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革命:移动智能终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2:37: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婷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指尖上的革命:移动智能终端

指尖上的革命:移动智能终端试读:

前言

2013年全球卖出了10亿部智能手机,是同年PC销量的3倍,也首次超越了上一代手机产品——功能机,智能手机开始成为信息社会当仁不让的第一终端。而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创新的能量却远未减弱,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可移动的家居/车载/行业电子,开始环绕社会的每个角落,甚至让人难于置信这代信息产品仅仅诞生了五六年光景。

今天,每个人都切实地感受到了这场指尖上的革命:● 2013年2月,罗马教皇采用iPad发出退位信息;● Beyonce演唱会上,举起的不再是一双双手臂,而是一部部智能

手机;● 牙牙学语的小朋友,用手指划向他接触的每一个屏幕;● 美国技术宅男使用google glass约会女友;● 中国老人学会在新春佳节,轻点指尖发放红包;● 北京的哥的驾驶座前挤满了不同大小的车载电子,不停播报打车

信息;

……

同时,信息技术开始环绕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展不断创新,代表了这个时代特有的品质与内涵。在智能终端的产业组织中,可以看到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处于前所未有的巅峰,高度精细化的产业分工是产品的终极竞争力,全球制造重塑人才、资本、技术产品的快速流通;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为移动智能终端创新添加了新的技术基因,为硬件创新孕育着更大的发展机遇。这场指尖上的技术革命,吸纳着集成电路、系统软件、人机交互、网页技术、信息交互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也激发出更为可观的智力风暴和协作成果。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数年中,移动智能终端在产业规模、产品形态、知识成果集中性上都将是信息产品的巅峰之作,并通过可穿戴与物联网技术成为个人核心计算设备;它以各类物联电子和可穿戴设备作为广大世界的计算触手,可使每个人越来越自如,越来越真实地成为广泛互联网的一个节点。

正因意识到移动智能终端这类信息产品对社会、产业,特别是个人的巨大影响,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院的数位笔者,愿将自2007年以来,关于智能终端的技术积累与读者共享。本书将为您揭开移动智能终端自诞生以来如何逐步形成了当前的技术体系,在每一项重要技术脉络中又将如何发展,我国智能终端在知识产权与企业实力上存在哪些基础与局限。

本书编写工作主要由李婷负责,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崔颖、王琼、周兰、路博、闵栋、逄淑宁、张俊霞、黄伟(依据章节顺序)。编著者2014年1月于北京第1章 移动智能终端的兴起

本章要点√无处不在的移动智能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的诞生历程√技术进化背后的伟大企业√技术博弈中的国家意志本章导读

1973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机,开启了移动通信时代;自2007年起,以苹果公司iPhone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逐步取代传统移动通信终端,颠覆了原始的移动通信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概念,一夜之间成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新时代。移动智能终端引发新一轮技术、产业变革,引领ICT产业创新方向,孕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并成为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本章着重介绍移动智能终端兴起的缘由,先从生活、生产、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直观展现移动智能终端的影响,随后梳理移动智能终端技术进化的历史,介绍移动智能终端发展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重点企业,并剖析美国、韩国、芬兰等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举措。1.1 无处不在的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影响力迅速超越收音机、电视和PC终端,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个渗透广泛、普及迅速、影响巨大、深入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的终端产品。移动智能终端大大加快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一是全面渗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二是深入融合到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推广的各个环节,大幅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三是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和交互模式,促使亲民、便捷、开放、透明的政府服务理念落地。移动智能终端全方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个人必不可少的信息基础设施,对技术演进、产业发展、应用服务产生了深远影响。1.1.1 移动智能终端全面改变生活

经过125年的发展,2002年,固定电话被手机超越,移动通信技术开始改变人类的各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历经了244年的《大英百科全书》停止了纸质印刷,人们的阅读从纸质杂志变成电子杂志和图书;人们记录生活的方式从传记和展览变为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拍摄、录音并上传到社交网络进行分享;新闻传播从记者等专业人员传播,变成所有人随时随地用手机摄像头采集现场图像和视频,并用社交网络快速传播;人们做笔记的工具从笔和纸变成智能终端上的Evernote应用;以往通过画布和颜料完成的绘画方式,变成如今通过Paper by Fifty three等服务来随时随地进行数字化绘画创作;摄影从以前通过专门的胶卷相机,变成现在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摄像头进行,而且可以对照片进行美化和分享;人们的钱包从容纳现金、信用卡、优惠券、会员卡、硬币,变成Passbook等电子钱包等。

移动智能终端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甚至工作的方式。从多点触摸、语音识别等人与终端的交互方式到终端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从数十万个满足长尾需求的应用程序到能力飞跃提升的智能终端和平板电脑,从移动VoIP、即时消息等人与人之间的基本通信到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流动,移动智能终端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与冲击,并逐步从个人和家庭延伸到商业计算领域。由于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远高于PC,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大大加快整个社会,特别是边远乡村的信息化进程。

从设备角度来看,移动终端对车载导航、中低端平板电脑、电纸书、视频播放器、掌上游戏机等专业领域消费电子产品的替代作用将大幅提升,从前手机、相机、电脑、MP3一个都不能少的情况,变成了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就具备以上全部的功能。随着新型终端器件的发展,可穿戴终端以眼镜、手表、腕带等多种形式发展,形成了新的产业细分领域,带动了与之配套的应用服务的发展。

从应用角度来看,除了传统的即时通信、搜索、新闻、社交、音乐、视频、游戏等娱乐类和新闻资讯类应用外,手机团购、旅行预订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应用服务也在逐渐成熟。移动智能终端渗透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新时代下人们的日常生活。“衣”类应用包括手机试衣间、折扣推荐等;“食”类应用包括优惠券、菜谱、团购等;“住”类应用包括智能家居、酒店预订、租房买房信息等;“行”类应用包括地图导航、打车、车票预订、旅游信息等。

移动智能终端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化。随着地磁传感、心率传感、眼肌传感等眼花缭乱的新型传感器的出现,移动智能终端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健康等各个领域,将有一大批新型应用服务发展起来,甚至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应用创新,形成新一批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1.1.2 移动智能终端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

移动智能终端的影响不仅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推广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移动办公已经非常普及,员工出行在外仍能随时随地处理公务,打破了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在企业交流过程中,以前通过会议、白板和电话会议系统进行交流,如今通过Yammer、Salesforce和Jive就可以团队协作。在营销推广环节,移动智能终端的作用最为明显,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二维码“扫一扫”的营销方式随处可见,商家的优惠券都推送到了用户的移动智能终端上。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以前通过扫描、传真和电子邮件返回签名页,如今使用DocuSign等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就可以实现电子签名。移动智能终端对企业的影响渗透了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前沿的领域。

移动智能终端重塑行业经营模式。在快餐行业,以前快餐店位置固定,现在出现了如Kogi Food Truck等的流动快餐服务方式,且通过Twitter可实时更新快餐车的位置;在媒体出版行业,放弃了以前的纸质媒体介质,转而使用数字化的Kindle、iBook等设备;在新闻广播行业,从单向广播模式,变为多向交互模式;酒店的经营模式从专门的酒店大楼、统一风格的房间、50%左右的利用率,变为通过移动终端,结合位置信息,将任何私人房屋变成酒店的独特体验;企业人力资源模式从全职、固定成本,变为按需提供、全球服务、7×24小时、按使用的劳动力付费的全新模式;出租车从无目的的游荡、随叫随停,变成通过打车应用,促进司机与用户交谈、竞价叫车、实时追踪,为司机降低了空驶和油耗,提高了收入。1.1.3 移动智能终端改良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在政务服务和城市管理领域,移动智能终端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印度,公民以前通过排队领取补助,如今可通过移动设备领取补助,已经有2亿农民通过移动智能终端领取了补助。在城市管理领域,西班牙桑坦德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城市脉搏”,建立了市民与城市的连接:市民在公交车站等车,可打开手机上的“城市脉搏”程序,将摄像头对准站牌,这样就可以得到所有经停该站的公交线路信息,以及巴士抵站的时间;将手机摄像头对准音乐厅,就可以知道未来几天或几周内那里将上演的节目;在超市附近使用“城市脉搏”则可以知道店内的优惠打折活动;对于游客来说,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市中心的喷泉,就可以获悉它的修建时间和建造者;假如市民发现城市坑洼,则可用手机对路上的坑洼拍一张照片,按发送键,就能将这份附带着完整GPS数据的路面损坏情况报告直接上传到市政厅,市政厅的计算机会把报告抄送给负责修路的技术部门和相关的行政部门进行处理。

移动智能终端开启城市安全新阶段。在日常安全方面,以前通过悬挂警示标语等进行安全警示,如今通过SFPD和Crime Mapping等进行犯罪警示。在应急事件方面,移动智能终端的作用更加凸显:2001年“9·11”事件时,媒体花费了巨大精力从民间收集目击影像,直到许久后才陆续播出;2013年波士顿爆炸案时,几乎在爆炸案发的同时,现场市民用手机拍摄和发送的相关图片和现场描述就通过Twitter等社交媒体传上了网络。随后,有人成立了Evidence Upload.org图片分享网站,用于分享在事发现场拍摄的照片,网站允许那些可能掌握犯罪嫌疑人形象特征或其他相关照片的目击者通过智能手机上传自己曾拍摄的现场照片,帮助FBI和波士顿警察局快速破案。移动智能终端的革命性进步,使其发挥着在时空中无缝对接的优势,重新定义着传播学,即只要拥有带着摄像头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便捷设备,几乎所有人都可成为传播者和被传播者,可通过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把新闻图像和视频等传送到全世界。

移动智能终端使教育更加便捷化。在课堂上,以前通过书本、黑板、粉笔进行教学,如今通过如iPad之类的智能设备来学习知识;以前通过课堂、讲座和阅读等学习,如今通过Codecademy和Khan Academy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同时,教育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遍布全球的大规模开放课程越来越受到欢迎:2011年,美国32%的学生至少选择了一门在线课程,在美国超过2800所大学中,77%的学术领袖认为在线教育与面授教育同样好或更好。移动智能终端打破了教育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降低了公民受教育的成本,极大扩大了教育的传播范围。

移动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变革传统医疗。移动医疗的发展有几个方向:一是医疗信息化,辅助医生临床治疗,如电子病历、临床信息参考、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信息等;二是远程医疗,患者可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存储体征数据,将数据传至云端,医生进行远程诊断和反馈;三是医疗问答,搭建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诊断咨询服务。除此之外,通过移动设备记录健康数据,配合可穿戴设备,是移动医疗领域最热门的发展方向。各类手环、运动鞋、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可记录用户的健康行为;各种专业的医疗设备也开始通过应用程序,逐步整合进移动智能终端或与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连接,如血糖试纸、血压仪等。移动智能终端真正使公民的医疗和健康护理行为走出医院,走进人们的生活。1.2 移动智能终端的诞生历程

移动智能终端经历了从功能手机到增强型功能手机再到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智能手机的应用处理器功能已类似于PC的处理器芯片,其计算能力、多媒体功能、应用表现能力越来越强,顺理成章地成为继大型机、小型机、PC后的第四代个人计算设备。移动智能终端的相关技术包括计算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软件技术、网页技术等,其技术架构的形成,一方面源于计算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基于通信设备的基因突变。当前,移动智能终端正在逐步突破手机形态,融合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微投影、骨传导、增强现实等多种技术,向可穿戴设备延伸。1.2.1 起源于计算机时代1.从大型计算机时代开始构建的计算设备基础架构

现代个人计算设备起点众多,既包括集成电路技术、存储技术、光电与屏显技术,也包括系统软件技术和网页技术等,但是在这诸多起点中,计算依然是最主要的脉络。而计算技术中最本质的发明当属晶体管技术,这项技术在1942年仅仅是诞生于偶然,在1952年却又因偶然走向世界。1952年的4月21日上午,全球各地共计30家公司一同参加了晶体管研讨会,并通过这次研讨向AT&T获取了晶体管的制造权,正是AT&T公司统一将贝尔实验室的这项发明向其他企业公开授权,才使得晶体管技术走出垄断,成为计算机设备的共用核心技术。这批最初获得晶体管授权的公司中,包括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TI(德州仪器)、IBM(国际商用及其公司)、飞利浦和西门子公司,它们共同构建了最初设计制造计算机的计算基础,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将晶体管计算时代迅速过渡到集成电路(芯片)时代,打造了今天所有计算设备的引擎——芯片。

虽然集成电路与晶体管相比已经是高度集成,使得成本大幅度下降,但是计算设备依然是十分高昂的器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进行了大量信息处理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了24台计算机的建造,通过这些信息科研项目也积累了一批研究机构与工程师,直接带来二战结束后新型计算机的批次出现。这一批计算机都是由政府出资、大学研制、政府使用的,而关键的器件也来自于政府。在二战后的短短六年间,计算机在可靠性、体积、成本上都有了较快发展,一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企业开始采买计算机用于商业管理。这个时期有两项计算技术成果形成了后期计算设备的基本组件,一项是电子脉冲存储技术,即数字存储技术;另一项是数字计算和信息分析技术,这些可靠、可用的存储器成为计算机应用的关键。与此同时,流程图、通用程序、编译器、早期系统控制程序、FORTRAN语言、COBOL语言等软件设计的基础概念和早期软件工具相继成型,与计算机硬件体系结合,使得大公司能够推出适合商用市场的计算机设备。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基于逐步稳定下来的芯片、存储器、显示器、软件设计基础和工具,系统软件呼之欲出,如GR公司、IBM公司、ERA公司和伯勒斯公司共计建造了几十个操作系统,这种局面十分像2010年—2011年的智能手机时期,诸多公司通过系统软件来争夺硬件市场,但这些系统都是大型系统而非单机系统,因此每一个系统之间的跨度更大,反而阻碍了计算设备的一致性,数据跨系统转化必须通过十分专业的数据处理工程师完成。与此同时,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持续增长,主要的计算机厂商每年都会推出一款换代产品,直到IBM S/360系列产品出现,通过提供一系列基于相同系统的不同规模的计算机,使得软件可以通用,数据可以通用,硬件厂商开始主动向这一系列兼容,最终迫使其他的计算供应商也必须向该系列产品兼容,进而推动了大型企业商用计算机的浪潮。

大型企业商用计算机这一批次的产品促成了计算设备生态的基础理念——标准化,芯片、存储、显示、软件逐步形成标准,当产品再升级时,用户就可以购置新系统或升级旧系统,可以简单地重用之前的信息成果,与其他机器进行简单的数据共享;其他的设备制造商遵循标准化时也享受了硬件统一化后带来的好处,设备制造更为简单,这是因为基础配件和软件更容易采买;而软件开发者和数据管理者更是从中得到了方便。

在这个时期,计算设备的民主化历程还未能起步,仅仅是从政府和军方走向了商业领域的大型企业,初步培育了一批可以使用计算机,并希望利用计算机进行新领域研发的人才。2.从小型机到微机时代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算机开始出现小型化,以迎合快速扩张的商用计算市场,这就是所谓的小型机时代。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个人计算机才终于诞生,这既是电子元器件技术进步的成果,也是商用计算不断渗透到社会个人生活中的必然结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的早期机型及Osborne的个人计算机,但个人市场空间过于辽阔,快速拉升的销量也快速降低了个人计算的研发与制造成本,促进成本下降、性能提升,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速度远快于大型机时代的发展速度。1981年,IBM推出了一款名为PC(个人计算机)的机器,但真正采购这款机器的仍然是银行业、零售业、仓储业的大型企业,PC的最初十年只是使得计算从政府和军方走向了广泛的商用领域。

这场时代周刊在1983年就宣布开始的“信息革命”持续了十余年,机器性能因循摩尔定律以18个月的周期翻腾,软件与硬件因循安迪比尔定律循环上升,通信技术几年一换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单机软件、在线服务和联网应用三个时期,这三个关键时期的发展动因都是个人的非生产动机需求。

第一台进入家庭的个人计算机当属Altair,当时的Altair甚至没有键盘和显示器就已经卖到495美金的高价,大部分购买者均是接触过大型计算机的发烧友,他们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计算设备开发新的技术。更进一步的是史蒂夫·沃兹(苹果公司创始人)设计的Apple II,这台机器具有图形显示和控制板,这些交互组件的丰富使得个人计算机成为游戏软件、家庭软件的载体,人们才真正开始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玩具或工具。

