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枪王之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2 23:38:52

点击下载

作者:沈剑锋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AK-47枪王之王

AK-47枪王之王试读:

第一章 AK-47之父:草根天才卡拉什尼科夫

如果说乔布斯是美国的形象代言人,那么卡拉什尼科夫则是俄罗斯的品牌代言人。他是当之无愧的枪王之父。

“穷二代”的理想

—机械师

AK因为卡拉什尼科夫而享誉世界,而卡拉什尼科夫则因为AK举世闻名。卡拉什尼科夫创造了AK, AK则缔造了亘古未有的轻武器神话。这是举世皆知的事实。

但是,我们的伟大英雄、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是如何缔造他的AK帝国与书写他的传奇故事的呢?如果按部就班,我们就得从伟人的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说起,但如果我们这样做,恐怕是不合情理的、效果可能也是不理想的。

熟悉伟人,我们多数是从其事迹或者功劳上开始,而不是从其出生开始的。换句话说,我们是因为伟人做了些什么事情,或者创造了什么东西而认识伟人的。所以,要认识枪王之父—卡拉什尼科夫,我们最好从AK-47说起。

按照一般推测,AK-47应该是出自一位精通武器的行家或者是资深专家之手才合乎情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AK-47的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是草根一枚。

他没有高学历、高职位、高知名度等“三高”,而是一个十足的技术“草根”。他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更不是武器界知名的人物,是武器界毫不起眼的小人物。

卡拉什尼科夫,1911年11月10日出生于苏联哈萨克斯坦东南部阿拉木图的远郊库里亚的一个农民家庭。

阿拉木图是享誉全球的。首先,它是中亚第一大城市,也是中亚地区的金融、科技和教育文化中心。其次,它还是风景独特的旅游城市,两面环山,气候宜人,没有雾霾,环境优美,是全球绿化最好的“花园城市”之一。最后,它是历史性的城市,苏联解体宣言就是在该地发表的。

但是,一提库利亚,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是远离阿拉木图的远郊农村。据卡拉什尼科夫说,他的故乡在阿尔泰草原深处,旁边是洛克捷夫卡河,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地方。

在这里,没有阿拉木图的繁华,有的只是早出晚归的农民与现代化不搭配的矮小建筑物。简单地说,该地是一个环境原生态、民风朴实但贫穷的地方。卡拉什尼科夫就是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农民家庭。

虽然,苏联早已经是社会主义,虽然库利亚小村庄也插上了苏联国旗,但该地民众还是过着祖祖辈辈习惯过的生活,做农活的做农活,生孩子的继续生孩子,丝毫没有现代城市生活与计划生育的概念。既没有高贵的出身,又没有高学历,但卡拉什尼科夫却对科研感兴趣,矢志不渝。图为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右)在与同事沟通。

在多子多福的自然生育思想之下,卡拉什尼科夫一家人口众多。卡拉什尼科夫有18个兄弟姐妹。这俨然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之中,卡拉什尼科夫排名第七。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但也是一种“负担”。且不说孩子日后的前途问题,单说生存就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由于卡拉什尼科夫一家世世代代务农,只能依靠几亩田地来艰难地维持生活。现在要养育十多个孩子,卡拉什尼科夫的父母感觉压力巨大。

人多,资源少,卡拉什尼科夫自然得不到最好的照顾与教育。不过,生存依旧在继续。岁月如梭,在懵懵懂懂之中他告别了幼年时光,进入了童年时期。没多久,他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上学去了。

家境不好,吃不饱、穿不暖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卡拉什尼科夫的聪明才智。凭借自己的聪明好学,卡拉什尼科夫成功地进入十年制学校学习(这个十年制相当于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在学校里,卡拉什尼科夫一边学习,一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当时,由于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脑,甚至连像样的科普读物都没有,加上要做农活,学生的业余生活很单调。但卡拉什尼科夫却迷上了技术。卡拉什尼科夫90岁生日时,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克里姆林宫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生日招待会。梅德韦杰夫在为卡拉什尼科夫授勋时说:“你所创造的国家品牌令每个俄罗斯人自豪,激励他们为未来奋斗。”图为梅德韦杰夫在为卡拉什尼科夫授勋时的情景。

小时候,他就喜欢拆卸东西、设计一些东西,并痴迷不已。所以,除了放学后要帮家里做农活外,他一心扑在了学校技术小组里。在这里,他尝试了各种小发明,“成果”不少。但也有失意的时候。据他回忆说,他们曾试图制造一台永动机,但是花费了许多精力之后,却没有成功。

虽然实验失败了,但他却彻底迷上了机械制造与发明。就在这个时候,一样近代化的工业产物进入他的视线—蒸汽机车。

虽然蒸汽机车已经于1814年造出来了,到20世纪20年代,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闭塞的库利亚却没有通蒸汽机车,自然,卡拉什尼科夫也就没有机会目睹近代机器。

直到1936年,他才看见蒸汽机车,才知道蒸汽机车为何物。庞然大物蒸汽机车及其运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此,卡拉什尼科夫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搞机械设计。

不过,就在他读九年级,并梦想着日后继续深造学习,搞机械设计之际,他的人生发生了变化。由于各种原因,他辍学了。此后,他几乎没有再接受过专业化的教育,也就是说他最高的学历是初中结业。

梦想折翅,这对他的打击是不言自喻的。面对命运的“捉弄”,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他,该何去何从?他的境况跟当今大学毕业生一样:是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再就业?

弃技从军战纳粹

人可以逃避很多事情,但是有些人生选择是必须做的,无从逃避。卡拉什尼科夫也一样。经过迷茫、思考之后,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择业。正所谓选择决定人生,正因为他的这一选择,才为世界枪支制造史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选择的重要性,但事实上,若是他放弃了理想,那么世界上最多也就是多了个凡人卡拉什尼科夫,而不会有AK品牌的诞生。

可是,我们都知道,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卡拉什尼科夫的择业也要遭到现实的“洗礼”。幸运的是,经过一番努力,他适应了现实,实现了择业理想,成为土耳其斯坦—西伯利亚铁路阿拉木图基地的一员。

在这里,他成为基地马泰仓库中的一名学员与技术员。他的人生发生了变化。但距离机械设计师,他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过,有兴趣为工作原动力,他犹如一台快速运转的机器般不停地“工作”。

付出就有回报。很快,他就因为勤奋刻苦、能力优秀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没过多久,他便被提拔为技术秘书,跻身领导层。此时,他还不到18岁。真可谓是年轻有为。

按照培养技师、领导的程序,只要按部就班,卡拉什尼科夫肯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不幸的是,他到参军年龄了。1938年,他应征入伍,参加苏联红军,在基辅服役。

理想是否能够继续?这是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不是个问题,问题是梦想者能否坚持。入伍后,他没有放弃研究器械问题,看到机枪,他便观摩,一遇见不懂的地方,他就向战友和连长请教。

就这样,一来二去,卡拉什尼科夫对枪械发生了兴趣。与此同时,连长也发现他是一个军械迷,于是便格外照顾他、培养他。一个是千里马,一个是伯乐,很快两人成了好友。在完成基本训练后,1939年,连长向军械技工技术训练班推荐了他。

就这样,他进了技术训练班。有了专业学习的机会,他异常兴奋。除了偶尔开小差之外,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技术的学习和钻研上。虽然他学历低,但是浓厚的兴趣加上刻苦的钻研,使得他掌握了很多技术。

在技术比赛中,他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赢得了领导的赞赏。当年夏天,他就到坦克驾驶学校学习坦克技术。众所周知,坦克发源于“一战”,1915年9月实验成功,1916年投入战场,为不少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自此后,坦克变成了部队武器装备中的重要一员,也成了各国部队研究的重点。“二战”初期,德军名将古德里安将坦克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巨大成功,震撼了世界。

对此,苏联高度重视坦克研究,他们从全国各地搜罗人才,聚集精英对坦克进行研究。所以,卡拉什尼科夫能够进入坦克驾驶学校证明了当局对他能力的认可与重视。

在这里,卡拉什尼科夫不负众望,屡有新发明,他的成果也“技压全场”。他设计出了一种记录坦克机枪射击子弹数量的装置、一种坦克油耗计和新履带。虽然这几项小发明不是很重要,但足以让他成为坦克驾驶学校小有名气的“发明家”。

没多久,卡拉什尼科夫又有了一项发明,这项发明让他在设计之路上迈进了一大步。那就是他发明了用来控制燃油消耗和功率的坦克发动机装置。该发明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改善坦克的性能。

1939年冬天,他被派到列宁格勒工厂,指导生产他所设计的坦克新装置。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鼓励。这一年,他才19岁。

可惜,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将320万人遣至苏德边界,杀气腾腾地攻打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卡拉什尼科夫的命运。由于德军的闪电突袭及苏联方面的频频犯错,致使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只能动员所有能够投入前线战斗的人员开展卫国战争。

由于卡拉什尼科夫受过专业的训练及对坦克有足够的了解,于是,他被派往坦克部队,担任一名坦克指挥官,参与对德作战。苏德战争爆发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争初期,虽然德军凭借闪电战,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但在苏军拼死抵抗下陷入了困境。图为苏德战争惨烈的情景。

1941年9月30日至10月23日,苏德双方展开了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

德军投入了近3000辆坦克,而苏军则出动了超过5000辆坦克。双方在战场上厮杀角逐。

卡拉什尼科夫乘坐的是T-34坦克。该类型坦克防护性好,攻击性强,一进入战场便横扫德军坦克,对德军造成了“T-34危机”。德军不得不进行坦克研发。

不过,虽然苏军坦克在质量和数量上明显优于德军,但苏军战术落后,跟不上德军的步伐,所以在战场上,苏军屡屡吃亏。德军坦克在古德里安等名将指挥下,屡创奇迹,左迂回,右包抄,打得苏军晕头转向。

当年秋天,卡拉什尼科夫参加了布良斯克大战。虽然他报国心切,不怕牺牲,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但在激战之中,他身负重伤。他的坦克被一发炮弹击中,左肩和胸部负了重伤,被送回后方治疗,不得不退出了战场。

此次战役,苏军被俘67.3万人,坦克损失超过3600辆。但德军则因消耗过度而无力攻克战略要地莫斯科。当然这是题外话。卡拉什尼科夫乘坐的是T-34坦克。该类型坦克防护性好,攻击性强,一进入战场便横扫德军坦克,造成了“T-34危机”。图为苏联制造的最好的坦克之一T-34。

自古以来,军人以战死沙场为荣,卡拉什尼科夫也不例外。虽然,这次战役让他的人生留下了遗憾,从此未能再上战场。但是,这次战役改变了他的一生,也改写了整个世界轻武器的历史。

疗养生“机”

对卡拉什尼科夫来说,不能继续为国效力、驰骋疆场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是对世界轻武器的历史来说,卡拉什尼科夫的负伤是一件幸事。甚至可以说,如果卡拉什尼科夫没有受伤,历史上可能就不会出现AK-47。因为,AK-47正是卡拉什尼科夫在受伤期间学习和思考的最大成果。

在医院疗养期间,卡拉什尼科夫便和其他伤员们探讨前线问题。他们聊起了伏特加、女人、德军等话题。不过,在聊天的过程中,他发现,所有的伤员都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德军的武器比苏军厉害,那怎么样才能在武器方面追上德军或者是赶超德军。

他们都很遗憾,他们不怕牺牲,不怕跟德国佬拼刺刀,但是敌人猛烈的火力根本不给他们机会。要是苏联能研制出一种比德军更为厉害的武器,那该有多好,他们就不用受德国佬的气了。

战友们有感慨,卡拉什尼科夫则感触更深。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便奉命出征。通过坦克的望远镜,他看到德国士兵手拿自动步枪,以密集的火力压倒苏军,横扫苏军。

看到战友一个个喋血沙场,卡拉什尼科夫悲愤交加。他为自己的战友阵亡而悲伤,为苏军没有强有力的武器而无奈。由此他萌发了发明一种比德军冲锋枪更厉害的自动步枪的想法。

在战场上,他没有时间考虑设计武器的事情,现在,负伤疗养,他有足够的时间研究。于是,他开始在病床上画枪械草图。就这样,一个毫无武器制造经验的年轻人,便靠着一腔热血搞起武器设计来。图为卡拉什尼科夫于1943年3月12日获得的制造原型枪的许可证书。图为1944年6月26日卡拉什尼科夫获得的从事特种项目研究的许可证明。

可是,空想容易实施难。卡拉什尼科夫根本没有制作枪械的经验,他是个外行,或者说是业余的。不过,这难不倒他。知识是创造的源泉。

他决定从前辈们的书中补充知识、寻找经验。卡拉什尼科夫在作战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负伤疗养。1942年,卡拉什尼科夫被苏联红军授予红星勋章。图为苏联红星勋章。

于是,卡拉什尼科夫请求医院的图书管理员借给他一些轻武器的书籍。看到年轻的卡拉什尼科夫如此认真,图书管理员欣然答应,她将图书馆有关轻武器的书都搬到了卡拉什尼科夫的病房。

在阅读过程中,费德洛夫所写的《轻武器的演进》引起了卡拉什尼科夫的注意。后来,卡拉什尼科夫回忆说,这本书让他大受启发。他拿着铅笔和橡皮擦在草稿纸上画图,设计各种各样的武器。当然,由于他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他只能画些简单的草图。

1942年,卡拉什尼科夫被苏联红军授予红星勋章。授予仪式结束后,卡拉什尼科夫因为受过重伤获得了休息半年的假期。这对一个在战场上饱受敌军战火袭击的士兵来说,是天赐的修养机会。

但是,卡拉什尼科夫却要求上前线杀敌,不过,上级考虑到他重伤未愈不适合上战场,命令他回家休养。眼见请缨无望,他只好收拾行李回家。上战场是不可能的,那总得做点什么。于是,他决定继续搞武器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他的处女作冲锋枪诞生了。他请来好友加工生产自己研制的冲锋枪。随后,他便拿着自己研制的冲锋枪前往哈萨克斯坦党中央书记办公室。哈萨克斯坦党中央书记接见了他。

在听完卡拉什尼科夫的陈述后,书记大受感动。他认为这个年轻的军人很有想法,于是便邀请他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参加武器研制工作。

到达航空学院后,学院领导召集相关武器专家开会探讨、修改卡拉什尼科夫研制的冲锋枪。经过一番改造后,航空学院便将武器送到捷尔仁斯基炮兵学院进行评审和检验。

虽然他的冲锋枪设计得很不错,但是跟经验丰富的设计师相比,差距太大。评审团说,卡拉什尼科夫的冲锋枪性能没有超过最近装备的冲锋枪(PPS-43)。所以,在评比中,他的枪名落孙山。

不过,他这种敢于创新、挑战的做法引起了军事部门的注意,尤其是捷尔仁斯基军事学院。它是苏联培养高素质军官的高等军事院校,也是研究军事和技术问题的科研中心。该学校以炮兵为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比如苏联元帅戈沃罗夫、炮兵主帅奥金佐夫等。

时任院长的勃拉贡拉沃夫对卡拉什尼科夫的表现十分满意。他说:“虽然这支冲锋枪没有达到符合军方所需要的战术要求,但是它所蕴含的创造性却不容忽视。只要让卡拉什尼科夫参加一定的训练,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当然,卡拉什尼科夫也并没有因为这次失败而灰心丧气,相反,他认真总结分析,进而萌生了研制一种使用中距离子弹的突击步枪的想法。

AK-47横空出世

如果说,参军那年,连长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伯乐,那么勃拉贡拉沃夫则是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伯乐。在勃拉贡拉沃夫的强烈推荐下,仅有初中文凭的卡拉什尼科夫进入了设立在恩斯克的红军军械理事会工作,成为一名技术员。

在这里,他见到了许多资深军械专家,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一般技术员难以学到的东西。卡拉什尼科夫暗下决心,决定要做出点成绩。但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绝对原创在枪支研发过程中基本上是不现实的。

原创源于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于是,卡拉什尼科夫从改造开始。他改造了当时苏联著名军械专家郭留诺夫的冲锋枪,获得了成功。但是,这仅仅是改造,并不是原创。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卡拉什尼科夫决定搞原创。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当时,政府发给他们一些新研制出来的M43子弹,要求他们制造出合适的步枪。该任务激起了包括苏达耶夫等资深专家的兴趣。

当时,苏联许多著名武器专家都专注于突击步枪的研制。在众多专家权威研究领域里搞研究,其压力自然是不用说了。什么自不量力、好高骛远一类的话不绝于耳,但是卡拉什尼科夫却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随便别人怎么说都毫不动摇。

他全身心投入到突击步枪的研制上。1944年,他成功设计了一支自动装弹的卡宾枪。该枪是一种气塞位于枪管下的气动式步枪。在研究过程中,他没有采用一贯的“自由机枪后坐式”设计方法。

他认为“自由机枪后坐式”虽然简单,用于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很合适,但是用于中距离子弹的突击枪却不适合,它会导致机枪笨重而不便于士兵使用。于是,他便采取了导气式自动原理和机枪回转闭锁方式。可以说,他背离了“主流”而另辟蹊径。不过,他的这一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后来,这一方式成为卡拉什尼科夫系列枪械的核心。西蒙诺夫制造的SKS半自动步枪性能优越,击败了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半自动步枪,随后大量装备部队。图为苏联士兵扛着SKS半自动步枪。

只是,他的这一创造在当时并没有换来荣誉与掌声。相反,跟西蒙诺夫的SKS相比,他的冲锋枪黯然失色。很显然,卡拉什尼科夫失败了。这次的打击对他来说是比较大的。他曾经怀疑自己,他在日记中质疑自己:资深的专家、设计师已经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了,我还能提出更好的办法吗?半路出家的卡拉什尼科夫凭借AK-47的胜出一举成名。图为1947年还只是士官军衔的卡拉什尼科夫正在给红军高级军官讲解自己的设计。

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他又再次鼓励自己:一些竞争对手肯定认为我设计不出更好的武器,那就让我走自己的路,随别人怎么说去吧。此后,卡拉什尼科夫又开始自信地画起了草图。的确,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研制出新的武器,别人怎么会相信呢!

