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2:51:14

点击下载

作者:余伟,林佳毅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

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试读:

前言

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如果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21世纪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说到竞争就离不开能力。事实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再说明:能力,尤其是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新世纪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正因如此,我国才推出了与国际接轨并能全面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八大核心能力测评标准,而其中之一的创新能力更是这八大核心的核心,是人们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21世纪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石。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为了配合国家继续教育工程提高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推动全社会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培训,提升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满足近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及社会各界纷纷开展创新能力测评培训课程的需要,作者在充分遵循国家相关文件精神及创新能力测评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近年来从事创新能力教学培训工作的经验和体会,重新修订了此书,并从创新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创新创意应用及创新能力自我测评等各个不同方面,对创新能力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以期能给读者一本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通俗易懂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学习教材。

本教材主要为“培养和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学习和掌握相关概念、原理、技法和应用技能等,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观点、方法和指导,希望能有利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创新的意识、创新的信念和创新的热情,也希望能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将来真正成为一个既“敢想、敢说、敢干”,又“能想、能说、能干”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鉴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不足甚至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08年3月于南昌

第一章 创新基础知识

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形势和复兴强国的历史使命,党中央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又于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由此可见,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为此,我们应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遵循创新的规律,把握好创新的概念、特征和原理,并在掌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地投入到创新的实践应用中,对于渴望尽快跨入创新大门并迅速提高创新能力的人来说,将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课程。

第一节 绪论

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和灵魂就是创新,而创新本身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普遍意识到创新和创造力开发的紧迫性,并在各自国家的教育界、科技界、经济界甚至政界等,广泛开展创新教育和创造活动,培养和提升国民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企业、行业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各国的实践一再证明,不论是国家、行业、组织、企业还是个人,仅仅依靠其单一的资源优势、财力优势或知识优势就想赢得综合竞争力优势的时代即将成为历史,一个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竞争力并结合其他优势打造综合竞争力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其实,创新能力并非与普通人无缘,创新也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我们按照创新的理论去学、去想、去练、去干,努力做到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掌握创新知识,都能学会创新的思维方法,都能通过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进行创新创意的实践,并创造性地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疑难问题,从而不断获得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背景情况介绍

我国对创新创造研究的兴起和重视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当时国际上良好的创新环境影响下,取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然而,要想中华民族更加强盛,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就不能不尽快培养和提升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

事实是,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机会和挑战,面对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已经从以往“市场经济以资本为核心、知识经济以人才为核心”的基础上,转到了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全新环境下,以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更高层次的竞争,而这种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还是没有疆界、没有障碍的竞争。

为了不断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培养和造就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在党和国家的倡导和支持下,我国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和测评培训工作。主要有:(1)国家人事部专门针对国家公务员开展的创新能力培训。(2)国家人事部门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3)教育部各高等院校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设的各类创新能力课程。(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开展的创新能力测评培训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创新能力水平全国统一认证考试。

总之,就体系而言,我国的创新能力教育不仅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也有覆盖社会各类人员的普及性培训。由此可见,国家对培养和提升国民的创新能力是多么迫切和重视。

二、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及作用

创新能力测评体系是我国目前面向社会各类人员开展创新能力普及教育教学培训的国家级创新能力测评考试认证项目。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参照国际上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八大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之创新能力测评标准引进开发,为各类从业人员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相关测评培训的依据和考试认证体系。

创新能力测评体系的主要作用和任务,就是要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开展“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和创新创意应用”等相关内容的普及性教学和培训,达到提升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和处理新情况、新问题及各类疑难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人们在新时代从业、就业、创业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三、创新能力测评的等级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制定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试行)》的规定,创新能力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即初级、中级和高级。

每个级别都包括理论单元、重点要素、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1)初级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为:在他人指导或启发下,能够进行创新活动。(2)中级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为:能够独立进行创新活动。(3)高级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为:不仅能够进行独立和首创型的创新活动,而且能够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创新活动。

四、创新能力测评的培训及考证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创新能力测评考试大纲的要求,凡接受创新能力正规培训和学习并通过创新能力测评考试的学员,均可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创新能力相关证书,创新能力相关证书共分为三大类:(1)面向社会各界有志于提升创新能力的从业人员开展的创新能力培训及认证考试,合格者将颁发由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创新能力合格证书》。(2)面向各类院校接受创新能力课程学习和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的学生,将依据其考试成绩的水平等级,颁发相应的《创新能力水平等级证书》。(3)面向高校教师举办的创新能力教师职业资格培训,参加学习的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并通过考试后,可获得从事创新能力授课资格的职业资格证书。

