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曼:绝世风华里的寂寞烟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16:37:40

点击下载

作者:陈琅语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陆小曼:绝世风华里的寂寞烟云

陆小曼:绝世风华里的寂寞烟云试读:

前言

前尘往事几多休?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陆小曼的一生如流星,从光芒璀璨到流光乍现,再到最后消弭于尘世。

她是一个本该赢在起跑线的富贵之家的女儿,她是一个国色天香善于交际的名媛,她是一个颇具才情的画家,她是一个被三个男人至爱、被无数男人观望的美娇娘,但同时,她也是一个一生无子女、终生病缠身、半生嗜鸦片、依赖男人无法独立的可怜女人。她的一生,称得上传奇,也颇为跌宕,但最终不过是弱女子略带悲情基调的一生。

嫁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挣扎过,但那一丝丝挣扎敌不过她二十年来所受的传统思想的浸染,徐志摩的出现让她明白了什么是真爱,她开始反抗,想要涅槃,那一刻的她,想必十分畅快,即便万人谩骂,终抵不过爱人和自己的相伴相知。

人人都道真爱好,婚后才知常争吵。原来,夫妻之间除了浪漫,更多的是柴米油盐。小曼嫁给了真爱志摩,可生活哪是你我之间就完了,还要顾及双方父母,以及衣食住行。人人都道是小曼的奢靡逼死了志摩,可谁人又知小曼被病痛折磨得有多痛苦?谁人又知志摩的爱慕者、红颜知己有多少?谁人又知作为诗人之妻的小曼受多年俗世浮华的浸染,又岂是短时间能抽身的?她的苦让她显得越发的不着边际,越发的不懂事,越发的挥霍无度,可谁又能说这不是空虚所致?

志摩去了,所有人怨她、恨她、怪她,可她又怪过谁?她开始收起半世浮华,一身素衣,把自己关入院门之内,供志摩遗像于房内,每日奉一朵鲜花,专心整理志摩生前的作品。鲜有人支持她,却是磨难重重,只是她一直没有放弃过。

翁瑞午知她、懂她、惯着她,她不爱他,却也需要人照料,便同他相依为命。翁瑞午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却愿意为小曼倾家荡产,床前奉水,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前夫王庚虽只与她做了短暂的夫妻,却从未说过她半个“不”字,甚至在志摩死后曾打算和她复婚,但是她拒绝了,她不爱王庚,耽误他一次,怎么能再耽误他一生?

三个深爱她的男人先后去世,留下她孤寂一人,病弱残躯,鲜有人问津。她这一生,有过响亮的名声、大好的前程、绘画的天赋,可就是没有一颗坚韧、独立的心。她需要被爱,在被爱中长大、到老,事实上,她也算做到了。

真是:陆家有娇女,口含金汤匙,半世浮华,一朝梦醒,终是空空空。陆小曼的一生似梦境一般,大起大落。她是一朵娇花,更是一朵真花,有娇艳,自然就有凋落。

谨以此书,献给想了解陆小曼一生爱恨情仇故事的读者。  第一章 玉叶金柯:带着骄傲降落红尘1. 家族与背景

江苏常州的樟村现属丁堰镇,是一个大的村落。樟村陆氏共分十大支派(修谱于1920年),陆小曼的家属于其中“北园村派”。“北园村派”是在明末清初时第七十一世陆万钰由樟村迁居到常州城东门外北园村蕃衍而成。北园村原址紧临天宁寺,在现在的红梅公园内,1959年红梅公园扩建时,已被拆迁。

樟村陆氏宗祠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是老一辈的人记得祠堂的院子里曾经有一棵参天古银杏树,四五个人才能将它合抱起来,十几里外就能遥望得到,估计此树已有百年甚至千年树龄。19世纪,陆氏宗祠曾在咸丰战乱中被毁坏,到了同治年间,族中人开始重建宗祠,百余年后,宗祠再次落败,几近倾塌,2004年,陆氏后人重修宗祠,修复之后的陆氏宗祠虽然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但仍然保留下了很多的古旧物件。门楼上“陆氏宗祠”四块阳文砖雕,此乃前清旧物,几近完好;宗祠内的门磴、阶沿、石础、梁柱多为旧祠原物;长窗短牗虽然是后来配齐的,可仍然古香古色,与祠堂内的设施十分相配。

陆家是个大姓。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曾为一个叫陆荣昌的人亲笔题写匾额:“饥溺为怀。”《孟子·离娄下》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太平天王洪秀全《谕苏省及所属郡县四民诏》:“爷哥朕幼坐天京,救民涂炭拯民生,民有饥溺朕饥溺,恫瘝在抱秉至情。”其实就是在赞美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陆荣昌在晚清时任朝议大夫,太平天国运动时,举家搬迁,最后在上海落户,慷慨解囊,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他去世十年,清誉如新,得黎元洪赐题匾额。他,就是陆小曼的祖父。

陆小曼的祖父陆荣昌是樟村陆氏北园村派第七十八世孙,小曼的父亲在宗谱上名“子福”。陆小曼谱载“待字”,修谱那一年陆小曼年仅十八,那时的陆小曼尚未出嫁,还在憧憬着爱情,也还未遇见影响了她一生的那个人。

陆子福,字厚生,又字静安,官名定,号健三。正妻徐氏(武进鉴渊公长女),后又配吴氏(武进中丞耔禾公长女)。因他少时的发奋努力与天生的资质,逢考必中,所以家中长辈为他改名为定。陆定善山水,喜着青绿色,著有《啸雪庵集》《图绘宝鉴续纂》,是晚清的举人,邑庠生,即补知县,度支部员外郎,资政院一等秘书,二等嘉禾章,财政部参事,赋税司会办。早期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是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与曹汝霖、费保廉等人都有非常好的关系。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在袁世凯任大总统的民国年初,曾下令逮捕陆定与许多其他同盟会会员,其中共十三名会员被杀害。陆定被曹汝霖、张一鏖等人营救而幸免于难。

陆定是国民党,也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陆定经同乡翰林汪洵之的推荐入度支部就职,这一待就是二十多年。陆定的晚年境遇不佳,本对陆小曼的二次婚姻非常不看好,在与陆小曼、徐志摩定居上海后,日渐消瘦,加之本身就患有糖尿病,于1930年因病逝世,享年仅57岁,葬于宝山县江湾镇。

吴曼华,小名梅寿,出身名门,多才多艺,有深厚的古文底蕴,更擅长工笔丹青,是陆子福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当时少有的知书识理的女性。本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吴耔禾的长女,上祖吴光悦,曾任清代江西巡抚。

显赫的家族背景让吴曼华的一生小心翼翼,从《曼华女士小史》这本资料里发现,她的家人簌六山房主人曾经评价过她说:“生而韶秀曼丽,且聪慧绝伦,妙解音律,笙笛皆其所长,兼工棋,诗词清丽可诵。”

嫁给陆子福之后,先后生育了九个子女,其余八个均不幸早夭,对此陆家父母十分痛心,只有排行第五的陆小曼幸存,其中曼字就是取自母亲的名字。由于陆子福与吴曼华得子不易,所以视陆小曼为掌上明珠。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从小对陆小曼十分看重。2. 冰雪聪明的少女

回往前尘,提及旧事,诉不尽人间百味,解不开愁情离殇。只是那百媚千娇,让人回味,引人伤心!