1946年,卡拉什尼科夫在这种半自动卡宾枪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全自动步枪,名叫AK-46(A、K是卡拉什尼科夫名字的首写字母,46则代表1946年)。当时,全国正在举办武器比赛,他便将这种AK-46步枪送去参赛。此次参赛,许多名家都参与其中,比如什帕金、布尔金、捷格加廖夫等。

不过,在实验过程中,什帕金设计的枪因为设计老套被淘汰,而捷格加廖夫却因为设计不合理而落选,布尔金设计的枪因为跟突击步枪不沾边而被淘汰。第一轮比赛下来,只有三款枪进入第二轮比赛,其中包括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6。

第二关比赛便是改造设计。在工厂总工程师开会过程中,几名专家不同意让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AK-46投产。他们认为,卡拉什尼科夫太年轻,年仅26岁,而且还是无名之辈,他们觉得生产AK-46是对苏联武器界的侮辱。

但是,军械部代表杰伊金中校则破口大骂道:“你们既然研制不出新武器,就不要对别人的设计指手画脚,阻碍别人研制武器。”最后,他们只好同意生产AK-46。

得知消息后,卡拉什尼科夫异常兴奋。随后,他便与工厂相关专家对AK-46进行修改设计。在未经请示的情况下,卡拉什尼科夫私自将枪管截短,从原来的500毫米减至420毫米,在第二次实验过程中,该枪设计精准度优于其他枪。

后来,评委会发现了截短枪管的事情。在当时,私自将枪管截短属于违规行为,是要受到惩罚的。严重者,将会被取消比赛资格。不过,幸运的是,评委会因为惜才没有取消他的比赛资格,而是要他“下不为例”。

后来一个士兵说,AK-46连续射击所产生的声音太大,耳朵受不了。卡拉什尼科夫听后,便要求技师将膛口制退器截掉。经此变动后,AK-46连续发射时噪声大大减小。

再后来,有一项污水测试实验,即将装满子弹的样枪浸泡在沼泽里面,过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进行射击实验。一般来说,枪弹经受过污水影响,在发射过程中会发生卡壳等问题,然而AK-46从污水中拿出来发射完所有子弹,却一点问题都没有。

污水测试后,AK-46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沙浴实验,即样枪上的每一个缝隙、沟槽、孔眼上都要装满沙子。在射击过程中,沙子往下掉会影响武器的正常使用。在这次比赛中,其他两款枪在打了几下后便“哑火”了,而AK-46却凭借新设计的机匣盖和快慢机而成功通过实验。

经过层层考核,最高委员会最后宣布,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7.62毫米口径步枪胜出。1947年,卡拉什尼科夫第一支突击步枪实验成功,被苏联红军列为制式武器,型号定为AK-47。卡拉什尼科夫一心忙于武器研究,很少回家,对自己的家庭情况知道得比较少。图为卡拉什尼科夫与自己亲人在一起的照片。

史上最强“枪族”

AK-47成为制式武器,卡拉什尼科夫也由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变身为举国皆知、世界知名的枪械设计师。

没过多久,AK-47替换西蒙诺夫的突击步枪全面装备苏联部队,而卡拉什尼科夫则因此调到生产AK-47步枪的伊热夫斯克军工厂,继续武器研究。1949年,苏联政府因为他制造了AK-47颁发给他15万卢布的斯大林奖金。

名利兼收,这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但是,对于卡拉什尼科夫来说,名利不过是自己兴趣爱好的附属品,是浮云。他是成功的,鲜花掌声,各种赞誉之词纷沓而来,但是,成功的背后往往是汗水甚至是泪水。

首先,他付出了青春与家庭。从年轻时候开始,他便视工作如生命,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少回家。其回家次数可能都少于到他家做客的客人。由此,他对家庭很陌生。构造简单、性能良好是AK系列的外在特征,而卡拉什尼科夫洁身自好、无视名利的高贵品格则赋予了AK系列永远不灭的精神,两者结合起来,缔造了历史上最强的“枪族”。图为卡拉什尼科夫手持的AK-47依旧是经典突击步枪。

他经常会问,女儿今年几岁了,上几年级了。不过,陌生的家庭也是家庭,他还是能接受的,最让他难以接受的是亲人的离去。20世纪50年代末,他的第一任妻子丧身于火车车轮之下,当时,他正在实验室搞研究。

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因为全身风湿症而在他57岁那年撒手人寰。伴侣的离去使他大受打击。不过,这还不算是最大的打击,最大的打击来自于他的孩子。他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三女儿在16岁时,正值豆蔻年华之际却因车祸死亡。

其次,由于他设计的武器影响深远,因此他自由活动的空间受到了压缩。在当时,AK-47属于国家机密,受重点保护,为了防止机密外泄,不仅士兵们需要严格遵守保密条约,卡拉什尼科夫也被限制不许出国访问。

对此,卡拉什尼科夫毫无怨言,因为他创造AK-47的本意就是为了保卫祖国。他怎么可能出卖AK-47机密而卖国呢?俗话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界,这点,他做得问心无愧。

虽然AK-47很快就成了苏联的制式武器,虽然它也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上产量、销量第一的武器。虽然武器有了市场,即意味着财源滚滚而来。但由于卡拉什尼科夫没有申请专利,以至于虽然AK-47产量超过1.5亿,但是他却没有拿到一分钱的专利费。

理由是他没有申请专利,而AK-47构造简单容易模仿。所以,尽管AK-47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他却一分钱也没能拿到。但是,正因为卡拉什尼科夫,AK-47名声大噪,而因为AK-47,卡拉什尼科夫也享誉全球。在当时,卡拉什尼科夫就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品牌。出名了,还能差钱吗?

没多久,世界各地的军火商、武器专家、军事院校、学术界、娱乐界、餐饮界都纷纷抛来橄榄枝……在这背后都是数不完的金钱与荣誉。但是,卡拉什尼科夫都一一拒绝了。他不想让他的品牌沾上铜臭味。

他拒绝出售卡拉什尼科夫的名字,也拒绝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他所做的便是待在伊热夫斯克,继续研究武器。而这一做就是几十年。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在武器研究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他先是改进了AK-47,创造了AKM。该武器在1959年装备苏军部队。紧接着,他又在AKM基础上研制了一系列班排用机枪,其中尤为著名的是RPK。后来,他还在AK-47基础上设计了PK通用机枪。在冷战时期,AK-47是东方阵营的武器代表,而M16是西方阵营的制式武器。图为卡拉什尼科夫与“M16之父”斯通纳在靶场交流枪械经验。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卡拉什尼科夫创造了超过100种武器。他所创造的武器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枪族”。而这个枪族是历史上罕见的、最为完整的、作战能力最好的枪族之一。

但是,到了90年代,一向深居简出的卡拉什尼科夫开始改变过去的生活方式,开始与外界联系。他不再制造武器,而是制造猎枪,不再埋头搞研究,而是出国考察,参与学术活动。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从AK系列面世以来,其造成的伤亡已达到700万。AK系列成为西方人眼中的杀人凶器,西方人认为卡拉什尼科夫要为死亡负责。对此,卡拉什尼科夫不能接受,他要澄清事实,宣传和平。对于尖锐的批评,卡拉什尼科夫说道:“罪孽不在于枪,而在于扣动扳机的人。”的确,正如金钱一样,有人说金钱是罪恶的根源,事实上,金钱没有正义与邪恶之分,而在于看谁在使用。

武器说到底,不过是工具,它不具备善恶。它可以是正义的、独立的战斧,也可以是犯罪分子的利器。卡拉什尼科夫没有必要也毫无义务对伤亡负责。

1990年春,他应美国国家博物馆军史馆长伊泽尔邀请,到美国做交流访问。AK-47实验成功后,马上投入生产,自此AK-47开始登上了枪械历史的舞台。图为1948—1951年机匣采用压削方法生产的AK-47最早期版本。尽管卡拉什尼科夫名满天下,但却过着低调的生活,不慕名利,不出售“卡拉什尼科夫”专利。不过,卡拉什尼科夫品牌还是席卷全球,图为卡拉什尼科夫与卡拉什尼科夫酒。

在这里,他与西方阵营制式武器M16制造者斯通纳会面。这两个老人虽然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是都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他们交流起来并不困难。两人居然在一起待了一个星期,专门研究对方的枪械。

据说,在访美期间,两位武器大师用对方的武器比赛。比赛完后,双方都高度评价对方的枪械,斯通纳说,卡拉什尼科夫有着无可比拟的成就。这两位分属世界两大阵营的、有着世界两大枪王美誉的老人在一起研究对方的武器,这在当时的确是一大新闻热点。

简单地讲,构造简单、性能良好是AK系列的外在特征,而卡拉什尼科夫洁身自好、无视名利的高贵品格则赋予了AK系列永远不灭的精神,两者结合起来,缔造了历史上最强的“枪族”。

AK品牌风靡全球

卡拉什尼科夫成为俄罗斯的品牌、时代的符号,是毋庸置疑的。按照当代经济学理念,品牌不用,过期就作废了。但卡拉什尼科夫似乎没有将其品牌效益最大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改变观念,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和平。但他依旧不愿意让铜臭味玷污AK品牌。不过,尽管如此,AK品牌还是不胫而走。

1995年,俄罗斯政府便以卡拉什尼科夫为名出产了伏特加酒。这种酒很快就因俄罗斯风味而席卷全球,并成为俄罗斯的国酒。不久后,英国也效仿俄罗斯生产了一款“卡拉什尼科夫酒”。

看见政府因为自己的品牌而日进斗金,卡拉什尼科夫毫不心动,他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绝不轻易出售品牌。他依旧领着微薄的收入过日子,依旧给各军区的枪械维修和设计人员讲授枪械原理。

很显然,面对外在的诱惑,老人的决心是坚定的。但是在2002年,卡拉什尼科夫做出了惊人举动—与德国MMI公司签约,授权该公司使用“卡拉什尼科夫”这个名字作为商标生产系列产品。

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抵挡不住现实的诱惑,而是因为他必须为后代子孙考虑。虽然他是国际名人,枪王之王,但是他的收入低微,AK-47大卖,跟他没关系,退休后的每月工资,加起来一共不到1.5万卢布(合人民币不到3000元)。

对此,卡拉什尼科夫也承认自己过得“名不副实”,他曾经自嘲道:“斯通纳富可敌国,他有豪宅、轿车,我很羡慕他。但我没有因为AK-47赚到1分钱,所有的收入都归国家,灯红酒绿、豪华座驾的生活与我无缘。”

尽管如此,但他却又说道:“假如我在西方,现在肯定是一个大富翁。但生活还有其他价值。因为生活的价值不仅以财富衡量,难道你能见到本人还活着就给自己建造铜像的设计师吗?你能在其他国家见到总统和总理亲自给一名设计师庆祝生日吗?”

1980年,卡拉什尼科夫的家乡为他建造了一座青铜半身像;1994年,叶利钦总统给他庆祝生日,梅德韦杰夫总统则给他颁奖,授予他国家最高荣誉—“俄罗斯英雄”奖章。

这些是金钱买不到的,而卡拉什尼科夫也是满足的。不过,现实摆在眼前。微薄的收入自然不能照顾后代子孙。后来有一家公司要跟他签约,条件非常丰厚,如果他签约的话,他就能为后代子孙留下足够多的生活资本。根据合同,卡拉什尼科夫将在该公司出售的商品利润中收取30%。据德国媒体报道,这家公司年销售额大约700万欧元。按照合同规定,卡拉什尼科夫每年就能拿到约213万欧元(1769万人民币),很快就能步入富人阶层。

但是,得知卡拉什尼科夫签约德国MMI公司后,俄罗斯政府立即研究应对方案,讨论是否将卡拉什尼科夫作为国有资产。如果这个方案通过,那么卡拉什尼科夫一家就只能空欢喜一场了。

此外,卡拉什尼科夫还进军文化界。事实上,卡拉什尼科夫出名后,美国方面就曾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准备与卡拉什尼科夫一起出自传。但是,卡拉什尼科夫一口拒绝。而在2003年,他却与法国女作家若丽舍合作写成《我的枪中人生》。

对此,有人问他,为什么放着美元不拿而跟法国一个女作家合作?结果,他说道:“我愿意和漂亮的女人一起写书,我常说,我的冲锋枪也应该像女人一样美丽!”

2004年,他参与俄罗斯政府建造了卡拉什尼科夫博物馆,并在博物馆兼职工作。在这里,他担任讲解员,给从世界各地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AK历史,而每天来参观的人数高达万人。

其实,除了武器业、酒业、文化业之外,AK品牌还涉及其他许多行业。比如时尚界,世界上著名的施华洛世奇就制造了璀璨夺目的AK-47水晶枪,它不再是杀人武器,而是艺术品。比如娱乐界,中国北京的AK-47乐队就以唱风猛烈,堪比AK-47而著名。比如游戏界,几乎任何一款军事网络游戏都有AK-47的身影,几乎所有的玩家都对AK-47充满敬意……

AK-47不仅是武器,也是一种文化,席卷全世界。这种荣誉在武器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不过,面对这样的伟大成就,卡拉什尼科夫却谦虚道:“我做得还很少。”

“绝世枪王”绝世

“老当益壮”放在卡拉什尼科夫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

在90岁生日宴会上,精神矍铄的他告诉记者:“90年是多还是少?这很难说。我自己觉得活了很久,可是做得还很少。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做,我继续在军工厂里上班,尽自己的力量培养年青一代。”

事实上,他不仅已经研发了大约150种武器,而且缔造了武器文化,给世界文化“添砖加瓦”。伟人就是伟人,从不停止学习的脚步。尽管已经退休,但是他却依旧在军工厂研制武器,并时常有新品面世。

2010年春,俄罗斯副总理谢尔盖·伊万诺夫宣布,俄罗斯内务部和联邦安全局已经着手采购由AK改进的AK-200。2011年,在伊热夫斯克机器制造厂实验。

毫无疑问,这款枪无疑是当时AK枪族中的最新款。它也是由卡拉什尼科夫主持设计的。该枪是在AK-100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基本保留了AK系列的特色,但是也有新特点。那便是采用了“西式”皮卡汀尼导轨。

其实,在AK-100身上,就有过使用皮卡汀尼导轨的先例。而2009年,该制造厂又制造出有皮卡汀尼导轨的AK枪。加上皮卡汀尼导轨,可以加固机匣盖。

94岁高龄依旧在武器研究前沿奔波,不得不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他的研究工作并没有持续多久。

2013年12月23日,正当西方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过圣诞节的时候,正当圣诞节美妙的音乐即将奏响之际,正当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俄罗斯方面传来了噩耗: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病逝了。

在这个假新闻满天飞的21世纪,人们多么希望这个新闻是假的,人们期望这个新闻是个谎言。但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总统发言人23日证实了这个消息。

这个消息是个彻彻底底的坏消息。其实,有些人已知道卡拉什尼科夫病情严重。

2013年5月,他就因为发病而住院两周,6月转往莫斯科一家医院治疗,植入一个心脏起搏器。此后,他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好事,淡出视野说明这位伟人还健康地活着。

不幸的是,2013年11月17日,卡拉什尼科夫被送入伊热夫斯克市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生命再度遭遇危险。就在大家心悬一刻的时候,俄罗斯传来了好消息,这位伟人情况稳定。于是,大家绷紧的神经舒缓了。

但没有想到,一个多月后,这位伟人还是溘然长逝。对于活着的人而言,2013年似乎就是一个伟人告别年。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英国铁娘子、南非总统曼德拉一个接一个地与世长辞。

就在2013年剩下不到10天的日子,世界上最伟大的武器专家卡拉什尼科夫与世长辞。伟人走了,他留给了我们什么?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做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由于卡拉什尼科夫创造了举世无双的AK-47及其系列,其家乡伊热夫斯克市政府为他矗立着半身铜像以表其功绩。图为伊热夫斯克市的卡拉什尼科夫半身铜像。

