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物寄生虫病防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02:14:55

点击下载

作者:路燕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物寄生虫病防治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动物寄生虫病防治试读:

前言

动物寄生虫病防治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对于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治方法不断出现,为了实现畜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的发展,实现动物寄生虫病防治技术与国际标准接轨,适应全国高职高专教学的需要,我们编写了《动物寄生虫病防治》这本教材。

本教材的编写坚持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适应生产一线需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力求反映当前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选编的疾病种类主要依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而选取。在内容编排上,依据寄生虫的分类,兼顾动物种类,同时把重要和常见的寄生虫病放在前面,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较强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学生容易掌握。在文字叙述上力求新颖、准确、实用和图文并茂。本教材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贴近生产、便于操作。

全书分理论和实训指导两部分内容。理论部分分为八章,论述了动物寄生虫学和动物寄生虫病学基础知识、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棘头虫病、蜱螨与昆虫病和原虫病的病原体、生活史、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实训指导部分主要侧重于目前养殖业生产中常见、多发的动物寄生虫病,尽量选用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治的新方法,配合理论课教学进行,使学生掌握预防、控制和消灭动物寄生虫病的方法和技能。此外每章后附有复习思考题,既便于教学,又便于学生学习巩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的编写人员分工如下(按章节顺序排列):路燕编写内容简介、前言、绪论、实训指导,并负责全书的统稿;曲哲会编写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葛红霞编写第二章、第八章;王艳丰编写第三章;郝菊秋编写第四章;梁楠编写第五章。本教材由葛宝伟审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院校的大力支持,同时参考了同行专家的一些文献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缺点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1年10月▶▶第一部分理论部分绪论

动物寄生虫病防治这门课程是研究寄生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寄生虫及其引起疾病的科学。本门课程包括动物寄生虫学和动物寄生虫病学两部分内容,前者研究寄生虫的种类、形态构造、生理、生活史、地理分布及其在动物分类学上的位置;后者研究寄生虫对动物机体的致病作用、疾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免疫、诊断、治疗和防治措施。对于兽医专业来说,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后者为前者的继续。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动物寄生虫病学也包括动物寄生虫学。

动物寄生虫病对养殖业危害性较大,它不仅可以造成患病动物大批发病甚至死亡,而且还引起动物群体的生产性能下降、治疗或扑灭费用增加以及动物产品质量下降,对动物群体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信誉也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有些寄生虫病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因此掌握动物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对控制动物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寄生的概念及寄生生活的起源(一)寄生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是较为常见的。这种现象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将其称为共生生活。根据共生双方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

1.互利共生

共生生活中的双方互相依赖,彼此受益而互不损害,这种生活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如反刍动物与其瘤胃中的纤毛虫,前者为后者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以及植物纤维来源,纤毛虫以植物纤维为食,供给自己营养,同时,纤毛虫对植物纤维的分解,又有利于反刍动物的消化。

2.偏利共生

共生生活双方中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偏利共生,又称共栖。如大海中的鲨鱼和吸附于体表的 鱼,后者以鲨鱼的废弃食物为食,而对鲨鱼并不造成危害。

3.寄生生活

如果共生生活双方中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害,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寄生生活(寄生)。在寄生生活关系中,包括寄生物和宿主两个方面。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动物性寄生物)称为寄生虫,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如猪蛔虫生活在猪的小肠内,以小肠内容物为营养,危害猪的健康,猪蛔虫就是寄生虫,猪则是其宿主。(二)寄生生活的起源

寄生生活是由自立生活和共生生活演变而来。远古时代营自立生活的生物,在生物界的生存竞争中,与另一种生物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演变为共生生活。后来这种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共生的一方(寄生虫)不但依附于另一方(宿主)供给食物,而且对其产生伤害,逐渐演变为寄生生活。从类圆线虫可看出这种演变过程,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中,它以自立生活方式生存,进入宿主体内又可营寄生生活。但是,不是所有营自立生活和共生生活的生物都可变成寄生虫,因为这需要特定的自然条件变化和漫长的形态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演变过程以及寄生虫与宿主双方相互斗争过程中建立起对对方的适应性。二、动物寄生虫病的危害(一)动物寄生虫病对畜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1.引起动物大批死亡

在动物寄生虫病中,有些可以在某些地区广泛流行,引起动物急性发病和死亡,如牛、骆驼伊氏锥虫病,牛、马梨形虫病,牛、羊泰勒虫病,鸡、兔球虫病,猪弓形虫病,禽住白细胞虫病等;有些虽然呈慢性型经过,但在感染强度较大时也可以引起动物大批发病和死亡,如牛、羊片形吸虫病,猪姜片吸虫病,牛、羊阔盘吸虫病和东毕吸虫病,禽棘口吸虫病和绦虫病,猪、鸡蛔虫病,牛、羊、猪肺线虫病,牛、羊消化道线虫病,猪、牛、羊、兔螨病等。

2.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

动物寄生虫病虽然多呈慢性经过,甚至不表现临诊症状,但可以明显地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如猪感染蛔虫和棘头虫后,可使增重减少30%,牛患片形吸虫病时,可使产乳量下降25%~40%,肉牛增重减少12%;牛皮蝇蛆病可使产乳量下降10%~25%,皮革损失10%~15%;羊混合感染多种蠕虫可使产毛量下降20%~40%,增重减少10%~25%;螨病可使羊毛损失50%~100%;鸡感染蛔虫后,可使产蛋率下降5%~20%。

3.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

幼龄动物易感性较高,容易遭受寄生虫侵害,使其生长发育受阻。种用动物感染寄生虫后,由于营养不良,常使雌性动物发情异常,影响配种率和受胎率;妊娠动物易流产和早产,其后代生命力弱或成活率下降;母乳分泌不足;雄性动物配种能力降低。有些寄生虫还侵害动物生殖系统,直接降低繁殖能力,如牛胎毛滴虫病等。

