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情报告(2015~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09:52:14

点击下载

作者:白烨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文情报告(2015~2016)

中国文情报告(2015~2016)试读:

内容提要

《中国文情报告》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本有关年度文学现状的宏观考察报告,课题组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中国作家协会各有专长的文学专家联合组成。出自他们之手的这份年度报告,具有丰盈的信息量和显著的前瞻性。在文化环境日益繁复,文学自身不断变异的情况之下,本书实为文坛内外人士查考年度文情所必备,概要了解文学与文坛所必读。《中国文情报告》(2015~2016),设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歌、戏剧、网络文学、理论批评9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对年度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文学论争与文学事件等,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概要的描述。翔实的文坛资讯,精到的学术提炼,尤其是对一些焦点性现象与倾向性问题的捕捉与评说,突出地显示了年度文学的客观走向、基本风貌,及其发展演进中的主要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Abstract

2015 Report of Chinese Literatureis is the only one annual macroscopic observation on Chinese literary developments,written by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This Report is well-known for its richness of information and significant prospection on the backdrop of the more and more complicated literary environment and prosperous developments,which would be a must-have reference 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amateurs.

2015 Report of Chinese Literaturehas is designed for nine sections:novel,novella,short story,nonfiction,prose,poem,drama,internet literature,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as well as voices of annual literature,and carried out a sophisticated analysis and general description on the literary works,phenomena,discussions and events. Featuring on abundant information,expert analysis,insightful comments focal points and trends,this report attempts to grasp and demonstrate the objective tendencies,basic frameworks,and majo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in the trajectory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B.1 总报告

摘要:2015年的文坛,在纷繁缭乱的景象之中,一些重点现象和重要事件也自然凸显,从而呈现出头绪纷繁错综有主线、形态丰繁多端有重点的基本特点。长篇小说创作中小人物描写的艺术突破,网络文学中创作与运营的双轮推动,理论批评中认真反思与深入检省,构成年度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写作的分化,传播的变化,阅读的泛化,批评的弱化,又给进入新世纪十五年的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走势概观 动向观察 问题评说

辞别2015年,新世纪文学就跨过了第15个年头,这使得新世纪文学的特有状态与诸多特征等,都更加突出和彰显,这就是自从文学在新世纪进入全媒体时代之后,文学的内部分野与外部泛化带来的种种冲突与抵牾,既在逐步增多,又在进而放大。因此,有关文学的各种焦点与热点纷至沓来,各种争论与事件层出不穷,就日益成为文坛的基本状态。

2015年的文坛,因为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和重要活动的主导,在纷繁缭乱的景象之中,一些重点现象和重要事件自然凸显,从而呈现出头绪纷繁错综有主线、形态丰繁多端有重点的基本特点。这一切都向人们表明,文学在新的时代的持续活跃与不断演进中,既遇到了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也内含了新的机遇、新的可能。

一 年度大事与大势

2015年间,党中央就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重要决定,推出重大举措,是年又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些都在文学界激起重大的回响,引起积极的响应,使得文学界从文学创作到理论批评,从组织领导到基层活动,都呈现出情绪高涨、状态活跃、大事频仍、走势蓬勃的基本情形。

发生于2015年间的重大事件,首要的当属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的公开发表,以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正式发布。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在文艺界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成为一个时期文艺界人士的热议话题。但这个讲话一直尚未全文公开发表,人们的学习与谈论只能以新华社的相关报道为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其基本精神构成了一定的制约。2015年10月14日,在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公开发表,近两万字的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和“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五个方面,联系文艺的新实际,针对文艺的新问题,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殷切期望。这一重要讲话的公开发表,使得人们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讲话的内容,为文坛内外的人们认真把握讲话的要点,深入领会讲话的精神,以及理论批评界、文化学术界进一步的理论解读与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与必要的条件。

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意见》以理论原点的扼要阐述,方针重点的精要提示,工作重点的全面部署,构成了对于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和具体落实,为新世纪文艺工作构制了一份清晰的路线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堪为新的世纪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的指针。这些重要的文献与文件从思想指导和政策引领的高度,有力地推动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活动进一步地走向深入。

自《讲话》公开发表和《意见》正式下发之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召开专题会议,座谈和研讨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和中共中央《意见》的精神重点与理论要点,及其贯彻落实的部署与措施。10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京召开“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进会”,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文化担当,深化落实措施,巩固文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10月22日,中国文联在京举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专题研讨班,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研究贯彻中央部署,思考谋划文联工作,积极推动文艺发展。10月23日,中国作协召开第八届主席团第八次扩大会议,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意见》,对中国作协今年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意见》作出部署。同个时期,全国各地的文联、作协,都先后召开类似的会议,就学习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意见》,结合实际进行研究和部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党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艺术报》等行业报,都开辟专栏,一些著名的理论家、批评家、作家和艺术家纷纷撰文,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发表自己的文艺见解,使得学习《讲话》和贯彻《意见》,成为2015年文学人的自觉行动、文学界的重要事件。

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个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别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文学界在充分准备、精心运筹的基础上,举办了一系列重大活动,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和精心打造的作品,使抗战文学成为2015年度格外引人注目的亮点。文学界除去组织作家举行“走进抗战历史”采风活动,承办“血肉筑起的长城——抗战中的文学”展览,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座谈会之外,一些实力派作家在长期积累和精心构思的基础上,推出了一批在表现过往历史上,角度有新意、思想有深度的力作。如曹文轩的《火印》、黄国荣的《极地天使》、何顿的《黄埔四期》、纳兰香未央的《若爱重生·周旋1946》等长篇小说,王树增的《抗日战争》(上、中、下)和“回望东方主战场”丛书(含《苏联出兵东北》《诺门坎1939》《游击战之光》《中日秘密战》《汉奸现象剖析》)等纪实文学。这样一些精品力作的联袂而来,使得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在2015年间,数量上既有较大幅度的增多,质量上也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纵观2015年的文学创作,题材的丰繁多样,写法的不拘一格,仍是一个基本的态势。但令人可喜的是,在各个门类的文学写作中,现实题材的写作不仅数量上显著增长,而且在质量上也有明显提高,这使得2015年的文学创作较之往年,更接生活的地气,更具时代的生气。

