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悬疑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23:49:22

点击下载

作者:吴蔚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开元悬疑录

开元悬疑录试读:

内容简介

大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历经多番惨烈政治搏杀,终登帝位。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皇帝励精图治、孜孜以求,忠臣良将同心协力、忠于职守,使得治世之风初现。然对内略显激进的括户之政以及对外积极进取的大有为之策,也使得政局涌动,暗伏危机。平地惊雷,太原大风堂皇亲贵戚贺英六十岁寿诞上,一起命案激起层层涟漪,陈年疑案亦甚嚣尘上。边地降胡包藏祸心,突厥、契丹虎视眈眈,昔日政敌暗中谋逆,一场筹谋已久、暗流涌动的政治漩涡又一次席卷而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引子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盛世景象,终于在唐太宗手中实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随之屹立于世界东方。史家认为,唐太宗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与汉初的『文景之治』相比,『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唐太宗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表兄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李渊[1]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派在太原监视的王威、高君雅等官员,以“勤王定乱”的名义起兵,正式揭开了逐鹿中原、定鼎天下的序幕。

李渊先派心腹幕僚刘文静出使突厥,以称臣为条件,取得始毕可汗[2]支持后,遂兵发长安,当年即攻克长安。又立隋炀帝孙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隋炀帝杨广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3]被宇文化及缢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是为唐高祖,改国号唐,定都长安,建元武德。隋朝正式灭亡,唐朝建立。

事后唐高祖论功行赏,定李世民、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佐命[4]恕死[5]第一等功臣,特恕二死;定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唐俭、殷开山、刘世龙、刘政会、赵文恪、武士彟、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许世绪十四人为第二等功臣,约免一死。

十七人中,李世民、裴寂、唐俭等十四人均出自显赫的官宦世家,只有三人例外,赵文恪出身行伍,李思行是普通士人,武士彟则是太原最富的木材商人。恰恰是最为时人轻贱的武士彟,在日后一举扬名——

其女武则天不但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还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自高宗以后,所有大唐皇帝都是她的子孙血脉。这名以野心、权欲及狠毒知名的妇人甚至一度以武周代唐,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女皇帝。而她的父亲武士彟也因此而一飞冲天,被追封为孝明高皇帝,终得以光耀武氏门楣。

自太原起兵后,秦王李世民身经百战,军功显赫,对大唐更有定鼎之功。就连太子李建成的心腹谋士魏徵都说:“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征战返回长安时,身穿黄金甲,后面是二十五名大将,再之后是万匹精骑,威风不可一世。唐高祖认为李世民功高望重,前代职官均不足以配赏,特为爱子设“天策上将”一职,位在诸王公之上。李世民由此建立天策府,自行设置官属,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虞世南、张亮、阎立本、高士廉、张公谨、侯君集、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段志玄等名重一时的文臣武将均是其幕僚。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在秦王宫西面开设文学馆,延请四方文学之士。他自己一有空闲,就到文学馆中与各位学士讨论文籍,直至深夜。时人对文学馆学士很是羡慕,如果得为学士,人们便称之为“登瀛洲[6]”。

李世民有如此声势及人望,自然引来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的忌恨。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深重的威胁及危机。于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两股势力勾结起来,再联合唐高祖宠爱的妃子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在唐高祖面前大进谗言,反复构陷李世民。李世民确实有功高盖主之嫌,唐高祖自此开始猜忌次子。李世民的心腹兼至交好友刘文静时任民部尚书[7],最先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刘文静是辅佐李渊太原起兵的重要人物。最初,李世民和刘文静暗自谋划起兵,但二人担心李渊沉溺酒色,不思进取,因此托与李渊亲密无间的裴寂前去游说。裴寂与李渊是酒肉朋友,私交极好,二人常常通宵连日地宴语博弈。裴寂甚至违禁将晋阳宫宫女私送给李渊。刘文静找上门时,裴寂尚且惧祸,不肯同意。但刘文静以裴寂私送宫女待客一事相威胁,裴寂惧怕之下,果然劝说李渊起兵。

因裴寂在晋阳起兵之初曾有首鼠两端之举,刘文静一直不大看得起对方,但唐朝立国后,裴寂却位在其上,得任宰相。刘文静对此十分不满,每逢朝臣集议,裴寂一有阐论,刘文静便有意顶撞,两人也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纷争。有一次,刘文静与弟弟刘文起喝酒。刘文静醉酒后拔刀砍击木柱,咬牙切齿地道:“有朝一日,一定将裴寂杀死。”裴寂得知后深为忌惮。

刘文静素来支持秦王李世民,裴寂则遵从传统礼法,属于太子李建成一派,两派的明争暗斗也反映到个人的命运上。刚好刘文静侍妾揭发刘文静兴妖作怪,召用巫人。唐高祖派裴寂、萧瑀[8]审问刘文静,刘文静明言无反心,只是对裴寂位居其上有所不满。李世民百般求情,且言当年太原起兵乃是刘文静所定之策。裴寂尽管知道刘文静与秦王李世民关系非同一般,但他历来是太子一派,因此力劝唐高祖铲除后患,说:“文静多权诡,面性猜险,愤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险,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

唐高祖一直非常重视裴寂。唐初统一货币,新铸开元通宝,唐高祖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各三炉铸钱,裴寂一炉铸钱,由此可见唐高祖与裴寂私人关系何等密切。在思忖许久后,唐高祖还是采纳了裴寂的意见,将刘文静及其弟刘文起处死,籍没全家。

刘文静事件,被公认为是太子李建成一派占了上风,而宰相裴寂更是公然支持太子。唐高祖晚年安于享乐,内为嫔妃所包围,外政则全部委托给了裴寂。由于内宫宠妃和宰相裴寂均支持李建成一派,遂有太子、齐王联合内宫、外廷“共倾世民”的说法。

太子派和秦王派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发展到了白刃相见的地步。李世民本人也时时身处险境。有一次,太子李建成夜宴李世民,暗中在酒中下了毒。李世民喝酒后,突然心痛如绞,吐了很多血。他自知中了暗算,急忙回到秦王府,幸好解救及时,才不致毒发身亡。

李世民为人深谋远虑,为以防不测,打算先派人占据洛阳,以作为基地。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派工部尚书温大雅、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一千多人前去镇守洛阳,并命他们广散金帛财物,结交各路豪杰,罗致亲信。齐王李元吉大为恐慌,上书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张亮因此被逮捕下狱。但审讯时张亮一言不发,未牵连出任何人,李元吉也无可奈何。因为没有真凭实据,张亮被释放,重新归返洛阳。

