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带一路”城市行动(2017)(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09:29:52

点击下载

作者:杨善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岛:“一带一路”城市行动(2017)

青岛:“一带一路”城市行动(2017)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青岛:“一带一路”城市行动(2017)作者:杨善民排版:AGOOD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2-01ISBN:9787520103114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引论世界眼光 青岛优势山河激荡,海潮澎湃。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发展话题,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再开放战略,青岛紧随“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脚步,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推动了青岛产品、贸易、投资水平的提升,促进了青岛国际化城市建设。1600年前的东晋高僧法显,经陆上丝绸之路,赴古印度取经,10年之后沿海上丝路回国,并在青岛登陆,归国后写成的《佛国记》,留下了关于“一带一路”的珍贵历史印记。公元623年,唐朝政府在青岛胶州湾北岸设立板桥镇,开启了与东北亚地区海上贸易的大门;宋代板桥镇发展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宋朝政府在此设置了北方唯一的“市舶司”。青岛是同时涉及“一带”和“一路”的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等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希望青岛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一带一路”的国家愿景

2013年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沿线各国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深化合作,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建设将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等共建原则。“一带一路”建设将积极利用现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重点疏通三个走向: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愿景与行动》还对国内各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具体规划,从而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提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理念设计、总体规划进入务实合作发展阶段。

截至2016年6月,“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在多个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共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方制定出台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并同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中国同20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协议,同“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中国企业累计投资超过14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6万个就业岗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运营,57个国家积极参与其中;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顺利组建。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5%;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8%;“一带一路”参与国对华投资额超过82亿美元,同比增长25%。“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规划和布局,正在向落地生根、深耕细作、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中国要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创“一带一路”新型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多元合作平台,推进“一带一路”重点领域项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向更高水平、更广空间迈进。青岛:驱山走海 可舟可车

1917年12月6日,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敏锐地发现青岛“楼阁倚山临海滨,碧波浩荡通天边”(康有为:《丁巳冬至游青岛并谒恭邸于会泉》)。后来康有为又形容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

区位是一个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天然力量。海洋是青岛“永久的天然的机会”。如果这座城市一方面通陆路,另一方面通水路的话,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因为它将成为一个客货转运的地方。如果这个城市是河流和海洋交通的必需交汇点,地位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依山傍海,港口及与之相配套的商贸服务体系,是青岛在“一带一路”上成功拓展的最牢固根基。青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

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2016年1月,国务院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批复指出,青岛由过去定位的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提升定位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5月1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到,要增强青岛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参与、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凸显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地位,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新型国际湾区都市 2016年3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青岛市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国际城市战略实施纲要》,清晰地勾勒了建设国际城市的崭新蓝图,提出建设新型国际湾区都市,到2021年建党100年时,着力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和全球领先的海洋发展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迈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友好、宜居幸福的区域性国际城市行列,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生产要素的区域性国际配置中心、信息资源的区域性国际交流中心,成为具有较强世界影响力的新型国际湾区都市。从“世界的青岛”到“青岛的世界”

从19世纪末青岛开埠到20世纪末,青岛成功地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时间进入21世纪,青岛也迎来一个将会使自身更加成熟的新百年。

在中国崛起、亚洲成长和世界发展格局重塑的时代,青岛全力推进国际化战略,注入国际城市理念,塑造国际城市精神,打造国际城市灵魂,信心满怀地打造未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主要口号是“改革开放”,主要诉求是“融入人类文明主流”、“与国际接轨”。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单方面向西方世界开放的时代,已渐去渐远,我们已进入世界与中国相互开放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进程使中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打工仔,变成全球经济的引领者。面对这一转变,青岛需要对未来百年进行战略再定位,那就是从“世界的青岛”到“青岛的世界”。

20世纪的青岛一直致力于融入世界,成为“世界的青岛”,而在未来的百年,青岛将以自己的创新创造,引领世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努力构建“青岛的世界”。

青岛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开埠通商口岸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中国第一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而“一带一路”建设,又将为推进青岛百年目标的实现插上一对强有力翅膀。青岛对“一带一路”的战略支撑

所谓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布局,根据自然地理以及政治经济形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设定未来发展趋向。在东北亚大型城市当中,青岛的核心优势就在于“一港一城一中心”。通过“一港一城一中心”建设,可强化和提升青岛综合贸易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功能,增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为青岛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支撑。港口:太平洋西岸的世界第七大港

自古至今港口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告诉我们谁会是这场供应链较量的赢家。从古时候起,港口的作用就是通过加强海防抵御入侵,同时对进口产品征税,以腹地的前端通道身份获利。航运业在数千年来都是洲际贸易的基石,在今天仍然承担着全球90%的货物贸易运输。实际上,全球的主要航运线对如何保证复杂的全球资本主义运行“无师自通”,因为全球资本主义就是它们发明的。

根据中港网发布2015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吞吐量统计排名表,按吞吐量计,2015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排序依次为上海港、新加坡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釜山港、青岛港、广州港、迪拜港、天津港。从排名看,青岛港位居第七,在东北亚已超越天津,仅次于釜山。这表明,位处中日韩贸易区地理核心圈的青岛港,已然成为世界级的航运与贸易中心。

