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明珠: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的决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16:18:38

点击下载

作者:李琼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璀璨明珠: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的决定

璀璨明珠: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设立海南省的决定试读:

前言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同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同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罔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2010年1月

一、决策内幕

●邓小平隔海远眺祖国的宝岛台湾,他联想到急需发展的海南岛,不禁陷入沉思……

●邓小平细心地交代习仲勋:把海南搞活,把海南的建岛方针转变过来,与三中全会的方针一致……

●一个大学生说:“历史上人们把海南看成是‘流放岛’,解放后人们把海南看成‘下放岛’,现在人们把海南看成‘开放岛’。”

邓小平指示开发海南

1984年2月8日,正在厦门特区视察的邓小平登上了鼓浪屿,当他隔海远眺祖国的宝岛台湾时,联想到急需发展的海南岛,他久久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

海南省史志专家邢诒孔后来说:“正是对深圳、珠海和厦门等经济特区的视察,看到特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并联想到祖国统一大业,才坚定了邓小平加快海南改革开放步伐的想法。”

此时,中央已在广东省先后设置了3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开始考虑海南开放的问题。

当时,全国各地的人民也都在关注着海南。许多人前往海南岛观光旅游。

20世纪80年代初期,词作家郑南前往海南采风。郑南迷恋上了海南岛迷人的自然风光,他感觉海南岛犹如镶嵌在祖国南海万顷碧波之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在三亚鹿回头招待所内,郑南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这样一首歌词: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

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

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

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花果遍地开

百种花果百样甜,醉你甜到心里外

柑桔红了叫人乐,芒果黄了叫人爱

芭蕉熟了任你摘,菠萝大了任人采

这首名叫《请到天涯海角来》的歌曲通过建筑工人沈小岑用甜美的嗓音演唱后,一时风靡全国。从此,全国人民的目光开始凝视海南。《请到天涯海角来》再一次热播,是在通往广东湛江的列车上,众多乘客要求列车员播放这首歌。在他们的心中,有着共同的目的地:一路向南,向南,直到海南。

海南岛优美迷人的热带风景令人沉醉,然而海南岛贫困落后的面貌却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心情沉重。

海南拥有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目前它还是那么贫困,国民生产的总产值才50多亿元,还不如内地富裕的一个县多,每一年国家都要给海南几亿元的财政补助,有些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当年,一个作家来到海南旅游,他对海南的热带风光十分迷恋。但是,当他向一个海南的干部诉说他对海南的美好印象时,这个干部却十分激动地说道:“你们这些外来人,来了又走了,看到的只是些山呀、水呀,槟榔呀,椰子呀,回去就写诗、写文章,把海南写得如何美、如何好,可你们并不真正了解海南,海南穷啊!”

作家十分吃惊地抬起头来,他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个干部。

这个干部继续说:“海南605万人口,现在还有六分之一的人处在贫困线下。你知道什么叫贫困线吗?也就是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其实,这还不算最苦的。山里的黎族老乡,有许多人家现在还是‘三块石头支口锅,一根竹竿挂衣裳。’保险公司在那里试点,有一家被火烧了,算来算去,全家财产还不足40元。”

这个干部叹了一口气,又接着说:“前些年,我在下面蹲点,我住的房东家灶上用麻绳系着块又黑又脏的猪肉,来了客就把那块猪肉解下来放在热锅上切切炒菜。他们家有个上学的孩子,只有他才能享受到用酱油冲碗清水喝的待遇……”

当时,海南的建岛方针是“加强防卫,巩固海南”这8个字。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各级领导一直把海南作为国防建设的前哨,国家投入海南的钱,多半用于国防建设。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海南,显得贫穷、落后。

改革开放初期,海南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湛江调任海南行政区区委书记的姚文绪,刚一上任就收到一份请求拨款的报告。缘由是公社改成乡镇,换牌子需要钱。姚文绪觉得不可思议,他忍不住问:“乡镇难道穷得连换一块木板牌子的几十块钱也要向上伸手?”

下面回答说:“我们实在拿不出。”

乡财政穷到如此地步,老百姓的口袋里还能有多少油盐柴米钱?

