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31 20:03:26

点击下载

作者:(明)吴从先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

小窗自纪:精装典藏本试读:

第一则

客有耽枯寂者,余语之云:“瘦到梅花应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译文】客人有沉溺于干枯和死寂的,我对他说:“即使是清瘦到了梅花一样的地步,也应该具有骨气;纵然是幽静到了明月的地步,也要留下一些痕迹。”【评点】

因为有人一味追求干枯死寂,作者不以为然,以梅花和明月作比,说梅花瘦而有骨,明月幽而留痕,以此来说明做人不可走极端的道理。

佛门中人最讲清心和寂,这耽于枯寂的做法,恐怕也是从对佛门的误解中来。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方悟大道,始创佛教;又相传达摩面壁九年始破壁,创立禅宗。所以佛门弟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低眉敛目,静心如水,不起波澜。但是,佛家又最忌“枯木顽空”,看似解脱,不受世情束缚,殊不知却堕入黑暗的解脱深坑,一味执迷于空,把空变成了束缚性灵和生趣的锁链。如到这个地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妙诗所含之境,也必见无所见,闻无所闻,思无所思,想无所想。那饱足沉酣的春眠,啾啾鸣叫的啼鸟不值得回味与倾听;潇潇的春雨、飒飒的风,和雨打春花落满地的景象,也不值得心驰神往地想象。试想,若到此地步,心脏跳动没有波峰波谷,只是一条直线,还有什么生趣可言?

于是佛家师父警告弟子,修行时不要堕入枯木顽空。对于常人来说,修心也要注意不要堕于枯寂。枯寂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缩成一团,切断和外界的所有联系,不再关心父母手足的亲情,不再流连人间的朋友与爱人,也开始漠视仇人,进而扩大到漠视世间一切的风景。耽于枯寂者,本心是好的,想要把自己修炼成一枚圆满自足、内有风雷的蛋,却忘记了人活世间,使命就是要和这个世界发生千丝万缕的关联。若没有外在种种作为原料,风雷又怎么能自己从内心生发?人必得在与世间的种种关系中,确定自己的所在,以及自己是谁,即唯有透过你与其他人、地及事件的关系,你才能存在于宇宙里。

所以,我们尽可以追求“空”,追求“寂”,却不是顽空的空和枯木一般没有生机的寂。只是世情发生,能够关心它的同时,知道世情不过是一场戏,而我们自己也不过同为看戏的人与唱戏的人,最终戏会散场,观众星散,唯留朗月照着天地间。于是,当人们都热血沸腾的时候,你的心底有一角始终是清凉的、安静的,就像一树瘦梅,劲着筋骨,开着白花;又像一轮圆月,白着一张脸,倒映寒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代代无穷已。”

活于世情而出离世情,热爱人间而稍离人间,这大概方才算得寂而不寂,空而不空;否则,就会做了“江国春风吹不起,鹧鸪啼在深花里。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里那个还傻傻地戽夜塘水妄想成佛的痴人。

第二则

雅乐所以禁淫,何如溪响、松声,使人清听自远;黼黻所以御暴,何如竹冠、兰佩,使人物色俱闲。【译文】用在郊庙祭祀当中的音乐,能够用来禁止人们的淫荡与放肆;但是,它又怎么能比得上溪水的流响和松涛的振声让人听觉清净辽远,忘记一己之私?人们穿着有美丽花纹的盛大礼服,目的是防止崇尚暴力,但是,它又怎么能比得上佩戴竹冠,以兰草为佩可以使人悠闲自远?【评点】

郊庙祭祀,慎终追远;黄钟大吕,肃穆庄严,所以雅乐能够禁止人们心中的邪淫。但是,这也只是一时的作用,生活中声色犬马,会很快消解雅乐的影响,使人耽于追欢买笑,淫乐奢靡。所以,雅乐远远比不上自然中溪流的响声与阵阵的松涛,若能时常郊外走走,清泉濯足,倚松而坐,更能够使人情怀响亮清通,不受邪淫魅惑。大自然好像大海,可以轻易涤荡人心中的污垢,使人的情操自然而然得到提升。农耕朝代的人离土地近,离天空近,离山川近,所以就离市侩远,离狡诈远,离小气远,离毒狠远,离淫念远。

官员上朝或者人们举行盛大仪式时所穿的礼服,上面刻画着许多有名目的花纹,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崇尚暴力,使人们自觉讲究文明。但是,若为达这样的目标而穿这样花纹的衣服,倒不如戴竹做的冠,佩以兰草,竹木兰草的朴质与清香自然会使人心地安闲。人类社会自从进入私有制时代,私心私欲就日渐膨胀,终朝只恨聚无多。越是宫室富丽之地,拼斗争较愈盛,即使穿着再华丽的衣服,也禁止不了人们心中的暴念,所以宫廷历来都是争名逐利的藏垢纳污之地,血污宫掖的事件也层出不穷;民间也为蝇头小利打破脑袋,演出种种暴力戏码。屈原看不惯此种情形,干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掔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然他未必真的饮露餐英,制芰荷之衣,着芙蓉为裳,但是他亲近自然是真的,好像一颗在世俗红尘中被锻打得焦灼不堪的心,本能地向往宁静净洁的自然。

所以,还是应该和人群稍稍拉开一点距离,稍稍亲近一点自然。当一个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能够和谐共振,即使听不懂气势恢宏的雅乐又有什么关系?能够欣赏花木竹兰的清幽婉芬,即使不穿象征意义深远的华服又有何干?溪声、松风、竹枝、兰叶自然使人心地清芬。

第三则

“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气,今以之加挥霍,只在气魄、气骨之分。【译文】“侠”这个字,过去把它用来表示激昂的意气,现在把它用来表示随心所欲、恣意妄为,这二者的区别只在后者显示的是表面的气势,前者显示的却是发自内心的气度。【评点】

最初,“侠”字见于《韩非子·五蠹》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意思是说侠士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暴力干犯律例,不遵社会规则。可见韩非子对于这种侠客行径是持不赞同意见的。

不过,“侠”之一字,也当一分为二:若是意气激昂,锄奸惩恶,便是好的;若是横行霸道,唯我独尊,那便枉称一个“侠”字。武侠小说的世界里,多的是像郭靖、乔峰这样的大侠客,他们一腔热血,满心忠义,所到之处,受人景仰。更可贵的是,他们做任何事都是出于本心,而不是受做给大众看的表现欲指使,所以骨子里透着高贵。如今我们推崇“推销”“表现”和各种形式的“秀”,甚至一边做着善行,一边还要事先通知媒体来报道自己,以提升知名度,这样的做法,看似也带扶助弱小的侠气,却是伪侠而已——因为你不是为的别人,而是为的自己。

另外,真正的侠士总是孤独的,啸聚丛林,和一大帮兄弟吃吃喝喝,打家劫舍,那不是侠,是盗,是贼。有着行侠情怀的人,面对着肮脏不堪的浊世,对于自身有着清醒而带悲剧意味的认知,所以通常会一个人孜孜不倦地追求境界提升的同时,心怀悲凉的谦卑。所以,如果一个人心怀善念,扶危济困,哪怕自己只有一块干粮,也肯让给饥饿的人吃,而不是拿着刀剑去抢别人的饭,这样的人哪怕武功再逊,甚至一无所长,也带侠气,是真正的侠士。

当然,现代社会里的侠气,与舞刀弄剑、以武犯禁无关。

第四则

风流无用,榆钱不会买宫腰;笔砚有灵,书带亦能邀翰墨。【译文】有上佳的仪态风度是没有用处的,因为没有真正的钱财,只凭树上的榆钱怎么能买到美貌如花、楚腰纤细的美人呢?纸笔砚台倒是真正有灵气,所以书带草也能用来捆书。【评点】“风流”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词。若是指女人举止轻浮,那是另外一说;此处所说,是“是真名士自风流”的“风流”,是“魏晋风流”的“风流”。这样的风流,贫穷不能磨损它一丝一毫的光彩,就像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是从古至今,人们大都是物质动物,崇尚的是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倚翠偎红,若是见哪个人豪富至贵,便那个人放个屁也是香的,打着喷嚏喷出的口水也如同喷吐珠玉;若是见哪个人穷得叮当响,便那个人说出真知灼见也当是放屁。还是《儒林外史》里一段话说得恳切:“五河的风俗,说起那人有品行,他就歪着嘴笑;说起前几十年的世家大族,他就鼻子里笑,说那个人会做诗赋古文,他就眉毛都会笑。问五河县有甚么山川风景,是有个彭乡绅;问五河县有甚么出产希奇之物,是有个彭乡绅;问五河县那个有品望,是奉承彭乡绅;问那个有德行,是奉承彭乡绅:问那个有才情,是专会奉承彭乡绅。却另外有一件事,人也还怕,是同徽州方家做亲家;还有一件事,人也还亲热,就是大捧的银子拿出来买田。”要之就是以钱、势这两个字为要。落在这样的大环境里面,空有一身风流骨又有何用?毕竟你能欣赏春日里的榆钱,却不能拿榆钱买来美女的侍候奉承,当然也买不来世人的尊崇奉敬。不过,就算人间风俗恶赖如此,难道就真的一味附庸追俗,奔着钱去了吗?那倒也大可不必。世界上总还有一件物事是好的,那就是读书。读书固然并不在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样的功利目的,但是它可以拓宽视野,打开心胸,增长智慧,笔下生花。而这一切,如同一个水晶罩,把自己和凡尘俗世隔离开来,不至于整个人都被染污而不自知。

第五则

志要豪华,趣要澹泊。【译文】志向应该豪华壮大,意趣却应宁静淡泊。【评点】

一个人立身于世,怎么能没有远大的志向呢?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志向决定了他一生的奋斗方向,这个志向可真够豪华的。胸无大志的人是庸人,彪炳史册的大人物,无不志向高远。当然,只有远大志向也是不成的,还需要头悬梁、锥刺股的吃苦精神,更需要恬淡寡欲、不被声色犬马迷惑的定力。“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就是志趣淡泊、不被金钱和地位迷惑的人,华歆的做法却令人失望。他未必没有远大志向,但是心性却喜爱金钱和权势,这也就决定了他做人的境界低于管宁。所以我们在确立了志向之后,还应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所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实情也确实如此,若是兴趣庸俗,追求声色犬马、金钱利禄,就好比一池春水被风吹皱了水面,水波动荡,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都模糊不清——而这水中月,原本就是你立下的远大志向。

如今反腐之风排山倒海,吹翻了多少贪官污吏。这些官员当初毕竟也有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并且经历了一番艰辛奋斗,才坐上高位,但却由于私欲膨胀,最终遗恨失节。若是志趣淡泊,严谨修身,何至于此?

