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生观素质教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13:05:51

点击下载

作者:《“四特”教育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人生观素质教育

学生人生观素质教育试读:

前言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以“特定对象、特别对待、特殊方法、特例分析”为宗旨,立足学校教育与管理,理论结合实践,集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校长、老师们的教育成果与经验于一体,围绕困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教育难题,集思广益,多方借鉴,力求全面彻底解决。

本辑为“四特教育系列丛书”之《在故事中升华经典》。

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塑造人心智的高超艺术。对于教育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而这本书中的观点能给人以许多启示。本书还汇集了众多著名教育学家、知名教师的经典教育文论,共同领略著名专家学术研究风范,引领我们进入教改理论与实践前沿,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把握创新教学理念脉搏,感悟前瞻性的教学思想。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本辑共2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1.《师生情难忘》

如果我们的人生有一段华美的乐章,那一定来自老师教给我们的7个音符!一天天,一年年,我们在校园里茁壮成长。从懵懂孩童到青春飞扬,然后进入社会大舞台搏击人生。老师谆谆教诲的深情,是我们前行的灯火,给我们温暖、力量和信念……本书选录了100篇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情故事。

这些平凡而真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沉思,让我们回忆,让我们心怀敬意和感激……

2.《记忆深处》

翩翩红叶,徐徐飘落,总不忘留给土地柔软与肥沃;涓涓泉水,潺潺流淌,总不忘带给岸边甘甜与欢歌。享受“师生”情,奉献真诚心!让我们把握这份情,让心灵浸润在肥沃的土壤,开出绚烂的花朵;让我们紧守这份爱,让生命谱写圣洁的乐曲,唱出青春的赞歌。

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是谁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最明亮的灯;在荆棘的人生旅途中,是谁甘做引路人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是您,老师,把雨露洒遍大地,把幼苗辛勤哺育!无论记忆多么久远,每当想起老师,依然激情难耐;每当面对熟悉的老师,那一瞬间,那一件小事……总是激起我们对老师久蓄于心的感激……

3.《成长足迹》

这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平凡而又感人至深的师生故事。因为爱,所以在教育的天空下,才会发生这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也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这是一部写给老师的书,因为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一部写给学生的书,因为故事中洒满老师们对学生的温暖、感动、爱意、执着、顽强与刚毅……

4.《悸动的心灵》

追忆往事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发现自己最难忘的某一个瞬间,其实也就像重新获得一种生存的意义一样美妙。这些教育故事也许并不是教育的解决之道,但却是对教育生命的审问、感怀和确认。也许我们更应该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许我们既活在未来更活在无限的过去,在这些纷繁复杂却又素朴平凡的场景中,有最乐意的付出,有泪水和智慧,更有目日夜夜用心抒写因而温润无比的爱。

5.《春暖花开》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执著并献身于教育,不仅需要大步向前,也需要回头反思。回顾那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教育实践,既是一个沉淀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走进本书,这里全是暖暖的爱。

6.《孩子的微笑》

教育,润物无声,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追求。教育的这种智慧,这种境界,这种追求,虽然无声无形,但却有踪迹可寻。在教育实践中,那一个个平凡却并不平淡的片段,或呈现出教师解决问题的教育智慧;或记录着教师走出困惑的教学经历;或展现出教师奉献爱心的热忱。

7.《故事里的教育智慧》

本书主要关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中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故事,它的特色是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其宗旨是:讲述真实的教育故事,研究深切的教育问题,创生新锐的教育思想,激活精彩的教育行动。其风格是:直面真实,创新为本和故事体裁。

8.《难忘的教育经典故事》

根据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困惑,用各种形式的教育故事讲述一些很明白的道理,引导人用智慧的手段促进人的成长。这些故事或来自国外的或来自一线教学的实践,对于教育类人群均具有启发性。一个个使教师深思的小故事,一个个让学生向善的小故事,让我们教师真正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从现在开始关注生命的成长,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社会的进步。

9.《中国教育名家印记》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中国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内近百位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0.《外国教育名家小传》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数不清的教育大家,手擎着大旗,浓书着历史,描绘着蓝图,才有了今日教育的巨大进步。他们站在教育的殿堂里,发出的宏音,留下的足印,历史永远都不应该忘记,也不会忘记。

