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暖心的老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00:43:34

点击下载

作者:郭声健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暖心的老师

做暖心的老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做暖心的老师作者:郭声健排版:KingStar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9-01ISBN:9787566816085本书由广州暨南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代序“郭老师”时刻

此时,进入“郭老师”时刻。

2014年9月9日晚8点33分,一辆搭载着期待、紧张、忐忑不安的心灵列车开出站台,车轮转动的瞬间我按下了手机短信发送键。收信人:郭老师。“郭老师您好,我是今年华师推免(保送)入学的研究生新生朱雅芸同学,因为手风琴专业的程老师即将退休,所以我需要转研究方向,我非常希望能在老师您执教的音乐教育专业学习。今日打听才得知老师的手机号码,不知能否在明天早上的新生见面上与老师见面?待您的回复,谢谢老师。”

在华师本科学习阶段,我时常听闻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深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有人爱他的文字;有人爱他的平易近人;有人爱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学长;而我,爱听同学们讲述关于他的种种小故事。无论故事是关于课堂的交流还是文字书信的来往,无论内容是与他分享喜悦还是向他表达忧愁,种种倾诉的最后,我看到的都是人们上扬的嘴角和明亮的眼眸,感受到的都是空气中荡漾着的温暖情丝。

心向往之,在转研究方向的学业十字路口上,当我将目光投向郭老师时,却听闻他有可能调动工作的消息。这让我原本充满希冀的心灵列车驶入了一片雾霾之中。郭老师,还会给予我成为他学生的机会吗?

手机“嗞”的一声震动,一条信息闯入了我的视线。时间为晚8时35分许,我发出短信的两分钟后。寄信人:郭老师。“好的!明天早上九点半见!”

仅这一次短短两分钟无线电波的对接,让我的心灵列车载上了日后太多难以忘记的“郭老师”时刻。“分享”时刻

在平时大家交流最多的QQ群里,郭老师是一位酷爱分享的人。无论是他亲笔写的文章,还是来自一线教师与他的对话,或者是同学完成的值得一读的作业,我们都能通过郭老师的分享,一键下载,随时翻看。每逢节假日,郭老师总会分享他亲自做的图片贺卡,配上他的“声健祝福语”,给大家送上节日的祝愿。当有已毕业的师姐在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时,当有即将毕业的师姐找到心仪的工作时,当身边的“学友”收到文章录用的通知时,当郭老师的儿子郭曲哥哥在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编创出精彩的音乐作品时,当郭老师做出留在广州不再调动工作的决定时,他总不忘告知和分享给所有的人。

正是这一份真诚的分享之心,令我们敞开心扉,真挚地向郭老师诉说那些难忘的、感动的、快乐的、伤人的故事,心灵与心灵的交织,温暖了多少倾听和关注的人。在这些时刻,分享的也不再只是文字,更是一份心情,一份体会,一份情愫,一份关怀。“牵挂”时刻

一封学生未回复的邮件,一条学生未应答的信息都会令郭老师“牵挂”许久。于是,我们的手机、QQ、微信常常会出现这样的信息:你收到邮件了吗?你看到我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了吗?这是郭老师常常对我们的“追问”。即便郭老师外出讲学或是出国访学,此般“牵挂”也丝毫不会减少。

犹记得有一次郭老师询问我的个人信息,以便添加和完善所投的稿件。也不知因为何事我没有第一时间回复他,结果,他在所有能联系我的通信工具上,前前后后发了很多信息。而我,拿起手机时,看见满屏幕的“郭老师”,一股股暖流沁入心脾。

被牵挂的感觉,暖暖的,很窝心。正是这份牵挂,不断拉近我与郭老师之间的距离,让我感受到郭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爱心和责任心,相信这也是师生之间达到亦师亦友境界的重要途径。“道歉”时刻“各位同学,因为刚到美国,还没有安顿好,大家的邮件、论文、作业都不能及时处理,还请原谅!”像这样表达着歉意的信息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邮件里、手机上。不知郭老师曾对多少学生说过“真的对不起”“请原谅”“很抱歉”“希望将来有机会弥补”之类的话,足见一颗老师诚恳对待学生的心,一颗老师万般呵护学生的心。作为学生的我,每当看到郭老师带有歉意的话语,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郭老师“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让学生受伤,该道歉就道歉,不该道歉也道歉”的众多时刻都令我难以忘怀。老师和学生是分不开的一个整体,当老师的歉意直抵学生的心灵时,即便学生的心存在伤口,也会迅速地愈合。“道歉”打开了老师和学生坦诚沟通、真挚面对彼此的心灵之门,让相互诉说、相互倾听、相互理解成为师生间最美好的交往。“敬酒”时刻

将所有情思灌入酒杯中,敬郭老师。我想,一杯远远不够。

人们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但是在我看来,酒逢“郭老师”才真是千杯少。以酒传情,作为学生的我怎么也敬不完这些“情”。

一敬郭老师的“知遇之情”,郭老师畅通无阻地给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而这机会的背后是他为自己又增添了一份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操心和担心的劳苦,这杯酒,徒儿干了;

二敬郭老师的“关怀之情”,无论是在QQ、QQ空间、邮箱还是微信上,郭老师对徒儿们在学业和生活上的点滴帮助与指导是有求必应、有问必答,事务繁忙时,也不忘挂念着我们,像呵护子女那般。有时对徒儿们的歉意让我们感受到,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再忙再辛苦,我们都在郭老师的心中,这杯酒,徒儿干了;

三敬郭老师的“教育之情”,人生旅途中,相遇的人会有千千万万,有的会擦肩而过,有的会成为一生无法忘记的人。在学术研究、待人接物和做人做事各个方面,郭老师精神上的引领令徒儿们为之动容,是触及灵魂深处,令人无法忘记的影响。为拥有一位能不断向徒儿们传递正能量,温暖徒儿们心灵的郭老师,这杯酒,徒儿干了!

