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讲堂: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22:29:28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世秋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大微讲堂: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

北大微讲堂: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试读:

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

作者:张世秋排版:辛萌哒出版时间:2018-01-01本书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绿色善治促社会发展

非常感谢姜老师的过誉之词,因为在学校里面其实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员,在这个校园里成长,与同学们教学相长。刚才忘了问一声,大家晚上好!

刚才的短片大家都看了,我经常去为这个短片做广告,片名叫《家园》,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找到,而且没有版权的问题,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我经常向一些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宣传但是他们不爱看,后来我说其实第一,你可以把它当作很好的音乐去听;第二,这是全球惟一的只是用俯拍的方式来展现我们周围的环境之美的一个宣传片,而且更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自然之美,还包含了很多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的互动和互相作用,会引发很多的思考。

在开始讲之前我还得做一个解释,我们经常说墨菲定律是处处都在的,就是你发现你要干什么活的时候总会出错。比如我今天特别友好地把我的电脑借给了另外一个人拷贝东西,然后病毒就种在了我的电脑里,还好我有昨天的备份。但是如果你们了解北大的教员的话就知道,不到最后一分钟的时候课件永远都不是最新的版本,所以假如这个版本中我有一些片子是没有来得及删掉的,希望大家多包涵。

开场讲得够多了,现在进入正题。其实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的核心问题,即环境保护是否能为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向更良性的社会治理带来一个可能,或者换句话说,它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切入点?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所以我的题目就是“通过绿色善治促进社会进步”。更具体一点来说,或许这个国家可以通过一种绿色新政的方式来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协同整合的这样一种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绿化程度的加快,我们相信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变革同样有可能促进这个国家改革的深化。在讲之前我想先热热身,因为姜老师提到了一个主题词:雾霾。在座的同学能再说一到两个主题词吗?PM2.5?核辐射?哦,牛奶河。

我记得十几年前,在老地学楼的办公室里,唐孝炎院士带着我们很多人讨论在跟决策者和公众说PM2.5的时候用什么词汇呢,我们要怎么把它翻译过来呢?朱彤老师、张远航老师等等都提出说这应该叫超细颗粒物,算是标准的翻法,但是很长,也有人开玩笑说叫下午两点半。可是现在我们发现曾经被认为不可能为公众所了解的PM2.5几乎成了每一个人的口头禅,而且每一个人见到我们就说你研究PM2.5吧?那个东西有毒吧?那么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呢?当然有很多学历史的人可以去追根溯源,但是我们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12月份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告诉很多人说不得了了,北京的空气严重污染,而且是有毒的水平,由此就引发了一场关于环境质量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我们身边的空气是否有毒和有害等等这样的一些争论。

2011年的时候,人们给北京找了另外一个词汇,说首都除了叫“首堵”之外,还可以有另外的一个词叫做“雾区”。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雾霾的话,我们会觉得看到非常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朦胧之美,但是这种朦胧背后其实隐含了这个国家和我们很多人的担忧,而且这种担忧不仅仅局限在中国。有好事者发了这张图片说这是故宫,你看见了吗?很多人说看得见,可以想。不仅仅是在北京,我们看到北京与周边地区,整个的华北和华中地区都受到雾霾的影响,这是河北沧州、吉林、山东、哈尔滨。在2011年的时候,人们觉得把身体锻炼好了就可以抵御空气污染的影响,而到今年北京市政府公布说遇到大雾天气请大家避免室外活动。

我们大家都知道,空气污染发生之后在短期内人的身体就会有快速、急性的反映,特别是婴儿、妇女和老年人。这是儿研所的一个数据,说去年12月他们的门诊量上升了20%。另外,在大雾的情况下,交通堵塞、封路、航班取消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这是去年雾霾的时候。我们看到人们的应对行为是如此之快速,12月4号那一天,淘宝网上的口罩日销量达到3万多个,是平时销售量的两倍,而且在5号这个数量还在继续增加。

很多人说,北京市的污染太难受了,都能进到我的嘴里,有很牙碜的感觉。最重要的是,人们在坊间各种传闻说我身边的空气是否是被污染了,或者我呼吸的空气是否有毒的同时,很多人去关注美国大使馆和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之间的巨大的差异。当然,我们学过科学的人都知道,你很难将在一点上测量的(数值)和一个在若干个点进行长期不断地平均之后得到的数值(进行比较),但是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就需要一个解释,为什么有这样的一个差距。

在这样一种不信任的情况下,2011年就开始了“我要测空气”的这样一种行动。那么始因在哪里呢?很多人到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要求公布数据,说我们需要知道实情,而环保部门的人会告诉你说,我们数据的指标表明空气还是处在良好的水平上,当然偶尔也有不好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买了简单的测试仪带在自己的身上,随时监测自己身边的空气质量情况。一方面这算好事,本来环保人员花费数十年向公众解释,其实除了二氧化硫和其他问题之外,细颗粒物更值得我们关注,但却是没有人听。而一夜之间,这样的一个象牙塔里的名词变成了一个大众词汇,但是另一方面,不好的是,人们把pm2.5当成了惟一和最重要的污染物,使得pm2.5成了空气污染的代名词。

