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9:01:04

点击下载

作者:曾响铃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

移动互联网+: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试读:

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发生着巨变,昔日的巨头,在一夜之间被颠覆。激情豪迈的战略规划如同白纸,跨界思维风起云涌,曾经的渠道为王化作流寇,消弭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移动互联网引起的蝴蝶效应,疯狂地摧毁着一切,也在努力地加紧建设。所有的人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改变已经发生,而且必将持续。在这场风暴中,传统行业成为众矢之的,在不断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许多行业正在重塑,闪烁着更为耀眼的光芒。

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40%,而移动互联网用户高达30亿人。在发达国家,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接近80%,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多,同时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点对象。随着用户总数的暴增,移动互联网正在加紧渗透,年轻人逐渐热衷于网络购物,移动端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可以预见的是,人手一机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显然,移动互联网产业将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20年,手机产生的流量将会超过平板、台式、笔记本电脑所产生的流量总和。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发展,意味着新的热点将会不断出现。

目前,人们开始逐步进入智能设备时代,以智能家居、智能硬件、车联网为突破口,物联网经济正在成为新的商业热点。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未来的十年内,物联网经济将会高达数十万亿美元。基于此,各大巨头正在加紧产业布局,以巩固和增强自身的商业地位。

以BAT为首的巨头,加紧并购和整合,实现自身产业生态的多领域、多层次布局。这几年,以团购和打车软件大战为龙头,商业领域的博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颇有千团大战的趋势。未来,线上与线下的深度整合,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创新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关注人的价值,体现着社会公平,体现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以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时代进步的源泉。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数十年里,移动互联网将会改变整个世界,为人类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而所有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书特色

1.内容实用实在、详略得当,讲授符合初学者的认知规律

本书内容涵盖了起底BATM、O2O真相、移动大趋势、巨头生存法则、玩转新媒体、互联网+智能、从心开始等基本知识,从内容结构上非常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掌握的细节处绝不吝惜笔墨、细致到每一个点;仅需要大致了解处绝不铺张浪费纸张、整体结构的描述提纲挈领。这样能够使初学者对必备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对需要大致了解的知识也能够有所认识。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讲授完全遵循和尊重初学者对移动互联网的认知规律。

2.翔实丰富,以实例引导全程,特别适合业内人士阅读

本书介绍了移动互联网商业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实例为基本参考,以理论融贯其中,力争让读者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BATM等互联网企业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分析移动大趋势、巨头生存法则,剖析新媒体的基本奥秘。行文之处,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技术和手段,是企业可以研究和利用的对象。因此,本书适合互联网业内人士阅读,用于指导他们进行企业改革。

本书内容及体系结构

第1章 起底BATM

本章主要介绍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互联网巨头的基本情况,以微信、支付宝、百度直达号、百度钱包等为突破口,对几大巨头的发展、模式进行更为详细的解读与分析,为普通读者、互联网创业者、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指导与分析。

第2章 O2O真相

本章主要介绍几大类O2O的基本发展脉络,比如本地生活服务类、团购类、家政类、餐饮类,以及资本的投资和O2O网络营销。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能切实发现当前O2O发展的基本规律及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研究者需要学习的对象。

第3章 移动大趋势

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的移动大趋势。大势未起的移动医疗,涌进了苹果、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实现颠覆性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各种理财产品模式层出不穷,征信机构不断涌现,新兴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热闹非凡。对行业新人及企业管理者而言,都是需要认识和了解的内容。

第4章 巨头生存法则

本章主要介绍当前移动互联网行业最前沿的商业战场,以“快的”与“滴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最初的厮杀,到火拼,再到合为一体,着实令人大跌眼镜。在互联网商业领域,每个巨头都在密谋杀手锏,试图杀出一条血路,充分利用当前移动互联网所具备的技术和手段,力争做时代骄子。巨头之间的生存斗争,暗藏着巨大的玄机,值得企业管理者加以分析和研究。

第5章 玩转新媒体

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企业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手段的应用。以众所周知的罗永浩为例,介绍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营销传播手段,以及塑造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对于传统企业来说,利用移动互联网新型营销、传播手段是极为重要的,有利于其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前的互联网行业的基本发展规律。

第6章 互联网+智能

本章主要介绍互联网+智能,其所带来的影响是很广泛的。智能家居、手机行业、空气净化器、影视等,让互联网+智能真正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在硬件方面同样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很多企业正在努力发展的方向。因此,互联网+智能还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

第7章 从心开始

本章主要介绍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互联网浪潮的掀起,创业者蜂拥而至,一时遍地诸葛。大浪席卷后,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商业回归本性,从心开始,才能始终把握商业模式演变的脉搏。

本书读者对象

普通读者。

计算机专业学生。

互联网行业创业者。

想要自己记账的私营业主(老板)。

传统企业管理人员。

互联网行业管理人员。

其他对互联网有兴趣爱好的各类人员。第1章起底BATM

互联网时代,经过多轮竞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分别在搜索、电商、社交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近年BAT继续在移动互联网划地称王,借助各自在PC时代的强势地位,希望从PC过渡到移动互联网,实现“大一统”。以2014年阿里收购UC为标志,BAT格局也基本定型,这番排兵布阵后,BAT触角几乎无处不在。

1.1 BAT环伺,下一个巨头或有机会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发展又一次被推向风口。这个2017年将达到6000亿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成为各路英豪争相角逐的战场,互联网三大巨头BAT更是积极谋篇布局,一副继续吞噬移动互联网的架势,为争夺入口从全面防御转向全面进攻,发展自身新业务的同时,通过合并收购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布局,那千百万的新人是否还有出头之日?

