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04:03:09

点击下载

作者:涂同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

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试读:

编者的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让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农村逐步摆脱了困境,让艰难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农民开始富裕起来。从2004年起,连续7个“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多予、少取、放活”、“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等一系列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以“一免四补”(免除农业税、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机补贴和综合生产资料直补)为标志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为缩小城乡差别,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跨入21世纪后,我国呈现出农村空前繁荣、农业空前发展、农民空前富裕的大好形势。

然而,在2010年以后,全国各地“三农”问题再一次显现出来,而且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一方面,全国各地市场处处出现了农产品销售价格上涨过快,居民生活压力加大的局面;另一方面,则频频出现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造成菜(粮)贱伤农。这一现象与经济学规律所说的“商品价格因供求矛盾而上下波动”背道而驰。于是,人们开始细心观察,把目光一下子投到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人们开始冷静思考,我国农产品传统交易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这一点,作者认为,中国农村和农业下一步的发展只有走电子商务之路,才能真正的富裕农民,服务市民,从而进一步破解“三农”难题。如果今天我国农村不大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将来将无商可务!“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的作者站在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前沿阵地,以全新的视觉,洞察我国“三农”工作的最新趋向,集30年“三农”工作之经验和10年电子商务之探讨,承载强烈的使命感和浓厚的农民情结,将传统的第一产业与最现代的商务模式有机融合,形成了“农村电子商务系列”丛书之《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电子商务》、《种植业电子商务》、《渔业电子商务》、《畜牧业电子商务》、《林果花卉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农机电子商务》共九本书。《农村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信息化;第三章 信息化与农村电子商务;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策;第八章 国外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第二章 农业电子商务模式选择;第三章 农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第四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第五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上开店;第六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第七章 农业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第八章 农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 农产品基础知识

;第二章 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第四章 农产品网络营销;第五章 农产品现代物流与批发市场;第六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农产品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农产品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农产品部分网站名录。《种植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种植业基础知识;第二章 种植业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种植业电子商务的应用;第四章 农业生产资料与电子商务;第五章 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应用;第六章 种植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种植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种植业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种植业部分网站名录。《渔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渔业基础知识;第二章 渔业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网上渔市电子商务平台;第四章 渔业现代物流;第五章 渔业网站的运营策划;第六章 渔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渔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渔业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渔业部分网站名录。《畜牧业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畜牧业基础知识;第二章 畜牧业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畜牧业与信息化;第四章 信息化在畜牧业的全程应用;第五章 畜牧企业的网络营销;第六章 畜牧业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畜牧业电子商务网站成功案例;第八章 畜牧业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畜牧业部分网站名录。《林果花卉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林果花卉基础知识;第二章 林果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花卉与电子商务;第四章 花卉现代物流;第五章 花卉网络营销;第六章 林果花卉网站建设;第七章 林果花卉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林果花卉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林果花卉部分网站名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乡村旅游基础知识;第二章 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旅游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第四章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第五章 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第六章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乡村旅游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乡村旅游部分网站名录。《农机电子商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 农机化基础知识;第二章 农机化与电子商务;第三章 农机生产企业电子商务;第四章 农机流通企业电子商务;第五章 农机作业电子商务;第六章 农机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第七章 农机电子商务成功案例;第八章 农机主要网站解说;第九章 农机部分网站名录。

丛书采用章节形式编写,逻辑推理,重点突出,内容完整,内涵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列举了大量本产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每个产业剖析了30个主要网站。为了方便读者搜索,每个产业还收录了100多个网址。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科普读物,涉农企业电子商务的操作指南,农村干部及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参考用书,农业中职校师生的培训教材,“大学生村官”的必读书目,也可供广大“三农”工作者阅读。

这套丛书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武汉市电子商务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组织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武汉代表处首席代表、原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粟道云女士的精心指导。同时整理、参考或引用了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内容,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水平所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编者2011年5月20日第一章农产品基础知识第一节农产品特点一、农产品概念

农产品指农业中生产的物品,如稻、麦、高粱、棉花、烟叶、甘蔗、蔬菜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定义: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二、初级农产品

国家规定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此类产品。

1.烟叶。是以各种烟草的叶片经过加工制成的产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又分为晒烟叶、晾烟叶和烤烟叶。晒烟叶是指利用太阳能露天晒制的烟叶;晾烟叶是指在晾房内自然干燥而成的烟叶;烤烟叶(复烤烟叶除外)是指在烤房内烘烤成的烟叶。

2.毛茶。是指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鲜叶和嫩芽(即茶青),经吹干、揉搓、发酵、烘干等工序初制的茶。