五、创新能力课程的教学及安排

创新能力测评的具体内容,就是要让学员通过创新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训练等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结合创新方案应用、创新成果设计和创新实例参考等应用创新的实践及指导,获得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信念和创新精神,成为一个真正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人。具体教学安排如下:(1)创新基础知识: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8学时;(2)创新思维培养: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8学时;(3)创新方法训练: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16学时;(4)创新方案应用:授课与训练累计课堂教学8学时;(5)思维、方法、应用等专题教学训练:其学时将依具体情况需要而定。

第二节 创新及创新能力基本概念

要学习并提升创新能力,首先必须从了解创新能力相关知识开始。包括基本的概念、定义、原理、性质、特征及其构成等。

一、创新概念的起源和定义

创新(Innovation)一词及其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其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该书中他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而我国商务印书馆2005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书对创新的解释是:创新是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本教材所采用的现代定义为:创新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扬弃旧事物、旧思想、旧方法,把新设想、新技术、新成果成功付诸实施并获得更高效益的运作过程。换句话说,创新就是人们能动地进行创造并最终获得更高效益的一个综合过程。

也可以说,构成创新的基本要素就是:人、创新成果、实施过程和更高效益。

二、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定义

当代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人们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能力。据此,我们认为创新思维的定义是:创新思维就是在特定条件下,人脑对符合客观事物的存在及规律的重新认识和正确概括等间接反映并提出新观点的能力。

简单地说,创新思维就是产生新思想、新概念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和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和发动机。

三、创新能力的定义

创新能力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也可以说,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是一个人在创新活动中所具有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能力的总和。

四、其他相关的概念

(一)发现

发现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新进展,且获得的新知识与事物自身原有的状况、性质及其规律相符的结论。

也就是说,发现的内容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天然性成果的正确表述。(二)发明

发明是指人们获得人为性的创造成果。发明成果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发现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创新能力直接作用于相关物质和信息的产物。

发明的成果包括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社会成果三大类型。(三)创造

创造是指个体(或群体)基于一定的目标(或任务)开展的运用一切已知的条件(或信息)产生出新颖并有价值的成果的认知行为和活动过程。而当某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创新成果并不具有新颖性,却依然具有价值时,则称其为再造或模仿。(四)创新、创造、发明和发现的关系

关于创新、创造、发明和发现等相关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读者可参见图1-1所示的关系示意图。图1-1 创新、创造、发明和发现关系示意图

五、创新能力的特征

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创新能力的定义,也了解了它是人们应具有的八大核心能力中最重要、层次最高的一种综合能力。那么,它有哪些特征呢?在这里,我们将从其综合性特征和深度结合性特征这两方面加以介绍。(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表现为:创新能力的核心应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若把创新能力作为一个能力系统来看,创新思维能力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如图1-2所示。图1-2 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性示意图(二)创新能力是一种有深度结合性的能力

创新能力不仅具有综合性,而且还与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及人的其他能力有很深的结合。具体表现在特殊性和内核功能这两方面。

1.创新能力作为核心能力的一种有其特殊性

这是因为,在国际上对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八种核心能力测评的标准中,创新能力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因为创新能力在人们终身发展能力的三个层次中居于核心地位。

二是因为创新能力是八大核心能力的核心,与其他七种能力都具有紧密结合的特性。那么,什么是我们一再提到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八种核心能力呢?它们分别是:(1)交流表达能力;(2)数字运算能力;(3)自我提高能力;(4)与人合作能力;(5)解决问题能力;(6)信息技术能力;(7)创新能力;(8)外语应用能力。

2.创新能力在生产力中具有内核的功能

人是各种生产力要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居于决定性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提高生产力,就需要采取大量的措施和办法提高广大从业者的素质,尤其是核心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因为,最终被物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的,只能是人的素质和人的创新能力。

六、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能力主要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种能力构成,并通过创新实践的过程和创新实践的活动等体现出来。(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又叫形成问题,它是创新者在已有知识、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问题的情境、状态、性质等重新发现和认识。而提出问题的类型又包括研究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等三种。(二)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指创新者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相关资料的寻找收集、分析处理、尝试解决直至弄清问题的整个过程。(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创新者面对提出的问题和分析的结果,在尚无现成办法可用时,将问题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直至完成目标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构成如图1-3所示。图1-3 创新能力构成示意图

可见,创新能力是由提出问题阶段、分析问题阶段(包括尝试性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这三步动态的过程所构成,其结果主要是看问题是否得到了正确合理的解决,也就是说,最终只能根据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成果等形式表现出来,并获得确认和评价。

