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经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18:50:30

点击下载

作者:张克勤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业学校经营

职业学校经营试读:

1 探析职业学校经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高新技术掌握的程度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我国正日益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以及我国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社会需要大量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职业教育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社会生产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要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就必须优化市场,瞄准行业发展,适应企业要求,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一些产业经营管理手段和企业组织形式自然地被移植到教育领域。于是,一种教育开发经营的新的组织形式——现代职业学校经营应运而生。现代职业学校经营的产生及其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需要。

目前,在理论上,我国以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为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探讨还比较薄弱。由于缺乏系统的经营理论的指导,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实践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学校经营的科学性、效率和效益都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1.1 职业学校经营1.1.1 职业学校经营意义

职业学校的经营是指职业学校有关经营活动的各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具有一定功能的联系方式。经营系统是一个综合体,由许多子系统构成:经营规划系统、经营决策系统、信息流转系统、组织协调系统、监督保证系统。这种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方式影响着职业学校系统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职业学校运行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从制度和实践中加以创新。综观我国20多年来职业教育政策和法律文件,揭示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发展的轨迹是职业教育不断被推向市场的过程。职业教育如何在面向市场的过程中增强学校活力,有所作为,我们认为一条重要的途径是面向市场的经营的构建。

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作为与经济结合最紧密的职业教育,必将融入经济大潮中,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引入经营的理念,用经济的观点审视教育问题,将经济智慧与教育智慧、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有机加以整合,从而加快学校的发展。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到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从俄罗斯到北欧诸福利国家,一场旨在把教育按产业运作的改革正在悄然兴起。但在我国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建设性或可推广性的学校改革措施也不多见。

2005年9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为此,我们认为积极探索以产业运作的方式扩大教育资源并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以企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促进教育管理和制度的创新。遵循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点的学校发展思路。建构职业学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与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由政府领导、部门指导、学校主导、市场引导、社会督导的职业学校经营。从而为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1.2 职业学校经营的涵义

考虑到现代职业学校作为非企业组织的实际,结合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所具有的特殊性,我们把经营界定为:经营现代职业学校就是现代职业学校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学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学校经营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现代职业学校经营环境分析、经营思想的确立、经营目标确定、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可见,对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可以从职业教育学校经营活动要素、经营和经营过程三个方面来进行。1.1.2.1 现代职业学校经营活动的资源要素

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活动是通过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教育资源既是构成教育组织的实体,也是现代职业学校经营的基础条件。从现代经营角度分析,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职业学校的人、财、物、信息等有形的要素,如专业教师、教学设备等;也包括职教理念、管理模式以及教育品牌等无形要素。在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中,既要重视有形资源的经营,如校产的使用、食堂经营、后勤服务等;也要充分重视无形资源的经营,如利用自身的品牌设立特许加盟学校、利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师资为企业的职业人员的进行培训等;既要重视现代职业学校自身资源的经营,也要充分重视现代职业学校外部各种资源的经营;既要善于使用传统手段进行经营,也要积极使用现代手段进行经营。1.1.2.2 职业学校的经营过程

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过程就是现代职业学校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配置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运行过程。现代职业学校经营过程具有综合性、制约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综合性是指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过程由生产、管理、销售等若干个环节所构成,学校内每一所职业学校都是其中一个环节,它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发生作用。如招生、教育、教学、就业等环节是有机联系,互为补充的。制约性是指现代职业学校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如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同时学生就业的情况又迫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两者互相作用。连续性是指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是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必须树立长远目标,任何短期行为都会严重影响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1.1.2.3 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

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是指现代职业学校经营各要素与经营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是一种能够规范和推动现代职业学校行为,使其趋向经营目标的内存机理,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现代职业学校行为,实现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

