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02:13:56

点击下载

作者:王永彬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试读:

前言

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团结出版社2017年1月前言《围炉夜话》是清人王永彬所编撰的一部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清言小品集。这本书和明代的《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处世三大奇书”而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在本书的引言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乡村冬夜围炉谈话的人生场景。根据最近的历史考证,作者王永彬出生于湖北枝江,他笔下描述的这一场景,在南方湘、鄂一带的乡村非常普遍。我们可以想象,在冬日的夜晚,漫天雪花,和亲友一起围着火炉,或许有一壶小酒,亦或是一樽热茶,有长者,有少年,有亲人,有至交,一起畅谈人生、评古议今,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王永彬的这一部《围炉夜话》,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冬日场景下积累下来的人生感悟的荟萃。由于其源于生活、贴近现实,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人生智慧与经验的总结,因此,这部篇幅不长的语录式清言小品集,在明清之际众多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部广为人知、大量流传的经典著作。

欲读其书,先识其人。然而,一直以来,《围炉夜话》虽读者无数,关于作者王永彬的生平介绍却少之又少,仅以书中引言中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咸丰年间的读书人,在一个叫做桥西馆的地方,写下了这一部智慧经典的模糊场景。

2011年7月25日,三峡媒体首次报道:“劝世力作《围炉夜话》解密——作者王永彬被证实为宜都人”。随着一系列的考证和研究的公开,王永彬的生平行迹逐渐被世人所知。

王永彬(1792-1869)字宜山,宜都枝城石门坎人,清代儒学家、田园诗人。在王永彬的墓碑上,镌刻着“敕授修职郎”数字,他还有一个官方名份是“候选教谕”。修职郎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呢?在清代的官员制度中,这位职位是文官第三十六阶,在今天说来,也就是一个普通科员或办事员。“教谕”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县教育局长,不过看来王永彬并没有做过真正的“教谕”,只是候选而已。可见,他并不是当时的官场中人。在清代的科举考场上,他也仅仅获得过贡生的科名。根据王氏家族的《宗谱》记载,王永彬少时进入私塾读书,后来他的兄长去世,他的父亲想要他辍学谋生,他跪求父亲,才得以完成学业,后来进入县学读书,成为廪生(由县里给生活补助的学生),“道光二十三年以恩贡就教职,在籍候选教谕终身,考终正寝。”

可以说,王永彬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场中,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他的一生,大多是在耕读治家、教授生徒、研习经典的时光中度过的,而桥西馆应该就是他教授生徒的地方。在这种耕读治家、私塾教学的生活中,王永彬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中国传统乡间读书人的人生缩影。

因为没有考中科举,他远离了官场,他也没有成为商贾而奔走江湖。由此,名利不再与他有关。清代的贡生,只是能够从朝廷领到一些米粮,没有什么俸禄的。王永彬过的,应该是一种耕读治家、传授生徒、吟读经史、撰写著述的田园式耕读生活。这也是中国古代大量乡间读书人所过的生活。毕竟,在那个时代,能够考取功名为官的读书人是少数。由于古代乡村教育基本以私塾为主,几乎没有官办教育,设馆教徒就成为这些读书人谋生的一种方式,他们也因此成为传统文化薪火的乡村传播者。在世俗礼教的古代社会,这些人也往往是一个地方风化的主导者,尤其是那些有德行有学问的乡绅,更是为一方人所尊重。王永彬大概就属于这样的人吧。

在设馆授徒之余,王永彬最喜欢的是读书、撰述和交友。他对于经史子集都有熟读,而且还研究过中医和数术。在中国古代,读书人要通“三理”——“医理、命理、地理”,王永彬应该也是这样一位精通三理的读书人。而他最为重视的,还是通过教育对社会风气的改造。作为一位乡绅和一位传统道德文化的守护者,王永彬尤其关心和重视伦理道德的建设,这从《围炉夜话》的诸多语录中可以看出。他把道德、读书、务农、教育、忠孝、治家、勤俭等理念灌输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去实践的。他曾经积极地参加当地救灾、防乱和修志的工作。在太平天国时期,他还被推举为邑西乡团总公训。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乡村读书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常以劝世易俗为己任。旧时的社会,资讯简陋,改善乡间民风最简单可行的就是编写劝世的小册子、小读本。因此,王永彬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围炉夜话》,他还编写过《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等书。此外,他还留下了《丈夫诗》《警心篇》《弟子八箴》《醒世歌》等格言式的劝诫。他的劝世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人自古视“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王永彬并没有立下什么赫赫之功,但是在立言方面,算是颇有成就的。不论其余,仅此一部《围炉夜话》,就足以让其不朽了。实际上,王永彬的著作还有很多。现在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桥西山馆杂著》中,除了《围炉夜话》之外,还有《音义辨略》、《六书辨略》、《禊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等七部,可见他在文字、训诂、书法、楹联、史学、经学方面都深有研究,可以说是一位通儒。此外,根据记载,他未刻的作品还有《讲学录》《说古韵言》《桥西馆诗文》等。从这些成就来看,说他是一位乡间大儒,似乎也不为过。

