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20:22:1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

2020年西南财经大学801经济学一(政治经济学部分)考试大纲解析试读:

专题一:导 论

第一部分 考纲要求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经济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考试大纲详解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类要生存就需要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从而人类社会才能发展。(1)物质资料生产的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①劳动

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②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指人们用来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道路、管、桶、瓶和度量衡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在劳动对象中,一类是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自然生成物,如采伐中的原始森林里的树木、开采中的地下矿藏等等;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产品,如棉花、钢铁等等,这种经人们加工过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材料。(3)生产资料的概念

生产资料是指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Ⅰ卷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但是,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又具有反作用。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是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而是要联系相关的领域来研究生产关系。

1要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它的变化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的。

②在一定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关系是变化和发展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的。(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①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都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能更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技能,能更好地推动新的生产工具的制造、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到某种生产关系所可能容纳的最高限度时,这种生产关系就过时了。这种过时的、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生产关系不可能决定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改变及其能动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没有生产也就没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人们之间结成的这种相互关系,必须与人们的劳动技能和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们的相互结合的形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要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为它服务;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起保护、巩固的作用,促进其发展;当经济基础已发生变化,原来的上层建筑不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基础时,它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甚至还会动员一切力量来破坏经济基础的变革。不过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会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上层建筑。

3要联系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来研究生产关系

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与消费是统一的: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生产消费);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2)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交换,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商品生产对应商品交换,非商品生产对应非商品交换;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交换的广度和深度是由生产过程中分工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的。

②交换决定生产,表现在:在生产进行之前,首先要进行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换,否则生产无法进行;在生产出某种产品后,需要进行产品交换或商品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3)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有两种分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后者实际上也就是资源的分配。这两种分配与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①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就分配的方式来说,分配也是由生产决定的。

②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在生产之前,必须进行生产资料的分配,即确定生产资料是归某个阶级、集团所有还是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问题;同时,还必须对社会成员进行分配,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③分配对生产也有决定作用

分配不仅仅是被动的生产成果的分配。分配对效率具有调节作用。收入分配的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劳动的效率,也会直接影响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

4“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1)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要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新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要求我们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好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所有这些都要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社会生产总过程四环节关系原理还要求我们要反对和抵制一些有损长远利益的发展,如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以及生产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产品,还有以牺牲经济结构合理化代价来换取经济的片面发展以致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4)这些原理也说明了一国经济的协调、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仅仅靠市场来调节是不行的,市场调节有其弊端,要把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干预有机的结合起来。政府实施什么样的经济政策要依据经济形势来确定。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1)经济规律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为自己服务。

3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是与人的活动相联系的,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随一定的经济条件产生而产生,随一定的经济条件消失而消失;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不仅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且受到人们的利益关系的限制。

4经济规律的类型(1)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等商品经济规律。(3)某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唯物辩证法(1)质量互变规律

运用量变和质变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就是研究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经济现象有些什么量变,以及这些量变的产生原因、影响,对整个经济现象所引起的状况是否达到了引起这种经济现象的质变的阶段,如果还没有达到质变的阶段,怎样为质变创造条件;如果已经达到了质变的阶段,又怎样使这种质变得以实现,使人们的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到更高阶段。(2)对立统一规律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就是研究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济现象时,应研究这种经济现象当中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的趋势。(3)否定之否定规律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是要揭示出社会经济现象绝不会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上,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2抽象法

运用抽象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要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经过分析,抽象掉它们的表象,揭示出经济现象的本质。

3归纳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从研究个别经济现象中得出一般的结论。演绎法是运用一般原理去研究个别的经济现象。(1)运用归纳法来研究某种经济现象,并从研究中得出一般结论时,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对于其他经济现象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够表现出其他经济现象的性质。(2)运用演绎法,把一般原理运用于研究个别经济现象时,所研究的个别经济现象和用一般原理所概括出的经济现象,其性质也必须是相同的。