不但在东亚,青岛还位于“跨越太平洋的财富流”环带上。东亚所在的太平洋西岸,以及属于美国加拿大的太平洋东岸,是目前世界的经济中心。北美西海岸正在被亚洲经济裹挟,“北美西海岸的亚洲化反映了跨越太平洋汹涌而来的资金潮和人潮”。加拿大也是如此,加拿大经济重心将慢慢从东部转向西部,加拿大正在向西拓进:安大略省西边的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东边的人口数。

世界十大港口中的9个,都处于这一环带上。第七大港青岛,背靠广阔的腹地,未来将强有力地扩展其在海洋丝路上的影响力。城市:工业及开放的力量“在历史上,帝国扩张的疆界通常是人力、技术、财力和气候所能达到的极限。”“自然特征的相对重要性,按照知识和物质文明的状况而在各个时代不断地变化。”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打破了滨海城市的独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在大陆中心还是在岛屿上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哪个民族拥有工业的力量,发明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它就能打败其他所有的民族”。

幸运的是,开放性港口给青岛带来了强大的工业力量,以及科学和技术的持续创新。开埠催生了青岛港口业,带动了铁路业,而铁路带动运输业,从而创造了青岛这座沿海城市。城市需要电力,输电需要高压电线,这使青岛成为电力工程技术的领先者。港口需要无线电通信,这需要电子信息业的发展,从而催生了半导体产业。急剧增加的城市人口需要吃饭穿衣,因此粮食加工业、纺织业也同步发展起来。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内需和外需,使进出口贸易从无到有地快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及国际化又带动了观光旅游。概言之,海洋、港口、铁路、贸易、制造、旅游、开放、全球化,这就是青岛整个20世纪的历史积淀。

1949年后,青岛依旧是中国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跻身于大名鼎鼎的“上青天”——上海、青岛和天津。青岛纺织工人郝建秀创造的新工作法受到毛泽东的表扬,郝建秀也由此成长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改革开放不久,青岛的“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在全球绽放。无论国家还是城市,实体经济均为立身之本。2012年起,在政府支持下,青岛市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加速发展,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顺势而起,形成了这座城市最坚固的核心竞争力。

青岛“海洋+”、“互联网+”、“标准+”战略的全面实施,众多“大国重器”在青岛的不断涌现,可为青岛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活力和强大动力。2016年6月底,2万吨级半潜船“泰安口”号,载着两座四层楼高的大型设备,由青岛驶往万里之遥的北极,用于中俄合作开发重点能源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高端装备制造是大国重器,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科技创新最高水平的代表。近年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大型飞机和神舟飞船等航空航天装备、高速列车等轨道交通装备、深潜器等海洋装备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在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创新征程中,“青岛元素”频频闪现,折射出青岛装备制造水平的巨大提升,体现出青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显著效果。

质量就是能量。青岛企业厚积薄发,正在大踏步“走出去”,从“为全球制造”发展到“在全球制造”,近年来海外投资生产大幅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0年,青岛与中亚、中东欧、西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非洲等区域的70余个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11.8%,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年均增长77.7%。目前,在东南亚,青岛中启在柬埔寨最美海滩开发200余公顷的旅游项目,种植橡胶,正在建设的9.5平方公里的桔井省经济特区将成为柬埔寨东北部最大的规模性园区。青岛恒顺电气在印尼开发镍矿,自办电厂,建设园区,实现产业集聚发展。青岛即发、青岛金王在越南设厂,规模越来越大。在非洲,川山国际在肯尼亚投资开采硅土;青岛鲁海丰、青岛华凯渔业和中海海洋科技在毛里求斯、安哥拉投资远洋捕捞等多个项目;在马拉维,不少棉农和工人都在为青岛的瑞昌棉业打工,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瑞昌把棉花种植扩大到非洲5个国家,20万农户受益。产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教与产业中心

全球化时代,蓝色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此,青岛“十二五”规划敏锐地把蓝色经济列入发展重点。如今,青岛在海洋科技、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港口与海洋运输、海洋环保等方面,已领先全国,并具备了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海洋科研力量的强盛,是青岛发展海洋经济的底蕴所在,也是青岛在“十三五”期间从以“一带一路”为支撑的海洋强国战略中获得发展机遇的重要基础。青岛拥有中国最多海洋科研机构、中国最多海洋科技人才、中国最大海洋科研基地、中国最大海洋教育机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高级海洋专业人才数量占全国的30%,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从事海洋科技研究、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观测实验等的专业人员就达上万名。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近年来在海洋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上,都形成了强力的集聚效应。青岛将成为可与东京、横滨、首尔、釜山等比肩的东北亚海洋科教与产业中心,并有望成为东北亚海洋科教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青岛“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青岛积极行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规划青岛“一带一路”发展路径。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出访亚洲、欧洲和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动双向经贸合作。青岛企业闻风而动,纷纷在“一带一路”沿线拓展。青岛加快发展互联互通设施,积极加入全球金融供应链环路,深耕厚植成果初获。加入全球金融供应链环路

