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19:20:00

点击下载

作者:王陇德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试读:

前言

进入21世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井喷”态势。根据近年来《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中国农村和城市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居民第一位死因,并且其患病率和死亡率还在逐年上升。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约94%的脑卒中负担由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导致,是全球脑卒中可控危险因素比重较高的国家之一。

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通过早期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和规范诊疗,即可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脑卒中可防可控!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呼吁全国有关医务人员牢固树立脑卒中防治新理念,积极学习脑卒中防治新技术,利用一切机会向患者宣传有关防治知识。他指出:抓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就等于牵住了慢病防控的“牛鼻子”,抓住了慢病防控的龙头,占领了慢病防控的制高点!

2016年3月,关于“筛查和干预中年人的‘中风’风险刻不容缓”的院士建议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重视和批转,刘延东副总理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高度重视,要求努力提高脑卒中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保障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健康。

为进一步总结和分析我国脑卒中防治现状,研究和探索脑卒中及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策略,2015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每年组织专家编写我国的脑卒中防治白皮书——《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防治报告”是对过去一年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的全面总结和权威发布,是关于脑卒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救治、管理体系建设、健康宣教等多方面进展的年度工作报告。

2015年5月《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一经发布,详实的数据、权威的分析,立即受到全国各级医疗卫生、疾控部门和医务工作者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在脑卒中相关学术报告、论文及著作中,“防治报告”的数据得到广泛的引用。“防治报告”的发布,也使卫生管理和医务人员进一步认识到脑卒中防治形势的紧迫性,使广大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逐步由“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6)》在延续既往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参与编写专家的范围,涵盖了脑卒中流行病学、疾病预防、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康复科、超声影像科、卫生经济学、管理学等多方面的专家,重点对2015年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

在数据统计分析方面,对2011~2014年度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选取筛查出的高危人群和脑卒中患者重点分析,进一步阐明了我国高危人群和脑卒中患者年轻化的趋势和地域分布南低北高的特点,以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用药率、控制率低的严峻形势。

在脑卒中危险因素和临床诊疗方面,对我国医务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脑卒中防治领域的医学文献,特别是2015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归纳总结,选取高质量的、有代表性的、大宗病例的文献资料,展示我国医务人员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

在脑卒中防治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从基地医院建设、卒中中心建设、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医务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同时增加了国家对脑卒中相关科研投入及重大科研项目的介绍。

脑卒中防治是我国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工程,也是一项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命质量、保障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民生工作。让我们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保障国民健康,为实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一部分 中国脑卒中概况一、中国脑卒中疾病负担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或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脑卒中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研究显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超重与肥胖、颈动脉狭窄、体力活动不足、吸烟、酗酒、空气污染、卒中家族史等。“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3”显示,中国是全球可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占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约94%的脑卒中负担由可控制危险因素造成。中国脑卒中危险因素种类众多,人群数量庞大,高危人群比例较高,已呈爆发式增长态势,更加积极地防治脑卒中刻不容缓。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国开展了数次全国范围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规模较大的有“中国六城市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农村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调查”“中国MONICA研究”等。(一)脑卒中发病率

在过去的三十几年间,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1987~1993年,由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持的中国MONICA研究,对16个省市330万25~74岁人群进行了急性脑卒中前瞻性调查,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平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270/10万和161/10万。

中国MONICA研究北京地区监测工作在项目结束后继续进行,是目前我国大样本人群脑卒中发病率监测时间最长的研究。在1984~2004年20年间,北京地区总体脑卒中发病率由189.9/10万升高至248.3/10万,年均增加6.7%。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由100.5/10万升高至213.2/10万,年均上升8.7%;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由80.7/10万降低为35.2/10万,年均下降1.7%。(二)脑卒中患病率

我国相继开展的几次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的诊断标准和标化人群不同,导致脑卒中患病率差异较大,不宜直接比较,但过去的20年,中国脑卒中患病率整体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

