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练习(经典写作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20:49:26

点击下载

作者:(法)雷蒙·格诺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风格练习(经典写作课)

风格练习(经典写作课)试读:

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

袁筱一一、格诺与翻译的不可能?

现在想来,当初接下《风格练习》的翻译或许真的是一时脑热。出版社等了我三年,我等了自己三年,始终没有等来曾经期许过的那个“好的状态”。

我希望翻译《风格练习》的原因部分出于翻译上的野心:做一件真正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而另外一部分原因,说到底也还是翻译上的,是想知道,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前提下,作为译者的自己究竟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度。

于是在三年中,无数次翻开《风格练习》,下定决心突破读者身份的时候,我却因为陷入深深的焦虑里,又无数次地放弃。好像有点不太愿意承认:且不论自己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做了那么多年的文学翻译,我似乎连从读者跨越到译者的这一步都迈不出去。曾经,我可是那么为格诺的文学主张所欢欣鼓舞啊:我真的认为(到现在我也不觉得我那时的想法很傻很天真),他可以给每一个文字工作者带来解放。

我最后还是得把怯懦的原因归结到格诺的身上,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格诺出生、成长以及成名都是在20世纪的前半叶,对于法国文学来说,或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回光返照的时代——虽然这么说多少有些不谨慎。动荡的局势为文学提供了无数的可能性和再认识自己的机会: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和迅速蔓延的物质主义。巴尔扎克和福楼拜预言的堕落不可阻挡地到来了。可问题是,预言变成了现实,文学本身的道路便被堵死了,曾经的道路由此失去了价值。对于在20世纪初出生的文学青年来说,在危机中杀开一条自己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

超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当时文学的法国颇有些“壮士断腕”的决心,尽管与此同时,传统依然或多或少地在马拉美的弟子们,在罗曼·罗兰,在法朗士,甚至在普鲁斯特身上得到了继承。格诺开始时也被裹挟到超现实主义的洪流之中,为偶然性创造文学这一当时崭新的命题所吸引,但很快就与之决裂。如果我们赞同贡巴尼翁的判断,相信20世纪法国文学是由“波”的方式构成的,格诺或许就位于“超现实主义之波”与“塞利纳之波”之间,甚至自己也构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波”——我们难道不是把乔治·佩雷克看作他的继承人吗?

所谓的两“波”之间,往简单说,是指格诺也同样根植于20世纪法国文学的环境里。一方面,与瓦雷里、布勒东一样,格诺从开始就不能赞同“侯爵夫人五点钟出门”的小说模式。但另一方面,迷恋于文学各种可能性的他却并不把消灭“侯爵夫人五点钟出门”——实际上也消灭不了——的小说样式当作当代小说家或者诗人的宗旨。20世纪初法国文学异常复杂的状况的确可以为我们提出“文学的可能性”这样的命题式。

与超现实主义分道扬镳之后,格诺沉溺于语言本身。从他的兴趣来看,他把语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文学语言——放在符号的视野下来对待,这倒是也与20世纪现代语言哲学的蓬勃发展并行不悖。贯穿了他一生的关于语言的命题显然更小一些:那就是,偏离了口头语言的文学语言会陷入危机。他为此做出种种努力:包括他的写作本身——格诺是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包括他成为伽利玛出版社的审稿人之后,对各类新的,突破性书写的发现,也包括以他为首成立的“乌力波”写作工场。

格诺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不得不承认他在这个问题上走得有点远,与后来语言的发展并不吻合。语言多少以存在即合理为其信条,预言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所以将文学的宝压在语言存在本身,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压在政治、社会和人身上,的确是件危险的事情。实际上,尽管20世纪后半叶理论家们也不遗余力地解构书写语言,以及其中包含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指责这是人类偏离本真的开始,但这毕竟只是理论上的解构,绝非语言实践。语言真的重新开始再度接近所谓“本真”的口头语言,并不是借助文学这一书写语言最顽固的形式,而是需要等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才能够迅速“堕落”。只可惜20世纪70年代离世的格诺没有看到这一天,即便看到了这一天,这样的“本真”是否是他期待的本真,可能也真的需要打一个问号。

我们因而能够理解为什么格诺作品几乎没有中译的原因。如果将写作当成对语言的挑战,如果写作的内容本身就是语言,它在另一种语言中几乎是无法翻译,也无需翻译的。但必须承认,这也是我当初接受这一翻译的动力。贝尔曼所谓的译者“冲动”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解释。如果说,所谓应原作呼唤,成为那个“被选中”的译者恐怕还是脱不了自恋的干系,正是因为种种限制而呼唤出内心那种最为原始的冲动却是真实的。

只是还没有到准备好粉身碎骨的那层境界。毕竟不是《尤利西斯》或是《芬尼根守灵夜》——格诺倒是很迷恋乔伊斯——,格诺的作品大多数停留在试验的层面,因其量上的轻薄而带有些游戏的意味。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格诺在法国文学中已经沉淀为经典或许不容怀疑,但在阅读上对法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历史有很高要求的格诺作品是否也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经典,这当然需要打个问号。

