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读懂了你——一个中学生的心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6:04:53

点击下载

作者:刘屹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一刻,我读懂了你——一个中学生的心声

这一刻,我读懂了你——一个中学生的心声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这一刻,我读懂了你:一个中学生的心声/刘屹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8

ISBN 978-7-5473-1326-8

Ⅰ.①这… Ⅱ.①刘… Ⅲ.①中国文学-当代文学-作品综合集 Ⅳ.①I21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46894号这一刻,我读懂了你——一个中学生的心声出版发行:东方出版中心地  址:上海市仙霞路345号电  话:(021)62417400邮政编码:200336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印  刷: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盛元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890mm×1240mm 1/32字  数:65千字印  张:5.25版  次:201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ISBN 978-7-5473-1326-8定  价:35.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少年心性总是诗(代序)蒋方舟

17岁少年刘屹的新书《这一刻,我读懂了你》有一个颇为双关的书名。这本集子汇聚了他对历史人物和当代现象青涩却不失敏锐的思考和感受。时间、地域、范围的跨度都非常宽广。从孔子、魏晋、盛唐到当代,从文化到经济,从城市到乡村,世态万千,都留下了他精神的足迹。这些小品文都短小精悍,点到即止,但是所咏怀者无一不发自真诚,出于肺腑。虽然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刘屹的一些思考可能还不够深入,但是可以肯定,他已经初步掌握人文写作的基本——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谓“代入”“同情之理解”。若要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和现象,就要尝试站在他们的视角上,还原他们所感知到的时代和环境。一个现代少年人与一两千年前的屈原、孔子、李白建立联系只能通过跨越时空的媒介——他们的作品。所经久流传下的文字,就是先哲们精神世界的压缩代码。解码其中包含的信息,需要灵性、思考和阅读。这就是为什么这本新书的书名是“我‘读’懂了你”。文本是精神的媒介,是灵魂的通货,古今皆然。所以他在李白的诗中“读”到了大唐盛世的风华不再,在嵇康阮籍的对酒当歌中“读”到了魏晋风度和背后的无奈,在屈原的《离骚》中“读”到了悲愤和凄凉。这些传承把年轻的精神和古代的精华连接为“想象的共同体”,让前辈和后辈共处于永恒的当下。

面对他所生活的当代世界,刘屹的思考更多来自亲身的体验和观察。追随着他生活的脚步,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眼中的当代世界,从日常之中发现不少独特的风景和细节。在景区里他不仅关注担忧乱扔垃圾的游客,也关注那些隐藏在阴影里的把垃圾默默扔入垃圾桶的清洁工。有时他也“随性而为”,为一首背景音乐而写下自己的文字。他的关注点也体现出一些少年人的心性,比如对动画片的受众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是成年作者不容易在意,但是在青少年世界里又占有很大比重的一个话题。

如果说这本书第一部分是建立在“理解”上的咏怀,第二部分是对生活的观察,那么第三部分就更多表现出他对知识生活的好奇和投入。从中可以看到,刘屹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对自然热情歌颂的《草木情缘》,也有大哲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虽然这些感慨和思考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局限,但是其想要攀登精神阶梯的欲望表现得十分明显。第四部分是刘屹的“文学创作”,包括一些体现了巧思和匠心的轻灵短篇。如果他能在文学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应该也会有所作为。

正如本文开头写到的,《这一刻,我读懂了你》具有双关性。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对世界和历史具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的少年对他者的“读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些或老或少的读者,也从他的文字中,找到了对这位年轻但跃动的心灵的“读懂”。

希望我们能有更多像刘屹这样的年轻人。辑一时间都去哪儿了

秦淮河,这颗历史动用了数个王朝来打磨的明珠,这条朱自清先生花了大篇幅描写的河流,现在便在我眼前了。

我想夜游秦淮,来感受一下这不老的神话。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也正想问这个问题。听着导游娓娓的描述,看着两岸古朴的房屋,时间或许早已不想在这上面做手脚了,独自遛去罢了。由唐至宋转元入明清,秦淮的灯火,从未停止。

夜,渐渐地深了。小舟也在这清波里摇曳着柔曼。

秦淮要睡觉了吗?

