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的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06:31:48

点击下载

作者:刑延国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博弈的智慧

博弈的智慧试读:

前言

人生犹如一场永不止息的博弈游戏,每一步进退都可能关系到最终的成败。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说过:“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有见解、有能力的人,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其实,博弈理论自古就有,比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可以算是最早的一部关于博弈理论的专著。在古代,博弈论最初主要是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直到20世纪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冯·诺伊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这才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对博弈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统掌握,能使我们在未来对抗性更强、竞争更激烈的竞争中,开阔决策思路、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效率,从而大大增加成功机会;博弈还可以令我们充满智慧,令我们理性选择,令我们克制自私的天性,令我们关爱他人,令我们豁达,帮助我们在崎岖的人生之路上从容前行。人生无处不博弈,世事如棋局,善弈者生存。

如果将博弈论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种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而博弈论正是研究棋手们“出棋”的招数与技巧,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

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上级、商业对手、亲密的朋友、乃至你未来的伴侣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着潜在的合作因素。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每个人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博弈策略,使你在社会生活中变得左右逢源。用博弈论的原理和精神反观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博弈的世界里,人生时时皆博弈,生活处处皆博弈。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博弈的智慧》便应运而生了。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将博弈知识和故事巧妙结合,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枯燥的博弈技巧表现出来;力求通过一些生活中常见实例,阐发博弈论的思想,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及实用性。在博弈无处不在的今天,这部知识性、实用性并举的书,能给读者朋友带来点滴帮助,将是我们最感欣慰的事!上篇拉开博弈的大幕第一章博弈:经久不衰的生存法则

博弈,就是人与人之间为了某些利益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与对抗。博弈源自生活,如果你细心地去观察,便会发现身边事事皆博弈,而且博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你运用得当,便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博弈也被人们认为是经久不衰的生存法则。何谓博弈

博弈是指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依靠自身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可能的行为或策略集合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予以实施,从中取得相应的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博弈是一种普遍现象,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研究当某一经济主体的决策受到其他经济主体决策影响,同时该主体的相应决策又反过来影响其他经济主体选择时的决策以及均衡上出现的问题。

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博弈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策略、次序、收益、结果、均衡八项内容。(1)参与人。也可称之为“博弈方”,是指博弈中独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来选择行动的决策主体。博弈的规则一经确认,各个参与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则来办事。(2)博弈行为。指参与人所有可能的策略或行动的集合。根据该集合的状况可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3)博弈信息。指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方面的知识。(4)博弈策略。指的是可供参与人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即规定每个参与人在进行决策行动时可以选择的方法,以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不同博弈中可供选择的策略或行为的数量不尽相同,在同一个博弈中,不同参与人的可选策略或行为的内容和数量也通常不同,有时只有有限的几种,而有时又可能有许多种。(5)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与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顺序。在现实的各种决策活动中,当多个独立博弈方进行决策时,有时需要这些博弈方同时作出选择,因为这样能够保证公平合理,而很多时候博弈方的决策又有先后之分,并且有时一个博弈方还要作不止一次的决策选择,这就免不了出现次序问题。因此博弈必须规定其中的次序,即使博弈的其他方面都相同,次序不同一般也是不同的博弈。(6)博弈方的收益。即指参与人从博弈中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它是所有博弈策略或行为的目的所在,是每个参与人真正关心的东西。由于人们对于博弈的分析主要是通过数量关系的比较进行的,因此人们研究的大多数博弈,本身都有数量关系的结果或可以量化为数量的结果,即“得益”。得益是分析博弈模型的标准和基础。(7)结果。即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要素集合。(8)均衡。即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博弈中的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博弈结果,但并非博弈的结果都能均衡。博弈的均衡是稳定且可以预测的。

博弈的八项内容是定义一个博弈时必须具有的要素,缺一不可。博弈论就是系统研究各种博弈问题,寻求在各博弈方具有充分或者有限理性、能力的条件下,以期达到合理的策略选择和合理的选择策略的博弈结果,并分析这些结果的经济意义、效率意义的理论和方法。

博弈论中有很多典型的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可以找到博弈的各构成要素。

孙悟空和猪八戒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来到了火焰山,方圆百里酷热难耐,孙悟空和猪八戒必须有一个人去寻找水源,否则三个人都将渴死。但孙悟空和猪八戒都不想承担这份工作,于是唐僧想了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他做裁判,孙悟空和猪八戒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输了的就要去找水。规则是:孙悟空和猪八戒必须同时出招;胜负关系是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如果双方出招一样,那么重新再来一次。

那么,这是不是一个博弈呢?通过分析上面的例子是否包含了博弈的八项要素,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博弈了。

首先,参与人是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要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来决定胜负,这是博弈的行为。同时,无论是孙悟空还是猪八戒,他们如何出招,关键在于他们推测对手如何出招。如果孙悟空推测猪八戒可能出剪刀,那么他的最优策略是出石头,其他策略都是下策。同理,猪八戒的选择也一样。因此,孙悟空采用什么策略,关键取决于猪八戒的策略,而猪八戒采取什么策略反过来又取决于孙悟空的策略。这表明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策略具有相互依存性。在这里对手的决策是就博弈的信息,而根据观察到的对手如何决策做出的行为决定,就是孙、猪二人的博弈策略。两人的决策次序是同时,而收益和结果是相同的,都是不用承担找水的义务。

由此可知,以上的例子是博弈,而且是一个很典型的博弈,它包含了博弈的八项构成要素,具备了博弈的所有特征。

换句话来说,对于一个例子或事物是不是博弈,就可以通过对博弈的构成要素的分析而得出结论。

事实上,博弈行为本来就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分析他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而通过了解博弈的构成,就可以更好地领悟博弈的环境条件和规则,从而确定你的策略和行为,以期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此,了解博弈的构成要素,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博弈背后的深层意义,才能够更好的掌握博弈的技巧。博弈就在我们身边“博弈”这个词时下非常盛行,但人们却对其具体含义十分模糊。博弈又被称为博弈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简单说来,其实它就是“游戏”的意思。更准确地说,“博弈”就是可以分出胜负的游戏。博弈论如果直译就是“游戏理论”,它就是通过“游戏规则”获取利益的理论体系。由此,自然可以得出结论,博弈即是抽象的人生游戏。