自1993年以来,原国家卫生部每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通过需方调查全面获取居民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信息,截止到2013年,已经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显示,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分别为0.40%、0.58%、0.66%、0.97%及1.23%,每年以5.8%的速度增加(图1-1)。图1-1 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脑卒中患病率情况(三)脑卒中复发率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是急性脑血管病事件医疗服务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登记平台,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132家二级和三级医院。在2007~2008年间前瞻性连续登记了2190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定期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第1年复发率达17.7%,5年累积复发率超过30%。(四)脑卒中死亡率

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研究在1986年进行的调查显示,29个省市脑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为81.3/10万。1987~1993年进行的中国MONICA研究显示,25~74岁人群急性脑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男性为89/10万,女性为61/10万。

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居民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36.64/10万,占全部死因的22.45%。男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女性(148.57/10万 vs. 124.15/10万)。

国家卫生计生委自2003年开始每年发布《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收录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和居民健康水平的统计数据,已更新至2015版。结果显示,自1990~2014年,脑血管病死亡率呈波动性上升,并且稳居死因构成比的前三位。2014年,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图1-2)。据此推算,全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达188万。图1-2 中国数次脑卒中死亡率调查结果(五)脑卒中潜在寿命损失年及失能调整生命年1.中国城乡居民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中国城乡居民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收集整理了2004~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脑卒中死因监测数据及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进行标化,统计中国城乡居民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及失能调整生命年。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居民脑卒中总死亡率为107.69/10万,用世界人口标化后为125.89/10万,总潜在寿命损失年率为580.81/10万。

中国脑卒中失能负担大幅上升,占总疾病负担的比例已经超过死亡负担。中国男性脑卒中失能调整生命年率为41.77‰,其中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占31%,残疾失能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占69%;中国女性脑卒中失能调整生命年率为32.35‰,其中死亡导致的寿命损失占23%,失能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占77%。2.中国各省市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联合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汇总多个大型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库,使用“全球疾病负担报告2013”的研究方法,分析了1990~2013年我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的240种死因趋势,并进行各省市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1993~2013年,中国脑血管病的人口标化死亡率从199.66/10万降至157.29/10万,降低20.9%。在1993年,共有15个省份的首要致死原因是脑血管病,到2013年上升至27个省份。脑血管病死亡率与各省经济情况呈负相关,在贫困的省份死亡率高,在富裕的省份、直辖市(如上海等)或地区(如香港、澳门等)死亡率低。二、中国脑卒中经济负担(一)门诊和住院费用《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中国脑卒中住院患者中,颅内出血患者住院总费用为207.07亿元,脑梗死患者住院总费用为470.35亿元;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起,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8.90%和24.96%。

1993~2008年脑血管病的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均明显增加。次均门诊费用由1993年的135元增加为2008年的545元,年均增速为5.1%;次均住院费用由1993年的2768元增加为2008年的7887元,年均增速为2.7%。15年间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分别增长3.0倍和1.8倍(表1-1)。表1-1 1993~2008年中国≥30岁人群脑血管病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二)直接经济负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4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分析了1993~2008年我国脑血管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93~2008年我国30岁及以上人群脑血管病的直接经济负担明显上升,从1993年的84.73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1031.25亿元,消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后,实际增长5.3倍,年均增速为13.1%,高于同期卫生总费用(12.0%)和GDP(10.7%)的增长速度,其中2003~2008年直接经济负担的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速为19.8%。(三)间接经济负担

基于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结果进行的“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间接经济负担为330.40亿元,占疾病总经济负担(723.15亿元)的45.7%。三、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疾病的地域、城乡和性别分布差异显著,脑出血发病率逐渐降低,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高,脑卒中复发风险较高等。(一)年龄特征

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发病年龄比美国提前10余年。

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南京脑卒中登记项目登记了1070例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5.3岁。2002年3月至2006年8月,成都脑卒中登记项目连续登记脑卒中患者3123例,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64.8岁,女性为60.5岁。2007~2008年,天坛医院牵头的全国性脑卒中登记项目(CNSR)研究纳入了21902例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63.8岁。2011年1~5月,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开展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共收集我国25个省市41家三级甲等医院20570例急性期脑卒中住院患者资料,显示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3岁。(二)地域分布