1.1.1 BAT触角无处不在

互联网时代,经过多轮竞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分别在搜索、电商、社交构成三足鼎立之势。而在移动互联网,以2014年阿里收购UC为标志,BAT格局也基本定型,这番排兵布阵后,BAT触角几乎无处不在。

腾讯围绕微信,借势社交霸主地位布局移动端生态,试图继续以社交和通信为支点,撬动人、设备、服务等一揽子计划,实现全部连接。为实现这一布局,先是通过资本运作卸掉包袱,把搜索打包给搜狗,把电商业务打包给京东,接着又将京东、大众点评、滴滴打车等纳入微信/QQ生态。

另外,腾讯还布局其他入口,如发力应用宝,进军分发市场。通过搜狗搜索,做微信端搜索。一来降低单一入口的风险,二来继续探寻移动端新的制高点。腾讯此招甚险,一是尽管微信作为移动船票,已成超级APP之势,但把支付、媒体、叫车、金融等都放在这一个篮子里,风险更大;二是腾讯其他业务如应用宝、腾讯云、腾讯视频等,起势较晚,对手强劲,胜算不大。

百度也延续PC端的搜索优势,搭建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试图实现生态闭环,因此不断构建移动搜索、视频、LBS、分发四大业务和服务的产品矩阵,用平台完成入口卡位。比如百度轻应用借力搜索流量入口优势,既完成了“应用商店+搜索引擎”双平台搭建,又建立起更加健全的开发者生态。另外,百度在移动端的整合也算干净利索,对91、糯米、去哪儿等公司的收购,更加丰富了自身移动业务布局。

百度采取全资收购方式,大刀阔斧为其在细分市场独占鳌头立功不少。而百度钱包的诞生,也让百度完整的O2O生态闭环有了新希望,因为一旦百度钱包与手机百度和百度地图等充分融合,百度多个生态闭环将更加完善顺畅。这样百度APP矩阵就会被打通,百度布局的移动应用场景将发挥威力,移动互联网格局就可能改变。

而阿里在移动端的布局则是采用“内部生长+外部并购”的双线模式,先是将阿里现有业务线,如天猫淘宝平台平移至移动端,接着通过收购UC高德优酷、入股美团快的陌陌完成布局。一方面阿里发挥PC端电商王者的积累,发展移动电商,另一方面利用收购,弥补了阿里在移动浏览器、手游、搜索上的短板,也盘活淘宝浏览器、一搜等资源,实现占位。尽管方式粗暴、手段单一,但也算占得先机。不过因收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成为阿里未来在移动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总之,三巨头在移动终端的圈地,仍然依靠原有优势布局延伸,百度扎根搜索动手快、起步早,腾讯深耕社交坐拥微信王牌,阿里吃着老本钟情电商,面对虎视眈眈的移动互联网新军,BAT同时都疯狂砸钱收购兼并。如此这般,BAT看似进攻,实则防守,世上本无常胜将军,唯有改变调整。

1.1.2 谁的基业能够长青

为什么BAT会如此心惊胆战、防患于未然呢?Facebook的成长之路或许能给我们答案。不久前Facebook公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末,Facebook用户数已突破 14亿人,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网络国家”。Facebook第一季度总营收为35.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5.0亿美元增长42%;但Facebook并非高枕无忧,移动时代,Facebook也是“枕戈待旦”。早在2012年,Facebook掷10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而后又豪掷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就是为补其移动短板。而如今Facebook在移动端发展仍不明朗,在夹缝和摸索中求生存。原因之一是主要竞争者如Twitter和搅局的新公司如Snapchat在移动端势如破竹,稍有不慎,Facebook便可能阴沟里翻船;二是自身业务商业化道路坎坷,Facebook 三款核心的移动应用Instagram、WhatsApp和Facebook Messenger尽管月活跃用户数大幅增长,但商业化都未成规模,甚至举步维艰。而Facebook传统媒体广告的商业模式也备受诟病,一味照搬互联网打法,借互联网时代余力玩移动互联网显然不合时宜,Facebook的命运刚好给BAT提个醒。

巨头难以基业长青的原因除内部自身产品不能保证永葆生机外,更多是来自外部的技术变革,新的革命性技术的产生或将引起下一个浪尖,诞生新的巨头。比如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可再生能源、物联网、先进材料或新能源开发,大数据、云计算、高级机器人、智能汽车、下一代基因、自动化处理、高级石油及天然气勘探和穿戴式计算等都有可能出现新的BAT,《连线》主编凯文·凯利(KK)曾分享了技术发展的六个未来趋势:屏幕化的世界、分享的大潮、进一步的自然人机交互、大数据流、访问权而不是拥有权和价值转移。科技作为新形态生命,将更加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改变现有商业格局和巨头座次。

1.1.3 下一个巨头在哪些领域

既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商业形态,那么未来在哪些领域可能出现下一个巨头呢?

1.技术层:物联网

有一天,你可以抛弃家里的各类遥控器和电灯开关,只需通过智能家居平台,就可以通过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控制家里所有联网的设备,不管是空调、电灯还是电视、洗衣机,甚至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比如,当你准备出门时,只需对你的智能手机道一声“出门”,电视机就会关闭,电灯关闭,门反锁。这就是智能生活构建的生活场景之一。

智能生活包括智能移动、智能社交、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购物、智能办公等。而智能家居中的智能家电市场到2020年就将达到1万亿元规模,终端设备的产值达到8000亿元,智能生活更加无法想象。智能生活也不只是简单的产品智能化升级和互通互联、渠道再造和盈利模式再造,而是构建人类生活新生态。从生活资讯到健康诊疗;从远程门锁控制到合理家庭用电策略建议部署;从严谨的家庭安防到细微的家庭环境质量分析建议部署,智能生活将无处不在,这就给创业者新的市场机会。

而以打车、专车、拼车、顺风车、租车及代驾等多样化的城市用车方式又在用车领域萌生新巨头的可能,短短几年整个用车市场可谓风起云涌、花样翻新。还未上市的Uber最新一轮估值已达400亿美元,2014—2015年,国内风险投资在用车O2O领域的投入累计近18亿美元,其中滴滴、快的融资额就占83%,公开披露融资消息的用车O2O创业公司已超过20家。如今打车市场格局已定,滴滴、快的合并完成大一统,补贴大战基本结束,摇摇、百米等被人遗忘成为历史。

目前专车终于摆脱法律灰色地带,国家开始规划,易到用车、滴滴专车、Uber神州专车、一号专车、AA租车等已准备就绪各显神通,其他进入者仍有机会。拼车/顺风车也迎来政策红利,51用车、天天用车、微微拼车、嘀嗒拼车带来新鲜的社交体验让出行更添想象空间。租车市场移动共享成为主流,一嗨租车、神州租车、PP租车代驾都后劲有力,表现可圈可点。一场物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或将产生更多新面孔。

2.垂直领域:生活化

如今,我国经济转型和增长已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互联网作为载体,信息经济成为主流,O2O模式成为主体已成为传统行业拥抱移动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经过几年的野蛮生长,O2O已从左右手互搏到左右逢源,并开始大浪淘沙,几乎覆盖包括房产、汽车、医疗、教育、母婴、旅游、会务、票务、家政、婚假、殡葬、家政、美业、社区、餐饮、用车等在内各个行业。未来O2O将继续颠覆非标准化的服务形态,提升线下商户与消费者沟通效率,优化产业渠道,并且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全面渗透;而传统企业会是O2O的主角并走向舞台中央。传统企业借助O2O打一场翻身仗也是极有可能的。

