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的中医药治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10:52:50

点击下载

作者:罗日永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试读:

前言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群众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其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慢、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流行尤为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是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重任。

病毒性肝炎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诊断及治疗等已有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近年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展现了广阔前景。本书根据作者们多年研究、防治病毒性肝炎的经验和成果,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进展,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及临床等进行了系统介绍。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蕴藏着丰富的治疗经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实践证明,辨证分型治疗病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已被广大中西医医务人员所采用;防治并举,简便有效的单方、复方为群众所喜用;推拿按摩、针灸与气功等非药物疗法,经临床证明安全、疗效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为了方便广大肝炎患者寻医问药,本书还着重介绍了病毒性肝炎患者须知的诊疗知识和我们临床常用的治疗肝炎的中草药。

本书内容丰富,言简实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既有中医特色,又衷中参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同时,本书介绍了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新药开发有关知识。本书的出版将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和新药开发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纰缪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道批评指正。编者1998年6月第一章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类

迄今为止,已知病毒性肝炎由六种肝炎病毒引起,即由甲、乙、丙、丁、戊和庚型病毒,它们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病毒(HAV):在1947年有人将消化道途径侵入的传染性肝炎称为甲型肝炎,但直到1973年才首次发现甲型肝炎病毒(HAV)。HAV是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归类为肠道病毒属72型。HAV对有机溶剂及物理化学因子的抵抗力较强,耐乙醚、耐酸、耐碱、耐高温。60℃10小时大部分灭活,100℃5分钟、紫外线1小时、氯1mg/ L30分钟、福尔马林1∶400037℃72小时皆可灭活。实验动物中狨猴及黑猩猩皆易感,且可传代。HAV只有1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型抗体存在于起病后12周内,IgG型抗体则长期保存。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在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的接触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2.乙型肝炎病毒(HBV):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澳大利亚抗原,即HBsAg。经过研究发现乙肝病毒(HBV)是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DNA)科中的一员。完整的HBV颗粒直径为42nm,又名Dane颗粒,分为包膜和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内合成,释出于血液循环中,本身并无传染性。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HBV基因组又称HBV-DNA,含3200碱基对,分为正(S)、负(L)两链。

HBV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或高压蒸气消毒可以灭活。

HBV各抗原抗体系统:①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与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机体感染了HBV后3周HBsAg开始在血中出现,在急性患者中至少持续5周,至症状消失后滴度逐渐下降,最长可持续5个月;在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可持续存在多年。消失后数周,血中才出现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保持多年。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物,如唾液、尿液、精液之中,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HBsAg共有10个亚型,主要为adr、adw、ayr、ayw等4个,我国以前二者为主。②乙肝核心抗原和抗体(HBcAg与抗-HBc):HBc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血液中的HBV颗粒,经处理后亦可检出HBcAg,是HBV复制的标记。血清中的抗-HBc出现于HBsAg出现后2 ~4周,当抗-HBs尚未出现,HBsAg已经消失,只检出抗-HBc,此阶段称为窗口期。IgM型抗-HBc只存在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期,IgG型抗-HBc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③乙肝e抗原和抗体(HBeAg与抗-HBe):HBeAg在血中出现稍后于HBsAg而消失则较早,它与DNAP和HBV-DNA密切相关,是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指标。抗-HBe紧接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于血液中,表示病毒复制已减少,传染性降低。但近年发现有部分抗-HBe阳性的患者仍有活动性复制存在,病情恶化为肝硬化或肝癌,现证实为HBV变异株所致。

乙型肝炎的分子生物学标记物:①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DNAP):此酶位于HBV核心部分,是直接反映HBV复制能力的指标。②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位于HBV核心部分,与HBeAg几乎同时出现于血液中,称为游离型HBV-DNA,是HBV感染的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排出体外,并通过注射或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

3.丙型肝炎病毒(HCV):1989年Choo等用病人血清建立了黑猩猩感染动物模型,并从感染血清中分离到HCV核苷酸,归属于黄病毒科。经1∶1000福尔马林37℃96小时处理,或加热100℃5分钟或60℃10小时,其传染性消失。感染者血中HCV浓度很低。到目前为止,HCV可分为12个基因型,按Simmonds系统命名:Ⅰ/1a,Ⅱ/1b,Ⅲ/2a,Ⅳ/2b,3a,4a,4b,4d,5a,6a和Ⅵ型,此外,还发现1c型。HCV感染的血清标志物(即诊断的根据),主要为HCV-RNA,因血清HCV含量低,故只能以聚合酶链反应(RT-PCR)来检测;另一个HCV感染的标记物为抗-HCV。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血液传播,其主要的危险因素有:静脉药瘾者、输血、日常接触、医务工作者、异常性行为等。

4.丁型肝炎病毒(HDV):1977年有人在HBsAg携带者肝活检标本中发现了δ抗原,1980年在肝组织中找到了与抗原有关的病毒样颗粒。后经研究表明这种带有抗原的病毒是一种缺陷负链RNA病毒,外膜HBsAg,核心中含有特异的δ抗原(HDAg)和核酸。可供检测的标记物有HDAg、抗-HD和HDV-RNA,仅在HBV感染者肝细胞、血液及体液中检出。

HDV传播方式与HBV相似。

5.戊型肝炎(HEV):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HEV基因是由一个单股RNA分子所组成,可能属于环状病毒。本病毒不稳定,在4℃下保存易裂解。作为诊断依据的血清标志物有:抗HEVIgG、抗HEV-IgM,在肝组织中检测HEV抗原。

HEV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6.庚型肝炎(HGV):在30年前已发现GB因子,经过一系列研究后,于1995年第三届国际丙型肝炎及相关病毒会议上正式报道,并暂称为HGV,HGV为一个新的黄病毒样RNA病毒。

HGV主要经血或肠外途径传播。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1.甲型肝炎的发病机理:HAV进入人体后,形成短暂的病毒血症,然后汇集于肝脏繁殖致病,最后被清除,疾病恢复、痊愈,甲型肝炎很少演变为慢性。上海地区发生过的甲型肝炎流行,少数病人皮肤出现荨麻疹样皮疹,部分病人有肾功能轻度损害,故是否有免疫机制参与值得进一步研究。