不要小看博弈这种游戏,它的确是人生的潜规则。从小我们就是从游戏里学习怎样生活、怎样与他人相处、怎样适应并利用这世界上的种种规则,并在这个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人格。因此,千万不要低估生活中的博弈论,它确实能反映各种规则的制约与平衡。

由生活中的博弈论,我们可以想到我国的围棋,它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作为一种可能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游戏,直到现在,我们也未必真弄懂了它。说它简单,首先是最简化的棋盘——纵横各19条线所编织成的一张网格;另外是最简化的棋子(只分黑白两色);其次是最简单的规则(轮流下子,两气活棋,空多者胜,再加上一些“劫争”之类的补充规定),一个对围棋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在几分钟内熟悉这些规则与要求,可是它的玄妙深奥却又超过了任何一种棋类游戏。如果你对围棋下过一些工夫,你就一定能从中领悟某些哲理,例如“不输就是赢”、“流水不争先”、“乱中求胜”、“过犹不及”等等。在这一点上,游戏有些像我们从小阅读的寓言故事,我们不正是从这些“小中见大”的故事中学会生活的道理吗?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如果将博弈论与下围棋联系在一起,那么博弈论就是研究棋手们“出棋”时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者可以说博弈如象棋、扑克等。

如果你会下国际象棋便会知道其中包括这样几种角色:国王、皇后、骑士、主教和小兵,这俨然是一个政教兼具的小王国。当然,比照人生,这个模型是太简单了,但是一样可以反映人生的某些道理。而且,唯其简单,这些原本被生活的复杂表象所掩盖的道理才更清晰可见。击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曾说过:“滑铁卢之役的胜负是在伊顿中学操场上决定的。”平时勤于练习技巧和战术,在危急时才不致慌了手脚,这个原则适用于大多数的比赛或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你即使是输了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在大富翁的游戏中,你可以从一眨眼输掉几百万元的经验里,学会如何精明地买卖房地产,事后又不必付出任何代价。

一个参加了海湾战争的美国飞行员回国后,有人问他对战争的感想,他回答道:就像在玩电脑游戏。事实上,现在很多电脑游戏已经被应用于军事训练。“9·11”之后,微软的一款飞行游戏受到了关注,因为在游戏中,玩家可以体验驾驶飞机在纽约等大城市上空飞行的感觉,甚至可以从世贸大楼中间穿过。人们担心:恐怖分子可以借助这个游戏获得练习机会,或许他们已经这样做了。

面对复杂事物时,人们常落入见树不见林的陷阱,被细节压得喘不过气来,找不到重点。而在游戏中,可以反映出一些现实世界的问题,并将干扰因素减至最低,是一种很适当的决策入门方法。当然,游戏各不相同,对游戏者的要求也不同。有些人长于思考性的游戏,但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决策智慧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在拳击或相扑这样按“重量级”来划分比赛等级的游戏中,聪明才智就不那么重要了。

玩游戏需要用到许多不同类型的技巧,但博弈论的策略思维则是另外一种技巧。它要求从你的基本技巧出发,考虑的是怎样将这些基本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博弈论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游戏。有竞局就有博弈

博弈论的研究对象是理性人的互动。在诺伊曼、纳什等大师的努力下,博弈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各门社会科学力图使用的工具。人生处处皆博弈,在生活中,人们的博弈思维时刻在起作用。在战争、政治、商业等竞争性的领域里,人们的策略选择与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博弈思维几乎发挥到极致。在这种博弈的对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策略使用者。我们时刻都面临着不同的行动选择,时刻都在计算着应当采取何种行动。这种选择不仅体现在选择上哪所大学、学哪门专业、从事何种工作等等这样的大事上,而且体现在买什么菜、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小事上。所以,我们自然可以说,人生处处皆博弈。

众所周知,博弈的最终目的便是利益的争夺,这里的利益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金钱、名利、荣誉等所有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当你所想得到的东西出现竞争的局面之时这便形成了竞局。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竞局。所以形成竞局有三个要素:(1)竞局的参与者,(2)所争的资源,(3)竞争的具体形式。竞局起源于利益的争夺,有利益的争夺是形成竞局的基础,参与竞局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竞局。如围棋对局的双方是在竞争棋盘上的空,战争的目的经常是为了争夺领土,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武林中人的决斗常常是为了争夺名誉……

换句话说,博弈,就是双方或多方在竞局中争夺利益所采取的策略。比如,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典型的博弈,当竞局中的各方存在多种可选择的策略时,选择什么策略往往成了对竞局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博弈就是指竞局方之间在策略选择方面的对抗,它是竞局综合对抗的一个组成部分。博弈是竞局综合对抗的一个方面,不可能脱离竞局而独立存在,在某些竞局中它显得并不重要甚至不存在,但当竞局中的外在力量变得不太重要时,博弈就会上升为主要因素,对胜负起决定作用。这类以博弈对抗为主要特点,其他方面的对抗处于次要地位的竞局可称为博弈竞局。

一般来说,每种竞局都不是单一一种能力的较量,而是多方面综合实力的对抗。比如,军事对抗是一种武器装备、士兵素质、指挥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较量;再如武术技击是一种力量、速度、耐力、身体灵活性等多方面的综合对抗。有时,甚至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专门进行某一方面对抗的竞局都可以转变成综合对抗。比如中长跑比赛本来是一种相当单纯的竞局,比赛规则的设计就是为了让运动员单纯比赛奔跑速度,但在著名长跑教练马俊仁的“导演”下,中长跑也被加入了策略对抗的因素,何时领跑何时冲刺都是经过精心计划的,本来被人为限定的单纯对抗也成了综合对抗;再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本来是简单的比赛速度,但经孙膑出谋划策一番就可以使弱者反败为胜,实力对抗之外被加入了策略对抗,并且对胜负起了关键作用。

从竞局的形态来看,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自然竞局,是直接的利益争夺,以争得利益多少直接决定胜负,不存在计算胜负的特别规则,如生物界的生存竞争,国家间的战争等等;第二类是人工竞局,人为的设定一套竞局规则和计算胜负的办法,有时是只分胜负而和利益无关,如果和利益有关则先分出胜负再根据结果决定利益分配,如各种体育比赛和棋牌比赛。

