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财务思维:人人都成财务高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06:51:19

点击下载

作者:毕一功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通用财务思维:人人都成财务高手

通用财务思维:人人都成财务高手试读:

前言

● 第1章 神奇函数:钱生钱的奥秘● 第2章 财务语言:商业活动通行证● 第3章 收入:可能的繁华泡影● 第4章 费用:有得必有失● 第5章 利润:一场辛苦只为它● 第6章 资产:希望的源泉● 第7章 负债:迟早都要还● 第8章 所有者权益:这才是你的● 第9章 复式记账:会计看家本领● 第10章 财务报告:会计的产品● 第11章 财务分析:一窥究竟之门● 第12章 风险:富贵险中求● 第13章 时间价值:岁月之美● 第14章 财务原则:有规矩成方圆● 第15章 财务估价:值多少钱● 第16章 财务预测:透视未来● 第17章 回到现实:始于足下● 参考文献前言

在中国,现在有数以千万计的财务从业人员。人们都与会计或多或少地打过交道,对他们也有着一些共同的印象,这些印象包括小心谨慎、吹毛求疵、难打交道、脱离业务等;而财务人员则认为其他部门的人缺乏合规意识、不懂财务、喜欢制造麻烦、做事随心所欲。几乎在任何一个单位,都能看到财务人员与非财务人员之间的冲突,他们似乎有着天然的矛盾。

有人发现了这个矛盾,经过思考后,机智地认为这个矛盾的成因在于财务人员满脑子“财务思维”,而其他部门的人尤其是业务人员则满脑子“业务思维”,于是提出财务人员应该学习业务思维,业务人员应该学习财务思维,好像这样矛盾就解决了。其实,哪里是财务思维和业务思维的分别,双方都是本位主义思维!在真正的财务思维框架下,根本不会有这样的冲突。

财务思维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人们对它的使用却存在一些问题。有人把财务思维理解成会计们通常表现出来或者根据其行为推测出来的思维方式,然后告诉会计们要跳出财务思维;也有人把财务思维理解成做一名好会计应该有的工作思维,然后告诉会计们要如何学习财务知识和技巧。前者将财务思维解读为存在各种人性缺点的财务们的思维,而后者将财务思维解读为财务技术的熟练高超,这都歪曲和缩小了财务思维的范畴。概念错了,必然谬种流传,不学还好,学后反而让人的脑子更加混乱。

思维,是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心智操作的过程。据此,财务思维应该是指运用财务学理论和知识进行科学思维的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会计们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带有缺陷的思维方式,也不是在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做一名好会计应该掌握的体系化知识或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心智活动,财务思维有更大的普适性。

财务思维告诉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权衡得失和趋利避害。世界运转过程中的大量活动都是经济活动,有些即使不是经济活动,也同样充满了得失判断和决策选择,但人们常常是根据本能和条件反射进行应对,其实,这些问题可以用财务思维来辅助解决。只要符合追求某一目标、并伴有得失的场景条件,都是财务思维的用武之地,都可以用财务思维来观察、分析、判断、行动、回顾损益和迭代优化。财务思维有着极为广阔的适用场景。

财务思维从哪里来?当然来源于对财务学的认识和提炼。

财务看起来很复杂。借贷、科目、分录、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等都是让人感到头疼的事情,绕来绕去似乎总不清楚。很多专业人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各种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如何填列,账做完了,却不懂背后的逻辑,忘了做账的目的;希望掌握一些财务知识的非专业人员也往往是从会计基础学起,走专业人员培养过程的老路,必然一时半会儿难得要领,尝试一阵又中途放弃,似乎财务的门就这样永远地关闭了。

财务其实很简单。一旦有了财务思维,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就能够避免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分录中去,改变“只懂做账不懂财务”的状况,真正成为财务高手;非会计专业人员就不会再执着于那些总也绕不清的分录,而是能够透视会计呈现的结果,跨过会计人员多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过程,直接成为财务高手。

多年前在大学修习会计专业时,深感会计的玄妙枯燥,曾试图在教科书之外寻找通俗一点的读物来更好地理解财务,但可惜没有找到心中期冀的那种作品。后来,自己对财务知识的理解逐渐深入,已无需再借由此道进行学习,但想到仍然有很多人在不断地加入到枯燥的财务学习中来,这种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已然成为一个心结。

纵观市面上的各类财务读物,要么是舶来品,水土有别,吸收困难;要么贯穿一个故事讲述会计知识,看似有趣,实则跟教科书没有差别;要么散文特征太浓,不成体系,知识点支离破碎......从学习资料来讲,现今的财务学习者仍然与我当年有着同样的境遇。

在大学讲授财务课时,我曾试图把对财务学的理解从规律、思维的角度更精炼概括地告诉学生,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上路,更深刻地理解和领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未对这些观点进行系统化地整理。“财务思维”四个字本身已经具备丰富的内涵,但是,人们对它的认知和解读出现了种种偏颇,甚至出现了滥用的现象,不仅让人扼腕叹息。为了与流俗相区分,强调财务思维的普适性特征,本书“画蛇添足”地将“财务思维”前面加了两个字,于是“通用财务思维”就诞生了!