哗,哗,船夫划着船桨,发出一阵阵声响,夹岸之房,皆发出或红或黄的光亮,似一颗颗宝石,散落在两岸。请闭上眼想象,一只小舟在红与黄的世界中穿行,船桨轻摆,撩动了秦淮的面纱,似微风吹过,又戛然而止。月,把它的光影洒向河面,试与两岸的灯火比美。桨声、灯影、秦淮河,这三者,在南京这一块小小的天地融合,没有什么能打破这厢的美好,就是时间,也不能。“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大诗人杜牧如是道。的确,前两句完美地概括了秦淮之美。只是这后两句,有些欠妥。陈圆圆、柳如是,这一个个秦淮的歌妓,曾在这两岸歌唱,以天地为舞台,以水音为旋律,那曼妙的歌声,又岂是小小的青楼所能遮住的。她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又昙花一现。自古红颜多薄命,时间无法控制秦淮,便拿这些歌妓出气,夺去他们的年华。这些,杜牧又怎会知道?现在,我明白了,这后两句,应改作“杜牧不知商女痛,隔江犹书泊秦淮。”时间都去哪里了?是害怕这些歌妓的笑脸,兀自躲起来了?

韶华易逝,岁月如梭。美好的事物,总有谢幕的一天。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后,望着被湘军洗劫一空的秦淮两岸,心中甚是空落,遂下令重修。否则,秦淮的歌声,也不会传承至今吧。

时光总是无情的,他终会收去你的所有。而我们能做的,是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开放出属于自身最绚烂的花朵,让那时间看来,羞愧得无处遁形。

站在山巅,高呼: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在这……

上岸后,我便这样想着,走着……(此文入选《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五期)这也是一种快乐

千年之前,盛世唐朝。

一朝宰相遇刺身亡,朝中除一小官外,无人敢言。

数月后,此人遭弹劾,被贬江州。当地的百姓等来了新一任的长官——白居易。

他的心中,一股不可名状的感觉正时刻准备爆发。“我上书追拿逃凶有什么错?我的诗作惹到了谁?”他一直这样想着。这一纸,将这怒火点燃,可又有什么用呢?

就这样,他来到了浔阳江边。本是送一位故人,却不想听闻了一位女子的悲惨身世,感同身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他最真实的内心独白与写照。琴声嘈嘈切切,一会儿似暴风骤雨,一会儿又似人们在私语,交互弹奏,似大珠小珠般掉落玉盘。他心中的怒火慢慢地飘散了。一种悲怆之情,渐渐取代了它。

月色渐深,孤独的月挂在深邃的夜空中,连星星也不见了踪影。听那女子慢慢地叙述,一种相逢恨晚的感觉又浮上他的心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几乎脱口而出,却又悄然将它珍藏。此时,一篇616字的文章已成竹在胸。

夜,更加黑暗了,他又缓缓地回忆起这些天,独自酌酒买醉。杜鹃与猿猴的叫声,似声声悲惨的哀鸣。这九江一带如此美丽的景色,他竟没有注意,而是一味地沉浸在痛苦的愤怒之中。白居易恍然大悟,一种另类的快乐,又从那封闭已久的心中传播开来。他感谢了歌女,而后明白,远离京城的勾心斗角,也是一种快乐的滋味。

那夜过后,白居易在他的书斋之中,一气呵成写下了名扬四海的《琵琶行》。他依然还记得那夜的一切,包括那难以言表的快乐及激动。千年以后的今天,人们只会记得白居易及他所写就的不朽名篇,而弹劾他的人是谁,会有人记得吗?

白居易慢慢地回忆,在这方小小的天地中,无需使自己的身心疲惫。

这,也是一种快乐。说“隐”“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俗语“隐,蔽也。”——《说文》“隐,微也。”——《尔雅》

隐字,左一个耳部,右一个急字。耳听世界而心急者也。

世间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心怀天下却看破世态炎凉,有兼济天下之志却大多独善其身;落于山林、市集之间,在芸芸众生中显得那样微不足道,然而他们的凌云之志,却绝不会因这渺小的身躯而受限。

然而并非所有隐者都能称为士,士者不一定是科举考试高中者,也许是饱读诗书但不愿入仕之人。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们对天下苍生的热爱,对忠义的坚守。

孤竹君之二子,秉忠贞之志,而守谦退之节,不食周粟,终于在首阳山驾鹤西去;陶庵先生厌恶功名,终身不仕,在明王朝的红日落下、清王朝的第一轮新月升起之际,毅然选择归隐,兴许是看尽了人间烟火,兴许是怀想大明的曾经,无可奈何,夜行船于西湖,寻梦,终将一腔热情寄于文学。

漆园小吏曾梦见自己成了蝴蝶,竹林七贤曾于山野之间酩酊大醉,彭泽令终究不会为五斗米折腰,陶朱公到底也未能警醒好友。子非鱼的快乐,广陵散的绝唱,归去来兮的无奈,还有那和西子的传说,终究是对这世间冷眼,却将一副热肠存于心间。

然而,世间终归是需要英雄的,当隐士们选择不再沉默,天下便必有变革。侯嬴、朱亥的连环献策,救赵于水火之间;商山四皓的挺身而出,助刘盈登临未央宫;卧龙岗的促膝长谈,成就了文学与历史的一段佳话。并非所有隐士都如许由和巢父一般,他们只是在蛰伏,静静地等候伯乐的出现。

很多人认为这是“假隐”,如姜太公一般,终究是为了功名,沽名钓誉而已。

的确有人这样,但我相信,那样的人不能称之为“士”。

难道隐者就应一贫如洗,穷困潦倒,终其一生而不得志吗?