首先讲人工竞局,它的规则如果设计得好,可以把竞局的胜负和参与者的利益分配统一起来,竞争可以激烈而有秩序的进行。如果设计不好,则竞局本身的胜负可能和参与者利益的得失不一致,这时在竞局中就可能出现异常情况,人们站在利益最大的立场上,不再竞争竞局本身所要求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球场上打假球,当全面权衡的结果认为输掉一场球比赢这场球更有利时,人们就会选则输球。

人工竞局由于有严格的规则限制参与者的行为,使得参与者可选择的行为方式是封闭的,所以竞局可以比较有秩序。当竞局向高水平发展时也只能在规则范围内向纵深发展,一般是挑战人的单一方面的能力,如某一类体能或智能。自然竞局由于没有规则限制,竞局采用的手段是开放的,而发现新手段往往比发展旧手段更有效,所以在竞局发展中自然首先向竞争手段的多样化发展,挑战的可能是人的任何方面的能力,只有在广度的扩展受到限制时才会向深度发展。

人工竞局比如拳击,有比赛规则和记分办法,并有裁判监督比赛;自然竞局如武林决斗,没有规则没有监督,只以打败或消灭对手为目的,什么阴毒的招数、兵器、暗器都可能使出来,令人防不胜防。概括地说,人工竞局的出招范围是受到限制的封闭的,而自然竞局的出招范围是没有限制的开放的。

在参与自然竞局时,首先要意识到对手的行为是不受规则制约的,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所以要思路开阔。只有先在广度上考虑到对手可能采取的各种招数,然后才可以向深度上计算未来的变化;否则,在横向的广度上没有考虑周全,其深度计算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在自然竞局中,由于对手出招的范围是开放的,所以,不管经过多么周密的计算,漏算总是难免的。指望不出现错误是不可能的,甚至不能指望少出错误,因为有时为了少出错误必须增加太多的计算,使人难以接受。所以,参与这种竞局还要确立错误意识,即意识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及时改正错误。有错误意识的人认为自己随时可能犯错误,时刻准备着接受和改正错误;而习惯于稳定环境的人一般缺乏这种意识,以为凡事只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就可以避免错误,以至在错误出现时不能接受和改正。博弈是生存的通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参与博弈往往便是受到某种利益的吸引,所争利益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一般来说,所竞争的东西越重要则吸引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投入,于是竞争也越激烈。比如,小孩子游戏,赢者奖一块糖,或者根本没有奖励,只是赢了个胜利而已,这对一般人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只是个游戏不会认真参与,但也有些对胜利看得很重的人会执著地参与进来。

在各种争夺中,生存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重的,生存权受到威胁时,大部分人都会起而参与,如角斗士间的决斗;比个人的生存权更重的是多数人的生存权,如缺水地区对水资源的争夺,国家之间对领土的争夺,背后都关系到国民生存权的问题,即便是能对个人生死不看重的人,至此也是不得不争了。所以,博弈所竞争的利益越重要博弈就会越激烈,参与者对所争看得越重,则博弈越激烈。涉及多数人生存权的利益争夺引发战争,这种竞争最为激烈参与的人也最多。

由于各种博弈都是各博弈方在竞争某种资源,并以得到多少来判断胜负,所以,根据所竞争的资源性质可以把博弈分为几类。

第一种情况是正和博弈。在正和博弈中,由于有大量的资源可供争夺,所以竞争主要围绕着对资源的争夺,而攻击性较弱,资源越丰富攻击性越弱,极端情况是资源无限,不会和任何人发生争夺,只看你自身的占有能力。比如掌握知识的竞争,这时每个人都在调动自己的全部潜力去占有更多的知识,而不用管别人怎么样,这种竞争仅仅指向自身内在潜力的开发而不指向别人,可称之为竞争意识。

在资源不太丰富的正和博弈中,既存在对无主资源的抢占,也存在对别人所占有资源的攻击和面对别人的攻击采取的防守,只有在别人的攻击下不会被夺走的占有才是稳定的。如围棋盘上占目,只有做活了才是占住了,没活以前都有失去的危险,这把自身的潜力向这种带有占有、防守和攻击意识的方向发挥可称之为对抗意识。

第二种情况是零和博弈,各博弈方所得的总和是零。所以,一个人所赢的就是另一个人所输的,这时最容易引发激烈的竞争。在零和博弈中,没有无主的资源可争,占有的唯一方法是剥夺他人的所有,发掘自身的潜力主要向攻击他人的方向发挥,这时可称之为攻击意识。

在零和博弈中,一个人的胜利必然建立在其他人的失败之上,自己的赢就等价于别人的输,自己想赢就等价于想让别人输。自己对对手要有攻击意识,对手对自己也具有攻击意识。对手必然也在时时地寻找你的漏洞,以便通过打击你而获利,稍有漏洞就可能被人有机可乘。所以,稳健是零和博弈的要务。

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曾经打过一个比喻,他说:“好比打扑克牌,如果你在玩了一阵子后还看不出这场牌局里的输家是谁,那么,这个输家肯定就是你。”赢的前提是不要输,不要输的办法就是自己不要有弱点被人抓住;想赢别人就要抓住别人的弱点,所谓制人而不制于人。出手攻击别人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时候,所以,一定要先把攻击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周到,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否则,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仓促出手,别人就可能趁机抓住自己的弱点,自己可能反倒要被别人赢掉了。一个天衣无缝的攻击计划是寓守于攻的。

第三种情况是正和常量博弈,各方所得是恒定的正直,随着这个值的增大,竞争的激烈程度将逐渐减少,当资源丰富到足以满足竞争各方的需求时,则接近无限资源,不会引发竞争,当资源总量远远少于各方的总需求量的时候则接近零和博弈,会引发激烈竞争,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都是恒定资源,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人们会为了争夺水源发生战争,而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则不会发生。

第四种情况是负和常量博弈,即竞争的结果,各方所有的总和将比竞争开始时少,如角斗士的决斗,开始时有两个活人,结束时只剩下一个活人了,负值越大,则博弈越不容易发生除非是被强迫(如角斗士)或者为了争夺某种有特别意义的东西(如骑士为争夺荣誉),因为各方都明白,参与这种博弈总体上已经先受损了。人能想象出的最残酷的博弈是几个博弈方争夺一个生存权。