不胜酒量,酒未喝干话未完,话未诉完情未了,在这趟从心出发、暖心而终的心灵列车上,似乎清晰地标上了种种“郭老师”时刻,每一种时刻似乎都通往一个名叫“温暖”的站台。“郭老师”时刻,暖心的时刻。朱雅芸2015年3月(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2014级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前言做暖心的老师

最近几年,我坚持撰写教育日志,不想放过可能让自己有感而发的哪怕是最鸡毛蒜皮的事情。那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组织纪律性的零散日志一旦从虚拟网络出走,经过收编统合自然便有了主题,进而变成一本不厚也不算薄的小书,想想都蛮有意思的。正是得益于这种习惯性动笔,前年我出版了《守望音乐教育》,去年出版了《享受教学》,今年计划出版这本《做暖心的老师》。从守望教育到享受教学,再到做暖心的老师,也算是我这几年试图自我重塑、回归本我的成长三部曲吧。

细心的朋友或许觉察到了,最近一年里我写的日志大部分都是围绕怎样做一名好老师而展开的。不过请您别误会,其实我并不是为了出书才做如此的定向选择,而是因为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越来越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唯有好老师才是教育教学之根本,唯有好老师才是教育教学之保证。有好的老师,才可能有优质的教学,才可能有满意的教育;没有好的老师,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再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投入,再完善的教育体制与机制,也都将无济于事。若略过老师去奢谈教育教学,越是说得云里雾里、天花乱坠,越是显得外强中干、自欺欺人。于是,我一方面想任性地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实践中立志做一名好老师;另一方面我也是有意识地对于自身以及周边可见可闻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省与思考,探寻着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

关于“好老师”这个问题,习总书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曾有过非常全面、深刻却又特别接地气的论述,我们每个普通人心目中其实也都会有或清晰或模糊的认识,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曾经有过一个共同的身份叫“学生”。在我们的人生中都会遇到自己的老师,而且有很多很多,只不过有的老师我们可能一辈子都记得,有的老师可能只是过眼烟云,而一辈子都能记住的老师中,要不就是感动过我们的好老师,要不就是伤害过我们的差老师。一旦与差劲的老师或者是被遗忘的老师做比较,好老师的形象就鲜活而具体了。或许我们难以给“好老师”一个精准的定义,但好老师的形象一定是刻在我们心田的,是栩栩如生的。不得不承认,尽管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也试图践行之,但我依然无法给“好老师”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过,我觉得好老师里面的“好”字,一定是可以更具体、更落实、更可见的。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一个自己最珍爱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好”字,对我来说,我最珍爱的词是“暖心”,这是我的不二选择,它也是最近几年我在讲课或作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我认定,暖心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

为什么说暖心的老师一定是好老师呢?对这个问题,其实我在许多日志里都谈过,只不过也是根本就谈不深、谈不透。以个人的肤浅理解,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健全人格、滋养心灵。教育教学不是技术活,而是地地道道的心灵活,对于老师及其教育教学而言,心灵远比手巧重要,心灵捕手远比武林高手被人需要,不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是从心开始的,是与心相连的,是心心相印的,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教育教学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富有人性、最充满人文情怀、最令人感到温暖的活动。因此,一个好老师,一定是一个温暖学生心灵的人,是否暖心,必然是评判好老师的最最重要的标准。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暖心的老师呢?或者说怎样才算是一个暖心的老师呢?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暂时还给不出一个好的答案,但以下几点我觉得是可以总结的:

首先,暖心的老师实施的一定是走心的教育。

暖心的老师绝对不是技术至上者,而是心灵追寻者,他们深知教育教学最需要的是爱心、耐心、良心、责任心、同理心、宽容心,而只有建立在心灵之上的教学武功、秘籍、技巧、理念、方法、手段、体系等,才能体现出实用价值,也才能有用武之地。假若没有心灵的支撑,一切最先进、最高级、最时髦的东西都将成为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随时有可能坍塌与消失。暖心的老师热爱教育、珍爱学生,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们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生命那样去敬畏、去珍惜,把每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呵护、去养育,他们用爱浇灌和滋养学生稚嫩的心灵,用爱传递和装备学生求知的大脑。可以说,他们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是由心而生,从心开始,暖心而终。

其次,暖心的老师追求的一定是学生的成长。

暖心的老师当然也是凡人,有七情六欲、有正常需求,但他们首先有使命担当、有职业操守。他们深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师的成就与事业的成功都建立在学生身上、维系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身上;他们懂得若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全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做一个积极影响学生人生的重要他人是他们始终如一的首要追求。因而他们能够在功利性肆掠和群体性浮躁的当今社会,守住自己的一方净土而不随波逐流,拥有一颗平和淡定的心而不焦虑抑郁。他们绝不会把课堂当作名利场,把教学当作比赛项目,把学生当作嫁衣利用,对当下狂热而畸形的教育奥林匹克风和教师娱乐明星风能冷眼旁观和冷静应对。尽管他们也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诉求,但绝对不会把自身的追求建立在无视学生基本权利、肆意折腾学生甚至让学生身心受到伤害的代价之上。总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暖心老师永恒的追求,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好老师则是暖心老师最大的渴望。

再次,暖心的老师温暖的一定还有自己的心。

一个自身心灵冷酷而不温暖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温暖他人的心的,暖心的老师对此深信不疑,因而他们不仅致力于温暖学生的心,还善于温暖自己的心。在当今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在当下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一个人要想做一个真正暖心的好老师并不容易。你想做,可旁人看不惯,领导不屑看,体制不支持,因而他们需要有强大的内心,有过人的定力;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需要淡泊名利,不屑虚荣。而要真正能够做到这一些,就必须要在自己感到寂寞、受到委屈、遭遇不公、被边缘化、被遗忘甚至受打击的时候,能够自我温暖,保持住自己的温度,以防原本滚烫的心变得冷却、冷漠甚至冷酷。那么,暖心的老师主要靠什么温暖自我?毫无疑问,他们靠的是享受教学,靠的是与学生心灵交融,靠的是与学生抱团取暖。是教学保持了老师心灵的温度与高度,是学生让老师的心灵永葆青春和充满激情。

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让心灵温暖一时一刻并不难,而温暖一生一世则不易,但一生一世必定是由一时一刻累加汇聚而成的,这一刻的温暖必将延续到下一刻,这一个人的温暖也必定会传递给下一个人。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此刻做起,从点滴做起,循着走心的路线,争做暖心的老师。郭声健2015年4月壹听学生讲那过去的事情音乐会伤人吗

开学以来,杂事成堆,没完没了,还要频繁出差,加之面临某种抉择,真是有些心烦意乱。为了平复心情,我特意网购了几次图书,试图在书中寻找抚慰,但第一次购书基本失败。由此看来,“自救,从读好书开始”这一总结很是到位,读的若不是“好书”,不是自己对眼、对路的书,那将很难提起读书兴趣,更别说从中获得快慰。

于是,我不甘心,出于好奇和期待,又把《学校会伤人》(柯尔斯滕·奥尔森著,孙玫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这本书买了回来。嗯,这下心满意足,它一下子让自己把那些要做总是做不完、不做天也塌不下来的所谓大事小事都统统扔到一边,甚至忽略了已经上身的感冒不适,不带任何功利目的静静地读着。此时的感受分外清晰,阅读的确是对心灵最好的慰藉。

