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情感和意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9:05:5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情感和意志

新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丛书: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情感和意志试读:

内容提要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相当宽泛的综合性的概念。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我们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内。如果说,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称。我们要求一个人具有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性格。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学习搞好,将来事业才会有所做为。

情感的特征

人的情感具有许多区别于其它心理活动的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有如下两个:

1.情感的两极性。人的任何一种情感都可以找到另外一种和它在性质上恰好相反的情感,如满意与不满意、欢乐和悲伤、热爱与憎恨等,这就是情感的两极性。在两极之间,还有一系列不同程度、不同色彩的情感,如“喜”的情感从愉快到狂喜,“怒”的情感从微愠到暴怒。两极情感会互相转化的,如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等。

2.情感的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例如,在具有快乐气氛的情境中,一个人就会产生快乐感;在具有悲哀的情境中,一个人就会产生悲哀感。这就是情感的情境性。因此,触“境”往往生“情”,要避免消极的、不愉快的情感,应注意避免有关的情景刺激。

情感的动力功能可分为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增力功能是指积极乐观的情感,如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忘我的痴情等,它能够驱使人积极地行动,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需要人的毕生精力的。假定你们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来说还是不够用的,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的热情的。希望大家在工作和探讨中都能热情澎湃”。这都是指情感的增力功能。

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劝的情感,如烦乱的心绪、极度的哀伤、冷漠的态度等,它能使人行动消极,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

情感的形式与学习

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理的或物质的(如对于食物、水、空气、温暖、运动和休息的)需要和社会的或精神的(如对于劳动、交往、艺术和文化知识的)需要。与此相对应,人的纷繁细微的情感也可分为情绪与情操两种形式。(一)情绪与学习

情绪是一种比较低极、简单的情感,它一般与人的生理或物质需要相联系,但也与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但也有比较持久的;它的外部表现有时特别显著,但也有不甚明显的。情绪通常以激情、心境和热情这三种形式表现出来。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

1.激情与学习

激情是强烈、暴雨般、激励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例如暴怒时,拍案大叫,暴跳如雷;恐怖时,身体发抖,面如土色;狂喜时,捧腹大笑,为之倾倒;绝望时,心灰意冷,头脑昏迷。可见,激情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激情通常是由一个人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所引起的。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在实际生活中的多数情况下,激情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对一个人的学习是不利的。被激情支配的人往往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读书,写作、听课时常常心不在焉;往往会降低或失掉理智的作用和自制力,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强烈的激情有时还会引起人体内部机能失调,有损身体健康。

控制激情的办法有两个:一是要自制。要注意在实践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自制力。俄国作家屠格洛夫曾劝告那些失掉自制力的人,在发言之前,把舌头在口内转十个圈。类似之举,能收到消除激情之效。二是转移,转移注意力对抑制激情是很有效的。如你感到快要发火时,不妨立即走开;辩论时你觉得要控制不了,就马上停止争论,顺手拿本书翻翻,或者欣赏墙上的字画等装饰品,这样有利于平息自己冲动的激情。

2.心境与学习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平静、扩散弥漫的情绪状态。它最明显的特点是弥漫性,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能影响到整个人的行为,使它罩上一层厚厚的情感色彩。

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境,首先要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如果关系不好,就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当你学习感到厌烦时,要立刻停止学习,适时的休息不仅有助于从疲劳的状态中恢复过来,而且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境。

3.热情与学习

热情是一种非常持久、非常深厚、非常浓烈的情绪状态。它具有极大的持续性,乃至终生保持不变;它与人的意志行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一个具有学习热情的人,会自觉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

B·B波果斯洛夫等著的《普通心理学》一书中曾这样写道:“没有伟大的热情,在世界上永远也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业。”“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总是被热情的对象所控制、所吸引。正是为认识和发现的热情所控制和吸引,才驱使谢多夫和阿穆德辛去考察未经考查的北极地带的冰层,才推动米丘林不顾物质上的贫困,解决了育种的问题和挑选出高产量的果树植物,才使布鲁诺遭受宗教裁判的火刑。”“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主要是依赖热情。热情趋使他前进,促使他排除万难。”

学习热情决定着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与之相对的是学习惰性,即疲疲塌塌、冷漠无情、缺乏进取的混日子心理。缺乏学习热情的惰性心理与缺乏理想有关,理想和信念是人的认识与情感的“合金”。一个人失去了理想就没有了生活的支点,就会沉沦颓废。缺乏学习热情的惰性心理还与缺乏坚强的意志有关。有些人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后,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志。因此,要培养学习热情,关键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切实的奋斗目标,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二)情操与学习