第六则

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译文】按理说,人间万事都易于满足,只有读书毕其一生也难以穷尽;所以人为什么不把“不知足”的念头放在读书上呢?【评点】

人家常说“知足常乐”,偏偏是人心不肯知足常乐,所以名也不够,利也不够,地位也不够,宝物也不够,房子也不够,美女钞票一概不够。人家也常说读书至乐,偏偏又不肯把读书当作终身大事,所以作者慨叹说“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现在读书越发到了艰窘的境地,欲望和娱乐把书籍逼到了狭窄逼仄的死胡同,爱读书、肯读书的人越发少了。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那个大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且“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的老先生,是深得读书之三味的。

晨光乍现,灵性沉睡一晚,须用美好的篇章大声把它唤醒。春晨是软的,像一匹鸭蛋青的软绸;夏晨温凉蓝汪汪,秋晨清如碧水,冬晨却是光芒闪烁,如同翠钻。春晨宜读诗,温温软软、色彩烂漫;夏晨宜读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秋晨宜读宁静泓远的散文,好比苏轼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冬晨读书,当选那刚硬肃杀,别有一股气的,方能衬得一个“冬”字。

而一日繁扰,入夜展卷,又别有一番滋味。春夜百花发,夏夜暑气暄,秋夜月色明,冬夜霜华浓,于此时读诗、读词、读文、读史,也是滋味甚长。

更不用提白日里事务应酬烦了,读几行字,念两页书,也可以说得上是在世外桃源暂避一时,也能恢复一些心力,好继续应酬事务啊。

如此说来,读书乐处多多,何不一世经营?

第七则

鄙吝一销,白云亦可赠客;渣滓尽化,明月自来照人。【译文】人心中粗鄙吝啬的毛病一旦消除,即使是天边白云,也可以随手拿来赠予客人;心中污浊、肮脏的劣迹完全消融,明月皎皎,会自动前来照耀自身。【评点】

人最怕有粗鄙吝啬的气质,这种气质表面上看似和人的语言、行为有关,事实上,却和一个人的内心思想境界相关。思想境界开朗豁达的人,哪怕没有经受良好的家教熏陶和学校教育,他的行事为人也同样开朗豁达,令人敬重;思想境界狭窄逼仄、粗俗鄙陋的人,就算出身富贵,受到良好的教育,做人做事也照样不堪入目。就像《红楼梦》里的薛蟠,大字不识一斗,把唐寅念成“庚黄”,既不会吟诗作对,又满腹黄色废料,落得被柳湘莲暴打一顿,扔进苇子坑里喝了一肚子泥水。读者不但不同情,反而拍手称快。

人又最怕吝啬,所谓守财奴,就是讥讽的这一类人。这类人一分钱看得有碾盘大,从来只愿索取,不肯付出。明代一首曲词,就入木三分地嘲弄了这种人的嘴脸:“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如果我们自知有这方面的毛病而有意识地提升思想境界,把粗俗鄙吝的气质消磨净尽,优雅气质自然会蓬勃生发。到得此时,哪怕不名一文,指着天上的白云赠予他人,他人也不觉得你吝啬,只觉得你风雅夺人。

一个人又最怕心里不干净。破衣烂履并不可怕,如果心里污水横流,浊浪翻滚,这种气息就会和世间阴暗的东西相呼应,互相染污,层层递进,不可自拔。到这一地步,清风来不觉凉快,花盛开不再芬芳,明月朗照见如未见,天籁声声闻似未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只有把心中污浊的东西消除净尽,才能给世间美好的事物腾出地方,让朗月照映,鱼鸟亲人。

第八则

存心有意无意之妙,微云澹河汉;应世不即不离之法,疏雨滴梧桐。【译文】把持心态似有意似无意,好比孟浩然所说的“微云澹河汉”一样;应对世务既不即又不离,正如孟浩然所说的“疏雨滴梧桐”一样。【评点】

儒家讲中庸之道,佛家讲去除“我执”,这一切都是告诉我们,追求事物不要过分执着,应对世务不要过分投入。

看电视剧《甄嬛传》,一群后宫的女人明争暗斗,费尽心思,必定要椒房独宠,否则就拼个不死不休。其结果又如何呢?败了的死的死,疯的疯,自不必说;胜了的又何尝是真的胜了?爱人没有了,幸福没有了,自我也没有了,只有一个尊崇的地位,和自己那颗无比寂寞的心灵。整个世界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大的后宫,人与人之间无限纷争,谁也不肯身外化身,暂且踏上云端,俯身看一看自己所在的环境。

而这份踏上云端,下视尘寰和自身的功夫,就是“出离”。它不但意味着“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未来种种,譬如今日生”;更意识着自己既是戏子,又是看客,一边演戏的同时,一边又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自己唱念做打。当察觉自己过分投入,就内心警觉,拉远距离,似有意似无意,既不即又不离。到了这个境界,哪怕热闹红尘,也有疏云澹河汉,微雨滴梧桐。

第九则

以看世之青白眼,转而看书,则圣贤之真见识;以论人之雌黄口,转而论史,则左、狐之真是非。【译文】用阮籍看世相时的青眼和白眼来读书,就能得到圣贤的真见识;用我们议论他人的雌黄之口来谈论历史,就能具备左丘明和董狐那样的是非观。【评点】

阮籍看人用青白眼,对敬重的人青眼相见,哪怕这个人在世俗人的眼光里贫穷不堪;对不喜欢的俗人则用白眼,哪怕这个人在世俗人的眼光里地位高贵。在这个方面,他一点都不苟且。倘若我们能够在读书的时候也像他这样,带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书中精华青眼相见,对书中糟粕白眼相加,自古以来圣贤的真知灼见也就被体味深透,化为己有。读书最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接纳,好比放养野外的牛羊,对到口的草不加分辨,一味狂吞大嚼,这样甚至会有中毒的危险呢。

我们议论起他人来,一向不留情面,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甚至形成两大阵营,支持者和反对者哓哓不休,舌口利辩。不过也好,事情真相就在这样尖锐的对阵辩论中水落石出。好像是胡适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确,写史书的人记载史实,必定带着个人臆想和道听途说,还融入自己的观点,不可能完全客观。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能够用毫不将就、毫不苟且的态度,像议论他人一样不肯罢休地探究真相,在争辩过程中,向左一方和向右一方反复拉锯,最后事实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而且,漫说读书要区别对待,论史要力求客观,就是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对待不同的人,也要像对待不同的书一样,采取不同的态度;面对一件事情,也要听取多方意见,以达到兼听则明,从而了解客观事实的真相。

第十则

骆宾王诗云:“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如此境界,可以读而忘老。【译文】骆宾王有诗说:“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如果真的能够有此境界,就可以沉迷读书而忘记年华老去之忧。【评点】

骆宾王的诗也好,上官婉儿的诗也好,都有境界。想想看,把藤蔓引来当作书架,书卷在绿色的藤蔓上掩映,用飘逸的薜荔香草来做衣服,薜荔在风中随风舞荡,这样的日子如果能够一直过下去,谁还记得“老”这回事呢?这种息交绝游、离世而居的生活,就像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所写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份境界,可比王羲之的《兰亭序》里所说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豁达多了。

不过王羲之的想法我们都有,谁都怕老怕死,人们想尽办法忘记这种忧虑,以至于花天酒地,但是哪一种方法都不如这种“书以藤为架,人将薜作衣”的做法更有意思。这让我想起现在流行的仿古衣饰,难道不是通过这种衣袂飘飘的方式,来达到乐以忘忧的目的?只是我们却忘了前面那半句,于是只披了一个形式,忘了一本好书才是让人忘忧的根本。

第十一则

眉公云:“闭户即是溪山。”嗟乎!应接稍略,遂来帝鬼之讥;剥啄无时,难下葳蕤之锁。言念及此,入山惟恐不深。【译文】陈眉公说:“把门户关闭,即如生活在溪山之间。”唉!应对接待他人稍微简慢一些,就被人讥讽为如同鬼神的难以亲近;时不时就有人来敲门,都没有办法把门锁住。话说到这里,真让人想进入深山,越远越好。【评点】

人类社会本来就群居杂处,很多时候想安静而不可得,谁又能像高僧大德那样占名山,像隐士那样泛湖海呢?所以陈继儒所说的“闭户即是溪山”,看起来竟是无奈的苟且之语,一种聊胜于无的安慰。问题是这种安慰也是虚幻的,因为如果你把门闭得紧了,绝交息游,别人会觉得你自命清高得可厌;如果你性子随和,就要承受时不时地被人打扰的后果——哪怕你正在读书,正在沉思,正在做喜欢的事,也不得不堆出笑来迎人,心里烦得透透的,直想骂娘,也必得耐着性子周旋。那一刻,真是欲入深山。

不过,入深山就好了吗?电影《甲方乙方》里,一个大老板想要过超凡脱俗的生活,于是被“好梦一日游”业务组安排进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刚开始欣喜若狂,过了一阵子,就真的疯狂,寂寞得把全村骚扰一个遍,又直接化身黄鼠狼,把全村的鸡都给吃完,然后就天天跑到村口去等,去盼,好等人把自己接回去,重新回到纷乱的人间世。看似谐谑的一个小故事,暴露的是人类的心理困境:太闹了想安静,安静下来了又怕孤独,享受孤独只能是片刻,回到闹市又继续想安静。就是这么难。

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我们做不到置身永远的孤独,而自己享受孤独的时间越长,说明自己的灵魂越丰满,这句话大概还是没有大错的。因为孤独屏蔽了外界的杂音,可以听见自己的心。和心的对话多了,自己和自己就能达到和解与和谐。

第十二则

眉公曰:“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余曰:“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译文】陈眉公说:“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我说:“读一句书,才说一句话。”【评点】