唐高祖对亲生儿子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有所察觉后,深为苦恼。他不想看到骨肉相残,既不愿意让李世民谋夺太子位,也不愿意太子和齐王谋害李世民,最后决定让李世民出居洛阳,建天子旌旗,想以此来调解李世民兄弟间的猜忌。李建成与李元吉担心李世民到洛阳后,独霸一方,“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便暗中唆使近臣向唐高祖陈说利害。唐高祖昏庸不堪,于是改变主意,不让李世民前往洛阳。李世民一度发出“我当此日,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的感慨。

为了铲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大肆拉拢秦王府的骁将。李建成先派人赠给尉迟敬德一车金银器具。尉迟敬德不但没有接受李建成的礼物,还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李元吉便派杀手前来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事先得知消息,便故意将家门大开,自己安卧在床上不动。杀手多次来到庭院,却始终不敢走进寝室。李元吉见行刺不行,又在唐高祖的面前谮毁尉迟敬德。李渊下诏擒拿尉迟敬德,准备处死。李世民坚决请求,尉迟敬德才勉强保住了性命。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用同样的手段对付程知节和段志玄,并设法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京师。

太子与秦王积怨益深,势同水火。唐高祖听信太子谗言,将秦王府幕僚尽贬而出。曾经风光显赫的秦王府只剩下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寥寥数人。这些人为了自保,力劝李世民及早铲除太子一党。但李世民迟迟不能下决心,先后问计于名将李靖[9]、李世勣[10]。二人均是性情沉穆之人,没有明确表态,但其实立场已经倾向于李世民一方。历史总是不断重复,隋朝骨肉相残的悲剧再一次在唐朝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即将发生在太极宫北门——玄武门。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正值夏季最炎热之时,长安突然盛传北方强敌突厥将要入侵大唐。太子李建成为了避免李世民重掌兵权,推荐由齐王李元吉领兵出征。李元吉乘机请求让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段志玄随行,并挑选李世民手下精兵充实军队,想乘机夺取李世民兵将。李建成和李元吉亦料想李世民不会乖乖就范,便干脆密谋于饯行之日在昆明池设宴,暗中设伏刺杀李世民,永除后患。不料太子宫官吏率更丞王晊将这一计划泄露给了李世民。李世民见事情紧急,立即入宫向父皇禀报了太子和齐王的阴谋。唐高祖一时愕然,难以相信,只道:“明天上朝时,我要问问他们。”叫李世民等到次日早朝时再说。他知道三个儿子素来斗得厉害,也没有太当回事。

李世民见父皇大有敷衍之意,便决定先下手为强,第二天一早便率领亲信埋伏在太极宫北门玄武门。

长安大内包括皇城和宫城两大区,东有延喜、景风二门,西有安福、顺义二门,正南有含光、朱雀、安上三门,北有玄武门、安礼门以及至德门。其中,玄武门为北面正门。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水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并称为四大神兽。玄武还与玄冥相通,最初的冥间在北方,因此玄武又代表北方,玄神则是北方之神。玄武门居于龙首塬余坡之上,地势较高,可以俯视宫城。北墙外是禁苑西内苑,没有居民生活区,出入比较方便,因而是太子入朝的必经之地。当日当值玄武门的领班将领名叫常何,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后被李世民暗中收买,李建成对此却一无所知。

当时,唐高祖与李世民的谈话内容已被后妃张婕妤密告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与李元吉商议对策,李元吉认为应该赶紧布置军队,装病不朝,以观形势。但李建成妄自尊大,认为一切均布置妥当,只要入朝打探完消息,便可置李世民于死地。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一道由玄武门入宫。到临湖殿时,兄弟二人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打马东奔,逃往太子宫。李世民在后面大声叫喊,李元吉张弓回射,但仓皇之下竟然拉不开弓。李世民则当机立断,抢先一箭射死了对其威胁最大的太子李建成。

此时,尉迟敬德率领七十精骑赶到,一箭将李元吉射下马来。李世民亲手射死兄长,神情极为不安,竟然跌下马来,再也爬不起来。李元吉只受了轻伤,赶将过来,夺下李世民的弓箭,打算用弓弦将对方勒死。尉迟敬德在后面大声呼喝,李元吉一时之间难以下手,便舍弃了李世民,逃向武德殿。尉迟敬德穷追不舍,终一箭将李元吉射死。

东宫和齐王府将士闻讯赶来,李世民心腹张公谨是个大力士,抢先将宫门关上。东宫和齐王府将士开始猛攻玄武门,形势十分危急。李世民一面组织随行士卒抵抗,一面派亲信尉迟敬德带甲士入宫,取得唐高祖手谕。

这时,唐高祖正在后宫海池里泛舟嬉戏,浑然不知北面正在发生兄弟手足互屠相残的人间惨剧。海池位于太极宫西北部,是皇宫宫殿群中最接近玄武门的位置。而海池中的人竟然听不到玄武门的厮杀,足见太极宫规模之大。

正当唐高祖玩得高兴时,尉迟敬德突然全副武装地闯入。按照唐朝律法,这已经是杀头大罪。唐高祖见尉迟敬德手握兵器,来势汹汹,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尉迟敬德道:“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彼时重臣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均陪伴在左右。唐高祖十分惶恐,便问裴寂道:“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

裴寂本是太子一党,此时见李世民已然得手,惊惧不安,不敢答话。还是一直暗中支持李世民的萧瑀、陈叔达出面圆场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唐高祖见一旁尉迟敬德手按剑柄,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动手的架势,只得勉强点头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诏,才算平息了这场事变。

唐高祖又召见李世民,予以安抚。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父皇脚趾头,恸哭许久。即使有做作的一面,但也显示他心中着实难安,这种不安也保持了终生,所以才有后来他临死前向著名僧人玄奘询问因果报应一事。

唐高祖见事已至此,不得不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立即下诏道:“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玄武门之变是大唐立国以来第一次宫廷政变,以李世民顺利夺权而告终。之后,李世民进行了一场大清洗,尽杀李建成、李元吉子女,其他同党、同谋则一概不予问罪。太子洗马魏徵之前见秦王李世民功高,多次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后,责备魏徵离间他们兄弟间的关系,声色俱厉,在场众人无不惊惧。魏徵却从容答道:“太子早从魏徵之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对其耿直的气度非常赞赏,转怒为喜,弃怨用才,任命魏徵为詹事主簿,充分展现出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气度[11]。

两个月后,唐高祖正式禅位给太子李世民,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搬到位于太极宫之北的西内苑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自此退出大唐的政治舞台。这位开国皇帝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好的名声,只给人平庸的印象——实际上,这是因为他夹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皇帝之间的缘故,他之前有大名鼎鼎的隋炀帝,他后面则有鼎鼎大名的唐太宗。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12]即位,时年二十八岁,即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次年(627年)正月初一,唐太宗改元贞观。年号取自《易经》:“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之意即为以正示人。