情操是一种比较高级、复杂的情感,它与人的社会或精神需要相联系,是一种深厚、稳固而坚定的高级社会情感。情操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他的个性。我们平常所说的个性,主要是指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操与现实生活中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现象相联系,因此有相应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这三种情操称为高级社会情感,在人们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智感与学习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所产生的体验。理智感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等有密切的联系。

理智感主要包括:对科学研究或学习进程中,出现的复杂而不理解的现象,而产生的求知欲和惊讶感,对已作出的解决方法的正确性表示怀疑的情感。对新的还未被认识的现象,一时不能作出判断的犹豫感、相信结论绝对可靠的确信感,对于作出的发展而欢欣鼓舞的喜悦感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并能克服一切困难。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精神生活、情感体验不断地丰富。

2.道德感与学习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体验是人们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和已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加以比较的结果。儿童在同成人的交往中,在父母、教师的教育帮助下,接受这种需求并身体力行之后,社会客观的道德需要就会转化为个人的内心需要。道德现象与道德需要符合与否,就会激发出这样或那样的道德情感。

道德感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这类情感主要包括:对祖国的爱国感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物的义务感,责任感,对社会集体的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对同志的友谊感、同志感以及国际主义情感等。下面我们重点谈一下爱国感和荣誉感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爱国感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危害祖国的敌人的憎恨的情操。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而凝聚起来的。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共同长期生活,产生了对故乡人的热爱和怀念的情感。随着民族、国家的形式,特别是出现了民族之间的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要求之后,这种情感便逐步凝结为爱国主义的浓厚情感。”有一位原来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海员,曾经现身说法谈到自己怎样考上本系统高等院校的:有一次,他在国外一个港口停留,看到一本外国杂志登了许多介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照片,那里面有美国的摩天大楼,西德的高速公路,日本成群结队的轿车……而用下面这样三个镜头描绘中国的形象:

一个老农,扶着木犁,跟在老牛后面耕地,说明是:十亿人用这种方式养活自己。

一辆带人的自行车,在拥挤的公路上奔驰。说明是:中国人以此代步。

一个瘦弱的老妇,盖着打满补钉的棉被,半躺在手推车上,让一个愁容满面的男人推着。说明是:中国病人,如此去求医。

这位热血的中华男儿看到这里,怒不可遏,连心脏也颤抖了。他拍案而起,决心要改变祖国的面貌。他一面工作一面准备报考高等学校;在复习时困倦了,他就会想起那本外国杂志上的镜头,于是用冷水浇浇头,继续进行复习。最后终于以较高成绩考上了大学。

由这个例子可见,被高尚的情操所鼓舞的人是敢于克服任何困难而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荣誉感是指一个人在集体中意识到自己的地位而产生的自豪与羞愧、安心与内疚的情感。荣誉感的实质是个人与集体、小集体与大集体之间的关系在人的大脑中的一种反映形式。人都有向往集体的心理,一个人受到集体的承认、重视、赞扬、就会感到愉悦;而受到集体的排斥、疏忽或批评,就会感到苦闷。所以学生都愿意学出好成绩,得到集体的肯定和尊重,获得集体所给予的荣誉。荣誉感有两个层次:它的低级层次是只关心个人在小集体中的地位,其高级层次则不仅关心个人的荣誉,而且还关心本集体在更大集体中的地位,并且自觉地把个人的成绩和所在集体联系起来,团结集体成员一同前进。

3.审美感与学习

审美感是美与丑的现象所激起的心理波动状态。这种情波是与一个人的审美需要相联系的,是在欣赏艺术作品、社会上的某些和谐现象和自然景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操。

科学本身、大自然本身具有其内在的美。如在元素周期律没有被发现以前,人们觉得各种各样的元素是难以捉摸的,一旦发现了元素周期表,把各种各样的元素整整齐齐地排进一张表格以后,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大自然原来是这样的和谐、对称,这样的富于规律性,这样的巧妙!正是大自然这种内在的美妙,给科学家们带来了美感、快乐和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的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象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象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当年爱因斯坦就是因为看了一本《几何》之后,折服于欧几里德几何学的庄严、精巧,推理的严密性和条理性,这最初对科学的激动,决定了他一生的科学道路。没有对科学作品的激动,没有这种激动而产生的兴趣,光凭前途和责任的压力,是很难成为真正的科学家的。所以说,每位有抱负的中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