隐士,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定义,不取决于其所处年代,不取决于其社会地位。重要的是所谓“隐”之人对家国天下的热忱,对自身品格的坚守!隐士,一如黎明中的花朵,于乱世之中盛放。

何谓“隐”?开头已叙,不再多言。

何谓“士”?读书之人,心怀天下之读书人。这里的读书人,我想,应指气节品德高尚之人。

当隐与士首次相遇,便在中华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隐士,并非中国独有。

还记得瓦尔登湖的小木屋吗?那不但是“环保”的木屋,更是人性警钟的象征。

也罢,才疏学浅,说“隐”,如何说起?落笔三刻,惊觉,不知吾人所言。(此文入选《西部散文选刊》2017年第五期)子不语

每个国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鬼神,不仅四大古国,其他也是。然而中国的鬼神,有些特殊。

中国的鬼神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用来供奉的,比如本土的“灶神”和“财神”,以及外来的诸位菩萨。说到底,这些鬼神,就是一种无形的准则,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有时比法律条文还管用。在漫长的岁月中,鬼神已在人们的心中固化,成了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种鬼神,则是用来调侃讽刺的,比如《聊斋》中出现的一众狐仙。关于他们,我们知之甚少,他们在一两个小故事中闪亮登场,随即又黯然离场。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无从知晓,仅知道他们是孤魂野鬼;有的于洞府中修炼成仙,下界游历,虽不曾有伤人之心,但都被视作妖孽。以上种种,一并出现于书中,这便有了“笔记小说”中的佼佼者——除《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外,便是《子不语》了。

笔记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作者将花鸟草木赋予了人的思想,在人魂归九泉之时仍保有人性的善恶。不同于西洋的僵尸与吸血鬼,华夏民族的鬼,是亦正亦邪的。而这种亦正亦邪的姿态,又正是源于人的善恶,写鬼,说到底还是在写人。

天道有轮回,因果有循环。然而,在这个世道,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未必接受了审判。于是乎,在另一个世界,在另外一个世道,公道是可以被讨回的,因果是有报应的。尤其是,在神鬼世界里,当一切烂于肚中的真相被揭穿,一张张丑陋的嘴脸被撕碎,哪里还有什么妖魔可言,净是些人间的糊涂事。“子不语,怪力乱神。”“子不语”此三字,甚是巧妙。全书便如题目一般,点到即止,故篇幅短小。然读之,意犹未尽。提笔续之,竟着实想不出个妙句佳段来。这,大抵就是语言的艺术。“鬼神”小说,在古代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是与正统文学格格不入的。但其发展至今,成为大众读物,成为妇孺皆知的故事,也得益于前代的诸多读者。可见,在古代,看禁书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些人,也许是小贩,也许是落第之读书人,甚至是识得几个字的妇人。

除了生而为人,他们本没有什么共通之处。但当他们捧起这些书籍时,便有了。

这是来自书与读者间的共鸣——对于世间无理之事愤慨却不可说的无奈,对善无善终、恶无恶报的叹息。满腔的怨言,终于,在笑容中得以消逝,抬头看,天还是那么明亮。

子不语,大家都不语,但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世间哪有什么鬼,有的只是鬼迷心窍的人罢了。魂兮归来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湘君》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

本不知如何下笔的,思绪万千。楚辞,中华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在偌大的书店,一排排整齐的文化典籍中,《楚辞》仅有两三本,孤独地静默在书柜的一角……萧瑟兮?而屈原,芈姓,楚国贵族,官至三闾大夫。很多人对其的印象,就是端午节。仅是端午节。

屈原的失败与放逐是注定的,在众人皆醉的时代,保有清晰的思考和卓越的见识,反倒会被别人看作傻子、疯子。

至今亦是如此。人永远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前提是他在装,是个活人。而屈原,试图唤醒一群从成年伊始便已死去的贵族,岂不天真?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天问》

在阴暗的社会中踽踽独行,碰壁是经常的,久了,鼻子也会塌。鲁迅如此,屈原却并没有。他想不通,他不能理解,一片赤子之心竟抵不过几句阿谀奉承,他问天,问神,一连问出百余个不解之惑,可他是屈子啊,又怎会不知这些问题的答案呢?

