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13:14:39

点击下载

作者:周航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试读:

前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发展,根据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支持项目“‘三化’高水平辅导员团队建设”实施方案,我们组织全校辅导员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际撰写文章,结集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一书出版。

工作要想上台阶,只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只泛泛而谈也是不行的,必需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才能更上一层楼。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才具有更高的价值。要想使我们的工作更能把握规律性、提高预见性、增强实效性,就必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辅导员通过研究,把对平常工作中的一些思考和一些好的做法进行系统的提炼和总结,上升成理论层次的东西,既提高了理论水平,又增强了实践指导作用,对提升现有认知水平和工作水平都大有裨益,也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可度和职业热爱度,对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愿景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个方面,本书侧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题研究。本书论文涵盖面较广,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如“《史记》对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与挫折教育”“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主题班会中的应用”“接受理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等;有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研究的,如“‘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浅析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路径选择”等;有结合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的,如“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的应对策略”等;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研究的,如“基于‘记录课堂’活动实证研究”“当代普通本科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实证研究”等;有结合辅导员自身职业进行研究的,如“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对策研究”“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分析及对策”等。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研究内容。

本书的写作既有我校辅导员的切身体会和经验提炼,也参阅和借鉴了其他一些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有的已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有的未能一一注明,这些论著和观点都或多或少从不同角度给了我们以启迪,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得到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的支持,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论文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学生处罗勇、管理学院黄伟,以及学生处周彩、毛彬等同志对论文的修改、编辑和审核做了许多工作,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也给予了大力帮助。在此对关心、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和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的研究仅仅是初步和粗浅的,今后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加之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书中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同行以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并赐教指正,以利于我们今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和研究中有新的突破和收获。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航2015年5月

新旧媒体融合,提升辅导员影响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

聂树平摘要:为了与教育对象的媒体使用习惯更接近,辅导员应该主动熟悉新媒体的特点和使用规律。为了满足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大众了解、考察、考核工作情况的需要,辅导员应该继续用好传统媒体。在提升影响力过程中,辅导员应该将两者相互融合,弥补新旧媒体使用中的裂痕,才能使工作做得更好。关键词:新媒体;旧媒体;辅导员;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党性原则、强化责任。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驾驭能力,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在新旧媒体交融成为当前媒体发展新常态、新趋势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有必要加强新旧媒体的统一兼顾,相互融合,有鉴于此,略作如下探讨。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之影响力现状

毋庸置疑,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以及2006年教育部24号文件颁布并实施近10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影响力日益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日益改善。但是,与党和国家对这一支队伍的殷切期望相比较,还有若干不足,其中,高校辅导员之社会影响力比较低是值得关注的事实。

曾经有人在网上说:“如果你和班任关系不好无所谓,你和辅导员的关系一定要好。”这句话言外之意,是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极端重要性。然而,“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真正能体现高校辅导员的影响力的,应该是那些曾经的大学生在多年后的回忆录中对辅导员的回忆。例如,辅导员对学生说得最多的话是什么呢?本科生辅导员:好好学习,向牛看齐。成绩不济,前途没戏。硕士生辅导员:论文别抄,朋友快找。薪水要高,结婚偕老。博士生辅导员:孩子快生,导师紧跟。学位难挣,别留遗恨。

当然,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会列举一些和辅导员私交比较好的毕业学子对学校的一些回忆文章或者对辅导员的感恩举动,证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证明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力。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自媒体的自由性,让我们得到了一个了解学生真实心态的机会。譬如一个学生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既然是做毕业生的专栏!无非就是把学校天花乱坠的赞美一番,感谢学校培养出我们,多么虚假的东西啊,不过,这也就是学校想起我们的理由!为了帮助他们吸引更多的学子来读书!……把之前在学校里,自己参加评选的东西选摘一下,得到的荣誉列举一下,现在的工作说明一下,在歌颂一下学校的美德,很容易的一篇文章就此诞生了!嘿嘿~,哎,自己读起来就觉得冷!”