很难说我在这本书中到底获得了什么,只知道读着它让自己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沉思和更多的良知,只感到以往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及行为有太多的浅薄和无知。是啊,学校会伤人,教育会伤人,这或许更多是社会与教育体制及其文化背景使然,但毋庸讳言,这一切差不多都是通过我们教师伤及学生的,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所具有的这种伤害性,只不过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已经习惯把这些伤害视为理所当然。

如果我们把教育对学生的伤害当作一个课题来加以研究,如果我们也像《学校会伤人》的作者一样,对各类成功或不成功人士做大面积的跟踪访谈调查,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不只是在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它同时也可能让健康的人心灵受伤,且儿时所留下的伤疤往往会持续很长很长的时间都难以消除并恢复正常。

此前,我曾乐观地构想着要收集“100个感人的音乐教育故事”,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恐怕会不幸流产。其实,我是坚信有这样的故事的,不只一百个,甚至会有一千个、一万个,只不过我们不习惯奉献出来与大家分享而已。然而,或许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学校教育中,较之感人的故事,伤人的故事可能更多,而且更为刻骨铭心,即便像音乐教育这样充满人文情怀的课程也概莫能外。于是,我想到,或许收集“100个伤人的音乐教育故事”并出版一本《音乐会伤人》更现实可行。为此,我决定不仅要继续收集感人的故事,还要从现在开始收集伤人的故事。然后,从各种伤人的故事中剖析音乐教育怎样在伤人,为什么会伤人,我们又该怎样去杜绝这种伤害,又该怎样去疗伤。当然,这么做不是为了去揭伤疤,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音乐教育中不再受到任何伤害,只有快乐相伴。

读书,不必带有其他功利目的,就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慰藉而已。但书若真正读进去了,那么除了心灵获得慰藉之外,一定还会让自己获得诸多启迪,就像这本《学校会伤人》带给我的慰藉和启迪一样。

学校会伤人,音乐也真的会伤人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最有资格来回答。在听学生讲那过去的事情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分享《学校会伤人》一书的前言吧:

本书是写给学生们的,你们感到自己好像是被学校伤害了,或者开始变得不太乐意在学校学习,你们想要理解更多这方面的原因。本书也是写给老师们的,你们可能对工作中全无改变或过多改变的状况感到困惑,这种状况似乎是孤立与棘手的,你们想要寻找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进行思考的同事。本书也是写给家长们的,你们拷问着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们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并且在学校保持良好表现,以及如何在学校体系中有效发挥作用,这个体系似乎一边在邀请你们加入和互动,一边又在把你们推得远远的。

本书的写作宗旨是帮助读者用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去审视你们自己在学校所受的伤害,如果你们也受伤了的话,帮助你们认识和痛惜自己的损失,然后为了其他人不再受到伤害,而努力改变这一体系。我们通过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就能够站在一个更强大的立场上,培育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们以及学生们那创造力和快乐的火花,并且能够在学校内外都拥有富有活力的充实生活。本书提供了这种可能:通过理解学校教育的伤害——学校为什么会伤人,以及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使我们不会永远受到伤害。多年以后学生会诉说我们怎样的故事

也许是学舞蹈的孩子比较感性,在上周五的音乐教育分享课上,有几位同学讲着讲着便动容了,一把鼻涕一把泪,真是好可爱又好可怜。回顾自己受教育的经历,每个学生心目中都藏着许多许多的故事,有温暖感人的,也有不堪回首的,有的故事可能从来就不曾对别人说起,尤其是那些在学生时代受伤害的事情,不管是谁的错,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总会觉得很自卑、很丢人,总想着将那份记忆永远地封存。但这一天,同学们的情绪似乎受到了彼此的感染,一个个地把自己的陈年旧事勇敢地说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珍惜着他们的每一句话,关注着他们的每一个表情。很快,鼻子酸酸的、心情沉沉的,因为让这些孩子们流泪的人,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师们。

有两位同学曾经毫无理由地挨过老师扇来的耳光,那是他们平生唯一的一次挨打经历,父母都舍不得打。同时她们也不敢回去跟父母说自己被老师体罚,或许在她们看来,即便是无缘无故地挨打,父母相信的也永远都是老师,责备的永远都是孩子。一位同学说她挨耳光,纯粹是因为正直的妈妈不配合老师搞歪门邪道,老师才迁怒于她的。还有两位同学却是因为考试成绩大幅度提升而被老师狠狠地斥责为作弊,当同学恳求老师相信她时,老师竟然把试卷撕个粉碎并气愤地扔向垃圾桶,有位同学想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执意当着老师的面重做了一次试卷,结果换来的是老师更不可理喻的气恼。还有一位同学就因为自己长得漂亮而时常、处处受到老师的刁难(那位老师可能对自己的长相太自卑),老师习惯性地把班上存在的任何问题的一切责任都强加给这位同学,逼着她最后不得不转学……

这些曾经在中小学被老师用冷暴力甚至硬暴力伤害过的孩子,这些当年被老师看扁和定性为不爱学习的艺术差生,没想到最后都考上了“211工程”重点大学。据说,当这些老师听到自己以前的差生居然考上了重点本科时,不约而同地感到意外和沮丧,他们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他们宁愿这些学生永远都考不上大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们当初的施暴是天经地义的。

看到这些同学回忆起当初被老师歧视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委屈与怨恨,有一位同学发言说:其实我们也不要一味地记恨老师,没有他们对我们的伤害,也许我们的学习劲头还难以被激发出来,我们的成长和成熟也有曾经伤害过我们的老师的一份功劳,我们对他们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位同学的大度宽容令我感动。是的,我们应该感谢在成长路上影响过我们的任何人,不管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管被他们爱护过还是伤害过,因为他们都让我们积累了人生的经验与教训。但我还是想要说,人在做,天在看,当那位挨老师耳光的同学多年后在小学同学的聚会上见到当年打她的那位老师,发现他/她已变得和年龄极不相称的苍老时,或许岁月和良心已经给了他/她应有的处罚。见到老师威风不再、老态龙钟,那一刻这位同学选择原谅了他/她。

分享这些故事的孩子们都是幸运的,他们经受住了来自老师的“非常考验”,他们考上了重点大学。然而,也一定会有一些甚至可能是更多的孩子在老师的这种“非常考验”中倒下了,并且从此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熄灭了自己的梦想,放弃了自己的前程。其实,孩子们大都是懂事的、善良的、宽容的,那天就有同学由本来是在控诉老师近乎残酷的严苛,慢慢变成了理解和感谢。是啊,学生对老师的一点点好都会记住,一点点好都不可能忽略,当有几位同学怀着感恩的心说着老师的好时,我就在想,那可都是作为一个老师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啊!我在课堂上安排同学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就是希望这些未来的教师们,从现在开始能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明确什么是一个老师最起码的义务和责任,什么是一个老师做人的基本底线;作为老师,什么能做,什么又绝不能做;好老师是怎样育人的,坏老师又是怎样害人的。