从小说创作来看,长篇小说在写作题材上,较多地集中于官场“反腐”、小人物命运、乡土变异、情感疲态等几个方面,这可以说是从不同的侧面与层面,体现了对于现实的直面观察与切近反映。周大新的《曲终人在》、陶纯的《一座营盘》、迟子建的《群山之巅》、陈彦的《装台》、东西的《篡改的命》、刘庆邦的《黑白男女》、王华的《花村》、周瑄璞的《多湾》、刘春龙的《垛上》、冯积岐的《关中》、张者的《桃夭》、弋舟的《我们的踟蹰》、韩东的《欢乐而隐秘》等,都是不同题材领域里的扛鼎之作。长篇小说的现实题材写作,不仅名家与新秀一起上阵,而且在现实领域的开拓,生活层面的勘采,人生底蕴的探掘等方面,都较以前表现出不主故常的创意,钩深致远的深意,使得这些现实题材的作品,或因内蕴独到而令人回味无穷,或因写法新异而令人为之惊喜。在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中,生活现实中的情感“现在时”,似乎成了许多作家着意看取和用意探究的重要方面。如张欣的《狐步杀》、董立勃的《梅子和恰可拜》、黄咏梅的《证据》、张楚的《略知她一二》、葛水平的《望穿秋水》等作品,都由情感的迷离、爱情的迷失,写出了缭乱生活既给情感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又给情感制造了无尽的迷局的两重性。而由罗伟章的《声音史》、鬼金的《薄悲有时》等作品可以看出,中短篇小说还在写实与想象的两相结合中,营造出新的意境,体现出新的进取。

纪实文学因为体裁本身的规定性,反映当下现实一直是其主要使命,而2015年,既有沙志亮的《中国航母舵手——辽宁舰纪实》、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陈新的《嫦娥揽月》、殷允岭的《“雪龙”纪实》等作品,聚焦中国高新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的重要工程,又有郑云云的《手指上的中国》,高艳国、赵方新的《“中国梁”传奇——农民梁希森的梦想三部曲》,李春雷的《寻找“红衣姐”》,曾德强的《脚上有路》等作品,追踪描写各个领域的实干家的创业足迹,从国家和个人的两个层面,歌吟了当代中国人在追求“中国梦”的奋斗历程中的丰功伟绩与非凡风采。

散文随笔向来以表现对象的散点与表述文笔的散漫见长,但在2015年,人们却由姜博瀚的《我和父亲的过去与现在》、王小忠的《红尘往事》、刘云的《乡村纪事》等作品,感受到深刻的乡村记忆与浓烈的乡土情怀在散文写作中的强劲流淌,而这显然使当下的都市与过往的乡村有了无法割断的情感系连与文化勾连。

2015年的诗歌,最引人注目的,当是余秀华诗歌的陡然走红和“工人诗歌”引起的热议,而这两件事情都使得人们深入反思当下的诗歌文化,认真审视新兴传媒与诗歌创作的传播接受,重新认知诗歌与大众的内在关系。

戏剧方面,因为国家院团在创作与表演上的连续发力,一批以《代理村官》《老大》《鲁甸72小时》《我用生命守护你》等为代表的现实题材剧目,强化了现实题材的戏剧创作,使得切近百姓、关注民生的创作追求格外凸显,给戏剧舞台吹来一阵强劲的现实主义之风。

二 值得关注的动向

2015年,文学在自身的惯性运行和外力的不断推动之下,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以多面拓进和多点开花,显现出经纬万端又异彩纷呈的繁盛景象。但现象有大小之分,动向有重轻之别,从全局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有一些现象和动向特别值得人们予以关注,因为它们所体现的新颖性,蕴含的成长性,使得这些现象和动向既构成了2015年文学的独有特点,又不限于2015年而具有一定的超越性意义。

这些值得关注的动向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在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中,小人物的描写出现新的艺术突破。

小人物在过去的小说创作中比较常见,但一般多是两种情形:一种是传统文学中的主人公之外的“跑龙套”角色,主要以其落后的一面来衬托主人公形象的高大;一种是近年来“70后”作者笔下常写的边缘性人物,虽然在作品中也属主角,但常常是以其无奈的遭际来表现无常的人生。在2015年的长篇小说中,小人物不仅担当了大角色——作品主人公,而且在平凡中藏匿着不凡,弱小中含蕴着高大,把小人物的性格写出了新的光亮,把小人物的形象提高到了新的境界。如陈彦的《装台》中的刁顺子,装台工作既很辛苦又不稳定,家庭生活既有矛盾又难以化解,但就是这样一个疲于奔命又无人看重的小人物,却硬是承受着种种苦难,忍受着种种伤痛,以自己的瘦弱之躯和微薄之力,帮衬着一起装台的兄弟们,关照着他所遇到的不幸的女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装台人,却在艰窘的人生中释放出如萤火虫一样的自带的亮光,这份亮光也许还不够强盛,也不够灼热,但却在自己的默默前行中,映照着别人的行程,也温暖着他人的心怀。这样的小人物,让人们读来倍觉亲切,读后心中充满敬意。刘庆邦描写矿难家属的《黑白男女》,镜头对准的四个矿工家庭——周天杰、老吴儿媳郑宝兰一家,卫君梅及两个孩子一家,蒋志芳母子一家,半疯半痴的王俊鸟一家,都既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又是创伤累累的困难户。但他们没有在矿难造成的种种苦难面前认命和屈服,而是默默地自我疗伤和顽强地自我奋起。尤其是通过身患癌症的周天杰、失去丈夫的卫君梅和浑浑噩噩的郑宝兰等人的自我拼搏,既写出了他们在灾难之后的命运抗争和精神成长,又由这些人物的走向自强相互砥砺,写出了绝望中不灭的希望,冷酷中自带的温暖。