古人真是把读书奉为圭臬,所谓“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确实,简简单单的一个“书”字,内里包罗万象,简直是想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不独是古人,今人读书妙论也是层出不穷。我最爱杨绛的论读书:“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却可以挨近前去听个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珀蒂特斯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奇闻轶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

读书如此之佳妙,怪不得宋朝诗人黄山谷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是从自我感觉来说的,而林语堂则将这句话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要而言之,就是读书好。读书能增智,能广闻,能明理,所以陈眉公才会提倡“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因为读书少而话多,只会令人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作者记成了“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又在此基础上引申为“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意即言必有本,说必有方。不过,这样说话的法子,还是要当心掉书袋,那样也令人觉得可厌得很。还是要勤读书,活读书,把书中养料供养大脑,然后说出明心见性的睿智之言,这样才算不辜负了书吧。

第十三则

赏花须结豪友,观妓须结淡友,登山须结逸友,泛水须结旷友,对月须结冷友,待雪须结艳友,饮酒须结韵友。【译文】品赏花朵需要结交豪爽的朋友,观赏妓者需要结交淡泊的朋友,登山需要结交心思放逸的朋友,泛舟水面需要结交胸怀旷达的朋友,欣赏月色需要结交冷静的朋友,品味落雪需要结交艳丽的朋友,喝酒需要结交举止有风韵的朋友。【评点】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

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的是中世纪的欧洲,骑士盛行的时代,一个骑士深夜拼命打马,匆匆赶路,终于在破晓时分,赶到朋友的家里,急促地“嘭嘭”砸门。朋友打开门,一看是他,马上张开双臂,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然后不等他说话,就抢着说:“我的朋友,你冒夜前来,必有所谓。如果你需要马匹,你可以随意到我的马厩挑选良骑,无论你要多少,都可拿去;如果你需要金钱,我现在就带你到我的金库,那里的所有金银珠宝,都随你支配;如果你需要我的性命,那我就马上把我的头颅奉上,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朋友,我绝不会道半个‘不’字。”这个骑士眼含热泪,紧紧拥抱这个他赶了半夜的路来会见的朋友,说:“啊,我的朋友!我既不需要你的良马,也不需要你的金银,你竟然要我取你的性命,那怎么可能。我夜里做梦,梦见你被人追杀,掉下悬崖,醒来再也睡不着,冒夜前来,只是为了看看你是否安然无恙。”

这个故事,用深情的语调,诉说的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像冰心说的:“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人如千面花,花开千面,自然要有不同的人赏,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朋友来到身边。若按作者所说,赏花观妓,登山泛水,对月待雪,饮酒品茶都需要不同的朋友的话,感觉就像把朋友当成了陈列品,排布在货架,随时需要,随时挑挑拣拣,拿取一个,教他陪我。他还真是有兴致,居然也能有这么多种类型的朋友备他拣择。其实,无论哪一种朋友,都是好的。

至于酒肉朋友、狐朋狗友,不在讴歌之列,因为那不是真的朋友,只不过是有所图谋的臭味相投。

第十四则

夫处世至此时,笑啼俱不敢;论文于我辈,玄白总堪嘲。【译文】生逢这个时代,哭笑都不敢任情任意;评论同代人的文章,说深说浅都有人嘲笑。【评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明智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任的纪元,这是怀疑的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日,这是失望的冬日;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都将直上天堂,我们都将直下地狱……”狄更斯的话道尽了古往今来,所有人对于所有时代的准确感受。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面孔,同一个时代被不同的人面对的时候,也会被演绎出不同的版本。而文人立身时代,却很少能够在时代的浪涛里得其所哉,究其原因,除了清高到不肯媚俗,还有就是好发针砭时弊的议论——让文人不说不写,就像让政客不玩政治手段一样难。所以,文人就堕入时代的两难:想纵情哭笑,时代不允许你纵情哭笑;想畅所欲言,大众又不许你畅所欲言。怎么办?“有道难言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吧,你说呢?不过,生逢盛世,口舌解禁,还是要言所当言的,这也是文人的本分。

第十五则

举世嫉修眉,不特深宫见妒;随人矜寸舌,犹然列国争长。【译文】世间人都嫉妒美女,美女不是只有在深宫内院才会遭人嫉恨;一任世人逞口舌之快、之利,就好像目睹列国之间争长竞短。【评点】

嫉妒是种病,所有人都病了。

深宫内院里的女人整天不琢磨别的,只想着献媚争宠,上演着一出又一出因嫉妒而疯狂的争斗,这种争斗如同泥淖,令人欲罢不能。美丽,在这里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其实,又何止于这里呢?美丽在哪里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因为你美丽,天也不容你。”因为你美丽,嫉妒杀死你。

岂止是因为美丽而被嫉妒杀死,你清高,别人会嫉妒你的清高;你孤傲,别人会嫉妒你孤傲;你有才,别人会嫉妒你有才;你富有,别人会嫉妒你的富有;你多子多孙,别人会嫉妒你多子多孙;你官高位显,别人会嫉妒你官高位显。凡是你有而别人没有的,都会招引来别人的嫉妒,而嫉妒,是可以亡邦丧国、毁天灭地的。

有了嫉妒,就有了炫耀,嫉妒是自恨不如人,炫耀是自矜优于人。自恨不如人者,肚子里长出獠牙,恨不得把别人扒皮拆骨,吞吃入腹;自矜优于人者,眼睛翻到天上,看谁都是庸夫俗子,只有自己是清洁的白莲花。只可惜真正的白莲花是不说话的,它只是在风光里无限静默,而它的静默就是无限风光;而自命的白莲花却是哓哓不休,生命不休,炫耀不止。若是这样的一堆人碰到一起,那就没有谁在听,而是大家都在说,鼓噪声如蛙鸣擂鼓,搅闹得人间如同雨后蟆坑。

怎么办?如果是美的,那就让自己的美不那么出众;如果是好的,那就让自己的好不遭人嫉妒;如果是对的,那就不用口舌来争长竞短;如遇旁人挑战,那就退一步海阔天空。整个习俗既然都是如此,那就不必做无谓的抵抗,只低下头来,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事情,这样难道不好?

第十六则

贫贱骄人,傲骨生成难改;英雄欺世,浪语必多不经。【译文】虽生为贫贱,却是天生傲骨,难以改变;英雄欺骗世人,用的是豪言壮语,必然有许多的荒诞不经。【评点】

人可以生就贫贱,但不可没有傲骨,就是说,人可以地位低下,但不可失了尊严。对于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尊严是格外难以维持的事情,就像寒山所问:“世间有人谤我、辱我、轻我、笑我、欺我、贱我,当如何处治乎?”拾得答:“你且忍他、让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话说得对啊,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眼见他笏满床,眼见他蛛丝满雕梁。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此愤怨不甘呢?还是踏踏实实、干干净净地做自己好,这样既低调不惹人嫌,又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还是不要像狂生那样,动不动就指天画地,骂世道不公,骂人心不古,骂老天无眼,骂自己命穷。

不过,世道也确实看起来是有些不公的,因为你看那些吹牛皮、欺世盗名的人,因为善于蛊惑人心,所以竟被捧成大英雄。但是也不要因为如此,就学他们的行径。做人最重要的还是无愧本心。

第十七则

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帘影。【译文】欣赏鲜花就要看水底的花影,观赏竹子就要看月下的竹影,品赏美人就要看帘后的倩影。【评点】

花落在水里的影子,望过去就像美人照镜,真的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样的美丽,想想都让人目醉神迷。竹影被月光筛在白墙上,随着微风瑟瑟地动,让人直疑不是人间是天上。“美人卷竹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最适合还是美人把竹帘放下吧,或是纱做的帘,或是珍珠做的帘,遮住一抹倩影,梳着倭堕的髻子,影影绰绰,朦朦胧胧。

所以说万事万物不可过于明朗、真切。大白天看花看竹,花上几个斑点都知道,竹上几多灰尘也明了,美人走在大街,也可以看得见脸上的痘痘斑斑,还是要讲究一个氛围、场合和距离感,这是审美的铁则。

就是面对这个世界,也不宜看得过于真切,朦朦胧胧最好,七分现实加三分想象,就能构成一个可以被我们接受的现实世界;若是三分现实加七分想象,恭喜你,你就活在无忧无虑的伊甸园。

站远点,欣赏啊。

第十八则

一池荷叶衣无尽,翻骄锦绣纂组;数亩松花食有余,绝胜钟鸣鼎食。【译文】满满一池的荷叶做衣可以穿之无尽,反而胜过华美的织锦;几亩地的松花吃不完,绝对胜过摆着豪奢的排场吃尽山珍海味。【评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上古先王都生活俭朴,削竹木为筷,取粗陶做碗。可是为什么后来的君主就演变成一顿饭要一百多道菜,吃穿用度都极尽富丽堂皇?它有一个缓慢而渐进的演变过程,如同《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里说的故事:商纣王用了一双象牙做的筷子,引起箕子震怖,因为有了象牙筷,就不会再用粗陶杯,而一定要用玉杯;有了象箸和玉杯,就不肯再吃粗劣的饭菜,一定要吃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裳,也不会住茅草棚子,就一定会穿锦绣衣裳,住广室高台。结果就是奢靡日甚,以至亡命亡国。

这个故事真是发人深省。单从这个角度考虑,就可以衣荷叶而食松花。

若从个人志趣来讲,衣荷叶、食松花更能见出一个人品性的淡泊与高洁。把追求华衣美食、高台大屋的精力都用在读书、沉思上,以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这样的人,哪怕外界再风云变幻,虚荣无限,他也能够求得心灵的安泰,而八风不动,令人敬重。

而是不是令人敬重,又岂是这样的人所关心的?他衣荷叶、食松花,也只是活给自己看。

第十九则

论啜茗,则今人较胜昔人,不作凤饼、龙团,损自然之清味;至于饮,则今人大非夙昔,不解酒趣,但逐羽觞。吾思古人,实获我心。【译文】若论品茶,现代的人胜过前人,因为现代的人不做凤饼茶、龙团茶,便不会损伤茶叶的自然清香。至于喝酒,现代人却远远比不上前人,因为今人不懂得酒中的情趣,只是一味贪杯。我想象着古人饮酒的风雅气象,实在是深得我心。【评点】