当单机软件开始丰富后,个人计算设备的存储受到了局限,存储一本书、航班时刻、教育图书馆都不是当时的PC产品通过本地存储能够解决的,人们需要通过电话拨号上网,把自己的机器与在线服务的大型计算机相连,以此得到需要的数据库信息,这是1994年前PC应用服务的主要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容量磁盘和CD-ROM技术获得突破发展,个人计算机的存储性能得到提升,使得简单的在线数据库服务意义弱化。与此同时,互联网与个人计算机逐步关联,得到发展。互联网作为当今社会信息民主化的基本桥梁,作为每个人获取信息社会果实的免费途径,在诞生之初却是服务于计算的集中化的。1969年,美国国防部和大学启动了ARPANET项目,学者们将学院内的4台超级计算机链接起来,以达到信息集中的目的。随着新型语言的出现,这种形式得以推广,到1984年,业内开始出现互联网一词,但主要用于教育和军事领域。1987年,因不断涌现的计算机联网现象,促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开始考虑互联网的网络结构问题,对互联网骨干网进行管理,到1990年,将万维网作为一个可以连接大量计算设备的系统计算服务推出。而1991年HTML语言的发明,使得互联网能够实现文件和目录之间的快捷转换。为了使这些信息得到更好的展现,1993年,伊利诺伊大学的学者发明了网络浏览器——NCSA Mosaic,这也是全球最早得到广泛使用的网络浏览器,使得普通人也可以方便地接入互联网。这一技术瓶颈被打开后,政府机构、生产机构都开始建立自己的网站,提供可下载的信息和应用软件,个人网站更是以雨后春笋的态势涌现出来,个人计算设备开始从信息的生产工具走向信息的传播和收阅工具,信息开始以一种媒体的态势展现出来。而这个时期的信息传播仍然以简单的点到点传送、网站浏览等简单形式开展,被称为Web 1.0时代。随后到来的Web 2.0时代更强调个人对网络信息的整合加工与直接制造的能力,出现了Wiki百科全书等社会化生产的成果。

从历史角度看,PC定义的个人计算设备不仅要有基础的计算模块、软硬件整合能力,更要有信息获取和生产能力、通过互联网接入云端服务的能力、PC个人服务能力。

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智能手机,虽然在处理器基础协议和系统软件语言上与Wintel体系有所区别,但从个人计算设备的视角来看,仍然是计算器、存储器、系统软件、输入/输出器件与通信模块的集合,仍然是依托互联网提供个人应用的计算设备。其技术原型一方面来自于PC技术架构,另一方面来自于功能手机的基因突变。3.微机与功能手机的碰撞

移动终端作为简单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已发展了几十年时间,自2007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的基因突变,其完全改变了移动网络末梢的角色,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为整个ICT产业的战略制高点。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高速发展,其产业影响力逐步脱离于手机的移动通信,成为继大型机、小型机、PC之后的第四代计算设备,而其在社会中的渗透影响又正在超越收音机、电视和PC互联网,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充分融合通信与互联网的终端载体,其渗透速度与普及程度更将远超前者。

移动智能终端的硬件平台由手机平台开始发展,而从手机硬件平台的三个阶段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在基础层面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图1-1所示,一种是所有功能集成在一起的功能手机,通常称作Feature phone;一种是基带芯片和协处理器(CP)分离的增强型功能手机,其中基带芯片主要用于通信功能,而协处理器主要负责多媒体方面的功能,这是增强了多媒体功能的Feature phone;另外一种则是所谓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内含基带芯片和应用处理器AP, AP的功能已类似于PC的处理器芯片,其上可加载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从而构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移动计算平台。图1-1 移动互联网架构——终端硬件平台

从功能手机到增强型功能手机再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多媒体功能越来越强,承载互联网应用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自2007年iPhone诞生以来,智能手机开始成为移动互联网理想的平台。

软件平台则比较复杂,其中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尤为复杂(可见第3章)。但纵观各个终端软件平台,仍然有架构的共性,抽象的架构如图1-2所示。图1-2 移动手机终端软件架构抽象

手机从操作系统的复杂度及手机的功能可以分为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两类,其中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一般是三层结构:基本操作系统(内核)、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功能手机中复杂一些的分为两层: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最简单的是一体化的嵌入式手机软件系统。

智能手机终端的操作系统尤为复杂,借鉴各个平台的功能和架构,可以得出一个更具体的智能手机终端软件架构体系,如图1-3所示。

一般来说,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都分为三层:基本操作系统(内核)、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层。(1)基本操作系统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内核和硬件抽象层(对硬件和设备的支持和管理)。(2)中间件部分又分成两层:OS基本服务层和应用程序框架及引擎层。OS基本服务层包括OS提供的系统服务、媒体服务、浏览器引擎、网络服务、(安全)连接服务、图形引擎和C标准库等;应用程序框架及引擎层包括应用程序管理、UI、互联网程序支持、消息应用、PIM应用等;除此之外,数据库、电话服务和JAVA虚拟机及类库一般也属于中间件层。图1-3 智能手机终端软件架构体系(3)应用接口与软件主要包括终端厂商提供的应用程序及用户自己安装的程序,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泛化,浏览器已经从简单的网页浏览工具,过渡为承载各种功能与应用的平台。目前,业界已经出现了Web-Runtime层概念,将xHTML/CSS/SVG/JavaScript放入此层,Web-Runtime成为各种上层应用的基础平台。一些重要的应用,如Widget将应用于Web-Runtime之上。

中间件来源于技术发展的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应用软件需要在各种平台之间进行移植,或者一个平台需要支持多种应用软件和管理多种应用系统,软、硬件平台和应用系统之间需要可靠和高效的数据传递或转换,使系统的协同性得以保证。这些都需要一种构筑于软、硬件平台之上,同时对更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软件系统,而中间件正是在这个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中间件是一类软件,而非一种软件;中间件不仅仅实现互连,还要实现应用之间的互操作。中间件屏蔽了低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使程序开发人员面对一个简单而统一的开发环境,减少了程序设计的复杂性,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业务上,不必再为程序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技术上的负担。

中间件作为新层次的基础软件,其重要作用是将不同时期、在不同操作系统上开发的应用软件集成起来,彼此像一个整体协调工作。中间件带给应用系统的不只是开发的简单、开发周期的缩短,也减少了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了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1.2.2 移动智能终端

当前,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成为个人接入互联网的主要设备,但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的建立也有特殊的发展轨迹,表现为利用移动位置与个人身份改造提升现有互联网业务的特点;在终端形态上,主要的技术创新则围绕着位置、交互、计算、传感等技术体系的发展,比技术创新更常见的是技术应用场景的创新,即如何使得这些技术体系中已有的成果集中在智能手机上,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于个人用户在移动环境中的使用习惯;这些业务与终端的改造,大幅度提升了移动互联网的接入流量,推动移动通信制式加速升级,并与固定互联网无线接入协同发展,改写了互联网的整体流量结构。

这些发展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过程,并非是必然结果。

一是业务体系和业务环境的问题。在2007—2008年前后,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主要考虑的是业务重用问题,即如何复用已有的固定互联网应用生态的问题。从内容和应用角度来看,“究竟是一张互联网还是两张互联网”曾经是业界关注的重点问题。

当时的移动终端应用主要有两种方式,如图1-4所示:一种是“互联网适应手机(Internet for mobile)”,即针对移动终端专门设计内容,如WAP网站,它将固定互联网的Web内容根据移动终端和移动通信网络速率的特点进行重新设计,牺牲部分功能从而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呈现,这种方式需要二次开发,用户的业务体验与固定互联网差异也较大;另外一种是“手机适应互联网(Mobile for Internet)”,即通过移动终端的适配完全接入固定互联网的内容,在这种方式下,无须对网站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移动终端对内容的适配通过移动浏览器进行(其中也包括中心服务器方式的浏览方式和直接浏览方式)。图1-4 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的内容重用

从发展看,“一个互联网”是方向,也即1套内容,2套展现,通过软件自动进行适配,从而使移动互联网尽可能呈现与固定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另外,由于天然的差异性,适合移动终端特点的业务与应用创新也将非常活跃,如移动短视频、与位置相关的业务应用、移动游戏等,这也是Mobile for Internet的另一个展现。

依据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内容建设思路,移动浏览器由互联网上的网页浏览窗口这种基础化的业务应用工具概念,上升为平台化的技术核心。无论是通过WAP还是WWW,移动浏览器都成为移动用户访问互联网业务的重要途径,也成为软件服务公司与终端服务公司占领市场的技术制高点。

这里必须提到Transcoding。Transcoding服务是指通过服务器转换网页,再下载到手机上观看,和标准浏览器是不同的。该技术兴起较早,在PDA与互联网孤立的时代兴起,通过PC将网页转换后同步到PDA上,用户可以在上班的路上用Palm离线浏览新闻和看邮件。UCWEB、Opera Mini都支持Transcoding产品,在Web还没普遍发展起来时填补了人们访问互联网的需求,并在移动网速较低时提升了浏览速度,这在目前确实有着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Opera Mini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浏览器,全球总计有两千万用户,每月用Opera Mini浏览超过十亿页面。在过去的12个月中,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手机上网,Opera Mini的用户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爆炸性增长的趋势。

手机浏览器不能只用于浏览,它还需要承担起平台的功能,以支持诸如Mobile Web 2.0这样的应用。从长远发展趋势来说,因为PC并没有看到类似转换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所以可以预期手机最终和PC一样不太需要转换。目前,另一种流行趋势是手机直接支持全功能的浏览器。

另外一种重要的技术是CSS,CSS是Cascading Style Sheets——层叠样式表的简称。CSS语言是一种标记语言,它不需要编译,可以直接由浏览器执行(属于浏览器解释型语言)。1994年,哈坤·利提出了CSS的最初建议。当时已经有过一些样式表语言的建议了,但CSS是第一个含有“层叠”的主意的。在CSS中,一个文件的样式可以从其他的样式表中继承下来。读者在有些地方可以使用他自己更喜欢的样式,而在其他地方继承或“层叠”作者的样式。这种层叠的方式使作者和读者都可以灵活地加入自己的设计,混合各人的爱好。1997年年初,W3C内组织了专门管CSS的工作组。

在标准网页设计中,CSS负责网页内容(XHTML)的表现。可以通过简单地更改CSS文件,改变网页的整体表现形式,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目前,该技术由W3C的CSS工作组产生和维护。

二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外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功能手机时代,由于基本的通信功能较为稳定,所以终端外观服务于人们的个性化选择,在是否可翻盖、彩屏、键盘触感上进行差异化设计,以产品质量、产品外观和产品渠道为终端制造的竞争点。而当苹果iPhone问世后,一个较大的触摸屏(输入/输出设备)、一块ARM架构芯片、两三个简化的菜单按钮几乎成为所有智能手机的共同选择。而基于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改变同一块屏内部的菜单结构、展现方式、设计风格成为终端竞争的热点,整合多种传感器、提供新的操作方式或输入方式成为智能手机的主要卖点。伴随着互联网公司及消费电子公司等积极参与到移动终端产业链中来,移动终端产品得以海纳百川,向更人性化的设计、更丰富的功能、更强的硬件能力等方向蓬勃发展。

近期,移动智能终端如何突破智能手机边界成为产业的下一程发展方向。例如,可穿戴设备是能直接穿戴在身上或整合进用户的衣服、鞋帽等其他配件中,集成了软、硬件而具备一定计算能力的新形态终端设备。

谷歌(Google)进行了智能眼镜产品的研发,苹果(Apple)、微软(Microsoft)、奥林巴斯(Olympus)等也早早对智能眼镜进行了专利布局。谷歌在2012年公布了名为“谷歌眼镜“(Google Glass)的产品计划,谷歌眼镜的外形和普通眼镜相似,但其实际上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配备了一个能拍摄视频的摄像头,镜片上有一个投影显示器,镜框上有触控板,带有麦克风和喇叭、各种传感器、陀螺仪,还有多种通信模式,靠轻微的摇头晃脑来实现鼠标的滑动及按键功能,用户无须动手便可上网、拍照、视频通话等。其核心技术涉及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微投影、骨传导、增强现实等多方面。

苹果、谷歌、索尼、三星等巨头及初创公司Pebble等纷纷加入到智能手表的研发争夺中。2012年,索尼推出了“Smart Extras”系列首款产品Sony Smart Watch,其通过蓝牙与Android智能手机进行连接,对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进行显示,并内置Facebook、Twitter、Gmail等应用程序,可以100%兼容索尼手机,但对HTC、三星等其他Android手机只能实现部分兼容,甚至完全不兼容,这一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同年,硅谷初创公司Pebble也向外界展示了其开发的智能手表,用户可以通过Pebble智能手表查看来电信息、控制音乐播放、查询天气等;Pebble改善了Sony Smart Watch的上述缺陷,可以同时兼容iOS和Android智能手机。苹果已经组建了一支100人左右的设计团队,正在研制一款具有iPhone和iPod部分功能、由曲面玻璃组成的腕表式设备iWatch;iWatch将搭载iOS系统,提供通话功能,并内置地图、步程计和健康指标传感器等,同时它还能通过连接智能手机显示电子邮件、IM和其他数据。三星正在研发一款名为“Galaxy Altius”的智能手表,并计划将Galaxy S4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产品进行整合。

三是移动终端改变了互联网流量贡献结构。近年来,互联网发展主要源自于无线互联网连接。从2001年起,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无线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长率一直在不断攀升,据估计,截至2011年12月,经合组织无线宽带连接的数量(6.67亿)是固定宽带用户数量(3.15亿)的两倍多,如图1-5所示。

随着接入方式朝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扩展,互联网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飞跃,它正处在朝着通常与通信功能无关的对象大规模扩展的前沿。电视机、电源插头、GPS设备、汽车甚至灯泡和防洪堤都接入了互联网,以提供新的功能。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互联网连接的浪潮会将更多数量的新型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图1-5 无线互联网接入超过固定宽带开通量1.3 技术进化背后的伟大企业

在移动终端技术的演化发展史中,涌现出诺基亚、黑莓、苹果、三星、高通、ARM等许多伟大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出现,不仅对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起到了革命性作用,同时也推动了信息产业技术周期发展进程。例如,诺基亚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进化,是功能手机时代的旗帜;而ARM公司打破Intel封闭体系,使芯片广泛渗透移动终端在内的电子产品,大幅提升了移动终端的智能化水平;苹果公司直接将世界带入智能手机时代,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移动终端的认知。这些企业的沉浮变化,共同描绘出产业发展的态势,展现出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微观图景。未来,将有更多电子消费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进入移动智能终端领域,改变技术、产业现有格局,形成一批又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1.3.1 功能手机时代的霸主——诺基亚1.从木工厂走入通信行业的公司——诺基亚的前世今生

诺基亚(Nokia)诞生于1865年,公司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是木材加工和造纸。三年之后,创始人在芬兰诺基亚河畔建立了第二家工厂,从事橡胶加工业务,并将公司正式命名为诺基亚,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1922年,诺基亚通过收购一家电话线制造厂商,进入通信电子外围制造领域,但此时的诺基亚并不掌握通信电子核心技术。1960年,诺基亚成立电子部,研究无线电传输技术,并在其后制造对讲机,为之后在手机领域大展宏图积累了技术经验和电子元器件制造经验。

1982年,诺基亚制造出北欧第一台移动电话,但这仅仅是诺基亚众多消费电子产品中并不起眼的分支,同时发展的电视机、个人电脑、收音机、发电机等电子设备显然更受到公司战略层的重视,其原有的轮胎、胶鞋等橡胶类传统业务也没有抛弃。同时维持如此之多的业务线条,使得诺基亚一度陷入了盲目扩张的泥潭;由于生意过于分散,诺基亚出现了严重亏损,最终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 1992年,公司的新任总裁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割舍了公司的所有传统产业,将移动通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在100多年的发展史中,这是诺基亚做出的最英明的决定。而后数年恰逢移动通信起步,人们对手机的需求快速增长,诺基亚也逐步从一家表现平平的消费电子制造公司,走向了移动通信设备的领导者位置。

诺基亚转型之时,恰逢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处于变革期。第一代移动通信标准由美国的摩托罗拉控制;随着数字电路的兴起,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引发新一轮产业格局变革,摩托罗拉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移动通信领域群雄并起,诺基亚也在新一轮浪潮中得到了称王称霸的历史机遇。1982年,欧洲为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和网络方面赶上并超越美国,率先制定了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即GSM。诺基亚抓住了GSM启动的契机,为欧洲第一个GSM网络提供手机,把握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的历史机遇。2.“芬兰制造”造就辉煌十五年

诺基亚从传统产业起家,在制造领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从1960年开始,诺基亚制造对讲机,为手机制造积累了经验。制造业基因使得诺基亚在手机制造领域充分发挥了规模效应。在手机制造领域,诺基亚推出了1系列、2系列、7系列、N系列、E系列、X系列、Lumia系列等十几个系列的手机,是智能终端制造领域中少数不用代工自己生产的企业,诺基亚工厂也一度成为“芬兰制造”的象征。