这样的小中有大的小人物形象,无疑对于当下的创作如何写好小人物有着诸多的启迪意义。自90年代后期“70后”一代登上文坛之后,他们的个人化写作也从他们的角度把小人物的边缘化状态写得活灵活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宏大叙事写作在人物塑造上的某些不足。但也毋庸讳言,他们笔下的小人物,人生之无奈,命运之无常,心境之无告,常常令人满眼灰暗,满心怅惘,传导给人们的也多是悲观与失望。而同样是小人物,陈彦笔下的刁顺子,刘庆邦笔下的矿难家属,就显得很有自己的气度与温度,他们以艰难境遇和坎坷命运中的坚韧与担当,既显示出其质朴的个性本色,又闪耀出其良善的人性亮色,让人们由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看到小人物在生活中的艰难成长,在人生中的默默奉献。这种把小人物写成大角色,并让人掩卷难忘的写作,说明小人物完全可以写好,写“大”,问题只在于怎么去写。陈彦、刘庆邦在写作上既眼睛向下,深接地气,又心怀期望,饱含正气,这使他们既写活了小人物,也释发出了正能量。这是陈彦的《装台》、刘庆邦的《黑白男女》等作品,告诉给我们的他们的写作经验,而这样的经验显然是值得更多的作者学习和汲取的。

二是,在网络文学中,创作与运营的双向异动推动着网络小说一路奋力前行。

作为与读者互动密切的网络小说,由于作者与读者在读写互动的相互启迪,也由于作者与读者在人生与艺术两方面的继续成长,在创作上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分属虚构与写实两个大的门类,使得网络小说创作中过去存在的虚构性写作一头独大的倾向有所改变。同时,无论是虚构一类,还是写实一脉,都在原有基础上既有内容的拓展,又有艺术的拓进。如玄幻仙侠类小说,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并着力打造典型性的人物性格,作品在好读性中平添了耐读性。此类写作的代表性作品有猫腻的《择天记》、耳根的《我欲封天》、我吃西红柿的《雪鹰领主》、无罪的《剑王朝》、血红的《巫神纪》、风青阳的《吞天记》、观棋的《万古仙穹》、祈祷君的《木兰无长兄》等。而写实中的都市小说,不再普遍滞留于白领人群的情感纠葛,而是向经商、娱乐、医药等行业领域倾斜,作品由主要人物的独特命运,折射了不同行业的特色人物与特殊气韵,代表性的作品如跳舞的《天启之门》、全金属弹壳的《黄金渔场》、骁骑校的《穿越者》等。还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小说改编影视的趋势,在2015年不仅有增无减,而且频现亮点,如由《鬼吹灯》改编的两部电影《九层妖塔》《寻龙诀》和校园青春剧《何以笙箫默》先后搬上银幕,电视剧《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等相继掀起收视高潮,都以网络小说原作强力支撑了影视改编和影视作品,扩大了网络小说的传播面,表现出互利与双赢的可喜局面。

网络文学的资本经营与商业运作,在2015年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出现新的变化与新的异动。中国移动领域的老大——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化身为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而PC客户端的龙头——“腾讯”,则兼并盛大文学成立阅文集团。两大网文巨头的强力介入和资产重组,释发出了网络文学必将做强做大的可靠信号。咪咕数字传媒依托海量移动手机用户,不断扩大其在数字阅读领域的天然优势。而阅文集团旗下因拥有创世中文网、起点中文网、云起书院、起点女生网、红袖添香、潇湘书院、小说阅读网、言情小说吧等网络原创阅读基地与多家图书出版公司,在小说原创、内容供给等方面,形成了链条式的品牌经营。

小说原创与产业经营,是网络文学的两大支柱,而2015年在这两个方面透露出来的信息,都以数量的增长、质量的增进,令人可喜,给人信心。由此也可以预计,由于美学的滋养、资本的供养两个方面的持续给力,网络文学发展的前景依然一片光明,而且方兴未艾。

三是,在理论批评中,理论的反思与批评的检省成为自觉的行动。

习近平的《讲话》和中共中央的《意见》,都高度重视文艺理论的研究与建设、文艺批评的加强与改进,与《讲话》和《意见》的高目标、高标准、高要求相比,我们的文艺理论研究与文艺批评现状,不仅差距很大,而且短板甚多。因此,反思理论研究的现状,检省文艺批评的问题,就成为理论批评界在2015年的热门话题。

文学理论现状的反思,主要集中于文艺理论迫切需要联系文学现实和创作实际,改变目前不接地气、缺少元气的贫弱状态等问题。不少研究者都认为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严重分离,导致了批评的理论缺席,以及理论的孤芳自赏。还有人指出文艺理论存在着日趋学院化,严重脱离现实的倾向,由此提出理论要联系实际,切近时代,跟上现实变化的建言。大家普遍认为:无论就世界而言,还是就中国而言,当今的时代都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新的社会形态,给理论提出了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刺激着理论家理论创造的热情。这样一个时代,不应该是理论死亡的时代,而应该是理论大有作为的时代。新的文学时代呼唤着文学理论的在场,文学理论也只有在应对新的文艺现实挑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才能进而重新赢得自己曾经享有的尊严与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有的学者提出了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深度结合问题,指出:理论要研究作家、文本、阅读和批评的现实,这样的理论,才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是用得上的理论。这并不是说,理论可以直接从创作和批评实践中生长起来,而是说,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要面向这些实践,使理论具有现实对应性,在现实的激发下发展。与此同时,要有深度的批评。批评要结合理论,从作品中总结出理论的意义,用理论阐发作品的意义。理论家们在反思中还看到,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还缺少对自己的文论传统的探究、承继与转化,认为中国的文艺理论要重视自己的文学理论传统,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始终面临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统、中国本土固有的理论传统和西方现代理论传统之间相互融合、吸纳、传承和创新的局面。

