文王问:“什么叫作‘六守’呢?”太公说:“我所说的六守,一是仁爱,二是正义,三是忠诚,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谋。”文王又问:“怎样才能挑选到具有这“六守”标准的人呢?”太公说:“给他财物,看他是否逾越礼法;给他显贵的爵位,观察他是否骄傲凌人;托付他以重任,观察他是否一心为公;指派他处理事务,观察他是否隐瞒欺骗;让他置身危难,观察他是否临危不惧;派他去解决突发事件,观察他是否有应变的才能。富足而不逾越礼法的,是因为心中存有天理公心,这就是‘仁爱’;显贵而不骄傲凌人的,这就是‘正义’;肩负重任而能毫不犹豫去做,尽力为君主效力的,这就是‘忠诚’;有所作为,丝毫也不隐瞒欺骗的,这就是‘信用’;处于危难,面对困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勇敢’;面对突发事件而能随机应变的,这就是“智谋”。以上几点,都是任用人才的原则。同时,君主不能把处理‘三宝’的权力交给别人,如果把“三宝”交给了别人,那么君主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威。”

文王问道:“请问什么是‘三宝’?”太公又解释说:“三宝就是农业、工业、商业,这三件事情称为“三宝”。让农民聚居在一个乡里,互助耕耘,就没有荒芜的土地,粮食自然充足;让工匠聚居在一个乡里,工具交流使用,器具自然充足;让商人聚居在一个乡里,相互进行贸易,资金流通,货物自然充盈。让这三大行业的人安居乐业,民众便不会寻思变乱了。为了保持这种局面,不要拆散百姓居住的地点,也不要打乱农、工、商三大行业乡村经济组织。臣民不能比国君富,都邑不能比国都大。具有“六守”标准的贤才得到任用,那么君主的事业就昌盛;“三宝发展完备”,那么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守土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太公曰:“无疏其亲,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①,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②,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③不救,炎炎奈何!两叶④不去,将用斧柯。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⑤,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世也。”

王曰:“何谓仁义?”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⑥。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⑦。敬之无疑,天下和服。”【注释】

①无掘壑而附丘:不要挖掘深谷之土而增附于土山之上。引申为不要损下而益上。

②彗:暴晒。

③荧荧:极其微弱的火光。

④两叶:草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⑤利器:锐利的兵器。引申为国家权力。

⑥纪:纲纪,基本原则、准则。

⑦绝之以力:用武力加以灭绝。【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道:“守卫国土,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太公回答说:“不要疏远宗室亲族,不要怠慢了天下的民众,要安抚左右邻邦,要控制驾驭四方的人才。对内,要有高度统一和集中,不要让治理国家的权力落到别人手中,如果落到别人手中国君就失去了权威。不要损下益上,舍本逐末。太阳在正午时,正是晒东西的良机;手中握有利刃时,正是分割物品的良机;手中持斧时,正是攻伐的良机。所以,太阳当顶时不晒东西,就是失去时机;操刀不割,就是失去了便利的时机;执斧不去攻伐,坏人就会来。细小的水流不加堵塞,将会汇成滔滔江河;微弱的火星不去扑灭,将会燃成熊熊大火;刚萌芽的嫩叶不去摘除,将会长成合抱大树,得用斧头去砍伐。所以,君主一定要让国家变得富裕,国家不富裕无法让民众富裕,也就难以施行仁义。不施行仁义也就无法团结宗亲。亲族疏,众心离,国家就会败亡。不要将国家的统治权力交给别人,统治权力交给别人,就会被人所害,不能善终。”

文王问:“什么是‘仁义’呢?”太公回答说:“恭敬地对待天下民众,诚心团结宗亲而不疏远。恭敬对待民众就天下和睦,诚心团结宗亲就会普遍喜悦,这就是施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削弱了你的权威。要做到明察是非,顺着常理行事。对于顺从自己的人,就施以恩德加以任用;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就动用武力加以消灭。遵循上述原则而毫不疑虑,天下人自然信服了。”

守国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国奈何?”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①,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王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

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②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③。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④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⑤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⑥;为之先唱,天下和之。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让。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注释】

