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美好初遇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13:25:07

点击下载

作者:张明,罗娟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是美好初遇时

最是美好初遇时试读:

作者简介

张明,1975年3月生,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进入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罗娟,1979年7月生,齐鲁理工学院副教授。2009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在《电影文学》《美术大观》等期刊发表多篇作品。2011年,作品《鼠标》获“中韩现代广告海报设计大赛”优秀奖;同年,作品《隶书》入选“颂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山东美术书法摄影大展”。

序言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民国,是一幕中西合璧、风云激荡,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剧。这座大舞台上,次弟登场的大师、才女,不仅具有引领时代的强悍精神,还有缱绻的柔情蜜意。大师、才女也多情,当有才华的男人,遇到美丽的女人,难免会发生一些情缘缠绵的爱情故事,他们爱情多姿多彩,有风雨的豪华,也有远山的感伤。

廖静文对徐悲鸿自言自语着说:悲鸿很喜欢住四合院,不喜欢住楼房。院子里都是我和他一起种的果树。

张大千对李秋君说:三妹,人生最大憾事为生不能同衾,而死不能同穴。……八哥今日犹记初逢时你一副可爱娇憨模样,铭心刻骨,似在昨日……

沈从文对张兆和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数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徐志摩对陆小曼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

孟小冬在报纸上说: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选择我?”林徽因说:“我会用一生来回答。”

丁玲对冯雪峰说:我对你几多坦白,几多顺从,我从来没有对人那样过,你又走了,我没有因为隔离便冷淡下我对你的情感。

萧军对萧红说:你是我心目中的女神。

……

人类不亡,爱情就不死,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时空的轮回里,感受大师们曾经逗留的空间,体会他们指尖留下的余温,模糊却真实。他们在这末代的乱世中演绎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情与爱,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有艰难,有争斗,有挣扎,有偏执。无论怎样,爱与恨,痛与痒,都是人生的滋味,真爱注定是一辈子的感受,原因种种,也许爱人不在身边了,也许爱人不在人世了,但有关这爱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泯灭,因为它在血液里,因为它在灵魂的最深处。

借一卷走向历史记忆深巷的胶片,看大师、才女们在民国的长街弄巷,谈爱、说情。本书从15位民国大师与才女之间的爱情着手,聚焦他们的爱情经历,汇总了诸多大师、才女们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捧读本书,品味这些大师、才女们的爱情,我们可以通过爱情这个基点,看到这些大师、才女们荣辱毁誉、欢乐痛苦的人生,看到他们奇特非凡的婚姻经历,以及他们在爱情与婚姻中的那些个曲曲折折、恩恩怨怨……

康有为

康有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民国时期名闻天下的才子。

康有为妻妾成群,坐拥中、日、美三国美女,被称为“风流圣人”。他一生娶了6个老婆,元配:张云珠;二太太:梁随觉;三太太:何旃理(美国华裔);四太太:市冈鹤子(日本人);五太太:廖定征;六太太:张光。这6房妻妾,为康有为生下4个儿子11个女儿,他的儿子女儿以及孙辈数十口人散落海内外。康有为

情到深处甘为妾——何旃理

有一种女人,为了爱情,不求财富,不求荣华,不求名分,不求任何回报,只愿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何旃理在听了康有为的几堂课之后,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女人。

当然,她的痴情也换来了康有为的真心,何旃理24岁患病身亡之后,与她的这份长达7年的感情生活成为康有为余生的哀痛和追忆。每逢周年祭或清明,康必亲临何的墓地,涕泪哭诉,长跪不起,直到他去世。

1898年10月,“百日维新”宣告失败,康有为逃离北京,从上海的港口登上了开往英国的“巴拉勒特号”,从此,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亡生涯。

康有为在海外的这段时间,游历了世界上很多地方,他在看世界的同时,也顺手将异国大美人拥入怀里。“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经和弟子梁启超提出诸多新思想,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夫一妻一世界”,希望在大力谋求妇女解放的同时,破除旧有的封建夫妻制度,建立现代家庭制度。但是两位新思想的主要倡导者,最终,却都违背了自己提出的思想,推翻了自己宣扬的理念。

1907年,康有为抵达美国西部的菲士那后,当地华侨团体请他做一次演讲,其演讲的消息在当地华人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中有一个种植园园主,是一位姓何的老华侨,他有10个子女,在众多的子女当中,最年轻、漂亮的要属何旃理。

何旃理,又名何金兰,不仅精通多门外语,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是非常了解。何旃理早就听说过康有为这个人,当听说他要来演讲的时候,格外的兴奋,马上约好了几个小姐妹,一起赶赴远在几十里外的会场。

康有底气十足地登上了演讲台,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在会场上环视一周,接着用颇有气势的声音讲述有关变法维新、君主立宪、创办实业等一系列主张和计划、蓝图。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演讲中,人们仿佛看见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岌岌可危的祖国,以及少数在黑暗中不断抗争的斗士们……

讲到兴奋处,康有为话锋一转,谈到了男女同等的问题,他把手高高地举向天空道:“同胞们,人都是天生的,有其身必有其利,如果谁侵犯人权,就是侵犯天权——我们必须解禁变法,实行男女平等!”这一席话使得听众在短暂的惊诧之后,一下子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整个演讲被推向了最高潮。演讲结束很久之后,会场上还有很多人围着康有为,久久不肯离去,在这些不肯离去的年轻人中就有何旃理。何旃理早就被康有为儒雅的气度、救国热情深深吸引,她顾不得矜持,直接跑到康有为面前,深深地给他鞠了个躬,并诚恳地说:“康先生,您讲得真是太有道理了!我好想再听一遍维新变法里面的道理。”“好吧。”康有为看着面前这位对他表示崇拜之意的姑娘,口若悬河般讲了起来,从日心说谈到进化论,从文艺复兴延伸到法国的启蒙运动,从孔子改考制讲到戊戌维新。康有为的话就好像一块块巨大的石头,悉数投在了何旃理情窦初开的心湖,而康有为被这个热情、好学,望着他眼睛闪闪发亮的年轻姑娘深深地吸引了。

这次演讲之后,康有为对何旃理一直念念不忘。某天,他竟然不知不觉跑到了华侨团体所在地,为的就是更多地接触和了解这个姑娘。康有为也意识到,若是在各国华侨组织保皇会,进行有关君主立宪的宣传,或者办实业等,都十分需要这样一个懂外文,并且又知书达理的红颜知己。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康有为便给何旃理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的心迹,而他的这个做法与何小姐不谋而合。两个人通过不断的书信交流,自然而然地相恋了,在很短暂的时间里,他们居然相互写了近百封情书。据说,许多年后,这些情书由二太太交给了康有为与何旃理所生的儿子康同凝。

这年刚进夏天,康有为就收到了来自欧洲弟子的信,邀请他到欧洲处理一笔捐款。分别之际,康有为和何旃理在月夜中依依惜别,何旃理对康有为柔声说道:“康先生,我要和您一起到欧洲考察,我一天也不想和您分开!”