那堂课之后,我真的久久难以平静。多少年之后,我们曾经教过的孩子们又会怎样诉说关于我们的往事?记得的是我们的好,还是对我们的怨?或许我们自己永远都听不到学生对我们的评价,但我坚信当他们在念记着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一定能够感应得到的。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有莫名其妙的快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又有无缘无故的烦恼,或许就在那一刻有人在念着我们的好,有人在记着我们的不好。对于老师来说,金杯银杯,比不上学生的口碑;幸福欣慰,都来自学生对我们的敬爱。

我想到了我自己,也反思着我自己。我不知道自己留给学生的会是什么样的记忆,也不知道多年以后学生会诉说我怎样的故事,但愿更多的是快乐、温暖和美好,那样的话,我就很知足很知足了。有一种专家是“砖家”

周五给大一舞蹈班的同学上课,请同学们讲讲自己所经历过的或听到过的有关音乐教育感人或伤人的故事,其中一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了她小学时的一件事情。

那时她学的是二胡,最开始是亲戚为其启蒙,而后由业余老师执教。她悟性好,很用功,学得挺快,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学得也挺开心,充满着自信,幻想着长大后能够成为音乐家。有一天,来了一位专家,她有幸得到了专家当面指导的机会。在专家面前,小女孩表现很卖力,拉的是自己的拿手曲目《赛马》。表演结束,她仰着头,期待着来自专家的表扬,可她万万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样一句话:“你拉的是《赛马》还是《赛鸡》?”……

这位同学讲这个小故事时,我就紧靠在她的身边。我能够清楚地看见:虽然她一直面带微笑从容地跟我们分享着童年往事,但分明感到她的微笑中带着几分失落甚至一丝苦楚,从容中难掩几分紧张,眼睛里仿佛含着闪闪泪光;虽然当我问及这句话是否有造成伤害时,她淡淡地说其实没什么,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清晰地记忆着这一刻,这足以表明这句话其实一直在她心里隐隐作祟。事实上,这以后,她对学二胡不再有信心,尤其是她不敢再触碰《赛马》这首曲子,每次想到它,《赛马》就立马变成了“《赛鸡》”。

课后我进一步了解到,因为自卑,这位同学后来放弃了二胡,改学了舞蹈。我问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自卑,她只是告诉我原因很多,不愿多谈。但我相信,不管背后的原因有多复杂、多难以启齿,她对二胡的这份自卑感一定就是从那位专家的那一句听上去好像有些幽默但实际上很龌龊的话开始的。

这就是我们的专家。我想说,与其说这是专家,还不如说这是地地道道的“砖家”——专门用砖头去砸碎孩子的自信心和艺术兴趣及其梦想的“砖家”。

现在的确有不少这样的“砖家”,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究竟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似乎自己早在娘肚子里就已经成名成家了;也完全不知道孩子们本是我们用来疼爱和养育的人,而不是被我们用来发泄和讥讽的对象。故而,正是这些“砖家”,只要逮到机会能让自己上位,体现自身价值及存在,就恨不得先一砖头把别人拍死,让这个世界就留下自己,好让自己鹤立鸡群,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

我无法得知这位嘲弄小女孩的专家其二胡专业水平究竟有多高,但我凭他的粗口,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这人一定外强中干,自己的水平绝对好不到哪里去,他若能把《赛马》拉出“《赛兔》”的感觉也就很不错了。因为,真正的专家永远都是谦逊的、仁爱的,是绝不会靠奚落别人来凸显自身地位的。

这类的“砖家”,不仅社会上大有人在,即便在堂而皇之的高等学府也不是没有。所以,被这类“砖家”伤害过的人,不只是我们的孩子,还有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研究生。尤其在高校,有些“砖家”外表那是绝对的光鲜,集院长、主任、博导、理事长等行政官衔和学术荣誉于一身,但其实旁人一眼就能看个透,他肚子里实在是干巴巴。当然,这类“砖家”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底细,但实在又不愿意脱下那一件件只能骗自己却骗不了别人的皇帝新装,于是乎就只好装腔作势找机会吓唬人,以便让自己那份强烈的自卑感得到短暂而虚假的慰藉。

某校一位博士生曾经很委屈地告诉我,在他论文答辩的前一天晚上,有一位博导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诡异心态,十分严厉地告知他已经找到了论文的七处硬伤,吓得那位博士生心惊胆战、可怜兮兮(这应该正是这位博导所期待的效果吧)。对这位博导和博士生我都有所了解,就学术水平而言,我的判断是这位博导的水平不可能比这位博士生高,他若真能够发现论文存在这么多硬伤,我敢发誓我就把这篇文章吃下去。事实上,这位博导之所以发现了这些所谓的硬伤,或者是其理解太幼稚,或者是他没看懂,或者是他根本就没看。我想,假如当时有明白人在场,这位博导绝对不会丢人现眼的。而恰恰他抓住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才能够肆无忌惮地把砖头拍向学生。别看这样的博导满身都是金光闪闪的头衔,科研成果也不见少,但其实不管是课题、专著还是论文,几乎都不太可能出自本人之手,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自然我们也很难听到他的讲课,更不用说几个小时的学术讲座了,他永远都准备着大量的借口逃离这样的场合来保护自己不露馅。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当上博导呢?对此我无法解释,只想反问一句:在今天这个社会,相比之下当官的人各类资源更为丰富,天时、地利、人和,连一个小科长都可以贪污上亿元,他们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呢?别再以为高校是最后的一块净土了。

我能理解,无论是前面那位讥笑小女孩拉“《赛鸡》”的专家,还是后面这位找出博士论文多处硬伤的博导,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行表现,归根到底还是强烈的自卑感在作祟。他们深知自己实在不够专家的水平,然而,他们又坚决舍不得脱下专家那华丽的外衣,故不得不随身携带一块块“砖头”,随时抓住机会砸向他人,因为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专家。

所以说,“专家”这个群体也是良莠不齐,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的。在这个“专家”云集的社会,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不是专家的“砖家”。为此,我们大可不必迷信专家,也不要一味去迎合专家,更不要因为专家几句信口开河的评价而沮丧,进而否定自我、迷失自我。