3.食用菌。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食用菌,包括鲜货、干货以及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种植、采摘的产品,连续进行简单保鲜、烘干、包装的鲜货和干货。

4.瓜、果、蔬菜。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瓜、果、蔬菜,包括农业生产者利用自己种植、采摘的产品,进行连续简单加工的瓜、果干品和腌渍品(以瓜、果、蔬菜为原料的蜜饯除外)。

5.花卉、苗木。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并保持天然生长状态的花卉、苗木。

6.药材。是指自然生长和人工培植的药材。不包括中药材或中成药生产企业经切、炒、烘、焙、熏、蒸、包装等等工序处理的加工品。

7.粮油作物。是指小麦、稻谷(含粳谷、籼谷、元谷)、大豆、杂粮(含玉米、绿豆、赤豆、蚕豆、豌豆、荞麦、大麦、元麦、燕麦、高粱、小米、米仁)、鲜山芋、山芋干、花生果、花生仁、芝麻、菜子、棉子、葵花子、蓖麻子、棕榈子等。

8.牲畜、禽、兽、昆虫、爬虫、两栖动物类。一是牛皮、猪皮、羊皮等动物的生皮;二是牲畜毛、禽毛、兽毛,是指未经加工整理的动物毛和羽毛;三是活禽、活畜、活虫、两栖动物,如生猪、菜牛、菜羊、牛蛙等;四是光禽和鲜蛋。光禽,是指农业生产者利用自身养殖的活禽宰杀、褪毛后未经分割的光禽;五是动物自身或附属产生的产品,如蚕茧、燕窝、鹿茸、牛黄、蜂乳、麝香、蛇毒、鲜奶等;六是除上述动物以外的其他陆生动物。

9.水产品。一是淡水产品,是淡水产动物和植物的统称;二是海水产品,是海水产动物和植物的统称;三是滩涂养殖产品,是利用滩涂养殖的各类动物和植物。水产品类,包括农业生产者捕捞收获后连续进行简单冷冻、腌制和自然干制品。

10.林业产品。一是原木,是指将伐倒的乔木去其枝丫、梢头或削皮后,按照规定的标准锯成不同长度的木段;二是原竹,是将竹砍倒后,削去枝、梢、叶后的竹段;三是原木、原竹下脚料,指原木、原竹砍伐后的树皮、树根、枝丫、灌木条、梢、叶等;四是生漆、天然树脂,是漆树的分泌物,包括从野生漆树上收集的大木漆和从种植的漆树上收集的小木漆;天然树脂,是指木本科植物的分泌物,包括松脂、虫胶、阿拉伯胶、古巴胶、黄耆树胶、丹麦胶、天然橡胶等;五是除上述以外的其他林业副产品。

11.其他植物。一是棉花,是指未经加工整理的皮棉、棉短绒、子棉;二是麻,是指未经加工整理的生麻、苎麻;三是柳条、席草、蔺草;四是其他植物。

上述第一条至第十一条所列农产品应包括种子、种苗、树苗、竹秧、种畜、种禽、种蛋、水产品的苗或种(秧)、食用菌的菌种、花子等。三、农产品价格(一)农产品价格概念

农产品价格是指农产品与货币交换的比例指数,是农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农产品价格形成与运行的基础是农产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市场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国家政治与经济政策、人们的消费偏好等是农产品价格形成与波动的重要条件。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按管理形式划分,可分为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按流转过程中的环节划分,可分为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产品批发价格、农产品调拨价格、农产品零售价格等。

农产品的价格同一切商品一样,由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三个部分构成。但农业中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的有限性,不得不将劣等地也纳入生产。农产品的社会价格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报酬费用较高的劣等地的农产品价值决定的。同时,农产品价格实际上还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是否合理,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民的消费收入水平,而且影响工业品的成本和价格,影响国家同农民之间、城乡人民之间以及农民内部的物质利益关系,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定也关系重大。(二)农产品价格管理

在不少国家,政府对重要农产品价格的管理着重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如有的在市场农产品供过于求时,由政府收购和组织储备,或对减少种植面积的农户给予奖励,以减少农产品的数量,使价格不至于下降过多;有的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价格补贴政策,以利市场竞争;有的运用关税手段,抵制其他国家低价农产品的倾销等。在农产品不足的国家,政府还常通过多种手段,如放出储备,由国家统一收购后以较低价格供应市场,或从国外进口农产品等,以防止农产品价格上涨过快,从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并保持社会安定。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管理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或社会主义国家,都受客观的价值规律的制约。许多措施一般都需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后,对属于统购、派购范围的重要农产品实行由国家统一规定或由国家指导规定的计划价格。1985年改革统购、派购制度为合同定购制度与市场收购后,实行计划价格的只限于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制度的农产品,可由政府与农民协商定价,或由国家定价,与农民协商定购数量。此项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四、农产品比价(一)农产品的比价