情感的自我培养

一、提高认识水平

人的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有什么情感,正如古语所说:知之深而爱之切。研究表明,情感的产生虽然与生理激活状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它不是单纯由生理激活状态所决定,而必须通过人的认识活动的“折射”才能产生。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本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联系着的情绪评定——兴奋学说,她强调了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例如在森林里知觉到一头熊引起惧怕,但在动物园里知觉到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熊却不惧怕,这就是个体对情境的认识和评价在起作用。

提高认识水平、培养情感丰富性和深刻性的重要途径是多读好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由读书而引起的精神振奋的状态,是一个强大的杠杆,借助它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他进而指出,在书籍中“包含着一种很有表现力的情感因素:以人渴求知识而受到鼓舞,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为背景,来阐明抽象的真理。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许多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的成长道路都表明,书籍是陶冶人的情感和气质的溶炉,是带领人们从狭隘的个人天地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的航船。19世纪俄国的著名作家赫尔岑激动地写道:

书——这是这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未来接替他的站岗人的命令。人类的全部生活,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中结晶成形;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记述了叫作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热爱书吧!多读好书吧!——如果你要培养丰富、深厚的情感。

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高尚的情操,反之,一个理想庸俗的人,他的情感生活也必然是低下的。由于10年浩劫,加之资产阶级腐朽糜烂东西的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毒害。如有的人说: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这种“理想”支配下的情感,其主要倾向当然就毫无可取之处了。

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工人阶级的领袖和理论家,是与他年青时就具有为人类大多数谋利益的理想分不开的。17岁的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毕业考试时写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最后几节是这样的: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们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样的教诲呢?“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真是少年大志、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指向“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时,我们的情感发展才会达到高尚的境界。

三、发展正确需要

我们知道,情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于人们需要的不同,也就产生不同的情感。一般说来,正确的需要会使情感具有正确的倾向性,不正确的需要则把情感引向歧途。例如:学习、求知的需要,会使我们热爱学习、追求真理;而过分的,不合理的物质需要,则可能会使人们对吃喝玩乐产生好感,并产生偷、抢、骗的越轨行为。有个犯罪青年在供述其犯罪行为的经验历时说:“我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呢?刚参加工作时,思想也挺单纯的,对自己的祖国非常热爱。1979年以后,我看了不少外国电影,对国外的高楼大厦、风流生涯、狎昵猥亵,羡慕极了,渐渐地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觉得外国一切都比中国好,一心想过那种生活。吃、喝、玩、乐的奢求,使我觉得我的收入太少了,一个月的工资才四百大毛,这点钱哪够我花的?没钱怎么办,只有偷、不偷哪里来钱?精神空虚、贪图享乐,使我逐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可见,发展正确需要是培养高尚情的前提。

四、锻炼意志,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自己对情感的控制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情感的消极方面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身心健康。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得好: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自己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为了使我们的学习卓有成效,为了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在发展正确的、高尚的需要和欲望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克制自身消极的需要和欲望。

五、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产生多种多样、深厚持久情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新情感的重要方式。只有经常参加各种社会的、科技的、体育的、艺术的活动,在各种实验活动中反复感受,才能使新的情感越来越稳固、越深刻。

有不少学生只重视读书、做题,不愿意参加有意义的课余活动,长期这样下去,就会觉得生活单调乏味,失去学习的乐趣。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除了发展我们的视觉、听觉、言语和操作能力外,还可以使我们的性情变得活泼开朗,体格变得强健优美,学会和人交往接触,发展我们的集体意识。

情感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受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支本。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价值观,就会有良好的情绪和情感。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的自我价值观,就是对社会的奉献观。他们把自己的一生放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类作贡献上。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布鲁诺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当他被宗教裁判所处以死刑,将在罗马被烧死时说过这样的话:“火并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正是这种自我价值观,使他宁死不屈,为了坚持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科学事业上,一个具有高尚的人生价值观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必然会豁达大度,决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有着持久不衰的、巨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献身精神。而一个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没有理想,没有雄心壮志,只求个人一己私利的“小人”,他们必然目光短浅,胸襟狭隘,斤斤计较,因而容易发牢骚、心情沉闷。所以我们要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必须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的志向。具体方法有:

1.树立远大理想

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感,就必须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制定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并注意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学习同人民的幸福、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联系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榜样的教育