这就是根植于传统与迁移张力中的文学作品自身所带的悖论之一。世界性的,未来式的书写倘若在文本完成的第一时间就已经盖棺定论,它的世界性和未来性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就止于此,因而不再召唤翻译或其他形式的传播。作品的世界性和未来依赖的是新的构建与生成,而不是规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悖论成了格诺的悲剧宿命。如果说格诺作品在狭义上的翻译数量颇为局限,另一种意义的翻译却并不少见。仅以《风格练习》为例,有对《风格练习》的其他方式演绎,例如戏剧(可参见正文之后的附录“卷宗”);再者便是各种语言、各种形式的“向格诺致敬”的作品,除了法国一系列为我们所熟知——某种程度上在中国的生命甚至超过格诺本人——的作家都片段性地呈现过格诺的手法,我们甚至能够读到中国女作家陈宁以同样的形式完成的《风格练习》。而在狭义翻译的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应该是前不久才去世的艾柯的意大利语译本。在我看来,这也是翻译《风格练习》,或者翻译格诺作品的最佳形式:格诺借助自己的作品开启的正是写作的可能性,他废除了文本的权威性,从而也就废除了翻译一向的心理依赖,使翻译成为几乎不可能。于是一定需要像艾柯那么强大,才能完成吧。二、《风格练习》与翻译说明

拖了三年,实在将九久读书人的编辑何家炜先生拖得没有交代,因为不想陷朋友于尴尬境地,最终还是完成了数度想要放弃的《风格练习》的翻译。在微信里,我最后一次在译与不译中挣扎,写给家炜的是十三个字:译也名节俱毁,不译也名节俱毁。

所以算是做好名节俱毁的准备了吧。为了求得原谅和等来更好的译本,于是做此说明。《风格练习》,正如文后附录卷宗中所提到的那样,是一部很难归类的作品——这是20世纪法国文学作品的特征之一,亦即传统的“诗歌、戏剧、散文、小说”之类的体裁分类不再适用。《练习》凡99篇,完成于1942年到1946年之间,1947年出版第一个版本;1963年第二版时又做了一定修改,但总的“练习”篇数保持不变。从内容上说,《练习》所“叙”之“事”颇简单:在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年轻男子,衣着外貌有些乖张,他在汽车上与人发生争执,但未等对方反应就已放弃,离开原地抢了个空座。不一会儿后,他又出现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与另一年轻人在一起,两人在讨论外套上衣扣的事情。

进入20世纪,如今我们对福楼拜遗赠下来的“什么也不是”的小说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就是文学不应该直接针对已有的社会,无论是批判抑或颂扬,文学不为了道德评价,文学可以在最平庸的世界和人身上发现与时代风尚相悖的“真相”。所以,《风格练习》在情节和人物(可人物的密度并不低!)上的简单倒也并不意味着信息量为零,只是说明小说可以不直接奔着政治评价去。“卷宗”作者对《风格练习》影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人物到相应的时代指征——例如“S”路公共汽车之类。译成中文寥寥几百字的文本背后却隐藏着大量的可供发现的地理、历史和社会信息,而且99篇练习各自不同,应该说,这是《风格练习》最为直接同时也是最为有趣的价值之一。和我们想象的相反,最简单、最平庸的世界对于文学来说,可能是空间最大的。

格诺笃信文学首先是关于语言的,因而他基本还是把“风格”当作“练习”的目标。一个如此简单的事件,可以用99种——甚至还可以更多!——方法来叙述!不管怎么说,99这个数字也许有其含义,所以格诺最后选定了99种作为可以产生无穷变化的“风格”的母体。他并没有解释《风格练习》这99种方法的排列遵循何种规则。大体看来,应该还是按照完成的时间顺序,但不排除将某些风格类型相近的文本放置在一起,组成一个个小的序列。例如感官序列(练习54—58),再例如音节省略序列(练习35—37),时态序列(练习30—32),等等。小的序列可以只由两篇彼此对立、补充的练习构成,例如“主观视角”与“主观视角二”,不同的人物构成了不同的第一人称叙事之“我”。

我们很难对《风格练习》中的99篇练习有一个明确的分类。风格所涉范围之广,由此也可窥一斑。从翻译的角度上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吧:

第一类是与叙事内容相关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词汇或不同的文化指征上,借助叙事环境、叙事口吻、叙事手段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所叙之“事”的变化来完成。这一类风格在《练习》中所占的篇幅最多。也是我们最容易理解到的“风格”。这一类风格虽然也构成翻译的难点,但大致总在可控的范围之内,用我们一贯的直译态度,虽不能尽善尽美,亦可保留相当的空间留待读者自己去发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格诺对“书面”的语言的讽刺,例如影射“言必称希腊”的《造作体》或是《希腊词源》,或是竭尽抒情之能事的《故作风雅体》《惊叹》《感叹》,过分看重修辞的《隐喻》《曲言》,等等。作者当然也兼顾到了自己的广泛兴趣,或者旨在告诉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我们有完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加以观察。《植物学》《动物学》《医学》等是一个序列,格诺个人专注的《几何学》《集合论》则又是另一个序列。

第二类则与传统的文本“类型”相关,涉及诗歌、戏剧、普通叙事,还有一些实用文体,例如第一篇的《笔记体》《公函》等。文本类型原本就包含了一些语言的规则在内,例如词汇或句法。但是我们当然知道,所谓的“不可译”倒是和这些语言的规则不完全相关——几乎所有语言的文学都包含相似的“类型”——而是诗之诗意,剧之戏剧冲突。以《风格练习》中的诗歌体为例,格诺仿写了《亚历山大体》《十四行诗》,也仿写了来自日本文学的《短歌》,现代诗歌体则为《自由体诗歌》。我在翻译的过程中倒是多少有点解脱感:因为格诺写作的原意仿佛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去除诗意的诗歌还是诗歌吗,即便它满足了所有的形式要求?