为了使农产品的价格大体上反映其价值,需要正确处理不同农产品的比价、工农产品的比价以及同种农产品的各种差价关系。

指同一时间同一地区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中国由于粮食在农产品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各种农产品的比价大多以粮食价格为中心来确定,如粮棉比价、粮油比价、粮肉比价等。农产品比价的合理调整,可以扩大或限制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因而是形成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手段。关于工业品和农产品的比价,在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的条件下,出现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而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的情况,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慢于工业等原因,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仍不可能完全消除。(二)农产品差价

同一商品由于生产成本、流通费用、储存以及商品质量不同等原因而形成的价格差额。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产品购销差价。指同一种农产品在同一地区的收购价格与销售价格之间的差额。适当的购销差价除补偿农产品运销各环节上的流通费用外,还有助于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反之,购销差价不合理,则会挫伤农民生产、出售农产品或商业部门经营农产品的积极性,并影响消费。自1978年底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为了鼓励生产又不至于增加消费者的经济负担,国家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用财政手段对商业部门实行补贴,以保持销售价格不变。现在正向相应提高销售价格,同时对消费者实行补贴过渡。但过多的价格补贴将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农产品地区差价。指同一时间、同一商品的收购价格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额。地区差价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存在差别,因而生产同一种农产品在不同地区消耗的劳动量不同,成本不一。合理的地区差价有利于促进条件较差的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又不至于影响条件较好地区的积极性。

3.农产品季节差价。指同一商品在同一地区的收购价格或销售价格在不同季节之间的差额。季节差价存在是由于某些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同常年的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而从生产到消费的时间差中,增加了储存、保管、自然损耗和利息等费用。此外,同种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生产,产量和费用的差别也很大,如蔬菜温室生产费用高,提早上市产量低。实行季节差价以补偿由于上述原因而增加的生产、流通费用,还有利于平衡淡旺季的农产品供应。

4.农产品质量差价。指同一商品因质量不同而形成的价格差额。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拉开品质差价的档次,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和保护生产者、消费者双方的利益。第二节农产品生产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农业部组织实施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基本类型。一、无公害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产品质量达到我国普通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要求,保障基本安全,满足大众消费。产品以初级食用农产品为主。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术制度。采取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二、绿色食品

绿色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认证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类别。

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整体上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市场定位于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基础,加工农产品为主体。推行“两端监测、过程控制、质量认证、标志管理”的技术制度。采取质量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以保护农业环境,增进消费者健康为基本理念,采取政府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三、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有机食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按照有机农业方式生产,对产品质量安全不做特殊要求,满足特定消费,主要服务于出口贸易。产品以初级和初加工农产品为主。强调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转换,推行基本不使用化学投入品的技术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生产过程的监控,一般不做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一年一认证。按照国际惯例,采取市场化运作。四、三类农产品区别

遵循各类农产品安全生产程序、标准生产出的农产品就是安全农产品。我国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将安全农产品划分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类。它们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存在差别。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构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都属于安全农产品的范畴,三者之间紧密联系。首先,三者的开发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向社会提供无污染、优质、高品位的消费食品。其次,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广泛基础,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精品代表,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包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典型的无公害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包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本要求。就此而言,三者之间不存在所谓的完整“金字塔结构”。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者之间除了紧密的联系,又在认证标准、生产环境、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标准要求、消费群体、产品价格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就此而言,又可将三者形象地比喻为“金字塔”。塔基为无公害农产品,塔身为绿色食品,塔顶部为有机食品,越往上要求标准与控制技术越严格,产品质量安全相对而言越有保证,消费人群数量越少。(一)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

1.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其他农产品则允许有限使用也这些物质,并且不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2.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残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

3.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必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二)绿色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相比的显著特点

1.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

2.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严格地说,一般农产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

国际上有机食品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成立为标志。1994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成立有机食品中心,标志着有机农产品在我国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有机农产品产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农产品过剩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以及环保主义运动。

绿色农产品是1990年由农业部发起,1992年,农业部成立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1993年农业部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解决了农产品的供需矛盾,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绿色”成为社会的强烈期盼。

无公害农产品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部分省、市开始推行的2001年农业部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4个城市进行试点,2002年,“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无公害农产品产生的背景与绿色食品产生的背景大致相同,侧重于解决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及有毒有害物质等“公害”的问题。

3.价格比较。绿色食品70%为加工产品,30%为初级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都以初级农产品为主。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50%甚至几倍;绿色农产品的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10%~20%;无公害农产品的价格略高于一般农产品。