传说古代有毒蛊之术,将多种毒虫放在一个罐子里互相斗,一直斗到只留下一只的时候,这一只就是最毒的。以符咒法术祭炼这只毒虫,百日之后即能飞能隐,去来无形,蛊人于不觉之中。且不说毒虫是否真的能以符咒炼成能飞能隐的神物,单就把多个毒虫放在一起斗出最后的一只的这种博弈设计和实施已经是用心太毒了,所以炼成毒蛊之术的关键不在于斗出的毒虫是否真是最毒的,而在于能实施这种事的人肯定是已经具备了一颗刻毒的心,是这种刻毒之心招来了邪恶的蛊神,这才是炼成毒蛊之术所真正需要的条件。

第五种情况是变和博弈,这时博弈的总体效果将决定于各参与方所采取的行动,这种博弈中可以产生合作行为,即各博弈方为了争取获得更大的总利益而采取合作行为,必要时可牺牲暂时的利益以获得长远上的更大利益。博弈就是一场对抗

在人类生活中,博弈不仅仅是权衡的结果,更是对抗的成因。因为残酷的博弈可以使各方都意识到唯有在合作团体中才能使自己在这个残酷的博弈中取胜,靠一个人单独的力量是不可能取胜的,所以,竞争压力越大越会把合作团体结合得更紧密。当然,这种更紧密的合作是以对其他博弈方更为强烈的对抗为代价的,这种博弈会同时培养人的对抗意识与合作精神。

比如,日本民族是一个对抗意识和效忠意识都很强的民族,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条件决定的。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小,周围为大海所环抱,多地震多台风,物产不丰富,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根据前面的分析,总资源较少的正和常量博弈必然引发激烈的对抗,形成激烈的对抗博弈。封闭的地理环境又像蛊术中的罐子,把博弈各方关起来,加剧对抗的激烈程度,所以激烈的对抗必然是其历史特征。事实上,日本在历史上曾有漫长的时期处于战国时代,各武士集团之间发生激烈的争斗,其残酷程度无须赘言。

例如,历史上曾经统治日本数百年的平氏家族,在被德川家打败之后,族中的男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还在母腹中的胎儿,一个不留全被杀光了,当时虽有个别逃走的,但很快也被捉回来杀掉了,因为日本的国土狭小,这种彻底的斩尽杀绝是容易进行到底的。所以,日本武士没有退路,一旦失败只有死路一条,不像中国幅员辽阔,豪杰们中原逐鹿失手还可以远遁塞外、退守巴蜀或逃到岭南,逃不走时潜藏于深山也可保全性命。这种没有退路的博弈态势养成了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日本武士没有偷生的习惯,因为客观上也没有偷生的可能,面对失败日本武士的传统选择是切腹自杀。

这种强烈对抗的博弈,其结果就是培养了日本人强烈的归属感和效忠团体的意识。因为在残酷的博弈下,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生存的,只有依靠团体力量,共同求得生存。所以强烈的对抗意识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根本特征,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则是一个次生的特征。时至现代,这种内部团体之间的对抗意识转化为对他国的对抗意识,而对团体的效忠精神转化为民族主义,使得日本在国际政治中的作为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其实,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渗透着这种高度对抗造成的张力。日本人不管是研究围棋还是研究水母(日本天皇裕仁是世界上研究水母的几个著名专家之一)都有一种缜密、精研、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这其实是其内在的对抗意识在思想方法上的反映。

当然,博弈中所竞争的利益,有些是属于博弈本身的,有些和博弈没有直接关系,是人为加上去的,如棋赛中的奖金,战争背后的利益争夺等。对任何一种博弈,剥去这种附加上去的利益,都有其最直接的竞争目标,也就是作为博弈的胜负判别标准的那个东西。

如战争以进行到最后哪方还具有保留作战能力决定胜负,一切策略都围绕这一目的。可以通过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的士气,削弱其战斗力,所谓“攻心为上”;可以袭击敌人的指挥部,造成敌军失去指挥,丧失战斗力,所谓“擒贼擒王”;也可以切断敌人的运输补给线,使部队失去战斗力;通过正面战斗消灭敌人是最根本的办法,也是比拼实力的办法;在比拼实力的战斗中为了在战斗进行到最后阶段时仍然有战斗力,保留预备队是关键,预备队不能过早投入,因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最终谁还有战斗力。

只有这个胜负判别标准才是博弈计算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到操作上,其他东西都是后加上去的,和博弈本身没有直接关系,不必考虑。其他东西对胜负没有意义,考虑太多只能使人患得患失,影响情绪,或者干扰人的注意力,使人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博弈本身的胜负,影响正确计算。参与博弈的最佳心态是忘记博弈以外的一切,心中只有这个最基本的胜负标准,这就是博弈中的“平常心”,这种心态最有利于水平的发挥。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况,两个围棋高手,在皇帝的命令下对弈决生死,刽子手已经准备好,输棋的一个立刻拉出去砍头,这时候,这盘棋会下得更精彩呢还是更糟糕?一般而言肯定会下得更糟,因为人在这种紧张状态下思维必然会受到影响。

其实,一盘没有任何奖惩的棋和一盘决定生死的棋在计算胜负时都是一样的,胜负所代表的意义是博弈以外的事,和博弈本身无关,对胜负是没有影响的,应该彻底剥离出去,在计算时不予考虑。再比如在运动场上,优秀的运动员自然能认真参加比赛,用不着以个人或祖国的荣誉来激励,也用不着以经济利益来激励,那种没有激励就不能兴奋起来的人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高手,那种被激励出来的斗志也是有时起好作用有时起坏作用。形势复杂的多方博弈

根据博弈中参与者的数量,博弈可分为双方博弈和多方博弈。多方博弈是一种最为复杂,难以处理的博弈情况,随着参与方的增多会演化出许多在双方博弈中没有的特征和规律。当前的学术界对这一类博弈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在多方博弈中,当博弈方进一步增多时,各方之间的对抗性会被进一步稀释,极端情况下人们甚至已经不容易感觉到它的攻击性了。所以多方博弈具有分散攻击意识,降低各方之间对抗程度的性质,这个特点使得人们在参与其中时常常搞不清自己和其他博弈方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该以何种思路去参与其中,不自觉地放松了攻击意识和防攻击意识,在迷惑中解除了武装。