本书编者放眼人类教育进程,遴选出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近百位世界教育名家,对其生平、教育思想、学术成果等进行介绍评说。

11.《随手写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性教育何去何从?是否应该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假设陈景润晚生40年……本书汇聚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对于和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问题都有所畅谈,对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都有所裨益。

12.《我心思教育》

本书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力图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挚的情感讴歌人类之爱,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13.《教育新思维》

本书站在教育思想的前沿,以既解放思想又科学审慎的态度,兼用独特的视角,论述了近年的教育理论新说,涉及“教育呼唤‘以人为本”’、“公民教育”、“素质教育新解读”、“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创新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家办学”等热门话题。这些文章,不避偏,不畏难,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反思教育行为误区,无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对于渴望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

14.《名家名师谈教育》

本书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既有助于深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帮助广大教师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既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广大实践工作者的理论兴趣,又能帮助教师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广大读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15.《世界眼光看教育》

本书荟萃了多位世界级教育思想巨擘的主要思想。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一历史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一直到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等等,现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清晰、准确而完整。

本书既有思想评介,又有论著摘录,无论教育研究人员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均可非常便捷而精准地从中获得思想大师们的生动启迪,加深对当代教育发展特质的深切理解,是教育、教研、教学工作者不可多得的必备工具书。

16.《大师眼中的教育》

这不是一本以教育专家的身份、眼光、学养来谈教育的书。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

17.《教育箴言》

名人名言是前入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阅读它,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更能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指引方向。该书着重论述三方面的内容:教育——造福人类的千秋伟业;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育人的典范;师德——塑造教师灵魂的法宝。

18.《百家教育讲坛》

这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孔子、卢梭、爱因斯坦、康德、梁启超、杜威、蔡元培、叶圣陶等几十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儿童的成长等问题。探幽析微,居高声远,让我们直窥教育本原之堂奥。归真返璞,正本清源,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19.《名师真经》

本书从专家心理学研究出发,以新教师到专家教师这一成长过程为线索,剖析了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阶段性特征,动态性是展现了教师成长的内在原因与实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教师成为专家教师的系列化教学理念、观点与方法,这有助于教育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在观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教师人才观,以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方法与措施。

20.《师道尊严》

本书意在激励教师以站着的方式获得成功。全书讲述了站着成长的精神、站着成长的思想、站着成长的基础、站着成长的学问和站着成长的行动。

全书力求字字诉说教师成长之心声,篇篇探寻教师优秀之根本,章章开启教师幸福之道路。

由于时间、经验的关系,本书在编写等方面,必定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衷心希望各界读者、一线教师及教育界人士批评指正。编者

第一章 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指导

1.学校人生观教育的重点

教育历来承担着政治、道德的教化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双重的任务。这两大任务,在政治学科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无疑是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充分的。但在目前的政治思想教育中,由于对应试目的的过分强调,其本应包含的人文精神及教化功能有意无意地被弱化乃至被剥离了,这显然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反过来,缺乏人文精神,忽视人文价值的政治课堂,显然是枯燥乏味的,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将上述两大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尤其是统一到目前应试色彩浓重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的尝试是,构筑人文化的政治课堂,在政治课课堂中贯彻人文精神,并使之于科学精神相结合。

思想政治课应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有着与其他各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政治课教学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做到以人为本,认真研究学生,把学生放在教师的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上。不能只考虑完成教学任务,而把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心理感受等放在一边,不予理睬。

在思想政治课中,尤其是哲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中,应着重发挥人文精神。

要求关心学生的思想

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关心人,爱护人,作为政治课教师首要关心的应是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所以,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人文精神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佳结合点。

讲人生观和价值观时,不用简单的说教,而是从学期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人生价值是什么,并写出自己认为做的有价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期中考试后,可以把作业收了上来,同学们写的五花八门,什么观点都有。

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有价值,是因为它为集体作了贡献、争得了荣誉。而在课堂上,自己学习不好还影响班级体,因而他的作为没有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对他的尊重和满足就越多。