实际上,唐太宗通过“大义灭亲”的手段登上帝位后,确实有志励精图治,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好大喜功、奢侈淫逸、滥用民力的隋炀帝杨广为戒[13],忌修土木工程,与民休养生息。他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意见,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断地从太极宫中发出,由此开辟了唐朝历史的新纪元。

隋末战火纷起、连年战乱,土地荒芜,人口锐减,拿魏徵的话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可见大唐建国之初,所面对的便是一个相当凄凉的局面:经济凋零,国库空虚,文化衰退。唐太宗即位后,用贤勤政,主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休养生息,抚民以静,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结果政绩相当卓著,吏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武功鼎盛,民族关系融洽,天下得以大治,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富足美好的生活。据史书记载,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这是一幅相当动人的太平世界图画:朗朗乾坤,牛马遍野,民康物阜,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的盛世景象,终于在唐太宗手中实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随之屹立于世界东方。因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成为与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史家认为,唐太宗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与汉初的“文景之治”相比,“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唐太宗也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文治武功并盛的皇帝[14]。

帝国京师长安繁华如梦,四方朝拜使团潮涌如流,日本遣唐使乘风破浪,丝绸之路上商队如织,诗坛艺苑百花齐放,由此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大唐文明震古烁今,千余年来,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东方和世界。唐代交通示意图

然辉煌的文治武功抹不去唐太宗杀兄逼父夺位的事实,即使是一代英主,依然有最难解的心结——畏惧在青史上留下恶名。大唐立国后,唐高祖于秘书省设著作局,掌国史集注起居,是国家最高编撰出版官署。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下令在中书省特置秘书内省,建立史馆。同年闰十二月,又下令将史馆移入禁中,设于门下内省北面。史馆中有专人编修前代和唐代国史,如《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皆编修于史馆,由宰相监修。其他史官[15]职务包含著作郎、起居郎、起居舍人,另有修撰、直馆等若干名。著作局虽仍然存在,但却不复掌修史之事。从此,史馆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门下省的一个常设机构,专门负责修撰当朝国史。但即便作了如此大的调动,唐太宗依然无权查看史官记录他本人言行的起居注、实录等官方档案,皇帝因此而焦躁不安了好多年。

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渊去世。在唐高祖下葬前,唐太宗派人通知史官,称要亲自查阅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录,但被恪守祖制的史官婉言拒绝。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均设史官严格记录帝王言行,无论史官记载什么内容,帝王均无权查阅干预,早成惯例。唐太宗碰了钉子,只得悻悻作罢。

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再度旧事重提,向谏议大夫褚遂良问起《起居注》一事,问为什么不能让他看。褚遂良正色答道:“所谓‘君举必书,申以劝诫’,史官负责记录君主的言行,好坏都要记载,才能使君主不敢做坏事。从来没有听说君主自己可以拿来看的。”

唐太宗愈发惴惴不安,试探问道:“如果朕有什么不好的事,也要记录吗?”褚遂良答道:“这是史官职责所在,不敢不记。”一旁的黄门侍郎刘洎也道:“假如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都会记。”

两个月后,唐太宗忽然下诏追封兄长李建成为隐太子、弟弟李元吉为巢王,显然与他之前一番和史官的对话有关。

但皇帝并未忘记查阅国史一事,一年后,他又对宰相房玄龄旧话重提,问道:“前世史官所记,皆不让君主观看,到底是何缘故?”房玄龄回答说是惯例。

唐太宗诚恳地道:“既然如此,朕就更应当看了。若见到善举,便可继续发扬光大,若是见到恶行,便能引以为戒。”

谏议大夫朱子奢极力反对,进谏道:“陛下身负圣德,言行从无过失,史官记载尽善尽美,所以陛下要查阅《起居注》并无不妥。但若就此形成制度流传下去,恐怕到了玄孙、曾孙辈,难保没有达不到上智的君子,会文过饰非,那史官就免不了受刑罚惩处。这样一来,史官为了保全自己,避免祸患,无不迎合风向,顺从旨意,悠悠千载的历史还能让人相信吗?这就是历来不允许帝王查看的道理。”

唐太宗不听,坚持要看国史实录。房玄龄是皇帝亲信,难以拒绝,便立即召集人手,将高祖和太宗实录先行删定了一遍,这才郑重呈上。唐太宗就此开皇帝私观国史实录之先例。他先迫不及待地翻到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一页,见叙述含糊,“语多微隐”,很是不满,便道:“周公诛管叔、蔡叔而安周室,季友鸩死叔牙才为鲁国带来太平。朕之所为,义同此类。史官记录,又何必要避讳?”由此确定下玄武门之变官方记载的口径与调子。

君命不可违,以房玄龄为首的史官只能体察圣心,反复删改两朝《实录》中的有关文字,直到唐太宗满意为止。

只是阴影并未就此散去,玄武门之变定下了大唐宫廷争权夺位的血腥基调。自开国皇帝唐高祖起,政治阴谋和喋血斗争迭起不断,几任大唐皇帝都陷入了太子反复废立、储君难以善终的怪圈——

唐太宗先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废李承乾太子位,改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即为后来的高宗皇帝。唐高宗即位后,先立陈王李忠为皇太子,后改立皇后武则天所生长子李弘为太子。不久李弘被武后毒害,遂改立武氏次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被废后,又改立武后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唐高宗死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宝座尚未坐热,便被母亲武则天夺去皇帝位,废为庐陵王。武则天扶持第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立睿宗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

尽管睿宗只是个傀儡皇帝,朝政完全由太后武则天把持,但她不满足,终于在垂暮之年登基称帝,建国号周,史称武周。称帝前,武氏先派亲信杀死亲子李贤,以绝后患。又废睿宗皇帝为太子,赐姓武,原皇太子李成器则降为皇太孙。

几年后,武则天既老且病,终有所悔悟,遂召回被贬谪外地的三子唐中宗,再次立其为太子,睿宗则改封为相王。

神龙革命[16]后,大唐复辟,唐中宗以太子身份第二次登基,立卫王李重俊为太子。李重俊因不满韦皇后、武三思等人,谋变被杀。中宗爱女安乐公主想学祖母武则天称帝,求为皇太女不成,遂与母后韦氏合谋下毒害死父皇。唐睿宗第三子李隆基适时而动,发动兵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一党,扶父亲睿宗皇帝即位。唐睿宗遂立李隆基为太子,不久又因苦恼亲妹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争权,主动避位为太上皇。李隆基以太子身份即位,是为玄宗皇帝。他既非嫡子,又非长子,却有着非凡的魄力和胆略,果断发兵翦除了亲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同党,这才结束了唐室长期以来刀光剑影、动荡不安的局面。