在制造形成规模效应的基础上,诺基亚开始发展差异化战略。第二代通信协议成熟后,手机的语音质量相差不大,诺基亚最先从提高手机语音质量的思维定式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手机功能和外形上。例如,诺基亚将手机天线整合到机身内部,牺牲了一定的语音质量,使得手机更易携带,这一设计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并成为此后手机的通用设计。诺基亚针对不同用户,推出了具有不同功能的产品,如对商业用户,强调产品的电子邮件功能;对学生用户,强调产品的音乐、短信、拍照等功能。此外,诺基亚重视产品外形设计,推出了多款手机壳,使得手机具有多彩缤纷的时尚效果,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规模效应和差异化策略使得诺基亚长期占据功能机的领导地位。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2010年第二季度,诺基亚在移动终端市场的份额约为35.0%,领先当时其他手机市场占有率20.6%。1996年到2010年是诺基亚最辉煌的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诺基亚是当之无愧的手机制造领域之王。3.江河日下,智能手机时代的落伍者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制造业思维造就了诺基亚的成功,也禁锢了诺基亚接受智能终端时代软件定制的思想。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重新定义手机”;2008年,谷歌推出安卓操作系统,拉开智能手机时代的序幕。此时的诺基亚却依托塞班系统,仍以王者之姿睥睨手机领域的风云变幻,忽视了诺基亚的塞班系统与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功能差距,更没有意识到手机终端将发生颠覆性变革。在功能机时代稳固的领先地位,这使得诺基亚失去了开拓进取的动力,它在智能手机开发上犹豫不决、裹足不前;迟缓的反应和墨守成规的心态使其江河日下。虽然2011年诺基亚与微软联合推出了Windows Phone,但Windows Phone糟糕的表现并没有拯救诺基亚,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没有起色。缺少明星产品、没有领先的技术、操作系统新版本不兼容老版本的应用,导致消费者和应用开发者渐渐抛弃了这个曾经的王者,诺基亚一步步走下领袖神坛。

诺基亚的高端市场被苹果和三星抢占,低端市场被以中兴、华为、酷派、联想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突破,在腹背受敌的境况下,其市场份额全面萎缩。2010年后,诺基亚股票已经陆续从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及斯德哥尔摩证券市场摘牌退市。2012年,诺基亚宣布在三家手机制造工厂裁员4000人。2012年4月11日,因连续几个季度巨额亏损,诺基亚股票暴跌17%,市值一天内缩水50亿美元,回退到1997年水平。2013年,诺基亚第一季度财报净亏损为1.5亿欧元,公司颓势不减。2013年9月,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昔日的贵族彻底没落。1.3.2 系统与应用结合的雏形——黑莓1.黑莓造就商务手机典范

加拿大的RIM公司于1984年成立,成立之初,公司品牌战略顾问认为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挤在一起的小小的标准英文黑色键盘,看起来像是黑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因此给产品取名为黑莓。RIM早期推出的产品外形十分像寻呼机,只是个头更大,拥有的按键更多,并且具有收发E-mail的功能,这个功能使得黑莓的产品成为商务人士的首选。1999年,RIM公司推出黑莓手机品牌,并在工业设计上突出易用性。例如,全键盘是黑莓手机的标志,这种设计使得黑莓手机与个人电脑在操作方式上几乎实现无缝连接,易用性很高;除此之外,黑莓的一些型号在手机侧面加上了滑动轮,使得用户在浏览邮件时翻页更方便。

黑莓移动邮件设备基于双向寻呼技术;黑莓的智能手机设备与RIM公司的服务器相结合,依赖于特定的服务器软件和终端,兼容现有的无线数据链路。黑莓的“永远在线”推入技术可以自动传递电子邮件,用户不需要执行任何操作就可接收通信。黑莓可让用户随时随地无线访问个人助理的日历、地址簿、任务和记事簿信息等各种应用,并以无线同步手持设备上的信息。“9·11”事件发生时,美国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但美国副总统切尼的黑莓手机仍成功地进行了无线互联,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关于灾难现场的实时信息。黑莓通过“9·11”事件脱颖而出,使其成为商务智能手机的翘楚。之后,在美国掀起了一阵黑莓热潮,美国国会也因“9·11”事件中黑莓的强力表现,配给每位议员一部黑莓手机,让议员们用它来处理国事。2005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黑莓成为最抢眼的联络工具,受到全球商业精英的青睐。联想和IBM并购期间,谈判团为成员配备了一台黑莓终端设备,所有参与者对视频会议等工作方式很快驾轻就熟。黑莓的即时沟通和永远在线的优势功能,使其成为商务领域的一大时尚,并使其曾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第一位。2.开启系统与应用结合的新思路

黑莓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商务手机特点,而在于其将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相结合,开启了硬件-操作系统-应用服务一体化的新模式。黑莓将软件客户端结合在移动电话、PDA及其他通信终端上,用户可以通过其无线装置安全地访问电子邮件、企业数据、Web,以及进行企业内部的语音通话。这种系统与应用结合的模式开创了智能手机的新模式,改变了功能手机时代以硬件为王的状态,通过硬件、操作系统与应用高度契合,发挥了智能终端应用层的能力,奠定了日后智能手机时代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纵向一体化模式的基础。1.3.3 智能终端的领军者——苹果1.沉浮中的公司和传奇CEO

苹果电脑公司成立于1976年,当时的主营业务为个人电脑。苹果电脑公司(以下简称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史蒂芬·沃兹涅克(Stephen Wozniak)和罗·韦恩(Ron Wayne)各有所长,其中史蒂夫·乔布斯商业头脑出众,史蒂芬·沃兹涅克技术水平高超。苹果公司的第一单生意来自电脑组装,当时的乔布斯并无购买电脑零件的资本,他凭借手中的整机订单,与零件销售商进行谈判,获取了30天的付款期。这三位创始人借用乔布斯家人的车房日夜不分地装配和进行马拉松式的测试,终于在订单最后期限前送货给客户,这部电脑后来被命名为Apple I。乔布斯用客户支付的费用付清零件的账单,从中赚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作为公司的启动资金。在此过程中,乔布斯的商业头脑和谈判能力显露无疑,这成为他日后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Apple I设计简单,显示功能较弱,但这款机型充分显示出史蒂芬·沃兹涅克在工业设计领域的才能,他所使用的零件比同等功能的个人电脑少,同时主机增加了引导代码,使Apple I更易启动。此后,史蒂芬·沃兹涅克又设计出显示界面更为强大的Apple II,它把显示整合到记忆体中,这不只有助于显示简单的文字,还包括图像,甚至有彩色显示。同时,Apple II有一个改良的外壳和键盘,其外观颇有吸引力。当时,Apple II在首届的西岸电脑展览会面世,此后获得巨大成功,被广泛誉为缔造家庭电脑市场的产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售出数百万台。

乔布斯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准确地定位出个人电脑的下一个发展方向:交互式图形界面。1984年,苹果公司推出Macintosh,该产品作为全球第一款具有图形界面和鼠标的个人电脑,其操作系统远远领先于当时的其他个人电脑,同时也打破了一些公司所说的“计算机进入家庭是最不切合实际的幻想”的论断。Macintosh的出现,造就了苹果公司巨大的成功。苹果公司1980年上市后,创造了比历史上任何公司更多的百万富翁,并在1985年进入了世界500强,是当时的最快纪录,且公司拥有4000名员工,股票市值高达20亿美元。

虽然苹果公司的电脑走在时代前列,但其优异的表现遭遇了有针对性的阻击。20世纪80年代,电脑业巨头IBM进军个人电脑市场,推出装有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产品。该电脑一经问世即成为热门商品,立刻抢走苹果公司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随后,苹果公司新推出的产品为保持较高利润,采取了封闭体系,不允许其他企业制造兼容机。而IBM以获取更多市场份额为目标,采取了更加开放的策略,一方面降低了IBM-PC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激发了软件开发商的热情,从而一举占领个人电脑市场,使得苹果公司最初的领先优势荡然无存。

此时,苹果公司内部也出现了动乱。乔布斯退居二线专注研究Macintosh的技术,原百事可乐总裁约翰·史考力(John Sculley)出任CEO。约翰·史考力将获取更多利润作为公司经营的目标,而乔布斯认为推出最好的产品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两人的争执中,董事会选择了约翰·史考力,乔布斯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自己一手创办的公司开除。此后,苹果公司虽然推出众多产品,但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像乔布斯在任时一样引领潮流。公司创立之初的追求卓越、强调创新的思想被淡忘,市场份额被微软挤占得越来越小,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衰落。1998年,苹果公司面临被收购的命运,此时公司想起了被赶走13年的乔布斯,并请他重新执掌苹果公司。

乔布斯归来后,一方面调整苹果公司市场定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新产品的开发。当年的苹果公司追求利润,提高产品价格,此举虽然使苹果公司失去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苹果公司凭借其超强的图形处理能力和产品的精美外观,走向个人电脑高端市场,成为艺术类专业人士的最爱。这也使苹果公司在个人电脑行业发展的中后期,避免了价格战的红海。苹果公司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利润水平,也有稳定的用户群,但这种从属地位并不能满足乔布斯。2001年,苹果公司推出iPod数码音乐播放器,该产品配合其独家的iTunes网络付费音乐下载系统,大获成功,一举击败索尼公司的Walkman系列成为全球占有率第一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具有颠覆意义的移动智能终端iPhone,重新定义了智能终端的含义,一经推出就震惊了世界。2010年,苹果公司又推出平板电脑iPad,传统台式机的时代几乎被终结。这一个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码产品彰显了乔布斯天才般的远见卓识和艺术家气质,他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长期以来让人津津乐道。2012年8月21日,苹果公司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也成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开辟者和独一无二的领袖。2.苹果公司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苹果公司以创新而闻名于硅谷乃至全球,甚至以一款终端、一个应用商店、一种创新交互模式颠覆终端产业,成为当今业界举足轻重的巨型企业。在创新之路上,苹果公司推出了众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苹果公司在PC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品是Macintosh。Macintosh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将图形用户界面广泛应用到个人电脑之上,并且推出了鼠标这一设备,打破了过去文字输入的桎梏。在图形交互的设计上,乔布斯追求尽善尽美。以前的计算机字体很单调,乔布斯将大学时期旁听的书法课程运用到Macintosh的字体设计中,他的艺术修养使得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非常漂亮。作为一款个人电脑产品,虽然Macintosh并未占据市场的主流,但其开创性的图形交互界面奠定了之后个人电脑的交互模式,也为苹果公司之后的产品打下了良好的人机交互基础。

2000年左右,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传统的录音带等内容源被转化为数字化形式,通过互联网得到了广泛传播。用户的行为模式从原本的购买录音带或DVD,变成从互联网上下载免费音乐,一些音乐播放器适时出现,同时也带来了版权问题。此时,乔布斯发现了音乐播放器市场的商机:当时市场上的音乐播放器对音乐的管理和查找较差,因此他设计了一个圆形滑动装置,便于用户查找和管理音乐内容。同时,乔布斯避开Macintosh封闭化道路的弊端,采取了较为开放的姿态即:通过iTunes软件,可将任何操作系统的电脑上的音乐传到iPod上。随着iPod用户群的不断扩大,它已经不仅限于一个小小的音乐播放器,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变革,音箱厂家、汽车公司纷纷为iPod设计和制造各种配套产品,包括音响、耳机等。随后,苹果公司开发音乐付费下载市场,把以整张唱片为销售单位的模式改变为以单首音乐为销售单位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乔布斯再次体现了过人的谈判能力,先与实力较弱的百代、宝丽金、华纳兄弟和BMG唱片公司谈判,达成协议后,再与实力最强的索尼谈判,从而实现了音乐分首付费下载。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颠覆通信行业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iPhone。当时,手机行业仍以功能手机为主导,诺基亚雄霸手机制造领域长达十年。移动互联网正在飞速发展,用户对于手机的上网功能要求逐渐变强,智能手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苹果公司作为一家电脑制造企业,进军手机制造领域,极大地提升了手机的处理能力。第一代iPhone不仅支持电邮、移动通话、短信、网络浏览及其他的无线通信服务,还采用多点触摸(Multi-Touch)技术,使得iPhone没有键盘,只有一个home键,用户用手指轻点屏幕就能拨打电话,从而彻底变革了输入方式。它同时是世界上第一部批量生产商业用途的使用电容屏的智能手机。虽然没有键盘的这种设计在推出之前备受质疑,且iPhone不能更换电池也饱受诟病,但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大的轰动,其精美的设计使iPhone堪称艺术品,业界和用户对iPhone的赞叹之声也不绝于耳,3.5英寸屏+home键的设计模式更成为之后智能手机的通用版本。此后,苹果公司在6年中陆续推出了iPhone 3G、iPhone 3GS、iPhone 4、iPhone 4S、iPhone 5、iPhone 5C和iPhone 5S,这一系列iPhone产品持续引领了智能手机的技术和外观发展潮流,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2010年,苹果公司推出平板电脑iPad,它具备浏览网页、收发邮件、普通视频文件播放、音频文件播放、游戏等基本的多媒体功能。2011年,苹果公司推出具有接入3G网络功能的iPad 2。2012年3月,第三代iPad取名为new iPad,其电池容量更大,芯片处理速度更快。2012年12月,苹果公司同时推出iPad mini和iPad 4,其产品线更为丰富。平板电脑的推出,可能终结PC时代。微软2012年中预测2013年平板电脑的销量将超过桌面操作系统。IDC报告预测,全球平板电脑的出货量到2015年将超越PC的出货量。3.苹果公司颠覆移动智能终端产业

在人机交互技术方面,苹果公司不断丰富人机交互界面,从图形交互界面到多点触控,再到智能语音识别,持续占据交互技术领先地位。早在Macintosh之前,交互式窗口界面就出现在施乐公司,乔布斯在一次参观后,模仿了尚在实验阶段的施乐公司的交互式图形界面,并把它运用在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之中。从那时开始,苹果公司就已经将友好的人机交互方式作为其产品的重要特征。iPhone的多点触控技术成为智能手机必备的交互方式;iPhone 4S中新增的Siri技术作为语音识别技术的代表,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实现高智能化的人机交互,支持用户通过语音实现与移动终端的交互,成为继键盘输入、触屏输入的第三代革命性技术。不同于计算性能等指标,人机交互技术能够让手机具备更好的用户体验,因此苹果公司更容易获得用户的认可。

在应用生态系统方面,苹果公司通过操作系统平台构建应用程序商店,这也成为目前几乎所有终端厂商纷纷仿效的一种模式。乔布斯在生态系统的构建上,一方面保持封闭体系,另一方面吸取了当年Macintosh失败的经验,充分调动了软件开发者的积极性。为保持主导地位,苹果公司的应用生态依然非常封闭,苹果公司严格控制了应用的测试认证、应用的下载渠道、开发SDK和开发者审核四个关键点,使苹果公司保持了应用生态体系的绝对主导者地位。同时,苹果公司应用的巨大成功还有若干特定要素:一是苹果公司的终端十分单一,且有继承性,其应用开发不但在iPhone的各版本中均可使用,还可拓展到平板电脑和未来的融合终端中去,这种单纯性极大提升了苹果公司应用开发的效率和购买的含金量,开发者与用户都因此受益;二是苹果公司的利润并不依赖应用,在应用程序运营中只收取极低的分成,从而鼓舞了开发者的热情。目前,苹果公司的这种清晰、成熟、具有良好延续效应的应用程序商店模式仍然未被超越。

苹果公司的模式推动了产业要素间的关系变化,加速了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苹果公司作为一个传统消费电子企业,以服务提升制造价值,其发展模式带来网络应用服务与软件平台厂商的深度耦合,显著表现为苹果公司等终端软件平台厂商对终端应用的排他性深度定制,这种非完全源于技术原因的耦合行为深刻影响了产业发展:一是革新了制造业发展模式,服务与终端(软件)制造实现一体化发展,应用商店、网络应用服务成为智能终端的必备要素,业界企业纷纷转型;二是革新了服务业发展模式,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商店”取代“封闭花园”带领生态系统走向开放,以I-Mode和移动梦网为代表、以移动网络为中心的封闭花园模式被颠覆和超越;三是跨界融合引发产业重构,苹果公司的终端厂商借由iPhone切入移动通信领域,电信运营商在通信领域仅存的贴近用户和理解用户感知的优势被颠覆,在新一轮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同时,移动终端的融合性让移动VoIP、移动即时消息与互联网服务融为一体,对基本的移动通信业务进行替代,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1.3.4 安卓阵营的翘楚——三星1.韩国商业界的航空母舰

三星集团成立于1938年,创始人为李秉哲。公司最初的主要业务是将朝鲜南半岛的鱼干、蔬菜和水果出口到中国市场。从成立到1970年左右,三星逐步扩展到制糖、制药、纺织等制造业,并确立为家族制企业。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三星逐步从传统制造业转型,主要业务包括航空、造船、半导体、家电制造。然而,在国际市场上,三星被认为是生产廉价产品的低端公司。为造就三星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三星敏锐地选取了半导体技术这一突破点,成为国际上核心技术的领跑者。1986年,三星成立经济研究院;1987年,三星成立综合技术研究院。这两个研发组织成功地帮助三星将其业务进一步扩大到电子、半导体、高分子化学、基因工程、光纤通信、航空等广阔的高科技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三星趁机剥离了与高科技不太相关的业务,如当时深受好评的施工业务、叉车业务等,这一举措不但获取了支持公司下一步发展的资金,更使其专注于数字及网络技术方面,保持了公司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从而使三星成为为数不多的能够在经济危机后继续增长的公司之一。三星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将更多精力放在移动通信终端消费产品上,移动业务最终发展成为其赢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现在,三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包含几大业务领域,分别是电子、机械、化工和金融保险。除此之外,三星集团旗下还有广告公司、医院、研究院、文化基金会、职业棒球队等附属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子公司众多,如三星电子、三星SDI、三星SDS、三星电机、三星康宁、三星网络、三星火灾、三星证券、三星物产、三星重工、三星工程、三星航空和三星生命等。三星集团2012年的员工数超过了20万人,年营业额高达1490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航母。2.Android军团的主力军