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和个人的意识倾向紧密联系的。情绪和情感的倾向性差异是以个人意识倾向为基础的,而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意识倾向的核心成分。因此,具有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就具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是构成无产阶级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高尚的情操、深厚的阶级情谊、爱憎分明的感情、健康的审美情感,以及对学习、工作和科学的满腔热忱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的时期。与其形成有关的情感体验,在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中逐渐占有显著地位,并形成了一个的高尚情操。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述英雄的事迹,它们是以感性的、直观的形象映入学生们脑际的,而这些形象一旦形成,一个完美的英雄典型便存在于人的思想之中,成为他向往的理想人格,追求的楷模。这种高尚的情操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巨大动力。

二、培养正当的精神需要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在需要这个领域里,进行开拓性工作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默里(H.A.Murray)。他曾系统地归纳提出了人的20种需要,这些需要彼此互相联系,依一定的组合顺序形成需要结构。人的需要结构有一定模式,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结构有5种基本模式。

一是以生理的需要占优势的,即把追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然后依次是安全、归属与爱、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二是以安全需要占首位,即优先追求有稳定的职业、安定的生活和未来有保障,其次是生理的需要、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三是以归属与爱的需要占首位,即优先追求友谊和爱、能为社会和特定的团体所接纳,其次是安全和尊重、生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同居最后。四是以尊重的需要居首位,即优先追求的是个人的名位、权力,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重视,其次是归属与爱、自我实现的需要,再依次为安全的需要与生理的需要。五是以自我实现的需要占优势,即把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理想的需要放在首位,然后依次为尊重、归属与爱、安全与生理的需要。

每个人的需要结构都可以归纳于某种模式,而人的需要结构的模式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所以我们要使自己有良好的情绪,必须形成合理的、正当的需要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合理、正当的需要,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既不能忽略必须的物质需要,更要重视精神需要。国外的“早期母爱剥夺”、“早期环境剥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是重视儿童在生理上的物质需要,而忽略他们的精神需要,那么这些儿童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受到极其重大影响,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严重缺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应建立起健康的、明智的和谐,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把他的需要转移到获取物质财富和寻欢作乐上。

特别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性意识开始萌发,他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仪表,这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过分追求穿着打扮,则是一种对物质追求不健康的表现。然而青少年时期又正是求知欲较强,对精神食粮的需求量最大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多读几本好书、对绚丽多彩的世界多一份热爱,对人类的精神财富多一份贡献,就不会如此注重于物质需求了。相反,你会觉得追求精神生活上的富有,它将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永葆青春活力。而单纯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会导致精神需要的贫乏和空虚,甚至走入歧途。

第二,发展正当需要,抑制不合理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认为,需要是个体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并力图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有的是正当的,有的是不合理的,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产生与同伴交往的需要、追求科学知识的需要、隶属于某一集体的需要等,对于他们的正当需要,应当在可能条件下尽量给予满足,满足是最好的强化。经过多次强化,这种需要也就得到发展,对于那些不合理的需要,应加以抑制或消退。第三,培养高层次需要为主导需要。低层次需要主要是机体需要或生理需要。它们容易被满足而失去活动的动力,高层次的需要主要是社会性需要,它对活动具有强大的动力,不会因需要满足而失去作用,相反,它会使活动的动力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需要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因此,只有高层次需要,高尚道德需要成为我们的主导需要,才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三、创设良好氛围

情感不同于知识,某一知识的获得,有时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知识也可以通过灌输来传授。但情感是一种体验,情感的建立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特别是一种高尚的情感的培养,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少年儿童只有从小在具有良好情感的氛围中成长,才会培养起良好的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

1.群体氛围

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在生活的学习活动中,随时受到家长、老师和周围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周围事物和人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同伴之间也相互感染,而且具有更强的同伴感应效果。

同时来自不同个体的情感体验汇集在一起,形成一股群体的情绪力量,它对个体的感染作用也是巨大的,往往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向。实践证明,良好的群体风气对青少年积极情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青少年正处在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自觉地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方式的成功教育情境。例如,创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情境,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氛围,晨会上升旗仪式的庄严肃穆气氛,个别教育时的尊重、期望的情境等。尤其重要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创建一个团结友爱、严谨治学、奋发进取的集体环境,使学生每天都受到良好校风、班风的熏陶。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青少年学生对事物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其情感倾向也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这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情感基础。同时,良好的群体气氛,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稳定而持久的情绪和情感,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教育情境,使其对学生起到感染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进入情境,此种“动之以情”的教育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