茶这种东西,很多人不可或缺。就因为茶是好东西,所以古人把它提到非常高的地位,专门制作龙团、凤饼以进贡朝廷。蒙顶茶曾为贡品,据说程序非常复杂:“每逢春至茶芽萌发,地方官即选择吉日,一般在‘火前’,即清明节之前,焚香沐浴,穿起朝服,鸣锣击鼓,燃放鞭炮,率领僚属并全县寺院和尚,朝拜‘仙茶’。礼拜后,‘官亲督而摘之’。贡茶采摘由于只限于七株,数量甚微,最初采六百叶,后为三百叶、三百五十叶,最后以农历一年三百六十日定数,每年采三百六十叶,由寺僧中精制茶者炒制。炒茶时寺僧围绕诵经,制成后贮入两银瓶内,再盛以木箱,用黄缣丹印封之。临发启运时,地方官又得卜择吉日,朝服叩阙。所经过的州县都要谨慎护送,至京城供皇帝祭祀之用,此谓‘正贡’茶。在正贡茶之后采制的,是供宫廷成员饮用的,制法亦精,有雷鸣、雾钟、雀舌、白毫、鸟嘴等品目。”

这样制下来的茶,好是好的,只是让人不忍喝。真不如平常人家清茶一杯,知己叙谈,更得真味,所以作者说今人胜昔人。

说到酒字,古人关于酒的诗篇海海漫漫。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有南朝时宋人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写一个叫毕卓的人爱喝酒:“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闲取酒饮,掌酒者不察,执而缚之。郎往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取醉而去。卓常谓人曰:‘右手持酒卮,左手持蟹螫,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样的酒风、酒品、酒趣、酒诗、酒意,着实令人欣羡,比今人的闹闹哄哄喝一场,完事忘了酒滋味的做法,强不知道多少倍。

第二十则

幽居虽非绝世,而一切使令供具、交游晤对之事,似出世外:花为婢仆,鸟当笑谭,溪蔌涧流代酒肴烹享,书史作师保,竹石资友朋。雨声云影,松风萝月,为一时豪兴之歌舞。情境固浓,然亦清华。【译文】隐居虽然不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但是一切差遣宴请、交游应对的事情,好像远在世外:把花朵当作婢女仆从,把鸟语当作人间笑语,溪边生长的野蔬和清涧流水代替肴馔美酒,经史之书做老师,竹木怪石做朋友,下雨的声音、天上的云影、松间穿过的凉风、藤萝隙间透下的月光,都可以伴我兴致到来时一场豪放歌舞,虽然情境看上去浓烈艳丽,然而骨子里却透着清幽的光。【评点】

隐居的生活真好。厌倦了都市繁华,应对苦劳,于野外觅得一个清净所在,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碧溪清浏,烹茶煮粥都是好。闷来读书,就像张岱自言:“高槐深竹,樾暗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人家的隐居生活是“且到终南山下,燃一缕炊烟,开两亩薄田,垦三畦菜蔬,植四棵杨柳,种五株海棠,栽六丛湘竹,垒七星茶灶,摆八仙木桌,作九曲神谱,弹十面埋伏”。我对隐居生活的畅想是燃炊烟,开薄田,垦菜蔬,植杨柳。每个人都有隐居梦,作者的隐居梦,说中了亿万人的心声。

第二一则

多方分别,是非之窦易开;一味圆融,人我之见不立。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译文】动不动就把他人和自己分开,多方面地分辨计较,容易滋生出很多的是非;一直讲究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就可以破除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分别知见。(这样一来)上可以和玉皇大帝交游,下可以陪同贫民乞丐。【评点】

南方女友的院内有一树红花,问她,说是“烂茶花”。很奇怪。茶花艳如火丽如绸,何以名其为“烂”也?她说你不晓得。别的花开过之后,谢便谢了,纷纷凋落,地上铺满一层,如同烂锦,漂亮得很。唯有它,花谢了还紧抱枝头,吊死鬼一样吊一树,难看死了,所以叫“烂茶花”。我们本地也有一种花,名“臭菊子”,花开浓黄,朵大如杯,只因气味不是特别好闻,且又易活耐养,故有此名。就因为这个名字,它便惹人轻贱。

花尚且如此,更何况人?分别心一起,便分出了一个个对立鲜明的阵营,对垒对阵,残酷无情。古话说“君子朋而不党,小人党而不朋”,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屑于和人连群结党的,与人相交只在一个理字、一个情字;人品卑劣的人则会聚在一起,互为表里,铲除异己,坐大势力。就算到不了这个地步,人们的分别心也会如风云的自然起兮,这实在是我们难以破除的局限,只能努力消融人我之见,把别人看作自己,才能泯灭分别心和人我之见,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家境界。

第二二则

读书霞漪阁上,月之清享有六:溪云初起、山雨欲来、鸦影带帆、渔灯照岸、江飞匹练、村结千茅。远境不可象描,适意常如披画。【译文】在霞漪阁上读书,可以享受到的月之清欢有六种:那山溪中的云雾刚刚生起来、那山上即将下雨、那乌鸦的影子伴随着远处的归帆、那渔家的灯火星星点点映照在静静的江岸、那江中流水如同纯净的白色绸缎、远望村舍层层叠叠的茅草屋顶。远远望去,妙境无法描画,使人心中畅快,常如观赏美丽的画卷。【评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样的诗,美得让人心疼。这样的月,也美得让人心疼。“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样的诗,让人胸怀苍凉。这样的月色,也让人胸怀苍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样的一钩弯月,映着高山大漠,冷气侵人。“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里的月,想必是一轮满月,清辉遍洒,温慰避世隐居的素心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明也是一轮满月,照耀着一个微醺的人,你看他举起酒杯,邀明月共饮,实在是世间无可邀、愿邀之人。这份寂寞,明月你可能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本是美丽,秋月恰是清凉,谁知落在丧家失国的亡国之君李煜身上,就成了刺向心头的钢针,往事如流,却又不是水过无痕,处处都在映衬而今凄凉。从此春花不堪折,秋月不堪看。而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更是让人的心都疼得颤抖。此时有月不如无月,可是无月又不如有月,教人如何是好?

还有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还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还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还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个“月”字,说不尽,道不完。

作者也爱月,月下读书,尽享月色之美:溪云初起、山雨欲来、鸦影带帆、渔灯照岸、江飞匹练、村结千茅。这样的月色,没有辜负了溪云、山雨、带帆的鸦影、照岸的渔灯、匹练一般的江水、茅屋毗连成片的村庄;而溪云、山雨、带帆的鸦影、照岸的渔灯、匹练一般的江水、茅屋毗连成片的村庄,也没有辜负了这月色。

第二三则

南山种豆,东陵种瓜,敛鼎俎于草野;渭滨秋钓,莘野春锄,托掌故于山川。【译文】到南山之上去种豆,到东陵去种瓜,把煮饭用的大鼎和割肉用的砧板收拾起来,深入到草野之间;秋天到渭水之滨垂钓,春天在莘野之地把锄,把一肚子的学问和掌故都寄托给绿水青山。【评点】

看腻了人世间争斗乱纷纷,厌倦了你来我往动机心,还不如“种豆南山下,戴月荷锄归”的生活更让人踏实、安心,所以解甲归田,种瓜栽豆的日子就成了人们在凡尘俗世中浸淫多年后一心向往的幸福。同时,隐居避世又是想要仕进者的一块敲门砖、踏脚板。姜子牙如果不是垂钓渭水,怎么引来周文王?伊尹如果不躬耕陇亩,又怎能日后为相?

用世后隐居,显示的是一个人的思想深度,能够看透世间纷扰的真相;并且有勇气把自己从庸常的世俗标准中剥离出来,高蹈出尘;隐居以图用世,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雄心壮志,明知道世间纷扰,还有勇气踏足进去,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出一番他人所不能及的事业。无论哪一种选择,隐居都代表这个人的美学修养,他能够领略寂寞之美,能够孤独自处,这是最了不起的事。

第二四则

无竹令人俗,竹多令人野。一径数竿,亭立如画。要似倪云林罗罗清疏,莫比吴仲圭丛丛烟雨。【译文】没有竹子让人觉得俗气熏人,竹多了又让人觉得粗俗狂野。一条小径,数竿弱竹,亭亭玉立,如同画卷。一定要像倪云林的画一样疏疏朗朗,清清亮亮,不要像吴仲圭的画那样,郁郁葱葱,好像蕴着蓬蓬烟雨。【评点】

竹瘦为美,竹肥无度。竹疏为美,竹密无韵,所以作者才会说:赏竹要罗罗清疏,而非丛丛烟雨。这,就是一个人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水平了。凡事宜有度,过了头总不好。要想有度,还是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高度和审美水平,所以你看晏子为相,谦恭待人,而他的车夫却趾高气扬,扬扬自得;所以你看倪云林画的竹就疏朗有致,而吴仲圭画的竹就如丛草——不是说吴仲圭画得不好,不过就把握竹的神韵方面,比倪云林略略不如。

第二五则

峨眉春雪,山头万玉生寒;洞庭秋波,风外千秋呈媚。语言无味,臻此佳境,当使闻者神往,见者意倾。【译文】峨眉山的春雪,使得万千山峰变成玉白的颜色,望之生寒;洞庭湖的秋波,风吹水面,碧波万顷,一片媚态逼人。到了这个地步,语言没有一点用,它使听闻到名声的人心驰神往,使见识到美景的人陶醉其中。【评点】

唐·李白有诗《登峨眉山》:“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笔触浓墨重彩,说此地宜云宜石,宜吟箫宜弄瑟。到了这里,就忘了红尘。若是一场春雪忽至,峨眉山头万峰皆白,更是美得圣洁。

宋·张孝祥有《念奴娇·过洞庭》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里波平如镜,这里玉鉴琼田,这里连绵青草,这里素月分辉。秋波一起,千秋呈媚。

李白和张孝祥都发出了和作者一样的感慨,若不亲登峨眉山,“绝怪安可悉”?若不亲临洞庭湖,妙处难与说。所以说,人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不但要博闻广识,还得要多听多见。见得多了,眼界宽了,就不至于坐井观天,也一步步累积起自己的美学修养,面对美景,不至于不领其趣,如牛嚼牡丹花,而可以尽情赏山赏水、赏春赏秋、赏雪赏风。