被放逐之后的屈原,几乎终结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迎来了文学与艺术的双丰收。而这并非他所希望的。东坡的放逐,是随遇而安的;而灵均先生,则是愈发地孤傲起来。“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离骚》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373句,两千余字的离骚,几乎都在讲这不公的世界与“我”的关系。名为“政治长诗”,实则写尽屈原平生的孤傲。“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本应建功立业,慰先王在天之灵,现却流落蛮荒,终日无所事事,他怨恨于谄媚小人,无奈于昏庸怀王,不满于极暗世间,于是他向往,向往先帝仍在时楚国的富强——“魂乎归来!尚贤士只。发政献行,禁苛暴只。”

魂,终究是回不来的,纵使是至高神东皇太一,也无可奈何。云中君仍逍遥于四海,普雨露于大地;东君仍高悬于苍穹,播光华于众生;大少司命仍遵循律法,主宰着生与死的轮回。可我与楚王为何如同湘夫人与湘君般,想见却不相见呢?

我们无法探寻怀王在生命倒数的日子里都做了什么,但他一定能想起屈原,那位于朝堂上冒死进谏的忠臣,那位为楚国复兴鞠躬尽瘁的贤良。

人,总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时,方才追悔莫及。

没有那么多的假如,有的只是残酷而无情的现实。

公元前278年,在楚都郢城被秦的士兵践踏过后,屈原也走向了人生的最后。投汨罗江自尽。时至今日,江边仍有屈原祠。“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怀沙》

这是屈原的绝笔,也几近是楚的终章,楚国在此后又苟延残喘了数十年,但也难阻挡秦国大一统的脚步。很有趣,《九章》中把《怀沙》篇与《思美人》篇放于一起,屈原到底是忘不了楚国啊。

既然忘不了,那便回来吧——魂兮归来,魂兮归来……那个时代“士”,作为一个阶级活跃于时代,自历史上看,大致有两个时期,一个为春秋,一个为魏晋。前者看重品格精神,而后者更强调阶级本身。也正因此,引发了诸多矛盾。

有些人,才华横溢,满腔热血地想为朝廷效忠,但他,只是个庶民。

有些人,生于名门望族,终身锦衣玉食而不知苦难为何物,这群人便是多数的贵族——“士族”。

还有的人,本性质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想避免同王朝的命运捆绑的事实,便纵酒酣歌于山林,疯癫行走于市集,这些人,或为平民,或为士族,或是曾经的士族,大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西晋、东晋时代的许多文人,大多属于最后一种。还有些如王谢世家的后代,终日游山玩水,好不自在潇洒,写出来的文章,也自然大多是极好的。

然而这些人并不值得讨论,任何一个思想家在那时也不会呐喊,不会为士族争取自己应得的权益。相反,那些落魄于街头的文人,才是我们应当思考的对象。

读书人不是过不得苦日子,孔夫子不也曾厄于陈蔡、被宋国驱逐吗?其首席弟子颜回更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所以自古以来,文人特别多,穷的文人、过得不好的文人也特别多,然而这个时代,又有所不同。

原因很简单,上文也讲述过,就是“阶级固化。”朝政被几大家族所控制,在孔夫子讲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齐家”还行,“治国平天下”就想太多了。就算你当了一个县令,便以为自己翻身了?你终究还是条咸鱼!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也很简单,概括来说——“暴政”。具体是怎样一个暴政,我也不想叙,相关资料会告诉你,因为要真写起来,那实在是罄竹难书。

想想嵇康和潘岳便可。

这个时代很独特,还有一个更为关键,便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节。在“乱世”中孤独前行,希望用自己的行为唤醒众人,他们本可以入朝为官,改革制度,体恤百姓,将偏离的“晋”字号列车拉回正轨,然而驾驶室的众人不许他们这样做……

于是,许多人选择下车,寻一块宝地自此颐养天年,但他们仍心念着列车上的诸位!驾驶员也听闻他们的故事,便一再前去反复邀请他们,于是,从山野之间再次走出的他们,不情愿地再次踏上旅程,此一去,便再无法退出。这些人,曾经是隐士,也是文人。

于是,有的人痛斥列车上的种种,言辞激烈,满怀壮志,但等待他们的,却是行刑者的微笑。

进不是,退不是。于是便只能哭,只能饮酒买醉,刚想发表些什么言论,又硬生生吞了回去。愁,愁,还是愁,可又能怎样呢?夜里起身,弹首小曲——排忧。

我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时代,既不会饮酒,也不会弹琴,种五棵树就更不说了,无处排忧,恐怕早已魂归九天也。

这,或许就是命。李白的月光

许久没有见过月亮了,或许是阴天的原因。

街上的店面早早地关了门,天太凉了。喝酒的也只能在家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若是李白行走于这大街之上,恐怕也吟不出这样的诗句来。