海南穷,穷则思变,穷怕了的海南一直渴望着,有朝一日把贫穷的帽子扔进南海波涛里,从此与贫困绝缘。可是,海南的发展之路,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海南区党委在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中,开始考虑海南如何发展这个问题。海南区党委向广东省委打报告,他们在报告中要求中央对海南转变建岛方针。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读完这个报告以后,明确表示支持海南区党委的意见。

接着,习仲勋又给邓小平打电话,他在电话中汇报了自己的想法,邓小平十分爽快地表示支持海南转变建岛方针。邓小平还细心地交代习仲勋:

把海南搞活,把海南的建岛方针转变过来,与三中全会的方针一致,加快海南的经济发展,重视发挥海南的作用。

习仲勋感觉到邓小平对海南的问题已经有了想法。

很快,习仲勋按照邓小平的指示,他在海南区委常委会上做出决定:

给海南“松绑”,转变海南的建岛方针。

不久,习仲勋特意来到海南,在海南召开干部大会,十分郑重地宣布这一决定。

此时,习仲勋已经下定决心把海南搞活,为此,他多次向邓小平汇报海南的情况,征求邓小平的意见。

事实上,邓小平一直在热切地关注着海南的发展,邓小平本人也从来没有忘记海南这片热土。他对海南岛是十分熟悉的。1961年,他到海南的时候,他沿着岛上的3条干线,十分仔细地把海南看了一遍。物产富饶的海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0年6月30日,国务院和广东省政府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在北京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海南地区的负责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加快海南岛经济发展的问题,总结出《海南岛问题座谈会纪要》,并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

广东省和海南区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

1980年9月12日,《海南日报》发表题为《贯彻新方针,迈开新步伐》的社论。社论号召全岛人民: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搞活的步伐,加速海南岛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社论发出以后,海南人民都意识到,海南的建岛方针转变了,全岛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了。此时,治穷致富已经成为海南人民共同的心声。

很快,海南地区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变化。农村盖新房的,买电视机、摩托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变得焕然一新。

习仲勋及时把这些情况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也感到十分高兴,他果断地说:“好!就这么干!”

没过多久,当时兼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就做出这样的指示:

调整海南岛上的军事部署,军队要支持地方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下达指示以后,海南的经济发展更快了,海南上又出现一片新气象。

在此期间,习仲勋调到中央工作,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接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

任仲夷接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以后,继续为把海南经济搞活而努力。

1981年6月7日,任仲夷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上宣布:

要让海南有更多的自主权

开发海南主要靠政策

海南要以开放促开发

此后,“以开放促开发”这句口号成为海南新的建岛方针。

1982年12月12日,国务委员谷牧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在北京再次召开海南岛开发建设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明确提出:

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主要是给政策。给海南的政策,应该比给广东和福建两省的政策还要宽。

当时,谷牧分管经济特区工作,他经常往来于各特区之间,人们都称他为“特区大使”;王震则对海南怀有特殊的感情,他曾经多次来到海南检查工作,对海南十分熟悉,他对海南的开发建设更是热心,因此,邓小平请他协助谷牧负责海南的改革开放工作。

这次座谈会结束以后,国务院组织8个部委组成工作组,工作组很快来到海南考察。

1983年年初,中央和广东省的许多领导人都来到海南岛,共同商议海南的发展大计。

当时,人们都预感到中央将要对海南采取重大行动。

1983年春天,中央先后3次在北京召集国务院有关部门、广东省和海南负责人开会,讨论加快海南开放开发的方针政策,最后形成《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

1983年4月1日,中央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以1983年中央下发的第十一号文件的形式转发全国。中央成十一号文件规定:

海南岛的建岛方针是以对外开放促进内部开发。

与此同时,中央十一号文件还宣布中央给海南下列8个方面的特殊优惠政策:

1、海南的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经国家批准,海南可以同外商合作开发。

2、利用外资项目总投资在5000万美元以下的,海南可以自行审批。

3、海南岛内的“三资”企业所得税第一、二年免征,第三年起按15%的税率征收。

4、海南利用外资项目需要进口的器材、设备、原料、种子、种畜等免征关税。

5、海南可以使用外汇留成进口海南市场短缺商品,包括国家控制的17种商品。

6、海南可以采用各种可能方式同外商合作发展旅游业,同外商合资合作的旅游项目所需进口器材、设备、物品免征关税。

7、外商和外国人来海南由海南审批核发签证。

8、海南超基数产品可以自行组织出口。

此时,中央把许多经济大权下放给海南,海南已经成为准经济特区。

中国开放海南岛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极大的轰动。

许多人通过打印、手抄的方式复制中央十一号文件。人们争相购买印有中央十一号文件内容的报纸、杂志,大家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寂寞多年的海南岛。

当时,不少人怀着无限的憧憬奔赴海南。通往海南的汽车、海轮一再加班,就连飞机也人满为患。

海南岛开始热闹起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海南热”来临了。

短短一个月内,来到海南的外商、港商考察团就达到20批。

与此同时,许多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也要求调到海南工作。

一个大学生说:“历史上人们把海南看成是‘流放岛’,解放后人们把海南看成‘下放岛’,现在人们把海南看成‘开放岛’。”

还有人说:“中央这样重视海南,海南的未来一定很美好,我们对海南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些都是海南在解放后几十年里第一次出现的“奇迹”。

邓小平看到海南岛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感到十分高兴,他兴致勃勃地说:

一个好的政策,大可以强国富民,小可以富岛富家。海南的开发和发展,现在主要靠政策。

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座谈时指出:

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

邓小平有关开发海南的想法逐步得到落实。

中央设立海南行政区

1984年5月3日,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设立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建议》。会议决定:

设立海南行政区,统一管辖海口市、琼山、琼海、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临高、儋县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及其所属的三亚市、东方、乐东、琼中、保亭、陵水、白沙、昌江县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海南行政区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一级地方国家政权机关。行政区人民政府设主席、副主席,由行政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归广东省人民政府领导。海南行政区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另行规定。

从此,海南行政区由地区级升格为副省级,设立海南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区不再是广东省的派出机构,而是一级拥有省的权力和职能的立法机构和执法政府,为海南准备建省办经济特区打下了基础。

海南行政区成立以后,邓小平继续探索着海南的发展道路。

1984年5月29日,邓小平会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默时说:

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

5月31日,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经济政策。

此时,邓小平对海南的发展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

1984年10月1日,广东省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在行政区办公大楼前的广场隆重举行。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姚文绪主持会议,广东省副省长李建安代表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致辞。

当时,《海南日报》只有包括吴秋光在内的3名摄影记者。面对这样一件政治大事,该报社领导决定派美术摄影部唯一的共产党员吴秋光完成这一任务。“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大牌悬挂的那一天,吴秋光早早就赶到了区政府办公地点,也就是现在的海南省政府办公区。他带了两部相机,一部莱卡相机装黑白胶卷,一部海鸥相机装彩色胶卷。

吴秋光后来回忆说:“对这样的重大活动,带两部相机是必须的,带黑白和彩色两种胶卷拍摄也是为了便于留存资料和发稿。”

当时,海口市海府路还只是左右车道,车辆不多,但是因为挂牌庆典是在马路边,海府路封路了。参加挂牌的有机关工作人员、军人、学生和自发前往观看的群众等,现场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十分热闹。

9时多,挂牌的队伍从办公楼里走出来,两名军人抬着“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的牌匾走在前头,后面尾随着区公署领导和广东省的一位副省长等。

此时,海南还是广东省的一个偏远海岛。

吴秋光从容地用两部相机轮换着拍了好几个镜头。

吴秋光后来回忆说:“当时,在警戒线内只有我和《南方日报》的记者在拍照。警戒线外有拍照的,但不能像我这么靠近拍摄。回来冲洗一看,几乎每一张底片都十分到位地留下了挂牌前后的场景。”

后来,这张挂牌队伍走向大门的图片成了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成立挂牌照片中最经典的一张,也成了吴秋光的一张显赫名片。很多人只要看到这张相片就能说出吴秋光的名字。