所以,综上所述,无论官方数据如何,参考一下自媒体对辅导员的观察,可能对辅导员影响力的了解更加全面。至少从目前所收集的数据而言,这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高校辅导员新旧媒体使用现状

在这里,首先应该注意到,当前的高校辅导员群体的年龄特征,一般而言,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多是“90后”到“50后”这个群体,其中“60后”及其以上人群应该对电脑不是太陌生,而“50后”多数对电脑比较陌生。

从传播学的角度而言,传统媒体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而新兴媒体指的是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有的研究中还包括科技播客、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但是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来说,最直接且便于工作中使用的新媒体还是博客、播客、微博以及微信四大类。

根据我们的观察,辅导员使用传统媒体的情况相对来说较少,传统媒体中,报刊、广播、电视都有其专业采访、编辑、制作人员,所以相对来说,辅导员利用这些传统媒体来直接面对工作对象展开工作的情况比较少。目前,大多数辅导员还是选择与“90后”大学生亲和度比较高的新媒体展开工作,而“80后”“70后”作为主力的辅导员队伍,其中大多数人依然使用以电脑终端为基础的QQ较多,虽然有使用智能手机,但还是以一般通话为主;“60后”“50后”等资深学工人员主要采用传统的开会、文件传达、面谈等多种形式,虽不排除个别例外,但是整体而言,这部分人群与新媒体有一定距离。

如果将新媒体定位为博客、播客、微博和微信四大类,目前在学工系统比较认可的一为博客,二为微博,这从目前国内高校辅导员技能大赛相关专业测试以及全国的辅导员博客大赛等可见端倪。而对播客和微信,学工系统的认可度较低。

由于网络信号和电脑办公设备的普及,在几乎所有的办公行政人员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QQ的情况下,QQ群消息、QQ群文件分享乃至在线讨论成为办公自动化最直观的体现。由于辅导员事务的复杂性,导致上班时间基本没有太多空暇来撰写博客,所以博客的撰写一般要在午休以及下午下班之后。由于在学工系统中决策、管理的中高层干部年龄层次偏大,所以使用传统沟通形式和传统旧媒体的比例更多。所以对于处于一线的辅导员而言,在信息接收方面,主要是使用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而在信息传达方面,主要是使用QQ的即时通讯功能以及其日志功能,另外就是微博等。愈到基层,这种情况愈突出。

三、新旧媒体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同特征

新旧媒体的不同特征适应和体现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同属性。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多层面性,除对所带班级的日常教育与管理之外,还有其他奖学金、助学金、贷款事务的处理,党团建设、楼栋管理等各项琐碎而必要的过程性工作。由于相当部分工作是直接对应于校内的职能部门,如学生处、保卫处、招就处、组织部等,而这些部门往往更加注重相关工作的结果而不关注过程,所以基层辅导员对某些工作的工作方式等并不在其考核范围,这就导致不同媒体属性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在这里,笔者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局部情况,对新旧媒体适应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不同层面进行初步分析。(一)报刊

报刊作为连续性出版物,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而言,无疑具有权威性。尤其是权威期刊的存在,更是辅导员工作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阵地。这些与辅导员工作有关的报纸和期刊,一方面作为党和国家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针、路线、政策的发布平台,也是相关工作动态、行业典型的展示平台,更是基层辅导员工作水平、工作业绩得以展示的巨大舞台。部分高校将《高校辅导员学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作为辅导员评聘职称职务的重要参考。对于辅导员来说,关注并阅读这些权威报刊,并力争通过这些报刊扩充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和努力方向。(二)电视

电视作为着眼于视觉、听觉的媒体,其特征是形象性、生动性、即逝性。在覆盖全国各地的电视中,教育类信息无疑是其中的重点。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如果能利用电视等新闻媒体,一方面可以最直观地获取相关时政消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视等报道和宣传所在单位学工系统的亮点,有助于最大化、最快速化地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影响力。目前,某些电视节目,如重庆电视台“职觉是你”等同类节目就是帮助重庆地区高校辅导员提升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技能的最好平台,这种地域化,专业化的教育电视专栏即便是传统媒体,对提升辅导员影响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三)广播