4.动物产品的废弃

按照兽医卫生检验的有关条例,有些寄生虫病的肉品及脏器不能利用,甚至完全废弃,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动物饲养期间因浪费人力、物力、饲料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如猪囊尾蚴病、牛囊尾蚴病、猪旋毛虫病、棘球蚴病、细颈囊尾蚴病和住肉孢子虫病等。(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在世界上存在的百余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我国存在91种(邓定华等, 1987)。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公布的重要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69种,其中最重要的有23种,我国分别存在59种和21种。在这21种中,弓形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姜片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日本分体吸虫病、棘球蚴病、猪囊尾蚴病、牛囊尾蚴病、旋毛虫病等在我国分布较广,流行亦较严重。日本分体吸虫病流行于70余个国家和地区,大约有2亿血吸虫病人,5亿~6亿人受到威胁。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六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五类都是寄生虫病,即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和锥虫病。与艾滋病有关的弓形虫病、隐孢子虫病等原虫病,在一些国家开始出现流行现象。

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性病原体,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体内,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据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我国新的“富贵病”,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趋势。多数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难度大,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三、我国动物寄生虫病防治的发展概况

我国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有着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已有了蛔虫病的症状记载。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记载过治疗马、牛、羊疥癣的方法,并已经认识到该病的传染性。唐代李石著《司牧安骥集》中有医治马混睛虫的歌,提出了用手术取出虫体的疗法。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在寄生虫病的研究与防治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寄生虫学工作者在寄生虫区系分类基本明确的基础上,对若干种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的生活史和流行病学进行了大量研究,阐明了某些寄生虫的生活史,提供了寄生虫的地理分布、季节动态、传播方式、媒介与中间宿主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感染途径等,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广泛或严重流行的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梨形虫病、伊氏锥虫病、血吸虫病、猪囊尾蚴病和旋毛虫病等都已研制建立了免疫学诊断方法。研制和生产出许多种新型、低毒、高效的抗原虫药、抗绦虫药、抗线虫药和杀螨药。牛环形泰勒原虫裂殖体胶冻细胞苗已在流行地区广泛应用。近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进入我国寄生虫研究领域,核酸探针技术、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已被应用于锥虫病、利什曼原虫病和旋毛虫病等病原的鉴定、实验研究和疫苗研制。利用捕食性真菌、细菌等对寄生虫的生物控制研究在我国也已起步。

但是,我国对动物寄生虫病的研究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距离,有些危害严重的动物寄生虫病、特别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尚未消灭和彻底控制。因此,必须加速人才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并使一些先进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实际,为保证现代化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第一章 动物寄生虫学基础知识【知识目标】

掌握寄生虫和宿主的概念、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明确寄生虫和宿主的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条件;了解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寄生虫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能认识或识别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以及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为寄生虫病防治奠定基础。第一节 寄生虫与宿主

一、寄生虫的概念与类型(一)寄生虫的概念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二)寄生虫的类型

1.内寄生虫与外寄生虫(按照寄生虫的寄生部位分)

内寄生虫是指寄生在宿主体内的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线虫等;外寄生虫是指寄生在宿主体表或与体表直接相通的腔、窦内的寄生虫,如蜱、螨、羊鼻蝇蛆等。

2.暂时性寄生虫与固定性寄生虫(按照寄生虫的寄生时间长短分)

暂时性寄生虫是指只在采食时才与宿主接触的寄生虫,如蚊子等;固定性寄生虫是指必须在宿主体内或体表经过一定发育期的寄生虫。它又可分为永久性寄生虫和周期性寄生虫,前者指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度过一生的寄生虫,如旋毛虫、螨等;后者指一生中只有一个或几个发育阶段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完成的寄生虫,如蛔虫、马胃蝇等。

3.单宿主寄生虫与多宿主寄生虫(按照寄生虫的发育过程分)

单宿主寄生虫是指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也称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球虫等;多宿主寄生虫是指发育过程中需要更换2个或2个以上宿主的寄生虫(也称生物源性寄生虫),如吸虫、绦虫等。

4.专一宿主寄生虫与非专一宿主寄生虫(按照寄生虫寄生的宿主范围分)

专一宿主寄生虫是指寄生虫只寄生于一种特定的宿主,对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如鸡球虫只感染鸡;非专一宿主寄生虫是指寄生虫能寄生于多种宿主,如肝片形吸虫除可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等多种反刍动物外,还可寄生于猪、兔、马、犬、猫等多种动物。

5.专性寄生虫与兼性寄生虫(按照寄生虫对宿主的依赖性分)

专性寄生虫是指寄生虫在生活史中必须有寄生生活阶段,否则,生活史就不能完成,如吸虫、绦虫等;兼性寄生虫是指既可营自由生活,又可营寄生生活的寄生虫,如类圆线虫(成虫)既可寄生于宿主体内,也可以在外界营自由生活。

二、宿主的概念与类型(一)宿主的概念

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二)宿主的类型

1.终末宿主

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如人是猪带绦虫的终末宿主。

2.中间宿主

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称为中间宿主。如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

3.补充宿主(第二中间宿主)

某些寄生虫在其幼虫发育阶段需要两个中间宿主,其中第2个中间宿主称为补充宿主。如华支睾吸虫的补充宿主是淡水鱼和虾。

4.贮藏宿主

某些寄生虫的虫卵或幼虫可进入某种动物体内,在其体内保存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该动物被称为贮藏宿主,又称转续宿主或转运宿主。如蚯蚓是猪蛔虫的贮藏宿主。

5.保虫宿主

某些经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他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无明显危害,通常把这种不经常被寄生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如肝片吸虫可寄生于牛、羊等多种动物及野生动物,那么野生动物就是牛、羊肝片吸虫的保虫宿主。

6.带虫宿主

当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一定数量的虫体,这种宿主称为带虫宿主。该宿主在临诊上不表现症状,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7.超寄生宿主

某些寄生虫可成为其他寄生虫的宿主,称为超寄生宿主。如蚊子是疟原虫的超寄生宿主。

8.传播媒介

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之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如蜱在牛之间传播梨形虫等。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一)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寄生虫侵入宿主在其体内移行、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对宿主机体产生多种有害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夺取营养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均来源于宿主机体,其夺取的营养物质除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外,还有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寄生的虫体数量越多,所需营养也越多。由于寄生虫对宿主营养的这种掠夺,使宿主长期处于贫血、消瘦和营养不良状态。