本书开篇从人生函数开始,直接阐明人们生活的目标及实现逻辑,重点分析金钱函数,然后分解驱动因素,抽丝剥茧,改变常规的会计专业知识讲述模式,对会计要素和财务知识要点进行解说和阐释,使读者更好地把握财务本质,建立财务思维。

本书不是教您如何做一名好会计,如何算数和做报表,而是启发您用财务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事物,明白得失,优化决策。对于财务专业的朋友来讲,希望此书能够拓展您的思维,加深对会计的认知,并融会贯通,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更能用财务思维观察和思考世界。对于非财务专业的朋友来讲,通过此书,希望您能够对会计有所领悟,成为一个不会记账,但具备财务思维的财务高手,并使人生得到助益。第1章 神奇函数:钱生钱的奥秘一、函数化人生

函数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接触了函数的概念。那时候的函数比较简单,比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简单的三角函数等。到了高中和大学我们还学习了更为复杂的函数。函数伴随了我们很长的学习时光,在其他学科中也时常见到函数的身影。现代经济学广泛用数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大学期间学习经济学,一个个函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等。

经济学中林林总总的函数给了我们一种看似精确的感觉,但实际上往往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经济学本身存在很多假设,这些函数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发挥作用,而这些前提在现实中很可能不是这样。

我无意从数学角度探讨那些看起来密密麻麻但结果又不太精确的函数,函数背后所隐含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

函数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Y=F(X),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当X发生变化的时候,Y随之变动。比如,经济学上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将产量表示为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的函数,常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则把需求量和供应量看作价格的函数。

函数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远不止在经济学。当我们把函数这种表达方式用于更广泛的场景时,可以发现很多存在设定目标的情形都可以用函数来表达。比如,人生的目标和追求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函数,其中,目标追求是因变量,与目标实现相关的因素是自变量。关于人生的追求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一直在对其进行探索,并争论不休。

我们可以把人的终极追求综合为一个抽象、却又为中国人熟知且倍感温暖的词汇,那就是幸福。福文化源自中国人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绵长,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之一,每一个中国人心底都有着强烈而真挚的对“福”的追求,这一点在我们过年张贴的春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对幸福的追求是跨越国界的。“人类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这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留下的名言。既然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我们就可以把“福”或者“幸福”作为因变量,而一个人感到幸福或认为自己有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财富、权力、健康、自由、相貌、社会地位、声誉、子孙后代、家庭、学历等。

当然,幸福也可能远远不仅于此,在《求求你,表扬我》这部电影中,范伟扮演的农民工对幸福的解读是这样的,“幸福啊,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着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他穿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看来幸福无处不在!

既然很多东西都可以跟人的幸福相关,那么幸福就像一个多元函数,不同人、不同性别、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的变量构成和大不有所相同。不过,我们仍可以根据一些人类共同的追求大致用函数来表达幸福:

Y(幸福)=F1(金钱)+ F2(健康)+ F3(家庭)+ F4(权力)......+Fn(学历)

在这个幸福函数中,幸福就是金钱、健康、家庭、权力等变量的函数,不同的人对每一个变量会赋予不同的权重。喜欢钱或者因钱陷于窘境的人可能会对金钱赋予较大的权重,遭受病痛折磨的人可能会对健康赋予较大的权重,对家庭重视的人可能会对家庭赋予更多的权重……每个人心中都有杆儿秤!

当我们进一步观察幸福函数的各个变量时,会发现每个变量又有着自身的影响因素,比如,健康与很多因素相关,那么健康本身也可以构建一个健康函数,它可能受作息、饮食、基因、医疗水平、年龄等第二层因素影响,即Y(健康)=F1(作息)+ F2(饮食)+ F3(基因)+ F4(医疗水平)......+Fn(年龄)。同样地,幸福函数下的其他变量也都有着类似特征,它们都可以单独又作为一个函数来看待,都有着各自的第二层影响因素。再进一步深入,这些第二层影响因素又可以作为一个个函数来看待,比如,饮食函数、作息函数、基因函数等,这些函数受第三层因素影响。

以此类推,我们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图景:人生就是函数综合体,终极函数是幸福函数,从幸福函数出发,衍生出一层又一层的函数。这些函数的数量和层级可能是无穷的,立体的,没有疆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似乎又是脉络清晰的。每一天,人们都在这些函数的驱动下生活,上演着人世间一幕幕的悲欢离合,并形成了纷繁的人类社会。二、金钱函数

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的幸福函数不尽相同,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人人需要的,每个人的幸福函数里面都不可能缺少它,那就是金钱!正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金钱的追求史。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金钱的追求表现出了不同形式。金钱是一种价值载体,凡是承担价值载体功能的物品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金钱。在远古社会未出现“交换”这种活动时,我们可以把人们采集的植物、种子和捕猎的动物、鱼蚌看作金钱;物物交换出现后,我们可以把用以交换的“物”看作金钱;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后一般等价物出现,我们可以把一般等价物看作金钱;货币出现后,货币则成了名正言顺的金钱。在这个过程中,植物、动物、奴隶、布匹、粮食、陶器、土地、珠宝等一应物品都可以看作金钱,对这些各种各样“金钱”的追求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旋律。

人类追求金钱的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原始社会,部落之间存在着类似蔬果换兽皮之类的活动;原始社会后期,个人之间的物品交换已经比较常见,《诗经》中有青年男女借集市创造接触机会的描述;在封建社会的很长时间里,卖烧饼的武大郎这种个体户广泛存在,并有着专业的商人从事物品的贸易流通;17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随后,公司成为人类社会中的最为典型的追求金钱的组织,此外,也同时存在一些非公司制的企业形式,比如个体工商户、有限合伙企业等。微观经济学、管理学、财务学都以企业为研究对象。

企业出现以后,追求金钱成为更光明正大的事情,经济学家们甚至旗帜鲜明地宣称“不赚钱的公司是不道德的”,不赚钱就违背了企业的基本使命。那么,怎样才叫赚钱呢?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股东)来说,赚到的钱与投入的钱相比,数值越大就表示越赚钱。赚到的钱与投入的钱之比称之为“权益报酬率”,因此,权益报酬率最大化就成了其理所当然的目标。接下来,让企业投资者最为醉心的话题就是:如何让权益报酬率变大?回到我们提到的函数思维,那就是哪些因素影响权益报酬率,怎么做才能提高权益报酬率呢?