真正的专家是敬畏学术、不耻下问、关爱学生、帮助他人的,而那些为了脸上贴着的专家标签而从不洗脸照镜子的人,那些只要逮到机会就出口伤人的人,百分百就是“砖家”。

最后客观评价一下自己吧。我这辈子大概是永远都够不上专家水平的,因为和真正的专家相比,我时常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学生,有时候无知得甚至觉得连小学生都不如。但我绝不会做一个装腔作势、虚伪势利的“砖家”,我就想做好一个普通的老师,就想结交更多知心的朋友,就想过一种真实、踏实、充实的生活。人生在世,仅此足矣。同学,你试试吧

一位舞蹈专业的本科同学在作业中和我分享了她读小学时的一个小故事。其实这个故事挺简单,也没有什么令人惊叹或感人至深的情节,但我看过之后却回味无穷,难以忘怀,心暖暖的,于是想到要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它。因为这位同学不希望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所以还是由我来转述这个小故事吧。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晓琪已经是校舞蹈队的成员了。有一次课间的时候,舞蹈老师通过学校广播站通知校舞蹈队的同学去会议室集合,听到通知晓琪马上赶去了,但由于那天舞蹈队的同学到得不齐,舞蹈老师决定下次再通知开会。晓琪回到教室没多久,只听广播里又在说请念到名字的同学到会议室集合,因为传来的仍然是舞蹈老师熟悉的声音,所以晓琪想当然地认为又是通知舞蹈队员集合,也没有留心是否叫到了自己的名字,便再一次去了会议室。晓琪到达时,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人了,可仔细一看却又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于是她充满疑惑地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这时,舞蹈老师看见了她,笑着说:“晓琪,没有念你的名字啊,你怎么来了?”然后,会议室所有的人都笑了起来,晓琪这才知道,原来这是学校鼓号队的招新活动。此刻的晓琪,满脸窘迫,觉得好丢人,涨红着脸赶紧站起来往外走。正当她即将夺门而出的时候,舞蹈老师叫住了她,说了句:“没事,要不你也来试试吧!”就这样,晓琪误打误撞地被招进了校鼓号队。

故事还没有结束呢。大概是半个学期之后,在一次鼓号队的训练中,老师说接下来有一个市里的合唱比赛,从这一天开始要排练合唱,并且让大家按以前的声部站好队伍,晓琪直到这时才明白,原来鼓号队的同学都是从合唱队里挑出来的。又是一个让晓琪尴尬的时刻,只见她站也不是,走也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好,就像是那一次鼓号队招新的场景回放一般。就在这时,只听老师又对晓琪说:“你也来试试吧,先去低声部那边……”于是,就这样,晓琪又一次误打误撞地成了学校合唱队的一员。

那之后直到小学毕业,晓琪一直都是校舞蹈队、鼓号队、合唱队的主力成员,真可谓是“三栖明星”,学校组织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演出、比赛都有她的身影。正是当初老师那两句充满信任与宽容的“你也来试试吧”,让小小年纪的晓琪懂得,原来她的艺术潜力非常大,她可以做好很多的事情。后来由于升学的缘故,晓琪最终选择的艺术特长是舞蹈,而且她对她的舞蹈老师一直心怀感恩,她感谢老师让她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挑战自己。

晓琪在信的最后告诉我说,她和我分享这个故事,其实是想说: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更多的包容。一个学生,往往正是因为老师给予的一个机会、一次包容,才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潜能,才拥有了自己的梦想,才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老师的一句“你也来试试吧”,或许说的时候有些不经意,但在学生听来,也是对他们的信任和希冀,也是给他们的激励与动力。七年不敢触碰的裙子

给本科生上课,其实最受益的还是我自己,因为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尤其是分享他们的内心感受,我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如何规范自身言行上有了更坚定的要求。所以,当有位同学对我说“您真的是一位愿意去倾听学生故事的老师,谢谢您的真诚”时,我诚恳地告诉她:“因为是你们的故事触动了我柔软的内心,令我受益,让我感动!”

这些本科生都属于师范类学生,将来大多是要去当老师的,“做一名好老师”无疑是我们的课程教学要达成的最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但我不会给他们讲什么大道理,也不知道怎么去照本宣科,我只是试图通过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或文字所记载的真实案例,尤其是通过同学们回忆起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点一滴,来让他们自己评判到底什么是好老师和差老师,什么样的老师会因为他的好与不好而被学生记住一辈子,老师的言行举止又会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有多大和多深……我相信,当他们在诉说自己故事的时候,好老师的种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一定会深深地扎根,发芽。

在同学们讲述的故事中,有让人温暖的,也有令人压抑的。如前几天和大家分享的《同学,你试试吧》就很温暖,而下面要和大家分享的这个小故事则很压抑。

故事的主人公同样也是一个学舞蹈的孩子,透过她和其他同学的类似故事,我发现我们很多老师总喜欢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艺术生。尤其是对一些在外表上比较出众,或在装扮上有喜好追求的孩子存有种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如:学艺术的天生不是读书的料,四肢发达脑子愚笨,只爱漂亮不爱学习……

喜爱跳舞的小雯,虽然不是非常的活泼开朗,但也绝不是那种沉默寡言的孩子;虽然长得不一定很美,但喜欢穿得漂漂亮亮,而这一切都被一位数学老师改变了。

小雯读小学时,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五年级时接任他们班的数学老师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老师,听说他是学校最有经验的数学老师,他教的许多学生每年都会获得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奖项。很可惜,小雯的数学成绩并没有因为任课教师的调换而有丝毫起色,无论怎么想认真听课,她就是听不进去,每次考试也总是毫无例外地不及格。当时小雯所在的班级是学校尖子班,数学无疑让她成了班上的一颗“老鼠屎”。每次发数学考卷的时候老师都会在班上逐一点名,这一刻自然便成了小雯最恐惧的时刻。

一次期中考试,小雯的数学依然不及格。那天她刚好穿着爸爸给她买的新裙子,当小雯被念到名字上讲台去领试卷时,只听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很鄙视和嘲弄地对她大声说:“你以后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成绩不好就不要打扮了,考试不及格还穿着那么好看的裙子!”同学们听后都笑了起来,小雯当时也想反驳些什么,可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她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而且还配合同学们的情绪很不自然地苦笑着,一不留神连鼻涕都流了出来,这些鼻涕还形成了一个大泡泡。这滑稽的一幕顿时让同学们狂笑不止,他们有的拍着大腿,有的使劲拍着双手,还有的跺着脚,仰天大笑……这是让小雯永远都不能忘记的耻辱场景。小雯告诉我说:“那一刻,老师的鄙视与同学的嘲笑,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尖刀割在我身上,割出一道道血痕……我讨厌那张打满红叉的卷子,我讨厌身上穿的那件新裙子。”