1999年,三星发布了最早的一批手机,此后,三星在手机制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并在2007年超越摩托罗拉,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企业,紧随诺基亚之后。在功能手机时代表现中规中矩的三星一直未能超越诺基亚成为领导者。当苹果引领的智能手机时代来临之时,三星凭借其快速反应能力,迅速选取Android阵营,抓住机遇,制定了智能手机时代新战略。三星将智能手机定位在中高端市场,2010年推出了它的首款旗舰Android手机Galaxy S,该系列手机成为三星电子在智能手机领域的代表性产品,在国际智能终端市场始终紧随iPhone之后,成为与iPhone抗衡的一匹黑马,并成为Android阵营中的一枝独秀。此外,Galaxy Note系列在大屏领域引领发展步伐,Galaxy Tab系列在与iPad的竞争中也占有了一席之地。2012年,三星智能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达到29%,使其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厂商。不仅如此,三星、苹果以两强对峙的姿态共同盘踞产业的利润制高点。Strategy Analytics研究报告称,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Android智能手机总利润达到53亿美元,其中三星独占鳌头,获得95%的利润份额。

虽然市场形势一片大好,但三星在手机制造领域经常被人诟病为快速跟随者——在功能机时代,跟随学习诺基亚的产品;在智能机时代,跟随苹果的步伐。而现在的三星产品在功能和技术上已经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如近场通信技术、体感拨号、翻转屏幕开启静音或暂停播放。在最新的Galaxy S4中,新增了非接触式的浮窗预览、手势感应,以及眼动识别技术,相比创新稍显不足的iPhone 5,三星正在树立起智能手机技术引领者的形象。从跟随者到创新领导者的蜕变,是源于三星对技术研发创新不遗余力的投资。2012年,三星在研发上投入了12万亿韩元,约合106.9亿美元,研发支出占总销售额的比重为5.9%,较2011年的91.8亿美元激增15.6%。三星电子2012年申请专利数量合计达18139项,其中包括11973项国际专利。三星2013年收购2013项专利,并在美国获得5081项专利,在美国的专利累计拥有量仅次于IBM,排名第二。3.韩国“第二个政府”

三星是韩国最成功的企业,同时也是国家经济的标杆。作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三星为韩国贡献了17%的GDP,甚至有人将三星称为韩国的“第二个政府”,也有人将韩国称为“三星共和国”。三星商业帝国俨然已成为一张无形大网,覆盖了韩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可以使用三星信用卡买一台三星电视机,把它装到三星地产开发的公寓,用它观看三星棒球队的比赛;用户出行时可以住在三星的酒店,带孩子去三星爱宝乐园玩耍,生病了可以去三星首尔医院……因此,三星的成功也离不开韩国,其业务领域覆盖了韩国几乎所有行业,就连三星董事长因金融犯罪被起诉后,也能够以“国家利益”为名获得总统特赦。因此,与其说三星是一个独立企业,不如说是韩国集全国之资源、举全国之力打造的超级企业。1.3.5 奋起直追的本土新秀——“中华酷联”1.本土智能手机的春天

本土品牌终端在移动智能终端发展中,凭借本土制造优势,实力取得长足进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例如,中兴、华为、酷派、联想(“中华酷联”)在新增市场中的占比稳步提升,推出的千元智能终端不仅在国内持续热销,更成为国产品牌海外扩展的敲门砖,实现出货量的快速增长——“中华酷联”组成了本土品牌终端的第一阵营。如图1-6所示,在2012年第四季度IDC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销量和市场排名中,除三星、苹果继续领跑智能手机市场外,中国内地的四家主流智能手机厂商,中兴(第四)、华为(第三)、酷派(第十)和联想(第五),首次全部进入前十位,四家份额超过16%。同时,排名3~10位的品牌差距很小,第三名的华为与第十名的酷派市场份额相差只有1.6%,而酷派与第九名的HTC的差距不过0.2%。图1-6 201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机销量前十位厂商份额

中兴从1998年开始推出手机业务,至今已有15个年头。2009年,智能终端浪潮来临之际,中兴果断向安卓操作系统全面倾斜,在智能终端市场的份额迅速提升。中兴已经建立起一支近400人的设计队伍,成立国内最大的通信企业工业设计中心,在中国、欧洲、北美和印度分别设有设计团队。同时,中兴与电信运营商紧密结合,针对中国移动的TD终端推出多款机型,并积极布局LTE。中兴手机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与230多家运营商具有合作关系并提供各种价位的手机,国际化市场成就显著。目前,手机业务已成为中兴成长的关键。中兴2012年的财报显示,手机收入达到258.39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30%。中兴对于手机业务的重视程度、手机业务在公司的战略地位都相当高。

华为从2003年开始进军手机业务。虽然目前电信设备制造仍是该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终端业务的重要性近年来不断提升,甚至成为华为在海外市场冲锋陷阵的突击兵。华为一方面努力树立品牌形象,推出高端手机Ascend系列;另一方面扩展运营商之外的渠道,包括零售商店、网上商城等。

对于作为全球第二大PC制造商的联想来说,抢占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市场是迫在眉睫的任务。2011年,联想成立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业务集团,专攻移动智能终端等市场。经历过激烈的PC市场争夺战,联想在低利润局面下的忍耐力更强,凭借价格、渠道优势,以及PC市场战胜戴尔、宏基的经验,联想智能手机2012年采取了高歌猛进的市场战略。根据Gartner公布的数据,联想第三季度手机销量市场的份额已经从一年前的1.7%骤增至15%,成功抢占国内销量第二把交椅。联想第三季度的财报也发布了手机业务首次实现盈利。

中兴、华为从电信设备制造领域延伸至手机领域,联想从PC领域扩展到手机领域,而酷派则一直专注于智能手机制造,尤其是在多模手机制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酷派2012年的业绩公告显示,公司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143.6亿港元,同比增长95.6%;毛利润为17.2亿港元,同比增加59.0%;净利润为3.3亿港元,同比增长20%,成为国内通信行业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除“中华酷联”外,小米、盛大、阿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曾一度进军智能终端市场,推出互联网手机。但是互联网企业在终端销售领域存在供应链、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缺失,因此虽然其营销能力高于“中华酷联”,但仍无法成为智能终端的主流厂商。2.本土智能手机的机遇与隐患

在庞大的销量光环下,国产品牌仍难以摆脱低端烙印,且价格偏低,使得其销量越高,利润率越低,“倒挂”现象已经非常明显。面对这种形势,“中华酷联”逐步发出“去低端化”信号,不在配置、价格上过度竞争,逐步聚焦中高端,将企业目标从扩大出货量转向发掘利润。例如,华为智能手机发货量在2012年只完成预期的一半,同时将利润提高了约70%,但利润率还是个位数;酷派2012年虽然利润额上升,但毛利率却从2011年的17.7%下降至12%。可以看出,虽然本土终端厂商致力于树立智能终端的“高帅富”形象,但是难度较大,微利式生存将是“中华酷联”持续面临的局面。

2013年,TD-LTE牌照发放后,LTE全面进入商用阶段,本土企业面临难得一遇的同发优势,本土智能终端厂商有望弯道超车,借助发力LTE,实现高端战略转型,提升品牌地位。华为、中兴、酷派均计划加大LTE产品研发力度,纷纷推出LTE手机。中兴在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推出了LTE手机,华为在2012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展示了全线LTE终端,这两家的LTE终端正在大举进军北美和欧洲市场。酷派也向美国移动运营商提供了FDD-LTE手机,成为继中兴、华为之后第三家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手机终端厂商。1.3.6 幕后的支持者——芯片制造商

处理能力是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性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应用处理芯片,它承担着支持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音视频的重要功能。移动芯片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因此,芯片制造商成为移动智能终端发展幕后最重要的支持者。其中,ARM和高通无疑引领了芯片技术的发展。1.ARM——通过技术授权,打破原有封闭体系

1991年,ARM公司成立于英国剑桥。成立之初,ARM的业绩平平,处理器的出货量徘徊不前。由于资金短缺,ARM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不制造芯片,只将芯片的设计方案授权给其他公司,由它们来生产。具体来说,ARM将其处理器架构授权给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半导体、软件和OEM厂商,每个厂商得到的都是一套独一无二的ARM相关技术及服务。合作伙伴可利用ARM的设计创造和生产片上系统设计,但需要向ARM支付许可费用并为每块生产的芯片或晶片缴纳版税。正是这种出售芯片技术授权的商业模式,使得ARM芯片遍地开花,获取了大量合作伙伴,并很快成为许多全球性RISC标准的缔造者,将封闭设计的Intel公司置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采用ARM技术知识产权(IP核)的微处理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ARM微处理器,已遍及工业控制、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系统、网络系统、无线系统等各类产品市场,基于ARM技术的微处理器应用约占据了32位RISC微处理器75%以上的市场份额,ARM技术正在逐步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手机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出货量呈现爆炸式增长,ARM处理器占领了全球手机市场。2006年,全球ARM芯片出货量为20亿片。2010年,ARM合作伙伴的出货量达到了60亿。2.高通——性能出色的芯片领先者

高通成立于1985年7月。1989年,电信工业协会认可了一项名为时分多址的数字技术,短短三个月后,当行业还普遍持质疑态度时,高通推出了用于无线和数据产品的码分多址技术,它的出现永久改变了全球无线通信的面貌,也奠定了高通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自90年代初以来,高通已经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开发手机技术标准,并申请了数千项专利。

高通芯片结合了业内领先的3G/4G移动宽带技术与高通公司自主设计的基于ARM指令集的CPU内核,拥有强大的多媒体功能、3D图形功能和GPS引擎。高通公司的手机芯片组能够兼容各种智能系统,性能表现出色,多媒体解析能力强,并能根据不同定位的手机,推出经济型、多媒体型、增强型和融合型四种不同的芯片。全球几乎所有的3G智能手机都采用了该公司的通信芯片或技术。

1994年至今,高通已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制造商提供了累计超过15亿枚芯片。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移动、HTC及其他厂商,每卖出一部手机都要向高通支付约6美元的专利费。截至2011年,高通实现收入150亿美元,授权费约占38%,但在高通42.6亿美元的利润中,授权费产生的利润占总利润的比例却高达80%。2012年11月,高通的市值首次超越英特尔。

如今,高通在移动智能终端芯片领域的优势不减,它将借助在4G终端市场的优势,获得TD-LTE产业链的更多话语权。在中国移动2013年度已经采购的TD-LTE终端中,超过60%的产品采用了高通设计生产的芯片,并且随着中国移动采购工作的推进,将采购更多使用高通芯片的4G终端设备。预计高通芯片在中国移动TD-LTE终端采购中所占份额最终将达到70%。1.4 技术博弈中的国家意志

信息革命是继工业革命后改变社会、提升经济的历史发展引擎,其信息应用、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与安全不是某几家技术企业独力可成,而是国家意志的完美体现。从移动终端目前的竞争态势来看,它至少展现了系统软件、集成电路、基础光电、材料几大技术领域的发展成果,更体现了一个国际的信息产业组织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逐步渗透,其对传统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作用日益凸显,此时,硬件领域又不断诞生新的技术基因,需要国家组织进行多线布局,为移动智能终端营造最适宜成长的生态环节,孕育出划时代的创新风暴,为智能领域、物联领域打下发展根基,实现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1.4.1 美国,塑造霸主地位1.引领智能终端领域发展

美国是计算机时代的先驱,也是智能终端时代的霸主。美国的AT&T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发明了晶体管,随后AT&T将晶体管技术授权给其他公司,使得晶体管这一技术迅速扩展,并为美国开发、制造、应用和普及计算机芯片奠定了知识基础,成为信息时代的助推器。随后的几十年间,美国一直称霸计算机领域,其芯片制造技术和工艺在全球领先,而计算机产业一直是芯片的重要分销渠道,因此美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制造产业,成为计算机时代的领先者。此时的手机终端处于功能机时代,以通信功能为主,对芯片的需求尚浅,1994年只有14%的芯片用于通信设备。诺基亚、爱立信等欧洲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铺垫和积累使其成为功能机时代的霸主,美国企业处于追随地位。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崛起,手机的功能不仅限于通信,计算能力成为衡量手机性能的重要指标。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优势逐步体现,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成熟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完备的产业体系、悠久的创新历史和丰富的创新经验,为美国奠定了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时代霸主的良好基础。

在功能手机时代,世界前三移动终端厂商在美国只有摩托罗拉一家。2005~2006年左右,诺基亚和爱立信、索爱手机甚至占了80%以上的市场,美国在移动通信领域表现平平。随着智能终端时代的来临,美国抓住机遇,把握移动智能终端崛起的趋势,搭乘移动智能终端高速发展的快车,超越塞班平台,构筑起苹果、安卓和window phone三大生态系统,世界各国的移动终端企业都要围绕美国的移动终端企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企业都在技术专利上受制于美国。

美国高度重现智能终端领域的关键技术。美国制造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已经从2005年占市场份额的5%上升到如今的65%;在芯片工艺制程方面,Intel技术领先;苹果成为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明星企业;高通、Nvida、marvell、博通等则占领全球移动芯片的主要市场。2.专利“军备竞赛”

与传统互联网开放、共享的主流思路不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专利诉讼被视为企业谋求利益、遏制对手的常规武器。随着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迅速发展壮大,相关的专利数量大幅增加,国际移动互联网巨头纷纷展开专利“军备竞赛”,竞相高价收购大批专利,积极进行专利布局,意图通过专利诉讼来遏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同时,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融合开启了知识产权的大聚合时代,涉及操作系统、芯片、通信技术、IP技术、终端技术等诸多领域,专利规模总量巨大。

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已形成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专利阵营体系,美国公司或公司联盟掌握了专利诉讼的主动权,以苹果、谷歌(主要成员包括三星、摩托罗拉、LG、HTC)和微软为轴心的专利诉讼波及产业链的所有企业。前两者目前占据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与此对应,三大阵营纷纷加速各自阵营的专利布局。苹果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居于统领地位,在多媒体、多任务处理、触控设计等方面享有众多专利,尤其是在和触控相关的技术上,其专利布局非常深入。谷歌的开源Android操作系统降低了终端厂商智能化发展的技术门槛,但Android阵营的专利实力相对较弱,因此,谷歌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并多次购买IBM专利,以提升Android阵营的专利储备。微软的专利组合拥有量在软件业界拥有最强大的IEEE评级,它拥有多项通用技术专利,专利布局非常细致,对于操作系统中的操作习惯、代码实现的习惯、架构的设计都申请过专利,使得后进入的厂商难以绕开。

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充斥着各种专利权的诉讼,围绕Android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知识产权纠纷日渐频繁,这使得全球的市场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专利战持续升级。目前,移动智能终端专利纠纷主要在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与微软、苹果等的非Android操作系统间展开,主要涉及如下一些诉讼:甲骨文vs谷歌、苹果vs HTC、苹果vs诺基亚、苹果vs摩托罗拉、苹果vs三星、摩托罗拉vs微软等。作为反击,三星在韩国、德国和日本就专利侵权起诉了苹果。截至2012年5月,三星和苹果相互在全球10多个国家提起过30余项专利诉讼。

如此激烈的专利竞争,已经超越企业之间的市场地位争夺,成为国家利益的较量。美国政府借专利之名,为本国企业寻求产业发展优势地位。2012年8月24日,美国的法院裁定三星侵犯苹果产品的一系列专利,要求三星支付超过10亿美元赔款,令三星及同类企业在美国市场的销售受到巨大冲击。1.4.2 韩国,举国之力扶植产业1.政府介入,发展企业集团经济

韩国是典型的“企业集团型经济”,韩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等多种途径促进大企业成长。

首先,韩国政府长期以来对三星等本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实施政府采购。与很多国家不同,韩国通过立法方式,认定韩国科技部可直接要求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乃至由政府投资和补助的机构和团体,优先采购韩国国内高新技术产品,甚至对处于全球化竞争的行业,如汽车、计算机等,规定即便韩国本土产品价格更高,也必须优先采购。

其次,韩国政府通过国家控股的金融机构,对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对于政府支持的产业,韩国政府通过国家控制的金融机构向大企业优先贷款或提供低息贷款,或者通过财政拨款向企业提供补贴。例如,20世纪70年代,为促进电子工业发展,韩国政府筹集了124亿韩元的发展基金和所需投资资金85%的贷款,年利率为12%,大大低于当时韩国一般银行贷款24.6%的年利率。

第三,对依附于三星等大企业的中小企业,韩国政府也以政策进行了创新引导,从而形成了以大公司为龙头的完整的“技术创新链条”和“产业链条”。在韩国,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多依托大企业成长,向大企业供应半成品和零部件,很少会出现销路难的问题,从而保证了较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在三星集团的产业链上,就有数百家中小企业各有分工、为其服务。2.国家布局,跻身世界智能终端强国之列