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主要包括保证现代职业学校正常运转的运行机制、激发学校活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学校行为的调控机制。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运行机制,是指现代职业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经营要素直接的组合联系方式,即现代职业学校内部各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总部之间采用哪种方式联系,如何运作。现代职业学校的经营动力机制,是为现代职业学校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机制,是推动现代职业学校从事活动的力量,关系到学校运行中各种要素能量的释放,它包括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这是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现代职业学校经营调控机制、经营约束机制,是保证现代职业学校实现经营目标和满足环境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是学校行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1.1.3 职业学校经营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演变而来,在分析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职业学校经营之前,需要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学校经营进行简单的回顾。1.1.3.1 计划经济中我国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特征和弊端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职业学校经营主要是受原来单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职业学校体制上形成了一套以集中统一领导为特点的计划模式,其经营主要靠计划调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职业学校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和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中,办学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和教育管理部门,高等学校隶属于政府,教育的基本政策由国家统一制定,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部负担。政府对学校建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学过程、科学研究、毕业分配、基本建设、后勤服务等,完全按照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的指令办事,实行办学权力的高度集中,其实质是一种以单一计划为主的经营。因此,计划经济中的职业学校特征主要表现为国家性、高度的集中管理性、行政干预性和指令计划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学校活动的特点,可以确保社会主义职业学校的发展方向,控制职业学校的整体目标,掌握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保证职业学校的总体质量,并使国家能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急需人才一的要求。历史实践已经证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职业学校运行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恢复、改革和发展时期,起过重要的、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性缺陷,这种体制下的职业学校经营存在着许多严重的弊端,阻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国家政府高度集中管理模式,一方面造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易于形成决策的官僚化,导致职责不明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以及职业学校发展频繁的波动。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不直接面向社会,养成对国家政府的高度依赖,高等学校失去了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活力,长此以往,形成了封闭、僵化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效益的下降。计划经济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阻碍了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因此,对计划经济的改革势在必行。1.1.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下职业学校体制和经营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在经历了社会的变革和总结计划经济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这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的方式,即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今天看来,我国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选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世人注目的巨人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和赞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同时也改变了我国职业学校发展模式,一种新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学校体制和经营的探索已初见成效。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职业学校改革围绕着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学校体制和经营,对计划经济中形成的职业学校体制和经营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改造,特别是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对职业学校的垄断正在打破,以企事业、社会团体或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职业学校正在兴起,新的办学体制将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在未来几年内,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2)初步实现了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了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同时《职业学校法》的颁布,使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直接和紧密,高等学校的自主权有了法律的保障。职业学校正在向着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社会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体制和经营方向发展。(3)我国职业学校在招生制度,学生收费制度、校内人事制度的改革以及科技成功转化,就业指导、后勤社会化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办学活力增强,与职业学校相关的科技市场、生源市场、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4)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职业学校由精英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职业学校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交费上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等重大制度的建立,使职业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5)职业学校的大众化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产业性质在我国的确立,传统发展职业学校的观念已受到严重的挑战,职业学校作为国家福利事业的观念正在转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正在加强。同时,基于市场经济机制中的职业学校的产业性和市场导向性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市场经济对职业学校的作用和影响正在逐步深入,职业学校的多元化的投入与产出机制正在形成。

我国职业学校改革的巨大成就,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我国的职业学校事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我国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职业学校的体制和经营正在摆脱计划经济下职业学校的运行模式,向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方向迈进。1.1.3.3 现行职业学校经营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经营的特征是与我国的政体、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特征紧密相连的,尽管我国的职业学校改革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实践中,职业学校还没有真正摆脱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与西方国家相比,突出表现在其高度集权和单一计划的两大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职业学校领域的多元化、市场化程度大大小于其他经济领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学校经营仍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

一是政府、社会与职业学校的关系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作为职业学校的举办者,政策制定者,又是职业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者和监督者,其行政直接管理的属性仍然对职业学校的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包括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以及办学规模的控制。具体表现在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构设置、招生计划、人事制度等的控制。

二是市场机制还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计划与市场的双轨制运行中,教育的改革滞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因此在教育的社会资源配置上,政府仍然起着调控的决定性的作用,职业学校依赖于政府的现象严重,仍在基本上排斥竞争这一市场要素作用的情况下进行。同时政府对职业学校的拨款方式还是采用“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方式,即以规定项目、按人员编制计划、各项生均开支标准和在校生数为基础的预算分配方式,没有激发职业学校尽快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新机制。

三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参与职业学校的管理、监督、协调和评价机制。

四是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职业学校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认可,政府仍然是职业学校的代言人。由于存在着以上问题,我国职业学校经营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市场经济与职业学校的关系,市场机制也还没有发挥其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职业学校经营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中的一些主要特征,即指令性计划管理和行政手段管理仍是机制运行的主要动力和特征。1.1.4 职业学校经营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对职业学校经营行为还是一个有待实践探索的新生现象,在理论研究上还处于滞后状态,国内外可供参考的直接研究资料很少,但与此相关的论题研究可谓纷繁复杂,大致包括:教育服务理论、教育产业研究、教育经营研究、学校经营研究等,这些相关研究为职业学校经营的研究开拓了探究的视野,提供了理论支撑。1.1.4.1 教育服务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带动了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产业纳入CATS所规范的范围,“教育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中重要的关键词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在我国的深入,教育服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