让王永彬得以传世并广为人知的,还是这一部《围炉夜话》。不过,这部书在清代翻刻的并不多,甚至到了民国,翻刻的版本也很少见。在清刻本中,现在能够见到的只有同治六年的原刻本,而且非常稀见,一般的图书馆都没有存目,仅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存本。

这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经典是如何广为人知的呢?根据1975年台湾刊印的《围炉夜话》的版本中,有一篇宋希尚先生作的《重刊<围炉夜话>新序》,讲述了他与本书结缘的经历。宋希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民国年间曾经担任青岛港工程局长,正是在青岛任上,他遇到了这部《围炉夜话》,从此改变了这部书的命运。他在这篇新序中说道:“民国三十六年春,余服务交通部青岛港工程局,偶游湛山精舍,获见咸丰年间枝邑王君宜山所著《围炉夜话》一书。取而读之,旨正理明,言简意赅,皆立身处世体验所得经验之谈,深受感动。因亟刊印千册,分赠当日港工局内外共事同人,以资互勉。”

宋希尚先生从《围炉夜话》中当受益匪浅,而《围炉夜话》亦受宋希尚先生之益良多。之后,宋希尚先生去了台湾,他曾经数次印赠此书与人结缘,尤其是送给当时国民党的高官、文人。国民党元老陈果夫先生就曾经为此书的重刊作过序,称赞此书“其内容虽非如其他格言集之分门别类、煌煌巨著,然其选材之精审,用意之深远,实有过之。”

曾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长的谢冠生曾题写过书名;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梁寒操曾经为此书题诗,其中有“一册良书用有余,《围炉夜话》鲜能如”之句。曾任“总统府”秘书的原德汪曾经为此书作跋云:“始读平易,再读三读其味无穷。”足见此书在这些人眼中的份量。而《围炉夜话》也逐渐由此而广为人知。今日,宋希尚先生也已作古,我想,他与王永彬二人若能在另一个世界相逢,两人当如伯牙见子期吧。

如今,《围炉夜话》已经广为人知,仅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这部书在中国大陆就出版过近一百多个版本。如果王永彬在天有灵,我想他应该是欣慰的。以一卷书而广利天下,垂裕后昆,是无数中国读书人的梦想,恐怕王永彬在世之时,也没有想到,这部《围炉夜话》将来能够如此风行九州,传布天下,不仅在华人世界受人推崇,也受到国外人们的喜爱。

2014年,保加利亚的汉学家汉学家佩特科·希诺夫用了近3个月时间将《围炉夜话》翻译成为保加利亚语出版。希诺夫在接受采访时说:“《围炉夜话》是一本我愿意读很多遍的书,这本书字字珠玑,你每一次研读它都放射出别样的光芒。”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些润泽心灵的智慧经典,不仅适合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所当读,也能够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人生的启迪。《围炉夜话》的原刻本刊行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书由王永彬的长子王鉴洋缮写,门人杨惟春校字。这一年,王永彬七十五岁,书刻成后两年,王永彬就去世了。王永彬所处的当时,清朝已经是内外交困、礼法沦丧。作为传统的读书人,王永彬著书希望以道德来救世,他的愿望是善良而美好的。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世风浇薄、列强逼凌,仅以重建道德秩序似乎已经很难挽救这个暮气沉重的古老中国了。王永彬去世后四十二年,清朝灭亡,之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一系列的历史运动让中国的固有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洗礼。然而,正是在这种破坏与重建中,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王永彬与《围炉夜话》的命运,正是这二百年间中国固有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谁能想到一百多年前,一个普通中国乡间读书人的一部小书,一直以来默无人识,竟然在百年之后如此大放异彩。我想,《围炉夜话》之所以能够在百年以后还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就是因为这本书的思想,是深深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无论在任何时代,这样的文字和精神,都将如同太阳一样,焕发出古老而又全新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笔者有幸得到同治六年的《围炉夜话》原刻本,通过校勘发现,现行版本有一些地方作了改动,也有遗漏的内容。于是重新校勘,并作了注释和白话语译,读到有感之处,略作简评。所作已毕,略叙缘起。恰逢京都入冬的第一场雪,令人不禁忆起儿时故乡冬日之时,一家人围坐火炉边,父母长辈给予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我想,一百多年前,应该也是这样大雪纷飞的日子,王永彬在鄂南的乡村里,与他的家中子弟、授馆门人,亦当如吾之父母一般,语重心长地陈述这些先贤的教诲吧。