全球供应链环路正在重组 全球化推动了各种网络的盛行,这些网络就成为“闭环电路”,因为这些网络仿佛都有自己的生命。纽约和伦敦的金融投资者以及他们设在亚洲的资金池,美国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的程序员以及他们所服务的全球客户,这些都是由供应链构成的闭环电路。“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环路。“每一条道路、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隧道、每一条铁路和每一根油气管道都会改变沿途所经过国家的功能定位。”

世界上的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全球供应链环路,当然也有些地方完全没有与全球产业链相衔接。从青岛向东、向西,面对的是不同的全球供应链环路。向东,是青岛近百年来已经驾轻就熟的海洋商路;向西,有些地方完全没有与全球产业链相接,因此,并不是开通几趟中欧班列那么简单。“现在中国要将中亚带入新的历史阶段:欧亚走廊。中国正改变其西部边疆外各国割裂的状态,通过供应链重塑这一地区,将斯大林时代的分裂版图变成油光鲜亮的钢铁丝路。”

金融供应链也在重组 在全球的金融体系内,规模巨大的资产池中的资本在主要金融中心进进出出。如同横跨欧亚大陆的诸条丝绸之路,这些资金载体构成了一种新的“永久资本”——与以往相比,它们具有更长投资时间范围,更能承受波动,也更具有全球投资偏好。如果说金融市场可实现资本的增值,那么金融供应链就是财富的扩展链条。应该充分利用充足的全球流动性,创建更多金融供应链,将资本与企业和基础设施等创造价值的资产相连接。

最新例证是伦敦。把英国退欧视为机会、想要抢购伦敦的地产公司、历史悠久的品牌和科技公司的,正是中国和亚洲其他地方的投资者。伦敦市中心已经时不时像是泰晤士河上的迪拜。它也可以变成第二个山东。上海一度是中国的西方飞地;伦敦也可能变成欧洲的中国飞地。

青岛财富管理中心正在抓住机会 引入或靠近供应链是最快的行业发展方式,青岛金融业后发朝至。青岛的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产业一直比较发达,相对比较薄弱的是金融业。李群书记来青岛后,连续4年召开金融产业振兴大会,出台了关于支撑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并规划建设了青岛财富管理金融中心。2014年,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正式获得国家批复,青岛市成为我国首个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好风凭借力。2013年,金融行家郭树清调任山东省省长,主持制定了《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青岛财富中心建设。由此,青岛全面开启了金融与国际接轨,管理财富、创造财富的进程。

如何让财富智慧地流淌,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密钥”。可是,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成果。如何让财富智慧地流淌,是破解发展难题的“密钥”。对于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来说,寻找“密钥”的过程漫长而艰辛,青岛同样如此。青岛金融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4.2%上升到2015年的6.3%;金家岭财富论坛等高端活动成功在青举办,使青岛成为财富管理创新的风向标。

扩大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设立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外资控股基金管理公司和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等,20多项试点政策获得国家支持,将陆续落地实施。此外,合格境内外有限合伙人等创新试点政策扎实推进,3支QFLP跨境基金进入工商注册程序。银行、证券、保险、基金、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私人银行机构,财富管理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竞相聚集,进一步形成传统和新兴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多层次财富管理机构体系。

青岛早在百年前就拥有“金融基因”——20世纪初,由德意志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有关企业设立的德华银行,在青岛设立了分行。而当时间行进到2013年,德意志银行青岛分行正式开业;两年后,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又在青岛揭牌。德国与青岛,完成了一次跨越百年的金融重逢。不仅仅是德资金融机构,过去5年间,一大批外资金融机构将目光聚焦青岛。截至2015年末,青岛市外资金融机构总数达到34家,占到全省外资金融机构总数的90%。

融资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一大需求,青岛引导金融机构做好融资服务,为国际基建工程、装备制造产品和技术输出等提供融资支持,协助开展国际贸易。青岛正在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建设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和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探索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通过市场体系建设汇集“一带一路”金融资源。青岛服务“一带一路”的触角已经伸到了海外。青岛设立的多个境外工商中心将发挥辐射作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青岛新加坡工商中心重点对接东盟自贸区、南亚经贸合作;韩国釜山工商中心重点对接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拓展与欧盟、东南亚和亚太地区的转口贸易合作;德国慕尼黑工商中心重点对接亚欧国家经贸合作。活跃的城市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

城市领导者要在全球范围担任重要角色 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城市”从未如此重要过。如今,全世界有600个城市正在创造全球约60%的GDP。到2025年,这种情况依然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构成这600个城市的精英成员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接下来的15年里,世界的重要城市将从欧美向南转移,而在其中起着更具决定性作用的,将会是“东方”城市。

城市与城市之间学习交流能极大地创造出新的愿景想法。这样的交流十分关键,尤其对城市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来说,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念之间相互碰撞迸出火花的极佳机会。通过互相访问、探讨,将注意力放在诸如基础设施发展具体行动上,以及放在城市的“无形环境”上——这个地方的灵魂和气息——这就十分重要了。如今在这个不断扩大的城市世界里,主要城市的领导人们不再仅履行市政职责,也要在全球范围担任重要角色。此外,随着在各种为国际事务提供不同的、能影响全球政治的观点的国际论坛以及城市姐妹关系中的参与,在国际事务中,各城市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间的商业外交活动代表着一种更加宏大的转变,即以政治为基础的世界将变成以功能为基础的世界。”

