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8 22:13:10

点击下载

作者:叶壮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

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试读:

前言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概念叫作“联结”,指的是两种事物的交集或者互联。我希望《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这本书能足够体现心理学与爱情之间的联结。

不知不觉的,我身边的很多人已经成为“剩时代”中的一员。男男女女们,背着“剩”的负担,陷入一场爱情的困境之中。他们之中,有的人的剩,是沙漠之中没有滴水能饮;有的人的剩,是面对着自动售卖机挑不出一罐想喝的饮料。无论哪种剩,这一时代的爱情中所体现的典型心理问题,都是爱的不作为与无能。对这种无能的弥补,恰恰缺乏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指导,无病呻吟的心灵鸡汤救不了剩男剩女,只有强调干货的心理技能才行。

很多人在单身的悬崖边上临渊羡鱼地看着红男绿女,但真到了和爱情有所交集的时候,却怎么也不能从独立单一的“我”完美转身,融入“我们”这一联结性质的新身份。

2015年是我学习并传播心理学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将心理学的科研进展与普通人的生活实际加以结合,为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寻找一个更科学的解决方案。这期间,我愈发觉得这门学科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将科学理论直接融入生活实际时的困境。不幸的是,爱情这个话题同样也在困境之中。

即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跟爱情有关的问题,我们也很难依靠现有的科研成果给予一个完美的解答,如吃醋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如何从失恋的痛苦中走出来?为什么有的女性钟情于姐弟恋?

以上这些问题都很难从心理学的角度直接提供一个在大众看来“可以接受”的答案。毕竟,这是一个相对而言在研究上起点很高、在实践上落点又很匮乏的学科。十年来,科研越走越远,科研成果向大众生活的转化却依然乏善可陈。但倘若加以领会、归纳与佐证,众多的学科知识便会鲜活很多,跃然于纸上,为大家更好地理解或改善自己的生活提供些许帮助。而这恰恰也是我希望努力在这本书中让读者体会到的。

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爱情的基础以及到底是怎样的土壤造就了现在的爱情困境,可以为这一问题能够更好地予以解决提供一个良好的方案。

万事开头难,我们还将重点研究爱情的“开头”,《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一书从相亲这一极富中国特色的恋爱流程,到“卖萌”这种可能加分也可能减分的自我展现,都会有所涉及。

而针对于已经处于热恋期的以及情感稳定期的读者,同样会在本书中获得针对性的建议与进一步经营情感的知识。

此外,本书还将“爱情”这一人类的永恒主题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为如何把握好当下的爱情提供了融合了心理学知识的实践技巧。

很多不了解心理学的人觉得心理学是神秘的;与此同时,很多了解心理学的人觉得心理学是枯燥的。而我希望本书所展现的心理学是实用而有趣的,它诚然没有催眠、占卜那样的魔力,它也不会一味地强调着调研数据和统计分析,但它可以给读者朋友提供看待生活的新视角、改善生活的新手段,以及爱上生活的新理由。

作为一本谈爱情的心理书,《我们:亲密关系的心理必修课》既讲情怀,也讲理性。好在很多与爱情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本身就透着一股温柔的理智,这让本书的不少观点与论据显得可爱了很多。事实上,非常多优秀的心理学者都是纯粹而可爱的人,他们用有趣的实验方法求证着有用的科研成果,只是他们的论文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实践难免有所落差,但愿我的文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落差。

我无心说一些颠覆性的话语或者发表什么深刻的高论——我只希望能够实话实说,从而让读者朋友们有所共鸣,如果能为您的情感经历提供些许帮助,那就再好不过了。

感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以及所有指导过我的老师们,感谢你们培养我成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为我的爱情观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感谢我的妻子,感谢你给了我最大的爱与支持。第一章“剩时代”的情爱困境从“我”到“我们”的距离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爱的反义词是冷漠。

冷漠代表着没有热切的诉求、没有行动的热情、没有执行力和成就所带来的满足感,这一点和拖延症很像,拖延症的表现就是双目无神地在电脑屏幕前耗过几个小时后,手头的任务还全无进展。“爱无能”就是爱情的拖延症,它的发作让剩男剩女一直剩了下去,让激情褪去的夫妻继续凑合着过日子,让原本可以心心相印的人同床异梦,甚至背道而驰。

为了庆祝结婚纪念日,我与妻子选择在我们第一次共进晚餐的餐厅重温一下曾经的美好时光。不一会儿,隔壁桌落座了一男两女,其中一个看上去很是热心肠的女士,把另外两人引入了能彼此对视的座位,自己又一屁股坐在了边座,与那对儿明显初次见面的男女保持着同等的距离,友好而刻意。

不用专门去听,从引见双方的热情劲儿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次相亲。短短半个小时后,男子很礼貌地起身离去,热心女士赶紧挪到了女孩儿的旁边。“感觉怎么样啊?”“没感觉。”“上次就没感觉,这次还没感觉?到底要来个什么样的你才能有感觉?”“反正没感觉。”

媒人知道了。这又是一次瞎子点灯白费蜡的相亲,索性不说话,狠狠地拿刀切着牛排,埋头吃起来。

我偷偷对妻子说:“如果有一天你对我没感觉了,别跟闺蜜说,我希望我能第一个知道。”