今日的都市,早已不见古老的火炉,我们也鲜有机会再享受如此温馨而有诗意的田园耕读之境了。然而,在茫茫大雪中,展开这一部《围炉夜话》,泡一壶暖茶,品茗读书,当你放下书卷之时,我想,那位曾经围在火炉边传授先贤教诲的读书人,或许就会走入你眼帘,和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吧。

雪下得越来越大了,炉子里的火烧得越来越旺!过了寒冷的冬天,春天就不远了。一百多年前,那个乡间的读书人,应该也是这样想的吧!围炉夜话引言

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嬉嬉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榾柮、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词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于桥西馆之一经堂第1则①②

教子弟于幼时,便当有正大光明气象;③④

检身心于平日,不可无忧勤惕厉工夫。【简评】此为首则,言童蒙养正与修养身心之要。前句所言,深合《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之意。然童蒙向以父母为榜样,故后句所言,乃指父母平日之修身功夫,有《周易》乾卦“朝乾夕惕”之深意。【注释】①子弟:对于晚辈、后代的称呼。

②气象:气概,指人的言行举止。

③检:反省,检讨。

④忧勤惕厉:忧虑自己不够勤奋,心存戒惧。惕,警惕;厉,危。【译文】教育晚辈时要从小时候开始,以培养他们遇事应当有正直、宽大、无所隐藏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有自我监督、时刻慎独和自我磨炼的修养。第2则①

与朋友交游,须将他好处留心学来,方能受益;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简评】此则言交友与读书。孔子云:“无友不如己者”,修学之人,当交益友,远不善友,德行学问方能日增。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唯有真落实圣贤教诲,方能变化气质,否则,只为徒增知识,以此自傲,不仅无益,甚为有害。【注释】①交游:交际,结交朋友。【译文】和朋友交往时,要仔细观察他的优点,用心学习,才能从中领受到益处。对于古圣先贤的话语,在平常生活中一定要依循做到,才算是真正领会了书中的言语。第3则①

贫无可奈惟求俭,②

拙亦何妨只要勤。【简评】此则乃勤俭之诫。《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不惟贫拙者需勤俭,即富贵智慧之人,亦当勤俭。司马温公、曾文正公皆诫子弟勤俭,可为举世之人效法。【注释】①惟:只要。

②拙:笨,不灵巧。【译文】当没有办法改变贫穷的时候,只要节俭,总会有变好的一天。人愚笨一点没有关系,只要自己学习比别人更勤奋,总会跟得上别人的。第4则①

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②③

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简评】此则乃言行之诫。《易》云:“吉人之辞寡。”寡言少语之人,往往言语谨慎,故能远离祸端。人能守住本分,自得大乐,即祖师云“敦伦尽分”。然此一条,说来易,笃行则难,盖凡夫心外驰骋,为欲利所惑,不知直下承当,行本分事,若行到真处,即为圣贤。故孟子云:“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注释】①稳当:安稳,妥当。

②本分:安分守己。

③快活:快乐。【译文】安稳、妥当的话,只是平平淡淡的言语,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不多。一个能安守本分、没有非分之想的人,便是快乐的人了。只可惜能够安分守己而不妄求的人太少了。第5则

处事要代人作想,①

读书须切己用功。【简评】人或曰:替他人着想,乃天下第一等学问。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斯言诚哉!【注释】①切己:犹切身。密切联系自身;和自己有密切关系。【译文】我们处理事情时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而影响别人。读书时自己必须切切实实地用功,因为学问是自己的,是别人不能代读的。第6则①②

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③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简评】此一信字,可作信用解,亦可作信心、信仰解。《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一恕字,即是佛家所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注释】①立身:树立自身。

②恕:推己及人之心。

③要:要点,要领。【译文】“信”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人不可没有信用。“恕”是我们接人待物的要领,由此推己及人,便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于己于人皆有益,所以我们应终生奉行。第7则①