第三类的风格建立在法语(或者西方语言)特有的语法基础上。最为突出的是上文所提及的“时态序列”。这对于翻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汉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现在时”“简单过去时”与“未完成过去时”。然而与上一类文本的翻译所揭示的现象正相反,所谓的“时态”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的规则,而翻译的可能性也正在于此,不同的时态表达的恰恰是叙事点的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叙事内容的变化。我们说,现在时的叙事点是与叙事同时发生的“当下”,简单过去时注重动作的连贯和前后顺序,未完成过去时重描述,讲得大致也算得清楚。汉语动词虽无形态,却有表达。而通过翻译而改变的现代汉语的句法,虽然稍嫌啰嗦,却也是向语言精确性的一种努力。

第四类的风格就在于挑衅性质的语言游戏。也是相对翻译而言需要重点讲述的部分。语言游戏玩弄的语言的音与声、意义与形态,在不同语言中,语言游戏几乎是不可复制的。但从格诺所信奉的原则来说,语言的创造无非在于一定的规则。和诗歌的形式一样,在明确的规则下即可执行。这一信条放在语言游戏的翻译——倘若我们真的将翻译当作某种形式的书写——上竟然也并没有离谱到哪里去。只是不同的语言游戏给翻译造成的难度到底还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确立规则的难易程度。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提的问题是,我们应该遵循完全相同的规则?还是因为不同的形态系统,音声系统,我们需要创造一种在目的语语言中至今为止还未出现过的相似的规则?

前者如《词序混乱》《逻辑接力》《造词》《陈述差别》《拟声》《不同词类》等,我们的确可以在译本中遵循几乎相同的规则,故在此不作具体说明。后者则往往因为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之间的差别,需要我们在翻译中另行制定规则,否则各位读者可能完全坠入云山雾罩之中。具体按照原文本练习的顺序说明如下:

1.练习20,《字母移位》:字母移位的规则在于将文本中所有的名词用词典中该名词之后的第六个名词替代,所以“Type”(家伙)就变成了“Typhon”(台风)。翻译中,我们并没有依循同样规则查阅汉语词典,因为汉语词典不以词为序,而是以字为序。我们的翻译规则在于翻译其原文所用之词,这总与超现实主义的先驱洛特雷阿蒙的所谓“雨伞与缝纫机在手术台上的相遇”颇为相似。

2.练习22,《同声结尾》:“同声结尾”是指每一句话均以押韵(并非汉语中严格意义上的韵)的方式结尾,很有些为押韵而押韵的味道,也可以使用同词,故称之为“同声”,而不是“押韵”。在翻译过程中,“同声”依然是我们追求的唯一准则。

3.练习34,《异形同词重复》:“异形同词”指的是文中充斥着同一词干构成的词,其意在“重复”。文中的同一词干为“contribu-”,文中取“纳税”之意,由此演变出“纳税人”“纳税的”等动词、名词、形容词。翻译中也是一一遵照,并无变化。

4.练习35—37,《头音节省略》《尾音节省略》《词中音节消失》:这是音声游戏,当然也涉及词语形态。顾名词义,头音节省略就是取消一个词的第一个音节,倘若这个词是单音节的词,则彻底消失;尾音节省略是指取消一个词的最后一个音节,倘若这个词是单音节的词,则可得到全部保留。词中音节消失则是对于两个以上音节构成的词而言,取消中间音节。翻译过程中,因汉语词多由两字构成,即双音节词,所以头音节或尾音节省略两则练习中,我们依循同样的规则。而对于《词中音节消失》,因汉语中多为双音节,我们采取了取消偏旁,成为另一个汉字的方法。与原先游戏之规则不同,但也实属无奈。

5.练习61—62,《字母交叉对调》与《词语交叉对换》:前者是指词语彼此交换字母,后者则词语彼此交换位置。在我们的翻译中,也同样以词为单位,进行汉字对调和词语对调。

6.练习69,《字母避用》:这是格诺最为著名的游戏之一,在于文本中避用所有带“e”的词语,在翻译中相应演变为避用汉字“的”。

7.练习70,《英语外来词》:文本中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借词,翻译过程中故也同样使用英语的音译借词。

8.练习71—73,《词首增音》《词中插音》《词末增音》:分别在词的词首、词中、词末增加无关音节。翻译过程中,我们则在词首(以汉语词,而非汉字为单位!)、词中、词末插入相应虚词,尽量只发生音节上的变化,而不是语义上的变化。

9.练习75,《元音换位》:是指不同的词交换彼此的元音音节。因汉字本身由两个音节构成,所以我们采取同样的规则,交换不同汉字中的元音音节。

10.练习78—79,《屠夫行话》《爪哇语》:这是两则与俗语、口语、行话、黑话相关的练习。前者虽词汇有很大变化而不可辨识,句法仍从法语句法,故翻译中基本想从俗语的角度完成,个别词进行了变化,差不多也是取文盲、大老粗的词汇及错别字。后者则的确如题目所示,完全不知所云,故译文中也几乎使用不知所云的词语,除了个别指征保留可供推敲外,的确如“爪哇语”一般!

11.练习81,《伪拉丁语》:既然为“伪”,与真正的拉丁语当然不同。作为非字母文字的汉语完全无法表达其拉丁语词干+法语词尾的构成方式,既取其“古”,决定采用生造的“古汉语”表达。很不成体统,供读者一笑了之!

12.练习82,《同音异义》:即同音字。翻译中均转化为同音字。只求同音,读来颇有经文的感觉。

13.练习83,《伪意大利语体》:与《伪拉丁语》遵循相似原则。因汉语无法表达,改为《伪日语体》,用日本汉字及不完全日文句法。

14.练习84,《“英格里希”腔》:与前一篇《英语外来词》不同,所谓的英格里希腔就是一个英国人按照英国人的发音读法语!我们的翻译原则与此相近,就是一个法国人按照法语的发音读汉字拼音!