脑卒中发病率的地域差异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的趋势。徐格林教授开展的“中国卒中带”研究系统综述了1980~2010年中国境内所有卒中研究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中国北部9个省市(黑龙江、西藏、吉林、辽宁、新疆、河北、内蒙古、北京及宁夏)的卒中发病率较高,构成中国卒中带。卒中带的脑卒中发病率为236.2/10万,显著高于卒中带以外地区的发病率(109.7/10万)。(三)城乡差异

第1~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前4次调查(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农村脑卒中患病率一直低于城市,但农村脑卒中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快,在第5次调查时(2013年)超过城市(图1-3)。《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农村脑卒中死亡率自2006年以来每年均高于城市,并且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图1-4)。(四)性别差异

中国MONICA研究显示,1987~1993年各协作省市25~74岁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脑卒中平均发病率男性为270/10万,女性为161/10万,比例为1.68∶1;脑卒中平均死亡率男性为89/10万,女性为61/10万,比例为1.46∶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血管病死亡率男性为148.57/10万,女性为124.15/10万(图1-5)。图1-3 5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脑卒中患病率城乡对比图1-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报告脑卒中死亡率城乡对比《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在1990~2014年间,城市和农村居民脑卒中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图1-6、图1-7)。图1-5 中国MONICA研究脑卒中死亡率性别差异图1-6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城市居民脑卒中死亡率性别差异图1-7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农村居民脑卒中死亡率性别差异(五)其他特征

脑出血的发病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中国MONICA研究显示,1984~2004年的20年间,北京地区脑出血的发病率从80.7/10万降至35.2/10万,每年以1.7%的速度在下降。新发脑出血占全部新发脑卒中的比例也从1984年的45%降至2004年的14.5%。

中国急性脑卒中患者多伴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高达33%~50%,明显高于欧美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8%~10%)。

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开展的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收录数据显示,在脑卒中患者中,高达93%的卒中患者需要接受至少2种药物治疗,高达54%的患者需要接受3种药物治疗,6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为卒中复发高危人群。参考文献

[1] Feigin VL, Roth GA, Naghavi M, et al. Global burden of stroke and risk factors in 188 countries,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Neurol, 2016, 15 (9): 913-924.

[2] 赵冬. 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3(3):236-239.

[3] Zhao D, Liu J, Wang W,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 of stroke in China: twenty-one-year observational study from the Sino-MONICA-Beijing Project. Stroke. 2008, 39 (6): 1668-1674.

[4] 刘晓婷,李镒,姜勇,等. 2010年我国居民脑卒中疾病负担.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12(46):1121-1123.

[5]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76.

[6]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第五次中国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42.

[7] Longde W, Ling Y, Yang H, et al. Fixed-dose combination treatment after stroke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China: a national community-based study. Stroke, 2015, 46 (5): 1295-1300.

[8]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68-74.

[9] Wang Y, Xu J, Zhao X, et al. Association of hypertension with stroke recurrence depends on ischemic stroke subtype. Stroke, 2013, 44 (5): 1232-1237.

[10] 全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协作组. 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240.

[11] 陈竺.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4-15.

[12]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281-314.

[13] 刘晓婷. 我国城乡居民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15-39.

[14] Zhou M, Wang H, Zhu J, et al.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0 causes in China during 1990-2013: a systematic subnational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2016, 387 (10015): 251-272.

[15] 路静,徐玲,翟屹,等. 中国1993-2008年脑血管病直接经济负担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1):1263-1266.

[16] 胡建平,饶克勤,钱军程,等. 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3):189-193.

[17] 张嫒,刘新峰,徐格林. 南京卒中注册项目的初步研究结果.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12-14.

[18] 郝子龙,刘鸣,李伟,等. 成都卒中登记方法及3123例患者基本特征和功能结局.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2):826-831.