康有为听到何旃理的话,心里很受震动,但是转念一想,他和何旃理的年龄相差30多岁,如果在一起,恐怕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康有为为此推迟了去欧洲的时间,希望何旃理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和她父母沟通一下。

果然不出所料,何旃理的家人接受不了她这个如花似玉的姑娘爱上一个如父亲一般的男人。康有为不仅娶过两房妻妾,并且还是清政府正在通缉的“钦犯”,家里的每个人对这份感情都表示反对。

面对压力,何旃理据理力争,坚持自己的立场:“康先生不是钦犯,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的变法思想是多么振奋人心啊!康先生现在很需要我,你们就反对好了,我除了康先生谁也不嫁!”

何旃理的父亲被气得脸色铁青,骂道:“小小黄毛丫头,翅膀长硬了,就想自己飞了,我们偏偏不答应!”

何旃理听了父亲的话,忽地披散了头发,跑到厨房拿了把刀宣称要自杀。这下把父母吓得魂飞魄散,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他们的婚事。何家看事已至此,只好顺水推舟,他们要求康有为跟女儿举办正式婚礼,在公开场合,何旃理要以康有为夫人的身份出现。二人就这样结婚了,何家还算不错,给女儿准备了一笔很可观的嫁妆。

婚后,康有为与何旃理感情极笃,“日夕相对,舟车偕行,航海梯山,问学议政”。夫妻伉俪漫游世界,何旃理开展夫人外交,发挥她通晓英、法、德、中四国语言的优势,成为康的秘书和翻译,使康有为如虎添翼。

1908年10月,他们来到风光宜人的槟榔屿,“得此仰挽山海,饱饫烟霞,足以遗世忘忧也”。次年1月,何旃理生下了儿子康同凝。

1913年,康有为的母亲去世,在外漂泊的他回国为母奔丧,随后带着一家老小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美好的一面发展。遗憾的是,何旃理红颜薄命,她在1919年患上猩红热症医治无效,病逝于辛家花园。那一年,何旃理年仅24岁。

在何旃理去世后的第10天,恍恍惚惚之间,康有为在睡梦中见得满室金光,一个一丈多高的女神面带笑容朝他走过来,走到他床前的时候变得很小很小。当康有为定睛寻找的时候,看见的竟然是做新娘时候的何旃理。他急急忙忙坐起,但是眼前的金光女神已经不见了踪影。

之后,康有为将心中的无限深情都诉诸笔端,一气呵成,饱含深情写下了《金光梦》,以纪念死去的何旃理。多年后,康有为还请徐悲鸿根据何旃理的遗像画了一幅水彩人像。画中是一位穿清代服装的少妇,头绾高髻,仪态端庄,秀目生辉,亭亭玉立。于一幢洋房的阳台上,背景是一片苍翠的树林,林后微露一泓清泉,整幅画作渗透发散着逝者生前热爱生活的个性。

1981年,康同凝的夫人庞莲将这幅珍藏了60余年的无价之宝,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成为后人研究徐悲鸿早期画技的绝品之一。

何旃理与康有为夫妻时光虽然短暂,但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死去的何旃理是幸福的,至少,他们短暂时光中,康有为给了她大把的相伴的光景和宠爱,在康有为思念她的时候,永远是年轻而姣美的容颜。比起其他的妻妾来,何旃理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所得的回报,也算是值得的吧。

春天你为我播下爱的种子,却在落叶纷飞时节与我诀别——市冈鹤子

1911年6月,康有为应

梁启超

邀请,从新加坡来到日本。第二年春天,搬至须磨的“奋豫园”居住,他此行又播下了一颗爱情的种子。

搬到“奋豫园”之后,正好赶上何旃理怀孕,几个孩子年幼,生活方面有诸多的不方便,所以有朋友给康有为介绍了一名女佣,这位16岁的神户少女名叫市冈鹤子。市冈鹤子出身寒微,为了给穷困的家庭补贴一些家用,也为了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嫁妆,有人给她介绍工作当然是她求之不得的事情。她一再向中间人鞠躬道谢,满心欢喜地来到了“奋豫园”。让鹤子想不到的是,她跨出的这一步,改写了她一生的命运。

鹤子第一次来到康有为的家,一直拘谨地低着头,她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房间里堪称豪华的陈设,她甚至不敢大声呼吸。

康有为看到鹤子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通过秘书兼翻译阮鉴光对鹤子说:“姑娘,请坐下,你不要拘谨。日子久了,你就会产生宾至如归之感了。”在翻译的帮助之下,康有为和她聊了一些家常。为了帮助鹤子放松紧张的情绪,康有为还专门让何旃理开了留声机,放了一点舒缓的音乐。

鹤子对眼前这个可以发出好听声音的盒子充满了好奇,甚至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满脸的惊诧。看着她手足无措的模样,康有为笑得前仰后合。鹤子稍稍抬起了头,偷偷地看了看眼前这个50多岁的男人,竟然有一种和父亲一样的近亲之感。在鹤子的眼里,康有为和那些不苟言笑的日本男人相比是多么让人敬爱啊!

果然,在接下来的相处之中,鹤子就被康有为身上散发出来的长者风度、博学多才的气质所征服,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对康有为渐渐产生了亲近、崇敬的感情。当鹤子见到来康家的客人不是社会名流就是专家学者时,就更加坚定康有为一定不是泛泛之辈。后来,鹤子知道康有为是可以和清朝皇帝对话的大人物的时候,对康有为更加崇拜了,同时也对大海那边的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鹤子来到康家当女佣之后,康有为发现和她之间的沟通,由于语言不通造成了很多麻烦,再加上在日本期间,有很多时候需要接触日本人,康有为便对日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还向鹤子请教日文的发音。

鹤子看着这个摇晃着脑袋学习日语的康有为,觉得他那种童心未泯的感觉是那么可爱。在学习的过程中,两颗心开始跨越年龄、国籍、观念,越走越近。当然,康有为和鹤子之间的微妙情感都没有逃过何旃理的眼睛,她其实对鹤子也是十分喜爱的,尽管她心里很痛,但她觉得只要鹤子能够让丈夫快乐,她便也是快乐的。

1913年2月,康有为带着家人和鹤子到观光寺游玩,这是他们最后一次来到观光寺,康有为在大殿和寺庙的管理人员告别。也是在这里,康有为、何旃理正式通知鹤子他们即将回国的决定。

鹤子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一言不发,只是跪在佛像面前虔诚地祷告着。在她心中,她早就和康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她仰慕康有为,也喜欢孩子们,无法接受和康家分离的现实,她默默地祈祷,乞求神灵给她帮助。

何旃理好像一下子看穿了鹤子的心事,她说:“鹤子,如果你不愿意和我们分开的话,就一起回中国吧?我们也不想和你分开!”