关于教育服务的概念和原理,马克思早已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有些服务是训练、保持劳动能力,使劳动能力改变形态,等等,总之,是使劳动能力具有专门性,或者仅仅使劳动能力保持下去的,例如学校教师的服务(只要他是‘产业上必要的’或有用的)、医生的服务(只要他能保持健康,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力本身)——购买这些服务,也就是购买提供‘可以出卖的商品等等’,即提供劳动能力本身来代替自己的服务,这些服务应加入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服务这个名词,一般来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但是这种劳动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名称,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可见,这一点并不使它例如某种机器(如钟表)有什么区别。”“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

在这个基础上,关于教育服务我们可以明确建立这样一些基本理论观点:其一,教育不是物,教育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具有服务性或劳务性,因此教育服务可定义为: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教育产品是教育服务:其二,教育服务这种产品就是商品,它既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虽然它有特殊性,但同物质商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形式的不同;其三,作为生产者来说,在教育市场上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的质量、品牌和特色,而作为消费者来说,在教育市场上要求购买的是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和品牌教育消费品。从总体上来说,教育服务是消费品,但这种消费品需要学校去生产,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是不可分割的。总之,教育产品是教育服务;教育服务产品是商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教育服务在市场交换中形成教育市场。

教育服务是整个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业的特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教育服务具有基础产业性。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但在服务业中教育服务又具有特殊性。教育服务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增大,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教育服务是一种为社会发展打基础的产业。其作用比起大型基本设施建设来说,更具有基础性、间接性和长效性的特征。

教育服务具有交换性、市场性。应该承认教育市场存在,而且有国际教育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活动必然以教育服务进入社会市场。在教育市场中高质量的教育,优质教育,有特色、有品牌的教育,则是社会稀缺资源,人们会竞相购买,于是就形成了社会对教育的消费性选择。

教育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与共发性。生产教育服务产品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同时参与下进行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共同劳动的结果。学校及教育者是教育服务产品的主要生产者,或者称生产的主导者,家长及学生是教育服务产品生产的参加者,若从学生主体性角度分析,学生应是积极参加者。教与学是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的。生产教育服务产品与消费教育服务产品是不可分割的,是同时发生的,教育服务具有同时空性和同发生性特性。

教育服务产品消费者具有多层次性与多元性。教育服务产品在市场上消费,其购买对象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从消费对象上看具有多元化特性,包括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等。教育既有投资性,又有消费性,其中国家和社会是最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也是教育服务产品的最大消费者,或者称购买者。企业和事业单位,特别是企业单位(包括私营企业),同样需要购买教育服务产品,特别是教育服务中的培训形式。这种教育服务培训形式既可以由企业投资举办,也可以在教育市场上购买。家庭和个人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分担部分教育成本,即学费。学费虽然不完全是教育服务产品的价格,但它部分起着教育服务产品价格的作用。1.1.4.2 教育产业研究

我国关于教育产业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一直围绕着教育产业属性争论不休。通过对国内资料的梳理,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1)多数赞成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了教育是一种具有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基础知识产业。随着教育服务观念的深化,众多国内学者接受了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念。(2)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更倾向具有产业性。(3)不赞同教育产业化这一提法。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质疑“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他认为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分类,教育已属于第三产业,不需要再来一个“产业化”。

国外教育产业问题研究已摆脱了关于教育是否具有产业属性的理论困扰,已经在探索教育产业的实践运作策略和模式。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教育产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高等教育与高科技企业联合办学已经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探索,公立学校私营化之后出现了教育管理公司,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假期教育和培训教育主导着整个教育产业的发展方向,甚至出现了教育产业规划顾问。1.1.4.3 教育经营研究

教育经营是在确定了教育产业属性基础之上对教育微观领域中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兼顾效益与公平的社会活动。张铁明认为,教育经营就是通过教育选择机会的提供,去换取教育服务的价值报偿的筹划管理;它是对教育产业长期效益的现实利润的截取,是对教育劳动市场价格的实际估定,是对社会经济生活中人力资本投入未来收益的现时兑现。厉以宁从教育产品的属性角度来探讨教育经营的现实意义。他把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划分为5种性质类型,即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和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这些不同性质类型的教育服务都具有创造价值的“盈余”特性,因此对教育部门进行经营管理,能够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节省开支,使产出大于投入。国内学者比较多的是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领域来阐述教育经营的可行性和运作策略。国外教育经营研究已在其国家宏观教育产业政策稳定中转向微观学校层面的学生教育与职业导向、社区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关注教育技术对学校经营模式的影响,学校面临的市场风险预测,及探讨教育一社区一企业三者间新型伙伴关系。1.1.4.4 学校经营研究