另外,金融支付将是下一个爆发口,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其中支付市场规模占九成多。用户方面,预计2015年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用户将达到4.89亿人,渗透率达71.91%。在“互联网+”的金融大环境下,“支付+金融”新形态显现,P2P备受追捧,尽管BAT在支付、钱包、理财、小贷、众筹、证券,以及征信、银行等领域完成了初步布局,但并不等于没有其他机会,未来,在网上理财、保险、小贷等领域都极有可能,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互联网金融体验的不确定性,谁就可能成为主宰,京东金融、陆金所的雄起就是例证。当然未来“互联网+移动支付”仍然将以方便人们生活为核心。

3.全新的颠覆模式

讨论至此,新的疑问又出来了,新的领域BAT巨头仍能砸钱收购合并实现KO秒杀,如今的美团、京东、Uber不就是“榜样”吗?新兵小将就永无出头之日吗?其实不然,移动世界大势未定,各种可能皆有。

首先,移动端商业模式,尤其是盈利模式尚未成熟,各家都在谨慎探索,谁都不能保证稳操胜券。其次,新的生产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移动势能,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将继续重构,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变量将给未来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最后,颠覆不再局限由内而外或由外而内,就如颠覆微信的不一定是下一个微信,我们看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角,但全新的颠覆模式必定产生,而你是否已准备就绪?

1.2 微信准备撕破脸,你准备招架了吗

互联网圈曾经最火的肯定是微信5000个兄弟的故事,朋友圈、微信群这条消息可谓“横尸遍野”,比“520”表白还热。这么好的日子你却只能和自己苦心经营的朋友死党们拜拜了。微信的“个人好友+关注的公众账号+所在的群”数量不能超过5000个!

今天收到好几个朋友发来的温馨提醒:【为适应微信新规则清理微信好友】提升微信好友质量,杜绝广告泛滥,所以请把您的信息按城市+职务+姓名,发私信于我,以便备注和推荐介绍关联的朋友给你,谢谢!例如,深圳+***+站长运营(此信息为群发)。这是要绝交的节奏呀。

好不容易换群、摇一摇、扫一扫、刷一刷等十八般武艺加上来的朋友就要烟消云散了,就好像辛辛苦苦齐满赞截图,然后问商家是不是可以领奖品时被告知:对不起,你参加的活动已过期。

咋办?咋整?咋应对?哭是没有用的,除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和好友惜惜告别,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1.2.1 确认微信方向,提前调整帆向

都想做风口上的猪,也得先知道这刮的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微信这是要带你去哪儿。

响铃大胆猜测:微信这是要丢掉媒体的包袱,不步微博的后尘,专做强关系的熟人社交,严格限制混眼熟、搞假关系的行为。确实一个人照顾不了5000个亲(hu)朋好(gou)友,那是弱关系微博干的事。

1.2.2 认清微信红利已过的现实,踏踏实实做内容

如果现在还妄想通过做微信公众号加粉,加微信群找目标客户,利用朋友圈卖假药,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微信红利早已过去,300万公众号,如果靠复制+粘贴的模式来做公众号还能成功,那就是张小龙的失败了。

如果真想挣钱发财,还是好好做内容、做服务、做原创,用心交朋友,慢慢塑造自己的魅力人格体,一个字一个字打,和朋友交心掏肺地聊聊。移动社交是基于信任的人与人的连接,先做兄弟再卖货。

1.2.3 船靠码头车靠站,提前找好备胎

微信做了3年多,说没有盈利压力是不可能的,微博自己没挣钱,却被那批冷笑话发财了,所以接下来微信说不定就会轮番地变换动作,什么300块钱的认证费,营销QQ微信版的闹腾,还只是小鞭炮,吓吓小鸡小鸭子。清理营销号、控制好友数就是开始赶小猫小狗、给自己发财腾出一条大道来的举措。

移动端,就是碎片化。真正有坛好酒,就不必非得留在微信这条巷子里卖,还可以走出去。做好体验营销,做好情感营销,用碎片化的渠道、百分百的热情去打动用户。

因为信任经济:越透明越信任,越了解越忠诚!

1.3 支付宝,小心了,微信红包又将你一军

移动互联新浪潮到来,腾讯被认为是凭借微信拿到了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但马化腾早在2013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表示,微信拿到的仅是“站台票”,那么,这张站台票是否能让腾讯帝国顺利地从互联网时代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继续称雄,同时甩开三国争霸(BAT)中的其他两国,尤其是步步紧逼的阿里帝国呢?

大家都还记得:2013年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人,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达到9412个。这样微信红包神不知鬼不觉偷袭了支付宝,如果说这只是一次“珍珠港事件”,那么四月开始的扫红码抢红包就是“诺曼底登陆”的开始!

为什么这样说?

无论是互联网大佬,还是移动网的新秀,无不都在成就自己“产品—平台—入口”的帝国梦想,意图吞下新一轮大潮侵袭后的红利!移动端看起来是一个开放自由的世界,实则更加封闭孤立和深不可测!用户需求多样性、时间碎片化、使用场景碎片化,再加上互联网培养的用户习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更加碎片化,不再需要什么都可以找到的网址导航,也不需要大而全的搜索推送,每个用户都是独立却融合的,需要的仅仅是简单而完整的体验,也就是所有平台方、入口梦想者拼力打造的闭环!而微信红包恰恰提供了这把钥匙,把所有用户锁在微信这个屋子内,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得到满足。其他造屋子的阿里百度们,就意味着被隔离!

1.3.1 微信红包让平民的需求激发并获得满足

再也没有比钱更让平民兴奋的了,何况发钱和领红包的过程这么简单、有趣又刺激!在微信中和朋友语音对话,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到朋友圈,团购电影票、打车、打飞机。从获取信息、沟通互动到娱乐甚至商务,几乎满足了平民所有的需求,同时还可以自由支付和买卖。

在现实世界一切以人构成的社会关系,都以金钱作为利益交换的纽带,支付号称入口闭环的最后一环,微信红包则充当虚拟世界替代人民币的工具,并且更加便利和充满诱惑。作为普通用户,对社交感情的需要、对自己娱乐生活的要求,甚至对于内心极其渴望却又假装掩饰的贪嗔痴……在红包这个环节都会给予满足,看看微信群里那些疯狂拼手气拼人品的平民,他们尖叫并主动传播,这样一个产品自然离成功不远了。

