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应外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8:45:46

点击下载

作者:陶磊,何桂彦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里应外合

里应外合试读:

丛书总序

我们不关心惊天动地的连环轰炸,不关心花里胡哨的矫情的噱头,也不关心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我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与中国一线建筑师形成互动。我们知道,建筑只有走出圈子,接受公众的检阅,才能找到未来。中国当代建筑的成功,正如历史告诉我们的那般,传统可以打破,规律必然遵循。既如此,中国建筑必须坚定地走当代建筑之路。先行一步的西方当代建筑固然值得学习,但是没有任何模式可以依靠。中国当代建筑的未来还必须靠中国建筑师自己来开拓。那些决心使中国当代建筑强大起来的中国建筑师们,别无他法,只能走自己的实践之路。

我们坚持多元思想,反身求己。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靠的是兼容并蓄,这促使我们胸襟开放,渴望学习和尝试,并怀疑任何事先设定的蓝图。中国当代建筑苦苦追索的结果,需要从建筑主体性出发,回归到切实可行的实用主义本身,这是由建筑发展的本质和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在此艰难过程中,我们需要谦卑地承认差距,与多样性的现代世界相互作用和融合,依靠自己的文化资源来“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改造我们丰富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建筑需要从别人身上找到好的工具、方法,同时回归到自己的文化根源上。

建筑是一个充满多重语汇的叙述载体,一个可以让心灵寄托的情绪空间。除了技艺以外,好的建筑作品凝合了技术、艺术、地域、文化、族群、思想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建筑师的个人素养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几位较具代表性的70后建筑师。虽然我们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几位建筑师个性鲜明,风格突出,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其创新的建筑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可以引起共鸣的。

为了让该系列丛书像好的建筑一样,具有亲和力,我们尝试从“点”上发力,使本书具有功能性和可读性。通过轻松活泼且系统新鲜的访谈方式,对建筑师作品进行“透视”式解读。将建筑师本人对建筑、场所、光线、文化根源、生命和行业的反思浓缩到较具代表性的建筑作品上,阅读也不会乏味。凤凰空间

序1

“里应外合”是我们特意为这本书取的名字,寓意有三:其一,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对建筑的空间特质和策略进行一个形象的描述。这些建筑拥有独特的、属于建筑本体的外部空间。这些建筑在努力解决快速发展的都市与人文内心之间的冲突,在建筑中创造了一个静态的内部世界,再由内而外展开对外部自然的对话。“里应外合”的另一层意思是:从这些项目的建筑设计到建筑内部空间的室内设计,再到建筑的外部空间的环境设计,都有一个整体的系统设计。这是一个由里而外,再由外到内的设计过程,在这里,“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完全是一件事。“里应外合”的第三层意思是对这些建筑建造过程的操作模式的形象描述。作为建筑师的我和业主代表着共同的不分你我的工作过程,从设计之初的概念讨论到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及每个施工方的筛选,再到建造中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整个处理过程,始终以最默契的方式努力着。设计“乙方”和业主“甲方”的称谓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更像是一个里应外合的联盟。业主一直用他们特有的智慧向前推进,作为房子的创造过程,我们是由里而外共同拥有的。陶磊

序2

凹舍

是专为著名国画大家冯大中先生设计的建筑,这座建筑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公共建筑,它既要满足业主的个人创作,还要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家庭成员可以在宽敞的空间中自由地行走,不受干扰地生活;这座建筑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私人空间,住宅的主人有着广泛的社会交往。除此以外,业主还要求建筑师为这座建筑设计一个私人美术馆。总之,凹舍是一个混合式的空间,既有工作室,又有公共展厅,还有居住区。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是这座建筑的全部,为了不给周边的居民及学生造成一种视觉压力,业主还希望建筑不张扬,能有一种温和的力量,能给来这里参观的人一种恬静而深邃的文化感受。为了满足业主需要,建筑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采用了“由内而外”的设计构思,从而确保了建筑的高完成度。这一思想贯穿在建筑设计及建造的整个过程中,建成的结果是,凹舍发挥出了建筑的全部潜能,有相对安静的创作空间,以及便利舒适的生活空间。这座建筑是如此朴素,但并不平庸,没有任何的外在的符号与多余的“美丽”。它有着自己特有的内在逻辑,所有的空间形成都遵循着“真实”的依据。即使是每一个细节也都如此,让人更容易感知到建筑的整体。我所希望的是,通过我们之间的对话,尽可能地挖掘建筑师对建筑所倾注的技艺和情感,从中发现建筑师以实践的方式探索建筑及都市的本质问题。我强烈地感受到,建筑师意图在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文化意识及当下价值观的前提下,去改变一些规则,营造属于东方式的人居环境,这种探索和尝试本身是难能可贵的。何桂彦凹舍1从凸到凹

