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14:40:3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西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西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0年西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班

2研究法

3勤工俭学运动

4锻炼

5监生历事制度

6国防教育法

二、简答题

1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2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3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4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三、论述题

1为什么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2论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3论述从做中学

4论述需要层次理论。

2010年西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班

答:班是教育体系的最基本单位,也称班集体,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经过一定的培养,使其成为具备集体特征的正式群体。班也是教学组织的最小单位,班级授课制是其相对应的教学形式。班主任是班级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2研究法

答:研究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分为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其中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最为常用。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3勤工俭学运动

答: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学运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共产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4锻炼

答: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坚持严格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检查和坚持。

5监生历事制度

答:明洪武五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史称“监生历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相同,并有考核办法。选派监生历事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较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因此,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6国防教育法

答:1958由美国总统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其主要内容有: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天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二、简答题

1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劳动者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因而教育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就越来越大。(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人能掌握并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环境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家庭生活,还包括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包含了物质化的社会经验。当这种自然物作用于人的大脑时,在人的大脑中不仅会反映出这种自然物的形象,而且在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之下,还能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包含在这种自然物中的社会经验。正是由于在人的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人类化的自然”,它不断地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之中,它就构成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的丰富的源泉和内容。(2)人以及人的关系构成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的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①人一生下来,就要与其他人发生各种交往,其他人的言论、行动和思想会在他们身上产生各种影响,积极作用于他的发展。

②一个人正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借助其他人的语言解释或动作示范,才使他得以了解各种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各种环境的因素也才可能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

③在人类社会中每个成员也总是和其他成员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阶级和阶层的关系,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之中,这种阶级地位会对人的思想、心理产生影响,作用于人的心理面貌、需要、兴趣、情感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同时,各个阶级所拥有的不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也影响到人的智力、体力等方面的发展。(3)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一个人从掌握语言文字开始,就在与成人交往中接受这种社会意识的影响。由于语言文字有间接和概括的特点,所以社会意识可以大大扩大和加深环境对人的影响。使人不仅可以接受当时当地的事物的直接影响,而且可以接受那些古代和外域事物的间接的影响。不仅可以接受事物外表特征的影响,而且可以接受内部意义的影响。社会意识是形成个人意识的客观因素,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百日维新中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答: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推行新政,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有关教育的改革有以下几点:(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下诏凡是国家的会试、省级的乡试及府县的童生考试,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此外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要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士子为学,不可复蹈空言,更不以楷法好坏为标准。”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2)设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多有议论。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按光绪帝的指令,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该大学宗旨为“欲培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选一门。(3)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提倡西学,筹办各级各类学校在百日维新中十分突出。光绪帝令各地书院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民间祠庙由地方官晓谕,改为学堂。这样各地旧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与西学的学堂,省会的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沿袭了洋务派的经验,多次下诏,推动游学。如,令宗人府察看王公贝勒等,如有留心时事、志趣向上者,切实保荐,听候简派出国游历。令各省督抚挑选年幼聪颖学生上报总理衙门,派往日本矿务学堂学习。令各省督抚挑选学生分送日本大学堂和中学堂学习。(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为培养翻译人才,光绪帝下令成立译书局。还特准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百日维新期间,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起草的大学堂章程还专门规定大学堂所读之书必须由上海编译局纂成的功课书,可见书局和教育关系之密切。另外,光绪帝令改《时务报》为官报,并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4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答:动作技能,又称为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针对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动作特点,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与操作的熟练这四个阶段。(1)操作的定向

操作的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定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操作活动的自我控制机制。所形成的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2)操作的模仿

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这一阶段动作的特点是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相互衔接不连贯,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并且有多余动作产生。不能有意识地调配个别动作来完成动作系统,也难以改变动作之间的联系,以组成新的技术动作结构。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注意分配较窄,完成某一操作的效能较低,表现在用较长的时间、花费较大的体力与精力来从事某项活动,在该阶段,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要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3)操作的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这一阶段动作的特点是操作动作可以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都有所降低。动作的各个成分趋于分化、精确,整体动作趋于协调、连贯,各动作成分间的相互干扰减少,个体有意识地将部分、个别动作联成整体,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效能有所提高,疲劳感、紧张感降低,心理能量的不必要的消耗减少,但没有完全消除。由于动作衔接、转化不熟练、灵活,所以表现出完成一个动作时快时慢,不稳定。(4)操作的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这一阶段动作的特点是:动作对各种变化的条件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完成动作。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心理消耗和体力消耗降至最低,表现在紧张感、疲劳感减少,动作具有轻快感。个体还可以有效地同时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

三、论述题

1为什么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在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①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②在人的其他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也会产生各种影响作用,也会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如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人们耳濡目染地受到一些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着人的发展。但是,那些活动不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同时,环境中的自发影响是比较复杂的,方向是不一的,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它不能一致地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影响人,因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方向。