陆小曼,民国时期芬芳的红颜,灿烂明媚的女子,她笑靥如花,芳名流传至今,她的美丽笑靥中沉淀着动人的传奇人生。老上海的繁华和颓唐述不尽陈年往昔,却时时盼着新艳的故事。

陆小曼出生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是大城市的姑娘。优裕的家庭条件让她受到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出生在这样有钱有势的家庭,父母又是中年得女,可以说是把小曼快要宠上天了。

小曼幼时在上海的幼稚园度过,因为机灵漂亮,非常招人喜欢。6岁那年随母亲从上海到北京,与父亲一起生活,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

繁华的上海和老城北京有着很大的不同,她非常喜欢这座古城,喜欢古老的城墙,如同千年的智者述说着隐隐尘世,像悠长婉转的曼妙女子灵灵弱弱的音长。

陆小曼的母亲吴曼华对小曼十分严厉,她按照上流社会对淑女的要求教育陆小曼,既要求她严守礼教,又让她学习上流社会女子应该具备的礼仪知识。陆小曼自幼所受的教育和后来的发展都是朝着贵妇、名媛的标准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她不像林徽因那样,被教育成做个改造社会的职业女性。两人最初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她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消极应世,贪图享乐,玩世不恭;后者积极向上,人格独立。虽然陆小曼的行为似乎比林徽因更激进、更果敢,可那只限于爱情,她从不关心社会,只关心自己。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陆小曼多才多艺,她善工笔画,而且有着深厚的古文基础,既是一代才女,又是一代名媛。陆小曼的母亲教育她遵守礼教,规范行为举止,督促她学习,亲自教她画画,也正是由于母亲督教于她,她对母亲还是有几分畏惧的。

母亲不在的时候,也有小朋友偷偷趴到窗前引她出去玩耍,伶俐的小曼一个会意的眼神,支开仆人逃之夭夭,惹得仆人们追着她的脚步四处奔走。但是没过多久,小曼就开始痴迷于诗词灵动,陶醉在丹青的静美之中。

陆小曼从小就非常机灵。民国初期,袁世凯专政,当时受波及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活得小心翼翼的。陆定每天都带着党章去上班,一天,父亲刚想去上班,陆小曼却对父亲说:证章证件不要带在身边,今天还是取出藏起来好。果不其然,陆定刚到部里,就受到了检查,被带到警厅软禁起来。当晚,大批警察包围陆家,他们开始对陆小曼进行审问,原以为可以从孩子的口中套出真话,哪知陆小曼却不慌不忙,在淡定自如的对话中救出了父亲。

当时警察问陆小曼:“你爸爸的书信都藏在何处?”陆小曼回答:“爸爸的书信、公文都放在办公室。”警察又问:“私人信件呢?”陆小曼反问道:“不是都被你们翻出来了吗?”警察吃了瘪,不再继续追问,没过多久,陆定就被保释出来。当时的陆小曼只有九岁,已经有了忧患意识。从那之后,父母更加珍视这个孩子,觉得她冰雪聪明,是全家人的福星。

陆小曼在最好的学校受教育。7岁的时候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9~14岁的时候就读于北京女中。

老北京的北长街上有个161中学,它的前身是建于1913年的北京女一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初创建之时,这所学校的课程表就有国文、日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体操、生物、劳动、图画、音乐、修身、历史、地理、国术等,真正做到了中西结合、知识全面。陆小曼就是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读书的。

儿时的陆小曼很是调皮,常常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次,父亲因此事气得暴跳如雷,狠狠打了她一顿,从那之后她才逐渐懂事起来,认真读书。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生在富贵之家,是陆小曼的幸,也是她的不幸。显赫的家境,叱咤商场与政界的父亲,出身良好的陆小曼自带优越感、荣耀感,她充满了自信。在父母给她创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下,她变得骄奢任性、清高自负。儿时和小伙伴们玩耍,有玩伴丢下她,她就会有一种被抛弃、被轻视、被愚弄的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很长时间都无法摆脱这种情绪。类似的事情让她很难与人推心置腹、和睦相处,变得更加任性、骄纵,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其实,做父母的除了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开阔女孩的见识和视野,帮助她树立远大的理想。陆小曼虽然有倾国倾城之貌,才华横溢,却没有什么人生理想,甚至一生都未独立过,这也可以说是她这一生的遗憾和悲情基调。

陆小曼的父母给了她他们所期望的一切,只是忘记了赋予她独立的性格。陆小曼的父亲在外做官,母亲吴曼华手把手教陆小曼作为名媛的言谈举止和内涵方面该具备的特质。站立行走的时候亭亭玉立,回眸一笑百媚生,谈吐得当,举止大方。以至于后来人们提到陆小曼的时候无不赞扬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别具风韵,都夸赞她说话聪明、好学、有才情。除了外在培养,吴曼华还非常注意女儿的内在培养,亲自教授她丹青笔墨、古文诗书,才使她有如兰的气质,沁人心脾。

小曼的成长似乎冥冥之中超乎寻常的顺畅,每次上天有意眷顾一个人时,都会赋予她一段传奇,一段不可思议的故事,让她的生命青藤爬满墙头,留给后人回味。  第二章 艳压群芳:静如花映水,动似柳拂风1. 校园里的“第一美人”

人生如戏,自被抛入红尘,便要接受红尘洗礼,狠经一番打磨,经历诸多人和事,才能成就自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寻找那个属于自己的点,到最后却发现,我们追求的,不过是内心的那一块净土,没有哪个点可以成为永恒。

时光如梭,慢慢老去的,越陈越香的,逐渐成熟的,都在时间里静静地变化着。等发觉的时候已经是物是人非或大放异彩。女子都是这样蜕变的,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一朵美丽的娇花,最后凋零在时空中,不着痕迹,细细品味,只留下丝丝清香。

女人如娇花,再艳丽也短暂,能够留住的只有记忆。小曼如同一抹红霞,那么耀眼,一眼万年,收藏于心中。有她出现的地方,关于美丽的记忆便留存下来,夕阳下,忆当年,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子,如同朝霞一样走进自己的生命,又不留痕迹地离开了……

午后的黄昏,躺在长藤椅上,烧一壶热水,品一杯香茗,听一首梵音,望着庭院中的繁花绿景,叹一声“美人如花开”。

民国初年,禁锢女性数千年的封建枷锁渐渐被松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言论被推翻。很多上流社会的高官富商已经预见这一趋势,纷纷将自己的子女送到外国人办的贵族学校里读书。

陆定也决定将自己的宝贝女儿送到类似的学校里。那年,陆小曼才15岁,正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娇花,就被父亲送入法国人办的北京圣心学堂学习。