2.课堂氛围

创造良好的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着综合的作用,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情境性更为强烈。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和教育实践中十分注意创设适宜的情境,激起相应的情绪体验,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一个人的情感会激发起周围人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种由情感的相互影响而产生彼此相同的情绪体验,称之为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带有情感的一言一行都会激起青少年相应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反映了他们对某一事物或他人所具有的评价。如模范班主任毛蓓蕾老师在讲雷锋童故事的时候,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激动的脸部表情,寂静肃穆的环境气氛,使在座的学生个个热泪盈眶,产生了对旧社会憎恨的强烈感情。可见教师的感染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而且也有赖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善于利用自己感染力的教师,能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很好地接受他传授的知识。

教师的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态度要和蔼。如,教师安详的神态、端庄大方的仪表,略带微笑的点头,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节制有度的表扬和批评等,都是教师教学情感的流露,都能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老师是亲切的、可信赖的。其次,语言要生动。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情”,这样才能有感染力。即语言要精练、生动。抑扬顿挫的语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再次,情感交流。教学要有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又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头脑,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情绪和情感的互相感染和影响在教学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教师教学情感的感染力是最有影响的。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具有巨大的感染作用是因为:第一,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和振奋,从而引起他们对某一类行为和活动的模仿或重复。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对行为起着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特别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并易于接受,成为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第二,教师能使学生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在教学或教育活动中,教师带有情绪的评论,班组受到的表扬、奖励和批评,竞赛的成功与失败都会使学生获得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仅有助于他们通过情绪记忆映象去推动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他们通过迁移来正确对待同伴间的交往,第三,教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发生冲突是经常的,对挫折的认识和对冲突的处理是否得当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处理得好,可以成为好事,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相反,就会成为坏事,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一个具备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要善于使学生正确认识面临的困难和遇到的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信心和乐观精神去启发和感染他们,培养学生积极的、乐于迎接挑战的情绪和勇气。

3.善用自然情境

俗话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因而受到情境的影响很大。

自然景物的美,使人心旷神怡,眼界开阔,浮想联翩。自然美是教育青少年认识世界,对现实生活产生美的需要的主要内容之一。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春游、参观及调查等活动,让他们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风光是多么的美好。学生通过参观调查厂矿、村寨,就能亲眼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好形势和巨大变化,增强对祖国的大自然、对祖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强烈的自尊感;对社会主义祖国光辉前景的自信心。这是其他抽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4.善用文艺作品

青少年喜欢看影视和文艺作品,且往往把其中的某些人物的典型特征作为效仿对象,接受他们的影响。特别是文化、艺术作品对人们的感染作用是最强烈的。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的那种美好的情操、崇高的品德以及他们为祖国、人民、事业所表现出的信念、毅力、挚爱和精神,最能激发青少年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获得追求美好人生的情感体验。为什么每当我们唱起“英雄儿女”时,那种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斗的群情激昂之感油然而生;每当我们看到银幕上激动人心的场面时,便潸然泪下。这正是文化、艺术作品用它所特有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时时感染着我们,由此产生对英雄的无比敬仰之情。

因此,有目的地指导青少年阅读、评价欣赏文学艺术作品,对培养其高尚情操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

——友谊

友谊是最大程度上剔除了生物属性的,在心理上基本对等的,在行为上具有互助可能的,在心理上是互酬的亲密的人际关系。

1.友谊的特征(1)去生物学性

血缘爱的生物属性很强,恋子之心是动物固有的本能行为,所谓“虎毒不吃仔”这句话就很生动地说明了动物的这种生物属性。而友爱则不同了,它是人际间的一种意向性一致的感情交往,如共同的事业,共同的娱乐……较高层次的友谊,则是较崇高的精神交往,显得圣洁、神圣。

我只是说友谊在“最大程度上”剔除了生物属性,并不否定友谊含有程度不同的生物属性,譬如娱乐型的友谊,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合群、逸乐欲为基础的,不过这种生物属性在友谊中显得极为次要罢了。(2)心理上的对等性

朋友之间在心理上是平等的,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那样,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尽管他是你的友谊圈里的领袖,但绝不会产生因社会地位的悬殊致成的心理差距。一个电影迷与他所崇拜的著名演员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敬爱与抚爱,但如果他们没结成友谊关系,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一旦结为友谊情况就完全变了,两颗心贴近了,在敬爱与抚爱之间又架起了平等的桥梁,通过这平等的桥梁,沟通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是说,朋友间可能有敬畏,象莫泊桑对福楼拜,但单有敬畏绝不成友谊。心理上的平等与贴近是友爱的又一心理特点。