这话的确是评价伟人最好的标准。AK-47之父贡献了什么,就无须多言了,我们且看看他取得了哪些荣誉。

首先,名誉方面。苏联时期,他获得1次斯大林奖金,2次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3枚列宁奖章、“祖国功勋”二级勋章和少将军衔、中将军衔、1枚“军事功勋”勋章、图拉设计院技术博士学位、“俄罗斯英雄”称号、最高苏维埃代表、伊热夫斯克荣誉市民称号、俄美中等国科学院及众多高等院校名誉院士……其中,“世界枪王”是对他在武器方面取得卓越成绩的最恰当的赞誉。

其次,评价方面。在卡拉什尼科夫90大寿之际,克里姆林宫给他举办了生日招待会,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出席。除了颁奖之外,还说卡拉什尼科夫创造了“令所有俄罗斯人自豪的品牌”,卡拉什尼科夫步枪设计使俄罗斯武器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品牌之一”,“卡拉什尼科夫”已经成为俄罗斯语汇中最为典型的词语。

俄罗斯广播电视台则为卡拉什尼科夫播放了专门的节目,并且邀请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苏雷耶夫献上祝福。这位宇航员声情并茂地说道:“你的名字,就像第一位太空宇航员加加林一样,是20世纪我们国家的一个象征。”

在卡拉什尼科夫去世后,乌德穆尔特共和国总统沃尔科夫则说道:“俄罗斯最具智慧和才华的爱国者之一、一个毕生奉献给祖国的人去世了。”而总统普京则对其家人表示深切慰问。

卡拉什尼科夫的一生是充满曲折的,充满荣誉的,但同时也是充满遗憾的。比如尖锐的批评不绝于耳。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卡拉什尼科夫会如何选择?对此,卡拉什尼科夫生前说道:“和世界上的任何人一样,我的人生也有缺憾。但是,我坚信,如果还有机会重新来过,我将依然选择如此度过我的人生。”

的确,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现在卡拉什尼科夫去世了,我们只能深深地祝福他:一路走好。我们也坚信,虽然他与世长辞了,但他创造的AK品牌一定会续写他的传奇、名留青史。

第二章 AK-47:战争之枪

美国专家爱德华·克林顿曾说:“AK-47突击步枪及其系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最普及和最著名的射击武器。”

苏军失败的反思:必须要有新武器

“二战”后至今,短短六十多年,AK-47成为枪王之王,创造了武器神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然而有关AK-47出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它的发明创造还要从一场战争说起。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同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演说,号召全苏联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反抗法西斯侵略,苏德战争全面爆发。红色社会主义头号强国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

1942年年底,德国部队中一支名为“大剪刀”的突击队前往苏军后方侦察。这支部队是德军最为著名的突击队之一,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屡立战功,是德军的楷模,与后来奉希特勒命令救援墨索里尼的特种部队一样赫赫有名。

此次,它奉上级命令,绕过苏军阵地,深入敌后侦察,寻找进攻苏军的突破口。然而,当他们在白俄罗斯普里皮亚特沼泽中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却被巡逻的苏军发现。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双方随即交火。由于“大剪刀”突击队作战经验丰富,苏军巡逻队不是德军的对手,无法将这股德军歼灭。不过,苏军随即又调来了更多的部队,采取了围堵战术。后来,能征善战的“大剪刀”突击队被苏军团团包围,他们只能凭借沼泽地形,节节败退。从战场形势上来看,不管是人数还是武器,“大剪刀”突击队都没有优势,看上去他们的下场除了投降之外便只有战死报国。

不过,“大剪刀”突击队并没有投降。队长一边组织队员抵抗苏军的进攻,一边呼叫德军总部,报告了具体情况,并请求武器支援。德军总部得到突击队被围的消息后,马上派遣运输机前往突击队被围地点,空投了一批武器。对于德军的这一举动,苏军丝毫不放在心上。在苏军看来,被围得水泄不通的这支德军部队再怎么挣扎最终也只有被消灭的命运。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战局会因为德军空投武器而发生变化。“大剪刀”突击队在得到武器后迅速扭转了局势。他们不再被动防守,而是对人多势众的苏军发起了进攻。德军的这一举动让苏军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大剪刀”突击队会反攻,不过,他们还是奋力反击。战斗开始后,苏军都懵了。他们发现,“大剪刀”突击队的武器像是得到了“兴奋剂”,火力猛烈,时刻压制着他们,他们每次发动进攻都遭到德军猛烈的抵抗。经过短短几小时的交锋,“大剪刀”突击队撕裂了苏军重重防线,顺利突围出去。StG44突击步枪是现代步兵史上划时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先使用了短药筒的中间型威力枪弹并大规模装备的自动步枪。StG44是德军继MP40冲锋枪,MG42通用机枪以外,又一款划时代的经典之作。但StG44在“二战”中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二战”结束以后,StG44由于自身性能的局限,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德军突击队从包围圈中突围,这对苏军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然而,这仅仅是开始,不久之后,苏军在战场上屡屡遭受德军猛烈火力压制,受尽了苦头。苏军指挥部勃然大怒,命令前线苏军指挥官尽快找出根源。

后来,苏军终于弄清楚了德军突围的根本原因。原来,一直压制苏军火力,屡屡扭转战局的德军武器便是德国新研制的MP43(StG44)突击步枪,即后来我们常说的德国44型突击步枪。当然,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突击步枪,被誉为“突击步枪之父”。

突击步枪是“二战”的新产品。事实上,突击步枪的问世并非偶然,可以说它是战争催生的产物。“一战”后,世界军事强国都对“一战”进行分析总结。许多国家认识到,冲锋枪和现有步枪都不适应未来战场的需求。

冲锋枪虽然具有较高的射速,但它的缺点是威力不足、射程较近(有效射程200米),无法阻挡敌军重武器和轻机枪的威力;而步枪虽然威力大,射程远(最佳射程1000米以上),但是却不适用于近距离作战。因此,他们认为未来的战场必须要生产出更适合中距离作战的武器。

在这些国家中,德国研究成果最为卓著。经过分析,德国军事专家发现,90%的战斗都在400米以内进行,即武器最佳有效射程最好在500米以内。一旦超过500米,士兵将不能看清目标,无法进行准确射击,除非他们使用狙击步枪。所以,他们便开始研究一种介于手枪弹和大威力弹之间的中距离子弹及其新型枪械,以便填补战场中的这一个空白。随后,德军开始秘密研制新武器。1942年,德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7.92毫米×33毫米子弹和相应的自动步枪。

不过,刚研制出来的自动步枪并没有得到德军司令部的赞赏。因为它并没有投入战场,具体威力如何谁也不知道。后来,“大剪刀”突击队被围,希特勒雷霆震怒,要求德军总部援救这支精英部队。德军总部便制定了作战方案,希望能支援该部队。可是他们发现这支突击队已深入敌后,遭到苏军层层围堵,德军想要救援这支部队,则要冲破苏军主阵地,付出巨大代价。最后,他们决定派出运输机运送一批自动步枪前往支援。

后来,突击队凭借自动步枪的威力成功突围。成功突围之后,希特勒笑容满面,他到部队检阅这种新型枪械。见识到这种步枪的威力后,他才意识到德军军部专家的心血。随后,希特勒欣然用自己最喜欢的“突击”一词来命名这种新型自动步枪。于是,枪械家族从此又多了一个新成员—突击步枪。紧接着,突击步枪迅速装备了德军各个部队,投入到战场之中。

这种突击步枪结合了冲锋枪和步枪的优点。它射程大约500米,能自动连发子弹,威力猛,火力密集,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敌军造成较强的杀伤力。当时,围困“大剪刀”突击队的苏军使用的武器却是非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众所周知,非自动步枪虽然射程远但是却没有连发功能,威力不大;而冲锋枪虽然威力大,但是射程近(有效射程200米),对中远距离的目标威胁小。所以,当“大剪刀”突击队队员手持突击步枪在400米左右的位置开火的时候,苏军也只有被动挨打的份了。

这次战役的失利让苏联人清楚地意识到,想要打败德国就必须也拥有威力巨大的新武器—突击步枪。为了战争的胜利,苏联加快了研制突击步枪的步伐。历经波折,享誉至今的苏联突击步枪—AK-47问世。

AK-47的抄袭风波

现如今,武器界公认,StG44式突击步枪是“二战”中最早的突击步枪,它对“二战”后突击步枪的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可以说,在突击步枪史上,它作为“步枪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德国有突击步枪,苏联在不久后也研发成功。不过,据传言,苏联1943年制造的7.62毫米×39毫米M43中间型子弹是模仿德国制造的,更有传言,享誉世界的AK-47是仿制德军突击步枪而造的。

我们都知道,枪与弹出现的先后顺序关系是一大问题。是先有枪后有弹,还是先有弹后有枪呢?这一问题正如鸡与蛋的问题一样困扰了许多人。不过,对突击步枪来说,则是先有弹再有枪,德国和苏联研制的突击步枪就是典型的例子。

1943年,也就是德国研制突击步枪成功后的一年,苏联也研制了7.62毫米×39毫米的M43中距离子弹,并先后研制出CKC-45半自动步枪和AK-47自动步枪。然而,对于苏联的研究成果,人们却抱着怀疑的态度。或许AK-47曾经借鉴过德制的StG44突击步枪,但是AK-47的独特性却是StG44突击步枪不可比拟的。图为生产最早一批AK-47的军工厂车间照片。

很多人都认为苏军研制的中距离子弹是抄袭德军的7.62毫米×39毫米中距离子弹。人们认为,苏军研制的中距离子弹时间比德军晚,就说明苏军抄袭德军,这种说法持续了近三十年。的确,从时间上看,苏军中距离子弹研制成功的确要比德军晚一些。但,这就能说明苏军抄袭德军的武器吗?可是,如果苏军没有抄袭德军,那么真相又是什么呢?

20世纪70年代,苏联权威的武器弹药杂志公开了苏军研制自动步枪和中距离子弹的真实情况,澄清了“苏军武器抄袭德军武器”的事实。根据档案资料,“一战”后,苏联也根据“一战”战场实际情况,对步枪大威力弹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提出了中距离子弹可行性的理论研究。

1939年,苏联著名军事专家叶利扎罗夫和肖明开始研制中距离子弹。苏联军事专家研究中距离子弹的时间与德军研究中距离子弹的时间其实相差不多,不过,研制成功的时间却有先后。1942年德国成功研制出中距离子弹,然而苏联经过4年的辛苦研究,才在1943年成功研制出7.62毫米×39毫米的M43中距离子弹。

众所周知,在武器界,研究成功时间的滞后并不能说明研制武器是抄袭这一说法。比如后来AK-74枪族专门使用的5.45毫米枪子弹并非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研制,相反,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就已经着手研究这种子弹了。所以,单从研制时间上说苏军研制的中距离子弹是抄袭德军中距离子弹的说法显然是难以服人的。苏联报道这一事实后,有关苏军中距离子弹抄袭德军中距离子弹的质疑声音便销声匿迹了。

但真相又是什么呢?“一战”爆发前,苏联著名自动武器研制专家费德洛夫成功研制6.5毫米×50毫米半底缘枪弹的半自动步枪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在未来战争中,单兵枪械演化可能出现两种武器:一种是冲锋枪和卡宾枪的合二为一,使用新子弹(短型突击步枪概念),一种是轻型自动步枪,使用威力较大的子弹(突击步枪概念)。”

当时,他的这番话并没有引起多数人的注意,但是他却成功预言了半个世纪后武器发展的状况。20世纪40—50年代,突击步枪迅猛发展,德国、美国、苏联纷纷发展突击步枪,一时间突击步枪成为战场的新宠,大量装备部队,成为士兵手中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举世闻名的AK-47也是在这一阶段发明研制的。

7.62毫米×39毫米M43中距离子弹研制成功后,苏联便着手研制相应的枪械。西蒙诺夫经过精心研制,最终在20世纪40年代初制造出了CKC-41半自动步枪。西蒙诺夫是苏联著名武器专家,他跟枪械设计师费德洛夫学习,1926年研制了一款毛瑟枪,但是因为不适应战场需求而失败。不过,他并不气馁,经过认真学习,他终于在1941年研制出了被苏联称为“胜利武器”的TRS14.5毫米反坦克步枪,声名大噪。AK-47突击步枪的专用子弹威力十足,杀伤性强,加上AK-47突击步枪操作简单,便于使用,使AK-47突击步枪成为众多士兵的最爱。图为AK-47突击步枪射击铁板后留下的痕迹。

后来,他根据中距离子弹设计了两种枪械:一种是14.5毫米反坦克步枪,一种是7.62毫米CKC-41式半自动步枪。很快,7.62毫米CKC-41式半自动步枪得到了军方的认可,被允许送到军工厂生产。可惜的是,德军初期进攻猛烈,苏联虽然顽强抵抗,但还是丢失了许多领土,许多军工厂被德军炸毁或者占领。没有足够的军工厂,便生产不了武器,于是生产CKC-41半自动步枪的方案便被搁置,而这一搁置就是3年。

3年之后,西蒙诺夫经过改造,研制出了CKC-45。该半自动步枪使用M43中距离子弹,是新型枪械。CKC-45投产后,深受士兵喜欢,它以节省弹药、精确度有保证而闻名。然而,由于时间紧迫,CKC-45没有经过认真改造,制造粗糙,后坐力强,许多士兵吃不消。此外该枪一扣一发,不是自动步枪,不能实施猛烈的火力压制,对德军形成不了威胁。因此,它很快因为不适应战场需求而被历史淘汰。

此时,战场需要火力猛烈,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的步枪。于是,苏联军事专家便潜心研制半自动步枪。其中托卡列夫设计了ABT-38、40式半自动步枪,西蒙诺夫设计了ABC-36半自动步枪。不过,这些名家之作此时却不适应战场需求,这些半自动步枪因为后坐力强、操作复杂而导致苏军士兵伤亡惨重。所以,这些武器最终也被战场淘汰。

眼见苏军士兵在战场上伤亡增加,苏军指挥部非常着急,便下令全军上下研制新型自动步枪。而AK-47就在这时应运而生。

AK-47:因为简单,所以经典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凡事有缘由,AK-47到底为何物?它的名字有什么来历?作为时代的符号,轻武器的传奇,它又是怎样“鹤立鸡群”,缔造神话的呢?

如果我们按照一般思维去看AK-47,那么很自然我们会认为AK这两个字母是英文字母。这种误解是西化过度造成的,不仅英文字母表中有AK这两个字母,俄文也有。其实,AK-47中的“AK”并不是英文字母中的“AK”。

它们是俄语字母,有着不一样的意义。AK-47俄语全称为АвтоматКалашниковаобразца1947года,A是俄语里自动步枪的第一个字母,K则是AK-47设计者卡拉什尼科夫名字的第一个字母,“47”是出厂年份,因此,AK-47的意思便是“卡拉什尼科夫1947年定型的自动步枪”。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枪支更新换代频繁,按理说这种20世纪中期制造的武器早就应该被淘汰,至少也应被超越。可是,它却一直被复制,从未被超越,这使它成为轻武器的经典武器。这是为什么呢?这得从AK-47的构造和性能说起了。

AK-47得天独厚的地方在于各种元件的独特组合,AK-47能够经历灰尘、泥土、污水等考验,都源自于这些元件的组合。AK-47由枪管、机匣、机匣盖、枪机、击发机构、扳机、扳机护圈、机框、枪托、上护木、下护木、小握把、活塞、活塞连杆、活塞筒、瞄准装置、弹匣等组成。

从这些元件上看,AK-47很普通,但是组装起来的AK-47却可靠性高,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尤其在风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分解容易。该枪投产后,主要有两种型号,一种是固定式木质枪托,一种是折叠式金属枪托。两种型号都使用M43式7.62毫米中间型子弹。

AK-47枪管与机匣螺接在一起,其膛线部分长369毫米,枪管镀铬。不管是在高温的沙漠还是在寒冷的北极,它的射击性能都很好。机匣由锻件机加工而成,弹匣用钢或轻金属制成,这就保证了AK-47可以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正常工作。

AK-47击发机构是击锤回转式,即发射机构直接控制击锤,可以实现单发和连发射击。其发射机构主要由机框、不到位保险、阻铁、扳机、快慢机、单发杠杆、击锤、不到位保险阻铁等组成。

在AK-47右侧则是快慢机。在快慢机装定处于自动位置时,单发阻铁的后突出部被快慢机下突出部压住,不能转动,扣不住击锤。因此,AK-47处于待击状态。

当使用者扣压扳机后,阻铁便解脱击锤,击锤通过回转击发。此时,如果扣住扳机不放,那么击发阻铁和单发阻铁都扣不住击锤,此时只有不到位保险阻铁卡笋能抵住击锤卡槽。当机框复进到位压下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时,卡笋即脱离击锤卡槽,击锤回转击发。此后,只要重复上述动作,突击步枪便可以实现连发射击。

而如果快慢机处于半自动位置时,那么它的效果就不一样。首发弹发射前,阻铁扣住击锤而成待击状态。当使用者扣压扳机后,阻铁便解脱击锤,与此同时单发阻铁也向前回转。如果扣住扳机不放,那么击发后击锤被机框压倒的同时将被单发阻铁扣住。这个时候,由于机框未复进到位,不到位保险阻铁传动杆向上抬起,卡笋和击锤卡槽之间有少许间隙。