①经:常道,通理,一般规律。

②牧:治理,管理。

③寻:《武经七书直解》作“静”,隐藏不动的意思。

④配:相配。引申为参照仿效。

⑤宝:指圣人的地位和作用。

⑥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发:孕育,发展。阴:暗中,秘密。会:际会、时机。阳:光明正大。全句意为隐蔽秘密地发展力量,抓住时机,正大光明地进行讨伐。【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人君要想让国家稳定,有什么办法吗?”太公回答说:“君王请您先行戒斋,然后我将告诉你天地运行的规律,四季生长的缘由,以及仁圣治理天下的道理,民众的心理变化。”于是文王斋戒了七天,执弟子之礼再度拜谒太公,询问稳定国家的道理。

太公说:“天有四季的交替,地有万物的生长。普天之下有众多的民众,他们是由圣贤统治。春天主要是种植,所以万物能够欣欣向荣;夏天主要是生长,所以万物才能够繁荣茂盛;秋天主要是收获,所以万物才能够饱满成熟;冬天主要是收藏,所以万物才能够潜藏不动。万物成熟就要收藏起来,收藏到了春天,则又重新滋生。这样四时变化,不知道哪儿是结果,哪儿是开始。圣人也是参照天地运行的规律而治理国家的。所以,天下太平时,仁圣的功劳就显露不出来;天下动乱时,仁圣拨乱反正,拯救百姓,这就是必然的规律。所以,圣人处于天地之间,意义十分重大。天下的形势,通常遵循常理而治天下,百姓总是平静而安定。但百姓如怀有怨怒与愤恨,就会产生天下动乱的契机。一旦出现这种契机,那天下必然就有得失之争了。这时圣人就秘密地发展自己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就公开地进行征讨,首先为之倡导,天下必然群起响应。当变乱平息,一切形势恢复到正常状态时,既不要争夺功劳,也不要让位。如能做到以上几点,就可以与天地一样光耀千秋。”

上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王人者,何上何下?何取何去?何禁何止?”太公曰:“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故王人者,有六贼①、七害。”

文王曰:“愿闻其道。”太公曰:“夫六贼者:一曰:臣有大作宫室池榭,游观倡②乐者,伤王之德。二曰:民有不事农桑,任气游侠③,犯历④法禁,不从吏教者,伤王之化。三曰:臣有结朋党⑤,蔽贤智,障主明者,伤王之权。四曰: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五曰:臣有轻爵位,贱有司⑥,羞为上犯难者,伤功臣之劳。六曰:强宗侵夺,凌侮贫弱者,伤庶人之业。七害者:一曰:无智略权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强勇轻战,侥幸于外,王者谨勿使为将。二曰:有名无实,出入异言,掩善扬恶,进退为巧,王者谨勿与谋。三曰:朴其身躬,恶其衣服,语无为以求名,言无欲以求利,此伪人也,王者慎勿近。四曰:奇其冠带,伟其衣服,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五曰:谗佞⑦苟得,以求官爵,果敢轻死,以贪禄秩⑧,不图大事,得利而动,以高谈虚论,说于人主,王者慎勿使。六曰:为雕文刻镂,技巧华饰,而伤农时,王者必禁之。七曰:伪方奇技⑨,巫蛊左道⑩,不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必止之。故民不尽力,非吾民也;士不诚信,非吾士也;臣不忠谏,非吾臣也;吏不平洁爱人,非吾吏也;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阴阳,以安万乘之主,正群臣,定名实,明赏罚,乐万民,非吾相也。夫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示其形,隐其情。若天之高,不可极也;若渊之深,不可测也。故可怒而不怒,奸臣乃作;可杀而不杀,大贼乃发;兵势不行,敌国乃强。”文王曰:“善哉!”【注释】

