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庭终端开发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16:52:20

点击下载

作者:刘修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家庭终端开发教程

智慧家庭终端开发教程试读:

前言

当前正处在一个“网络无处不在,万物皆可互联”的新时代,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正逐步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家庭的概念开始真正地得到应用,通过无线技术逐步实现了由一个控制器对多个家用电器和家居设备的控制,同时还将物联网、安防、影音、医疗保健和监护、远程教育、社区服务等功能涵盖进来,以实现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居住环境。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于2015年7月发表了《智能终端与智慧家庭标准化白皮书》,该白皮书指出:“智慧家庭是智能终端的主要应用场所,智能终端是智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终端与智慧家庭的融合发展,是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并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

2017年9月25日,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海尔展出的互联互通的智慧家用电器,将“未来生活”由概念转化为现实,将人类带入了集健康、智慧、节能于一体的智慧家庭3.0时代。

由于智慧家庭是新兴行业,市场上急需一大批智慧家庭终端开发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更好地推动智慧家庭产业快速发展,促使中国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编者结合自身从事智慧家庭终端开发的实践经验,编写了《智慧家庭终端开发教程》一书。本书是高职教材《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家居》(ISBN9787111 504399)一书的升级版。《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家居》一书主要介绍智能家居产品的应用,本书在应用的基础上,提高到开发设计智慧家庭终端。

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为基础知识,第2章为智慧家庭几种智能终端简介,第3章为智慧家庭终端的几种常见硬件,第4章为嵌入式软件开发,第5章为智慧家庭终端的开发,第6章为智慧家庭终端开发案例。

本书在编写时,突出实用性,注重可操作性。在写作上尽力做到由浅入深,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力求帮助读者早日步入智慧家庭终端开发之门。

为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内容新颖,编者参观了2017中国智慧家庭博览会(5月18日~5月20日),2017上海国际智能家居展览会(9月5日~9月7日),并到广州、深圳、杭州和长沙等地深入到智慧家庭科研团队、生产厂家,亲身体验智慧家庭终端开发的全过程。自2015年9月确立图书选题到完成书稿,本书历时三载,九易其稿,十多位研发人员共同合作,终于编好这本《智慧家庭终端开发教程》。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杭州空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彩易生活科技有限公司、移康智能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亿佳音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指昂科技有限公司等的技术支持,同时参考了大量的近期出版的专业图书和有关网站技术资料,并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

本书由刘修文任主编,负责全书的大纲制定和书稿执笔编写,阮永华、陈铿任副主编,负责提供技术资料和产品实物图片。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俞建、朱林清、王小乐、王为福、付敏、冯林强、范道应、薛林明、彭星、李雨晨、孙正林、朱秉晗、岳晗、唐建。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物联网应用、智能终端技术与应用、智能产品开发等专业学生的教材,还适合广大创客、智能产品开发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相关职位上岗培训班的教材。

鉴于智慧家庭终端在不断发展,有些产品标准尚未统一,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恳请专家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编者第1章基础知识

本章要点

●了解智慧家庭与智能家居相关概念。

●熟悉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网络结构。

●掌握家庭网络几种无线通信技术。

●熟悉大数据与云计算。1.1 智慧家庭与智能家居1.1.1 智能家居的概念

智能家居是一个以家庭住宅为平台,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用电器、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为一体的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环保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窗帘、空调、网络家用电器、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以及三表抄送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用电器控制、照明控制、窗帘控制、安防监控、情景模式、远程控制、遥控控制以及可编程序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智能家居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图1-1 智能家居示意图

智能家居是一个集成性的系统体系环境,而不是单一个或一类智能设备的简单组合,传统的智能家居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与普通家居相比,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提供舒适安全、高品位且宜人的家庭生活空间;还由原来的被动静止结构转变为具有能动智慧的工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实现了人们与“家居对话”的愿望,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

简单地说,智能家居就是通过智能控制主机将家里的灯光、音响、电视、空调、电风扇、电水壶、电动门窗、安防监控设备甚至燃气管道等所有声、光、电设备连在一起,并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求设置成相应的情景模式,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电话、手机、平板式计算机或者个人计算机来操控或者了解家里的一切。如有外人进入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手机也会收到家里发出的报警信息。1.1.2 智慧家庭的概念

智慧家庭可以看作是智慧城市理念在家庭层面的体现,是信息化技术在家庭环境的应用落地。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的最小单元,是以家庭为载体,以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为纽带,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健康、低碳、智能、舒适、安全和充满关爱的个性化家居生活方式。智慧家庭是智慧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在家庭层面的应用和体现。

