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世界2015年第7期(电子杂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2:21:29

点击下载

作者:科幻世界杂志社

出版社:科幻世界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科幻世界2015年第7期(电子杂志)

科幻世界2015年第7期(电子杂志)试读:

科学

科幻和科技的共生(上)

文_赵 洋预测科技还是预测未来?

2007年底,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回忆起了五十年前的一桩往事:“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造卫星,只过了五分钟,全世界就都明白过来了。尽管我写作、谈论太空旅行已经很多年了,那一刻仍然凝固在我的记忆中:我正在巴塞罗那参加第八届国际宇航大会,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发言之后,我回到宾馆房间休息,这时候苏联的消息传了过来,我被记者吵醒了,他们请我就此发表评论。我们的理论和推测突然间就成真了!”

作为一位成功的科幻作家,克拉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技术预言并不是以科幻的形式发表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想法,最早是以论文形式发表在1945年的《无线电世界》上的。在这篇名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技术预测文章中,克拉克用一系列图表和方程式,论证了“空间站”驻泊于赤道上方三万六千公里的轨道上,就可以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转;多个“空间站”作为中继,就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通信网。

尽管科幻大师最引以为傲的科技预言不是以科幻的形式发表的,科幻是预测并普及未来科技发展的最佳载体,却是人们的普遍共识。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读懂专业论文,但大家都能看懂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产生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是文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自然反映。科幻(包括小说、影视、漫画等表现形式)主要展现想象中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自诞生以来就凭借着新技术或新发明来吸引读者,科幻的描绘对象往往处于未知范畴中,所以常常给人以预测未来的印象。但是,真正能实打实准确预测未来的科幻作品屈指可数,大多数科幻小说作者只能预测科学及社会的某个方向和走势。

H.G.威尔斯曾表示,严肃的思想家们应当冷静、真实而客观地去描写那些伟大的、正在改变人类命运的“机械和科学的进步”。但要把握这种进步谈何容易。著名的科幻作家往往在其重要作品里“遗漏”现实中即将产生的重大发明。凡尔纳在1870年创作《环月旅行》时,无线电通信还没有出现,到威尔斯创作《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时,现实世界已经进入了马可尼之后的时代,主人公方能够利用月球人的无线电发回他的考察见闻,但虚构太空飞行却是以反重力金属进行的。20世纪40年代,阿西莫夫创作《基地》首卷时,银河帝国中竟然没有电子计算机。《世界之战》引起戈达德对星际飞行的无限遐想曼哈顿工程可溯源至威尔斯的《获得自由的世界》《星际穿越》促进了公众对天文学和太空探索的兴趣

科幻不仅在预测新技术方面作用有限,而且也不善于对科学发现作出预测。很难找到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新的科学概念是由科幻小说家首先提出来的。对科幻的这一弱点,刘慈欣认为,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极其尖端、高深的水平,一般人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很难理解它们,也就很难领略到其中的超级想象力。所以,在这一点上人们都弄反了——不是科幻给科学以启发,而是科学赋予科幻以灵感和创意,带动科幻发展。

反倒是在近代科学萌芽时,科学发现曾与幻想有过那么一段纠缠不清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穆蕴秋在博士论文《科学与幻想:天文学历史上的地外文明探索研究》中,梳理了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的星际旅行幻想小说,发现科学与幻想之间是接壤的,二者的边界其实是高度开放的,科幻其实可以被看作科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果把对新发明和新技术的预测作为衡量科幻小说的首要价值,那么,科幻小说中涉及科技内容的准确性和推理的合理性就将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凡尔纳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评价威尔斯的《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我没看出他的作品与我的作品有什么可比之处……我觉得他的故事没有很好的科学依据……我运用了物理学。他编造了物理学。”有趣的是,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可能正是被批评为科技内容太“软”的威尔斯。

美国核物理学家西拉德曾回忆特定的科幻小说对自己科学/政治活动的影响:“1932年,当时我还在柏林,读了威尔斯的一本书,书名是《获得自由的世界》。这本书写于1913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年。书中描写了发现人工放射能的情形,并把这一发现的时间放在1933年——后来确实是在这一年发现的。接着,他描写了大量释放原子能用于工业用途、原子弹的方面,以及明显是以英国、法国,可能还有美国之间的联盟为一方,与以中欧强国德国、奥地利为另一方的一场世界大战。”带着从科幻小说中获得的灵感,西拉德找到了使链式反应持续进行的方法,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因为我读过威尔斯的书——我不想把这项专利公开。”后来西拉德给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托他转交给美国总统罗斯福,警告总统“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有可能被制造出来。于是,“曼哈顿计划”诞生了。

从西拉德的经历可以看出,科幻之于现实的最大的作用并不是预测了原子弹的制造技术,而是预言了核战争的可怕景象。换句话说,科幻更擅长预测新科技的社会后果,而不是新科技本身。

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的缔造者约翰·坎贝尔就认为,科学与科幻是一种结盟关系:好的科学理论不但可以解释已知现象,还能预测新的和尚未发现的现象;科幻小说要做的“差不多是一样的工作”,它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出当新理论不但被应用于机器,还被应用于人类社会时,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构筑技术环境《科利尔》杂志中的火星航天飞机

在1964年8月的《财富》杂志上有一篇名为《野鸟找到了公司巢》的文章。“野鸟”是指大企业雇佣的科幻小说家,他们的任务是构想新技术的新应用环境。因为大公司想知道十年后出现的新技术会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运行;而这些环境难以察觉,只有科幻作家才能意识到。

现在仍然有人继续着类似的有趣工作,他们把科幻写作当成一种思想实验,在其中细致地建立一些关于未来世界的假设,看看哪些新技术可以在这些未来情景中自然生发。

微软、谷歌、苹果以及其他高科技公司常常会邀请一些科幻作家为员工举办讲座,然后安排他们跟研究部门的开发人员私下会见。“设想”——即技术公司为搜罗新点子而向外界发起征文的过程——正是当今社会科幻与科技之间密切关系的完美体现。有些机构还会雇用作家专门创作“What-if”类型的故事,用以探索具有潜在市场的产品。

科幻小说家科利·多克托罗的客户包括迪士尼和乐购,他说:“我真的很喜欢‘设想’,或者说‘雏形创作’。公司为一项科技产品的可行性举办征文大赛,这事不足为奇。就像建筑师为一栋楼房制作的效果图。”多克托罗在一家软件企业工作,对两边的工作流程都很清楚,“我参加过一些工程研讨会,会议上我们经常会争论产品投入使用后会怎样。而这时候,写一篇科幻小说就是个挺好的办法。”