中央决定在海南建省

海南行政区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继续关注着海南地发展。

在此期间,邓小平请几个中央领导人来商议海南发展的问题,这些领导人都提出这样地建议: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邓小平又把陈云、李先念、徐向前、杨尚昆、王震等人请来,征求他们对海南发展的看法。

这时候,陈云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先念是国家主席;杨尚昆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王震则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王震首先表态,他支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徐向前对王震的意见表示赞同。

接着,陈云说:“海南的问题主要是政策问题,我赞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李先念和杨尚昆也十分郑重地表示同意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听了王震等人的发言,邓小平陷入沉思之中。

不久,邓小平指示中央有关部门加快海南改革开放的步伐。

1986年8月21日,国家计委受国务院委托发出通知:

赋予海南行政区以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计划单列。

1986年10月5日,王震来到海南考察,他重点考察了农业和旅游业。王震广泛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海南下一步开放开发的意见。

12月1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鹏来到海南考察。李鹏重点考察海南的能源、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情况。李鹏强调:

继续搞好海南的开放和开发,逐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经济结构。

接着,许士杰等人上交了有关海南发展的报告,在报告中建议:

第一,建议把海南从广东省划出,成立海南省。

第二,实行比深圳等经济特区更开放、更灵活、更优惠的政策,把海南岛办成经济特区。

第三,利用海南的各种优势,特别是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再加上政策优势,把海南办成大试验区,进行改革开放的超前试验。

第四,在海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海南与台湾和香港的合作,落实邓小平的设想。

1987年上半年,中央决定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前南斯拉夫客人时,第一次向外界提出创办海南经济特区的设想,他说: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

邓小平回想起他在1960年视察海南时,海南岛丰富的自然资源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他又接着说:

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丰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

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邢诒孔后来在谈到邓小平在海南发展这个问题上进行的探索时,他充满感情地说:

从“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到“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再到“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那就是海南岛经济特区”,体现了邓小平对海南改革开放从想法到决策再到具体实践的过程,也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

邓小平同志的3次讲话,为海南加快改革开放、建省办大特区奠定了方向。

好好发展,这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海南经济特区的亲切鼓励、殷切要求和深情期望。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实践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威力,如果对海南岛实行特殊政策,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整个海南的面貌,使海南迎头赶上,对祖国统一大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成立过程

●田纪云和谷牧当场宣布中央的决定: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许士杰任组长。

●许士杰还饱含深情地说:“我们是海南省的第一代领导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许多人都感慨地说:“海南的政策是目前中国最特殊、最灵活、最优惠的政策,海南目前是中国改革力度最大、开放度最大的大特区!”

开始筹备海南建省

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开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筹备工作。

9月10日,广州市委书记许士杰等接到通知进京。

此时,北京正是菊花盛开的金秋时节,天气十分凉爽。许士杰等一下飞机,就被接进京西宾馆。

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国务委员谷牧来看望许士杰,田纪云和谷牧当场宣布中央的决定:

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许士杰任组长。

中央要求许士杰尽快赶到海南,在半年之内完成筹备任务。

9月22日,许士杰按照中央的指示,乘坐飞机到达海口。

9月23日,海南军民在海口集会,纪念琼崖纵队成立60周年。

许士杰在这次大会上首次亮相,并在大会上讲话。

在大会上,许士杰传达了中央的决定,并且十分坚定地表达了自己要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奉献一切的决心。同时,他还希望全岛军民做好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

大会结束以后,海南筹备组立即开始工作。

此时,海南面临着单位撤并、人员调整、工作调动、家属安置等一大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省筹备工作开始得越早,就越容易争取主动。因此,许士杰和筹备组成员把中央规定的筹备组开始工作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周。他们希望尽可能地把各项筹备工作做好。

9月24日,海南建省筹备组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研究筹备工作。

9月26日,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建立海南省及其筹建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为了有利于海南的统一开发建设,决定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海南农垦和中央、广东省驻海南的企事业单位下放移交海南省管理,海南省建立由省直接管辖市县的行政体制。