15.练习85,《首辅音对调》:与元音对调的规则相似,《首辅音对调》则是词之间交换彼此的首辅音;翻译过程中遵循的规则并无改变。

翻译并无定本,从一种语言的规则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规则更是如此,相信还有更有创意、更为大胆的——高手出自民间!——读者能提出更好的翻译方案吧。这倒不完全是个玩笑话,我曾经觉得,《风格练习》最好的翻译方式,应该是开放性质的,或许可以想象一种在网络上招标的方式,让所有读者都有可能参与,提供各自的方案与翻译结果。大概是操作上的难度,并没有能够实行,可是希望这个抛砖引玉的版本出来之后,确实有集大家智慧于一体的可能,在未来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版本出现。至少也可以像格诺本人那样,到了60年代,部分地更新在法语中已经失去时代意义的练习。

无论如何,我还是非常感谢这次翻译《风格练习》的机会。因为我切实体会到了翻译的不可能以及,——三年以后——翻译的可能。格诺本人也是译者,仅以此译文向他表示敬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该版本(1995年伽利玛版,正文为1963年版本,但增加了由让—皮埃尔·雷纳尔编辑撰写的附录“卷宗”。)除正文之外,其他组成部分的翻译说明如下:

书名:我在《文体练习》与《风格练习》之间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认为《风格练习》更为贴切。

练习的篇名:秉持尽量直译的原则,适当照顾到读者对相应练习规则的理解。我们在目录页做了中法文的对照,并增加了练习的序号。原文中的所有练习均无序号。

卷宗部分:附录卷宗部分原为教学所用,教师、学生均可参考。因此与一般的编者言不同,它并非真正的评论,而是集提供信息、分析以及可能提出的问题于一体。或许作者为了尽可能保留读者阅读的空间,分析部分很简短。卷宗分为四个部分:背景、主题、形式与语言、其他。翻译过程中,考虑到阅读的连贯性,我删去所有教学部分,主要是布置思考作业的部分。

注释部分:注释分成两部分,一是脚注,均为译者所加,主要解释翻译中的具体考虑或原注中未能提供的相关文化背景。二是尾注,均为原注,正如注者所言,是任何一本词典都不能提供的对“格诺语”的注释。

1 笔记体

1

S路车,某高峰时间。一男子,二十六岁左右,软帽,软帽缎边代之以绳,长颈,仿若有人从上方拽住。人们下车。该男子与旁人冲突。他指责对方在有人经过时都要撞到他。一副哭丧模样却欲呈凶恶状。看见一个空位,该男子迫不及待地冲过去。

两小时后,我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罗马庭院再次遇见他。他有一同伴,同伴告之“大衣上应再钉一扣”,并指出纽扣应钉之具体位置(胸口处)及原因。

2 重义

大约正午/十二点左右,我登上/跻身于一辆公共交通工具/ 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车厢外站立处,车上十分拥挤/挤满了人,是从贡特2斯卡尔普到香贝雷的S路车。我看到/注意到一个年轻男子/有一定年龄的少年,行为可笑/颇为滑稽:瘦削的颈子/细长的脖管,帽子/扣在脑袋上的玩意儿上围了一圈细绳/ 带。一阵拥挤/混乱,他大声说/嚷嚷,声音/语调带着哭腔/哭唧唧的,他说旁边的人/一起乘车的人趁大家下车/出车门的时候故意/用力推搡/挤兑他。刚说完/张开嘴巴后不久,他冲/奔向一个空的/别人才腾出来的位子/座位。

两个小时以后/过了一百二十分钟,我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 罗马庭院与他再次相遇/又一次见到了他。他与/跟一位朋友/同伴在一起,同伴劝/怂恿他在外套/大衣上再补上/缝上一颗纽扣/植物象牙圆牌牌。

3 曲言

我们好几个人结伴同行。一个年轻男子,看上去不怎么聪明的样子,和他身边的一个人交谈了一会儿,接着他就走开坐下了。两个小时后,我又一次遇见了他;他的身边有位同志,两人在谈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

4 隐喻

这天的中间时刻,腹部白兮兮的鞘翅目大昆虫上,挤满了一堆移动的沙丁鱼。一只小雏鸡儿,伸着拔光了毛的长脖子,冲着旁边一条泰然处之的沙丁鱼嚷嚷,他的语言在空气中延展开来,充满了湿漉漉的抗议。接着,瞄到某处有一片空,小雏鸡儿立即冲了过去。

同一天,在城市了无生气的荒漠中,我再次见到了他,这回轮到别人傲慢地训他,为了某颗纽扣的事情。3

5 反溯

你应该在外套上再加颗扣子,朋友对他说。我在罗马庭院的中央遇见了他,之前一次遇见的最后时刻,他正贪婪地冲向一个空位子。冲过去之前,他才抗议过旁边的乘客挤着他了,他说每次别人下去的时候,这个乘客都会撞他一下。这个瘦骨伶仃的年轻人戴着一顶可笑的帽子。这一幕发生在某辆挤满人的S路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

6 惊叹

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多么拥挤啊!还有这个小伙子,看上去是多么愚蠢、可笑!他在做什么呢?难道不是正和一位绅士发生口角吗?他,这个公子哥儿,说那位绅士撞了他!接下来,他也没什么事儿了,于是迅速占了个空位!而不是把空位子留给女士!

你绝对猜不到,两个小时后,我竟然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遇见了他!就是这个想必看到女人就会贱兮兮献殷勤的年轻人!他正在听取别人关于他衣着的建议!而且是他的一个伙伴的建议!

真是难以相信!