多方博弈中个人之间的攻击意识虽然因分散而减弱,但总体上看每个人所承担的攻击意识并没有减少,因为虽然每个个人对他的攻击意识减少了,但他要受到来自多方的攻击意识,其中每一个人对他的攻击意识都不强,但加到一起就很强了。

事实上,任何博弈中各方都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造成各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每个人都不可能将自己的攻击意识平均的指向其他每个人,而必然会对不同人有所区别,对有的人的攻击意识大于平均值而对另一些人的攻击意识小于平均值。这种不平衡会导致两个结果,形成密切合作的集团和分化出不同阵营。

当然,一般而言,多方博弈不可能恰好可以划分为几大阵营,这种划分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近似。根据不同阵营之间矛盾的差异,又可以进一步简化为两大敌对阵营——敌对双方,或三大阵营——敌对的两方加上中间派。这种态势是最容易理解的,但这种划分人为性更强,因为它是在把一种客观的博弈划分成一种符合人的思维模式的结构。

当博弈变得更加复杂时,直接根据最终获得利益的多少进行计算就变得比较困难,比如,围棋的第一个子有361个点可落,第二步有360个点,如果要计算5步以后的局面就有361×360×359×358×357种可能性,一盘棋一般要进行100个回合200步左右,每一步平均可选择的点都在150个以上,要想根据最终的胜负标准决定现在的每一步怎么走,那么巨大的计算量是无法承受的。解决的办法是不算到最后胜负,而是对竞局中间胜负未分的局面进行评价,估计这样一个局面演化下去会有什么结果,据以判断每个阶段博弈的胜负。有了这种判断阶段性胜负的标准,就可以根据它来计算当前一步的下法,而不必一直计算到最后终局。

比如,打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深蓝计算机,它取胜的原因除了因为它有巨大的计算能力以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的开发小组中有一个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加盟,他设计了一套优秀的局面评价函数,使得深蓝可以评价各种局面下自己的得失。

因为,在多方博弈中,局面决定于每个参与者的操作,这时要想根据最终胜负标准进行计算就要考虑所有对手将要采取的各种策略组合,决定自己的对策。

比如,当三方博弈时,如果每个对手都有两种可能的策略,假设他们总是同时操作的,则共有2×2=4种策略组合;如果是四方博弈则有2×2×2=8种组合。依此类推,当参加博弈人数进一步增加时,对手的策略组合数会呈几何级数增加,极端情况是每一步计算的局面数量已经多的不可容忍,这时就要对博弈的局面进行化简。化简思路可以对应于前面讨论的多方博弈的几种策略。

在多方博弈中,由于每个参与者都有加盟某个阵营的内在需求,而加盟进来的人越多则阵营越巩固。所以,多方博弈中存在形成阵营的机制。多方博弈经过混乱阶段的逐步酝酿,会逐渐产生阵营的雏形,而这种雏形一旦产生就会形成正反馈,使这种格局得到强化形成最终的阵营。

比如,战国时代,战国七雄中以秦国的野心最大,军事实力最强,对相对弱小的六国构成威胁。六国之间虽然也有矛盾,但在秦国的压力下也逐渐联合,形成了秦国和六国两大阵营。战国后期的历史主要是这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和六国阵营内部的分分合合。

在阵营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些博弈方会采取行动积极促成对自己有利的阵营态势形成,应用这一策略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政策。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在双方零和博弈中是不可能出现合作现象的,因为双方的利益直接对立。但在多方零和博弈中,则可能出现合作现象。比如一个三人博弈,如果单独考虑其中的两个人,则这两个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不是零和而是变和博弈,两个人总和多少决定于第三方损失的多少,两个人可以通过合作使双方的总得益增加,这样就出现了合作关系。博弈方进一步增多时,出现合作的可能性更大,当然这种合作都是以其他方将受到更大的损失为前提的。

比如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是一种多方博弈,这种博弈中也自然会形成合作关系,最常见的是种群内部的合作关系,如狼群总是群体出动围猎的,而人类社会更是以高度合作的方式共同适应环境。除此之外还存在种群之间的合作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和狗之间的关系,在与其他动物的对抗中狗是人类的帮手,而人又可以为狗提供更为理想的生存和繁育条件,二者合作的结果是两个种群在生存竞争中都更为成功。原始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肯定曾大大得益于狗,至今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仍是如此,人类对狗的感情实源于此。而狗通过和人的合作如今也成了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犬科动物,成为生存竞争中相当成功的一个物种。

即便是在零和甚至负和的情况下,多方博弈的各方之间也可能形成合作,因为从总体上计算博弈虽然是零的,但如果对其中一部分参与者计算,则其总和是可变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想,如果自己和某些其他博弈方合作,共同去对付其他参与者,就可能使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一合作团体的总利益变大,因而自己的总利益也相应地增大,这比选择对所有博弈方都对抗的策略要有利。理想博弈与现实博弈

现实中不存在理想博弈,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总是受制于自身的智能,会计算不周,会犯错误,但即便是非常简单的竞局也存在转化为现实博弈的机制。所以,理想博弈转化为现实博弈是带有必然性的。

我们看一个猜硬币博弈的例子。规则非常简单,两个人猜硬币的正反面赌输赢,其中一人用手盖住一枚硬币,另一人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猜对赢一元,猜错输一元。

在这个博弈中,要想赢对方就要设法猜出对方将要出什么而不被对方猜出自己将要出什么,所谓“制人而不制于人”。猜币方如果预先知道盖币方将出什么,那么他就可以猜对,反之,如果盖币方预先猜出猜币方将猜什么,他可以出相反的面赢对方,所以谁能猜中对方谁就可以赢。反过来,如果不想让对方赢,就要想办法不要让对方猜中自己将出什么。所以在这个博弈中有攻守两套思路,猜对方要出什么是攻,防止被对方猜出来是守。