韩国政府很早就认定移动智能终端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由国家财政大力投资,致力于在关键领域实现国产,以期跻身世界手机强国之列。

2010年,为加强韩国手机产业的竞争力,韩国政府决定实施“Photonics 2010”计划,在2010—2015年投资7600亿韩元,加强手机研发,通过光电产品研究、开发创业及销售领域的综合支撑体系,大力支持光电子产业。韩国首先投入5981亿韩元,用以开发无线网络系统,实现手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以及研发更丰富的手机软件。2012年,韩国提出“触控面板产业育成战略”,政府将对企业进行触控面板核心技术研发提供相关援助,希望能在2020年之前挑战中国台湾的龙头位置,成为全球第一。在计划中,政府准备将目前必须依靠进口的强化玻璃、透明导电性薄膜等触控面板等关键零组件在3年内全部国产,同时支援企业生产设备的研发,提高相关设备的自制率。

在投资重点上,韩国在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秉持“装备投资”的理念,由国家财政投资显示器生产设备和零部件的开发。韩国2010年的设备投资同比增加21.3%,在经合组织的23个成员国中增幅最高;机械类投资猛增26.1%,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生产机械、机床等设备上。依靠韩国雄厚的财力支持,三星在一些重大产能投资上屡出大手笔,对竞争对手构成了严重威胁。此外,韩国政府还进一步计划减免液晶显示器等产品的税额,以便增强本国产品的竞争力。通过一系列举措,韩国预期在2015年将显示器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率由2010年的50%提高至70%。

在硬件投资的基础上,韩国政府牵头成立产业组织和联盟。为了提高韩国显示器设备和材料的市场竞争力,韩国政府将成立下一代显示器设备和材料开发相关协会,以大力促进相关产品的开发。同时,韩国政府牵头成立触摸屏生产厂商论坛组织,扩大韩国触摸屏在全球范围的市场份额。目前,论坛成员厂商有三星和LG,以及韩国国内的约120家触摸屏生产商。

韩国政府对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扶植效果显著。2010年,仅三星一家公司,就提供给苹果价值74.8亿美元的原材料,使得韩国成为苹果最重要的零组件采购地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苹果从韩国采购的零组件大部分是高附加价值、不易替代的组件,如iPhone的屏幕、处理器、内存、电池等主要零件均由韩国厂商提供。而苹果从三星采购的DRAM芯片,三星也占据绝对领导地位,它控制了世界50%左右的产能。3.扶持三星,打造企业帝国

三星是韩国最大的企业,其兴衰对韩国经济的影响甚至可以超过政府。2012年,三星电子全球净销售额达到韩国2012年GDP的18%,几乎占到五分之一;在出口方面,三星为韩国贡献了28%的出口额。为支持三星发展,韩国政府给予三星众多资金和优惠政策。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三星电子从韩国政府获得的税收减免共计98000亿韩元,折合约87亿美元。这笔资金足够建四个半导体工厂。20世纪90年代,三星进入液晶面板产业,连续亏损9年,为维持液晶面板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先后给予三星超过60亿美元的政策贷款。

依托政府的大力支持,三星已经深入产业链上游,成功打造了移动智能终端领域的垂直一体化航母。目前,三星和LG等大集团从产业链最上游到最下游,实现高度垂直整合,为韩国企业带来了很强的竞争力。在苹果掀起的这场智能型手机风暴中,这种垂直整合的威力再度显现。以三星为例,三星最大的优势在于囊括了研发、元件、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尤其是三星在整个IT产业的上游关键零组件上的布局,为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奠定了有利地位。无论是快闪存储器、显示器、CPU还是电池,三星都拥有独立的核心技术。正因为三星在这些生产环节上有着领导地位,使得三星能以最大幅度降低元件成本,达成规模效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多数手机厂商仅仅充当了组装工厂,而三星实现了元件和研发、组装、销售的全部流程,无疑在整个产业链之中控制了巨大的利润空间。1.4.3 芬兰,哺育产业发展的保姆1.从诺基亚到游戏产业

芬兰的经济发展曲线在一段时期内与诺基亚非常吻合,依托诺基亚,芬兰搭上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实现了经济二十年的繁荣。世界经济论坛《2011-2012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芬兰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使用程度上,排名为全球第三位,这充分显示了芬兰在教育基础、技术准备状态和创新方面的领先水平。这还不是芬兰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时候,在2003年至2005年间,芬兰曾连续三年排名第一,其ICT水平早已走在世界前列。对于芬兰来说,企业的成功就意味国家的成功,因此芬兰着力打造良好的社会福利、教育环境,并建立了一整套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以诺基亚为代表的上一代信息技术领军企业的衰落,世界对芬兰的科技水平质疑声四起。恰在此时,以“愤怒的小鸟”为代表的芬兰移动互联网创意产业迅速走红,象征了芬兰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2012年,芬兰来自游戏产业的收入超过4亿欧元,年增长高达57%,成为芬兰高增长的细分产业。除游戏开发之外,芬兰的移动游戏附加产业规模庞大,如与“愤怒的小鸟”相关的食物、玩具、饰品、书籍等系列衍生产品已达5万多个品种,“愤怒的小鸟”主题公园也在全球各地开幕。

芬兰政府一贯坚定支持信息产业,力图在一些领域保持世界领先的优势。游戏产业理所当然地成为芬兰政府当前的扶植重点。为了扶持游戏产业,芬兰政府对小型游戏产业得到的投资有一系列的免税政策;芬兰总理亲自出席科技展览大会,表示对芬兰游戏产业的支持。从2012年到2015年,芬兰政府将实施一个专门扶持游戏产业的计划“Skene Game”,整个项目的预算为7000万欧元,不仅用于投资直接开发游戏的公司,还包括游戏的附加产业。以游戏产业为核心的IT业将成为芬兰新的经济增长引擎。芬兰移动游戏的爆发式增长不但平息了业界的质疑声,更再一次引起全球对芬兰塑造国际竞争力、培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体系和方法的关注。2.完善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20世纪80年代,芬兰面临木材资源逐步减少、“森林产业”无法维持芬兰长久发展的问题。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芬兰政府决定加大科研投资,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这个体系是由政府、产业、学术机构、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巨型创新网络体系。在组织机构方面,芬兰研发创新委员会由政府总理担任主席,定期讨论科技创新的重大议题,是芬兰最高级别的政府创新机构。创新委员会下成立了多家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政府机构,如就业与经济部下的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TEKES)和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VTT),芬兰议会下属的芬兰科技创新基金会(Sitra)等,这些机构专门资助创新项目,引导和影响国家创新的方向。TEKES主要支持企业的高风险科技创新,VTT则提供高端科技解决方案和创新服务,而Sitra则是一家支持创新的基金会,讲求投资回报,偏重商业性。多家机构组成的创新体系完善,哺育着芬兰科技各阶段的成长。

TEKES在芬兰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它主要支持企业的高风险科技创新。TEKES的使命主要是通过制度和政策促进创新的迅速进行,并使大学创新成果能被企业拿来运用。TEKES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调整自己的战略,选定一些重点支持的领域,如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使得芬兰的企业与经济更具全球竞争力。在TEKES选定的重点领域,每年会投入60%的资助资金,而另外40%则不限领域,凡是好的创意都会支持。在TEKES选择的研发项目中,存在30%的失败率,这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由TEKES替企业承担部分风险。即使成功率只有70%,鉴于TEKES的影响力和威信,凡是TEKES资助的项目,银行、风投会跟着投资,其投资引导作用极为明显。

2010年,芬兰全国在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总共为69.7亿欧元,占GDP总量的3.97%。除政府部门之外,芬兰的私人机构对创新项目也进行了大力支持。2010年,私人机构对创新的投入为48.5亿欧元,比例高达70%,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水平。在多方创新投入的支撑下,近年来,芬兰经济以高于欧洲平均增速3倍的速度发展,即使2011年受欧债危机冲击,其经济增速仍比预期要高。

芬兰全国共有23万个企业,其中99%是中小型企业,因此,促进芬兰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府、企业共同营造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氛围,如非营利性组织定期邀请Rovio的市场总监为小型游戏公司提供指导,一些私人募资机构在大学中创办“创业车库”,为创业者提供交流空间。私人机构“创业桑拿”(Start Sauna)是北欧最好的企业孵化器,它为创业团队提供培训。

芬兰是一个小国,其人口、经济实力和资金有限,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国际化道路是其必然选择。科技创新对提高生产率,提高芬兰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出口,促进芬兰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而易见。芬兰企业在吸引海外市场、推动行业创新时十分团结。2011年,通过国家技术创新局的项目,芬兰的中小企业仅在海外募集的融资就达5000万欧元。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正在发展成为欧洲中小企业加速器中心。面对创新全球化,芬兰主动迎接挑战,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尤其是与其他欧盟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为芬兰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创造了条件。TEKES还专门启动了一个名为“Vigo加速器”的项目,帮助那些初创公司和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取得联系,并获得这些国际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3.公共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

芬兰已度过资源驱动、投资驱动的阶段,正处于知识驱动型经济时期。小国的危机意识使得芬兰不断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在芬兰人看来,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芬兰政府通过教育来保持劳动力的高水准,芬兰教育的投入占GDP的6%左右,高于国际水平。在芬兰全国各地,分布着二十几所综合大学,按人口平均数来看,这属于全球较高水平。人力资源的培育能够持续创造价值。虽然诺基亚风光不再,但诺基亚对芬兰信息产业的影响深远,最明显的就是信息技术人才的储备。随着当前“后诺基亚”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工程师选择自建团队运营项目。在芬兰过去几年的创业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诺基亚背景”;创业项目大多集中在手机、移动互联网或掌上游戏,而项目团队更是不乏具有诺基亚工作经历的员工。

在芬兰这种知识驱动经济体中,福利对创新来说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发展有风险,在芬兰看来,这种风险的一部分应由全社会承担。因为每个人的潜力是创新的基本因素,个人生活保障将更有利于社会创新发展,所以福利体系就是创新的风险承担系统。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激发个人的创新潜能,芬兰经济也会得到发展,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保障体系并不仅是公共服务,更是一种经济投资。1.4.4 发达国家移动智能终端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总结

移动智能终端的爆发式增长,对我国来说既是历史性机遇,又存在再次落后的风险。发达国家在推动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时采用的措施,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我国发展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具有很多优势。首先,移动终端产业规则和国际格局尚未最终形成,虽然苹果和安卓暂时领先,但微软、RIM等都在尝试突破,此外, HTML5技术的发展可能为移动互联网带来新的空间。其次,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大,且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为智能终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2013年年底,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年底增加8009万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同比增长近70%,对基础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3亿部,保持快速增长。第三,我国在智能终端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华酷联”移动终端在全球市场份额上已经达到16%;展讯、海思等芯片企业已取得一定进步,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腾讯的微信用户超过6亿,其中海外用户超过1亿,UC浏览器也成为全球第一个在安卓系统上突破1亿用户的产品。

与此同时,我国移动终端产业也面临挑战。首先,由于谷歌、苹果生态系统的巨大优势,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围绕和服务于谷歌和苹果生态体系,虽然有完整的产业链,但并未形成产业生态体系。其次,我国在核心技术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操作系统的研发对安卓仍存在较强的路径依赖,芯片设计始终落后于全球主流工艺至少一年的时间。

为把握历史机遇,将巨大的市场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我国需加大对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重视,建立自身产业特点,重点抓住移动操作系统、移动芯片等关键领域,建立起以智能终端为核心的平台体系。

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对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促进举措,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多方面进行布局。(1)在技术突破方面,一是推动标准化发展,在操作系统之上架构中间件层,推动形成跨终端的应用开发平台,吸引第三方开发者为不同终端提供一致性业务体验;二是加大重大专项对移动操作系统、移动芯片等移动智能终端核心技术领域的项目支持;三是鼓励国产操作系统的研发,加强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四是前瞻性部署新兴泛终端市场,面向车载设备、智能电视、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领域,推动新型硬件形态适配、人机交互等技术的研发。(2)在本土化发展方面,应加快内需市场对移动终端产业的拉动效应,鼓励运营商集采国产终端产品。终端企业进行整机制造时,鼓励优选选择国产芯片,从而加快国产化进程,推动我国智能终端企业在市场规模、营收、利润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提升。(3)在资金支持方面,对于较为基础和前瞻性的技术研发领域、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等领域,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对于应用创新领域,通过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4)在企业培育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围绕骨干企业,构建以骨干企业为主导、垂直一体化的格局。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可建立完善的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包括基础研究、政府主导的重点领域风险投资、企业和私人机构主导的商业化投融资体系、各方联合建立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环境。第2章 移动智能终端技术体系

本章要点√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速度√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规律√移动智能终端的技术体系本章导读

第1章介绍了移动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机作为个人信息产品最新一代主流产品的发展历程,回顾了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王牌企业与其背后的国家产业战略。目前,业界已经开始迈入移动智能终端的大规模普及阶段,不仅终端产业本身发生了巨变,移动智能终端也引发了整个ICT产业的颠覆性变革:互联网式开源、免费的终端系统软件制造方式、变革性的终端应用软件传播模式、超乎想象的移动交互体验、爆发性的应用、流量和模式创新颠覆了业界对移动终端原有的认知,几乎在一瞬之间让移动网络从应用的匮乏转变为资源稀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解除了之前认为牢不可破、长达三十年之久的Wintel技术体系的锁定。不仅如此,移动终端引领的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创新和跨界融合更为深刻地冲击着整个信息通信产业。

本章将关注移动智能终端作为一个信息产品,目前所达到的产业规模与前景,产业内部的规律建立的过程、对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带来的影响、目前主要的技术体系与格局,以便于读者建立衡量智能终端技术产业的整体与历史视角,并了解各技术章节所分析的问题的产生根源。2.1 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速度

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速度快于计算机和桌面互联网,在短短5年之内,已实现了后者十余年才能达到的目标: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超过固定互联网用户达到15亿,在起步的5年内,用户扩散速度是桌面互联网同阶段的2倍;移动应用整体数量在3年内超过了140万,App Store在6个月内新增用户达到1亿(Facebook耗时4年才实现这一目标);全球移动互联网流量已经占到互联网流量的13%,印度等部分区域甚至已经超过后者;典型互联网业务移动化趋势尤为突出,Facebook近30%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Twitter的移动流量占比超过50%,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出想象。

而移动智能终端则把整个ICT产业拖入快速发展通道,产业迭代周期由PC时代的18个月(摩尔定律)缩减至6个月。过去20年间,微软和Intel所组成的Wintel阵营作为产业轴心,依照摩尔和安迪比尔两大定律,共同推动了计算机产业以18个月为周期升级演进。

因此,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与PC时代不同,呈现诸多特色:移动芯片设计和制造的分离、集中化的SOC模式、Turnkey模式、多样化的传感器件和交互方式等推动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的迭代速度由摩尔定律的18个月缩短到6~12个月甚至更短,软件平台尤其是操作系统几乎与其同步,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平台的版本升级也提速至每年一个大版本、数月一个小版本;同时,应用生态的跟进也在加快,应用种类、数量、下载量、使用量等各个方面均加倍递增,而网络整体流量也在以每年100%~200%的增速增长。总之,当前终端硬件、软件、应用、流量都以惊人一致的速度——6个月的短周期升级或增长。

在产业格局快速重塑的过程中,创新成为产业博弈的基石,速度成为产业博弈的关键。能否在众多的产业参与者中表现出差异性创新,并跟上移动互联网现有快速发展的节奏,成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博弈的关键。不论企业规模大小、积累多少,只要具备了上述条件就有脱颖而出的可能,而墨守成规、动作缓慢的企业则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众多企业为适应产业周期的快速迭代,移动互联网产品/服务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相应缩短,由此引发业务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所有关键环节的变化。

用户需求仍在释放,近5年内仍将延续当前的发展速度。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根本是它由用户需求在驱动:在功能机时代,手机无须承载操作系统和较多复杂功能的应用,核心芯片等硬件可以数年不升级,主频由100MHz升至200MHz花费十余年,移动终端市场的竞争更多集中在外观设计及供应链和渠道的管理;而进入智能机时代,差异巨大的用户需求导致迥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可自定义的智能化使用需求使得操作系统成为手机标配,进而对硬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款Android手机G1的主频仅为528MHz,而三星最新旗舰机型Galaxy S5的主频已达1.6GHz,更重要的是已经进入双四核(准八核)阶段。在过去5年中,智能手机的重大功能、性能的变革性升级次数已经超过功能机整个生命周期的总和,却仍未达到市场和用户的预期;在可预见的3~5年内,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的继续提升,继操作界面流畅度之后,用户对3D游戏、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应用服务需求的释放,仍将继续推动手机软硬件的持续发展。

当前,仅智能手机的年出货量就将突破10亿部(预估2013年年底可达到,如图2-1所示),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2013年PC出货规模的3.2倍,而平板电脑则从2011年进入预热期,即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智能电视则全面吸纳了智能手机的软、硬件架构,成为智能终端可渗透的下一个规模市场。图2-1 2008-2013年主要计算设备的年出货情况