4分析和综合法(1)分析法是在研究某种经济现象时,分析它所表现的一些形式,从而揭示出它的实质。(2)综合法是在分析出经济现象的本质后,对经济现象的一些形式加以综合,研究出它之所以采取那些表现形式的原因。

5数学方法

数学是研究事物数量关系变化的科学。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不仅要研究经济现象质的变化,同时要研究经济现象量的变化。数学只适用于研究经济的数量变化,它对于研究经济现象的质变是不适用的。

6逻辑和历史法

逻辑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所采用的思维推理法。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进行研究的方法。(1)在运用逻辑方法时,从根本上说,思维进程要符合经济现象历史的发展过程,脱离开历史发展过程的思维推论,就会导致唯心主义。(2)运用历史方法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必须排除对历史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排除掉经济发展历史中的曲折过程,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

五、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1生产力的含义

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体现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生产力的结构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生产力的性质

生产力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社会制度的属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联系。如果抽去各种社会生产的特殊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法只是它们的自然的或技术的结合方式。没有不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生产力,也没有不与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

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1)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①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它的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而与生产力相比较,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表现得相当稳定,不像生产力那样积极、活跃。

②生产力的状况如何,决定或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在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作用全部发挥出来之前,它就不会灭亡;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成熟时,它也不会出现。(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现实意义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们必然会对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调整生产关系的途径有两条:(1)变革这一社会的根本制度,用新制度代替旧制度,如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历史进步。(2)在特定社会基本制度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的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具体制度进行重新安排或创新。

第三部分 章节考研真题详解

简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关系。[2007年真题]

答: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关系,两者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生产关系内在的、自身运动发展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除了研究生产关系以外,还包括生产力、经济运行机制和精神生产等。(3)研究对象是对某一学科研究内容、范围的高度概括。它确定学科研究的内容、范围、方向等问题。确定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它是学科研究的起点。只有确立了科学的研究对象,才能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任一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区别。从某种角度而言,学科的研究对象与其研究范围有重合之处,有密切关系,但又要区别。研究对象说明是干什么的,是学科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应然”的,而研究范围则是说明这一学科涉及的领域,指明学科研究的纵深度、宽广度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界限。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要研究贯穿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政治问题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经济基础的内容,因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在研究经济基础的时候,也不能不考虑包括政治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影响。

专题二:商品与货币

第一部分 考纲要求

1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

3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4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局部劳动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第二部分 考试大纲详解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商品的使用价值(1)商品的使用价值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可兼有多种使用价值。(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等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①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②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③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4)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2商品的价值(1)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2)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3)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4)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当其作为商品时才有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商品的交换价值(1)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2)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3)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交换价值是相对的,不同交换对象有不同的交换价值,且因时因地的发生变化。

4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1)商品的价值是内在的、抽象的,不能自己表现出来,只有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才能获得表现。(2)交换价值是一种外在的、具体的表现形式。(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一方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在量上难以比较;另一方面,商品作为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因此,各种不同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2)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对于商品生产者而言,其生产商品是为了获得价值才关心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才能获得价值。任何人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4)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从一方面看,它是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它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属性,或者说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1具体劳动

从劳动的具体形态看,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要的改变相应地发生变化。

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

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统一的,即不管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都同时是抽象劳动的支出;它们又是对立的、有区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2)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3)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4)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4劳动二重性原理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它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2)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也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关。

三、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价值量的含义(1)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2)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且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价值量的决定(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因此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取决于劳动时间。(2)由于各种原因,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各个生产者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相当于倍增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换中自发形成的。

4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表明劳动生产率越低。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等等。其中,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程度越来越显得重要。

5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的数量,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样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等。但是,如果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则会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高。

四、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由于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个别行为或私人行为。(2)社会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私人劳动阻碍了社会劳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3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的发展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取得了不同的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五、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1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作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的起源(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和斧子分别处于等式的两端,绵羊在斧子上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子只是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

相对价值形式,可以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察。相对价值形式的质,是要研究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性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相对价值形式的量,是通过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数量来表现的。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①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③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