7 梦

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雾蒙蒙的,泛着珠光,很多人,只是看不清楚,然而年轻男子的轮廓还是那么分明,仅仅是他那细长的脖颈,仿佛就宣告了人物既怯懦又爱抱怨的性格。帽子上不是缎带,而是绳辫。接着他和一个我看不清楚的人起了争执,再后来,他好像是害怕了,冲向走道的一团阴影。

梦的另一部分里,这个人在阳光下的圣拉萨尔火车站前行走。他和一个同伴在一起,同伴对他说:“你的外套上应该再加一颗扣子。”

就在这时,我醒了过来。

8 预卜

待到中午来临,你会站在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那里站满了乘客,然后你会在其中分辨出一个可笑的小青年:瘦骨嶙峋的脖子,软毡帽上没有缎带。这个小个子不是太舒服。他会觉得有人上上下下的时候,有位先生故意撞他。他会和这位乘客说的,但是那人不会回应他,因为根本看不上他。而这个可笑的小青年则会感到惶恐,在乘客的鼻子底下窜向一个空位子。

稍后你还会见到他,在罗马庭院,圣拉萨尔火车站前。一位朋友陪着他,你会听到这样的对话:“你的外套两襟不太服帖;你应该加颗纽扣。”4

9 词序混乱

可笑的年轻男子,有一天在一辆挤满了人的S路公共汽车上碰到的,吊着似的长脖子,帽子上细绳,我注意到一个。傲慢的,哭哭啼啼的语调,在他旁边,抗议一位先生。因为他推搡他,每次有人下车。空位子他坐下了,冲向座位,说完。罗马(庭院)我两个小时后遇见他,外套上扣子加一颗一个朋友劝他。

10 彩虹

有一天,我站在一辆紫色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那里有个很可笑的年轻男子:靛蓝色的脖子,帽子上有根细绳。突然,他对一位脸色发青的先生提出抗议。他声色俱厉地指责他,说每次有人下车他都撞到了他。才说完,他冲向一个黄色的座位,坐了下来。

两个小时后,我在橘色的火车站前又见到他。他和一个朋友在一起,朋友劝他在红色的外套上加颗扣子。5

11 逻辑接力

(嫁妆,刺刀,敌人,教堂,气氛,巴士底狱,通信)

有一天,我上了一辆公共汽车,站在车后的平台上,这辆车应该是马里亚日先生女儿的嫁妆,而马里亚日先生主宰着巴黎地区公共6交通公司的命运。车后平台上有个颇为可笑的年轻人,不是因为他没有佩戴刺刀,而是因为他看上去佩戴着刺刀,实际上却没有。突然间,年轻男子向他的敌人发起了攻击:那是一位站在他身后的先生。他指控他,说他的行为不像在教堂那么彬彬有礼。气氛由此变得紧张起来,这个没用的小个子于是走开坐了下来。

两个小时后,我在距离巴士底狱两三公里的地方再次遇见了他,他和一位同伴在一起,同伴劝他在外套上加颗纽扣,其实这个建议可以通过通信的方式告诉他。

12 犹豫

我不确定这一切发生在什么地方……教堂?垃圾箱?藏尸间?也许是一辆公共汽车?那里有……但是究竟有什么呢?鸡蛋,地毯,红皮白萝卜?骨头?是的,可骨头周围还有肉,是活人。我想应该是这样。一辆汽车上有很多人。但是有一个(还是两个?)尤为醒目,我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因为他的狂妄自大?因为他的脂肪过剩?还是因为他的悲伤?最好……更确切一点……应该是因为他的年轻,还有一个长长的……鼻子?下巴?拇指?不:是脖子,还有一顶奇怪的帽子,奇怪,很奇怪。他陷入了争执,是的,是这样,也许是和另一位乘客(男的还是女的?孩子还是老人?)。吵完了,反正总是会以某种方式结束的,也许是两个对手中的一个逃走了。

我相信我后来遇见的是同一个人,然而是在哪里呢?在一座教堂前?藏尸间前?垃圾箱前?他和一个同伴在一起,同伴应该在和他说些什么,但是究竟是什么呢?什么呢?什么呢?

13 精确

12点17分,在S路车一辆长10米,宽2.1米,高3.5米,从起点算起已经开了3.6公里长,承载了48位乘客的公共汽车上,一个男性乘客,年龄为27岁3个月8天,身高1米72,重65公斤,戴一顶17厘米高的帽子,帽子上部有一根长为35厘米的带子,他质问另一个男子,另一个男子年龄为48岁4个月3天,身高1米68,体重77公斤,年轻男子的质问由14个词组成,约5秒钟长,指涉的是自己在不情愿状态下产生的数次距离在15到20毫米间的移动。接着他到距离2.10米的地方坐了下来。

118分钟后,他站在离圣拉萨尔火车站10米处,往市郊方向入口,他和一位年龄为28岁,身高1米70,体重71公斤的同伴在散步,散步距离为30米,同伴用15个词劝他在上方钉一颗直径为3厘米的纽扣。

14 主观视角

我对自己的衣服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今天。我开始戴一顶新帽子,很调皮的模样,还有我的外套,我觉得也很好。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遇到X,这小子想要破坏我的好心情,说我外套的领子开得太低了,应该加颗扣子。不过他没敢攻击我的帽子。

稍早一些,我好好地教训了一个粗人,每次有人上下车,他都借7机故意撞我。这一幕发生在一辆非人类的公车里,上面挤满了人,可恰逢我不得不使用公车的时刻。

15 主观视角二

今天,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我身边有个少见的毛头小伙子,幸亏少见,要不然我肯定会哪天就杀了一个。这个淘气鬼在二十六岁到三十岁间,实在是让我很生气,倒不是因为他那被拔了毛的长脖子,也不是因为他帽子上的缎带缩减成了一种绛紫色的绳子。啊!混蛋!他真是让我倒足了胃口!由于那个时候车上人很多,我趁着有人上车下车的机会将我的手肘往他的肋骨间推进了一点。最终,在我决定把脚趾伸过去一点给他来上一脚之前,这个胆小鬼还是逃跑了。为了激怒他,我本可以告诉他,他的外套衣领太低了,应该加颗扣子。