智慧家庭依托核心是物联网非互联网,将数据化的服务推送到家庭中,智慧家庭是一套跨界的依据用户服务需求创新定义的服务产品整合系统,跨界领域包括智能家用电器、智慧娱乐、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能能源、智慧健康等部分,创新的服务需求包括智慧空气、智慧水管理、智慧食品加工与配送、情绪灯光与音乐、住家美容、智慧教育与儿童成长等人们直接感知的创新性产品,爱悠智慧家庭示意图如图1-2所示。图1-2 爱悠智慧家庭示意图

智慧家庭又称为智慧家庭服务平台,如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的智能硬件包括WiFi模组、智能网关、智能终端三大板块,用户通过一部智能手机,一个APP就能搞定安全、健康、美食、洗护等7大智慧生态圈。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如图1-3所示。图1-3 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

海尔U+智慧生活平台不仅仅是个“云平台”而已,还要连接到“云端”,背后需要大量的智能硬件来支撑。通过这些智能硬件来实现7大生态圈的智能化,打通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接口。具体来说,这些硬件起到了一个人的智能作用。比如,WiFi模组就可让家用电器自行组网,通过WiFi模组可将家中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产品智能互联。

智能网关可让接入器变成服务器,简单来说,就是让数据收发中心(U+路由器)具备服务功能。这样,作为家庭互联网络的入口,U+路由器不仅承担着将智能手机、平板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等移动终端连接到U+的云端服务器里的责任。还能通过SmartLink功能,做到自动识别家里的U+终端,自动连接的“聪慧”功能,达到用户不用再输入无线账号、密码,简单直接就能操控智能家用电器的效果。

智能终端就是指智能开关、智能监控、智能插座等具体的智能终端产品。

业内专家指出,“智慧家庭”不仅仅意味着智能家居产品形态的创新,它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商业模式。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将智能硬件、物联网云平台、运营商和地产物业家装等角色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架构,去满足消费者的“服务”需求,产业完成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升级,新的商业模式由此而生。

智慧家庭发展至今已经历3个发展阶段:1.0时代是单品智慧,即网器+APP;2.0时代是场景智能化,即网器到成套设备的迭代,而由海尔开启的3.0阶段,则是家庭智慧化,旨在面向不同家庭不同需求的生活场景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响应的差异化场景定制。相对于前两个阶段,智慧家庭的3.0时代最大差异,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网器和生态具备主动意识。1.1.3 智慧家庭的五层架构

智慧家庭作为物联网的一个分支,该系统架构大致可分为五层,自上到下依次为应用层、平台层、传输层、设备层、芯片和技术层,智慧家庭系统架构如图1-4所示。应用层负责服务运营,打通设备和内容,做好用户体验;平台层负责各设备间的数据信息、控制命令、能源的互联互通;传输层是具体的无线或有限的传递方式,决定家庭设备物联网的特质;设备层是传感和执行层,是家庭所有信息的源头和落脚点;芯片和技术层是为以上四层做服务,从而推动智慧家庭从概念走向现实。图1-4 智慧家庭系统架构

从图1-4可知,智慧家庭的应用领域划分为9类,分别为智能家用电器、居家养老、医疗保健、远程教育、家庭娱乐、社区服务、智能安防、家居控制、能源监控。其中,智能家用电器将改变家庭日常的生活习惯,如同每个家用电器都有一个大脑,帮助用户制订吃穿住行计划,并及时提醒;医疗保健是指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为依托,通过健康保健类可穿戴式设备等多层次感知终端为数据采集来源,以智能显示终端为服务、资讯、个人健康信息档案为内容汇集终端,在健康保健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健康服务机构来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保健信息服务;居家养老是指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形成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的养老模式,从而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和健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一键式上门服务、远程健康咨询、身体状况监测、实时健康提醒、老人位置监控等;远程教育是以云概念为基础,以物联网为支撑,构建一个智能教育管理平台,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融入教学、学习,管理等各个领域,最终实现全民互动教育,逐步提高国人综合素质。远程教育的内容体现在远程视频授课、在线课堂讨论、个性化教学目标设置,突发事件指导等通过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进行学习的模式;智慧家庭在影音娱乐方面的应用是指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产品,利用网络资源观看各种视频影音节目,获取最新娱乐资讯,并进行游戏、社交等活动,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影音娱乐是智慧家庭最广泛的应用之一,也是智慧家庭最初的和最显著的体现,它在视频点播、网络音乐、在线游戏,社交互动和实时娱乐资讯等方面均有体现;智能安防负责看护家庭安全,实现自动检测和报警;家居控制将传动灯、开关、窗帘和门磁等进行联动,形成不同情景模式的控制;能源监控是指家庭能源消费过程的计划、控制和监测等一系列设备和方法。通过家庭能源监控、能源统计、能源消费分析、重点能耗设备管理和能源计量设备管理等多种手段,使消费者对能源能源消耗比重、发展趋势有准确的掌握,并将家庭的能源消费规划自动分配到各个家庭智能化设备,达到家庭节能的目的,促进社会整体能耗的降低,保持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社区服务包括了智慧家庭物业基础设施、提供的相关服务要求、业务流程和方案能力要求,包括相关系统运营维护、服务信息接口和可靠性等管理要求。