广播作为着眼于听觉的媒体,曾经在我国大行其道。目前而言,高校宣传系统一般有自身的广播台、电视台、校园报社等。但是由于这些媒介一般属于党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系统掌控,学生工作队伍无法直接进行操作。由于活动前后的审核、审查本身会占用一定时间,容易导致对相关事情的事前宣传容易滞后;而事后的典型宣传等容易拔高,相关会议的报道等有“八股”倾向,且这些都与辅导员工作本身所需要的及时性、动态性不太切合。目前比较适合的形式是学工队伍的相关辅导员通过指导社团作为中介,与广播台等宣传部门的学生组织开展联办主题活动或专题栏目等形式,在新闻输送渠道、广播稿选拔等环节,能够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性。(四)博客

博客的字数、篇幅皆不受限制,便于表达长篇信息,有利于全面、准确、规范地布置相关工作、解读相关文件,这些都是博客的优势。但是博客的劣势是,必须有电脑做终端才便于书写;且发布后,目标读者未必能立即阅读;相关互动情况,不能立即反馈于作者。(五)微博

微博的优点很多,如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更新;互动功能异常强大;可以方便地与各领域的人脉圈发生关联;病毒式传播,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成本极其低廉。其缺点是:需要有足够的粉丝才能达到传播效果;信息海量,容易被淹没;传播力有限,一条微博文字有限,如果不借助于长微博等形式,则其信息仅限于在信息所在的平台进行传播。(六)微信

微信包含的应用,如漂流瓶、位置签名等与辅导员工作相对关联不是很紧密;其二维码扫描功能可以让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并进行互动;其朋友圈的交流比较封闭,配合口碑营销会更加具备效果;微信用户的信息到达率会比较高。由于微信与手机的天然关联,可以说代表着半私密媒体,双方既可直接电话,也可语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传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几乎电脑能做的关于沟通的事情,微信都能做,而且微信还增加打电话、拍照等超越电脑的功能。(七)APP

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关联的地域性、行业性、话题性APP,第二种是直接由高校学工部门或高校辅导员个人制作的面向其工作对象的APP。这两种APP都有相同的特点:第一,后台信息发送后,对接受者而言不会造成信息干扰,接受者随时可以选择看或不看,甚至可以一时心血来潮卸载此APP;第二,APP后台更新后,对于用户来说,会收到提醒,同时,后台强大的发布功能,几乎相当于将整个网站放在订阅者的手机上,极其便利。

四、高校辅导员融合使用新旧媒体的对策建议

“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原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对于辅导员工作而言,我认为新旧媒体的融合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通过碎片化的新媒体进行积累,通过审查制的旧媒体进行沉淀

积累和沉淀的区别是,积累是一个不断量变的过程,而沉淀是一朝分娩的质变。也就是说,微博上的精彩言论、微信上的精彩文章,我们可以通过编制索引、专题搜索、收藏等手段进行信息积累;而旧媒体则可以经由记者的采访、编辑的加工等,对我们的稿件进行深处理,然后通过固化的物质形态进行发表、出版、发行。对于工作效果等还主要靠公信力比较强大的旧媒体宣传的教育行政单位而言,这是一个能更好地进行个人和集体的自我积淀的平台。根据笔者了解,曾有媒体建立了自己的编辑和作者交流的QQ群,有时编辑会提前发布话题征稿,也会在群内讨论,讨论时大家畅所欲言,到后期,可以根据需要对群聊天记录中的QQ号进行匿名处理,最后就可将聊天记录整理发表于纸质杂志的正式版本,其效果不亚于一次现场研讨会的整理稿,这就实现了新旧媒体之间配合的相得益彰的效果。(二)通过扫描仪、照相机、录音笔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实现转化

扫描仪可以将出版物或书画作品等通过光学镜头转换成电子版本;照相机可以现实、立体地多侧面反映事物的情态,且数码相机照相所得图片是可以直接拷贝入电脑硬盘的;而录音笔可以记录外界发生的声响或其他音频片断。这些在电脑里的数字图片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经由传统媒体表现出来,就算是录音笔内包含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速记师的整理,再次刊载于传统媒体。例如,某些内容精彩的座谈会、讲座、课程,可以用录音笔录音后,再辅之以后期文字整理,最后再通过博客、微博、报刊等宣传、推介。(三)通过新媒体记录和呈现工作过程,通过旧媒体宣传工作效果