这个问题在100多年前曾经困扰了一个叫法兰克·唐纳德森·布朗(Frank Donaldson Brown)的年轻人。1912年,当时的布朗还是美国杜邦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他向公司管理层做出了一个报告,主题是“用公司自己的钱赚取的利润”,这个报告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是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告诉了老板怎样才能用自己的钱赢得更多利润,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权益报酬率的问题。他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拆解为三个因素:1、公司的生意有没有盈利;2、公司资产利用效率如何;3、公司债务负担如何。这个神奇的分解函数一出,在场者顿时眼前一亮,心里也豁然开朗了,原来想要赚钱只需在这几个方面做好文章就行了!从此以后,布朗开始跨专业地参与公司财务,人生也像开了挂一样,迎娶了白富美——杜邦公司创始人的堂孙女。1937年至1946年间,布朗成为了通用汽车的副董事长,住着有40多个房间的大房子,成了妥妥的富一代。

布朗毕业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则是在康奈尔大学读的工程学,这两个专业都是跟财务毫不相关的专业。布朗在那个时代就已经跨专业地参与公司财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业财融合”案例,看来现在流行的“业财融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后来,布朗的分析方法被杜邦公司采用,也为其他企业广泛借鉴。由于布朗的分析方法源自杜邦公司的实践和总结,因此,也被世人称为“杜邦分析法”。至今,杜邦分析法仍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所采用,并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财务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

杜邦分析法用公式表述为:权益报酬率(ROE)=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代表生意有没有盈利,资产周转率代表资产利用效率,权益乘数则代表债务负担情况。这个公式意味着,若想提高用自己的钱赚取的利润率,可以通过提高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加大债务率来实现。炒股的朋友可以打开任何一款炒股用的软件,F10项下都可以看到权益报酬率这个指标,有些还可以看到这个指标的分解,而这个指标的分解就是按照杜邦分析法进行的。

杜邦分析法的诞生是以企业作为分析对象的,那时候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远不能与今天相比,财务和金融活动也不像今天这样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一百多年来,杜邦分析法这个神奇公式一般仅仅被用于企业经营,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家庭、个人或者其他非正式注册的组织也可以看作一个经济主体,杜邦分析法适用于所有经济主体,对于个人财务管理当然适用!

杜邦分析法作为分析如何使财富快速增长的工具,既然适用于所有经济主体,我们不妨给它起个更为通俗的名字—金钱函数,用函数表达为:Y(钱生钱)=F(收益率,周转率,负债率)。

用函数表达与用传统的杜邦分析法表达有什么区别呢?杜邦分析法的拆解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和分析现象的工具,可以让我们理解结果背后的原因,而函数的表达式则告诉我们:若想实现钱快速生钱的目标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它提示我们要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关注函数右侧的驱动因素。这就像一个古类人猿从站立着打量世界转为拿起工具准备投入到劳动中去。一个经济主体若想快速提升财富,就要从收益率、周转率、负债率三个角度着手。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为简化讨论,不考虑交易费用):

情形1:老王在2017年8月花100万元自有资金买了一套房子,一年后以120万元卖出,那么老王的权益报酬率(ROE)为20%,如果以130万元卖出,则权益报酬率为30%。可见,房屋买卖差价越大,老王自有资金收益率越高。

情形2:老王在2017年8月用自有资金50万元做首付,并贷款50万元(利率6%)买下一套房子,一年后以120万元卖出。房屋买卖差价为20万元,扣减借款利息3万元,共赚取17万元,老王所投入资金的收益率为34%,即权益报酬率为34%,远大于没有负债情况下的收益率。可见,通过负债能够提升自有资金的收益率。

情形3:老王在2017年8月花100万元自有资金买了一套房子,半年后以120万元卖出,然后用120万元买了另外一座城市的房产,半年后又以130万元的价格卖出。老王开始投入了100万元,在一年时间内买卖两次房产,共赚取30万元,那么他的权益报酬率为30%,比情形1高出10%。可见,提高周转率可以提升自有资金的收益率。三、三者必有其一

2018年4月,碧桂园的“高周转”一夜之间在朋友圈刷屏。碧桂园一周之内连发三份由总裁签署的内部文件,要求提高加大三四五线项目周转速度,对设计速度、报建速度、供货速度都做了相应要求。随后,陆续有其他房企也提出了“高周转”战略。面对这一现象,大家反应各不相同,有设计人士吐槽连夜出图过于辛苦,不够人性;有经济学者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房企形成了压力;有吃瓜群众担心过快周转影响房屋建造质量;有行业人士认为房企资金链紧张,高周转是为了加快资金回收......其实,这个现象容易理解,周转率是我们前文提到的金钱函数的三大因素之一。在收益率和负债率没有更多空间的情况下,提升周转率不失为一个办法。

不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不同,权益报酬率有着较大差别,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也会呈现不同特征,但权益报酬率背后无一不是由收益率、周转率和负债率三因素所造就。