关注学生的情感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的情感资源可能会越来越枯竭(不易被感动)。人们漠视生命,冷淡人情甚至亲情,人间的苦难被数字化了,数字不大不足以引人注目;生命的苦痛被动画了,画面演绎不够血腥不足以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有的甚至泯灭人性。中学生受上述社会负面因素影响,有情感麻木的现象,表现在有的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漠不关心,缺乏爱心、同情心等。通过情境教学,以情生情,以景生情,丰富并升华学生情感。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对形象的、具体生动的东西感兴趣,看问题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尤其是看待社会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学。

在教学中注意以情明理,以情激趣,以情启思。设置具有一定矛盾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讲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讲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结合时政,让学生分析日本肆意歪曲历史、篡改教科书的事实,一开始,同学们情绪很激动,反日情绪高涨,根本不能理智地思考这些问题。等学生的情绪稍稍平静之后,我让同学们自己进行中日民族精神对比,由日本对战争的态度反思民族精神,日本为什么不能像德国那样放下历史包袱,正视历史事实。

同学们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分组分析、讨论,最后找到了原因:这与十多年日本持续低迷的经济状况不无关系。法西斯主义兴起和泛滥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危机,因为经济的萧条会引起并激化各种社会矛盾,使民族心理变得更加狭隘和极端。如果日本经济不能走出低迷状态,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在狭隘、极端与羡慕、嫉妒相互交织的心理之下,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极右势力将日趋嚣张,反华的花样也会增多。他们的行径值得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所以,这一切都是和经济分不开的,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

接着,可以让学生分析部分高校学生反日入常的行为。通过和学生的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学生们明白了凡事要以大局出发、以集体利益出发,以冷静的态度对待中日关系。

以情动人,达到知情统一。创设能使人产生强烈情感的情境,并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表达来感染、打动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这一内容时,给出了丹心不怯断头台革命先烈关露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生和爱情的事例,教育学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抉择。很多学生听了关露的事迹后都留下了眼泪,深受感染。并表示对其的人格无比敬佩,值得学习。

关注学生的审美需要

政治课的美主要表现为情感美、情境美、思维美、思想美。多媒体通过声、像结合,使教学情境更真实、更生动、更形象,使思维过程及思想动态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讲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一节时,我播放了春节晚会《千手观音》的录像,在优美的乐曲和美丽的舞姿中,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生可能会有各种挫折与坎坷,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志和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者,循超逸之快感。审美活动要在轻松愉悦之中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紧张状态时,反而不容易产生灵感。学生如果过度紧张,是不可能进行感悟活动的。教师只有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促使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去感悟政治课的美。要营造这样一种气氛:

首先,要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民主平等;其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第四,课堂上不要给学生太大的掌握知识方面的压力,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人文精神主要通过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

哲学教学应该渗透人文精神,重视学生的情感、情绪和意志,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世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寻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最终作为完整的人走向社会。我觉得在哲学中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应是整个哲学教学的重点,应该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起到塑造学生心灵的作用。

2.提高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的效果

中学的政治教育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们这些政治教师面临的问题是:时代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也相应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不同的价值观滋生蔓延,主流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政治课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能起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小。从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我觉得学生给我的感觉是逆反心理一届比一届重,对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这也是当前许多政治老师共同的困惑。

作为教师,如果自己所教授的知识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同,讲的再多再好也没用,那其教学工作岂不失去了意义。因此我认为,要提高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讲授内容的认同感。

在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前,我们必须要了解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剧烈变化的社会现实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社会与书本的巨大反差导致他们对书本的不信任感。而我们的教材却没有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作出相应的变化,这从一开始就拉远了我们与学生的距离。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1)信仰多元化 由于受一些外来思潮的腐蚀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理想信念淡漠,有的甚至没有信仰,有的崇尚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有的信仰宗教、有的甚至信奉“伪科学”。(2)价值观更加突出“利益”二字 当代青年更加注重实际利益,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更注重个人的满足,在追求价值方面更多的考虑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奉献与索取统一的要求更为实际。在利益兼顾方面调查资料显示,对于“在公与私发生矛盾时,采取什么态度?”表示要“公而忘私”的为2.5%;表示要“先公后私”的占30%;表示要“公私兼顾”的达到62%。当代青年在价值观的选择上,立足自我兼顾他人,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敢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3)自我意识膨胀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生理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青年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自立意识等思想意识得到了强化,从而激发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强大动力;另一方面,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个人需求的片面夸大,也造成了个人主义的蔓延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偏斜。(4)推崇正义美德 当代青少年批判地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青年为贫困地区、贫困学生捐过款,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青年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某中学的一位音乐老师在琴房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袋垃圾放在钢琴旁边,一周中从钢琴旁经过的学生达200余人,却无一人“理睬”垃圾。