从那以后,小雯再也没有穿过裙子,再也没有把自己喜欢的衣服穿到学校去过,因为她害怕那些好看的衣服和她那可怜的分数形成强烈反差,再一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讽奚落。直到去年,小雯终于经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时隔七年,她才再一次自信地穿上了久违的、女孩子们都心仪的漂亮裙子。

小雯的这个故事,听得我心里堵得慌,也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平常很少想到的问题:在我们国家,艺考生往往成绩并不太好,换句话说,许多孩子就是因为成绩不好才选择参加艺考的,这是普遍现实。然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更多是他们那不尽如人意的成绩本身,却很少去关注当初正是因为文化成绩差他们极有可能受到过的种种歧视甚至虐待,或许很多孩子由此便留下了心理阴影且多少年之后都挥之不去,而这些我们恰恰都忽略了。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需要得到我们更多的理解与抚慰,需要我们去把他们的心结一一打开。

毋庸讳言,在学校,如果有人受到歧视的话,那受歧视的人首先一定就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在这些人中间,学艺术特长的人又占了很大的部分。他们多是因为差成绩而受到歧视,有时甚至会因为偶尔的好成绩而受到冤屈(被怀疑舞弊)。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地热爱艺术,那是因为艺术让他们重塑自信、重获新生!说真的,如果没有和他们的交流,没有倾听他们的故事,我还不可能对此有这么深切的感悟。

小雯是幸运的,她在告别了心爱的裙子七年之后,终于有勇气再次触碰它,终于又能像正常的女孩子一样去尽情追寻青春的美丽。她感慨地对我说:“童年的时候,往往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表情,就轻易地改变了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人生的发展方向,可是要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会想起来当时的这种改变是为何发生的。”她还说:“经历过这些之后,我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不管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我相信以后我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老师,善良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位学生都会尽到自己最大的责任,尤其是绝不会歧视成绩不好的孩子。”

听小雯这么说,我很欣慰,和他们交流的目的莫过于此。我祝贺她能再一次拥抱美丽,祝愿她从此以后可以随心所欲地穿上自己最喜欢的漂亮裙子。小礼物,大回馈

本学期我给大一新生开设的课程被安排在学期的后半段。不巧的是,前一段时间出差较多,为了不耽误课程教学,我请院里的王晓盈老师替我代了两次课。根据我的建议,王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即阅读美文《谁是你的重要他人》和《青涩岁月里的蝴蝶胸针》,并写一篇小读后感。2014级音乐教育专业和舞蹈教育专业本科生有130多人,谢谢王老师,很用心地把同学们的作业打包发给了我,并给我推荐了六篇做得比较好的作业。我将所有的作业浏览了一遍,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是网上下载的,有的甚至还是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这一情况我早已料到,所以也没有给我带来什么负面情绪。我认真读了王老师推荐的六篇文章,也觉得相比之下这几个同学写作态度好,作业都是原创,而且还有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决定,在我给他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送给他们每个人一个小鼓励!

第一堂课,我和同学们谈的主题是“我有一个梦想”,其中就给他们讲了与我合作撰写《音乐教育书简》的东北师范大学张晓敏同学的故事。因此,我决定把《音乐教育书简》这本小书作为我送给大家的第一份礼物。顺便说一下,我在大一本科生的课堂,每次都会有小礼物派送,昨天的第二堂课,又有十位同学得到了我的礼物。我没有食言,第一堂课我见到第一排没有人坐,于是我随意地、差不多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下一回坐第一排的可能有奖品。其实大家或许都忘了,但昨天阴差阳错地的确有十一个人坐到了第一排,大概是从第一堂课上他们发现,坐到前面能够更好地听郭老师给他们讲故事吧。遗憾的是我只带了十本书,还有一位同学没有得到我的小礼物。

昨天深夜,我收到了本届新生的第一封信。我很开心,不管写得怎样,我都想要和大家分享,我要以这种方式给同学以鼓励。这位同学叫李辉,是第一堂课上得到小礼物的六位同学中唯一的男生,他的信写得挺棒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书简》的读后感。读了他的信,我觉得自己送出去的小礼物真值!这就是我的学生,虽然只给他们上了两次课,但我感到这是一群值得我尊重和喜爱的大一新生!

下面是李辉同学写给我的信:郭老师:您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音教一班的李辉,想必您不知道我是谁吧,我是那六个获得您赠书的学生之一。在此向老师的馈赠表示感谢,能得到老师的赠书实在是惊喜万分。我自幼便喜爱看书,因此对老师赠送的书籍十分喜爱。一得空闲时,便仔细研读。这种以书信交流的形式编成的书十分少见,我也只在大文豪的文摘里得以一窥,所以感到十分新奇。在内容方面,本以为与我们师范新生遥不可及,其实却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音乐教育问题。我的一些残旧的固执己见也在这本书里找出了新的答案。因此我觉得,如果新老师乃至实习生愿意一览此书,定会收获许多。在小米老师最初写的几封信中,讲到了一个对于我们任教之初至关重要的一点,那便是如何上好我们作为老师的第一节课。在我的想象中,第一节课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般神秘,充满诱惑,但也有一丝对于未知事物的惧怕。再深入细节,小米老师已经说了我所有想到的问题和情绪。我十分佩服小米老师,在第一节课之初,她虽有些许紧张但整体上淡定自若,完整地结束了第一节课,我认为她是我们应该效仿的楷模。而短处,也与我想的十分一致,那便是第一节课是否要树立“老师的威严”这个问题。我在看这本书前,可能想法也比较赞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建议,因为从小便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于老师,心中只有惧怕和崇敬,绝无兄长抑或朋友之情。因此,也认为自己应该效仿自己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摆架子,树立威严的形象,以便更容易开始计划中的教程。但看了郭老师书信中的讲解后,我心中有了许多感悟。我知道,其实作为音乐教师,我们本身的地位是十分尴尬的,既可以说是无足轻重也可以说是不可或缺。而音乐这门学科,我认为对于学生更多的应是体验和感悟,是让学生去全身心地感受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魅力,在音乐课这一方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心灵的避风港,让学生在一周忙碌的课程中给心灵一个放松的机会。所以我十分赞同郭老师回信中对于教科书使用的观点,要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再配合实际状况,灵活选用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科书本身的作用。而后面几封信的内容,是从小米老师支教了一段时间,对学校的生活适应之后展开的,重点则更放在音乐对学生心智的培养和性格的影响上了。小米老师作为新老师,对于学生十分怜爱和尊重,想必这也是大多初任教的老师的心情状态,在合唱团选拔时,这样一种情感便得以充分体现。小米老师不能掌握学生的选举权而只能辅助学校的老师,而老教师相比之下则少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随意。对于这种弹性十分大的选举方式,小米老师十分无奈,我也感到十分的气愤。而小米老师自身的经历,想必也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因为我本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十分感同身受,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千万不能让以后的学生再经历我们那样的痛苦经历。小米老师在支教中的这一段经历,想必一定会给她的人生带来不可估量的财富。而郭老师的解惑,也为我开启了许多新的思路。在看完这本书后,对于支教,我感觉已不那么神秘,也没想象中那么困难了。我认为,作为师范生,作为老师的预备役,我们一定要经历过支教,才算受到了完整的教育。因此,我也向老师提个建议,希望老师能呼吁更多的师兄师姐去支教,去感受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真挚的情感,去感受当老师的快乐和担当。相信支教一定会为我们带来许多从未有过的感受。郭老师这本书,字里行间不存在华美的词藻和这样那样的修辞手法,但十分真挚,十分实用,因此在看书时也仿佛听到郭老师的谆谆教诲。而且这本书虽然说的是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内容,但我认为也能对其他学科的同学产生启发,特别是对于师范生,或许可以找到更加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因此,也恳请老师能在课堂上详细地为师兄师姐和同学们选取部分内容讲解,那一定会给他们带来不同于往日的思考和启发。让我们以后也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更多,而不是再如以前的老师,以冷暴力和摆架子之类的方式来约束学生,甚至说是扼杀学生、伤害学生。相信如果我们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祖国的教育事业定会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李辉寒钰的温暖回忆