在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价值比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表现得更为充分,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商品价值相对地表现在一系列各不相同的等价形式上,给交换带来了困难。(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商品上。用公式表示为:

在一般价值形式上,商品价值的表现:①是简单的,即各种商品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②是统一的,即一切商品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同一种商品上。一般价值形式中起等价形式作用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交换的发展。但一般等价物还没有最后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不利于商品交换的稳定发展。(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用公式表示为:

贵金属之所以能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与其特殊的自然属性有关。金银之所以能够取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六、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它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实在的商品体,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货币又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是一切商品共同的价值表现材料,执行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

①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

②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③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可以是观念中的货币(表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不同);

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2)流通手段

①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是转瞬即逝的要素,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足够了,于是纸币一类的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不足值的铸币、纸币就是由此职能演化而来的);

④流通手段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但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即W-G-W。12(3)贮藏手段

①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②货币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是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因而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③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④货币贮藏具有自发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功能(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不具备储蓄手段功能,但在现实纸币流通条件下,也可储蓄作持币待购,但还是有区别的)。(4)支付手段

①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②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③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5)世界货币

①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③世界货币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首先是充当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其次作为购买手段,用于单方面向国外购买商品;再次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

七、货币流通规律

1商品流通

当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这个中介来进行,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即商品所有者先把商品换成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这种以货币为中介的包括卖和买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就称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这个公式的物质内容是商品换商品,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

2货币流通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这种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就构成了货币流通。

3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与区别(1)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联系

①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

②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为货币流通量的规律。(2)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区别

①形式上的区别:在商品-货币-商品流通公式中,货币在整个过程中起媒介作用;在货币-商品-货币流通公式中,货币是运动的起点和终点,而商品则是买卖行为的中介。

②内容上的区别:a.流通的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交换价值本身。b.流通的内容不同。简单商品流通的两极是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货币流通的两极是同质不同量的货币。c.运动限度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占有某种使用价值,其运动以满足某种需要为限度;货币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是获取交换价值。

4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量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在不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在进一步考虑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的货币量=(流通中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公式表示: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同到期需要支付总额呈同方向变化,即成正比;同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和互相抵消支付总额呈反方向变化,即成反比。

5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量也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但其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来说就是: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也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属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国家发行强制通用的纸币,似乎把经济规律废除了,国家似乎用自己的印记的魔术点纸成金。可是,国家的这种权力纯粹是假象。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铸币名称的任意数量的纸票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旦进入流通,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的支配。”所以,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必须以货币流通量的规律为基础,发行并调节纸币的流通量,保证宏观经济顺利运转。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违背货币流通规律发行货币所产生的宏观结果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这是宏观经济失衡的两种主要表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货币现象。(2)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因此,通货膨胀是与纸币流通有密切联系的经济现象,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可能出现。(3)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从本质上说,通货紧缩是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货币现象。

八、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违反价值规律,这是因为:(1)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2)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变动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并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九、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局部劳动和总体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1从局部劳动到总体劳动

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劳动分工也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日益突破单个工人的局限,由许多的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由个人过程发展为联合劳动者的过程,产品由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以及联合劳动者的共同产品,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概念都扩展了。生产工人发展为总体工人,个体的局部劳动发展为社会总体劳动,不管是生产一线工人的劳动,还是远离一线的各种管理员、科技人员的劳动,都是社会总体劳动的一部分。

2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1)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

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标准,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这种劳动的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②这种劳动的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在里面;

③这种劳动的产品必须进入交换领域,成为商品;

④这种劳动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知识劳动创造价值

①知识的产品的使用价值:知识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功能,这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②知识产品的价值:在知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价值实体。

③知识产品的价格就是交换价值。(3)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①服务劳动的价值:生产商品的抽象人类劳动物化为价值。

②服务劳动的使用价值:某些人类劳动活动的功能。马克思将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多品类商品体的属性都作为使用价值。(4)管理劳动创造价值