学校经营是学校制度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存在形态,目前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齐亮祖是国内最早涉及学校经营研究的学者之一,他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考察,阐述了建立学校自主经营的必要性和提出了学校经营自主权实现的分层策略。靳希斌和任建华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对学校经营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在把握现代学校经营理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学校产品经营、学校资产经营和学校资本经营为主要理论形态,以学校合作经营、学校连锁经营、学校特色经营、学校租赁经营等为主要运作模式的学校经营理论框架。中国台湾学者对学校经营研究比较全面深入,涉及学校经营理念、经营规模、经营策略和经营实务等方面的研究。国外学校经营研究方面,日本学者安藤尧雄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学校经营这一概念,他认为,学校经营是学校管理的对象,是充分利用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美、英等国都在积极探索学校经营模式,美国学校经营模式包括磁石学校模式、家庭学校模式、跃进学校改革模式、特许学校模式、公立综合中学模式等;英国学校经营模式包括公学经营模式、受助民办学校经营模式、直接补助学校经营模式、特殊协议学校经营模式和绿色学校经营模式等。如今学校经营更多地关注学校信息系统环境、战略规划与预算编制、会计核算审计、人事与工资管理、资源采购、设施维护与运作、固定资产的规划与管理、现金管理、风险管理与保险等方面的实务管理技能的研究。1.2 经营与管理1.2.1 经营与管理1.2.1.1 经营的含义“经营”的概念,在我国古已有之。古代对“经营”两字,大多理解为谋划、营谋、开创、发展等意思。近代,“经营”则多指“买卖”、“销售”而言,例如人们常说的“小本经营”、“惨淡经营”等等。

汉语语义中的“经营”涵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经营”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个是“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另一个是“计划和组织”;《辞海》把经营解释为“乃经营者策划营谋也,有开拓、发展、谋划未来之意”;《辞源》中经营的本意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经度营造”,语出《诗.大雅.灵台》。由此可见,汉语本意上的经营涵义,主要是指“筹划”、“营谋”、“管理”以及“构思”等。

英文语义中的“经营”涵义。对应经营的英文单词,主要有manage,run,operating等。把operating作为经营一词的英文表达较为准确。英文本意上的经营的涵义,主要就是“操作”、“起作用”、“实行”以及“活动”等。

企业经营概念中“经营”涵义。通常情况下的“经营”专指“企业的经营”。因而,可以从企业经营活动的不同层面来充分挖掘“经营”的涵义。1.2.1.2 经营含义的界定

第一种看法,认为经营就是销售,要加强经营,无非就是成立销售科,增设销售人员,使产品能卖得出去。

第二种看法,认为企业经营学的对象,是研究企业再生产过程中购和销两个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因此,经营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取得一定的经济效果所进行的购销活动。具体说,就是企业经营要抓两头,不仅要抓产后销售,也要抓产前供应、订货。

第三种看法,认为经营就是决策。加强经营,无非是个科学决策、合理决策的问题。

第四种看法,认为企业经营学就是市场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商品或服务项目的市场问题。具体说,就是确定产品,研究流通渠道和销售场所,确定价格,研究产品的宣传与推销之类的问题。

第五种看法,认为社会主义的企业经营必须正确处理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关系,正确处理供、产、销三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企业经营不仅要抓两头,还要带中间。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结合,这就是一要把企业内部基础工作和外部经营环境结合起来;二要使企业的管理工作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结合起来:三要使企业的供产销结合起来;四要使企业的近期工作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还有人把经营等同于管理,认为搞活经营同加强管理是一回事。这种认识对于在新形势下提高经营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有碍的。人们虽把经营与管理常常连在一起使用,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1.2.1.3 经营和管理的关系的理论

当今国内外理论界,对经营和管理的关系,有5种理论。(1)“经营和管理等同论”的观点,认为经营与管理是同一个概念,可统称为经营管理,美国近40年出版的许多企业管理著作,可以表明这一点,他们用management来表述经营管理,定义为“运用组织、计划、指导、管制等基本行动,以期有效利用人员、物料、机器、方法、金钱、市场、士气等基本要素,促进其相应地密切配合,发挥最高效率,达到组织的目标和任务”。(2)“经营与管理并列论”的观点。日本学者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互相联系的并列的概念。日本的企业管理界则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分为经营、管理和监督三个层次。与此相适应,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分为经营层、管理层和监督层。经营层是承担经营活动的主体,主要执行确定企业规模、决定最高人事任免、制定企业的基本目标和经营方针、编制长期计划和创办新事业计划等职能。管理层和监督层是承担管理活动的主体,主要负责编制实施计划、制定控制方法、报告生产技术活动情况、分配作业任务、指导监督作业计划的实施、改善作业环境等工作。(3)“大经营论”观点。该观点认为,经营包含管理,即经营是个大概念,管理是个小概念,代表人物是20世纪30年代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法约尔认为,经营是比管理大得多的概念,企业的经营具有六种职能,即技术职能(进行生产、制造和加工)、营销职能(采购、销售和交换)、财务职能(筹措和运用资金)、安全职能(保护设备和人员)、会计职能(盘点货物、编制资产负债表、进行成本核算和各种统计等)、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也就是说,管理只是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4)“小经营论”观点。该观点认为,管理包含经营,提出“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大多持这种观点。(5)“两个概念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互不包容的概念,经营主要是决策,确定企业战略,着眼于解决企业全局性、长远性、方向性等重大问题;管理是执行,属于战术范畴,着眼于企业营销、生产、科技、财务、人事等日常工作的优化。这一观点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巴逊提出的。