在pm2.5这个事件上,公众对数据的置疑、对解决方案的要求、对良好空气质量的诉求等等很快得到了政府的响应,这是中国在公共领域受到公众置疑后政府部门做出响应的一个很好的范例。政府很快制定了应对方案,比如说我们马上就在各个监测点布置相应的监测仪器和监测设备,公布数据,各个区域都制定了自己的pm2.5的达标或控制方案。这一切的一切,在2011年大家讨论2012年是否要到世界末日的时候就过去了。我有时候会跟很多人讨论,他们会说pm2.5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政策,有了策略,也有了目标,所以相信一切都会好的,虽然目前这一切都是在似乎要解决的过程当中。

有网友在2012年3月1号到2013年3月5号拍的这一段期间里北京天空的情况。因为很多网友说,测数据我不在行,那是需要有质量控制的,但是天空蓝不蓝,我是可以直接感受到和看到的。所以这就是过去一年里,我们在北京东三环某一个楼房窗外可以看到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今年的1月份,前所未有的持续时间如此之长、污染如此之严重、范围如此之广的“雾霾事件”发生了,由此有人把这个事件叫做“雾霾中国”。两会期间也不太争气,代表来的前一天天气特别好,所以很多人说,早知道这样代表就早点来,空气污染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很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老天爷对北京市的空气污染管理也是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更有甚者,美国的脱口秀节目,说“Things may be bad, but at least we can’t chew our air”,说中国有很多奇迹,但是美国人民你们也不要太羡慕嫉妒恨了,因为至少我们呼吸的空气还不至于咯牙,我们还不至于呼吸中国的这么肮脏的空气。还有人做了很多的实验,说我不知道我的肺里怎么样,但是我可以装一个过滤器,看一下1个小时、2个小时、3个小时到48个小时之后,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在两会期间,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的屏幕上是蓝天白云的、我们所有人的梦想之地,而周边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这样的一张图片特别明显地展示出我们在这个社会里面临的一些困惑和问题,我们有梦想,但是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是有足够的距离的。因此在这个时候,大家就把清华大学著名的校训改了,叫做“厚德载雾”和“自戕不吸”。

关于pm2.5,我们到底知道什么?每一个人都可以说很多,但是好像再往深里说的时候,又都说不清楚什么。比如说,机动车到底贡献了多少?北京市的空气污染pm2.5到底来自于哪个区域、哪个污染源?我们到底是该控制机动车,还是该把燃煤换成天然气?换了天然气之后,我们的臭氧层问题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等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个不那么学术的研究,就是简单地估算一下1月份的时候,这次雾霾事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直接损失。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有的数据都是从公开报道上拿到的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以相对不那么准确的数据,我们用最保守的方法估算出来,即便下限值——无论如何去改这个数据都不可能再低的一个值——也达到了大概230亿元,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损失。

除了pm2.5以外,我们还有其他的问题,这是蓝藻水污染的问题,这是内蒙古的矿山开采带来的草原破坏的问题,这是热江的水污染的问题。大家都看过一个电影叫《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现在似乎是在经历一个永不消逝的污染的进程。

作为惟一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保部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公众马上就发出自来水能喝吗、为什么企业向地下进行深层的排水、有没有恶意排污的现象等等这样一些叩问。终于因为空气污染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这个国家的公共部门开始从“你们到底要什么”这样的一种质问,到“我们该要什么”这样的姿态。其实很多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中国现在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什么?我经常会被问到,知道问倒,我说我真的不知道。如果你20年前问我的话,我很容易回答,现在问我的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认为重要的东西是我的个人感受,而我的学术背景告诉我有另外一些东西的存在。比如,就水的问题而言,如果你觉得水不安全,如果你有经济承受能力,你可以去买矿泉水替代。那么另外一些问题人们会觉得没选择,比如空气。大家都知道这么一句话,终于因为空气的问题,让所有的人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平等和公平。

经过刚才的这样一个热身,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造成的破坏,这个国家因为环境污染引发的纠纷甚至冲突,其实是一个不断加剧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环保部门和信访部门收到的群众举报数量增加得非常快,大概每年以百分之二十几的速度在增加。因此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本身该不该保护的问题,而且已经开始成为决定社会能否稳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一个高的环境代价下实现的,已经没有太多人去置疑。现在怎么看待中国的环境问题,我想有这样几个要点:

第一,我们虽然没有足够的数据说明中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到底是在被控制当中,还是在恶化当中,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即便我们的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了控制,但是随着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害以及人们为了防治污染所需要的公共开支一定会是持续增加的。大家只需要想象一下,1998年的大洪水如果发生在今天,同样的量级所带来的损害一定是更大的。