③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断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环境中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一般地来说,不如学校这方面的条件好与教育效率高。(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年轻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成人所给予他们的教育,不像成年人那样,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除依靠所受的教育外,更多地依靠工作的实践、自学和自我修养。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对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2论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答: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民主改革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者。他毕生致力于倡导、研究、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在长期的职业教育理论探索和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职业教育的本质:职业性、社会性

①黄炎培认为职业起源于社会分工,“凡有生命者,第一要求也可以说唯一要求,就是它的生存”。为了生存就要有供给,职业就是“用劳力或劳心换取生活需求的日常工作”,“自社会生活方式采分工制,求工作交通的增进与工作者天性、天才的认识与激发,进而与其工作适合,于是乎有职业教育”。

②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的本质不仅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另一个本质特性。他还在《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一书中提出:“世界一切问题的中心是人类,人类一切问题的中心是生活,要是这个中心在若干世纪内,一时没法改变,那么有生活,必有需要,有供给;那么人类必定有各个的特征,各个的特长,而人与人之间亦必是彼此相感的精神和相结的方式,更必定有老辈根据的经验,来供给后辈的仿效,从仿效中获得改进的门径,吾们敢说职业教育这套理论,虽措辞容有不同,而这理论的主干,是不易磨灭的。”这段话阐明了职业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职业教育已担负起独立的社会职能。同时说明职业教育应主动地适应社会需要,应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阐明了职业教育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2)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论的核心,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不久,黄炎培即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后来经过不断修正,确定为四条:“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而其最终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对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3)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社会化、平民化

所谓“社会化”,就是“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配合,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所谓“平民化”,就是指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资本主义商业着眼,必须顾及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可能。黄炎培的这种职业教育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他爱国爱民的民主主义思想,一方面说明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只有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4)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黄炎培曾说过:“今科学之昌明,皆人类手与脑二者联络发达之成绩”,“故手、脑二者联络训练,一方增进世界之文明,一方发展个人天赋之能力,而生活之事寓其中焉。”黄炎培亲自确定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双手万能”“手脑并用”,也体现出了黄炎培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5)职业教育的课程:科学性、适应性

黄炎培提出的课程理论,把科学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他认为“职业教育,直接求百业的进步,间接关系民生国计大问题,并不在科学以外,另有解决的方法。”且“社会日趋进步,职业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设科,各系科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科学发展之后。”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须绝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应以适应需要为原则。(6)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劳工神圣

职业道德的教育规范理论是黄炎培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的道德规范,一是“敬业乐群”,一是“劳工神圣”。所谓“敬业”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会之事业具责任心”。即敬重其所从事的职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有“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

黄炎培以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结合中国国情,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息和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及理论体系。今天我们系统地研究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继承和发掘其理论中的精华,对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3论述从做中学。

答:“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核心观点。他把它贯穿在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问题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从做中学”这一原则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从做中学”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关于教材与课程

杜威强烈反对传统教育所使用的以既有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这种教材所组成的学科课程。他极力强调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他说:“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他提出在课程中占中心位置的应是各种形式的活动作业。(2)关于教学方法与步骤

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原则也鲜明地体现在他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的论述中。他的教学方法最根本的要求便是在活动中进行教学。他从重视活动出发,提出教材与教法是“联络贯穿的”,教学法应是对教材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在他的教学理论体系中,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既是教材,也是教学方法。对他来说,教材不是客观实际与科学知识的系统的逻辑的再现,教法也不需依据认识规律,二者都归结为通过儿童直接的、能动的活动过程来获取个人经验。(3)关于教学组织形式

基于“从做中学”的总原则,杜威对传统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提出了批评。他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是一种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旧式教学。因此,杜威所要求的教学形式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中,要为儿童准备具有充分活动的地方,备有适合儿童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与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场、园地等等,让儿童在制作的活动中学习,而不是静坐在有秩序的桌椅上听教师系统讲授。(4)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活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也与传统教育不同。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而提出,在以学生主动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他也说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愈不觉得一方面是在那里教,一方面是在那里受教,那么所得的结果愈好。”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再是起主导作用,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活动的参谋作用了。

杜威以自己的教学理论基本上驳斥掉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教学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而这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以现代教育的“三中心”代替传统教育的“三中心”的理论模式。其“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虽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大规模的推广,但是对于美国甚至是世界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涉及的基本教育问题不仅范围广,而且意义深,需要对它作深入的研究与科学的分析,才可消除其谬误,并吸取其精华。

4论述需要层次理论。

答:需要层次理论是学习动机理论中的一种。其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他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而且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1)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

①生理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它包括对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任何一个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首要动力。

②安全需要:包括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用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包括对友情、爱情和性亲密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该层次包括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和被他人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该层次包括对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和接受现实能力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2)需要层次理论的解说