新媒体的自由性、低成本性,使得随时随地记录和呈现每一位个体所观察到的事件过程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在某些活动前后,通过新媒体推介,可以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譬如,辅导员可以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等转换成二维码投影在教室黑板上,开班会前让学生扫描以代替点名和记录,这样就收集到了所在班级同学最新的联系方式以及所有人的微信号。又譬如,某些会议或活动结束后需要学生递交其学习心得,老师可提前将活动在新浪微博大屏幕上进行互动,并要求所有在场人员将现场拍图后加心得,并@5个人,后期通过观察所有在场人员围绕活动主题的相关微博内容,既可以分析到学生的现场心得,同时还可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并通过其@对象分析其在网络中的人际关系图谱,这些人际关系图谱在某些特定应急时候或许可以成为联系和加深对该生了解的必要途径。又如,在高校的党员服务站往往面临活动前期宣传差、活动参与人数少、活动现场效果欠佳、活动结束签字人数虚增等情况,以致在高年级学生发展、转正环节的公寓社区考核环节出现名单争议及次数争议的情况。为减少此种情况,活动组织者或考勤者可以在现场360度无死角地对现场拍照,然后将图发在活动主题微博下进行记录,并可后期据此清点人数;同时辅之以现场手写签字,如发现虚增者则进行警示教育或剔出党员服务站。而传统媒体如报刊等,可以刊载有质量的小新闻或活动通讯稿,使活动的新闻价值得到放大和宣传。

参考文献:

[1]新浪用户:“3568143291”.给今年夏天高考完的高三狗的100条忠告[ 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 d4ad8bbb0102vfmf.html

[2]郑土有,瞿志丽.名校段子系列 复旦段子[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2.

[3]微博搜索—辅导员—微博[DB/OL]. http://s.weibo.com/wb/%25E8%25BE%2585%25E5%25AF%25BC%25E5%2591%2598.

[4]新浪用户:“apple”.毕业后一年后接到辅导员的电话[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 49d8f219010005z1.html

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向巧摘要:微博开启了随时随地记录和交流的新媒体时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凭借强大的功能优势,微博逐渐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和运用,但这一过程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从理念、内容、方法、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探索利用微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对策。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49亿,网民使用率为38.4%。尽管近两年,微博的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但2014年上半年的“马航事件”和2014年下半年的“冰桶挑战”凸显了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快速的传播速度、深远的传播范围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力。作为新兴网络媒体,微博上聚集了很多人群:有明星,有粉丝;有官员,有百姓;有教师,有学生;有官方机构,有民间组织......各类人群在微博上平等发声、自由发声、随时发声,微博逐渐成为民意聚焦传播的集散地。面对新潮的微博,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大学生自然不甘落后,纷纷入驻微博,他们或是为与明星零距离接触,或是为拓宽人脉圈,或是为参与公共事件,或是为表达政治意愿。功能强大的微博就这样将不同利益诉求的大学生裹挟其中。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形阶段的青年大学生,是微博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更容易受到微博信息的左右和影响。在这个“微时代”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利导,主动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性。这既是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回应,也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有利途径。

一、微博的内涵

微博(Weibo),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与现在的另一热门软件应用——微信有着本质区别:微信重在熟人网络关系的构建,用户关系是这一平台构建的核心,微博则搭建的是社会化信息网络平台,信息是这一平台产生运作的纽带;微信是私密空间的闭环交流,微博则是开放的扩散传播;微信是对等双向的对话关系,微博则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的关注关系。通过微博的概念性阐释以及与微信的多维对比,我们不难挖掘出“微博”身上的几大关键词:信息平台、个人社区、短小精悍、即时分享。据相关统计显示,微博的受众主要以“80后”“90后”为主,18~25岁大学适龄阶段的用户比例达到41.3%,其中65%以上的用户具有本科学历。微博强大的功能优势迎合了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彰显个性、人际交往、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等需求,因此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继QQ、人人网、飞信之后又一革命性的互联网应用。