2010年,英特尔公司聘请了四名科幻小说作家来了解公司的最新研究项目,并出版了一部《明日计划文集》,想象尖端处理器在近未来的可能用途。作为项目领导者,布莱恩·约翰逊自称“未来主义者”,他将自己的工作描述为“预见未来”。其理念是:想象未来——尤其是与技术有关的未来,以及人们将如何使用那些技术;创造出合理的情境,而那种情境可能随着科技发展成真;然后设法找出让构想变成现实的方法。《明日计划文集》中的一个故事讲到,一对夫妇从巴黎赶往法国南部海岸去为一个受伤的亲戚输血,他们乘坐一辆能自我导航和驾驶的汽车,医疗资讯被无线发送到车辆的仪表盘和像手机一样的耳钉中。在另一个故事中,机器人自动化宣告人类工作成为历史,人人都得琢磨如何打发空闲时间。这些科幻故事能帮助工程师们为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特定消费者量身设计芯片。约翰逊强调,虽然科幻小说不能精确预测未来,但这有助于转变这家公司的工程文化。

2012年,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与想象力中心启动了一个名为“象形文字”的项目,目的是激励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拿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就是让他们写科幻小说。该项目让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工程师在网络上协同创作,结果出了一本名为《象形文字:展望未来的故事与蓝图》的小说集,里面涉及了许多宏大的工程问题。比如,建造一座高十五英里的铁塔,以节省太空飞船发射的燃料;将博弈机制应用到美国的移民问题中;利用3D打印技术在月球上进行建设等。

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两位讲师开设了一门名叫“从科学幻想到科学工艺”的课程,教学大纲上罗列了一系列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科幻游戏。老师要求学生们在读完书单列出的小说之后,设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科技产品,并且要与相应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其中,有一位学生受到吉布森的名著《神经漫游者》中一个场景的启发,搭建了一个装置,这个装置可以通过电极以及无线技术,让一个人刺激旁边另一个人的肌肉,使他作出与自己相同的手势。年轻的设计者们认为,他们的模型可以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比如让理疗师协助中风病人恢复肢体机能。

在科幻圈里,科幻作家亲自上阵作出成功发明的例子其实并不多,常被人称道的是基恩·沃尔夫帮助开发了烹制品客薯片的机器,罗伯特·海因莱因则构想出了首张现代水床。电梯效应阿西莫夫提出了“电梯效应”

阿西莫夫认为,是一种名为“电梯效应”的现象阻碍了科幻作家精准地预测未来技术。他用“一座摩天大厦的方方面面都设想得很完备了,却偏偏忘记了安装电梯”来比喻在预测未来的过程中,常常会缺失一些关键性要素。阿西莫夫本人就是电梯效应的“受害者”。有人尖刻地批评说,他构想的未来科技只适用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在他的作品里,未来世界的机器人和计算机竟然仍在使用打孔卡或打孔纸带,工程师还拿着计算尺。在《基地与帝国》的一个场景里,有个角色还在通过自动贩报机买报纸看新闻。

阿西莫夫的解释是,这是由于预言家几乎永远都看不出一些日后才会明晰的事情。例如:在1919年到1969年的五十年间,出现过无数篇描写登陆月球的科幻小说,其中有些对火箭飞行所需的必要条件,以及月球的实际状态都描述得很清楚。到了1948年,也有很多小说写到了电视;在那之后也有一些小说写到通信卫星。但直到1969年,都没有一篇科幻小说把这三件事情连在一块儿:没有人预测到第一次登月的时候,会有好几亿人可以通过电视观看这个过程。

即使科幻作家们把未来技术预测对了,对未来社会现象的预测也通常是错的。关于未来的故事里难免会预置一些在作者当时的社会中毋庸置疑的假设。例如,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许多科幻小说都曾非常关注青少年越轨行为以及那时的其他社会问题,这些话题在今天已经过时了。若尝试表现未来的俚语和衣着,通常五到十年之后就会陷入尴尬,原版《星际迷航》中《通往伊甸之路》那集里的“太空嬉皮士”已经成为笑柄。

造成上述失败的原因在于,突破性技术带来的社会影响几乎不可能预测。比如,汽车的发明带来了汽车电影院并引发了性道德的改变;家用电脑带来了电子游戏、在网游中赚取虚拟货币以及身份和性别角色的转变;互联网带来了万维网、垃圾邮件以及维基百科编辑大战等等。由技术进步想象其带来的某一种社会变化或许很容易,但是这当中的可能性实在太多,人类心理的不可预测性所造成的影响也太大,于是,想要预测到底会发生哪种变化就变得十分困难。毕竟,“心理史学”并不真的存在。

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认为,科幻的任务并不是预言真实的未来,而是提出和探索一系列可能存在的未来——这样社会就能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有所准备。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预言的未来和真实的1984年毫无共同之处,但它并不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恰恰相反,它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它帮助我们避免了小说中人们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雷·布拉德伯里宣称,“我的工作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预防未来。”

所以,指望通过科幻作品预测未来近乎天方夜谭,科幻只是提出一些关于未来的可能设想,它最大的作用是给现在的人们带来启迪与激励。启迪与激励

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中均未出现无线电通讯

科幻给发明家以鼓舞和激励的故事不胜枚举。现代直升机的发明者伊戈尔·西科尔斯基就是从他小时候读过的凡尔纳的《征服者罗比尔》一书中得到了启发。西科尔斯基经常援引儒勒·凡尔纳的话:“不管什么事物,只要有人能想到,就有人能把它变成现实。”1898年,罗伯特·戈达德读到某报连载的威尔斯小说《世界之战》,小说中星际飞行的想法“引起了无限遐想”。1926年,戈达德制造并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摩托罗拉公司研发中心的主管马丁·库珀在20世纪70年代初设计了第一部手机,他将自己的发明灵感归功于科幻剧《星际迷航》里的通信器。库珀说:“对我们来说,那并不是白日梦,而是一个奋斗目标。”

阿西莫夫曾说,科幻小说最大的意义不是要教给读者什么理论知识,而是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科幻到底能激发出读者怎样的兴趣呢?虽然凡尔纳在《环绕月球》中没有预测无线电的使用,但马可尼在成名之后坦率地承认,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给了他最好的启示,他由衷地感谢这位科幻大师。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的表述再明确不过了,他说:“凡尔纳是我生活的总导演。”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作家的作品取代了老作家的作品。有不少航天专家对阿瑟·克拉克的科幻作品心存感激。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NASA服务了35年,致力于完成木星和土星无人探测任务。他回忆起一次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约翰逊感慨道,“因此我们成了火箭工程师。”冯-布劳恩与太空美术画家邦尼斯泰合作畅想太空探索

