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方维度分析与临床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0 05:52:05

点击下载

作者:何宽其(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用方维度分析与临床应用

常用方维度分析与临床应用试读:

前言

人生在世,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样才活得有价值。作为一个中医师、一个大学老师,我除了看好病、教好书外,也想把自己的临证心得记录下来,著书立说,以求惠泽他人。本书主要论述了本人对近百首经典方剂的理解和应用心得,兼采他人之说,同时也把自己创制的新方一并记录在册。用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十二个维度来分析方剂,并做出估值评分,从而让读者能更好地掌握方剂的性质和作用。这是一个大胆的探索,也是本书最重要的亮点。本书凝集了自己走上中医之路以来对中医的创造性见解与心得,如果本人的一得之见,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收获、给人以释疑解惑,就甚感欣慰了。

本书在编写上有以下几点说明。

1.方剂组成

对于历代经典方剂,本条目下注明方剂原著所记载的药物组成、药物炮制、药物剂量,读者藉此可窥方剂的原貌;对于笔者创立的方剂、民间验方及不便注明剂量的方剂,不予注明方剂中药物的剂量,可参阅下文“3.方剂的用量”中所注明的药物剂量。

2.方剂的维度分析

一首方剂,可以用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十二个维度来分析,并进行估值评分,评分时以10分为最高分,0分为最低分,不计负分。10分,说明相关程度最高;0分,说明不相关,因相关度的大小而评分有高低之别。本书对方剂维度的估值评分,是基于方剂原著所记载的药物及剂量,评分标准为:①方剂中某维度的药物味数多少;②方剂中某维度的药物剂量大小;③古今文献对该方功效和主治的论述。评分以方剂内部维度的纵向比较为主,适当参考方剂与方剂之间维度的横向比较,如桂枝汤中“虚”为4分,“实”为2分,更多的是强调方中虚:实=4:2;导赤散“寒”为2分,防风通圣散“寒”为10分,说明防风通圣散比导赤散更为寒凉,这是方剂与方剂之间维度的横向比较。改变方中药物的味数和(或)剂量可使方剂的维度评分发生改变。表,指方剂作用部位在表;里,指方剂作用部位在里。寒,指方剂的寒凉之性;热,指方剂的温热之性。虚,指方剂的补虚作用;实,指方剂的祛邪、泻实作用。升,指方剂的升浮之性;降,指方剂的沉降之性。出,指方剂的宣散、宣透、疏散、解郁等作用;入,指方剂的收敛、固涩作用。润,指方剂的养阴、补血、生津、润燥等作用;燥,指方剂的燥湿、化痰、蠲饮、利水等作用。

3.方剂的用量

本文所列的方剂用量为本人在临床实践中所采用的用量,与方剂原著记载的用量有所不同。方剂中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化,如体质、病情、对药物的敏感度等,因此不宜机械刻板地固守本书所给出的剂量。一般来说,患者有慢性病或调理体质时,需长期用药,或药峻烈而体质较差,或脾胃薄弱,不耐峻攻峻补之药,这时宜采用小剂量;中剂量可应用于一般性疾病,其病情和病势属中等;对于危急重症、疑难病,或体质壮实的患者,或辨证准确而普通剂量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采用大剂量施治。方剂的相对剂量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比。方剂的相对剂量,一般不应改变或有违反配伍原则的改变,如桂枝汤中桂枝:芍药=1:1,小建中汤中桂枝:芍药=1:2,桂枝加桂汤中桂枝:芍药=5:3。本书方中药物剂量为成人常用量,小儿用量应酌减。方剂原著所记载的部分药物,在当今中医临床可能已经不用或常被其他药物替代,如众多方剂中的人参,通常被党参替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的铅丹,现已不用,常用磁石或琥珀或赭石等药物替代,因此,“方剂组成”中的药物与方剂“用量”中的药物,有少数可能不一致,本书不再特别注明,望读者自行甄别。笔者所用的方剂剂量和方剂药物,虽与方剂原著有所出入,但这种改变是以临床有效为基本原则的。

4.方证中的症状、体征

方证,即方剂的主治或适应证,是用方的指征或证据。方证中的症状、体征仅描述与该方证相关度较大的症状和体征,而与该方证相关度较小的或不相关的常不列出,因此未描述某症状、某体征、某舌象或某脉象,并非是本人的马虎大意。

5.方剂的煎煮和服用方法(1)煎煮

① 标准的煎煮方法:将药物在药锅或药罐里压实,加水淹过药面4~5cm,浸泡30min,煎煮后倒出药液,此为头煎;第二次加水,淹过药面2cm左右,煎煮后倒出药液,此为二煎,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在一起,分2~3次服用,一般是一剂药服用1天。

② 煎药用水:可用泉水、井水、市售矿泉水、自来水。

③ 煎药器具:可用砂锅、陶瓷锅、不锈钢锅,不能用铁锅或铝锅。市售的电子陶瓷煎药壶,不需要人值守,煎煮好后会自动从“加热”模式切换到“保温”模式,非常方便。自动煎药机煎药,因其方便、煎煮质量好而得到广泛应用。

④ 煎煮时间:解表药煎煮5~15min,滋补药煎煮1h以上,一般的方剂煎煮30~50min。

⑤ 特殊的煎煮方法:有些中药,如附子、川乌、草乌、珍珠母、龙骨、牡蛎要先煎,砂仁、白豆蔻、肉桂要后下,旋覆花、车前子、海金沙要布包,阿胶、鹿角胶、龟甲胶要烊化,贵重药物如西洋参、红参、野山参、冬虫夏草、金石斛另煎兑入,川贝母、三七、羚羊角、珍珠、琥珀宜打粉冲服,具体可参阅有关的中药学专著。(2)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每天服用1剂,分2~3次温服;滋补药宜饭前服用,其他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宜午饭后和睡前1~2h各服1次;服用中药1~2h后方可喝茶。急救的中药,如高热、神昏、谵语、热极动风、亡阳、亡阴等,可间隔15min或30min或1h或2h服药1次,待病情缓解后即减量或停服,每日服用剂数可根据病情灵活把握。服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药后,应覆被、喝热粥助汗;阴盛格阳的戴阳证,宜热药冷服,“偷渡上焦”,以防拒药;治疗疟疾或潮热的中药,宜在发热前1~2h服药,以截断热势——凡此种种,临证处方用药时都应留心。

6.部分方剂来源

本书中提及的部分方剂,可能未注明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关于其详细资料,可查阅相关的方剂学专著等。