自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女皇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再度称帝,至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诛灭太平公主势力,整整有八年半的时间。这期间,皇帝换了四人,在位多则五年有余,少则不足二十天。不少人蠢蠢欲动,觊觎皇帝宝座,以致祸变再三,整个大明宫都笼罩在血腥当中。玄宗之后,武周以来的多次政变终于结束。从皇室庶子到太子监国,再由太子监国到登基称帝,其间政治阴谋和喋血斗争不断,成为玄宗登上政治舞台的序幕,并对他之后处理国事的方式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先天二年(713年)十二月一日,唐玄宗宣布大赦天下,改元开元,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开元元年这一年,玄宗皇帝二十九岁,雄姿英发,正欲大展宏图,大唐历史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但事态并不容乐观,摆在新皇帝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局面:贞观积蓄的丰厚财力早在武则天执政时消耗殆尽,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百姓赋役负担沉重,人民大量逃亡,户口减耗,经济危机深重,公私俱竭;朝中官员冗滥[17],吏治败坏;王公贵戚奢侈成风,违法乱纪风行;边疆战事不断,北有突厥、契丹劫掠,西有吐蕃、大食威胁。

初登帝位,唐玄宗即陷入了内忧外患、山重水复的困境。能否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将经历一场无比严峻的新考验。

注释[1]李渊时封唐国公,其母是隋炀帝生母的亲姐姐。隋炀帝曾授封晋王,镇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因而太原是其福地。他听信术士之言,以为太原有王气,曾在太原大肆扩建晋阳宫,一是作为行宫,二是镇压王气。[2]始毕可汗:东突厥可汗,名咄吉,亦称咄吉世,启民可汗子。隋大业十一年(615年),率兵围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势力骤增,契丹、吐谷浑、高昌皆臣属之。隋末地方割据势力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亦向其称臣。中原人民因离乱也多往依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随之传入。大业十三年(617年)出兵助李渊攻隋,定长安。唐初,与唐建立互市关系,对恢复和发展中原经济起过积极作用。[3]江都:今江苏扬州。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是历史上公认的昏君和亡国之君,以残暴著称于世,有人拿秦始皇与他相比。唐为隋炀帝追谥为炀帝。按照《谥法》解释:逆天虐民、去礼远众、好内远礼曰“炀”,显然是个恶谥,含有贬义。然在某些重大场合下,隋炀帝却是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物——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和隋炀帝始创的科举考试的制度均是中国教育的先驱。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名传千古并影响后世的人,无非有两类,一类是留下思想的人,一类是留下制度的人,孔子和隋炀帝杨广就分别属于这两类人。[4]佐命:古代帝王得天下,自称是上应天命,故称辅佐帝王创业为“佐命”。通常也用来代指辅助帝王创业的功臣。[5]恕死:指预恕功臣死罪。然此制多流于形式,裴寂、刘文静名列第一等功臣,仍不得好死。吕温有《功臣恕死议》,称“功臣恕死”的实质是弃信废刑、挠权乱法,势必促成“以罪宠人”、劝人作恶的后果。吕温为唐德宗时名臣,号称“天才俊拔,文采瞻逸”,其政治才能向为柳宗元所佩服。唐制,封王及任免将相等重大事件,以白麻纸书写诏书。又因通事舍人(负责传达诏命和上奏及担当敕使、慰抚等)多不知书,宣诏时,须指定专人在旁提示,“低声摘句以助之”,称为“把麻”。吕温任拾遗(谏官。唐诗人陈子昂、杜甫均曾担任拾遗,后人习称为陈拾遗、杜拾遗)时,被传唤把麻,他坚持不去,遂成故事。因而唐代拾遗不把麻自吕温始。彼时柳宗元戏吕温云:“幸识一文半字,何不与他把麻。”[6]瀛洲:本为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李世民给予学士各种优厚待遇,时人便用“瀛洲”比喻学士得到宠遇如登仙境之地。[7]民部尚书:官名,隋代置,正三品,掌户口、钱谷、土地等政务。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改为户部尚书。[8]萧瑀:字时文,其祖父为后梁宣帝萧察,其姊为隋炀帝皇后,甚至其子萧锐后来也娶了唐太宗长女襄城公主。因为是皇亲国戚,萧瑀在隋朝年纪轻轻就已做到银青光禄大夫的大官,参决要务,地位显赫。但他为人骨鲠正直,屡屡劝谏,渐为隋炀帝疏斥。隋炀帝征讨高丽时,萧瑀力谏该舍高丽防突厥,隋炀帝震怒,贬萧瑀为河池郡守。唐高祖即位后,招萧瑀到长安,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民部尚书,以心腹视之。每次临朝听政,都赐萧瑀升御榻而立,亲切地称呼他为“萧郎”。唐朝革创,以萧瑀最熟识国典朝仪,他又孜孜自勉,留心政事,因此深得唐高祖信任。[9]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是中国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无论是官方五史,还是稗史小说,都有他色彩丰富的一笔。野史小说把他与红拂女、虬髯公并称为“风尘三侠”,而历史上真实的他是一个功绩不亚于卫青、霍去病的名将。李靖出身官宦之家,从小胸怀大志,曾对其父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李靖舅为隋朝名将韩擒虎。昔日突厥入朝隋文帝杨坚,杨坚为了树威,有意问突厥使者:“你听说过江南有个陈国天子吗?”突厥使者答道:“听过。”杨坚命韩擒虎上前,说:“这就是擒获陈国天子的人。”韩擒虎厉然看着突厥使者,威容满面。突厥使者十分惶恐,不敢仰视。李靖喜欢与韩擒虎谈论军事兵法,韩擒虎抚摩着外甥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果然,李靖后来成为唐初最著名的将领,先后平萧铣、擒辅公袥,破突厥,取定襄,俘颉利,残吐谷浑,为国拓地自阴山至大漠,至青海,至老不休。史家称李靖“临机果,料敌明”,是战绩与理论俱丰的军事家,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兵书多部。后人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卫公兵法》等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神宗时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为中国古代兵学宝典。[10]李世勣:本姓徐,字懋功,即《隋唐演义》中传奇人物徐茂公的原型。他出身富豪,为人豪侠仗义,后投身瓦岗起义军,先后奉翟让和李密为主。李密倜傥有才,爱人下士,却为王世充所败,被形势所迫,投降了唐朝。当时,徐世勣仍带精兵屯驻在黎阳。唐高祖派李密部下魏徵(即后来成为唐太宗名臣的魏徵)前去劝徐世勣降唐。徐世勣听从了魏徵的建议,派长史郭孝恪(后来也成为唐朝名将)带书信到长安给李密。徐世勣决定降唐却无表奉上,只有一封书信给李密,唐高祖李渊对此十分奇怪。郭孝恪解释说:“徐世勣本是李密臣下,黎阳之地也原属李密,应由李密献上奉表。”唐高祖李渊对徐世勣的君臣义气极为赞赏,道:“感德推功,实纯臣也。”当即赐徐世勣李姓。后李世勣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11]但对于另一定鼎功臣裴寂而言,李世民的得势则是他悲剧的开始。贞观三年(629年),僧人法雅以妖言惑众罪被处死,而时任司空裴寂因为没有检举揭发而被免官。法雅原来在五台山讲经,名气很大,唐朝建立后来到长安,很得唐高祖的信任,能够自由出入皇宫。唐太宗登基后,禁止法雅再入皇宫。法雅因此而怨恨,经常口出“妖言”,由此被唐太宗诛杀。普遍认为,法雅事件不过是李世民借机除掉裴寂,为心腹刘文静报仇而已。裴寂被罢官后,请求留在长安,李世民坚决不同意,还严厉地指责他功不补过,唐高祖在位期间身居相位而朝政不清,都是他的责任。裴寂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而死。[12]显德殿:隋时称嘉德殿,唐初更名为显德殿,后因唐中宗李显为太子住东宫,避其名讳改称明德殿。[13]有一种说法是,唐太宗意识到自己与隋炀帝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家中老二;都是通过武力夺取了皇位;都有胸怀四海、放天下的雄心壮志。如果说这种相似令唐太宗悚然而惊的话,那么隋炀帝的凄惨下场无疑更会让他战栗胆寒。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他只能收敛起一切欲望,留心治道,一切从治理天下的需要出发。[14]“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激励了后世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乾隆皇帝甚至包括日本的德川家康等无数政治家及统治者。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15]中国历代均设有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大致可分为记录和编纂两大类。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则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16]神龙革命指神龙元年(705年)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集团”发动兵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诛杀其男宠张易之等,迎唐中宗即位,恢复大唐国号。详见同系列小说《璇玑图》。本书故事续接《璇玑图》,凡《璇玑图》中所涉及人物、情节,本书均不再详细交代。[17]武则天执政时,以禄位收买人心,“务悦人心,不问贤愚,选集者多收之。职官不足,乃令吏部置试官以处之”,故当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的歌谣。如此,导致冗员倍多。唐中宗复辟后,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又依仗权势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普通商贩甚至奴婢只要花费三十万钱,“则别降墨敕除官,斜封付中书,时人谓之“斜封官”。且官员名目繁多,“员外、同正、试、摄、检校、判、知官凡数千人”。斜封官严重破坏了正常的铨官制度,使得武则天以来的冗官进一步增加。第一章日月双飞