但千年前,他可以。那时的唐朝奏出的是盛世的最强音。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世称为“诗仙”。“白”“莲”“仙”,这三个字完美地在李白这里融为一体。对于多数人来讲,李白或许仅是一位诗人。的确,正如这三字一样,他像一位仙人高高在上,品行如莲花一样纯洁,而我们对他的了解,兴许仅是一个空白。

开元十二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蜀道之上一位白衣飘飘的青年,执剑高歌。他并不知自己将面临的是什么,也不曾思考过流芳千古这一名号,“今朝有酒今朝醉”或许是他一生的写照。

盛世开元,玄宗皇帝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强硬手段扫清了反对势力。大唐正一步步走向巅峰,时势造人,就连杜甫也吟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诗句,李白更不必多言。此时他的目标,或许不仅是远游仗剑,而是与多数儒生一样,完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然而一切却都如浮云般转瞬即逝。在《清平调词三首》及朝堂之上一人独醉后,青莲居士领悟到了世间的温情。但与杜甫不同,李白的青年时期在盛世中完整地度过。这种对国家的自豪,对自己的才气的自豪,在李白的心中激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做官罢了,那我便要用我的诗句和剑,走出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

宋严羽有盛唐气象论,大约便是这个意思。雄浑而天成者,独此一人。

山峰的顶点,再迈一步,便是万丈深渊。

安史之乱的“洗礼”,使唐王朝走上了哀亡的不归之路。而李白的人生也似乎走到了尽头,在江边寻找那属于他的永恒的明月后,不知所终。

一阵寒风吹过。我不禁哈了一口气,快步跑回家。

夜,渐渐黑了。路灯越发亮了。偶尔还能听见深巷中的犬吠和疾驰而过的摩托轰鸣声。

叶落,树也没有了生气。那叶就落在我脚下。我抬头一望,透过树杈间,月亮从云后挤了半张脸出来,静静地看着落叶。

是李白的月光吗?

不是。

他的月光已在安史之乱中泯灭。

下一轮月,不知何时才能升起。文者,明也

文,文化。明,日月相生。文明者,启明世人。“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自那时起,中华民族便真正开始了五千年的璀璨长河之旅。“明,照也。”正是在文的照耀下,在这条长河之旅中,中华民族走得光荣而伟大。

这光芒,在诸子百家的口中传颂,在焚书坑儒的废墟中涅槃;历经过文景盛世,击退过匈奴铁骑;在五胡乱华中顽强挺立,高傲地走向隋唐又两宋,纵使是元世祖也对其心生敬畏;跨步进入大明,这光照耀在紫禁城之上,一直持续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数十年后,在武昌,光芒复兴……1949年,再次照耀在紫禁城之巅。

这光芒,照亮了中华,也指引了扶桑和高丽,更把华夏文明,推之于世界……

世界上有许多已经消亡的文明,而中华文明,至今光耀世界。所凭借的,不只是其独特的内涵,更有后世子孙不懈的传承及发扬。

文明,启明世人;世人,发散文明。

在古代,是如此。而今,又如何?

我曾不止一次听说过日本、韩国文化比中国文化好的言论。当我们在谈论茶道时,想到的或许是日本;当我们在谈论太极时,不可避免地会想到韩国国旗。有人说这是赤裸裸的文化入侵,可这些,本就是中华文明啊。

文明所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两个字,不全是民族文化精神,不全是社会秩序和风尚,不全是自我思想和举止。在这三者之前,都需要加上传承二字。文明,启明世人,照耀一个民族前行之路。而倘若没有人加以传承,文明,便只能在历史短暂的一瞬间开出绚烂的花朵。

所以,不要整天清谈,却什么事也不做,而要从根本上想办法加以传承及利用。

所以,从自我做起,努力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让文明的光芒,洒在自己灿烂的笑容之上。

文明,始于前人,扬于后世。

文明,启明世人;世人,发扬文明。作别故乡的炊烟哲学上说,变是绝对的,不变才是相对的,农村的现实生活

更是如此。——题记“孙儿,回来吃饭噢!”

儿时,每每听到外婆这样的呼喊,便知该回家了。此时,远远望去,外婆家的屋顶上已然飘着一层炊烟,白茫茫的,十分美。

穿过一片荷塘,走进小院坝,来到一扇古旧的木门前,轻叩门上泛绿的小锁,门便吱呀一声开了。外婆拿着一把蒲扇,坐在老藤椅上,微笑地看着我。一阵荷叶的清香,从厨房飘来,很快地,荷香弥散到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哇!外婆你又在做荷叶饭了吗?”“是啊,你多久才回来一次?我自然要拿出绝活来招待你呀!”外婆笑道。

我盛了满满的一碗饭,便兴冲冲地跑出院外,到田垅的边上,安静地坐着,看微风吹过稻田,送来阵阵稻香;看鸭子穿行其间,整个稻田都充满了鸭叫的声音。而我,也早已忘记了吃饭。