圣心学堂由基督教会创办,是中国最早的由基督教教会创办的女子学校,它的教规非常严格,而且开办了英语、体育、钢琴、油画等现代课程,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教育范畴。

北京圣心学堂的学费高昂,并非普通人家的孩子上得起的,多半是北京军政界部长级别的小姐才进得去。曹汝霖的女儿当年也在圣心学堂读书。

入学之后,女孩们会取时髦的英文名字,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有非常优雅的举止和良好的社交能力,这些都是为日后女孩们嫁得好做准备。

北京是个大城市,更是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民国初年经历的时代变化和革新呈现出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态势。上流社会的人开始逐渐接触、学习外国文化,尤其是女子,逐渐走出“三从四德”的文化思想的禁固。这些女孩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被锁入深闺,终日绣花。她们有机会接触时代前沿的文化,有机会学习英文、法文、钢琴、油画;有机会接触不同思想、教养良好的年轻人。

陆定为了将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名媛,不惜重金。当时北京政界部长一类的小姐有很多在圣心学堂读书,陆定想让自己的女儿受到和她们一样的良好教育。陆小曼的很多要好的姐妹都在圣心学堂读书,所以她在这里度过的时光还是很愉快的。

陆小曼性格外向、活泼,她非常喜欢这个外国人办的学校,在这里,她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天性。她的聪明、活泼、机灵、善于表达吸引了很多年轻的小伙子,他们对她唯命是从,她却趾高气昂,一副高高在上的公主姿态。每个女孩都有属于自己的花季,懵懂、感伤、热烈,可小曼似乎没有,太多的人把她捧在手里,宠她、惯她,所以不是极端的宠,她几乎无法感知。

16岁的陆小曼成绩优异,很招人喜欢,生性活泼,这个学校就是她的快乐殿堂,也是她施展才华的地方。她精通英文、法文。她能弹钢琴,擅长画油画。曾经有个外国贵宾来到圣心学堂参观,当他走到学生作品陈列的长廊时,突然被一幅山水油画吸引了。

这位外国贵宾看到眼前的画作如同邂逅老友一般,这幅画作的气韵、格调、底蕴、色调,形神兼备,给人一种“山为德、水为性”的感觉,西方人是很难理解数千年中国绘画文化的历史的。那幅画深深打动了外国贵宾的心,他激动地问陪同人员:“这幅作品是你们学校的学生画的吗?太不可思议了。”陪同人员回答道:“是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希望您予以指正。”外国贵宾笑着摇了摇头,说道:“这样的画,我怎么好意思指出错误呢?笔力苍劲,上色明暗得体,非常好。”接着又赞叹道,“这幅画属于西式油画,却到处彰显着中式风范和意境,没想到竟是出自一位学生之手,实属难得。”随后,外国贵宾提出恳求,希望可以收藏这幅画。

得知外国贵宾对这幅画大加赞扬,陪同人员很高兴,立刻把这件事反映给校长,校长看到自己学生的作品得到了这样的认可,非常自豪,当然愿意成人之美。可外国贵宾坚持付200法郎的报酬,校长拒绝,但最终盛情难却。这幅画作就是出自陆小曼之手,也正是因此,让她成为圣心学堂最出色的中国女孩,一时间名声大噪。

在圣心学堂,她的光环无处不在。在她的身上,既有上海女孩的聪明机灵,又有北京女孩的端庄贤惠。一时间,她成为学堂里最受欢迎的女学生,那些外国人都称她是“东方美人”。中国的男学生们称她是“校园皇后”,她那校园“第一美人”的名头算是名副其实。

每当陆小曼到剧院看戏或逛公园的时候,人们就会看到一个林黛玉般羸弱的女子走进人们的视野。她眉目如画,身形单薄,娴静淡雅,唇红齿白,让人一见便难以挪开眼球。2. 文墨熏染下的丽人

庭院幽静,院子里,一道倩影静静地映照在梧桐树下。那银铃般的读书声,在院子里回荡着。池塘里的鱼儿吐着一连串的泡泡,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蜻蜓不时地在水面上探着小脑袋,亲吻着平静的湖面。鸟儿在枝头唱着欢快的乐曲。在如此静谧的美景之中寄情山水,岂不逍遥?

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千古佳作,流传至今。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热爱诗词,母亲是状元的孙女,知书达理,才思敏捷。李清照的一生前后世差距颇大。小曼和李清照虽然相隔好几个世纪,可她们却拥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容貌上乘、颇具才情的女子,同样拥有着让人心酸的经历。

古代才女蔡文姬、李清照、柳如是、上官婉儿,无一不是名垂青史、受后世大加赞赏的才女。她们的诗词流传至今,似乎应了那句话,“自古红颜多薄命”,她们的命运似乎充满了曲折和磨难。

才女的命运似乎总是那么坎坷,不禁让人惋惜。女子的诗词大都清新婉约,总是触动着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们或柔情蜜意,或相思成灾,或愁肠流露,或黯然伤怀。万花丛中一点绿,不同的风格,不同视角的情感,总让人产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倍感难得。小曼读着这些流传千百年的佳句,感受着她们内心的百转柔肠,悲欢离合。

书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人们经常说知书明理,多读书不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更能教给一个人诸多道理。把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装在自己心里,目的是更好地生活,不再重复古人曾经犯下的错误。

父母希望将小曼培养成名媛,让小曼饱读诗书,增长见识,做个不普通的女子,做个值得骄傲的女儿。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切都将不复存在。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这一刻,未来无法预知,历史也不能重来。那些千古留名的人,是那么让人羡慕。小曼欣赏那些已经逝去的才女们,虽然她们早已香消玉殒,魂归故里。可是每当小曼看到书上的句子时,总是深深被她们的佳作所吸引,静静陶醉在她们所描述的画面之中。

中华文化五千年,多少文人骚客留下辉煌的篇章,中国文化是那样的璀璨。文人在学素养的同时,还领悟了很多人生道理。把古人总结的经验、教训装在心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再重复古人曾经犯过的错误。

人生虽然不过短短数十载,但是她们所留下的诗词歌赋却代代流传下来。一首好诗,是一个意境,一段故事,一声轻叹,将每个懂她的人定格在某个时间里细细回味……

踏上人生的旅程,总会出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阶段。当你迈出一只脚想要向前时,就再也回不到上一个路口,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小曼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她想要成为可以被历史铭记的奇女子。

小曼生活的那个年代,中国的大部分人还秉承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在古代,有才情的女子岂是寥寥?她们的诗词更是万古流芳,可那个年代,女子是何其卑微?命运总是和这样的女子开玩笑。痛苦和折磨伴随着她们,她们想挣扎,却挣脱不了。在那个年代,有才华就是女子的罪过,无知的女子才算得上贤良淑德,才不会受人指责和诟病。别院深闺,针织女红才是女子该过的生活。循规蹈矩,三纲五常,遵守俗礼,才能避免被世俗之剑所伤。民国时期,风雨飘摇,上流社会仍然那么安逸。名门闺秀在受到中国文化熏陶的同时,也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