自来探幽悬瓮者,通常由晋祠北面龙王头登山。上行三里许到望川亭,亦是全山最佳观景之处——仰瞻数峰拱立,翠壁横空,出烟霞缥缈间,殊可望而不可即;坐看千岩献秀,岚翠欲流,蔼蔼浮浮,极造化氤氲之妙;远眺太行横亘数百里,盘纡巍郁,苍翠迷茫;俯瞰晋溪所溉平田万顷,如绣如云,而汾流环绕如带,沿河村落历历在指掌间。

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

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

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

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唐 张说《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1]别处》

周朝时,年少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玩耍嬉戏时,顺手削取了一片桐叶,当做分封诸侯时的玉圭递给叔虞,假意道:“以此封若。”史佚[2]立即请择日封立叔虞。周成王吃了一惊,道:“吾与之戏耳。”史佚道:“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周成王于是封叔虞于唐,地在河、汾[3]之东,方圆百里,叔虞遂号唐侯。叔虞之子燮父袭封后,因境内有晋水[4],改称晋侯,是为晋国之始祖。

春秋末年,晋国大卿赵简子家臣董安在晋水北岸、悬瓮山东侧修筑城池,周六里,号晋阳。秦灭晋后,在河、汾之地设太原郡,治所晋阳,晋阳自此又有了太原的别称。西汉时,汉武帝于天下设十三刺史部,太原始称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太原图

唐高祖李渊正式起兵前任太原留守,封唐国公,其爵号“唐”便是来自西周叔虞的封地名称,而唐高祖得天下后亦以“唐”为国号。对于大唐而言,太原是龙兴之地,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故有“龙城”之称。

一代女皇武则天亦是并州文水[5]人氏,她执掌大权后,为光耀故乡,下制以太原为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鼎足并立。时人云:“天王三京,北都其一。”真切地道出了太原在大唐的地位。

武则天被驱赶下台后,唐廷因人废事,废去了太原“北都”名号,但太原有“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之地利,依然是“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唐玄宗登基后,考虑到太原是大唐发祥之地,升并州为太原府,再度提高了太原的地位。

太原府府治太原,府城原本在汾水西面,即晋阳县,府级官署及晋阳县廨均位于县城之中。贞观年间,唐太宗派名将李勣出任并州长史,李勣又在汾水东面新建东城,称太原县,与西城晋阳县隔水相望。武则天执政时,以能吏崔神庆为并州长史,大肆营建北都。崔神庆“跨水联堞”,在汾河上筑起中城,连接东、西两城,由此形成东、西、中三体合一的新太原城。

西城虽是旧城,却是太原的政治经济中心,名胜极多,如晋阳宫[6]、兴国寺、中城飞阁等。然论及太原第一等名胜,首推城外的晋祠。晋祠始建于北魏年间,又称唐叔虞祠,为祭祀叔虞而建,位于悬瓮山山麓。郦道元在其名著《水经注》中记载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晋川之中,最为胜处。”北齐时,文宣帝高洋大肆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规模愈大。

传说晋阳起兵前,李世民无法预测成败,曾亲到晋祠祭拜,祈求神灵庇护。他如愿当上皇帝,为答谢神恩,将不惜花费巨资再度扩建晋祠——楼台计峙,泉流潺绕,一派园林风韵。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率领群臣到晋祠游览,并竖碑留念。皇帝亲自撰写了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唐太宗酷好书法,其人书法亦有相当造诣,骨格雄奇,气势不凡,俨然有开创规模。晋祠碑一出,立即广为流传。唐廷时常将其拓片作为礼物馈赠外国使者,悬瓮山晋祠也随之名扬四海。古悬瓮山晋祠图