然后让我们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客观地讲,未成年人暴露出的这些缺点和毛病,其实是时代环境给他们留下的烙印,问题在未成年人,根子在成人社会。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有益文化成果和资本主义消极腐朽文化同时传入我国;传统的成才观念、教育内容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乱,见利忘义、损公利己、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屡禁不止等等。尤其是第三条,成人世界一方面向未成年人灌输道理,一方面自己的行为又缺乏说服力,所谓身教重于言传,不能不让学生觉得假的东西太多,对我们讲授的自然心存疑虑。

建立学生对人生观的信任

我们怎么重新建立学生对我们所教授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任呢?从我个人的经验看,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点是:(1)了解并尊重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2)向学生明确理想状态和社会现实的区别。

①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念 我们一直强调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现在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个人追求的实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崇,学生从小学开始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那些依靠个人奋斗达到人生目标的人普遍受到大众的赞赏。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得更看中个人利益的追求。

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当然不能简单否定。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多年来的思想教育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强调公大于私,所谓“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小事”,因此过去经常出现因公共利益(或以所谓公共利益之名)强迫个人牺牲其利益的事。现在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这种观点的不妥之处,勇于提出自己的主见,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

举一个自己教学中的例子:一个学生给我出了道报纸上看来的题,主人公开车经过一个偏远的公共汽车站,见有三个人在等车。一个生病的老太太,一个医生,一个是和自己心仪的女孩子。如果主人公的车只能搭一个人,那他该如何选择呢?我当时按照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作出了自认最好的选择:送老太太去医院。而学生想出的点子却是:让医生开自己的车送老太太去医院,自己陪心爱的女孩子一起等车。我当时就想,为什么我们这代人想不出这样一个看似古怪精灵却一举多得的答案呢?尽管我心里确实有过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姑娘多呆一会的念头,但马上就被助人为乐的念头否定了。

我们这一代受了太多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教育使我们思考时习惯性地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不管怎么说,这一代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心之所想,不再仅仅为他人而活,这种想法毕竟是难能可贵,值得鼓励的。

还有一个学生问过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书上说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但很多情况下,同样的损失由集体来承受也许算不了什么,但由个人一力承担恐怕就并非易事了。那集体为什么非要强迫个人作出牺牲呢?西方国家的高速公路可以因为一座不肯拆迁的民宅绕一个弯,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我虽然觉得他的说法与传统冲突,但又觉得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对有这类与传统不同的想法的学生,简单的否定绝对是不行的。可以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讨论非常的热烈,结论是国家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侵犯,这是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合理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他们的想法,才可能与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我们的教授他们才可能听得进去。

②让学生明确理想状态与现实的差别。我上课时经常有学生提出异议或表示对我说的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大人往往说一套作一套,因此对书本上的道理(也是大人编出来的)不屑一顾。

对于社会上的许多不良现象,相信这些都能随着制度的完善和思想的进步而改善的。向学生表明一点:人的私心,在缺少健全的法律约束时仅仅依靠道德是难以制约其膨胀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法制的社会。

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德育,正是意识到人性的缺陷的缘故。书本上讲的公而忘私是一种人的理想状态,我们是不可能要求人人都达到这一要求的,但是我们要追求人的高尚,人的自我完善,不能因为社会中的不良现象而放弃自我的改造。

最重要的是,教师自己不能因为社会上林林总总的不良现象,就愤世嫉俗,对社会丧失信心。如果教师连自己教授的内容都不相信,又如何让学生接受呢?