城市握有推进“一带一路”的钥匙 全球化进行到现阶段,国家层面上的合作饱受地缘政治博弈与贸易纷争的干扰。相反,在国家治理面临诸多挑战时,城市社会却更加灵活。这就意味着如果把更多原本属于国家的权力充分下放,让公民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公共治理,提升自治程度,很可能会事半功倍。

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握有推进“一带一路”的钥匙,应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中坚力量。在城市层面推动“一带一路”,不仅应注意密切基础设施、重工业、能源、贸易的纽带作用,更应重视现代沟通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使用大数据、社交媒体和现代通信技术,将不同地方的市民连在一起,提升互动程度。城市管理者应当改变行政管理方式,打破旧有等级体系,从而真正实现群策群力,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城市应当成为发展的智库,世界各地最佳实践经验的践行者。“一个城市的外部联系越广泛,所连接或被连接的城市数量越多,其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或权利潜能越大。”

发挥企业在促进城市网络联系中的核心作用 我们现在一谈地区或城市间合作,好像就是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地方政府似乎成了地区或城市间合作的唯一主体或主要参与者,这是错误的认识。事实上,地区或城市间合作,更深层次的基础则在于企业间的网络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只有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上,才能为城市间广泛合作提供可能。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网络关系的核心要素,企业是城市间合作更为重要的参与者。

在全球网络平台的网络关系中,唯有全球功能性机构,包括跨国公司和大型全球服务公司等才是关键性主体或行动单位。它们一方面将充当全球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另一方面将担当地区经济发展中心的角色,起着协调、整合城市区域资源和强化区域内城市经济联系以融入全球化网络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城市区域发展中,城市间合作行动的过程将被置于重要的地位。在一个全球城市网络中,各城市承担着一种互补、协同的作用,这种竞争只是服务于全球各种市场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城市之间的竞争。在竞争的旁边,是合作的运作;唯有合作的运作,才能形成网络关系,并使网络中的流量大规模扩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网络关系的核心要素,企业是区域合作更为重要的参与者。对城市政府来讲,促进区域合作要围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区位选择而展开,其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如何营造公平、充分的竞争环境,为企业跨地区网络式空间分布提供便利条件。“因为这些企业知道,无论是谁当政,当地的当权者都必须与他们做生意才能生存下去。”“赏心原不在枝头。”政府官员与企业家的躬耕厚植,使“一带一路”充满活力。从2014年开始,青岛市主要领导就密集出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访问名单中不乏巴基斯坦、柬埔寨、波兰、捷克、斯里兰卡、塞舌尔、毛里求斯等丝路国家。2015年,青岛与印度海德拉巴市、毛里求斯大港区等城市结成友好城市,与印度尼西亚万鸦老市、新西兰达尼丁市等城市结为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目前青岛市已经与30多个国家的67个城市结为友好关系。2016年3月,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率领由青岛港、青啤、海信、海尔、饮料集团、澳柯玛、青建等数十家青岛知名企业组成的商务代表团出访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举行3场“丝路对话”,推介青岛企业,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

交流也换来了积极的回应,“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对青岛投来关注的目光,伸出合作之手。2015年6月,柬埔寨副首相因蔡利率团访问青岛,表示柬埔寨与青岛在港口、物流、旅游、开发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前景。2015年7月,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副主席、津巴布韦第一副总统埃默森·姆南加古瓦也率团访问青岛,并出席以“通商青岛新丝路,经济合作新伙伴”为主题的津巴布韦政府与青岛市企业间的投资商务对话会和津巴布韦经济特区与工业园备忘录签字仪式。深耕厚植 成果初获

交通联运建成综合枢纽 “只有在有了相应的互联设施之后,地理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谁在今天投资于互联互通,谁就会在明天的贸易交流中占据上风。

2015年,青岛打造了一批跨境贸易互联互通区域合作载体。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广实行“统一货物放行、多式联运监管、税收征管互认、总控审单作业”贸易便利化措施。建设“一带一路”胶州多式联运互联互通综合贸易枢纽,发挥“青新欧”跨国铁路联运和青岛港海上合作跨境贸易大通道优势,加强与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国家贸易合作,大力发展国际转口贸易。推进与沿线国家贸易转型升级,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

2015年,青岛港不负众望,完成海铁联运30万标准箱,跃居全国港口首位。截至2015年年底,青岛港开通管内外及过境班列27条,海铁联运网络布局不断扩大。

经贸投资遍及六大洲 近年来,青岛全面展开面向全球的“突出亚太、深化日韩、提升欧美、巩固港台、拓展非洲”的全方位战略,将这座城市的对外开放推向纵深。青岛对外投资合作已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等88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形成了以亚洲为主,涉足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拉丁美洲的多元化市场格局。

2015年,青岛加快推进了16个总投资共60多亿美元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涉及产业主要有家电、橡胶、纺织、资源、农业等,海尔-鲁巴工业园、瑞昌棉业赞比亚农业加工区、海信南非开普敦亚特兰蒂斯工业园区、恒顺众昇印尼苏拉威西镍铁工业园等7个园区列入商务部重点园区储备库,海信南非工业园正式上报商务部申请国家级园区。