悬瓮山[7]古称龙山。山上林木葱郁、松柏茂密,有难老、善利二泉,为晋水发源地,是上佳的风水宝地。奇书《山海经》记载云:“悬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晋水出焉。”太原出产利器,有“并刀如水”之俗谚,悬瓮山既是活水源头,又多铜铁矿石,正是铁匠艺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圣地。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敬德本是铁匠出身,功成名就后,特意在悬瓮山边修建了一处豪华别墅,谢宾客不与通,整日躲在别墅中打铁炼丹,自娱自乐。尉迟敬德侄子尉迟洪道少年出家为僧,法名窥基[8],师从名僧玄奘。后尉迟敬德受其影响,有心向佛,遂自捐别墅为寺庙,即为今晋祠之南的十方奉圣禅寺,简称奉圣寺。

太原大风堂亦建在悬瓮山下,位于大风村最南面。这家铁匠铺本是民间自办,因其打造的刀剑锋锐耐用,大唐军队也多选用其兵器,由此变成了半官方性质。只是老堂主辛武始终拒绝接受朝廷官职,每年也只肯为军器监[9]提供定量的兵器。而今辛武将事务交给了独子辛渐,辛渐虽跟父亲一样,未在朝中挂职,却因娶了皇亲国戚为妻,兼之中过武进士,愈发令大风堂名扬四方。

稀奇的是,今日大风堂中没有传出惯常“当当”的锻炼打铁声,而是喜乐声连连。原来时逢老堂主辛武夫人贺英六十大寿,宾客如云,内中不乏名流权贵,甚至连契丹王[10]李娑固和奚王李大酺也各自派了使者南来道贺。

贺英原本姓李,是大贺氏部落酋长李楷固的亲姊姊,有契丹公主的身份,后因政治联姻,还做过一段时间唐高宗的妃子,地位尊贵。现任契丹王李娑固则是前契丹首领李尽忠堂弟,与贺英亦是血缘关系极近的堂兄妹,这次特派了牙官可突干南下道贺。

奚王李大酺娶了大唐固安公主辛悦仙,因贺英丈夫辛武亦姓辛,便命固安公主拜辛武为伯父,欲以中原惯用的联族来加强关系,以弥补昔日背叛契丹、大唐的旧过[11]。这次贺英大寿,李大酺最是积极,老早便开始积极张罗,派了妻子固安公主辛悦仙携带重礼赶来太原贺寿。

当今皇帝唐玄宗亦专门派了宦官杨思勖前来贺寿赐礼,不仅因为贺英身份及有国夫人封号,还因贺英儿媳李弄玉也是皇亲国戚,是唐高宗次子李贤之女、玄宗皇帝的堂妹,在高宗女孙辈中排行第一,地位极尊,封号长信郡主[12]。李弄玉兄长邠王李守礼、堂兄弟宁王李宪、申王李㧑、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堂姊妹薛国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也各自有使者奉来礼物。

除了朝廷及契丹等特使外,太原府少尹[13]兼天兵军[14]节度大使张说、司录参军[15]张均、兵曹参军宋希玉等一干地方长官亦如数到场。辛武以打铁为生,不善言辞,甚感局促。倒是大徒弟祝锋勤快踏实,其子祝锐更是精明强干,堂中管事周白告虽则年轻,来大风堂也才三四年时间,却极擅长交际,三人分工合作,将一众宾客招呼得妥妥帖帖。

辛武已过花甲之年,由于日日打铁不息,身体强健,满脸红光,气色极好。时逢妻子六十华诞,又是贵客满堂,老堂主心里却始终高兴不起来。这些远道而来的宾客,一大半是出乎他意料的,而他真心期待相聚的大风村村民们却已是十不存一,其余人要么被强行遣返原籍,要么被谪徙边州圈禁,这全因不久前唐廷开始在全国实行的“括户”政策。

括户是指官府派专员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括出来,遣送还乡或就地入籍。因所括人口多已客居于当地,所以又称括客[16]。此措施旨在清查浮客,解决百姓流亡及朝廷赋税不足的问题,自古有之。北朝时,东魏大臣高隆之锐意改革,任河北括户大使,检括人口,此为“括户”名之始。唐朝统一天下后,实行租庸调制[17]。与前代相比,租庸调制主要是改革了徭役制,“庸”规定每丁岁役二十天,较之之前的杂役大为减轻,并可以物代役,从而使人民能够安于生产,适应了当时生产力亟待恢复发展的局面。田租及户调的征收也有所节制,唐廷规定凡税敛数字,均须在县衙和村坊正式张榜公布,以防税吏随意加派勒索。正是得益于租庸调制,唐朝立国不久,经济逐步上升,户口逐年增多,很快就形成了“天下大治”的局面。

租庸调制度完全以人丁为本,一旦在籍编户大大减少,国家赋税收入自然相应减少。且租庸调必须有均田制的前提,即所谓“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一旦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也无从实施。武则天执政以来,民间人口增加,王公贵族又不断兼并土地。对于新增人口,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如此,男丁既然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还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终为沉重赋役所逼,被迫弃家离乡,逃离原籍,沦为流民,即俗称的“浮人”——

有的逃入山林或到他乡开垦土地耕种;有的逃入城市充当雇佣;有的成为大地主、大庄园主的佃户;还有许多人制造伪勋和充当色役[18]以逃避徭役。

这些人口都不再为国家所控制,编户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朝廷的财税收入。武则天晚年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凤阁舍人李峤[19]提出括户措施,“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建议既防又抚、既御又一、宽严结合、恩威并施。武则天遂派遣十道使括天下逃户,然效果并不显著。

唐玄宗即位后,由于之前宫廷政变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百姓逃亡积弊持续恶化。监察御史宇文融在政治上精明而有眼光,上书玄宗皇帝,称“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多,请加检括”,建议检查色役伪滥,搜括逃户。玄宗正为“邦赋不入,人伪斯甚”而困扰,宇文融上书正中下怀,即命其制定详细检括之法。十二天后,宇文融拟定的括户方针及具体办法被唐玄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颁行天下。

这纸制令首先谈了一番括户的必要性,称“户口岁增”而税赋不益的原因,而豪民与奸吏的欺压导致百姓离乡,致使流亡日益严重。为了解决“户口逃移,田籍错紊”的弊端,朝廷一方面御之恩抚,免除积欠,救济孤穷,另一方面需施之威服,设立法禁。只有以威济恩,以严纠宽,才能改变“国章或弛,氓伪实繁”的状况。

其次则是括户的具体措施:州县逃亡户口,限定百日之内到官府自首。按期自首的逃户自愿返归故籍,或系关辅、军府之地按令不符合附籍的,登记存档,暂不遣返,由官府通知原籍,待至秋后递还。如有百户以上集体返乡的,须由原籍派员带领,立即返归。免六年赋、调,即开元七年(719年)十二月以前,凡诸州勾征未纳的贷粮种子、地税,并宜放免。超过百日,过期不首,以违法论处,即加检括,递边远州县为百姓。家口随逃者,亦便同送。公私敢容庇者抵罪。