第三节 创新的原理和性质

创新及创新活动有其内在的原理、性质和规律可以遵循。了解、学习并掌握创新的原理及性质,对我们接下去的进一步学习创新能力其他内容有很好的帮助。下面将从创新的基本原理和创新的原理两个方面具体加以说明。

一、创新的基本原理

创新的基本原理是人类在创新活动中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可作为创新原理基础规律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道理。具体包括:普遍性原理和可开发性原理。(一)创新的普遍性基本原理

创新的普遍性基本原理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可具有的一种能力。

这一创新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创新人人可为

创新人人可为意指:创新能力并非只是少数人才具有的一种能力,而是人人都具有的,可以经过启发、教育、培训得到提升的一种潜在能力。否则,所有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成功学、人类潜能学等,就都将失去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2.创新时时可为

创新时时可为意指:在人的一生中,创新和创新能力是伴随着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只不过不同的人表现不同,有的能少年早慧,在很小的时候就由于留心观察、勤于思考而有所成绩,也有的人却大器晚成,到很大时才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3.创新处处可为

创新处处可为意指:创新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乃至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它涵盖了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所有工作和职业。(二)创新的可开发性基本原理

创新的可开发原理是指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开发、激励和实践等培养出来并能得到不断提升的一种能力。这是因为,在一个正常且有秩序的社会里,人世间的一切成功、业绩、财富乃至惊人的成就,都是依靠人的创新能力才取得的。而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在成功、业绩、财富乃至成就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完全是由于他们面对机会时,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所致。

二、创新的基本性质

性质的含义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另一种事物的基本属性。创新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能动性、特殊性及继承性。其中:(1)创新的社会性表现为:创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创新的能动性表现为:创新对客观世界具有强大的推动力;(3)创新的特殊性表现为:积极进取的态度和勇于标新立异的精神;(4)创新的继承性表现为:创新就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继承、不断批判、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历史过程。

三、创新的原理

我们在本节前面介绍的创新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创新具有的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即其可作为其他创新规律的规律。而这创新原理较之创新基本原理来说,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比较有利于激励创新者的智慧,进而更有效地指导创新者开展创新活动及提升创新能力。(一)需要与可能原理

需要与可能原理:是指创新活动的对象既是社会需要的,又是可能实现的。

常常有人会问:创新、创造从哪里来呢?回答很显然,是从社会的需要中来;是从市场的需要中来;是从你需要解决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问题中来。

因为离开需要的“创新”、“创造”,即便技术水平再高也毫无意义。所以,社会的需要才是一切创新的原动力。人类的历史就是由创新和创造演变的历史。人类几千年的发明史无一例外地一再证明,需要才是发明之母。所以说,需要不仅仅是一切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检测创新有效性的试金石。

创新的宗旨应该是:寻找“需要”,跟踪“需要”,满足“需要”,并让“需要”在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需求无限、创新无限是“需要与可能原理”最显著的特征

社会需要的涵义非常广泛,如生命的延续、群体的协调、资源的节约、潜能的开发、感官的满足、价值的追求等。而需要除了无限性的特征外,还包括多样性、潜在性、群体性和实在性。

2.“需要”的可发掘特征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掘需要,而最简单的办法便是列出各种可能的“需要”,并按图索骥,引导创新。下面就“需要”简单分类如下:(1)按起源分:有自然需要、社会需要;(2)按对象分: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3)按层次分:有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按用途分:有生活需要、生产需要;(5)按明显性分:有显性需要、潜性需要;(6)按主次分:有直接需要、间接需要。

其实,一个人只要留意身边和周围各种需要的信息,做创新的有心人,便可捕捉到许许多多对你来说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进而引发联想、想象,并发掘出社会的需要。

3.需要的可能性原则

需要只有与可能性相结合,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创新。需要的可能性原则包括:原理上的可能性、实施上的可能性和应用上的可能性。(1)原理上的可能性:是指需要及其创新不能违背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一前提;(2)实施上的可能性:是指需要及其创新构想、新产品开发等是可以实施的;(3)应用上的可能性:是指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虽然是针对某种需要进行的创新,但不应违背另外的需要,否则该需要及其创新就难以得到应用。

因此,我们才说,需要只有与原理、实施和应用等可能性相结合才是创新的源泉。

[读者可随意思考或说出几个你认为生活中很有意义的需要](二)方法与技巧原理

方法与技巧原理:是指任何时候最有用的知识都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黑格尔认为:“法是任何事物所不能抗拒的、最高的、无限的力量。”