2.机械性损伤(1)固着 寄生虫利用吸盘、顶突、小钩、叶冠、齿、口囊等固着器官,固着于寄生部位,对宿主造成局部损伤,甚至引起出血和炎症等。(2)移行 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后,经过一定途径的移行才能到达寄生部位。寄生虫在移行过程中破坏了所经过器官或组织的完整性,对其造成损伤。如猪蛔虫的幼虫需经肺脏移行,造成蛔虫性肺炎。(3)压迫 某些寄生虫体积较大,压迫宿主器官,造成组织萎缩和功能障碍。如寄生于肝脏、肺脏的棘球蚴直径可达5~10cm,引起肝脏、肺脏发生压迫性萎缩,导致功能障碍;还有些寄生虫虽然体积不大,但由于寄生在宿主的重要器官,也可因压迫引起严重疾病。如寄生于绵羊脑组织内的多头蚴因压迫脑组织引起神经症状。(4)阻塞 寄生于消化道、呼吸道等腔道内的寄生虫,常因大量寄生造成这些器官阻塞,发生严重疾病。如猪蛔虫引起的肠阻塞和胆道阻塞等。(5)破坏 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在繁殖过程中大量破坏宿主机体的组织细胞而引起疾病。如梨形虫破坏红细胞造成动物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等。

3.毒素作用和免疫损伤

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或免疫病理反应,导致宿主组织和机能的损伤。如蜱可以产生防止宿主血液凝固的抗凝血物质;此外,寄生虫的代谢产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又都具有抗原性,可使宿主致敏而引起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等免疫病理反应。如血吸虫虫卵分泌的可溶性抗原与宿主抗体结合,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虫卵肉芽肿。

4.继发感染(1)接种病原微生物 当某些昆虫叮咬动物时,将病原微生物注入其体内,如某些蚊虫传播日本乙型脑炎;蜱传播脑炎、布鲁菌病和炭疽等。(2)携带病原 当某些蠕虫在感染宿主时,将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寄生虫携带到宿主体内。如猪毛尾线虫携带副伤寒杆菌,鸡异刺线虫携带火鸡组织滴虫等,移行期猪蛔虫幼虫为猪肺炎霉形体进入猪的肺脏创造了条件而发生气喘病。(3)激活病原微生物 某些寄生虫的侵入可以激活宿主体内处于潜伏状态的病原微生物和条件性致病菌。如仔猪感染食道口线虫后,可激活副伤寒杆菌,引起急性副伤寒。(4)协同作用 宿主混合感染多种寄生虫其致病作用增强。如犊牛单纯感染50万条奥斯特线虫或毛圆线虫的感染期幼虫引起发病,而混合感染12.5万条两种线虫就可以发病;动物感染寄生虫后可使其机体抵抗力降低,促进传染病的发生。(二)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免疫反应是宿主对寄生虫作用的主要表现。寄生虫侵入宿主机体后,可激发宿主对其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影响寄生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就是阻止虫体的侵入以及消灭、抑制、排除侵入的虫体。宿主在全价营养和良好的饲养条件下,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或抑制虫体的生长发育,或降低其繁殖力,或缩短其生活周期,或能阻止虫体附着并促其排出体外,或以炎症反应包围虫体,或能沉淀及中和寄生虫的产物等。(三)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果

寄生虫对宿主产生损害作用,同时宿主对寄生虫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力并设法将其清除。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一般贯穿于从寄生虫侵入宿主、移行、寄生到排出的全部过程中,其结果一般可归纳为下面三类。

1.完全清除

宿主清除了体内的寄生虫,临诊症状消失,而且对再感染具有一定时间的抵抗力。

2.带虫免疫

宿主自身或经过治疗清除了体内大部分寄生虫,感染处于低水平状态,但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宿主与寄生虫之间能维持相当长时间的寄生关系,而宿主则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在寄生虫的感染中极为普遍。

3.机体发病

宿主不能阻止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当寄生虫数量或致病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宿主即可表现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发病。

总之,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异常复杂,任何一个因素既不能孤立看待,也不能过分强调。了解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寄生虫病防治的依据。第二节 寄生虫生活史

一、寄生虫生活史的概念及类型

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称为寄生虫的生活史或发育史。寄生虫种类繁多,生活史形式多样,根据寄生虫在其生活史中有无中间宿主,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1.直接发育型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动物或人。直接发育型寄生虫称为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牛羊消化道线虫等。

2.间接发育型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再感染动物或人。间接发育型寄生虫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如片形吸虫、猪带绦虫等。

二、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条件

寄生虫完成生活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适宜的宿主

适宜的宿主甚至是特异性的宿主是寄生虫建立生活史的前提。

2.具有感染性阶段

虫体必须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或称侵袭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

3.适宜的感染途径

寄生虫有其特定的感染途径和寄生部位,侵入宿主体内后要经过一定的移行路径到达其寄生部位生长、发育和繁殖,在此过程中,寄生虫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

三、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

由自由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从虫体结构、发育、营养、繁殖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以适应其寄生生活。根据寄生虫种类的不同,其适应的程度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在形态构造上的适应

1.形态上的变化

如跳蚤具有两侧扁平的身体和发达善于跳跃的腿,这种身体形态使其适合于在宿主体表毛发间活动;蚊子有适于吸血的刺吸式口器;线虫、绦虫的线状或带状体形,使其适于肠道的寄生环境。

2.附着器官的产生

寄生虫为了更好地寄生于宿主的体内或体表,逐渐进化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附着器官。如绦虫的吸盘、小钩;线虫的唇、牙齿等。(二)在生理机能上的适应

1.营养关系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消化器官的简单化,甚至完全消失。如绦虫无消化器官,仅靠体表直接从宿主体吸取营养。

2.生殖能力的加强

大多数寄生虫都具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强大的繁殖能力。如绦虫每一节片内都具有独立的两性生殖器官;人蛔虫体长30~35cm,每天产卵20万个以上,一条雌虫体内含有大约2700万个虫卵。