二、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是每个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随着微博的兴起与发展,已经有不少高校开始利用微博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熟悉操作和丰富内容的情况下,得到了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的认可。尽管目前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微博应用案例,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高校对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进行转变,这一过程必然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革新。一直以来,几乎每所高校都在大力提倡教育教学改革,但落到实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在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也没有太大突破,教学手段依旧单一。这其中有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只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而课堂之外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由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分离,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某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尝试将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希望借助新的教育媒介拉近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然而,大多数高校开通的官方微博仅仅是浓缩版的校园新闻网,直接涉及或隐晦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少之又少。此外,高校对微博的宣传力度小,以致微博的影响力小,更谈不上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种种现象表明,不仅仅是高校对微博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更表现出对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顾虑和不自信。调查显示,大学生平时主要浏览的微博类型排位依次是名人微博、新闻微博、娱乐微博、教育微博。教育微博排在最后一位,是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但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为此,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访问量和点击率,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愿意浏览此类微博,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内容缺乏吸引力

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教育手段的有益尝试,先前因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可循,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内容缺乏吸引力、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实践中,不乏高质量、优秀的教育微博,虽然没有明确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却通过各种方法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青年导师”李开复的微博,虽然很少出现“教育”的字眼,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给予了积极的引导。这不仅仅有来自榜样的力量,更在于开复老师的微博随时密切关注并耐心解答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如此充满正能量又接地气的微博自然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可和追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必须撕掉“严肃呆板、内容浅薄、形式单一”的标签才能免遭大学生的“封杀”。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普遍还存在的致命弱点——内容更新速度慢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点完全与微博便捷、即时的特性特征相违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微博惨淡的关注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部分微博即使没有营养,但仍能博得大学生的兴趣和好感,比如名人偶像、奇闻逸事、幽默笑话、生活指南等内容的微博。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博内容缺乏吸引力成为制约其发挥影响力的最大障碍。(三)微博优于其他教育媒介的特点未能充分发挥

相较于其他教育媒介,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它的优越性。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共享性,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然而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微博的共享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改良,通过微博的双向互动功能,可以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但在实际操作中,教育工作者仍旧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理会、不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诉求,这不仅导致学生更加抵触与教育工作者沟通,还使他们对新的教育媒介产生质疑。第三,微博获取资讯的即时性能使教育工作者通过微博第一时间获取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打破教育资源有限的困境。然而,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将触角伸向微博,授课教学仍然照本宣科,不讨论时事,不关注热点。第四,传统的教育媒介需要花费一定成本,微博的运用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成本,而且还能随时随地实现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的渗透。遗憾的是,这一功能优势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更谈不上得到充分发挥。(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微博的掌控和引导能力

微博自兴起到普及,这一过程时间并不短,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缺乏对微博的理性认知和熟练操作。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开通了微博,专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一状况若不及时予以扭转,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阵地上将丧失更多的主动权。需要强调的是,开通微博不是目的,运用好、管理好微博以实现其正常运作,最大限度发挥育人功效才是根本所在。然而,不少教育工作者缺乏对微博的全面了解和积极跟进,面对微博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么回避,要么置之不理。如此一来,势必造成学生粉丝的大量流失。此外,教育工作者普遍缺乏“微博营销”意识,这就导致一些优秀的微博因没有得到推广而惨遭忽视,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值得一提的是,由教育部思政司指导的“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评选活动,对优秀博文、优秀博主的宣传推广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关注度高且影响力大的微博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博主认真、用心的经营,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保证内容的丰富和常新,还要对学生“投其所好”,要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之交流。事实上,一些教育工作者没有进行角色转变,在微博平台上经常无视学生的诉求,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彻底沦为“形式化”的空洞产物。出现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一定的媒介素养不无关系。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开始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但却偏偏忽视对“传教者”这一方面的强化。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交往特点都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谈起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更何况,从完善自我的角度以及更好把握信息主导权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三、运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针对微博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总结反思,努力从理念、内容、方法、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改进的途径和方法,让微博在大学生思维养成、行为塑造、组织动员等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正面的能量,从而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一)正确树立微博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键盘敲击下的新媒体时代不仅见证了传播技术的革新,同时对社会生活、政治领域、意识形态构建等方面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场信息化浪潮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强化网络资源意识,主动研究并积极运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大学生求新求变、个性张扬,微博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微博也不负众望,凭借强大的功能优势俘获了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的心。面对广大学生拥簇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端正心态、理性认知,高度重视并充分掌握微博的性能、特点,主动将微博的优势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然而,现实中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因微博对教育教学造成了一定冲击就将其视为洪水猛兽,要么避之不及,要么明令禁止。在微博语境下,教育工作者应变被动为主动,尽快转变角色,由课堂上严肃权威的说教者转变为键盘下有亲和力的引导者;由信息垄断的把关者转变为资源共享的服务者,双方建立起民主平等、良好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自省,面对学生要“学会倾听”而不是强制灌输,要理解尊重而不是压制征服,要成为良师益友而不是“道德权威”。总之,利用微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情势所逼,同时也是趋势所在,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正确运用微博,让微博真正为我所用,进而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内容的吸引力