综上所述,我们在向学生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要从各个角度入手,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的认同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德育教学中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注重人的根本质量的提高,要保证人的质量,不仅仅要使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

处理好德育同智育的关系

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处理好德育同智育的关系。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在学校里传授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旧思想、旧传统。

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中解放出来,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祖国建设,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

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性开展活动。我们在要求学生遵循道德原则的同时,要注意区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要什么问题都拉到“道德”的高度去处理。

有些学生内向,敌对,是否和他从小的经历有关?有的学生成绩不好,老算错数,老写错字,是否有认知障碍?有的同学偷同学东西,不能自控,是否有心理障碍?心理问题要遵循心理规律去解决。要通过个别谈话,疏导,暗示,训练等方法,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

如果不正确地引导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说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培养学生辩别是非、好坏、美丑的能力,使他们自觉地抵御各种不正确思想的侵蚀。

把明理和导行结合起来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关键时期,由于年龄和生理条件的差异,心理发育还不健全、不稳定,意志力、自制力较差,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很不稳定,针对这些特点,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总结出一套教育方法。

无论搞什么活动,都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育学生要有“孝心”,先要通过动员报告,或演讲、故事会、主题会等,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讲“孝”道,应该怎么做,让他们行动起来。事后要通过家长、社会反馈,让他们自己总结、体会。“明理”这一环很重要。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明白事理,使学生能积极投入活动;投入活动,又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事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导行、实践,学生对我们设定的目标将会领会得更深刻。

要从小事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急躁冒进,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生身上扎下牢固的根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自身的约束能力。为培养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必须把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各科课堂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的语言,或者是通俗易懂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社会现象、国家大事,回答学生提出的普遍关心的问题,恰当地运用表情、语言的变化,把正确的思想观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创造真、善、美的道德氛围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必须给学生创造一种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氛围。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是学校各部门的共同职责。

思想道德素质不能仅靠德育部门去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去培养。不要把德育处的工作和教导处的工作对立起来。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优良的综合素质的人,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不要抱怨德育占去了学习时间,德育工作只会使学生学习得更有成效。也不要抱怨教学部门把时间抓得紧紧的,文化课的学习毕竟是学校日常的主要工作,德育部门要主动争取学校所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利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如“七一”、“八一”、“十一”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是利用假日带领学生参观、游览,组织纪念英雄人物、先辈、先烈的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优秀影片,学习雷锋、焦玉禄、孔繁森、徐虎这样的先进典型,教育、激励、鼓舞学生要立正确的世界观,使他们从实际中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师在德育中要起主导作用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所以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

著名教育家斯霞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各种德育活动都是由老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提出来的,教师无疑在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可见,教师的形象在学生教育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教师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和社会、家庭紧密结合,齐抓共管,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4.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为了保证学生在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及时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开设课时最多、开设时间最长的一门主课,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德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1)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先进人物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不懈追求,……这类材料,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教学此类课文时,如能抓住这些内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自然会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染,从而使人格得到升华。像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人格,孔子、孟子等古代先贤圣哲“言必信,行必果”、“轻利重义”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曹操、诸葛亮等古代政治家宽广的胸襟和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陆游、范仲淹、鲁迅等深切的忧国忧民意识,这些都会对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中学语文教材收集了许多假恶丑典型,从反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可悲的虚荣心和为偿还债务所显示的可贵的刚强性格,《阿Q正传》中的愚昧、麻木、落后的阿Q以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卑鄙性格,《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漠视亲情、爱财如命的痴狂与癖好……语文课本中的这类素材也是不胜枚举的。语文教学可以利用此类材料,通过鞭笞假恶丑,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的人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

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仅衣食无忧,而且人生道路也比较平坦,没有什么坎坷曲折。这种生活环境,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开朗、乐观、天真烂漫,但也因此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使他们较难适应困难的环境,害怕吃苦,在遭受挫折时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意志和毅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堪称“近水楼台”。(1)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素材相当多,可以给青少年一代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讲的虽是读书的道理,但却从中凸现出一个人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一碗阳春面》表现的则是遭受沉重的精神和经济打击的母子三人,面对挫折而不悲观失望,十几年来坚持在每年的大年夜都来到北海亭面馆“头碰头”地合吃一碗阳春面,以示他们向艰难的生活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这样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对待贫穷和磨难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坚强的生活意志和毅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为典型的要算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自叙的那段经历了。文天祥在元军兵临城下之时,为解国家之危毅然挺身而出,出使元营。他虽为弱国之使,但面对强敌,仍能慷慨陈词,怒斥敌酋。他见出使难有作为,便伺机逃脱,潜往真州。逃归途中,他“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艰难危急之状无以复加,作者自叙“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但即使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对于激发青少年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语文教材所涉及的许多著名作家,其中有不少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就是不断战胜挫折和磨难、不懈追求的奋斗之路。司马迁受刑则潜心《史记》,蒲松龄落第却笔耕不辍,曹雪芹遭受家庭变故仍发愤著书,安徒生屡遭失业而自强不息,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介绍课文作者时有意识地突出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