16 叙事体

一天,将近中午时分,近蒙索公园,在一辆几乎载满乘客的S路8(如今改为84路)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我看见一个脖子长得出奇的人,他戴着一顶软帽,软帽上的饰物不是缎带,而是编成辫状的细绳。突然,这个人责问起旁边的乘客,说他趁着别的乘客上上下下的机会,故意踩他的脚。可是他很快就不再说下去了,而是冲向了一个空出来的位置。

两个小时后,我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又见到了他,他正在与一位朋友热烈交谈,那位朋友建议他,他的外套领口开得有点低,可以找个能干的裁缝,把第一颗纽扣往上钉一点。

17 造词

910

我参入拥挤人群性地登临公车平台,这是在吕特斯往南方向11的时空下,我与一个长脖及戴绳辫帽者毗邻,一个毛头小伙子。他和匿名某人说:“你撞现我。”话才弹射出,他即贪婪占据空位。在后来的时空下,我又见到他定位圣拉萨尔广场,与X在一起,X对他说:你应该让外套补扣化。然后他继续解释。

18 否定

这既不是在船上,也不是在飞机上,而是在某种地面交通工具上。这既不是早晨,也不是晚上,而是中午。这既不是婴儿,也不是老人,而是一个年轻男子。这既不是缎带,也不是细带子,而是辫状绳带。这既不是游行,也不是斗殴,而是人群间的拥挤。这既不是一个可爱的人,也不算恶人,而是一个易怒的人。这既不是真理,也不是谎言,12而是借口。既不是站着,也不是躺着,而是意在坐下。

既不是昨晚,也不是第二天,而是当天。既不是火车北站,也不是里昂火车站,而是圣拉萨尔火车站。既不是亲人,也不是陌生人,而是一位朋友。既不是辱骂,也不是讽刺,而是关于衣着的建议。

19 泛灵论

帽子,柔软的,棕色,长圆形,帽檐上围着一圈绳辫,一顶在众多帽子中分外显眼的帽子。有时,地面的坑洼不平通过公共汽车的车轮传递到他,他,帽子,帽子也为之震动。每每停下来,来来往往的乘客都会从侧面撞击到他,有时撞击颇为频繁,最终惹得他发火了,他,帽子。他通过人的声音表达了愤怒,将这声音与帽子相连的,是帽子下一个类球形的东西,这东西上围绕骨骼有肌肉分布,上面有几个小洞。接着他突然走开坐了下来,帽子。

一两个小时以后,我看见他位于离地面1.7米左右的高处,正放着,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他,帽子。一位朋友正在劝他,为他的外套加颗扣子……一颗额外的扣子……他的外套……对他说……对他……帽子。

20 字母移位

峰高刻时,S路公共汽车上,一个二六十岁左右的伙家,削瘦的脖长子,帽礼上饰装着一根子绳,而不是带缎,他和另个一客乘吵争起来,责指他意故撞他。啼啼哭哭的,他冲向一个座空位。

一个时小后,我又在马罗院庭见遇他,圣萨拉尔车火站。他和一个伴同在一起,伴同对他说:“你该应让人在套外上加颗扣纽。”他13还给他出指了地方(胸口)。

21 陈述差别

在一辆公共汽车(autobus)上(这里不能看成是“另一个炮弹”[autre obus]),我看见(vis)(这里不能看成是“用一颗螺丝”[avec une vis])一个人(personnage)(可不是“丢失了年龄”[perd son âge]),戴着一顶帽子(chapeau)(不能看成是“猫皮”[peau de chat]),帽子上饰有一根绳辫(fil tressé)(不是“屁股上挨揍的tril函数”[tril fessé])。他有(possédait)(而不是“罐子让步”[pot cédait])一根长脖子(un long cou)(不是“傻狼”[un loup con])。由于人群很拥挤(se bousculait)(而不是“球撞了”[la boule se fousculât]),一个新的乘客(nouveau voyageur) (而不是“牛类面条客”[un veau nouillageur]),撞开了上述的那个人(déplaça le susdit)(而不是“吮吸上述的那个菜”[suça ledit plat])。这个人发怒了(Cestuy râla)(而不是“这个牡蛎拉着”[cette huître hala]),但是看到一个空座位(une place libre) (而不是“弄弯了一头醉牛”[ployant une vache ivre]),他立刻冲了过去(s’y précipita)(而不是“就近刺了上去”[si près s’y piqua])。

a Distinguo指的是在辩论中对差别进行陈述。

稍后,在圣拉萨尔火车站(la gare Saint-Lazare)(而不是“惊慌包围了偶然”[l伽o俅l’hagard ceint le hasard]),我瞥见了他(je l’aperçus)而不是(“才获知冰冻”[gel 伽peine su]),他正和一个同伴在说话(il parlait avec un copain)(不是“他被浇了一勺粪”[il écopait d’un pralin]),关于大衣上的扣子(un bouton de son manteau)(不要和“下巴上端”[le bout haut de son menton]混起来)。14

22 同声结尾

一天,酷热,我乘坐的公共汽车,一个小头家伙手舞足蹈着,指15指戳戳的下颚,小小的脑袋颇为奇特。梦游的神色使之显得穷凶极恶,而且与高贵庄严无涉,另一点是在说“好色”,但是隐藏了他的胆小青涩,他退却了,屈服了,将屁股塞进另一个壳。

一小时后了,圣拉舍火车站前了,他和人讨论纽扣的事了,就是外套上的纽扣了。

23 公函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一个公正的,但亦对此感到震惊的证人,将以下事实告知您。