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博弈反复多次进行时,博弈方要想猜出对方将要出什么就要尽量捕捉到对手选择的规律性,如果存在这种规律,就可以利用它猜出对方;从不让对方猜中的角度考虑,则一定要避免自己的选择带有规律性,因为一旦自己的选择带有某种规律被对方察觉,对手就可以根据这种规律性判断出你的选择,从而对症下药。

从防守的角度看,猜硬币的博弈是可以有简单的办法让对方猜不出自己的选择的,就是随机的选择出正面和反面,同时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应该相同。如果出币方虽然是随机的选择出正面和反面,但是总体上出正面多于出反面,则猜的一方还是有机可乘,只要猜的一方也以正面多于反面的概率出击,则长时间下来,一定是赢多输少。反之,猜币方也是一样。

从博弈理论看,这个博弈可分为三类:第一,存在某种策略使一方肯定赢;第二,存在某种策略使得某一方可以肯定不输;第三,既不存在一方肯定胜的办法,也不存在一方肯定不输的办法。猜硬币博弈属于第二类,存在不输的方法。由此也可以推论,该博弈中不存在任何保证能赢的方法,因为这与存在不输的方法是矛盾的。

博弈的双方如果有任何一方采取了这种策略,则其防守完全严密,对方将讨不到任何便宜。不管对方采取什么办法,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只能是接近于平局。对于一个零和博弈,平局本来就是两分的结果。但是,采取随机策略的代价是在不输的同时也完全放弃了赢的机会,即使对方以非常明显的规律出,结果仍然是平局,自己固然没有留下任何漏洞给对方利用,但也失去了从对方的漏洞中得到好处的机会。

所以,这个博弈有个有趣的性质,即博弈双方都可以单方面地采取行动把竞局结果固定在平局,对方再怎么努力也是惘然,这种性质是博弈规则所决定的。

如果博弈的双方都不满足于一个平局的结果,那么可以采取一种策略:先随机出正反面,维持一个平局的局面,同时尽量从对方的出币中寻找规律,当捕捉到这种规律时就利用它。这有些像守在堡垒后面,观察敌人动态,敌人一旦出现破绽就伺机进攻,所谓“以静制动”,“先求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但是如果双方都采取这种保守策略,博弈将永远维持在平衡状态,必须有一方首先走出堡垒,按某种规律出币,诱使对方也走出堡垒,这时才能开始一场真正的斗智。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先走出堡垒的一方只是打破了平衡,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这时的局面是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一方其实是表面上的防守方,因为是他在努力发现对手出币的规律性,而设规律的一方则在诱使对方走出堡垒来捕捉自己的规律,在捕捉自己规律的同时他的出币就也带有规律了。

如果双方都是理性的人,而且也知道对方也是理性人,则诱敌一方知道,自己一旦走出某种规律就立刻被进攻方发现,进攻方也知道自己一旦走出堡垒也会被对方发现。结果诱敌方的规律一旦走成就不再成立,因为如果继续下去则进攻的一方就会利用这一规律;反之,攻的一方发现对方走出了规律也不能总是去利用,因为如果有了发现规律立刻利用的规律,则对方也可利用你了。最终结果还是随机出币,虽然这时双方在主观上已经不是把自己当成抽签机器了,但记录其结果和随机出币应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最多不是纯随机,而是几种模式随机切换,这种有结构的随机已经足以形成平衡局面了。

但是,如果博弈双方不是理性人,比如是一个聪明人和一个弱智人,弱智人的出币中可能存在规律或偏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赢他。即便他的出币中开始没有规律,也可以故意按规律出币诱他上当,开始由于他反应比较慢,可需要多出几次才能让他发现,这一过程叫训练,若是对理性人,这么干已经很危险了。由于弱智人反应迟钝,所以一旦发现规律就可能习惯性的按这个规律去出,而意识不到自己已经陷于危险了,这时,聪明人就可以赢他了。

所以,现实博弈与理想博弈的区别在于现实博弈的出币中有更多的规律性,不论是固有的偏好,或者在训练阶段和利用阶段,都会形成规律性的出币。至于规律的简单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则决定于博弈参与者中弱智一方的智力,他的智力越高,则规律越复杂,持续时间越短,极限情况就是博弈双方都是理性人,博弈中的规律少到根本无法利用。在博弈中寻找均衡点

说起博弈的平衡点,不能不提一部名叫《美丽心灵》的电影。它是由美国环球公司于2001年拍摄出品的,可谓家喻户晓。该片一举囊括了第59届金球奖5项大奖,并荣获2002年第74届奥斯卡奖4项大奖。影片本身与银幕背后的人物原型,都深深震撼了全世界人们的心灵。《美丽心灵》艺术地再现了数学天才、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罹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三十多年又奇迹般恢复正常的约翰·纳什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1950年和1951年纳什的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他证明了非合作博弈及其均衡解,并证明了均衡解的存在性,即著名的纳什均衡。从而揭示了博弈均衡与经济均衡的内在联系。纳什的研究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都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然而,纳什天才的发现却遭到冯·诺伊曼的断然否定,在此之前他还受到爱因斯坦的冷遇。但是骨子里挑战权威、藐视权威的本性,使纳什坚持了自己的观点,终成一代大师。

纳什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1950至1951年在普林斯顿读博士学位时做出的。然而,他的天才发现——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即“纳什均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艰苦也许只有纳什本人可以深深地体会到。

那么究竟什么是“纳什均衡”呢?