①贼:伤害,损害。

②倡:古代表演音乐歌舞的人。

③任气:放任,意气用事。游侠:侠士,亦常常被认为以武乱法者。

④犯历:触犯,侵犯。

⑤朋党:结党,相互勾结,为了某种私利而集结在一起的人。

⑥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

⑦谗佞:巧言谄媚进谗言的人。

⑧禄秩:官吏的薪俸。

⑨伪方奇技:骗人的方术,狡诈的技艺。方技为古代星、卜、医、相之类的总称。

⑩巫蛊:用巫术毒害人。左道:不正之道。

幻惑良民:蛊惑善良的人民。

止:阻止。

调和阴阳:调和万物之理。

怒:谴责。

大贼:祸乱国家的人。

兵势:用兵,打仗。【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王使用的人,何种人应居上,何种人应居下,何种人可以使用,何种人应除去,何种事应严禁,何种事应制止?”太公回答说:“贤明的人应居于上位,不肖的人应处在下位,取用诚恳守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制止奢侈的挥霍。所以,君王应警惕‘六种坏事’、‘七类坏人’。”

文王说:“我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太公回答说:“所谓的六种坏事有:一是臣下有大肆营建宫室亭池台榭,专供游玩观赏舞乐的,就会败坏君王的德行;二是百姓有不务农种桑,游手好闲,多次违法,不服从官吏管教的,就会败坏君王的教化;三是臣下有结交朋党,排挤贤智,有意蒙蔽君王了解下情的,就会损害君王的权力;四是士人有自负清高,抗志不屈,自以为是,在外与诸侯私下结交,不尊重自己的君主,就会损害君王的威严;五是臣下有轻视爵位,藐视主官,耻于为君王冒险犯难的,就会挫伤君臣的积极性;六是强宗大族争相侵夺,欺凌贫弱的,就会损害民众的生业。至于所谓七类坏人有:一是无智略权谋,为了以重赏爵位的目的而恃勇逞强,轻视战略战术的运用,侥幸取胜而立功,君王切勿用这种人担任将领;二是徒有虚名而无实际才能,说话言辞互相矛盾,掩盖他人的善事,宣扬他人的坏处,专门投机取巧,君王切勿与这种人共谋大事;三是外表朴素,衣服粗劣,开口说无意于功名而实际上追逐功名,闭口说没有欲求而实际上追求实利,这是虚伪的人,君王切勿与这种人亲近;四是穿戴奇装异服,博闻善辩,夸夸其谈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不得志时躲在一边诽谤现实,这是奸诈的人,君王切勿宠信这种人;五是谄媚逢迎,只贪图苟且求得官职,鲁莽急躁,贪图立功,为了小利盲目轻动,不顾全大局,用浮夸的言辞博取君主的欢心,这种人君王切勿轻易任用;六是专门从事雕文刻镂、技巧华饰一类奢侈工艺,以至于妨害农耕的,君王必须对此加以禁止;七是用虚假的丹方、诡异的邪术,以及用巫蛊等左道旁门、妖言咒语,去迷惑善良的民众,这种人的行径,君王必须加以制止。所以,民众不能尽力从事耕作,就不是君主的好民众;士人不能诚恳守信,就不是君主的好士人。臣子不能中肯地提意见,就不是君主的好臣子;官吏不能公正廉洁爱护民众,就不是君主的好官吏;宰相不能富国强兵,调和天下秩序,稳固君主的地位,匡正群臣的言行,赏罚严明,使民众安乐,就不是君主的好宰相。所以做君主的,有如隐而不现的龙头,置身于极高处,看得很远,又能看得很深,做到洞幽察微。显露出庄严威仪的高大形象,让人感到畏惧,隐蔽喜怒哀乐的真情,让人无法猜测,就像高高的天空那样无法穷极;有如无底的深渊,深不见底无法测量。所以,作为君主,如果在应谴责之时而不谴责,那么奸邪佞臣就会蠢蠢欲动;对于应杀的人而不杀,更大的祸害就会发生;对于应当讨伐的国家不去讨伐,那么敌国就会强盛大起来。”文王说:“你讲得很好。”

举贤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能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①之所誉,而不得其真贤也。”【注释】

①世俗:一般指平常、凡庸的人。【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招揽天下贤才,但往往又得不到贤才的辅佐。局势混乱越来越厉害,甚至陷于危亡的境地,为什么呢?”太公回答说:“推荐上来的贤才不加以任用,是空有举贤的虚名而没有用贤的实际行动。”