3.对体内和体外环境抵抗力的增强

蠕虫体表一般都有一层较厚的角质膜,具有抵抗宿主消化的能力;线虫的感染性幼虫具有一层外鞘膜,绝大多数蠕虫的虫卵和原虫的卵囊都有特质的壁,能抵抗不良的外界环境。

4.生理行为有助于寄生虫的传播

矛形双腔吸虫的囊蚴寄居在蚂蚁的脑部,能使蚂蚁向草叶的顶端运动,被草食动物食入的可能性更大。

5.寄生虫代谢机能的适应

寄生虫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来源于分解食物或分解宿主组织,也可直接摄取宿主中游离的氨基酸。大多数寄生虫的能量来源从糖酵解中获取,如血液和组织中的寄生虫。部分能量则从固定二氧化碳中获得,如肠道寄生虫所处环境条件特征是二氧化碳张力高。

四、宿主对寄生生活产生的影响

1.遗传因素的影响

某些动物对某些寄生虫种类先天不具感受性。如马不感染牛皮蝇,牛不感染马媾疫锥虫。

2.年龄因素的影响

不同年龄对寄生虫的易感性不同。一般来说,幼龄动物对寄生虫易感性较高,感染后症状明显,而成年动物则表现轻微或无症状。

3.机体组织屏障的影响

宿主机体的皮肤、黏膜、血脑屏障以及胎盘等可有效地阻止一些寄生虫的侵入。

4.宿主体质及饲养管理情况的影响

体质及营养条件好的动物对寄生虫有一定的抵抗力。如当猪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时,仔猪易感染猪蛔虫。

5.宿主免疫作用的影响

一是寄生虫侵入、移行、寄生部位发生局部组织抗损伤作用,表现为组织增生或钙化;二是寄生虫可刺激宿主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发生全身性免疫反应,抑制虫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三节 寄生虫的分类和命名

一、寄生虫的分类

在同一群体内,其基本特征,特别是形态特征相似,这是目前寄生虫分类的重要依据。进化则是寄生虫的分类基础。所有的动物均属动物界,根据各种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分别组成不同的分类阶元。寄生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特征和遗传学特性的生物类群。近源的种归结到一起称为属;近源的属归结到一起称为科;以此类推,有目、纲、门、界。在各阶元之间还有“中间”阶元,如亚门、亚纲、亚目、超科、亚科、亚属、亚种或变种等。

与兽医有关的寄生虫主要隶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绦虫纲;线形动物门线虫纲;棘头动物门棘头虫纲;节肢动物门蛛形纲、昆虫纲;环节动物门蛭纲;还有原生动物亚界原生动物门等(图1-1)。图1-1 与兽医有关的寄生虫分类轮廓

为了表述方便,习惯上将吸虫纲、绦虫纲、线虫纲的寄生虫统称为蠕虫;蛛形纲的寄生虫主要为蜱和螨;昆虫纲的寄生虫通常称为昆虫;原生动物门的寄生虫称为原虫。由其所致的寄生虫病则分别称为蠕虫病、蜱螨与昆虫病和原虫病。

二、寄生虫的命名

为了准确地区分和识别各种寄生虫,必须给寄生虫定一个专门的名称。国际公认的生物命名规则是林奈创造的双名制法。用这种方法给寄生虫规定的名称称为寄生虫学名,即科学名。学名是由两个不同的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单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第一个单词是寄生虫的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单词是寄生虫的种名,字母全部小写。例如,日本分体吸虫的学名是“Schisto-somajaponicum”,其中“Schistosoma”表示分体属,而“japonicum”表示日本种。必要时还可把命名人和命名年代写在学名之后。如“Schistosomajaponi-cum,Katsurada,1904”表示命名人是“Katsurada”,是1904年命名的。命名人的名字和年代可以略去不写。

寄生虫病的命名,原则上是以引起疾病的寄生虫的属名定为病名,如姜片属的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称为姜片吸虫病。若某属寄生虫只引起一种动物发病时,通常在病名前冠以动物种名,如鸭鸟龙线虫病。但在习惯上也有不遵照这一原则的情况,如牛、羊消化道线虫病是若干个属的线虫所引起的疾病的统称。【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寄生虫 宿主 终末宿主 中间宿主 补充宿主 贮藏宿主 保虫宿主 带虫宿主 生活史

二、选择题

1.寄生虫是指( )。

A.营寄生生活的生物

B.生活在高等动物体内的低等生物

C.动物性寄生物

D.除植物以外的寄生物

2.下列对寄生虫的描述,哪项不恰当。( )

A.一生离不开宿主

B.可自宿主体表获得营养

C.可自宿主体内获得营养

D.可对宿主造成损害

3.宿主是指( )。

A.互利共生生物的任何一方

B.偏利共生生物中的受益一方

C.营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D.营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4.不属于寄生虫致病作用的是( )。

A.夺取宿主营养

B.机械性损伤

C.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

D.败血症

5.寄生虫的学名为( )。

A.英文命名

B.瑞典文命名

C.由属名加种名

D.由种名加属名

三、判断题

1.中间宿主是指寄生虫成虫期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

2.寄生虫由自由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其虫体结构、发育、营养、繁殖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以适应其寄生生活。( )

3.带虫免疫是寄生虫感染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

四、简答题

1.寄生虫有哪些类型?

2.宿主有哪些类型?

3.寄生虫对宿主产生哪些有害作用?

4.寄生虫完成生活史应具备哪些条件?

5.寄生虫生活史的类型?