1.3.2 微信红包让想挣钱的人看到了曙光

任何商业行为都离不开经济利益,微信也是,不但自己盈利,那些活跃在这个平台的企业也要挣钱!尽管微信表面一直在打击各种营销行为,先是将微信公众号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分配相应权限,接着一波又一波封杀利用朋友圈买卖的微信个人号和看似恶意营销的微信公众号,却也一边疯狂地推自己的挣钱道具:微购物、风铃、微商户、微生活、广点通、营销QQ,等等。

但随着这些先后折戟沉沙后,微信红包却偷偷地让所有人亮瞎了眼!看看2015年4月以来的“扫红码抢红包”(不清楚的赶紧去朋友圈抢下,或许能领个51元的大红包),虽是小范围的推动,确已覆盖了6亿人的朋友圈。用户只需扫描腾讯应用宝的红色二维码,下载两个APP(其他企业推广),就可以获得领取红包机会,最高200元。看看这是一个多大多坑又多妙的坑。首先,普通用户下载了,开心地领红包,每天就想着下载两个客户端挣钱过生活!再者,企业主不再需要拼命地刷榜找渠道CP,只要弄点红包,五毛钱一个,就让用户屁颠屁颠地主动去下载试用,这样,下载量、激活量都上去了,拿这去谈融资风投上市,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最后,最大的赢家是腾讯,找企业主收广告费,自己的盈利问题解决了,用户不走了,活跃度也起来了,关着门数钱也很开心!让平台、用户、商户三方都美极了的事情,看起来的确是一件靠谱的事!而另一边,支付宝君,看着收益率要破5%的余额宝,不知道作何感想!

当然最后还是提醒企鹅一句:干得漂亮,也得小心脚下的红线!网络金融,别让爱你的人伤心!

1.4 微信小店会是昙花一现还是空中楼阁

腾讯电商之心不死,微信绝对不会放弃电商。放弃了易迅拍拍,腾讯只是把自己的烂肉丢给别人,而京东只不过是获取一个支付工具及流量入口。两家各自算计,各自都觉得自己是人生的大赢家,微信小店这颗明日之星真的能“闪亮登场”并长久不衰吗?还是将成为昙花一现?甚至就是被架起来的一座空中楼阁而已?

先说说一天下午朋友圈疯转的消息:微信公众平台正式推出“微信小店”,凡是开通了微信支付功能的认证服务号都可在公众平台自助申请“微信小店”功能,从而实现批量添加商品快速开店。这“意味”着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真正实现了技术“零门槛”的电商接入模式,一下子增加了几百万个微信小店,微信的淘宝模式开启了。

好的一方面是:微信公众平台新增“微信小店”功能。这确实是为丰富微信支付场景而扩展的新功能,因为具备添加商品、商品管理、订单管理、货架管理、维权等多种能力,开发者可通过接口批量添加商品,实现快速开店。这也为多数移动创业者引来了春天,因为创办微信小店的条件就是:服务号+微信认证(300元)+微信支付(保证金2万元)=创业条件;同时还拥有认证、并开通微信支付的服务号1个、移动支付入口1个的高格调身份。的确,10年前错过大淘宝时代的同学们休息了这么久终于可以动起来了。

开微信小店的步骤如下。(1)交300元做企业认证。(2)办理相关审核手续(虽然比较复杂,但这是对你负责任的表现)。(3)交保证金2万元(就当存钱好了),还有0.6%~2%的手续费。(4)开通微信支付功能,坐等收钱。好像美梦就要成真了!

但是,真的会一帆风顺吗?微信小店会不会像其大哥大姐:易迅、拍拍、QQ商城,或者就是好乐买、珂兰钻石、F团,又或者直接重蹈其大叔:微生活,大姑:微购物的覆辙?恐怕仍然不可回避这几个话题。

1.4.1 微信小店能否摆脱电商基因说的命运

也许腾讯啥都不缺:人才、仓储管理、商品管理、线下线上商家管理、庞大的用户基数。同时腾讯在电商这块肥(鸡)肉(肋)上也做足了功夫,2014年前貌似做了一个完美的布局:实物电商(易迅网+开放平台QQ网购+C2C拍拍网)+O2O(服务生活、服务商户的微生活+服务实体零售的微购物),尽管不久前把实物电商部分抛妻弃子般扔给了京东,但在O2O移动电商里留给全世界的却是一个美好的想象空间,千亿市值反映出世人乐意为这块大大的饼买单。

可一提及电商这个又脏又累又苦命还死人的行当,微信小店真的准备好了吗?微信团队、张小龙真的准备好了吗?

电商的核心是卖货,是金钱兑换物品或者服务的交易,不是简单的用户体验。即使讲用户体验,其中的体验也涵盖移动客户端(微信小店)、支付、客服、供应链、上门送货、售后等多个流程,这些不都是腾讯(尤其是新成立的微信事业部)的产品经理和UED所擅长的。

另外,移动电商仍然要回到两大核心:商户运营和商品运营。商户运营包括:商户的招商入驻删选、审核、培训、考核、淘汰、分级、商户结构优化等多种细碎繁杂工作。商品运营则包括商品发布、商品标准化、商品库管理、商品违规查处,以及商品之上层次的类目管理、类目增删并改、类目运营中的商品选品策略,而早已泛滥成灾的朋友圈假货如何解决就是首先要面对的大问题!

响铃试着把所有不能解释的不成功列为基因说,就如百度作死了乐酷天,火极一时的腾讯微生活、微购物好久没听到消息了!

1.4.2 移动用户已经准备好用微信购物了吗

响铃曾学着给自己的朋友发红包,可一个80后小妹就是不愿意绑定银行卡提现红包,不是嫌红包少,是怕不安全,更别说让她用手机买东西了!

的确,移动支付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体验的同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让人不得不重视;手机被盗、支付木马、短信劫持、社工诈骗等在PC时代常见的安全隐患,已经在移动支付领域迅速蔓延,成为制约移动支付产业破局的关键。何况手机使用频率比电脑使用频率要高得多,何况移动端各种无良知无道德的APP应用厂商更加泛滥,在类似斯诺登、“棱镜”事件频繁发生的时候,如何获取用户信任?