贵州茅台2017年权益报酬率为32.95%,销售净利率为49.82%,总资产周转率为0.47,负债率为28.67%;美的集团2017年权益报酬率为25.88%,销售净利率为7.69%,总资产周转率为1.16,负债率为66.58%。茅台的权益报酬率高出美的7个百分点,三大影响因素的比较情况如下:

茅台的销售净利率高出美的42个百分点。销售净利率表示每销售1元钱可以产生多少净利润,若想提高净利润,要么提高售价,要么削减成本费用。像茅台这样的白酒企业,定价能力较强,通过提高定价来提升收益率,进而提高权益报酬率是比较合适的。

茅台的资产周转率比美的低0.69,资金周转情况弱于美的。资产周转率反映的是销售额与总资产的关系,即一块钱资产带来的销售额是多少,它代表着公司资产产生收入的能力。通过提高销售额可以提高周转率,而提高销售额的一个常见策略是薄利多销,而“薄利”意味着降低销售净利率,“多销”意味着提升了销售额和周转率,与茅台相比,美的2017年的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表现暗含了“薄利多销”的意味。

茅台的资产负债率比美的低37.91%,负债率越高,权益乘数越大,这意味着美的集团的权益乘数更大。权益乘数的具体含义是总资产除以股东权益,它代表股东投入1元资产能够控制的资产总量。比如,股东投入了10万元,而公司的总资产是100万元,那么权益乘数为10。股东通过投入10万元钱“撬动”了100万元的资产总量,这有些类似于杠杆的作用,所以权益乘数有时也叫做杠杆倍数。美的集团的权益乘数更大,意味着美的集团的股东通过较少的资金投入控制了更多的资产,这种做法能够使权益报酬率提高。

从贵州茅台和美的集团的对比来看,三项因素差别很大。实际上,真正分析两家企业指标优劣的时候,一般是在同行业内进行比较,跨行业比较只是让我们了解不同的行业特征。比如,电器、商贸流通行业一般来讲收益率较低,周转率较高,负债率较低;地产行业一般负债率较高,周转率较低;酒类行业负债率较低,周转率较低,销售净利率较高。

权益报酬率由收益率、周转率和负债率三大因素共同决定,当某一个或两个因素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改善时,可以通过改善三个当中的其他因素来提高权益报酬率。但是,收益率、周转率和负债率三者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的调整可能产生相互影响。提高收益率可能意味着提高售价,而提高售价可能会影响销量进而影响销售额;提高周转率可能带来品质下降,品质下降会增大质量成本,从而降低收益率;提高负债率会带来债务成本的上升,从而降低收益率,同时,负债的提高还会带来资产增加,并影响周转率。

企业的经营活动都是在为改善金钱函数的三大因素而努力。引进人才、研发新产品是试图提高收益率和周转率,降低存货、减少固定资产投资是为了提高周转率,促销、控制成本是为了提高收益率,融资是为了提高负债率……

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也处处有着金钱函数三大因素的影子。买彩票等博彩行为是为了获得一本万利的高收益率,在股票市场快进快出是为了高周转率,借钱买房投资是运用了高负债率。证券业的朋友常常戏谑地说自己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说明他们收益率很高,但周转率很低。“我月入3万,怎么会少你一个鸡蛋!”北京一位煎饼摊大妈和顾客争执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这位大妈走红。卖煎饼收益率可能并不高,但周转率却极高。2004年至2019年连续十六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充分显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但实际上农业工作是收益率和周转率双低的工作,当然,由于农业生产的特征和耕作习惯,农民也不太可能通过提升负债率来提高自己的权益报酬率。

当把金钱函数加入时间和风险这两个因素并扩大到更广泛的场景时,我们会发现它可以解释很多纷繁复杂经济活动。车间的热火朝天、路上的车水马龙、酒桌的推杯换盏、会场的激烈争论、无形的资金流通,都是在受金钱函数驱动,要么为了收益,要么为了周转,要么为了负债,三者必有其一。这个函数对经济活动的透视就像禅师面对江上过往的船只、江边熙攘的人群,只看到了名利二字一样通透。第2章 财务语言:商业活动通行证一、罗伯特·清崎的谬误

说起罗伯特·清崎,可能有些朋友并不知晓这个名字,但提起《穷爸爸富爸爸》,很多人都会表示听到过。罗伯特·清崎是一名日裔美国人,以《穷爸爸富爸爸》系列财商图书闻名于世,其中有一本《富爸爸点石成金》为罗伯特·清崎与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合著,据说此系列图书全球销量超过了4000万册。《穷爸爸富爸爸》成书于1997年,当时中国的GDP尚不足8万亿人民币,在全世界排名第七,没有加入世贸组织,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远没有今天火热,人们的焦虑感也没有那么强烈。《穷爸爸富爸爸》成了很多人的财商启蒙读物。

当时我正在读中学,一天,一位同学兴冲冲的告诉我有本书很好,他已经读过了,名字叫《穷爸爸富爸爸》。我问他这本书写的什么,他说,“书上告诉我们要买入资产,减少负债。资产就是将钱放入你口袋的东西,负债就是将钱从你口袋拿走的东西。房子是负债,不能买,要想赚钱就要创业,而不能找份工作上班。”读大学时有一次在图书馆里翻阅了一下这套图书中的几本,观点和叙述方式大同小异。时过多年,与同学的这段对话仍然深刻地印在我脑海里。