如何理解经营与管理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管理这一概念。对管理一词可以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管理是指管理主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对管理对象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切活动和手段。这种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为使企业能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并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所进行和采取的一切活动和手段。狭义的管理则是指管理主体对管理对象的业务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种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就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生产技术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如果我们对管理和企业管理作广义的解释,企业经营便成了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对管理和企业管理作狭义的解释,企业经营便成了与企业管理并列或者比企业管理更广的概念了。1.2.1.4 经营和管理的关系

1.经营与管理的联系(1)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论开展经营活动,还是加强管理工作,目的都是为了确保企业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充分发挥企业各要素的潜力,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两者是相辅相成地对企业发挥作用的。经营决定着管理,管理服务于经营。没有正确的经营指导,管理会失去方向;没有科学的管理,经营则会落空。对现代企业来说,没有经营就谈不上管理;没有管理,也就无需经营。(2)经营是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而当共同劳动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企业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时,就不仅要求进行管理,而且要求开展经营。经营的产生标志着企业管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3)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虽然有区别,但两者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经营中需进行管理,管理中仍要开展经营。例如,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基本上属于经营活动,但也包括对销售业务的管理活动;生产管理活动基本上属于管理活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因客观情况变化而重新决策的问题,这种决策也属于经营活动。

2.经营与管理的区别(1)二者的活动范围不同。

对经营和管理的辨析,不仅仅是概念的区分,更重要的是要把二者在实践上作为两种活动的重要属性加以区分。我们说经营和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实践活动,是说这两种活动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这种活动范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经营是组织面向市场的活动。依照发展顺序,市场可分为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经营作为一种活动主要是面向买方市场。在卖方主导市场的条件下,“经营”成分微乎其微。近年来,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已极大丰富,供求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的主宰权已有卖方转移到买方,所以人们称现在的市场为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形成,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对每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竞争的实质就是争夺市场份额,提升自身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因为大家都明白,谁拥有市场,谁就能生存,能发展,反之就破产,被淘汰。市场的法则是严酷的,企业每天面对市场,就如同动物面对自然,求生的本能和发展的冲动,迫使企业必须调动自身最大的潜能,去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所面对的问题很多,首先要对市场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寻求自身的市场位置。其次要对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对替代产品的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对正在研制的换代产品的情况进行分析。其三是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市场的偏好是什么,对产品的功能、价格、质量、品种等要素的态度等。其四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拿出企业的应对之策,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目标和可行的规划。这一切既属于经营的活动范围,也是属于经营理论的研究范围。

其次,管理是组织面向自身的活动。管理和经营所不同的是在范围上,管理作为一项活动主要是面向企业自身的。也就是说,企业不可能去管理市场,更不可能去管理别人,只能管理自己。关于现代企业管理,做理论研究的比较多,也有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讲经营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面对市场,解决求生存求发展的问题。而管理则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内部机制问题。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系统,系统在自主运行的过程中,各个层次之间,不同层次各子系统之间,都需要有机协调,相互配合,消除内耗,增强凝聚力,才能使系统的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实践证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在系统的自控制作用下实现的。管理作为系统的一种自组织活动,其核心就表现为系统对自身的控制功能。(2)两者的活动内容不同。

经营和管理作为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在活动内容上也有显著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经营是解决组织的目标、战略、策略问题。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系统,都需要和外界进行能量代换,才能生存和发展。经济组织更是这样,经济组织所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激烈而又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要求生存求发展,有两大基本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提高组织自身的素质,这是管理的职能。二是提高组织自身应变市场的能力,这是经营的职能。经营的内容就是围绕其职能展开的。具体地说,经营的内容很多,如市场的调研和分析、目标市场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制定、围绕目标确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实现目标的具体的策略、产品开发、技术攻关、公关宣传等。下面仅就目标、战略、策略的制定谈些看法,借此了解经营的内容。