基于对场所的尊重,以及对业主工作特点和特殊身份的需要,原先头脑中先入为主的“山”的构想变成了一座具有“凹”形屋顶的住宅。这样一来,建筑对周边城市起到了屏蔽作用,形成了可以预想到的巨大的场所感。在此能够看到的只有远山、天空,还有夜晚那轮明月,感受四季轮回,感受自己的存在。建筑地理位置图 图片来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网站

何桂彦:你第一次来到本溪,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基地)环境?

陶磊:一片庄稼地,(种的)全是玉米,基地的后面是一块山地。

何桂彦:如此一个地方对你会有触动吗?

陶磊:其实谈不上有多大的触动,但是与来到现场之前的想象是完全不同的。会很职业地去思考做一个什么样的房子放在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

何桂彦:看上去,凹舍和后面的建筑好像不是同时建成的吧?基地卫星图 图片来源于谷歌地图建筑鸟瞰图 摄影/冯海涛

陶磊:我们去的时候,规划早已经做了,地的后面划分为商业住宅区,但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当快完成设计初稿的时候,才知道后面是商业住宅群,还有几十层的高楼。

何桂彦:那最初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陶磊:刚接手这个工程委托的时候,想在这里建造一个给艺术家居住的类似于“山”的房子,或者说我想给他的是一座“山”而不是一幢房子。

何桂彦: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陶磊:艺术家和普通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他对于自然和自己所处的生存空间有更加宽大的胸怀。我试图做一种可以寄情于山中的空间,这并不是附会冯大中。他是个画虎的大家,其实他什么都画,也精通山水花鸟。无论从审美的角度,还是从功能的角度,他和普通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何桂彦:也就是说,在你设计这座房子之前,就考虑到了他的个性需求。

陶磊:对,当初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想到了“山”。

何桂彦:这也许来自于你的习惯性思维,没有想到过其他的构想吗?

陶磊:想到过,除了山以外,就是想基于当地地貌的特点,设计一座契合业主喜好的建筑。本溪是一个山城,就像重庆,当然尺度上要比重庆小。本溪是一个处在相对平缓的地方,顺着山坳延伸的城市。这是整个城市的基调,它以山为依托,以山为中心。于是,我就想做一个具有与山一样气魄的房子,一座心理上的“山”。院落鸟瞰渲染图

何桂彦:传统儒家文化中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你最初的构想来自于居住着本身:一方面业主有寄情山水的文化与审美的诉求,另一方面就是业主本人也是一位画虎的艺术家。陶磊:但是,当我知道后面有几十层的高楼,考虑到高层的体量和尺度的关系时,我就立刻放弃了这个想法,反而促使我做出决定,将这座建筑设计成一个“凹”形的房子。院落总平面图总平面图“凸”方案方案推敲

何桂彦: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180度的转变呢?难道你想让建筑和城市割裂?陶磊:确切地说是“屏蔽”,我想让这座建筑和城市屏蔽,我想让生活在这个房子里面的人能够彻底享受自我的世界,不受干扰地享受。基地后面即将建造的高层让我感觉到城市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中国的城市发展太疯狂,是不可控的。模型照片建筑分析图模型照片建筑照片/上人屋面建筑照片/南立面局部

何桂彦:让建筑成为都市里的“桃花源”?

陶磊: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完全内敛的、安静的空间。对于业主来说,他需要这个空间,需要一个可以创作并生活的自律空间。

何桂彦:这个纠结转变的过程花了你多长时间?

陶磊:差不多半年吧。开始着手的时候,我并不急于把方案做完。在做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沉淀,这样会给思考带来空间,最后才会有180度的转变,直到最终放弃“山”的概念。对于这个房子的功能与使用来讲,或者对这个地点来讲,它们跟设计观念的改变并没有直接联系。

何桂彦: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有没有比较艰难的时候,或者制约着设计理念的地方?