2015年,青岛制造业、服务业对外投资增长迅速。推动全市橡胶轮胎、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家电电子等优势产业向沿线国家投资建设生产基地,重点推进了海尔在俄罗斯、海信在埃及、澳柯玛在印度等境外产业转移项目。加快与沿线国家资源能源开发合作,重点推进了约旦油页岩矿、蒙古铅锌矿、肯尼亚硅土等境外资源能源开发项目。

2015年,青岛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领域不断扩大。全市在建对外承包工程项目199个,同比增加27个,涉及房屋建筑、电力工程、石油化工、交通运输、水利工程、通信工程、工业建设、制造加工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对外承包工程不断向勘探设计服务和投资运营领域拓展。

文体交流丰富活跃 青岛立足服务“一带一路”,主动向沿线国家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推广青岛城市品牌。2015年在意大利米兰、法国里尔市、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苏梅岛、德国曼海姆市、埃及、南非、肯尼亚等举行了多形式的宣传推介。

青岛还加强了与沿线国家在体育、食品、教育、卫生、文艺等领域的合作。2015年,青岛举办了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世界休闲体育大会、青岛国际啤酒节等重大国际活动,举行“中国·青岛”号帆船北冰洋创纪录航行和“海上丝绸之路”之旅、马来西亚美食展、中韩友好城市青少年足球赛等系列交流活动,促成青岛大学与乌拉圭共和国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之间的合作。2015年,还在青岛举办首届“中国(青岛)-印度国际瑜伽节”。青岛出席俄罗斯友城彼尔姆举办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组织参加了韩国群山、日本下关国际马拉松比赛;推动了2015泰拳文化中国行青岛站活动;组织青少年选手参加了在南非举办的国际帆船赛、2015年德国基尔帆船周,签署与韩国清州、日本新潟三市合作宣言,就建立三市持续交流长效机制凝聚共识。以上措施切实增进了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交流互鉴、民心沟通。青岛“一带一路”发展建议

青岛国际城市建设所要打造的应是网络城市而不仅仅是“中心地”城市。换句话说,青岛在“一带一路”上不能仅仅是一个“支点”,亦应该是“枢纽”。提升青岛在“一带一路”上的城市枢纽功能

一个全球性枢纽与一个便利的交通要塞是两码事。迪拜以其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向世人证明,一个全球性枢纽与一个便利的交通要塞是两码事。

这里“混合”是关键:迪拜已经成为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中心。迪拜的总体规划是一场吸引各类供应链及建设卓越中心的战略演练。任何一种全球流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的实体自由贸易区。媒体城汇聚各路卫星电视台,互联网城汇聚了网络公司,医疗城汇聚了医疗与制药企业,其他如纺织村、汽配城、地毯自由区、迪拜生物科技等亦如此。今日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经济特区超过200个,其中超过3/4都集中在阿联酋,尤其是迪拜。当一座城市累积了如此密集的经济、行政、商贸、物流、金融等特区与机构分层,这座城市也就成了王室掌控无形供应链系统之地。

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连通性指数,通过对商品、服务、金融、人员以及数据流动的全面考核,可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全球只有六个城市可称为主要枢纽,即纽约、伦敦、香港、东京、新加坡以及最新的上榜者迪拜。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从贸易转口港发展为全球城市的,最初的经济特区可以变成一座多元的城市,而不仅仅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点。以上经验为青岛发展提供了借鉴。

建立与全球的无缝链接 提升城市枢纽功能,即青岛城市能级的提升不是朝着传统的“中心地”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节点城市与“中心地”城市有着明显的差别。网络节点城市以承载基于网络空间的经济流动性,以全球连通性为基本特征,不能简单视为一个经济“中心地”,不应该过多地将它设想为一种贸易场所、港口、金融中心或工业重镇的角色,而是要将其作为资本等要素循环和积累的复杂网络的必要组成部分。在网络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将发生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方面,由于经济网络的本质要求是互通、互联,特别是处于网络中重要节点,更需要有广泛的外部联系性,因此城市必须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从注重于自身内部发展转向与外部建立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城市作为经济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将更多地承担起各种资源要素在网络体系中流动的作用,从而越来越显示出城市平台经济与流量经济的发展模式。

迪拜是一种新型全球枢纽城市的先锋代表。除了在游乐园里全比例拷贝其他城市的重要古迹,迪拜并无意复制过往的任何伟大城市。相反,它正成为一座具有新型标识的城市,一个真正的全球节点,它的优点不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在于无国界的世界主义和无缝的全球连接。

因此对于青岛来讲,能否进入全球网络,进入到何种程度,以及在这个网络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具有大规模可供配置的经济流量等,都是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加入全球人才供应链 人才流动是全球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争夺财富和人才而展开激烈竞争,公民身份的供给也趋于全球化。”

投资银行家、管理顾问、教授、运动员以及雇佣兵等就是这样的例子。作为移动的个体,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职业发展,而非属于哪个国家或者地域。尽管存在国家限制,但法律、医学甚至政治早已变成一种全球化的环路。