文王说:“导致这种过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太公回答说:“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于君主喜欢任用世俗所称誉的人,却没有任用真正的贤才。”【原文】

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①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②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③。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注释】

①党:党羽。

②比周:串通勾结,结党营私。

③举人:举用人才。【译文】

文王不解地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太公说:“君主把世俗所称誉的人当做贤才,把世俗所诋毁的人认为是不肖之徒,那么拉帮结派的人得到任用,缺少朋党的人就遭到排斥。这样,那些奸邪之徒就互相勾结在一起,结党营私,阻挡贤臣受到重用。忠心耿耿的臣子本没有什么罪过,却因被诬陷致于死地;奸臣贼子用虚假的荣誉从君王那儿骗到爵位。因此而导致社会动乱愈演愈烈,国家也就难以避免陷于危亡的境地了。”

文王问:“那应该怎样举荐贤人呢?”太公说:“将领和宰相分别举荐,并根据所需要的官职推举入选,按照官吏的职责标准审核其实际工作成绩。选拔上来的人才,考查其能力强弱,使其德才条件与官位相符,这样才算掌握了举用贤人的基本要领了。”

赏罚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①,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②矣。夫诚,畅③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④于人乎?”【注释】

①劝:鼓励、劝勉的意思。

②阴化:暗中变化,潜移默化。

③畅:畅行无阻的意思。

④况:何况。【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奖赏是用来勉励人的,刑罚是用来警戒人的。我现在想奖赏一个人达到勉励百人的效果,惩罚一个人达到教育众人的效果,你看应该怎么办好?”太公回答说:“凡是奖赏贵在讲究守信,惩罚贵在有令必行。赏罚分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赏罚虽然在看得见听得到的范围内实行,但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也会因此而潜移默化。这种诚信畅通于天地神明,何况对于人呢!”

兵道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兵道何如?”太公曰:“凡兵之道,莫过乎一①。一者,能独往独来②。黄帝曰:‘一者,阶于道③,几于神④。’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今商王知存而不知亡,知乐而不知殃。夫存者非存,在于虑亡;乐者非乐,在于虑殃。今王已虑其源,岂忧其流乎。”

武王问曰:“两军相遇,彼不可来,此不可往,各设固备,未敢先发。我欲袭之,不得其利,为之奈何?”太公曰:“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外钝而⑤内精。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武王曰:“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⑥击其不意。”【注释】

①一:事权专一,指挥统一的意思。

②独往独来:自由行动,不受牵制。

③阶于道:阶:阶梯,指逐步通向。道:规律,道理。

④几于神:几:接近。神:神妙莫测。

⑤钝:不锋利。引申为疲软、衰弱。

⑥疾:迅速。【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用兵有什么原则吗?”太公说:“一般用兵的原则,最重要的在于指挥上的高度统一。指挥统一,军队就行动自由,所向披靡。黄帝曾经说:‘做到统一指挥,就是掌握了用兵的规律,从而能达到神妙莫测的境界。’统一指挥这一原则运用在于掌握战机,在于集中兵力形成威势,成功的关键在于君主的所作所为。所以古代圣王常称战争为凶器,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发动战争。现在商纣王只知道国家还存在,不知道将要灭亡,只知道寻欢作乐,不知道马上就要大祸临头。国家的存在不要只在乎眼下存在的事实,重要的是要做到居安思危;君主能否寻欢作乐,不要只在乎眼前享乐的本身,重要的在于能做到乐而不忘忧。现在武王您已经考虑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又何必担忧其他细枝末节的问题呢!”

武王说:“如果敌我两军相遇,敌人不能向我这边进攻,我也不能向敌人进攻,双方都有坚固的守备工事,没有一方敢先发动进攻。现在我想袭击敌人,但又不具备有利的条件,你看怎么办?”太公回答说:“要示敌以假象,外表假装混乱而实际上内部严整,看似缺粮而实际上给养充足,看似战斗力疲弱而实际上十分强大。让队伍或合或离,士卒或聚或散。隐瞒我军的作战计谋,保守行动的秘密。加高巩固自己的壁垒,巧妙埋伏自己的精锐将士,士卒行动和要隐若无形,寂若无声,从而使敌人不知我方的作战准备。计划攻打敌人西边,但要佯装袭击其东边。”

武王说:“敌人如已掌握我军的情况,识破我军的作战计谋,那将怎么对付?”太公说:“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要周密地查明敌情,把握住有利的战机,在敌人意识未及情况下,予以猛烈的打击。”

武韬

发启

【原文】

文王在酆①,召太公曰:“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②助予忧民,如何?”