小曼和过去的才女已经有着本质的不同,她不仅精通钢琴、擅作油画,更崇尚西方自由的思想,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她的内心,早已种下反抗旧社会风气、为自己而活的种子。

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不但给小曼带来了美的享受,更对她进行了灵魂的洗礼。养尊处优,西式教育,娇惯任性是名媛的天性,但正是因为她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她们也是悲哀的。如同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怀揣美丽的梦想,如同误入凡尘的孤星,只能将内心的火焰和寂寞轻轻埋葬。

自幼的娇生惯养让小曼不愿意按照别人的意愿去活,她不拘于世俗,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内心,奔向自己想过的生活。在女儿柔情的世界里,太多的诱惑和困扰让她挣扎过,而她,最终选择了跟随自己的内心。

很多人都说她太过分了,太过随心所欲,埋怨她任性、蛮横、自私,可她似乎全然不在意,成长给了她痛,更给了她一次次的蜕变。成长的点滴一直在影响她日后的抉择。生活总会给人太多的选择,表面上炫目的生活却暗藏着折磨,总是有那么多的无法预料,谁都不知道向前踏出一步之后,迎接你的会是什么。也许是光明无限,也许是万丈深渊。那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一直伴随着她前行,让她无所畏惧!3. 社交场上的机智翻译官

其实从现代人的审美观来看,陆小曼算不上特别美,但在民国时期,她却算得上是风姿绰约,是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了。陆小曼可以说既是美人,又是才女,她就像一只耀眼的花蝴蝶,飞到哪儿,就会惊艳哪儿。

似乎幸运女神总是光顾这个本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孩。她在圣心学堂读书的时候,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需要一名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德才兼备的女孩从事接待外国使节的工作,一时间,他的部下犯了难。

偌大的北平,找个漂亮女孩容易,可是找个精通英、法两国语言的女子就有些难度了。只好把范围定在了北京颇具规模的西式学堂里。外交总长的下属最先来到圣心学堂,找到校长说明了来意,校长开始进行全校范围的征集。突然,下属们看到了陆小曼的履历,非常高兴,直接把陆小曼举荐上去,总长顾维钧对这个才貌双全的女学生也非常满意。

这可把陆定夫妇高兴坏了,他们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锻炼女儿的机会。就这样,年仅18岁的陆小曼经常被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舞会,而且担任随行翻译。她时而落落大方,时而风情万种;时而高贵典雅,时而风姿绰约。没过多久,她的芳名就响彻了北京城。

陆小曼是个聪慧、机警的女孩子,而且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当时中国国力颓废,列强不断入侵,常有外国人出言不逊,对祖国不敬,陆小曼虽然只是个弱女子,可她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圆滑将对方说得哑口无言或心悦诚服。

陪同外宾看文艺表演的时候,有个外国人看不懂京剧,出言不逊:“这么糟糕的东西,咿咿呀呀不知道唱的什么意思,还敢放到舞台上表演!”陆小曼心中虽然愤懑,但却面带礼节性的微笑,回敬道:“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特色的节目,只是你们看不懂而已。就好像普通的中国人欣赏不了法国歌剧《茶花女》那样,建议你们多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就自然知道戏曲的精妙之处了。”可能是感受到了陆小曼话语中的怒意,又或是意识到自己言辞上的不当,外宾开始面带歉意地看着陆小曼,继续观看表演,体会中国戏曲中的文化底蕴。

在社交的过程中,陆小曼不卑不亢,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众人的眼球,她则放肆地展露着自己身上的光芒。三年的外交翻译生涯让陆小曼的人生起点高了同龄人一筹。虽然在很多人眼中她的年龄还太小,但她在工作中表露出的机智幽默却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一次,法国霞飞将军在检阅中国仪仗队时,发现仪仗队动作不整齐,便奚落道:“你们中国的练兵方法大概和世界各国都不同吧。”陆小曼只感觉自己的心被人狠狠戳了一下,她羞愧难当,可又不甘心认可对方的奚落:“没什么不同,只是因为你是当今世界的英雄,大家看到你不由得激动,所以动作没法整齐。”陆小曼机智的回答让霞飞将军不再纠结于仪仗队步伐的不整齐,而是很高兴中国人竟然这么欢迎自己,从那之后,法国霞飞将军对中国的好感度倍增。

还有一次,在一个重要节日的宴会上,前来与会的都是身份地位很高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孩子。宴会很热闹,没人去约束这些孩子,所以他们便在宴会场上嬉戏打闹起来。正当孩子们兴致冲冲地拿着气球玩的时候,有的外国人却借着酒劲去点中国儿童的气球,气球的炸响吓得孩子们大哭起来,搞恶作剧的外国人却戏谑道:“中国的孩子都这么胆小,还真是和他们那句‘无头鼠辈’的成语相得益彰。”说完便开始捧腹大笑。

正在喝酒的中国家长们看到这个场景,非常气愤,但是在这种场合下,他们必须以大局为重。平时在家里,孩子是他们的掌上明珠,可是现在,却只能碍于面子强忍着不作声。陆小曼对外国人的行为很是气愤,其实刚才气球爆炸的时候,那些外国孩子也被吓得够呛,甚至直接钻到了妈妈的衣裙下面。那么大的声音,孩子怎么可能不恐惧呢。陆小曼笑着回敬了外国人一句:“看,你们外国的孩子,胆子也不怎么大吗!”

这下,轮到那些嘲笑中国孩子的外国人目瞪口呆了。他们自知理亏,硬生生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中国的父母都暗暗感激陆小曼,陆小曼却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继续玩自己的。

陆小曼在工作中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周围人的赞许。就连顾维钧部长也曾说过:“陆健三的面孔,一点儿也不聪明,可他的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么漂亮、聪明。”陆定听到部长对自己女儿的肯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4. 社交舞会上的焦点

陆小曼虽然姿容姣美,经常出现在社交场合,可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个喜欢浓妆艳抹的妖艳女子。她打扮得雅致素净,留着短短的齐耳直发,随便梳在耳后,和女学生没什么两样。

她是那样的清新淡雅,犹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芙蕖。胡适曾赞扬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郁达夫赞誉她是“一位曾震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诗人徐志摩则诗意氤氲——“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眼光里漾起心泉的秘密”。刘海粟回忆自己第一次看到陆小曼的情景:当时从天津乘船来上海,闲来无事逛到甲板上看海景,正好陆小曼也在凝眸远眺。此时,在茫茫大海上,这位女子站在甲板上,衣袂长发随风飞舞。刘海粟当时就惊呆了,他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形容她的美丽,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画笔去勾勒这个美人,简直是惊为天人。良久,他才缓过神来,对身边的朋友说出这几句话:“从各个角度来看,只觉得她的风度姿态无一不合美的尺度,如作写生画,全是可取而难得的材料,惜乎没带画具,想来只有‘衣薄临醒玉艳寒’七字略可形容一二了。”