2.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HBV感染人体后,其所引起的肝脏和其他脏器病变,以至疾病的发生、发展,并非病毒本身所致,而与人体的免疫状态有一定关系。如免疫反应正常,则体内HBV被清除,肝脏病变修复,可获痊愈;免疫反应增强,导致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而引起重症肝炎;免疫反应不全者,不能彻底清除体内HBV,从而使肝脏病变迁延,形成慢性过程;免疫反应缺乏者,则易导致无症状HB-sAg携带状态。

肝脏病理损害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反应所导致的免疫损伤,但其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由于:①HBsAg与抗-HBs形成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肝内、外各组织上而引起炎症反应;②致敏T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膜抗原结合,释放淋巴毒素等淋巴因子,杀伤肝细胞;③通过K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ADCC),杀伤肝细胞;④HBV改变肝细胞膜的抗原性,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与肝细胞膜抗原或肝细胞膜脂蛋白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破坏肝细胞;⑤慢活肝及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增强,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导致B细胞功能失常、亢进而出现强烈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肝脏严重病变;⑥非免疫性因素,如各种病毒(HAV、HCV)、内毒素血症及继发感染等,而出现的机体免疫功能、凝血系统等一系列内环境平衡失调,以及肝脏的微循环障碍等,促使肝脏病变发展,病情加重。

3.丙、丁、戊、庚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研究报道较少。有人认为可有免疫病理参与,杀伤性T细胞可能是肝坏死的主要原因。免疫复合物也可能参与发病机理。最近有人报道认为,T细胞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可能是丙型肝炎发病的主要原因。第三节 慢性肝炎的治疗简介

1.抗病毒治疗(1)干扰素(Interferon):干扰素作用机理是阻断病毒的繁殖和复制,并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使病毒灭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干扰素仍然是治疗慢性肝炎的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尤其对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的标准疗法是300万单位~500万单位,每周3次,6个月为一疗程,有些学者把疗程延长至12~18个月。(2)单磷酸阿糖腺苷(Ara-A):本品是一种合成的嘌呤核苷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抗病毒的作用。其抗病毒机制还未完全阐明,但已证明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病毒的DNA合成。一般剂量:静脉点滴5~10mg/d,必须在临用前配制,于48小时内用完,切勿冷冻保存后再用。(3)无环鸟苷(Aciclovir,ACV):本品为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病毒药。剂量:静滴10~15mg/kg,每8小时1次。(4)其他:如病毒唑、聚肌胞等。

2.免疫调节治疗(1)胸腺素和胸腺肽:胸腺素是胸腺上皮细胞产生的激素样多肽,具有提高T淋巴细胞活性及调节免疫功能。剂量为5~10mg肌肉注射或静滴,每日1次,一疗程3个月。有报道与干扰素合并使用效果较好。(2)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iRNA):从被免疫动物的淋巴结、脾脏及肝脏等组织中提取的核糖核酸可以把特异性免疫传递给非免疫动物。剂量2~4毫克/次,肌肉注射,每周3次,一疗程3~6个月。(3)白细胞介素-2(IL-2):IL-2能诱导活化的T细胞增殖,使受到抑制的LAK细胞活化,并且能强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这些都是对抗病毒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剂量为(1~3)×105U/d,静脉滴注,一疗程21~28天。(4)其他:国内不少研究单位对各种免疫调节剂如猪苓多糖、香菇多糖、转移因子、左旋咪唑等,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未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3.保肝治疗(1)联苯双酯滴丸:药理学研究证实,联苯双酯对多种化学毒物中毒及经皮质激素处理的动物的肝细胞有保护作用,提高肝解毒能力,对慢性肝炎有降低谷丙转氨酶的作用。剂量:7.5~15毫克/次,一日3次,连用3个月,待转氨酶正常后,逐渐减量,注意减量时不能太快,以免引起反跳。(2)肝安注射液、肝安胶囊、肝安糖浆:此系多种氨基酸制剂,对改善蛋白代谢有一定作用。肝安注射液静滴剂量:250~500mL/d。口服肝安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3)熊去氧胆酸(UDCA):属亲水性胆汁酸,是一种口服的溶胆石药,近年来在治疗胆石症的同时,发现它有降酶、降低血清胆红质、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剂量:UDCA 600mg/d,每一疗程6周,连续两个疗程。(4)其他:保护肝脏对糖的代谢及调节,可适当应用葡萄糖。对脂类的代谢,可用胆碱、肝乐等。增强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可用肝泰乐等。促进肝细胞功能恢复,可用肌苷、ATP、维生素类药物。

4.抗肝纤维化的治疗(1)秋水仙素(Colchicine):为目前唯一已试用于临床作过试验的药物,它可干扰细胞的胶原分泌,还能刺激胶原酶的活性。有人观察对治疗肝硬化有一定疗效。(2)其他:脯氨酸-4羟化酶抑制物、糖皮质激素等因其副作用已不主张使用。脯氨酸类似物、前胶原向胶原转化的抑制物、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均未用于人体治疗。第二章中医对肝炎的辨证论治

中医学有关肝炎的论述归属于黄疸、胁痛、癥积等病范畴。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有不少类似于肝炎的论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黄疸”病症的记载,并作了精辟的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又云:“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则明确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疸。”首次提出黄疸的发病原因是湿热所致。

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对黄疸的发病规律、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已有了明确的认识,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病反剧为难治,这与甲型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表现、转归是极相吻合的。张仲景并对黄疸进行了分类,分为谷疽、酒疸、黄疸、女劳疸、黑疸;在《内经》湿热发黄的病因病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阳明湿热、太阴寒湿、房劳内伤、瘀热在里等不同机理;治疗方面总结创制了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硝石矾石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开创了黄疸辨证论治的先河。

后世医家对此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其临床表现有了更明确的描述,提出了此病的发生上先有内因后有外因,逐步认识到此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两大特点。特别是清代温病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肝炎的治疗内容,温病的许多治疗方剂,如甘露消毒丹仍为临床所使用。

现代医学对肝炎的深刻认识和深入研究,以及诸多诊断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医对肝炎的认识水平,丰富了治疗内涵,促进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发展。

现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肝炎已取得了明显疗效和重大进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中医药不但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手段,而且许多西医工作者也非常重视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第一节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有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和急性重型肝炎等类型。它起病急、发展快、传染性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有转为慢性和进一步加重的可能。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以支持疗法为主。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治疗急性肝炎可取得显著效果,是目前治疗急性肝炎的较理想方法之一。一、中医辨证论治(一)急性黄疸型肝炎