此时向村庄上空望去,满是一层烟雾。不时还有几阵新升起的炊烟,为这层薄纱添色。先是刘四家的升起,后面接着便是王老二家的炊烟,伍七家的炊烟不一会儿也追了上来……一茬接一茬的炊烟,笼罩在村子上空,始终不肯散去。虽是夏季,烈日也无法穿过这纱衣啊。

那年以后,我便很少再回过外婆家,但故乡的炊烟一直萦绕于心。

直到小学毕业,我才有了时间,便与父母一道,约莫午饭时分,回到了外婆家。

双车道柏油道——咦,村陌小路去哪儿了?我的心中揣着一个大问号,准备将它丢给外婆。“新农村了!国家政策好,开始搞现代农业,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开发公司,发展田藕产业了……来,试试刚安好的天然气,我还给你们做荷叶饭!”外婆笑道。“天然气?那炊烟,不是也没有了吗?”我悻悻地走到三楼的阳台,倚栏而望,良久,炊烟没有出现……“傻孩子,有了天然气,当然就没有炊烟了。来,看看村里新的风景……”看我怅然若失的样子,外婆走了过来。

我顺着外婆的手指看出去,近处是联排的小楼房和喷水的雕塑,远处是那层层轻卷的荷叶和亭亭玉立的荷花……“你是好些年没有来了,其实啊,农村年年都在变——这不,你看以前的瓦屋不见了,但这六层公寓,不比城市差啊;以前的镰刀不见了,但有了收割机啊;以前都是肩挑背扛到集市上卖东西,现在伍七家开起了淘宝,在电脑上就把我们村的东西卖到城市了……”

在外婆的啧啧声中,我的思绪开始安定。故乡的炊烟是真的消逝了,我想只有轻轻作别了。“孙儿,荷叶饭香了,走,吃饭噢!”

外婆熟悉的喊话声响起,我的记忆也不再迷路——且把炊烟留给过去,把更多的新变化和新惊喜留给故乡的现在和未来吧!幸福是一种深刻的语言

走过广场,鞭炮已经开始歌唱。大人与小孩,都捂上了耳朵,站在数米开外,眼睛眯成一线,但嘴角,仍在微笑。老少齐放鞭炮,其乐融融,十分幸福。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听着鞭炮声与人群中不时发出的尖叫声,我想起了从前……

农家的亲戚八十大寿,又恰逢春节。于是这年的三十,我便在农村度过。

很久没回老家了,一下车,迎接我们的,是陌生却又熟悉的一张张面孔。待他们自我介绍,方才知道这是三叔,那是四姨,还有二表哥……他们与我有相同的看法,长久没有回农家看看,样貌都变了。

农家的鞭炮,从二十五便开始了歌唱。从早唱到晚,唱过了这家唱那家。田间的小路上,都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为节日增添了几分喜气。

在餐桌上,我们与寿星同桌,他缓缓地细数着旧时的往事,多年的酸甜苦辣,都融入了一杯杯酒中,一碗碗饭中。随着筷子的律动与杯间的碰撞,欢乐沁入心头,有自己的,亦有别人的。在鞭炮的伴奏下,早已深藏在心,此刻,幸福二字,从每个人的脸上涌出,随笑声,飘到了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傍晚时分,我家也开始了鞭炮的奏鸣,小孩仍遵循着传统的规矩,用杆夹起鞭炮,在田间奏响。大人们站在一旁观望,也随着鞭炮的奏响,发出哈哈的笑声。每一张脸都似春天的花朵,笑得那样地灿烂。此时寿星却缓缓地走到了大人们的区域,点燃了一串鞭炮,像个小孩子一样咧开了嘴笑。许久难得一见的团圆,在此刻上演,此时的鞭炮,仿佛是为这团圆鼓掌,幸福之感,随鞭炮的响亮,洒向整个田间。

人生苦短,生命不过是转头时的一瞬间。这其中,团圆就变得十分可贵,因此,我们要多与身边的家人团聚,让幸福充满生命,不让这一趟白走。错过那片青色失去等于得到,得到等于失去。人世间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

两件,其一求之不得,其二得偿所愿。——题记

悠扬的笛声,卷走黑夜的沉闷。一声鸡鸣,唤来清晨温和的一线阳光。杨柳村,一座被楼盘包围的孤村,一处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家有叔父定居于杨柳村,常邀我前去玩乐。可因学习忙碌,错过了好几次。每一次邀请,他都附上了几张图片:一片青翠的山峦,一只青色的蚂蚱,抑或是一湾青青的小溪……总之,在我印象中,杨柳村永远都是青色的,就像青春的颜色。