智慧家庭中的设备种类繁多,相互间信息交互、共享非常复杂,需要一些平台进行衔接和统一管理。主要有3种平台,其中信息平台掌握所有家庭里的数据内容,须具备大的存储空间;控制平台掌握智能设备的控制指令,对稳定性要求极高;能源平台掌握家庭水、电、气的流向,保证智慧家庭的正常运转。1.1.4 智慧家庭终端的技术特点

智慧家庭是智能终端的主要应用场所,智能终端是智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终端与智慧家庭的融合发展,是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同时,智能终端又是智慧家庭多种服务能够实现的基础,智慧家庭是智能终端发挥效用的主要场所。

面向个人消费市场的终端产品在发展之初,由于硬件和软件的限制,都是非智能终端,随着嵌入式软硬件系统的发展,智能终端逐步发展并取代非智能终端,成为市场的主流。而家庭网络也从最早的仅为了计算机进行网络布线转化为能够进行数字内容信息协同共享的数字家庭,现在正在逐步向具有多种应用场景及新型服务模式的智慧家庭转换。

从智能终端的硬件架构来讲,智能终端应有高集成度、高性能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智能终端是SoC的典型应用,其系统配置类似于个人计算机,既包含了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显示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硬件,还包含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中间件等软件,要求系统的集成度高于个人计算机。

智能终端的硬件呈现集成度越来越高的现象,使得SoC单颗芯片的功能越来越多,SoC的设计趋向于模块化,不同的芯片设计厂商设计不同的IP核,SoC系统厂商将中央处理器单元和IP软核或硬核集成在单颗芯片中,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

目前市场上用于智能终端的中央处理器主要包含ARM系列处理器、Intel ATOM系列处理器等。这些高性能的处理器增强了智能终端的运行速度,为智能终端所承载的多业务、多应用提供了支持。智能终端硬件组成示意图如图1-5所示。图1-5 智能终端硬件组成示意图1.1.5 智慧家庭与智能家居的区别

有关专家指出,“智能家居”和“智慧家庭”这两者之间的概念区别是:“智能是手段,家居是设备;智慧是思想,家庭是亲情”。

智能家居强调的是连接与控制,把一些硬件单品联动控制起来,只是智慧家庭应用层里面的一个组成部分,参看图1-2。而智慧家庭则是生活方式,以家庭为平台、以亲情为纽带,是让家中设备感知人的需求,更好地为人服务。它是一套跨界的依据用户服务需求创新定义的服务产品整合系统,跨界领域包括智能家用电器、智慧娱乐、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能能源和智慧健康等部分,创新的服务需求包括智慧空气、智慧水管理、智慧食品加工与配送、情绪灯光与音乐、住家美容、智慧教育与儿童成长等老百姓直接感知的创新性产品。

在技术模式上,两者也有所不同。智慧家庭包括是设备数据和生活经验数据的有机结合。它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设备的控制数据化模型,另一个是生活经验的数据化,比如医疗数据、情绪管理数据。最终依据两种数据的结合,在家庭里面实现差异化、自动化的服务,核心是物联网推动的数据与智能硬件适配进行的服务自动化以及与社区O2O服务的衔接的服务效率的提升。而这些是智能家居无法做到的。

智慧家庭必须要看两个关键点:一是建立可兼容互通的软件应用平台系统,高度开放的一体化家庭物联网理念;二是必须专注消费者需求。

家联国际提出了智慧家庭的四大要素:

1)互联。做到“家电互联、人家互联、家家互联”。

2)智能。做到“远程控制、智能分析,低碳节能”。

3)感知。做到“家庭环境、家人健康、家居安全”。

4)分享。做到“家人分享、朋友分享、网友分享”。

智慧家庭不是以简单的智能硬件产品来构建,而是以各种服务以及传统产业跨界产生的新服务作为这次智慧家产推动的动力,这就需要产业间的横向跨界。智慧家庭的核心在于提高生活服务的价值。1.2 物联网1.2.1 物联网的定义

由于物联网概念刚刚出现不久,随着对其认识的日益深刻,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所以目前人们对于物联网的定义有以下几种:(1)定义1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的物联网概念如下: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定义2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1TU)在《The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扩展,提出如下定义: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的互联,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无所不在计算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都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3)定义3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7框架下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簇(CERP-IOT)在发布的《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研究报告中对物联网的定义如下: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Internet)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被定义为基于标准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协议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架构。物联网中的“物”都具有标识、物理属性和实质上的个性,使用智能接口,实现与信息网络的无缝整合。