后来,这位同学似乎在有意无意地践行着《穷爸爸富爸爸》的理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上海都工作和居住过一段时间,虽然有机会买房,但一直没有买,而是让钱生钱,购买了各种理财产品、股票。后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投入了创业大军之中,坚持了一年多后以失败告终,重新加入了打工的行列。

中国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轰轰烈烈的行情为很多人提供了财富快速增值的历史机遇,从房地产得到的财富远甚于工作薪酬和做小生意获得的收益。甚至有人喊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是否买了房子”,网上有一则段子把这个现象描绘的淋漓尽致:

北京人小张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热的浪潮中,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卖掉了祖上传下的一套鼓楼大街四合院,凑了整整30万元去出国淘金。背井离乡的小张在国外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外语、送外卖、摆地摊、住贫民窟......吃了各种苦,受了各种罪。一晃30年过去了,小张已变成两鬓斑白的老张。念想着该落叶归根,老张带着辛苦攒下的100万美金(折合人民币600多万元)回到北京。“衣锦还乡”后,便想把自己当年卖掉的祖传四合院买回来,结果一问中介,挂牌价8000万元,老张刹那间崩溃......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商业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极大释放,各种商品短缺,供应远远不足,下海创业、做生意大概率会成功;时至今天,社会商品和服务极大丰富,供大于求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部署,对普通百姓来讲,离职创业大概率会失败。“创业致贫”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罗伯特·清崎刚开始提出房子是负债的时候,在美国也掀起轩然大波,受到很多专家和民众抨击。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很多房产大幅降价,但房主还要为之支付物业费、房产税、保险等,房子似乎真的成了负债。随后几年,房价又经历了大幅回升,房子好像又不是负债了。那么,房产到底是资产还是负债?

实际上,房子是资产还是负债并没有断然的答案,在不同的情况下房产会显示出不同的属性特征。罗伯特·清崎多次提到房子是负债,这是基于房子会把钱从你的口袋里拿走,用于支付按揭款、税费、物业费等,在房价没有上涨并不断折旧的情况下,这个观点是对的。

人们对罗伯特·清崎的观点产生争议的更大原因在于他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以及在文中对房产的举例。“资产就是将钱放入你口袋的东西,负债是将钱从你口袋拿走的东西”,从这个概念来讲,按揭购买一套房产,确实会不断地从你的口袋中把钱拿走。但是,如果过去十年,你真的把房子当作负债而避之唯恐不及,则会丧失一波财富机会。

相信罗伯特·清崎不可能把较长时间内保持升值的房产当作负债看待。从他本人的财富来源看,房产投资也是一个重要渠道。罗伯特·清崎试图用简单通俗的方式对资产进行定义和说明,以方便人们理解,但语言本身存在局限性,同时接收方又没有能够理解其含义。人们认为他关于房子的观点谬误,其实是书中传递的信息出现了问题——并非观点错误,而是语言谬误。二、财务是门商业语言

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可以表达思想,沟通交流,它的形式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演讲家的精彩陈词、歌唱家的美妙歌声、师长的谆谆教诲、情侣的甜言蜜语、朋友的饭后闲谈,都是语言在发挥作用。语言能够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媒介,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大家对语言有着共同的理解,使用同样的词汇代表同样的含义。我们牙牙学语时,妈妈指着跑过来的一直小狗说,“小狗!”然后我们就知道了这只动物是“小狗”,我们对“小狗”这种动物就有了共同的认知。当人们再说到“小狗”时,我们就不会把猫之类的其他动物当作小狗。但是这只是汉语中“小狗”的意思,当“小狗”这个词出现在其他语言中时,就可能成了另外的意思,在不同语言体系里同一个词的含义可能是不同的。

据统计世界上现存有5000多种语言,另外还有很多语言文字已经消失了,比如哥特人和玛雅人的语言文字。这5000多种语言之间如果没有翻译,是很难沟通的。

财务是商业活动的语言,只要我们都遵循同样的规则,就能通过财务语言读懂不同企业、行业、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况。就像一个中国人,只要懂得英语,到了任何一个英语系国家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而不需要相同的国籍、信仰、生活经历。同样,一位中国的会计师通过看财务报告也可以理解美国公司的经营情况,我们的财务语言是非常相近的。

2016年是中国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标志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进一步与国际趋同,意味着中国企业可以使用更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全球企业对话。

财务语言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晦涩难懂,但如果有人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一些词汇,在信息接收方看来更是无法达意了。最近我在审计师的调整底稿里面看到一个“品叠调整”, 20来年的财务生涯,竟然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词,咨询几位师友,他们表示也没听说过,在茫茫网络上搜索竟然同样没有一个合理解释。遂咨询审计师是否写错,他竟然煞有介事地给出了解释,我怀疑审计师们为了职业安全而故意设计了这样一个词汇。

财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与其他语言一样,对所描述的现象和要表达的意思有一个“编译”的过程。为了描述商业活动,财务人员需要把企业众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杂乱的原始数据归纳管理,加工成财务信息,用财务语言重新表达。财务语言所描述的内容,就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业活动。财务描述商业活动时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些载体就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而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进行加工、整理的规则和工具可称为会计方法,就像一门语言的语法。

财务语言体系下的经营活动“编译”完成后,除了在特定场合监管机构有相关规范要求外,财务人员还需要巧妙地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而不能全用专业术语,这样才能起到语言的沟通作用,不然对方就无法准确领会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像罗伯特·清崎所说的资产和读者理解的资产存在差异一样。财务部的很多数据和报表经常让人觉得望而却步往往就是因为大家觉得专业术语太多,无法读懂。平时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财务人员报告中的各个专业术语其他人员似懂非懂,其他人员阐述自己的业绩时,所使用的“利润”、“费用”之类的概念又常常让财务人员听了摇头。