毕业前的假期,我翻看之前的照片,找来了这些图,仔细算来,叔父已有两年没有邀我了。索性,便自己与家人一同驱车前往,定不错过这最后的“时机”。

青色的田野,青色的山,青色的溪水,青色的虫。如今的杨柳村,依然杨柳青青,“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前行数十步,蛛网布,杂草飞,却没有叔父的踪影。恍然之间,时光像是倒退了一百年,给这栋清朝时的老屋,又增添了几分陈旧。

徜步在溪间小路,电话铃声响起。原来我们竟走错了村落,居然向北多前行了三十千米。速回转,驶向杨柳村。眼前的景象却截然不同,高楼林立、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喧嚣热闹。原来,杨柳村早已被开发,这处“世外桃源”,终究还是被楼盘占领了……

叔父邀我们上楼,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一些杨柳村的故事。最后,他拿出了一卷胶带,是他自己拍的短片,赠予我们。

打开电脑播放——悠扬的笛声,卷起黑夜,一声鸡鸣,划破天际……青色的田野,青色的山,青色的溪水,青色的虫……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也许可望不即,却是对我最好的安慰。

我无法定义这次旅行,那个古村落里的村民也许都羡慕着杨柳村的拆迁与开发,那些高楼让他们望穿秋水;如今已城市化的杨柳村的村民或许正沉溺在高楼的幸福里,但十年后呢,二十年后呢,或许他们怀念的还是那个青青的杨柳村。请你慢些走“回来喽——”

这高亢的声,从村口,慢慢地走过集市,又缓缓地爬上每家每户的窗户。刚从被子里被鸡鸣惊醒,仍在梦中的人们,听到这声吆喝,也恢复了神态——“黄三回来了。”

黄三之所以叫“三”,是因为他干驮运这行,已经是第三代了。马是他父亲留下的,据说也是第二代。村头谁家想往外运些什么,都会听着马鸣声,一路找去,或是低头看那马蹄留下的痕迹。

可以说黄三,便是村与外界沟通的桥。

第一次见他,是在田边,远远就看见那匹马,全身黝黑,“目光深邃”,站在大树之下,一动不动。走近看,那马竟“瘦骨嶙峋”,深邃的目光,也只不过是凝望罢了。这一下,便把马这一成风的形象,一下子变成了瘦弱的象征。黄三呢?“噢——小朋友,看我这‘赤兔’吗?”

心中暗笑一阵,赤兔是红的,这马是黑的,定是听多了村口的老人讲故事。正想着,他便走远了。皮肤和那马几乎一样黑,矮小而结实;头呢?胡子长满了他一半的面庞。剩下的便是数月未剪的头发。有时,分不出哪些是胡子,哪些是头发。我连忙跑开了,心想,别再见到他。

又一日,村中有人大寿,我与表哥前去。无奈与那家人不熟,被硬生生地挡在了外面,这时,一双手把我俩推了进去,“没事儿,走!”这是黄三的声音。他对着寿星一笑,便拖着我俩走了。

席散后,又突然想对他说声谢谢,便去了那老树下找,果真在哪儿。他悠闲地看着天,喃喃地说道:“还是机械好啊!我也该‘退休喽’!”

我猛然望见,那每家每户的前院,都整齐地排着摩托,在瑟瑟的西风中格外地威严。

也许,村子里,再不需要驮夫这一行了吧。

我突然又对这矮小的男子多出了几分同情,可谁曾料到,他竟然缓缓地爬上马,拍拍马身,慢慢地向山头开进。我那句谢谢还没说,他竟先开口了:“代我给村长捎个话,说我二叔有事。”“他哪有什么二叔啊……”村长如是说。

我久久停在那一瞬间,不得动弹。那夕阳下的宴席,那西风中的瘦马,也许,他是要找个时间的角落,躲进去,好好地颐养天年吧。

不过,那村道上的西风与瘦马,请你慢些走。

你可曾知道,那时间的角落,在天涯。

这路,漫长得很……辑二收藏如诗的六月

数年前的六月,是一个开心的日子。“六一”是属于我童年时代的记忆。如诗的六月里,我们载歌载舞。而今,却到了分别之时。

你我相逢于如歌的九月。你终有你的,我终有我的——方向。而今,在这如诗的六月中,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临了。

你出了校门,和我一起,肩并肩,如往日一起行走在六月之花铺成的道路上。但此时,仿佛每一秒,都显得弥足珍贵。古人所说的“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体会到了,那样地强烈。你我一边吟着那首打油诗,一边回味着旧时六月的玩耍时刻。我们手中的毕业证,打破了这一格局……