[19] Wang Y, Cui L, Ji X, et al.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design, rationale, and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t J Stroke, 2011, 6 (4): 355-361.

[20] 唐美莲,孙佳艺,王薇,等. 中国住院卒中患者院前危险因素水平及院前治疗控制现状. 中华内科杂志,2015,54(12):995-1000.

[21] Xu G, Ma M, Liu X, et al. Is there a stroke belt in China and why. Stroke, 2013, 44 (7): 1775-1783.

[22] Gorelick PB, Wong KS, Bae HJ, et al. Large artery intracranial occlusive disease: a large worldwide burden but a relatively neglected frontier. Stroke, 2008, 39 (8): 2396-2399.第二部分 中国脑卒中危险因素一、中国脑卒中危险因素防控现状(一)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全国每年由于血压升高而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高达200万,每年直接医疗费用达366亿元。1.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1)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

我国分别在1958年、1979年、1991年及2002年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高血压患病率人群抽样调查,客观地反映了6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表2-1、图2-1)。表2-1 中国1958、1979、1991及2002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概况

2004~2008年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纳入10个省份共50万例35~74岁社区人群,结果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32.5%,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2009~2010年开展的全国慢性肾脏病筛查研究和危险因素调查,纳入13个省市自治区,共50550名社区居民,结果显示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9.6%。《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按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估算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人患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图2-1 中国1958、1979、1991及2002年高血压患病率对比(2)高血压患病率的城乡、地域、年龄及性别差异:《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城市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26.8%,农村为23.5%。与1979年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城市患病率增加1.5倍,农村患病率增加2.8倍,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图2-2)。来自中国115个农村和城市社区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最高(44.3%),中部次之(39.3%),西部最低(37.0%)。18~44岁、45~59岁和6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0.6%、35.7%及58.9%,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26.20%,女性为24.10%,男性高于女性。图2-2 中国1979、1991、2002及2012年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对比2.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1)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与血压升高关系密切。1991年,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169871名40岁以上的人群中,共发现高血压前期(120~139/80~89mmHg)人群58569名(34.5%)。1999~2000年随访时发现,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增加72%,脑卒中死亡率增加67%。

1997~2007年开展的上海女性健康研究,纳入上海市7个城区,共计74942名40~70岁女性,随访5年,发现高血压前期人群占11.72%。高血压前期人群脑卒中死亡风险增加65%。

2006年开展的开滦研究,纳入开滦煤矿30~70岁的高血压前期人群共30027名,随访38~53个月,结果显示:高血压前期可增加55%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及40%的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

血压越高,脑卒中风险越高。亚太队列研究(APCSC)显示,血压水平与亚洲人群的卒中发生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卒中发生风险增加5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的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相对发病危险增加46%。(2)脑卒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

2002年开展的南京卒中登记研究(NSRP)纳入752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高达47.2%。

2004~2006年开展的中国缺血性卒中登记研究,纳入11座城市的23家医院,共19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结果显示:41.5%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2006年开展的中国卒中后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China QUEST)研究,纳入62家医院,共6354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高达78%。

2007~2008年开展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纳入全国30多个省市,132家医院,共计21902例急性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结果显示: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比例达63.2%。(3)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发病、复发和死亡风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治疗高血压降低脑卒中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临床试验。

1987年开展的上海老年高血压硝苯地平试验(STONE),纳入1632例年龄在6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可使包括脑卒中在内的整体临床事件风险降低60%。

1991~1994年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ATS),纳入46个协作单位共5665例有脑卒中或者TIA病史的患者,结果显示:以吲达帕胺治疗既往有脑卒中(70%为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每降低5/2mmHg,脑卒中发病率降低29%。

1998年开展的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试验(Syst-China),对60岁以上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予以尼群地平药物治疗2年,脑卒中发病风险下降38%。

非洛地平降低并发症(FEVER)研究,纳入9711例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结果显示:较之氢氯噻嗪单药治疗,氢氯噻嗪与非洛地平联合应用可使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发生率降低27%。(4)血压变异性大,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