6.寄生虫的命名规则?第二章 动物寄生虫病学基础知识【知识目标】

掌握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了解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特点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动物寄生虫病学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初步制定动物寄生虫病防治计划。第一节 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一、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的概念

研究寄生虫病流行的科学称为寄生虫病流行病学或寄生虫病流行学,它是研究动物群体某种寄生虫病的发生原因和条件、传播途径、流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以及据此采取预防、控制及扑灭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当然也包括某些个体的研究,因为个体的疾病,有可能在条件具备时发展为群体。从概念上看,流行病学的内容涉及面极广,概括地说,它包括了寄生虫与宿主和足以影响其相互关系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总和。

二、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某种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一)感染来源

感染来源(感染源)一般是指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补充宿主、贮藏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及生物传播媒介等。虫卵、幼虫、虫体等病原体通过这些宿主的粪便、尿液、痰液、血液以及其他分泌物、排泄物不断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然后发育到感染性阶段,经一定的方式或途径感染易感宿主。如感染蛔虫的猪,每天都可以从粪便中排出蛔虫卵,这种卵发育到感染性阶段,被其他健康猪吃入,就能造成感染;牛环形泰勒虫病患牛血液中的虫体可通过硬蜱的吸血,传播给其他健康牛。

作为感染来源,其体内的寄生虫在生活史的某一发育阶段可以主动或被动、直接或间接进入另一宿主体内继续发育。如带有囊尾蚴的猪,其体内的囊尾蚴可以通过屠宰后的猪肉,在不洁的卫生条件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情况下感染人。

有些病原体不能排出宿主体外,但也会以一定的形式作为感染来源,如旋毛虫幼虫以包囊的形式存在于宿主肌肉内。(二)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是指病原体感染给易感动物的方式,可以是单一途径,也可以是多种途径。寄生虫的感染途径随其种类的不同而异,主要有以下几种。(1)经口感染 寄生虫随着动物的采食、饮水,经口腔进入宿主体内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最为多见。(2)经皮肤感染 寄生虫从宿主皮肤钻入其体内,如分体吸虫、仰口线虫、钩虫、牛皮蝇幼虫等。(3)经生物媒介感染 寄生虫通过节肢动物的叮咬、吸血而传播给易感动物。主要是一些血液原虫和丝虫。(4)接触感染 寄生虫通过宿主之间互相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用具、人员和其他动物等的传递而间接接触传播,如蜱、螨和虱等。(5)经胎盘感染 寄生虫通过胎盘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使其感染,如弓形虫等。(6)交配感染 动物直接交配或经被病原体污染的人工授精器械而感染,如牛胎毛滴虫、马媾疫等。(7)自身感染 某些寄生虫产生的虫卵或幼虫不需要排出宿主体外,而在原宿主体内使其再次遭受感染,如猪带绦虫患者感染囊尾蚴病。(三)易感宿主

易感宿主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动物。寄生虫一般只能在一种或若干种动物体内生存、发育和繁殖,并不能在所有种动物体内生活,对宿主具有选择性。宿主的易感性高低与动物种类、品种、年龄、性别、饲养方式、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营养状况。

三、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的基本内容

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生物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一)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寄生虫和宿主两个方面。(1)寄生虫的成熟时间 指寄生虫的虫卵或幼虫感染宿主到它们成熟排卵所需要的时间。这对于有季节性的蠕虫病尤为重要。排卵时间可以经过诊断方法测知,据此可以推断最初的感染时间及其移行过程的时间,对确定驱虫时间及制定防治措施意义重大。(2)寄生虫成虫的寿命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寿命可决定该寄生虫向外界散布病原体的时间,长寿的寄生虫会长期地向外界散布该种病原体,如牛带绦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5年以上;绵羊莫尼茨绦虫的寿命只有2~6个月(一般为3个月),而绵羊感染又有季节性(夏季),因此,绵羊患病就可能出现间断期。寄生虫的这些生物学特性常常构成该种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特征。(3)寄生虫在外界的生存 主要包括寄生虫以哪个发育阶段及何种形式排出宿主体外;它们在外界环境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及耐受性;在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下发育到感染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在自然界的存活、发育和保持感染能力的期限等内容。这些资料对防治寄生虫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4)中间宿主与传播媒介 许多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中间宿主和生物传播媒介,因此要了解中间宿主的分布、密度、习性、栖息地、出没时间和越冬地点以及有无天敌等,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对于寄生虫病的流行有很大的作用。此外还要了解寄生虫幼虫进入中间宿主体内的可能性,在其体内的生长发育以及进入补充宿主或贮藏宿主的时间和机遇等。(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和生物种群等方面。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势必影响植被和动物区系的分布及其抵抗力,也意味着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的不同,随之将影响到寄生虫的分布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常有明显的区域性,绝大多数寄生虫病呈地方流行性,少数呈散发性,极少数呈流行性。寄生虫的地理分布也称为寄生虫区系。影响寄生虫区系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动物种群的分布 动物种群包括寄生虫的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补充宿主、贮藏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和生物媒介。动物种群的分布,决定了与其相关的寄生虫的分布。(2)自然条件 气候、地理、生态环境等不同,对寄生虫存在的影响亦不同。寄生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的差异,决定了不同自然条件的地理区域所特有的寄生虫区系。(3)寄生虫的发育类型 一般规律是,直接型生活史的土源性寄生虫地理分布较广,而间接型生活史的生物源性寄生虫的地理分布受到严格限制。

2.季节性

多数寄生虫在外界环境中完成一定的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条件,诸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这些均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而使寄生虫在宿主体外的发育具有季节性,因此,动物感染和发病的时间亦随之出现季节性,亦称为季节动态。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和以节肢动物作为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其流行季节与有关中间宿主和节肢动物的消长相一致。因此,由生物源性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更具明显的季节性。

3.慢性和隐性

寄生虫病多呈慢性和隐性经过,不表现临诊症状或症状轻微,只是引起动物生产能力下降。其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染强度,即整个宿主种群感染寄生虫的平均数量。当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只有原虫和少数其他寄生虫(如螨)可通过繁殖增加数量,而多数寄生虫不再增加数量,只是继续完成其个体发育。因此,许多宿主出现带虫现象。

4.多寄生性

动物体内同时寄生两种以上寄生虫的多寄生现象较为常见,在通常情况下,两种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同时寄生时,一种寄生虫可以降低宿主对另一种寄生虫的免疫力,即出现免疫抑制,从而导致这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生存期延长、生殖能力增强等现象。

5.自然疫源性

有些寄生虫病即使没有人类或易感动物的参与,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动物造成流行,并且长期在自然界往复循环,这些寄生虫病称为疫源性寄生虫病。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在自然疫源地中,保虫宿主在流行病学上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经常被忽视而又难以施治的野生动物种群。(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动物饲养管理条件以及防疫保健措施等。这些均对寄生虫病的流行产生很大影响。第二节 动物寄生虫病的免疫

一、寄生虫免疫的类型及特点(一)免疫反应的概念

机体排除病原体和非病原体异体物质或已改变性质的自身组织,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平衡过程,称为免疫反应(免疫应答)。(二)免疫的类型