明代赵南星《笑赞》中有则笑话:“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去了。”财务语言中的专业术语就像秀才口中的“烟多而焰少,请损之”,让没有经过专业学习的人无法理解,最后也就无法实现交流和交易的目的。

在日常沟通交流中让财务语言通俗化、可理解化,是财务人员的天然责任。业务人员无法理解财务语言不能怪业务人员,就像财务人员不懂产品研发不能怪财务人员一样。华为公司曾发起过财务四化建设,其中就有“财务理论大众化、财务语言通俗化”。财务人应该检讨自己是否把会计语言说得足够清楚,写得足够明白,这是会计人员传递自己专业价值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财务工作才更容易得到认可。

当然,非财务人员也应掌握基本的财务语言,这样即使财务人员不能用通俗的方式表达,自己也可以看个大致明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曾经说过:“所有从事经济管理的人都应学好会计。”在现代社会中,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会计的人如何去管理经济、经营企业,甚至管理自己的家庭。有关资料表明,经济管理所需信息的80%来自会计。

财务语言还是商业活动的思维工具,掌握了这种思维工具,我们就可以更清晰地界定一项经济活动在财务意义上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恰当的决策和行动,比如,当我们对“资产”的理解与罗伯特·清崎同频时,就不会再纠结于房子是资产还是负债之类的问题。

当不同国家、行业、企业、专业的人都能把财务资料基本理解后,财务语言就使得商业世界实现了更彻底的“车同轨,书同文”。掌握了财务语言,也就等于拿了一张商业世界的通行证。三、一元钱的旅行

小学有篇课文叫《我的旅行》,课文用拟人的写法,讲述了一个豆瓣从豆芽筐子到一口锅里,又到盘子里被一个小孩夹起送到嘴里,经过食道、胃、小肠、大肠仍完好无缺,然后被小孩排出身体的历程。小豆瓣最后庆幸的说道,“就这样,我在那个小孩的身体里白白旅行了一趟”。

经济活动中的金钱只有流动才能产生价值,流动和交换使金钱变得更多,更丰盈。而金钱停止流动,就可能出现“一栋房变成一张床”的悲剧。财务中的会计工作就是记录金钱的这个“旅行”过程。

小明是个二年级的学生。某个周六,为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小明决定去尝试一下勤工俭学,于是拿出自己储蓄的0.5元钱,并向妈妈借了0.5元,以每张2角的价格采购了5张《中国日报》。小明拿着这5张报纸到地铁口处,吆喝着:“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买份报纸吧!”可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埋头看手机,不再看报纸。一天下来,小明只卖出了3张报纸,每张价格1元。第二天,小明又把剩余的2张报纸卖了出去,获得了2元钱。

回顾下这个过程:1元钱先被小明从家里拿出,然后在报纸批发点变成了5张报纸。第一天结束后,变成了3元钱和2张报纸。第二天,2张报纸卖出后变成2元钱,加上第一天的3元钱,小明投入的1元钱最终变成了5元钱。这个过程就是1元钱的价值旅行。

有一天,一名老太太来到银行柜台前,要求取出存折上的2000元钱,取出后,老太太把钱数了数,看了又看,然后交还给银行柜员要求存回去。柜员不解地问:“为什么刚取出又存回去呢?”老太太说,“这是别人还我的钱,我取出来看下有没有假的!”财务人员记录和关注的是价值的变化,而不是实物的流通,与这名老太太不同。

回到小明勤工俭学卖报纸的事情,如果我们把小明看作一个经济主体(财务专业术语叫会计主体),会计上是如何记录的呢?

1、小明将1元钱投入到卖报纸的经营活动中,其中0.5元是自己的,属于“所有者权益”;另外0.5元是向妈妈借的,属于“负债”。在采购报纸之前,小明手里有1元钱,是他的现金“资产”。“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是相等的。表2.1 期初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2、小明用1元钱采购到5张报纸后,1元钱不复存在,变成了5张报纸的存货“资产”,每张报纸采购价格是0.2元,资产总额是1元钱。“所有者权益”和“负债”没有变化,还分别是0.5元钱,小明的“资产”仍然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表2.2 采购报纸后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3、周六小明卖出3张报纸,获得3元钱“收入”,3张报纸的采购“费用”是0.6元,“收入”减去“费用”为小明取得的“利润”,共2.4元。利润属于小明所有,因此“所有者权益”增加2.4元,共2.9元。小明对妈妈的“负债”仍然是0.5元,“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相加为3.4元。同时,小明手里有3元现金和2张报纸,每张报纸的进价是0.2元,他持有3元现金和0.4元存货,“资产”共3.4元。此时,小明的“资产”还是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表2.3 周六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表2.4 周六的利润表 单位:元

4、周日小明卖出剩下的2张报纸,取得“收入”2元,采购报纸的“费用”是0.4元,“收入”减去“费用”是小明当日取得的“利润”,计1.6元。该利润属于小明所有,“所有者权益”又增加1.6元,共4.5元。对妈妈的“负债”不变,仍然是0.5元。小明手中已经没有报纸,只有5元现金“资产”。资产总计保持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相等。小明周末两天共取得“收入”5元,花费采购“费用”为1元,取得利润4元。表2.5 周日的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表2.6 周日的利润表 单位:元表2.7 周末两天的利润表 单位:元