我走到了小区门口,驻足,向你挥手道别,你笑着应了一句“再见”。谁也不知道这再一见,会在哪个如诗的场景中。你背着米奇的书包,行走得忽然慢了下来。路旁的大树,低压了树干。无数的“明信片”从天而落,你拾起一片,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慢慢蹲下,抬起头,仰望那我们曾在上面刻着“××到此一游”的树皮,心中积压已久的情绪瞬间喷发了出来。

六月的落叶,依旧是青色的,只是略有些浅黄。你眼中的泪水,不住地打转,手一松,毕业证及那片树叶便掉落在了地上。我几步上去正想去捡,你却拉住了我的手……用双手握紧,收住了眼泪,用在操场上共同踢球时互相鼓励的口气说——“我们永远是好兄弟”,说罢,便放开了我的手,独自捡起。然后,你转了个身,向家的方向走去……又一个转身,挥挥手,慢慢地倒退。我便站在台阶上,看你,看你消失在六月的树荫中……

时光一路向东不回头,再重的枷锁也无法将其锁住。这六年的时光,似一张张拼图,散落在各处。在梦幻的九月,你我相遇;在这如诗般的六月,你我又散去。珍重吧!我的朋友,但愿我们还能再见面,收藏吧,这美好的情谊……

我拾起那片拂拭过的树叶,放于毕业证中,这美好的记忆,我一定永久珍藏!成长的力量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途中总会遇到不少波折。而成长的力量,正是其中助我们开启道路的重要利器。

若干年前的春天,江水送来温暖的讯息。与我同龄的小朋友,正在无虑地玩耍着,而这却是我最“忙碌”的时期——“迎接小学”。父母正教导我如何算算术,写字,在他们眼中,学会算术和写字,能给小朋友以后的学习减轻不少的负担。

此时的我,正是被这“高压”压得喘不过气。窗外的世界如此美好,为何要在这小屋中做无聊的事?这层枷锁一直束缚着我……

时光推着我们,使我们不断成长。

小学后,果真在学习上没有花太大的劲。每天无忧无虑,心中的阴霾也慢慢地散去,心中的枷锁也慢慢地卸下。对家人也慢慢地懂得理解。如果说是算术和写字使我无虑,我想剩下的,就是成长的力量吧。

二年级时,我因感冒生病,第九次领略针头的威力,但那一次,不知为何,竟哭了出来,从此便惧怕针头。

在一年后的夏天,我却每天都得和针头打交道,“惧怕”足足有二十来天!躺在病床上,看着小小的电视机里的猪猪侠、喜羊羊,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在各种针头的轮番进攻中,我却一声也没有吭。这是一个奇迹?

在当时,也许我这样认为,但是我现在相信,那也许不是上帝赐予的奇迹,也不是安拉给予的神奇。是成长,它的力量斩断了胆小与懦弱,让我体内建立了一个全新而又强大的“王国”。

从个体的成长,到种族家邦的壮大;从成长方式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成长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时间是个绝佳的调味剂,将人生这盘菜做得五味俱全。而成长,则是这道菜的主角,它决定着这道菜的质量。

人生如山,成长似水。

人生如天,成长似云。

成长的力量,总能给人这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增加光泽。这一刻,我读懂了你

楼下住有一名艺术生。快高考了,他每天都认真地弹奏着钢琴。

我经常趴在窗边听琴,可每日听到的却是重复的旋律。一如我每日的生活,单调乏味。我遂下决心,不再听其琴。

放学回家,一日误走楼层,来到了琴声所在的楼层。我不仅惊异于他家的门是虚掩着的,更惊异的是他变换了一首曲子。细细倾听——《月光协奏曲》,今天老师才让我们听过。我又靠近了门一些。仿佛自己置身于湖心亭中,微风拂面,零碎的月光洒于池中,惊醒一条鱼儿,黑夜中月光与群星时隐时现,忽有一片树叶飞过亭中,随风轻飘……

音乐戛然而止。突又回到了现实。我顺门缝朝里看。他背对着门,左手忽地抬起,随后是一阵轻快明朗的旋律,双手在琴键上尽情驰骋,十指如十只自由的蜻蜓,在池中一点,再一点。那一刻,仿佛时空停止,岁月倒流,何曾听出高考前夕的紧张呢?猛地看见墙上的照片,我想,我读懂了你。这不是前几日报纸上所报道的保送至×大学的保送生吗?前几个月的苦练换回今日的悠闲。别人在苦读时,你却可以高枕无忧。这一刻,我明白,也读懂了你,同时读出了些许意义。

曲终,人散。我回到了家,独自凭窗远眺,无边夕阳已经落幕,月光再一次笼罩黑夜。白天的热烈,换来黑夜的宁静。楼下的草木,欣欣向荣,是冬日的严寒,带给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心头一震,这一刻,我明白了意义所指代的内涵。今日低头,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