不仅是科学家与发明家,科技创业家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幻作品的影响。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和亚马逊的CEO贝佐斯都是科幻迷,所以他们开发无人驾驶汽车、资助民间太空探索活动就不足为奇了。著名的扫地机器人iRobot联合创始人海伦·格雷纳接受采访时说:“我从11岁开始就想造机器人。后来我看了电影《星球大战》,想自己造个R2-D2。我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发展我的技能,并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21世纪初的科技变迁之快,仿佛我们已经生活在科幻世界里,但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时,仍不断有人因为科幻的激励而投身科技事业。2012年,罗伯特·索耶收到了一封女性读者的来信,这位女士告诉索耶,她因为科幻小说《计算中的上帝》对古生物学产生了兴趣,并最终取得了地质学的博士学位,她在信中是这样写的:“现在,我带着一门学科中的最高学位踏入工作,正是你的书把我推向了这个领域。”索耶这样描述他看到这封信的心情:“那是我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之一。”【责任编辑:杨 枫】

惊奇档案

船长富勒

文_汪 隽蒙特利尔生物圈,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我生于地球,生于当下,却对自己一无所知。我确定我不可归类。我并非可被确立的物体——一个名词。我似乎是一个动词,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宇宙不可或缺的作用力。”—— R.巴克敏斯特·富勒,谈论自己富勒和他的“动态极紧”车(Dymaxion Car和蝇眼圆顶(Fly-eye Dome)动态极紧住宅(Dymaxion House)

1927年,在27岁的富勒(R. Buckminster Fuller)创立他的实验性公司“4D”之前,他已被哈佛大学强制退学了两次,在海军服役了三年,换过无数的工作,搞垮了一个初创公司,并在第一个女儿死亡的阴影下抑郁了两年,甚至在二女儿诞生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下考虑过自杀。在这种背景下,万念俱灰的富勒索性把自己剩余的人生变成了一场实验——致力于检验一个平常而健康的个体究竟能为全人类作出怎样的贡献。

此后,无论是在建筑界还是在军方,公众眼界里声名鹊起的富勒似乎一直都在与社会既定标签作着斗争。二女儿艾蕾嘉在其逝世后接受采访时提到,富勒喜欢自诩为“综合预见型设计科学家”,一个“奇怪而富有挑战性的标签”,并以同样的综合全能标准要求和教育她。早在海军服役的时候,富勒就曾设计出一种搜救船专用的绞盘,能够缩短搜救落水飞机的时间。这段经历帮他赢得了去海军学院进修跻身为军官的机会,并让他在军旅生涯中习得了“只求事半功倍”的军事理论。然而,他真正的设计狂想起始于创立4D公司之后的第一个设计——4D塔房。富勒想象塔房将由全铝材料制成,并且由于材料轻便,可用齐柏林飞艇长途运输,对偏远地区进行投放。出于对自己军事理念的虔诚信仰,富勒甚至设计由飞艇投弹爆破来完成地基的快速挖掘,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塔房在任意指定地点建立起来的速度。

这个大胆的项目并没有立刻获得成功,但却确立了富勒“更轻,更快,更好”的设计理念。之后的二十年,秉承着这一理念,富勒推出了“动态极紧”系列(Dymaxion是由“Dynamic—动态”“Maximum—最大化”和“Tension—张力”共同组成的混成词):动态极紧车、动态极紧地图、动态极紧洗手间等,以及最著名的动态极紧住宅(Dymaxion House)。他于1920年开始设计的动态极紧住宅,最后定格于一个圆形的平面,通过中心柱由上方形成的悬吊结构支撑,理论上电力自给自足,利用环境自然取暖和通风,能够抵抗地震和暴风,几乎不需要保养维护。与现代建筑的旗手——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所代表的国际主义——“带有机器感的住宅”——不同,富勒的动态极紧住宅是真正意义上的居住机器,可以像家用轿车一样工业化生产并运送到全球各地的消费者手里,并能按照功能需要对房间布局进行灵活调整。虽然“动态极紧住宅”一直没有成功大批生产,但随着美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富勒所设计的升级版动态极紧部署单元(Dymaxion Deployment Unit,简称DDU)以类似的功能满足了军方对大量简易居所的急切需求,数以百计的DDU得以被量产并发配给军队使用。富勒与黑山学院学生们测试网格圆顶的结构强度球顶的世界“思考是舍弃无关性的瞬间。”—— R.巴克敏斯特·富

自诩“综合全能”的富勒自然不会满足于只做一个工程设计师,也不会满足于“只求事半功倍”的军事工程理论和“动态极紧”的设计思想——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天才一样,他寻求一个凌驾于现象之上的统一理论。富勒认为,思考在本质上就是确立联系的过程,这些确立的联系不可避免拥有着几何的形态。在当时的他看来,宇宙是几何的,能量是几何的,思维也可以是几何的。带着这样的世界观,1947年,富勒在黑山学院和学生们成功搭建了第一个网格球顶(Geodesic Dome)—— 一个日后成为他个人标签的专利设计。老人河新城球顶动态极紧部署单元(Dymaxion Deployment Unit-DDU)

网格球顶轻质而坚固,结构效率极高,也便于安装。球状的外墙使得其在内部空间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比常规方形建筑拥有更小的相对表面积,从而最小化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外墙热能的流失,在节省经费的同时可以极大地降低能源消耗。网格球顶的多重优势很快被军方认可,富勒开始为美国的空军、海军以及冷战时期用于监视苏联的远程预警(DEW)系统设计专用的球顶。

富勒的成功并不止步于军事领域,他先后为美国政府设计了1956年喀布尔国贸会上在48小时内建设完工的美国馆,以及几乎成为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标志的直径长达76米的美国大球顶。

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富勒乐观地认为球顶体系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按比例放大,从而在城市尺度上解决问题。曼哈顿球顶便是其中比较著名的设想之一。富勒设想用球顶将曼哈顿中城区完全覆盖,从而达到控制天气、免除积雪处理费用、减少空气污染等目的。类似的设计还被富勒运用到了之后东圣路易斯老人河新城 (East St. Louis “Old Man River” City)的项目中。城市街道和楼房被堆砌成类似陨石堆的形态,与向上拱起的大球顶相辅相成。大球顶本身透光,回收雨雪用于灌溉和消防,并在地面设置护城河以收集不能完全回收而溢出的积水。富勒还在同一时期提出了“九霄”(Cloud Nine)的飘浮球城市设想。富勒认为,由于网格球体所包裹的气体体积随比例增长的速度比其表面积的增长速度高一个指数级,当球体足够大的时候,只要将球体内部的气体加热至少1度,产生的浮力就足以抵消网格结构的自重和其他负重。