太公曰:“王其修德,以下贤③惠民,以观天道④。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⑤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⑥,大兵无创⑦,与鬼神通。微哉!微哉!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故无甲兵而胜,无冲机而攻,无沟堑而守。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启⑧之;害天下者,天下闭⑨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取天下者,若逐野兽,而天下皆有分肉之心;若同舟而济,济则皆同其利,败则皆同其害,然则皆有以启之,无有闭之也。无取于民者,取民⑩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者,取天下者也。无取民者,民利之;无取国者,国利之;无取天下者,天下利之。故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微哉!微哉!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今彼殷商,众口相惑,纷纷渺渺,好色无极。此亡国之征也。吾观其野,草菅胜谷;吾观其众,邪曲胜直;吾观其吏,暴虐残贼,败法乱刑,上下不觉,此亡国之时也。大明发而万物皆照,大义发而万物皆利,大兵发而万物皆服。大哉!圣人之德,独闻独见。乐哉!”【注释】

①酆:古都邑名,文王曾建都于此,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河西岸。

②公尚:指太公。

③下贤:尊崇礼遇贤能之士。

④天道:自然规律,此处指天命。

⑤人道:此处指人事好坏。

⑥全胜不斗:意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全胜。

⑦大兵无创:全军临敌而不受损伤。

⑧启:打开,开启。此处可理解为敞开胸怀,竭诚欢迎的意思。

⑨闭:关闭,封闭。此处可理解为拒绝、反对的意思。

⑩取民:取得民心。

鸷鸟:鹰、雕之类凶猛的飞禽。

卑飞:低飞。

弭耳:把翘起的耳朵平贴起来,以示温驯,欺骗对手。

动:发动,有所作为。

愚色:愚钝、笨拙的样子。

纷纷渺渺:国内十分混乱。纷纷:纷杂混乱的样子。渺渺:无穷无际,没有止境。

无极:没有止境。

征:征兆,特征。

草菅:野草。

大明:阳光。

大义:光明正大的义举。

发:发动,出动。

服:服从。

独:独自。【译文】

文王在酆邑召见太公,叹息道:“唉!商纣王现在十分残暴,杀害了许多无辜的百姓,您协助我考虑如何救助天下的百姓,你看怎样?”