纳什均衡是指一个不会令人后悔的结果,无论其他人怎样做,各方对于自己的策略都很满意。在纳什均衡中,你不一定满意其他人的策略,但你的策略是应对对手策略的最优策略。纳什均衡中的各方决不会合作,而且总是认定自己无法改变对手的行动。

以围棋为例。从博弈角度来看,围棋初段到九段的差别只是他们策略选择技巧的高低不同而已。比如过分的“骗招”、“本手”与“缓招”之间,一般都会选“本手”。招法过分如不遇反击,可能占到便宜,如遇反击则可能亏损,因此如果棋力相当,应考虑到对手的反击手段。对手也会考虑到在追求利益过程中不可能占尽便宜。这就是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如果一方的策略是抢占实地,另一方是获得外势,而结果相当互有所得,双方就愿意那样下。抢占实地获得现实利益,获得外势考虑将来发展,这便形成一个双方的“均衡”;另一方面可以从具体行棋效果来看,如果一步棋能考虑到对手各种应手而依然成立,对手也用同样法则找到应对,则可以说双方达成“均衡”。

纳什均衡的思想其实并不复杂,在博弈达到纳什均衡时,局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不可能因为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增加获益。于是双方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选择了某种最优策略,并与对手达成一种暂时的平衡。

然而,博弈的结果不能都成为均衡。因为围棋本身就是一个零和博弈。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的则必然可以预测。纳什均衡的另一层含义是:在对方策略确定的情况下,每个参与者的策略是最好的,此时没有人愿意先改变或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

围棋是对弈双方按照一先一后次序行动的博弈。对于一人一步的相继行动的博弈,每个参赛者都必须向前展望或预期,估计对手的意图,从而倒后推理,决定自己这一步应该怎么走。

这是一条线性的推理链:假如我这样做,它就会那样做——若是那样,我会这样反击”,后面的步骤依此类推。也就是说,你怎么走棋,完全取决于对手的上一招,这在博弈中叫“倒推法”。

在围棋博弈中,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也就是说,凡是拥有较少的,连他仅有的那一点点也夺过来;凡是拥有较多的,就加给他,让他拥有更多。比如“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谚语,当然我们也要用马太效应的原理,在获得优势的情况下能保持优势,扩大优势,直至最后成功。

在生活中一般出现的都是互不知道对方策略、同时进行的博弈,这种叫做静态博弈。在这种博弈里,没有一个博弈者可以在自己行动之前知道另一个博弈者的整个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互动推理不是通过观察对方的策略进行,而是必须通过看穿对手的策略才能展开。

要想做到这一点,单单假设自己处于对手的位置会怎么做还不够。即使你那样做了,你只会发现,你的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即他也在假设自己处于你的位置会怎么做。

因此,每一个人不得不同时担任两个角色,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对手,从而找出双方的最佳行动方式。与线性推理链的推理不同,这是一个循环,即“假如我认为对方认为我认为……”

这样看来,定式是一系列纳什均衡的累计直至局部达到稳定的一种变化,直到一方认为可以根据形势选择任何变化或脱身而无局部受损之虞。由于定式是在大量实战基础上不断被验证并长期积累而成。因此在博弈中,纳什均衡的要义在于:即使在对抗的条件下,双方可以通过向对方提出威胁和要求,找到双方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至于因为各自追求自我利益而无法达到妥协,甚至两败俱伤。稳定的均衡点建立在找到各自的“占优策略”,即无论对方作何选择,这一策略始终应优于其他策略。

为了进一步说明纳什均衡的意义,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小李与小玲正在热恋之中。可是有一天他们因为一件小事闹得不太开心。这是因为北京时间2008年6月30日晚上,第13届欧洲杯足球决赛将在维也纳恩斯特·哈佩尔球场打响。小李是个超级球迷,他连国内的甲级联赛都不肯放过,更何况是这样四年一届的精彩赛事呢?恰好这天晚上,小玲的妹妹要来,小玲准备去火车站接站,她也不放心让她妹妹独自来访。问题在于,小李和小玲正处于热恋之中,整天如胶似漆,让他们各自为政,分别去做自己的事情是他们都不愿意得到的结果。如此一来,他们就面临一场温情笼罩下的“博弈”。在情侣博弈中,双方都没有严格优势策略和严格劣势策略。

我们不妨这样给小李和小玲的“满意程度”赋值:如果小李在家看球而小玲一个人去接妹妹,双方的满意程度都为“0”;两人一起去看足球,小李的满意程度为“2”,小玲的满意程度为“1”;两人一起去接妹妹,小李的满意程度为“1”,小玲的满意程度为“2”;应该不会有小李独自看球而小玲独自去接妹妹的可能,不过人们还是把它写出来,设想此时双方的满意程度都是“0”。现在,接妹妹不是小李的劣势策略,因为如果小玲坚持去接妹妹,接妹妹小李却还可得“1”,而选足球却只能得“0”;选足球当然更不是小李的劣势策略。所以,小李没有严格的劣势策略。同样,小玲也没有严格的劣势策略。这样,严格劣势策略消去法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但是,他们总会做出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他们是热恋中的情侣。在情侣博弈中,双方都去看足球或者双方都去接妹妹,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对优势策略的组合:一旦处于这样的位置,双方都不想单独改变策略,因为单独改变没有好处。准确地说,是单独改变不会带来额外的好处。比如说,如果小李单独去看足球,得到“0”,没有好处;如果小玲单独去接妹妹,也没有好处。所以,两人一起去看足球或是接妹妹都是稳定的结局。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一个重量级的概念,它主要描述双方博弈的这样一种对局形势:任何一方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所以,也可以说纳什均衡状态是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稳定结局。

这个生活化的例子可以更直白浅显地把纳什均衡讲清楚。纳什均衡可以简单地做如下定义,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的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单独改变策略,他的收益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在博弈中纳什均衡点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果就难以预料。这对每个博弈方都是麻烦事,因为后果难料,行动也往往进退两难。生活中的简单案例能说明深刻的道理。在我们普通的生活中大量充斥着充满博弈思维的事情,当遇到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纳什均衡点的博弈局势时,如果你是个有心人,懂得运用博弈思维去分析的话,局面对于你就不会是进退两难了。信息决定博弈的胜败

根据参与者对博弈局面的了解程度可以把博弈分为信息完美博弈和信息不完美博弈。如果在博弈进行过程中,每个参与方都可以得知其他各方都进行了哪些操作,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则称为信息完美博弈。如下棋,双方对盘面上的局势一目了然,博弈过程的信息是完全透明的,这是典型的信息完美博弈。但也有一些博弈在进行过程中各方并不完全了解其他各方的选择,其他各方的状态对他是不透明的,如各种牌类,从桥牌到麻将,各方都不知道别人手里是什么牌,这就是信息不完美博弈。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信息不完美博弈的例子,最典型的如军事对抗,敌对双方都尽量隐蔽自己的意图,秘密地调动部队,以期给对手以突如其来的一击。指挥员必须在对手情况不明了的情况下制定作战计划,这一决策过程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不完美博弈。