2015年有关文学批评的自省,首先是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问诊与寻脉。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分别是批评的错位、批评的失衡、批评的不及物等现象,以及一方面是批评者主体性的阙如,另一方面是主体性的滥用。这主要表现为:有时屈从于强硬形式的某种权力,或服从于软实力关系,从而丧失自己的良知和判断力;有时则有意放大批评主体性的欲望,随意亵渎历史形成的审美准则甚至审美文化史本身,以自己的准则为普遍准则,打压健康的审美文化,竭力为那些与历史走向相悖,与文明发展相冲突,与审美发生规律不符的文艺现象、作品鼓呼。谈到文艺批评如何改变当下不如意的现状,一些论者首先提到要真正回到文学现场,密切联系创作实际。一些论者指出文学批评要恢复批评应有的锋芒,重建其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还有论者分别提出重塑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增强文学批评的权威性;通过各种综合性的工作,提高文学批评有效性;要以文艺争鸣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进行平等的学术讨论,真实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需要建立良好的氛围,这既需要作家养成豁达的胸襟、评论界远离不正之风,有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吸取前车之鉴,以宽容的胸怀营造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抛开西方强加于我们的自我认知,找到新的方法论,建构具有中国视野或者中国立场的文学批评,等等。如许角度不同又自有见地的意见,体现了批评家自我反省的多维与多向,也表明了文艺批评需要从多个方面予以改进与加强。

对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反思与检省,不仅体现于理论批评家的署名文章,而且也体现于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总体来看,查问题,找病根,已成为理论批评家在2015年的普遍作为与共性态度,这也向人们表明,对于文艺理论批评的自省与自问,已日益成为理论批评家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三 问题举要与简析

与以前的文学时期相比,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文学,因为社会生活的疾速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剧烈变异,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日益由外部深入到内部,这使得文坛不能不相应地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极其巨大的。这种新演变带来的新问题,新问题造成的新挑战,当然不只局限于2015年,但在2015年问题更为突出,挑战更为严峻,却也显而易见。

新的演变带来的新格局、新形态,以及构成的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多以新旧杂陈的方式交织在一起,总体上又呈现出纷繁缭乱的状态,令人目迷五色,难以分辨;而即便是厘清了眉目,找到了症结,又因其盘根错节,犬牙相制,在如何处理和应对上又构成极大的挑战。

这些构成冲击与挑战的问题与难点,择要而言之,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写作的分化。文学写作日趋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分化从大的方面看,有靠近严肃文学的,有偏于通俗文学的。深入底里去看,严肃文学中又有为人生的,为人民的,为个人的,还有为艺术的,为评奖的;为评奖的写作中,还分别有为“茅奖”的,为“诺奖”的。而以网络文学为主的通俗文学写作中,有为兴趣的,为娱乐的,为出名的,为挣钱的,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作为一种个人化的精神劳作,文学写作的各种追求,似乎都无可厚非,但实际上却是大可予以追问的。如果写作只是个人宣泄,只是文字游戏,没有更高的目标,缺少艺术的品质,不考虑读者的观感和社会的效益,这样的疏离世道人心的作品,很可能是既给读者添堵,又给社会添乱。文学与艺术创作中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庸俗现象与低俗乱象,盖因一些写作者秉持的理念只有基本的下线,不求较高的上线。

文学写作作为一种精神劳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成果,怎样在追求个人性中兼顾公众性,在信守自主性中兼顾社会性,在适从市场性中兼顾艺术性,在图求艺术性中兼顾思想性,需要写作者不断检省自己和校正路向,也需要文学从业者和关系人理清自己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判断尺度与健康的欣赏趣味,努力造成不失正鹄的审美风尚和光风霁月的文化环境。

二是传播的变化。文学传播较之过去,既在纸质化的方式上新增了电子化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借用和借重其他方式,使文学传播进而趋于多样化了。

电子与网络介入文学传播,一开始只是网络文学作品,现在则不限于此。纸质作品的电子化,网络作品的纸质化,这种双向转换已是出版领域的常态化方式,这使传统形态的主要以纸质形式传播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走向了电子化。现在不仅图书电子化了,而且期刊、报纸也电子化了。这种电子化延伸到手机之后,手机也变成了移动化的阅读工具,使得阅读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伸与延展。

传播的变化带来的,不仅是在纸质形式之外又有了电子形式,它还打破了传统阅读的静态方式,超越了纸质作品的背靠背的阅读方式。它的动态型阅读,尤其是跟着作者更帖阅读的方式,使电子形式的传播充满了一种读写之间的密切互动,作者留意读者的跟帖,读者介入作者的更帖,这使传统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变为了偶像与粉丝的特殊关系。这种读写互动的共同体,也构成了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最大特征。

文学传播中的另一个新的现象,是影视改编作品对于小说原作的大众化推广。小说改编影视作品,这在过去多见于传统型的纸质作品,但现在则成为网络小说走向读者大众的一个重要方式,许多传布于网络之际的类型小说,通常先改编成影视作品,经由高水平的技术制作与艺术演绎赚取较高的收视率之后,再予出版纸质作品,进而占领出版市场,赢得更多读者。前几年的《后宫甄嬛传》《步步惊心》,近期的《琅琊榜》《花千骨》等,都是极为成功的典型例证。这种运作方式的迭获成功,已使网络小说作者把改编影视作品看成最为重要的传播方式,而网络小说也由此成为影视作品改编的主要来源。

三是阅读的俗化。现在的阅读越来越趋于通俗,乃至低俗,是显而易见的。阅读的这种下滑性变化,有两个方面的主导因素与具体表现。

一个方面是娱乐性的欲求逐步凸显,消遣性的需求不断增强。这些年,随着娱乐化的文化潮流渐成风尚,消遣性的文化消费大力增长,文学作品尤其是流传于网络的类型小说开始注重娱乐性元素和游戏性功能,使得注重消遣与娱乐的文学阅读与文化消费,有了可供选择的丰富对象,供与需的两个方面形成互动关系,构成了一定的利益链条。这些年来,在文学图书的出版销售中,越来越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圈子”里叫好的,一种是“场子”里叫座的,“圈子”里叫好的“场子”里不叫座,“场子”里叫座的“圈子”里不叫好。而那些“场子”里叫座的,要么是官场小说、职场小说,要么是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或者是改编了影视作品的小说原作。总之,一定是故事好看的,意趣好玩的,读来轻松的。