①管理劳动贯穿于包括计划、组织、经营、控制、监督、创新、决策、承担风险等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②从广义上看,管理者仍属于劳动者,只是他的劳动比一般劳动者的劳动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复杂性和创造性,对企业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③管理者能够把分散的劳动者组织起来从事集体劳动,显然,管理劳动能比个体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也更有效率。

3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把两者绝对地对立起来,也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没有使用价值,也就没有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社会产品即是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就说不上价值创造。(2)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

①从质的方面来讲,价值的创造只是同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而财富的创造则同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劳动是财富价值的唯一源泉,却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②从量的方面来讲,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并不都是对应的;只有当社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变时,随着劳动量的增加,价值量的增加和财富量的增加才是一致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时,根据劳动生产率和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产品价值量成反比原理,一定时间内财富量会增加,但是总的价值量不变,单位产品价值量反而减少。

4正确认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的意义(1)理论意义

价值贡献是价值分配的基础。如果把价值贡献与价值分配割裂开来,就意味着可以脱离劳动价值论去谈论分配关系,这无疑将动摇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础地位,也无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2)现实意义

虽然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聚过程中,知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分割所创造出来的价值时,允许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将有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激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配置资源的积极性,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因此,要把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三部分 章节考研真题详解

1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013年真题]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1)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这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因此,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能否卖出去,意味着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被社会承认,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决定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发财致富,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为资本家,大部分人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论述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2010年真题]

答:价值是凝结在一切商品中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财富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社会产品,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商品。

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不能把二者绝对的对立起来,也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1)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就谈不上价值创造。(2)但是,不能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简单地等同起来:

①从质的方面讲,价值的创造只是同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而财富的创造则同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在财富的创造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劳动是财富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②从量的方面讲,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的增加并不都是对应的。

就生产同种商品的整个部门而言,劳动以外的要素变化所引起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同一数量的劳动创造的财富同比提高,但其创造的价值总量并不发生变化,这必然引起单位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的降低。

就单个商品生产者而言,其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得该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时,必然有该单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总价值与劳动生产力同时增加。

但这只不过是其他商品生产者不能实现的个别价值的转移,并不是说该商品生产者由于技术进步,如采用先进机器设备,就使同一劳动创造了更多价值。从总体上考察,个别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改变该商品生产者所在部门全部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因此,就个别商品生产者而言,使用价值(财富)可能和价值一同增长,但就同种商品的生产者全体而言,使用价值(财富)的增长并不必然表现为价值增长,尽管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侧面。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是劳动者的劳动没有发生变化,劳动在技术变化前后的复杂程度不变。

3试论述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阶段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发展变化。[2009年真题]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此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在不同经济和不同历史阶段,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不尽相同。(1)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形式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①价格的偏离始终以价值为基础,即价格围绕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波动的幅度要受价值的制约。②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2)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生产价格形成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与价值有一定程度的背离,但这种背离以及商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它是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因为:①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之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②从个别部门来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存在着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③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生产价格也就会下降。(3)在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占据统治地位以后,出现了垄断价格。这时,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虽然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都偏离价值,但垄断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它只是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的商品价值仍然是由生产他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做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因此,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客观存在并发挥作用,只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作用不是完全相同的。

4辨析题: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提高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数量。[2008年真题]

答:此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但与单位时间生产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3)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表现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则生产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便越少,从而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少,则生产每一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便越大。因此,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与单位时间生产的价值总量无关。

专题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部分 考纲要求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剩余价值的生产;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特征是资本对劳动的雇佣和剥削,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与本质特征;

3资本的本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当代劳资关系。第二部分 考试大纲详解

一、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定义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①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②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b.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c.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4)劳动力商品的买卖是表面上的等价交换,事实上的资本占有

在劳动力的买卖过程中,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是作为具有平等权利的商品生产者发生关系的。他们都支配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是用等价物去换取等价物,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一价值规律的要求并没有被违反。但是只要交易完成,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原来的货币所有者变成资本家,劳动力的所有者变成了雇佣工人。

2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更多货币)。这个公式反映了各种形态资本运动的共同目的,不管是商业资本还是借贷资本,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因此,马克思把它称为资本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