7.方剂古今剂量换算

由于历代度量衡制度不一样,故无统一的换算标准。对于十六进位制的换算,可按以下标准:一两=31.25g,一钱=3.125g,一分=0.3125g,一厘= 0.03125g。对于汉代剂量换算(对经方的剂量换算有重要作用),兹根据本科教材第5版《伤寒论讲义》相关内容引述如下,以备查阅:一两折合3g,一升折合18~30g(重量)或60~80ml(容量),一方寸匕折合6~9g,一钱匕折合1.5~1.8g,二十四铢折合一两(3g),鸡子大折合45g。临床实际使用方剂时,不应拘泥于方剂的古今剂量换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对药物的敏感度、治疗策略等具体情况灵活把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王彦晖教授的审阅并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得到厦门大学横向课题——中医舌诊健康咨询系统(项目编号:XDHT2014008Z)和“一真”牌药茶研制(项目编号:XDHT2013280A)的资助出版,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何宽其2014年冬于厦门五缘湾第一章概述

中医治疗的最高境界是方证相应,证有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十二维度,相应的,方也有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十二维度。中医诊断治疗过程中,首先要辨别出证的十二维度,然后辨别出病机证或方证,最后处方用药,力求方的十二维度与证的十二维度相匹配,最终追求“方证相应”的最高境界。“识证为先”,正确辨别证的十二维度,是中医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追求方的十二维度与证的十二维度相匹配,是中医治疗成功的必备因素。一、证之十二维度

证之十二维度,即证的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六对十二个维度。用这十二个维度来辨析考量中医的“证”,就能起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1)表里 表里是考量病位深浅的一对维度。

一般来说,疾病在肌肤、经络,病位表浅,即为表证。例如外感风寒表证、诸多皮肤疾病、痹症等。有时,外感表证由于误治、失治,可稽留于表而迁延不愈,这种表证由于病程长、不典型,很容易被忽略误诊。

病在脏腑,病位较深,即为里证。外感病中后期阶段、诸多内伤杂病,即为里证。

半表半里证,一般来说是特指伤寒少阳病,可参阅《伤寒论》的专篇论述。

疾病可以表里同病,一般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的治法。如新加香薷饮证,即为风寒外束、暑湿内蕴之证;藿香正气散证,即为风寒外束、湿困脾胃之证;三拗汤合黄鱼夏蒌汤,可用来治疗风寒入里化热之咳嗽。表里同病时,衡量其比例关系非常重要,对确定治疗策略有指导意义,如表里比为3:6,意味着处方中解表药与里证用药的比例为3:6。(2)寒热 寒热是考量病性的一对维度。

寒证通常有恶寒、畏寒,对寒冷敏感,喜暖,肢凉,面色白或晦暗,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白苔白润等征象。

热证通常有发热、易上火、口苦、口渴、面红目赤、小便黄、大便干结难解、心烦易怒、舌红苔黄等征象。

笔者临床体会,舌质对寒热的诊断权值在90%以上,而舌苔可达50%~70%。

对于寒热错杂证,必须分辨寒热的比例,以指导处方用药。如寒热比为6:4,则温阳散寒药与清热药的配比为6:4。(3)虚实 虚实是考量邪正盛衰的一对维度。

虚证是指正气虚,即人体基本物质气、血、阴、阳、精、津液的亏虚或不足。

实证是指邪气盛,如外感病中风、寒、暑、湿、燥、火(热、温),内伤杂病中的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

根据临床观察,外感病初中期多见实证,后期多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内伤杂病,多见虚实夹杂证和虚证。

虚实夹杂证的治疗策略如下。

①先扶正再驱邪: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舌苔偏薄或少苔、无苔者。如肿瘤患者,元气大伤,虽有瘀血、痰凝等实证,但宜扶正为先,以“留人治病”,不宜行驱邪法以更戕元气。

②先驱邪再扶正:用于以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或虚不受补者,尤其是舌苔较厚者。如一患者虽正气较虚,但舌苔厚腻,胃脘痞胀,食欲不佳,宜先驱邪气,待舌苔转薄,食欲转佳,再议扶正事宜。

③扶正驱邪兼顾:用于正虚邪盛两者可兼顾治疗者。在决定治疗策略时,判断虚实比非常重要。如虚实比为7:3,则处方中补益药与驱邪药的比例要控制在7:3左右。(4)升降 升降是考量气机上下运行状态的一对维度。

升是指气机向上、升浮的趋势,如肝气上逆、肺气上逆、胃气上逆等。

降是指气机向下、沉降的趋势,如中气下陷、大气下陷等。脉象对升降的诊断非常重要。如肝气上逆,通常可见左寸关脉浮弦有力,而中气下陷则通常见脉沉细无力。

升降夹杂时,如肝气上逆兼见脾气下陷时,根据升降比确定治疗策略,如升降比为5:5,则处方中平肝药与升补脾气的药比例为5:5。(5)出入 是考量气机内外运行状态的一对维度。出是指气机向外、宣散的趋势,如肾气不固、脾不统血。入是指气机向内、收敛的趋势,如肝气郁结、风寒束表。(6)润燥 润燥是考量机体水液盈亏的一对维度。

润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致停止聚积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水、湿、痰、饮的病证。临床上常见的“口干不欲饮”多为痰饮、瘀血、湿热等邪气阻滞、气不布津所致,为津液的相对不足,笔者称为“类燥证”,其本质属“润”。

燥是指机体水液的亏虚或不足,具体表现为阴虚、津亏、液脱等病证。

润燥夹杂时,根据润燥比确定治疗策略,如润燥比为6:4,则处方中祛湿药与养阴药的配比为6:4。

分析证的十二维度时,不仅要定性,还要定量,以便更好地制订治疗策略,指导处方用药。例如,证之“热”的维度定量是2、5、8,则对应的方剂中“寒”的维度定量分别为2、5、8,这样才能达到“方证相应”的效果。换句话说,患者有2分的热,就要用2分清热的药;有5分的热,就要用5分清热的药;有8分的热,就要用8分清热的药。

证之十二维度举隅见表1-1。表1-1 证之十二维度举隅

注:1.分值以1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说明相关性越大;0分为不相关;不计负分。

2.以上评分仅供参考。方证之十二维度评分可因方剂中药物剂量的变化而变化。二、方之十二维度

方之十二维度,即方之表—里、寒—热、虚—实、升—降、出—入、润—燥六对十二个维度。用这十二个维度来分析方剂,就能全面把握方剂的性质和基本作用。

表,指方剂作用部位在表,如麻黄汤、桑菊饮、银翘散。里,指方剂作用部位在里,如四逆汤、大承气汤、归脾汤。方剂的表里维度不是绝对的,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如清代经方家舒诏(字驰远)用麻黄汤催生,日本汉方医家用葛根汤治疗遗尿症,日本汉方医家把温清饮(黄连解毒汤合四物汤)广泛用于皮肤科疾病的治疗。有的方剂,可以表里同治,如防风通圣散、麻黄附子细辛汤、五积散。小柴胡汤的作用部位在少阳,达原饮的作用部位在膜原,在中医里,无论是“少阳”还是“膜原”,都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半表半里”,可以看做特例。