1.先天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动物先天所建立的天然防御能力,它受遗传因素控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对寄生虫的感染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作用,但没有特异性,一般也不强烈,故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包括自然抵抗力和恢复力。(1)自然抵抗力 也称自然抗性。指宿主在寄生虫感染之前就已存在,由宿主的种属所固有的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所决定的,而且被感染后也不提高的抵抗力。这种自然抗性又分为绝对抗性和相对抗性,绝对抗性是指宿主对某种寄生虫的侵袭完全不易感;相对抗性是指宿主能降低某种寄生虫生存的适应性。自然抗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宿主的皮肤、黏膜上皮的阻隔等物理屏障作用;

②溶菌酶、干扰素等化学作用;

③pH、温度等理化环境;

④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炎性反应等生物学条件。(2)恢复力 指被寄生虫感染的个体对损伤恢复和补偿的能力。不同个体的恢复力是有差异的。例如,血红蛋白A型的绵羊在同样感染捻转血矛线虫的条件下比血红蛋白B型的绵羊较少发生贫血。这种特性是遗传所产生的,与免疫反应无关。

2.获得性免疫

寄生虫侵入宿主后,抗原物质刺激宿主免疫系统而出现的免疫,称为获得性免疫。这种免疫具有特异性,往往只对激发动物产生免疫的同种寄生虫起作用,故又称为特异性免疫。其宿主对寄生虫产生的抵抗力称为获得性抵抗力,与自然抗性不同的是由抗体或细胞介导所产生。获得性免疫大致可分为消除性免疫和非消除性免疫。(1)消除性免疫 指宿主能完全消除体内的寄生虫,并对再感染具有特异性抵抗力。这种免疫状态较为少见。(2)非消除性免疫 指当寄生虫感染后,虽然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但对体内原有的寄生虫则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较低的感染状态,使宿主免疫力维持在一定水平,如果残留的寄生虫被清除,宿主的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状态为带虫免疫,如患双芽巴贝斯虫病的牛痊愈后,就会出现带虫免疫现象。(三)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寄生虫免疫具有与微生物免疫所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免疫复杂性 这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寄生虫是多细胞动物,因而组织结构复杂;虫种产生过程中存在遗传差异,有些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变异;寄生虫生活史十分复杂,不同发育阶段而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这些因素均决定了寄生虫抗原的复杂性,因而其免疫反应也十分复杂。(2)不完全免疫 宿主尽管对寄生虫能起一些免疫作用,但不能将虫体完全清除,以致寄生虫可以在宿主体内进行生存和繁殖。(3)带虫免疫 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保持一定数量时,宿主对同种寄生虫的再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一旦宿主体内虫体完全消失,这种免疫力也随之结束。这是寄生虫感染中常见的一种免疫状态。

二、寄生虫的免疫逃避

寄生虫能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内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其主要原因如下。(一)部位阻隔

某些组织和器官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免疫系统相对隔离而不产生免疫反应,称为免疫局限位点。寄生在此局限位点的寄生虫一般不受免疫作用,如胎儿、眼组织、小脑组织、睾丸、胸腺等,例如寄生于胎儿的弓形虫;寄生于小鼠脑部的弓首蛔虫的幼虫;寄生于人眼中的丝虫等。对于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虫,由于宿主的免疫系统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胞内的寄生虫,如果抗原不被呈递到感染细胞的表面,则宿主的免疫系统就不能识别被感染细胞,其细胞内的寄生虫就能逃避免疫反应。如巴贝斯虫、利什曼原虫等。另外,被宿主形成的包囊所包围的寄生虫,由于有厚的囊壁包裹,免疫系统不能作用于包囊内而不受免疫的影响。如囊尾蚴、棘球蚴、旋毛虫等。(二)表面抗原的改变(1)抗原变异 寄生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抗原,即使在同一发育阶段,有些虫种抗原也产生变异,而不受已存在的抗体的作用。如锥虫。(2)分子模拟与抗原伪装 有些寄生虫体表能表达与宿主组织抗原相似的成分,称为分子模拟;有些寄生虫体表能结合宿主的抗原分子,或用宿主抗原包裹,称为抗原伪装。如分体吸虫可吸收许多宿主抗原,妨碍了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同时宿主免疫系统不能把虫体作为侵入者识别出来。曼氏血吸虫肺期童虫表面被宿主血型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包裹,这类抗原并不是寄生虫所合成,因而宿主抗体不能与其结合,使虫体产生免疫逃避。(3)表膜脱落与更新 蠕虫体表膜不断脱落与更新,使与表膜结合的抗体随之脱落,因此,出现寄生虫免疫逃避。(三)破坏免疫

寄生虫破坏宿主免疫主要表现为:能与抗原反应的B细胞不能分泌抗体,从而抑制了宿主的免疫应答,甚至出现继发性免疫缺陷;宿主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Ts)激活,可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使宿主产生免疫抑制;有些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某种成分具有直接的淋巴细胞毒性作用,或可以抑制淋巴细胞激活等;有些寄生虫抗原诱导的抗体结合在虫体表面,不仅对宿主没有保护作用,反而可阻断保护性抗体与之结合,这类抗体称为封闭抗体,其结果是宿主虽有高滴度抗体,但对再感染却无抵抗力;寄生虫的可溶性抗原可使其逃避宿主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有利于虫体增加数量。(四)代谢抑制

有些寄生虫在其生活史的某些阶段能保持静息状态,此时寄生虫代谢水平降低,刺激宿主的抗原也因此而减少,从而降低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进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对寄生虫的作用。但处于代谢抑制的寄生虫在条件适宜时会大量繁殖,重新感染宿主。

三、免疫的实际应用

由于寄生虫在组织结构和生活史上比其他病原体复杂等因素,致使获得足够量的特异性抗原还有困难,而其功能性抗原的鉴别和批量生产更为不易。因此,寄生虫免疫预防和诊断等实际应用受到限制,但近些年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目前,对寄生虫感染免疫预防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工感染

人工感染少量寄生虫,在感染的危险期给予亚治疗量的抗寄生虫药,使寄生虫不足以引起疾病,但能刺激机体产生对再感染的抵抗力。其不足是宿主处于带虫免疫状态,仍可作为感染来源存在。