何旃理紧接着将康有为想纳鹤子做第四房妾室的想法告诉了她,并且真诚邀请她一起到中国生活。鹤子听了何旃理的话,微微地抬起头,脸上浮现一片片红晕。

很快,康有为向鹤子的父母正式提亲,鹤子的父母也感念康家的诚意,同意了这门亲事。鹤子回到家中做好出嫁前的准备,康有为一家则先行回到了上海。

康家人回国不久后,鹤子随即也抵达上海。康有为与鹤子的婚礼在辛家花园的游存庐举行,鹤子终于正式成为康有为的第四房妻子。

何旃理在世时,与鹤子以姐妹称呼,两人都甚得康有为的宠爱。何旃理去世之后,康有为对鹤子的疼爱更是有增无减,每次出游一定会将鹤子带上。最初的光景里,这少妻老夫的恩爱甚是让人艳羡,然而,这幸福却又是如此短暂。

康家是名副其实的大家族,人员冗杂,家中除了康有为的原配夫人张云珠之外,还有其他妾室,住在一起的还有六个孩子,再加上仆役、食客,康家每天有100多人。在这样的大家族里,鹤子小心翼翼地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唯恐有什么不合别人意的地方。

上海有一段时间出现了抵制日货运动,这场运动的风潮也波及了康公馆,有好事之人将鹤子称为“日货”,甚至要把鹤子“抵制”掉。尽管康有为之后对一干人等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但这对鹤子的内心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再加上最要好的姐妹何旃理去世,这都让她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忧伤。

康有为娶了第五房小妾之后,和鹤子在一起的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鹤子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她相信,时间能够改变现在的一切不如意,更希望可以怀一个孩子,改变难堪的境况。若是实在无聊,她只得靠着回忆那些有关故乡的事情来打发孤寂的时光。

1925年初,在和康有为结为连理10多年之后,鹤子居然发现自己怀孕了。但她怀孕的消息,却像一颗炸弹一样,投入到了这个纷杂的大家庭中,有人怀疑她怀的孩子并不是康有为的亲生骨肉,毕竟那时候他已经68岁了。此外,还有人在背地里猜测,说鹤子所怀的孩子是别人的,就在这样一场又一场的风言风语中,康家终于爆发了一场不可收拾的家庭矛盾。

就是在一个凉风萧瑟的晚秋,怀有身孕的鹤子与康有为告别,回到了故乡。曾经,她依着一个男人的怀抱,载着满满的爱来到中国,而今,爱已烟消云散,她只得独自带着内心残存的一点点温暖,一步一回首地离开。回到日本之后不久,鹤子就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凌子。回日本后,她一直过着穷苦的生活,有时带着孩子投亲靠友;有时又去人家帮佣以维持生计。

就在凌子出生的第二年,鹤子听说康有为在青岛猝死的消息,她站在高处遥望中国的方向,悲痛欲绝。

1974年2月,70岁的市冈鹤子于“奋豫园”郊外卧轨自杀。市冈鹤子的遗书上草草地写着这几个字:“怀念过去,生活的煎熬已使我身心憔悴。”市冈鹤子隐姓埋名50年,直到临死前才向孩子说出她的身世。后来,鹤子的孩子凌子,根据母亲留下的信物找到了康有为的家人,并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

鹤子临死时写下遗书的那一刻里,是否在深深追念与康有为那段短暂而又美好的时光呢?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她是否还愿意用50年的颠沛流离换取那一瞬短暂的美丽?梁启超

梁启超,民国才子中的翘楚,思想先进,写得一手好文章,是那个时代的“白马王子”。在他的一生中,也有几个女人,曾经让他终夕不能成寐。有女人为他画地为牢,他却偷偷走出爱情的圆圈;有女人为他百千夜尽,他却辜负了那三千痴缠……梁启超

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李蕙仙

梁启超曾在近代中国的舞台上叱咤风云,而他身后一直站着一个甘愿为他付出全部的女人。她的名字叫李蕙仙,梁启超的原配夫人。梁启超一生多难,但因有她的扶持,他才得以功成与名就。

李蕙仙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其父李朝仪是朝廷中的高官,其兄李端棻是广东乡试的主考官。

1890年,17岁的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时,考取了第八名,并且受到了主考官李端棻的喜爱。李端棻认定梁启超是个不俗之才,于是,他亲自为梁启超介绍了一门姻缘,让梁启超和自己的妹妹李蕙仙订立了婚约。

1891年3月,梁启超到京城参加会试时名落孙山。在这样的情况下,通情达理的李蕙仙并没有对梁启超横加指责,相反,他们按照事先约定的日期完成了婚礼。

两人成婚后,李蕙仙与梁启超来到了梁启超的老家广东新会。梁家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几亩薄田,所以,他们家的生活不算宽裕。

梁启超将李蕙仙带回家之后,连一间像样的新房都没有,父母只得向邻居借了一间房子作为两个人的新居。

李蕙仙从京城来到广东,这里的天气平时温度比较高,湿度也比较大,所以她有诸多的不适应,但从小到大一直养尊处优的李蕙仙没有半句怨言,还主动承担起了梁家繁重的家务,甚至学会了做农活,与农人相处……梁启超的母亲早年病逝,继母仅仅比李蕙仙大两岁。尽管这样,李蕙仙对继母也是以礼相加,并以母亲相称,也从来不做任何不恭敬的事情,梁家上上下下无不夸奖李蕙仙的贤德。

1896年随梁到上海创办鼓吹维新的《时务报》,并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她任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李蕙仙与丈夫一起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坛、文坛的惊涛骇浪,她总是给梁以安慰和鼓励,助梁施展才华,替梁抄录文章,做梁文的第一位读者。

梁启超进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很是欣赏他的文采,于是召见他,但他只会说难懂的广东话,不会用官话和光绪帝沟通,让光绪格外扫兴。为此,梁启超在李蕙仙的帮助之下,积极地学习官话。在极短的时间里,梁启超就不再使用广东话而改用官话与他人交流和进行社交活动。

之后,梁启超追随康有为展开的“百日维新”遭到了巨大失败,他只得一个人逃往日本避难。“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命令两广总督捉拿梁启超的家人,梁家避居澳门,逃过了一场灭门之灾。梁启超只身亡命东瀛,李蕙仙成了整个梁家的支柱。

在几个月内,梁启超给她写了六七封家书,高度赞扬她在清兵抄家时的镇定表现,鼓励她坚强地活下去,并告诉她读书之法、解闷之言,万种浓情凝于笔端。

在1915年护国战争时期,梁启超去参加护国军,对一家老小放心不下。李蕙仙反而鼓励他说:“上自高堂,下至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为国死,毋反顾也。”

李蕙仙可以称得上是深明大义的贤内助,梁启超后来在给爱妻的信中这样写道:“南海师来,得详闻家中近况,并闻卿慷慨从容,词声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闺中良友”,这四个字道尽了梁启超对李蕙仙的别样深情。

1901年,李蕙仙为梁启超生下一名男婴,取名梁思成。梁思成自小体弱多病,为了保全梁家的香火,李蕙仙准许陪嫁侍女王桂荃做梁启超的小妾。王桂荃也不负所托,为梁启超生下了6个子女。