太公回答说:“君王要修养德性,礼贤下士,要恩惠百姓,并观察天道吉凶。当天道没有降下祸殃的时候,不能先去倡议诛伐暴行;当人道没有出现灾变的时候,不能先谋划出动军队。一定要看见了上天降下祸殃的征兆,又看见下民发生灾变的行为,才能谋划兴师征讨。一定要看到商君公开言行,又了解他的秘密活动,才能够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一定要看到他的外在表现,又要掌握他的内在情况,才能知道他的本来意图;必须看到他在疏远什么人又亲近什么人,才能洞察他的真情实感。按照一定的程序推行治国治军的方案,政治理想就可以实现;遵照一定的途径前进寻找理想,统一天下的目的就可以实现;按一定的秩序建立礼乐制度,这样的制度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按照一定的方法争强,强大的敌人就可以战胜。而以智谋取得全胜而不通过战斗,以大军邻敌而能完整无损,这种不战而胜,精微莫测的智慧,真可谓用兵如神。实在是微妙啊!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同疾苦而相救援,同情感而相成全,同憎恶而互相帮助,共同爱好而共同追求。这样,就没有军队也能战胜敌人,没有冲击城墙的战车也能攻击敌人,没有沟垒也能坚守。大智的人,不显现地运用智慧,;大谋的人,不显现地运用筹谋;大勇的人,不显现出外表的勇敢。谋大利的人,不显现为表面的利益,为天下人谋利益的,天下人就举手欢迎;危害天下的人,天下人都反对他。天下,并不是哪个人的天下,乃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夺取天下的人,好像逐杀奔跑的野兽一样,天下人都希望能分到肉吃;又好像坐在一条船上共同横渡江河一样,渡河成功则大家分享成功,渡河失败则大家遭受灾难。这样与天下人利害相关,天下人自然都开诚相接,不会反对他了。看似没有从民众那儿掠取利益,实际上却是从民众那里得到利益;看似不是从别国掠取利益,实际上却是从别国得到利益;看似不是从天下掠取利益,实际上却是从天下取得利益。不掠取他国利益的,他国就给予他利益;不掠取天下利益的,天下就给予他利益。所以,道的神妙之处,是在于众人无法发现,事情秘密得让众人看不见,胜利巧妙让众人不知道。真是微妙啊!凶猛的鸟儿将要攻击猎物之前,必定先低空飞行,收敛双翼;凶猛的野兽将要与对手搏击之前,必定先伏下身子,垂下双耳;圣贤将要采取行动之前,也要先向人显示出愚笨的样子,借以迷惑敌人。现在商纣王听信奸佞惑乱的言论致使社会混乱不堪,而统治者却依然荒淫奢侈,这是国家要灭亡的征兆。我看他们的田野,野草多于五谷;我观察他们的群臣,奸邪之徒多于忠直之士;我观察他们的官吏,暴虐无端,残害百姓,违法乱纪,乱施酷刑,而他们全国上下却都没有认识到这种危害,这正是亡国的时候到了。旭日当空则天下万物都能沐浴阳光,正义所至则天下万物都可蒙受利益,大兵兴起则天下万物都会沛然归附。伟大啊,圣人的德行,他独到的见地,无人能及,这真是最大的欢乐!”

文启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圣人何守?”太公曰:“何忧何啬①,万物皆得;何啬何忧,万物皆遒②。政之所施,莫知其化;时之所在,莫知其移。圣人守此而万物化,何穷之有?终而复始。优之游之③,展转求之。求而得之,不可不藏;既以藏之,不可不行;既以行之,勿复明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长生;圣人不自明,故能名彰④。古之圣人,聚人而为家,聚家而为国,聚国而为天下。分封贤人,以为万国,命之曰大纪。陈其政教,顺其民俗,群曲⑤化直,变于形容⑥。万国不通⑦,各乐其所,人爱其上,命之曰大定。呜呼!圣人务静之,贤人务正之;愚人不能正,故与人争。上劳则刑繁,刑繁则民忧,民忧则流亡,上下不安其生,累世不休,命之曰大失⑧。天下之人如流水,障⑨之则止,启⑩之则行;动之则浊,静之则清。呜呼!神哉!圣人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注释】

①何忧何啬:既不忧虑什么,也不制止什么,一切听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思。啬:阻塞、制止。