另一方面是随着网络科技蓬勃兴起的电子阅读。电子形式的阅读,带有轻阅读、快阅读、碎片阅读、图像阅读的诸多特征。这种阅读近似于浏览,主要以获取显见的信息与浅层的愉悦为主,与旨在精神陶冶和艺术审美的深度阅读相去甚远,但已成为青少年文学阅读的重要方式。2013年间,广西师大出版社做了一个“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网络调查,数千名网友参与投票,把诸如《红楼梦》《百年孤独》等已有定评的中外文学名著一概投了进去,而且还位列前茅。这里蕴含的问题,既有现在的一些文学读者在观念上疏远经典的问题,也有一些青年读者用电子阅读的方式对待经典的阅读错位问题。还有一个实例是,2015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山东大学图书馆所做的学生借阅文学图书排行榜上,两所大学显示的结果都是《盗墓笔记》排第一。即便《盗墓笔记》属于网络小说中的力作,但仍属于通俗性的类型文学,那么多的名校大学生竞相阅读,不免令人为之惊愕。现在的大学生,应属“90后”一代中精英,而他们在文学阅读上的取向与口味,无疑偏向了通俗。精英阅读尚且如此,其他人的阅读可想而知,这确实让人很不乐观。

四是批评的弱化。当下的文学批评,无论是与批评的过去时期相比,还是与创作的现状相比,都明显地趋于弱化了。这既跟文学批评的自身更新求变不够,未能与时俱进有关,更跟文学创作的发展日益泛化,新的文艺形态层出不穷有关。可以说,现在的情形大致是,相对滞后的批评,面对不断更新的创作,相对萎缩的批评,面对一个不断放大的文坛。

批评的问题,涉及理论的充实、方法的更新、视野的拓展、队伍的建设、力量的整合、新人的培育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切实解决,既要靠批评本身去努力奋斗、不断调整,也要靠整体的文学领域协调动作,通力协作,尤其是有关文学、文化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真对待。

就批评本身而言,如何在共识减少的情况下重建基本共识,在多元多样的状态下彰显核心价值,在文学的认知与批评的尺度上求同存异,形成合力,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批评,如同现在的学术研讨,常常是言说者自说自话,与会者各说各的,看似一样的提法但各有各的说法,似乎同样的概念却有各自不同的内涵,这种情形就导致了共识越来越少,歧见越来越多,宽容越来越少,抵牾越来越多。

更为严峻的问题,可能还是对于以网络小说为龙头的新媒体文学,现有的文学批评,介入的力量既很显薄弱,又很不内在,基本上难以起到以有力的批评影响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实有功效。这既跟现在的批评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构成偏老有关,又跟具有新的理论知识和文化视野的新型人才相对缺乏,理论与批评的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有关。而这样一些涉及全局和代际的问题,显然是批评自身所难以解决的,需要有关领导部门进行全面布局和总体部署。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它的解决,既关乎文学批评的重振雄风,也关乎整体文学的协调发展。

总之,文学的新演变带来了新形态,注入了新活力,也造成了新问题,构成了新挑战。而这样一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新现实,无论是从文学研究上看,还是从文学管理上看,都大大超出了人们已有的文学经验,需要我们在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破解新的难题,探索新的方法,开展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这是新的文艺现实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任务。(本章执笔 白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B.2 长篇小说:现实人生的多点透视

摘要:2015年的长篇小说,一个可喜的景象是现实题材的写作,力作迭现,蔚为壮观,这在小人物的着意刻画、反腐题材的有力深化、情感疲态的多点透视、乡土现实的内蕴拓展等方面,都有精彩的呈现。这一切都表明,我们的作家在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中,因为人生体验与艺术历练两个方面的不断长进,他们的创作更具艺术的勇气与生活的底气,从而也使整体的长篇小说创作更接地气,更具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命运 反腐题材 情感疲态 乡土现实

在长篇小说越来越受到文坛内外广泛关注的今天,人们对于长篇小说的期待也会越来越高。但长篇小说的创作发展并不会因为人们的热切期待而随之逐年攀升。更为常见的情形是,因为介入创作的作者越来越多,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长篇小说越来越呈现出总体样态丰繁而重头作品较少的情形。这也意味着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发展平稳,收获平实,将会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形态。

从国家新闻出版有关部门得到的数字表明,2015年的长篇小说年产量约在5100部。如果再加上发表于各类文学期刊的200多部长篇小说,长篇小说的年产量在5000部以上,当是现在创作与生产的一个基本规模。这样的一个生产总量,表明长篇小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一直在稳步前行,持续增长。

如许数量的长篇小说,使得人们的跟踪阅读的频率越来越高,更使得宏观考察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从数量众多的长篇小说作品中,抓取其重点,找出其亮点,以点带面地去把握年度创作,秉要执本地去概述基本面貌,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从这样一个角度去打量2015年的长篇小说,我以为,在现实题材的书写方面,聚集了较多的名家力作,涌现出不少的新人新作,并于直面现实中兼有广度与深度,表现生活时匠意中辙见锐意,可能是2015年长篇小说创作最为突出的重点,最可关注的现象。

在长篇小说创作中,现实题材一直都是重头戏。但在2015年,现实题材的写作,不仅名家与新秀一起上阵,而且在现实领域的开拓、生活层面的勘采、人生底蕴的探掘等方面,都较前表现出不主故常的创意、钩深致远的深意,使得这些现实题材的作品,或因内蕴独到而令人回味无穷,或因写法新异而令人为之惊喜。这或可表明,我们的作家在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中,因为人生体验与艺术历练的两个方面的不断长进,他们的创作更具艺术的勇气与生活的底气,从而也使整体的长篇小说创作更接地气,更具生气。

一 小人物命运的独到勾陈

小人物,也即茫茫人海中的普通平民、生活底层中的芸芸众生。这样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占据着大多数,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常常当不了主角,更多的时候是像在舞台上“跑龙套”一样的角色。但在2015年的长篇小说中,不少作品都以写小人物为主,让小人物担纲起主人公的角色,并以其坎坷命运中的坚韧与担当,既显示出其质朴的个性本色,又闪耀出其良善的人性亮色,让人们由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看到小人物在生活中的艰难成长,在人生中的默默奉献。这种把小人物写成大角色,并让人掩卷难忘的写作,集中体现于迟子建的《群山之巅》、陈彦的《装台》、东西的《篡改的命》、刘庆邦的《黑白男女》等作品。