人皆欲会说话,苏秦乃因会说而杀身;②

人皆欲多积财,石崇乃因多积财而丧命。【简评】口为祸福之门,一言可兴邦,一言亦可丧邦,故言语不可不慎。人欲积财,不知积财伤道,多藏厚亡。富贵之人,以财富享于己,必福尽悲来,若能广施于众,则自他两利,延己之福。【注释】①苏秦(前337年~前284),字季子,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游说六国合纵以抗秦,使秦国不敢窥函谷关有十五年,后至齐,被齐大夫所杀。

②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生于青州,小名齐奴。元康初年,出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富可敌国。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淮南王司马允政变失败,因生活豪奢遭忌,被诬为司马允同党,与潘岳、欧阳建一同被族诛,并没收其家产。【译文】人人都希望自己口才好,能说会道,但是战国时苏秦却因为口才太好,而被齐大夫派人暗杀;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积累很多财富,然而晋代的石崇却因为财富太多而遭人嫉妒,惹来杀身之祸。第8则①②

教小儿宜严,严气足以平躁气;③④

待小人宜敬,敬心可以化邪心。【简评】为父母者,威仪有则,则其教不肃而成。为君子者,敬义立而德不孤,小人奈何哉。唯当小人道长之时,当以远避,故《易》遯卦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注释】①宜:应当。

②严气:严肃的态度。躁气:暴躁、浮躁的心态。

③小人:指行为不端或见识浅薄的人。

④敬心:尊重的心态。邪心:不正的心态。【译文】教导小孩应当严格,因为小孩好动,顽皮毛躁,严格的态度可让他们浮动的心平静。对心思不正的小人,最好以尊重的心态对待他们,因为尊重他们,会让他们想保有我们对他们的尊重而放弃邪僻的想法,因此说敬慎的心可以化解邪僻的心。第9则①②

善谋生者,但令长幼内外,勤修恒业,而不必富其家;③

善处事者,但就是非可否,审定章程,而不必利于己。【简评】《弟子规》云:“居有常,业无变。”盖使人有其业,能衣食饱暖则可矣,若有大福而无大德,实则败家之兆。处事之要,唯在一公心,然不可少善巧方便,悲智双运,方堪成大事。【注释】①谋生:设法寻求维持生活的门路。

②恒业:恒长而持久的事业。

③章程:指办法、主张。【译文】善长维持生计的人,只要能使家中的大人小孩,每个人都能就其本分,使屋内屋外的事情,能长期有序地进行就行了,而不一定要使家族大富。善于处理事务的人,只要能根据事情的是非、变化而制定相应的办法、规则就行了,并不一定要对自己有利才去做。第10则

名利之不宜得者竟得之,福终为祸;

困穷之最难耐者能耐之,苦定回甘。【简评】袁了凡云:“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此乃世间名利客之药石。《易经·系辞传》云:“困,德之辨也;困穷而通;困以寡怨。”困而能守德,乃真实之德,有德者必受其福也。【译文】如果得到不该得的名利,福气最终可能会成为灾害。如果能够忍耐最难以忍耐的贫穷和困厄,最后一定会苦尽甘来。第11则①②

生资之高在忠信,非关机巧;

学业之美在德行,不仅文章。【简评】《论语》云:“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盖忠信者,尽在我心,何须心外求法?又云:“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有厚德者,虽平常话语,亦能警励世人,非言语之机巧,乃德之感人深也。【注释】①生资:指人的天分、资质。

②机巧:机变取巧。【译文】人的资质高低,在于对事情是否尽心而且讲信用,并不在于善用机变取巧。学业好的人,不仅在于文章写得好,更在于道德高尚,品行美好。第12则①②③

风俗日趋于奢淫,靡所底止,安得有敦古朴之君子,力挽江河;④

人心日丧其廉耻,渐至消亡,安得有讲名节之大人,光争日月。【简评】《易》云:“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君子行此,以救世风之浇薄。【注释】①奢淫:奢侈淫逸。《汉书·哀帝纪》:“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②靡所底止:谓没有止境。《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

③敦古朴:厚道而不浮华,不同于流俗。

④大人:指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译文】社会风气日渐奢侈淫逸,且愈演愈烈,毫无改善的迹象。如何才能出现厚道而又质朴的才德之士,能大力改善现在这种风气,使社会恢复原有的善良质朴呢?现在的人已逐渐失去廉耻之心,如此下去总会有一天大家将完全不知廉耻,如何才能出现德行高尚之士,唤醒世人而使其德行像太阳和月亮一样照耀四方呢?第13则①②③