当机框复进到位再次解脱不到位保险阻铁时,击锤将被单发阻铁扣住。如果想要再次发射,那么必须先松开扳机,等到单发阻铁解脱击锤,击锤被击发阻铁扣住形成待发状态。

假如机框复进不到位,那么机枪无法完全闭锁。在这个时候,机框的解脱突笋不能压下不到位保险,保险阻铁卡笋将不能够脱离击锤卡槽。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使用者扣压扳机,击锤也不会向前回转,相反,它形成了不到位保险。除了苏联以外,其他一些国家也对AK-47自动步枪进行了大量的仿制。可以这样说,AK-47自动步枪是社会主义阵营众多国家的枪械鼻祖,成为枪械世界的两大流派之一。图为AK-47基本零件示意图。

当快慢机柄处于AK-47最上方位置时,它下突出部将顶住单发阻铁后突出部和扳机后端突出部的右侧,故扣不动扳机,实现保险。如果这个时候,击锤处于待击位置,那么即使弹膛内有枪弹,也会因为扣不动扳机,击锤无法解脱而形成后方保险。

当然,如果此时击锤处于击发位置却因为扣不动扳机,致使阻铁不能回转,击锤后倒时即被阻铁挡住,机框只能后坐很短的距离,不能将弹匣内的枪弹推进弹膛,就形成前方保险。

AK-47还配有瞄准准具。它采用的是机械瞄准具,并配有夜视瞄准具。该准星是典型的圆柱形,标尺上有U形缺口照门。照门和准星都有可翻转附件,内装荧光材料镭221。表尺分为100—800米,战斗表尺一般装定300米左右。不过,AK-47瞄具比较特殊,在使用瞄具瞄准的时候,使用者只能够上下拧动准星做高低校正,无法修正风偏问题。

AK-47还配有刺刀。刀的外形呈剑形,有血槽、钝刀、单边开刃,刀身上还经过磷化处理,横档护手则在手刃的一侧伸出。刀柄是铜制的,在刀柄上装有塑料夹板,刀柄靠枪口环一侧开槽,能够用来容纳通条,槽内有两个尖爪,尖爪卡住准星座和通条,使得刺刀能够牢固固定在枪上。此外,两个尖爪由卡扣控制,卡扣两端则有网纹,以便使用者用手操作。刀柄后端向枪口环一侧弯曲,切分开形成两个突耳。这两个突耳从枪口沿着枪管后滑卡在其两侧,能够使刺刀更为牢固可靠。黑色的刀鞘则由金属制成、在刀鞘下面还有两个挂件,这两个挂件是用金属圈制作而成,它们与刀鞘紧密连接。在挂件上还有搭扣,这也是用来固定刺刀之用。

简而言之,AK-47不仅集当时各种突击步枪的优点于一身,还因构造简单,容易操作而享誉世界。

AK-74枪族:世界上最优秀的枪族

AK-47研制成功后,于1949年开始大规模装备部队,成为苏联陆军制式武器。与此同时,卡拉什尼科夫也率领他的研究小组对AK-47进行改进。

1953年至1954年,卡拉什尼科夫与他的研究小组在制作工艺上对AK-47进行改进,从而设计了AKM突击步枪。AKM整体架构与AK-47相差无几,但是它与AK-47有些不同。在机匣上,AKM采用锻件机加机匣,从而使得枪的重量变轻,由原来的4.3千克减少到3.15千克。在机匣上,AKM还焊有枪管节套和尾座点。在枪机上,AKM的枪击闭锁在枪管的节套中,跟AK-47枪机直接闭锁在机匣里不同。在机框—机枪导轨上,AKM采用价格低廉的冲压件制作,并焊在机匣内壁,减少制作成本。随着枪械历史的不断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域的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AK-47做了大量的改进和更新。图为AK-47的改进模型及其结构示意图。

另外,AKM突击步枪还装有一个新设计的减速器。该减速器位于扳机附近,取代了AK-47的两钩形阻铁中的一个。一旦枪击框下压不到保险阻铁后,减速器就扣住击锤向后,通过其惯性来实现减速效果。对此,美国曾对AK-47和AKM突击步枪进行无数次射击实验,结果发现AK-47机框在实现闭锁附近到位后会出现轻微回跳。这种回跳往往导致AK-47偶尔出现“哑火”现象,而这种状况在AKM上丝毫不会出现。

在外形上,它还有一些特点。比如,机匣两边各有一个很小的弹匣定为槽;机匣盖上加有强筋;枪的前托上设有手指槽,方便使用者在自动射击时控制武器等。

经过一番改进后,AKM更加适合战场。它携带方便,射击故障更少,保养时间短,射击精度较高。现如今,AKM有两个型号,一个是AKM固定木质枪托,一个是AKMC金属折叠枪托。此外,它还有一个型号—AKMH。该型号是带夜视瞄准具的折叠枪托型。

该枪改进后便大规模生产,装备到苏联各个部队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部队中,成为部队中非常重要的轻武器。

不久之后,卡拉什尼科夫又研制了RPK轻机枪。RPK是在AK-47和AKM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它的基本结构与AK-47和AKM基本相同,其制作零件多数能够与AK-47和AKM互换,除了机匣、前托、枪托和表尺之外。它发射7.62毫米×39毫米M74枪弹。RPK机枪能与步枪互换零件,这在战场上是很有优势的。

不过,RPK与AK-47/AKM也有所不同。RPK机枪枪管加长了一些(枪管为590毫米)、重量增加了一些(5.0千克),它还带有折叠两脚架。此外,它采用RPK轻机枪的前托、枪托和表尺,并对机匣进行改进。

RPK轻机枪的出现是其对世界轻武器史的一大贡献,它让步枪和轻机枪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枪族,即AK-47/AKM/RPK枪族。

20世纪60年代中期,轻武器有了进一步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小口径步枪,如美制M16。因此,卡拉什尼科夫便率领其研究小组进行小口径武器设计工作。经过7年的努力,即1974年,卡拉什尼科夫成功研制出了口径为5.45毫米的AK-74小口径突击步枪,并且将其发展为包括突击步枪、短突击枪、轻机枪在内的AK-74枪族。

AK-74突击步枪是在AK-47改进版AKM基础上研制的。

它的构造与AKM基本相同,只是由于弹药改变,口径及其相应的运动部件有了稍微的变化而已。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量减少,精准度更高。由于枪弹底的直径变小,机枪的弹窝面也相应减少,机枪体的直径减少,这意味着机枪框、机枪的重量发生了变化。AK-74机枪框较大,枪击轻,两者的比重为6:1,相比于AKM的5:2,AK-74射击更为稳定,命中率更高。

第二,枪管不同。AK-74枪管镀铬,且枪管缠距较短,仅为195毫米。所以,它能够提高弹丸的初速,增强弹丸飞行的稳定性。

第三,弹匣不同。跟AKM不同,AK-74弹匣是新设计的。它由金玻璃钢制造而成,其强度远比用金属材料制作的AKM弹匣要坚固耐用。该弹匣容量有两种:30发容量的弹匣与15发容量的弹匣。

第四,多加了圆柱形枪口制退器。AKM没有枪口制退器,而AK-74则增加了制退器。它全长82毫米,直径为26毫米,前端有2个较大的孔,后端上方有3个直径为2.5毫米的散布孔。该制退器能够降低后坐力,减少冲击波对射手的影响。AK-74突击步枪是AK-47系列的5.45毫米x 39毫米小口径改进型,是苏联装备的第一种小口径步枪,也是世界上大规模装备部队的第二种小口径步枪(第一种是美国的M16)。它于1974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上首次露面。图为AK-74突击步枪展示图。

此外,AK-74还增加了护木固定片,重新设计枪托,配有双刺刀卡榫。

AK-74研制成功后立即被苏联作为部队制式武器,直至今天,它依旧是俄罗斯及世界许多国家部队的制式武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AK-74拥有许多变体,如AKH-74,装有木质固定枪托,且在机匣左侧增加了光学瞄准镜座;AKC-74,带有向左侧折叠的金属枪托型,坚固耐用;AK-74M, AK-74最新型改进版。其枪托与护木都是塑料制成的,冲击强度与耐磨性比AK-74强,其膛口和机匣也做了改进,提高了射击精度。

AKC-74Y型短突击步枪。该枪是AK-74的缩短版。它枪管较短,配有金属折叠式枪托,重量较轻,外型小巧,适合特种兵使用。此外,由于它的枪管短,枪管内的导气孔位置临近枪口,所以,其枪口部配有消焰,能够使充分燃烧的火药得到足够的膨胀,减少枪口的火焰。

RPK-74轻机枪与AK-74同时装备苏联军队,可以说,它是AK-74放大枪型。它与AK-74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枪管不同。它配有重型枪管,枪管是固定的,长度约为590毫米,比AK-47枪管长。

其次,折叠两脚架不同。AK-74是突击步枪,一般没有折叠两脚架,而RPK-74则是轻机枪,所以,它配置了两脚架。

再次,弹匣容量不同。AK-74弹匣容量为60发,而RPK-74标准弹匣容量为45发。不过,它也可以使用30发的弹匣。

不久后,RPK-74轻机枪也有了变型枪,主要有两种:PNKC-74型和PNKH型。其中PNKC-74型是使用折叠式枪托的轻机枪,而PNKH型则是装有光学瞄准镜座的轻机枪。

AK-74枪族面世后,既受到苏联红军将士的喜爱,又得到世界各国部队的青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枪族。

俄罗斯爆出惊雷:AK-47生产公司宣告破产

2012年4月下旬,俄罗斯AK-47生产商—伊兹马什公司宣布破产。据报道,伊兹马什公司在轻武器方面连年亏损,旗下最大的伊热夫斯克工厂也一直处于停工状态。这个消息一出,震惊了全世界。

众所皆知,AK-47是当之无愧的枪王之王。AK-47是由苏联年轻武器研究员卡拉什尼科夫研制,它口径为7.62毫米×39毫米,弹匣容量为30发子弹,枪口速度每秒钟大约710米,射速每分钟达600发。

有欧洲评论家认为:“卡拉什尼科夫垄断了苏联轻武器领域,世界上有82个国家的军队装备或部分装备的都是AK系列。在轻武器发展史上恐怕只有马克沁、毛瑟和勃朗宁可以和它比比高低。”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AK-47的数量超过了1亿支。从“二战”到现在发生的局部战争中,它参加了其中90%的战争,据统计,死于AK-47枪下的人数远比美国往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造成的伤亡还多。

不过,在世界上现存的1亿多支AK-47中,仅有一成是苏联制造的,其他的都是“山寨货”。但这些山寨货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一度风靡全球。然而,这种“山寨”行为也使得AK-47生产商伊兹马什公司日子很不好过。

伊兹马什公司总部位于乌德穆尔特共和国首府伊热夫斯克。它是俄国沙皇时代创立的兵工厂。1807年,该兵工厂奉亚历山大一世命令,改名为伊兹马什公司。苏联时期,它名叫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一直靠政府订单生存。在政府订单中,最主要的便是AK系列步枪,而伊热夫斯克也被称为“AK-47的故乡”。

当然,虽然AK-47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但是该公司也生产其他武器。在生产AK-47的同时,伊兹马什公司自主研制了AN-94型步枪。他们希望能够代替AK-47系列步枪,装备苏联军队,作为下一代步枪。然而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造成俄罗斯经济恶化,因为全面装备新型步枪需要巨大的经费,因此俄罗斯只好放缓了全面替换AK系列的计划。伊兹马什公司,世界著名的轻武器生产商,以生产AK-47出名。目前,乌德穆尔特共和国仲裁法庭正在调查该公司的资产状况,核实其是否真的出现债务危机。一旦宣布破产,该公司虽然将摆脱沉重的债务负担,但也不得不面临重组。图为大批量的AK-47突击步枪。

随着时间的推移,AN-94也出现了问题,它重量大,构造复杂,维护困难,生产价格昂贵,且操作不方便。因此,该武器仅仅装备了俄罗斯部分精锐部队。由于俄罗斯军方订购AN-94型步枪数量少,伊兹马什公司盈利也相应减少了。

与此同时,AK系列步枪的需求也变少了。要知道,战争时期是政府订购武器最多的时期。然而,与之相反,在和平年代,只要政府拥有的AK-47系列步枪数量饱和,他们就不会订购大量AK-47。这对伊兹马什公司来说,无疑又是一大打击。

眼见俄罗斯政府不需要大量的AK-47,伊兹马什公司便试图进军国外市场。他们耗费心血,推出了AK-100系列作为出口型号赚取外汇。然而,该系列投放到市场后,反响却一般。许多国家使用后,都认为该系列步枪质量差劲,远不如老AK。所以,该系列销量不理想。为此,伊兹马什公司又推出了其他型号枪支,比如saiga系列霰弹枪、野牛冲锋枪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销量也不是很理想。AK-47的价格低廉,目前国际市场上一支AK-47的官方售价大约在300美元到800美元,而在一些战火纷飞的地区,一支AK-47仅卖15美元,和当地一只母鸡的价格差不多,甚至还有论公斤卖的。图为2007年1月16日,乌克兰的工人们正在把AK-47部件进行装箱。

进入21世纪后,该公司生产的武器销量在市场上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需求极少。2011年,其产量就下降了45.5%,亏损额达到了24亿卢布。这种连年亏损的情况导致伊兹马什公司陷入了困境,就连伊兹马什公司旗下最大的工厂伊热夫斯克也一直处于停工状态。

更为要命的是,俄罗斯国防部也没能出手挽救伊兹马什公司。2012年,俄罗斯国防部依旧没有向“伊热夫斯克”提出购买武器的计划。这对伊兹马什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012年4月底,伊兹马什公司总经理马克西姆库久克只好宣布公司破产。作为世界上产量最高,数量最多的武器—AK-47,其生产厂却倒闭了,这不得不说是世界一大奇闻。

一个生产AK-47这种产量极高且最受欢迎的武器的公司为何会倒闭呢?

伊兹马什公司称,自己落到如此田地,其最主要原因在于俄罗斯国防部订单少,2011年,俄罗斯甚至宣布停止采购升级版的AK-74。

伊兹马什公司的分析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如果细究一下,便可以清楚知道,伊兹马什公司的破产还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其一,受世界轻武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除了俄罗斯生产轻武器外,世界许多国家也生产轻武器,比如美国的M4自动步枪、奥地利的aug步枪等,这些国家生产的轻武器在国际市场上与AK-47竞争,AK-47的销售量自然受到了影响。另外,山寨仿制品太多,这或许是伊兹马什公司倒闭的最主要原因。自从AK-47系列面世以来,它便迅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传遍了整个世界。几乎世界各地都在仿制AK-47。这样,无疑会给生产AK-47的伊兹马什公司带来冲击。据估计,在全球各地流通的AK-47仿制品与伊兹马什公司原版AK-47的比例是10:1。《AK-47:改变战争面貌的武器》的作者卡纳尔曾经这样说道:“目前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因为AK-47太易于制造,以至于任何人都能制造它。”

其二,没能跟上市场经济的变化。苏联时期,该公司一直依靠苏联政府的大量订单发展,但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防部的订单减少了大半。面对市场经济,它没有尽快调整经营模式,反而仅仅依靠计划经济吃饭,依靠政府订单,结果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无法适应,最终走向破产倒闭。伊兹马什公司虽然破产了,但是AK-47带给这个世界的意义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俄罗斯人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发明,建立了卡拉什尼科夫武器博物馆。图为卡拉什尼科夫武器博物馆里陈列着的反映AK-47枪文化的物品。

其三,受俄罗斯国防部的策略影响。俄罗斯虽然从计划经济中摆脱出来,经济慢慢恢复,但是它的经济结构不平衡。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来源是自然资源的出口和重工业产品的出口。可是,经济危机发生后,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迷,俄罗斯财政收入明显减少。为此,俄罗斯国防部必然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高科技产业,比如,洲际导弹、核潜艇等研发领域。所以,俄罗斯国防部没有足够的金钱来扶持军工业。

伊兹马什公司倒闭了,但是AK-47依旧存在。有人说:“AK-47是堪称完美的突击步枪,待我们大家都成为历史以后它还会存在很久,只要还有弹药存在,它就会一直使用下去。”

此外,从AK-47诞生到现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它广受欢迎,并衍化出独特的AK-47文化。在众多游戏中都有它的身影,比如《反恐精英》,在游戏中,它是公认的游戏神器。在电影艺术中,AK-47无处不在,比如电影《战争之王》,尼古拉斯·凯奇就拿着AK-47,比如《第一滴血3》中史泰龙拿着AK-47作战,尽显风采,比如有人将AK-47制作成电吉他,有人将乐队取名为AK-47;在美酒文化中,AK-47伏特加销量一直很不错。很显然,AK-47不仅是杀人武器,还是文化标志。而文化是会代代相传的。

简而言之,虽然伊兹马什公司已经破产,但是AK-47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文化还会存在下去。