1924年9月,由于长期的劳累,李蕙仙身患重疾,最终不治而亡。悲痛中的梁启超为了纪念爱妻,特意写了感人至深的《祭梁夫人文》来表达对爱妻的哀悼: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扶将之;我有疑事,君榷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唱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只影彷徨。

在这篇祭文中,我们不仅读出李蕙仙的贤惠,也不难看出他们是一对夫唱妇随的恩爱夫妻。

此外,梁启超还在《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中,表达了对夫人的思念与无尽的感伤:

风雪蔽天,生人道尽,块然独坐,几不知人间何世。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兴会淋漓的我,这也嗒然气尽了。

可惜,她只能陪他走一段路,却不能与他走完全程。

这头不安的“小鹿”,蹦蹦跳跳与我擦肩而过——何蕙珍

“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百年前,梁启超曾以此诗三拒红颜,他“发乎情,止乎礼”的行为曾一度为人称颂。可是,梁启超无法否认的是,遇到她,他心中就像装着一头不安的“小鹿”,却最终因为他的理智,蹦蹦跳跳与她擦肩而过。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1899年冬,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应邀到美国檀香山进行有关保皇会成立的宣传活动,希望可以将海外华侨组织起来,支持光绪帝的变法活动。

虽然梁启超有超群的口才,是宣传变法维新最佳的鼓动家,但是到了檀香山后,梁启超发现,要进行变法维新的宣传,不应该仅仅限于美国华侨们,更应该得到当地美国人的大力支持才行。然而问题在于,梁启超对英语一窍不通,这让他很是犯愁。在一位何氏侨商为梁启超举办的接风家宴上,梁启超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梁启超的话刚说完,何先生就让佣人将自己的女儿何蕙珍叫来,并隆重地介绍给了梁启超:“这是我的女儿,自小在美国长大,英文水平非常好,她可以给你做翻译。”

梁启超见到何蕙珍,内心的喜悦自不必说,就请何小姐坐在自己的旁边。何蕙珍举止落落大方,说一口标准的国语,更是让梁启超十分欣赏。

翌日,在梁启超的演讲大会上,众多华侨和当地人都来参加出席,梁启超大为振奋,慷慨激昂地陈述了对于维新变法的独到见解,并提出了组建保皇会的有关事宜。

在整场演讲中,何蕙珍一直陪伴梁启超身边,给他做翻译。她的翻译不仅流利,而且准确通达,在场的观众都对何蕙珍的翻译水平表示了极大的赞赏。

通过这次演讲,何蕙珍对梁启超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她不仅支持梁启超的思想,更是对他的翩翩风度和雄辩口才仰慕有加。演讲结束之后,何蕙珍与梁启超一起离开了会场。

一边走,何蕙珍一边很大方地对梁启超说:“我对梁先生的才华非常仰慕,我希望将来可以和先生走到一起。请先生给我一张您的照片,我这一生也就没什么憾事了!”

事后,梁启超果真给何蕙珍送了一张小照,何蕙珍也将亲手编织的一把小扇子给了梁启超作为纪念。

梁启超对何蕙珍的印象也是很好的,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里,要不是何蕙珍给他做翻译,他的宣传活动根本没有办法进行。

当时,慈禧太后下了旨意,要以十万两白银作为悬赏捉拿梁启超归案,一家美国的报纸也刊登了一系列的文章对梁启超进行攻击。梁启超对于这样的言论、文章也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

几天之后,梁启超听说有一家报纸上也连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回击毁谤他的那家英文报社。这些文章不仅文笔犀利、尖锐,更是以深刻透彻的辩论把那家英文报纸批驳得没有还嘴的余地。后来,梁启超才得知这几篇文章是何蕙珍写的,便对何蕙珍的好感又增加了几分。

紧接着,梁启超拜何蕙珍为英文导师,以提高英文水平,何蕙珍也欣然接受了梁启超的请求。

就这样,两个人走得越来越近,两颗心也开始慢慢靠拢,曾经还有好友给梁启超提过建议,让他将何蕙珍娶回家。

梁启超的心里很是矛盾,他对年轻、美貌、有内涵的何蕙珍颇有好感,觉得她是一位难得的红颜知己,从事业角度来考虑,他也很需要何蕙珍这样的助手。可自己毕竟是有妇之夫,且跟妻子李蕙仙感情深厚。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坠入情网,深深爱上了何蕙珍。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决定给远在日本的妻子李蕙仙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想法。1900年5月24日,梁启超在给李蕙仙的信中介绍完何蕙珍之后,写道:

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酒阑人散,终夕不能成寐,心头小鹿,忽上忽下,自顾二十八年,未有此可笑之事者。今已五更矣,起提笔详记其事,以告我所爱之蕙仙,不知蕙仙闻此将笑我乎,抑恼我乎?

何蕙珍得知梁启超因为她给家里夫人写了家书时,心中还是有些期盼的,她盼着梁启超在家乡的原配夫人能够知趣,成全了她与梁启超。在何蕙珍眼里,李蕙仙不过是个封建女子,是绑着三寸金莲、唯唯诺诺的农家妇人。她觉得自己有很强的优势,应该能够打破樊篱跟梁启超在一起。

李蕙仙看到这封情书一样的信,却不是丈夫写给她的,她心中的苦楚几人能懂?然而,李蕙仙对此也充分表现了大家闺秀的风范,在回信中,李蕙仙告诉梁启超,这件事情要请父亲来定夺。

李蕙仙也许早就知道,公公不太可能会让一个美国华侨来做梁启超的小妾。梁启超在回复李蕙仙的回信中,劝阻她,千万不能让父亲知道这件事,并且向李蕙仙表示,他与何蕙珍的关系一定会“发乎情,止乎理”,以后也绝对不会在她面前提及此事。除此之外,这时候梁启超的处境,也根本不允许他沉溺在儿女私情之中。梁启超是一个流亡海外的钦犯,慈禧正在重金悬赏捉拿他,他随时有生命危险,他怎么能让年仅20岁的何蕙珍跟着自己过多苦多难的流亡生活呢!这件事情之后,李蕙仙也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牵住梁启超心中那头不安分的“小鹿”,也花了大量的心思,为此她还将陪嫁侍女王桂荃给梁启超做小妾。

那段时间里,梁启超连续写了24首诗,希望通过这一浪漫的方式将自己对何蕙珍深深爱慕全部注入到诗歌中。

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人天去住两无期,啼鴃年芳每自疑。多少壮怀偿未了,又添遗憾到蛾眉。颇愧年来负盛名,天涯到处有逢迎。识荆说项寻常事,第一相知总让卿。目如流电口如河,睥睨时流振法螺。不论才华论胆略,眉队里已无多。青衫红粉讲筵新,言语科中第一人。座绕万花听说法,胡儿错认是乡亲。眼中直欲无男子,意气居然我丈夫。二万万人齐下拜,女权先到火奴奴。眼中既已无男子,独有青睐到小生。如此深恩安可负,当筵我几欲卿卿。