在信息产业产品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一条待验证的规律,即新一代信息产品在成熟期的规模出货将达到上一代信息产品的10倍左右。可以预期的是,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将十分接近几十亿部的数量级,而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后所酝酿的下一代计算终端会将计算代入个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汽车、电器、房间、基础能源、城市道路,甚至是空气、水、粮食、汽油相互结合,这个空间或是百亿部量级,这才是移动智能设备的未来。

在今天的智能终端世界中,三星、苹果、LG、中兴、华为、联想等一批企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苹果由死地而复生,三星与LG缔造了韩国电子工业的辉煌,中兴、华为、联想及更多的国产手机企业从低成本、低技术起步,将中国的产能优势最终转化为产品优势,使得中国在ICT转型升级中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在2012年年末,全球智能机的排名中已经看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如表2-1所示),而2013年以来,华为、中兴、联想更是站稳了第一梯队,市场份额逐步提升。表2-1 201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机销量前五位厂商的份额2.2 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规律

移动智能终端早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正如Google CEO埃里克·施奈特所言:“移动互联已经是下一个即将到来的重大互联网现象……它掌控着进入更大的网络世界的钥匙。”而其中最基础的载体和最直接的经济收益即来自移动智能终端。如前所述,针对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全球战略布局已全面展开,各国顶尖的互联网公司、移动运营商、通信制造商、消费电子公司纷纷介入,由于它们各自的领域和特长不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并可能对未来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乃至移动通信和电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07年至今,全球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战略布局明显加快,出现了一系列的标志性事件,在短短几年内,显著改变了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格局。

以iPhone为起点,Android手机推出为爆发点,移动智能终端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总结全球移动智能终端发展的情况,有以下特点:● 应用为本;● 模式创新;● 开放博弈;● 平台制胜。2.2.1 应用为本

智能手机与功能手机最直接和显著的区别就是对应用的体验差异,智能手机可以实现应用的灵活开发、下载、运行和管理。而在移动智能终端成型的2008年前后,移动应用曾经经历了从Wap到Web的发展历程,最终以重复利用操作系统友好性的应用App为定局。应用与终端互为影响,最终形成了围绕应用而开发的技术体系,以及围绕应用而竞争的产业格局。

总的来说,这段历程中的应用发展有以下两个特点:(1)移动互联网开始由Wap向完全体验的WWW方式转变,其中基于Web2.0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成为发展热点——Web流量超过Wap流量,占总流量的77%(Opera观察,2008年1季度数据);(2)从目前来看,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业务应用偏好与固定互联网相似——全球40%流量是社交网络业务,美国达到63%。

表2-2是2008年根据Opera观察各国移动用户访问互联网的情况。表2-2 各国移动用户访问互联网的情况(Opera观察)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的主要原因是来自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网络能力融合、数据融合和应用融合。因此,将出现众多的创新业务,如:● 移动Web 2.0;● 移动Mashup;● 移动位置类业务;● ……

智能手机的标志性形象奠定就与当时的应用发展阶段匹配。除苹果的iPhone开创了智能手机的先河外,谷歌公司的G1也具有划时代意义。谷歌公司基于Android系统发布G1手机终端,具备了类PC界面和操作美学的互联网应用环境,同时也为第三方应用留下了空间。自发售以来,G1就得到了业界的普遍关注。在Android操作系统核心上,G1提供了以下一些特殊功能与应用:● 触摸屏——可以横扫整个屏幕,如果按久一点就能启动其他功

能,当然拖动操作也是允许的,与PC操作更加一致的操控方法

满足了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 音乐——点一下就能从Amazon购买歌曲;● 集成音乐播放器、Gtalk;● 从联系录能方便地切到Google Maps。

Google Maps——导航、交通流量、街景全部都有,用触摸屏玩街景相当酷。以第一部Android G1手机的功能为例,其中就已经有众多的第三方应用,如图2-2所示。图2-2 G1的应用程序及街景地图功能

街景服务和步行导航是具有移动的位置服务和地图服务功能的Mashup:在导航模式中,只要你移动,屏幕上的景象就会跟着动。网页浏览器中配备了一键式缩放按钮。谷歌浏览器能同时打开多个页面,键盘上设置了一个搜索按钮;长按URL,就能向朋友分享这个Link;类似于App Store,谷歌也有Android Market供大家选购程序及安装。

对一些用户来说,G1还存在一些限制:G1和谷歌的线上服务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尽管用户可以使用其他公司的电子邮件和IM服务,但是把通讯录和日历导入G1的唯一办法就是和谷歌的线上日历和联系人资讯进行同步。事实上,没有谷歌的用户ID和密码甚至无法使用G1。这也正是互联网运营者进入终端领域的终极目标,即通过终端扩展他们在互联网领域中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进一步分享移动互联网市场。

除了引入本体应用外,谷歌欢迎一切互联网业务精英与其合作,Myspace也是合作者之一,G1用户已经可以通过Android应用市场(Android Market),将MySpace开发的应用无线下载到G1上。Android应用市场是谷歌专门开发的第三方软件在线商店,包含了大量Android系统的第三方应用,如Google Maps Street View、Gmail和Youtube,使G1能够发挥无穷无尽的功能。谷歌此前已表示,G1手机正式发售后,Android应用市场将开通测试版,提供大量Android应用。MySpace开发的应用不仅能够让G1用户做许多能够在台式机上做的事情,而且还能够让G1用户快速上传照片到MySpace的档案中。

G1代表了当时的互联网公司初次步入智能手机领域的探索,在诸多应用的终端的融合上比今天的智能手机的探索步伐更大,但G1并没有得到市场的真正成功,谷歌公司也逐步回归了以操作系统和应用服务包为根本的互联网式的营利模式,而并非充分进入终端制造领域。

而苹果的一代代产品更新均体现了产品围绕终端布局的特点。从2007年起,苹果共发布了7代产品,每一代产品均依据当时的应用热点对终端硬件进行了升级与丰富。目前,iPhone内置有重力感应器,且自iPhone4起添加了三轴陀螺仪(三轴方向重力感应器),能依照用户水平或垂直的持用方式,自动调整屏幕显示方向,并且内置了光感器,支持根据当前光线强度调整屏幕亮度,还内置了距离感应器,防止在接打电话时,耳朵误触屏幕引起操作。而摄像头的升级更是iPhone产品逐代升级中的主要方向,其中一代、二代为200万像素,3GS为320万像素,支持自动对焦,4代提升到背照式500万像素,2011年发布的4S提升到800万像素并且采用2.4f大光圈,2012年9月发布的iPhone4S、5更是加入了一个全新的拍照模式——全景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用iPhone 4S、iPhone 5S拍摄全景照片,全景照片可达2800万像素。

苹果手机的灵魂iOS操作系统也体现了围绕应用升级的发展规律,在历次系统软件升级中逐步延伸着移动应用服务的触角。2.2.2 模式创新

自2007年以来,最典型的模式创新案例是iPhone和Nokia,虽然Nokia在后期因操作系统阵营问题走向了被收购之路,但也曾因积极主动进入应用运营领域,带动了终端制造企业意识到应用对于新兴的智能终端设备的重要意义。1.挑战传统电信终端业的AppIe iPhone

2007年推出的iPhone以“终端+内容+设计”为主要竞争力,颠覆了业界原有的发展模式,冲击了电信运营商:苹果公司每月可从已与AT&T签署iPhone服务协议的每位用户中抽取3美元费用;而新增转网用户,每月每用户可抽取11美元。在苹果公司的业务模式中,内容成为重要因素,音乐成为其主要的内容要素:2006年, iTunes音乐下载业务占北美合法下载的82%。截至2008年1月,iTunes已存有600万首歌曲,并已销售40亿首。最近,应用分成成为新的模式创新:2008年7月,苹果推出iPhone应用开发模式,公布SDK,建立APP Store软件发布平台,第三方开发商通过APP Store发布应用软件并与之分成。初期发布产品500个左右,三天下载量突破一千万,预计App Store的新增年收入可达到3.6亿美元。

iPhone短时间即取得极大成功,并当选《时代》周刊年度发明。2008二季度, iPhone 3G手机的销售大放异彩,让苹果公司一跃成为全球智能手机销售亚军。Canalys市场占有率数据显示,尽管全球金融危机恶化,但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强劲扩张,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总计3990万部,比2007年全年的总出货量增加28%;诺基亚仍遥遥领先众厂商,拿下38.9%的市场率,但与2007年相比出货量稍降,市场占有率更大幅滑落12.5个百分点;苹果是第三季智能手机市场销售明星,以690万部的出货量一举超越RIM(Research In Motion),跃上销售第二名,占有率达17.3%,保持了亚军地位。第四财季苹果财报称,得益于Mac计算机、iPod音乐播放器及iPhone的热销,苹果第四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26%,超过了分析师的预期;共售出261.1万台Mac,同比增长21%,营收同比增长17%;共售出1105.2万部iPod,同比增长8%,营收同比增长3%;共售出698.2万部iPhone,2007年同期iPhone的销量为111.9万部。这样一来,iPhone 3G的总数已经达到1300万部。从销售收入看, 2008年第三季度,苹果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移动电话供应商。2.传统通信终端企业——Nokia

虽然Nokia最终因操作系统阵营问题走向没落,但在2008年前后Nokia陆续进行的一系列大的动作依然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启发了广大的终端制造企业开始思考移动互联网:● 2006年10月,收购了与iTunes竞争的全球最大独立音乐销售平台

Loudeye,在全球推出第一款在手机终端上实现的移动RSS服务

——“维信”;● 2007年5月,在中国推出了互动在线移动学习服务——“行学一

族”;● 2007年8月,推出移动互联网服务品牌OVI,提供定位、在线音

乐商店和游戏业务;● 2007年7月,收购图片分享网站Twango;● 2007年9月,收购全球性移动广告公司Enpocket;● 2007年10月,以81亿美元收购汽车导航软件开发商Navteq;● 2008年1月,收购Trolltech,获得Qtopia开发平台;● ……

当然,2009年以后Nokia在移动互联网做出了一系列难以理解的决定,但在这之前Nokia曾经从终端制造向互联网服务转型,也逐步建立了通过内容营利的体系与部门。

其中内容与应用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内容与应用的优势被作为竞争要素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以苹果iPhone、亚马逊KINDLE为代表,“内容+终端”捆绑成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模式,诺基亚的反向转型也说明了这一点。以内容与应用为导向整合产业链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另外,终端被作为移动互联网的突破口,其竞争已超越了传统移动通信的竞争模式,成为内容与应用、操作系统、处理器芯片、时尚设计的复合型竞争。终端竞争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全面,创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App Store也是在2008年推出的,后来被视为移动互联网开启阶段的决定性发明。App Store是苹果基于iPhone的软件应用商店,提供第三方的应用软件服务。在iPhone App Store发布几天之内,其实Sprint和RIM就开始准备做一个类似的东西了, App Store的确让人看到了改变手机行业的因素正在出现。

苹果曾经是一家电脑公司,随着iPod、iTunes、iPhone的推出,苹果已然成为集软硬件和业务服务于一身的超级企业。从iPod到iTunes,从MAC OSX到MAC OSX iPhone,从App Store到Sprout Core,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的未来定位在一家平台公司上。

App Store不是一个技术平台,而是一个商业平台,是一个服务发布的渠道,一个供全世界有想法的程序员和公司自由卖产品的平台。对于苹果而言,基于其SDK开发的应用程序,不存在复杂的商业关系和产权纠纷,拥有诱人的分成比例,有无数的人乐意尝试。这样大大降低了每个人、每个公司进入手机这个大生态系统的门槛。在数字上,App Store的产品多于500,下载量早已突破千万,而民间版的App Store (Installer)上的应用早已达几千款。

当时,苹果根据常规推理每个用户能下20个左右的应用程序,不论免费还是收费。这和平均每部iPod的拥有者从iTunes上买了22首歌的数字相近,因此App Store上的产品数量理论上也能和iTunes Store上的产品数量接近。2008年, iTunes Store卖了50亿首歌,被视为巨大成功,而我们都知道App Store后来的成功不仅于此,我们每个人今天所用手机上的应用程序也不止20个。

App Store既解决了大量的供应,也解决了大量的需求,它给手机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思路,即在硬件利润逐步降低时,下一个行业的核心价值会在哪里?最初,产业链最有价值或最赚钱的部分在硬件,之后转向软件,从App Store以后彻底转向了互联网内容服务。2.2.3 开放博弈1.开放问题的产生

移动通信领域的运营一向是由本土的移动运营商(即移动网络的建设者与移动通信业务牌照的持有者)来主导的。在这个产业链中,移动运营商一向是直面用户的第一界面,在其后方有硬件、软件、集成、内容及应用等各种服务提供商。

自移动互联网发展以来,这种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是指通过移动手段运作互联网业务,互联网巨头,如Google、Yahoo都对这个领域倾注了极大的期待和野心。同时,这种模式还受到了终端厂商的挑战,终端开发者借助终端构建优势为用户提供了接触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第一界面,依靠硬件平台嵌入软件应用占领移动互联网市场是一条非常便捷的道路。

因此,移动互联网开放的概念被新的市场进入者提出。这种开放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是设备开放,用户可以控制自身设备上使用的业务应用,而

不是由网络服务提供商来控制;● 第二是业务开放,将业务作为开放的主体,任何用户和业务提供

商都可以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和使用选择的业

务;● 第三是网络的开放,将网络资源作为开放的主体,保障业界有网

络和无网络的参与者都可以不受到网络资源的限制,提供服务;

目前是否实施开放的控制权,开放的程度仍然掌握在各国的主导

移动运营商手中。

实际上,网络的不同开放程度极大地影响了业务的运营。也就是说,不同的网络开放层次将决定不同的业务模式,这也是网络开放被产业各方重视的原因,其各层面的开放内容如图2-3所示。图2-3 网络开放模式、网络开放内容和业务发展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2.博弈分析

在这场(网络)开放博弈中,形成了三方各有专长、互相博弈的局面,而随着三方策略的不同,以及地域政策差异的不同,未来演进的方向也是难以预期的。

1)移动运营商

移动运营者希望能够保持自己在移动通信领域已有的龙头地位,借助自身优势掌控移动互联网领域,如日本的运营商仍是3G主导。众多限制开放的方法,有终端锁定、在非官方业务入口做内容或流量上的限制、过滤业务、控制合作伙伴的访问等。

但是大部分的移动运营商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和环境,需要依托市场繁荣应用产业价值链,因此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开放,包括保守型的如Verizon封闭非允许网站,激进型的T-Mobile真正采用Off Portal策略等。

部分国家的管制机构对网络开放有明确规定,如韩国MIC规定所有新手机必须支持用户根据自己喜好设定热键门户网站,运营商自己生产的手机不得超过市场份额的15%。

具有代表性的移动网络开放案例如表2-3所示。表2-3 具有代表性的移动网络开放案例

2)互联网运营商

互联网巨头显然也不会坐等移动运营商主动开放。其实从开放手机联盟成立的2007年11月起,作为开放手机联盟“盟主”的Google一直扮演着“开放网络”政策的“说客”角色,而其服务的对象就是包括34家公司开放手机联盟在内的各大厂商。

2007年12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宣布,美国电视广播公司计划2009年年初全部转到数字信号,而原来使用的700MHz频段将被FCC收回,并重新拍卖。这些宝贵的频率资源引来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的觊觎。无疑这也为Google在行业上游布局提供了机会。2007年12月,Google宣布将竞标700MHz频谱中的C波段,而其直接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第二大电信运营商Verizon。

在正式参加频段拍卖前,Google即向FCC提出了包括“获胜者向手机用户开放应用、开放设备,向移动运营商开放批发服务,向内容提供商开放网络”在内的四大条件。这一提议遭到了以AT&T、Verizon为代表的美国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强烈反对,甚至一度与Google对簿公堂。但最终FCC投票通过了“开放接入”条款,即规定在此次竞购中赢得大部分频段的公司必须允许任意手机接入它们建设的无线网络,以及允许任何软件应用通过它们的网络下载到手机上。

有了这颗棋子,Google参与竞标的目的就发生了变化,即从原来的中标变为把标的价格炒到高位。

激烈角逐后,2008年3月20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公布了700MHz频谱拍卖结果,在最有价值的C波段竞争中,Google没有中标,而其直接竞争对手Verizon无线公司获得了C波段的全国牌照。最大赢家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也宣布,此次竞价总额为196亿美元,是最低价的近两倍。

虽然Verizon获得了C波段的全国牌照,但依照“开放接入”条款,Verizon将被迫向一直明推暗助“网络开放”的Google开放网络。

可以说Google虽败,但是收获巨大。由于不像电信运营商那样具有范围经济,所以Google参与竞标只是以促成“网络开放”为目标,而网络开放的目的就是为自己的“开放手机联盟”服务。

3)终端运营商

苹果并不是一家标准的移动终端运营商,但是仅仅凭借iPhone就荣登了世界第三移动终端提供商的宝座,它恰恰走了一条以应用带终端的道路。用户可以通过iPhone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购买音乐,这正是苹果拥趸们在互联网上经常去做的。