第三章 AK-47:民族之枪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思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要求民族独立,其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最引人注目。在民族独立战争中,AK-47的内涵超出了武器范围,成为民族独立的象征。现如今,有6个国家将AK-47画到了国旗上。

越南统一战争:AK-47一战成名

AK-47诞生后,很快被苏联装备到军队中。随着美苏冷战的进行,AK-47由苏联武器慢慢变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武器,并代表了华约组织,与欧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美制M16相抗衡。然而,真正让AK-47誉满天下的却是越南战争,正是越南战争让AK-47一战成名,成为枪王之王。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北部和中国接壤,西部紧挨老挝、柬埔寨,东面和南面则面向南海,海岸线长约3260公里,是东南亚不可忽视的国家。它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据考证,越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其中渡山文化、山围文化较为出名。“二战”爆发后,法西斯联盟在欧亚非发动全球侵略战争。其中日本在亚洲肆意妄为,他们采取了南下策略,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越南也没能幸免。随着日军的逼近,法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与日本共同统治越南。这个时候,越南民众也展开了游击战争,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胡志明领导的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得到了苏联的强力支持,不仅拥有苏制先进坦克,还获得了苏联提供的大批量的AK-47武器,实力不断壮大。“二战”结束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在越南北部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而法国则扶植越南末代皇帝在西贡建国。之后双方因为国家统一问题出现分歧,战火再次燃起。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几年。1954年,胡志明在苏联等国的支援下取得了奠边府大捷。

为了熄灭战火,联合国召开日内瓦会议商讨越南问题。会议最终决定将越南一分为二,北纬17°以北地区由越南共产党所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统治,北纬17°以南则由越南末代皇帝继续统治。然而,胡志明领导的武装力量坚持国家统一,而越南末代皇帝也不同意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分治。于是,双方再次展开火力角逐。

1955年,利欲熏心的吴廷琰发动政变推翻了末代皇帝的统治,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吴廷琰建立越南共和国后,因为亲美而未能与北越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再次展开了激战。“二战”结束后,美苏由盟友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双方展开冷战,四处挤压对方。经过几年的争夺,美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亚洲地区。

20世纪50年代,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认为亚洲是美苏争霸的关键战场。他认为,如果苏联借着民主的旗子进入越南,那么将威胁到美国在亚洲的利益,所以,他强力支持吴廷琰。吴廷琰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了美式民主政权,展开民主活动,企图打垮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在越南战争中,AK-47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的猛烈火力多次阻击了美国军队的进攻,创造了很多战争传奇。图为AK-47大型示意图。

而胡志明领导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则采取打土豪、分土地的社会主义模式。南北越南意识形态开始出现严重对抗。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扶植了吴廷琰,帮助吴廷琰发动了“控共”、“灭共”战役,关押、屠杀越南共产党分子。越南陷入了国家分裂的局面。

时间一年年的过去,越南局势越来越紧张。北越在苏联的支援下,装备了大量的苏制坦克和AK-47突击步枪,与南越发生了多次激战。而南越虽然也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却屡战屡败,丢失了大片领土。

南越战败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国会和军方十分不安。他们纷纷要求美军直接介入战争,打垮苏联支持下的越南共产党军队。美国总统肯尼迪也“顺应时势”,决定出兵越南。1961年,肯尼迪发动“特种战争”(美国根据北越游击战术制定的特种部队作战战术)。

一开始,特种战争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消灭了一些北越游击队,攻占了北越的游击队基地。然而不久之后,北越游击队又发动了多次反击,美军阵亡人数急剧上升,“特种战争”宣告失败。

眼见南越即将灭亡,美国愤怒了。继任总统约翰逊直接升级战争,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派出最先进的B-2轰炸机对北越阵地轮番轰炸。不过,这种轰炸并没有达到美军的预定目标。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帮助南越建立亲美政权。1965年,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反对,悍然实施“雷声隆隆”行动,调遣大军进入越南作战。此时,美军装备的是M16,是西方国家最为先进的突击步枪。这次,M16碰上了AK-47,孰胜孰败,只能拭目以待。约翰逊政府与南越政府发动了一系列战役,想要一举歼灭北越部队,然而效果并不明显。拿着美军研制的M16的美军士兵并没有战必胜,攻必克,相反,他们却因为M16复杂不易操作、容易生锈、卡壳等原因而纷纷丧命。图为越南战争中被陷阱弹炸毁的AK-47步枪,爆炸的巨大威力甚至使弹膛部分也发生了变形和损坏,可见AK-47步枪强大的爆发力。

北越的游击战让美军和南越部队损失惨重。北越游击队采取了敌进我退、敌退我扰、化整为零的策略,在森林里神出鬼没,打得美军晕头转向,一向只懂得全面战争、阵地战的美军吃了大亏。

由于美军进军越南属于侵略战争,所以美国政府遭受到了国内外的谴责。迫于压力,约翰逊最后只好下令停止轰炸北越,展开和谈,“局部战争”结束。美国发动了系列攻势,却损失惨重。截止到1969年,美国投入536000人参战,可是每星期死亡人数高达200人,费用高达30亿美元,而战争进展却毫无突破。

1968年,饱受国内外压力折磨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宣布不参与连任竞选。在美国,竞选连任总统几乎是每一任总统的不二选择,然而,约翰逊却放弃了连任竞选。由此可见,他对越南战争望而生畏。

约翰逊下台后,尼克松荣登美国总统宝座。面对越战泥淖,他毅然任命基辛格为总统助理,全权处理越南问题。基辛格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发展,采取了均衡外交策略,一方面武力威胁越南,另一方面主动示好谈判。对于武力威胁,北越迅速反击,致使美军伤亡倍增;对于谈判,他们则提出国家统一的口号。经过近四年的谈判,双方最终于1973年签署了停战条约。签订条约后,美军大部队纷纷撤出越南战场。

可是,越南并没有因为美国的“退出”而获得统一,相反,南越政权依旧凭借美国的援助负隅顽抗。协议签订后,虽然美军绝大多数部队慌忙从越南撤走,但是,依旧有少部分人以“文职人员”的名义留在南越,而这一部分留驻人员人数高达2.4万。这部分人依旧帮助南越政府训练南越士兵,积极“抗战”。此外,美国还向南越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并在南越附近保有了一支相当规模的海空力量。而北越也毫不示弱,他们开着苏制坦克T-34,拿着AK-47,奋不顾身地与装备着先进美制M16的南越军队展开激战。

1975年4月29日上午9时,最后一架美军飞机飞离西贡。M16最初在越南战场上频频出现故障,美国为了早点摆脱越南泥潭,还研制了几个M16的衍生型,包括一种短命的狙击步枪和XM177等。虽然美军在越南战场失利,但M16却从越南战场起步,开始畅销,在这段时间内,仅柯尔特公司就生产了350万支M16。图为在越南战场上使用M16的士兵。

在美军撤退的同时,北越军队从五路进攻西贡。他们在越南百姓的支援下,发动了“春季攻势”,实施西原战役、顺化—岘港战役和西贡战役。经过55天的奋战,北越军队一共歼灭和瓦解敌军100多万人,最终推翻了南越政权,实现了越南南北的统一。

此次越南战争中,美国损失惨重,5.6万军人阵亡,30多万军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这是美军历史上公认的最为失败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中,AK-47发挥了其独特的设备优势,以其坚实耐用性在与美制M16突击步枪的角逐中胜出,一战成名,成为民族独立的象征。

古巴卫国战争:AK-47大显神威

就在越南进行独立统一战争的时候,处于拉美的古巴民众也拿着AK-47进行独立统一战争。切·格瓦拉是美洲的传奇人物,他一生都在战斗,为了古巴的解放,世界的和平,一直被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英雄和左翼人士的象征。图为1961年8月,时任古巴工业部长的切·格瓦拉会见乌拉圭总统维克托·海多(右)时的场景。

古巴地理位置特殊。它地处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南,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以东,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以北,以及海地、特克斯与凯科斯群岛以西,有1600多个岛屿,是西印度群岛最大的岛国。

然而,这个美丽的岛国却多苦多难。15世纪末,它被哥伦布发现,随即成为西班牙殖民地。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实施暴政,引发了古巴人民的反抗,古巴人民先后进行了两次独立战争,却由于装备简陋、力量不够而被残酷镇压。

后来,美国想要吞并古巴。美国国务卿阿丹姆斯曾说:“古巴地处墨西哥湾和安得列斯海所处的险要位置,它处于我国南海岸和圣多明各岛的中间,其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利于我们贸易。总的来说,古巴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差不多与我国其他州一样。”

于是,美国试图以1亿美元的价格购买古巴,但是西班牙政府一口拒绝。被拒绝后,美国实施双管政策,即一方面暗中操控制糖、烟草等古巴重要工业部门,另一方面则武装支持古巴独立战争。

1892年4月,古巴民主主义者何塞·马蒂组织国内外力量,在美国成立革命党。他发出了“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开始筹备独立战争。1894年年底,他带着武器和部队返回古巴,不料半途被美军“扣留”。

1895年年初,古巴国内的革命党在没有军援的情况下依旧发动了革命。不久之后,何塞·马蒂回到古巴。回到古巴后,他也加入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战斗。可惜的是,当年5月,他中弹身亡,为国捐躯。不过,其他革命党则继续发动革命斗争,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经过三年的发展,革命党兵力高达5万人,解放了全国2/3的国土。

然而,西班牙依旧负隅顽抗。对此,美国则直接对西班牙开战。1898年年初,美国出兵古巴,与古巴革命党双线夹击西班牙军队,西班牙部队溃不成军。1898年12月,美、西在巴黎签订和约,美国代替西班牙“占领”古巴。1902年,古巴正式独立。

然而,古巴的“独立”是表面的,因为美国掌控着古巴军政大权。新成立的政府采取了亲美政策,它不仅聘请美国人担任政府各部门顾问,还将海港租让给美军。事实上,古巴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古巴的代理人马查多·伊·莫拉莱斯搞起了独裁统治。他想要将古巴变成“美洲的瑞士”。他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下令逮捕和杀害共产主义人士。这些措施引发了社会动乱,而这种动乱威胁到美国的利益。美国便派出代表劝说马查多·伊·莫拉莱斯不要搞专制,然而马查多·伊·莫拉莱斯并不听取美国人的意见。有这样一种说法:黑市中枪械买卖的价格可以说是标志某地区暴力冲突严重与否的风向标。在社会比较稳定的地区,AK-47的价格在230到400美元之间;如果价格低到100美元左右,这可能表示,该地区的冲突状态突然停止了。如果AK-47的价钱高到1000美元以上,则标志着该地区的冲突漫长而持续,而且正在进行。图为备受古巴士兵喜爱的AK-47突击步枪。

劝说无效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手了。他支持军人出身的巴蒂斯塔发动政变。巴蒂斯塔夺取了军权,尔后以军权控制古巴政府。控制古巴政府后,巴蒂斯塔也采取了亲美的外交政策。1940年,他当选古巴总统。可是,当选总统后,他也采取独裁统治。结果,民怨沸腾,他最终被迫下台,侨居美国。巴蒂斯塔下台后,古巴政府由革命党人主政。

然而,革命党人并没有给古巴人民带来希望。革命党人上台后并没有多大政绩,拉蒙·格劳·圣马丁、卡洛斯·普里奥斯·索卡拉斯先后执政,可是革命党因为腐败无能而大失民心。1952年大选,古巴革命党等三大党提出了总统候选人名单。这一次,巴蒂斯塔参加竞选,当他得知古巴人民党可能胜出后,便在美国支持下再次发动政变,夺取了古巴政权。

巴蒂斯塔再次上台后,继续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他宣布停止宪法,制定反劳工法,镇压杀害民主人士高达2万人,流放十多万人,数百万人失业。此外,他还与美国签订了“军事互助条约”,卖国求荣。AK-47几乎受到所有国家的青睐,即使是苏联的死对头美国,也有很多士兵对AK-47崇拜不已。图为正在试用AK-47的美军。

巴蒂斯塔的这些做法激怒了古巴人民,他们奋起反抗。1953年7月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等爱国青年在著名城市圣地亚哥发动武装起义,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165人的武装队伍攻打蒙卡达兵营,希望能够夺取武器武装民众,开展解放运动。然而由于武器简陋,人员太少,起义最终失败。许多起义者阵亡,幸存者菲德尔·卡斯特罗被捕。而同一时间攻打巴亚莫城兵营的另外一支武装力量也遭到政府军的镇压。虽然两场起义都失败了,但是菲德尔·卡斯特罗等起义力量则得到了古巴中下层的广泛支持。

随后,政府组织法庭审判菲德尔·卡斯特罗。在法庭上,菲德尔·卡斯特罗请求以律师身份答辩,并获得了法院批准。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历史将宣判我无罪》。不过,最后他还是被亲美政权判处15年徒刑,被关进了监狱。

得知菲德尔·卡斯特罗被捕,全国民众爆发了大规模游行运动,要求政府特赦政治犯。迫于民众的压力,1954年11月,总统巴蒂斯塔下令释放卡斯特罗。

菲德尔·卡斯特罗获释后,返回了家乡哈瓦那。1955年,他与弟弟劳尔·卡斯特罗迁居墨西哥。在墨西哥,他们兄弟俩组建了“7·26运动”组织,并建立了一支革命队伍准备推翻古巴政府。在这里,他们认识了拉美游击战理论创始人—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是阿根廷人,他出生于权贵家族。早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医,后来因为爱好旅行而休学。休学期间,他游遍南美洲各地,阅历丰富。1954年他自愿在危地马拉的阿本斯政府中效力。不过,美帝国主义因为阿本斯搞土地改革而发动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阿本斯政府很快被颠覆。此后,切·格瓦拉便逃到了墨西哥。

有了切·格瓦拉的加入,卡斯特罗组织力量大增。他们一边训练战士,一边与古巴国内武装组织联系。1956年11月25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带着82名战士乘坐游艇返回古巴,准备支持在古巴圣地亚哥发动战争的派斯游击队。根据计划,两军会合之后再攻打圣地亚哥。然而卡斯特罗因为海浪问题晚了好几天才到古巴奥连特省。

到达古巴后,他们纷纷下船,准备前往圣地亚哥支援友军。可惜,他们一到岸上,就遭到了政府军的伏击,损失惨重。经过三天的激战,只有12人成功突围,进入了马埃斯特腊山区继续战斗。

他们在这里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游击战。1957年5月,他们率军进攻乌贝罗,取得大捷。随后,他们发出了宣传口号:推翻巴蒂斯塔反动统治,建立人民革命政权,进行土地改革,释放政治犯等。这些口号和措施,深得民心,队伍实力迅速增强。

1953年3月13日,哈瓦那大学学生联合会率领一支青年队伍攻打总统府,结果惨遭失败。然而,这次起义却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随后,该联合会便组建了“3·13革命指导委员会”。不久之后,哈瓦那工人举行了总罢工,声援武装起义。

在这些武装斗争中,马埃斯特腊山区游击队是反政府力量的核心。为了统一战线,菲德尔·卡斯特罗号召“7·26运动”与其他武装力量、政党如人民社会党、“3·13革命指导委员会”等联合起来。经过整合,古巴形成了反帝、反资产阶级腐败政府的统一战线。

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卡斯特罗还发布了土改政策。他在1957年7月12日宣布了《土改宣言》,要求解放区进行土改运动。1958年10月10日,他又宣布了《农民土地权》第三号法令。随着法令的宣布,全国解放区进行了如火如荼的土地改革,游击队没收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农民、工人、学生便纷纷加入游击队,游击队社会基础扩大了。到1957年年底,游击队人数高达2000人。

有了较强的武装队伍后,菲德尔·卡斯特罗则四处出击,攻打政府军。此外,他们还四处发展根据地。1958年年初,劳尔·卡斯特罗奉命深入敌后开战游击战。劳尔·卡斯特罗率领小分队通过敌占区,在敌后成功开辟了弗兰克·派斯第二东方战线。不久后,游击队开辟了“圣地亚哥德古巴第三战线”。与此同时,“3·13革命指导委员会”小分队则在埃斯坎布赖山区开展了游击活动,起义之火,燃遍古巴。

不过,政府军很快做出了决定:围剿起义中心马埃斯特腊山区。1958年5月,巴蒂斯塔调动了10000多部队,配备飞机、坦克和大炮,大规模进攻马埃斯特腊山根据地。此外,驻守关塔那摩基地的美军也出动战机辅助政府军围剿起义军。此时,守卫根据地的士兵仅有300余人,武器装备仅有步枪和冲锋枪,可谓是人少、武器少。

面对强敌,起义军毫不畏惧。他们利用复杂的地形,展开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时不时袭击敌军,拖垮政府军。对政府军来说,阵地战有优势,但是游击战,他们却没有优势。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政府军战绩平平,士气低落。1958年8月,游击队展开了反攻,他们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发动了系列反攻,短短一个月时间,歼灭敌军1000多人,巴蒂斯塔政府军大败而归。卡斯特罗是古巴的英雄,也是古巴的传奇。据古巴安全部门统计,他被计划暗杀多达638次,居各国领袖之首。对此,卡斯特罗则幽默地说:今天我还活着,这完全是由于美国中情局的过错。图为1958年劳尔·卡斯特罗(前)、菲德尔·卡斯特罗(右二)和切·格瓦拉(左二)等人开展游击战争时的留念。