从上述3种定义不难看出,“物联网”的内涵是起源于由RFID对客观物体进行标识并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交换这一概念,并不断扩充、延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

通过这些年的发展,物联网基本可以定义为: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传输协议,以有线和无线的方式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运用“云计算”等技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等处理,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须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1.2.2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突出特征是通过各种感知方式来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有线网、无线移动通信网等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互,再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升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通常被认为有3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6所示。

1.感知层

物联网的感知层主要完成信息的采集、转换和收集。可利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GPS、摄像头、传感器等感知、捕获、测量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地对感知对象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感知层包含两个部分,即传感器(或控制器)、短距离传输网络。传感器(或控制器)用来进行数据采集及实现控制,短距离传输网络将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发送到网关,或将应用平台的控制指令发送到控制器。感知层的关键技术主要为传感器技术和短距离传输网络技术,例如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中的感知技术,包括无线温湿度传感器、无线门磁、窗磁、无线燃气泄漏传感器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包括由短距离传输技术组成的无线传感网技术)将在后面介绍。图1-6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2.网络层

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完成信息传递和处理。网络层包括两个部分,即接入单元、接入网络。接入单元是联接感知层的网桥,它汇聚从感知层获得的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接入网络。接入网络即现有的通信网络,包括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话网、有线宽带网等。通过接入网络,人们将数据最终传入互联网。

例如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网络层还包括家居物联网管理中心、信息中心、云计算平台和专家系统等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处理的部分。网络层不但要具备网络运营的能力,还要提升信息运营的能力,如对数据库的应用等。在网络层中,尤其要处理好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这两个问题。

网络层的关键技术既包含了现有的通信技术,如移动通信技术、有线宽带技术、公共交换电话网(PSTN)技术、无线联网(WiFi)通信技术等,又包含了终端技术,如实现传感网与通信网结合的网桥设备、为各种行业终端提供通信能力的通信模块等。

3.应用层

物联网的应用层主要完成数据的管理和数据的处理,并将这些数据与各行业应用相结合。应用层也包括两部分,即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中间件将许多可以公用的能力进行统一封装,提供给丰富多样的物联网应用。统一封装的能力包括通信的管理能力、设备的控制能力、定位能力等。

物联网应用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各种应用,种类非常多,包括家庭物联网应用(如家用电器智能控制、家庭安防等),也包括很多企业和行业应用(如石油监控应用、电力抄表、车载应用和远程医疗等)。

应用层主要基于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其关键技术主要是基于软件的各种数据处理技术,此外云计算技术作为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平台,也将是物联网应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各种行业和家庭应用的开发是物联网普及的源动力,将给整个物联网产业链带来巨大利润。1.2.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一种复杂、多样的系统技术,它将“感知、传输、应用”3项技术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因此,从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角度解读物联网,可以将支持物联网的技术分为4个层次:感知技术、传输技术、支撑技术、应用技术。

1.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是指能够用于物联网底层感知信息的技术,它包括射频识别(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遥感技术、GPS定位技术、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及二维码技术等。

2.传输技术

传输技术是指能够汇聚感知数据,并实现物联网数据传输的技术,它包括互联网技术、地面无线传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以及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

3.支撑技术

支撑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层的分支,它是指用于物联网数据处理和利用的技术,包括云计算技术、嵌入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和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等。

4.应用技术

应用技术是指用于直接支持物联网应用系统运行的技术,应用层主要是根据行业特点,借助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发各类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将物联网的优势与行业的生产经营、信息化管理、组织调度结合起来,形成各类物联网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化的行业应用。它包括物联网信息共享交互平台技术、物联网数据存储技术以及各种行业物联网应用系统。1.2.4 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智慧对话,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简单、便捷、节能是物联网应用普及的基本要求,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发展所趋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精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将促使智能硬件不断朝着小型化方向发展,这一方面将使得智能硬件更精美,另外一方面将使得监测的灵敏度与准确性更高。

2)采用低功耗蓝牙与WiFi技术的产品将受到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普及,将更大程度地实现产品与智能设备的互动连接,从而提高智能设备使用的效率,这就使得制造商能够设计、制造并推出消费者买得起的产品,从而鼓励大众消费。

3)智能可穿戴产品将成为物联网世界中实现人与物交互的核心终端。智能可穿戴产品的普及也将对物联网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例如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大大降低智能可穿戴设备对数据处理和功耗的需求,反过来,又为制造商及消费者降低了相应的成本和花费,这将为物联网的普及、应用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正面效应。