最终,梁启超还是狠心地拒绝了何蕙珍。万般无奈之下,何蕙珍只好选择离开,临别时,何蕙珍还深情款款地对梁启超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唯有先生懂。”

1924年,梁启超的妻子因病去世。何蕙珍得知消息后,来到梁公馆劝梁启超节哀,更重要的是,何蕙珍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机会与梁启超重修旧好。这一次,梁启超则是以年岁渐大、不想结婚为由再次拒绝了何蕙珍。

此时正值梁启超不惑之年,人生、事业关键期,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人看着,容不得半点差池。何蕙珍看着梁启超,难掩澎湃之心,一番寒暄之后,便聊起了种种往事。可梁启超已经不是当年的梁启超,他的话中不带半分情意。何蕙珍听着虽然有些心冷,却还是将自己的想法说与他听。欲结秦晋之好的话语,让梁启超心动了一下,毕竟是一段不曾忘却的感情,但他却没有表现出半分感动,只是以自己不能纳妾娶小,不能违背自己的承诺为由拒绝了何蕙珍。

这一次的拒绝很是彻底,非常明朗和直接,不带任何遮掩和羞涩。梁启超看着何蕙珍,他不得不承认这个女人的美丽,但是这样执拗的美丽不是他能掌控的。他很清楚,这个时候,更应该保全自己的形象和地位。

不是不爱,只是爱得不够深。尽管如此,内心里,这两个人都为这份情感抱憾、神伤。梁启超与何蕙珍之间尽管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但是两个人的爱情却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了彼此的心中,随着澎湃的心跳,渗入生命的每个空间。

何蕙珍就像是做了一个很长的梦,梦里出现了梁启超。何蕙珍的一生就像陷入了这一场无法挣脱的梦里,这是个痛苦的沼泽,她越陷越深,越挣扎越无法解脱,最后在沼泽中消失了身影。

郁达夫

文学和爱情对郁达夫而言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为此郁达夫漂泊一生。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生变得不平凡。从郁达夫与赵莲仙、孙荃、王映霞、李筱英等女人的感情纠葛中,我们可以窥视其人生与命运,看到那个隐藏在文字之后的鲜活的有血有肉的郁达夫。郁达夫

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孙荃

郁达夫曾经在他的日记中这样赞扬孙荃:“薄暮陈某来,交予密信一封,孙氏手笔也。文字清闲,已知压倒前清老秀才多矣。”可惜的是,这个女秀才完全抵御不住杭州美人王映霞对郁达夫的诱惑和吸引。这世间有些爱情,就是这样,脆弱的时候,就像一个气泡。

最初,在郁达夫遇到王映霞之前,还是很在意原配孙荃的。尽管孙荃相貌一般,还裹着一双小脚,但这个女人有思想,有文化,绝非庸常女子。

孙荃在22岁那年,仍待字闺中,这个岁数还没有嫁人,在民国时候,已经算是“大龄剩女”了。孙荃的父母为女儿的婚事着急的不得了,尽管亲戚邻居都牵线搭桥上门来提亲的人也踏破了门槛,可却没有哪家的公子能入孙荃的眼。

某天,孙家的一位远房亲戚带来了一个消息,县城里已故中医郁士贤家的三公子郁文正在东洋留学,年逾20尚未婚配,愿意与孙小姐结为百年之好。

孙荃喜欢文化人,一听说对方公子在国外留洋,心生欢喜,当下就答应了,完全不顾及对方家道中落,无田无产。

丑媳妇难免见公婆,这年秋天,孙荃第一次踏进郁家,郁家老太太第一次见到了未过门的媳妇。郁家老太太对她很满意,觉得这个女孩子很好,说话和气,平易近人,完全没有千金小姐的架子,长相也可人,一双大眼睛机灵聪敏,带着热情和善意。老太太十分激动,立刻叫人修书,召回远在东洋的小儿子。

尽管孙荃对家道中落的郁家的现状有点担心,但是,想想自己的未婚夫是大名远扬的才子、神童,7岁入学,9岁便能赋诗,17岁去日本留学,觉得很是自豪,家境差点就差点吧,反正自己家里条件好。

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刚好因为情场失意,闻知老家的父母给自己定了亲,新娘还是知书达理的美丽佳人,兴奋无比地踏上了回家的客船。

第一次见面,他和她都很用心地看着彼此,审视彼此。郁达夫挑剔犀利的目光盯得孙荃有些发憷。从他皱着的眉头里,她知道,他有些讨厌这双小脚。她急忙为自己辩解,并且拿出自己抨击裹小脚陋习的文章给他看,证明自己也是被迫害的“苦命人”。郁达夫与孙荃、儿子的合影

郁达夫没有计较这双小脚,但就是不提婚姻之约。家人催得急了,便说自己尚无养家的能力,给长兄写信道“母老矣,不能为弟养妻养子也”。孙荃得知消息后,竟也不介意,反赞他孝顺,说就喜欢他的孝顺。

郁达夫对她说“此身未许缘亲老,请守清宫再五年”。这句话很明显,郁达夫在推辞婚约,在找借口。爱情让女人智商为零,孙荃竟也痴痴傻傻地答应了。5年,人生有多少青春多少5年?22岁的大龄姑娘再等5年,在那个年代里,谁敢等呀?

孙荃敢,孙荃愿意,这倒是让郁达夫大吃一惊,本来他以为这样一说,她就放弃了,没有想到她不仅答应了,还开心地立下誓言说“活是郁家的人,死是郁家的鬼”。

自此,她不仅常到郁家服侍郁母和祖母,还成了郁家人与他通信的代笔秘书。时间久了,他对她的好感与日俱增。郁达夫是个才子,喜欢有才的人,孙荃的才华令他心动。

郁达夫到日本后不久,收到她代笔书写的家书,里面夹诗一首:

风动珠帘夜月明,阶前衰草可怜生。幽兰不共群芳去,识我深闺万里情。

这首诗词出乎郁达夫的预料,他完全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乡下女子竟有如此才情,瞬间秒杀了这位放旷不羁的才子,他在日记中说:“孙潜娣(孙荃又名潜娣)氏手书,文字清简,已能压倒前清老秀才矣。”末了,他开了个玩笑,将这首诗署上自己的名字拿去报社发表,竟然无人识破。

1918年初春,孙荃赠诗郁达夫:

独在异乡为异客,风霜牢落有谁亲?纵然欲诉心中事,其奈阳光少故人。

郁达夫步其原韵和道:

谙尽天涯飘泊趣,寒灯永夜独相亲。看来要在他乡老,落落中原几故人。

这一唱一和的,慢慢地就出来感觉了,感情自然也逐渐到位了,郁达夫从心底里接纳了这个有才华的小脚女人。最终在在双方家长催促下,1920年,两人高高兴兴地结婚了。应该说,结婚之初,这对新人还是拥有过一段甜蜜时光的。结婚之后,郁达夫回到日本继续他未完的学业。