1958年下半年,起义军势如破竹,他们开始进攻大城市,并且取得了大胜利。如圣克拉拉一役,起义军以400人的劣势成功剿灭了拥有重武器的3000守军。1959年1月1日,起义军占领圣地亚哥,大势已去的巴蒂斯塔只好连夜逃往国外。第二天,起义军进入首都哈瓦那,政府军投降,古巴革命取得胜利。对古巴来说,苏联的帮助无异于雪中送炭,而AK-47的大批量供应,则预示着古巴军队不再处处受落后武器的干扰,走在了世界武器的前列。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巴的胜利得益于苏联,也得益于卡拉什尼科夫生产的AK-47。图为装备了AK-47的古巴军队。

胜利之后,卡斯特罗着手建立新政权,颁布共和国法,进行社会改革。对此,美国极为关切,并且派出了代表团前去祝贺,希望卡斯特罗建立一个亲美政权,保持美巴友谊。然而,卡斯特罗强调民族主义立场,断然拒绝建立亲美的傀儡政府。美国不得不悻然而归。

不过,美国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决定推翻古巴新政权。于是他们成立了一支雇佣军,准备入侵古巴,颠覆卡斯特罗政权。卡斯特罗政权危在旦夕。在这个时候,切·格瓦拉建议卡斯特罗请求苏联帮忙。

卡斯特罗随即派遣代表前往苏联寻求帮助。苏联听后,立即大力支持古巴,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还提供了无数的武器援助,这些武器中就包括AK-47系列。

有了军费、武器装备后,卡斯特罗政权便全力准备抵抗美国的雇佣军侵略。他们将起义军分散到沿海军事要点,建立防御阵线,同时发动民兵,随时配合起义军作战。

1961年4月,美国雇佣军登陆古巴作战,而古巴起义军则凭借AK-47等新型武器和游击战术,愣是将作战经验丰富的雇佣军击溃在海岸边。1964年5月,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此后,AK-47被源源不断运往古巴,成为古巴军队中主要的轻武器。

安哥拉解放战争:AK-47功不可没

在很多人看来,非洲就是贫穷的代名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非洲东临印度洋,西向大西洋,东北隔红海和苏伊士运河与亚洲分界,北部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是世界第二大洲,战略地位重要。从印度洋经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扼守亚欧非交通咽喉。此外,非洲资源丰富,在面积为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达21%,草原占27%,矿产资源丰富,蕴藏量占世界的40%,素有“自然资源库”之美称。因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让非洲成为大国的必争之地。

近代以来,西欧列强凭借先进的枪炮控制非洲各国,无情掠夺、盘剥当地资源,致使非洲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席卷非洲,非洲民族意识觉醒,许多国家纷纷要求独立建国。安哥拉就是其中一个国家。安哥拉地处非洲西南部,它西临大西洋,北邻刚果民主共和国,南挨纳米比亚,东南与赞比亚交界,国土面积为1246700平方公里,排在世界第22位,也算是一个大国。此外,安哥拉资源丰富,沿岸地区蕴藏了80亿桶石油,并盛产钻石,具有“非洲的巴西”之称。

在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此后,葡萄牙对安哥拉实行殖民统治,并于1922年占领安哥拉全境。“二战”后,为了继续统治安哥拉,掠夺安哥拉资源,葡萄牙将安哥拉改为“海外省”,委派总督统治。这个时期,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民族独立呼声高涨,安哥拉的独立呼声不断冲击着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20世纪50—60年代,安哥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先后成立了安哥拉解放人民运动(简称“安人运”:MPLA)、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并且展开了民族解放斗争,在安哥拉人民的战争中,葡萄牙的统治政权摇摇欲坠。AK-47不仅在古巴独立运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非洲国家安哥拉也备受欢迎,并为安哥拉的解放运动立下了汗马功劳。图为AK-47改进版本。

安哥拉民族解放战线,简称“安解阵”(FNLA)。这个组织是由霍尔登·罗伯托领导的,以北部刚果为基地,展开斗争。由于霍尔登·罗伯托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很快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如罗马尼亚、印度、阿尔及利亚等国。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MPLA)。该组织由安哥拉医学博士、著名诗人阿戈什蒂纽·内图等知识分子领导,以罗安达周边的姆邦杜部落为基地,向四周展开斗争。该组织也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比如苏联、古巴等。该组织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其中就包括AK-47、AKM等轻武器,在几个组织中实力最强。

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UNITA)。该组织由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若纳斯·萨文比仃领导,以南部奥文本杜人聚集区为基地,展开民族解放斗争。不过,该组织最为激进,不仅强烈抨击美国政策,还采取激进的行动打击美国。所以,虽然该组织到处寻求援助,但它仅得到少数国家的帮助,比如朝鲜。它从朝鲜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武装设备并得到了朝鲜富有经验的教官培训士兵训练,其中得到的武器装备就有不少58式冲锋枪。非洲这个既贫困又富有的地域,似乎从来也没有太平过,这个地域中的一些组织为了生存,不得不用昂贵的钻石来换取武器,而易于操作的AK-47则是他们购买时的最爱。图为装备着AK-47的非洲军事组织。

这些组织成立后便展开了武装斗争。1961年2月,“安人运”首先行动,袭击了罗安达的监狱及警察总部。一个月后,它在安哥拉北部发起了大规模武装起义,袭击葡军据点。这些武装起义行动引发了安哥拉西北部的民族大起义。

得知安哥拉起义爆发,葡萄牙当局立即调遣正规军,出动坦克和装甲车,镇压起义军。他们炸毁了25个村庄,屠杀了3万民众。与此同时,葡萄牙当局宣布对安哥拉进行改革,撤销《土著法》,承认安哥拉民众为葡萄牙公民,增加民众在国民议会中的席位,并允许当地发展教育、医疗等事业,企图分解起义力量。

不过,起义组织并不买账。1962年,“安解阵”成立了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组建民族解放军,在安哥拉西北地区四处活动,袭击葡军。而安人运则在东部丛林展开了游击战,袭击葡军,“安盟”也在东部地区建立了游击基地,打击葡军。1968年,三个组织都获得了较大的胜利,“安人运”在东部地区时武装力量达到了5个军区,“安解阵”的势力也扩大到了10省,“安盟”则深入了3个省开展斗争。

见到起义军实力大增,葡军便采取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式管理、生物战等方式镇压起义军,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起义军利用安哥拉境内的丛林展开游击战,他们设置路障、地雷等,歼灭了葡萄牙的主力部队。1974年年初,起义军人数增加到了15000人,解放了安哥拉2/3的国土和100多万人口。而葡萄牙则伤亡惨重,军费紧张。1974年4月25日,葡军中下级军官发动政变,推翻了卡埃塔诺政府,组建了新政府。新政府宣布将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安哥拉问题。

1975年,起义军代表与葡萄牙政府进行谈判,最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并且承认三个民族起义组织都是安哥拉的合法代表。三方经过会谈,决定成立过渡的临时政府。然而,在商讨具体细节时,三方因为政见不同、利益分配不均而发生了争吵,随后发生了武装冲突,三方只好分道扬镳。在非洲,无论是安哥拉还是非洲原始部落,几乎只要可能发生冲突的地方都可以看见AK-47的身影。图为手拿AK-47步枪的非洲原始部落中的男子。

1975年11月11日,“安人运”单独成立了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而其他两个组织也自立为王,安哥拉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势。由于每一个组织都想征服另外两个组织,安哥拉内战爆发。

当时,美、苏关系缓和,苏联承认美国在西欧的利益,而美国也承认苏联在东欧的利益,双方基本保持克制。然而,这种克制是表面的,美、苏双方在背地里依旧相互攻击对方,企图压垮对方。其中,非洲政策就是一个例子。战后,苏联进军非洲,试图将非洲作为抗衡美国的基地,而美国则不甘落后,也插手非洲,力图寻找盟友,对抗苏联。

面对美、苏递过来的“橄榄枝”,安哥拉三个组织纷纷表态。其中,“安人运”得到了苏联和古巴的大力支持,获得无数的武器弹药、经济援助,甚至是“志愿军”的支持。而“安解阵”则得到了超级大国美国的援助,获得了数十万资金支持。而“安盟”则得到了朝鲜的鼎力支持。卡拉什尼科夫之所以能设计出这么优秀的自动步枪,得益于他曾经是军人。在设计枪械时,他首先考虑的是要使枪械结构简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正常使用,而AK-47显然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即使是力气较小的孩子也几乎都能正常使用AK-47来保护自己。图为手持AK-47的非洲娃娃兵。

1975年3月,获得美国支持的“安解阵”突袭“安人运”总部,重创了“安人运”部队。然而,苏联和古巴随即加大了对“安人运”的支持,苏联从水路和空中两方面双管齐下,源源不断地运输武器物资到“安人运”基地。古巴则接受“安人运”的邀请,派遣了一支训练有素的精英部队前往安哥拉。

有了苏联和古巴的支援,“安人运”展开了报复。1975年6月,它发动了大规模的系列反攻,“安人运”成员拿着AK-47扫射反对派武装,将北部的“安解阵”和南部的“安盟”逐一击溃,几乎掌控了安哥拉大局。

在这个时候,“安解阵”出问题了,背后支持它的美国撤出了安哥拉,并对其停止了一切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没有了美国的支持,“安解阵”很快溃不成军,最终被迫解散,其首领霍尔登·罗伯托逃往欧洲。“安解阵”垮了,但是还有一个“安盟”。不过,由于“安盟”采取极端主义措施,既得不到广泛群众的支持,又得不到国外强有力的援助,很快就被“安人运”击垮,被迫到丛林里打游击战。

一家独大的“安人运”则在苏联和古巴的支持下掌管安哥拉政局,搞起了苏联模式。不过,采用苏联模式的安哥拉并没有走上强国富民的道路,刚好相反,它的经济一直走下坡路。同时,“安盟”的游击战也让安哥拉时刻处于内战之中,直到2002年,双方才达成协议,结束了长达27年的内战。

在安哥拉独立、统一战争中,AK-47作为“安人运”的重要武器,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解放、统一战争中,立功无数。

莫桑比克民族战争:AK-47战绩显赫

莫桑比克地处非洲东南部,南邻南非、斯威士兰,西靠津巴布韦、赞比亚、马拉维,北接坦桑尼亚,东濒印度洋,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马达加斯加相望。该国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7世纪初,葡萄牙借助莫桑比克内讧大举入侵,最终建立了殖民统治。

由于葡萄牙的侵占政策损害到日不落帝国—英国的利益。英国提出了葡萄牙出让一部分殖民地给英国的要求。为了避免与大英帝国起冲突,葡萄牙答应了英国的要求。此后,莫桑比克便成了葡萄牙和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葡萄牙和英国的资源矿产地。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西欧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当地民众纷纷反抗,比如1895年的大起义,可惜的是这些起义最终都被无情镇压。AK-47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但不同的战争却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在莫桑比克独立战争中,AK-47发挥了重大作用。对莫桑比克人民来说,它是正义的化身,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图为AK-47主体及相关零件。“二战”后,葡萄牙为了向世界宣布莫桑比克拥有自主权,便将其定位为“海外领地”。然而,明眼人都能看出,葡萄牙牢牢控制着莫桑比克。葡萄牙依旧盘剥当地民众,他们将大量的黄金等矿产运回葡萄牙,而不管当地经济,致使当地经济落后,民众过着艰难的生活。

经济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葡萄牙政府从政治上压迫当地民众,不仅剥夺黑人工作权和受教育权,还不让他们参政。此外,他们还采取高压政策,压制不同政见者。比如,1950年,在573万莫桑比克人中,仅有4353人获得了选举权。

20世纪50年代,民族解放思潮席卷全球,莫桑比克也深受影响。莫桑比克民众要求民族独立。然而,葡萄牙却不答应。于是,各种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组织先后出现。

对此,葡萄牙则采取镇压手段压制这些民族独立组织,他们不允许民族主义组织在莫桑比克注册成立。于是,1962年,信奉马列主义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只好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成立,该组织的领导人是社会学家爱德华·孟德兰。在莫桑比克独立战争中,许多葡军士兵都配备有FN FAL或HK G3,而莫桑比克士兵则配备了大量的AK-47。图为莫桑比克独立战争中配备有FN FAL或HK G3的葡军士兵。“二战”后,美苏冷战随即展开。莫桑比克的民族独立运动也受到了美苏冷战的影响。

莫桑比克人民进行独立运动,美国一开始是支持的。它支持莫桑比克运动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威尔逊政策的影响,威尔逊认为美国应当到世界舞台中心发挥民主,所以美国政府自然希望莫桑比克建立民主国家;二是美国想在非洲对抗苏联。然而,美国的支持是不真诚的,是短暂的。尽管联合国一度要求葡萄牙允许莫桑比克独立,但是,葡萄牙以退出北约相威胁,迫使美国停止了援助莫桑比克解放阵线。

而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看清了美国和葡萄牙穿一条裤子的事实之后,便转而投靠东方集团,寻求苏联的支持。事实上,苏联在“二战”结束初期就关注非洲。苏联认为非洲独立运动的开展会成为西方国家的负担,但对自己来说则是一个扶植亲苏政权的大好机会。因此,苏联自战后便大力支持非洲国家的独立运动,莫桑比克也不例外。

由于莫桑比克民族独立运动组织极多,而苏联又无法判定哪个组织会最终获胜,所以,苏联采取了全部支持的策略,支持莫桑比克境内所有的民族主义组织。苏联向这些组织提供了火箭炮、AK-47等武器,并且派遣了军事专家。此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如东德、古巴也向莫桑比克民族组织提供了军事援助。图为莫桑比克独立战争时期从飞机上空投下来的一幅葡萄牙宣传画,上面的文字意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是骗子!你们是过不了好日子的!”

战争爆发时,解放阵线仅有7000人,拥有的武器多数是“二战”时期的毛瑟枪。而葡萄牙政府军则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人数大约23000人,并有一支近千人的特种部队。该部队拥有先进的武器,步枪如HK G3与FN FAL,重机枪如HK21,重武器如60毫米、81毫米和120毫米掷弹筒、榴弹炮与各种轻装甲车。此外,葡萄牙还在莫桑比克配备了空军和海军,为地面部队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

有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实力大增。解放阵线军事领导人菲利普·萨缪尔·马盖亚说,感谢苏联等国的帮助,他的部队受益匪浅。的确,该游击队从苏联、古巴等国获得了大量武器,步枪有莫辛—纳甘步枪、SKS、AK-47及苏制PPSh-41冲锋枪。常见的机枪有DP机枪、DShK和SG-43。此外,游击队还拥有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高射炮及SA-7式便携防空导弹。除了武器之外,游击队还得到了苏联军事专家的训练,学会了越南游击战术。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一开始,解放阵线最高领导人爱德华·孟德兰采取和平独立解放运动,希望葡萄牙能够让莫桑比克独立,然而葡萄牙坚决不答应。双方于1964年谈判破裂。于是,孟德兰只好下令组织在莫桑比克境内开展游击战。

解放阵线采取了游击战术。他们在葡萄牙军队巡逻的路上设置埋伏,破坏铁路和通信设施,袭扰敌人。他们通常以10—15人的小队为作战单位发起进攻,此外,游击队还充分利用雨季优势袭击敌人。葡萄牙虽然装备精良,部队数量多,但是却无所适从,他们只能追着游击队跑,可是又跟不上游击队。

游击队一完成任务立即消失在丛林里,而葡萄牙军队却往往因为战线太长,补给困难而难以围歼游击队。

经过多年的作战,1967年,游击队控制了莫桑比克五分之一的土地和七分之一的人口,取得了重大胜利。此刻游击队实力规模扩大,它拥有8000名士兵,拥有口径机枪,防空步枪,75毫米无后坐力炮与122毫米火箭炮等多种武器。

眼见解放阵线实力增强,葡萄牙政府便改变政策,开始重视莫桑比克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修建大坝、铁路、公路、学校、医院等,希望能够争取民心。然而,现代化建设并没有让葡萄牙获得民心,相反,葡萄牙惹怒了当地居民。比如,葡萄牙修建加赫拉·巴萨大坝,这原本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葡萄牙为了修建工程,强迫居民搬迁,引发了民怨。大坝建好之后,由于它拦住了水源,致使下游民众不能够享受水涝带来的恩惠,因此他们也对葡萄牙政府不满。由于莫桑比克独立战争的胜利与AK-47息息相关,因此战争胜利后,莫桑比克人民把AK-47的标志展示在了国徽上。图为莫桑比克国徽。

惠民工程不得民心,葡萄牙政府便派人行刺解放阵线领导人,企图瓦解游击队。1969年2月3日,爱德华·孟德兰在坦桑尼亚的办公室被炸弹炸死。解放阵线最高领导人被炸死的消息一经传出,解放阵线就军心大乱,并开始展开了一轮清洗运动。不过,解放阵线很快就团结一致,坚决对外。他们使用地雷阵,杀伤葡萄牙军队。据调查显示,伤亡的葡萄牙士兵中有三分之二是因为踩了游击队的地雷而丧命。游击队的地雷阵一时间闻名于世。的确,地雷阵不仅大力损伤了葡萄牙部队,还严重打击了葡萄牙军队的士气。