人心统耳目官骸,而于百体为君,必随处见神明之宰;

人面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两眉为草,眼横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终身无安逸之时。【简评】陆九渊云:“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若达真心妙用,此心何止百体之君?实乃宇宙之君。释迦云,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然苦乐皆由心造,若识得诸苦皆为妄境,则离苦得乐也,此非上智之人不能。若中下凡夫,当以周公《无逸》篇为诫。当知人当无逸,方得有逸,断诸苦因,乃得真乐。【注释】①统:总管,统帅。

②官骸:五官和身体。骸,形骸。

③于百体为君:指心是人体器官的主宰。【译文】心总管着人的四肢五官,可以说是身体的主宰,一定要随时随地保持清醒,使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致出错。人的脸上长有眉、眼、鼻、口等,如果将两眉当作是部首的草头,把两眼看成一横,鼻为一竖,下面承接着口,恰巧是一个“苦”字。由此可知,人生当苦多于乐而少安闲逸乐。第14则①②③

伍子胥报父兄之仇而郢都灭,申包胥救君上之难而楚国④存,可知人心足恃也。⑤⑥

秦始皇灭东周之岁而刘季生,梁武帝灭南齐之年而侯景降,可知天道好还也。【简评】读史书,若细察其中因果道理,最能令人警惕。昔人有辑《历史感应统纪》,尤当一读。【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投奔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带兵攻入楚都,掘平王墓,鞭尸复仇。后因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致伍子胥自杀身亡,其亡后9年吴国便被越国灭亡。

②郢都:春秋时楚国的都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北面离城8公里的纪南城。

③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与伍子胥原为好友,伍子胥奔吴,告申包胥:“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之:“我必存之。”及吴师伐楚,包胥入秦乞援,依庭墙哭七日,秦乃出兵援楚,楚得以保全。

④恃:凭借,依靠。

⑤刘季:即汉高祖刘邦。

⑥侯景:南北朝时人,降梁武帝后又举兵反叛,围梁都建康,陷台城,使梁武帝被逼饿死。【译文】春秋时,伍子胥为了替父兄报仇,誓言灭楚,最终攻破了楚的都城郢。而当时的申包胥则发誓保全楚国,终因获得秦军救援而保全了楚国。由此可见,人只要有决心,任何事都能办得到。秦始皇灭东周的那一年而刘邦出生了,梁武帝灭南齐的那一年而侯景归降了。可见天理循环,报应不爽。第15则①②③④

有才必韬藏,如浑金璞玉,闇然而日章也;为学无间断,⑤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简评】非世间一等人不能如此。【注释】①韬藏:掩藏,深藏。

②浑金璞玉:未经提炼、雕琢的金与玉。比喻人品纯真质朴。

③闇:幽暗不明显的样子。

④章:同“彰”,彰显之意。

⑤已:停止。【译文】真正有才能的人必定深藏不露,不显锋芒,就如未经提炼琢磨的金玉一般,虽不惹人注目,但时日久了其价值自然会体现出来。修学一定不能间断,要像流水和行云一般,永不停息地前进,才能有大成。第16则①②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③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简评】古之贤达,甚明此道。观孙叔敖、萧何、司马光、曾国藩、林则徐等诫子孙之语,明人当深悟此理。【注释】①余庆:指先代的遗泽。

②余殃:遗及子孙的祸患。

③益:增加。【译文】凡是积德行善的人家,恩泽定惠及子孙;而多行不善的人家,遗留给子孙的只是祸害。由此可知,多做好事为子孙积功累德,这才是为子孙着想的长远打算。贤明而又多金,会让人不求上进而丧失志向;愚笨而多金,会让人增加自己的过失。由此可见,将金钱财富留给子孙,不论子孙贤或愚,都是祸害无穷的。第17则①②

每见待子弟严厉者,易至成德;姑息者,多有败行,则父兄之教育所系也。③④

又见有子弟聪颖者,忽入下流;庸愚者,转为上达,则父兄之培植所关也。【简评】教育之功,不可忽视。故古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治家亦然。教子尤当以严,今日为父兄者当谨记。【注释】①待:即对待。