妻子说:“如果有一天我对你没感觉了,我才懒得搭理你提这事儿。”

我俩有点不顾场合地笑了起来,余光还看到热心女士从一块块牛肉中抬起头来,朝我们这个方向白了一眼。

心如鹿撞的时候,知道这是遇见了真命天子,比如灰姑娘和王子;就算感觉对方有些讨厌,两人也有可能终成眷属,比如韦小宝和曾柔。怕只怕对对方没感觉。

来时不厌、去时不念的人当不了爱人,可怕的是,很多人在追爱的路上碰不到什么“有感觉”的人,久而久之,甚至把追爱这件事本身都放下了。

没爱人的时候,对寻找爱漠不关心;有爱人的时候,对培养爱毫无热情;爱情遇到问题的时候,搁置问题,跨过问题,压抑问题,否认问题,唯独不解决问题。分享这份麻木的人,仿佛在进化的过程中,继尖牙利爪之后,爱与被爱的能力也要逐渐消逝了。

在一个看上去年轻人大都崇尚着快节奏、高活力、满心热情与意气风发的时代,一提到爱情,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很多人,瞬间变成了霜打的茄子。从动不动就伤怀的情感怀旧,到面对爱情时主动或者被动选择的死气沉沉。对很多人而言,在鲜活亮丽的生活表象之下,悸动的心早就荡然无存了。

一般朋友们吃饭,其实聊第三方的“八卦”最安全,因为它不触及任何一个与座者的灵魂深处。看似嘻嘻哈哈地聊着些秘辛与隐私,反而恰恰是每个人给自己心理设了防的具体表现。一旦结结实实地聊到了严肃的爱情,就突然变成了喧嚣社交场合中的异类,这也是当下这个时代人们对爱的刻意回避——人们不愿意触及他们自认为并不擅长的事物。

总体上讲,爱情是一个还算美好的事物。在经营得当的情况下,它给人带来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总体上讲,人又还算是一个懂得追求幸福的物种。人追求着安全的环境、情感的联结、良好的社会关系与集群地位。

可是追求幸福的物种在今天却对堪称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望而却步,尽显“爱无能”的心理疲态,这看上去矛盾非常。

究其原因,未必是受过伤,有的人不曾被爱情伤过却也唯恐避之不及;未必是怯懦,有的人并不是“不敢”,而纯粹是“不愿”去面对爱情;未必是高处不胜寒,女神和男神们未必真地那么认可门当户对的重要性。

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们太现实的缘故吧。

也许是因为职业的关系,我的一个做金融的朋友在谈恋爱之前,每次聊起爱情就要聊“情感投资回报比”。他时时刻刻担心在被卷入一场亲密关系过后,投资回报比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在我看来,他面对一件尚未发生的事情,做出一家之言的评估,着实阻碍了自己的脚步。在还没有爱之前,就给自己的爱做足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假设,一旦勉为其难地有了一段爱情,就用“果不其然”的眼光套用曾经的预想,又觉得这份爱这样或者那样地控制了自己,并辜负了自己。

没爱的时候远离爱,有爱的时候逃离爱,这就是对“我”这个单一身份的错误沉湎,也是追爱拖延症的典型表现。

走不出“我”的人是被爱情以及自己对爱情的错误认识所控制的可怜人,而迈进了“我们”的人却是能够用方法与技巧控制爱情的成功者。前者就像跳交谊舞时总踩到对方脚的人,连声道歉后逃离舞池再不愿尝试;而后者是一个舞姿优雅、脚步轻盈、能带给舞伴良好感受的人。有的人一跳舞就犯怵,而有的人不跳舞就难受。

这段舞就叫爱情。跳这段舞的舞者水平如何,稍加观察就立判高下,但总结起来到底差距在哪里,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过,好在心理学界对于这一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科研工作,科研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点线索。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J. Sternberg)的“爱情三角理论”阐述了构成稳定爱情的三个要素——亲密、激情和承诺。

而在我看来,爱无能者的情感冷漠与爱情享受者的热情投入之间的差距,恰恰是从个体在亲密、激情和承诺的表现上体现出来的。亲密:良好感觉体验的基础

在身体上接受对方,与在心理上接受对方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必要反感合理的肢体接触。大城市里的很多人,除非礼节性的握手以及挤地铁,否则绝难与人有所肢体接触,一年来触摸自己最多的人恐怕是安检人员。更有甚者,揣测着世人都有一双咸猪手,极度介意和他人产生身体上的触碰,于是选择面若冰霜,拒人于千里之外。很多冰山美人可能看似冷峻,实则热情,倒也不至于招惹到谁。关键是还有不少由内冷到外的纯粹冰山,反感着正常的肢体接触甚至朋友之间合理的亲密行为。

在身体上已经拒绝了他人,又如何能在情感上接受他人呢?