第二六则

诗里落花,多少风人红泪。当使子规卷舌,鶗鴂失声。【译文】诗歌里描写的落花种种,饱含着多少诗人的血泪,就是啼血的子规和悲鸣的杜鹃听到,也会发不出啼鸣。【评点】

落花从来动愁肠。

盘点落花诗,最令人泣下的当属《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自幼丧母,心性敏感孤独,天生的诗人气质,无端便添悲愁。于她而言,世上真是充满风刀霜剑,一片落花就能令她泪流成河。

而像杜甫平生遭际实堪伤,一世淹蹇不顺遂。他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四句诗道尽了世态炎凉。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听他唱歌。后来国事凋零,人事流离,二人飘荡如飞蓬的时候,在落花时节相遇,怎不抚今思昔。而满地落花,更助长了今非昔比的悲凉情怀。

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更是一曲春的挽歌,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读来真是令人无奈而又无奈。

落花,就是这么牵惹愁肠,诗人又是最多愁,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颠沛流离,这样大的个人遭际自不必说,令诗人情思如辘轳,一上一下,缠绵不已,啼血而诗;就算是外界风平浪静,诗人敏感的心里也可掀起一场风暴,目触落花,有感而发。

如此说来,对于诗人来说,这个热闹红尘就真的是处处花谢花飞,遍地红消香断了。

第二七则

声之凄绝,无如衰树寒蝉,泣露凄风,如扣哀玉;回听高柳雄声,火云俱热,至此易响。时异势殊,大抵类是。【译文】要论声音的绝顶凄惨,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秋天衰萎的枯树上趴着的寒蝉的鸣叫。那种寒露如泣,风冷凄凄,如同叩响悲哀的寒玉。可是转回头再听茂盛的柳树上那种高亢的鸣叫声,叫得天上的云彩都像着了火一样,热了起来。响声到这时大大改变。时间变化,形势不同,大多都类同于这个情景。【评点】

唐朝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诗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恰逢秋季,越是处境悲凉,蝉声越是凄绝。而蝉又在此被诗人指为心性高强之士,虽声声鸣叫,却无人理解;而马上自己的性命就到头了。蝉,真悲凉啊。

可是若改换了处境,置身火热的夏季,你看蝉之鸣叫,声振林野。小时候家在农村,整个村庄都笼罩在高亢的蝉鸣声中。那是它们的天下。那个时候,它们都正值壮年,自觉前程似锦,被雄心壮志鼓荡得意气难平,发声鸣叫,诉说欢乐。

所以说时移势易,此言不虚。

蝉的当夏势盛,临秋势萎,也可用来警醒世人,得意时勿忘形,勿妄言,勿妄为,勿目空一切,以免被忌恨、被切齿,也好于势萎时得垂怜,众人都踏上一脚时,有一两个人不去踏上一脚;众人都唾上一口时,有一两个人不去唾上一口。势不由人,德重自修。

第二八则

春云宜山;夏云宜树;秋云宜水;冬云宜野。着眼总是浮游,观化颇领幻趣。【译文】春天的云,在山中最美妙;夏天的云,在树巅最美妙;秋天的云,在水上最美妙;冬天的云,在野外最美妙。放眼所见,浮游幻化不停,观赏它,颇能领略云态变幻的奇趣幻妙。【评点】

幼时对云的印象最深。天气晴明的时节,天上白云朵朵飘浮,映衬着丽日蓝天。若是天晚,夕阳映得云片通红,渐渐地从通红变得染上一道金边,又渐渐地一道金边也褪去,云色都变得乌青,夜色就真的来临了。若是逢上雨前,风阵阵急吹,云朵在天上也急急赶路,你看着它面目黧黑,奇形怪状,像是捉鬼的一队无常,它们自己也无常地改换着模样。最好看的是二八月出巧云:天上的云一会儿像狗,一会儿像猫,这一刻明明看上去像个人,鼻子嘴巴宛在,下一刻就成了一只骆驼。云在天上变幻得热闹,小孩在地上看得痴呆。十几岁时,骑着自行车,贪看天上一圈白云围住一洼蛋青色的天,直想让人一头扎进那里面,结果跌了一大跤。爬起来继续看,那个时候真是痴的。

也真的于春日山中看过云,也于夏日树巅看过云,也于秋日水边看过云,也于肃杀的冬日荒野看过云。季节变了,云也不同。春云温软,夏云热烈,秋云澹静,冬云萧条。且又于飞机上看过云,朝下看,层层亭台,座座楼阁,塔柱高耸,廊转曲折,宛如真有天宫。真是如梦如幻,似雾似仙。

云看多了,再回头看世相,发觉世上事真如云遮雾掩,难以看清真相;又如云气多变。看云于千变万化,说尽世间真理:最不变的,就是一个“变”字。此时此刻,就真的用得上古人那句话:“宠辱不惊,静看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任它云卷云舒。”

第二九则

一叶放春流,束缚人亦觉澹宕;孤尊听夜雨,豪华辈尚尔凄其。【译文】一叶扁舟在春水中浮荡,哪怕是再拘谨呆板的人也觉得身心放达,宁静流动;于潇潇夜雨中举杯独饮,即使出身富贵,也觉凄凉难堪。【评点】

心境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以南朝梁·吴均会作《与朱元思书》,将风光尽情描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然后深有感触,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所以,拘束在无限红尘,操劳于不尽的世间俗务,还是要抽出一点时间,去看望一下山山水水,散宕一下身心,才能够继续有勇气过人生。

不过,也要当心,不要让自然景象过分影响到自己的心绪。春流放舟而觉欢欣自然是好的,而夜雨孤樽之际,还是分些心,想些高兴的事情,不要太过凄凉。纳兰性德有词《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闻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这“断肠声里忆平生”,就是因为看到残雪与落梅,听到幽怨的笛声,看到凄凉的月色。

不过,话再说回来,这环境影响人心,又哪里会因为人富贵与否呢?风雪雨露,花落花开,待世人一视同仁。忧虑悲伤,欢欣喜悦,也不分贵贱贫富。一颗心大了,能盛得下全世界,更何况自然界的风霜雨雪;一颗心小了,一朵落花尚且伤人,更何况风刀霜剑严相逼。

第三十则

清疏畅快,月色最称风光;潇洒风流,花情何如柳态。【译文】若论清幽明朗,令人心神舒畅,月色最是无限风光;若论意态潇洒,神情风流,花的面貌怎么能比得上柳的模样?【评点】

太阳和月亮相比,一阳一阴,日头盛盛烈烈,月亮清清凉凉。民间叫太阳有“老爷儿”的说法,称月亮有“老母”的说法,二者也正如严父慈母一般,骄阳当头,育养万物,月挂中天,滋润人间。比起日头之威,人们还是更喜欢月色之柔。看那月洒竹梢,风拂叶动,格外如画,果然令人清疏畅快。

鲜花和柳丝相比,二者同为美人,鲜花艳丽而柳丝清淡;鲜花繁盛而柳丝袅娜。鲜花着锦人人爱,可是热闹太过了,也教人感觉有些疲累;柳丝映月,微拂凉风,适宜吹笛清音,确实潇洒风流。古人爱柳之诗也颇多,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如此种种。不过古人爱花之诗也塞山填海,不必赘述。所以爱花还是爱柳,也只是个人审美意趣不同而已,并不作得真。喜爱鲜花的,自可理直气壮喜爱鲜花;喜爱日色的,也自可理直气壮喜爱日色。俗话说各花入各眼,天生万物,又岂有不好的呢?若是能广修心胸,容纳万物,欣悦万物,就是最好的事了。

第三一则

木食草衣元本性,非关泉石膏肓;绿肥红瘦漫批评,总是风流罪过。【译文】以田野草木出产的蔬果为食,穿草叶树皮做成的衣服,这本来是人的本性,与极度迷恋泉石野趣的生活无关;引得人们随意批评绿肥红瘦的晚春景象,总是因为风吹雨打的罪过。【评点】《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梳妆了要去游园,丫鬟夸她打扮美,她有一段唱词:“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个“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说得好,道出人的天性。

人的天性除了“自然”,还有“美”,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我们会赏花、赏月、赏云、赏风。我们会游园、会出行、会花间流连,会泛舟清流。不但要赏,还要评,讲说这朵花开得不好,那朵花开得好;这样的花插美女耸肩瓶好,那样的花插球形的花囊好;不但要评,还要写,还要画,还要读,还要思,还要忆。且除了赏桃花,还要赏人面,品评美人的短短长长,搞得自己痴痴傻傻。天性风流,没办法。

第三二则

抱质见猜,平叔终疑傅粉;从中打溷,不疑难白盗金。人苟心迹自明,何妨形骸相索。【译文】本来是天生丽质,却总被无端猜疑,所以面白的何平叔始终被人怀疑脸上敷了白粉;众人趁乱收取金钱,直不疑因此难以辩白盗金的嫌疑。做人如果能够心地清白,问心无愧,又何必担心肉质形体被连累。【评点】《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曰:“人有亡斧者,意者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说的是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便观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一不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在挖他的水渠的时候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又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行举止没有一处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这就是“疑邻盗斧”的故事,一个“疑心生暗鬼”的典型事例。疑心旁人为鬼倒不打紧,设若自己是那被疑为“鬼”的人呢?怎么办?就像何平叔,明明自己是天生的白,却老是被人怀疑敷了粉;或者是直不疑,明明自己无辜,却无端被人怀疑偷了黄金。被冤枉的感觉,真像窦娥一样,非六月飞雪不足以证清白。声嘶力竭地辩白吗?人们不会信的,反而会说自己是贼喊捉贼;悲愤莫名地遁世吗?人们不会同情,反而会说自己心怀鬼胎;当此之时,神色安静,心情淡定,只管过好自己的生活,任尔东西南北风,那股庸俗暴戾的邪风反而拿自己无可奈何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为今之计,是既不做那无事自扰的庸人,也不做被庸人无端扰乱的人。

第三三则

万籁发声俱直入,唯出松间竹里,曲折抑扬,八音同奏。或如细浪轻吹,棹声远度;或如狂涛滂渤,蛟龙夜惊。妙韵异响,十倍天乐。【译文】自然界的各种音响,都是直接发声,很是单调;只有声音从松间竹林中出来,婉转抑扬,如同八音合奏。或是如轻波细浪,柔婉歌吹,慢桨轻摇,凌波渡水而去;或是如惊涛骇浪,蛟龙夜深惊舞。奇妙的音韵响声,比十倍的天上仙乐都好听。【评点】