制书下后,宇文融出任推勾使,置劝农判官十人,皆摄御史,分巡天下,依据簿籍检括逃户。由于宇文融精明强干,雷厉风行,所选判官均为能吏,括户令在短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括得户口八十余万,田数大致与此相等。宇文融由此得到玄宗赏识,自正八品上的监察御史擢升为从六品上的兵部员外郎。

然这八十万户口数目水分极大,以宇文融为首的判官急于立功,务为刻急,各自州县长官一心逢迎上司,以为括得越多越好,于是虚报数额,甚至以本地实户为新附括户,田地亩数亦是如此。再说逃户,虽然也遵循“乐住之制”原则,允准从宽乡、近处、役重处编户,然只有准令式合附者,才能地附籍,其余的一律要“牒还故乡”,因此受到逃户的大力抵制。官府为此不惜采取高压手段,派出兵马,专门追捕那些不肯自首、不愿归乡的逃户,再将这些人绳捆索绑,押解到北方偏远边塞居住。由于被贬谪西北边疆者极多,河东道[20]甚至专门辟出一县,以安置逃户。

朝中大臣也多认为括户为扰民之举,然唐玄宗一意孤行,将反对宇文融的官员尽数贬出朝外。然高压手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天下民情汹汹不已。那些被押到边远之地的逃户心中不平,传闻多有与降胡[21]勾结谋变者。唐玄宗又令心腹家奴王毛仲出任朔方道[22]防御讨击大使,令其与朔方大总管王晙、陇右节度使郭知运联兵,预备以武力解决逃户、降户问题。

太原多风,大风村更是位于风口,常年大风不息,本地人多不愿意居住于此。名将李勣任并州长史时,在汾水东面新建了一座城池,称太原县,并采取措施鼓励人们搬往新县居住,土生土长的大风村村民大多在那个时候搬去了新城,只剩下依赖于悬瓮山矿石、林木及水源的铁匠铺大风堂,大风村成了地地道道的铁匠村。高宗之后,陆续有雕刻、制墨艺人入村定居,又有诸多逃户来到这里靠开垦山田、砍柴打猎为生,数十年新旧交替、繁衍生息,这才重新形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热闹村落。朝廷括户令下达后,因太原是北方重镇,宇文融特从当地官吏中选拔出两人出任劝农判官,一是太原司录参军张均,另一是兵曹参军宋希玉,专门负责安缉户口、检责剩田。由于悬瓮山是逃户聚集地,遂成为清查重点。

辛武倒是本地人,大风堂中亦收留有不少逃户。然由于铁匠属工匠类[23],不入普通户籍,虽也有为朝廷服役的义务,但大风堂每年为军器监供应一定数量的兵器,以此折算成堂中男丁的色役,遂不必再另行分番服役,这算是大风堂利用其所产兵器精良锋锐天下无双而为堂中弟子谋取的一项福祉。如此,大风堂男丁既无须另行服役及缴纳赋税,所以不在括户之列。好几名大风堂弟子本是普通百姓,因走投无路、无力谋生而投奔大风堂中,反倒因此而逃过一劫。

只是其他村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逃户们被一一括检出来,由于均不符合所谓的准令式,遂被强行遣返还乡。这些人多是因为在家乡难以维持生活或是结下难解仇怨才被迫外逃,加上在大风村居住多年,更有子孙三代者,几乎人人都不愿意返乡。然官府因朝命在身,催逼不止,大风村一度哭声震天,闻之令人心酸。

更有亲人骨肉被迫分离的场面。村头的张大娶了村尾黄家的女儿,生下两个儿子,然两家均是逃户,张大来自河北,黄家来自关中,均需各回原籍。张大妻子黄氏户籍仍在关中,必须随娘亲返乡,张大则必须带着儿子归返河北,夫妻离散,母子分离,痛不欲生。

最惨的是制墨工匠阙新、阎用之,这对师徒新来大风村不到十年,取悬瓮山山上松树制墨,所制松烟[24]誉满晋阳,行家称其色彩光泽尚在潞州松墨[25]之上。然其师徒姓名均不在本地工匠户籍上,这次也被清查了出来。过了百日自首期后,阙新师徒见官府欲以武力强逼,便抢先逃入悬瓮山中。官府为杀一儆百,派兵进山追捕。阙新跌下山谷而死,阎用之被抓获,按照律法规定,递解到兰池州[26],与降胡杂居在一起。

经过一番括户折腾,大风村空了一大半,余下住户基本上都是大风堂的人,其他村民都被强行遣返回乡。这些村民中,许多都是辛武自小熟识、相交多年的老朋友,跟最晚入村定居的阙新也已有十年交情。阙新制作松墨一丝不苟,却又爱惜悬瓮山树木,不愿意滥砍滥伐,大风堂烧火打铁亦多燃用松木,他便常常带着小徒弟阎用之到堂中灶口集取松烟,不顾烟熏火燎。辛武很赞赏阙新认真的态度,因而尤觉其人死得可惜。而带兵追捕阙新的兵曹参军宋希玉现今就在他家堂上做客,这叫他如何能开心得起来?

辛武微微叹了口气,招手叫过孙子辛稷,问道:“你爹人呢?”

辛稷十四五岁年纪,却是少年老成,答道:“爹爹一早出了门,到现在也没回来。稷儿已经问过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辛武皱了皱眉,道:“大概你爹也料不到今日会来这么多贵客。他身为大风堂堂主,人却不在堂中招呼客人,难成体统。”

辛稷道:“或许娘亲会知道爹爹下落。稷儿就去后堂找娘亲,请她设法寻爹爹回来。”辛武很满意孙子的聪明伶俐,点点头道:“嗯,就这么办。”

辛稷直往后堂而来。穿过中庭时,忽见妹妹辛秢与一名年轻下人正在树下嘀咕着什么,便叫了一声。辛秢倒是吓了一跳,忙推着那下人转身。那下人便急急转身往厨下去了。

辛稷微觉奇怪,问道:“那人是谁?”辛秢随口搪塞道:“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反正是家里临时从奉圣寺请来打杂的帮手。”又问道:“哥哥不用在前院帮忙吗?”辛稷道:“我进来找娘亲。”

辛秢道:“我刚从后堂出来,娘亲不在那里。”辛稷不由一愣,问道:“娘亲去了哪里?”辛秢道:“我也不知道。”

辛稷一时难以相信母亲竟不在堂中陪伴公婆、招待固安公主等女宾,到后堂门口一瞟,当真不见母亲,只有辛武大徒弟祝锋妻子段氏引着儿媳以辛家人身份在帮忙前后张罗。

辛秢笑道:“我就说吧。不过今日有贵宾在此,娘亲不会离开太久,或许是方便去了。我帮哥哥找她。”

兄妹二人便转身来到辛渐、李弄玉夫妇居住的芳甸。这芳甸位于大风堂最南端,坐西朝东,背倚山峦,北为菜地,南面有一片园林,李弄玉闲暇时便在园子中摆弄花草。

辛秢先扬声叫道:“娘亲!”却没有人应。辛秢奇道:“居然不在这里?”辛稷道:“或许娘亲出去寻找爹爹了。”

正要离开,忽听到院门“吱呀”一声打开,李弄玉肃然走了出来,问道:“你们两个在这里做什么?”