2.提取物免疫

给宿主接种已死亡、整体或颗粒性寄生虫或其粗提物,诱导宿主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其保护性极其微小,并可迅速消失。相比之下,从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宿主体液或寄生虫培养液中提取抗原,在给予宿主后所产生的保护力大大提高。如从感染巴贝斯虫动物血浆中分离可溶性抗原,从牛带绦虫离体培养液中提取抗原等。其不足是提纯抗原不易批量生产,更不易标准化,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功能抗原的鉴定和生产提供了前景。

3.虫苗免疫(1)基因工程虫苗免疫 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虫体的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导入受体菌(如大肠杆菌)或细胞,使其在受体菌活细胞中高度表达,表达产物经纯化复性后,加入或不加入免疫佐剂而制成的疫苗。如鸡球虫疫苗。(2)DNA虫苗免疫 DNA疫苗又称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编码虫体的保护性抗原的基因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中,通过注射的方式直接接种到宿主体内,在其体内表达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免疫,达到预防寄生虫感染的作用。如羊绦虫的DNA虫苗免疫。(3)致弱虫苗免疫 通过人工致弱或筛选,使寄生虫自然株变为无致病力或弱毒且保留保护性免疫原性的虫株,用此虫株免疫宿主使其产生免疫力。如鸡球虫弱毒苗,弓形虫、枯氏锥虫、牛羊网尾线虫致弱虫苗等。(4)异源性虫苗免疫 利用与强致病力有共同保护性抗原且致病力弱的异源虫株免疫宿主,使机体对强致病力的寄生虫产生免疫保护力。如用日本分体吸虫动物株免疫猴,能产生对日本分体吸虫人类株的保护力。

4.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对宿主接种非寄生虫抗原物质,以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如给啮齿动物接种BCG免疫增强剂,可不同程度地保护其对巴贝斯虫、疟原虫、利什曼原虫、分体吸虫和棘球蚴的再感染。这些物质大多数是免疫佐剂,当单独使用或与抗原联合使用时,起细胞介导免疫和吞噬作用的非特异性刺激作用,继而增强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力。第三节 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

寄生虫病的诊断,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诊诊断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诊断检查出宿主体内的病原体,必要时可进行寄生虫学剖检。

一、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可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概况 主要了解当地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河流与水源、降雨量及其季节分布、耕地数量及性质、草原数量、土壤植被特性、野生动物的种类与分布等。(2)被检动物群概况 包括被检动物的数量、品种、性别和年龄组成、动物补充来源、产奶量、产肉量、产蛋率、繁殖率、剪毛量、饲养方式、饲料来源及质量、水源及卫生状况及其他环境卫生状况等。(3)动物发病背景资料 主要为近2~3年动物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发病与死亡原因、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平时防治措施等。(4)动物发病现状资料 主要包括发病时间、临诊症状、发病率、死亡率、剖检结果、死亡时间、转归、是否诊断及诊断结论、是否采取措施及效果、平时的防治措施等。(5)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以及其他各类型宿主的存在和分布情况。(6)人兽共患病调查 当怀疑为人兽共患病时,应了解当地居民饮食及卫生习惯;人的发病数量及诊断结果等。与犬、猫有关的疾病,应调查其饲养数量、营养状况和发病情况等。

二、临诊检查诊断

临诊检查主要是检查动物的营养状况、临诊表现和疾病的危害程度。对于具有典型症状的疾病基本可以确诊,如球虫病的排血便、脑包虫病的“回旋运动”、疥癣病的“剧痒、脱毛”等;对于某些外寄生虫病可发现病原体而建立诊断,如皮蝇蛆病、各类虱病等;对于非典型疾病,可获得有关临诊资料,为下一步采取其他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寄生虫病的临诊检查,应以群体为单位进行大批动物的逐头检查,动物数量过多时,可抽查其中部分动物。在群体检查时,注意从中发现异常和病态动物。在一般检查时,重点注意营养状况,体表有无肿瘤、脱毛、出血、皮肤异常变化和淋巴结肿胀,有无体表寄生虫。当系统检查时,按照临诊诊断的方法进行。将搜集到的症状分类,统计各种症状的比例,提出可疑寄生虫病的范围。检查中发现可疑症状或怀疑为某种寄生虫病时,应随时采取相关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

三、寄生虫学剖检诊断

寄生虫学剖检是诊断寄生虫病可靠而常用的方法,尤其适合于群体动物的诊断。剖检可用自然死亡的动物、急宰的患病动物或屠宰的动物。它是在病理解剖的基础上进行,既要检查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又要检查各器官内的寄生虫并分别采集,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强度,以便确诊。

寄生虫学剖检还用于寄生虫的区系调查和动物驱虫效果评定。一般多采用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全面系统检查,有时也根据需要,检查一个或若干个器官。

四、实验室病原体检查诊断

实验室病原体检查诊断是寄生虫病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一般在流行病学调查和临诊检查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各种病料的检查从中发现寄生虫病的病原体,可为确诊提供重要依据。

不同的寄生虫病采取不同的检验方法。主要有:粪便检查(虫体检查法、虫卵检查法、毛蚴孵化法、幼虫检查法等)、皮肤及其刮下物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生殖器官分泌物检查、肛门周围刮取物检查、痰液、鼻液和淋巴穿刺物检查等。

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动物接种,多用于上述实验室检查法不易检出病原体的某些原虫病。用采自患病动物的病料,对易感实验动物进行人工接种,待寄生虫在其体内大量繁殖后,再对其进行病原体检查,如伊氏锥虫病和弓形虫病等。

五、药物诊断

药物诊断是对疑似寄生虫病的患病动物,用对该寄生虫病的特效药物进行驱虫或治疗而进行诊断的方法。适用于生前不能或无条件用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的寄生虫病。(1)驱虫诊断 用特效驱虫药对疑似动物进行驱虫,收集驱虫后3d内排出的粪便,肉眼检查粪便中的虫体,确定其种类及数量,以达到确诊的目的。适用于绦虫病、线虫病、胃蝇蛆病等胃肠道寄生虫病。(2)治疗诊断 用特效抗寄生虫药对疑似动物进行治疗,根据治疗效果来进行诊断。治疗效果以死亡停止、症状缓解、全身状态好转以至于痊愈等表现评定。多用于原虫病、螨病以及组织器官内蠕虫病的诊断。