随着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概念被引入临床。2012年,在上海开展的一项纳入122636名既往无卒中史人群的社区研究,进行了为期48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收缩压和舒张压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脑卒中风险分别增加4.2%和5.2%,且随着BPV的增加,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一项纳入632例无房颤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平均随访76个月,结果显示:收缩压变异性增加,可增加79%的全因死亡率及1.36倍的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3.高血压防治现状(1)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下:

2004年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共纳入高血压患者16余万人其中30.5%经医生明确诊断。被医生诊断的患者中46.4%接受降压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中仅29.6%血压控制较好。

2005年开展的中国115个农村和城市社区高血压调查,纳入了45108名年龄在35~70岁的受试者,结果发现:在18915名高血压患者中,知晓率为41.6%,治疗率为34.4%,控制率仅为8.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6.5%、41.1%和13.8%(图2-3)。图2-3 中国2004、2005、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高血压防治状况呈现年龄、性别及城乡差异: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存在较大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60岁及以上人群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18~44岁人群的2.4倍、2.9倍及2.6倍(图2-4)。女性高血压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高于男性(图2-5)。城市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农村居民(图2-6)。图2-4 中国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年龄差异图2-5 中国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性别差异图2-6 中国2012年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城乡差异(3)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进展:

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实施,在不断地探索中前行并取得明显成效。

1)首钢高血压干预队列:1969年,国家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正式启动,在首都钢铁公司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疾病人群防治基地。通过对首钢10450名在职职工进行血压普查,发现首钢职工人群高血压率高达10.08%。为有效控制高血压,首都钢铁公司开创性地建立起心脑血管病防治专业队伍,普及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成立规范化健康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对13万钢铁职业人群的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治与管理。“首钢模式”使职工高血压控制率大幅度提升,脑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表2-2),已成为社区职业人群心脑血管病防治的成功典范,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表2-2 首钢社区心脑血管病标化发病率及死亡率

2)开滦高血压干预队列:近年来,开滦研究——“现代版的首钢模式”备受关注。自2006年起,开滦集团每两年对开滦在职及离退休职工(约15万人)进行健康体检并收集既往病史,建立起覆盖全体员工的健康服务体系。通过网络管理监测系统,对占在职职工28%的高血压患者,实现信息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借助行政和功能社区资源,在综合干预与康复指导的基础上,免费提供药物,并进行规范随访管理,最终高血压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均高达100%,控制率达52%,平均收缩压下降12.29mmHg,平均舒张压下降9.42mmHg。开滦研究通过建立全体员工健康服务体系,由职工直接影响其家庭成员,显著降低管理人群血压水平,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大限度扩大高血压管理的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 刘明波,李镒冲,刘世炜,等. 2010年中国人群高血压疾病负担.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6):680-683.

[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17.

[3] Lewington S, Lacey B, Clarke R, et al. The Burden of Hypertension and Associate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hina. JAMA Intern Med, 2016, 176 (4): 524-532.

[4] Wang J, Zhang L, Wang F,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Am J Hypertens, 2014, 27 (11): 1355-1361.

[5]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8-51.

[6] Li W, Gu H, Teo KK, et al.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in 115 rural and urban communities involving 47000 people from China. J Hypertens, 2016, 34 (1): 39-46.

[7] Gu D, Chen J, Wu X, et al. Prehypertens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J Hypertens, 2009, 27 (4): 721-729.

[8] Dorjgochoo T, Shu XO, Zhang X, et al.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components and categories and all-cause,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n urban Chinese women: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J Hypertens.2009, 27 (3): 468-475.

[9] Wu S, Huang Z, Yang X, et al.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 prehypertensive Chinese population: four-year follow-up study. Int J Cardiol. 2013, 167 (5): 2196-2199.

[10] Collaboration APCS.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J Hypertens, 2003, 21 (4): 707-716.

[11] 刘力生.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8):701-708.

[12] Liu X, Xu G, Wu W, et al. Subtypes and one-year survival of first-ever stroke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Nanjing Stroke Registry. Cerebrovasc Dis, 2006, 22 (2-3): 130-136.