NBA的球员扣进一个好球,不也总要转过身来跟送出助攻的队友狠狠击一下掌吗?就算队友已经不在近旁,也一定要伴以深情凝视地远远一指,做一次隔空的亲密接触才算够意思。激情:爱的催化剂

很多人以自己的理性和精明为荣,不过在激情四射的爱情中,请允许自己一定程度上摒弃理性。“爱情”之所以叫“爱情”而不叫“爱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这一领域比起讲理来,讲情的效用更为明显一点。对一些失恋的人而言,“要不要把前男友或前女友送的礼物还回去”是一个分外纠结的问题:现在我们不是恋人了,什么东西该还,什么东西该留;还多少,留多少;算不算折旧;这东西我俩一块儿买的是不是要还他一半,等等。这之所以成为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在用一种过分理性的眼光——就像做生意或者借贷款一般看待自己的爱情。思考这个问题太缺乏实际的意义,它充满着理性的条条框框,而没有爱情应该有的那种游刃有余。处理这种情况,你完全可以随性一点,甚至任性一点——你想怎样就怎样,可以统统还给前男友或前女友,也可以一股脑全扔掉,甚至找个安全的地方都烧了。你想怎样做都可以,但你唯独不要纠结于这个问题本身,因为在你纠结这事儿的时候,你被你的理性给坑了。

如果只有对爱的审计、精算、评估,而没有冲动、激情、忘乎所以甚至自以为是,那就没有对爱情的控制。承诺:关系发展的保障

非常多“爱无能”的表现是“爱无力”,而“爱无力”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在于对承诺的逃避。

很多情侣分手的原因是在于其中一方的逼婚,而另一方对“你就从了我吧”不堪其扰。诚然,逼人就范与情感绑架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对承诺的恐惧是嵌入“我们”的一个重要关隘。不畏亲密、足够激情、却惧怕承诺的人群恰恰成为了一夜情土壤滋生的推手与主要消费者,爱也是讲究可持续发展的,恋人关系往往是通过告白或者仪式性的行为确立的,但是这种关系的养成是需要资源与灌溉的。

而培养爱情的重要资源便是承诺,从“下班回来买颗白菜”到“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都是依托或大或小的承诺从而对亲密关系进行培养。金婚的老夫老妻之所以能够感动人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身体力行的亲密与激情,而靠的是对承诺的坚守,当爱情的发展到了最终阶段,亲密不再,激情褪去,维系着真挚情感的只有韧如丝般的一线承诺。

爱情是段双人舞,这段舞别人跳着看上去赏心悦目,自己跳起来却未必得心应手。从初入舞池的“恋爱无能”到舞姿翩翩的“游刃有余”,从对爱的冷漠到对爱的投入,距离其实就在三个舞步的掌握水平上——亲密、激情与承诺。

那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抽象距离的存在呢?是当下这一盛产“剩斗士”的独特土壤。逃离“剩斗士”的土壤

并不是只有中国才在当下这个时代盛产“剩斗士”。

在各个文化背景中的社会调查里,义正言辞表示“我正在寻找一段严肃的恋情”的单身人士,即使是在激素的力量与来自社会的期许最强烈的年龄段,占比也从未超过人口总数20%,而且这个数字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下降着。与此同时,将近六成的单身人士表示他们对爱情这件事情“自己并不怎么着急”。“剩斗士”通常并不是被磨砺出来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非情伤累累、从有如战场般的情场中以战败者的身份出局的人。真实情况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以及“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又莫名其妙地被剩下了。

曾经的中国,“剩斗士”并不多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彼时的人们基本都融洽地契合在某一个具体的小圈子之中,小圈子里的每个个体无不互相知根知底,由众多这样的小圈子构成的集合叫作熟人社会。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的邻居是一对年轻的双职工夫妻。一次放学回家,我惊觉自己忘了带钥匙,隔壁新婚的大姐姐看到了在楼道门口无所事事的我,便亲切热忱地把我带回她家,还给我搬来一张桌子让我做作业。不仅如此,我还赶在我妈下班回家之前对那姐姐提出了一个厚颜无耻的要求:“姐姐你能不能做碗方便面给我吃?”那是我一进她的家门就注意到并开始觊觎的东西。

某个夏天的傍晚,小两口打架,屋子里摔得乒乒乓乓。邻里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碗筷与蒲扇,跑去开解正在气头上的小伙与哭成泪人的姑娘。正在一位热心的奶奶苦口婆心地劝慰俩人时,一个“谢顶”严重的大爷风风火火地骑着辆又黑又亮的自行车杀到了现场,怒瞪一眼姑娘后,抬手就往小伙子后脑勺上拍了一下。

当时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包青天》,迷恋展昭的我情不自禁地大喊了一声:“好掌法!”于是我的后脑勺同样被我爸用类似的力道也来了一掌。

这大爷是小伙爸爸的战友,也是姑娘妈妈的堂哥。下了班才出单位门口,就撞见有人跟他报信,他于是不敢耽搁,赶快来摆平下一代的琐事。热心肠的人们看有家里人出了手,作鸟兽散,趁着菜还没凉都抓紧时间回家吃饭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熟稔的关系伴随着地缘上的亲密,身边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身边的人都是与自己热络而熟悉的人,热心的并不仅仅是小伙子和姑娘的正牌长辈“秃大爷”,热心而拿他俩当自家人的还有我们这帮老街坊。

人人都被一种强大的社会链接绑定在某一个确定的小圈子内,比如大院、村庄、工厂、学校,等等。这样的环境没有什么遗留“剩斗士”的余地。同现在的情况相比,那时认识的人少,可彼此知根知底;现在我们认识的人虽多,却一年到头只有群发拜年短信的时候才想起来一回——里外里一算,倒是那个时代谈成恋爱的几率高一些。不幸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强力网状关系几乎消失殆尽,邻居形同陌路。