②遒:强劲、坚固,此处指繁荣滋长。

③优之游之: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

④彰:彰显。

⑤曲:不公正、邪僻。

⑥变于形容:移风易俗的意思。变:改变。形容:指旧的不好的习气。

⑦通:即“同”。

⑧大失:最大的失误。

⑨障:阻碍。

⑩启:打开,开启。【译文】

文王问太公道:“圣人应坚持何种原则,才能治理天下?”太公回答说:“不必忧虑什么,也无须节制什么,天下万物自然各得其所;不去节制什么,也不去忧虑什么,天下万物自然生长繁荣。实行政令,要让民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就好像时间那样,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圣人能做到这一点,天下万物自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这样周而复始,就不会穷尽。这种优游自如的无为政治,圣贤必须反复探求。如果已经探求到了,就必须秘密地隐藏在心中。既然把它隐藏在心中,就不能不在治理国家中实行;既然已经实行,自己一定不要宣扬。天地不显示自己的规律,所以才能促成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不炫耀自己的英明,所以才能造就功业卓著。古时候的圣人,将人聚集到一起组成家,将家聚集到一起组成国,将国聚集到一起组成天下,分封贤德的人,使之成为万国的诸侯,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对于各个诸侯国,依循民众原来的政治教化,顺从民众原有的风俗,让民众行为不正当的部分改正过来,改变不好的习气。这样,虽然各个国家的风俗不一致,但使人都各得其所,民众都爱戴他们的君主,这可以叫作天下太平。唉!古时的圣人致力于清静无为,古时的贤人致力于端正身心,愚蠢的君主不能端正自己的身心,所以会同民众抗争。做君主的热衷于惹是生非,就会导致刑罚繁多;刑罚繁多民心便忧惧,民心忧惧百姓便流离失所。上下不能安生,万物得不到休养生息,这是国家政令不正确导致的。天下百姓的向背如同流水一样,阻碍它就停止,启导它就流动,静止它就清澈。呜呼!太神妙莫测了。在这方面,唯有圣人才能见到它的开始,进而就能推断出它的结果。”【原文】

文王曰:“静之奈何?”太公曰:“天有常形①,民有常生②。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太上因之,其次化之。夫民化而从政。是以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文王曰:“公言乃协予怀,夙夜③念之不忘,以用为常④。”【注释】

①常形: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四时变化的经常性现象。

②常生:最基本的经常性的生计活动。

③夙夜:早晚。

④常:常法,常则,也指基本原则。【译文】

文王又问:“圣人想要使天下太平无事,有什么良策吗?”太公回答说:“天有一定的运行轨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百姓有也有一定的生活原则,春耕夏耘,秋收冬息。君主如果能和百姓共同遵守休养生息的规律,那么天下自然平安无事。所以说,最好的政治是顺从事物本性治理国家。其次,用教化形成风俗。百姓受到教化,就会服从君主的政令。所以,上天无为却能使万物生长,民众无须施与却都自然富足。这是圣人的仁德啊!”文王说:“您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意,我当朝思夕念,永志不忘,把它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

文伐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文伐①之法奈何?”

太公曰:“凡文伐有十二节②:一曰因其所喜,以顺其志。彼将生骄,必有奸③事。苟能因之,必能去之。二曰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廷无忠臣,社稷必危。三曰阴赂左右,得情甚深;身内情外④,国将生害。四曰辅其淫乐,以广其志,厚赂珠玉,娱以美人;卑辞委听,顺命而合⑤,彼将不争,奸节乃定⑥。五曰严⑦其忠臣,而薄其赂,稽留其使,勿听其事。亟为置代,遗以诚事,亲而信之,其君将复合之。苟能严之,国乃可谋。六曰收其内,间其外。才臣外相⑧,敌国内侵,国鲜不亡。七曰欲锢其心,必厚赂之。收其左右忠爱,阴示以利,令之轻业,而蓄积空虚。八曰赂以重宝,因与之谋。谋而利之,利之必信,是谓重亲⑨。重亲之积,必为我用。有国而外,其地大败。九曰尊之以名,无难其身,示以大势,从之必信。致其大尊,先为之荣,微饰圣人,国乃大偷⑩。十曰下之必信,以得其情。承意应事,如与同生。既以得之,乃微收之。时及将至,若天丧之。十一曰塞之以道;人臣无不重贵与富,恶死与咎。阴示大尊,而微输重宝,收其豪杰。内积甚厚,而外为乏。阴纳智士,使图其计;纳勇士,使高其气;富贵甚足,而常有繁滋。徒党已具,是谓塞之。有国而塞,安能有国。十二曰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遗良犬马以劳之,时与大势以诱之,上察而与天下图之。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注释】

①文伐:指用非军事手段打击敌人。

②节:项。

③奸:底本作“好”,疑误。今据《武经七书汇解》校改。

④身内情外:身处此方而实际向着对方。

⑤顺命而合:指顺从敌人的心意。

⑥奸节乃定:指邪恶行为一定会发展下去。

⑦严:尊敬。此处可理解为与其结好以从中行间的意思。

⑧外相:即相外。相:帮助。

⑨重亲:重是重复,亲是亲善;意为加深友好。

⑩国乃大偷:国事懈怠以致废弛。偷:苟且自安。

塞:阻隔,指横在国君和臣民之间的可以闭塞国君视听的臣子。

咎:灾祸,祸患。

阴示大尊:暗示其可以得到高官厚爵。

微输重宝:悄悄地运去重要的宝物。

繁滋:荣华富贵。

惑:迷惑。

武事:军事行动。【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不用出动军队,凭借非军事的方法打击敌人,究竟怎样运用?”