辛秢欢呼一声,上前挽住母亲手臂,笑道:“原来娘亲人在里面呀。”李弄玉道:“娘亲发髻乱了,回房重新弄了下。”又问辛稷道:“你爹爹还没回来吗?”辛稷道:“是。阿翁说外面新来了许多贵客,让娘亲设法寻爹爹回来。”

李弄玉道:“你爹有重要事情要办,不过一定会在宴席开始前回来。你和阿翁先去招呼客人,设法拖些时刻。”

辛秢奇道:“且不说外面来了许多达官贵人,爹爹还能有什么事比祖母六十大寿还重要?”

李弄玉道:“自然是有的。”不愿意多说,只交代兄妹二人先去前院,便自往后堂去了。

辛秢道:“到底是什么事那么重要?娘亲明明知道,还不肯明说。”辛稷道:“或许爹爹跟王叔叔、狄叔叔他们有约。”“王叔叔”“狄叔叔”分指辛渐好友王翰、王之涣和狄郊。

辛秢道:“哥哥怎么会知道?”辛稷道:“王、狄三位叔叔跟爹爹最为要好,今日祖母寿宴,必定会到场,他们三位都还没到,想必是跟爹爹在一起。”

辛秢“啊”了一声,道:“一定是这样。”又笑道:“哥哥虽然比我先猜到,那只是因为你人在前堂,没有见到王、狄三位叔叔,不算你比我聪明。”

她与辛稷是双胞胎,只比兄长晚出生半个时辰,自懂事起便不服气,事事要与兄长争先。辛稷既为长兄,当然是让着妹妹,道:“当然不算。我们走吧。”

悬瓮山南北走向,主峰海拔三百余丈。方山踞其巅,巅又分三络,皆磊落有丈夫气概:北为风峪山,因群峰环抱耸峙,又名卧虎山。山上有洞,清幽虚玄,自然天造。每当大风来到,山穴吞吐风云,肃然有声,俗称风洞。地方官民每年三月都要到洞前祭祀风神,否则年内便会多风,为害当地;南为柳峪山,峰峦蜿蜒回绕,又名天龙。北齐曾在山上建天龙寺,更有著名的天龙山石窟;中络则是悬瓮山,连峰矗立,萦回累石。山石悬而起者,无论小大,皆酷似古瓮形。

自来探幽悬瓮者,通常由晋祠北面龙王头登山。沿途古木欹斜,巨石森立,映带参差如画。上行三里许,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了一座宽敞平台。台上有望川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乡人呼之“大亭台”。上倚层峰,层峦突兀;前临绝壁,险鞻可骇;壁下涧流注壑,叮叮咚咚,如弹古琴,如鸣环佩。

望川亭亦是悬瓮山最佳观景之处——仰瞻数峰拱立,翠壁横空,出烟霞缥缈间,殊可望而不可即;坐看千岩献秀,岚翠欲流,蔼蔼浮浮,极造化氤氲之妙;远眺太行横亘数百里,盘纡巍郁,苍翠迷茫;俯瞰晋溪所溉平田万顷,如绣如云,而汾流环绕如带,沿河村落历历在指掌间[27]。

春秋末年,晋国四大夫智伯、魏桓子、韩康子、赵襄子把持朝政,互相攻打,其中又以智伯实力最强。公元前455年,智伯联合魏桓子、韩康子进攻赵襄子,赵襄子退守晋阳,倚仗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智、魏、韩三军将晋阳团团围住,多次攻城,始终难以逾越城池一步。某日,烦恼的智伯登悬瓮山观察地形,忽见山中泉流万道,绕晋阳城滚滚望东而去。智伯由此得到提示,决意筑坝挖渠,引晋水灌城。水倒是灌进了晋阳,街道房屋尽被大水淹没。赵襄子情急之下,派门客悄悄出城,游说魏、韩两家反戈一击,许诺成功后平分智伯土地。魏、韩也一直被智伯欺凌,久有不平之心,居然答应了赵襄子的条件。两日后,赵襄子与魏桓子、韩康子共同行动,挖开蓄水堤坝,将晋水转而引入智伯大营中。智伯从梦中惊醒,慌忙涉水逃命,于乱军中被杀。此即为著名的“三家分晋”,被公认为划时代的历史事件,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人亦各自成为赵、魏、韩三国之始祖。而智伯为水淹晋阳所挖渠道亦保留了下来,成为晋水的干渠,后人在旧渠基础上加以修浚,转变为灌溉田地的水渠,并取名为“智伯渠”。智伯登山观察敌情之处,即是今日望川亭所在。

大风堂堂主辛渐此刻人正在望川亭中,同座的还有王翰、王之涣、狄郊三位好友。四人不顾贺英寿筵在即,来此相聚,只为完成二十年前的约定——

当年亦是这样的晴空朗日,几人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在贺英寿筵之后乘着醉意登悬瓮山,落日观山,云霞千变,于望川亭拔剑高歌,又定下二十年后再度相聚于此的誓约。而今二十年期限已到,好友中却少了一人,李蒙已在数年前沉江而亡。

李蒙娶皇亲贵戚武灵觉为妻后,将家安置在京城。武灵觉是定王武攸暨之女,原有永年县主封号,然其嗣母[28]太平公主与玄宗皇帝争权失败后,不但太平公主被赐死,早死的武攸暨亦被刨坟抛骨,武攸暨与前妻所生之子、太平公主与前夫薛绍及后夫武攸暨所生诸子,除薛崇简一人因与玄宗皇帝关系匪浅外,其他均被处死。武灵觉身为叛逆之女,虽因已出嫁且素来痛恨太平公主而免受牵连,但其封号却被褫夺。李蒙生父李涤也受了牵连,被贬为外地小官。李蒙当日是为了营救父亲才与武灵觉交往,不想风云变幻,武氏与太平公主先后失势,加上世人均痛恨武氏一党,他的处境和生活一度相当艰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