目标的制定。我们知道,实现最大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高目标,然而这个目标是抽象的,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标,也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的经营方向。我们这里讲的是具体的目标,企业经营目标由抽象化到具体化是企业制定目标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程序。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目标越具体,操作性就越强。所以企业制定目标时,不仅要有整体的总目标,更要有总目标之下的更具体的分解目标,这些目标常常表现为一些被量化了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均属于经营活动的内容。

战略和策略的制定。经营活动是确定企业组织的活动目标,单有目标还不行,还需要有与目标相结合的战略和策略,战略和策略是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上的保证。经营活动的具体内容就是首先制定战略和策略,其次是在顺应市场的变化中不断地调整战略和策略。其三是对于既定的战略和策略,组织上下的所有人员都要积极配合,密切协同,保证一定的战略和策略的正确执行和实现。

管理是解决组织资源要素的最佳配置问题和效用的最大化问题。现代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许多资源要素,如资金、人力、物力、技术、品牌等,由此就形成了财务管理、劳动力管理、资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等不同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在纵向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同要素的具体管理;二是不同要素的整体的协同管理。其目的是使各要素在配置上达到最优化,效用上达到最大化。(3)二者的活动目标不同。

在目标的指向上不同。经营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是从市场实际出发制定的企业的具体的活动方向。管理目标是以经营目标为导向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制定的下位目标。

目标的内涵不同。经营目标隐含的是企业所追求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企业面向市场确立目标的最高原则,也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最高原则。管理目标所隐含的是资源效益最大化,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诸多资源的集合体,使每种资源都能发挥最大效益,使所有资源都能发挥最大的协同效益,是管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目标的层次不同。对企业而言,从整体上看,无论是经营目标还是管理目标,共同构成企业活动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在实践中是完整不可分割的。在理论上把经营目标和管理目标加以区别是为了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所谓层次的不同是说经营目标处在目标体系的最高层,管理目标处在目标体系的中下层。1.2.1.5 经营的重要性

从经营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中,我们知道,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在整体的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不能替代也不能混同,更是缺一不可。如果把企业放在市场这个大背景中,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看,经营与管理相比显得尤为重要,其重要性有以下几个方面:(1)决定着企业活动的方向,管理只是通过对企业自身行为的控制与调节,起到一种保障作用。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确定活动的方向是至关重要的,方向正确,企业就兴旺发达,方向失误,企业就会面临生存危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规模大小,所有制成分怎样,大凡效益好,兴旺发达的企业,都是顺应市场,确立了一个正确的经营方向。对生产企业而言,所谓方向正确,就是产品有市场,有销路。在这个大前提下,即使管理较差,也还可以生存,如果经营方向失误,管理再好,企业也会出现生存危机。(2)统帅着企业的整体活动,管理只是企业的部分活动。在经营和管理这一对范畴中,摆正两者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经营是统帅,涉及的是企业的整体活动,而管理只是企业的一种自律行为。经营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了整体,部分将无所依存。(3)市场经济,企业经营活动的难度和管理相比更大,更需要引起企业家的注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营难度大的原因是现代市场的供求关系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竞争日趋激烈,平均利润减少,超额利润极少,购买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才能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的经营水平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所以对企业家而言,不仅要在理论上重视经营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在实践中重视经营的重要性。1.2.2 西方经营理论概述

经营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兴盛时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法约尔与西蒙的经营理论。1.2.2.1 法约尔的经营理论

法约尔(1841—1925),法国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用法文词gouverner来表示“经营”,意思是指导或引导一个整体趋向一个目标。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指船长驾驶一只船,经理经营一个企业或政府首脑管理一个国家。他用法文词administrer代表在较小范围内进行“管理”。“经营”共有六种活动,而“管理”仅为这六种活动中的一种。“管理”本身又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种要素构成。

法约尔认为,每一种“经营”都包含六种活动。技术活动是指生产、制造、加工;商业活动是指购买、销售、交换;财务活动是指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安全活动是指设备和人员的保护;会计活动则包括存货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五种要素。

法约尔认为,属于经营的六种活动,是企业内上自高层领导者,下至普通工人,每个人都多少不同地要从事的,但又随着每个人职务的差别、分工的不同和企业规模的大小而各有侧重。法约尔认为,对下级来说,不可缺少的是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等五项职能,也就是执行任务的能力;对上级来说,不可缺少的是管理能力。层次越往下,执行能力的比重越大,层次越往上,管理能力的比重越大。