本病属于中医学“黄疸”的范畴。中医学早在两千年前对本病就有了认识。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目黄者,曰黄疸。”汉代张仲景著《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谷疸、酒疸、黄疸、女劳疸、黑疸”五种。有的医者认为《伤寒论》中的条文多数是指传染病,可能认识到黄疸具有传染性。唐代孙思邈更直接提出黄疸为传染病,他说:“几时行热病,多必内发黄。”《类证治裁》也说:“有疫疠发黄,杀人最急。”故以后医家又有“疫黄”之称。这说明中医学很早就认识了病毒性黄疸型肝炎,而且病毒性黄疸型肝炎是中医学“黄疸”的主要论述内容。

早在汉代,张仲景就综合了前人成就,积累了丰富治疗经验,如《伤寒论》中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至今仍是治疗黄疸的有效方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大青叶治热病黄疸的记载,目前认为大青叶对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常用药物。《肘后方》记有苦参、龙胆草、牛胆汁、大麦苗治黄疸,其中的龙胆草对治疗病毒性肝炎及降低谷丙转氨酶有一定效果。此后,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医家在治疗本病的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病因病理: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理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湿热内侵:是发生本病的基本原因。湿热相持,不得泄越。湿热有内因外因之别。外因多因居处潮湿,或涉水冒雨,或冒寒晓行感受雾露之气,湿邪从外而入。皮毛为肺.金所主,子病累母,脾土受邪,失于健运,湿困中州不得化散,郁而生热,湿得热而愈深,热因湿而愈炽,形成湿热郁结,痼结不散。内因多为素体湿盛,或饮食、劳倦、思虑、情志等因素伤及脾土,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湿郁化热,以致湿热内蕴,更损脾土。外因及内因所致的湿热,均伤及中焦,脾胃被湿热壅滞,气机不畅,土壅木郁,熏蒸肝木,疏泄失常。肝与胆相表里,胆汁失于常道,浸渍肌肤而致黄疸。(2)湿热挟毒:是产生本病的重要病因。素体内蕴湿热,又感受疫毒之气,湿热挟毒,则热势弛张,传变迅速,极易弥漫三焦,内攻脏腑,外窜肌腠,肝失疏泄,胆汁被迫,失于常道,溢于肌肤,出现阳黄;热毒炽盛,内陷营血,则会出现急黄。(3)疫毒入侵,熏蒸肝胆:《沈氏尊生书》明确指出:“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黄,杀人最急,漫延亦烈。”所以疫疠相染是黄疸发病原因之一。疫疠之气,多从口鼻而入,口鼻为肺胃之通道,胃与脾相表里,疫毒入侵,与中焦脾土相合,蕴结不散,化热最速,熏蒸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失于常道,溢于肌肤,形成黄疸。

2.临床表现:本病临床症状,有发热,恶心或呕吐,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尿黄,目黄或皮肤黄,胁下积块,胁痛,舌苔黄腻等,这些症状的形成主要为湿热所致,现分述于下:

发热:大多数患者初期有发热类似感冒症状,部分病例出现高热,少数病例也有不发热的。中医学认为:发热是湿热郁结,邪正交争所致。若热毒或疫毒较重,可出现高热症状;热毒或疫毒较轻,则不发热。

恶心呕吐: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或不能食油腻之物,甚至闻见油腻之味即恶心或者呕吐。常见的是恶心,部分病例呕吐严重,甚至水谷不能入,入即呕吐。中医学认为:感受湿浊或疫毒,均能影响脾胃之功能。胃气不能正常纳降,从而胃浊上逆,出现恶心呕吐。若受邪较轻,亦可不出现呕吐症状。

疲乏:大多数患者有疲劳乏力之感,四肢沉重,懒于行动。部分病例疲劳较轻,也有部分病例无疲乏之感。中医学认为是湿邪内郁所致,因脾喜燥恶湿,湿邪最易困脾。脾主四肢,又主肌肉,故四肢沉重,懒于行动。若感受湿浊之邪较轻,也有不出现疲乏症状的。

食欲减退:大多数患者均有明显的食欲减退,特别是厌食油腻,喜欢吃清淡食物。中医学认为:湿热郁结,特别是湿邪,最易影响脾之运化功能,脾与胃相表里,故湿邪犯胃就能引起食欲不振。又因肥甘之物能助湿腻膈,故感受湿浊就恶食油腻。若湿邪较轻者,食欲影响不大。

黄疸:轻者仅巩膜黄染,重者全身发黄,严重者全身皮肤深黄,部分病例出汗将衣被染成黄色。急性肝炎的发黄,绝大多数颜色鲜明,称为“阳黄”。中医学认为感受湿浊或时疫之邪后,湿热或热毒内阻,胆汁外溢于肌肤之间而致黄疸。

尿色黄:大多数患者发病后很快就会出现尿黄。轻者如淡茶水色,重者如橘子汁色,严重者能将尿盆染黄。中医学认为是湿热之邪郁内,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胁痛:大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有的是叩痛或压痛,有的是胀痛、刺痛、隐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亦有部分病例肝区无疼痛感,仅有心窝部不适。中医学认为:湿热郁结不解,湿邪粘腻重浊,最易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形成肝气郁结,肝脉循行两胁,故出现胁痛。

胁下积块:大多数患者发病后,在右胁下能触及肝边,大小不一,质地尚软。中医学认为:湿热郁结不解,影响疏泄功能,导致气滞,气滞不解会形成血瘀。气滞血瘀,停于胁下,即出现痞块(肝脏肿大)。

舌苔:可见有淡白,或白腻,或白腻而厚,或黄腻,或黄腻而厚之舌苔,或舌绛无苔,舌尖红。观察舌苔变化对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淡白为脾虚;白腻或白腻而厚为湿盛;黄腻或黄腻而厚为湿热并重;黄腻而燥为热重于湿;黄腻而润为湿重于热;黄腻苔舌尖绛为热盛;舌绛无苔为胃阴不足。

脉象:可见有缓、弦、数、濡、滑等脉。其中缓、濡脉在急性黄疸型肝炎中较常见。临床上单纯依据脉象对诊断肝炎意义不大,但脉象变化对辨证及预测病情转归有一定意义。如弦而有力转变为濡缓,多为病情好转;如果由濡脉转变为弦脉、滑脉多为病情发展。