其实,任何事物的创新、创造和发明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都是有办法解决的,而不能解决的状况是有时间性的、暂时的。此外,创新技法又是人人都可以学会并加以运用的。

在创新与创造活动中,学习、探索、培养、训练并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才会有“方法就是世界”之说。

1.功能与结构原理

功能与结构原理:是指创新活动的对象是具有鲜明功能特征的。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工程师麦尔斯有句名言:“人需要的不是物,而是功能。”创新就是以新的功能系统为目标,寻找并设计能达到此功能的组织结构形式。以功能为中心的创新活动,对于新功能的描述应注意避免“精确”,而提倡“模糊”,以此开阔思路。

表1-1中列出了“精确”和“模糊”两种表述方式的比较,仅供参考和体会。表1-1 “精确”表述与“模糊”表述

[读者可随意列出几个“精确”表述,并进行“模糊”表述的转换和训练]

2.切割与组合原理

切割与组合原理:是指创新活动的对象是可以通过分解重组等技法实现的。

法兰西院士阿兰·佩雷菲特说过:“革新家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善于把人们想不到要联系起来的因素联系起来,而成功地使其变为有用的新事物。”

事实上,组合、分割、重组、排列等都是宇宙间十分普遍的客观现象。从浩瀚无垠的宇宙到分子、原子、粒子、夸克,从简单的数字排列到复杂的人体结构,从庞大的国家机器到单个家庭等,处处都存在组合与排列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与创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的截断和重组。换句话说,将集中起来的信息再分散开,并按新的观点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往往就会产生新的事物和方法。而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在已有的各方面信息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观点、新的角度,打破原有信息间的组合方式,并对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处理,产生出对于创新者本人及社会群体来说,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新成果的活动过程本身,就是创新,就是创造。切割与组合应该是以获得新功能为目的,而并非随心所欲。能够称之为创新与创造的组合应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由多个要素或特征参与;(2)所有要素与特征都为所需的功能共同起作用,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及补充;(3)产生一个新的效果,就如某系统中所需要的那样,其效果必须大于该系统内各元素简单相加之和,亦即应该能获得1+1>2的效果。

3.模仿与突破原理

模仿与突破原理:是指创新活动往往都是从模仿、研究成功的创新案例开始的。

在人类的创新活动中,模仿往往是创新的第一步。因此,训练创新能力应从模仿、研究成功的创新案例开始,然后再进行突破。达到独立创新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像书法家和画家们那样,从临摹训练开始。模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原理模仿、形式模仿、方法模仿、结构模仿、形态模仿和功能模仿等。

4.扩散与集中原理

扩散与集中原理:是指创新思维活动的形式通常表现为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交替与综合。扩散只是创新的手段,集中才是创新的目的。而要能够达到目的,则扩散的速度、扩散的数量、扩散的多样性等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扩散思维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了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为了能快速有效地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进行扩散思维训练时,就应该结合立体思维、联想思维、全方位思维、逆反思维、侧向思维、平行思维等,进行综合练习。

此外,扩散思维的训练还可从材料扩散、功能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组合扩散、方法扩散、因果扩散和关系扩散等八个方面展开训练。(三)窗户纸与犟牛原理

窗户纸与犟牛原理:是指在很多创新活动中,常有“点破窗纸天地宽”的情景。

蒙着纸的窗户使你两眼一摸黑,纸窗户的另一边变得不可捉摸而无可奈何;然而只要轻轻一戳,纸破物明,问题也就变得简单明了。窗户纸现象在技术问题上是屡见不鲜的,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往往会由于某种事物的启发或某个信息的刺激而获得灵感,从而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窗户纸现象在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上,也不乏实例。

比如:一代伟人邓小平之所以能成为伟人,其杰出的英明之处就在于他善于用创新思维捅破窗户纸。邓小平理论的特点之一就是既说得通俗,又含义深刻,仅用贴进人心的话语便能使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守旧走向变革并飞速地发展。还比如:他的“不搞争论”的观点就非常典型。不争论,是为了争时间,求实效,大干快上。争论起来,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再比如:“发展是硬道理”的观点,“一国两制”的观点等,都是如此。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经这样评价道:“从历史的眼光看,‘一国两制’是最高天才的创造。这种构想看起来是简单的想法,但却是充满想象力的构想。”

窗户纸,其实就是一种思维障碍,一种条条框框,一种僵化刻板的思维模式。捅破窗户纸的方法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有敢于捅破的勇气,要有善于多向灵活思维的能力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犟牛精神。(四)群体智慧原理