有利于培养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中学阶段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因此,学校教育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正确引导学生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鼓励学生主动真诚地与人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情谊、生活的乐趣,从而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样,学生才能消除挫折和冲突引起的郁闷、焦虑和孤独,形成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个性。在这方面,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可谓“技高一筹”。

无论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还是说话教学和课外语文活动,都可较好地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说话教学为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公众场合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对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形成开朗的性格,以及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都具有促进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语文教师更有义务和责任为他们多提供一些说话的机会,帮助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说话氛围,诱导他们有话大胆地说。这样就会使他们内心郁结的疑虑与烦闷越来越少,从而渐渐融入到温暖的集体中来,慢慢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和能够适应环境、乐于与人交往的健康心理。让学生开口说话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上课发言只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语文活动,比如朗诵、演讲、讲故事、排演课本剧等。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一个与集体融合的舞台,又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许多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生活热情。这是协调人际关系、排除心理障碍的极好方法。

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的素材,语文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机会。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促进学生“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5.语文教学中学生人生观的培养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着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人们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学生的将来考虑,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始终能带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与正确人生观是分不开的,因为,正确人生观包括了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等。

下面就结合语文课文教学谈谈这样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文中,闻一多的《死水》、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巴金的《灯》和鲁迅的《灯下漫笔》等诗文都充满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表达了诗人希望国家振兴的强烈愿望。《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而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诗。穆旦的《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回溯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到以发自肺腑的语言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无不充满诗人的爱国情怀。巴金的《灯》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灯给人带来希望和光明,表达对抗战必胜的信念。鲁迅的《灯下漫笔》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饱含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以上课文时,一方面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介绍这些爱国作家在面对千疮百孔、衰败落后或遭受外敌入侵的祖国时,他们在拿起笔写作的同时又是怎样积极地投入到振兴祖国、抵御外侮的行动中,让学生感受他们以行动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愿望;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诗文中那些蕴蓄着作家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感的佳句的学习,充分体会到诗文中所蕴含的作者的爱国情感并受到熏陶,从小培养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在第三册语文课文中,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代青年人的凌云壮志,并从诗人昂扬炽热的革命情怀中,汲取了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曹植的《游侠篇》描写了少年英雄的外在美,飒爽英姿,也描写了少年英雄为国征战的内在美,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屠格涅夫的《门槛》通过俄罗斯姑娘这一决心跨越“门槛”的女革命家形象,充分显示了她为事业献身的内在的壮美。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正因为他们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理想抱负,并为之孜孜以求,直至最后成功。

在教学这些课文时,要常常穿插一些英雄故事,如“少年毛泽东的故事”、夏完淳的故事、周恩来的求学故事等配合课文的学习。“少年心事当拿云”,我以为,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课文的教学,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并以此为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第三册语文课文中,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使学生们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付出也是幸福的。屈原的《离骚》既是一篇爱国主义诗篇,又是一篇坚持理想的决心书,更是一篇对自己人生价值果断选择的表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本应让世人来同情、关怀的盲、聋、哑残疾人却同情、关怀他人,看到了她在与残疾作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活在世上的人怎样才是有价值的、怎样才是幸福的。罗素的《我为何而生》把一位当代世界思想文化名人的真实内心真诚地摆在我们面前,“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的同情”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幸福、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认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他对人类的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斗,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挫折而寻死觅活,在父母体贴入微的关照下不感到幸福反而离家出走。

在教学这些文章时,要常常鼓励学生跟这些作家比较,向他们学习,进而鼓励学生拥有广阔的胸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舍弃“小我”,跳出个人的狭隘天地,努力向上,追求知识,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

总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实现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就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努力作出成绩,奉献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大众共享幸福之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就像歌曲《奉献》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样,只要每位语文教师都能以课文教学为载体,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为己任,就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幸福观等的身心健康的人才来。

6.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人生观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尤其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更是义不容辞。

在当今社会,许多学生人生观渺茫、目标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怎么样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人生观教育呢?