陆小曼的干女儿何灵琰是这样描述她的容貌的:“她是一张瓜子脸,秀秀气气的五官中,以一双眼睛最美,并不大,但是笑起来弯弯的……她很少用化妆品,但她皮肤莹白,只稍稍扑一点粉,便觉光艳照人。她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别具风韵,说出话来又聪明又好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再见到一个女人有干娘的风情才调。”

她就餐坐姿不怎么端正,可在她干女儿的眼中却如病西子那般别具风韵:“干娘有胃气痛的毛病,所以养成一只脚踏在椅子上抱膝吃饭的习惯。这当然不是一种好习惯,也显得没有礼貌,但是干娘娇怯怯的好像西子捧心,别有一种风韵。”

只要是有陆小曼出席的晚宴或聚会,她就会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圣心学堂就像是她的专属舞台。在北京社交界的熏染之下,再加上她的聪明伶俐和极高的天赋,陆小曼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大家闺秀,已然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意识。通过几年外交翻译生涯的磨练与塑造,陆小曼终于从璞玉被雕琢成了珍宝。

舞会上少了她,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很失望。只要她一出现,男人为之倾倒,女人视其为效仿的对象。她已经不再是校园里那个高傲的公主,见过上流社会大场面的她已经有些圆滑世故,明白什么时候要热情,什么时候要冷淡,什么时候要拒绝,交际场上的潜规则她早已了然于心。

社交场合成了陆小曼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她常常和那些年轻、彬彬有礼的男士一起跳舞,也常常受到众人追捧、簇拥,她非常享受这样的精彩生活。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既吸引人眼球,又让人自惭形秽,她精力充沛,常常在舞池中舞到忘我的境界。

在时而轻柔时而热烈的音乐声中不断摇曳。乐队的奏鸣,七彩的光线、浮动的暗香、俊男美女、奢华的衣饰,都让她陶醉其中。活跃在政坛的父亲为她提供良好的家庭出身、雄厚的资金后盾,以及让人望其项背的舞台和空间,可以说成为名媛所要具备的条件她都具备了。此时的陆小曼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刚满20岁的陆小曼已经有了“南唐北陆”的盛赞。

外交翻译的生活把陆小曼打造成了社交界的明星,她本人也喜欢热闹、刺激的生活,喜欢这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前脚未出闺阁内,名声已到华堂前”这首打油诗最初是贬义之意,是苏轼嘲笑苏小妹:“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但是对于绝代红颜陆小曼而言,她也是“前脚未出闺阁内”,但不是“额头”,而是“名声已到华堂前”。

连陆小曼自己都没发觉,家中的访客开始络绎不绝,那些青年才俊、达官显贵经常出入门庭。一开始她还能恭敬相迎,但是没过多久,她就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客套应酬,开始躲入闺阁,醉心于诗书。  第三章 宿命:无奈的错相逢1. 轰动京城的婚嫁

陆小曼19岁时,很多世家子弟、达官显贵便开始上门提亲,但是对于陆定和吴曼华来说,自己的掌上明珠怎么能轻易许给别人,经过千挑万选,都未能找出一个称心如意的。

此时的陆小曼对于爱情其实还很懵懂,她无所谓自己将来要嫁给谁,一切交由父母做主。王庚比陆小曼大八岁,江苏无锡人,出身官宦家庭,和陆小曼算得上门当户对,只不过到了王庚这一代,家道中落。

王庚从小就是个安稳懂事的孩子,没有丝毫纨绔的性子,一心想要复兴门楣,所以他一直在发奋读书,中学的时候就读于清华大学,后来就读于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学位,后转入西点军校攻读军事,成为陆军少尉。王庚回国的时候,中国各路军阀正值混战期,一时间,学识渊博的王庚受到各方势力的青睐,都想将其纳入自己的麾下。王庚也成了名门望族理想中的佳婿。

而王庚呢,他是个有野心的人,但无奈家道中落,此时的他需要一位中西融通、娘家财力雄厚、社交网络广播的太太帮助自己开拓视野。而名媛陆小曼需要的是一个能带给自己富足生活的丈夫,这桩利益均等的婚姻其实是水到渠成的。

经小曼的寄父母唐在礼夫妇介绍,王庚前来议婚。吴曼华对眼前这个气宇轩昂、谈吐不凡的年轻后生非常满意,立刻商量结婚事宜。从订婚到结婚还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在吴曼华看来,王庚现在虽然没什么钱,但日后必定有大作为。结婚的费用都是陆家出的。地点是金鱼胡同的海军联欢社,排场之大轰动了京师。前来参加这场婚礼的女傧相就有九位,有曹汝霖的女儿、章宗祥的女儿、叶恭绰的女儿、赵椿年的女儿和几位英国小姐。

那天,海军联欢社大门都快被挤爆了,中外来宾数百人,可以说是场面十足。虽然是受父母之命,可小曼自己也是应允了的。对于王庚,这个看起来十分完美的男人,她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去拒绝,可内心之中又似乎有些怅惘,两人相识的时间太短了,连对方的脾气秉性都没摸清楚,那种陌生感让她很不踏实。

如果此时的陆小曼还是三从四德的旧式女人,肯定能心安理得地接受长辈们的安排,觉得一切都无可厚非。可受了新思想影响的小曼却开始反问自己内心的想法,注重感觉。然而那一点点朦胧的感觉并未让她做出清晰的判断——比如两人先相处一段时间。

在那个时代,很多少女根本不懂什么是“爱情”,小曼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时期,受新思潮的影响让小曼处在觉醒和未觉醒之间。表面上才子佳人的良配,实际上却是互不相知的陌生人。

那些仰慕陆小曼的人开始醋意大发:王庚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分,可以得到这样的佳人?唉,人家家世好,才貌双全,就这么被他捡了便宜。有人不怀好意地说:“谁知道是福是祸呢,现在说什么都还太早。”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没想到这句不经意的话竟然成了真。

也许嫁给王庚这样学识渊博、抱负远大的男人,她只要在背后做贤妻良母就可以了,外交部的工作是不能做了,她不能抛头露面,否则丈夫颜面无存。那个时候,有本事的男人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妻子藏在家里,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安分守己。可这种日子,是陆小曼想要的吗?2. 婚后的失和与忍耐

如果说结婚的时候陆小曼并没有太多的想法,那么婚后的枯燥生活就让她有些按耐不住了。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容貌登对,门当户对,似乎是天作之合,但性格的不和却让原本应该甜蜜的婚姻痛苦不堪。

结婚时候的大场面和父母为她择的良偶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过了蜜月期之后,陆小曼就发现自己过得很不快乐。从前众星捧月的日子没了,更多的是失去自由后的痛苦和对丈夫的失望。

王庚在美国待了很多年,喜欢按西方的工作方式行事,做事一丝不苟。什么时间工作、什么时间娱乐,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苛,可以说是个尽职尽责的军官。