4.农产品的准入、认证和标志。依据农产品质量特点和对生产过程控制要求的不同,将农产品分为一般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和标志管理农产品。一般农产品是指为了符合市场准入制、满足百姓消费安全卫生需要,必须符合最基本的质量要求的农产品。认证农产品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对于我国市场上目前存在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政府应积极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依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引导企业有条件地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使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一个台阶。标志管理农产品是一种政府强制性的行为。对某些特殊的农产品,或有特殊要求的农产品,政府应加以强制性标志管理,以明示方式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护,如转基因农产品。第三节农产品加工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原料进行工业生产活动的总和。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国际上通常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五类,即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具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二、农产品初加工与深加工

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是指对农产品二次以上的加工,主要是指对蛋白质资源、植物纤维资源、油脂资源、新营养资源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农产品初加工是指对农产品的一次性的不涉及对农产品内在成分改变的加工。初加工使农产品发生量的变化,精深加工使农产品发生质的变化。农业部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农产品加工的一次转化率要达到55%,二次以上深加工率达到35%以上。三、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分类

与农产品加工有关的有12个行业,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广泛,并与国计民生高度相关,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所应用的技术大多属于多学科、多专业、高新技术和综合技术。农产品加工业涉及多个部门,行业众多,产品繁杂。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且有一定规模的体系。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1.发展现状。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作用最大的产业之一。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据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卢永军介绍,近年来,我国果蔬加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果蔬种植已形成优势产业带,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果蔬汁加工、果蔬罐头、脱水果蔬、速冻果蔬和果蔬物流领域的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市场优势日益明显,逐步建立起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和国内外两大消费市场,外向型果蔬加工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15%左右,目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7万多家,完成加工产值4.2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产业的1/3左右,从业人数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

2.发展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从主要供食用向食用、饲用和加工用“三元农业”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加工原料向专用化方向发展,加工程度向精深化方向发展,加工能力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工产品向方便化和功能化方向发展,质量控制向标准化方向发展,产加销向一体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和资源利用向高效化方向发展的七大趋势。

3.发展差距。尽管我国的果蔬加工产业无论是加工能力、技术水平、装备硬件以及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加工规模小,只有30%左右;二是缺乏加工专用品种和专用品种原料基地;三是加工技术装备质量不高,低水平重复模仿严重,创新能力不足;四是加工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尚未与国际接轨;五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资源基本没有开发利用;六是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中介组织,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公益性社会化服务平台尚未形成。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4.发展对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力求做到增强以人为本的观念、增强现代产业发展的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发挥区域优势的观念和增强开拓市场的观念,处理好五大关系,即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从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出发,无须全建成现代化的加工企业,可以保留历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和产品特点,但要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处理好扶持企业和扶持农户的关系,农产品加工业要真正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第一车间”,切实建立让农户分享利益的机制,让企业通过产业化的形式带动农民致富;处理好扶持大企业和鼓励发展小企业的关系,在扶持一批大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同时,要积极鼓励成长型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处理好深加工和初加工的关系,要与生产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适应,与生产技术的更新能力相适应,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处理好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在扩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外资,开拓国外市场,有较好优势的要“走出去”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第四节农产品流通一、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1.集散度不足,分散经营与规模集散的矛盾突出。

2.深加工产品供求矛盾突出。

3.产业化规模小,费用偏高。

4.季节生产与全年消费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5.国家补贴未真正落实到农户,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仍然不明显。二、农产品流通不畅的特点(一)鲜活农产品的卖难的周期性特点突出

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和生产规模变动都有周期性特点,扩种—过剩—卖难—减收的恶性循环已经成为农产品生产的普遍现象。如食糖价格在2003年8月价格最低达到1950元/吨,之后一路攀升至2006年2月的最高价5500元/吨。很多蔬菜、水果品种更是频频出现上年价格高,第二年却定卖难的周期性问题。(二)技术要求低、规模易扩大的普通品种更卖难

目前出现卖难的农产品多为西瓜、芹菜、大白菜等普通的农产品,共同的特点就是品种普通、上市时间集中、技术要求低,生产规模容易扩大,致使产量和价格波动剧烈,由几元钱降至几分钱。而很多地方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支撑,发展的“名优特”农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出现农产品卖难的地区多为中西部省份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卖难问题主要出现在中西部地区的部分地区,东部地区较为少见。一是由于西部地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二是缺乏真实准确的农产品产销信息;三是运输成本过高,流通手段落后,部分品种的运费甚至达到价格的50%以上。(四)农产品卖难的季节性特征突出

出现卖难的时间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之间。由于夏季气候适宜蔬菜瓜果的生长,导致集中上市期间市场供应量突然增加,价格大幅度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增产不增收”。(五)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过剩的矛盾突出