寒,指方剂的寒凉之性,如泻心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热,指方剂的温热之性,如四逆汤、金匮肾气丸、乌头桂枝汤。有的方是寒温并用的,主要用于寒热错杂之证,如乌梅丸、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寒温并用的方剂,有一种“去性取用”的情况,如温下的代表方大黄附子汤,根据中医传统的用方经验,方中大黄的寒性被附子和细辛抑制或抵消,而存其泻下功效,所以全方显现温热之性,这似乎宜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去理解。本书对方剂的维度分析,主要采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大黄附子汤,附子和细辛显现的热性与大黄显现的寒性,予以同时估值评分,只是热的维度评分大于寒的维度评分罢了。

虚,指方剂的补虚作用,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左归丸、右归丸。实,指方剂的祛邪、泻实作用,如大承气汤、己椒苈黄丸、抵挡汤、保和丸。然而大多数方剂都是虚实并用的,主要用于虚实错杂之证,如独活寄生汤、小柴胡汤、丹栀逍遥散、温经汤。有些方剂,会佐使少量与方剂总体补泻维度相反的药物,如归脾汤中的木香,补中益气汤中的陈皮、升麻和柴胡,十枣汤中的大枣,八正散中的炙甘草,由于这部分佐使药所显现的虚实维度分量轻微,本书通常予以忽略不计,维度评分通常标记为:<1。

升,指方剂的升浮之性,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清震汤。降,指方剂的沉降之性,如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旋覆代赭汤、三甲复脉汤。

出,指方剂的宣散、宣透、疏散、解郁等作用,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升降散、柴胡疏肝散;入,指方剂的收敛、固涩作用,如缩泉丸、桑螵蛸散、牡蛎散、九仙散。

润,指方剂的养阴、补血、生津、润燥等作用,如增液汤、四物汤、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燥,指方剂的燥湿、化痰、蠲饮、利水等作用,如温胆汤、平胃散、甘露消毒丹、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

临床应用方剂时,不仅要把握方剂的十二维度,而且还要把握每个维度的定量,这样才能更精确地把握方剂的性质和基本作用,以便更好地与证之十二维度相匹配,达到“丝丝入扣”的完美境界。例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虚”的维度定量为3,“实”的维度定量为7,那么对应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虚”的维度定量也应为3,“实”的维度定量也应为7。本书所做的方剂维度分析,是基于方剂原著中的药物及剂量。然而,方剂药味加减和(或)方剂中药物剂量发生改变,都会改变方剂的维度定量。临床实际中,正是通过对方剂药味的加减和(或)方剂中药物剂量的改变来改变方剂的维度定量,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证的维度定量变化。

方之十二维度举隅见表1-2。表1-2 方之十二维度举隅

注:1.分值以1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说明相关性越大;0分为不相关;不计负分。

2.以上评分仅供参考。方之十二维评分可因方剂中药物剂量的变化而变化。

除了掌握方剂维度的定量,更为重要的是要掌握方剂维度的定量比,尤其是阴阳相对的维度定量比。现列举逍遥散和温胆汤的维度定量比(见表1-3)。表1-3 逍遥散和温胆汤的维度定量比

其实,药性也可以用以上十二维度来分析,此外,药还有“走、守(或动、静)”之性。如穿山甲、黄芪、细辛、麝香性走,而熟地黄、人参、阿胶、五味子性守。三、系统论与方剂

为什么处方用药要尽量选用经典方剂?为什么有的经方很难用方解来分析?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方剂是一个“系统”。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 V.贝塔朗菲(L. Von. Bertalanffy)创立的。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方剂就是由若干中药按一定的配伍原则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方剂的功效,有两种分析方法:①还原分析法,即通常所说的“方解”,如归脾汤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这个方根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这个方根滋养心血,酸枣仁—远志—茯苓(或茯神)这个方根养心安神,木香佐以行气以防大队滋补之品碍胃,将这些方根的功效综合起来,所以得出归脾汤有补脾益气、滋养心血、养心安神的功效。②系统整体分析法,是将方剂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黄煌教授常说“要把一个经方看做一味药”就是这个意思。系统整体和系统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中国古话“三个和尚没水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就是对系统整体与系统部分关系的最好诠释。从系统论角度来说,方剂的功效也有三种可能:a。方剂的功效>方剂中药物功效之和;b。方剂的功效=方剂中药物功效之和;c。方剂的功效<方剂中药物功效之和。对于第2种可能,用还原分析法能很好地研究;而第1、第3种可能,则需用系统整体分析法来研究。

明白了以上道理,就知道了:①为什么处方用药要尽量选用经典方剂?主要是因为经典方剂经过历代反复的临床验证,其疗效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都很大,一般都属于上述的第1、第2种可能,如果是第3种可能,早就被淘汰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临时调配的方剂,至少有1/3的概率出现第3种可能,即:方剂的功效<方剂中药物功效之和,因此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尚属未知,有待检验。②为什么有的经方很难用方解来分析?如果方剂的功效=方剂中药物功效之和,是最容易用方解来分析的;如果方剂的功效>方剂中药物功效之和,此时方解这种还原分析的方法是无能为力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不少经方很难用方解来分析。小柴胡汤治疗“交节病”“子时哮喘、午时瘫痪”,笔者认为是很难用一般的方解去分析理解的,必须把小柴胡汤看做一个系统整体、看做一味药,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这些功效。四、对方证辨证的思考

方证辨证是中医学子快速成长、尽快结束“坐冷板凳”阶段的重要方法之一。很早以前就看了赵明锐的《经方发挥》,记得还是厦门江鸿儒医生极力举荐的。还看了日本汉方医家大塚敬节的《汉方诊疗三十年》、矢数道明的《汉方临床应用精粹》《汉方治疗百话》等书。学习了不少经方派医家和日本汉方医家的著作,并在临床践行方证辨证后,对方证辨证有了一定的认识,兹详述如下。

方证辨证,又叫方剂辨证、汤方辨证,是经方派医家和日本汉方医家所采用的主要辨证方法。方证辨证研究的核心是方剂的应用指征或适应证,包括以下三方面。(1)方证主症 如小柴胡汤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蒿芩清胆汤证之“发热,舌淡红或舌红,苔黄腻”,桂枝汤证之“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2)方证引申主症 如半夏泻心汤证之“痞”,系指心下胀满不适,但可引申为胀痛或疼痛;半夏厚朴汤证之咽部异物感,可引申为胸膈的堵塞、异物感等。(3)方证病机 如真武汤证之“阳虚水停”,黄连阿胶汤之“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方证辨证不仅适用于仲景之经方,还适用于后世的经典时方,如温胆汤、升降散、生脉散、清震汤等。