群体智慧原理:是指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

人类早期社会的发明创造大多是由个人完成的。到19世纪末,人们便开始了从个体创新步入群体创新的阶段。就像爱迪生这样的发明大王,在1881年其个人投资建立的研究所里,就聘用过不少助手,最多时超过了100人。

尤其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像汽车、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及海底居住实验室等各类交叉学科及其创造产物的出现,都一再证明不是任何个人所胜任得了的,这也让人们更加体会到了群体在创新创造中的威力。

此外,群体智慧原理在现代社会中,也显示出了越来越旺盛的生命之火,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借助群体合力进行的研究及需要群体合力才能实现创新的项目中,更是呈现着日益上升的趋势。比如,20世纪70年代在奥地利建立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就有来自28个国家的150多名研究人员,他们在探索国际上深感棘手的环保、人口、能源、生态、城市等诸多问题上做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这一点还可以从1900~1972年以来的诺贝尔获奖者合作研究获奖数占获奖总人数的比例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中(见表1-2),得到很好的例证。表1-2 合作研究获奖占总人数的比例

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中,由一个人单枪匹马去完成重大发明的课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开发群体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在群体中产生互相启发、攀援上升的激荡效应。

这对一个企业来说,遵照群体创新原理就必须完成一次创新向持续创新过渡,完成单一产品创新向系列产品创新过渡,完成个人创新向群体创新过渡,这样的企业才能保证旺盛的技术创新活力,形成企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当然,群体创新并不意味着一个研究课题组越大越好,而是应该控制在尽量小的规模上,这样才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人数过多往往会降低创新的效率。前苏联学者B.A.米宁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科研人员增加到原来的N倍,其效果只增加。可见,这里也有一个最佳群体数量和结构的问题。

群体智慧原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组织创新问题和群体规模适度问题。

第四节 创新的原则

创新的原则就是指创新活动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包括:系统辩证原则,市场评价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构思独特原则,简单性原则,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这些原则都是我们在创新活动和创新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辩证原则

系统辩证原则:是指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故应从多个角度去辩证地思考问题。具体包括正面与反面创新法和系统辩证创新法两个方面。(一)正面与反面创新法

正面与反面创新法是指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系统辩证原则就是借助正反两方面,从系统各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去思考问题,从它们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去观察事物。

在从正面、正向、有利的方面思考的同时,也要注意从其反面、反向、不利的方面去考虑,形成看待事物时具有“正、反、合”的科学思维方式。“正、反、合”即对正面和反面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决策,这对所有的事物都普遍适用,也是战略思想、战略决策应遵循的思维方式。因为,有时正面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改换一下思维角度,从反面考虑便可迅速得到解决。(二)系统辩证创新法

系统辩证创新法是指在创新活动中,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三大理论的指导,形成以整体的、联系的、结构的、功能的、层次的、非线性的观点,对某一特定系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并求得创新创意的方法。包括反馈控制法、系统综合法、结构系统法、功能模仿法、“开启黑箱”法等。

总之,遵照系统辩证的原则,非但不会约束你的创新思路,反而有助于你拓宽思路并创造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市场评价原则

市场评价原则又称效益效率原则,是指创新成果大小的评价标准,除了基础科学的评价之外,还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评估。

创新的评价标准,一是新颖性,二是价值性。如果说创新的对象是新产品,它的新颖性多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样式和新功能等,都是以技术为核心的。而它的价值性,多是指市场价值,即市场对这种新技术的需要程度。市场的需求包括开发、引导、创新、拓展等环节,最终结果是要看有多大的市场占有率及市场份额。

市场评价原则其实指的就是具有一定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并被市场认可的核心技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就没有竞争力,企业只有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才会有更高的效益和效率。所谓技术标准,包括技术水平高于原有技术和技术本身具有竞争对手很难模仿的技术壁垒。所谓市场标准,是指市场需求大不大、强不强等。所以,核心技术=技术标准+市场标准。因此,抓住了核心技术,市场评价原则就抓到了实处,抓到了重点和核心。

市场评价原则要求我们开发和提升人的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就是由创新能力体现出来的。对此,大发明家爱迪生说得十分明确和深刻:“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不能卖出去的东西都没有达到成功的顶点。能销售出去的东西就证明了它的实用性,而实用性就是成功。”

为了评价发明的实用性,有人设计了具有使用价值的检核表,作为市场评价原则的重要依据,并包含了很多有关的评价指标。如:(1)该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否迫切?(2)是否容易使用?(3)是否耐用可靠?(4)是否令人喜欢、赏心悦目甚至爱不释手?(5)其他一些要求能否满足,如使用安全、不妨碍他人、无公害等。