一是市场流通不畅,农产品产销脱节。很多农产品由于信息不通畅,运输成本高等原因,无法将产品运往外地,导致区域性过剩、滞销;二是品种老化,农产品市场与消费脱节。如河南临颍县等地冬瓜价格跌至每斤0.15元,依然滞销,一些瓜农甚至直接将瓜地翻耕。三、农产品流通不畅的原因

农产品卖难既有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及突发性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生产、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一)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与我国的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矛盾

1.小规模的分散生产普遍存在盲目性。农民种植决策一般看邻居、看亲戚,时间上看去年,这种近距离获取的信息失真导致了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张。同时,由于近距离的模仿导致了农产品的雷同性和相似性,使得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价格迅速下滑。

2.农产品购销信息滞后失真,没有对生产起到反向调节。农产品购销方面信息量很大,鱼目混珠,滞后性、失真性情况严重,真正有用的信息较少,而且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成本很高,不但没有对生产销售产生指导作用,有时反而会产生误导。

3.地方政府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全国性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但是部分地方政府盲目调整种植业结构,忽视市场供求规律,造成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从而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过剩。(二)落后的农产品运销体系与生产规模急剧膨胀的矛盾

1.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产品购销成本上升。千家万户的生产,千家万户的销售,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成本上升。而且,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机构,缺乏必要的生产和销售的指导,影响了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2.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冷藏保鲜手段低。销售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必要的加工和包装,持续维持在低价值水平,冷藏保鲜手段落后,使得鲜活农产品保鲜时间很短,无法延伸产业链。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3到1∶4,而中国则为1∶1或稍多一些。水果经过采摘后储藏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我国是1∶1.8的水平。我国蔬菜采摘后商品化处理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足10%。

3.运输成本过高,农村经纪人急剧减少。虽然国家开通了绿色通道,但是蔬菜和大部分水果并不享受这些优惠措施,高运输成本导致农村经纪人急剧减少,大大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绿色通道很多地方没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特别是高速路费用,铁路对运输鲜活农产品的限制等。

4.批发市场发展落后,农产品运输存在迂回、倒流的现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为农产品有序进入城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是当前农产品销售的最好渠道。但是,目前主产区批发市场发展滞后,与主销区批发市场不对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的对流运输、迂回运输、倒流运输、过远运输及重复运输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资源和运力的浪费。(三)农村市场秩序不规范与农业迫切需要发展的矛盾

1.部分农村地区的市场秩序较为混乱。我国部分地区市场秩序比较混乱,仍然存在菜霸、鱼霸等恶势力现象,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比较普遍。

2.农产品进城销售难,部分地区对农民歧视严重。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我国农产品进城销售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在全国各大城市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限制农民进城销售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地区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现象,限制了农产品的城市销售渠道。

3.订单农业违约率高,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是解决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将公司的先进理念和掌控市场的能力引入农业生产和销售。但是,由于合同订单的履约率很低,致使订单农业在我国发展缓慢。据统计,目前订单农业的履约率不足10%。(四)农产品的大量供应与国内外消费需求不适应的矛盾

1.农产品的供给跟不上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由量的增长转变为对质量、口味、营养、安全的追求。但是,目前农村的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的粗放式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城市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导致了严重的供需矛盾。这就造成了目前有的农产品价格高、销售旺,有的农产品价格低,无人问津的局面。

2.国外的高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的现实差别过大。近10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据商务部调查,我国90%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四、解决农产品流通的措施

农产品卖难由来已久,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本文认为,从长期来看,应该建立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长效机制。(一)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网络

尽快建立直接面对农民的统一网络办公平台,提供便捷式的市场信息服务,让农民能够了解各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状况,更好地引导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还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二)鼓励农户采纳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品牌,通过扶植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基地的标准化、产品的品牌化,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力,从而产生更大的流通效益。同时,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确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品质、扩展农产品功能的思路,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三)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

生鲜农产品一旦出现问题,会对农业生产销售造成较大冲击,因此必须加强监测,从生产源头抓好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声誉。建立农产品的质量监控体系,按照产品质量管理要求,引导农户科学选用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科学改良土壤和改善水质,运用科学方法和检测仪器鉴别产品质量。(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从日韩的经验来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可以有效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根据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应当建立公益性的鲜活农产品运销合作组织,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每一种产品都成立运销合作社,用于指导鲜活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五)延长鲜活农产品的产业链