熟人社会早就变成了准熟人社会。

我也曾在北京的某个老旧小区里短暂地住过一段时间合租房,彼时经济条件非常不好,合租也租不起主卧,只有没空调的侧卧可供栖身。

下班回家,发现楼道里站着个忘了带钥匙的姑娘,她应该是我的邻居,工作日的每天早上我俩都是差不多同时出门,难免有几次偶遇。我用我能采用的最热情而不显得唐突与冒犯的语气告诉她,如果她不介意的话,可以到我家里坐坐,没必要在这么冷的天气里傻等着室友下班回家。她不假思索就拒绝了我,我挺无奈地摸出钥匙自己开门,但是我也很理解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邀请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人来自己家,对双方来说都多少显得有点尴尬,何况还是个异性。

在我打开门准备进屋的时候,她很有礼貌地要走了我家的Wi-Fi密码——大概久站太无聊,想看会儿视频吧。

这样典型的社交模式所依赖的准熟人社会,就是当下盛产“剩斗士”的土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一些无限向熟人社会一般的小圈子靠拢的场合,是“剩斗士”们脱单的重要渠道。

在这样的场合,我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在年龄、爱好、性格乃至生活方式上更一致的人,也会因为都会在这一场合里频繁出现而增多接触的机会,进而加深彼此的了解,还能增长共有的生活经历——产生爱的火花也就更简单了些。你看青春励志的美国校园电影,里面校橄榄球队里最壮、最帅、最高、最威猛的那个帅哥的女友总是啦啦队长就是这个道理。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高级研究员玛丽·麦登(Mary Madden)和阿曼达·兰哈特(Amanda Lenhart)专门针对“约会”这种社交行为进行了10年的跟踪研究,这个系列研究项目一直持续到今天,已经成为与爱情相关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数据风向标。

根据对情侣们的调查,他们之中有38%曾是同学、同事或者在学业或事业上有交集;有34%是通过家人或者朋友组织的活动认识彼此的;还有13%是在俱乐部、博物馆、咖啡厅、剧场或者酒吧共同参与某个活动的时候互相萌生好感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共同参与的网络互动而促成的情侣在近年来持续增多,预计在新科情侣中已经占比超过一成。而且在所有的初次见面中,有男女双方都认识的一个第三方,比如老同学、亲戚、发小的话,更有助于双方尽快进入互相青睐的良好状态。

具体的班级、具体的办公室、具体的派对以及具体的文娱活动,这些都是在当下这个“剩斗士”的土壤之中难能可贵的幸存小圈子,如果再有一个靠谱而值得信赖的中间人的话,新的感情生活似乎瞬间变得顺理成章起来。

但有的人会反驳:“我也上过大学,我也当过白领,我也是动辄泡吧、逛书店、看话剧的文艺青年,为什么我还是单身?”

的确,在我上大学的那个班级里,谈恋爱最多的男生在四年里换了五个女友,而谈恋爱最少的那些男生从第一次进校门一直单身到最后一次出校门。

虽然跟我上的不是同一所大学,但是康涅狄格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伯纳德·莫斯腾(Bernard Murstein)也意识到了同一个问题。

莫斯腾教授将场合分成了开放型场合(Open Fields)与闭合型场合(Closed Fields)两个类别。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绝大多数场合存在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促成男男女女们走到一起变成情侣。学校存在的目的是教育,公司存在的目的是经营,派对存在的目的是让人们有放松与社交的机会。

陌生人变成情侣,可能是某个场合的重复出现,或者一系列特定场合的组合出现营造出的副产物之一。

开放型场合指的是那些不需要特定的交互就能完成其根本任务的场合,这样的场合不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人们挖掘潜在的亲密关系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比如走在马路上、大操场上三三两两跑步、做广播操。在这些场合里,人们都普遍被同一化与匿名化,你做你的而我做我的,你我虽然同在一个时空,但并不存在什么沟通与发表见解的必要,彼此都是路人,看一眼就忘掉了长相。有个男孩在冲着操场里跑步的姑娘吹了声响亮的口哨,少有姑娘还会还以好脸色——这并不是个适合无风三尺浪的场合。

闭合型场合就完全不同了,这样的场合如果没有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就很难达成场合存在的终极目的。比如读书分享会、面试、打麻将。在这些场合,单方面的深度展示以及彼此间的深度探讨就有了更好的氛围与效果。很多在开放型场合不可以说的话与做的事,放到闭合型场合简直再正常不过了。例如,你在大马路上一般很少兴高采烈地大喝一声“自摸”,但在麻将桌上可以。

我与我的妻子最早的深度互动就是我俩共同策划并主持了一个活动,不得不说当时深入的探讨与合作为我们彼此间的良好感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更讲求沟通效率与艺术的人而言,还可以致力于将开放型场合向闭合型场合进行转化,效果很好的时候,还会给这个场合打上深深的个人烙印。比如我上高中时的校篮球队长,作为全校数一数二的扣篮帅哥,只要穿着他那身大到离谱的背心走过来,起码他所在的那个球场就变成了指向他的闭合型场合,边线上的女生们越聚越多,窃窃私语也渐渐变成了呐喊和惊叹。还比如美剧《老友记》(Friends)里面的吉他弹唱歌手菲比·布菲,本来中央公园咖啡厅一直是个开放型场合,好几堆人各聊各的,但只要菲比一上台献唱,立刻就能赢得关注,虽然唱功剑走偏锋,却也因此获得了一个男朋友。