迟子建的《群山之巅》,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没有荡气回肠的事件,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甚至从字里行间中你也很难发现谁是主角,谁是次角。但由辛开溜、辛七杂、辛欣来三父子,串接起“龙盏镇”的芸芸众生与他们的前世今生。作品在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叙述中,既在细切描述一个个小人物迥不相同的独特性情,又在相互勾连的命运交织中,大笔书写家人、亲人与乡人之间的爱与被爱,伤害与被伤害,逃亡与复仇,以及诡异与未知。以奇异的人物,抒写变异的人性、吊诡的人生,似乎是迟子建的拿手好戏。但由每一个人的怀揣着受伤的心,努力活出人的尊严,觅寻爱的幽暗之火,却把人心里和人世间潜藏着的“温暖和爱意”揭示了出来。作品在平中见奇的故事中,描写常中有异的人物,由传奇与真实相衔接,历史与现实相交融,来细切描画历史演进中的社会阵痛与普通人物的心理隐痛。

陈彦的《装台》中的主角刁顺子,是装置舞台背景与布景的装台工人。他们与舞台有关,又与上台无缘;与装潢有关,却是十足的苦力。顺子他们要面对不同的剧团与舞台;还要面对不同的导演与台监,经常看脸受气,有时还得挨宰受骗。回到家里,又因大女儿菊花总是恣意刁难新任妻子蔡素芬,也是吵闹不休,纠纷不断。但就是这样一个步履维艰、自顾不暇的装台人,却硬是承受着种种苦难,忍受着种种伤痛,以自己的瘦弱之躯和微薄之力,帮衬着一起装台的兄弟们,关照着他所遇到的不幸的女人,渐渐地显示出俗人的脱俗与凡人的不凡来。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装台人,却在艰窘的人生中释放出如萤火虫一样的自带的亮光,这份亮光也许还不够强盛,也不够灼热,但却在自己的默默前行中,映照着别人的行程,也温暖着他人的心怀。这样的小人物,让人们读来倍觉亲切,读后心中充满敬意。

东西的《篡改的命》,以汪槐、汪长尺两父子的个人命运不断被人篡改,而自己又无力挽回的坎坷遭际,把小人物无常又无奈的人生处境几乎写到了极致。汪槐当年在水泥厂招工时,分数上线却没被录取,十年后才知道自己被副乡长的侄子顶替。由此汪槐才格外在意儿子的命运,并为儿子汪长尺高考被人顶替不停抗争,不慎摔成重伤。汪长尺为还家债进城打工,却因讨薪等纠纷陷入各种纠葛,生活的难题一个接着一个,使他被迫在堕落与坚守之间转换与蹉跎。他的命运,不仅自己无从把握,而且被不断加以改写,为了不再当“屌丝”这个微薄的愿望,几乎要一家三代人苦苦挣扎和不懈奋斗。小说的故事初看时似乎充满戏剧性,即至结尾才从透彻的悲凉中感到无比的真实。作品叙述的从容不迫与故事的惊心动魄,基调的冷酷严峻与情调的内在炽热,既使作品充满艺术的张力,又将作者的艺术上的老到表露无遗。

刘庆邦的《黑白男女》,镜头对准矿难之后的四个矿工家庭——周天杰、老吴儿媳郑宝兰一家,卫君梅及两个孩子一家,蒋志芳母子一家,半疯半痴的王俊鸟一家,他们既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又是创伤累累的困难户。但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练之后,困难就变得寻常了,生活也显得简单了,亲情更显得重要了。向死而生,相互支撑,就成为四家人的共同追求。

作品看起来是写矿难造成的种种后果,实际上写灾难无端降临之后,普通人的自我疗伤和自我奋起。作品通过身患癌症的周天杰、失去丈夫的卫君梅和浑浑噩噩的郑宝兰等人各自不同的人生沉浮,既写出了他们在灾难之后的命运抗争和精神成长,又由这些人物的走向自强相互砥砺,写出了绝望中的希望,冷酷中的温暖,揭示了友善的人情对于纷乱的人际的内在粘连,良善的人性对于艰难的人生的暗中支撑。与作家之前的矿区题材作品相比,《黑白男女》不仅通体渗透着一种人生的达观与人间的大爱,而且突显了作家雄浑博大的人文情怀与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二 反腐题旨的多点深化

因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物质丰裕,以及欲望膨胀与观念变形等诸多原因,贪腐现象与反腐败斗争,已成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甚至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常态。因此,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含有贪腐与反腐内容的小说就在改革题材小说的写作中逐步凸显,之后又与官场的权力争斗结合起来,形成写实性小说的一个重要门类——官场小说。在这个意义上,官场小说与反腐小说难解难分。

在2015年的长篇小说中,一些涉及贪腐与反腐题旨的小说,不仅以触及高层人物和敏感领域显现出作家的锐意与勇气,而且由反腐入手,深入到贪腐者与反腐者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从价值观的错位、人生观的博弈等精神的层面,探悉了腐败现象的前因后果,多方面地深化了反腐小说的题旨。这类作品中卓有代表性和突破性的,主要是周大新的《曲终人在》、陶纯的《一座营盘》、宋定国的《沧浪之道》和余红的《琥珀城》等。

周大新的《曲终人在》在采访手记式的纪实性叙事中,涉及省长欧阳万彤的方方面面,都与“反腐”不无关系,却又远远超越了“反腐”本身。作品里的主人公欧阳万彤是从基层干部一步步升到省长高位的。但这个过程却危机四伏,充满凶险,因为环绕着他的贿赂方式无奇不有,行贿者也此起彼伏、“前仆后继”,这些都令人防不胜防、难以抵挡。可以说,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并与之巧妙地进行斗争,是他最为日常也最为艰巨的任务。而他所以能够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是因为他时时告诫自己:随着职务的上升,“仍然脱不开个人和家庭的束缚,仍然在想着为个人和家庭谋名谋利,想不到国家和民族,那就是一个罪人”。这样的不想成为一个罪人的告诫,实际上正是一种为官清廉的基本理念。这使他虽非反腐的英雄,却是拒腐的斗士,这对于大多数干部来说,要更为难得。这个人物形象,在当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有其正向的独特性,也有其艺术的典型性。