②成德:成为有德行的人。

③下流:指人的品行低下。

④上达:通晓德义。【译文】对待子孙十分严格的,子孙通常容易成为有才德的人;对子孙过于纵容的,子孙的德行大多败坏,这完全是父兄教育的缘故。又见到有些十分聪明的后辈,却突然做出低下的事;有些原本平庸愚鲁,倒成为通晓德义的人,这就是父兄栽培教养的关系了。第18则

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简评】一切障碍修德养道之根本,在于“财色”二字。一切成就道德学问之根本,在于“精进”二字。看不破财色,又不能精进,道业何日可成?然财色之关,最难打破。唯有精进修德,方冀有望。【译文】一个人的品格之所以不高,是因为无法看破利益;而学习之所以不进步,是因为懒惰的缘故。第19则①

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当大权,其感尤速;

财足以累己,而以有财处乱世,其累尤深。【简评】《孟子》云:“惟仁者宜在高位。”古人有诫,积财丧道,多藏厚亡。【注释】①尤:格外。【译文】德行能够感化他人的人,如果身居高位又手握大权,那么,他感化众人就会很快。财富多到足以拖累自己的人,要是处于乱世,他被钱财拖累得就更重。第20则①

读书无论资性高低,但能勤学好问,凡事思一个所以然,自有义理贯通之日。②

立身不嫌家世贫贱,但能忠厚老成,所行无一毫苟且处,便为

③乡党仰望之人。【简评】上句言诚也。《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功也,精诚之极也。”下句言敬也。无一毫苟且,直是敬至极处。足证诚与敬,乃千古学问之心传。【注释】①资性:资质,天性。

②苟且:不循礼法、随便的行为。

③乡党:乡亲,同乡之人。【译文】读书不论天赋的高低,只要能够勤学用功,遇事情能够认真思考,找出为什么会如此的原因,终有一天会通晓书中的道理。我们立身社会,不要嫌弃自己的出身贫穷低微,只要自己为人忠实敦厚,做事稳重踏实,言行举止没有一丝违背道义或不当的地方,就足以让乡亲们敬重了。第21则①

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②③

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简评】此等人,不得悟孔子语。【注释】①乡愿: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②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

③患得患失: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译文】孔子为什么厌恶“乡愿”呢?因为他们表面上看来好像忠厚廉洁,其实内心并不是这样,他们表现出来的只是假面孔。孔子为什么厌弃“鄙夫”呢?是因为他们总是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为人俗气,没有内涵。第22则①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家声者,必此人也。②

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简评】明憨山德清云:“…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思之!思之!【注释】①打算:考虑、计算。

②元气:指人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译文】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的人,自以为成功了,然而败坏祖宗名声的,肯定是这种人。俭朴而敦厚的人,虽然刚开始没有什么奇特的表现,但是能够培养子孙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一定会是这种人。第23则

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①

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简评】不能辨是非,何能处事?果不忘廉耻,方成君子。【注释】①卑污:卑鄙肮脏。【译文】只有在心中能辨别事情对错的人,在处理事情时,才能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只有不忘廉耻之心,我们为人处世才不会做出任何卑鄙肮脏的事。第24则①②

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③

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简评】忠孝仁义,全自天性流露,乃得全此四字。【注释】①愚忠:指昧于事理的忠心。

②愚孝:指不合事理的孝行,让人觉得愚昧。

③两途:两种结论,两条道路。【译文】有一种忠心不合于事理,叫“愚忠”;有一种孝行让人觉得愚昧,那是“愚孝”,由此可知,“忠”、“孝”二字,过于聪明的人是做不来的。而仁和义,也有“假仁”和“假义”,由此可知在仁、义两条路上,不见得没有奸险狡诈的人藏在其中。第25则①

权势之徒,虽至亲亦作威福,岂知烟云过眼,已立见其消亡。②③

奸邪之辈,即平地亦起风波,岂知神鬼有灵,不肯听其颠倒。【简评】此昧心者,最为可怜。【注释】①至亲:最亲的人。

②风波:争端,事故。

③听:任凭。【译文】有权有势的人,即使在至亲好友的面前也要作威作福,卖弄他的权势,却不知道权势有如过眼云烟,可以立即消散无踪。奸险邪恶的人,即使在太平的日子里,也会无端生事,却不知天地间的鬼神在暗中观察,不会听凭他们作恶,颠倒是非。第26则①