宋·詹玉有“松涛摇睡”语,白玉蟾有“响入松涛震崖谷”和“松涛夜吼有无间”语,元·张可久有“小瓶声卷松涛”语,明·唐寅有“松涛谡谡响秋风”语,程嘉燧有“夜瓢明月煮松涛”语,杨基有“日华云影映松涛”语,清·魏源有“松涛一涌千万重”语……竹韵更不必说,早被前人吟咏不尽。

真羡慕他们,有松可看,有松声可闻,有竹可看,有竹韵可闻。如今想听松涛、闻竹韵,只怕不易,偶听一次,真是曲折抑扬,八音同奏。风小时细浪轻吹,甚若佳人耳边絮语;风大时如狂涛大作,海底蛟龙翻腾,教人神魂皆惊。古时山石竹木甚多,到处即是,触耳即听,如今倒成了奢侈。

第三四则

佞佛若可忏罪,则刑官无权;寻仙可以延年,则上帝无主。达人尽其在我,至诚贵于自然。【译文】如果犯了罪通过讨好佛祖就能够免除罪孽,那执掌刑法的官吏就没有权力处置人间是非;如果怕死的人通过寻仙访道就可以益寿延年,那么司命的天帝就不能执掌人间寿命。做一个豁达而知天命的自己,最宝贵的心态就是能够顺其自然。【评点】

贪官污吏、违法乱纪、失道无德的人,哪怕日日诵经拜佛,也难逃法律的严惩、道德的指摘和良心的谴责,若是都能够吃斋念佛便能逃避惩罚,这佛祖岂不如贪官一样了?其实拜佛不过是为的修心,将一颗心修得无欲无求,清净自在,自然便不会违法乱纪、失道无德。而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不过是说若是你作恶多端,到头来幡然醒悟,一颗心宛如新生,干干净净,便如同佛祖一般庄严神圣;而不是说你作恶多端,到最后念几句佛号虚应故事,便能够获得佛祖赦免——哪有那么便宜的事?全看你的心有没有改变,若是醒悟了,哪怕接受人间惩罚,也是心甘情愿;若是未曾醒悟,佛祖又赦免你做什么?其实佛祖赦免不赦免,又有什么,全看你自己的心有没有醒过来。醒过来便成佛作祖,醒不过来仍旧是一介屠夫。

有生便有死,而人大都乐生而恶死,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延长生命,甚至疯狂如秦始皇,会派人求取仙药,痴心妄想长生不老,可他还是死了。每个生命都无一例外地由新生走向死亡,这是人间铁则。所以,与其花费精力延年益寿,倒不如读书、求知、做事、服务社会,以扩宽生命的高度、厚度与深度,到最后死而无憾,圆满以终。即便什么也不肯做,其实也没有什么,只要豁达一些,知道生与死是每一个生命的一体之两面,从容接受它,一切任其自然发生,也是极好的事。

第三五则

树散一庭之玉,草生千步之香。无问人物琳琅,气色已见蓊郁。【译文】玉树散开满庭芳,好像翠玉铺满庭院阶前;碧草滋生,千步生香,布满阶下长廊。不必问人物是怎样的琳琅生姿,单看这草木茂盛的气色,就已经蓊蓊郁郁,想必主人也不同于凡夫俗子。【评点】

草木也随人气象。

古时草木深,不像而今,若能得一屋置草木之间,是风雅乐事;古时若是房前屋后处处草木,会令人觉得荒凉,有无人登门、遭人嫌弃之嫌,就如杜甫诗所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作者因有客上门,倍感欣慰,可见平时多么孤单。而真正风雅的人,是不怕这些的,所以刘禹锡居住陋室,却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不看鸿儒往来谈笑,只看这阶上苔痕,入帘草色,也便知主人不俗,否则定是拼了命地抹油涂朱,搞得金碧辉煌,也无气象。

真正的好屋,是树植庭院,芳草绵延,而非盆栽处处,花盆点点。屋里的盆栽再美,花盆里鲜花开得再艳,怎及得上庭院风光那真正的“天然”?单看这芳树芳草,就让人对主人高洁人品、丰盛学识无限遐想。

第三六则

人如成心畏惧,则触处畏途。如满奋坐琉璃屏内,四布周密犹有风意。【译文】做人如果心存畏惧,则做事会瞻前顾后,到哪里都觉得令人恐惧,不敢放开手脚。如同怕风的满奋坐在琉璃屏里,四周布置严密,却仍然觉得有风吹来,心生恐惧。【评点】“畏惧”这件事,须从两面看。

若是做正当事情的时候心存畏惧、前怕狼后怕虎,必定一事无成。这是“畏惧”害了人;若是做不当事情的时候心存畏惧、前怕狼后怕虎,必定不蹈险境,不陷囹圄,不污清名。这是“畏惧”成全了人。

说到底,心存畏惧是好的,做人万不可头脑一热,无论什么事情都不顾命地做起来。如同赌博,一心求赢,究竟胜者能有几人?还是要左思右想,多方权衡,若真的要做,那便理智冷静,胆大心细,微步缓行,以求全胜。

第三七则

龙津一剑,尚作合于风雷;胸中数万甲兵,宁终老于牖下。【译文】干将、莫邪这对宝剑,虽然分离,尚且在风雷中遇合相并;胸中藏有能指挥数万军队的兵韬战略,又怎能平凡地终老于林下草间?【评点】

沙漠里有一种茅尖草,这种草,地面上的茎叶只有一寸,地底下的根系却深达二十八米,平时枯干成一团,软趴趴地趴在地面,一旦雨季来临,它就凭着深长的根系迅速生长,然后迅速变成沙漠里长得最高的一种草,迎着太阳和天空舞蹈。

草如人,人亦如草。若自视如同草芥,一生甘于平庸,那还有什么话说。若是志气不堕,满腹才学,如这种茅尖草,差便差的只有天上甘霖,也便是“机会”二字。而机会是从来不缺的,一旦抓住,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用牙粉刷牙,在民国初年十分时尚。当时日本“金刚石”牌牙粉行销中国市场,一位名叫陈蝶仙的文人生产了一种牙粉,取名“无敌”牌,以谐音画了只蝴蝶作为商标。适逢全国掀起抵制日货运动,陈蝶仙抓住机遇,大力宣传提倡国货,结果国货战胜舶来品,“蝴蝶”咬碎了“金刚石”。

商界需要机会,艺术界也需要机会。有个匈牙利钢琴家尼里基·哈齐,时运不济,人地两生,沦落到在一家餐厅弹钢琴。美国的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冯·卡门就在举办的一个欢迎爱因斯坦的宴会上,特意请他来演奏,参加者中有一大批艺术家和音乐会代理人,只要他能抓住这次机会,何愁不扬名天下?可是当爱因斯坦的夫人心血来潮,要爱因斯坦拉小提琴和哈齐合奏的时候,哈齐却勃然大怒:“我从来不为任何人伴奏!”结果爱因斯坦兴致勃勃,照拉不误,倒霉的哈齐失去了扬名美国音乐界的机会,被忘得一干二净。

该怎么评论这件事?有人说他清高,我说他活该。

第三八则

一勺水具沧海味。世味无取尽尝,道味会有同嗜。【译文】一勺水也有大海的味道。世间味道不必都拿来尝一尝,人间道味其实都是一样的。【评点】

常言道“窥一斑而知全豹”,又说“见微而知著”,就是这个意思。世间滋味,历朝历代俱是如此,哪个年代都有别离,哪个年代都有情爱,哪个年代都有背恩,哪个年代都有辜负,哪个年代都有放达,哪个年代都有隐逸,哪个年代都有用世,哪个年代都有功业,哪个年代都有山有水,哪个年代都有宫有室,哪个年代都追名,哪个年代都逐利。

光是时间线上如此吗?这个地方有别离情爱背恩辜负,那个地方也有;这个地方有放达隐逸用世功业,那个地方也有;这个地方有山水宫室,那个地方也有;这个地方追名逐利,那个地方也追名逐利。

因为人性本就如此,只不过换了布景和衣衫,世世代代主题不曾改换。

第三九则

说法谭经,片石曾闻点头,山龙尚能出听。至言在耳,大道见前,各具慧心,可无领略。【译文】高僧说法谈经,甚至听说过顽石闻佛法而点头,老龙也出洞谛听。至理名言听在耳内,人间大道现在目前,每个人都有智慧,怎么能一点都领略不了其中奥妙?【评点】

禅宗六祖慧能本是樵夫,一日听得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彻悟。又有一位无名禅僧,没有人知道他是哪里人,也没人知道他的法号。一日,他偶然经过一个闹市,当他走到一座酒楼之下时,芒鞋的带子开了。他在停下整理鞋袜时,无意之中听到楼上有人唱道:“既然你无心,我也就作罢了。”忽然间,无名禅僧觉得身心踊跃,大悟禅机。从此,他自号“楼子和尚”。

所以,若对生命有诸多疑问,不必拘泥于必要聆听高僧大德说法,或是钻研深刻理论,时时刻刻留心你听到的一首歌的歌词,你读到的一篇文章里的资讯,你看的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你遇见的一个人无意中说的话,或一条河、一片海洋的私语,轻抚你耳朵的一抹微风——所有这些,里面都蕴含着答案。只要你肯找,它便在。有慧心,便领略。

第四十则

以晋人之风流,维以宋人之道学,人品才情,总合世格。【译文】把魏晋年间狂放不羁的名士风流做派,规制于宋人严谨刻板的道学,(只有如此)人品才情,才能够合乎人间世道。【评点】

魏晋名士言谈超拔,举止飘逸,风度卓然,过一种完全艺术化的人生。他们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为代表,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谈话意旨玄远,文采辞章华丽好看。

他们的人生确实很精彩,例如竹林七贤散坐谈玄,王羲之等兰亭名士兰亭聚会。他们有的吟咏啸歌,有的沉思默坐,有的树下打铁,有的笔墨人生,过的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

问题是,有的时候,他们把艺术化人生给演绎得有些过了。比如《世说新语·任诞》记载:“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意思是刘伶喝酒放纵,在家里赤身裸体,有人责备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作我的房子,把屋子当作我的衣裤,诸位为什么跑进我裤子里来!”