4)智能硬件中集成计算芯片必将向尺寸更小、运行速度更快、功能更敏捷、产量更大的方向演化。物联网时代是一个计算无处不在的新时代,每个设备、每个物体都将具备计算能力。2014年1月,英特尔推出名为Edison的微型计算平台,这是一款针对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市场的新产品。它只有SD卡大小,采用22nm Quark双核SoC,集成WiFi、BLE、内存、存储区,预装YoctoProjectLinux系统,支持Arduino、Python以及Wolf-ram环境,兼容超过30项业内标准I/O接口。在功耗方面,在正常模式下它的最高功率约为1W,而在低功耗模式下只有250mW,甚至更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英特尔从客户中收集反馈意见,不断完善产品功能,终于在2014年年底推出了第二版Edison,虽然尺寸稍微放大了一些,但也远小于大家的想象。1.2.5 窄带物联网(NBIoT)

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T)是万物互联网络的一个重要分支,构建于通信蜂窝网络,本身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成本低,容量大,不占用正常的通信信道,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并实现面向5G的平滑升级。与此同时,NBIoT采用全球通用物联网传输协议标准,基于4G FDDLTE网络,通过软硬件系统升级实现业务部署,有效解决物联芯片能耗、待机时长等问题,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等经济领域,交通、环保等城市运行领域,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生活领域,市政、气象等公共服务领域。支持车联网、基础设施智能管理、智能停车、水电暖民生应用智能化改造、城市安全监控、执法监管、安全生产等政府信息化项目应用,可整体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和产业发展,窄带物联网体系结构如图1-7所示。图1-7 窄带物联网体系结构

2017年4月1日,海尔与中国电信、华为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基于新一代NBIoT技术的物联网智慧生活方案。基于这个协议,即使在没有网络覆盖的地方也能够让用户更好的体验物联家用电器带来的方便,实现对智慧家用电器产品的远程控制、安防报警、运行状态监控等,避免了WiFi、蓝牙距离太远无法连接的尴尬情况,以“永在线”的互联互通体验助推智慧生活的落地入户以及更多场景的衍生。

为满足更多场景的物联网部署需求,中国移动将同步推进NBIoT(窄带物联网)和eMTC(增强机器类通信)两项新技术,计划2017年内实现全国范围内NBIoT的全面商用,全年智能连接数增加1亿户,总规模达到两亿户。

2017年5月18日,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与小天鹅合作推出了国内首款物联网智能洗衣机。这款智能洗衣机可实现“人机对话”,使用者只要扫描一下洗衣机上的二维码,就能通过微信公众号或手机APP与洗衣机厂商沟通。使用者通过在手机上进行相关操作,洗衣机就能根据使用者提交的“指令”,进行投放洗衣剂等自动操作,并能解决一些用户的问题,比如有些种类的洗衣剂用户不知道在哪儿买,“交互平台”可自动帮助转接到相应商家;有些衣物不能机洗,“交互平台”可推荐最近的干洗店等。厂商则能通过传输过来的数据,实时了解洗衣机的工作状态,哪里出了问题,哪些程序需要更新,都能迅速掌握并及时解决。也就是说,洗衣机哪里出了问题,用户可能不是第一时间知道的,而厂商才是。而这些能够实现的手段就是窄带物联网技术,通过在洗衣机控制板上安装窄带物联网通信模块,就能实现数据控制和传输的双向管理,从而更好地呵护衣物。

NB-IoT具备四大特点:一是广覆盖,将提供改进的室内覆盖,在同样的频段下,NB IoT比现有的网络增益20dB,相当于提升了100倍覆盖区域的能力;二是具备支撑海量连接的能力,NBIoT一个扇区能够支持10万个连接,支持低延时敏感度、超低的设备成本、低设备功耗和优化的网络架构;三是更低功耗,NBIoT终端模块的待机时间可长达10年;四是更低的模块成本,企业预期的单个接连模块不超过5美元。

有关NBIoT技术,必须先从物联网通信技术说起。从传输距离区分,物联网通信技术主要分为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广域网通信技术,前者代表有ZigBee、WiFi、Bluetooth等,后者则是常说的LPWAN(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同样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作在非授权频段的技术,如Lora、Sigfox等;另一类是工作在授权频段的技术,基于3GPP或3GPP2等国际标准。NB-IoT即是在3GPP标准下新的窄带蜂窝通信LPWAN技术,旨在解决大量物与物之间的低功耗、低带宽、远距离传输的网络连接。