海南省的机构设置作为全国省一级机构全面改革的试点,机构设置应当按照“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机构要小,要多搞经济实体”的要求考虑……

这份通知下发的第二天,许士杰和筹备组成员就用了一周的时间作环岛考察。他们踏遍了海南省的各市县和农场、企事业单位,重点考察海南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认真地商量着如何在海南搞好重点开发和成片开发的工作。

许士杰等环岛考察回来,第二天就召开海南建省筹备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海南建省的各项工作。

在会上,大家经过热烈讨论,定下六大任务,并要半年完成。六大任务是:

第一、搞好撤州、移交、升级工作,实现全岛一元化领导。

第二、拟制海南经济特区政策草案,报中央审批。

第三、拟制海南省经济发展战略,报中央审批。

第四、拟制省机构设置方案,报中央审批同意后实施。

第五、引进人才,调配干部,建立健全各级领导班子。

第六、实施应急工程,迅速改善投资环境。

接着,海南建省筹备组做了分工,有的分管一项工作,有的则分管两项。许士杰负责总体统筹工作。

许士杰经过仔细考虑,立下几条规矩:

重大问题随时商量,各人负责的事大胆负责,不要动不动就开会、请示,以免耽误时间;

每周开一次通气会,让全组成员都知道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主动配合,心有全局;

重申党的纪律,每个筹备组成员都要勤政廉政,不得以权谋私,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全省人民做好样子。

许士杰还饱含深情地说:

我们是海南省的第一代领导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职责要求我们给后人只能留下好的影响,请各位一定要将此牢记在心。

从此,海南建省筹备组及其下属的办公机构,再也没有享受过节假日和星期天。他们每天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为海南省的成立而辛勤工作。

此时,中央派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和国务委员谷牧分管海南建省筹备工作。为了抢时间,避免中间梗塞,保证各项筹备工作赶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前完成,田纪云和谷牧来回在北京、广州、海口之间奔波,协调各方面关系,亲自出面解决棘手问题,传达中央主要领导人的指示和有关情况。

许士杰给田纪云、谷牧及随行人员安排了固定的办公住处,他让中央来的人全部住海南宾馆。田纪云、谷牧住一号楼,随行人员住二、三、四号楼,海南建省筹备组办公室住五号楼。

许士杰特意将自己的住处安排在靠近海南宾馆的一间小平房里。

这间小平房原来是海南宾馆服务员的住处,条件十分简陋,但许士杰却毫不在意。这间小平房既是他的住处,同时又是他的办公室、会客室,秘书也和他住一起。

姚文绪几次要把自己的住房让给许士杰,许士杰坚决不肯。

许士杰说:“我住这里方便,离海南宾馆近,和中央来的人商量工作时也很便利。”

当时,撤州、移交、升级都是很麻烦的事情。牵扯面大,涉及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具体问题多。许士杰亲自把这项任务揽了下来,由姚文绪、王越丰协助他一起做。

许士杰经过考虑,决定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重点做好思想工作和安置工作,使这项任务得以很快地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海南农垦、中央和广东省驻琼企事业单位,也都很快办好移交手续,组建了几个大公司,把这几大块管了起来。

就这样,在许士杰等领导的努力下,全岛很快实现一元化领导,政令畅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中央给予优惠政策

在拟制海南经济特区政策草案时,田纪云、谷牧和许士杰、梁湘亲自负责,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和海南建省筹备组办公室一起起草政策草案。他们一字一句,一条一款,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当时,每个人都认识到这项任务是所有筹备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987年12月8日,有关部门在海口召开有国务院16个部委负责人和广东、海南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讨论海南经济特区政策草案的初稿。

会议在古色古香的琼苑宾馆海风堂举行。

谷牧主持这次座谈会,会上讨论非常激烈。许士杰及筹备组其他负责人配合默契,据理力争。

座谈会最终形成《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纪要》把海南希望拥有的政策草案基本确定下来,报中央审批。