很多人上学、工作、参加活动,其实还是以一个可有可无的状态融化在了某个开放型场合的大背景里,归根结底,还是把自己埋没在了准熟人社会的茫茫大海。要逃离“剩斗士”的土壤,就先从介入闭合型场合,以及努力将开放型场合向闭合型场合进行转化开始。病急也不能乱投医

很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特定环境下发生的关于爱情的普遍问题,常被我们的父母、闺蜜、发小以及带着各种由头来关爱我们的人,当作是“不正常的”。对此,我非常能理解,因为这样一个问题落在任何一个具体的人头上,都是一个关乎其自身诸多方面的大问题。没有恋人这件事在不少有恋人的人看来成了一种疾病一般的存在,不治不行。

于是当事人未必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的同时,很多外人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把它挂在嘴边。

就像我不爱理发,每次我在自认为头发长度尚可的时候,我母亲就已经开始天天絮叨,催我找一个正经美发店打理出一个中规中矩的平头来。

某次出差后回家,从机场打上车时已经将近十一点,瞟了一眼后视镜才惊觉自己已经顶着满头稻草般的头发,而母亲早在我出差前就已经三番五次催促我理发。为了避免回家后又是一通数落,只好在市区里寻了一家离家不远的理发店,带着满嘴航空餐的味道,坐到了一个头发比我还乱的陌生理发师身前。

在我看来,那次理发的成效着实不怎么样,收费却很昂贵。回家后,虽然没挨数落,但妈妈也表达了对新发型的反感。她反感了几分钟也就过去了,我却带着这个给别人练过手的丑脑袋上了好几天班。

跟这次理发的经历类似,很多人在爱情经验缺失这件事儿上承担了太多的舆论压力与社会期许,周边太多带着治病救人的心态的人,怂恿与劝解着在他们眼里行将就木的爱情病号。可惜这事儿并不是病,比起医治来,它更需要练习和缘分。恰恰是被人们逼急了,有些定力不足者真拿自己当个求医问药的病患,病急乱投医,在没有充分准备和预设的情况下投入了一段感情,很容易运气不佳崴了脚。“逼”对单身人士而言,其实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压力,也是这个“剩时代”里典型的情感困境之一。

在从古至今出现过的众多文化中,存在着诸多从绝对主动到绝对被动的婚恋模式。之所以不叫“恋爱模式”,是因为在一些极端情况下,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的场合,就已经是婚礼了。

被动的婚恋模式在东亚与中东一度盛行。比如指腹为婚这种曾在我国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现象;印度尚存的未成年幼女被逼婚的习俗;部分中东国家仅仅依靠权衡彩礼的多寡来决定把女儿嫁给谁的传统,都算得上是极端被动的婚恋模式。

而主动的婚恋模式则更像是逛超市,寻找心仪的对象,在一系列讨价还价甚至试用过后,如果依然能够接受彼此,便开心快乐地去寻求祝福。

婚恋模式的主动抑或被动,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必须坦率地承认,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环境中人们对婚恋起点的诉求。问题是,我们着实很难界定,对于大龄单身者的情感状态,社会影响的取向到底是哪一边。它貌似是强调自由的主动婚恋模式——强调人们在恋爱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沟通。但在很多时候,它又难以脱离外界的介入。没谈恋爱的时候,爸妈催着谈恋爱,一旦自己谈了恋爱,却总有人跳出来说些不着边际的“片儿汤”话。可在自己没有谈恋爱的心情的时候,又层出不穷地有热心人出现,给你介绍一个同样对谈恋爱没心情的人认识,而你跟这个人之间,除了都单身以外,很可能没什么别的共同点了。

这种矛盾归结下来变成了一个字——逼。

爱情困境中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各种各样的无形逼迫,于是很容易在以爱为名的精神压迫中破罐子破摔。很多时候,比起“放手一搏”来,这种投入更有“纵身一跃”的意味。

大环境的问题绝难改变,不过你需要在跳进人海的时候给自己多一点警醒,毕竟人们说得热闹,但没谁能替你去谈这场恋爱。

诚然,很多人是带着标准与底线去择偶的。比如身高一米八、硕士文凭以上,又比如肤白貌美气质佳,再比如阳刚的同时要绅士、幽默的同时要不失稳重一类的。这些特点太个性化,而且烙印在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参照系之中,想忘都忘不掉。我所希望各位警醒的是,在被逼得头脑发懵时更容易忘却的几项要素。

在对爱情的初步尝试中,只要强调对如下这些内容的把握,就能让“病急”的人投到相对靠谱的医,也能让他们自己做个合格的初阶恋人,不至于让新女友表现得像个老怨妇。从另一个角度讲,一旦如下这些方面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可以直接考虑从这段感情之中抽身而出了,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寻找恋爱对象的目的,是寻求进入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约会是为了谈恋爱,而谈恋爱是为了结婚或者维系一段美好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约会了,那就一定要给彼此深入发展的可能性。在气场明显不合的情况下,很多约会其实可以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内就结束,这一点上别存在什么“不好意思”的小顾虑,大家时间都很宝贵,不要浪费彼此的青春。世上存在不少对爱情永远说“不”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敢对每一个异性都笑脸相迎地说“YES”就是一件人生幸事。约会是向恋情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是非常强调试探性的一小步。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偏向虎山行的,那是武松。约会理应是有趣的