还有:“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世人侧目。

宋人道学,即后人所说的“宋明理学”。所谓理学,是指直接承继孔子到孟子的先秦儒家,同时也有选择性地吸收扬弃了道家、玄学、道教以及一些佛教思想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由北宋程颢、程颐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一篇《畅谈朱熹和他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的文章中,援引了一系列数据:“《明史·列女传》中记载的妇女,其中有守节养亲37人,未婚守节9人,扮男装守贞从军、经商2人,殉夫44人,未婚殉夫11人,守节拒强逼嫁卖自尽11人,拒强娶自尽1人,被夫弃而为尼自尽1人,被籍没自尽2人,与姑、夫失散而自尽1人,名声被污自尽1人,失火不出而死2人,水灾因见男子裸体甘愿溺死3人,兵乱将至自尽175人,拒辱自尽12人,拒掳辱抗贼被害38人,国破从夫尽节9人。

……这些贞洁烈女,《后汉书》中记载7人、《晋书》中有15人、《魏书》和《南史》中10人、《隋书》中7人、新旧《唐书》中有20人,到了《宋史》中还不是很多,记载增至37人。

但《元史》猛增至174人,《明史》更增至300余人,《清史稿》则更增至500余人!

而且元以后更有大量未婚女子为素昧平生的聘夫守节者(《清史稿》中多达22人)!《明史》中记载,尤氏夫死后恶少说她美目流盼,便使用石灰揉瞎眼睛,自缢未死,又撞石而死!《清史稿》中更记载一女子因为睡觉时帘子开了,疑心被人偷看,于是自杀而死!

宋朝以后,守节女子空前增多,为了守贞,动辄轻生,大约就是因了这句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它出自于程颐之口。朱熹又进一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理学兴盛,致使宋朝以降,人们谨言慎行,穿衣打扮都迥异于唐人——唐人穿衣袒胸露臂,宋人穿衣严密裹身;更遑论理学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得妇女或主动或被动地为守节丧失性命。如此种种,也令后世人侧目。

魏晋风流和宋明理学发展到后来,都偏离了中庸之道,故而显露种种怪相。倒不如把二者结合起来,狂放稍敛而克制稍去,以达平衡,这样才能收放有道,云卷云舒。

第四一则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译文】夜气清朗,明月高照的时候,人最容易良心发现;粗茶淡饭,一饮一啄之间,最容易发现人间真情。所以与其由我来启发引导别人,不如使别人自我反省;由我来指责别人,不如使别人自己发现错误。【评点】

生而为人,有谁能没有良心呢?只不过许多人忙于生计或心机,把良心给遗忘到黑暗的角落罢了。待到风清月明,反躬自省,自会羞惭愧悔。

生而为人,有谁能没有真情呢?只不过许多人忙于金钱和权势,把真情给遗忘到黑暗的角落罢了。待到远离觥筹交错,坐在朴素的饭桌前,吃一碗朴素的饭和一碟朴素的小菜,和曾经长久忽视的人安静对坐,真情便会如明月出天山。

所以,若是别人做错了什么事情,不必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谴责他,不如让他自己谴责自己;也不必去千夫所指,只要那人自己指向自己也就够了。

而对于自己来说,自我反省是一种能力:我有丧失良心的时候吗?我有迷失真情的时候吗?我有辜负过人吗?我有伤害过人吗?我有压制过人吗?我有坑陷过人吗?如果有的话,自己想一想,应该怎么做吧。

第四二则

蓬窗夜启,月白于霜;渔火沙汀,寒星如聚。忘却客子作楚,但欣烟水留人。【译文】夜里,把船舱上的小窗打开,外面的月色比霜还白,透照进来;远处点点渔火映照沙洲,天上寒星攒攒簇簇。一时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只欣快于让人流连忘返的烟水。【评点】

乡愁最是难消受,所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是,也不能总是思念,倒不如暂将乡愁放下,专心欣赏白月沙滩、天上繁星,以片刻的欢愉和轻松,抵御离别的忧伤和寒冷。

第四三则

诗云:“芳草萋萋,王孙不归。”夫春草碧色,红香成泥。紫骝正蹀躞于芳尘,游思方飘忽于韶景。写忧行乐,宁赋归来;若夫木落霜飞,秋光冷落,风送捣衣之韵,柳衰系马之条,虽非思动寒莼,客兴于兹萧索。【译文】诗里说:“芳草萋萋,王孙不归。”那春天的草茸茸生碧,花朵零落成泥,骏马在尘路上四蹄踏踏,轻快前行,心头思绪在美景面前飘忽不定。笔底生忧,人间行乐,令人不禁想赋一首《归去来兮辞》;若是等到那碧叶凋落,冷霜飞来,秋天风光无比冷落,风里送来捣衣的声响,衰柳成了远行之人系马的绳索,客游江湖,虽然未曾动思乡之情,兴致在目睹此景之时也变得萧索。【评点】

人与自然本为一体,息息相关。雾霾天气,人的心情也会压抑沉闷;艳阳高照,人的心情也会明朗欢欣。春天是最美的季节,经过一个灰扑扑的冬天,春天的花事盛开。春花没有叶子。枝子从整整三个月的严寒里挺过来,硬如铁丝,来不及点缀绿叶,花就迫不及待开了上去。小,密,挤,像爆开花的豆子。夏天的花是女人穿着的大裙子,香艳,浓烈,朵大如杯,春天的花只能算女人的衣裙上满缀着的花蕾,又像绽开的外皮里面裹着的层层叠叠纷纷碎碎的石榴子。

从冰寒雪冷,绿暗红稀,到芳华繁盛,春树春枝,春天像个序曲,花朵吹响笛子,对春天的漫长期待终于变成惊喜。这个时候,文人才思如涌,写下一篇又一篇歌咏春天的篇章。

可是惊喜不过是一时的事。日子越过越盛大了,而热烈骀荡的夏季风情也终于过去,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文人满腹才思也化为愁思,吟下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句子。真是花魂万般无情绪,鸟梦痴痴到处惊。到得此时,的确是意兴萧索,笔底阑珊。

其实秋天不光有落叶,还有成排成阵的大白菜,被稻草裹住叶裙,安静地在风中站立。棉花开得雪白,一只蟋蟀咯吱咯吱地叫着,天上一片一片的云彩。而秋风起兮,遍地落叶遍地金也是不错的景致。秋草蓬松,雨丝斜织里一派清明的酸辛岂非正是秋的本味!

所以,还是要豁达一些,春来赏春,夏来观夏,秋来味秋,冬至过冬,一天天地过下去,天天都有好滋味。

第四四则

投好太过,丑态毕呈;效颦自怜,真情反掩。试观广眉,争为半额,楚宫至今可憎。【译文】一个人若是对人逢迎拍马、投其所好太过,就会丑态毕露;若是像东施效颦那样自怜自怨,也就遮住了真面目。不信可以看一看一时流行之下,大家争着画宽阔的眉毛,竟然占据了半个额头;楚王喜爱细腰宫女,于是大家竞相减肥,竟致饿死。这样的行径,至今想起,仍令人觉得可憎。【评点】

因有所求而投人所好,极容易失之太过,外人看上去就不成样子。可是官场上这样的情形实在极易见到,官大的高高在上,小官和非官者甜言蜜语水一样冲着他泼,被泼的扬扬得意,泼人的卑躬屈膝,笑纹堆叠得能夹死蚊子。这还不算,还有那吮痈舐痔者,比如汉文帝刘恒长疮,邓通为了讨好他,竟然吮吸刘恒的疮脓,让人恶心至极。不过他也得了丰厚回报,刘恒赐铜山给他,教他随意铸钱。上司和下属之间,谋人者与被谋者之间,极容易出现这样的丑态。一曰利字当头,一曰此种局面不可除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还有女子追赶流行,削足适履,也实在常见。东施见西施捧心为美,于是自己也捧心而走,呕得人不行。世上女子是此时见双眼皮好,就一窝蜂割双眼皮;见锥子脸好,就一窝蜂削成锥子脸。古时女子亦是如此,一个人画宽眉,就所有人都画宽眉;一个人涂黑唇,就所有人都涂黑唇;一个人额贴花钿,就所有人都额贴花钿;唐朝一个公主穿百鸟毛的彩裙,就大家都打鸟拔毛来织裙穿,搞得皇帝下令禁止,否则现代的天空里一只鸟雀都看不见。爱美爱到人云亦云,模糊了自家的真面目和真性情,真是可叹。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曰皮相为重,一曰此种局面不可除也。

若是有这样的人,旁人纷纷趋附的时候,他避离;旁人纷纷以高官厚禄为喜的时候,他独为悲;旁人纷纷爱美爱到不择手段的时候,她只是爱好天然,那就是一个清醒的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不为人群和群体意志左右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人。

第四五则

曹仓邺架,墨庄书巢,虽抉秘于琅嬛,实探星于东壁。人文固天文相映,拥书岂薄福所能。【译文】曹仓垒石为仓,用以藏书;李泌之父制架插书三万轴;刘式遗书千余卷,称为“墨庄”,以利后辈;陆子老病之际,读书不辍,给自己的房间命名“书巢”。看上去是人间藏书众多,实际上却好比在天上探访藏书甚富的壁宿。人文和天文本来就是相互映照,坐拥书城怎么能是福薄之辈能够做到的呢?【评点】《世说新语》是磊磊之石,萧萧之树;《黄河边的中国》里生活着民生艰难的乡亲父老;《荆棘鸟》里一只追梦的鸟高声唱歌,胸前插着棘刺,鲜血一路滴落;柏拉图向我们绘声绘色描述他的理想国……直到现在,如果心中有大疑惑大不解,我还是会背诵《心经》以安心神:“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按我的理解,书就是一个人的思想穿上语言的外衣,栖居在纸做的房子里。董桥先生说人对书真的会有感情,我也是——我对书的感情不可与人言说。

我是一个读书人,生于智者达人之后,活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方块字里,极目望去,生命之路两旁绿荫如盖,繁花盛开,烟封雾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全是那读不尽的好书。苏东坡好像说过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之类的话,其实爱书者又哪里在乎贫贱富贵,藏书者又哪里管它是否人文与天文相映,只是因为爱罢了。

第四六则

数无终穷,运不长厄。士君子能旋乾转坤,则否泰为我转轴。何必青牛道士,延将尽之命;白鹿真人,生已枯之骨耶!