三、比较优势原则

比较优势原则:是指创新活动的成果,都必须强调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

显然,创新活动无论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还是开发新市场、新资源,都须强调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的比较优势原则更是普遍适用的、极为重要的原则。换句话说,比较优势原则就是适合原则、适度原则。

就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强调绝对优势,就会追求国民经济体系包罗万象,其结果不但不可能有绝对优势,反而连相对优势也没有,会造成国弱民穷的局面。

就一个企业来说,发展的目标是什么,资金投向哪里,如何为将来培养人才,都应基于比较优势原则来确定。

开发新技术也同样如此。比如,我国的硅产业就是一个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一直掣肘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多晶硅的生产大国——中国,近年来,通过加快技术创新,在降低成本提高产能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步,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多晶硅计划产能高达63560吨,2008年大约可以形成1.8万吨多晶硅年生产能力,其潜在的经济技术价值和应用市场前景都极其可观,明显地具有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比较优势。

对于个人来说同样也是如此。即我们应该更多地分析自己创新的相对优势在哪里,你奋斗的目标是什么,你在哪个领域、哪个专业上最有发展的相对优势,这是首先需要明确下来的问题。只有当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再根据创新的比较优势原则,量力而行,才能较快地取得事业的成功。

四、构思独特原则

构思独特原则是指成功的创新活动的成果往往是构思独特、不同凡响且出奇制胜的,是见人所不见、思人所不思,或者虽是人有所思,但思之不深、思之不广的。比如:英国工程师查尔斯·德莱帕就因其为泰晤士河设计的D型洪水闸的构思独特,而获得了“伦敦城公民”的荣誉称号。

从前,英国的泰晤士河受潮水涨落的影响很大,若遇大潮或恶劣天气,潮水甚至会漫过河堤,冲入伦敦城内。为此,需要在下游筑一河闸,挡住逆流而上的潮水。但是,为了保证平时船只能够顺利通航,若按传统设计的闸门就必须特别高大,这必将带来造价高昂及加大施工难度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于是,德莱帕设计了一种新颖的D型闸门。为了领略其构思之奇妙独特,请参见D型闸门示意图(图1-4)。这种河闸平时只有孤立的几个闸墩露出水面,闸墩之间没有横梁连接,D型闸门横卧水底,过往船只可畅通无阻。当需要关闭时,将D型闸门旋转90度,便可在石墩之间形成拦河闸。

这一工程使伦敦在遭千年未遇的特大潮水来临时,仍然安然无恙,丝毫未损。据此,德莱帕获得了“伦敦城公民”的荣誉称号,以表彰他独具一格的创新,使伦敦人民世代受益,而不必再受潮涨潮落的侵袭。图1-4 D型闸门示意图

五、简单性原则

简单性原则:是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最终都是趋于简单的。

尽管大千世界千姿百态,但其构成其实只有30多种粒子和110种元素。而世间全部的客观存在,就其本质、原理、元素、构成而言,都是简单的。不为复杂变化所迷,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形成了创新的简单性原则。这正如牛顿所说:“自然界喜欢简单。”这句话揭示了自然界普通规律的表达方式是异乎寻常的简单。

在高水平的管理中,其规则越简单就越是抓住了本质、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就越是有效的。创新的简单性原则在一切领域里都是普遍适用的原则。创新往往是简单的,这个原则有助于破除对创新、创造、发明、发现的神秘化,摆脱无助于效率、效益的,繁文缛节的,空耗精力和浪费时间的形式主义。

六、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

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是指在分析评判各种产品创新创意方案时,应注意避免习惯思维,依据经验、逻辑等轻易否定的倾向。

比如:在飞机发明之前,科学界曾从“理论”上进行了否定的论证;过去也曾有权威人士断言,无线电波不可能沿着地球曲面传播,无法成为通信手段。显然,这些结论都是错误的。这些不恰当的否定之所以出现,是由于人们运用了错误的“理论”,而更多的不应该出现的错误否定,则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武断,给某项发明规定了若干用常规思维分析证明无法达到的技术细节的结果。

再比如,在最初提出用火箭飞出地球到宇宙旅行的大胆幻想时,若以常规方法进行论证的话,都会得出否定性的结论。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有多级火箭的概念,而仅用单级火箭来分析和判断,结果以为正确的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

事实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认为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在创新者的头脑里,应不用“不”字,或起码应该慎用“不”字。在避免轻易否定倾向的同时,还要注意不要随意在两个事物之间进行简单比较。不同的创新,包括非常相近的创新,原则上不能以简单的方式比较其优势。