1922年,郁达夫完成学业回家谋生,在广州、上海、杭州等地来回奔波,孙荃就留在家里照顾一家老小。起初,郁达夫的事业发展不顺利,有一次竟然连出行的路费都没有了,孙荃毫不犹豫地当掉了自己的衣服换作盘缠给郁达夫。

郁达夫慢慢稳定下来,全心投入自己的工作,经常忙到很晚才回家吃饭。有一次,郁达夫忙到半夜才回家,回家发现孩子们已经睡下了,唯独孙荃还醒着,守着桌子上的饭菜等他回来。郁达夫很感动,叮嘱孙荃,以后我回家晚的话不要再等我吃饭了。孙荃说,你不回来,我一个人吃不下。

孙荃的贤惠尽人皆知,郁达夫也很以此为荣,在朋友圈子里给郁达夫挣足了面子。郁达夫热情好客,周日,常常将创造社的一帮人请到家里来吃饭。对此,孙荃从不埋怨,总会为大家做一桌子好饭菜。适逢战乱,郁达夫的工作不是很稳定,家里的经济一直很拮据,日子过的很紧巴。郁达夫为此很愧疚。在1926年到1927年的日记中,郁达夫多次写下感激“荃君”、对不起“荃君”的自白。

无奈的是,幸福总是短暂的,人生多变换。在孙荃和郁达夫结婚的第6个年头,另一个女人出现了。这个女人就是王映霞。

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残忍,就在郁达夫和王映霞私会的前一天,郁达夫还收到了孙荃从北京寄给他的皮袍子。这天,他在日记中写着:

中午云散天晴,和暖得很,我一个人从邮局的包裹处出来,夹了那件旧皮袍子,心里只在想法子,如何的报答我这位可怜的女奴隶。想来想去,终究想不出好法子来,我想顶好还是早日赶回北京去,去和她抱头痛哭一场。

1927年6月5日,郁达夫与王映霞在上海订婚了,当这个消息铺天盖地时,可怜的孙荃正在北平的一间简陋产房里历经生死挣扎,产下她和郁达夫的第3个孩子。没有多少人知道在郁达夫和王映霞订婚那天,喜气洋洋、沉浸在幸福中的郁达夫身上穿的那件羊皮袍子,正是孙荃从北平寄来的。

自知无法挽回郁达夫的心,绝望之际,孙荃带着孩子回到老家,自此与郁达夫分居两地,直至终老。

郁达夫心里是有愧疚的,他也试图通过一些行动弥补对孙荃的亏欠。无论是在福建当官还是到国外谋生,郁达夫对孙荃母子始终关心备至,经常给他们寄东西:奶粉、毛线、围巾、衣料等。有时候也寄钱,寄学习用品。

对这些,孙荃照单全收,但是,不回一信。她照顾好身边的几个孩子,从容淡定地过自己的日子,一有时间就去寺庙里烧香、食素,对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事一概不问,就像这两个人不曾存在过。

郁达夫在花天酒地之余偶尔也心生羞愧,他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可怜我的荃君,可怜我的龙儿、熊儿,这一月来竟没有上过我的心。啊,到头来,终究要回到自家破烂的老巢里去。这时候荃君若在上海,我想跑过去寻她出来,紧紧地抱着痛哭一阵。我要求她饶赦……

他也曾经尝试着给孙荃写了几首恳请原谅的诗,可是孙荃不吃这一套。

惭愧交加的郁达夫真的回到富阳一次,他做好了挨骂的准备。可没想到,孙荃对他的态度却格外热情。看到归来的郁达夫孙荃很是高兴,急忙招呼孩子们过来:“龙儿、熊儿,你们看看,是谁回来了?”几个孩子因为不长见父亲,很是怕生,躲在屋子里不肯出来。孙荃跑进屋子一个一个拖拽出来。她指着郁达夫说:“这是你爹,叫啊,快叫爹啊,这是你们的爹啊。”

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畏惧和生分,郁达夫心里很不是滋味,自觉这些年在外面花天酒地,纵情享乐,太对不起孩子们、对不起孙荃了。他打定主意,这次回来在家里多住些日子,好好陪陪孩子们,陪陪孙荃,弥补过往的亏欠。

孙荃待郁达夫为贵宾,特意做了他最爱吃的那几道菜:富春江的白水鱼、东坞山的豆腐皮。知道郁达夫喜欢吃嫩笋,她央人去娘家竹园里挖掘了还没露尖的春笋用来炒酸菜和肉丝,知道郁达夫喜欢喝春茶,她还特意炒制了春茶。

回家的头一天晚上,郁达夫看到孙荃在楼下两人结婚时的房间里准备了全新的被褥,心里十分高兴,误以为孙荃要和自己重修于好。谁知,孙荃送来两壶热水之后,却转身离开了。郁达夫心凉了半截,试图捉住孙荃强留她,却未曾得逞。

郁达夫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羞愧万分。他起身上楼想和孙荃好好沟通一下,表达下内心的忏悔。可孙荃楼上卧室的门却紧紧地关着,上面贴着一张纸条:“卧室重地,闲人免进。”郁达夫求好无望,勉强在家待了几天后就灰溜溜地走了。离开老家时,孙荃照样牵儿带女将他送到码头。后来,郁达夫越走越远,一直走到新加坡,并且和王映霞离了婚,与华侨姑娘何丽又结了婚。

孙荃直到1978年病故一直生活在富阳郁家老宅。1945年8月29日,因为抗日郁达夫被日寇杀害于苏门答腊,成为烈士。这个噩耗,孙荃是在报纸上读到的,有好长一段时间,她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她拒绝了同乡为他竖纪念碑,她相信郁达夫一定会回来,直到几年后收到政府发来的烈士证书,仍悲泣不止。

在孙荃居处堂屋的墙壁上,始终挂着一张郁达夫的照片,从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出孙荃对郁达夫一生无悔的爱情。不仅如此,孙荃对郁家毫无二心,对郁家后代也是尽心尽意。孙荃曾对儿媳陆费澂说:“我交给你一个任务:你一定要为郁家生个男孩。”陆费澂生下儿子之后,孙荃好不欢喜,整天照看孙子:孙子睡觉了,她也要把孙子的小床篮放到自己眼前,看着他,形影不离。

对郁达夫,孙荃也没有怨恨。据说,1976年,孙荃八十大寿席间,不谙世事的小孙子问她:“奶奶,你恨不恨我爷爷?”孙荃平静地回答:“我不恨你爷爷。”她又避开她的小孙子,对别人说:“哪个男子见到美貌女子不动心?”看来。孙荃已经原谅了早年郁达夫对她的辜负与伤害,尽管她为此度过了50年漫长的痛苦生活。“文革”期间,郁黎民从湖南回到母亲身边,孙荃和女儿说起她尚有一桩未了的心事,就是郁达夫的作品还没有整理出版。孙荃对女儿说,等到政治清明的那一天,总会有人来从事郁达夫研究,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公正的地位。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