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拥有强势功能的微博恰好为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提供了契机和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轻松获取很多有益的、能激发大学生强烈共鸣和浓厚兴趣的教学资源,从而打破传统教学内容贫乏、枯燥无味的困境。通过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平时在微博上关注的焦点,教育工作者可以从设置议题、讨论时事、收集素材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迎合学生诉求,一方面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充实丰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的社会化功能日趋突出,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也偏向生活化,如聊天交友、分享生活、抒发心情、了解时事、关注明星等。认知来源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在微博上拥有一定话语权,就必须尊重并利用微博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通过生活化、叙述性的方式开展隐形教育,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的话语转变,主动学习和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模式,用平易近人的态度和温和细腻的语言赢得大学生的好感和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亲民化、时代化、大众化。(三)积极探索发挥微博功能的方法

首先,高校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这是充分发挥微博功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前提和基本保障。具体做法,一是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层面的部门和教师开通专属微博,点面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二是创建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微博持续更新。外界的肯定和赏识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做好做强的动力源泉,通过物质奖励或精神嘉奖,不仅对博主本人是一种鞭策、鼓励,同时也在无形中推广了优秀微博。三是经常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技能培训,使微博的技术学习成为教育者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有益途径。其次,加大微博宣传力度,提高微博点击率。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鉴名人明星、草根大号擅长推广、营销微博的有益经验,为自己招揽人气;还可以通过举办微博知识讲座、微博热点沙龙,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甚至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要求学生以微博为平台进行学习,以此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再次,营造微博文化氛围。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微博,让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强化运用、辨析能力,同时增强微博与学习相结合的思维意识,逐步营造“全面引导、层层覆盖、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氛围。最后,加强微博与其他教育媒介的功能衔接。以微博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排斥和抵触传统教育媒介的作用;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融合各类载体形式,实现功能对接,达到优势互补,才能推动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结合向纵深发展,真正取得教育成效。(四)加强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能否尽快适应微博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变化,打造一支专业的微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关键在于能否打造“意见领袖”,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塑造“魅力潮人”,促成大学生深度认同;成就微博“全能达人”,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媒介素养。首先,微博作为新的舆论集散地,虚实真假的信息充斥其间,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意见领袖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要成为意见领袖必须具备几个特质:在大学生中有一定名望;熟练掌握微博的使用技巧;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最重要的一点,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追求和崇尚情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走下神坛,走近学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自己打造成“魅力潮人”。面对大学生热衷的微博,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主动研究运用,还要尽可能的展示个人魅力、表现个人风采、分享甚至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学生拥簇的微博“明星”。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始终成为大学生正确微博行为的模范榜样,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与媒介素养。一方面,过硬的政治素养能确保教育工作者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另一方面加强媒介素养,这是教育工作者从容应对网络新技术新问题的倚仗和法宝。提升媒介素养就是要增强三大能力:一是获取媒介信息的能力,二是科学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三是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能力。

综上,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功能强大的工作载体,是非常值得应用和推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微博有效的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以微博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将成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利用微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范芸芸,毕莹.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围上一条温暖“围脖”--浅谈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资讯,2010(21).

[4]张兵.基于微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枣庄院学报,2011(1).