2016年年初,德勤(Deloitte)发布了一项分析结果:伦敦拥有170万高技能人才。得益于科技业的发展,这类人才仅在过去3年中就增加了23.5万人。伦敦的高技能工作岗位比纽约多55万。许多高技能人才来自海外。每3个伦敦人就有一个是在海外出生的,每10个伦敦人里就有1个来自欧盟其他国家。在一个依靠创新、知识和文化驱动的经济中,金钱是随着人才走的。伦敦必须不计一切代价留住人才。

为此,青岛应超前规划,申请国家特别签证计划,首先推动人才在青岛与东亚城市间自由流动。效仿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Charlotte)这样的移民门户城市,让没有正式获得中国国籍的人也能共享青岛的公共服务。

与此相配套的是,青岛应该致力于打造多语言城市,如日语、韩语、英语、德语、俄语,在这座城市里都应该被使用。

提升在互联网世界的地位 连通性基础设施企业正在扩张成为数字帝国。许多人很自然地将互联网理解为一种无形基础设施,但是实际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连接正带来越来越复杂的连锁反应。互联网催生了各种社会与经济资本形式,连接性财富的扩张能够为全球产业链贡献价值。“最初,互联网是我们的目的地,如今,互联网就是我们所在之处。”

信息技术产业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部门,而青岛在移动互联时代尚未发展出有影响力的企业。新经济离不开旧经济,数字服务的发展需要依仗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只有把经改善的基础设施同电子商务相结合,才能构建一个实体和虚拟的混合市场,使商品、服务、支付以及投递等服务日益无缝衔接。增加城市发展韧性

国际城市要达到高标准 从一个中国城市变身为国际化的大都市,青岛应该有世界顶级的基础建设,有活力的经济,多元的人口和文化,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众多顶级的体育设施和活动,多所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以及其他优势。以此标准衡量,无论是青岛老城区,还是建设中的新区,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多元化的产业和投资 发展是硬道理。人口和经济实力会赋予城市更大的决策影响力,也可让城市有更高的自主性,并增加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在全球网络中,城市按照其影响力排名,而不是取决于土地面积大小。全球化城市能吸引资金和技术,城市内部多元开放,也可实现与其他重要城市的无缝链接。开明的战略通常都是多维度的,贸易、金融、能源、军事、政府治理等其他领域都是施展实力的舞台。

跟不上时代变化的单一产业城镇必将衰落,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底特律。那些人口在300万至800万之间的产业多元化城市应对冲击的能力要远远强过底特律这样单一产业的中型城市。这些城市的韧性源自其庞大规模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在这些城市里可实现产业升级并催生新的职业。

建设21世纪世界一流的公共无线基础设施 在移动互联时代,首先需要建设高速公共无线基础设施网络,提供全球最快、最稳定的公共Wi-Fi网络,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举措,将惠及青岛的每一位市民、访客,使青岛成为高速免费无线上网的全球领导者。公共无线基础设施网络是现代城市的一项核心公共事业,与供水、供电、供气、供暖一样,是现代社区一项必要的基础设施。高速公共无线基础设施网络将塑造21世纪的城市街景,也是增加青岛就业、创业吸引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将极大地促进青岛在全球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居于领导者地位。

精致的文化之外,体现和谐与包容 美国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在谈到杭州时曾说:“杭州毫无疑问是一个精致文化的代表,但精致的文化之外,如何体现和谐和包容,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这个问题同样适合青岛。与周边区域联动共生

城市进行商业的自我开拓,然后成为其内陆地区的首选门户,跨越山河边界与其他的城市和势力相互结盟形成连接。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一些发展上的不平衡肯定是存在的。西部的省份没有沿海、沿江的省份那样繁荣。靠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不可能完全被超越。

与山东其他地市携手发展 2015年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关于建议深圳、青岛、大连由国家直辖的有关报告引起热议。实际上,直辖未必最有利于青岛发展。青岛空间狭窄,需要山东作为腹地,山东需要青岛作为发展龙头,目前的计划单列市体制,就较好地解决了青岛市与山东省的关系。有分有合,既保证了青岛发展能得到国家资源的直接支持,又未割断其与山东省的行政纽带。

市委书记李群对此有十分清醒的认识:青岛要有胸怀,要更多地融入山东,对接胶东半岛城市群及整个山东区域发展。同时,青岛要继续西向,将中原乃至整个黄河流域及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纳入合作视野。为此,李群率青岛党政考察团先后赴宁夏银川、青海西宁、西藏拉萨等地进行考察,推动合作。“一带一路”可以平衡青岛内部的发展差异,同时也可以带动山东其他地区的发展。从地域视角看,大城市的发展变化均具有地域联动性。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天津-北京、上海-南京两对城市之间,其他如广东的深圳(香港)-广州、福建的厦门-福州、江苏的苏州-南京、辽宁的大连-沈阳也是如此,它们的命运相连,繁荣与萧条几乎是同步的。这实际就是“沿海”与“腹地”的区别与相互依赖。“合则两利,斗则两败”,同样适用于城市关系。