2017年6月28日,在“中国移动物联网大会”上,中国移动首次推出4款NBIoT通用模组,涵盖大中小各种尺寸;芯讯通无线科技有限公司推出NB-IoT/eMTC/GSM三模大尺寸通用模组;中国台湾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MTK)推出NB-IoT单模小尺寸及NB-IoT/GSM双模大尺寸通用模组,可供用户设计时参考选用。

窄带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很多,如公共事业、智慧城市、消费电子、设备管理、智能建筑、指挥物流、农业与环境以及文物保护等。智慧城市应用方面,如智能停车、智能路灯、空气检测、智能燃气、共享单车、白色家用电器、智能垃圾桶和智能窨井盖。还有一个值得期待的应用是在防汛领域,一些地势低洼处安装上带有窄带物联网通信技术的传感器后,可及时获得低洼处的水情,从而做到提前告知和预警。1.3 无线传感器网络1.3.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所计划署(DARPA)资助的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没有考虑互联网及智能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强调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节点组成的小规模自组织网络,主要应用在军事领域。

例如在冷战时期,布设在一些战略要地的海底、用于检测核潜艇行踪的海底声响监测系统(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SOSUS)和用于防空的空中预警与控制系统(AirbomeWarn-ing and Control System,AWACS),这种原始的传感器网络通常只能捕获单一信号,在传感器节点之间进行简单的点对点通信。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如表1-1所示。表1-1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发展阶段

198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又提出了分布式传感器网络(Distritrut-ed Sensor Networks,DSN)项目,该项目开始了现代传感器网络研究的先河。1998年,DARPA再投入巨资启动了SensIT项目,目标是实现“超视距”的战场监测。这两个项目的根本目的是研究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具有实用目的的传感器网络。美国军方启动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主要包括:1999~2001年间由DARPA资助,UCBerkelcy承担的SmartDust项目;1999~2004年间海军研究办公室Sea Web计划等。当前,在美国国防部高级规划署、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其他军事部门的资助下,美国科学家正在对无线传感器网络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民用领域,从1993年开始美国许多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相继展开了对WSN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有UCBerkeley大学和Intel公司联合成立的被称为智能尘埃(Smart Dust)实验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的传感器节点Mica、MicaZ、Mi-ca2Dot已被广泛地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和开发;美国加州大学(UCLA)的WINS实验室对如何为嵌入式系统提供分布式网络和互联访问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提供了在同一个系统中综合微型传感器技术、低功耗信号处理、低功耗计算、低功耗低成本无线网络等技术的解决方案;RICE大学研制的Gnomes传感器网络由低成本的定制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包含一个德州仪器(T1)的微控制器、传感器和一个蓝牙通信模块;2004年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健康协会的资助下,哈佛大学启动了CodeBule平台研究计划,目的是把WSN技术应用于医疗事业领域:包括医疗救急、灾害事故的快速反应、病人康复护理等方面。

日本总务省在2004年3月成立了“泛在传感器网络”调查研究会,主要的目的是对其研究开发课题、社会的认知性、推进政策等进行探讨。NEC、OKI等公司已经推出了相关产品,并进行了一些应用试验。欧洲国家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感器网络技术和通信协议的研究上,也开展了一些感知数据查询处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结果。

我国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非常重视。从2002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D)示范工程、国家“863”计划等已经陆续资助了多项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的课题。另外,国内许多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近年来也都积极展开了该领域的研究工作。2004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重点研究项目。2005年,我国开始传感网的标准化研究工作。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列入了“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部分。对WSN的研究工作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1世纪,电系统MEMS、片上系统SOC、低功耗微电子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决定了WSN的自组织、低成本、低功耗等独特优势,在智能建筑、自然灾害、环境监测、现代农业、石油勘探、医疗护理和智能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也推动了家庭自动化的发展。1.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与网络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体积小、成本低、具有无线通信和数据处理能力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传感器节点一般由传感器、微处理器、无线收发器和电源组成,有的还包括定位装置和移动装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框图如图1-8所示。图1-8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框图

无线传感器网络由许多密集分布的传感器节点组成,每个节点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它们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自适应地组成一个无线网络。各个传感器节点将自己所探测到的有用信息,通过多跳中转的方式向指挥中心(主机)报告。传感器节点配备有满足不同应用需求的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红外线感应器、位移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单元、处理单元、无线收发单元和电源单元等几部分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结构如图1-9所示。图1-9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结构

传感单元由传感器和AD转换模块组成,用于感知、获取监测区域内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处理单元由嵌入式系统构成,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等,负责控制和协调节点各部分的工作,存储和处理自身采集的数据以及其他节点发来的数据;无线收发单元由无线通信模块组成,负责与其他传感器节点进行通信,交换控制信息和收发采集数据;电源单元能够为传感器节点提供正常工作所必需的能源,通常采用微型电池。