Nokia等传统移动运营商也意识到问题的症结,Nokia全面收购Symbian公司后免费向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了其产业联盟,并在新的智能手机中加入Web-Runtime层支撑Widgets应用,使得用户通过Nokia终端可随时访问互联网,使用互联网上的各种应用。

但无论是互联网运营商还是终端运营商,都需要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来成就业绩。因此,在开放问题上,三方又存在了多层面的博弈。以美国Google和Verieon在700MHz C波段的激烈争论为例,可以看到移动网络运营商与互联网运营商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关注点。

2007年,Google等公司和组织在申请美国700MHz频率时提出了网络开放要求,其中Google提出的网络开放要求包括开放应用、开放设备、开放业务和开放网络,如图2-4所示。图2-4 Google提出的网络开放要求

FCC在其文件中支持了两个方面的开放:应用程序的开放、设备开放,与Google提出的前两项开放要求一致,即FCC要求获得700MHz频率者在使用C段时搭建应用程序和设备的开放平台,以保证用户不受任何歧视的使用任何设备、内容、应用或服务的权利。

在以下三个层面上形成了争执与博弈。(1)设备开放的博弈。与中国相比,美国在移动设备(如手机)方面的开放非常滞后,目前所有的移动手机设备都是固定捆绑到一个运营商的,这也造成了新进入市场者的巨大门槛。设备开放的正方(支持方)是Google,反对者大多来自运营商,如Verizon等。反对的论点主要是:①该要求不符合美国的现有政策和法律;②现有的捆绑模式有利于提高移动渗透率;③Google的提议不符合竞争环境的要求;④AT&T认为开放模式会带来商业模式重新构建的危险。结果是FCC驳斥了Verizon的理由,支持了Google的建议。也就是说,FCC认为现有的终端绑定的模式确实有很多弊病,运营商的控制权过大,容易滥用。尝试设备开放将有利于消费者、设备制造商、第三方开发商等充分使用网络,促进业务和设备创新,并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2)应用开放的博弈。由于美国用户终端与运营商的捆绑,造成运营商成为用户选择和使用应用的代理。运营商替用户选择能够使用的应用,首选运营商自身提供的服务,对竞争关系的SP提供的服务有更为严格的限制等。应用开放的正方(支持方)是Google,应用开发的含义是用户有权利下载并使用自行选择的应用程序和软件。这一要求反映了互联网业务提供商共同的需求,希望打破现有移动服务提供商替代用户管理应用的使用模式。与中国类似的是,在美国,用户如果自行通过URL使用服务,仍然需要SP获得设备型号、浏览软件型号、处理能力等设备信息,造成应用使用困难。这与固定互联网中的开放模式完全不同。反对方主要仍然来自于运营商,他们的论点是只要保证用户能够自行选择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的权利,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最终FCC支持了应用开放的提议。FCC的判决给出了强烈的信号,即要促进应用的创新,现有的捆绑模式不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模式。(3)批发业务和网络开放的博弈。Google建议的后两项开放,FCC予以驳回。正方的观点是批发业务和网络互联的开放将大大提升网络使用、频段使用的效率,避免重复的建设等。但是FCC处于谨慎的原因,考虑到开放现在还处于尝试阶段,对开放后产生的结果还不能完全把握,开放也有可能产生其他的问题和缺点,如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开放是有限的。另外,强制性的批发和完全的互联将导致市场成为完全的竞争市场,成为“游戏场”,这是FCC不允许的。在美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无线监管政策之前,还需要量力而行。

多个供应商在一个开放接入环境的示意图如图2-5所示。图2-5 多个供应商在一个开放接入环境的示意图3.国外管制机构的经验借鉴

前面已经提到了FCC开放700MHz频段重新拍卖的案例。FCC提出了开放和许可证制度结合的最终裁定。其中开放的要求涉及四个方面,并期望实现最终用户可以在开放和竞争的网络基础条件下,自由选择使用的软件(包括应用)和硬件(如终端设备等)。

1)开放FCC主要考虑的因素

最终做出开放决定,FCC主要是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1)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全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宽带业务的发展。宽带业务的发展也巨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娱乐。固定宽带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环境下的活跃创新。移动互联网服务成为宽带接入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引入开放模式是有必要的。(2)国际竞争力的保持:目前一些亚洲国家及欧洲国家的移动通信市场发展非常迅速,FCC需要关注如何促进美国新兴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保持通信及互联网领域的国际竞争力。(3)试验:将700 MHz作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试验田,发展和部署3G及4G移动互联网业务,与有线宽带竞争和共同发展。(4)形成新的市场:同时让创新者和企业开发需要大量的宽带设备和应用,充分挖掘了网络和频段的潜力,并且产生了足够大的市场,可吸引投资和实现规模经济的设备市场。(5)探索开放的管理模式:采取适当步骤,让消费者选择等开放措施有利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演变,有利于为服务开发商、手机/设备制造商等消除发展障碍,鼓励设计出更多的新产品。通过促进设备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间达成新的平衡,可推动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6)鼓励创新:开放对鼓励业务创新、丰富业务服务和降低价格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2)开放700 MHz频段窗口的附加条件

应该说FCC虽然打开了700 MHz频段开放的窗口,但仍然有许多附加条,如下所述。(1)首先,这种开放不包括价格等实际运营因素,给Google进入实质移动互联网运营获取利润设置了一定的门槛。(2)在700 MHz C波段实行部分开放,对运营商开放的时间表没有做具体要求,只是说明Verizon需要提供一个可执行的说明。(3)要求对移动运营商和固定运营商已经取得的宽带运营范围进行保护,不得侵占其实际利益。

这些具体限制都说明了FCC开放的真正目标不是为了Google等进入市场做出努力,而是出于用户对互联网业务需求的实质考虑,这在最后的判决中也可以看到:(1)只要用户想使用这个技术,运营商不得限制该技术的实现,如WiFi;(2)运营商不能限制用户对互联网任何应用与内容的安装和使用,只要这个内容是合法的,并不对网络构成危害;(3)运营商不能限制用户使用的终端和终端上的任何一种功能,包括媒体功能等对网络资源消耗较大的应用,当然前提还是该终端是合法的。

因此,FCC也强烈呼吁本国在4G空中接口的相关规范中明确非法终端的范围。

3)中国的开放程度

我国的移动通信领域虽然由主导运营商引领,但是在开放程度上一向不输于欧美各国,更强于日本。在本次700 MHz的拍卖中,FCC的以下几个立足点值得后来的运营业者参考:(1)首先是一切基于用户的考虑,不歧视任何应用、任何应用提供方,只要该应用是合法的;(2)其次是合理限制运营商,如出于经济利益和网络资源控制角度对某些业务、某些技术的限制使用是FCC坚决反对的;(3)最后是循序渐进的做法,FCC并没有批准google关于开放业务和网络的需求,这两点显然更多出于博弈与经济利益的考虑,脱离了用户无障碍使用移动互联网资源的本质。2.2.4 平台制胜

在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成型阶段,最为核心的是平台开放的问题,它反映了电信业、互联网服务业及终端制造业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联和冲突。平台正从封闭、一家掌控式的平台向开放式创新、产业协同的平台发展,平台的领导者将真正成为产业链的领导者,不同平台的竞争将演化为不同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发展与创新曾受到体系性制约,这种制约因生态系统逐步统一而有所减轻,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消除,即使在Android已经占据了市场八成的今天,由于终端与系统版本的差异性,各个平台之间的不互通,一个应用从开发、推广到运行各个环节仍然因不同平台的林立而付出了额外的成本与时间。

其中适配工作需要考虑网络适配,应用开发需要网络接口开放和网络参数适配,更多的还是终端环节的适配,应用开发需要适配各个终端甚至每种终端的各个版本;适配的复杂性导致业务成本高、周期长,不易实现不同手机终端之间的应用互通和一致性体验。

在移动智能终端发展的最初两年中,除了适配问题外还必须面临各个平台之间的发展制约,服务提供商业务发展受制于终端设备商,SP业务开发受制于基础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发展受制于移动通信原有的封闭体系。当时,一项移动数据业务从开始准备到落地可能需要一年半的时间,且很难实现各终端一致性的用户体验。

即便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发展与创新需要一个涉及终端和网络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整体端到端解决方案,因此面向HTML5的Web技术在2011年后成为业界寻求新突破的一项寄托。由于Web2.0等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网络体系的不断完善,网络层面的业务开发和创新越来越便捷,网络的开放性和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相比而言,终端平台的开放性和标准化严重滞后,越来越成为制约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关键。

移动智能终端封闭和非标准的硬件环境如图2-6所示。图2-6 封闭和非标准的终端平台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开发与提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端平台,以终端为核心的平台体系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与竞争的制高点。终端平台的竞争有以下突出的特点。● 平台体系的竞争:围绕智能终端,打造一个从硬件平台到操作系

统、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平台体系,从而使端到端业务开发与创

新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与竞争的关键。● 产业链聚合:以终端为核心,移动互联网平台聚合了硬件芯片开

发商、操作系统开发商、中间件和应用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

移动互联网应用提供商、终端制造商等产业链力量,形成了一个

新的业务发展生态,与固定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具有

更高的内联性和相互依赖性。● 平台领导力:围绕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的竞争实际是产业链的竞

争,平台将形成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并通过市场博弈形成行业的

领导力,能够成功领导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将成为行业的领先者。

围绕移动终端平台的竞争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旋律,从硬件平台到软件平台,形成了几大阵营,并基本上实现了从底层平台到业务应用的垂直整合。● 硬件平台:主要形成了ARM和Intel两大阵营。● 软件平台:从Symbian一统天下,经历了十余个系统混战,最终

形成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三大阵营的过程。

基于不同的硬件和软件平台,发展形成了移动智能终端的多个平台体系。1.终端硬件平台体系

目前,硬件平台以精简指令集和复合指令集为代表可分为两大处理器内核架构阵营,但实际商用市场以RISC一家独大,Intel所代表的CISC阵营保持产业竞争者姿态(虽然在这之前Intel已经盘踞了PC市场几十年)。

RISC与CISC的差异对比如表2-4所示。表2-4 RISC与CISC的差异对比2.终端软件平台体系

移动互联网软件平台形成了多个平台竞争的局面。从目前看,格局基本明确:@传统的移动通信主要以封闭软件平台为主,其中诺基亚的Symbian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到全面落败,RIM步其后尘,仅剩下微软将Windows Phone不断革新后,通过与诺基亚的紧密合作到全盘收购,保留着封闭软件商用的基本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开放软件平台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Linux

的开源开放系统蓬勃发展,成为后发者的重要选择;● 苹果的iPhone系统沿袭其传统的封闭路线,凭借其独特设计和市

场定位在软件平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这种优势随着智能终端

整体创新速度的减缓而难以保持。

在后续的操作系统篇章(第3章)中会更多介绍新的操作系统技术与体系,而在本章中,更愿意回顾2007-2010年这个在系统群雄逐鹿时代曾经闪耀过的名字。

1)专有软件平台● 微软/WM。● 苹果/iPhone。● RIM/黑莓。● Palm。

2)开源开放的软件平台● Android:基于Linux。● 英特尔/Moblin:基于Linux。● LiMo:基于Linux。● LiPs:基于Linux,已经并入LiMo。● OpenMoko:我国台湾的软件平台,基于Linux。

自2007年苹果的iPhone上市、谷歌推出Android以来,占主导地位的Symbian的市场地位已经受到了挑战。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报告称,2008年二季度, Symbian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中的份额从2007年同期的68.1%下滑至46.6%;诺基亚三季度在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份额从2007年同期的51.4%大幅下滑到了38.9%;而苹果和RIM所占市场份额则分别攀升到了17.3%和15.2%。

为应对Android、Limo的冲击,Nokia购买了Symbian的所有股权,将采用开源的方式开发,并免除联盟内公司的开发许可费用。Symbian开源和免费化可以为Symbian争取更多的生产厂商的支持,以稳固其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市场份额。

2008年,运营商和终端厂商在操作系统格局中仍有相对较高的话语权和产业动作:运营商方纷纷布局基于开源系统的软件平台,部分企业甚至同时参与多个平台,如NTT DoCoMo参与LiMo、Android和Symbian协会等;利益冲突的则倾向于参加不同阵营,如Verizon参加LiMo而非Android。

3)终端商

在终端商方面,除处于强势地位的企业(如Nokia)外,大多终端商往往参与多个平台阵营,并有以下特点:● 一个厂商可能拥有多个OS权益;● 阵营的拥有者并不坚定,“见风使舵”,如索爱、Moto,索爱甚

至开始使用微软的OS,而Moto则参与了所有的阵营;● 不具有OS权益的手机制造商更采用了多种OS策略,三星、LG是

代表;● 部分厂商和联盟之间有互斥关系,如Nokia与Google、微软与

Nokia。

图2-7是2007年第四季度移动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图2-7 2007年第四季度移动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

由图可知,Symbian仍然占据主导地位,Linux虽然发展很快,但总体份额仍然较小。

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当时移动互联网软件平台的核心是操作系统。如图2-8所示为OS占终端成本的比例,描述了移动终端成本的变化情况。图2-8 OS占终端成本的比例

由图2-8可以看出,终端操作系统在终端的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不断上升,甚至超过了总成本的20%。

移动互联网软件平台包括从操作系统、中间件到用户界面、应用软件等一整套端到端解决方案,核心是操作系统,业务应用开发适配和用户需求匹配均取决于操作系统。

移动互联网终端操作系统平台在业务开发和产业链位置曾经远比PC操作系统更重要;由于封闭性和专有性,操作系统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所以Android的出现才更具有革命的意义。3.开放与开源的终端软件系统平台成为移动终端真正的霸主

开放与开源成为移动智能终端软件系统平台走向成熟的基本模式。

虽然具有专有性和封闭性的终端平台曾经占据统治地位,但终端平台的开放甚至开源开始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基于Linux开源系统的终端平台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发展的基本脉络,其中又以Android和LiMo阵营为代表。受开源、开放终端平台发展的影响,居于绝对领导地位的Symbian系统也曾走向开放,而Nokia购买了Symbian的所有股权,宣布将实现开放和开源,免除联盟内公司的开发许可费用。

1)开放与开源的具体含义(1)开放:API接口、SDK工具开放……(2)开源:源代码开放,根据许可证不同,开源程度及对软件开发商利益的保护不同;开源可在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软件等多个层面进行。(3)开放平台对于所有产业链参与者都很重要。

①开放平台对于运营商的意义:● 适应市场——快速开发和推出业务;● 定制服务——开发个性化业务,实现差异化;● 定制终端——降低成本。

②开放平台对于应用服务提供商(SP)的意义:● 适应市场——快速开发和推出业务;● 降低成本——大幅降低业务开发成本;● 定制业务——开发个性化应用,实现差异化。

③开放平台对于终端设备商的意义:● 降低BOM成本;● 摆脱控制,提升产业链位置;● 形成共赢。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应用开发、提供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终端平台的支持,尤其是软件平台;只有开放的平台才能更快速、更好地发展业务。

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最终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只有开放平台才能更好地聚集产业链,实现协同创新,构建良好的发展生态环境。

目前,在几大操作系统阵营中,曾经声称开源的包括Symbian基金会、OHA (Google的Android)、LiMo基金会。而其他的主要操作系统阵营则不是开源的,包括微软的WM、苹果的OSX和RIM黑莓操作系统等。

2)移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开源阵营的开放性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几大曾经开源阵营的开放性分析如下所述。(1)Symbian

在开源许可协议方面,Symbian声称将遵守Eclipse Public License(EPL)1.0协议;OHA声称将遵守Apache License, Version 2协议;EPL与Android使用的Apache license很相似,两者都赋予原始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扩展或不扩展其所有权的自由,两者的开放协议是有限开放的,比GNU Public License(GPL)协议的开放性要差一些,GPL要求一切保持开放性和可变更性。有迹象表明,Symbian的源代码开放也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首先将在基金会内部开放,然后才可能对外开放。(2)Android

目前,Google的Android内核的大部分源代码已经公开,但仍有不少关键代码并没有完全对外公布。对此,Google的相关人士表示,由于Android平台仍处于开发阶段,所以会出现部分代码没有及时对外公布等现象,待Android平台的开发工作初步完成后,所有源代码将对外公布。在终端系统行业,除了后来的Moblin外, Google已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这种开放程度甚至受到LiMo阵营的质疑。(3)LiMo

LiMo阵营虽然声称自己是一个开源平台,但必须先成为基金会的一个付费成员才能接触到代码库,LiMo并未显式地说明自身要遵守的开源许可协议。LiMo使用了GStreamer,GStreamer是GNOME桌面环境下用来构建流媒体应用的编程框架(framework),而GStreamer是以LGPL协议(下文有说明)授权发布的。(4)Moblin

以Intel为首的Moblin是一个以开源平台为基础的终端软件协作平台,是一个完全开源的项目。用户不需要与Moblin签订任何法律协议,可以免费成为会员;代码在Moblin社区公布,且Moblin同样同时支持独立软件开发商和开源软件提供商。