最能体现信息不完美博弈特点的是博弈中的试探和发信号现象。这在信息完美博弈中是不存在的。在信息不完美的情况下,博弈方常常处于一种无从决策的状态,因为对方可能处于任何状态,使得自己无法计算出哪一招是最好的。所以,发信号和试探就成为博弈获胜的关键。

比如,在军事上,有时在正式进攻之前,常常要做试探性的进攻,借以侦察敌方阵地的对手情况,为正式进攻做准备。在牌类游戏中,有时也有为了试探别家牌力而打牌的情况。

更高级的是博弈中的发信号现象。在多方博弈中,为了沟通信息,博弈方之间可能形成一些信号,这类操作从直接的得益计算角度是不能理解的,只有了解了信号的规则才能看懂。比如,在桥牌中的叫牌,本来这是决定打牌的目标位和由谁来打的一步,但实际上叫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沟通信息,桥牌中的叫牌体系就是利用叫牌交流信息的方法。

在分析博弈状态时,由于没有直接清晰的信息源,所以,常常要根据很多蛛丝马迹的线索一点一点地缩小可能的范围,而且常常是无法完全明确的。

比如,在打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对手的出牌分析他们各自手中可能有的牌,比如有人打出一张7,则可以判断他有另一张7的可能不大,因为人一般不会拆开双张。这种分析只能得到一些线索,知道对手可能有什么牌的可能性大,而一般不能明确的侦知对手整把牌的情况。能够根据信息明确的判断当前对手所处的状态当然最好,但更一般的情况是,侦察到的信息不够明确,只能帮我们确定,几种可能情况出现的概率不同,某些情况的可能性大而另一些情况的可能性小。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

当不能确定对方到底处于什么状态时,则在确定自己的每一种策略的得分时,只有做最坏的考虑,设想对手可能处于对自己最不利的位置。如果知道对手处于某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大,处于另一种状态的可能性小,则可以根据概率计算出每一招的综合成绩,据此决定选择哪一招。

所以,信息不完美博弈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对博弈的态势进行正确的判断,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第二,怎样利用这些信息判断博弈态势。

这里再以打牌为例,如果记得过去都出过什么牌,就可以知道现在每门花色每个牌点还各有哪几张牌,由此可以知道自己手中的牌力,决定该如何做;再如知道某人上一轮已经没有某一门牌了,则也可帮助决定现在该打哪张牌。这种计算是在利用游戏规则所提供的计算依据,结论是必然性的。根据某人的操作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推断他的状态。比如在打麻将时,某人打出一张六万,则可以据此推断,他手中没有另一张六万,也不会有四万和五万,或五万和七万,或七万和八万,因为那样他就得破牌了。麻将高手都是很善于从牌面上推断这类信息的,麻将牌艺的高低也主要体现在这种分析水平上。第二章职场博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柏拉图说:“我们背对着山洞口静坐,对于在我们背后绵延展开的壮丽世界,我们充满想象,却一无所知。”职场上的员工就如这些盲目的静坐者,而职场生涯则是他们背后深邃幽暗的隧道。面对复杂的职场关系,人们都在避免误入歧途,因此他们不约而同地都想到了一个词语——职场博弈。有职场就有博弈

在职场中,老板要依赖员工,同时要管理员工;员工要依靠老板,同进也要协助老板。所以说,老板和员工相辅相成的关系势必就注定了双方之间的博弈关系。如果你是一位员工,那么你将不可避免地在某些必要的时刻,与老板进行谈判。那么,采用什么样的博弈方法是最恰当最适用的?怎样才能将老板和员工之间原本对立的局面转换到“双赢”呢?

职场如战场,很多人在职场里面绞尽脑汁、费尽心智,既要迎合领导意图,又要搞好同事关系,因此许多人迫切地期待着能够学习一些关于职场的博弈之术。

我们知道,中国已进入了一个老板辈出的时代,因此财富与价值的竞争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众多的老板为更多的员工创造了就业机会,众多的员工也推动了众多的老板获得了成功。正由于此,老板和员工的关系也呈现出了既有兼容性又有斗争性的博弈关系。

在职场上,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不过,渴望成功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很少,原因就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掌握博弈策略。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进军职场必先了解职场上的博弈之术;要想在职场中有所作为,更是如此。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从而决胜职场。

这里讲的博弈策略就是人们常说的“职场规则”,职场规则就像平静河面下涌动的暗流,对于不明事理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而熟谙此道的人,则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职场规则需要人们在不断的“试错”中逐步地摸索,在反复的失败、碰壁和“尝到甜头”中适应并认同。严酷的现实教会人们变“乖”起来。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一种“适者生存”的情况。真正的智者会在游戏规则和职场规则中找到一个平衡黄金点,使个人的事业长驱猛进。了解规则不难,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利用规则,达到最佳效果。职场实战中的博弈

在生存竞争中,靠自己的实力竞争是一种初级的办法,如猎豹,独来独往,靠奔跑速度取胜。但猎豹虽有世界第一的奔跑速度,其种群却并没有发展起来,倒是豺狗之类的成群狩猎的肉食动物数量更多。靠着建立和加入联盟参与竞争是一种更高级的办法,人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在体力不利的情况下,靠了合作在竞争中战胜了其他动物。

职场的竞争也是如此,如果你单独凭借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很难获得发展的空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优秀的团队,将你自己融于这个团队之中时,你才能发挥你最大的能力。依靠合作,使得自己在职场之中更具竞争力。

一家有影响的公司招聘高层管理人员,9名优秀应聘者经过初试,从上百人中脱颖而出,闯进了由公司老总亲自把关的复试。

老总把这9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指定甲组的3个人去调查本市婴儿用品市场,乙组的3个人调查妇女用品市场,丙组的3个人调查老年人用品市场。老总解释说:“我们录取的人是用来开发市场的,所以,你们必须对市场有敏锐的观察力。让大家调查这些行业,是想看看大家对一个新行业的适应能力。每个小组的成员务必全力以赴!”临走的时候,老总补充道:“为避免大家盲目开展调查,我已经叫秘书准备了一份相关行业的资料,走的时候自己到秘书那里去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