方证辨证的处方特点如下。(1)方剂原方 如笔者最常使用的原方便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铅丹一般用磁石替代)。(2)方剂原方合方 如赵明锐习用的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胡希恕习用的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黄煌教授习用的柴归汤、三黄四逆汤。(3)方剂的加减 方剂,无论是经方还是时方,都应根据病情进行灵活加减,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但方剂的加减要遵循一定的原则:①方剂的主药不能改变,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真武汤中的附子,升麻鳖甲汤中的升麻、鳖甲。②方剂的相对剂量,一般不应改变或违反原则地改变,如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剂量比,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的剂量比,旋覆代赭汤中旋覆花与赭石的剂量比。③方剂的加减要有法度,应积极借鉴前人成功的加减经验。方剂加减的最终目的,就是方证相应、方与证的丝丝相扣。五、大苦大寒的药与大辛大热的药配伍(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

大苦大寒的药与大辛大热的药配伍使用,如黄煌教授的三黄四逆汤,笔者常用的泻心汤合黄芪麻辛附汤、黄连解毒汤合黄芪麻辛附汤等。该法俗称“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1)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的溯源 以前在黄煌教授的医话里看到有关“三黄四逆汤”的医话,想到在马来西亚槟城时赖开检院长曾邀请笔者吃一道菜“油炸冰激凌”,与此中医疗法极为名实相符,进而拓展应用之。(2)笔者常用的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 除了黄煌教授的三黄四逆汤外,笔者常用的“冰激凌”有黄连解毒汤、温清饮、三黄泻心汤等,“油炸”的武器主要是黄芪四逆汤、黄芪麻辛附汤。四逆汤主要走里,而麻辛附汤则表里兼走。除了温阳,还要益气,选用善补善走的生黄芪。(3)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主要用于 ①火热证与阳虚证错杂;②病程较长的火热证,经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药或西药抗生素后疗效不佳者,即使没有阳虚的显证,也应考虑有阳气暗耗的潜证。(4)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验案回忆

验案1 一老妪,患干燥综合征数年,曾服用强的松(泼尼松),后因骨质疏松而停服,目前主要服用羟氯喹控制病情。近4个月皮肤瘙痒难忍,皮肤干燥、脱屑,皮肤瘙痒时局部皮肤发红发烫,但平时畏寒,疲乏无力,面色白,饮食尚可,夜间因皮肤瘙痒而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舌淡嫩紫苔薄白润,脉偏虚。西医似可诊断为“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辨证:皮肤阴血亏虚、风热毒内蕴,整体阳气亏虚兼血瘀。方药:温清饮合黄芪麻辛附汤加乌梢蛇、蝉蜕。5剂后皮肤瘙痒消失,转以调理身体以治疗干燥综合征。

验案2 一女大学生,系厦门大学研究生。面部痤疮一年多,红肿,有硬结节。用常规清热解毒、泻火、软坚散结等治疗方法不佳,观其舌质偏淡暗,采用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黄芪麻辛附汤加三棱、莪术。仅治疗1周即获显著疗效。现偶尔有复发,但已非常轻微,用小剂量即可获效。

验案3 一女士患支气管扩张症数年,近期病情加重1个月,咳嗽,咳大量黄黏痰。查其面色偏白,舌淡嫩暗,苔黄。采用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方药:黄连温胆汤合黄芪麻辛附汤。1周后,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缓解,转以六君子汤之类调理善后。

体会:油炸冰激凌配方方法,自然是用于寒热错杂之证。热象:如验案1皮肤瘙痒时皮肤发红发烫,验案2痤疮红肿,验案3咳黄黏痰。寒象:如验案1畏寒、面色白、舌淡嫩紫,验案2舌质偏淡暗,验案3面色偏白、舌淡嫩暗。

曾遇一男生患支气管扩张症,根据四诊辨为痰热壅肺,咳嗽,咳黄黏痰,舌红苔黄,脉弦滑,但一直服用清热化痰药如黄芩、浙贝母、瓜蒌、鱼腥草等及西药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后考虑有潜在的阳气虚(即有的学者认为的“潜证”),在之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黄芪麻辛附汤,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治疗效果。当然支气管扩张症这种疾病不好治疗,经常遇冷或身体虚弱时反复发作。另外,对皮肤疾病,笔者一般用的“油炸”之品为黄芪麻辛附汤。第二章常用方的维度分析B八正散

方剂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栀子(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灯心草(灯芯)。

维度分析:

表:0。

里:10。全部药物。

寒:8。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热:0。

虚:<1。甘草(炙)一斤。

实:10。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升:0。

降:10。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出:0。

入:0。

润:0。

燥:10。大黄、栀子、木通、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各一斤,灯心草。

用量用法:车前子10~20g(包煎),瞿麦20g,萹蓄20g,滑石30g,生栀子10g,生甘草5,木通8g,生大黄3~5g,灯心草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清热利湿。

方证:膀胱湿热证。症见尿频、尿急、尿黄,尿涩痛、淋漓不畅,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舌红苔黄腻。也可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精室湿热证、黄带等病证的治疗。

按:本方是治疗膀胱湿热证所致热淋的代表方。

本方乃单纯祛邪之方,适用于病程短、邪盛正不虚者;病程久、虚实夹杂者,应注意扶助正气。白虎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石膏(碎)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维度分析:

表:0。

里:5。全部药物。

寒:5。石膏一斤、知母六两。

热:0。

虚:2。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实:5。石膏一斤、知母六两。

升:0。

降:2。石膏一斤、知母六两。

出:1。石膏一斤。吴鞠通:“白虎本为达热出表。”石膏辛寒,可宣透、发散邪热。

入:0。

润:2。知母六两。

燥:0。

用量用法:生石膏30~120g,知母15~30g,生甘草5g,粳米一把。水煎服,每日1~3剂。高热者,2h服药一次,直到热退后减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

方证:肺或胃实热证。症见面红目赤,或口唇红,发热,汗出,口渴,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洪大。

按:生石膏是本方最核心的药物,高热者,需重用之。历史上擅用石膏者,当推明代的缪慕台(字仲淳)、清代的余霖和民国的张锡纯,尤其是余霖,在1793年京师大疫期间,他用重剂石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创立的名方清瘟败毒饮就包含了白虎汤这个方根。厦门大学王彦晖教授一再强调,舌质红、苔黄燥是应用石膏的重要指征。白芥子散