古乐府《焦仲卿妻》有“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句。转轴:本意为能转动的轴,此处引申为主宰顺逆的变化。【译文】一个人的命数不会一直困顿到底,一个人的运气也不会长久灾厄缠身。士人君子能凭自己的努力扭转乾坤,那么命运的好坏顺逆就能够由自己主宰。又何必去拜求青牛道士来延续快要枯干的性命,去造访白鹿真人来起死回生呢?【评点】

民间有句俗语,叫“三穷三富过到老”。确实,一个人再倒霉,也不可能倒霉一辈子;一个人再走运,也不可能一生都顺风顺水。若逢困顿灾厄,不必求仙求道,只需踏实奋进,不问收获,只问耕耘。若你耕耘不歇,收获自不负你。

第四七则

英风未畅,转生无聊;幽韵纵扬,终归寥落。是以热血有时成碧,雄心无日可灰。【译文】英雄的气概还没有能够畅快地发挥,已经转而生出百无聊赖;幽隐的风韵纵然被天下传扬,也终究是归于寂寥没落。所以,空有一腔热血,有的时候只能化为碧玉;而那万丈雄心,很快就湮灭成灰。【评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一首《临江仙》,叹穿多少英雄事。读《三国演义》,记忆最清晰的除了桃园三结义,还有刘备托孤白帝城;除了关公温酒斩华雄,还有关羽兵败华容道;除了张飞喝断当阳桥,还有被人割头请赏;除了诸葛亮当窗而卧,曼声而吟“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和排兵布阵,料事如神,还有“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除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风八面,还有他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水浒》更是一曲英雄的祭歌。再怎样的红火热闹,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干云,最后也落得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江含恨鸩死自己还不算,还鸩死了忠心耿耿的铁牛。李逵得知大哥给自己酒里下了毒,长叹一声: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回到署衙,瞑目而逝;武松这条出海狂龙,最后痛失一臂,淡出了风波恶的江湖,做了一个清净道人,从今以后,往日多少英雄事,只堪付与月明中;鲁智深大限到来,留颂声称:“今日方知我是我。”那么,他的英雄一世,只合是前生之事了。按理说,能够合十坐化,还算得一个好结局,可是,月朗风清里倒映着一个昔日的烟尘滚滚,两相对照,不晓得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付出又得到了些什么,让人思量来总有些疲惫和伤神。

就是《西游记》里那个特立独行的孙悟空,也是一个猴英雄。虽说他们一行四人,不对,还有一匹白龙马,是大团圆结局,但是,一想到悟空披上袈裟,双手合十,高踞莲台,闭目宣佛,总有一些遗憾和悲哀。当年那个如疯如狂,斗玉帝,斗如来,踢翻八卦炉的英雄何在?泯了锋芒的英雄,就像拔光刺的刺猬,有些光秃秃的可怜和滑稽。

这样的例子越举越多,越举越多的例子无一例外地通向一个结局。就好像《红楼梦》里吟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莫非这天底下的英雄,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一切最终成空,再大的数目最后都需要和零相乘而最终归零?

世间多少英雄事,临到收场总伤神。

第四八则

色界难凭,情城难固。专宠则妆成七宝,弛爱则赋买千金。人生时势,俱不可恃如此。【译文】姿色、外貌难以凭靠,感情的城池也不坚固。被专意宠爱则像赵飞燕那样,因怕随风飘去,汉成帝特为她建七宝避风台;爱意松弛,则像皇后陈阿娇那样,赠司马相如百斤黄金,求为自己作《长门赋》,以图挽回汉武帝的心。人生时运势态,都像这样不能凭靠。【评点】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可以凭靠的呢?以色事人者,美貌转眼成空;以权凌人者,权势转眼成空;以爱立身者,爱意易起易消;以情动人者,情则来去如风。人生情势百转,实在没有什么铜斗的社稷,铁打的江山。人人求永恒,却不知“变化”才是世间唯一的永恒。所以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勿忘形,无论到何种境遇,都要有一颗平常心,所谓“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第四九则

御风而行,布帆无恙,赢他莲渡杯浮;戴星以往,衣装有泪,输却篮舆山屐。【译文】乘着顺风行船,即使是布做的船帆也安然无恙,平稳处胜过莲花为船、木杯渡江;披星戴月,寒露湿衣,就不如乘坐篮舆或脚蹬山屐更为舒适。【评点】

莲渡杯浮是大神通事,非修炼精深不可为。《神僧传》载杯渡事:“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人因目之。初在冀州不修细行,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尝于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窃而将去,家主觉而追之,见渡徐行。走马逐之不及。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凭之渡河。”至于莲叶莲花渡水,观世音菩萨常为也。除此之外,还有达摩祖师用一苇渡江,甚至还有《坚瓠集》的“离地草”词条,讲说此草:“《记事珠》载兔床国,有离地草,人以藉足,不步而行。达磨(摩)见梁武,去来自由,以有此草也。其叶如芦,故传‘踏芦渡江’。”《晋书》载吴猛“不假舟楫,以白羽扇画水而渡”。高僧大德或是机缘凑巧学得异术者可以神异术渡水,百姓就只能乘船扬帆而渡,好在若是光景晴明,顺风而行,也不输杯渡莲浮什么。可见家常生活自有家常生活的好,就像帝王贵族家钟鸣鼎食,也未见得就比寒门小户围坐一桌吃饭更和气融洽些。

不过还是要能够渡水得船助,登山得篮舆助,若真是赤贫到渡水无钱,望水兴叹,登山无钱,累得一身臭汗,倒失了悠闲度日的心境。钱不必多,够用就行。名不显于闹市,威不加于人群,兜有余钱,心下安然,倒是一份好光景。

第五十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足敌《秋声》一赋。【译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一句诗,足以敌得过欧阳修的一篇《秋声赋》。【评点】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文学史上的妙篇佳构,奇句迭出而意态凄凉萧疏,读之真如闻秋声穿叶度林,欺水凌川:“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人生世间,四时轮转,春天花叶争荣,茁碧滋金,夏来草木繁盛,蝉鸣声声。可惜这美好是留存不久的,转眼秋天就到了,它的寒气凛冽触发人间愁思,令人起时不我待,甚至命不久矣之叹。当此之时,文人才子一抒胸臆,乡村妇人却无此感喟,天冷起来,她们只关心着远征替皇帝守边的良人没有厚衣厚被,于是通宵达旦,浆洗纳缔,要缝起来寄给他们。李白只不过十字白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把民间正经受着分离苦难的百姓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的确可抵一篇《秋声赋》。难得作者关心民间疾苦,而非只留意字里行间是否珠玉连缀,辞藻是否曼妙声声。

第五一则

才怀济胜,虽布置竹石,具见经纶;骨带烟霞,即特达珪璋,意近丘壑。【译文】如果才情胸怀能够鉴赏山水,即使只是安排布置竹木块石,也尽可以看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的本事;如果骨子里就有欣赏烟云彩霞的兴致,即使被破格擢拔为官,心里也忘不掉山林隐居的志趣。【评点】

做人是需要通感的,既要胸怀经纶天下的大志,也要有能够欣赏烟霞的情趣。用世的志向如果是前庭,欣赏烟霞的情趣则是后院。一个没有后院的房子是枯寂无味的,一个没有前庭的房子又不能称其为房子。说到底,做人要有用世志向和审美修养,二者缺一不可。好比苏东坡,进而辅人君安天下,退而泛湖海卧烟霞,成就一世美名,万人景仰。

第五二则

仲宣才敏,藉中郎而表誉;正平颖悟,赖北海以腾声。风尘无物色之真,齿牙固声价之地。【译文】王粲虽然才思敏捷,但也是靠蔡邕的极力揄扬才获得了赞誉;祢衡尽管非常聪颖,但也是靠孔融大力宣扬才声名远播。人间哪有人物世相绝对真实,人的唇齿之间,才是确定一个人身价的关键之地。【评点】

在一本叫作《大医院小医师》的书里,作者写道:自己还是实习医生时,明明工作很认真,却常挨主治医师骂,他不明因由,特向他的住院医师请教。住院医师教他一样本事:“PMPMP”,即“拼命拍马屁”,理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结果自己照章办事,果然就大受奖掖。

可见,这唇齿之间,果然是一个人的生死之地。若有本事、志趣高洁的人,却遭人嫉恨,也可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死无葬身之地;再庸碌无能的人,若受人抬举,也能够平步青云,一日千里。世事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荒谬乖戾。

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世人齿牙之间怎样处置自己,还是要做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修养的人,起码心里踏实,知道未曾虚耗人间禄米。

第五三则

无欲者其言清,无累者其言达。口耳巽入,灵窍忽启。故曰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译文】心头没有私欲,说出的话才会清正公明;身上没有负累,说出的话才会通畅豁达。言谈恭顺,听话谦卑,灵犀才会豁然开通。所以说不被人情世俗污染,才能够讲经说法,教化人群。【评点】

心头没有私欲最难。人本来就是欲望动物,人的天性中也有自私的一面存在。一旦裹挟私欲,说出的话无论怎样都无法清明。时常见贪官在台上大讲清廉之道,台下虽人人都做洗耳恭听状,不知道有多少人心中大不以为然。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写到一条名叫卡列宁的狗,它每天吃一模一样的两个面包圈,却不会向人类提出“我厌了,换一种食品给我”的要求。没有这种意愿,也就代表着不会对生活不满。而人类却不这么容易满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忽虑出门没马骑。买得高头金鞍马,马前马后少跟随。招了家人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时来运转做知县,抱怨官小职位卑。做过尚书升阁老,朝思暮想要登基。一朝南面做天子,东征西讨打蛮夷。四海万国都降服,想和神仙下象棋。洞宾陪他把棋下,吩咐快做上天梯……”一首古代小曲,画出贪婪本心。

因贪而欲,因欲而累,故其言既不能清,亦不能达,更遑论说法教导他人——我们甚至都无法教导自己。唯有这一身不再被贪欲推动而运转不息,才能找回走失的灵魂,并以此为灯,引领世人找到回家的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