有的相亲场合,一上来就双方互相查户口,这很容易诱发负面的情绪。而这类行为在本质上,就已经与约会的娱乐与消遣这一重要功能背道而驰。美好的约会都伴随着快乐的氛围,情侣们结伴去看电影、吃大餐、参加派对甚至就单纯地拿着一杯奶茶聊聊天,这些约会的内容本身就是开心而有趣的。仔细想想,我从没见过有情侣约会一起去拔牙的,看来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初次约会的时候一方迟到太久,那么双方深入交流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因为迟到已经引发了其中一个人的不快乐。好的恋情不会让你萌生更多的孤独

恋爱并不总能让人感到充实感,但起码不应该让人感到更孤独。我有一位朋友,在他某次谈恋爱后,突然与我们这些老友们联系地不那么频繁了。我们原以为是爱情的新鲜感让他无暇他顾,却在他分手后回归组织的饭局上得知,他那已经分手的女朋友,根本就不让他与其他人有什么密切来往。恋人的存在,反而让他更感到孤独。爱情强调专一没错,但是爱情不应强调完全地占有。我们寻找恋人是希望藉由他或者她,看到一个更广阔与更美好的世界,而非让眼界完全被一个人所占据。如果恋人让你感觉他是你背上的蜗壳,而你自己是一只步履沉重而内心孤独的蜗牛,你就有必要考虑抛弃这套枷锁。随着恋情的深入,需要更深入的肢体亲密

获得来自他人的身体慰藉与亲密行为,本身就是爱情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很多异地恋,最终没能修成正果的重要原因也是肢体亲密的长期缺失。通常,随着约会次数的增加,关系的确立以及情感联结的稳定、恋爱双方的亲密行为会增加与深入,这同样也可以作为评估约会质量的一个指标。在适当的时机,有必要严肃地引入婚姻这一话题

对某些人而言,恋爱是通往婚姻的神圣通路,但对有的人而言,恋爱就是恋爱,跟结婚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依据美国社会学家莎莉·劳埃德(Sally A. Lloyd)的研究发现,恋爱双方如果都本着以结婚为目的的态度投入这段感情,亲密关系的众多正向指标都会稳定得多。可见以结婚作为恋爱的大方向,终归还是利大于弊。两个人在“是否以结婚为恋爱目的”这件事上的貌合神离,非常容易成为分手的导火索。所以,如果你是奔着结婚去谈恋爱的那个人,最好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确定你的恋人跟你有着同样的诉求。尝试胜任的新角色

在确立双方的情侣关系之前,你可能从未以非单身人士的身份参与过社交活动,你也可能从未以“某个人的女朋友”的身份进入某个新圈子。恋爱关系要求两个参与者学会用新的身份完成更进一步的自我约束,甚至自我塑造。有的人可能还是会过分强调,在任何场合都做那个个性十足的“我自己”,于是搞砸了在恋人朋友圈中的形象,第一次去恋人家里登门拜访时也表现欠佳。所以,有必要评估一下,对方在成为你的恋人的同时能否胜任这一全新的社会角色,更有必要自我审视,评估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过多的个性特质尚且挥之不去。

也许从父母到七大姑、八大姨都在逼迫你去脱离单身状态,但是无论如何,你也不应当勉强自己找一个与自己并不合适的人。上面的六点能够让你在这个着急上火的逼迫情境中,维系一丝有科学根据的择偶标准,不至于让建立亲密关系的初期约会,对双方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人们确定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亲密关系,而非病急乱投医的随机药物,以推动在这个关系中,周围的人能够认可自己的恋人,进而认可这段关系本身,更重要的是,人们及其所处的社会舆论也能够认可身处这段关系的他们自己。

为了快速建立起这样一个多方受益而且能修成正果的恋情,把握约会的原则和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谈恋爱是一个与一个对象纵向社交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同样有着不少在心理学者看来难以忽视的误区。摒弃低效社交

充满功利色彩的中国式相亲是我所见过的最让人感到不舒服的社交场合。那种让人胸闷的不舒服来源于这种交流方式的低效——它在情感上是低效的,在信息交换上是低效的,在营造双方良好认同的努力上更是低效的。

我所能回忆起来的我经历过的高效社交,无一不是通过交流让人感到收获颇多。比如和朋友们肆无忌惮地胡说八道所带来的情感收获;拜访学界大师求知问惑所带来的知识收获;和妻子一起在旅行的途中,促膝谈心所带来的关系上与感情上的收获。

导致交流没有收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给交流的对象以及交流的成果作了预先的假设。相亲一旦没有得到妥善的安排与引导,就很容易在这两方面都陷入窘境:对象不称心,成果不如意。双方在开门见山地对谈家世、工作、财产和恋爱史的同时,脑子里满是对彼此理性的评估。情感因素早就被这样的交流抛到了一边,这样的交流内容所带来的情感激发,甚至还不如聊一聊当下的天气的效果。