1978年3月29日,孙荃因为患了心力衰竭症去世。郁黎民匆匆赶回浙江老家,遗憾的是母亲已先一日下葬。郁黎民拟了一副挽联放到母亲墓前,表达自己无尽的哀思:

一生茹苦忆慈亲,最难忘国难家仇,长夜漫漫,心伤杜宇。

千里奔丧怜弱女,徒怅望衡云浙水,横空渺渺,目断惊鸿。

明眸如水,一泓秋波,一瞥惊鸿,乱了心扉——王映霞

郁达夫和王映霞之间的那段激情似火最终却又狂怒相向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被视为“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

王映霞的美可谓尽人皆知,当年就有“天下女子数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的说法。

王映霞于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在杭州女师,王映霞是一干美女校花中的佼佼者。王映霞交际广泛,与当时的社会名流诸多交往,其中不乏文坛、政界的大腕。

郁达夫和王映霞第一次见面是1927年1月,当时郁达夫仍寓居上海。某天,郁达夫到法租界的尚贤坊去拜访留日归来的老同学孙百刚。1月的上海还有些冷,前行的路上寒风凛冽,不过,郁达夫身上和心里都暖洋洋的,一是因为又见好友,二是因为他身上刚刚穿上了妻子孙荃给她寄来的皮袍子。“百刚!百刚——”人没有到,声音先夺门而入了。一番寒暄之后,郁达夫的同学孙百刚给他介绍了一位新朋友。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就是王映霞。

王映霞出身书香门第,是杭州学者王二南先生的外孙女。为躲避战乱,跟孙百刚一起从温州逃难至上海。华丽得体的旗袍,玲珑的曲线,会说话的大眼睛,迷人的笑容……瞬间,郁达夫为眼前这个美女倾倒了。一时间,郁达夫紧张得额头直冒汗,连手都忘记和她握了。

吃饭时间到了,老友重逢,结交新人,让郁达夫很是高兴,大方地邀请大家到南京路新雅饭店去吃饭,饭后又提议一齐看电影,再逛街,这一天郁达夫格外亢奋。在当天的日记中郁达夫这样写道:

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

第二天,郁达夫便迫不及待地前往孙家邀请王映霞单独外出游玩。两个人先逛天韵楼,再到豫丰泰酒馆喝酒吃饭,郁达夫出手阔绰,激情飞扬。郁达夫这个名字王映霞自学生时代就已经多有耳闻,这是当代的大作家、大才子,王映霞读过他不少作品,对他本来就仰慕有加,现在看他如此向自己献殷勤,又开心又自豪。

其间,为赢得王映霞的欢心,郁达夫写了无数的情书和情诗,其中一首被时人传诵一时:“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此后,郁达夫几乎天天往孙家跑。起初还能找些理由,后来实在无话可说,索性一进门就高声朗吟道:“出门无知友,动即到君家。”一时间,这事成为朋友之间拿郁达夫取笑的佐料。

认识一个星期后,正好王映霞生日,郁达夫为此花费了不少心思,先是到王宝和那里订了一桌上好的酒席,接着提着两瓶上好的“女儿红”,跑到孙家拉大家出去吃饭。被郁达夫捧着宠着的王映霞心花怒放。晚宴期间,郁达夫与王映霞你夹菜来我敬酒,肉麻得很,酸的一旁的孙百刚夫妇看不下去了。

孙百刚问郁达夫说:“我担忧着你的前途,你到底是一时的感情冲动呢,还是要做永久的打算呢?倘若是一时冲动,我希望你立刻离开上海到北京去,那里,不是有你的荃君和文儿、阿熊吗?”

郁达夫摇了摇头:“我现在已经失去了理智,哪里还辨得出是一时冲动还是永久感情。我只知道她是我的生命,失去了她,就等于失去了我的生命。让事实来证明一切吧!这一次是我生命的冒险,同时也是我生命的升华!”说罢,郁达夫竟流下了眼泪。王映霞

对这段不伦之恋大家都不是很认可,身边的朋友都劝郁达夫放弃王映霞回到孙荃身边。为切断王映霞对郁达夫的念想,孙百刚介绍家境殷实、一表人才、留学日本的章克标给她。郁达夫非常恼怒,找了认识章克标的同学告诫他:“郁达夫对映霞已入了迷,着了魔,勾了魂,摄了魄,谁也不能横刀夺爱……”

在孙百刚等人的干涉下王映霞也渐渐地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她对郁达夫的热情也慢慢转淡,并在1月底回杭州探亲。这期间,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两个人没有任何联系。从火热的婚外恋中冷静下来,偶尔,郁达夫又想起老家的孙荃和孩子们,他曾经在日记里写下:

心里只在想法子,如何报答我的女人,我可爱又可怜的女奴隶。

可是,理智终究未敌过激情,过年之后,王映霞重新回到上海住到同学家,到上海之前还特地给郁达夫写信约会。郁达夫刚刚积攒了的那一点理智,顷刻间土崩瓦解。这次,他们俩之间干脆抛开了一切世俗的阻挡和偏见,成双成对,爱恋浓烈如火。

一起去霞飞路逛街,相偕到江南大饭店开房,两人在那里“敞开心扉”大半下午,随后又转往四马路喝酒,接着到快活林吃西餐,一直到晚上再回到旅馆。很快,他们的关系人尽皆知。

陷入爱恋中的郁达夫疯了一样,一刻也离不开王映霞,有了她就欣喜,天高地也阔,离了她就沮丧,痛苦欲绝。为了保住这份得来不易的爱,他竟然公开发表了《日记九种》,曝光与映霞的情事,甚至一天接吻几次,哪一次亲吻最长……被郁达夫狂热的爱恋裹挟着的王映霞就像一条小鱼,陷入郁达夫用真诚、浪漫、多情、眼泪和受伤织就的情网里。她告诉他:

从今以后,我只爱你一个人,至死不变!

在上海江南大饭店一个房间里,面对郁达夫的求婚,王映霞正式提出了自己的婚嫁条件:必须明媒正娶,组成一个属于他们二人的完整世界。郁达夫满口答应。

1928年阴历二月,这对倾世才子、如花美眷举行了轰动一时的婚礼,他们将生命、灵魂、肉体融合成一体,被誉为“富春江上神仙侣”。

然好景不长,跟任何一份退去热情、回归现实的感情一样,很快,这对神仙眷侣就遭遇了残酷的现实!两个人的甜蜜日趋稀少,摩擦渐起。最让王映霞不能接受的是郁达夫身上的才子习气,譬如,不打扮,不修边幅,不讲究个人卫生,衣服不换、皮鞋不擦,甚至十天半月不洗一次澡,这些生活细节总要王映霞侍候、催促,每次都因为这些琐事吵架。更要命的是,郁达夫经常酗酒,醉倒在朋友家里,甚至醉卧在马路上。王映霞好心相劝,郁达夫总是耍小孩脾气,当面答应,过后,一切照旧。有一年夏天,郁达夫因为王映霞干涉他喝酒,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躺在黄浦江边码头上,身上的钱包和手腕上的手表都被小偷拿走了。王映霞并没有因此而跟郁达夫分开,而是原谅了他。在其自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原谅他的病态,珍惜他的不健康的身体;另外,还感佩着他的才华。于是,只能言归于好!