陶磊:我没有觉得有特别艰难的。一旦发现有问题,就需要赶快想办法解决,所以一切都很自然。换一种思路来解决是我做事的方式,这样的话,设计就慢慢地回到了建筑最本质的问题上来。知道业主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你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

何桂彦:转变过程中,你是如何和业主进行沟通的?建筑形态要素

陶磊:其实最早的时候,冯先生自己已经画好了房子的草图,但是这个草图最后成了一个更形象的任务书了。在这个项目的沟通上,简单地说就是“里应外合”。沟通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项目里,冯先生的儿子冯海涛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相同的年龄、相通的艺术背景,同时他是最了解他父亲的人,所以我们可以很平等、可以很自由地说出各自对该项目的看法。设计经过讨论再由他转述给他父亲并且说服他,冯海涛起到了非常好的纽带作用。因为我们有更为相近的价值观和平等的话语权,这对于沟通是很重要的。冯大中的设计手稿建筑形态要素

何桂彦:在你看来,这座建筑的场所精神在哪里?它是如何激发你的创作灵感的?

陶磊:“凹”型屋面所强化的三个“屋中院”。被凹形屋面强化的三个院宅是这个建筑中最具有精神性的空间,它给整个建筑带来的不只是院子,还有随之而来的室内空间的开放与流动性。2屋中院的当代表达

建筑被设计成内凹的方形“砖盒子”造型,屋面凹形空间向中心汇聚,与三个室内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凹形的设计让建筑整体上呈现出安宁、内敛的氛围,同时凹形屋面空间向中心汇聚,巨大的空间把整个天空全部收纳到建筑内部,暗合了传统的“四水归堂”。书院、竹院、山院的插入,使得其内部空间变得丰富而富有诗意,形成了“屋中院”,使建筑成为了一个外部严谨而内部灵动的独立世界。建筑剖切形态

何桂彦:当我想象周围的建筑全是高楼大厦,而且大多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一个凹进去的设计在视觉上会带给人强烈的反弹,还有心灵上的。

陶磊:这是我有意为之的设计结果,这种建筑造型本身会传递出一种特别安宁、内敛的状态。

何桂彦:从剖面图上看,这座建筑的院落是立体插入的?

陶磊:从设计的效果图上,你可以看到三个院子的情况,它们有三个颜色。院子之间是互动的、融为一体的,尤其是像这两个院子,最后它们融入到一个新的院落中,因为到第二层之后,就汇合成一个院子。实际上,这三个院子是一个立体的,有别于我们传统的院落。在传统的院落中,人是游走在平面中,但在这个建筑中,人们游走于一个立体的空间里面。当然,这些院落由被凹形的整体所统辖,从而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

何桂彦:传统的院落追求整体,但也强调局部的独立与分裂。建筑照片/屋中院建筑的三个内院庭院分析图

陶磊:传统的院子往往都是在平面展开,比如说北方的四合院。它们不会形成一个立体的关系。再比如说故宫,它有更大的院落,也是在平面展开的。何桂彦:这样一种设计对你来说,在技术上和形式上有哪些挑战?对当代建筑设计而言,具有普遍性吗?

陶磊:从技术角度来说,最终的结果还没有达到我所设想的最佳状态。前面也提到,我是希望这三个院子是插入到房子中间的,我想强调的是外部可以自然地、零距离地和室内空间生长在一起,所以这三个院子越透明、越纯粹,可能会越接近于这样的目的。但事实的结果还是受到了一些技术上的干扰,过粗玻璃的边框和细部还是对理想的结果造成了一些障碍,如果做到无边框、无障碍的通透,那无疑是更美的。建筑剖立面图

何桂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看,在这座建筑中,你的创作思路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还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陶磊:“由内而外”然后再“由外而内”。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内”其实是寻找建筑给人带来的真实意义,满足基本的需求和内心感受,这是建筑的本质,必须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外”其实就是表现出来的形式和手法,我一直认为设计是一个很混杂的过程,建筑的内容会导致外在的形式,外在的形式也会反过来对内容产生影响,会使你对建筑的内容重新思考。室内照片/屋中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