列宁与高尔基的友谊是有口皆碑的。日理万机的列宁,乐于倾听高尔基的意见,且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高尔基,而是让生动的事实说服朋友高尔基。(3)互助性

互助是指在感情上、精神上、物质上和能力上的互助、互利和互补,这是友谊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真正友谊基础上的互助是绝对不能与世俗的“互相利用”相提并论的。

[1]情感互利。指朋友间的互相信任、亲近、思念、关心、抚慰和激励等感情交往。这种感情交往是主动而真挚、不计较回报的。

[2]精神互补,主要指在事业上的相互启迪,理想的共同追求和探索上的互相激励。

[3]物质互酬。朋友之间物质上的互相馈赠,互相接济,也是友谊的表达形式。当然,这种馈赠与接济,很可能是单向的,即富有的一方单向馈赠、接济贫困的一方。像恩格斯接济马克思,鲍叔牙接济管仲,梅克夫人接济柴可夫斯基……应该指出,物质的互酬与友谊的等级、类型,同时代、地域有密切的关系。

[4]能量互酬。指缔结友谊的双方在人际交往、生活事宜中的相互帮助。一方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另一方出面极力调解;一方遇到工作上的困难,另一方帮助朋友渡过难关;一方结婚做家俱,另一方协助设计、备料、帮工……这都属能量互酬。能量互酬在日常生活中是多见的。

2.友谊的作用(1)对心身健康的影响

正当的积极交往是促进心理平衡和个性完善的必要手段,而缺乏这种交往,将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不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甚至产生疾患或人格出现异常。有个著名的实验是将实验对象困囿在与世隔绝、剥夺一切交往的封闭实验室里,不到几天,实验对象便因孤独、恐怖而大喊大叫。

缺乏交往致成疾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打破了心理平衡和定型化了的生活方式。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小时候与达布尼·卡尔交为最好的“总角之友”(意思从小扎着总角就交往了),并发誓死后同葬在家乡的一棵橡树下。不幸达布尼·卡尔死后,被葬在当地公墓里,杰弗逊心理失衡,并命令人将达布尼·卡尔体挖出,重葬在双方约定的橡树下,杰弗逊死后也下葬于此。可见友谊对心理的终生作用。肖邦死后,李斯特泣不成声,日夜为之守灵,并组织了当时第一流的演奏家组成的乐队,亲自指挥奏葬乐。这也反映肖邦死后李斯特心理失去平衡,他的行为是对失去平衡的补偿。当然,交往还可使人产生安全感,有了社会归属,会使你心理稳定,在你遇到挫折时,你可通过与朋友的交往,得到安慰。此外,交往有助于自我价值的品评,一个人看待自己多是片面的,如果缺乏交往来对自己的形象作反馈性的描叙,你可能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有三头六臂,也可能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而盲目自卑,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较客观、全面地估价自己的价值。

另外,交往可以树立自己的表同对象,所谓表同,即是将别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仪表风度等吸收过来,纳入自己的人格组织,也即是个“楷模”过程。只有交往,才能认识并吸收别人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先天聋哑人之所以发音怪异而自身不知其怪,就是因为他丧失了听觉无法作对比,因此也无法“表同”。(2)对事业的促进

当代著名科学家普赖斯认为:“…在那些激励每位科学家并作为使其研究成为可能的情报来源中,百分之八十左右是在这些资料正式报道之前,通过非正式渠道从其他研究人员那里得到的,即通过代表会议、讨论会、预印本或者通过现在被称为‘无形的集体’的其他一些场合和手段得到的。”友谊可促进事业,使个性完善。英国作家肖伯纳说得生动:“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朋友间交流了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有两种思想了。”

生活充满了鲜花,但如果世界上只有青一色的蒲公英便构不成绚丽的图画,必须配有火红的鸡冠花、艳黄的山菊花、热烈的山茶花和粹白的六月雪和成片的紫苜蓿,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人际间的交往正是如此,孤独的个体是悲剧,只有建立在广泛交往的基础上的群体,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赵树理、柳青等作家不但与同层次的人交朋友,而且还与不同层次的农民交朋友,这对他们的创作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英国前首相,伟大的政治家邱吉尔,一生交了许多密友,他总是从朋友的谈话中,吸取难得的新思想、新见解。(3)对信仰的端正