小明最初投入的1元钱经过两天的价值旅行后变为5元钱,而不像小豆瓣那样“白白旅行了一趟”。金钱在经营运转中能够得到增加,这就是经济活动的魅力所在。

前面我们用财务语言记录了小明卖报纸项目的整个经营过程,展示了其财务状况的变化和销售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就是会计的六大要素。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都可以通过这六大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和反映。六大会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对其他会计要素产生增益或损耗的效果,就像中国的五行文化中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克制化。

六大会计要素之间永恒存在这样的关系:(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收入-费用=利润

学习财务语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可以简明扼要地把复杂的经济活动以类似投影的方式展现出来,使人一览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貌。财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即是按照财务语言的规则,通过对经济活动和事项进行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和记录,将其装入会计要素的六个“筐”内。掌握了会计要素的含义和相应规则,就等于把握了一座房子的框架结构,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分解、细化,房子里的一面面墙壁就出现了,各种色彩和装饰也逐步呈现了出来。

金钱函数的三大驱动因素即是由会计要素构造而成。收益率是利润与收入之比,周转率是收入与资产之比,负债率用权益乘数表示,是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比。充分认识和理解六大会计要素后,就可以知道各种经济活动对哪些会计要素产生影响,产生何种影响,进而又对金钱函数的三项因素如何发挥作用,并最终影响金钱函数的结果。第3章 收入:可能的繁华泡影一、认识收入

打麻将有句话,叫做“有碰才有杠”,如果把“让自己的钱快速生钱”看作“杠”,那么收入就是“碰”。有了收入才可能有利润,才会有收益率和周转率。如果没有收入,收益率和周转率都将为零,当然也无从快速地生钱。(一)何为收入

根据2017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以下特点: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营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例如,玩具厂生产玩具并销售,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商业银行对外贷款,建筑公司修建房屋等。

明确界定日常活动是为了将收入与利得区分,非企业日常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不能确认为收入,应当计入利得。

2、收入是与所有者权益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从而带来资产增加。例如,超市销售商品会收到现金,带来了现金资产的增加。不过,经济利益流入有时是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比如,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本100万元,这100万元会带来企业的现金资产增加,但这不是收入,而应该是所有者权益。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不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流入不是收入。例如,企业向银行借款1000万元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但并不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因为钱是银行的,企业因此承担了还本付息的现时义务,这就不能确认为收入,应当确认为一项负债。(二)五花八门的“收入”

按照从事的日常活动在企业的重要性,可将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如超市销售商品、保险公司签发保单、软件公司开发软件等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实现的收入,例如,工厂出售闲置的原材料、对外转让专利技术等。

主营业务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企业就是靠这个赚钱的。企业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一些下脚料、价值很小的副产品,就不是它的主要赚钱来源,而是其他业务收入,但它跟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有关系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都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都是收入。

不同行业的企业获取收入的业务来源不同,比如,超市取得销售收入、物业公司取得劳务收入、银行取得利息收入、电信公司取得信息服务收入等等,这些不同业务来源的收入都是收入。从六大会计要素来看,都可以装到“收入”这个筐里。就像去菜市场买菜,可以把买的菜一股脑儿装到菜篮子里。

主营业务收入可以不只一项,这取决于企业对经营范围的设定,比如,银行的利息收入是主营业务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同样是主营业务收入。网站的广告、游戏、直播都可以产生主营业务收入。

收入应当是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守株待兔”成语中一头在树上撞死的兔子,对于农夫来说并非通过日常活动形成,不符合收入的定义,应该看作利得。《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利得”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这类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计入“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另一种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这类利得是企业非日常活动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涉及到的会计科目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计入“营业外收入”的利得主要包括:

1、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处置利得。指企业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价款和报废固定资产的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扣除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清理费用、处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无形资产出售利得,指企业出售无形资产所取得价款扣除出售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出售相关税费后的净收益。

2、罚款收入。指对方违反国家有关行政管理法规,按照规定支付给本企业的罚款,不包括银行的罚息。

3、政府补助。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型资产或非货币型资产形成的利得

4、盘盈利得。指企业对于现金等资产清查盘点中盘盈的资产、报经批准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与关联方交易除外)。指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大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费用后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金额。

6、因债权人原因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它主要是指因债权人单位变更登记或撤销等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

7、债务重组利得。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间的差额。

8、企业合并损益。合并对价小于取得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利得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业务在特定情况下的处理。

利得与收入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为日常活动,“守株待兔”中农夫捡到兔子属于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但如果这位农夫还经常打猎,在狩猎过程中可怜的兔子被追赶地晕头转向,撞树而死,那么这只兔子对农夫来讲就成了主营业务收入。二、收入实现了吗

中国中铁(601390)2018年4月13日晚间公告,公司及16家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中标广州市轨道交通十三号线二期及同步实施工程总承包项目。项目总工期54个月,合同金额179.85亿元,约占公司中国会计准则下2017年营业收入的2.61%。企业公告发布的这类重大业务合同是不是收入呢?这就涉及到了收入的确认条件问题。

企业的收入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不同收入来源的特征有所不同,其收入确认条件也不一样,如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租资产等。一般而言,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收入的确认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是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者负债的减少;三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

上述标准比较抽象,会计准则中有更明确的规定。企业应当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约义务,即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是指能够主导该商品的使用并从中获得几乎全部的经济利益。显然,中铁公司发布的重大合同公告尚未履约,不能立即确认收入,收入尚未产生。