然而这些都不是富勒思考的终点。“地球号”太空船“我总听人谈起:‘不知道搭乘一架太空船是什么感觉’,其实答案很简单:你现在是什么感觉?我们每天都在体验的便是这问题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是太空船上的船员。”

—— R.巴克敏斯特·富勒,谈论“地球号”太空船“世界游戏”的现场,富勒站在自己设计的动态极紧地图(Dymaxion Map)上“九霄”漂浮球城市

作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设计师,到逝世前,富勒建成的金属球顶总数超过了30万个。但这还不是富勒的终点。艰苦的海军生涯以及从抑郁中重新振作的经历,使得富勒一生致力于为“全人类的福祉”作贡献。除了一触即发的冷战大环境,当时笼罩着学者的还有令人绝望的“马尔萨斯灾难”(Malthusian Catastrophe):人类的增长速度恐会超过技术水平提升所带来的食物增长速度,从而造成重大的社会危机。富勒的观点与之截然相反,富勒对设计创造和技术发展怀有惊人的乐观态度。在NASA崛起的背景下,1964年,富勒开始了一系列巡回演讲,并最终把演讲内容收录出版,取名为《“地球号”太空船操作指南》。同样拥有封闭的环境和有限的资源,富勒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涉及太空旅行这个流行话题,希望能够激起人们保护地球、合理利用资源、构建交流渠道、崇尚和平的社会意识。

在那个桌面电脑概念还不存在的年代,富勒想象用一台全知的超级电脑来协助设计师、规划师和工程师为“地球号”太空船进行准确的导航。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努力,1969年,富勒终于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开启了一个耗资超过一千万美元的“世界资源模拟中心”计划, 将配备有巨大的球顶建筑,以及各种配套的高科技电子设备。就在这里,富勒策划着“地球号”太空船计划的实质内容——“世界游戏”。富勒对外宣传,“世界游戏是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找高效利用世界资源的尝试”, 通过数据模拟的方式,将世界运行的现状展现在人们眼前。富勒声称,作为“一战”时美国海军的一名军官,他曾学习了全球性战略、世界战争博弈论和系统论。这种类型的博弈模拟通常是以恶性的零和竞争为框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但富勒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确的沟通和资源处理方式能够带来共赢的局面,保证全人类过上和平而优质的生活。

已经没有足够的影像资料能够再现当时“世界游戏”运行的实况,但毋庸置疑的是,富勒的设想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作为一个海军老兵,秉持着“事半功倍”信念的富勒,一再宣扬“世界游戏”的目标是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从而可持续地给全人类及后代提供更高的生活标准,有效减少纷争,化解污染,并保护自然环境和古文物。

很讽刺的是,这种呼之欲出的“军事”理念却让富勒成了环境保护主义人士和反文化运动人群中的热门人物。受到富勒的影响,1967年《全球概览》(Whole Earth Catalog)杂志开始发行并风靡一时,除了富勒以外,《控制论》(Cybernetics)的作者维纳和《理解媒介》的作者麦克卢汉也对杂志的创办精神有所启发。《全球概览》广泛地涉及了非主流生活方式、可持续化设计,以及实验性媒体和社区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各种信息;该杂志曾经分享过许多与富勒的价值观类似的建筑师、媒体和运动,包括2015年刚刚被追补授予普利兹克奖(Pritzker Prize)的德国建筑工程师弗雷·奥托(Frey Otto)、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建筑电讯派(Archigram)以及反文化运动组织“蚂蚁农场”(Ant Farm), 还有直接受富勒球顶设计启发而兴起的反文化艺术社群“天降城市”(Drop City)。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上,乔布斯称《全球概览》是“他们那一辈人的《圣经》之一”,就像是“提前了35年发行的纸版谷歌一样”,并引用杂志上的原话“保持饥饿,保持愚蠢”来给演讲结尾,以此激励新一代的年轻人。富勒在船上阅读信件,缅因州,1970富勒在”世界游戏“的现场

时至今日,富勒仍然能够在学术和实践界激起研究热情,著名的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以及哈佛设计学院都在组织新一轮针对富勒的学习。富勒对多学科融合的热情、他的“协同”思想、他在球顶基础上生成的基于图案模式的思维方式,以及他对“事半功倍”理念的追求,不仅仅对建筑界的自成一派发起了挑战,也鼓励了多学科融合,还对环保生态思潮、全球化思考方式、整体主义等等在社会上和多学科中的推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他所主导的“世界游戏”与后世一系列在全球化框架下对人类发展和资源使用进行模拟演算的研究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时至今日,他所设计的网格球顶和张拉整体结构仍然在年轻设计师的全新尝试中屡屡出现,全无过时之感。

富勒一生一共拿到了38个荣誉学位、27个奖项、26个不同专利,他自诩为“综合预见型设计科学家”,又被后人标上过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诗人、教育家、反文化传教士等等称号。但这其中和他最贴切的,仍然是富勒的半个校友派德·恩克(Peder Anker)2007年撰文纪念富勒时所用的标题——《巴克敏斯特·富勒,“地球号”太空船的船长》。

现在的我们已无从知道 ,1916年的夏天,当身为海军船长的富勒,指挥着由他捐赠的海军巡逻舰游走于缅因州海湾的时候,他可曾想过,这个“船长”的职位,他一干就干了一辈子。【 责任编辑:杨 枫】

复古潮流席卷未来

编 译_魏映雪图 片_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时光网、豆瓣电影

提起科幻小说,大家通常会选择用“未来”“现代感”“高科技”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但不要忘了,科幻小说作家并非从未来搭乘时光机器而来,他们跟我们一样在二十世纪成长,受电子游戏、流行音乐和电影的影响,当他们落笔书写未来之际,也就意味着要在未来刮起一阵“复古风”。“电子游戏”复古潮

提到科幻小说中的复古潮流,就不得不提到恩斯特·克莱恩的《玩家1号》。这本小说几乎就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文化指导手册。作者用一个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对陪伴他成长的游戏、电视、电影和音乐致以了最诚挚的敬意。

由于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是以游戏为线索的,可以说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导游,让读者跟随他在不知不觉中游览了电子游戏的整个发展历程。这里,小编整理了一些小说中出现过的七八十年代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游戏。