事态并没有因为王映霞的宽容而得到好转。1931年1月,胡也频、柔石、冯铿、殷夫、李求实“左联五烈士”遇害,上海文艺战线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中,郁达夫也接到当局暗杀警告,心生恐惧再加上心情不好,他没有告知王映霞就离家出走了,走的时候,带走了家中仅有的500元存折。

得知达夫离家出走,回富阳老家找孙荃的消息,王映霞彻底被激怒了。二人结婚后,郁达夫始终没有与夫人孙荃离婚,她与郁达夫只算同居关系,于是王映霞找来母亲与外祖父为自己做主,让郁达夫当面写下了“保证书”,还将所有书的著版权赠予映霞。一场家庭风波暂时平息了,可是,这场风波在彼此的心里留下了芥蒂。王映霞在郁达夫心里也由“女神”变成了“俗女”。

两人曾经享受过一段神仙眷侣的欢快时光,结婚三年,二人连得两子。慢慢地,王映霞这个被众星捧月般崇拜追逐的女神,已逐渐被相夫教子的烦琐生活折腾得不堪承受,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冲动,郁达夫和王映霞感情的缺口越来越大,终于全面撕裂。

女神在受到追求和崇拜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智,把握不好尺度。在郁达夫受邀请去福建教书时,浙江省教育厅长许绍棣迷上了王映霞,很快两个人之间就传出了绯闻。郁达夫甚至把两个人的情书都截获在手里。人赃俱获,郁达夫彻底崩溃了。他当着诸多好友的面大喊大叫:“万万想不到她会这样不要脸!”郁达夫逼迫王映霞在他和许绍棣之间选一个。事情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许绍棣主动退出纠葛,挂了免战旗。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1939年3月间,郁达夫把以往两年所写的诗词加注编成《毁家诗纪》,发表在《大风旬刊》30期周年纪念特大号上。不知道是出于何种用意,在这里面郁达夫顺带着把王映霞“背夫偷情”的种种事态,赤裸裸地公布出来,这个举动彻底引爆了两个人的矛盾。王映霞立即以书信体裁写给郁达夫一封长信,发表在《大风旬刊》第34期,其中有云:

为了孩子,为了12年前的诺言,为了不愿使你声名狼藉,才勉强维持这个家的残局,把你的一切丑行都淹没下去,然而你却是一个欺善怕恶、得寸进尺的人,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只好把你那颗蒙了人皮的兽心揭穿了。

这对当年的“神仙侣”最终就以这样一个方式拉开战役,在激烈的彼此讨伐之后,以“协议离婚”而分道扬镳,他们12年的婚姻也就此走到尽头。

1940年5月,已与郁达夫离婚的王映霞准备离开新加坡回国,得知消息之后,郁达夫赶去为王映霞饯行,并写下两首诗词以抒心志,其中一首云:

自剔银灯照酒卮,旗亭风月惹相思;忍抛白首盟山约,来谱黄衫小玉词。南国固多红豆子,沈园差似习家池;山公大醉高阳夜,可是伤春为柳枝?

这首凄婉的离别诗令人动容。

后来,王映霞却在其回忆文章中否认了这个说法:“我离开星洲的时候,他并没有在南天酒楼为我饯别,也没有写过两首诗。我办好护照离开的那一天,他照常到报馆去上班,只是派报社同事送来两百块钱给我做路费,他知道我身上分文没有,只有我的女同学和几个关心我的朋友借给我的路费。”

跟王映霞闹翻,分手之后,郁达夫心里非常难过,又痛苦又矛盾。一方面他一直认为王映霞确实与许绍棣有不正当关系,他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难以直面。在他给朋友的信中仍说:

王氏已与弟完全脱离关系,早已于前月返国。此后之生活行动,两不相涉;我只在盼望她能好好过,重新做人。若一误再误,那就等于我杀伯仁了。

另一方面,他内心里仍然是爱着王映霞的,很难接受她的离去,更难接受两个人如今已经面目全非、风吹雨打的爱情。这从他后来写的七律《寄王映霞》可以看出来:“大堤杨柳记依依,此去离多会自稀。秋雨茂陵人独宿,凯风棘野雉双飞。纵无七子为哀杜,犹有三春各恋晖。愁听灯前谈笑语,阿娘真个几时归。”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郁达夫希望以母子之情打动王映霞,呼唤她回来,但是,世间有多少可以重来的爱情呢?王映霞心已冷,泪已干,一去不复返了。

因爱生恨,王映霞做得也很绝情,她在经新加坡到香港后,请朋友分别在香港《星岛日报》、重庆《中央日报》和浙江《东南日报》代登《王映霞离婚启事》:

郁达夫年来思想行动,浪漫腐化,不堪同居,业已在星洲无条件协议离婚,脱离夫妻关系。儿子三人,统归郁君教养,此后生活行动,各不相涉,除各执有协议离婚书外,特此奉告海内外诸朋友,恕不一一。

王映霞启。

7月,王映霞又由香港飞往重庆;是年冬,任妇女指导委员会保育院保育员;次年6月,任军事委员会特检处秘书,随后被调到外交部担任文书科科员。

1942年4月,由国民政府外交元老王正廷做媒,王映霞在重庆再披嫁衣,嫁给了重庆华中航业局的钟贤道。此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是王正廷的得意门生。王映霞与钟贤道的婚礼冠盖云集,贺客如云,震动了整个山城。

郁达夫的朋友、专栏作家章克标在《文苑草木》中说:

他们的婚礼是十分体面富丽的。据说重庆的中央电影制片厂还为他们拍摄了新闻纪录片。他们在上海、杭州各报上登载了大幅的结婚广告,而且介绍人还是著名外交界名人王正廷,可见这个结婚的规格之高,怎样阔绰。

王映霞跟着这个男人一直过完了下半辈子,直到他去世,一个人终老杭州。

后来,经历了太多感情波折的王映霞对婚姻、感情的认识也有了极大的转变,晚年她曾写过一篇《郁达夫与我的婚变经过》的文章,文中说:

我想要的是一个安安定定的家,而郁达夫是只能跟他做朋友不能做夫妻。所以同郁达夫最大的分别就是我同他性格不同。……对于婚姻,对于女子的嫁人,那中间的辛酸,我尝够了,我看得比大炮炮弹还来得害怕。我可以用全生命全人格来担保,我的一生,是决不发生那第二次痛苦了。

所以她后来再婚,“既不要名士,又不要达官,只希望一个老老实实,没有家室,身体健康,能以正式原配夫人之礼待她的男子”。王映霞晚年回忆说:

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蹚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