每周一到周六是工作时间,绝不娱乐,每天早出晚归,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就是看书、吃饭、睡觉,根本不会带着娇妻去游山玩水,而是把她放在家里空守寂寞,他的行为刻板到常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到了周末,他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去博妻子欢心。

在陆小曼的心里,王庚就是个榆木疙瘩,不懂半点儿风情。王庚对工作的痴迷胜于美人,他每天坚持早起,平时不喜欢参加聚会。在外人眼中,他就是个好军官、好公民、好男人,几乎每个人对他的印象都非常好。当然了,王庚所做的一切无非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为了自己将来能被提升,为了给妻子更好的生活。可是他忘了,女人是需要陪的。

每天回家之后,他不是去和妻子温存,而是直奔书房,一看书就是几个小时。虽然在他的心里也非常爱陆小曼,可确实更像是哥哥对妹妹的爱,被男人宠坏了的陆小曼渴望拥有一个对自己百般呵护、百依百顺的丈夫,她想要浪漫,可他却是个不懂浪漫的人。

陆小曼越来越觉得憋屈,她需要自由,需要激情,需要放飞自我。夫妻之间性格的差异激发了二人的矛盾,他们之间越来越疏离,越来越冷漠。如果是个传统女人,不过是生生闷气就得了,内心之中还是会因为嫁给了一个进取心这么强的丈夫而感到开心。可陆小曼不是,她接受过西式教育,又涉足交际界多年,习惯了被追捧,懂得什么是快乐和飞扬,让她过笼中鸟一般的生活,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忍受的。

她希望丈夫多关心自己,希望他多分点时间陪伴自己,给自己一些呵护,她不想当个被摆在家里的花瓶。陆小曼曾经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她们看来夫荣子贵是女子的莫大幸福,个人的喜、乐、哀、怒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也难怪她(母亲)不能明了我的苦楚。”

王庚薪酬多,供养得起小曼,他以为这才是一个男人值得自豪的地方,也值得小曼的感激。可小曼并不是个愿意自我牺牲的女人,她自幼生长于富贵的环境,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她觉得即便如今生活优渥,也和从前是差不多的,所以她感觉不到有多好。

小曼的自我意识很强,她想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陆小曼的内心很煎熬,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恋爱的权力,所有人都想让她成为一个好妻子,对她指手画脚,却没人关心她需要什么。她的任性,注定了她今后会和这个旧社会发生冲突。

她不管丈夫的脸色有多难看,常常和一群小姐太太们出去吃饭、打牌、跳舞,夜生活十分丰富,她把对王庚的不满尽情地宣泄在交际活动中。她和悠闲的权贵千金、太太们整夜打牌、捧戏子,经常到了天快亮的时候才回家,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直到下午起床的时候才梳洗打扮,为夜生活做准备。她对什么都漠不关心,也没有人生目标。

虽然王庚没办法经常在家里陪伴太太,可对她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却无法理解,他常常劝她不要总是夜里出去,不然身体会受不了的,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虽然是不愿意自己的妻子抛头露面,但也有关心的因素在里面。每次听到王庚这么说,陆小曼都会大发雷霆。她告诉王庚自己在家里是多么无聊和煎熬,不出去玩如何打发无聊的时间,说到气愤之处还会恶语相讥,时间久了,夫妻之间的感情也淡了。

陆小曼是个要面子的女人,婚姻的不幸她是不愿说与旁人听的,只能借酒消愁。其实她要的不多,只是希望能有一个真心待自己的伴侣,一个安乐的家庭。终日里形单影只,有话没处说,只好在交际场中强颜欢笑。王庚的脾气也是不怎么好的,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和陆小曼发生争吵,结婚不到半年,已经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3. 夫妻失和,同床异梦

小曼生性喜欢热闹,却十分害怕孤独。只有置身于人群里,她才才能找到那种属于自己的快乐。她从小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在外交部任职,早就习惯了被人追捧的生活。笼中的金丝雀虽然惹人怜爱,可那却并不是金丝雀想过的生活。小曼绝对不想成为画中的风景,即使再动人,都显得那么不真实。

在小曼母亲的那个年代,名媛淑女秉承着几千年以来的中国传统,丈夫和孩子是女人一辈子的主题。多少女人的青春都被深宅大院所掩藏。陆小曼曾在日记中写道:“她们(母亲)看来夫荣子贵是女子的莫大幸福,个人的喜、乐、哀、怒是不成问题的,所以也难怪她不能明了我的苦楚。”

小曼的内心其实是很苦的,她的性格决定她不甘继续过母亲那样的生活。她无法忍受冷落,孤寂的生活对她而言就是莫大的伤害,会泯灭她的性格和灵动。她接受过西方教育,是新一代的名媛,她想过精彩的生活。在她看来,丈夫、孩子不应该是女人的全部,只有为自己而活,才是真正的人生。那个时代的人对女人的要求就是贤良淑德,全心全意为丈夫和家庭服务,张扬个性是不被世俗容忍的。

小曼的丈夫,王庚,每天都忙着做公务,早出晚归。少年得志的他在上流人士的心目中是个前途无量的青年。能够得到上司和社会名流的认可,与他的勤恳和奋斗密不可分。王庚对自己的要求极为严格,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求泾渭分明,一板一眼。他在别人眼中是个优秀的军官、出色的军人、好男人的典范,可他却并不是小曼心目中的理想丈夫。

王庚的事业正处在上升阶段,他觉得自己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他仍然想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在他的心里,男人只要有事业,就能让自己的妻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她也会满足于此。只是面对陆小曼这样的女人,这样的理论根本就成了谬论。

陆小曼是个个性十足的女人,她是个浪漫、热情而知性的女人,她渴望浪漫情怀,需要风花雪月的陪衬。她和王庚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她无法理解王庚的雄心壮志,王庚也无法理解她的少女情怀,一切都在慢慢疏远,越来越偏离原来的轨迹。夫妻二人的心朝着不同的方向游走,同床异梦成了小曼内心最大的痛苦。

小曼虽然也曾尝试过缓和他们夫妻之间的隔阂,可她实在意识不到自己的天性。每当她感到寂寞万分时,她都会邀请王庚陪自己去参加聚会,王庚很少同意,总是以工作忙来拒绝她。是啊,他忙,工作对他而言是那么重要,国家大事是那么重要,而她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小曼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对于这段婚姻,她十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婚姻。

而王庚,根本没有感受到自己妻子的忧伤。女人心海底针,对于枕边人的心思,他似乎永远是个局外人。女人的感情如同一堵墙,总是随着自己的心发生倾斜。女人的心思其实是有迹可循的,只是男人们不是太自信就是太大意,常常忽视身边的女人。男人总觉得事业就是一切,是自己华丽外衣,更是留住女人的资本。特别是那个年代的男人,他们很少关心女人在想什么,更不会琢磨女人的情感世界。