收拢民心不可行,暗杀也没有效果,葡萄牙政府只好动用特种部队“弗雷查斯”和轰炸机。在当地,“弗雷查斯”非常有名,它是葡萄牙设立的特种部队,其成员绝大多数是叛变的解放阵线成员。在经过一阶段的特种训练之后,他们具备了极强的作战能力。

一开始,葡萄牙派出轰炸机轮番轰炸游击队根据地,然后出动特种部队围剿。一开始,这一策略很有成效,葡萄牙军队摧毁了一百多个游击队基地,缴获了大量武器。但是随着战争的发展,葡萄牙军队开始吃不消了,他们遭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击队的攻击,伤亡人数远远超过了游击队的伤亡人数。很显然,这种作战方式依旧没有取得应有的战果。

恼羞成怒的葡军便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1972年年底,葡军在一个名叫威里亚姆的村庄实施了大屠杀。他们声称该村庄的民众通敌,于是便杀害了近400名村民。后经调查,该村近400名村民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幼病残。滥杀无辜的消息一经报道,葡军便遭到了强烈的谴责。当地居民则纷纷加入了解放阵线,攻击葡军。葡萄牙的残暴政策只能使莫桑比克人更加团结一致。莫桑比克不仅在国徽上印下了AK-47的形象,在国旗上也有所彰显。莫桑比克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靠旗杆一侧为红色等腰三角形,其中有一颗黄色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着的步枪和锄头,而交叉着的步枪就是著名的AK-47。

围剿失败,葡萄牙国内也出现了问题。由于葡萄牙王朝腐败无能,民怨四起,因此引起了反对派的抗议。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共产党发动政变,成功夺取政权。新建立的葡萄牙政府随即宣布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进行谈判,力图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争端。1974年9月8日,葡萄牙政府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签订了停战协议。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共和国宣布独立。

从解放阵线成立,到莫桑比克共和国成立,AK-47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建国后,为了彰显AK-47的重要性,莫桑比克在国旗上画上了AK-47的模型,AK-47的意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几内亚比绍自由战争:AK-47立功无数

几内亚比绍地处非洲西岸,北邻塞内加尔,东方、南方邻几内亚,西邻大西洋,国土面积大约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北京城。近代时期,它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名称叫葡属几内亚。

1446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几内亚比绍,便将该地称为葡属几内亚。随后,葡萄牙派军入侵几内亚比绍。但是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抗而进展不顺。由于当时葡萄牙将目光放在美洲等地,因此它也就未对几内亚比绍进行大规模入侵。在1600年前,葡萄牙人仅仅在几内亚比绍搞奴隶贸易,它从几内亚比绍将奴隶贩运到佛得角。在此阶段,虽然葡萄牙人声称拥有几内亚比绍主权,然而,实际上,它所控制的区域十分有限。几内亚比绍独立战争正式开始于1961年8月,几乎在同时,在安哥拉也爆发了民族独立战争。就在安哥拉战士拿着AK-47反抗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时,几内亚比绍的人民同样拿着这种武器争取着民族独立。图为AK-47盒装的全部设备。

随着大英帝国、美国等国的崛起,葡萄牙在全世界的利益受到严重“侵犯”,丢失了许多海外殖民地,为此,葡萄牙只好开始固守几内亚比绍等国家。可是,英、美、法、德等国对非洲虎视眈眈,尤其是几内亚的佛得角备受各国青睐。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前,佛得角是西欧国家海上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因此,西欧国家纷纷要求葡萄牙割让佛得角。1879年,没落的葡萄牙只好将几内亚和佛得角分开。此后,葡萄牙对几内亚比绍开始了殖民统治,然而却遭到当地居民的拼命反抗,经过三十多年的围剿,葡萄牙才最终将起义镇压下去。“二战”后,葡萄牙对外宣布,葡萄牙将几内亚殖民地改为葡萄牙“海外领地”,几内亚看似拥有主权,事实上它依旧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为此,当地民众展开了民族独立解放运动。1956年,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成立(简称“几佛独立党”)。

该党成立之后,积极宣传,组织民众游行示威,希望葡萄牙能够让几内亚比绍和平独立。然而,葡萄牙殖民当局则调来军队、警察驱赶游行群众、逮捕爱国人士,并且镇压“几佛独立党”。1959年秋,葡萄牙殖民当局下令开枪镇压游行示威群众,打死50余人,打伤无数人。“几佛独立党”游击队主要采取小部队作战的方式,机动性强并且非常灵活,具有很大的弹性。游击队员的主要装备是各种型号的卡宾枪、苏制AK-47、意大利产布雷达6.5毫米轻机枪、美制汤普森冲锋枪。图为手持AK-47的“几佛独立党”游击队成员。

眼见和平独立无望,“几佛独立党”只好组织武装游击队对抗葡萄牙。1961年,他们在苏联及其非洲邻国的支援下,获取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武器援助,如冲锋枪、步枪等,其中步枪大多数是AK-47系列。有了武器之后,该党便武装民众,展开游击战争。

1963年1月23日,“几佛独立党”在热巴河南岸的蒂特市率领一支游击队,大约250人,进攻葡萄牙殖民政府。而此时,葡萄牙政府早已经从本国调来训练有素、武器精良的军队。葡萄牙当局在几内亚比绍有3—5万名将士。相比于葡萄牙殖民军,起义军则力量弱小。

然而,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起义军战士一见到殖民军立刻扑向敌军,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一次次胜利。当年3月,“几佛独立党”武装力量控制了几内亚比绍南部地区,在科莫岛建立基地,并向几内亚比绍全境发展。

屡战屡败,葡萄牙当局气急败坏,随即征调部队到几内亚比绍。它从国内调来了3000名精锐部队作为主力。随后,葡萄牙出动飞机、海军对“几佛独立党”领导的游击根据地科莫岛反复轰炸。轰炸过后,精锐部队则全速进攻游击队,企图将这个岛屿作为进攻游击队其他根据地的跳板。

面对葡萄牙战机的轰炸,以及葡萄牙海军的封锁与陆地部队的猛烈进攻,“几佛独立党”游击队陷入了困境。不过,他们没有投降,而是选择了血战到底,他们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拿着AK-47等武器奋勇抵抗。双方浴血奋战75天,游击队最终取得了胜利。此次战役,他们打死打伤了殖民军将士650人,击沉了葡萄牙海军汽艇13艘,击落了葡萄牙空军飞机5架,取得了大胜。葡萄牙当局立即组织了反扑,调集了一支1000人的部队围剿游击队根据地,然而,这支部队又被游击队打退了。

起义军屡战屡胜,殖民军却屡战屡败。为了继续占领几内亚比绍,替殖民军反攻争取时间,殖民当局开始改变对策,他们将武力围剿政策改为缓和政策。1968年,新上任的葡属几内亚总督安东尼奥·斯皮诺拉将军宣布改革几内亚比绍。他推行基础经济建设,修学校、建公路、立医院、造住宅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他还派了3架SA.316B“云雀III”直升机作为民用通信联络机。他的这些措施缓和了局势,但是他这么做并非要施行民主改革。相反,他之所以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是想弱化游击队的群众基础,然后采取更加强硬的军事手段来围剿游击队。

1968年5月至1969年2月,斯皮诺拉调集两个营的部队围剿南部边境地区,企图切断游击队运输线。然而,游击队奋起反击。经过9个月的战斗,他们挫败了殖民军,保住了运输线。

1970年,安东尼奥·斯皮诺拉将军下令海陆空部队围剿游击队。葡萄牙空军出动G91战斗轰炸机,使用凝固汽油弹、落叶剂、除草剂等非常规弹药,对游击队经常出没的区域进行猛烈轰炸。这些非常规弹很快就将轰炸区域内的植被“消灭”得一干二净。

他这么做有两个目的:第一,摧毁植被。没有了植被,游击队很难再利用当地植被来隐蔽,伏击政府军;第二,切断游击队补给线。游击队经常靠着密林掩护运送补给物资。切断了游击队补给线,那么游击队就难以持久作战。

1971年年底,殖民当局调动了近万大军围剿莫雷斯解放区,不过,游击队则采取了灵活的游击战,如地雷战、麻雀战等,打死打伤了殖民军数千人,迫使殖民军指挥官自杀。无论是几内亚比绍独立战争,还是安哥拉独立运动,AK-47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现在除了通过正规渠道获得AK-47外,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大批AK-47来供应战争。图为缴获的非法武器AK-47步枪。

武力围剿没有效果,斯皮诺拉又采取了外交攻势。他邀请支持爱国武装的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塞古·杜尔进行会谈,讨论两国合作问题。然而,被杜尔严词拒绝。1972年11月,恼羞成怒的斯皮诺拉调集军队进攻几内亚,然而,几内亚游击队也不是吃素的,很快,葡萄牙殖民军便大败而归。

葡萄牙殖民军力量越来越弱小,而游击队力量却不断增强。游击队人数高达1万人,游击队控制了几内亚比绍超过2/3的领土以及超过1/2的人口,而活动区域则直接扩展到殖民当局的统治中心周围。葡萄牙当局处在了游击队的包围圈中,成了“笼中之鸟”。

在进行武装斗争的同时,“几佛独立党”特别重视群众基础。首先,独立党积极改造解放区,将解放区改造成“光明、和谐、团结、正义”的地方。他们积极耕种粮食,帮助当地百姓生产副食产品,满足解放区百姓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独立党还特别重视解放区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从武装革命那年开始到1972年,他们已经创办了164所学校,使1万多名学生能够上学,并建立了9家医院117个诊所,解决了解放区民众的教育和医疗问题。

其次,独立党严格培训干部。1960年,独立党书记阿米尔卡·卡布拉尔创立了一所干部培训学校,专门讲授游击战术和宣传课程。学员经过培训后便到农村去开展宣传工作。短短几年时间,该培训学校培养了3000名宣传干部,发动了数万人参与、支持游击队。

再次,建立一支军纪严明、灵活作战的武装队伍。建党之初,“几佛独立党”对游击队的政治问题就尤为看重。他们认为真正的“几佛独立党”人要服从组织安排,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1964年,“几佛独立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该党领导人批评了前线军事干部野心膨胀、不服管理的现象。在这次会上,独立党组建了军事委员会,统一管理全国游击队,由卡布拉尔担任主席。尔后,“几佛独立党”确立了伏击战、打了就跑的灵活战术。并将此战术在全国游击队中推广。

最后,重视国际援助。“几佛独立党”除了接受非洲邻国的援助外,还接受苏联、古巴提供的武器和技术人员援助。靠着国际援助,“几佛独立党”武装还建立了自己的空军,这在民族独立国家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内部团结,外有援助的情况下,游击队势如破竹。他们以1万人左右的游击队将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葡萄牙殖民军困在各个据点里,并控制了大片领土。

1973年9月下旬,几内亚比绍人民在马迪纳—博埃解放区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人民议会,宣布成立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几佛独立党”新任总书记路易斯·卡布拉尔就任国务委员会主席。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成立后,立刻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承认。1973年11月,联合国大会以93比7的投票结果,承认几内亚比绍独立。不过,葡萄牙卡埃塔诺政府拒不承认。1974年,葡萄牙发生政变,卡埃塔诺政府垮台,新政府成立。新政府随即与几内亚比绍进行谈判。经过长时间的谈判,1974年8月6日,双方达成协议,葡萄牙承认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并承诺在当年10月31日前将它在几内亚比绍的军队全部撤出。对几内亚比绍军人来说,AK-47所具有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战争时期,即使在和平时期,AK-47也是几内亚比绍军人的最爱。图为几内亚比绍总统贝尔纳多·维埃拉遇刺后,几内亚比绍军人手持AK-47守卫在灵柩前。

几内亚比绍人民经过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民族独立。

老挝民族战争:AK-47再创辉煌

就在几内亚比绍进行民族独立战争之际,东南亚国家老挝也进行了抗美卫国战争。老挝解放部队同样使用了AK-47,与美国支持的反政府势力展开了血战。

老挝地处亚洲中南半岛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它北接中国,南邻柬埔寨,东挨越南,西部则与缅甸和泰国相连,湄公河贯穿其国。老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家。14世纪中叶,老挝建立了澜沧王国,鼎盛一时,曾是东南亚最繁荣发达的国家之一。不过,18世纪初,国家动乱,老挝成为法国的殖民地。1940年,日本实行南下策略,进攻东南亚国家,老挝被日军占领。AK-47不仅深受非洲民族民主独立运动的青睐,在东南亚国家也备受欢迎。在越南战争中,它一举成名,在老挝战争中它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为展示在橱窗的AK-47模型及其纪念品。

面对日军的残暴统治,老挝人民举行武装斗争,开展敌后游击战。1945年10月12日,老挝宣布独立,成立了伊沙拉阵线。第二年,西萨旺冯统一老挝,建立了老挝王国。西萨旺冯担任国王,实行君主制,统治老挝。

然而,不幸的是,法国殖民势力不甘心就此从老挝退出,因此,日本战败后,法国立即出兵攻打老挝王国。随后,两国部队展开激战。由于法国部队是正规军,训练有素,装备先进,而老挝王国的部队缺乏训练,武器老化。因此,在战争初期,法军节节胜利,而老挝部队则伤亡惨重。经过几年战斗,伊沙拉政府解体,法国部队控制了老挝部分重要城市,老挝危在旦夕。

1949年印度支那共产党老挝区党组织建立了反法武装部队—老挝战斗部队。1950年,老挝爱国力量重组了伊沙拉阵线,建立了新政府,他们选举苏发努冯亲王为总理。

苏发努冯,1909年出生于琅勃拉邦王族家庭,早年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学习土木工程,毕业后,回到老挝工作。1938年前往越南工作。1945年回到老挝,组织抗战,他参与组建过“老挝人的老挝”、“寮国自由民族统一战线”(简称“伊沙拉”)等组织,并且担任过老挝临时独立政府国防和外交部长兼“伊沙拉”武装部队总司令。法国入侵后,他组织抗法运动,组建了左翼民族主义集团—巴特寮(老挝爱国战线党),联合越南抵抗法军。1950年,他担任新政府总理,领导老挝人民继续抗法。

1953年,法国殖民军做了最后一搏,制定了奠边府作战方案,企图一举消灭越南共产党和老挝部队。然而,1954年,在老挝和越南联盟的共同努力下,奠边府一役中法军死伤累累,阵亡1.6万人,伤无数。军事行动失败后,法国只好开启政治谈判。

1954年秋,法国与越南签订了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协议签订后,法国军队垂头丧气地离开老挝,老挝重获自由。根据协议,老挝战斗部队前往桑怒、丰沙里两省集结,而老挝王国则控制大部分地区。

不过,这种一分为二的格局并不能让美国满意。美国一直想要在亚洲建立基地抵抗苏联。所以,1954年,美国支持老挝反对派发动政变,推翻了老挝王国政权,建立了亲美的联合政府,选举富马亲王为首相,并在外交上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的会议。至此,老挝王国投入了美国的怀抱,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此后,老挝王国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扩张军事力量。

拥有美式装备的老挝王国部队便开始对桑怒、丰沙里两省进行扫荡,清除老挝战斗部队。此外,老挝王国在美国的支持下还宣布拒绝老挝战斗部队参与即将在1955年12月举行的国民议会议员普选。

1955年12月25日,全国举行议员普选。由于老挝战斗部队未能参与,因此,他们便组建“老挝爱国战线”,选举苏发努冯亲王为主席,准备与老挝王国一争高低。“老挝爱国战线”成立后,得到了苏联、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力支持,它从这些国家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资、武器,其中就有大量的苏制AK-47和仿制的AK-47。

战争在继续。双方在城市、郊区、森林展开了激战。美制装备与苏制装备在战场上“怒吼”。然而,双方不分胜负。1956年3月,中立派富马亲王决定通过重新组阁来解决问题。于是,双方展开会谈。1956年8月5日,双方达成谅解,发表公报,宣称达成和平统一国家的协议。在这份协议中,老挝战斗部队和其他抗法部队获得了竞选资格,他们将根据能力大小到联合政府各部门中任职;实行补充选举,增加国民议会的席位,扩大民主。

随后,富马亲王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会谈。8月25日,中、老发表联合公报,老挝王国实行和平中立政策,不参与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任何国家在老挝建立军事基地。声明发表后,老挝双方便商讨建立联合政府的具体方案。1955年12月28日,富马和苏发努冯发表联合公报,宣布成立联合新政府,致力建设一个和平、民主、统一、独立和繁荣的老挝;“老挝爱国战线”是合法组织;桑怒、丰沙里两个省归联合政府管理。1957年,老挝联合新政府成立,老挝第一次内战结束。