就在这一天,大约中午时分,我站在一辆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车子正往北行进在古塞勒大街上,往香贝雷广场的方向。上述的公共汽车客满,甚至我可以说是超载,因为售票员虽然没有合法的理由,只是出于夸张的善意,因此也是用近乎宽容的心态,竟违反规则额外让好几个要求上车的人上了车。每到一站,上下的乘客来来往往,都会造成碰撞,竟至引起一位乘客的抗议,当然这位乘客出于羞怯有所保留。我应该说,待到可能他就找了位置坐下来。

在上述简短的叙述基础上,我还要增加一段补遗:此后不久,我又有机会见到了这位乘客,他和一个我并不能辨明身份的人在一起。他们边做手势边交谈,其主题似关乎美学。

鉴于以上这些情况,我请求先生指示,从这些事实中我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以及我在随后的生活中可以采取的态度。

此致敬礼!盼复!16

24 新书宣传插页

著名小说家、已经出版了很多杰作的X在这部新小说中,以其独特的才华,勾勒了若干人物,这些人物被放置在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环境中,所有人,伟大的或者渺小的。情节围绕着故事主人公在公共汽车上的一次相遇展开,他遇见了一个谜一般的人物,与前者发生了口角。而在最后的情节里,我们会读到这个神秘的主人公正专心致志地听朋友给出的建议,他的朋友是个标准的公子哥。小说家X带着罕见的幸福感勾勒的这一切营造了一种非常令人着迷的感觉。

25 拟声

在一辆“突突突”开着的S路(对于斯人而言,是“嘶嘶”呼啸

17的蛇)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布拉,布拉,布拉”,差不多正午时分,“叮叮当,叮叮当”,一个可笑的青年男子,“噗噗噗”,戴着这样一顶帽子,“呼”,突然转(旋转着,旋转着)了起来,转向旁边一位看上去不太高兴的乘客,哦,哦,他对这位乘客说:“嗯,嗯,您故意撞我,先生。”“笃”。正说到这里,“呜”,他冲向一个空位子,坐下了,“噗”。

就在同一天,稍后一点,“叮叮当,叮叮当”,我又一次看见了他,他身边是另一位青年男子,“噗噗噗”,他和该男子闲聊,话题是外套上的纽扣(“呸呸呸”,天没热到这个程度吧……)。“笃”,到此为止。

26 逻辑分析

公共汽车。

车后平台。

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这是地点。

中午。

大约。

大约中午时分。这是时间。

乘客。

争吵。

乘客间的争吵。这是情节。

年轻男子。

帽子。瘦削的长脖子。

一个年轻男子戴着饰有绳辫的帽子。这是主要人物。

某人。

某个人。

某个人。这是次要人物。

我。

我。

我。这是第三个人物。叙事者。

词语。

词语。

词语。这是人们说的话。

空座位。

坐了人的座位。

一个空座位,然后坐上了人。这是结果。

圣拉萨尔火车站。

一小时后。

一位朋友。

一颗纽扣。

听到的另一句话。这是结论。

逻辑的结论。

27 反复强调

一天,中午前后,我登上一辆几乎载满了人的S路公共汽车。一辆几乎载满了人的S路公共汽车上,有一个颇为可笑的年轻男子。我和他上了同一辆车,而这个年轻人,在我之前就上了这辆S路公共汽车,几乎载满了人的车,中午前后,他的脑袋上戴着一顶我觉得颇为可笑的帽子,我,与这个年轻男子登上同一辆公共汽车的我,S路,一天,中午前后。

这顶帽子上围着一圈类似绳辫的东西,就像是以前骑士的拴帽绳,而戴着它,这么一顶帽子,上面还有这绳辫的年轻男子和我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一辆几乎载满了人的公共汽车,因为这会儿是中午;而在这顶绳辫模仿骑士的拴帽绳的帽子下,有一张长长的脸,接下去是很长,很长的脖子。哦!这个年轻男子的脖子多么长啊,这个年轻男子,戴着一顶饰有拴帽绳的帽子,在一辆S路公共汽车上,一天的中午前后。

在这辆把我们,我和这个长脖子、戴着一顶可笑的帽子的年轻男子带向终点的S路公共汽车上,某一天的中午前后,冲撞挺厉害的。冲撞突然引起了抗议,抗议正是来自这个长脖子的年轻男子,在S路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一天的中午前后。

控诉的声音哭唧唧的,诉说着受伤的自尊,因为在S路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的,这个年轻男子戴着一顶饰有骑士拴帽绳的帽子,还有一根长脖子;这辆S路公共汽车上还有一个空位子,虽然因为中午,车上几乎载满了人,这个空位子立刻就被戴着可笑帽子的长脖子年轻男子给占了,这是他一直觊觎的空位,因为他再也不愿意站在这辆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遭人撞击了,就在这一天的中午前后。

两个小时后,我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再次见到他,这个早先,同一天的中午前后,我在S路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已经注意到的年轻男子。他与一个和他差不多的同伴在一起,同伴就他外套上的某颗纽扣提出建议。另一个很仔细的在听建议。另一个,就是戴着一顶饰有拴帽绳的帽子的年轻男子,我在S路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看到的年轻男子,公共汽车几乎载满了人,那一天的中午前后。

28 不知道

我,我不知道你们究竟想从我这里知道些什么。是的,我中午前后乘坐过S路。人很多吗?当然,在这个时候当然人多。有个戴软帽的年轻男子?很可能。我,我很少仔细打量别人。我才不在乎呢。绳辫?帽子上?我倒挺想这么好奇的,但是我,我可能不会对这种事情感到惊讶。绳辫……他和另一位先生起了争执?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接着,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后,我可能又见到了他?为什么不能?生活当中比这更奇怪的事情也有。比如,我记得我的父亲经常告诉我……