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它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将自我实现的需要定义为成长的需要。它虽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它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在用这一动机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时,马斯洛提出了如下假设:

①人的需要的满足有先后之分,越是低级的需要越是要先满足。只有较低级的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能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

②当缺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它们会一直推动人从事满足此类需要的行为。但一旦得到满足,行为将暂时停止。成长需要是在适当程度的满足以后才产生,而且不会暂时终止,因此将一直推动人去从事满足这些需要的行为。

③人类的最高级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即“使每一件事都能得以实现的愿望”。自我实现的人不仅为自己和他人所认可,而且心胸开阔、幽默、独立、具有创造性。(3)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

①该理论的积极方面

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c.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人的内在力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人要求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乃是人的本性,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

②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a.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局限性。

b.人的动机是行为的原因,而需要层次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c.需求归类有重叠倾向。

d.需要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e.需要满足的标准和程度是模糊的。

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

2课程标准

3研究教学法

4德育

5六艺教育

6七艺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3简述“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4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对学习活动的意义。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2论述《学记》中的主要教学原则。

3结构主义教育代表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4评述行为主义心理学。

2011年西北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

答: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辩证性、科学性。

2课程标准

答: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不同学段的不同学科都有其相对应的课程标准。

3研究教学法

答:研究教学法分为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质的研究法。其中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最为常用。个案研究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4德育

答: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5六艺教育

答: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六艺教育是中国第一个培育完人的教育体系,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育并举。六艺教育也是倡导个性发展的教育。

6七艺

答:七艺全称为七种自由艺术,它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学校中的七种必修的课程,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前三科称为“三艺”,后四科称为“四艺”。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后传入罗马并得到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为了保证我国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经过了多次变动,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总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人们不论分担什么社会角色,都要为社会劳动,这既是个人谋生、自立、自强的手段,也是个人为他人、为人民作贡献的形式。只有诚实的、创造性的劳动,个人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其中,智的发展,包括科学文化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驾驭自然、驾驭社会的能力;德的发展,除了伦理学上所说的道德品质外,还包括思想观点、政治态度,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美的发展,包括欣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发展,主要培养受教育者的美的追求。(3)具有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即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一个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2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答: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获取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表现为以下几点:(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学为青少年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课程,编成课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经验,是很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经验,才能认识尚未知晓的知识。(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在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而不注重给学生感性知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活动、独立操作去积累经验、探取知识,未能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很好结合起来。另一种是在实用主义教育观影响下产生的偏向,过于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注重从做中学。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来发现、获得知识;而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教师的系统传授。这二者都违反教学的规律性,人为地割裂了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3简述“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答:1898年6月11日宣布变法至9月21日的“百日维新”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积极推行新政,通过光绪皇帝,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有关教育的改革有以下几点:(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下诏凡是国家的会试、省级的乡试及府县的童生考试,原来的八股文一律改为策论。此外规定,以后一切考试,取士要以讲求实学、实政为主。“士子为学,不可复蹈空言,更不以楷法好坏为标准。”在规定的考试之外,还开设考试经世致用的学问——经济特科(法律、财政、外交、物理学),以选拔新政人才。(2)设立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早在百日维新前就多有议论。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按光绪帝的指令,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共分八章五十二条。该大学宗旨为“欲培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普通学为学生所必修,专门学每人各选一门。(3)改革书院,筹办各级各类学校

提倡西学,筹办各级各类学校在百日维新中十分突出。光绪帝令各地书院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民间祠庙由地方官晓谕,改为学堂。这样各地旧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与西学的学堂,省会的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的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4)派人出国游学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沿袭了洋务派的经验,多次下诏,推动游学。如,令宗人府察看王公贝勒等,如有留心时事、志趣向上者,切实保荐,听候简派出国游历。令各省督抚挑选年幼聪颖学生上报总理衙门,派往日本矿务学堂学习。令各省督抚挑选学生分送日本大学堂和中学堂学习。(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为培养翻译人才,光绪帝下令成立译书局。还特准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百日维新期间,军机处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起草的大学堂章程还专门规定大学堂所读之书必须由上海编译局纂成的功课书,可见书局和教育关系之密切。另外,光绪帝令改《时务报》为官报,并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4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对学习活动的意义。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20世纪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1)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通过努力成功地完成某种任务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措施有:

①获得成功经验;

②获得替代经验;

③言语说服;

④情绪的唤起;

⑤合理的归因。(2)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活动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自我效能感通过确立目标来影响学习动机。如果某人在某一领域有较高的效能感,他将确立较高的目标,而且较少担心失败,最后影响其策略的选择。如果某人自我效应感低,他将不仅不可能确立高目标,而且可能回避困难的任务,“甘拜下风”。