移动端真的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东西要买吗?要争分夺秒随时随地利用手机购物?我一直在想象用微信购物的会是哪一群人,是买iPhone5s的精英一族?不太可能,他们追求的更多是购物中的那种快感,周末约几个好友驾车去超级商城闲逛是他们的选择。那就是买红米早餐、啃馒头这群人了?不会是,他们买之前都习惯用一淘比一比价格,找一找9块9包邮的打折货,在微信这个封闭狭小的空间里,他们不放心也不“自由”。那就是不上不下喜欢锤子手机的那群“中间人”?也不会是,他们更加愿意为精神买单,为自己的宣言买单,他们不习惯逛淘宝,也不会走进LV专卖店,而喜欢群居于有情调又高格调的茶餐厅,翻翻杂志,看看鲜果。所以微信小店顶多是个花瓶。

1.4.3 移动购物大环境真的准备好了吗

响铃在憧憬:有一天上网不再需要流量(至少不需要自己付费),还能拥有超级网速,4G、5G甚至6G。飞快地翻着手机,嫌屏幕太小看不清宝贝,就换成6寸、7寸的超级手机(平板),然后随时随地下单,两个小时后快递就送到我手中(邮寄地址不一定是我当时所在地,完全基于LbS定位),我拍照分享后我的朋友马上也买了,最后购物网站还给我返利。听说在不久的将来就不再是梦,但是,到底要多久呢?

虽然现在有很多餐厅、电影院、商城、公交车、酒店都逐步都有了Wi-Fi,但没有Wi-Fi的地方更多。而且公共领域的钓鱼Wi-Fi也使得一些用户的信息被窃取,钱财被盗用。尽管支付宝免费Wi-Fi于2015年6月正式上线,范围涵盖美食、娱乐、电影、KTV、酒店、景点、机场、公交等多个领域,但如果用户连接网络时自己手机上频繁地显示企业服务窗、促销优惠、微博等广告信息,你还会用吗?干净免费的Wi-Fi还要等多久?

据说高速的4G时代已经到来,人们上网进入了快车道,不,是跑车的赛车道!可你们用4G了吗?在享受高速带来的快感时,你是不是也在吐槽“一晚不关4G,房子归移动”?或者在听专家解释“4G上网会不会让你倾家荡产”,快速廉价的自由网络还要等多久?

现在移动信息化了,手机定位系统太强大了,LBS服务能够通过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确定用户的地理位置,并能在确定使用者位置的同时,向用户推荐该地理位置附近能够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位置签到、周边搜索、位置游戏和信息推送等,快递员马上能找到你,可这真是你想要的吗?自己哪个时间点在哪里干了什么都被别人知道得一清二楚,人还有隐私有安全感吗?

1.5 微信商业化进入快车道,后台改版先头兵

被爆出微信继微信小店后,将推出企业号,在圈完用户后,扎扎实实稳稳当当挺近企业服务市场,晚上10点多(估计时间)微信公众号后台又悄(tou)无(tou)声(mo)息(mo)改版,动作越来越快,商业化越来越明显,微信越来越重,这是要进京赶考,还是追着阿里去纳斯达克秀一秀呀?当然这些都是双马的事。先翻两张响铃的后台,回忆一下已经逝去的界面:

响铃第一版后台,干净简洁,色调鲜明,是个好家伙。

第二版页面,功能板块变了位置,也算符合使用者需求。

第三版页面(微信群、朋友圈正吐槽)。

对比之后的变化如下。

第一,素材管理:微信越来越重,内容越来越多,将承载更多内容。

素材管理由原来的2列变成3列,字号缩小,内容展现增多,为后面更加丰富(冗余同质化)的内容做铺垫,运营微信的人很清楚原来只能翻10组,现在变成类似瀑布流,单页内容呈现更多,一方面利于公众号操盘者操作查找,一方面为海量内容做仓库池。

第二,安全助手独立出来:更加强调安全性。

商业化与安全密不可分,把安全助手独立出来合乎情理,让掏钱的人(企业)安心掏钱的前提是能放心地使用,不久前公众号增加了绑定手机号、微信号、扫二维码验证等,也多是基于安全性的考虑,移动安全性微信走在用户前面,得赞一个。

第三,开发者中心:腾讯开放平台下的一步好棋。

原来开发者中心在功能—高级功能下,现在独立成单个频道(栏目),可见对第三方开发的重视,也是未来微信大生态必下的一步棋,移动电商、微信,不是腾讯一家能吃下的,尤其是经历了数次碰壁后,腾讯更加知道如何借力打力,集聚他人的力量来培养用户习惯,可以想见未来微信大生态下将无所不有,无所不能。

另外,在功能下增加了“添加功能插件”也是为其商业化铺路,想想天猫的后台,微信的“直通车”、“钻展”、“淘金币”、“皮皮精灵”开始要上路了,中小第三方开发小公司小作坊,也该调转方向了!

有一个细节需要注意:没有了“服务”这个栏目,把其中的内容分拆到各个板块中,预计会在“添加功能插件”里出现得更多,目的很简单,基础版本用了这么久,该掏点钱了。

上述只是响铃未认证的订阅号改版后的界面效果。我们再看看认证服务号的功能布局。最后附上微信官方的消息。

微信公众平台改版说明。(1)允许在图文消息中加入跳转链接。

对开通了微信支付的公众号,允许在图文消息中加入跳转链接。(2)将服务中心升级为功能插件。

每个公众号都可以在添加功能插件页面,看到该账号能申请的所有功能。(3)商户功能改名为微信支付。

为便于企业或商家认知及申请微信支付功能,公众平台原“商户功能”更名为“微信支付”。更名后微信支付具体功能保持不变,仍为集推广销售、支付收款、经营分析等功能的整套解决方案。(4)新增开发者中心。

去除了编辑模式和开发模式,让普通用户更方便地使用公众号,开发者也可以在开发者中心中统一管理开发资源、权限和配置。(5)全新的视觉,优雅清爽。

扁平清新的视觉风格,统一规范的界面元素,化繁为简,全面提升公众平台的使用效率。(6)超过164处细节改进,以提供更易用的用户体验。

1.6 微信,不会做不赚钱的买卖

信息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微信的版本功能也在不断地更新,微信不再是单单为了用户考虑,只是为了建立连接而聊天发短信的微信。试问哪个平台不想赚钱而免费服务大众?

张小龙最近对新华社说了一段话:微信启动的是点对点的革命,对传统企业是利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客户,他们需要一种通信或者连接的能力,与其消费者关联起来。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针锋相对的是点对面的淘宝系,同时也在向传统企业抛出橄榄枝树起自己的牌坊,意在表明:微信是传统行业的伙伴,帮助企业挣钱,而淘宝系是传统行业的敌人,只顾挣自己的钱。

先说说淘宝系,自从有了淘宝,整个商业来了个大变样,传统企业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彻底“改造”,看似省去了各种代理渠道商,让用户与企业直接对接,为用户省了钱,帮商家卖了货,实则只是做了替代,把中间商换成了淘宝自己。用平台去嫁接信息,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淘宝系成为商家跟用户之间的屏障。淘宝系用平台圈用户,再“携用户以令诸侯”,商家要找用户就得用他们的各类广告,用户要找商户就得依靠搜索,所以作为平台,商户端千万商家对接的是淘宝系这个面,用户端无数消费者面对的也是淘宝系这个面。

最后,用户还是淘宝的用户,发财的也永远只有淘宝自己,有一个令人恐怖却难以置信的事实:做淘宝的卖家8成赔本,1成保本!平台制定游戏规则,主宰商户生死!