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和资金补贴形式,引导大型龙头企业到农村投资,同时要在土地方面给予灵活的政策。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的储藏、运输、深加工,延长鲜活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收益率,发展现代农业。(六)树立区域性农产品品牌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一区一品”、“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全国科学布局,以基地为龙头,树立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同时,要根据专业生产的特点,完善鲜活农产品的储藏运输设施,建立一定量的国家级储藏冷库,与农产品的深加工基地相结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农产品流通不畅是当前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民增收乃至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龙头企业向电子商务转型,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建设企业内部网和通向国际互联网的外部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实现主要业务向电子商务过渡,最终成为电子商务型企业。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配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收集,同时依托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购买、销售和电子支付等业务的过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质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进步,推动新农村建设。第二章农产品与电子商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分布广泛。从市场角度分,一类是果、蔬、肉、蛋等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可与一般食用类商品共同考虑;另一类则是与国家经济安全和民众生存紧密相关的粮食、油料。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的大市场环境中,国内农产品(特别是粮油食品)市场必然要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使我国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农业和相关产业资源,实现农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和农产品相关市场的繁荣发展。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是我国在农产品流通领域以及农业国际化进程中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第一节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现状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概述

从电子商务的发展来看,大致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电子商情,即在网上做广告或者提供商情。凡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商务活动都可被看成广义的电子商务。这是广泛的低层次的电子商务。二是网上撮合,有了明确的买卖双方,撮合的过程实际就是电子商情的扩展。网上撮合的结果是网上签约,这就会牵涉到法律认证和法律效力问题。三是电子交易,这是电子商务的最高层次。它的核心就是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逐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网上结算。

按参与交易的对象,电子商务又可分为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网上拍卖(C2C)、政府对企业(G2B)、政府对个人(G2C)、政府电子采购(B2G)、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各种电子商务(B2B2C)等不同种类。有别于软件信息产品等无形货物可以在线上直接传输交易,传统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往往是有形的货物,因此网上交易必须还有相应的物流配送体系。由于大多数农产品的易腐烂性以及农产品价格对供求比较敏感的固有属性,因此,通常以拍卖的形式进行网上销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应用,电子商务日益走向成熟。在此背景下,为突破“小农业”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国内农产品电子商务也蓬勃发展起来。

几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全国涉农网站已经超过了20000家,其中,涉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网站占了很大比重。据了解,国内30多个省级政府都建立了本地的农业信息网,从农业部到各个基层也大都开通了农产品的“网上展厅”,使用多种形式展示各地名优特新农产品。许多地方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尝试,效果良好。在此带动下,农民和农村企业的网络营销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为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商务部于2006年启动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开通了新农村商务网,以公共服务的形式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产品流通的相关信息,同时免费为农民发布农产品销售信息,为销售双方提供信息对接服务。

新农村商务网自开通以来,累计访问量已超过40亿人次,发出新闻市场等多类信息1200多万条,累计促进农产品销售1600多万吨,解答农民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各类问题9万余人次。

农产品电子商务切实起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例如:甘肃省金塔县从2007年起,大力开展“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工程,到2010年第三季度,全县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收集到的网络信息指导销售、务工,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10月,甘肃省金塔县鼎新镇等乡镇的28名运销户,通过网上交流合作,将650多吨孜然、洋葱、棉花、辣椒、黄豆等农产品,销往山东、浙江、河北、新疆等地,收入颇丰。金塔县的农民说:“网上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产销模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可以培养广大农民的订单意识、品牌意识,引导农民按市场的要求生产,带动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电子商务一般交易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交易前的准备、交易谈判和签订合同、办理交易前的手续、交易合同的履行和索赔。总体来看,在我国农产品商务活动领域,电子商务的应用处于多层次发展的初级阶段。商务活动的信息流已经比较多地采用电子化方式进行,而在物流和资金流方面,电子化的应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电子商务的现有商务模式主要有电子拍卖、网上贸易撮合、网上竞买。

我国在农产品行业的电子商务实践,既有期货市场的电子商务(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大豆、豆粕,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棉花),又有现货市场的电子商务(中农网);既有提供电子商务平台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北京新华国信),又有虚拟市场和现货市场相结合的中农网;既有单一电子商务交易形式的阿里巴巴,又有提供多种电子商务形式的新华国信;既有多对多的B2B形式,又有一对多的B2B;既有鲜活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又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电子商务。

在技术层面上,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起步上基本与世界同步。有关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律制度、电子支付、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网络安全、国家标准等各个方面的基础条件已完全具备,这说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已具有现实操作性。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000多亿人民币,其中,B2B的交易比重占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95%以上。2010年12月止,我国网购市场交易额达到5231亿元,以B2C、C2C为代表的网上零售市场交易额规模为5131亿元。我国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比例92.7%,中小企业拥有自力企业网站或电子商务平台中的网上购物商城的比例达到43%。二、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特征