自家富贵,不着意里,人家富贵,不着眼里,此是何等胸襟②。③

古人忠孝,不离心头,今人忠孝,不离口头,此是何等志量。【简评】汝富贵人否?忠孝人否?思此可知。【注释】①意里:意识中,心里。

②胸襟:胸怀、气度。

③志量:志气和度量。【译文】自己虽然富贵显达了,却没有将它放在心上;别人富贵显达了,也没有将它放在眼里,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度啊!古人对于忠孝常不敢忘,始终将二字放在心头并力行。现在的人对于忠孝,只是口头常常倡颂,这又是怎样的志气和度量呢?第27则①

王者不令人放生,而无故却不杀生,则物命可惜也;②

圣人不责人无过,唯多方诱之改过,庶人心可回也。【简评】此乃上古之风,尧舜禹汤之行也。若今人行之,乃今之尧舜禹汤也。【注释】①物命:万物的生命。

②庶:将近,差不多。【译文】君王虽然没有下令叫人要多放生,但是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滥杀生灵,如此这样则人人就会爱惜生命。圣人不会要求别人不犯过错,只会用各种方法引导众人改正错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众人的心由恶转善,回归正道。第28则①

大丈夫处事,论是非,不论祸福;②③④⑤

士君子立言,贵平正,尤贵精详。【简评】是非祸福,原是一理;平正精详,本是一门。【注释】①大丈夫:有作为、有志气的男子。

②士君子:旧时指有学问且品德高尚的人。泛指读书人。

③立言:树立精要可传的言论。

④平正:公平正直。

⑤精详:精要详实。【译文】有作为、有志气的人处理事情时,只管如何做是对的,不会问这样做是否会给自己带来祸福;读书人在著书立说时,重要的是立论要公平正直,尤其要精当详实。第29则①

存科名之心者,未必有琴书之乐;②③

讲性命之学者,不可无经济之才。【简评】王阳明曰:“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注释】①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②性命之学: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学问。性命,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

③经济:经世致用。【译文】想着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未必能享受到琴棋书画的乐趣;但讲求生命形而上境界的人,却不能没有经世致用的才能。第30则①

泼妇之啼哭怒骂,伎俩要亦无多,唯静而镇之,则自止矣。②③④

谗人之簸弄挑唆,情形虽若甚迫,苟淡而置之,是自消矣。【简评】定静功夫,能破一切魔障。真可谓,心若不动,风又奈何。【注释】①伎俩:把戏、花样。

②谗人:用言语毁谤别人的小人。

③簸弄:同“拨弄”。

④迫:紧迫。【译文】蛮横而不讲理的妇人,她们哭闹、骂人,也只会这些花样,只要冷静镇定对待她们,她们自然会终止吵闹。喜欢说人是非、说长道短的人,不断地以言辞侵害我们,似乎被他逼得走投无路了,但如果我们不把这放在心上,淡然以对,那么这些言辞自然会消失。第31则①②

肯救人坑坎中,便是活菩萨;

能脱身牢笼外,便是大英雄。【简评】令众生脱六道轮回方为救人坑坎,除尽三障烦恼方名脱身牢笼。【注释】①坑坎:一般指地面高低不平。比喻境遇艰难困苦。…

②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指既能自觉本性,又能救渡众生,并引导众生成佛的人。【译文】肯尽心尽力去救助苦难中的人,便如同菩萨再世;能不受世间烦恼的束缚,超然于物外的人,便足以称之为大英雄。第32则①②

气性乖张,多是夭亡之子;③

语言深刻,终为薄福之人。【简评】《朱子家训》云:“乖僻自是,悔误必多。”又云:“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此处所言,更令人生惕。【注释】①气性乖张:性情乖僻、执拗。指气性,脾气、性情。乖张,乖僻或执拗。

②夭亡:即夭折,指短命早死。

③深刻:尖酸刻薄。【译文】脾气性情怪僻、执拗的人,多半是短命之人。讲话尖酸刻薄的人,终究是没有福分的人。第33则①

志不可不高,志不高,则同流合污,无足有为矣;

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简评】《书》曰:“无远弗届。”《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注释】①同流合污:指跟着坏人一起做坏事。流,流俗。出自《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译文】一个人的志气不能不高,如果志气不高,就容易被不良的环境所影响,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一个人的野心不可太大,如果野心太大,就会舍弃切近可行的事,而去追逐那些远不可及的目标,因而很难有什么成就。第34则

贫贱非辱,贫贱而谄求于人者为辱;