第二,环境污染是一个累积性的问题。有人把环境叫做化学炸弹,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因此环境风险其实是在不断加大的。

第三,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迅速上升的趋势。我们刚才讲的似乎都是突发性的事件,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已经和土地问题一样,成为未来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利益冲突主体和资源,因此必然要通过协调和利益调整的这些手段来进行缓和,那么与公共权力将如何被使用,私人权利如何能够得到保护,都成为未来环境管理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一个大的命题就是,在面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情况下,环境管理到底该不该转换模式?如果换的话往哪转?它是一个战略性的问题还是个战术问题?战术问题是大家一步一步走,有一个很清晰的路线图,战略需要一种远见,需要一种决心甚至是魄力。

回到我刚才说的,环境公共治理模式是不是能够成为中国公共治理模式变革的一个案例或者是一个切入点。中国的公共问题包括教育、卫生、环保等方面,环保在公共治理领域中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第一,它和其他问题一样,都是与所有人相关,但是在最近开始引起所有人的关注;第二,公正地讲,环保方面最有公众参与的基础,因为环保法明确规定,公众有参与环境保护方面相关公共事务的权利;第三,环境保护领域有非常多的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从最开始作为草根非政府组织,到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决策,到压力集团,组织的形式比较多样性;第四,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讲,中国政府在环保领域的公共部门一直与媒体、公众之间有尚可认为是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互动的历史。

我刚刚讲的引子很长,一是希望给大家热身,另外也是给后面讲的内容作一个铺垫。谈到中国管理环境制度的变革或绿色善治,我们先来了解国际上的背景。在全球范围内,有两次非常重要的环境革命,一次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因为《寂静的春天》这样一本书引发了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对立的还是可以协调的争论。而当时主要的结论就是:为了维系我们的环境基础,必须限制经济增长。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是这样一种比较极端的论断引发了社会很多的思考,并进而引发了第二次环境革命。第二次环境革命始于1987年布伦特朗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到了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假如我们的社会可以寻找到一个好的制度和好的政策的话,我们是有可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共赢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一定要限制经济增长来实现环境保护,而是要通过有质量的经济增长来保护环境。未来的N多年以后,可能有人说这段时间发生了第三次环境革命,那我们就是亲历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处在这场变革的中心。而当前这场变革的核心要点是:第一,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第二,因气候变化引发对高碳和高能耗产业的压制;第三,由于国际社会对可再生能源、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使得很多企业愿意为未来的市场前景快速地进行技术的革新。如果这次是第三次环境革命的话,它将比前两次影响更为深刻,因为它影响到技术、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全球格局的变化。

无论是国际上还是中国,都在因为环境问题,提出“我们治理的模式是否适应这样的客观变化”的问题。从全球来讲,像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概念,也像pm2.5一样,逐步进入到公众视野。2010年,为了应对全球的环境问题,应对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联合国提出通过绿色新政来改进全球环境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做的有利点在于:第一,投资环保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回报;第二,投资环保可以解决很多的就业问题,同时它创造的综合社会效益远高于其他部门。几个基本要点就是,把绿色经济作为全世界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的经济形态,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推动和解决全球的就业问题。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也做了更进一步的讨论和承诺。

我们并不仅仅是因为国际上有这样的趋势才遵循这个趋势。中国除了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人口最多的国家所面对的环境压力之外,公共环境治理变革也有很多其他的背景要求。比如:第一,我们现在的社会处于经济制度的转型过程中;第二,我们现在的环境管理制度存在低效率、不公平以及高成本的特征,这也是改革的动力。因环境引发的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我们原来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不得不向精细化、弹性化,同时又注重利益协调的方向转变。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使环境治理的方式不仅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增长,而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经济发展——大家知道,增长和发展是不同的概念——并且促进社会进步。

今天在座有一些同学不是环境科学专业背景的,所以我们在继续讲之前,先对环境问题的特征做一些额外的解读。在1933年,有人曾经对资源,包括环境做出这样一种解释,就是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都可以叫做资源。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这是有用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有用性,还要具有可利用性,也就是说可以利用资源来满足我们的需要,当然所有的东西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讨论其有用性。日本综合地球研究所的立本教授曾经在北大做过一个讲座,他说其实环境就是我们周边的世界,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主观感知,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存在一个问题,或许对一条鱼而言可感知的环境是周边的鱼缸,但是在可感知的环境之外有一个更大的环境。在这样的理念之下,现在的环境科学有了很多更深入的发展。环境学院的叶文虎教授在1993年讨论环境科学发展以及学科建立的时候,强调,过去我们认为环境是指水、空气、土壤等独立的要素,但实际上环境不仅仅包括这些要素,更包括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的状态,这是一个整体的环境质量的问题。

无论我们怎么去理解环境,或者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自然科学得到很多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当今世界,我们看一下环境对于我们具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我们这里的同学年龄都太小,有个别资深一点的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