黄疸型肝炎主要是感受时疫之气、湿浊之邪,致湿热郁结,肝脾同病,故其治疗大法应清热利湿,使湿热分消。但病情是有变化的,因此应根据病情演变,分期辨证治疗。

3.分期治疗(1)初期

主证:发热或不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尿黄而短,目黄或身黄,胁肋疼痛,舌苔白腻或黄腻。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30g 丹参12g 郁金9g 黄柏12g 栀子6g 板蓝根15g 草河车12g 连翘9g 藿香9g 佩兰叶9g 白蔻仁9g 车前子12g 泽兰叶10g 白茅根15g

主证及方药分析:本方湿热分消为治疗大法。

对湿邪的治疗,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用藿香、佩兰叶芳香化浊,二是用白蔻仁健脾化湿,三是用茵陈、车前子利湿;对热邪的治疗也用了三种方法,一是用黄柏、栀子以苦寒清热,二是用板蓝根、草河车、连翘清热解毒,三是用白茅根清热凉血。湿热日久不解,亦可影响疏泄功能,形成肝郁气滞,久郁气滞会形成血瘀,故方内选用郁金、丹参、泽兰叶以理气活血止痛。

本方在煎药时宜武火(大火)煎,但不宜煎的时间过长,一般水沸后煎20分钟左右即可,时间过长,会减低药物的效果。服药的方法,每日1剂,早晚分服,最好是多次少量分服,效果比早晚分服更佳。服药期间,要吃清淡食物,过食肥腻厚味,会助长湿热,对病情有害无益。有些病例,服药后食欲增加,也要注意节制饮食,吃得过量,易致伤食,又会出现其他变证,对疾病恢复有一定影响。小儿尤应注意。

加减:在用药的过程中,除应观察病情的变化外,观察舌苔变化亦比较重要。如用药后出现胸闷、头重、脘腹胀满、纳呆、舌苔白腻而润,是湿从寒化,为用苦寒药量多或者用之不当之故,应从方中酌减苦寒药味或用量,如黄柏、栀子、板蓝根、草河车、连翘之类,加入厚朴花、佛手片等。如治疗前舌苔黄腻,用药后出现口干、口苦、舌苔黄燥、舌尖红,为湿从热化,应减去芳香利湿药或减少用量,如藿香、佩兰叶、白蔻仁、车前子之类。舌苔黄燥舌尖红为热盛,热能伤阴,如不及时控制,很快会出现舌绛无苔,所以在去芳香利湿药味的同时,应加入石斛、麦冬、知母等养阴清热的药物。

本病初期,大多数患者有发热恶寒等类似感冒症状出现,历代医家还设有解表之法,如《伤寒论》中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麻黄、连翘即为此意。根据临床体会,黄疸总是以湿热为主,出现发热恶寒是外湿之象,往往时间短暂,很快就可消失或者转化。治法以清热利湿为主,适当加辛散药,如杏仁、连翘之类是可以的,但不能主次颠倒,用大剂量的辛温之药,以致助热伤阴,使湿热之邪,转变为热邪壅盛。

若大便干燥者,多为热重于湿,以通便泄热为治疗原则,用大黄通泄热邪较为相宜,并能使胆汁排泄无阻,对退黄也有一定的益处。大黄用量应控制在10g至15g左右,若用量过大,泻之过甚,反能损伤脾胃之阳气,以致洞泄寒中,甚至正虚邪陷,加重病情。若谷丙转氨酶高者,用苦寒泻下药,对降低转氨酶效果较好。服用大黄后,尿色可以出现清黄,此为大黄染色之故,不能视为热象。

若泄泻者,临床中可见到四种情况:一是湿热下注大肠,泻如水注,色黄,肛门烧灼疼痛,或者发热,应加黄连6g,苦参9g,以清热燥湿;二是湿盛或者苦寒药用之不当致损伤脾阳,症见泻下如水或如糊状,腹胀,脘闷,不欲食,可加炒苡仁9g,炒扁豆15g,以健脾渗湿;三是伤食,症见大便腐臭难闻,泻后腹中反觉舒适,可加炒莱服子9g,炒槟榔9g,熟大黄6g,以消食导滞;四是方中之茵陈用量过大,亦可出现泄泻,一般不应视为病态。若泄泻较甚,可酌情减少茵陈用量,或者加入白术等药以防止泄泻。

若胁肋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片姜黄6g,一般不需要加疏肝止痛药,因胁肋疼痛是由于湿热相搏,影响疏泄功能而形成肝气郁结,故用清热利湿药使湿热分消,疼痛即可减轻或者消失。且疏肝止痛药味久用有伤阴助热之弊,要尽量少用。

若见胁下积块(肝脾肿大),是由于湿热郁结不解,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郁气滞导致血瘀,日积月累,形成痞块。故用清热利湿药,使湿热分消,胁下积块即可消失,一般不需加活血软坚的药物。

若呕吐甚者可加竹茹6g,橘皮9g,黄芩9g,烧土水煎服(用烧土一块,放入火内烧红,取出后放入一小盆冷水内,停半小时后取其清水煎药)。部分病例呕吐较严重,水谷不能入,入口则吐,可结合西医给予补液。若服中药亦吐者,可多次少量频服。

若腹胀较重者,一般可见到三种情况:一是伤食而致腹胀,可加炒莱菔子9g,炒槟榔9g,厚朴9g;二是过用苦寒药物伤及脾阳而致腹胀,可加生白术9g,佛手片9g;三是气滞而致腹胀,可加厚朴花9g,大腹皮9g。

若小便短而赤者,可加清热利尿药,如木通9g,白茅根15g,竹叶3g。

若黄疸较甚,可加重茵陈用量,一般可用60g至90g,但要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泄泻。

若服药后心烦较甚,可将栀子微炒(不宜成炭),因栀子生用对部分患者有致恶心的副作用。

一般服上方10剂左右,即可达到黄疸消退,二便通利,食欲恢复正常,呕恶基本消失。若病情不见好转,可转入中期治疗。

此外,本病还应着重注意湿热的偏盛。

急性黄疸型肝炎为湿热郁结所致。湿与热邪有时二者俱重,有时表现为各有偏盛。形成偏盛的原因,常由感受邪气不同及素体差异所致。临床中概括为湿热并重、湿重于热、热重于湿三种类型。

如热重于湿:身目色黄如鲜橘色,伴有发热咽干,口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皮肤瘙痒,舌苔黄厚乏津或黄燥,脉弦滑。治以清泄热毒,并兼祛湿。常用药为川黄连、龙胆草、黄柏、栀子、连翘、败酱草、半枝莲、茵陈、佩兰叶、藿香、白蔻仁等。