[13] Ding D, Lu CZ, Fu JH, et al. Predictors of vascular ev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 the China ischemic stroke registry study. Neuroepidemiology, 2009, 34 (2): 110-116.

[14] Wei JW, Arima H, Huang Y, et al.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and ischaemic stroke in China: a national, multicentre, hospital register study. Cerebrovasc Dis, 2010, 29 (4): 321-327.

[15] Wang Y, Cui L, Ji X, et al. The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events: design, rationale, and baselin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t J Stroke, 2011, 6 (4): 355-361.

[16] Hamet P, Gong L. Antihypertensive therapy debate: contribution from the Shanghai Trial Of Nifedipine in the Elderly (STONE). J Hypertens Suppl, 1996 (4), 14: S9-S10.

[17] PATS Collaborating Group. 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A preliminary result. Chin Med J (Engl), 1995, 108 (9): 710-717.

[18] Liu L, Wang JG, Gong L, et al. Comparison of active treatment and placebo in older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J Hypertens, 1998, 16 (12): 1823-1829.

[19] Liu L, Zhang Y, Liu G, et al. The Felodipine Event Reduction (FEVER) Study: a randomized long-term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Chinese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Hypertens, 2005, 23 (12): 2157-2172.

[20] Yu JM, Kong QY, Schoenhagen P, et al.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long-term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stroke in real-world practice: a dynamic cohort study in a large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Chinese hypertensive population. Int J Cardiol, 2014, 177 (3): 995-1000.

[21] Lee JH, Kim SM, Lee SY, et al.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Visit-to-visi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in the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J Cardiac Fail, 2015, 8 (21): S111.

[22] Song Y, Wu S, Liu X, et al. Association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evels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result from the Kailuan study. Blood Press Monit, 2016, 21 (3): 149-154.(二)糖尿病1.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病学现状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调查,将空腹血糖>5.5mmol/L作为筛选指标,高于此水平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显示:糖尿病城市患病率为4.5%,农村为1.8%。

2010年,中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对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情况进行调查,应用WHO 1999年的诊断标准,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应用ADA 2010年的诊断标准[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则其患病率为11.6%。

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患病及管理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0.2%,女性为9.0%,男性高于女性,且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2002~2012年,我国3次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汇总见图2-7。图2-7 2002~2012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汇总

根据我国2007~2008年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调查(WHO 1999年诊断标准)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男性为16.1%,女性为14.9%,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逐步增高(表2-3)。表2-3 2008年中国糖尿病前期流行病学调查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系

2008~2009年开展的中国ACROSS-China研究,纳入34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结果发现:合并糖尿病前期的脑卒中患者1年死亡率是糖代谢正常的脑卒中患者的3倍。对既往无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467508位中国人进行为期6年的随访观察后发现,空腹血糖每升高1mmol/L,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就增加8%。大庆糖尿病队列纳入了1986年大庆市519例糖耐量正常(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者和577例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者,对糖耐量减低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通过调查该队列23年间首次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状况,显示对糖耐量异常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降低约8%的心脑血管病死亡率,降低约10%的全因死亡率以及17%的糖尿病发生率。

有大量证据表明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发病及转归相关。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可以使脑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率增加12%,复发率增加14%,不良功能预后增加1.58倍。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降糖治疗可以降低57%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对于糖尿病合并持续微量蛋白尿的患者给予降糖、降压及抗凝等综合治疗可以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41%。3.糖尿病的诊疗现状《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总体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36.1%、33.4%、30.6%。60~69岁年龄段人群的知晓率和治疗率最高;70岁及以上人群的控制率最高。男女相比,女性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男性(图2-8)。图2-8 2012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诊疗现状参考文献

[1]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 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 Xu Y, Wang L, He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 310 (9): 948-959.

[3]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15.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1-54.

[4] Yang W, Lu J, Weng J,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N Eng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5] Jia Q, Liu G, Zheng H, et al.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predicted 1-year mortality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data from abnormal glucose 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