整合新亚欧大陆桥资源 对于一个港口城市而言,其港口所能辐射的范围越大,腹地越大,港口竞争力越强。以鹿特丹为例,鹿特丹是欧洲莱茵河的出海口,而莱茵河流经了世界上大部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且流域广阔,所以鹿特丹成了世界大港,可以以其港口腹地经济发展增强港口竞争力。上海港之所以成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也是与其长江流域的出海口地位分不开的。对于青岛而言,整合亚欧大陆桥资源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青岛需要加强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的合作,提高新亚欧大陆桥的承载能力和通畅程度,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同时要加强产业互动、经贸合作和配套服务等领域的合作,提高新亚欧大陆桥对沿线城市经济的互动与促进作用。青岛桥头堡的地位、发达的海洋产业体系、国际大港地位和日益完善的港口综合集疏体系与配套服务等,都成为整合沿线资源的优势保障。

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青岛港航运业、贸易产业、滨海旅游业、金融服务业、跨文化交流产业等五大优势产业,将带动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的相关产业发展;新亚欧大陆桥主要节点城市对青岛陆海统筹、军民融合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港区物流与临港工业产业等六大产业将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建设机遇 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提出,牢牢把握实施“一带一路”历史机遇,立足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以主要城市群为依托,以重要交通轴带为支撑,坚持以点带轴、以轴促面,推进形成内优外拓、协调互动的合作发展新格局。山东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统筹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加强与中原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联系,推动对日、韩等国开放合作;将山东半岛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开放门户,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海洋经济示范区,不断提升对环渤海东南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应该看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成长,山东半岛不再是计划经济时期华东六省一市的经济布局的一部分,而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前锋。因此,未来青岛经济发展在向东、向西的既定战略基础上,还应当确立“北上”路线,与环渤海省市一起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中国经济的环渤海引擎。为此,青岛应积极推动打通烟台到大连的跨海隧道,建设环渤海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释放环渤海经济圈的潜能;加强环渤海经济圈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融合;通过中蒙俄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最终实现“一带一路”陆海枢纽的青岛愿景。

与天津、大连开展良性竞合 在国家战略推动下,近年来天津、大连也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战略与规划。青岛与天津、大连共为东北亚重要城市,应该能够开展良性竞合。首先,三城应携手促进环渤海经济圈中的互联互通,打通东北、华北、华东之间的沿海大通道,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共同合作,促进东北亚城市外交,扩大民间文化交流,增进互信,发挥集聚效应,共筑发展高地。最后,天津、大连力推的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走廊,一旦建成,也将大大促进青岛的物流北进;而青岛力推的新亚欧大陆桥,一旦贯通,也将促进天津、大连的物流西向。

从竞争角度看,青岛港与天津港腹地有一部分交叉,与大连港交叉不多。京津冀一体化的溢出效应,天津港大爆炸的长期影响,渤海治污使沿海重化工等污染企业关闭,这都将使天津港承担的任务发生变化,部分运输任务会转移到周边港口。此外,加之环渤海铁路运输设施的改善,这些都将大大强化青岛港地位。承担社会责任 构建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商业文明“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追逐企业利益,还必须履行社会责任。有些国家“聪明”地要求中国企业雇用更多的本地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技术转让并尽量让制造业留在当地。这些国家希望供应链的增值环节能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带出国内。

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 青岛企业“走出去”,应首先学会平衡企业利益和社会责任,加强与当地的产业合作,给所在国增加经济附加值;促进当地就业,以更高标准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实施更高标准的环保政策;打击腐败;加强国际合作,增强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

平衡企业利益和中国国家利益 平衡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也是“走出去”企业的基本担当。平衡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就是平衡企业商业运营价值与政府的政策目标。平衡经济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国有企业独具的职责。国有企业是主要由政府出资组建的,在某种条件下承担着实现政府职能的责任,因此其具有公共属性和社会属性;同时,国有企业又是具有独立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和其他的企业组织一样,具有经济属性和企业属性。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清晰定位某项投资行为的属性。如果投资项目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意志,体现“国家友谊”,那么实现国家利益就是首要目标。如果纯粹是企业行为,企业就应该有完全的自主权,去谋求自身的商业利益。“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它所带来的区域间经济融合,将提升中国企业长期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构建以法制为基础的现代商业文明 市场经济从来不是纯粹“自发扩展、自发调节”的,而是“内嵌”在各种既定的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之中的。现代商业文明最基本的核心是契约精神和诚信原则,而实现商业文明的基础保障是法制。法制不健全,商业文明无从谈起。因此,青岛应积极行动,在法制基础上构建透明的、公平的商业规则,让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跳出传统“红顶商人”之政商关系陷阱,让普通的创业者创造不凡的业绩。

加强海洋经济、海洋法以及文化、社会研究 目前青岛的海洋科技研发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对海洋经济以及文化、社会的研究严重滞后。创新的科学理论研究将成为青岛海洋经济乃至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海洋经济研究着眼于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等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并对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科教兴海、海陆一体化、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海洋开发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解答。海洋文化、社会研究以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等研究为主,既面向过去,探寻我国海洋发展历史轨迹,又以史为鉴,发掘和弘扬中华海洋文化,促进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学术支持。此外,文化不仅是一个产业,更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弘扬光大。目前,青岛已经拥有的中国海洋大学可以为上述研究提供智力支持。伴随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的建成,山东大学拥有的人才也将向青岛转移,青岛应充分利用山东大学的人文社科优势,推动青岛海洋经济和文化社会研究。青岛“一带一路”远景展望