如湿重于热:身目色黄但不如热重者鲜明,伴有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倦怠少食,口淡乏味,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象濡缓,应以健牌利湿、清热退黄为治疗原则。常用药为茵陈、白术、猪苓、白蔻仁、藿香、佩兰叶、黄柏、栀子、连翘等。

如湿热并重:多为黄疸较重。表现为心胸烦闷,纳少,倦怠无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应以清热利湿为治疗原则,常用药为茵陈、藿香、白蔻仁、佩兰叶、车前子、黄柏、栀子、板蓝根、连翘等。(2)中期

主证:黄疸消退后,腰背酸困,疲乏无力,胁肋疼痛,舌淡苔白,脉缓。

治法:清热利湿,滋补肝肾,活血行气。

方药:茵陈30g 丹参30g 郁金9g 板蓝根15g 草河车9g 黄柏12g 白蔻仁9g 山药9g 女贞子9g 川续断15g 菟丝子15g

主证及方药分析:黄疸消退后,湿与热已基本上分利,但留有余邪,又出现腰背酸困。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肝主筋,故腰背酸困为肝肾虚损所致。因此,从初期方药中减去部分祛湿清热药如藿香、佩兰叶、栀子等,酌加滋补肝肾药味,如女贞子、川断、菟丝子等。滋补肝肾之药,用量不宜过大,使用不宜过早,药味不宜过腻(如熟地、龟板、阿胶之类),因滋补药能腻膈,多用会影响食欲和湿热分消,致使肝功能恢复和自觉症状的消失缓慢。若肝肾亏损症状较轻,一般可不加滋补药味,因邪祛则正自复。

加减:若口苦,为胆热上蒸之故,加栀子9g,龙胆草9g。若五心烦热,为虚热所致,可加鳖甲15g,胡黄连9g,地骨皮15g。

若全身沉重无力,为湿盛伤脾所致,加苡仁9g,杏仁9g,苍术9g。一般服上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即可消失,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恢复期

主证:精神欠佳,食欲尚可或稍差,胁肋微痛或不痛,胁下积块或有或无,舌质淡,脉象缓。

治法:清热和湿,利胆活血。

方药:

①茵陈大枣汤:茵陈30g 大枣5枚

②茵陈贯众汤:茵陈30g 贯众9g

③阳黄善后恢复汤:茵陈30g 板蓝根15g 丹参15g 郁金10g 连翘10g 焦三仙各10g

主证及方药分析:本期病情基本恢复,但尚有余邪。为巩固效果,防其复发,故用清热利湿、利胆活血之法,按其症状轻重,分别拟为三方。若病情轻微,可服第一、二方;若病情稍重可服第三方。(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未见黄疸外,其临床症状及体征与急性黄疸型肝炎大致相同,唯起病比较缓慢,往往不易察觉,一旦误诊失治,容易转入慢性期。

治疗本病,也要参考西医的肝功能化验和各项物理检查,判断疗效和预后。

1.病因病理(1)湿热郁结也是形成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因,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于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胆汁浸淫血脉,溢于肌肤而形成。无黄疸型肝炎,虽然不出现黄疸,其病机亦以湿热为主。一般认为,急性肝炎是否出现黄疸决定于湿热的轻重。湿热较轻,侵犯脾胃,阻滞气机,对肝胆影响较轻,肝胆疏泄功能尚正常,胆汁亦循常道,所以形成无黄疽型肝炎。反之,形成黄疸型肝炎。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之后,若复感外邪,或因饮食不节,或因治疗不当,导致邪盛正虚,湿热由轻转重,转变为黄疸型肝炎。(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脾居中州,主运化水湿。脾运失常,湿自内生,会出现脾湿病变;湿郁化热,湿热蕴结,则出现湿热证候;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脾被湿困,运化失常,日久则会出现气血两虚。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疏泄是指疏郁泄滞的作用,有升发条畅之义。肝在志为怒,若情志失调,怒气伤肝,失其条达疏泄之性,即可出现肝经病变;肝属木,肝失条达,克伐脾土,湿自内生,气郁湿滞,可出现肝脾(胃)病变;湿郁日久则化火,热象丛生,可出现湿热病变。肝寄相火,肝气郁滞,郁久化热,可出现肝火病变;肝郁化火,灼伤阴津,肝肾同源,可出现肝肾阴虚;肝藏血,体阴用阳,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郁化火,灼伤肝血,可出现血虚病变;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日久,可出现血瘀病变。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所以肾多虚证。湿热郁结,日久伤阴,或肝郁化火,灼伤肾阴,则出现肝肾阴虚病变;湿伤脾阳,脾阳虚导致肾阳亦虚,肾阳虚,更不能温煦脾阳,脾阳更虚,形成脾肾阳虚。

由于病邪侵犯的脏腑不同,在症状上有的以一脏为主,有的三脏相兼,形成错综复杂的病症。湿热壅滞中焦,土壅会使木郁,形成脾病侮肝;脾土不足,肝木乘之,形成肝脾同病;肝木不足,不能疏土,或肝气横逆,克伤脾土,形成肝脾同病。湿热郁结,气机被阻,影晌胃的气化功能,出现脾胃同病;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出现肾脾同病。肝肾同源,肾水亏损,不能养肝,出现肾肝同病;肝胆郁热,灼伤肾阴,出现肝肾同病。总之,湿热之邪,是发病的关键。肝、脾、胃三脏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因。复因疲乏劳累,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是诱发本病的因素。

2.临床表现: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主要症状是胁肋疼痛或有压痛,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恶心呕吐或恶心,食后脘腹作胀,恶食油腻食物,甚则胁下积块,肝功能异常。有的病例无明显自觉症状,仅有疲乏感,食欲欠佳,此类肝炎不易发现,容易转成慢性。

胁痛:胁肋为肝经循行的部位,又为肝之府,因此胁痛与肝有关。胁痛,大多数为阵发性疼痛,部位固定,不喜按,多是肝郁气滞或气滞血瘀所致。

胁下积块:多为肝气不舒,脏腑失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日积月累,而成积块或痞块。

呕吐恶心或干恶心:一是肝气郁结,不得疏泄而上逆,影响胃气的纳降故出现恶心;二是湿浊困脾,脾与胃相表里,感受湿浊之邪,最易损伤脾胃的功能,致使胃气上逆,故出现呕吐。