法约尔还强调,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不同于技术活动、财务活动等的特殊知识。每个管理人员一般都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品质和能力:(1)体力方面: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灵敏;(2)智力方面:有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思想活跃,适应性强;(3)品德方面:干劲大,坚定,愿意承担责任,有主动性,忠诚,机智,自尊;(4)一般教育方面:对于不属于他所执行的职能方面事务有一般的了解;(5)专业知识方面:对于所担任的技术、商业、财务、管理等职务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6)经验方面:具有从工作本身产生的知识。

在管理的五个要素中,法约尔认为,计划是指预测将来,编制活动计划;组织是指得到必要的资金和生产资料以后,组织职工为企业进行生产活动,构成一个社会生产的团体;命令是指指派职工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整是指为使企业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而进行的协调;控制是指督促检查企业的活动使其按照确定的计划、命令和原则进行。

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这就是:(1)分工。他认为分工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浪费,增加产量,使作业和训练工作容易进行。法约尔认为分工不限于技术工作,也适用于管理工作,适用于职能的专业化和极限的划分。(2)权力和责任。权力指的是发布命令并使人服从的力量。法约尔把管理人员的正式权力和个人权力相区别。前者是由于管理人员的职务或地位而产生的,后者则由管理人员的智慧、经验、道德品质、领导能力、以往的功绩等所构成。一个好的管理人员总是以他的个人权力来补充他的职务权力。同时,权力和责任是互为因果的,因为有权力则必定有责任。(3)纪律。纪律实质上是以公司雇员的服从和尊重为基础的。纪律对于企业取得成功是极为必要的,但它是以尊重而不是以慑服为基础的。纪律松弛必然是领导不善的结果,而严明的纪律则产生于良好的领导。(4)命令的统一性。法约尔认为一个组织必须确立这样的基本原则:一个雇员的任何行动,都只能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正如一个人不能同时侍候两个主人一样,双重命令对于权威、纪律和稳定性都是一种威胁。(5)指挥的统一性。这意味着对于目标相同的一组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和一项计划。指挥的统一性来自健全的组织,它对于行动的统一、力量的协调和力量的集中是至关重要的。(6)个别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为了实现这个原则,就要克服愚昧、野心、自私、懒惰、软弱和一切企图把个人或小集团置于组织之上从而导致冲突的个人情绪。(7)职工的报酬。法约尔认为付酬方式取决于许多因素,而其目的则是使职工更有价值,并激起其热情。但他并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报酬原则,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激励方式。(8)集权化。法约尔认为,集权化作为一种管理制度,本身无所谓好或坏,也不是可以由管理当局或环境而随意采用或舍弃的。它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是始终存在的。集权化或分权化的问题是一个简单的比例问题,是一个找出对某一公司的最优程度的问题。在经理直接给下级发命令的小企业中,存在着绝对的集权化,而在经理和基层之间存在着一长串等级系列的大公司中,命令和报告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每个雇员都有意无意地在命令和报告的传递和执行中加进了自己的某些东西,他不会只像机器上的齿轮那样发挥作用。这些中间环节有多大程度的主动性,取决于经理的个人性格、道德品质、下属的可靠程度和企业的条件。集权化的程度必须随着不同情况而改变,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职工的能力。(9)等级系列。这是从最高领导到最基层人员间的上下级系列。它显示出执行权力的路线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性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法约尔设计出了一种“联系板”。利用这种“联系板”,可以横跨过执行权力的路线而直接联系,但只有在有关各方都同意而上级又始终知情的情况下才能这样做。(10)秩序。这条原则保证每一事物有一个位置,并且是在其应有的确定位置上。这条原则既适用于材料、工场,也适用于职工。对于人来说,这条原则意味着每个人在其岗位上,而这个岗位是组织结构中预先有明确位置的。(11)公平。公平是由善意和公正产生的,它为处理同员工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正确原则。(12)保持人员的稳定。要努力做到有秩序地安排人员并补充人力资源。(13)创造性。鼓励个人发挥热情和干劲。(14)集体精神。要努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和谐与团结的气氛。法约尔指出:“分裂敌人的力量是聪明的,但分裂自己的队伍是对企业的严重犯罪。”1.2.2.2 西蒙的决策理论

赫伯特·A.西蒙出生于1916年,1936年毕业于芝加哥职业学校政治系,其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公共管理》、《组织》(与马奇合作)等。因其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以西蒙决策理论学派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该学派吸收了系统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特别是消费者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决策理论学派很重要对决策者本身的行为和品质的研究。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将“决策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即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

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①找出制定决定的根据,即收集情报;②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③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选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④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是关键的一步。