老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鲁迅受瞿秋白的影响信仰了共产主义;高尔基因列宁的帮助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的温情主义;杨度认识了李大钊,从“民国罪人”变为共产党人。当然,因交友不慎,信仰堕落的例子也有,清末民国初的文学家、史学家王国维就是因为错交罗振玉,不仅信仰上受其控制,在学术上也代他效力,最后郁郁投昆明湖而死。杨度早期也是因为与袁世凯为友,才成了保皇派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往对一个人的信仰影响是巨大的。

3.友谊的建立

友谊建立的最基本前提是相互认识。从统计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相识的概率是很大的,因此,建立友谊的可能性是到处都有的。(1)定势吸引

定势吸引是与吸引对象在相识前的一种吸引,它是由舆论的定势造成的。两个人根本不相识,但舆论描绘甲的许多优点或神秘处,甲对乙便很可能产生定势吸引,这种吸引的产生,除了有定势的心理控制外,也含有好奇的心理成分。《水浒传》里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在清风山占山为王,捉住一人,捆绑上来,正要开膛剜心,忽听那人叹道:“可惜宋江死在这里!”燕顺亲耳听得“宋江”两字,便喝住了小喽罗,盘问起来,待得知此人真是郓城县的及时雨宋江时,吃了一惊,夺过小喽罗手中的尖刀,割断绑缚宋江的麻绳。忙把自己身上的枣红缕丝袖袄脱下来,披到宋江身上,将宋江抱在中间虎皮交椅上,拉着王英、郑天寿纳头便拜。宋江为什么能对他们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呢?并非因为宋江有什么出奇的仪表和善辩的辞令,而是宋江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名声,即舆论定势作用。(2)仪表吸引

由外表特征即仪表、体态、举止、风度及装束等唤起人们的吸引即仪态吸引。其中仪表(即面相、神态)尤其重要。在仪态吸引中,“第一印象”起极大作用。我们看一个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人们凭借自己的直觉,便可看出某个人是可交还是不可交,是憨厚还是狡诈。当然,这种直觉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人们的经历、信仰、个性与文化素养决定的。

决定仪态吸引的另一要素是举止、风度。一个人在生人面前举止或鄙俗、或猥琐或粗鲁、或做作,都影响他对人们的吸引力。

决定仪态吸引的第三要素是服装、打扮。穿着太呆板,掩盖了个性,便缺少吸引力。而过分的修饰,歪曲个性的服装,同样降低吸引力。所谓“淡装浓抹总相宜”就是说要掌握服饰、打扮的“度”,不够这个“度”不足以显示个性,超过了一个“度”又损害了个性的表露。

仪表吸引的三要素当中,面相神态是根本,装束打扮是枝叶,而举止风度是风韵。(3)个性吸引

这是由吸引者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乃至理想、信念、世界观与事业心决定了的吸引类别。显然,这比单凭舆论的定势和仪态的吸引要深得多了。

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尽管性格差异大,但刘的稳健持重,关的血气方刚,张的暴烈莽撞,却恰成互补,更重要的是重建汉室的共同信念,使他们一拍即合,这种个性吸引,才使他们结为牢固的“三兄弟”的关系。(4)交往吸引

单凭定势吸引未必使你与吸引对象结为朋友,只凭仪态吸引,也往往在看破吸引对象的“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后,很快离异,只有建立在个性吸引之上的交往吸引才有可能使人们结下友谊。

所谓交往吸引,即在交往过程中,吸引对象的品格,主要是高度的和他互酬所形成的吸引力。

这比个性吸引又深了一层。个性能吸引你,未必能在与你的交往中配合得默契,他性格开朗,爱好广泛,但你较怪僻,人家未必与你构成融洽的感情互酬。即使你同样开朗、兴趣广泛,但你不一定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这样,这就不会对你施行利他互酬,于是,在交往中他便不能唤起你对他的“交往互酬”。

可以看出,从定势吸引、仪表吸引到个性吸引进而到交往吸引,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人际间一旦建立了强烈的交往吸引,便达到“亲密”了。