方剂来源:民间验方。

方剂组成:白芥子、醋。

维度分析:从略。

用量用法:白芥子适量,研碎,醋调外敷足跟,盖以纱布,睡觉前敷贴,第二天早上揭去。

功效:通络止痛。

方证:足跟痛的对症治疗。

按:笔者的朋友老许,足跟痛非常剧烈,求治于笔者,笔者给他开了一些内服中药,如川乌、草乌、细辛、威灵仙、徐长卿等,竟无寸功!过了几天,他打电话告诉笔者,他用偏方把足跟痛治好了,究竟是什么方呢?经询问,才知道是白芥子研粉醋调外敷。在《中药大辞典》查阅白芥子的条目,也看到了白芥子外敷治疗痹痛的记载,感叹良方被泯!特为白芥子的这种用法取方名白芥子散,以广其用。白芥子外敷,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可发红、起泡,但足跟部位皮肤厚实,因而可以外敷,其他部位的皮肤似不宜外敷,尤其是面部。该方只是对症治疗之方,足跟痛多因肾虚血瘀所致,因此急性疼痛症状缓解后,应补肾壮骨、活血止痛,可用笔者的骨碎补汤(骨碎补、补骨脂、鹿衔草、炒杜仲、怀牛膝、川续断、威灵仙、徐长卿、陈皮)长期调理。斑蝥蛋方

方剂来源:民间验方。

方剂组成:斑蝥、鸡蛋。

维度分析:从略。

功效:攻毒蚀疮,逐瘀散结。

方证:原发性肝癌、骨肉瘤、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用量用法:鸡蛋一枚,打碎搅匀,放完整斑蝥3个(大只者放2个,小只者可放4个),蒸半小时后,去斑蝥,只吃鸡蛋,每日晨起饭前吃一次即可。体质虚弱者,可2~3天吃一次。

按:中日友好医院的黄金昶教授善用此方治疗骨肉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也运用此方治疗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等癌症,疗效尚在观察中。

斑蝥毒性作用大,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和泌尿道症状,如口中烧灼感,胃脘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小便灼热涩痛,血尿。毒性作用明显时,服药间隔时间应拉长甚或停药。对于消化道症状,可予和胃之品如陈皮、砂仁、藿香、竹茹、紫苏梗等;对于泌尿道症状者,可予车前子、木通、泽泻、滑石、大蓟、小蓟等。笔者第一次用斑蝥蛋方,是用于一位大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她3天食用一次斑蝥蛋,食用期间未出现明显毒性作用。半夏厚朴汤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紫苏叶(苏叶)二两。

维度分析:

表:0。

里:4。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

寒:0。

热:2。生姜五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紫苏叶二两。

虚:1。茯苓四两。

实:5。全部药物。

升:0。

降:4。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

出:2。生姜五两、紫苏叶二两。

入:0。

润:0。

燥:5。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

用量用法:姜半夏15~30g,厚朴12g,茯苓30g,生姜10~20片,紫苏叶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燥湿化痰,行气解郁,降逆。

方证:痰、湿、气凝滞证。症见咽部异物感,似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胸闷,或有咳嗽上气,胃脘痞胀或胀痛,或有嗳气或恶心或呕吐或吞酸,舌淡白苔白润或白腻。

按:本方作用部位不仅在咽,凡胸部、胃脘等部位的痰、湿、气凝滞之证,肺胃气逆证,皆可应用。根据黄煌教授的经验,本方不仅用于咽部异常感,对头面五官的异常感觉一样可以使用。黄煌教授的八味解郁汤,就是本方合四逆散组成;八味除烦汤,就是本方合栀子厚朴汤加黄芩组成。

关于本方,笔者有一个带教故事:门诊来了一位咽部不适的患者,似有痰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于是问一位跟诊的学生,这个患者用什么方?那位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半夏厚朴汤。”笔者说:“是根据《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的条文吧?”而门诊这位女士,咽部红,口干苦,舌质偏红苔黄,是属热证,因半夏厚朴汤属热性(热的维度评分为2),因此不能用该方,否则就是“火上浇油”。笔者所用的处方是黄芩温胆汤。那位学生所犯的错误,是机械的方证对应,也是不少经方派医生常犯的错误。方证对应,应该在方的十二维度与证的十二维度相应的大前提下,这样才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半夏泻心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

维度分析:

表:0。

里:7。全部药物。

寒:4。黄芩三两、黄连一两。

热:3。干姜三两、半夏半升。

虚:4。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实:6。半夏半升,黄芩、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

升:0。

降:2。半夏半升、黄芩三两、黄连一两。

出:2。干姜三两、半夏半升。

入:0。

润:<1。人参三两。

燥:5。半夏半升,黄芩、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

用量用法:黄连5g,黄芩5g,干姜8g,姜半夏15g,党参15g,炙甘草5g,大枣15g。水煎服,每日剂,分2~3次服用。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行气除痞,和胃降逆,健脾益气,温阳散寒。

方证:中焦脾胃寒热、虚实错杂。症见脘腹胀满或胀痛,嗳气或呕吐或恶心或泛酸,腹泻或大便干结,食寒凉或腹部受凉则胃脘不适或腹泻,食辛热则上火,或失眠、心烦,或面色萎黄,或手掌黄,舌淡嫩,或边有齿痕,苔黄或黄腻。食寒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冷的食物,如冰棒、冰激凌、冰镇啤酒、生黄瓜、生鱼片等;二是性质寒凉的食物,如梨、白萝卜、螃蟹、龟苓膏、仙草蜜等。食辛热,指性质燥热的食物,如羊肉、龙眼干、榴莲、辣椒、胡椒等。本方也常用于中焦湿热证。

按:本方是治疗胃肠疾病极为常用的方剂,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两组方根调节寒热,以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和党参—大枣—甘草调节虚实。方中人参多用党参代替。本方“燥”的维度评分为5,因此也常用于中焦湿热证,当用三仁汤等清热祛湿的方剂不效时,应马上考虑使用该方。笔者曾治疗两个小女孩的中焦湿热证,先用三仁汤无效,改用半夏泻心汤后立刻见效。

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本方常合百合乌药汤(百合30g,乌药10g),笔者曾治疗家母的慢性糜烂性胃炎,即用该合方加枳实、生地黄,取得较好疗效,处方为:黄连10g,黄芩5g,干姜5g,姜半夏15g,党参30g,生甘草6g,大枣20g,枳实10g,乌药10g,百合30g,生地黄30g。水煎服,每日1剂。如有瘀血,如舌淡紫,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络脉瘀紫怒张,口唇紫,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有腹泻的患者,方中桃仁改为红花或川芎或姜黄)。保济丸