腹胀:一是肝气郁结不解,以致肝气横逆,气机被阻而形成臌胀;二是湿浊困脾(胃),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升降失司,而形成腹胀。二者鉴别,舌诊有一定意义,湿浊困脾的舌苔多为厚腻而润,肝气郁结则多为薄白或薄黄。

沉困无力:湿邪粘腻重浊,最易影响脾的功能。脾主四肢,又主肌肉,故形成全身沉困无力。此外,湿困脾者,多为全身沉重乏力,气血虚者,多为全身酸软无力,应加分辨。

3.分期治疗(1)初期

主证:肢体沉困无力,食欲不振,胁肋疼痛,或胁下有块,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舌苔微腻或薄黄,脉象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健脾,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30g 丹参30g 郁金9g 黄柏9g 白蔻仁9g 栀子9g 连翘9g 白芍9g 板蓝根9g 草河车9g 厚 朴花9g 生白术9g 柴胡9g

主证及方药分析:本期主要为湿浊困脾与肝气郁结所致。湿邪困脾,则见形体沉困无力,食欲不振;胁为肝之府,又为肝经循行部位,肝郁气滞,脉络不畅,则胁肋疼痛;气滞则血瘀,瘀血停于胁下,则见胁下有块;肝气犯胃,或湿浊困脾胃,胃气上逆,则呕吐恶心;口干,口苦,为胆热上熏所致;舌苔微腻或薄黄,脉象弦或弦数,均为湿浊或肝郁之征。方内白芍柔肝,防止用疏肝药损伤肝阴;郁金、丹参解郁活血消积;厚朴花、旋覆花理气除胀,降逆止呕;白蔻仁、生苡仁、白术健脾化湿;连翘、草河车、板蓝根清热解毒。

若两胁胀痛,头晕易怒,生气后疼痛加重,为肝气郁结所致,加青皮6g,香附9g。

若脘腹胀满,舌苔白腻而厚,为湿阻中焦,加藿香9g,苡仁9g。

若胁下块较大,多为气滞血瘀所致,加鳖甲15g,泽兰叶15g。

咽干口苦甚者,为肝郁化火,胆热上扰所致,加龙胆草9g。

服上方后自觉症状及体征好转,可转入中期治疗。(2)中期

主证:疲乏无力,胁肋疼痛,食欲不振,腹胀或不胀,头晕,腰背酸困,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健脾补肾。

方药:健脾补肾复肝汤。

茵陈30g 丹参15g 郁金9g 板蓝根15g 草河车12g 白芍9g 女贞子9g 玉竹15g 续断15g 白蔻仁9g 龟板15g 连翘9g

主证及方药分析:从患者症状分析,为肝郁气滞及湿热,初期均有好转,又出现肝肾亏损之候,如头晕,腰背酸困等。故本方在初期方药基础上减去黄柏、栀子、旋覆花、厚朴花,加入女贞子、玉竹、续断、龟板以滋补肝肾。

加减:头晕,耳鸣,口苦,为胆热上行,加龙胆草9g,杭菊花9g。五心烦热为虚热,加地骨皮15g,粉丹皮9g,胡黄连6g。腹胀便溏多为湿困脾阳,加山药9g,扁豆15g,藿香9g,桂枝9g。口干,口苦,心烦,为郁热所致,加栀子9g,橘皮9g。舌绛无苔,食欲不振,脉细数,为郁热伤津,加石斛30g,麦冬9g。

一般服上方后自觉症状及体征可基本消失,肝功能亦能恢复正常,可转入恢复期治疗。(3)恢复期

主证:疲乏无力或不疲乏,食欲稍差,胁肋偶尔痛或不痛,或胁下积块,舌质淡,脉象缓。

治法:滋补肝肾,理气活血。

方药:茵陈3g 丹参15g 郁金9g 板蓝根12g 玉竹15g

主证及方药分析:本期是指病情基本恢复,但还留有余邪,故拟上方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一般服1个月左右。方内茵陈、郁金利胆;丹参活血;板蓝根清热解毒;玉竹滋补肝肾。(三)急性重型肝炎

本型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须中西医结合进行积极抢救。在昏迷发生前,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其发生,及早控制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出血);防止继发感染;禁止使用损害肝脏与增加血氨的药物;控制蛋白摄入量,供给足够热量;维持水、电解质正常代谢,纠正酸中毒;使用去氨药物;不宜放腹水,慎用利尿剂等。二、急性肝炎中医药治疗的近期进展

已知甲型肝炎为一自限性疾病,一般来讲不演变成慢性肝炎,故预后良好。中医认为甲型肝炎的发病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治疗大法为清热利湿。常用方剂有茵陈蒿汤、甘露消毒丹、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

陈远史(1)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00例,基本方:茵陈、滑石、栀子、大黄、板蓝根、葛根、丹参、黄柏、山楂、鸡内金、五味子、鲜车前草、鲜木贼草、鲜田基黄、鲜白花蛇舌草。日1剂水煎加白糖当茶水饮用。15剂为1疗程。本组400例,治疗1~2疗程,结果:痊愈363例占90.75%,有效35例占75%,无效2例占0.5%。

林文宗(2)用凉肝汤治疗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80例,基本方为:金扁柏、天胡荽、板蓝根、木通、黄柏、白术、车前子、鸡内金、柴胡。腹胀加枳实、厚朴;胁肋疼痛加川楝子、郁金;头晕目眩加菊花。日1剂水煎,加白砂糖频饮。结果:痊愈69例,好转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

朱士伏(3)用赤芍、虎杖、蛇舌草、菝葜、土茯苓、薏苡仁、苦参、生大黄、紫草为基本方,湿热明显加茵陈、栀子;腑实不通加芒硝、枳实;疫毒亢盛加丹皮、龙胆草;痰浊蕴结加胆南星、白芥子;气滞加青皮、郁金;瘀热加王不留行、桃仁;寒湿凝聚加干姜、熟附块。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用1~2疗程,共治疗220例,结果:基本痊愈132例,显效53例,好转2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4.08%。