浅析基于微信的辅导员工作创新

古纯玉摘要:微信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辅导员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价值引导难度加大;班级和学生组织功能的弱化,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受到挑战;微信沟通的隐秘性和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加大了舆情监督的难度;微信使大学生滋生许多新的思想行为问题。辅导员应积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改进工作模式,实现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关键词:微信;辅导员;大学生;创新“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移动社交软件。微信打破了传统电信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以其社交性、便捷性、开放性、自媒体性等优势,迅速吸引了诸多用户。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突破3亿。作为移动浪潮下的时尚流行文化产品,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成为一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社交类网站用户活跃度不断下降的趋势下,微信正逐渐超越QQ、微博等,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网络学习和社交工具。2014年1月,我国微信独立用户达3.7亿,整体网民覆盖率超过60%,在大学生中的用户比例更是远远高于这一数字。有调查显示,现今的大学生有84.7%的被调查者在使用微信,56.1%的被调查者每天都使用微信。可见,微信成为了大多数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微信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情况,辅导员工作亟待改进和创新。

一、微信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更容易受到影响和冲击,辅导员的主导地位被削弱,价值引导难度加大

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但是又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猎取信息的新鲜感,因此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缩小自身的思想空间。对于大学生这一需要培养自我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群来说,微信平台沟通的无孔不入对于他们的身心成长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诸多影响。

微信每天会生产出大量的信息,然而,信息质量却良莠不齐,许多虚假信息也迅速蔓延。更有甚者精心策划编造谣言或实施打击报复或试图干涉民意,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们在网络参与中有时很难区分真假信息,一不小心也会参与到谣言的传播中。微信上出现了各种黄色、腐朽、暴力的消息、图片,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也受到一些大学生的追捧。网络发言由于缺少监管,许多不负责任的言论满天飞,道德底线备受挑战。一些西方国家也趁机加快其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的输出,肆意攻击我国的政治体制,在人权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上大做文章,鼓吹“普世价值”,干扰大学生的政治判断能力与政治信仰,企图完成和平演变。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模糊,思想认识偏差,价值观念异化。(二)班级和学生组织功能的弱化,辅导员传统工作模式受到挑战

微信开启大学生学习生活新模式。大学生大部分业余和碎片化时间被功能强大、消费成本低廉的微信所占据,学校、学院、班级、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朋友圈”的“强关系”和通过“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建立起来的“弱关系”。辅导员通过学生干部等信息中枢来了解学生动态的传统渠道的作用被严重削弱,进一步扩大了思政工作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传统的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都是采用“教与学”的模式,或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纸质文件的发放张贴公告、让班干部汇报情况等相对封闭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在微信大行其道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反而让学生反感。(三)微信沟通的隐秘性和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加大了舆情监督的难度,辅导员对学生群体情况的把控受到挑战

微信的朋友圈是用户表达个人观点,转发关注热点的重要窗口,这一窗口是私密性的社交空间。一方面,它保证了私人信息的隐秘性,使用户免于因交谈内容的外泄而造成困扰,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使用者的隐私权利。这可以说是微信的一大优点。

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微信的这一特点,交流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并不如其他公众平台一样具有可见性。微信短而封闭的社交回路削弱了信息获取的能力。大学生群体通过微信发布信息,同时也在获得信息。立体式、多层次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传播机制,使这些信息在微信上的传播比在其他传统媒介或其他社交软件上的传播更快捷、更直观、更鲜活。相对于传统媒介,有些人甚至更习惯接受来自微信好友的信息,他们会觉得来自于非官方的民众信息源的信息会比官方更可靠。特别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微信上病毒式传播很可能左右事件的舆论导向。这对思政工作的舆情研判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微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班级的学习风气,对辅导员的学风建设工作提出挑战

在微信时代,大学生面对的知识精英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公众订阅号等平台使大学生随时都能了解来自最前沿的学术动态,接受最新的学术理论。大学生与学术大师的互动交流变得触手可及。微信开阔了大学生的思想视野,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观认同被开放共享的微信所传播的多元思潮所稀释,思想更加活跃。而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高,对许多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示反感。

另外,一部分学生沉迷于微信,在课堂上用手机玩微信,不思学习。这些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班级的学习风气。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改善课堂学习状况成为辅导员面临的新的问题。(五)微信使大学生滋生许多新的思想行为问题,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