②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有密切关系。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或可以控制的原因,如能力或努力,则自我效能感将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影响归因。若某人对于做某事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他很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若他对于做某事缺乏自我效能感,他很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见,奥苏泊尔和加涅主张在某些条件下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方法不是从动机入手,而是从认知入手,这是正确的。教师首先把课教好,使学生学有所得,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学好某种课业。学生有这样的自信,他才会投入学习的努力。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答: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劳动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否则就会贻害学生、误人子弟。教师劳动的特点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严肃性,必然会对教师的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1)高尚的师德

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高尚的师德包括以下几点:

①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

热爱教育事业,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他们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著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②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

③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2)现代人的素质

教育要促使人的现代化,取决于许多条件,其中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①教师要求学生要有开拓精神,首先自己要有进取意识,而不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教师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性,首先自己要有独立意识,而不是唯书唯上、人云亦云;教师要求学生要有民主观念,首先自己要有民主精神,而不是独断专行、妄自尊大;教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首先自己要有主人翁态度,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教师要求学生要有协作精神,首先自己要有群体意识,而不是文人相轻,相互拆台;教师要求学生要有效率感,首先自己要守时惜时,而不是拖拖拉拉,不求时效。

②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不仅是促使学生个性品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抛弃积淀在自己头脑中的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跟上时代精神的步伐。(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①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②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如能对某一学科的发展有所建树,当然更好。即使不能如此,也应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③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首先是因为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数、理、化之间,文、史、地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联系日趋密切,教师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其次是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④教师还应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学校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该是这些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如果教师在文艺、体育和劳动技术方面有某种特长,就更有条件接近和深入学生,赢得更多的教育机会。(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

教师要想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就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掌握教育科学,不仅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须的。

总之,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此外,教师的素养也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础,还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广大教师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教育的特点和自身的水平,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以便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论述《学记》中的主要教学原则。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学记》在综合各家长期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是《学记》的精华所在。《学记》的主要教学原则如下:(1)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相连、互相促进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要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学记》强调尊师、严师,并不否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为学习好坏与善学不善学关系极大。“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3)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练习(包括各项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课内学习的兴趣,但是课外练习应当适量,并与正课学习能有机配合,学习与休息兼顾,使学生乐学而亲师。这些经验是十分宝贵的。(4)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①豫,就是预防,在不良行为和习惯发生、形成之前,教育措施就走在前头,以便禁于未发,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不良行为和习惯已经发生、形成,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干扰很大,极难矫正。

②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当其可”才能说是时机适当。一方面是学生已有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又要产生了迫切的要求。否则,时过境迁,就会造成“勤苦而难成”,师生都空费力气而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成效。

③孙,就是顺序,也就是通常说的循序渐进。知识有内在的系统,掌握知识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教学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不能“陵节”“躐等”,颠倒和跳过,又不能“杂施”,搞得杂乱无章或节外生枝。否则就会造成“坏乱而不惰”,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厌恶学业,忌恨老师,白受困苦得不到收益,“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即使勉强毕业,也会很快遗忘。

④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学记》把乐群、亲师、取友作为重要的教育要求,也把“相观而善”作为一项教育原则,认为师生朋友之间相互启发,可以补偏救蔽,扬长避短,开阔眼界,增广见闻。(5)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的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6)长善救失《学记》将孔子“改过善迁”的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教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3结构主义教育代表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答:结构主义,又称为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的一种新近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进一步揭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突出了意义建构和社会文化互动在学习中的作用。(1)结构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①结构主义的奠基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的结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皮亚杰明确指出,认识既不发端于客体,也不发端于主体,而是发端于联系主体、客体相互作用的动作(活动)过程之中。

②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对当代建构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杜威的经验性理论强调,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观念。

③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论也对结构主义产生了影响。维果斯基强调,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观察体现在教师活动中的社会经验,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某种活动,逐步地把体现在教师身上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可以独立地从事这种活动,将潜在的发展变成现实的发展、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2)结构主义教育的主要思想

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①知识观

结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否认,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人们并不是拿来便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结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人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井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②学生观

结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意义的积极建构者。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③学习观:结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和社会互动性

a.主动建构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过去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最近的理解的。结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要求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学习过程的核心认知活动是高水平思维。高水平思维是需要学习者做出较高认知努力的思维活动,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分析、综合、评价以及灵活应用,解决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灵活,方案多元,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

b.活动情境性。从学习的情境性来说,结构主义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因此,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某种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形成相应的知识。

c.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个过程常常需要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即由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了互相影响、促进了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学习共同体所形成的学习文化是最具有实质意义的要素。它具有若干关键特征。总之,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于知识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作用有:智慧的分布和共享;认知整合和思想改进;思维外显化和精致化。

4评述行为主义心理学。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则为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行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①关于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只研究意识,还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