再看看现在的微信,微信公众号貌似实现了商户与用户的直接对接,用户扫一扫就关注了商户,商户想找用户,推送一条信息,就能做到准点到达。宣称的和做到的“点对点”好像都是真的。用户与商户变得畅通无阻,整个过程没有搜索,没有广告。微信就是“活雷锋”,甘做红花下的绿叶,默默做着“通道”,并且是免费的,服务意识还蛮好,不收税还教你怎么成交,怎么进行用户关注的操作,怎么让用户和商户都得利。微信作为通道提供信息流通渠道,监督游戏规则。

有人还因此说微信是水,你想到哪里你就到哪里。淘宝是风,想你到哪里你就到哪里。

1.6.1 微信现在不收钱,是因为它要不到钱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如360周鸿祎所说,打败传统商业的不是互联网,而是免费。免费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商业逻辑,让“羊毛出在猪身上”成为现实。互联网的产品很多都是免费的,尤其是基础的服务,比如浏览网页、打单机游戏、看电影等。

而人类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活动就是沟通,也就是通信交流,在互联网上也实现了免费。腾讯很幸运,用免费的QQ满足了人们最频繁、最基本的生存行为,而在移动端,微信也幸运地接了班。但是问题出现了,简单的沟通是免费的,中国消费者早已习惯免费QQ了。自然微信作为“移动通信社交工具”,是收不到钱的,要想收钱,就得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1.6.2 微信现在没收到钱,是因为用户还不愿意掏钱

再说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微信支付还没出现之前,也就是钱袋子还没准备好,微信就在变着法子收钱。先是自家的微购物、微生活、微商户等,接着又来了“七大姑八大姨”:京东购物、嘀嘀打车、大众点评等。

可惜现实总不那么尽如人意,收钱的效果不太好,微信5.0版本微信支付上线,微信小店问世后,用户的口袋仍是紧紧地合着。微信5.4版就要来了,微信终于等不及,开始面对面收钱,通过二维码就能给身边的人转账,还搜索公众号、公众号文章、收藏、微信功能,未来还可能搜索图片、视频。目的只有一个:收用户的钱!另外,早在之前广点通就已进入,后面又出现了“广告主”、“流量主”,不但支持文字,现在还支持图片广告,目的也只有一个:收商户的钱!

1.6.3 微信现在还没收到很多钱,并不代表不再收钱

最后说一个张小龙不太愿意看到的事实:微信变大了,变重了,变得“利欲熏心”,伴随着微信的不断升级,微信不再是张小龙说的那个用户至上的微信,不再是那个随便聊天发短信的微信。微信不再是偏安一隅的小农庄,不再过着自给自足、只干“移动通信社交”老本行的农夫生活了,而欲成为吃遍天、把“娱乐”(游戏、视频)、“资讯”、“通信”(交流)、“商务”统统吃下的移动帝国。当然,凭腾讯帝国十几年的征战,未来收到钱不是没有可能。

腾讯发布2014年Q2年报,可喜,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30%~40%的增长,有两个细节让人浮想联翩:(1)移动端营收增加了。(2)贡献利润近80%的游戏仍然高歌猛进,尤其是移动端。回到开头,微信启动的不是点对点的革命,对传统企业也不一定是利好,也不是平台,因为这是一个帝国!微信绝不会只是为了建立连接,更不会做不赚钱的买卖。

1.7 140905百度直达号,到底要阉割谁

百度直达号这个新起之秀已经开始在蔓延。在目前看来,百度直达号的威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因为有了百度直达号,让千千万万中小商家包括“平民”个人有了逆袭喘息的机会。百度直达号的威力到底有多厉害,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微信5.4升级,“百度世界”大会的焰火就开始熊熊燃烧,最近关于百度直达号的讨论不绝于耳。下面分析百度直达号可能对谁造成威胁,谁该准备干一架。

百度中对“百度直达号”的解释:百度直达号是商家在百度移动平台的官方服务账号。基于移动搜索、@账号、地图、个性化推荐等多种方式,让亿万客户随时随地直达商家服务。没看明白没关系,注意这几个词语:商家、官方服务账号、移动搜索、@账号、地图、个性化推荐,直达商家。这几个词字字暗藏杀机,细看更能体会文字背后的勃勃野心。

1.7.1 用一键@推翻二维码

先看前两个词:商家、官方服务账号,小白都知道是把炮头指向微信公众平台的,不管是微信服务号、订阅号,还是据说将要上线的企业号。李彦宏老早就毫不掩饰对企业级市场的觊觎,并花大力气在做各种尝试,尽管中间页战略只是雷声大雨点小,但有梦想的老板铁定不会死心,更加不会看着对手吃蛋糕,而自己在一旁喝凉水。

不言而喻,百度直达号就是冲着微信来的,尤其是另一个词汇:@账号,百度永远是一个喜欢创造新兴名词的科技公司,这次也不例外,直接希望改变被行业和市场培育几年将要成型的“扫一扫”移动体验方式,原来是掏出手机扫下二维码,现在百度要打破旧秩序,建立新规则:打开手机@一下。

这个比较猛,不但要你不用微信,还要你换一种方式玩,但用户是否能接受并习惯有事没事@一下,仍然需要时间来证明。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用直达号去打公众号,百度仍然有机会,因为即使微信已经风光四年,但对于中小商家而言,通过二维码的发现机制去获取新用户留存老用户仍然是一件十分生疏和艰难的事情;基于信任关系的熟人社交平台,微信又时而抽风去打击营销,让广大想发财想干事的千万商家既爱又恨,中小企业对于微信的运营和把控仍然处于草莽破荒时期,大多数企业不知道怎么做更不知道如何发挥价值。

而用户对微信公众账号的关注也多是基于兴趣而不是直接的商务购买需求,就像我们可能会订阅几十个笑话、互联网自媒体账号,却只有在需要时才会关注百事可乐、蓝魔平板。另外,微信官方对营销的遮遮掩掩也给了百度更多机会和空间,微信认证的繁文缛节、条条框框,微信权限开放的半遮半掩,以及微信朋友圈营销、企业营销号的泛滥,都无疑成为用户逃离微信的原罪。而微信发展到现在,在用户体验和盈利变现的平衡上,天平仍然未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再加上百度钱包的布局,用商户直达号去打公众账号,CRM系统打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打微信群发。百度与微信旗鼓相当,这一仗打下去有点看头!