人生观教育要融入到阅读教学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附加任务,应该重熏陶,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放到日常教学中去。”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基点在于情感。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都是趣味性强、脍炙人口的名篇,不仅语言文字好,而且思想内容好,教育感化作用显而易见。“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阅读是一种文字信息产生强烈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上下功夫,就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起情感的鲜明爱憎。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光讲字词句和篇章结构,要把情感培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要一环来抓。每节语文课,都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深刻挖掘文中的内涵与情感因子。

每当站在讲台上,都要把情绪调到最佳状态,把自己对课文的每份情感,每份理解,每份感悟,用语言、眼神、表情、动作传递给学生,力求与他们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可以先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作者史铁生坎坷的人生经历,然后用平缓的语言引出他那具有伟大而毫不张扬的爱的母亲,然后,用饱满的深情范读课文。让平实、缓和的语气与史铁生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对比,让史铁生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脾气与宽容、内敛的母爱形成对比,让整个课堂情感涌动,激流潜伏,让无私、平凡的母爱荡涤学生的心灵!这种情感的激励,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了课文文本,也走进了实际生活。然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学生感慨万千,他们畅所欲言:谈母亲的关爱,谈母亲的辛勤,谈母亲的聪慧,谈母亲宽大的胸怀……语言虽朴实,却饱含深情,富有感染力。浓浓的亲情、崇尚劳动和感恩的心就在这“润物无声”的阅读中渐渐培养起来。

就这样,教学《养花》使学生懂得了劳动创造了幸福;教学《开国大典》,激活了学生热烈的爱国之情;教学《桃花心木》,学生明白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丰碑》中那尊无名的塑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人生观教育要融入到作文教学中《新课标》指出,好文风的形成需要艰苦的努力,其中处理好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是重要的一环,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言为心声,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写好文章的重要前提。

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之所以出现无话可写、内容空洞、废话假话连篇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让学生在情有所系中有感而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照产生的震动,在深入分析中看清主流,写出积极向上、展现时代风貌的好文章。如在指导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时,引导他们去发现人物积极向上的一面,重点观察人物品行中的亮点,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唱响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学生摆正了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整个心态、整个文风就会积极向上,同时对学习语文文本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人生观教育要融入到课外阅读中

语文课的外延等于生活,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的面就有多宽。语文教材内容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

在讲《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先让同学们在预习时找一找有关三国的小资料以便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未讲之前,同学们把收集的材料拿来看,哇,真的好丰富!干脆,就让大家来讲好了。你做主持人,掌握着发展的进度和主线,让同学们自己穿插历史事件。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对同一个事件,有时一个同学讲了,另一同学来补充,知识面远远超过了文本含量。

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同学们了解了一段三国的历史。这节课,课堂上浓缩了课外阅读的量,在课外延伸了课堂的内涵。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借古喻今,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堂课的成功,在于课堂之外的丰富阅读。

由此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增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阅读量,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同时,针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盲目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看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把历史上进步的人生观与现代人生观进行对比。古人中有坚持正道为理想而献身的屈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这些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激发起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并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自觉地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去追求崇高的人生价值。

7.语文教学中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负载着让学生认识、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了解扩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审美教化功能。

事实上,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从《论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人格方面。唐代的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又从理论上将老师传授学业的传统功能延展为教授人生的课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然而,当今,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我们许多教师强调更多的是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我们固然要培养,但如果只注重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渗透,这于我们的“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来说恐怕是“小学而大遗”了。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渗透教育,它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建设者,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优秀与否,特别是思想品德是否过硬将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兴衰。因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国家、社会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

往近处看,从学生的贴身利益看,在语文中情感美育教化的渗透,对于学生的作文也是极其有益的。古人云:“品高文自高。”所谓“感于物”、“得于心”、“形于文”,当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并从汲取了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之后,那他和作文必然是文思泉涌、汩汩滔滔,感染力自然也就较强。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思想感情渗透,方法有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智”与“德”的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智”与“德”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智”与“德”结合是必要的。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要能使学生在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自己积极向上。《谁是最可爱的人》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即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要使学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们所表现出现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重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