陶纯的《一座营盘》,以两个一同入伍的战友的对手戏,触及到部队在一个时期熔炉与染缸兼有的两重性,这样浑象的环境氛围,既可能使奋进者得到锻炼,也可能使投机者得遂其愿。耿直而憨厚的布小朋,只想在部队好好打拼,实现献身军队建设的人生理想;而一同入伍的孟广俊,则削尖脑袋投机取巧,利用一切机会打通关系,营造利益链条与人脉关系。事实上,一身正气的布小朋处处碰壁,而一身邪气的孟广俊则顺风顺水。作品在两个人没有硝烟但又惊心动魄的争斗与较量中,更多地揭示两个人分道扬镳背后的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作品的新异与深刻之处,不只是大胆触及了部队系统一个时期的特殊矛盾与腐败问题,而且在直面反腐现实时,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的揭露与鞭笞,而是把眼光投向人物的精神层面,深入透视主导着人物言行的信仰反差与信念博弈,这不仅使作品里的人物更具立体感,更把反腐题材的写作在思想内涵的层面上给予了有力的深化。

宋定国的《沧浪之道》,以南吴省的省会城市江河市为舞台,既塑造了为人耿直、为官正直,“在反腐问题上六亲不认”的市委书记李毅的正面形象,又描画了“深谙政治潜规则,善于经营的隐形贪官”省长祝一鸣的反面形象。真理在手的李毅和支持他的省委书记黄春江常常对心术不正的祝一鸣无可奈何,是因为祝一鸣从当县委书记开始,就一直为着自己的谋官争权苦心经营官场的人脉关系,相继攀上了位高权重的中央“老首长”和德高望重的北京“老太爷”,以此作为自己进行政治运筹的稳固靠山。正因为有“老首长”的招呼、“老太爷”的余威,仗势弄权的祝一鸣不仅无人阻拦,而且“带病提拔”,当上了经济大省的省长。在行贿与受贿的描写上,作品与一般的反腐题材作品不同,主要以祝一鸣对“老首长”奉送高价文物,对“老太爷”经常高唱颂歌,写出了当下高层官场腐败的新形式——“雅贪”与“雅贿”。因为作者心怀义气,笔力硬气,作品在正与邪的较量中,充满了豪气与正气。

余红的《琥珀城》主旨是在讲述房地产企业家杨奕成如何由“五铺场”起家立业,逐步建立“琥珀城”的地产王国,而后又深陷资金短缺等困境的故事。在这一地产故事的背后,却揭示出了主宰地产江湖的看不见的大手——“关系”。商界的杨奕成、罗立耀、宋小娇,政界的周明远、关远山,服务界的秦小金等,都是通过“关系”勾连起来、密切互动,成为“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他们在无形中构建欲望与利益互通共享的小团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无形中使商业、产业、行政原有的规则黯然失效,使该有的权力职责失了形、变了味,成了可以拿人情去攻取、拿资本去换取的交易。找人与被人找,求人与被人求,事实上成为“琥珀城”的另一重社会真相。作者由此提醒我们:这种深隐于病态现实背后、由传统习惯与人际观念构成的“关系”痼疾,是房地产业动荡之根,更是社会腐败之弊。把人们沉浸其中又习焉不察的“关系”病灶揭示出来,让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正是《琥珀城》的深层意义与重要价值。

三 情感疲态的深度审视

爱恋作为人性之本能、情感之结晶,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书写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正如凡·高所说的那样:“爱之花开放的时候,生命便欣欣向荣。”但爱恋又如人生中的长跑,既需要经验与技巧,更需要激情与体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与爱情,就是这样在博弈中互动,在互动中前行的。2015年的长篇小说,不少作品都集中描写了爱情与人生的内在关联与相互影响,尤其对中年男女的爱情疲惫中的困惑与迷离、自省与自救,观察细切,别有洞见,写出了这个时代爱情遭遇到的新的问题,也写出了这个时代情感生活的特有色彩。这些作品中,尤以张者的《桃夭》、弋舟的《我们的踟蹰》、韩东的《欢乐而隐秘》、薛燕平的《作茧》最为突出。

张者的《桃夭》,从某大学的法学研究生群体写起,由他们重返校园参加同学会想找到过往青春的痕迹,但看到的却是面目全非的景象,作品的镜头由缭乱的校园摇向波动的社会,镜头渐渐聚焦到人到中年的邓冰,由邓冰大学时期的陷入三角恋,之后与张媛媛的离婚、与白涟漪的闪婚,讲述了一群曾心怀文学热忱的法学专业大学生30年后在人生与情感上的双重危机。单从职业上看,他们都堪称业内的成功人士,但爱情的失意与婚姻的失败,却搅和得同学关系满目疮痍,各自的人生未能遂意。爱的意愿依然炽热,爱的结果却十分惨淡,都源于爱的能力越来越低。邓冰个人的难题,实际上已成为当下中年男女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作品在寻找友情的同学会却生发出同学之间的许多嫌隙,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日常生活中的偷情、行贿等情节中,寓含了令人思忖的反讽的意味。隐含于鲜活的生活故事中的反讽,潜伏于字里行间的诘问,使得作品充满了反思性与对话性。