在交流开始前,就先定下了既有的目标和基调,很容易让原本可以轻松快乐的交谈变成了关注议程的枯燥会议,聊完了这个咱们赶快聊下一个。带着具体的目标和期待去寻找爱情,虽然乍一看是个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情,但往往并不能导致好的结果。

低效的社交之所以成为“剩时代”里诸多困境间恶性循环的一个频发节点,就在于它被理想化的臆想所诱发,在互相的评价中进行,又因为实在没法激发起双方的兴趣,而在礼节性地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后烟消云散。对两个参与者来说,都是浪费了时间,同时还欠下了中间介绍人的情面。

为了摒弃低效社交,你需要在交流之前多加准备,却减小具体的期待。

你只要知道你想得到的东西的大概方向,并且预留足够的资源就好,具体能向那个方向走多远,看环境,看条件,还要看你到底碰上了怎样的人。与老朋友玩乐,不知道会高兴到什么份儿上,但是酒水要备充足;与老教授探讨,不知道能聊到什么深度,但是话题要有吸引力;和恋人旅行,不知道能玩得多尽兴,但是也要筹划妥当,否则好比自拍的时候笑容灿烂却手机突然没电,徒留郁闷。

对没准备的事儿充满高期待,绝大多数结果就是郁闷地碰一鼻子灰,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曾与我的妻子有过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事后回想起来,我们最大的错误就在于盲从了文艺青年们的民谣与口述,竟然对这样一个没有计划、没有想法、没有准备,却只有冲动的旅行竟然充满了期待。

我们只买到了前往那座三线城市的火车站票;火车到站的瞬间开始下雨,而我们没有带伞;入住宾馆后,我们发现排气扇那里飘进来了隔壁的二手烟;当天晚上发现,当地特色小吃妻子完全难以下咽;晚饭后回到旅馆发现,二手烟终于散了的时候,马桶堵了——如果还要按部就班地玩儿下去,我们只会越玩儿越窝囊。

我与妻子诚恳地互相道歉并表示“你辛苦了”之后,退掉了事先买好的返程火车站票,买了最近一班返程火车的软卧下铺,决绝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出发时的状态。

我们这次旅行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回家的软卧车厢里愉快地聊了一个下午,这种愉快无关我们原本期待的风景、美食与什么旅途上的奇遇,恰恰是在最没设想的行程中的环节给了我俩这次旅行最美好的时光。

这次旅行中,我们的遭遇大多是外界与环境的问题,不过在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负能量的来源是人本身。

有些错误的言语习惯与行为特质,很容易让一个人在初次约会中把气氛搞砸。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是全世界研究亲密关系的最权威人士之一,他在跨越20年的一项长期研究中发现,由错误的沟通方式导致的低效社交,能够有效地预测初次约会的失败、情侣的分手以及离婚。而经过对二百多对情侣的长期观察,戈特曼总结出了以下五种应该在任何时候都避免的交流习惯,它们会直接影响亲密关系的走向,以至于戈特曼本人都称之为恋情的“毁灭信使(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直接的蔑视。翻白眼的人在我看来,从来都不是可爱的人。蔑视的言语和行为的潜台词,就是把对方放在了一个比自己更低的地位,或者认为对方的话语及行为不可理喻。“你现在这么低的收入,租房对你而言恐怕是个挺大的负担吧”这样的话对社交氛围充满了杀伤力。

蹩脚的讥讽。开玩笑可以,但嘲笑他人是不礼貌的,毕竟讥讽的内容是有可能客观存在的,而且当事人很可能对此非常在意。没谁愿意让别人翻来覆去地撕扯自己的伤口。与此同时,讥讽的讨厌之处在于,它是刻意对他人特质的错误评价与错误延伸。“你要是不会你就别抢着做,你想显摆什么?”讥讽在嘲笑了他人行为的同时也否认了他人的价值,它曲解了当下的社交情景,让交流变了味道,自然难以对沟通产生积极影响。

无端的戒心。并不仅仅是在言语中充满攻击性的尖酸刻薄者才让人感到不快,把所有外界信息都当作是对自身攻击的人,同样也并不容易让人喜欢。这样的人觉得身边大多数人都是假想敌,他们往往会预先假设他人对其有所图谋,而别人的一言一行在他自己眼里都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你们看,我就知道你早就对我有意见了,怎么样,藏不住了吧。”这样的话会经常把交流带进无中生有的矛盾之中,给社交环境预先贴上了矛盾的标签。

消极的沉默。小孩子怄气不说话,会气鼓鼓地坐在一旁撇着嘴,这种情形我们都见过。把这种交流的倾向转移到成人身上,就能够很好地表现何为消极的沉默。这种负能量的表现,往往由对方说了他不爱听的话而来——他不选择反驳或者辩解,他只是选择了满眼七分怒火、三分委屈的沉默。谁都可以看得出他的不高兴,可他本人就是倔强地坐在那里,谁也不搭理的同时也拒绝交流,成为社交场上一块又臭又硬的同时又让人无法忽视的石头。

没来由的挑衅。挑衅是对他人客观能力、正当权益或实际地位的挑战。“多等一分钟能把你怎么样?你以为你是谁?”像这样的语言蕴含着非常明显的敌意。良好的沟通总是有着一个正向的气场,而这种火药味十足的话语明显与高效社交的气场格格不入。