1978年,日本太东株式会社的游戏设计师西角友宏制作了街机游戏《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这个游戏的灵感来源于1972年同样由太东株式会社制作的游戏《太空怪兽》(Space Monsters)。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个游戏问世后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轰动,震惊了游戏界。它也成了太东公司史上最有影响力、最值得纪念的游戏。同年,《太空侵略者》也于美国发行。

1979年,美国沃伦·罗宾奈特为雅达利2600游戏机开发了一款名为《冒险》(Adventure)的游戏,这款游戏也重新定义了“复活节彩蛋”这个词,第一次在游戏中加入了彩蛋元素。玩家只要在游戏的一关中成功完成特定的行动,就能进入一个秘密房间,这个房间里啥也没有,只有两行字:沃伦·罗宾奈特/制造,堪称游戏彩蛋界的开山鼻祖。

1980年,日本南梦宫公司在街机上推出《吃豆人》(Pac-Man),后由雅达利公司于1982年3月中旬发售Atari 2600版。《吃豆人》最早的艺名叫Pakkuman,源于日语“パクパク食べる”的发音,表示嘴巴一张一合的动作和声音,形象描绘了“我吃,故我在”的生活态度。

1987年至今,在街机、家用游戏主机上都可以玩到一款卷轴射击游戏——《魂斗罗》。魂斗罗的故事背景是根据著名太空恐怖片《异形》改编,人物原型为著名影星施瓦辛格和史泰龙。游戏名称的含义是“具有优秀战斗能力和素质的人”,这是赋予最强战士的称号。

红白机上的两部《魂斗罗》影响了整整一代游戏玩家,在当时与《超级马里奥》齐名,几乎成为红白机时代电子游戏的代名词。“流行音乐”复古潮

200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守望者》,通过配乐狠狠地刮了一把复古风,所有的配乐几乎都来自老歌翻唱,主题曲《荒凉小街》(Desolation Row)更是来自于美国流行音乐宠儿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自1961年发布首张专辑至今,迪伦在流行音乐界和文化界占据宝座的时间超过50年。他的大多数著名作品都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反抗民谣,也被广泛认为是当时美国新兴的反叛文化的代言人。目前,他的唱片总销量已过了1亿张,获得过包括格莱美、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在内的多个奖项。2008年,他因为歌词与诗歌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2年,他获得了由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颁布的总统自由勋章。《荒凉小街》这首史诗性的歌曲首次出现在鲍勃·迪伦1965年8月的专辑《重返61号公路》中,歌词古怪到令人无法解释,时长又冗长到让人无法接受。但无论从音乐、文学、社会,还是绘画角度上,这首歌都足以彪炳史册。

而《守望者》中另外一首不得不提的配乐,则是来自格莱美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西蒙和加芬克尔的《寂静之声》(The Sound Of Silence)。这首歌出自1968年奥斯卡特级经典电影、影帝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毕业生》,是六七十年代美国年轻人最喜爱看的电影之一。《寂静之声》旋律飘缓低迷,歌词充满了幻觉般的意境。细细听来,仿佛是在诉说着年轻无助的一种宣泄。这首歌创作于60年代,60年代对美国而言是个多事之秋,历经了一连串的动荡与不安。对内,反种族歧视民权意识高涨;对外,冷战剑拔弩张,越战伤亡惨重。年轻的一代经历着疯狂而矛盾的青春,这首歌轻易地挑动了他们的神经,产生了共鸣。

2014年,随着星爵彼得·奎尔摇摇晃晃的舞步,票房大卖的《银河护卫队》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除了一群逗逼插科打诨带来的欢乐时光外,电影更是带来了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不可复刻的感动。

主题曲《魂牵梦绕》(Hooked on a Feeling)来自瑞典摇滚乐队蓝色瑞典的经典歌曲。1974年,蓝色瑞典发布这首歌的同名专辑《魂牵梦绕》后,在乐坛引起了很大反响,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国际声望。《魂牵梦绕》第一次出现在电影里,还是昆汀1992年的成名作《落水狗》的插曲,而它浑然天成的喜感,配搭《银河护卫队》的剧情,让人大呼过瘾、忍俊不禁。

而星爵出场时耳机里面响着的则是来自于美国红骨头乐队1974年的《勇敢地拥抱你的爱》(Come and Get Your Love),那欢快活泼的调子,让人忍不住跟星爵一起扭动。虽然星爵穿梭在银河系不同的星球之中,但他的随身听中的老歌让人回想起旧日时光,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观众也不会觉得未来太辽远冷落了。“电影”复古潮《玩家1号》中,主人公韦德·沃特将出自《最后的星空战士》的台词“你已经被星盟征召前往前线对抗斯克和高丹的舰队”设置为自己的登录密码。由此可见作者对这部1984由尼克·卡斯特尔拍摄的具有正统的科幻理念、使用主旋律叙事手法的电影的偏爱。

2009年,环球公司发行了《最后的星空战士》(The Last Starfighter)二十五周年纪念版蓝光DVD,并为这部电影重新制作了新的海报作为DVD的封皮。 显然,2009年不可思议的图像处理技术迷惑了影迷的视线,绝对无人会从此张海报上判断出这是一部二十五年前的科幻电影。但事实上,作为第一部完全用电脑特技制作完成的电影,呈现的却是早期3D游戏般的效果(也许是有意为之),即使它已成为电影特效制作的里程碑,在观赏舒适度上也比不过以特摄为主导的《星球大战》。不过即便如此,在80年代它也是突破性的,最终获得了 1985年雨果奖的最佳戏剧提名。

当代加拿大科幻名家罗伯特·索耶也是个地道的科幻老片迷,在他的代表作《计算中的上帝》里,一开篇就提到了《地球停转之日》。《地球停转之日》是一部1951年的美国科幻电影,改编自著名科幻杂志《惊奇故事》(Astounding Stories)前编辑哈里·贝茨的短篇小说《告别神主》(Farewell to the Master)。这部极具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电影在当时引起了无数人的追捧和热爱,更在1995年被纳入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显示了其在文化及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影片中,一个人形的外星人访客来到地球,带着一个强大的机器人,对人类发出最后通牒。最后外星访客为了使人类醒悟,展示了他的力量—— 使地球上所有的电器瘫痪了一个小时……