富贵非荣,富贵而利济于世者为荣。【简评】贫贱而谄求于人乃真贫贱;富贵而利济于世是真富贵。【译文】贫穷与地位低下并不是可耻的事,贫穷或卑下而去谄媚奉承别人,这才是可耻的事。富有不一定是光荣的事,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他人,为社会造福,这才是光荣的事。第35则①②

讲大经纶,只是实实落落;

有真学问,决不怪怪奇奇。【简评】平常心是道。【注释】①经纶:指整理过的蚕丝。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②实实落落:实在,切实可行。【译文】筹划治理国家大事,应当实实在在,做到切实可行。真有学问的人,决不会故弄玄虚,标新立异。第36则①②③④

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⑤⑥

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简评】名者,命也。【注释】①桥梓:又作“乔梓”。乔、梓,均为木名。乔,即乔木,是一种木本植物,它成长得高大挺拔,主干直立、分枝繁盛。梓,是一种枝干相对矮小而轻软的落叶乔木。古人用来比喻父子关系,以乔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

②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萼片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简称萼。古人以花萼喻兄弟,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

③芝兰:蕙芷的简称,古时比喻德行的高尚或友情、环境的美好等。《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④敦伦:敦,勉励;伦,伦常。指敦睦人伦。

⑤明经:汉朝出现的一种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谓“明经”。

⑥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明朝、清朝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译文】古时候,人们把“父子”比喻为乔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比为蕙芷。因此,那些想敦睦人伦的人,可以此来推究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人为“明经”,称举人为“孝廉”,因此,作为读书人,应当从这些名称中明白这些称呼的含义。第37则①

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②③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

君子有过行,小人嫉之不能容;君子无过行,小人嫉之亦不能容;④可知君子处小人,必平其气以待之,不可稍形激切也。【简评】下手处,当自格物始。【注释】①不肖:不相似,子不像父。

②无庸:不用。

③徒:白白的。

④激切:激动,急切,激烈直率。【译文】父兄等长辈有好的行为,晚辈学习他们可能学得不像或比不上。但是如果长辈有不好的行为,晚辈学他们却一学就会,没有不像的。由此可知,长辈教晚辈,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德行再来教导他们,而不是只在嘴上说,要以身作则,这样他们才能学得好。

君子的行为如果稍有偏差,就会招致一些因为嫉妒他的小人的毁谤攻击。但是即使君子不犯过错,小人也不见得能容他。由此可知,君子在和小人相处时,一定要平心静气地对待他们,不可以有一点点的激动,也不能过于急切地责备他们。第38则①②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

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简评】《礼记》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乎身,敢不敬乎!”【注释】①妄为:指乱来,胡作非为。

②贻:遗留,留下。【译文】我们洁身自好而不敢胡作非为,是因为担心自己胡作非为会让父母蒙羞。我们在开始创立事业时,一定要深思熟虑,慎重行事,以免将来祸害子孙后代。第39则①

无论作何等人,总不可有势利气;②

无论习何等业,总不可有粗浮心。【简评】势利、粗浮皆是病。【注释】①势利:指对有财有势的人趋奉、对无财无势的人歧视的恶劣作风。

②粗浮:指草率而轻浮。【译文】无论做什么人,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嫌贫爱富、以财量人的恶劣习气。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一定不可有草率而又轻浮的心思。第40则①②

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简评】更当识得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注释】①自家:自己。

②虚骄:指没有真才实学,却骄傲自大。【译文】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身份,有多大能力,就不敢妄自尊大。想到将来的下场,就不敢不发愤图强,努力奋发了。第41则①

常人突遭祸患,可决其再兴,心动于警励也。②

大家渐及消亡,难期其复振,势成于因循也。【简评】福祸相倚,明人从福中能窥祸,自祸中能转为福。【注释】①警励:警惕并自我激励。

②因循:沿袭过去,守旧而不知变通。【译文】如果一个平常人突然遭受到灾祸的打击,能够重整旗鼓,那是因为突来的灾祸让他变得警惕并自我激励。但是,如果是一群人或一个团体逐渐衰败,就很难指望他们会重新振作了,因为一旦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习性,就很难再改变了。第42则

天地无穷期,生命则有穷期,去一日,便少一日;①

富贵有定数,学问则无定数,求一分,便得一分。【简评】陶渊明诗曰:“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吾辈当求性命之学问,不当求纸上之富贵。【注释】①定数:指一定的气数,定命。【译文】天地永存,无穷无尽,但是人的生命有限,只要逝去一天,生命就减少一天。人的荣华富贵是命中注定的,但是学问知识却不是这样,只要用功一分,便会收获一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