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的远景,或者叫长远目标,是把青岛建设成为动力强劲的太平洋西岸重要经济中心,使其具备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高品质的出口产品以及相对完善的社会政策。提高青岛作为国际海洋城市的全球领导力

把青岛建成动力强劲的太平洋西岸重要的经济中心,首先应该提高青岛作为国际海洋城市的全球领导力。

全球领导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学术和科研机构,就是要有技术源头;第二,要有产业集聚区,能够为产业集群研发和办公等提供便利的服务,可承受的土地成本、空间;第三,要集聚企业家和金融资本,这些企业家曾经有过成功的创业经验,有兴趣不断去创业创新;第四,要有国际化的文化和氛围;第五,培育协作领导力,建立一种能够让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广泛合作的机制。

国际海洋城市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世界海洋人才、科技要素和企业高度集聚,创新创造创意成果多,教育、科技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完善,成为国际性重大海洋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领军作用,为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升级做出卓越贡献。青岛“一带一路”建设的东北亚挑战和未来指向

东北亚是青岛的根基所在 从地理上看,东北亚是“一带”与“一路”的起点与依托。作为国际化港口和城市,青岛从孕育到成长,每一步都与东北亚的国际关系息息相关。

东北亚的国家角逐 “东北亚”不只是一个地理存在。东北亚不仅存在于客观的地理概念和实物概念之中,还存在于主观的历史记忆和民族塑造之中。东北亚地处北太平洋西北岸,18~19世纪,北太平洋曾被视为“白种人的内湖”,俄国、西班牙、英国、美国是它的主人。1899年,美国铁路巨子还曾设想建造一条环球铁路,通过在白令海峡上搭桥或建海底隧道,恢复远古连接亚、美两洲的大陆桥。20世纪初期,西班牙退出,英国势力没落,日本崛起,北太平洋美、俄、日三国鼎立。时至今日,这三国之间不稳定关系仍然牵动着北太平洋的地缘政治与文化。东北亚的历史与地理,决定了它的前途不能再单纯地只由自己决定;世界进入海洋时代以来,周围的大国一直在参与甚至主导东北亚的历史进程。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尽管美国并非东北亚国家,但美国长期以来就享有太平洋地区的霸主地位,在东北亚进行重要的战略布局及外交运筹,是塑造东北亚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近年来,美国相继提出了“重返亚洲”、“亚太再平衡”以及TPP,在日韩等地区盟友的助力下,美国把主导优势直推到中国家门口,外界甚至据此认为,美国的主要目标是围堵中国。“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

俄罗斯的东向战略。在与西方关系陷入20多年来的冰点之后,俄罗斯正在努力推动迟滞已久的远东开发计划,从而为其近期的战略东向注入经济动力,努力融入亚太经济圈。外界甚至将之称为俄版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近年来,俄罗斯从“向东看”到“向东转”,一步步地“向东进”。“东向”是俄多元外交的一部分,而深化对华关系又是俄“东向外交”的重要一环。

日本明处“抗中”,暗自“脱美”。2012年12月再次组阁后的安倍晋三,积极推行“战略性外交”,并为其外交设定了三重战略目标,即“摆脱战后体制”、建设“强大的日本”、确立日本的领导地位。为此,安倍政府采取了“绑架”美国、稳住俄罗斯、对抗中国、拉拢中小国家的战略布局,并积极展开外交活动。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动向不仅给中日关系改善设置战略困境,而且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实现“亚太梦”形成重大外部压力和挑战。但在笔者看来,安倍晋三积极推行“战略性外交”,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摆脱战后体制”即摆脱美国的钳制。看起来日本处处与中国作对,但日本其实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萨德入韩。萨德入韩很可能引发东北亚地缘政治的重新洗牌。借着朝鲜进行核试验,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建立“东方小北约”,将进一步激化朝韩之间的敌意,同时重创中韩之间的战略互信。未来的亚太地区极有可能陷入军事上的扩张—制约—反制—再扩张的恶性循环,萨德系统引发的新一轮大国军备竞赛将不可避免。

朝鲜仍在发展核武器。在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板块中,朝鲜刚好地处海权势力与陆权势力交汇碰撞之处。地处地缘政治战略要地的朝鲜,发展核武器将对周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地缘安全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并且给中国外交带来不止一个难题。不仅仅是中朝关系本身,包括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中韩关系都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和谐之音。

东北亚的未来指向 中日韩三国之间深入合作以及构建中日韩自贸区所面临的最主要难题是夹杂历史问题在内的政治障碍。东北亚地区至今仍存在域外国家主导的军事同盟,稀释了中日韩之间的政治互信。

基于此,东北亚必须超越因循守旧的“冷战”世界观,以多元化视角,多极化观念,来思考并塑造东北亚的未来。从更长远的历史来看,东北亚合作是主流。

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是东亚舞台上的主角;此外,萨德入韩,朝鲜核试,造成了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高度复杂化,使东北亚国际关系在很多方面可与18~19世纪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相比拟,充满了多极化形势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20~30年,东北亚应该不会再发生将中国深度卷入的战争。这也正是青岛“一带一路”建设最需要的和平机遇。

事实上,每次有两国相争,必是第三国获利。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更成熟,更为包容,也显示中国可能愿意做出成为一个真正大国所必需的妥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