弋舟的《我们的踟蹰》由女主人公李选纠缠于张立均和曾铖的三角恋情而难以自拔,写出了都市男女由时空距离、性爱分离,造成的精神的迷茫与情感的踟蹰。女主人公李选离异后带着小孩重新开始工作,很快就陷入了与现任领导兼情人张立均和昔日小学同学、如今是画家的曾铖的情感纠葛当中难以自拔。周旋于张立均和曾铖之间,李选在不停地犹疑和判断,而两位男士也在与李选的交往中,时时踟蹰,时时追问。他们遇到的共同问题是,在人到中年又步入焦躁的时代之后,是否还可以相爱?应该如何相爱?他们在行动上一再踟蹰着,也在心里不断地探问着。作品的叙述细密绵长,释发出的意蕴也余韵悠长。是什么让人踟蹰不前,能否走出踟蹰状态,踟蹰看似是困境一种,其实又蕴含了多种可能。在写作这部作品时,作者的姿态从容不迫,文字也细密绵长,这使人物的微妙情感有声有色,人物的心理活动可触可感,作者擅于描写人之情性、透视人之心性的不凡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韩东的《欢乐而隐秘》,在林果儿、张军、齐林的三角恋爱故事的叙述中,引人入胜的现实性中隐含了令人迷离的超现实性。林果儿在与张军的同居生活中先后七次堕胎,他们听从好友秦冬冬的建议,前往须弥山祈祷超度小婴灵。途中结识富商齐林,齐林对果儿一见钟情,张军希望林果儿接近齐林以便骗钱。齐林在与林果儿的交往中发现她的不轨意图后提出分手,但身体和情感生活也被彻底拖垮,当林果儿意识到自己真的爱上了齐林,并欲与之生子结婚之时,齐林却殒命悬崖。在秦冬冬的开导下,她决定与张军结合,让齐林的灵魂回归到她的腹中。小说故事是现实性的,味道却是寓言性的。镜头看似对准着当下男女的爱情迷茫,扫描给人们的,却是当下社会存在着的同性恋、堕胎、素食、宗教迷狂等“非常规”因素,乃至存在之荒谬。林果儿的爱恋发生在这样一个缭乱又暧昧的氛围,确实也很难正常。作品以轻松的文字表达忧伤的情感,以敏动的感觉寓含隐秘的体验,显示出作者在看取人生和把握爱情上的内敛与老辣。

薛燕平的《作茧》,以人到中年的女编辑周玉瑾在疲惫婚姻中的爱情出轨,细切入微地透视了中年女性在工作事业、婚姻与家庭等几重压力之下的悄然变异:更年期的到来使得她性情大变,为人恪守妇道传统的她醉酒之后又与男同学发生了一夜情。家人和男同学都没有把她的一夜情当成一回事,而她却怎么也走不出来,总是纠结于没有爱情就不会有一夜情,有了一夜情一定就是爱情。这是立于传统观念的守成,还是为一夜情寻找理由,抑或是对婚姻疲惫的无意识反抗、精神压抑的自我释放,确实都不好简单判定。与周玉瑾的这种情感迷离、精神撕扯相联系的,是她所在的出版社由于经营不善,面临被收购的危机;丈夫范磊由于交友不慎,差点被卷入反腐风暴。面对内忧外患,她为之焦虑彷徨,却也渐渐坦然并坚韧起来。作品以轻松而有趣的文字,书写一个沉重而有味的故事,看似是在为中年知识女性吟唱一曲挽歌,但挽歌之中又显然暗含了颂歌的成分。

四 乡土现实的内蕴拓展

乡土题材在当代长篇小说写作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与现代中国是由乡土社会逐步发展而来有关,也与作家们更为熟悉乡土生活和深怀乡土情结有关。但在2015年,有关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数量明显减少,而出自小说名家之手的乡土小说更是凤毛麟角。但乡土生活并没有淡出小说家们的视野,乡土文学的书写也并没有退场,另一些相对年轻的实力派作家,从他们的立场与感受出发,用并非传统的视角打量乡土现实,用不无新锐的眼光看取乡土变异,他们或主写乡土持续变动带来的种种社会性问题,或书写乡土文脉与文明在女性身上、家族之中的延宕与承续,以对乡土现实的内蕴的深度开掘,使乡土小说写作呈显出了新的活力。这类作品中,值得关注的作品有王华的《花村》、周瑄璞的《多湾》、刘春龙的《垛上》、冯积岐的《关中》等。

王华的《花村》,从女性作者看女性乡民的角度,揭示出当下农村在变异中给人们带来的种种隐痛。那些都爱以花朵命名的花村女人,却没有享受到如花的人生,相反却各有各的不幸:李子在男人纷纷进城之后,离了婚并选择了与留守村里的木匠等开发一起过活,但等开发也进了城之后,她便失望地放纵自己;栀子以数硬币、喝酒化解男人走后的亏空,她选择了与李子不同的对抗方式,她喜欢用“心”为自己的生活设定范围,她对傻子部落的好、对于张久久的宽容、对于张大河的敬爱,使她成为了花村的女人中最特别的一个。但即便如此,她也选择了进城,因为“人去了家就有了”。作品描述了花村女人初尝了男人进城挣钱带来的兴奋与憧憬,又承受了男人从城里带回的身体梅毒和心理颓败,直至男人们把回家当成驿站,她们也终于决定走出村庄。作品由乡村女性的遭际,触摸她们的心性,叩问他们的命运,真实无欺地揭示出当下的农村,在生产与生活都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日益呈现出的空巢、空床与空心的困境,及其派生出的新的社会矛盾与心理问题。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熟悉与热爱,对农村女性的同情与理解,使得作品故事真实而生动,人物鲜活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使两者真正做到了水乳交融,桴鼓相应。

周瑄璞的《多湾》,雄心勃勃地书写了豫中一个家族四代人的故事,而把整个故事串接起来的,却是媳妇熬成婆的乡间女人季瓷。季瓷自嫁给章守信之后,就一心一意地生孩子,过日子,本分为人,勤俭持家,尽自己所能养家糊口,教儿育女,使并不富绰的章家,穿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与风雨,成为人丁兴旺的、四代同堂的大家族。季瓷的人生信条通俗又凝练,简单而实用,那就是“忍字没有饶字高”,“省的就是挣的”。她精明又豁达,坚韧又耐劳,善良又勤谨,朴直又细腻,她既是中原劳动女性的杰出代表,又是中原乡土文明的典型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主要是以季瓷对乡土大地的深谙、热爱和持守,对乡土文明的承继、运用与传播,来着意表现女性与乡土的内在缘结,以及女性与家乡的密切关联。无论是到外地工作的,还是到别处上学的,章家的后人总会梦见奶奶季瓷,从而在情感上得以还乡,在精神上得到慰藉。从妻子季瓷,到妈妈季瓷,再到奶奶季瓷,一个平凡乡间女性在岁月的沧桑流变中,释发出了自己惊人的能量,也使自己闪耀出不凡的光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