这是昨晚收到的大一学生陈寒钰发给我的信。她解释说:这封信本来是她星期天在图书馆读完我送给她的《美育学刊》之后写的,但由于这几天比较忙,晚上排完合唱已经11点半了,没办法赶在星期三我上课之前把这篇读后感发给我,自然也没有得到我昨天在课堂上派送的奖品小礼物,不过她依然很乐意把这篇迟到的读后感发给我分享。我读了这封信,心里暖暖的,这是一个多么幸福快乐、健康向上的孩子!这就是我期待看到的可爱的大学生!于是我马上给她回信说:“你的信写得非常好,让我看着很温暖,充满正能量,读了你的信,我本不舒服的身体都一下子好了很多。”我问她愿不愿意让我把这封信发到我的QQ空间,因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感受到她传递的这份温暖和正能量。她马上回复说“很乐意”。我说:“至于礼物,你放心,我一定在下次上课的时候给你补上!”郭老师:您好!首先,很感谢您送给我《美育学刊》。看完其中那篇对您和郭曲哥哥的专访文章后,我有了很多想分享给您的心情和故事。郭老师,虽然只听了您的两堂课,但是您已经在我心里塑造起了一个很好的教师形象。我的妈妈也是一名老师,在家乡一个小学工作,已经教书30多年了。我也非常幸运地成长在一个快乐的家庭,从小也是无忧无虑地成长着,不像身边的同学一样,渴望着家长能有空陪自己玩一天或者在周末还要参加一些补习班,因为我的妈妈和我一样有着节假日,她也不会强迫我去参加补习。我从小学钢琴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搬新家的时候家里便多了一架钢琴,爸爸也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接送工作。当我考上华南师范大学的时候,妈妈好有感慨地回想起了儿时的我:从幼儿园一句简单的台词“我是雅视第二幼儿园……”我练了一个晚上还说不正确,而比我小的邻家小孩却能准确表达的时候,妈妈就看出了我以后在文化课是拼不过同龄人的,正好我很喜欢唱歌跳舞,嗓门又大,所以从小就想好让我走音乐这条路。第一次上钢琴课,弹的是一首现在看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曲子,可最后的音是一个和弦,我就是没办法同时两个手指按下去,练了很久之后,我哭了。还记得当时爸爸赶忙问我是怎么了,是撞到了还是摔倒了,爸爸知道原因之后哄我去睡觉,我只能耷拉着脑袋抽泣着拿着娃娃回房间睡觉去了。睡到半夜的时候,隐隐约约听到有钢琴声,我警觉起来,是谁动了我的钢琴?于是我蹑手蹑脚地来到走廊,看到的是一个庞大的身影,粗糙的手掌,笨拙的手指,琴架上摆着的是我学不会的钢琴作业。我愣住了,很久很久,又轻轻地回了房间睡觉,猜想着一定是爸爸想自己学会后教给我吧!第二天起床,我的学习动力突然爆发,爸爸惊呆了,到现在他都不知道原因呢。郭老师,您说您之前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我也觉得特别亲切。虽然我是广东汕头人,可是我跟随了12年的钢琴老师还有教了我5年的声乐老师,他们都是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我很喜欢我这两个老师,他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就像我的第二父母一样地照顾我。他们也是非常开明的,跟我聊天中说到他们毕业后曾在湖南电视台工作了一年,但觉得特别乏味,1996年来到所谓的经济特区汕头,到了汕头才发现这里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发达和有“特区味”,虽然有打过退堂鼓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我的钢琴老师后来又在澄海师范学校进修,之后进入了教育局工作,做了澄海有权威的艺术教育管理者;而我的声乐老师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读了研究生,现在在韩山师范学院任教。所以听到您曾经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我非常敬佩您,我们之间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我在两位老师的培养下,顺利进入了重点高中并读了艺术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和我两位非常要好的高中朋友一起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这段日子,我找了一份兼职,是在一家小琴行教钢琴,虽然一节课45分钟,在别人眼里我很不会把握时间,但其实我是想更多地教给孩子们我懂的知识。我的身边很多同学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因为觉得老师非常辛苦,背后还要受学生的取笑责骂等。但是,受到妈妈的影响,我一直向往着这个职业,我从小喜欢把家里的门当作黑板,假装自己是老师,自娱自乐。我从小有空就去听妈妈讲课,妈妈上的虽然是枯燥无味的语文课,但是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因为妈妈总会讲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我从小到大有听不完的故事,和妈妈的关系也非常好,像姐妹一样,每天晚饭后就会一起散步、开玩笑,爸爸出差了就会一起睡觉。和爸爸的关系就像情侣,无论什么时候爸爸还是和小时候一样牵着我的手,有时候在路上遇到同学,他们也都感觉很惊讶,楼下的小妹妹和她爸爸关系不是很好,看到我们如此亲密的父女关系她还和她爸爸吵了一架。我觉得我很幸福,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考进华南师范大学,到高中后,许多年轻的老师都从这里毕业,给我们介绍这所大学,我对它更充满了向往和追求。今年七月份,我在一家培训机构应聘助教,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上讲台做一个老师,老师们充当学生,会在课堂上制造各种情况,看看我会怎么应对。他们每一天给一个课题,我每天晚上要备课,第二天要上课。第一天的自我介绍,老师给我的意见是,我太过严肃,不像老师,像列车上的乘务员,我想想自己也觉得挺像的。之后的每一节培训课,我都学到了很多,比如要照顾全班同学,不能只照顾部分同学,课堂要有气氛,不能沉闷,要采用多种娱乐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等。虽然最后因为培训班学生太少不需要太多助教,我没有应聘上,但是在短短的十几天中我收获特别多,最重要的是我比别人更早地接触了教师这个行业,更早地体验了做一名老师的切身感受。最近这段日子在一家琴行工作,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不仅让别人学知识,同时自己也在进步。我学会了怎样去解决别人的问题,懂得了一个老师不仅要找出学生的问题,关键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当然,我也遇到了很多让我非常头疼的小朋友,但我相信我每一堂课都会有进步,我慢慢地学会如何与小朋友相处。读了《美育学刊》上的这篇专访后,我也体会到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国内的教学就像手把手教学,过于拘束和局限,我希望自己能在毕业后到国外接触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创新、自由、民主是我非常喜欢的,在那样的氛围下学习,我相信比自己埋头苦读更有益于自己的进步。郭老师,我很开心,有像您这样优秀的老师在华师教学,给我们传播先进的知识和理念。我希望能经常跟您保持联系,在您身上学到更多平常学不到的知识。您的学生:14级音乐学2班 陈寒钰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艺考在冬季