1987年12月8日,有关部门在海口举行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

国务院16个部门、海南建省筹备组及广东省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新华社香港分社及香港中资集团的负责同志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海南岛地处南海前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是我国的宝岛,又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有黎、苗等兄弟民族的聚居区。把这里的经济和文教科技事业尽快搞上去,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建国以来,海南经济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南贯彻执行中央关于以对外开放促岛内开发的方针,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央和国务院最近提出,海南建省以后,实行比现行经济特区更加灵活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搞活,加快开发建设的步伐。这是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正确决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大精神的重要步骤,也符合海南有琼州海峡与大陆相隔的地理特点。

会议就有关的方针政策性问题进行讨论后提出:

海南省要紧紧把握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一步对外开放,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开发建设,兴岛富民。争取在三、五年内赶上全国平均经济水平,到本世纪末达到国内发达地区的水平,进而为赶上东南亚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而努力。

发展经济必须立足于开发利用丰富的湿热带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同时积极吸收利用外资,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结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产品水平和服务水平,积极改善经营管理,面向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朝着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外向型经济。

要结合海南实际,探索自己的发展路数,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要做好通盘的长期规划和分步骤地实施计划。先从沿海开始,搞二、三块地方,一块一块地分片开发,开发一片收益一片,切忌急于全面铺开。要十分注重效益,在发展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使群众得到实惠。尤其要认真落实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扶助民族自治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

会议还就海南利用外资问题提出建议:

海南省的经济建设,应积极利用外资,尤其要大力吸收港澳资金,并积极发展与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

鼓励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外国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与海南省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除了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资企业,采用经济特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外,其他国际上通行的经济技术合作好办法,在海南省也都可以试验采用。

海南省要积极与内地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鼓励内地的公司、企业到海南投资举办企业,开发岛内资源,发展生产、扩大出口。

海南省的国家所有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一次签约期限最长为70年,期满后可以申请续约。境内和境外的投资者可以在海南成立合营或独资的开发公司,成片开发土地。投资者开发的土地,在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内可以转让,也可用作向银行抵押贷款。

鼓励投资者在海南岛投资建设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煤矿、电站、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项目。这些投资多、回收慢、风险大的项目,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待遇可以更加放宽;其投资者,还可以同时投资举办与这些项目相关联的效益高、资金回收快的企业和服务事业。实行综合经营,综合平衡外汇收支。

海南省的某些重要自然矿产资源,报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合资、合作进行勘探开发。

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投资者可以承包经营海南岛的某些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对招标拍卖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投标;可以向海南岛实行股份制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参股。境外客商参股在25%以上的企业,可以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待遇。

在海南岛可以设立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和境外客商投资的财务公司,并适当放宽其业务经营范围。这些银行和财务公司的设立及其业务经营范围,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

中央之所以要以建省作为实现海南建立大特区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主要是考虑到海南原有的行政体制,条块分割,互相制约,成为长期以来海南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在海南解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是这样说的:

海南行政区一直是广东省属下的一个行政单位,自主权受到限制,不能根据海南本身开发建设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自己的事情。岛内的国营农场,原是中央农垦部、农业部管,以后划归广东省管,行政区基本上无权过问。原黎族苗族自治州名义上由行政区管辖,实际上由广东省直接管。许多企业是中央或省的直属单位,如石碌铁矿归冶金部管,莺歌海盐场归广东省轻工业厅管,三大林区归广东省林业厅管。这些都给海南的统一规划和开发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当严重地阻碍了海南的发展。

因此,顺利实现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发展目标,实现从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地区,到全国先进地区的超越,必然首先要求破除行政体制带来的发展障碍。

据当时在海南省委研究室工作的迟福林透露,中央决定在海南办特区的战略意图:

在中国对外开放、改革及“一国两制”中发挥作用。

发展目标之一,是20年赶上台湾地区的经济水平。

1988年1月1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

中央主要领导人参加,与会人员认真审议了《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

许士杰等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发言。

1月23日,中央原则上同意了这个《纪要》,把中央给海南的政策基本定了下来,待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完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全部法律程序后再正式公布实施。

为建省打下坚实基础

在拟制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海南建省筹备组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帮忙。

这个专家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战略与规划专家刘国光任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计量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计量分析与经济预测专家李京文任副组长,共10多人。