不同创新不能简单比较的原则,带来了相关技术在市场上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共存共荣的局面。创新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都源于创新具有的相融性。如市场上常见的钢笔、铅笔就互不排斥,即便都是铅笔,也有普通木质的铅笔和金属或塑料外壳的自动铅笔之分,它们之间也不存在排斥的问题。

总之,我们应在尽量避免盲目地、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设想的同时,也要注意珍惜别人的创意和构想。简单的否定与批评是容易的,难得的却是闪烁着希望的创新构想。

以上是在创新活动中要注意并切实遵循的创新原理和创新原则,这都是根据千百年来人类创新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炼出来的,是创新智慧和方法的结晶。它体现了创新的规律和性质,按创新原理和原则去创新并非束缚你的思维,而是把创新活动纳入安全可靠、快速运行的大道上来。

在创新活动中遵循创新原理和创新原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是攀登创新云梯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把握了开启创新大门的“金钥匙”。

第五节 创新潜能的开发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发明创造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创新→创造→再认识→再实践→再创新→再创造”的历史。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创造了教育本身,而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道德、有创新精神的人。所以我们才说:如何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是贯穿于21世纪和未来社会的永恒课题。

一、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

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开发人脑这个“超级富矿”是21世纪最为紧迫的任务。马克思“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的实质含义,就是指劳动尤其是创造性的劳动才真正创造了人类。因此,我们说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还应包括如下三层意思:(1)人脑是创新与创造的本源;(2)人脑蕴藏着无限的创新与创造的潜能;(3)创新与创造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二、创新能力为何没能自然增长

人的创新与创造潜能既然是无限的,大量的实践又证明,人类生来就具有某种探索、学习、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能力,那么,为什么我们当中却很少有人能够把握这种能力,而只有少数人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观念、经验和智慧转化成某种终身有用的资源和信息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错误的观念,二是不当的教育。

错误观念的典型表现为:我们的社会过于强调了“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这是能做的,那是不能做的”、“这是可行的,那是不可行的”等既定的标准和意志,并以此评判一个人的成败和得失。其实,世上所有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唯一的,很多今天看似非常正确的答案,对于明天来说可能就是不正确的,因为事情在发展、情况在变化,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增长我们的创新能力。

不当教育的典型表现为: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至“求同思维”几乎成了一个固定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按照一种方法、一个标准培养和要求个性(诸如气质、性格、能力等)完全不同的所有学生,结果必然是将“本应百花齐放的花朵们”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创造等成为创新人才的品质泯灭殆尽。

三、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

创新能力的自我开发,就是破除思维的障碍,树立积极的核心信念和优秀的自我表象,并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人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由于受不良的家庭影响或不当的学校教育而导致思想僵化、观念陈旧、态度固定,并养成了简单地采用不是肯定就是否定、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对就是错的价值观处理问题的人,经过适当的启迪、开发、训练和实践,将潜藏在体内长久不用的、处于冬眠状态的创造力重新呼唤出来,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来开发我们创新的潜能呢?(一)努力克服思维定式

人是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灵长类动物,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有这样那样的思维定式,随着人们知识、经验的积累,就会形成一定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方式。思维定式对于解决一般性的问题、老的问题是很有效的,但对于解决新的问题来说,往往就成了障碍。那么,怎么才能突破思维定式呢?其途径与方法主要有:(1)要敢于大胆质疑;(2)提倡立体思维;(3)学会暂时抛开书本;(4)建立自己的处事原则;(5)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和求异思维观点。(二)重视你的自我表象

自我表象,又称心理表象,意指一个人采取关于他自己的信念及所产生的对等的思维形象。换句话说,自我表象就是关于一个人是什么人或他认为自己是什么人的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不论你认为自己是出类拔萃的人还是一个平庸者,你的信念系统都将逐渐导致你认定的结果。其实,人的全部思维都产生于自我概念,并反过来又导致所谓的自我心理表象的结果。事实证明,人人都有提升自我表象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人的本能,只是由于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致使他的创新能力没有发挥出来而已。

教育学家普斯哥特·莱克是第一批认为自我表象的增长是一种提高个人表现手段的人中的一位。他认为:有的人之所以平庸,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导致失败的自我表象,而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创新的能力。莱克进一步解释道:“大脑细胞的核心是个人的自我思想和自我概念,如果一个新的想法与系统中已经存在的想法一致,而且与个人的自我概念一致,他就会很容易被接纳和吸收。如果它看起来不一致,它就会遇到抵制,并可能被拒绝。”