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不同的决策技术。决策技术又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是一种古典技术,是从有记载的历史到目前这一代一直为某些经理和组织所使用的工具箱。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及其他学派相比,有以下基本特征:(1)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西蒙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订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2)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再次,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3)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西蒙指出,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4)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总结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高层管理及组织结构中的应用。

西蒙等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企业的分权与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须要与决策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西蒙等人非常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西蒙认为,今天关键性的任务不是去产生、储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成各个有效的组成部门。今天的稀有资源已不是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

决策理论学派所倡导的现代决策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进行结构化决策时所运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企业中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AOS系统(自动办公系统),KWS(知识管理系统)等等。对于半结构化的决策系统,例如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决策理论学派的决策理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满意准则。过去的管理者经常为衡量决策好坏的标准而感到困惑。那么,什么样的决策是一个好决策呢?决策理论学派提供的答案——满意的决策——为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依据。这在管理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使管理者不必也不应该再为寻找最优决策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1.2.3 日本式的经营理论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步上近现代化的轨道,经过短短百余年的时间,作为原来在现代化方面较为落后的“儒教文化圈”国家,发展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式经营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经营习惯并与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相融合的企业经营制度。战后,特别是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成为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日本式经营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冷战”营造的特殊外部环境外,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民族和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制约。

日本《经营学辞典》把日本式经营界定为:“在进行经营的国际比较时,日本企业特有的以社会性组织为中心的经营管理制度。”《朝日现代用语——智慧库》将其界定为:“与外国企业经营方式相比较时,日本特有的经营方式。日本式经营始终是个相对的概念,随比较对象国家的变化而内容有所变化。”

作为日本式经营的特征,人们大多列举出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内工会,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日本式经营的“三种神器”或“三大法宝”。1.2.3.1 终身雇佣制

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它是指职工一旦被企业雇佣,除非企业破产倒闭或职工无故长期缺勤,有严重损害企业名誉的行为和犯罪行为,一般就在该企业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企业不轻易解雇职工,职工也不轻易中途跳槽。日本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一般都是在大专院校毕业生毕业的春季,也就是新的财政年度开始时,招收录用一批新职工。他们受雇于企业之后,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试用期,一经企业正式录用,直到退休为止,一直是该企业的一员。越是规模大的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的越多。1.2.3.2 年功序列工资制

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在工资制度上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工资标准不是按行业形成,而是由各企业决定;确定基本工资的决定性因素不是职务和工种级别高低,而是在企业的“年功”即工作时间的长短和业绩水平;普遍实行每年一次的定期增薪制度和一年两次发放奖金的制度等。这些特点集中到一起,就是所谓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它是一种依据职工的年龄、工龄、经历和学历、在企业的业绩来确定工资的制度。在日本企业中按职工进厂的先后论资排辈,先来厂者为“先辈”,后来厂者为“后辈”,一代一代地排序。排辈的顺序不同,在本企业内的连续工龄不同,工龄工资的多少也就不同。而在终身雇佣制度之下,本企业的连续工龄与职工的年龄大体上是平行的。因此,这是一种年龄越大工资水平越高的工资制度。这种看起来像“铁饭碗”的工资制度之所以能够成立,是与其增长机制(随企业的高速成长而工资逐年增加)和“抵押机制”(随工龄增加而增加的工资部分是低工龄时应得而未得的工资部分——“抵押”的偿还)的作用分不开的。年功序列制虽然“否定了个人的能力”,但是却“维持了集团内部的团结”。1.2.3.3 企业内部工会

与欧美国家按职业或产业组织的工会不同,日本绝大多数工会按企业进行组织。每个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成立一个工会,所以叫“企业内工会”或“企业工会”。1975年,日本工会组织的93.6%,工会会员的82.5%是按企业组织起来的。这种工会有3个特点:一是职工进入特定企业并成为正式职工后自动加入工会,离开该企业便失去会员资格。与欧美的行业工会相比,就劳动条件等进行具体谈判的力量弱,加上其工资福利与企业的规模和繁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工会与企业紧密配合;二是企业工会干部原来是企业的职工,解任后仍是企业职工,因此能与经营者合作,把工会的存亡与企业的存亡联系在一起,达成“劳资协议”;三是企业工会中劳资之间的非正式人际关系比较强,往往能在协商中达成妥协,故因劳资纠纷及由此造成的损失远比欧美劳资对立的行业工会小。1.3 职业学校经营机制1.3.1 市场经济对职业学校经营改造的路径

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中职业学校经营的启示分析以及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改革面临的大环境和改革趋势来看,在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学校经营方面,在思想和认识上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市场机制已经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教育的经济功能和产业属性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