1958年5月,老挝举行国民议会补充选举,这次选举结果直接诱发了第二次内战。在选举中,“老挝爱国战线”大获全胜,而老挝右派政党则大败。这结果激怒了老挝右派势力。于是,他们在7月份组建了“保卫国家利益委员会”,公然抵制联合政府,并且推翻富马联合政府,而成立培·萨纳尼空右派政府,并将“老挝爱国战线”成员驱逐出政府。老挝左派与右派的关系急转直下。

1959年2月,右派宣称,老挝不受日内瓦协议内容的约束,准备以武力统一老挝全境。5月初,右派政府军出其不意,派兵包围老挝战斗部队第一、第二营,强行将这两营的1500人缴械,5月23日,右派政府军调集部队进攻解放区。与此同时,右派政府下令逮捕和监禁了“老挝爱国战线”主要领导人苏发努冯等。解放区战斗部队立即反击。

6月5日,第二营队员乘机突围,经过血战,700人成功逃回解放区。回到解放区后,这支部队积极发动群众,组建了游击战根据地,继续与政府军展开斗争。至此,第二次内战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后,美国一边支持右派政府军,一边干涉老挝内政,扶植亲美的富米·诺萨万掌握右派政府大权。1959年年底,在美国的支持下,富米·诺萨万在沙湾拿吉成立了临时政府,公然与左派和中立派对峙。

不久之后,老挝王国政府军发动政变,推翻了老挝王国政府中的右派政权,重新组建了富马内阁。经过一番准备,内阁在万象成立。虽然它深受爱国战线等左派和中间派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沙湾拿吉临时政府的敌视。

1960年10月底,老挝左派和中间派成立了“争取和平中立、民族和睦和统一国家委员会”。不久之后,宣布重组联合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左派和中间派的和解扭转了老挝内战的局势。相对于老挝落后的武器装备,苏联提供的AK-47简直可以称为战争神器。这种武器,不但操作简单,易于保养,而且在水中依旧可以正常使用,对于老挝士兵来说,这样坚固耐用的武器无疑给他们增添了巨大的信心和勇气。图为苏制AK-47。

1960—1961年间,右派对中间派和左派部队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然而却遭到了联军的猛烈痛击。失败之后,美国指使右派接受第二次日内瓦会议。1961年5月16日,日内瓦会议召开。

会上,富马政府发表宣言,全面停火,组建临时政府,不缔结军事联盟,不允许外国部队在老挝建立军事基地。随后,左派发表声明,支持富马政府的宣言,第二次内战结束。

可是,美国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便加强了与老挝右派势力勾结的力度,企图发动政变,统一全国。1964年4月,右派对左派和中间派部队发动空前规模的进攻,试图消灭富马政府。与此同时,美国则趁着老挝内乱,出兵老挝,直接进行军事干涉。美国先后派出武装部队进入老挝,训练右派军队,并出动战机轰炸老挝解放区。

不过,美军的初期介入并没有达到任何目的,解放区“完好无损”。为此,美国政府增兵老挝。当年5月底,美国对老挝发动了“特种战争”,派遣特种部队进入老挝,执行围剿任务。7月下旬,美军指挥官指挥右派19个营的兵力,兵分三路,直奔沙拉富昆地区。而爱国战线则领导武装力量进行抵抗,顿时间,该地区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经过激战,右派占领该地,老挝爱国战线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抗美卫国战争。

1969年,在美国部队的支援下,右派军队大举入侵老挝爱国阵线解放区。由于右派有美军支援,游击队一度丢失阵地。不过,解放区游击队随即发起反攻,最终夺回失地,此阶段双方互有胜负。

1971年2月初,右派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此次右派除了增加先进的武器之外,还得到了美军和南越卫军的支持,所以攻势凌厉,咄咄逼人。他们在战斗机、大炮的掩护下,对解放区发动了总攻。然而,爱国战线游击队并不屈服,他们在越南南方人民武装力量的支持下,坚决抵抗。在老挝战场上,爱国战线游击队成员多采取游击战术,隐蔽在丛林和山地中,他们在这里装备坦克、机枪以及易于操作的苏制AK-47,以随时应对反对势力的进攻。图为隐藏在丛林中装备武器的游击队成员。

经过44个昼夜的激战,爱国战线游击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此战,他们歼灭了敌人1.64万,击落、击毁和缴获敌机496架,缴获运输车586辆,基本上歼灭了敌军主力。美国无可奈何,只好撤走部队。

此战之后,老挝爱国战线代表与富马政府签署了《关于在老挝恢复和平和实现民族和睦的协定》,规定老挝一分为二,4/5的土地和1/2的人口归爱国战线管理,而其余则归富马政府管理。此外,双方开始组建临时民族政府。

1974年4月初,老挝临时民族政府成立。不过,爱国统一战线响应老挝民众的要求,发动了统一战争。1974年5月,爱国战线统一全国,建立了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第四章 AK-47:自由之枪

AK-47突击步枪从卡拉什尼科夫手中诞生后到现在,已经出现在全球至少82个国家,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武器。它见证了自“二战”以来的民族独立战争,亲历了民族自由战争,是当之无愧的自由之枪。

巴以战争:AK-47是民族利器

“二战”后,世界上发生了数次大战,其中,中东就占了一半。在该地区,一共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在这5次中东战争中,除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外,AK-47在其他战役中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大战的根源在于巴勒斯坦建国方案。

巴勒斯坦地处亚洲西北部,北接黎巴嫩,东邻叙利亚、约旦,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界,南端的一角临亚喀巴湾,西濒地中海,总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弹丸之地。然而它扼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它是世界强国的必争之地。近代以来,巴勒斯坦一直是英、法等国的殖民地。“二战”后,英、法衰落,无力管理巴勒斯坦,而美、苏崛起,却欲介入巴勒斯坦,四方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犹太人建立犹太国,拥有约1.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阿拉伯人建立阿拉伯国,拥有约1.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耶路撒冷(大约176平方公里)则由国际接管。无论人们做多少努力,巴以和平依旧像海市蜃楼一样遥遥无期,在这块上帝的应许之地,这个寓意为和平之城的城市,并没有给巴以人民带来和平,而是带来了无休止的战争。图为圣城耶路撒冷。

然而,阿拉伯人不乐意。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交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建立统一的巴勒斯坦国家。可是以色列在大国的支持下坚决反对,双方展开了血战,前后进行了5次中东战争。在这过程中,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组织政治、军事武装,进行民族独立运动。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二战”后,西方殖民旧体系土崩瓦解,世界殖民地国家纷纷要求民族独立,自主建国。巴勒斯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大国介入等原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未能如愿建国,相反,以色列在美苏等大国的支持下单独建国,并发动战争,占领巴勒斯坦全境,驱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数百万阿拉伯人流浪中东各国无家可归。于是,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奋起反抗。“巴解组织”于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成立。该组织实质上是统一民族阵线,有多个组织和党派参加,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法塔赫”。组织成立后,艾哈迈德·舒凯里拉任主席。艾哈迈德·舒凯里拉是巴勒斯坦人,毕业于贝鲁特美国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耶路撒冷律师工会主席,巴勒斯坦出席联合国代表团团长,阿拉伯国家联盟副秘书长等职位。

上任之后,他与巴解骨干阿拉法特等人,坚持反对以色列建国,并展开武装斗争。1964年8月,“巴解组织”在“法塔赫”等军事武装基础上组建了正规军—巴勒斯坦解放军。该军有三个旅组成,兵力大约6000人,分别驻扎在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家。此外,巴解组织还有分散于各地的游击队。“巴解组织”一建立,就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承认。1964年9月,第二届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承认“巴解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不过,以色列却对该组织没有好感。

成立后的“巴解”,四处出击,袭扰以色列。他们有时候在约旦境内发射火箭弹袭击以色列部队,有时候则绕过约旦和以色列边境深入以色列村庄制造爆炸案件,搅得以色列人寝食难安。以色列将该组织看作是“眼中钉肉中刺”,想要除之而后快。以色列出动国防正规军,不时围剿“巴解组织”游击队,压迫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企图威逼“巴解组织”屈服。然而,“巴解组织”并没有因为以色列的围剿和压迫而停止反抗,相反,他们团结一致,不断骚扰以色列。以色列“深受其害”。

1968年5月,“巴解组织”在约旦安曼召开会议,组建了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它属议会性质,任期3年,主要负责制定“巴解组织”的纲领、政策与计划,并选举产生组织执行委员会。

在“巴解组织”中,执行委员会是最高行政机构,主要负责执行全国委员会权力,处理组织日常工作。该机构下还设有军事、文化和教育、政治和国际关系、巴勒斯坦全国基金、社会事务、被占领国土事务、新闻和国家指导及群众组织等8个部门。1969年,阿拉法特被选为执行委员,成为“巴解组织”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向华约盟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大量提供AK-47,巴勒斯坦就是其中之一。在巴以战争中,巴勒斯坦装备的突击步枪大多都是AK-47。图为AK-47局部图。

此时,参加“巴解组织”的组织和队伍数量增加到7个,主要有“法塔赫”、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阿拉伯解放阵线等。此外,巴解武装力量也得到了提升,游击队人数高达1万人。它们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注意。

苏联开始重视该组织。一开始,苏联极力反对“巴解组织”。它认为“巴解组织”是“恐怖组织”,因此,它从政治、组织、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对“巴解组织”进行压制和破坏,此外,它还宣称“巴解”游击队是“民族主义的复仇者”,不仅不提供任何援助,还阻止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援助“巴解”游击队。

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巴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组织”游击队四处出击,骚扰以色列后勤部队,从侧面配合了埃及和叙利亚正规军,建立了不少功劳。因此,苏联便开始重新审视“巴解组织”和游击队。经过一番权衡分析,苏联一改之前的压制态度,转而大力支持“巴解组织”。一方面,苏联免费提供各种武器,包括AK-47、AKM等武器,另一方面则从外交上大力声援“巴解组织”。“巴解组织”的强大引发了以色列的不安。以色列认为“巴解组织”是强大的潜在对手,因此,做梦都想消灭该组织。以色列指责约旦为游击队提供基地,声称如果约旦不好好处理游击队,那么以色列将直接出兵,解除游击队带来的威胁。约旦政府便下令游击队撤离约旦境内,然而游击队却不愿意离开,双方展开了激战,史称“约旦危机”。1971年7月,游击队不得不迁往黎巴嫩。

迁往黎巴嫩后,“巴解”继续宣称搞革命,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74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巴勒斯坦人民享有自决、独立、返回家园的权利,并给予“巴解组织”联合国观察员身份。1976年,“巴解”被吸纳为阿拉伯联盟的正式代表,并获得了第三世界中许多国家的承认。同年秋,“巴解”又被不结盟运动接纳为正式成员。“巴解”越来越受到国际的重视。“法塔赫”是“巴解组织”中的一个组织,该组织不仅大量装备了AK-47,并在巴以战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为使用AK-47的巴勒斯坦“法塔赫”武装人员。

看着“巴解”茁壮成长,以色列心急如焚。他们派出“萨摩德特种部队”,采取暗杀、袭击等方式,企图压制“巴解”,以色列先后刺杀了“巴解”多名高官,并对“巴解”游击队进行“清剿”。而“巴解”也以牙还牙,四处出击,袭击以色列。在以、嫩边境到处是清一色的AK-47、AKM,到处是游击战,以色列头疼不已。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巴解”组织力量高达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分为50个营,拥有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及各种火炮1100门。他们分散在贝鲁特西区、黎巴嫩南部、贝卡谷地等地。

得知情报后,以色列悍然出兵剿除“巴解组织”。1982年6月4日,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出动海陆空10多万部队围剿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武装力量,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巴解组织”武装力量奋起反抗,相比以色列,“巴解”部队少、资源少、武器少,因此“巴解组织”很快就被以色列团团包围。

1982年8月中旬,“巴解组织”被迫离开贝鲁特。“巴解”总部与游击队1.2万人撤到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巴解”总部也迁到了突尼斯。1995年9月,阿拉法特和拉宾同意扩大加沙和西约旦河地区的巴勒斯坦自治区面积,并举行大选。1996年4月阿拉法特在大选中胜出。图为检阅巴勒斯坦部队的阿拉法特。

此战,“巴解”损失惨重。“巴解”人员伤亡3000余人,坦克损失100余辆,火炮损失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以军占领。不过,以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以色列军队伤亡2000余人,损失坦克140辆,武装车辆135辆,飞机十余架。

此战后,“巴解”并不气馁,他们在各地继续搞游击战。1988年,阿拉法特宣布接受联合国1947年分治议案,同意巴勒斯坦建国方案,成立巴勒斯坦人民军,组建巴勒斯坦委员会。

其中,“巴解”人民军建立于1994年5月,主要有国家安全部队、情报部队、国内警察部队等,兵力高达4万人,拥有大约50辆的装甲车,近百门火炮,数千轻武器,包括AK-47、AKM、AKMS以及5.45毫米AK-74等攻击武器。

巴勒斯坦建国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同情与认可。经过多年的努力,1994年,“巴解组织”总部迁回巴勒斯坦自治区。回到巴勒斯坦后,“巴解”坚持军事斗争的同时也采取了多方位的政治和外交斗争。现如今,它已同100多个国家建立联系,向80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派驻了代表或观察员。

克罗地亚独立战争:AK-47缔结了和平

克罗地亚地处中欧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亚得里亚海东岸。它与意大利隔亚得里亚海相望,北邻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东部和南部则紧挨塞尔维亚与波黑。“一战”后,克罗地亚与一些南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并于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虽然合并后的南斯拉夫看上去很强大,但是,南斯拉夫王国面临着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民族问题。“二战”爆发后,德军入侵南斯拉夫王国,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

后来,苏联对德军发动大反攻,进入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共产党迅速崛起。“二战”后,南斯拉夫共产党根据南斯拉夫王国的框架,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黑山共和国并入南斯拉夫,形成统一的国家,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担任国家领导人。

铁托掌权后,凭借巧妙的手腕和超凡魅力维持了南斯拉夫各个共和国的平衡。然而,铁托也知道,六个共和国有着根深蒂固、难以化解的民族矛盾。他生前已预知他去世后南斯拉夫将会分裂。果然,1980年铁托去世后,南斯拉夫各个共和国之间便因为民族问题而大动干戈。紧随着罗马尼亚民主革命,克罗地亚也爆发了独立战争,AK-47同样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图为珍藏在俄罗斯的AK-47模型。

在宪法中,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之间拥有平等的发言权,然而,塞尔维亚认为这对人数占有优势的塞尔维亚不公平,塞尔维亚民族派代表米洛塞维奇强烈要求修改宪法,增加塞尔维亚人的权利。而克罗地亚则认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过于强烈。双方因为民族问题开始争吵。

1989年,东欧独立浪潮波及南斯拉夫。克罗地亚一方面维持南斯拉夫政府的行动,一方面要求南斯拉夫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然而,一党独大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同盟则拒绝了克罗地亚的要求。此时,弗拉尼奥·图季曼当选总统,他上台后,对克罗地亚采取了强硬措施。于是,就出现了一方想独立,一方却压制的局面。

1990年5月13日,双方发生了冲突。在萨格勒布举行的迪纳摩和贝尔格莱德红星的足球比赛中,两方的支持者与南斯拉夫警察发生了冲突。这一冲突迅速升级为民族间的冲突。

原本这只是支持者之间的小摩擦,然而由于赛场的警察执法不当,致使支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支持者认为塞尔维亚警察是塞尔维亚联邦的象征,因此,支持者便扑向警方,而警方也丝毫不手软,拿着警棍“迎接”球队队员,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后,球队队员因为袭警而被长期禁赛。这一消息传出后,克罗地亚群情激奋,他们开始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无论战争到底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也无论AK-47在这场战争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战争带给平民的永远是困难和痛苦。图为1994年一名记者在克罗地亚难民营拍摄的照片。

同年10月,克罗地亚政府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它与宣示经济主权意图从联邦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发表共同声明,呼吁建立新的联邦提案“国家联合模型”,其中,它提到南斯拉夫联盟应该废除联邦制度,变成欧洲共同体成员国那样的联盟。随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也提出了方案,建议南斯拉夫政府改革。然而,塞尔维亚却坚决反对。

不过,独立已是大势所趋。两个月后,克罗地亚制定宪法,宣称克罗地亚拥有自决权和主权,将官方语言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改为克罗地亚语。与此同时,克罗地亚也组建了军事力量,建立了克罗地亚警察,从匈牙利购买大量的武器,其中就包括AK-47、AK-74、AKM等。很显然,克罗地亚做好了用军事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准备。

1991年6月19日,克罗地亚实施公投,78%人支持克罗地亚独立。6月25日,克罗地亚宣布独立,正式脱离南斯拉夫。当天,斯洛文尼亚也发表声明,宣布独立建国。然而,新生的两个政权遭受到了塞尔维亚政府的威胁。塞尔维亚随即出动武装力量进行干涉。

经过10天的战斗,斯洛文尼亚获得了独立,然而克罗地亚独立战争却持续了5年,一直到1995年才结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国境相连;二是克罗地亚境内有许多塞尔维亚人。其中居住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是克罗地亚独立持续多年未结束的主因。

早在1990年,克罗地亚独立呼声高涨的时候,地处克罗地亚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