4.友谊的维持(1)真诚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马克思也是把忠诚放在首位。

诚挚对于科学界的友谊尤显重要,一项共同研究的成果如若其中一人抢着发表,友谊就要被玷污了。

虚伪是埋葬友谊的坟墓。朋友间如果不互相信任,谈话互相戒备,那友谊已经死亡了。

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托尔斯泰的秘密日记连妻子也不让看,上面讲的蒲松龄的黄绫封面笔记也是任何人动不得的。朋友间以诚相待,并不排斥讲话有分寸、有保留、但所谈的话应该是真实、诚恳的。(2)信用

墨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孔子也说:“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信用是处理人际关系(包括非友好关系)的必守信条。敌对双方谈判要守信用,做生意的双方成交要守信用,甚至连老子对刚懂事的儿子讲话也要守信用。我国有个著名的故事:曾子的孩子闹,曾妻骗他说:“杀猪给你吃”曾子果然持刀杀了猪。这个当爹的是注意对儿子的信用教育的。

信用的心理作用是首先给对方以安全感。朋友间以相互吸引为前提的,但这种吸引是否能持续,持续多久,很重要的一点是双方必须在交往中达成心理上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可以防止交往中焦虑心理的产生。(3)大度

宽宏大度应是维系友谊的第三个心理要素,反之,心窄气小,多疑善变则是交友的大敌。

大度同样可以在心理上给朋友以安全感,对方不必担心他发火、埋怨或绝交。我国有句名言:“大度集群朋。”韩愈也说“古之君子,其责已也重如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大度还包括责已严、待人宽,这样交往中便更趋随便、自由。这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惧感。

宋朝的范仲庵,一心为国,敢于进谏,好友吕夷简怕他“走火”,调他当开封知府,企图以繁重的业务缠住他,免得尖锐进谏:范高效率完成任务,仍不忘进谏,并批评吕夷简用人不公,吕一气之下,贬谪他到外地当官了。三年后,范回京师,与吕不存芥蒂,仍为好友,这在一般人是做不到的。(4)尊重

如果说真诚是维系友谊的基础的话,尊重便是维系友谊的灵魂。尊重是人的较高级的需求层次,在与一般人际交往中都不可忽略,更何况是朋友间呢?

卢梭说:“如果说爱情使人忧心不安的话,则尊重是令人信任的;一个诚实的人是不会单单爱而不敬的,因为,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尊重也提高到做人的品格上,他说:“我尊重你而不忌妒你,这就是我的做人的品格。”

自重了,便达到了自尊,然而,仅仅自尊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尊重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尤其是你的朋友。

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的潜在尊严和表征尊严,潜在尊严是内心意向的自我坚持,比如自己执着地热爱业余写作,坚持这个意向,即是自我尊严。表征尊严是在他人(包括自己起码三个人)面前的上优欲的满足,比如选定一件上装,总希望在别人面前得到赞誉,如果得到的不是赞誉而是讽刺,这个上优欲未得满足,或者说受了挫折,便是对表征尊严的损伤。

潜在尊严包括兴趣、爱好、理想等方面的意向坚持。对朋友的自我尊严一定要尊重,不要强求朋友无缘无故地变更其兴趣、爱好。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兴趣强加给对方。比如,你喜欢流行歌曲,对方偏爱古典音乐,你不要硬逼人家听你的磁带。

充分给朋友以其才干上的信任,是极好的尊重办法。美国著名广告家斯坦顿,与一位很有才干的工程师朋友关系一度疏远,斯坦顿发现后马上请他审查一幅新建水管装置的设计图,并求他指教,朋友的潜在尊严受到维护,便奋力地为他审图,提出意见,二人的友谊很快恢复了。

维系友谊的四个交往要素,恰如支撑一个方亭的四根柱子,缺少一根,亭子便倾斜,甚至倒塌。理解和热情是这个方亭赖以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高级情感

——美感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点如线条、颜色、形状、音韵、谐调、鲜艳、匀称等的感知,是产生美感的基础;

[2]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美感是人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审美对象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反映。审美就是对美与丑进行鉴赏,只有通过认识、评价、鉴赏活动,才可能产生美感。由于每个人的审美需要、观点、标准和能力的不同,因而对同一对象的美感体验也不相同。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估也会影响人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一、美感的生理基础

美感是由美的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则引起的心理现象。人对于美的事物的反映以感觉为起点。美感主要产生于视觉和听觉器官,人通过视觉、听觉器官的自然性能接受外界物理信号、声波、光波等,通过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有特殊社会性能的器官,即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就能在直觉感受的同时分辨美丑,产生审美感受能力。美感器不仅为人的生理规律所支配,也为人的社会意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