2008年斯科特·德雷克森翻拍了这部影片,但哪怕主演帅气如基努·里维斯,海报精致充满科技感,也没能阻止它获得金酸莓奖最差前传、重拍、恶搞及续集电影提名。

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1984年上映的《终结者》系列第一部一举斩获了1985第12届土星奖的最佳编剧、最佳科幻电影、最佳化妆三项大奖,对于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科幻作家有相当大的影响,以至在他们的作品中被反复提及。举个例子,刘宇昆的短篇代表作《杀敌算法》中,就有“天网”出现。电影中,“天网”是一个人类于20世纪后期创造的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最初是用于军事的发展,后自我意识觉醒,视全人类为威胁,发动了核攻击。

当然,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对科幻界影响巨大的老电影,比如《飞向太空》《2001:太空漫游》,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弗里茨·朗(Fritz Lang)的无声电影巨作、默片时代的科幻经典《大都会》。原因在于,无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疯狂科学怪人》,还是《银翼杀手》《巴西》《第五元素》《星球大战》对未来城市景观的想象,抑或是机器人C-3PO的形象设计、天行者卢克的假手和《风之谷》中女将军的假手、卢卡斯《TH1138》的地下城市和1138编号本身, 全都有《大都会》的影子。2002年,日本发行手冢/大友/林太郎版《大都会》,更是几代动画大师对导演弗里茨·朗跨世纪的遥远致敬。【 责任编辑:杨 枫】

银河奖征文

太阳坠落之时(上)

文_张冉 图_鲨鱼丹引子

他们在太空中俯视地球。这不是最适合观察的距离,肉眼看不清三万五千八百公里之外地球的细节,可那颗嵌在观察窗中央的蔚蓝星球仍旧牢牢吸引着他们的视线。无论从什么角度观察,它都美得令人忘记呼吸,恍若一颗闪烁光芒、具有魔力的蓝水晶。

有人打破了无线电的静默,“我突然想起了一首歌。”

第二个人立刻回应:“我也是。Boom De Yada(1),对不对?”“啊,这首歌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我刚满五岁,就是它让我爱上太空的。”第三个人说。

第一个人提议:“记得歌词吗?那我们从头开始。”“附议。”“好的。”

清清嗓子,一个略显低沉的男声开口了:“It never gets old, huh?”“Nope.”另一个声音回答。 “It kinda make you wanna……break into song? ”“Yep!” 清亮的女生唱起了歌儿的旋律:

“I love the mountains,

I love the clear blue skies, I love big bridges,

I love when great whites fly,

I love the whole world,

And all its sights and sounds.”

三个声音合唱:“Boom De Yada! Boom De Yada! Boom De Yada! Boom De Yada!”

这段副歌重复了许多遍,直到他们笑得喘不过气来为止。

距离第一次发射:2小时45分30秒

美国新墨西哥州奥特罗县 阿拉莫戈多市西南方六十英里 沙漠

一只暗黄色的沙漠角蜥从沙土中探出头来,用布满棘刺的皮肤感知初升太阳的温度。它要尽快提升自己的体温,然后开始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捕猎。用不了多久,阳光就会将整片沙漠烤热,在体温过热之前,它必须完成狩猎,回到这棵五英尺高的牧豆树树荫下,用凉爽的沙子把自己掩埋起来。

它缓缓舒展四肢,钻过一蓬茂密的丝兰,向沙丘移动。沙丘的背面生长着一片梭梭树与红柳,树丛中有一窝蚂蚁—— 一窝美味的墨西哥蜜蚁。沙漠角蜥花了二十分钟攀上沙丘,站在一块岩石上稍作休息。太阳已经升得相当高,沙漠开始蒸发出潮湿的热气,它的体温达到了最佳状态,随时准备进行捕猎,同时应付任何可能的危险。

角蜥张开下颌,用腮囊中的水滋润口腔,同时转动眼球观察四周。它的右侧视野中有一片银亮的色斑,在灰黄色的沙漠背景中显得颇不协调,但蜥蜴并没有浪费时间调节晶状体焦距,静止物体它一向视而不见。几秒钟后,它跃下石块向沙丘背面快速前进,转瞬间消失在那片红柳林中。

矗立在沙漠中的是一片低矮而庞大的建筑群,十英尺高的钢结构围墙覆盖着反射板,以建筑群中央的黑色基准点为圆心,十万块反射镜、光伏板、温差超导电池板组成复杂的几何形状,占地一点五公顷的设备整体安装在相位结构模块上,悬浮在地底的导电聚合物池中,可以通过聚合物的液化与结晶度随时调整相位角度。最初的设计图并没有可移动结构,但随着工程的推进,这个基地变得越来越精密复杂,早已超出了建设者们最初的构想。

建筑物的大门口没有显著标识,只挂着两块钢制铭牌,上面分别刻着:

特里尼蒂(2)发射场遗址。1945年7月16日,世界第一颗原子弹在此爆炸,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时代就此开始。

特里尼蒂α地面站,2055年4月26日启用,人类即将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试验日期:

日期后面没有刻字,而是用黑色记号笔潦草地写着:今天。

距离第一次发射:2小时42分25秒

俄罗斯莫斯科市郊外 “星城”太空基地

夜色中飘着雪花,三辆黑色涂装的BTR-100轮式装甲运兵车吠出低沉的怒吼,出现在夜幕中。

门卫闻声冲了出来,面对钢铁猛兽车顶杀气腾腾的三十毫米机关炮顿时瞠目结舌,僵立当场,眼睁睁看着凶悍的装甲运兵车推积木一般撞开了俄罗斯联邦宇航局第一设计所宿舍区的大门。

装甲车停在9号楼门口,将两栋宿舍楼之间的通道堵死,身穿黑色作战服的士兵鱼贯跃出车厢,军靴踩乱了雪地上的车辙。

两个在楼下闲聊的男人显然被眼前发生的一幕吓呆了,他们在装甲运兵车雪亮的灯光中浑身僵直,用手遮挡住眼睛,大声喊:“你们是谁?你们要做什么?”