从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实践看,农产品电子商务业务呈现三个层次的特点。

1.初级层次。主要是为农产品交易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如一些企业建立的农产品网上黄页,在网络平台上发布企业信息和产品信息。大型农业集团建立的超大现代农业网。小企业或是个体农户则依托各类农产品信息网发布信息。

2.中级层次。一些网站不仅提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还提供了网上竞标、网上竞拍、委托买卖等在线交易形式,交易会员可以直接在网上与自己需要的运输公司洽谈,但尚未实现交易资金的网上支付。资金的支付还是依靠传统的邮局或银行实现。

3.高级层次。高级层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实现农产品电子商情的网上发布和农产品在线交易,还实现了交易货款的网上支付,是完全意义上的电子商务。

据国家工信部介绍,目前全国涉农网站超过2万家,其中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及涉及农村电子商务的网站已超过6000家,但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部分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已取得良好效益,初步形成了信息环境下的全国性市场或区域性市场。三、农产品电子商务基本条件

1.电子商务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并根据需求引导生产、交易等各环节,形成供应链体系。这一供应链体系是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由供应商、经销商、生产商等组成市场供给方的完整供应链。

2.电子商务不再以传统的实物流转为主体,而是物流、信息流、价值流分散流动的流通体系。

3.电子商务不再是传统的垂直链条型的组织结构,而是变为扁平网络型的组织结构,通过直营连锁、特许经营连锁和自由连锁等形式,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2010年12月止,全国网民人数4.57亿人,其中农村网民人数突破1亿人。现有手机网民3.03亿人。已初步具备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本条件。四、农产品电子商务面临的瓶颈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面临相关网站力量比较薄弱、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完善以及农村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四大“瓶颈”。

1.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专业化水平较低,人才供应不足。目前国内不少涉农网站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多雷同之处,缺少专业水准和特色,更新周期长。相当一部分网站以信息撮合功能为主,支付等功能还不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有其特殊性,需要一大批既精通网络技术、又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复合型人才。但长期以来,国内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这方面人才十分缺乏。

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虽已基本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但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产品的品质、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农业标准体系就显得不够完善。同时,我国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分散于多个部门,而且已有的标准大多是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产前和产后标准比较缺乏,一个标准同时存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现象严重。农产品具有品种多、级别多、地域差异大等复杂性特点,如果没有一套权威而完整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用户很难有统一的语言和产品标准,很难有效地实现信息定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3.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相对落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需要良好的物流配送体系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实现现代化物流配送的却较少,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呈现规模小、层次低、联合力弱等特点。由于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点,在存储及配送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高质量保鲜、冷藏、冷冻技术及其相关的设备,而专业设备价格昂贵,限制了农产品物流配送公司的发展。

4.农产品电子商务基础设施不完善。截至2009年,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但如果按71200万农村居民来算,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与城镇44%的普及率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根据2010年12月CNNIC调查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4.57亿人,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为1.2%,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真正上网的农民寥寥无几。受经济、文化程度的制约,相当多的农民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更没有可能上网发布信息。第二节国内外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一、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世界各国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发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支持和投入。美国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应用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在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与发展也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一)美国农产品电子商务

美国是互联网技术的发源地,也是目前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普及的国家。2001年,美国有机构对216万多家美国农场联网应用情况的调查表明,美国农民在网上的主要活动是信息收集、财务管理、网上采购和农产品销售等,这几乎涵盖了农业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功能。2000年,美国农场的网上交易额为6.65亿美元,占农场全部交易额的0.33%。其中网上购买额为3.78亿美元,购买的主要产品是机械设备,农业生产资料和饲料等,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网上购买量已占总购买量的35%。网上销售额2.87亿美元,其中66%为畜产品,34%为农产品。到2005年,美国农业领域的网上交易额占到整个网上交易额的14%。美国较著名的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如“农场投标网”(http://www.farmbid.com),其注册用户近10万,其中10%是美国以外的用户。其经营范围主要涉及种子、农业生产工具以及化肥农药等产品,该网站1999年成立之初就有1万名农场主。

1.美国蔬菜流通特点。美国根据本国国情,建立起有别于日本、西欧等经济发达国家的“集中生产,分散供给”的蔬菜产销模式,即严格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最适合区域集中进行蔬菜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再将产品分散销往全国各地。目前,美国蔬菜上市量的70%以上是经由中间组织流通的,中间组织利用自建的信息系统网络,方便和加快了蔬菜产销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畅通了蔬菜产品在巨大空间范围内的商流与物流。