陈寿山(4)也用清热利湿为大法,随证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得良好效果。药用蒲公英、虎杖根、茵陈蒿、车前草、制大黄、焦山栀、苦参、广郁金、枳壳。黄疸偏深加岩柏草、田基黄,重用生大黄;热重加黄芩、黄柏;湿重加制苍术、川朴、茯苓、薏苡仁;泛恶纳差加姜竹茹、陈皮、焦三仙;胁肋胀痛加炒柴胡、青皮、陈皮、广木香;火毒甚加黄连、丹皮、赤芍。日1~2剂水煎服。结果:临床治愈315例,显效85例,好转38例,无效9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97.3%。HBsAg阳性103例,阴转5例。

对于无黄疸之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大多从疏肝理脾着手,兼清热解毒。如杨德祥(5)用保肝汤(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白芍、板蓝根、连翘、蒲公英、葛根、苍术、川朴、郁金、丹参、升麻、茵陈、甘草)为主,黄疸重加赤芍、生大黄;胁肋胀痛加青皮、金钱草;恶心纳呆加半夏、竹茹;腹胀满加莱服子、枳壳;HBsAg阳性加蚤休、虎杖。日1剂水煎服,小儿酌减。呕吐重10例,用葡萄糖静滴3~5日。用15日,共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00例,结果:治愈90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HBsAg阳性20例,2个月后转阴7例。

急性戊型肝炎临床相对少见,据我院肝炎专科监测,单纯戊肝仅占肝炎就诊者的1%以下,多数戊肝往往和乙肝、丙肝混合感染。国内新疆部分地区曾有暴发流行的报道。如发生于孕妇则病情比较严重。戊肝为急性、自限性肝炎,大多预后良好。治疗原则同甲肝。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用药个体化。成建(6)等报道用肝炎I号:茵陈、栀子、黄芩、虎杖、龙胆草、泽泻、丹参、苍术、芦根、板蓝根、大黄、甘草。水煎取药液200mL,50mL/d,2次口服。本组及对照组28例,均用常规保肝治疗(10%葡萄糖液、强力宁、维生素C、肝泰乐)。治疗1个月。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9 (96.7%)、22(78.6%)例,好转1、4例,无效0、2例。

刘成海(7)用利湿活血法治疗戊肝,药选茵陈、茯苓、车前子、连翘、板蓝根、大黄、丹参、赤芍、郁金。日1剂水煎服。呕恶重加葡萄糖液,维生素B1、C等,静滴,4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痊愈30例,好转2例。随访20例2~6月,无复发。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白蛋白/球蛋白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急性乙肝大部分能获得康复,但在诊断急性乙肝时要小心,应排除慢性乙肝急性发作,特别应排除患者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即所谓的健康带菌者)。真正的急性乙肝处理原则同甲肝,一般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中医治疗基于辨证施治。

王玉宝(8)用茵陈、败酱草、丹参、橘叶、白蔻仁、黄芪、黄药子、茯苓、六一散、薏苡仁为主方,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陈皮、半夏、藿香、秦艽;黄疸重加金钱草、川芎、赤芍、泽泻;腹胀甚加乌药、沉香、木香、大腹皮、肉豆蔻等;胁肋痛剧加血竭、乳香、川楝子、乌药、香附、佛手、元胡等;热毒郁滞加板蓝根、蚤休、土茯苓、紫草等。酌情用肝泰乐、维生素等,治疗130例。对照组112例,用茵栀黄注射液、强力宁注射液、转移因子、肝泰乐、维生素等。治疗20周,结果:两组14日内黄疸、消化道症状及乏力消失分别为82/111(63.08%)、53/112(47.32%),96/130 (73.85%)、35/112(31.25%),26/120(20%)、7/106 (6.25%)例;表面抗原转阴64(49.32%)、21(18.75%)例,无效66(50.77%)、91(81.25%)例;ALT、TTT、BIL复常时间分别为20.15、27.3,22.16、23.53,11.74、17.1日。

阎培峰(9)治疗一大样本之急性乙肝,用乙肝解毒胶囊(茵陈、败酱草、大青叶、鸡骨草、白花蛇舌草、黄芪、虎杖、丹参、土茯苓、柴胡、白术、女贞子、蟾蜍皮、淫羊藿。煎液浓缩制粉,装0号胶囊。1剂量为30粒)5粒/次,1日3次口服,儿童酌减,3个月为1疗程。用1~2个疗程,结果:HBeAg阴转1061例,占88.4%。

我们体会,临床应用时,始终需要辨证论治,分清是湿重还是热重,不能一味使用苦寒药,以免损害脾胃,阻遏气机。因急性肝炎患者初期往往食欲不振,脾失健运,若叠加苦寒则更伤脾胃,对病情恢复不利。针对湿邪,也应避免一味利湿,防止伤阴,化湿可通过温阳法解决,盖湿得温阳之品则化矣,如藿香、厚朴、砂仁、苍术、白豆蔻、草豆蔻、陈皮、半夏等。

胡金满(10)用急肝方(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田基黄、夏枯草、茵陈、山栀、黄柏、木通、甘草),湿偏盛加藿香、苍术、泽泻;热偏盛加板蓝根、半枝莲、龙胆草;腹胀、便秘加大黄、枳实或枳壳;舌尖红、舌质瘀紫加泽兰、赤芍、郁金。日1剂水煎服。重症、黄疸明显酌用10%葡萄糖维生素C,静滴;一般输液5~10日。不用护肝药。治疗216例,结果:临床治愈191例占88.43%,显效20例占9.26%,好转4例占1.85%,无效1例占0.46%,总有效率为99.54%。HBsAg、HBeAg、HBc-IgM、HBcAb阴转率分别为71.2%、73.3%、70.7%、52.8%。