29 不确定的过去

我登上往香贝雷方向的公共汽车。车上有很多人,年轻人,老人,女人,军人。我买了车票,然后我往周围望去。不是很有趣。不过我还是注意到一个年轻男子,因为他的脖子太长了。我打量了他的帽子,注意到帽子上不是缎带,而是一条绳辫。每次有新的乘客上车时他就会被撞到。我什么也没说,可是长脖子的年轻男子却控诉起他旁边的人来。我没听到他说了些什么,但是他们对视的眼神却充满恶意。于是,长脖子的年轻男子匆忙走开坐下了。

从香贝雷回来,我打圣拉萨尔火车站前经过。我看到这个家伙正在和一位同伴讨论些什么。同伴用手指着他外套胸口上方的位置。接着公共汽车把我带走了,我看不见他们。我坐着,什么也没想。

30 现在时

中午,炎热在公共汽车乘客的脚边蔓延开来。顶在长脖子上的一颗愚蠢的脑袋,戴着一顶滑稽的帽子,也被点燃了,很快就爆发了争吵。气氛过于滞重,似乎刚刚从嘴巴传到耳朵的辱骂还热腾腾的,得要败一下火。于是,到里面坐了下来,凉快凉快。18

过了一会儿,火车站前的双庭院,出现了关于衣着的问题,汗津津的胖手指很笃定地摆弄着某颗纽扣。

31 简单过去时

中午。乘客们上了公共汽车。大家挤作一团。一个年轻的先生脑袋上戴了一顶饰有绳辫,而非缎带的帽子。他有个长脖子。他抱怨旁边的乘客撞他。一发现有空位,他即冲过去坐下。

不久后我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看到了他。他穿着一件外套,在火车站的一位同伴对他所言如下:你应该加颗纽扣。

32 未完成过去时

这会儿是中午。乘客们纷纷登上公共汽车。我们处在很拥挤的状态。一位年轻的先生戴着一顶饰有绳辫而非缎带的帽子。他长着长脖子。他抱怨身边的乘客总是撞他。当他看见一个空座位时,他冲了过去,坐着。

不久后我又看到他,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他穿着一件外套,正好在那里的一位同伴对他说道,应该加颗纽扣。

33 亚历山大体

一天,在写有S的公共汽车上,

看见一个小子,绝非仪表堂堂,

他在嘶叫,尽管帽子上是绳辫,

而不是缎带,他仍然嘶叫连连。

这个年轻男子看似无甚趣味,

脖颈长得无度,口臭令人气馁,

因为一个看上去很是庄严的

公民撞了他,他说,如果这乘客

为时间所迫,气喘吁吁上车

希望在贞洁的府邸消除饥饿。

就不再会有争吵,悲伤的某人

冲向一个座位,坐下,如此蠢笨

待到我从左岸的方向回转来

又一次见到他,男子,丑陋难耐

旁边是个古怪男子,傻瓜公子

他口口声声:“别将纽扣钉于斯”。19

34 异形同词重复

我登上一辆载满了纳税人的公共汽车,他们把钱交给其中的一个纳税人,他的肚子上有个小盒子,用来收取所纳税费,这样别的纳税人就可以继续他们作为纳税人的旅程。在公共汽车上,我注意到有一个长脖子的纳税人,戴着一顶纳税人的帽子,帽子上围着一圈绳子,只是别的纳税人绝对不会戴饰有绳子的帽子。突然,我说的这个纳税人向旁边的一个纳税人发难了,不无酸涩地指责他,每次有纳税人上上下下想要纳税的时候,故意踩他这个纳税人的脚。接着这个发怒的纳税人坐上了另一个纳税人腾出来的纳税人专座。过了若干个纳税时之后,我在罗马纳税人庭院里看见了他,他和另一个纳税人在一起,后者给了他关于如何保持纳税人优雅的建议。

35 头音节省略

登客车。意到轻子,像鹿,子上有状的子。对一客火,责人车车时,踩他的丫。

从岸来,见和一友步,朋友着套上的颗子,给雅的议。

36 尾音节省略

我上一辆载满乘的公共汽。我注一年男,脖子好长颈,帽面一辫绳。他针另乘发,指他别上下,他到脚。

左回,我看他个朋散,朋友指他外第一扣,他优建。

37 词中音节消失(字中偏旁消失)

我癶二一辆载满乖客的气车。我主意到一年巠男子,女像长页庇般的长脖子,冒子上饰有一黾辛。他中方力的口一个乖客犮火,口为他旨责他采也的却。

沿冋各反万冋斤反,我在罗马庭院敝见他,正义仑一果丑口引发的尤牙问题。

38 我,我

20

我,我明白这一点:一个家伙强烈抨击你踩了他的蹄子,这激怒了你。但是抗议了之后,他就像一个胆小鬼一样走开坐下了,我,我可不太明白这一点。我,这一切我是在某一天,在一辆S路公共汽车的车后平台上看到的。我,我觉得这个年轻男子的脖子稍微长了一点,还有他帽子上的那圈绳子,也是蛮搞笑的。而我,我大概永远也不敢戴着这样的帽子出来招摇。但是就像我和你说的那样,这家伙在冲另一个乘客大吼大叫了一番后,就走开坐下了,没有更多的行动。换了是我,哪个混蛋胆敢踩我的脚,我就会给他来上一耳光。

生活中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我跟你说,我,大约只有两座山不会真正相逢。而我在两个小时后又一次看见了这个小伙子。我,我是在圣拉萨尔火车站前遇见他的。我,我看见他和他的一个同伴在一起,同伴对他说的话我都听见了:“你应该把这颗扣子往上提一点。”我,我看见了,同伴指的是最上面一个纽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