典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如图1-10所示。图1-10 典型无线传感器网络结构1.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传感器节点相互通信形成的多跳自组织网络系统,是物联网底层网络的重要技术形式。随着无线通信、传感器技术、嵌入式应用和微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WSN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条件下获取人们所需信息,为物联网(IOT)的发展奠定基础。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由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平台以及应用支撑平台三个部分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如图1-11所示。

1.网络通信协议

网络通信协议类似于传统Internet网络中的TCP/IP协议体系,由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组成。图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物理层负责信号的调制和数据的收发,所采用的传输介质主要有无线电、红外线、光波等;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成帧、帧检测、媒体访问和差错控制。其中,媒体访问协议保证可靠的点对点和点对多点通信;差错控制则保证源节点发出的信息可以完整无误地到达目标节点;网络层负责路由发现和维护。通常,大多数节点无法直接与网关通信,需要通过中间节点以多跳路由的方式将数据传送至汇聚节点;传输层负责数据流的传输控制,主要通过汇聚节点采集传感器网络内的数据,并使用卫星、移动通信网络、Internet或者其他的链路与外部网络通信,是保证通信服务质量的重要部分。

2.网络管理平台

网络管理平台主要是对传感器节点自身的管理以及用户对传感器网络的管理,它包括了拓扑控制、服务质量管理、能量管理、安全管理、移动管理以及网络管理等。

3.应用支撑平台

应用支撑平台是建立在分层网络通信协议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基础之上,它包括一系列基于监测任务的应用层软件,通过应用服务接口和网络管理接口来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具体应用的支持。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和应用要求各节点间的时钟必须保持同步,这样多个传感器节点才能相互配合工作。此外,节点的休眠和唤醒也要求时钟同步。

节点定位是确定每个传感器节点的相对位置或绝对位置,节点定位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紧急救援等应用中尤为重要。1.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集信息采集、数据传输、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综合智能信息系统。与传统无线网络相比在通信方式、动态组网以及多跳通信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1.节点的能量、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有限

传感器节点体积微小,通常携带能量十分有限的电池。电池的容量一般不是很大。由于传感器节点数目庞大,成本要求低廉,分布区域广,而且部署区域环境复杂,有些区域甚至人员不能到达,所以传感器节点通过更换电池的方式来补充能源是不现实的,如果不能给电池充电或更换电池,一旦电池能量用完,这个节点也就失去了作用(死亡);另外传感器节点由于受价格、体积和功耗的限制,其计算能力、程序空间和内存空间比普通的计算机功能要弱很多。

2.节点数量大,密度高

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分布密集,数量巨大,可能达到几百、几千万,甚至更多。此外为了对一个区域执行监测任务,往往有成千上万传感器节点空投到该区域。传感器节点分布非常密集,利用节点之间高度连接性来保证系统的容错性和抗毁性。传感器网络的这一特点使得网络的维护十分困难甚至不可维护,因此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必须具有高强壮性和容错性,以满足传感器网络的功能要求。

3.拓扑结构易变化,具有自组织能力

在传感器网络应用中,节点通常被放置在没有基础结构的地方。传感器节点的位置不能预先精确设定,节点之间的相互邻居关系预先也不知道,而是通过随机布撒的方式。这就要求传感器节点具有自组织能力,能够自动进行配置和管理,通过拓扑控制机制和网络协议自动形成转发监控数据的多跳无线网络系统。同时,由于部分传感器节点能量耗尽或环境因素造成失效,以及经常有新的节点加入,或是网络中的传感器、感知对象和观察者这三要素都可能具有移动性,这就要求传感器网络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以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

4.数据为中心

无线传感器网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传感器网络的核心是感知数据,而不是网络硬件。观察者感兴趣的是传感器产生的数据,而不是传感器本身。观察者不会提出这样的查询:“从A节点到B节点的连接是如何实现的?”他们经常会提出如下的查询:“网络覆盖区域中哪些地区出现毒气?”在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不需要地址之类的标识。因此,传感器网络是一种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

5.多跳路由,采用空间位置寻址方式

网络中节点通信距离有限,一般在几百米范围内,节点只能与它的邻居直接通信。如果希望与其射频覆盖范围之外的节点进行通信,则需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路由。固定网络的多跳路由使用网关和路由器来实现,而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网络节点完成的,没有专门的路由设备。这样每个节点既可以是信息的发起者,又是信息的转发者,并采用空间位置寻址方式。