急性甲型肝炎多数伴有黄疸,且黄疸程度较深。对于黄疸,传统的方法是利湿退黄,近年临床实践证明,黄疸往往是血分热毒壅甚所致,因此应适当选用凉血活血解毒药,如赤芍、丹皮、丹参、白茅根、大黄、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紫地丁、银花、连翘、蛇舌草等。如赵有爱(11)用茵陈、生大黄、虎杖、赤芍、茯苓、生山楂、苍术、车前草、白花蛇舌草、麦芽为主,肝区疼痛加延胡索;恶心呕吐加法半夏、佩兰;皮肤瘙痒加防风、地肤子;胃脘胀满加莱菔子。本组与对照组100例,均用强力宁60mL,加10%葡萄糖500mL静滴,益肝灵口服;对照组加用门冬氨酸钾镁1~2支,加10%葡萄糖500mL静滴。均15日为1疗程,治疗2 ~4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82(94%)、87(87%)例,好转14(1.7%)、9(9%)例,无效4(1.3%)、4 (4%)例,总有效率为98.7%、96%。平均治愈天数21.5、32.7日;两组治愈率及治愈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按Ⅴ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患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或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μmol/L,血清ALT升高或酶胆分离,白/球蛋白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应警惕重症肝炎的可能。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作出早期诊断。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若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即或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亦应考虑本病。鉴于重症肝炎的死亡率仍高达70%左右,中西医治疗甚有必要,在西医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使用中药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代中全(12)治疗26例,用生大黄,加水500mL煎沸,分次频饮,饮用量以大便每日5~8次为宜;有效者用至胆红素正常。对照组26例,用654-2,40mg,静滴,日1次,或消炎利胆片4片/次,1日3次口服。均常规用复方益肝宁片及肝血宁片口服;维生素C3g,肌苷0.4g,维生素K140mg,肝安注射液250mL,10%氯化钾10~30mL,静滴,日1次;每周输新鲜血浆200~400mL或20%白蛋白50~100mL。14日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用药2周,症状好转,总胆红素下降1/3以上)13、4例,有效6、8例,临床存活率73%、46%,死亡7、14例,平均退黄时间28、39日。

魏文昌(13)等治疗35例,用柴胡、黄芩、厚朴、白术、泽泻、大腹皮、茯苓皮、薏苡仁、白茅根、茵陈、金钱草、猪苓、陈皮。日1剂水煎服。并用20%甘露醇250~500mL,快速静滴,日1次。对照组33例,用支链氨基酸、血浆、葡萄糖液等静滴,保肝药口服。治疗2个月,结果:两组分别治愈27(88.6%)、21(75.8%)例(P<0.05),显效各4例,无效4、8例。总胆红素降至正常日数分别为21~42、 28~60日。

张俊富(14)用茵陈、生地、丹参、栀子、大黄、黄柏、郁金、升麻、大青叶、黄芩、广角为基本方,发热加银花、连翘、紫雪散;齿鼻衄血加丹皮、茜草根;烦躁不安加连翘心、知母、酸枣仁;黄疸持续不退加汉防己、甘草、秦艽;舌淡脉弱加黄芪、党参;舌淡脉微加附子、干姜;神志不清加菖蒲、人造牛黄或安宫牛黄丸,日2次口服;腹胀加川朴、枳壳;腹水尿少加泽泻、茯苓、车前草;用皮质激素者,开始时加知母、甘草,长期服用或停药前加巴戟天、菟丝子、淫羊藿。日1剂水煎服。4例加用丹参注射液16mL,加10%葡萄糖液100mL,静滴,日1次,用7~14日。5例加用强的松40~60mg/d,分3~4次口服,每周递减5mg,减至5mg时维持。3例加用肝炎灵注射液(广西中药所出品)2毫升/次,每日2次肌注,用2个月。均配合输液,人干血浆或人白蛋白等。治疗20例,结果:临床治愈7例,显效4例,有效2例,死亡7例,总有效率65%。

沈翔(15)治疗36例,黄疸期用茵陈、白花蛇舌草、败酱草、薏苡仁、秦艽、赤芍、丹参、泽兰、土茯苓、云茯苓、苦参、广郁金、泽泻、鸡内金、生甘草;恢复期用黄芪、白术、茵陈、白花蛇舌草、党参、泽兰、山楂、虎杖、土茯苓、白芍、当归、柴胡、鸡内金。随证加减,日1剂水煎服,用4个月。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空军广州医院研制)80 ~100mg,加10%葡萄糖液250mL,静滴,日1次,用6~8周。对照组30例,用门冬氨酸钾镁40mL,维生素K140mg,静滴。两组均用葡萄糖、强力宁、氨基酸、能量合剂、维生素。结果:两组分别临床治愈27、7例,好转8、12例,转重症肝炎1、11例(P<0.01)。本组肝功复常及好转日数较对照组短(P<0.05)。

陈向荣(16)用生大黄片40~50g,湿热重加猪苓,热毒重加虎杖,疑似肠道细菌混合感染加黄连。水煎取药液150mL,保留灌肠。日1次,疗程1周。对照组28例,用3%高渗盐水保留灌肠。共治疗31例,结果:两组分别显效8、2例,有效13、8例,无效11、18例,总有效率65.6%、35.7%(P<0.05)。参 考 文 献

1 陈远史.运用清热利湿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体会.贵州医药1995;19(4)∶249

2 林文宗.凉肝汤治疗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80例.江苏中医 1994;15(9)∶8

3 朱士伏.赤虎黄蛇汤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22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30(6)∶252

4 陈寿山.蒲虎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5;30(4)∶148

5 杨德祥.保肝汤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00例.甘肃中医 1995;8 (2)∶14

6 成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戊型肝炎30例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14(11)∶691

7 刘成海.利湿活血法治疗戊型病毒性肝炎32例.江苏中医 1995; 16(4)∶4

8 王玉宝.清热化湿活血法治疗急性乙型肝炎130例疗效观察.天津中医 1996;13(1)∶15

9 阎培峰.益肝解毒胶囊治疗急性乙肝HBeAg转阴1200例.山东中医杂志 1996;15(1)∶14

10 胡金满.清热利湿法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216例.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5;15(1)∶19

11 赵有爱.茵军虎蛇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0例.湖北中医杂志1994;16(5)∶27

12 代中全.西药加大黄治疗重型肝炎26例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3)∶4

13 魏文昌.中西医结合治疗亚急性肝坏死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 1996;3(1)∶34

14 张俊富.解毒益肝汤为主治疗重症肝炎20例疗效分析.天津中医1994;11(5)∶4

15 沈翔.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倾向性肝炎36例.江苏中医1995;16(3)∶7

16 陈向荣.大黄水煎液灌肠治疗重症肝炎腹胀31例.江苏中医1994;15(9)∶9三、治疗急性肝炎的有效方剂

方一【方药】茵陈18~30g 栀子9g 大黄6g【功效】清热,利湿,退黄。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身热,面色、周身黄如橘色,小便黄赤,大便不畅。【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数日。

方二【方药】栀子12g 黄柏9g 炙甘草6g【功效】清泄湿热,退黄。适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症见身目发黄,小便短赤,发热,心烦口喝,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用法】水煎日分2次服,连服数日。

方三【方药】泥鳅数条【功效】清热祛湿,退黄解毒。适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