太公回答说:“用文事进攻敌人的方法有十二种:一是根据敌国君主的喜好,顺从他的欲望。那么敌国将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必定任意为非作歹。我们如果能因势利导,将来一定可以除掉他。二是亲近、拉拢敌国君主宠爱的近臣,以分化削弱敌国的威力。帝国近臣如果怀有二心,则他的忠信就会降低,这时敌国朝廷中如果没有忠臣加以谏诤,那么这个国家必将面临危机。三是暗中贿赂敌国君主左右之大臣,让他们与我们建立深厚情谊。那些人虽然身居国内但心向着我们,这个国家必将遭受祸殃。四是助长敌国君主放纵的享乐行为,来增强他的荒淫欲望,送给他大量的贵重珠宝玉器,赠送美人供他娱乐,低声下气,曲意听从,顺从他的命令,迎合他的心意。这样,敌人会丧失斗志,而将放肆纵容自己的邪恶行为。五是故意尊敬敌国的忠臣,少送礼物贿赂他们。当他出使前来交涉问题时,要故意拖延时间不急于交涉。敌国如果改派别的使者时,则迅速诚恳地给以答复,让后来的使者亲近我相信我,自此敌国将会重新和我友好。这样,敌国君主必然会疏远他的忠臣,这个国家就可以谋划如何去取胜了。六是收买敌国内部知情的大臣,离间敌国朝廷外的大臣,派有才干的大臣里通外国,造成敌国内部互相倾轧,这时,如果再有别国去攻打这个国家,将没有不成功的。七是用厚重的礼物贿赂敌国君主,让他对我方深信不疑。收买他左右最信任的大臣,暗中许诺给他们种种好处,让他们荒废事业,以致储藏的资财空虚。八是赠送敌国国君重要的宝物,然后乘机与他国谋第三国。同谋后再给他好处,他贪图利益必定相信我们。这种密切关系的发展,其结果便可以为我所利用。他自己有国家却被外国所利用,这个国家必定灭亡。九是以崇高的名义尊敬敌国君主,不让他经历危难;给他以势倾天下的假象,屈从他的意志,以取得他的信任,他必定妄自尊大,进而懈怠废弛国事。使他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夸耀他的殊世功绩,再假意恭维他德比圣人。这样,这个国家一定会有大祸害。十是以低微的身份去侍奉敌国君主,必定会取得他的信任,这样可以了解到敌国的情况。顺从敌国的意见去办事,友好得如同亲生兄弟。既然已经了解到敌国的内情,便可以秘密地采取措施,等到时机到来,像上天要灭掉它一样自然,这个国家必定要失败。十一是利用各种方法去阻塞敌国君主耳目:凡是大臣没有不渴望地位与财富的、害怕危险和犯错误的。所以要暗中派人去向他许诺尊贵的官位,秘密赠送大量的宝物,贿赂并收买敌国的英雄豪杰。我们积蓄充足,但表面上要假装很贫乏。秘密地派有才智的人策划战胜敌国的计谋,暗中收纳敌国勇士作为羽翼,使他与自己共图大计。这样,敌国的豪杰、智士、勇士转而成为自己的党徒,便会遮蔽敌国君臣的耳目。有国家耳目却被遮蔽,怎能说算是一个国家呢?十二是扶植敌国的佞臣,用来迷惑敌国君主的心智;进献美女和淫乐用来惑乱敌国君主;赠送良马好犬使敌国君主身体疲劳,并且经常用虚假的形势使他更加骄傲自大。然后观察有利时机,和天下人共同谋划攻取敌国。以上十二种文伐方法如果实施完备,才可以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这就是所谓的上察天时,下观地利,等待有力的征兆显现,就可以兴兵讨伐敌国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