1.7.2 用翻版轻应用革命APP

再看其他几个词:移动搜索、地图、个性化推荐。这不就是APP干的活吗?看看我们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上下载的N个APP,有搜索,有地图,并且每个长得不一样,美美地躺在桌面上,直达号这一来,你还能和原来的APP愉快地玩耍吗?

有人会问:APP现在已经是主流,已经几乎涵盖常见的使用场景,我们也慢慢习惯了下载一堆APP,用的时候迅速麻利地翻转桌面,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方式吗?

有人还会说,浏览器已经从PC时代的绝对垄断性入口,下降为主要入口之一,用户在移动终端的使用上,用浏览器或搜索框查找信息的方式已经开始慢慢被改变了。

有人也会说,和微博、微信一样,百度直达号不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唯一方案或终极入口。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人都在惶恐,都在尝试,百度直达号的未来未必如想象的好。

但这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百度不会一家独大,也做不到!移动端没有绝对的入口和天生的霸主。但正因为有了百度直达号,让千千万万中小商家包括“平民”个人有了逆袭喘息的机会。

1.我们可以解放桌面释放内存,让自己的手机更轻、更快、更简单

作为一个低头族,我烦透了为找一个APP来回翻转桌面的动作,上百个图标密密麻麻排列在桌面上,要找到真的是不容易。而APP下载是一件麻烦事,APP更新是一件痛苦事,APP抓取甚至盗取数据更是一件伤心事,最后,手机越来越慢,越来越卡,越来越不好使。如果百度直达号能在减少下载更新烦恼、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我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为什么不用呢?

2.直达号以轻应用方式对信息删选并匹配提升效率

先说说轻应用,这个无须下载、即搜即用的全功能APP,通过搜索的检索与智能分发特性,解决了移动用户需求与开发者对接的问题,太可惜生不逢时,有点早产,后天营养不良又提前夭折。但直达号显然继承了轻应用的使命,用户用手机百度及百度地图通过@账号、模糊搜索等方式来主动寻找相关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发现”功能找到推荐,实时满足特定需求。

比如,闺蜜们想去放松一下唱唱K,但对附近的KTV不熟悉,直达号的“发现”和“附近”功能会根据用户模糊的意向,向其推荐周围合适的KTV场所。如果有人唱完歌还想做足疗、按摩,在手机百度上直接@良子健身,在直达号就能完成订座、预约等一系列服务。

理想中的O2O大概也是这个玩法,用户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企业与用户的交互也极为简便,用户更加犯不着单独下载一个APP,而良子健身等独立APP就只能收着做古董当摆设。

用轻应用的翻版:百度直达号来打APP,还真是一个狠招,其实对于商家来说也未必不是好事,毕竟没流量、没下载量的APP还要人维护就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3.用HTML 5取代网店

最后说说“直达商家”这个词,说完入口,就避不开网店,十几年的电商历史好像告诉所有准备卖货的老板:我要卖货→我必须有大量流量入口→我必须在流量入口处开店,于是“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就成为电商的KPI。但移动电商一来,玩法真的变了。用户关注的不再是商品买卖互通有无,而是服务体验;入口不也再是流量变现而是使用场景体验。

伴随着电商移动化不可逆转的趋势,用户消费需求的实时性碎片化,用户越来越不喜欢在商品库里去寻找自己需要的东西,尤其是面对几寸的屏幕,通过传统的平台入口搜索抵达商品页现在看来越来越吃力,而“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才是用户希望的。

我走在路上想起准备买台平板电脑给老妈做生日礼物,用百度一搜,就能找到附近的蓝魔平板专卖店,选好路线马上到达现场体验,快速付款快速取货。这样的购物体验或许比苦苦等待快递,还担心是否被可恶的快递公司弄坏要好太多,我也无须担心售后退换的麻烦,直接在店内就拆机试用。而这样的体验只需在百度直达号上就能实现,商家仅仅只需要开通直达号就成。

百度直达号这次直接延续中间页战略,用HTML 5网页的呈现形式取代了传统的网上商店,用户更加直接地接触商家,商家更加轻巧地到达用户,这相对于淘宝的网店、腾讯的微信小店,看起来更加高明。

百度这次已然准备好屠刀,向二维码、APP、网店砍去,最终谁会被阉割,成为刀下孤魂野鬼,一要看真本事,二要看会不会使诈,三要看会不会合纵连横。

总之,等着瞧。

1.8 再见,僵尸微信群,你的圈子害了你

已经不是第一次听朋友抱怨“烦死了,每天被群里的垃圾信息轰炸”“我的流量我的休息时间呀”。我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同样的遭遇,但确定当用户在微信上的停留时间每天超过5小时,微信就逐渐“绑架”我们的生活并开始“腐蚀”我们的意识,而悲剧莫过于“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每天面对想退又不能退的微信群。”当下,因为工作、社交、学习等各种需要,很多人加入了几个甚至几十个微信群。

随着微信群内群友信息的狂轰乱炸,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不堪其扰,想退出,却又碍于面子,硬撑在微信群中。当一群用户严重依赖一个产品或工具并产生怀疑恐惧时,就不再只是生活方式层面的问题,而是意识精神层面的课题。移动互联网重构生活方式的同时,人类意识结构也开始受到侵蚀,微信极大程度地方便、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霸占腐蚀人们的生活,微信群恰好充当了刽子手。

但曾经挤破脑袋要加入的微信群怎么一下子开始让人厌恶反感甚至希望逃离退出,那些人满为患的圈子怎么渐渐偃旗息鼓甚至销声匿迹了呢?莫不真是“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1.8.1 碎片化无限制挤占用户,演变成一场群体意识侵占个人意识的闹剧,却生造不出关系

大多数人加微信群,一是为了学习,二是为了社交,三是为了工作。那些“专注”学习分享的群无疑每天生产海量信息,有大师的分享,有群成员的各种吹嘘,还有各种变种软广或硬生生的推销,尤其是在群分享那个时间段,手机就成为任人蹂躏的工具——谁发的信息都可以进入你的微信,手机被动地毫无规律地震动或发出“滴滴滴”的消息提示。终于待到平静下来,你一遍一遍地拖动消息条,这才发现“以学习为目的微信群,其实并不是真的”。你要的干货早已湮没在垃圾堆里,你找的大师也已烟消云散。你这才意识到微信这种碎片化的工具只能用来了解碎片化的信息。