小曼已经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了,她的内心开始反抗,她非常憎恨那些束缚女人的封建礼教。她不想、也不会做那种唯唯诺诺、为男人和家庭而活的女人。她早就看透了她母亲那一辈人生活的无聊与无奈。她在日记中写道:“从前多少女子,为了怕人骂,怕人背后批评,甘愿牺牲自己的快乐与身体,怨死闺中,要不然就是终身得了不死不活的病,呻吟到死。这一类的可怜女子,我敢说十个里面有九个是自己明知故犯的,她们可怜,至死不明白是什么害了她们。”

多么真实的宣泄,更是小曼的内心独白。女人不应该承受这么多的不公平,是谁规定女人一定要依附于男人?世世代代的女人都心甘情愿地遵守这些,小曼更是无法理解。怎么没人愿意站出来反抗?小曼总觉得,如果自己继续这样过下去,肯定会生不如死。每天面对这样一个不懂体贴的男人,无聊地生活着,没有尽头直到死亡的那一刻,想到这儿,小曼不禁打了个冷战。

不管她的内心多么痛苦、多么悲伤,她终究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摆脱这一切。她感到自己如同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丝毫的办法,只能时不时发出几声悲鸣。没人理会,没人关心,只有越来越强烈的痛苦围绕着她。无法拥有自由,她要怎么去看美丽的天空?

两个人如同陌路,都是那么寂寞,可能王庚也是孤单的。他不知道怎么做才能走进妻子的心,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妻子拥有更多的笑容。他觉得自己只能通过更加努力的工作才能让妻子过上更加优越的生活。他要让自己尽可能满足妻子物质上的挥霍,因为他心里清楚,小曼并不是个懂得节省的女人。

认识徐志摩之前,小曼一直在消极反抗。那些和她命运相同的权贵千金小姐、太太们一起出去吃饭、喝酒、打牌、捧戏子、跳舞、唱戏,过着名媛富足而百无聊赖的生活。不过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也属于这样的生活。表面上,一切都似乎和从前一样,但实际上,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改变。婚前的小曼就一直在毫不掩饰地展示着自己,她是骄傲的公主,她喜欢受人追捧,这样的生活让她满心欢喜。她如此这般放纵自己、消磨时间。也许在她心中,这种奢华迷醉的生活就是心灵的止痛药,能减少疼痛的折磨。

她,渴望爱情,希望丈夫能给自己浪漫的生活。她想拥有自由,想一直过着少女般的生活。这就是她的矛盾,她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更何况是一个只顾事业的男人,又怎能了解她那深邃、细致的心思。

也许小曼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婚姻,因为婚姻本身就存在束缚,会限制两个人的自由。小曼却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思考这些,她只是觉得王庚跟自己不是一路人,他们无法一起生活。可她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身上的问题。她和王庚真的不适合,王庚不浪漫,没有情调,她以为遇到一个浪漫、有情调的人自己的婚姻生活就圆满了。后来她遇到了志摩,他体贴入微、富有诗人的浪漫情怀,是她真心爱慕的人,可却没想到,他们之间仍然没有完美的结局。  第四章 志摩:冥冥中自有牵引1. 浪漫诗人徐志摩

正当陆小曼和丈夫“话不投机半句多”,渴望冲出围城获得自由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民国大才子徐志摩。

徐志摩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是金庸的表兄,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金融学,三年之后以优异的成绩远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徐志摩在《给新月》中谈到发起新月社的原因时说道:“我们当初想望的是什么呢?当然只是书呆子们的梦想!我们想做戏,我们想集合几个人的力量,自编自演戏,要得的请人来看,不要得的反正自己好玩。”就这样,那个颇具盛名的文人社团因为“好玩”而成立了,住在北京石虎胡同的徐志摩是其中的精英,其中还包括很多日后有名的文豪:胡适、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等,吟咏啸傲。

徐志摩家境富裕,曾就读于国内家塾、硖石开智学堂、杭州府中学堂、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在北大期间,徐志摩曾拜梁启超为师,而且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在剑桥大学那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梁虽然是师徒关系,但是二人的思想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已经接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不顾世俗的眼光,舍命追求自己的理想人生,争取恋爱、婚姻的自由。

其实在结识陆小曼之前,他曾有过两段感情经历。第一段是奉父母之命和张幼仪结婚,深感和妻子之间缺乏感情。1920~1921年,徐志摩在伦敦认识了钟灵毓秀、冰雪聪明的林徽因,他觉得这才是自己理想中的伴侣——美丽、纯洁、天真、活泼。他们二人在英国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回国后,他仍然无法忘记这个清新脱俗的“林家女孩”。

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温柔贤惠、会持家,可并不太适合浪漫诗人徐志摩。为了追求林徽因,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和张幼仪离婚。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弟子,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已有婚约。梁启超得知徐志摩为林徽因离婚而且为林徽因辗转回国的事情后,曾以训教弟子为由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希望徐志摩可以再三考虑这件事,不能因为一己之私乐而让身边的人痛苦,也不能沉迷于男女情爱的幻境之中而徒增烦恼和苦痛,应该懂得看开和放下。言辞恳切,让人感动。

可徐志摩已然心意已决,所以没有如梁启超预料中的良好回应。徐志摩回信说:“我知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他告诉自己的恩师,自己并非只顾自己私乐而让他人痛苦,他只是想要跟着自己的内心走,想到灵魂驱使的地方寻找幸福。之后极洒然地写了两句话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从巴黎回来的徐志摩立刻和林徽因表白了,可满纸的情话却吓坏了年幼的林徽因:“也许,从现在起,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的自由了……当我的心为一个人燃烧的时候,我便是这天下最最幸运儿、又是最最痛苦的人了,你给予我从未经过的一切,让我知道生命真是上帝了不起的杰作。”“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忙行进的脚步停下来,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会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你说你要走的时候,我没有挽留,因为我知道,从你蹙眉的那一刻起,你早已不属于我了。我还是原来的我,可是你已经不再是当初的你了。

徐志摩的爱来得太凶猛,惊吓了林徽因,而且她也因为他抛弃了张幼仪的行为而深深自责。她没有想过徐志摩会为了她而离婚,甚至十六岁的她都不知道该对徐志摩抱有什么样的情感。徐志摩的眼神是那样的炙热,像一团烈火,又像一把利刃,让她无所适从。而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执着伤害了任劳任怨的张幼仪,所以让她不敢靠近他。

虽然不知道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但是林徽因明白,自己无法回馈他的这份感情,因为她一闭上眼就会感到害怕,那段时间,她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之后由母亲联想到张幼仪,母亲的痛苦为她的童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父亲的无情让母亲变成了一个让人难以靠近的刺猬,她竖起了全身的尖刺,却只能将父亲越推越远。在和姨娘的较量中,母亲早已丧失了自己的独有的魅力,只剩下一副充满幽怨的躯壳。没有人知道从爱到不爱要经历多长的时间,也没人知道海誓山盟最后是否会渐行渐远成为路人,但是母亲何雪媛成为林徽因面对这段感情时的枷锁,深深地扼住了她的喉咙。她无法因为自己而去伤害另一个无辜的女子,虽然那不怪她。