微信强大的功能优势使大学生单纯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即可集成和实现各种需求,但这也导致相当部分学生成为“微信控”,具有高度黏性的微信成了大学生时间消费的隐性杀手。微信社交平台使大学生更加忽略身边的“实体”朋友而过分关注相对自我封闭的“朋友圈”。“身体缺席”式的人际交往趋势扩大,个人形象在微信呈现中的片面性、刻意性增加,自我可隐匿性的虚拟化程度加强。大学生在微信社交平台上的高活跃度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冷漠及交往能力下降形成反差,孤独感等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同时,微信在拓展大学生社交范围和渠道的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交友的复杂性、随意性,滋生出微信欺诈、人身侵害等安全问题和隐患。这些问题都使辅导员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控。

二、面对微信带来的挑战,辅导员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路径

(一)提高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转变辅导员工作模式

高校辅导员尚未树立利用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的意识,在辅导员队伍中使用微信的频率相对学生较低。首先,应该加强对辅导员的引导,转变辅导员的意识。辅导员应该认识到在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任务,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利用微信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加强对辅导员的技能培训。要提高辅导员对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平台的重视,让辅导员学习使用微信这种即时通信工具,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微信等新媒介的运用技能,转变工作模式。最后,辅导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动态,通过微信发起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虚拟和现实世界的校园活动,虚实结合,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微信作为工作的新平台和新载体,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二)利用微信提升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加强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工作

辅导员可以通过成为学生的微信好友,利用微信朋友圈深入到学生之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在成为学生的好友和深度交流之后,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才能发现学生的真实情感和对待问题的态度。辅导员在工作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价值引领和指导。在辅导员自身的微信中,辅导员也可以透过生活中的和转发的各类信息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观,传达正能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在运用微信的过程中,辅导员应注意角色转换,用平等的心态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微信的行文方式和话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心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另外,在微信的信息传播中,辅导员要懂得分辨真假,避免人云亦云,避免错误的引导。最后,在利用微信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也要注意将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利用微信开展学生活动,并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开展工作。(三)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

微信不仅注册门槛低,而且尚没有形成严格的审核制度。定位交友功能极易沦为不法分子传播虚假、不良信息的工具和寻找犯罪对象的重要渠道。当前,社会上借助微信进行欺诈甚至人身侵害的人已不乏少数。在微信日益融入大学生生活的今天,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微信丰富的功能取精去糟,正确应对陌生朋友满足自身情感需求同时合理地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学生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培养时期,大多数同学的媒介素质还不能够支持他们承担负责任的“公民记者”的身份,在这种微信自媒体的模式下,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渠道多,种类各异、观点多样,这是对大学生主观辨识能力的巨大考验。在微信大量信息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很容易走上盲目跟风、思辨空间受到挤压的恶性道路,或者是剑走偏锋的极端化道路。辅导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应该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有效获取信息、客观评价信息的能力以及理性参与信息传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志强,胡智娟,谢芳.“微时代”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1990(9).

[2]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与分析——以全国208所高校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4(2).

[3]刘建萍.加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4]李忠艳,王月.浅析微时代高校辅导员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

[5]段颖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沟通的“微”机制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6]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4(5).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分析

肖婷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微信以其操作简单、资费便宜、时代潮流性、功能特色等特点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青睐,但微信在给大学生信息交流、互动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应对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生活带来的负面冲击,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防范危险,对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微信;影响;对策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全方位沟通,现已经发展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交互动平台。根据腾讯官方信息,至今,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突破6亿,微信用户中大学生占了近五成,约3亿人。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已逐渐成为获取信息、交友娱乐的重要渠道。在微信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下降,部分大学生主流意识模糊,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下降,大学生在微信社交平台上的高活跃度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冷漠形成反差,孤独感等心理健康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对大学生“微信”群体进行引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微信的主要特点

微信作为一款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使用起点低,实用性强,一经发布就被受众广泛热捧。它主要拥有以下特点:(一)资费低廉,易于接受

微信的所有功能基本都是免费的,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发送都依托网络运营商的流量统计,不额外收费。当前无线网络快速发展,流量资费便宜,大量的免费公众WiFi平台也为微信用户交换数据提供条件,加之微信与腾讯机构的深度融合,拥有大量的QQ用户群体,使得微信成为当前热门的交互平台。(二)客观制约少,时效性强

微信因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操作,结合智能手机提供的工具、软件,利用网络可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受众可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及时分享”,即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状态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公众平台”等插件进行在线发布,关注用户也可以通过“朋友圈”转发、评论等方式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实现线上互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