六、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是利用免疫反应的原理,在体外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的一种诊断方法。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有环卵沉淀试验、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乳胶凝集试验、免疫印渍技术、免疫层析技术等。这些方法都是对寄生虫病诊断有价值的方法。

七、分子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寄生虫学的基因分型、生物学特性研究、病原诊断追踪和流行病学调查等,这些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已在寄生虫学上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有DNA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等。第四节 动物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一、控制和消除感染来源

1.动物驱虫

驱虫是综合性防治措施的重要环节,通常是用药物杀灭或驱除寄生虫。根据驱虫目的不同,可分为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1)治疗性驱虫(紧急性驱虫) 发现患病动物及时用药治疗,驱除或杀灭寄生于宿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虫。通过驱虫使患病动物恢复健康,同时还可以防止向外界散播病原体。它不受时间和季节的限制。(2)预防性驱虫(计划性驱虫) 根据各种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定期驱虫。如北方地区防治绵羊蠕虫病,多采取一年两次驱虫的措施。春季驱虫在放牧前进行,目的在于防止牧场被污染;秋季驱虫在转入舍饲后进行,目的在于将动物体内已经感染的寄生虫驱除体外,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及病原体的散播。预防性驱虫尽可能在成虫期前驱虫,因为这时寄生虫的虫卵或幼虫尚未产生,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散播病原体。

在组织大规模驱虫时,应先选小群动物做药效及安全性试验,应选用广谱、高效、低毒、价廉、使用方便、适口性好的驱虫药,还要注意寄生虫抗药性的产生,应有计划地经常更换驱虫药物。驱虫后3d内排出的粪便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保虫宿主的处理

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保虫宿主(犬、猫、野生动物和鼠类等)关系密切,特别是弓形虫病、住肉孢子虫病、利什曼原虫病、贝诺孢子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裂头蚴病、棘球蚴病、细颈囊尾蚴病和旋毛虫病等,其中许多还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因此,应加强对犬和猫的管理,大型工厂化和集约化养殖场,严禁饲养犬、猫;城市和农村要限制养犬,牧区也应控制饲养量;对允许饲养的犬、猫应定期检查,对患寄生虫病或带虫的犬、猫应及时治疗或进行驱虫,将其粪便深埋或烧毁。很多野生动物是某些寄生虫的保虫宿主,应设法把驱虫食饵放置在它们活动的场所。鼠是某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带虫者,在自然疫源地中起到感染来源的作用,应搞好灭鼠工作。

3.加强兽医卫生检验

某些寄生虫病可以通过被感染的肉、鱼、淡水虾和蟹等动物性食品传播给人类和动物,如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裂头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颚口线虫病、弓形虫病、住肉孢子虫病等;某些寄生虫病可通过吃入患病动物的肉和脏器在动物之间循环,如旋毛虫病、棘球蚴病、多头蚴病、细颈囊尾蚴病和豆状囊尾蚴病等。因此,要加强兽医卫生检验工作,对患病胴体和脏器以及含有寄生虫的鱼、虾、蟹等,按有关规定销毁或无害化处理,杜绝病原体的扩散。

4.粪便生物热除虫

许多寄生在消化道、呼吸道、肝脏、胰腺及肠系膜血管中的寄生虫,在其繁殖过程中将大量的虫卵、幼虫或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环境中发育到感染期。因此,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幼虫或卵囊,可以防止动物再感染。因为这些病原体对一般的消毒剂具有强大的抵抗力,但对高温和干燥敏感,所以杀灭粪便中寄生虫的病原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粪便生物热发酵,随时把粪便集中在固定的场所,经10~20d发酵后,粪堆内温度可达到60~70℃,几乎完全可以杀死其中的病原体。

二、切断传播途径(一)轮牧

轮牧是牧区草地除虫的最好措施。在放牧时动物粪便污染草地,其中的寄生虫虫卵和幼虫可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开始发育,如果在它们还未发育到感染期时,把动物转移到新的草地,可有效地避免动物感染。在原草地上的感染期虫卵和幼虫,经过一段时期未能感染动物则自行死亡,草地得到净化;不同种寄生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的时间不同,转换草地的时间也应不同。不同地区和季节对寄生虫发育到感染期的时间影响很大,在制定轮牧计划时均应予以考虑。例如,某些绵羊线虫的幼虫在某地区夏季牧场上,需要7d发育到感染阶段,便可让羊群在6d时离开;如果那些绵羊线虫在当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只能保持1.5个月的感染力,即可在1.5个月后,让羊群返回原牧场。(二)合理的饲养方式

随着集约化、专业化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要求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建立新的先进的有利于疾病防治的饲养方式。如猪由散养改为圈养或封闭式饲养、牛由放牧改为舍饲、禽由平养改为笼养等,都可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机会。(三)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对生物源性寄生虫病,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可以阻止寄生虫的发育,起到消除感染源和阻断感染途径的双重作用。应消灭的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是指那些经济意义较小的螺、蝲蛄、剑水蚤、蚂蚁、甲虫、蚯蚓、蝇、蜱及吸血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主要措施有:(1)物理方法 主要是改造生态环境,使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失去必需的栖息场所。如排水、交替升降水位、疏通沟渠增加水的流速、清除隐蔽物等。(2)化学方法 使用化学药物杀死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如在动物圈舍、河流、溪流、池塘、草地等喷洒杀虫剂或灭螺剂。但要注意环境污染和对有益生物的危害,必须在严格控制下实施。(3)生物方法 养殖捕食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的动物对其进行捕食,如养鸭及食螺鱼灭螺,养殖捕食孑孓的柳条鱼、花鳉等灭螺;还可以利用它们的习性,设法回避或加以控制,如羊莫尼茨绦虫的中间宿主是地螨,地螨惧强光、怕干燥,潮湿和草高而密的地带数量多,黎明和日暮时活跃,据此可采取避螨措施以减少绦虫的感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