泰戈尔来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再次接触,但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决定和梁思成同赴美国求学。徐志摩很是沮丧,正当他因为失恋而终日颓丧之际,他遇到了陆小曼。

泰戈尔64岁生日时,京城名流排演了诗剧《齐德拉》,在协和医院的礼堂,林徽因扮演齐德拉公主,徐志摩扮演爱神,当时的徐志摩,眼中只有林徽因。那个时候,陆小曼站在礼堂门口发售演出说明书。

一位叫赵森的人事后回忆当晚:“在礼堂的外部,就数陆小曼一人最忙——进来一位递上一册说明书,同时收回一元大洋。看她手忙脚乱的情形,看她那瘦弱的身躯、苗条的腰肢,眉目若画,梳一丝不乱的时式头——彼时尚未剪发,斜插一枝鲜红的花,美艳的体态,轻嫩的喉咙,满面春风地招待来宾,那一种风雅宜人的样子,真无怪乎被称为第一美人。”陆小曼和徐志摩是一个圈子的人,他们迟早会相遇的。

其实,王庚也是梁启超的弟子,擅长交友的徐志摩没过多久就和王庚打成了一片。当时新月社的活动很多,徐志摩、胡适、王庚夫妇经常聚在一起。虽然同为梁启超的弟子,但二人的思想观念确实天差地别,王庚沉稳踏实,徐志摩动荡漂浮;王庚视工作如生命,徐志摩视爱情如生命。这也为后续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相熟相倾埋下了伏笔。

王庚虽然是个武人,却颇具文人气质,和文化圈的人来往密切。1921年成立文学研究会,王庚是早期会员,编号34号,而徐志摩的编号是93号,可见王庚资历之老。但文人气重的王庚偏偏没有文人的情怀,做事一板一眼,因此不招陆小曼喜欢。2. 胡适:可遇不可求

说起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相识,就不得不提一个重要的人物——胡适,小曼和志摩在一起可以说是胡适一手促成的。

胡适是北大教授,也是新月社的大哥,他是在徐志摩之前认识陆小曼的,而且被她的美丽动人所倾倒。他在画家刘海粟来北平的时候对他说:“你到了北平,不见王太太,等于没到过北平。”刘海粟和胡适等人去王家见“王太太”,底下人只是通报说“小姐就来”,海粟心里疑惑:我们要见的是位太太,就是还年轻,也不能称之为“小姐”啊?

其实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王庚家道中落,他和陆小曼的婚事是陆家一手操办的,下人中很多都是陆家带来的,所以一直没有改口,仍然称呼陆小曼为“小姐”。日后她嫁给徐志摩,下人也跟着过去伺候,仍称她为“小姐”。没过多久,小曼就出来了。海粟眼前一亮,心中不禁感叹:“这位女士真配叫陆小曼!”

胡适和陆小曼之间也曾有过一些暧昧情愫,只不过这段感情并未成型。

1925年5月3日,胡适把歌德的一首诗写好后送给陆小曼:“要是天公换了卿和我,该把这糊涂世界一齐都打破,再锻再炼再调和,好依着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改造过!”陆小曼回信也说:“我还有时恨你能爱我而不能原谅我的苦衷。”

1925年6月,陆小曼给胡适写英文信,其中一封上写道:“我最亲亲的朋友:这几天我很担心你。你真的不来了吗?我希望不是,因为我知道我是不会依你的。热得很,什么事都做不了。只希望你快点来看我。别太认真,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吧。最重要的,我求求你为了你自己,不要再喝了。就答应我这一件事,好吗?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呢?我还在等着呢!而且你也没有给我电话。我今天不出去了,也许会接到你的电话。明天再给你写信。——眉娘”信里的娇嗔如同小女孩一般,任谁看了都似融化了心一般。

胡适应该是对小曼动了情的,只是他不敢主动承认。胡适是有家室的。在他十三岁那年,母亲做主给他订了一门亲事,是个乡下的小脚姑娘江冬秀。而后胡适赴美学习,两人十四年未曾见面。1917年,胡适学成归国,回国之后就和江冬秀完婚。

1923年,胡适和正在杭州师范读书的同乡、当年婚礼上的伴娘曹诚英发生恋情,江冬秀得知后,“操起一把菜刀,一手搂住只有两岁的小儿子思杜(1921年生),一手拖住大儿子祖望(1918年生),顷间将刀勒向自己的脖子,对胡适声泪俱下叫道:‘你好!你好!你要那个狐狸精,要和我离婚!好!好!我先杀掉你两个儿子!再杀我自己!我们娘儿仨都死在你面前……’”胡适顿时吓得够呛,从那之后收敛了许多。其实江冬秀是个非常贤惠的女子,不仅对胡适好,对婆婆和族中子弟也都很好。

既然不能和小曼有什么结果,时不时去看望一下也好嘛。于是,胡适开始屡屡带着自己的朋友去小曼家中拜访,其中就包括徐志摩。3. 知音难觅,日渐倾心

徐志摩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授课,而且主编《晨报·副刊》,发表诗歌作品,文采飞扬,又颇具演讲天赋,惹人仰慕。此后他更作为泰戈尔访华时的翻译,陪同其在国内讲演,在民众面前的曝光率非常高,更加让人仰望。

他和张幼仪离婚之后,成了众多少女的偶像,被贴上了诸多标签:帅哥、才子、海归、教授、富二代、单身。据说,他演讲的时候,台下总有女学生的窃窃私语和仰慕者的尖叫,如同时下的明星出场一般。

颇具现代风格的诗人的演讲行云流水,充满流动的幻想,他的话语时而慷慨,时而温柔,让人不禁心波荡漾。

苏雪林回忆她见到徐志摩受邀到苏州某女子中学讲演时的情景,“记得那天天气极冷,诗人穿了一件灰色绸子的棉袍,外罩一件深灰色外套,戴着阔边眼镜,风度翩翩,自有一种玉树临风之致……他那天演讲的是什么题目,事隔多年,今已不忆,横竖不出文学范围。诗人宣读讲稿时,有一种特别音调,好像是一阕旋律非常优美的音乐,不疾不徐,琮琤顿挫,有似风来林下,泉流石上,实在悦耳极了。”

对于初见徐志摩的情景,苏雪林更是记忆犹新:“记得有一次,那些留英同学在某高级酒店宴会,座中有诗哲徐志摩,兰子约我去瞻仰瞻仰。那一晚我才认识了钦羡已久诗人的‘庐山真面’。他的形貌大概很像梁实秋先生所形容: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长长的,额角则高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异常的和谐。那双炯炯发光的大眼,却好像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永远带着迷离恍惚的神情。这正是一双诗人的眼睛。诗人虽生活于这个尘世里,他的灵魂却栖息于我们永远不知道的梦幻之乡,或什么华严世界,所以如此吧。”

可以说,单从外貌上看,陆小曼和徐志摩是很登对,再加上徐志摩的才情,以及和陆小曼精神上的共鸣——一个失恋,一个嫁错了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