冰凉的枪管触碰喉结,这两个男人的怒吼被扼在喉咙里面,手持AK-105短突击步枪的士兵沉声咆哮:“闭嘴,转身跪下!”这并非命令或请求,而是一种预告。几秒钟后,两个男人就被推倒在路边,双手被一次性手铐锁紧,脸朝下栽进白雪覆盖的冬青丛中。

喊叫声和灯光引起了住户们的注意,许多人推开窗户向下望,9号楼与10号楼是联邦宇航局高级科研人员的宿舍楼,科学家们对噪音十分敏感。

壮硕剽悍的指挥官走下运兵车,确认战术终端中的行动等级:几分钟前,这次行动的自由度刚刚提升到A。他举起右手,简单地打了几个手势,两名士兵转动榴弹发射器的弹药选择盘,瞄准天空。“砰……轰!轰!”两枚广域震撼弹在五十米高度爆炸,强烈的声与光瞬间将两栋楼宇间的缝隙填满,上百扇窗户同时出现裂纹,人们从窗前痛苦地栽倒,抱着头颅蜷缩起身体。雷鸣声在整个星城太空基地回荡,无数鸟儿振翅飞向夜空。

没有等待技术兵上前,指挥官就用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三发点射代替钥匙,打开了宿舍楼的大门。一队士兵旋风般冲入大楼,向三楼的目标包抄前进,他们身上的自适应迷彩迅速改变颜色,光学纤维管编制成的织物表面化为墙壁般的浅灰。

三十秒钟后,幽灵般的士兵来到3007B房间门外,将切割爆破索贴在门框上。在一串噼啪轻响声中,屋门向外倾倒,激光指示器的红点立刻覆盖了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睡眼惺忪的老妇人坐在床上,手中举着伏特加瓶子。而起居室的地板上,一名东亚人模样的老人刚刚从震撼弹的巨大刺激中恢复,正用睡衣下摆擦拭红肿的眼睛。“你被捕了!”一名士兵大吼道,走过去一拳将他打晕。

幽灵们从楼门口鱼贯而出,迷彩服逐渐恢复为黑色,两具失去知觉的人体被丢进装甲运兵车。车轮卷起雪花,装甲运兵车倒出通道,咆哮着冲出宿舍区大门。

指挥官在战术终端上提交了这次突袭的资料:两分零六秒。鉴于目标是毫无反击之力的科学家,这成果一点都不值得骄傲。

装甲车驶离五分钟后,一次性手铐自动解除,跪在雪里的两个男人狼狈地爬起来,其中一个人大吼:“我看见他们的徽章了,是卢比扬卡(3)的A小组(4)!可恶,这和克格勃时代有什么分别?!”

另一个人喊道:“被带走的是平·肖!肯定是天上的项目出问题了!”

由于震撼弹造成的暂时性耳聋,他们谁也不知道对方在喊些什么。

距离第一次发射:1小时30分33秒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康斯坦茨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院大讲堂

布兰登·巴塞罗缪博士平常讲课时都会关掉手机,但今天他忘了这件事情,手机开始振动的时候,他正在黑板上写下德裔犹太精神分析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的名言:“因不得不超越自我之故,人类终极的选择,是创造或者毁灭,爱或者恨。”

此时已到了午饭时间,他名为《有关爱的行为动力学研究》的讲座还有五分之一的内容没来得及说,巴塞罗缪博士难免有点儿焦急,他的额头微微出汗,用躲在眼镜后的目光偷偷观察学生们脸上的表情。手机开始振动,他手中的粉笔折断了,“见鬼!”他小声咒骂着,右手伸进裤兜握住手机,摸索着挂断通话。

旁边的讲师看到他脸上的异样,站起来替他解围,“各位,经过学院的同意,巴塞罗缪博士的讲座将延长到下午两点,我们休息三十分钟,大家请先去用午餐,十二点三十五分讲座在此继续。”掌声响起,学生们收拾书本站了起来,布兰登·巴塞罗缪忙举手致礼,顺便把手机取出来,瞧了一眼屏幕。屏幕上显示的是“胡佛”。

博士戴上耳机走到教室的角落,接通了电话。骨传耳机里响起一位女性的声音:“巴塞罗缪博士,这是保密线路,局长要跟您通话。”“当然。我这里安全。”六十四岁的前FBI行为分析师、行为分析部首席顾问摘下眼镜,整理了一下乱糟糟的花白胡子,把喉振动麦克风贴在颈部。

几秒钟后,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声音响起:“布兰登,有大麻烦了。”“什么样的麻烦?911等级?”博士说。“不,更大的麻烦。到最近的安全屋去,有人会告诉你详情。我在去白宫的路上,稍后联系。”局长停顿了一下,“你的大学……在吉斯山,最近的安全屋在斯图加特,来不及了。找间办公室,锁好门,用安全链接接入系统吧,一个外勤小组会尽快赶到你那里。靠你了,布兰登。”“明白了。”

布兰登·巴塞罗缪花了十五分钟找到正在吃午餐的康斯坦茨大学校长,说服对方准备一间设备完善、安全性高的办公室。他一进房间,就拔掉了所有电器的插头,用随身携带的小玩意儿检查每一面墙壁,开启信号干扰器,将电脑和手机连接起来,展开便携天线,通过通信卫星建立了安全链路。他做完这一切时,两名FBI的探员已经赶到,他们在房间外布下了警戒线。

博士戴上眼镜,登录了系统。NCAVC(5)主任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没有一句废话,主任语气急促地说:“我会尽可能快地给你做简报,然后播放几段视频和直播画面,你需要根据其内容作出判断。这判断将影响白宫的决策,所以,必须百分之百准确。”

巴塞罗缪博士盯着屏幕上的脸回答:“我负责的BAU(6)的工作职能是支援联邦和州政府进行刑事犯罪调查,我猜你要说的事情不在这个范围之内。”“不。”对方简洁地回答,“这属于BAU第一小组的业务范围‘恐怖活动’,由我直接负责。但白宫需要你的专业知识,整个NCAVC找不出比你更可靠的人选。”“我的意思是,别把匡提科(7)的家伙们卷进来。我会作出判断,并承担责任。”“我知道。心理侧写(8)不需要团队合作,白宫需要的是你三十年的心理学和行为分析学经验,巴塞罗缪博士。”“好,开始吧。”

博士拿出笔记簿和钢笔,坐正在桌前。

距离第一次发射:0小时25分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康斯坦茨大学办公室

巴塞罗缪博士写下最后一个关键词,放下钢笔,“我不太明白。”“没有人明白,没有人。” NCAVC主任在镜头前解开领带结,用手绢擦拭粗壮的脖颈,显得有点儿焦躁,“还有二十五分钟,我们要在二十五分钟之内做点儿什么。”

博士看着笔记薄上的几行字:

0时刻,休斯敦收到来自特里尼蒂α的文字信息:“变更预定计划,10小时后进行自主试射。” 2小时,休斯敦将信息发送给白宫,因为特里尼蒂α中断了一切通信,并切断了远程控制通信链。