专家组在海南连续工作49天。他们对海南全岛做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以后,提出一份总报告和9份分报告。海南建省筹备组在此基础上做了几次修改,于1988年2月呈报中央。

最后定稿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即海南经济发展规划。确定海南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

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旅并举,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力争用20年,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明确规定:

海南建省一起步就是搞市场经济,海南的一切改革试验,都是围绕着发展市场经济而进行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提出:

1、从振兴农业开始,向精细农业进军。

2、加快工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换。

3、配套开发,建成国际旅游中心。

4、建立新的生产布局,以港口为依托,以港口城市为枢纽,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不同功能的环岛产业带。

海南建省后的实践证明,这个《海南经济发展战略》基本符合海南实际,是指导海南经济发展的一个好战略。

海南建省筹备组在拟制海南省的机构设置方案时,同样体现出超前改革的思想。他们拟制出来的机构设置方案吸收了当时最超前的“小政府,大社会”的体制改革理念,并得到中央肯定。“小政府,大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者是廖逊,廖逊当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青年助理研究员。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后,廖逊到海南参加拟制省一级行政机构设置方案,后任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消息传开后,海南呈现出“10万人才下海南”的喜人景象。这些人中间有很多中青年干部和大学生。他们奔特区而来,为创业而来。

海南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来自外地的人才呢?

1987年10月,许士杰在参加党的十三大期间,他特意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到海南的用人政策。许士杰用洪亮的声音当场宣布:

海南实行全国最开放、最灵活的用人政策。海南敞开双臂,欢迎五湖四海的人才,用最简便、最快捷的办法,办理人才调动、聘用手续,并鼓励人才到海南后实行双向选择,干得好就继续干,干得不满意,可以跳槽。

此后,海南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认真落实这一政策,使各行各业短期内引进大批干部和人才,满足了海南在建省初期对人才的需求。

多年以后,海南省在全省范围内举行一次建省以来最大规模的杰出和优秀人才评选活动。结果有几十位贡献突出、业绩突出的人才被评选为杰出和优秀人才,其中绝大多数是海南建省时和建省后来海南创业的中青年人。

有一个年轻人,他原来是个运动员。海南成为经济特区以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海南。他为人吃苦耐劳,对工作从不挑三拣四,他修摩托车,种芒果……。他的吃苦精神和管理能力得到一位芒果园老板的赏识。

后来,他通过经营芒果和跑运输赚到一笔钱,自己开起了公司,成为拥有亿万资产的老板。

在海南建省初期,实施应急工程,迅速改善投资环境,是建省筹备组成员面临的最辛苦的一件事情。

当时,海口这个城市作为海南省的首府,居然没有红绿灯,汽车、自行车、摩托车、板车、行人随便走。警察主要管治安,基本上用不着管交通。

此外,海口的通讯设备也十分落后。在海口打电话很难,市面上没有公用电话,打电话都得到邮电局排队。有些居民说:“在海口,打一次电话受一次罪。”

有些人打长途电话,电话却只能接通大陆的几个城市,还经常占线,接通了声音很小,听不清楚对方的话,只好扯着嗓子喊。打完电话从电话间走出来,已是满头大汗。

此外,海口的电力资源也十分紧张。海口所有的商店,门前都有一台自备的小型发电机,整天嘟嘟作响,直冒黑烟。

当时,海口的交通设施也很落后,人们普遍感觉进出海南岛都很困难:飞机是小飞机,并且不是每天都有航班;过海是小海轮,船的班次也很少,天气稍微有些不好,船就会停止航行。

看到这种情况,许士杰和建省筹备组成员都十分焦急。发誓要在一年内改变这种面貌。为此,提出30多项有关能源、交通、通讯、水源的应急工程。用最优惠的政策,把这些应急工程承包给国内外一些前来投资的大公司,限期完成。

与此同时,为了迅速改善海南落后的通讯条件,筹备组让海口先安装200门程控电话,接着又安装5000门程控电话,新增85条省外长途电话电路,4条长途电报电路。

到1988年底,海南岛的长途电话电路已有154条,新增电话1.2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