2.美国蔬菜流通渠道。美国的蔬菜生产以专业农场为主,产品经过市场自由流通。流通的原则是“自愿买卖”、“市场定价”、“公平竞争”。蔬菜流通的渠道主要有五条,一是菜农直接把蔬菜送到批发市场;二是菜农把产品送到产地集配市场;三是菜农按购销合同直接卖给大型零售商、超市或零售集团(连锁店等);四是菜农直接到路边农贸市场销售产品;五是菜农把产品通过集配中心分级包装,然后出售。

3.美国蔬菜流通份额。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农业体系就业量占全国就业总量的17%,其中农业生产、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各占20.70%和12.07%。同期美国消费者每年要花费3000亿~4000亿美元购买食品,其中只有1000亿左右变为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其余3/4流入食品加工流通机构。产品不同,流通份额各异,这主要与产品的加工度、季节性和运输成本等有关。美国学者认为,流通份额加大或农业份额缩小,是生活水准提高和对更多加工、流通服务需求扩大的必然产物。从鲜销葛芭和罐头番茄看,产品零售价格中的农业份额、收购加工、批发运输和零售各市场环节所占比例来看,美国食品价格中的流通份额一直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造成美国食品流通份额加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化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上市食品越来越苛求;二是流通成本增加。例如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食品流通份额上升,但食品制造业和零售业的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并没有提高,甚至有所下降,说明劳务、能源等成本的增加起了很大作用;三是流通服务需求增加,表现在食品消费方式由家庭内转向家庭外和加工食品、方便食品消费等的增加。(二)荷兰鲜花电子交易

荷兰盛产鲜花,有“欧洲花园”之称,近几年来,每年花卉出售达数十亿美元,占世界鲜花总贸易额的一大半,而这些鲜花,几乎全部都是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来进行交易的。

荷兰最大的鲜花交易所——阿尔斯梅尔鲜花交易所,内设交易大厅若干个,交易业务全部由电脑控制,平均约4秒即可成交一笔生意,每天约可成交数万笔,全年贸易额可达数十亿荷兰盾。

这些鲜花交易所是由个体花农联合组织起来的具有合作社性质的企业。交易所的领导成员均通过选举产生。交易所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鲜花销售额中提成4%~5%的佣金。成交的鲜花75%销往世界各地。交易所只负责组织销售,不从事生产,但对每户花农送来的产品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严格的检查。(三)日本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日本农业信息化进程与美国等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缓慢,农业中计算机的利用水平远落后于其他产业。针对这一问题,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12月制定了关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战略,总的战略目标是缩小农村与城市的信息化差距,使农村充满活力。具体战略目标是:通过在农业中应用IT技术,灵活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灵活运用IT技术和互联网,降低流通成本,并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使广大农村居民在生活上能享受到与都市居民一样的信息利用的便利。日本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特点。

1.因地制宜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本农林水产省专门拨款用于发展地域农业信息系统。日本地域农业信息系统的导入时间与地域特性和农产品特性有关,农业生产率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和以畜产、果树、蔬菜等生产为主的地区优先导入。

目前,日本地域农业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有线电视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该形式的特点是:以有线电视为主,传播农业信息的概要;以计算机和多功能传真等作为补充,向农户传递详细信息,或用于传递农户和农协之间的发货和销售情况,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农户也有用手机向农协的计算机就发货情况进行自动登录。这种形式的不足是有线电视初期投资较高,且每年的管理维持费用较高,因此适合于技术含量较高和高收益的农业地域。二是以计算机通信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这种形式的特点是:通信线路质量高,具有可快速收发大容量信息、系统扩张及数据易加工等功能,操作简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协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信息检索和收发电子邮件的功能越来越重要。该种形式尤其适合于农协合并地域,可方便农协各分店及农户与农协之间的信息传递。三是以多功能传真利用为中心的地域农业信息系统。其特点是:多功能传真可以和现有的电话线路连接,操作简单,能传送照片、图表,价格便宜是其最大的优势,其最大的不足是不适应信息的大容量、多种类传送。该形式主要用于人口密度小且不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地区。

2.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根本变革。日本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利用大型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和综合性网上超市的规模、品牌优势销售农产品的,也有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的农产品电子交易所和农产品网上商店。一是大企业创办的包含农产品交易的综合网上交易市场。如日本的“乐天市场”就是典型的代表,“乐天市场”由大公司乐天株式会社设立,实力在日本网上市场中位居第一,目前与它有合同的商店数达8300家,正常销售的商品达180万件。“乐天市场”内的商店由各种各样的人经营,公司的规模、交易的商品服务各不相同。农产品是其中之一。在其食物类网页上可以看到水产品、肉类,蔬菜、面类、米等众多品种。在“乐天市场”上既可以在“购物商场”购买商品,也可以在“自由拍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