方剂来源:香港李众胜堂(集团)有限公司始创的中成药。

方剂组成:钩藤、菊花、蒺藜、厚朴、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化橘红、白芷、薏苡仁、稻芽、薄荷、茯苓、广东神曲。辅料为胭脂红、滑石粉、三氧化二铁、糊精。

维度分析:

表:4。菊花、蒺藜、广藿香、葛根、白芷、薄荷。

里:10。钩藤、蒺藜、厚朴、木香、苍术、天花粉、广藿香、葛根、化橘红、薏苡仁、稻芽、茯苓、广东神曲。

寒:3。钩藤、菊花、天花粉、薏苡仁、薄荷、葛根。

热:3。苍术、厚朴、白芷、化橘红、木香、广藿香。

虚:1。茯苓、薏苡仁、天花粉、葛根。

实:10。全部药物。

升:1。葛根。

降:4。钩藤、蒺藜、厚朴、菊花、薏苡仁、茯苓。

出:3。菊花、蒺藜、广藿香、葛根、白芷、薄荷。

入:0。

润:1。天花粉、葛根。

燥:10。苍术、厚朴、广藿香、化橘红、白芷、薏苡仁、茯苓、木香。

用量用法:口服,1.85~3.7g/次,一日3次。

功效:解表,祛湿,和中。

方证:湿温或暑湿证之胃肠型感冒,湿重于热或暑。症见恶心呕吐,食欲不佳,腹痛、腹胀或腹泻,头痛、头胀、头晕,身痛,四肢酸重,舌苔白厚腻或浅黄厚腻,舌质淡红或偏淡白。

按:胃肠型感冒,笔者常用的三种中成药是:①藿香正气水(液、丸或软胶囊),用于寒湿型;②保济丸,用于湿温型之湿重于热,类似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的作用;③甘露消毒丸,用于湿温型之湿热并重。补阳还五汤

方剂来源:《医林改错》。

方剂组成: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

维度分析:

表:0。

里:6。全部药物。

寒:<1。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

热:3。黄芪(生)四两、当归尾二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

虚:8。黄芪(生)四两。

实:1。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

升:7。黄芪(生)四两、川芎一钱。

降:<1。地龙一钱、桃仁一钱。

出:0。

入:0。

润:0。

燥:4。黄芪(生)四两、川芎一钱。

用量用法:生黄芪60~120g,当归尾10g,赤芍3g,地龙5g,川芎3g,红花3g,桃仁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大补元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证:气虚血瘀证。《医林改错》中用本方治疗气虚血瘀的中风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淡,苔白,脉缓。

按:本方为桃红四物汤去生地黄,加地龙、生黄芪而成,并重用黄芪达四两(120g)。本方药量特点是生黄芪用大剂量,而活血化瘀药剂量极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本方以大补元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能恢复亏空的五成元气”,以治疗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

名医张锡纯将中风分为脑充血和脑贫血,脑充血以阴虚阳亢、上实下虚,脏腑之气升发太过或失之下行,血随气逆为主要病机,其脉弦长有力。治疗脑充血应遵循“清其脏腑之热,滋其脏腑之阴,更降其脏腑之气,引脑部所充之血下行”的“镇肝息风,引血下行”的原则,并创制镇肝熄风汤作为治疗脑充血的主方。并谆谆告诫,万不可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充血证。脑贫血证则为血之上注于脑过少,无以养其脑髓神经,致使脑神经失其所司,而血之上注过少,实由“胸中大气虚损,不能助血上升”。其脉象微弱,或至数兼迟。故治疗脑贫血证,主张“应峻补其胸中大气”,自拟当归补血汤益气温阳、补血活血。

因此,脉象对鉴别脑充血和脑贫血至关重要,一为弦长有力,一为微弱,而补阳还五汤只能用于脑贫血中风的治疗,万不可用于脑充血中风的治疗。本方不仅用于中风的治疗,其他疾病如有气虚血瘀证,皆可应用。补中益气汤

方剂来源:《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组成: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去芦)三分,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二分,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维度分析:

表:0。

里:7。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白术三分、橘皮二分或三分。

寒:<1。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

热:2。黄芪一钱、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橘皮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虚:7。黄芪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白术三分。

实:1。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

升:10。黄芪一钱,升麻、柴胡各二钱或三钱。

降:0。

出:0。

入:0。

润:1。人参三分、当归身二分。

燥:2。黄芪一钱,橘皮、升麻、柴胡各二分或三分,白术三分。

用量用法:党参15~30g,炙黄芪15~30g,炒白术15~30g,炙甘草5~10g,当归20g,陈皮10g,升麻3~5g,柴胡3~5g。水煎服,分2~3次空腹服。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

方证:气虚或气陷证。症见疲乏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或手掌黄,头晕,自汗,易感冒,食后饱胀,腹泻,内脏下垂,或有发热,或有口腔溃疡,舌淡白或淡嫩,或边有齿痕,苔薄白润或少,脉虚、软或弱。

按:补中益气汤补气作用极为强悍,远超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本方除了用于治疗内伤热中证外,还广泛用于头晕、自汗、口腔溃疡、胸闷、腹胀、大小便异常、崩漏等证的治疗和体质虚弱的调理。临床应用时,需注意升麻、柴胡的用量在3~5g。厦门大学王彦晖教授认为,补中益气汤中的核心药物为人参、黄芪、陈皮,可供参考。补中益气汤证,脉象的诊断权值很高,需加以重视。

考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之方,往往剂量较小,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用药轻灵活泼,不碍脾胃,顾护脾胃之良苦用心于此可窥!这也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弱之人,当重剂导致虚不受补时,尤应小剂缓补,扶植脾胃生生之机。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名医张锡纯创制,由生黄芪、知母、桔梗、柴胡、升麻组成,主治胸中大气下陷证,主症:气短不足以息,或呼吸费力,有似乎喘,胸闷;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象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其剧者,或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兼症:或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胸闷、呼吸不利既可见于升陷汤证,也可见于四逆散证,一为胸中大气下陷所致,一为肝气郁结所致,虚实有别,鉴别要点之一就是脉象,升陷汤证的脉象虚、弱、微,四逆散证的脉象弦而有力、弦细而有力、沉弦细而有力。C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柴胡半斤、桂枝(去皮)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熬)二两、甘草(炙)二两。

维度分析:

表:2。柴胡半斤、桂枝三两。

里:6。全部药物。

寒:3。黄芩三两、柴胡半斤、瓜蒌根四两。

热:4。桂枝三两、干姜二两。

虚:1。甘草(炙)二两、瓜蒌根四两。

实:6。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

升:0。

降:2。牡蛎二两、桂枝三两、黄芩三两、瓜蒌根四两。

出:3。柴胡半斤、桂枝三两。

入:0。

润:1。瓜蒌根四两。

燥:3。干姜二两、桂枝三两、黄芩三两、柴胡半斤。

用量用法:柴胡10~15g,黄芩6g,桂枝5g,干姜5g,炙甘草3g,天花粉15~30g,生牡蛎3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疏肝解郁,清泻胆火,温脾散寒,养阴生津。

方证:肝胆郁热、脾阳亏虚、阴津耗损。症见胸胁胀满或胀痛,口苦、晨起尤甚,口渴,急躁易怒,易腹泻,尤其是食寒凉之品或腹部受凉之后,有时腹泻与情绪相关,睡眠不佳,舌淡白或淡嫩,或边有齿痕,舌苔黄或少,脉弦或弦细。

按:本方中含栝蒌牡蛎散的方根,《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笔者认为,栝蒌牡蛎散中的牡蛎为牡蛎肉,具有养阴、生津、补肾的作用。根据笔者在厦门的生活所见,牡蛎,个头大者,称为“蚝”,个头小者,称为“海蛎”。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如果意在养阴生津,可以用牡蛎肉(在厦门除了新鲜的海蛎或蚝肉外,有市售的海蛎干),如果为潜降肝火肝阳、软坚散结,可以用牡蛎壳(即“生牡蛎”)并先煎。

本方以泻实祛邪为主。笔者临床所见,本方证患者多有脾胃亏虚之象。因此,常加党参、炒白术、茯苓、山药、莲子、扁豆等健脾益气之品,每每取得佳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柴胡四两,半夏(洗)二合,龙骨、黄芩、人参、茯苓、铅丹、生姜(切)、桂枝(去皮)、牡蛎各一两半,大黄二两,大枣(擘)六枚。

维度分析:

表:2。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

里:10。柴胡四两,半夏二合,龙骨、人参、茯苓、铅丹、桂枝、牡蛎各一两半,大黄二两,大枣六枚。

寒:4。大黄二两、黄芩一两半、柴胡四两。

热:3。桂枝、生姜各一两半,半夏二合。

虚:2。人参、茯苓各一两半,大枣六枚。

实:10。柴胡四两,半夏二合,龙骨、黄芩、铅丹、生姜、桂枝、牡蛎各一两半,大黄二两。

升:0。

降:10。龙骨、牡蛎、铅丹、桂枝各一两半,大黄二两,半夏二合。

出:3。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

入:0。

润:<1。人参一两半。

燥:7。半夏二合,桂枝、茯苓、黄芩、生姜各一两半,大黄二两,柴胡四两。

用量用法:柴胡10~15g,黄芩10g,姜半夏10~15g,生姜3~5片,大枣15g,桂枝10g,生大黄3~5g,党参15~30g,茯苓15~3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磁石20g(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失眠患者于午饭后和睡前各服用一次。

功效:疏肝解郁,清泻胆火,重镇安神,健脾温胃,化痰祛湿。

方证:肝胆郁火,气火上逆,脾胃虚寒,痰湿内阻。症见胸闷,或胁肋胀满或胀痛,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惊惧,身体沉重,活动不利,起床时加重,活动后缓解,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弦有力。

按:本方是治疗精神神经疾病常用之方,方中铅丹当今药房通常不备,笔者以磁石替代。

肝胆气火上逆,情绪急躁、心烦、惊惧,本方一是以龙骨、牡蛎、铅丹重镇以潜降安神,二是以大黄通腑以降肝火、畅肝气、宁肝魂。

关于本方中使用重镇潜阳药与通腑泄热的大黄,可参阅黄煌对风引汤的论述:“观汉唐方,凡是治精神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见惊狂、烦躁、谵语、目不识人等症状时,大多需要用矿物药或泻下药,或用龙骨、牡蛎、石膏等重镇安神、定惊清热,或用大黄、芒硝等攻下积热,或两者皆用,如风引汤就是这种配伍。只要火气一清,大便一通,神志自然清爽。”陈皮砂仁茶

方剂来源:何宽其博士方。

方剂组成:陈皮、砂仁。

维度分析:从略。

用量用法:陈皮适量,砂仁适量(打碎),泡茶饮用。

功效:燥湿化痰,行气醒脾。

方证:湿浊困阻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不适,食欲不佳甚则不振,大便黏腻,头晕头胀,四肢酸懒,舌苔白腻或白厚腻。

按:本药茶口感较好,非常适合湿浊困脾证的简易治疗。

用于泡药茶的陈皮,须选用炒香而色金黄的陈皮。笔者在厦门行医,每见医院或药店发出的陈皮都是黑乎乎的,唯有北京同仁堂厦门分店发出的陈皮是炒香而色金黄的,乃做药茶的上佳之品,所以为患者开此方时,务必嘱咐到同仁堂去购得。川芎茶调散

方剂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组成:薄荷三钱,川芎、荆芥各四钱,防风一钱半,细辛一钱,羌活、白芷、甘草(炙)各二钱,茶。

维度分析:

表:7。薄荷三钱,荆芥四钱,防风一钱半,细辛一钱,羌活、白芷各二钱,茶。

里:1。川芎四钱、细辛一钱。

寒:<1。薄荷三钱,茶。

热:3。细辛一钱,羌活、白芷各二钱,川芎、荆芥各四钱,防风一钱半。

虚:<1。甘草(炙)二钱。

实:6。薄荷三钱,川芎、荆芥各四钱,防风一钱半,细辛一钱,羌活、白芷各二钱,茶。

升:1。川芎四钱。

降:0。

出:5。薄荷三钱,荆芥四钱,防风一钱半,细辛一钱,羌活、白芷各二钱,茶。

入:0。

润:0。

燥:4。细辛一钱,羌活、白芷各二钱,川芎、荆芥各四钱。

用量用法:川芎15~30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15g,白芷10~15g,薄荷5~10g,炙甘草3~5g,羌活10~15g,铁观音茶或绿茶一小把。水煎15~30min,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证:风邪或风寒之头痛或偏头痛。症见头痛或偏头痛,恶寒,恶风,或有鼻塞流清涕,面色苍白或晦暗,舌淡白或淡暗,苔薄白润。

按:头痛严重者,需重用川芎达30g以上。

本方为攻邪之方,需注意中病即止,否则长期服用将戕伐正气。

本方证头痛,配合针灸治疗有较好的疗效。D大柴胡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两、枳实(炙)四枚、大枣(擘)十二枚、大黄二两。

维度分析:

表:2。柴胡半斤、生姜五两。

里:10。全部药物。

寒:6。大黄二两、黄芩三两、柴胡半斤、芍药三两。

热:2。生姜五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

虚:1。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

实:10。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

升:0。

降:5。大黄二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黄芩三两。

出:3。柴胡半斤、生姜五两。

入:0。

润:1。芍药三两。

燥:6。半夏半升、生姜五两、大黄二两、黄芩三两、柴胡半斤、枳实四枚。

用量用法:柴胡10~15g,黄芩5~10g,姜半夏10~15g,生姜3片,大枣15g,枳实10~15g,生白芍15~30g,生大黄5~10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清肝泻胆,攻下通腑。

方证:肝胆胃肠实热证,或伴有燥屎搏结。症见患者体质壮实,满脸油光,大腹便便,营养过剩,胁肋胀满或胀痛,或有腹满腹痛,大便干结难解,小便黄,口干苦,易上火,舌红苔黄厚,脉实有力。

按:笔者曾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1例慢性鼻炎患者,获得较好疗效,当时就是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形体肥胖壮实,大腹便便,营养过剩,脉实有力,一派大实之象,当即想到应用本方。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当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常用这个合方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值得重视。大承气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大黄(酒洗)四两、厚朴(去皮,炙)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维度分析:

表:0。

里:10。全部药物。

寒:6。大黄四两、芒硝三合。

热:1。枳实五枚、厚朴八两。

虚:0。

实:10。全部药物。

升:0。

降:10。全部药物。

出:0。

入:0。

润:0。

燥:6。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用量用法:生大黄10~30g(后下),芒硝10~30g(冲服),枳实15g,厚朴15g。水煎服,顿服或适量分次服用,大便通下后即停服。

功效:通腑,攻下,泄热。

方证:胃肠实热燥屎搏结证。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干结难解,或有高热、神昏、谵语,小便黄,面红目赤,口渴,舌红苔焦黄或焦黑,脉实有力或沉实有力。

按:本方自古以来就是救命之方、救急之方,在住院病房、急诊科或ICU等应用机会较多,但在普通中医门诊,应用机会较少。

关于使用本方以“急下存阴”,意思是通过攻下热结,阻止热邪对阴津的损耗,从而间接地保存人体阴津;本方性燥(维度为6),本质上不会养阴生津,反而会损耗津液。大黄虫丸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大黄(蒸)十分、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白芍(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

维度分析:

表:0。

里:10。全部药物。

寒:4。大黄十分、黄芩二两、干地黄十两、白芍(芍药)四两。

热:<1。干漆一两。

虚:3。白芍(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甘草三两。

实:10。大黄十分、黄芩二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虫半升。

升:0。

降:2。大黄十分、桃仁一升、黄芩二两。

出:<1。杏仁一升。

入:0。

润:5。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

燥:2。大黄十分、黄芩二两、干漆一两。

用量用法:口服。一次1~2丸(3g/丸),一日1~2次。

功效:破血化瘀,清热消癥。

方证:瘀热互结证的癥瘕、积聚等包块,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肿瘤、增生、肿大、囊肿、息肉等病症。症见口干苦、大便偏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

按:癥瘕、积聚等包块,属热证者用本方,属寒证者用小金丹。笔者有一个子宫肌瘤患者,嘱其服用本方,1个月后复诊,诉说睡觉时小腹有寒凉感,可见本方寒凉之性。本方虫类破血逐瘀药多,有很强的破血逐瘀作用,对于陈旧性损伤的瘀血化热者常有佳效,曾有一老年男性患者,因外伤后长期腰痛不适,服用本方2个月得以痊愈,体会外伤时越早使用本方,效果越好。

本方攻伐之力强,长期使用应注意正气损伤情况,如有正虚之象,应及时扶正。当归芍药散

方剂来源:《金匮要略》。

方剂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川芎三两。

维度分析:

表:0。

里:6。全部药物。

寒:<1。泽泻半斤、芍药一斤。

热:1。当归三两、川芎三两、白术四两。

虚:5。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

实:2。泽泻半斤、川芎三两、茯苓四两。

升:1。川芎三两。

降:2。泽泻半斤、茯苓四两。

出:0。

入:0。

润:2。当归三两、芍药一斤。

燥:4。泽泻半斤、茯苓四两、川芎三两、白术四两。

用量用法:当归15~30g,生白芍15~30g,川芎10g,生白术15~30g,茯苓15~30g,泽泻10~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

功效:补气养血,活血利水,缓急止痛。

方证:气血亏虚、血瘀水停证。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或晦暗,面部浮肿,疲乏无力,少气懒言,时有腹痛,口唇紫或淡紫,舌淡嫩、淡紫或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或少,脉虚或虚细。

按:方中芍药,一般用白芍,如果瘀血严重,则可用赤芍。应用本方时,如果大便偏溏,则芍药和白术都用炒制的;如果大便偏干结,则都用生的。

笔者单用本方的时候较少,多合桂枝茯苓丸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证。这个合方也是山西经方家赵明锐极力推崇的。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归汤,笔者最常用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科疾病以及调整患者的体质。当归四逆汤

方剂来源:《伤寒论》。

方剂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炙甘草二两。

维度分析:

表:3。桂枝三两、细辛三两。

里:6。全部药物。

寒:<1。通草二两、芍药三两。

热:4。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当归三两。

虚:5。当归三两、芍药三两、大枣二十五枚、炙甘草二两。

实:2。桂枝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

升:0。

降:0。

出:3。桂枝三两、细辛三两。

入:0。

润:2。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燥:4。桂枝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

用量用法:当归15~30g,桂枝10~15g,通草6g,大枣20g,细辛3~15g,炙甘草5g,炒白芍15~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务必温服。

功效:养血活血,温经散寒,缓急止痛。

方证:血虚、血寒、血瘀。症见畏寒,四肢末端青紫、冰凉,冬季常有冻疮,头痛、身痛、脘腹疼痛,女子痛经,面色苍白或晦暗,口唇紫,舌淡嫩紫苔薄白润,脉细无力。

按:笔者用本方治疗寒性痛经,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治疗寒性痛经,常用的方有:①当归四逆汤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②当归生姜羊肉汤;③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④温经汤。前两方用于血虚、血寒、血瘀型痛经,温通力量较强。第3方用于气血亏虚、血瘀水停型痛经,滋补力量稍强,但温通力量稍逊。第4方用于气血阴阳亏虚、宫寒血瘀型痛经,滋补和温通力量都很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笔者证诸临床,认为不必一定见到脉细欲绝才能应用本方。

在本方证的诊断中,舌象远比脉象重要。本方中通草,根据黄煌教授的经验,可用鸡血藤替代,用量为15~30g。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用于当归四逆汤证寒气较重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