业务特征不同,企业的收入实现也有区别。手机套餐通常会有明示的或非明示的期限,电信公司提供服务后,一般是对客户按月或某一个固定期限收费,电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这类关系就属于“在某一时段内履行履约义务”。电信公司应当按照对应时段内的履约进度确认收入,比如,8月份应向张三收取手机费100元,那么这100元就可以确认为该月收入。水电气的供应商也都有类似特征。

更为常见的商品交易一般与电信公司提供服务的方式不同,对企业来讲,属于“在某一时点履行的履约义务”,需要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的控制权时确认收入,当有下列特征时,可以认为客户取得了商品控制权:

1、企业就该商品享有现时收款权利,即客户就该商品负有现时付款义务。

2、企业已将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拥有该商品的法定所有权。

3、企业已将该商品实物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实物占有该商品。

4、企业已将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客户,即客户已取得该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

5、客户已接受该商品。

6、其他表明客户已取得商品控制权的迹象。

我们平时见到的商品买卖行为,多数属于这类交易。商家向消费者销售手机、衣服、玩具、首饰,一般是当场钱货两清,商家可以立即确认收入。有时候商家不一定能够当场取得现款,比如,服装公司向批发商发货,约定3个月后付款,此时服装公司仍可以确认该项交易收入实现,因为已经符合了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的特征。

实际中经常出现更为复杂的交易形式,比如捆绑销售、买一赠一、折扣销售、附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附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代理销售、附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售后回购、预收款销售等。另外,客户对价款的支付也可能多种多样,可能一次性支付款项,也可能分期支付;可能支付现金,也可能支付其他资产;可能是固定价格,也可能是可变价格。这些都是在收入确认环节需要考量的因素。三、真假收入

收入是经济主体财富积累的源泉,没有收入,就不可能有企业利润增加、个人财富增长,这个逻辑非常简单直观,任何人都能够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收入经常被人有意或无意地利用。

一家创业公司在游说风险投资人进行投资时,往往会编制很漂亮的收入增长曲线,以期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商业计划书上展示的美妙前景能否打动投资人,往往决定了引入投资的成败。投资人全力说明自己的收入预测可靠真实,意向投资人则瞪大眼睛希望能发现其中的漏洞和疑点。无论如何,在当前来看,未来的收入都是基于很多假设下的推演,至于将来的结果以何种形式呈现仍然是充满未知,最终的大概率事件是眼前PPT上的收入展示仅仅是一厢情愿。近年来中国创投圈火热地上演了无数次开始满怀希冀过后却一地鸡毛的大剧,恒大与贾跃亭的FF、董小姐与银隆的故事尤其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家上市企业为了“市值管理”,除了讲故事外,也经常需要在收入上大做文章。“故事”构建了情怀、远景,让人满怀憧憬地去眺望远方,但故事的真伪及演化往往首先通过收入显示端倪。券商的研报、专家的投资建议、股民的股票分析,都会将“故事”与收入进行关联对照,以期推断“故事”的可靠性和未来的可能。一些上市公司也往往会利用人们的这种思路来“管理”收入,进而影响人们的预期和股价。从已经发生的上市公司造假案例来看,其中很多都与对收入的操纵有关。如,以丰补歉地调剂不同会计期间的收入,用鱼目混珠的手法混淆收入与利得之间的分别,通过“包销”、库存转移等夸大收入,以特定交易安排虚构收入等,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收入造假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手法不断“创新”。

有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能会夸大自己的收入水平。有的人是为了面子希望让人高看一眼,有的人是为了在婚姻感情中获得对方认可,有的人希望以此证明实力来吸引更多资金支持......不过,也有人纯粹是因为对未来估计得偏于乐观而高估了收入。一些年轻人在买房时按照自己当前的收入上限来考虑目标房源和未来的按揭贷款金额,并乐观地认为以后收入还会增加,实际上未来的经济环境和个人收入很可能是一种波动状态,这类自我夸大收入可能会使自己在特定情况下陷入困境。

为避免人们对收入产生误解,会计准则的制定者煞费了苦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规则的调整。政府补助一直是我国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主要是由于很多地方将上市公司视为具有独特融资功能的“聚宝盆”,能充分体现其招商引资业绩,因此常常对上市公司大加关照。在监管部门与地方、上市公司不断博弈的过程中,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规则也几经调整,其中2017年5月10日的修订最为引人关注。2017年以前对于政府补助,在会计上是最终计入“营业外收入”,2017年之后,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按照经济业务实质,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支。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计入“其他收益”后,就成了营业利润的一部,实际上也是一种收入,代表着企业的经营情况,而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计入“营业外收入”,则意味着这是一种利得,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处理方式能够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政府补助的实质。

一个小伙子通过啃老每月得到的大笔钱财如果被美化成收入,会让姑娘们高估其赚钱的能力,同样,如果父母因为小伙子为家庭赢得了很多利益而每月拿出一大笔钱财给他,姑娘们却还认为他是在啃老,同样也会低估其赚钱的能力。这两种情况都会产生误判。

收入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做出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准则对企业收入的确认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同行业有着不同商业模式和经营特征,会计处理不可能规定一刀切的标准,而是留给了企业一定的专业判断和自由裁量的空间,但别有用心的企业则往往利用了这个空间,故意吹出一个个五颜六色的收入泡泡,这些吹大的泡泡就像肥皂泡不能在空气中存在太久一样,破灭只是时间的问题。避免被收入泡影冲昏头脑的关键防线就是牢记一点:不能最终变成钱的收入都是假收入。四、斜杠青年“斜杠青年”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