一年一度的各省艺术联考在即,数十万学生整装待发,艺考生的命运牵动着百万人心。本来我是基本不参与其中,对此无牵无挂的,但昨天夜里一封大一学生的来信,让我久久难以平静,读着它我一阵心酸,伴有心疼。

学生名叫许缘,挺好听的名字,她的文字表达和思考问题方式都比她的年龄要老道许多。对于她所经历的音乐教育,她淡定地如此描述着:音乐教育的感受无非就是快乐、痛苦或者二者兼有,这取决于你所经历的是什么样的音乐教育。记忆中的小学音乐教育是单纯的、轻松的、愉悦的,每节课老师都会教同学们一些好听的、朗朗上口的歌,有时老师还会点一些唱得好的同学上讲台表演,而且老师也经常表扬大家,因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老师。然而,初中和高中的音乐课,给她的感觉就是一个词——无聊,因为每节课老师都是手捧教材照本宣科,就这样,音乐课变成了聊天课,老师在讲台上跟自己聊,同学们在座位上相互聊。然后,许缘同学又补充说:不过,对于她这样的艺考生而言,高中的音乐教育,最深切的感受恐怕还是“痛并快乐着”。

为什么这样说?许缘同学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曾写过“一段文字”,我有幸分享了它,因为她希望我也相信我能够从中找到她“痛并快乐着”的答案。这段文字通篇没有一个标点,或许这样的“诗性”表达方式更能够描述她当初的心情吧。不过,为了大家阅读方便,我在这里还是把标点加上去了:

记得联考前,冬天,特别冷。约好一个摩托车伯伯,每天早上五点四十五分在家楼下等,搭我上学。因为太早,没公车没的士,又不想辛苦爸妈让他们送,只能瞒着爸妈说打的上学,其实是打摩的。打摩的的时候戴着帽子和口罩,从没这么冷过,有时候还下雨,回到学校雪地靴会湿透,有时候觉得特别苦。终于有一次忍不住问妈妈:“妈妈,我有个同学她家附近早上没有的士打,她只好飞摩的上学,天这么冷又下雨,如果你是她妈妈你会心疼吗?”妈妈说会!那个时候我听到妈妈说会心疼,内心就好像得到了很大的安慰,觉得有妈妈心疼着我,再苦也值得。每天到了学校加快脚步小跑上艺术楼,因为看到6楼的灯亮了,害怕没琴房,不想要弹烂琴,通常是去41号琴房占位。然后在琴房吃早餐,用暖水袋暖手,和一样早起霸琴房的小伙伴聊天。然后七点去506开声,上课。中午大家在艺术楼趴着睡,后来干脆上6楼练琴,只睡十来分钟。接着下午又上课,没课就抓紧时间练琴,最讨厌的是练琴的时候突然要开会或者有人观摩。晚上到处上小课,视唱练耳、乐理、音乐学,练琴的时间都不够。晚上有时回到家已经十点多,怕邻居投诉就只能踩着弱音踏板一直练琴练到十一点半。第二天早上又是五点二十起床,回学校占琴房。每天练六小时钢琴都觉得时间不够用,手指先是起茧、脱皮,然后指甲分层,最后出血,弹练习曲都痛。周末的时候要去广州上钢琴课:周六自己一个人搭车去上课,下课后在地铁站美心店顺路买个十块钱的三明治上车吃,当午饭;周日通常是和两三个同学一起,到新站对面吃个云吞,搭早上六点的车到省站,然后搭地铁,转搭公交车,九点多到番禺上课,中午十二点后下课,一起去区庄吃牛杂,喝许留山,虽然累、辛苦,但也很开心,日子过得很快。在学校被老师骂,或者自己唱不好某首歌、弹不好奏鸣曲的某个难点的时候,心情不好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特别想念高二转学前那所高中的朋友。在爸妈面前不会表现出不开心,因为不想他们担心,一个人偷偷流眼泪,给自己写一些鼓励的话。那是我十九年来最难的日子,要自己承担,没人能帮我,也没有退路,但那真是一段最最宝贵的经历。有时候真是想不起当初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了,那么苦那么累,真的很感谢以前那个努力的我。现在想起,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女孩。努力了,也收获了,感恩。

这便是许缘同学与我分享的“一段文字”,我现在给它加了个标题为“艺考在冬季”。她告诉我说,她当时写的这段话,每个字都是有血有肉的。是啊,不仅如此,我还在其中读到了泪水和笑颜。她说,高中三年,她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一路与音乐并肩作战,对音乐既爱又恨,是音乐给她出了很多难题,让她苦恼,让她失落;同时音乐也给了她力量,让她坚持,让她快乐。而这种“痛并快乐着”的幕后使者无疑就是应试教育,这种应试的音乐教育,说实话,有时候真的是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熬过去就好了,重要的是我们所经历的过程,不是吗?这种音乐教育,它磨炼了我们的意志与毅力,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坚毅,过程虽痛,但也值得!

其实,昨晚收到许缘同学的邮件时,我正准备关电脑,因为今天上午有课想早点休息,但一见到邮件主题为“给郭老师的一封信(14级音乐学2班 许缘)”时,我立即打开了邮件。我或许会怠慢自己的研究生,但绝不能怠慢这些大一的小孩子,对于他们来说,给老师写信或许很少有过甚至有的可能从来都不曾有过,因此只要有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