6.节点出现故障的可能性较大

由于WSN中的节点数目庞大,分布密度超过如Ad hoc网络那样的普通网络,而且所处环境可能会十分恶劣,所以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会很大。有些节点可能是一次性使用,可能会无法修复,所以要求其有一定的容错率。1.4 家庭网络几种无线通信技术1.4.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无线通信离不开无线网络,凡是采用无线传输媒体的网络都可称为无线网络,无线媒体可以是无线电波、红外线或激光等。无线网络是由许多独立的无线节点之间,通过空气中的无线电波/光波,构成的无线通信网络。无线通信网络根据覆盖距离的不同,分为无线个域网(WP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城域网(WMAN)和无线广域网(WWAN)等。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于1997年制定出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IEEE802.11。此后IEEE802.11迅速发展了一个系列标准,并在家庭、中小企业、商业领域等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应用。1999年,IEEE成立了802.16工作组开始研究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WMAN)技术规范。虽然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标准化历史不长,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已经制定的标准有IEEE 802.11、IEEE 802.15、IEEE 802.16、IEEE 802.20、IEEE 802.22等。图1-12和表1-2给出了IEEE 802无线标准体系及其特征对比。图1-12 IEEE 802无线标准体系表1-2 IEEE 802 无线体系及其特征比较

短距离无线通信涵盖了无线个域网(WPAN)和无线局域网(WLAN)的通信范围。其中WPAN的通信距离可达10m左右,而WLAN的通信距离可达100m左右。除此之外,通信距离在毫米至厘米量级的近距离无线通信(NFC)技术和可覆盖几百米范围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扩展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的涵盖领域和应用范围。

短距离无线通信有如下特点。(1)低功耗

由于短距离无线应用的便携性和移动特性,低功耗是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多种短距离无线应用可能处于同一环境之下,如WLAN和微波RFID,在满足服务质量的要求下,要求有更低的输出功率,避免造成相互干扰。(2)低成本

短距离无线应用与消费电子产品联系密切,低成本是短距离无线应用能否推广和普及的重要决定因素。此外,如RFID和WSN应用,需要大量使用或大规模敷设,成本成为技术实施的关键。(3)多为室内环境下应用

与其他无线通信不同,由于作用距离限制,大部分短距离应用的主要工作环境是在室内,特别是WPAN应用。(4)使用ISM频段

考虑到产品和协议的通用性及民用特性,短距离无线技术基本上使用免许可证ISM频段。(5)电池供电的收发装置

短距离无线应用设备一般都有小型化、移动性要求。在采用电池供电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低功耗设计和电源管理技术的研究。

物联网的无线通信技术很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ZigBee、WiFi、蓝牙、Z-wave等短距离通信技术;另一类是LPWAN(低功耗广域网),即广域网通信技作于授权频谱下,3GPP支持的2/3/4G蜂窝通信技术,比如EC-GSM、LTECat-m、NB-IoT等。1.4.2 ZigBee技术

1.概述

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功耗、低速率以及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主要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及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间歇性数据和低反应时间数据传输的应用。因此非常适用于智能硬件的无线控制指令传输。

ZigBee是一种高可靠的无线数据传输网络,类似于CDMA和GSM网络。ZigBee数据传输模块类似于移动网络基站,最多可达6.5万个。在整个网络范围内,每一个ZigBee网络数据传输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每个网络模块间的通信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m无限扩展。

ZigBee技术采用DSSS(直接序列扩频)扩频技术,使用的频段分为2.4GHz(全球)、868MHz(欧洲)和915MHz(美国),而且均为免付费、免申请的无线电频段。3个频段传输速率分别为20kbit/s、40kbit/s与250kbit/s。

ZigBee采用自组网的方式进行通信,也是无线传感器网领域最为著名的无线通信协议。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当某个传感器的信息从某条通信路径无法顺畅的传递出去时,动态路由器会迅速的找出另外一条近距离的信道传输数据,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可靠传递。

到目前为止ZigBee技术主要是基于两个标准,一个是ZigBee联盟所制定的V1.0规范,另一个是IEEE802.15.4工作组所制定的低速、近距离的无线个域网标准。V1.0规范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基础之上的,两个规范都满足OSI参考模型。

ZigBee的底层技术基于IEEE 802.15.4,即其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直接使用了IEEE802.15.4的定义。IEEE 802.15.4规范是一种经济、高效、低数据速率(<250kbit/s)、工作在2.4GHz和868/915MHz的无线技术,用于个人区域网和对等网络。它是ZigBee应用层和网络层协议的基础。ZigBeeHA协议是智能家居行业的统一标准。

ZigBee技术是一组基于IEEE 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有关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标准,无线个人局域网工作组IEEE 802.15.4技术标准是ZigBee技术的基础,ZigBee技术建立在IEEE 802.15.4标准之上,IEEE 802.15.4只处理低级MAC层和物理层协议,ZigBee联盟对其网络层协议和API进行了标准化。

ZigBee联盟于2015年11月发布的ZigBee3.0版标准,强化低延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