6.5小时,总统召开远程会议,中俄空间发展联盟与EuroNER(9)分别确认与特里尼蒂β与特里尼蒂γ失去联系。

8.5小时,特里尼蒂α开启视频通信窗口,发布了一段简短的视频。白宫与五角大楼成立应急政策小组,国土安全部将威胁预警等级提升至橙色。

9.5小时,现在。“特里尼蒂是美国、中国、俄罗斯、欧洲联合开发的天基太阳能发电项目,我看过新闻。”博士在纸上画了个三角形,“今天预定进行第一次对接试验,但出了点儿岔子,对吗?我要看那段通话视频。”“视频很短,不过没时间让你多看几遍,博士。请仔细看。” 视频画面由三个镜头拼合而成,每个镜头的背景都是相同的:明亮的银色舱室,闪烁的仪表灯光,从镜头下方的代码能够分辨,从左至右三个画面分别来自特里尼蒂项目的α、β、γ三个站点。

博士点亮手边的平板电脑,快速翻阅FBI系统内特里尼蒂项目的相关资料。他跳过大段技术描述,找到了自己关心的章节:“简述-章节12-2:发射站的空间展开。“经过221次发射,两年又128天的时间,特里尼蒂α空间站在低轨道组装完成。经过3次变轨,休斯敦宣布α站成功进入35800公里高的地球静止轨道,照射投影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市西南60英里处。“展开作业花费了90天时间,每展开一块反射镜都需要进行细微姿态调整,尽管空间站自重只有1.3万吨,但展开后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超过人类历史上所有空间飞行器的投影面积总和。“完全展开后的复合抛面集中器呈中国鼓腹瓷花瓶的形状,集中器通过姿态调整确保进光量,将阳光聚焦于球锥型谐振腔,经太阳光泵浦固体激光器转化为激光束传向地面接收站。由于外表面采用黑色涂装,发射站从地球角度很难观测,不过在夜间,当复合抛面集中器达到最大偏移角度时,可以观测到‘花瓶’瓶口反射的弧形光带。“特里尼蒂α空间站成功进行了低负荷启动和激光太空传输试验,俄罗斯与EuroNER负责装配的β、γ站在六个月后先后进入地球静止轨道。三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完全展开后,将与地面站进行激光-太阳能传输试验。“Α站由NASA宇航员里克·威廉斯操作,地面站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β站乘员为法国宇航员莫甘娜·科蒂,地面站位于阿尔及利亚阿德拉尔省提米蒙沙漠;γ站乘员为俄罗斯籍华裔宇航员别列斯托夫·平·肖,地面站位于俄罗斯中西伯利亚高原的伊尔库茨克州。”

这时视频开始播放,巴塞罗缪博士抬起头,画面上出现三位宇航员的面孔,三个人各自简短地说了一句话。

α站的美国宇航员长着一副标准的超级英雄面孔,亚麻色鬈发下是迷人的蓝灰色眼睛。他首先开口,用洪亮的声音说:“我们是特里尼蒂的操作者,你好。”

β站的法国女性留着短短的金色寸头,身材瘦削,脸上有些雀斑。“我们在此宣布第一次发射将如约进行。”她的眼神并没有看镜头。

γ站的俄罗斯人端端正正地坐在镜头前,即使身在太空中,他也保持着军人的笔挺坐姿,中国血统明显的国字脸上架着一副老式玳瑁框眼镜。巴塞罗缪博士之所以能认出这种材质,是因为他那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祖父有一副古老的玳瑁眼镜,那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产品了。“第一次发射后二十分钟,我们会开启实时通讯。那么,再见。”俄罗斯人说。

视频结束了,总长度四十秒。“他们想干什么?我只想问这个问题。不,是总统先生迫切需要一个答案。” NCAVC主任的脸占据了电脑屏幕,“告诉我,博士,他们是恐怖分子,还是别的什么人?”

博士犹豫了一下,说:“这不是侧写的领域,其他的心理专家可能更擅长从动作和语言中捕捉动机,找出他们隐藏的语义。而我……”“不不不,没有什么心理专家,所有的外包项目都被保密协议排除在外。你还没理解到事情的严重性。”画面中的人神经质地搓着粗脖子,“说什么都好,告诉我一些事情,让我去应付局长、白宫幕僚团和国防部,什么都好。”“我需要更多资料。”“特里尼蒂宇航员培训项目中,使用了FBI标准心理测试题,三人的卷宗已经上传至临时数据库了。另外,个人资料页也更新完毕,我们的技术员挖掘到一些简历上没写的东西,你可能会感兴趣。”“好。”“——在此之前,说点什么,快。没时间了。”

巴塞罗缪博士扫了一眼屏幕上的文件,眼神落在三个人的头像上面,“仅凭这些信息我没法得出结论,但我能告诉你一件事情,伙计。无论这些人想干什么,他们是认真的,比基地组织的自杀炸弹预告还要认真一千倍。”

FBI官员瞪大灰蓝色眼睛,白衬衫衣领出现了明显的汗迹。几秒钟后,他点点头,抓起电话,“这就够了……接线员,给我接白宫。”

博士抓紧时间追问:“告诉我,他们能用特里尼蒂太空站做什么?我看不太懂技术参数。”

对方用粗脖颈和肩膀夹住电话机,右手指着左手腕上的爱彼皇家橡树自动表,做了个秒针旋转的手势,随即切断了视频。巴塞罗缪博士在屏幕右下角发现了一个红色的倒计时数字,那是技术员根据对方声明的“发射时间”而设定的。

时间还剩一分三十秒。

距离第一次发射:0小时1分30秒

阿尔及利亚 阿德拉尔省 提米蒙绿洲

这是一个尘土飞扬的沙漠小镇。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地下淡水湖滋养着这片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从阿尔及利亚北部山区迁徙而来的人们聚集在这里,种植椰枣树,筑起红色砂岩的城堡,至今仍有上千人居住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建立的古城之中。三十年前这里更加兴旺,但随着塔曼拉塞特省优质天然气田的发现,阿德拉尔省所有绿洲城市的居民便朝圣般拥向相邻省份,留下不愿迁徙的人们守着旧城和每年春季准时到来的沙尘暴。

三年前,一帮法国人出现在提米蒙绿洲,开着丰田越野车进入沙漠,用激光指示仪圈定了一大块土地。随后,浩大的工程开始了,无数覆盖着银白色反光膜的设备装满轮船,从马赛、直布罗陀、热那亚和巴伦西亚运往阿尔及尔,又被集装箱卡车送至提米蒙。没人知道法国人在修建什么,但工作机会和崭新的欧元钞票是真实的,全镇的男人都被雇佣了,尤其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人。“今天爸爸为什么没有按时上班?”七岁的查奥·阿克宁站在屋顶用玩具望远镜眺望远方,然后抬头问自己的母亲。“因为今天是发射的日子。”他的母亲一边晾晒衣服,一边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