在以上五种交流方式中所说的话,都是在社交活动中最容易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进而影响大家彼此感受的话语。而以下一些并不难掌握的技巧,更能够有效地提升社交效率,让有恋爱意向或者已经身处恋情中的男女更好地相互交流。给交流本身充足的优先级

与其他事情相比,交流需要有一个更优先的地位,无论是哪一方提出沟通的需求,另一方都有必要尽己所能,以尽快进入到沟通的状态中,用于倾听或探讨亲密关系中另一方的需要与希望。有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件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这一点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改善。未必要肯定对方的观点,但是要认可对方观点的存在

在沟通的过程中总难免有分歧。女性想要逛街,而男性宁愿吹着空调看足球比赛。你可以不陪着对方逛街或者看球赛——虽然这样做更有利于感情发展——但你也不能藉此认为,逛街就是瞎花钱而看球赛就是浪费时间。你可以对对方的观点持保留意见,但是你不能仅仅因为他人同你的意见不统一,就否认他人。共情能力优秀的夫妻婚姻满意度更高,而共情能力高的典型表现,就是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理解他人的想法。积极分享自身的个人能力

美国莱特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劳伦斯·库尔德克(Lawrence Kurdek)博士通过研究证明,不愿分享自身能力、从不付出的人更容易陷入离婚的困境。这其实很好理解,已婚人士不挣钱、不做家务、不带孩子、自身也并没什么独特的吸引力,是很容易引起伴侣的不快的。情侣之中也一样,情感投资多少都是需要回报的。如果一方在不断地付出时间、体力、精力甚至名声和更重要的资源,同时又不能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回报,爱情的维系自然变得很困难。有一点独特的个性

请注意,独特的个性指的是自身的独特特质,而非什么少见的缺点或怪癖。一些特质能够让你在社交中留下更深刻的第一印象,而且能够促成这些印象在总体上是积极的。独特的个性在给你增加谈资的同时,也能让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快速变得立体起来。就算彼此间已经很熟了,也仍然要用积极的词汇提出要求

因为就算已经成为恋人,彼此也更愿意接受良好的态度,熟络本身不应当成为放松对礼数的要求的借口。我们常说的举案齐眉和相敬如宾,并不是虚伪做作,更多的还是要强调与人为善。恰恰是因为对方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个体,所以才更应当以礼相待,笑脸相迎。

在多个大型研究的成果中,心理学界总结出两点让人们从初次见面就感觉不错一直到白头偕老都维持着高效社交的重要因素。

第一点,在爱情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注重伴侣间的友谊的长期建设,好的情侣应当是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的沟通与交流才能积极而高效。

第二点,学会觉察沟通中的表达往往是一道选择题:同样的意思,你总能选择一种更好的方式去表达,而且他们也的确选择了说那句更暖心的话。像搭建房子一样,从点点滴滴开始把爱情经营完善。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撕破脸皮针锋相对,用蔑视、讥讽、戒心与挑衅把对方杀个片甲不留,在低效社交的场合里笑傲江湖。只是这样一来,你赢了当下这场拳击,却输了爱情这场长跑。残酷与美好不矛盾

情场和商场的共同点是都有着残酷的竞争,同时也有伴随着巨大收益的巨大风险。

有的人创业失败后还是越挫越勇,不止一次地在不同领域尝试过白手起家,每当谈起往事,仍能意气风发地表达并不后悔。而有的人尝试了一次再简单不过的摆摊,却因为从不能洞悉商机到不擅叫卖等原因,而再也没动过自己当老板的心思。

市场一直活跃着,有人挣了大钱挥金如土,有人稳扎稳打小富即安,有人拼搏奋斗渴望出人头地,更有人因为失败的创伤,就再也没进入过那在他们眼中除了残酷外没有什么特点的圈子。

情场也一样。

在长期单身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不可忽视的人,他们是因为过去的情伤才失去了再战江湖的劲头。谈恋爱也是一种讲技术的投资。彼时可能年轻稚嫩,押了太重的身家在一个错误的人身上,期待着苦心经营的植株能结出一朵多么光鲜亮丽的花,可是现实中,连花蕾都尚无的时候就已经整株枯萎了。自此心里盛满了爱情的残酷,正可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爱充满无力感,选择性地逃避了爱情中相对比重更高的美好。于是,看待新的爱情,好似看到一次注定要亏本的买卖,是“剩时代”的一个虽不广泛存在却不应当被人们忽视的困境。

好在残酷与美好并不矛盾,爱情中的种种残酷与美好都无法被否认,需要被遏制的是,爱情观中荒唐的因噎废食的执念。

谈恋爱仿佛是一个长期博弈的过程,它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同一些残酷的事实捆绑在一起。比如由长期进化而产生的一些心理选择机制,很多机制存在明显的男女差异。除此之外,更容易诱发矛盾的是,这些机制并不一定都只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起作用,相当一部分心理选择机制是无意识的,倘若不加以关注,你自己根本就觉察不到,也左右不了。

比如对恋情忠诚的强调。虽然男男女女都非常强调对彼此的忠诚,而忠诚也的确是良好恋情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但是两性对不同类别的忠诚的权重,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直接导致一方自认为并不是很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