但了解不代表明白,信息不一定是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这场群体口水泡沫里的信息还不一定是真相,一不小心还可能左右你的个人意识,影响个人判断,当个人意识受锢于群体意识,“三人成虎”便有了可乘之机,而碎片化的微信呈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内容,碎片化的世界给不了你完整、深刻、明亮的世界。

既然用微信群学习不靠谱,那么认识一些高富帅、积累人脉总是一个好途径吧。网上刚好有句话:“自己不牛,认识再多牛人也与你无关!”再套用李善友老师一句话:“微信群不是人的连接,而是关系的连接。”没有关系的连接,即便出现在同一个微信群里,这种连接也是死的。

那些活跃的微信群,是因为之前就有接触或有价值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微信群让有关系的人们之间变得关系性更强、互动性更深,而不是凭空捏造关系,也不是有了人脉,就一定能建立关系。这样一来,先有关系,然后有群,最后产生价值。

1.8.2 把“圈子搞大”的营销天性把微信群从“去中心化”踹回了“中心化”

移动互联网实际是缔造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微信群其实就是一个社群,倡导的是“自由人的联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但可惜的是,刚从“中心化”世界过来的我们天生惯性就是“把圈子搞大”,这就助长我们不断想扩张圈子,想方设法“吸粉”。

于是人们就疯狂建自己的微信群,加入其他微信群,一个群的建立,群主的权利往往最大,规则也由他定,什么人可以进来,什么内容可以发,什么内容不可以发,怎么操作,什么时候要发红包,什么时候讨论什么。一旦都是群主说了算,就又回到了中心化,一切以规则为中心,而群有了这些条条框框,互动性降低,一言堂,中心化的阶级体质开始呈现。

可偏偏微信也在倡导这种“中心化”。“微信群”人数不限,盲目地追求“人气”,事实上真正聊天沟通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大多数人都在潜水,这和QQ群的悲剧如出一辙。当微信群沦为群成员释放只和自己有关的、需要扩大营销效果的“营销垃圾箱”,微信群便违背移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的初衷,“微博第二”便成为它的宿命:泡沫终究会褪去,微博是这样,微信也一样——只不过微博是“信息”的中心化,而微信是“人际”的中心化。

1.8.3 泛滥的群数量和群成员严重伤害了群内部的交互价值,从而削减了微信群本身的价值

作为一个社群,交互的质量决定了微信群的价值,而交互质量本身取决于参与用户,参与交互的人员质量决定交互内容的深度、广度,也就是内容质量,参与交互的人员数量决定交互信息的频次并影响着内容的质量。

响铃亲身经历,刚开始加了两个群,群成员也不多,不超过40人,沟通得挺顺畅,聊得也很尽兴,常有金玉良言醍醐灌顶。但随着群成员从40人变为500人,群组从2个变为120个,我实在招架不住,每天打开微信,就有上万条未读信息,最后只能一律屏蔽。

很明显微信群越多,信息开始变得泛滥、过剩,交流便越来越易陷入毫无章法、零乱不堪的窘境。而人越多,关系链的质量被降低,微信群的整体价值也将会下降。

人的平均智商是其联系最多的那5个人的平均水平,你所能建立和管理的关系是有限的。泛泛之交只能得到泛泛沟通,单纯数量的扩张只会降低你的关系链的质量。

也许你仍会反驳,那些行业类别的群、营销主题的群、聚会产生的临时群、共同投资人的群,以及各种兴趣小组等都挺活跃的,也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组织起来的。但是你过段时间再看时,会发现无强关系链、不注重交互体验、恣意营销的临时微信群终究只是一次自我吹捧的意淫,用户的集体逃逸则成为一种必然。

1.9 微信6.0:另一个疯狂来往?or下一个快播

响铃最近上微信的时间少了,一是确实忙于其他事情,二是被朋友圈、微信群轰炸后开始审美疲劳甚至厌倦并开始刻意回避。没有了寂寞空虚冷艳的尖叫也没有了吹嘘拍马的狂欢,很多微信群都开始变得老实起来,这是大伙要集体逃离微信的节奏么?恰恰微信6.0赶在国庆前发布,试图用小视频这个“小”功能将春节期间抢红包的盛景壮举重新演习一遍,可惜这回未能如愿,还被“疯狂来往”抢尽了风头,头条也被独占。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更不如不见的草榴社区出现大量关于“疯狂来往”的帖子,原本一款“一个人描述一个人猜谜”单纯的手游却和“艳照门”做了亲戚有了关系,短时间内不少网友投诉,“疯狂来往”不仅侵犯用户隐私,还泄露了不少裸露内容。各种少妇沐浴、少妇床上裸露甚至未成年人露底视频见诸优酷网,供广大用户“观赏”评论。无独有偶,就在国庆节前响铃也被光荣地“邀请”到一个微信群里,感受了一下微信里的“海天盛筵”。

那么问题来了,就在国家政府机关部门三令五申开展净网行动,坚决抵制三俗(庸俗、低俗、媚俗)内容生产传播,清理谣言、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之时,微信6.0小视频功能的推出是否已经真正做好了准备?小视频功能的推进是否会按照既定的路径走,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疯狂来往”?微信还会是张小龙心中的微信、用户心中的微信吗?

1.9.1 寂寞空虚冷艳背后的猎奇心理与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依然助长淫秽内容蔓延

就在“艳照门”事件发生以后,关于“疯狂来往”搜索量上升超过60倍,下载量激增。而微信6.0推出内测版,朋友圈就开始疯转应用宝的内测链接,随之而来的就是6秒左右的小视频席卷整个微信,无疑,“疯狂来往”的分享和微信群内的种子都满足了一部分人群的期盼,同样是一个视频分享,折射的也是同一个消费需求: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由单一的文字呈现向全面多样的视频等形式转变;也恰好反映出同一个心理:猎奇心理。

而同样,事件的本身也暴露出显而易见的需求。正是这些弥漫在人们内心阴暗面的猎奇心和性需求滋生助长了淫秽内容的产生,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去窥探他人的隐私,拍摄记录本不该公之于众的生活画面,也许他们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牟取经济利益或有意伤害他人,可惜就是这样的一些不经意、无意识的举动在满足自身的同时悄无声息地向无边界的公众世界蔓延,并迅速酿成不可阻挡、无法挽回的后果。

人们一面在体验小视频带来的快感与乐趣,惊叹于微信6.0的神奇,一面也在担忧:如果这样,我们的隐私去哪儿啦?会不会像“疯狂来往”一样,神不知鬼不觉让一个个普普通通无知又无畏的用户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