可见,自我表象之所以极为重要,是因为“自我表象是人类个性和人类行为的关键”。不仅如此,自我表象还通过定义“你可以成为什么”或“不可以成为什么”来设定个人成就的界限。因此,扩展你的自我表象,也就扩展了你可能成功的范围。(三)树立核心信念

为什么要树立核心信念呢?因为核心信念将促进人们具有积极的、优秀的自我表象,这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的,也是那些杰出的创新者共同具有的、特定的信念。如果你也拥有了这些信念并把它作为生活中思考的内容,你就会有积极的、健康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现将一些比较典型的成功信念简单列举如下:(1)相信你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所以你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成员,你能做出独特的贡献;(2)相信真正杰出的创新者是靠奋斗、拼搏而成就的;(3)相信决定你自己命运的主宰力量是你的创新思维方式;(5)相信你自己有无限的创新潜能;(5)相信你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个领域会拥有出类拔萃的创新能力;(6)相信你自己具有为了培养创新能力而容忍失败的精神;(7)相信你自己有能力创新,并愿意以实用为目标,从小处着手;(8)相信你自己有能力创新,并愿意奉行“行动至上”的信条。(四)如何培养和开发与生俱来的创新潜能

尽管创新是我们人类先天的本质属性,但如何有效地开发,却是后天的问题。因为,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必须通过学习、教育、训练、实践、激励等培养出来的,或者说是基于以往实践经验的摸索总结,通过“学、练、干、恒”等途径的磨炼才获得的。(1)学:就是学习创新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表象”,增强责任感,强化创新动机。(2)练: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勤学勤练,学以致用,学练结合。(3)干:就是应用,就是实践,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技法,通过创新的活动,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类问题。(4)恒:就是将开展创新活动和提升人的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而经常化、制度化。(五)注意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要想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劳动者,除了应该具有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行业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也应与时俱进,也应创新,也应注入新的内容,淘汰不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滞后的内容。因此,不仅要注意与传统美德相衔接,而且要注入新时代的特征。

第六节 把创新当成习惯

对于渴望提高创新能力的人来说,不仅应具有优秀的自我表象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了解创新的文化、创新的环境、创新的机制等其他十分重要的内容和知识,还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开发创新的意识和培养自我创新的品格习惯的意识。为此,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将个人创新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

一、为什么要把创新当成习惯

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人所具有的高级思维能力和聪明才智,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等社会实践活动,才表现出来的。在智慧勃发的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决定了人们必须适应创新进取、优胜劣汰、智慧谋生的时代主旋律。每个希望追求成功的人,必须学会再造一个聪明脑袋,去营造一个拥有智慧的人生,创造超越他人的价值。请看故事:【谁能带回更多的钱】

日本一家公司为了对3位应聘市场策划职位的年轻人实施智力测验,将3人送到广岛,付给每人最低生活费2000日元。考题是:在那儿待上一天,看看谁带回的钱多。

A很聪明,花500日元买了一副墨镜,除充饥的费用外,余下的钱买了一把旧吉他。他来到繁华广场上搞起了“盲人卖艺”,于是,琴盒里的钱慢慢多了起来。

B更聪明,他花500日元做了一个箱子,并写了一张广告:“将原子弹赶出地球——纪念广岛灾难40年暨加快广岛建设大募捐”。余下的钱则雇请两位中学生演讲,以招徕围观者。结果,他得到了很多募捐款。

C不知怎么想的,根本没打算去挣钱。他找了个小餐馆,小菜薄酒,美美吃了一餐并花去了1500日元,然后钻进一架废弃汽车里,甜甜地睡了一觉。

傍晚时分,正当卖艺“盲人”、“募捐”小伙生意红火,心里得意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位佩胸卡、戴袖章、挎手枪的大胡子管理人员。这管理人员扯下“盲人”的墨镜,砸掉“募捐”的箱子,没收了他们的非法所得,还叫喊着要起诉他们的欺诈罪。

当狼狈不堪的A与B两手空空赶回公司时,已经迟到了。他们更没想到的是,等待他们的居然是那个“管理人员”。原来,C将余下的500日元,买了胸卡、袖章、玩具手枪与化妆用的胡子,假扮管理人员将A与B的钱给没收了。公司老板最后的评价是:A与B只会费力地开辟市场,C善于吃掉对手的市场。因此,C被录用了。

读者朋友,这则故事说明:当今时代,竞争靠的是智慧,而不仅仅是汗水,通过智慧可以创造机会,并使人成功。那么,智慧是什么呢?智慧其实就是一种分析判断、发明创造的创新能力,是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主观反映,是一个人充满活力的宝贵财富。在这个智慧不断升值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没有金钱并不可怕,没有地位也不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