3)移动系统商用中对有关开源许可协议的考虑

在移动系统商用中,有关开源许可协议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1)GPL(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的出发点是代码的开源/免费使用和引用、修改、衍生代码的开源/免费使用,但不允许修改后和衍生的代码作为闭源的商业软件发布和销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能使用免费的各种Linux,包括商业公司的Linux和Linux上各种各样的由个人、组织及商业软件公司开发的免费软件的原因。

GPL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只要在一个软件中使用了(“使用”指类库引用,修改后的代码或衍生代码)GPL协议的产品,则该软件产品必须也采用GPL协议,即必须也是开源和免费的。这就是所谓的“传染性”。GPL协议的产品作为一个单独的产品使用没有任何问题,还可以享受免费的优势。

由于GPL严格要求使用GPL类库的软件产品必须使用GPL协议,所以对于使用GPL协议的开源代码,商业软件或对代码有保密要求的部门就不适合集成/采用GPL协议作为类库和二次开发的基础。(2)Apache Licence 2.0(Apache License, Version 2.0;Apache License, Version 1.1;Apache License, Version 1.0)

Apache Licence是著名的非营利开源组织Apache采用的协议。该协议鼓励代码共享和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但允许代码修改及再发布(作为开源或商业软件)。Apache Licence也是对商业应用友好的许可协议。使用者可以在需要时修改代码来满足需要并作为开源或商业产品发布/销售。(3)EPL

Eclipse公共许可(EPL)。EPL与Apache Licence类似,允许商业公司出售集成了开放源码平台和项目的开发工具,但并非暗示这些开发工具应免费提供。(4)LGPL

LGPL是GPL的一个主要为类库使用设计的开源协议。和GPL要求任何使用、修改、衍生的GPL类库的软件必须采用GPL协议不同,LGPL允许商业软件通过类库引用(link)方式使用LGPL类库而不需要开源商业软件的代码。这使得采用LGPL协议的开源代码可以被商业软件作为类库引用并发布和销售。但是如果修改LGPL协议的代码或衍生,则所有修改的代码、涉及修改部分的额外代码和衍生的代码都必须采用LGPL协议。因此,LGPL协议的开源代码很适合作为第三方类库被商业软件引用,但不适合希望以LGPL协议代码为基础,通过修改和衍生的方式做二次开发的商业软件采用。

正是凭借开源优势,至2013年,谷歌的Android系统已经牢牢占据了移动操作系统的大部分市场。当前全球移动操作系统格局已全面翻盘,2008年诺基亚主导的Symbian系统占全球市场移动操作系统全年销量的52%,之后受到iOS与Android的剧烈冲击,至2012年第三季度其销量仅为2.6%,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苹果iOS自2007年上市,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在智能手机新增出货中始终保持15%~20%的市场占有率。Android则从2009年仅为3.9%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占据新增市场的8成,约是iOS的4倍,其起步后发展的速度更是iOS的6倍,已经形成长达两年的市场垄断。而WP发布已经一年,市场比例虽然有提升,但仍未突破5%,且虽然收购了诺基亚,但短期内仍然不存在高速发展的动因,3年后或能形成10%的市场规模。这里所探讨的大部分开源系统,在市场化道路中均分裂、同化或推出,目前仅余Meego、Salfish、Tizen(三星)、Ubuntu等系统分支,中国也曾经在2011年启动了国产操作系统的研发热,其中阿里云OS、OMS、沃OS均在商用市场中试水,发布批次化的产品,而这种探索现在也依然在持续。2.3 移动智能终端的技术体系

移动智能终端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应用程序的灵活开发、安装及运行;二是具备PC级的处理能力,可支持桌面互联网主流应用的移动化迁移;三是具备高速数据网络接入能力;四是具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即在3D等未来显示技术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技术的发展下,以人为核心的更智能的交互方式。

其技术体系涉及系统和应用软件技术、微电子、微机电技术、下一代显示和语音识别等人机交互技术、新型金属和高精度玻璃等原材料技术及整机设计和制造技术,其分支十分庞杂。但其发展关键要素包括移动终端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标准化体系、标识资源体系,以及促进和规范移动终端发展的安全评测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3.1 移动芯片技术

集成电路(IC)是移动智能终端的核心关键器件,通常称为芯片(Chip)。一般来说,传统移动终端芯片包含了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存储芯片,其中基带芯片相当于传统移动终端的CPU,能够实现传统移动终端最核心的通信信号处理功能,射频芯片负责信号的收发,存储芯片负责数据的存储,电源管理芯片负责电力供应。随着移动终端智能化的发展,支持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音视频等功能的应用处理芯片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已经与基带芯片一起成为移动智能终端的CPU,这两个芯片也是当今移动终端芯片平台中最重要和发展最迅速的部分。

在产品形态上,上述各类模块均可以独立形式存在,也可高度集成于一个SoC (System-on-a-chip,片上系统)芯片之上。

无论是独立芯片还是片上系统,其技术体系都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处理器IP核技术、芯片工艺和材料技术、芯片设计技术。1.IP核技术一家独大

目前,全球有超过400家的处理器IP核提供商,但无论是计算机领域还是移动通信终端领域,均出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DEG、SGI、HP等微处理器核研发企业早已出局,IBM和SUN公司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崛起而出现的“Google-ARM模式”对原有的“WINTEL体系”形成了巨大挑战。基于低功耗协议ARM CPU核的嵌入式处理器已占据移动芯片市场总销售量的75%以上。而PC芯片巨头Intel正加紧面向移动计算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工艺制程优势缓解功耗压力,在平板电脑领域(Atom)和智能手机领域(Medfield)加大投入。芯片基础架构格局长期存变:Intel进入移动芯片领域多年,但始终未取得实质性突破;2012年,基于双核平台Medfield的多款终端面世,代表着Intel的X86架构已取得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实质性突破;Intel、摩托罗拉及中国移动在2012年联合推出了摩托罗拉自被收购之后的第一款真正意义的终端产品iMT788,更是Intel在移动智能终端市场的重要一步。从目前来看,Intel在移动芯片领域市场的份额依然较低,仅有0.2%;但从长期来看,随着Intel推出四核平台,持续放大自身在计算性能的优势、顺应市场需求不断降低价格、工艺始终保持领先升级,并进一步优化能耗,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空间。2.芯片工艺和材料技术高位攀升难

单处理器性能在主频和能耗方面遭遇了明显的障碍,但近期随着移动芯片市场的持续升温及芯片企业的强化竞争,推动了制造技术高位突破,在22nm制程中采用的三栅极(Tri-Gate)技术具有革命意义,意味着基础电路设计和制造有望从二维转向三维。3.核心芯片扩充核数与功耗及优化是发展重点

随着四核芯片的推出,智能手机实质上已出现性能过剩的迹象,四核芯片的性能并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一方面,现有操作系统技术及应用服务与多核硬件平台并不匹配;另一方面,四核全开时功耗仍偏高,使得只在极少数应用场景下才能充分发挥四核性能。鉴于目前四核芯片的发展现状,未来演进中由四核向八核发展的趋势将放缓。芯片厂商的布局焦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集中在现有四核平台的优化及规模性降低成本上,实现由高端向低端市场的扩散;二是集中在通过基础架构的升级来满足更多的硬件能力需求;三是继续优化GPU能力,实现图形和视频表现能力的提升。4.以可复用IP核为基础的片上系统(SoC)成为芯片设计技术主流

片上系统指的是在单个芯片上集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三大核心要素:可复用IP核、集成多功能模块、面向应用需求的嵌入式系统。在SoC中,除南北桥、显卡、网卡外,支持音视频的增强功能模块也开始集成其中,多核架构成为现阶段的发展主流,其设计技术也变得更为复杂。5.GPU成为移动芯片未来发展的又一重点方向

回溯PC发展轨迹,在用户对高清视频及游戏的诉求下,显卡曾一度超过CPU成为硬件平台发展的关键。今天,移动芯片正重蹈PC旧辙,视频类应用已经成为增速最快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类型,带动GPU能力逐渐凸显成为衡量芯片能力的重要指标。2.3.2 系统软件技术

操作系统是终端软件平台体系的核心,其向下适配硬件系统发挥终端基础效能,向上支撑应用软件决定用户最终体验。开放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主旋律,开放模式聚集产业链实现协同创新,打造完备业务生态系统。苹果公司正是通过应用商店开放运作获得极大成功的。开源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主模式,开源极大降低了第三方进入门槛,提升了产业链上下游支持效率,且免费的系统软件调动了产业的多方积极性,谷歌Android是开源模式的典范。兼顾运行效率和开发效率,各操作系统进行了不同的技术选择。Android为提升开发效率,选择Java路线,但提升了硬件要求,在600MHz以上的芯片平台上才可较顺畅运行;iOS、WP7、Bada、WoPhone选择原生语言,对硬件平台降低了要求,但应用软件开发过程较Java复杂。当前的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均有相应应用开发环境,也各具专长。

以HTML5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Web运行环境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辅线。但从目前来看,以HTML5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Web运行环境距成熟的距离仍较远,短期内难以对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技术的主线地位构成挑战。

一是HTML5技术本身远未成熟,它仍处在标准完善发展阶段,运行效率、设备能力调用、安全性等方面远难匹敌原生应用;同时,其标准组织(W3C与WHATWG)又发生分裂,统一Web运行环境的构建遥遥无期,严重削弱了其核心竞争力。

二是运行支撑能力仍待升级。移动智能终端的基础硬件性能仍落后于PC,而Web技术固有的低效导致移动端应用体验进一步下降,电源功耗的制约也对其用户体验构成了严峻挑战。同时,HTML5技术对时时在线和实时交互的需求更为突出,在当前产业发展已对移动通信网络造成巨大冲击的基础上,它又对网络支撑能力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

三是产业生态力量弱且分散。HTML5背后的拥趸主要为互联网公司、浏览器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与原生应用主导者苹果、谷歌相比,其实力相对弱小,产业界缺少能协调各方利益的主导企业,且出于对第一入口的争抢,各方技术方向虽统一,但实现方式差异颇大,生态体系零散且规模较小,短期内难以合力共同构建统一的移动Web产业生态。

四是商业模式仍未成型。商业模式是整个Web产业生态能否成功运行的关键,而传统的广告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遭遇危机,限于移动终端屏幕、投放能力等制约,移动广告价值与变现能力远未达到桌面互联网广告水平,基于下一代Web运行环境的整个产业生态如何赢利运转仍待产业界进一步探索。2.3.3 人机交互技术

人机交互技术是当今移动终端技术体系中发展最为初级,也最有潜力的技术。与其他三类旨在提升计算性能的技术不同,人机交互技术旨在让计算设备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它包括未来显示技术、多模态交互技术、无处不在的普适交互环境和支持特殊应用的交互技术,其中后两者与智能空间、脑机交互等学科的相关性较强,属于技术发展愿景。当前商用领域的人机交互技术集中体现在前两部分。

显示技术是最基本的人机交互技术,与高精度芯片、生物电池相比,近年内(2014年)创新机遇更多,目前OLED、3D显示、电子纸等热门技术相继商用,大幅提升了视觉体验。在多模态交互技术领域,近年来随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多点触控等技术的应用,传统的交互手段将得到大大加强,键盘、窗口等传统的人机交互手段在移动通信设备上的使用感受将大大提升。2.3.4 应用开发技术

通过API(应用编程接口,运行在上层的程序可通过API获取下层平台拥有的各种能力与信息)面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终端、网络、云服务的各种能力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开发的重要趋势。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API的开放模式,面向终端厂商通过预置引入第三方应用的传统模式沦为配角,而面向开发者开放API接口并由用户自行安装应用的新模式成为主流,其通过协同创新以较小力量调动和集聚了庞大产业群,形成了“我利大家、人人为我”的乘数效应。

移动应用技术同时也包括面向HTML5的移动Web应用开发技术,可运行在Web操作系统下或通过浏览器内核或中间件运行在native系统下,Web应用开发无须过多考虑终端系统与硬件的差异性,在使用中可基于云端直接应用等基本特性正逐步成为应用开发中的新宠,即使在App开发中,也存在同时调用native应用接口和Web应用接口进行混合开发的趋势。

以下各章节将分别介绍各技术体系的基本情况与最新进展。第3章 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本章要点√被革命的那些“王”√王朝更迭√新的游戏规则√后革命时代√脚下的路——我国产业界的选择与建议本章导读

在信息技术浪潮的牵引下,操作系统自内而外几经变革,并伴随产业实际需求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外在显现特征和自身的内在发展特征。本章由远及近详细梳理操作系统在时代更迭下的系统架构、技术手段,以及运营模式的差异化路线演进,同时立足当前,通过对现阶段主流操作系统技术动向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未来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引出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建议。3.1 被革命的那些“王”3.1.1 故步自封的Windows

微软作为智能终端操作系统较早的拓荒者之一,其对Windows系统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微软的WinCE1.0向卡西欧借力推出蛤壳式PDA,该设备算是第一款真正称得上手掌尺寸的掌上电脑,但微软想凭PDA打响移动终端的愿望却未能实现,WinCE1.0由于无法在480×240像素的屏幕上良好运行而备受指责。WinCE尽管作为单色的Windows 95的简化版本背靠“微软”大树,但身处以Paim操作系统为高权重比的PDA市场上,仍未能掀起智能终端发展浪潮。为扭转不利局势,微软被迫在对Windows CE系统不断改进的同时,游走于各大厂商,通过策略游说、技术支持、直接资助等辅助手段聚集大量合作,借此不断壮大Windows CE类的PDA产品阵容。功夫不负有心人,当Windows CE演进到3.0版本操作系统时,其搭载设备已从掌上电脑扩展到智能手机,遍及多类移动终端产品。

微软为扩大操作系统在终端市场的普及度,巩固其操作系统的研发地位,其趁热打铁,前瞻性地在Windows CE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掌上设备推出了多种操作系统版本,如针对掌上电脑的Pocket PC 2002、针对具有移动电话功能的掌上电脑的Pocket PC 2002 Phone Edition,以及针对智能手机的Smart Phone 2002等。其中微软对Smart Phone 2002尤为重视,它不仅对语音和文本消息通信进行了优化,还推出了电子邮件、PIM工具等多种应用。同时为增强应用的普及能力,方便应用程序开发者编写应用,微软还对信息底层架构进行了调整,使得开发者在Smart Phone的核心体系结构之上编写应用程序时无须了解任何有关这些基础连接的信息。这种调整使得基于桌面或Windows CE的设备编写的、在有线环境中运行的很多应用程序稍作修改,就可以通过Smart Phone建立到Internet的连接。这种灵活性使得开发人员能够在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平台选项和配置上重复利用他们的知识和软件,扩大微软在移动终端的影响力。2003年,Smart Phone与Pocket PC 2002开始尝试逐步实现技术融合,在历经2003年、2004年两年的系统演进重构后,正式更名推出Windows Mobile5.0操作系统,此后一路高歌陆续推出了多个更新版本。

但天不遂人愿,正当微软热火朝天专注于Windows Mobile的开发时,Android悄然崛起,但这似乎并未引起微软的足够重视,它仍按照原有方式计划着建立自己的移动终端帝国,直至2010年,这个故步自封的巨人才猛然觉醒。为抗庭Android,微软终止了对WM的所有技术支撑,与诺基亚等企业转战智能手机操作系统Windows Phone,并在后期系统演进中打起了跨终端的噱头,但这似乎并未彻底扭转微软的颓势。在Android和iOS的夹击下,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Windows Phone的市场份额仍未突破5%大关,这个昔日的PC操作系统巨头似乎被半路出家的谷歌彻底排挤到了移动操作系统的二线位置。3.1.2 转身缓慢的Symbian

在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微软的先发未制人虽让人扼腕长叹,但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却是Sybmbian帝国快速的没落。与以PC操作系统出家的微软不同,Android与Symbian的市场竞争更带了一些鸠占鹊巢的意味。Symbian是由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三菱和Psion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企业研发而出的。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设计开发一种能够应用于移动终端及类似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之上的、具有强大支持能力和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的应用,推动高端智能移动电话及类似的终端产品尽快进入大众消费领域。Symbian操作系统承载着众多企业的美好愿望孕育而生,其对移动通信终端产品进行了最优化设计。

Symbian操作系统是一种具有高性能的32位占先式多任务操作系统,具有优良的连接性和强大的扩展性,并能有效地减少电能的消耗。这种操作系统非常适合体积小、功能强、面向大众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使用。作为闭源操作系统的典型代表, Symbian操作系统在前身EPOC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演进,在2009年到2012年的三年间就推出了5.1、5.2、5.3、5.4、6.0、7.0等多个系统版本。Symbian操作系统除秉承提升系统硬件能力策略外,更强调功能性方面的扩展性开发。例如,Symbian6.0在5.0的基础上增加了GPRS、WAP1.2浏览器及蓝牙技术的支持,能运行第三方基于C++和J2ME开发的程序。Symbian 7.0则包含一些新的通信、消息、联网和应用开发技术,改进了一些与安全和认证相关的功能,实现了对多模式和3G手机的支持,扩大了Symbian操作系统的网络使用范围。

Symbian操作系统的一系列更新举措,并未对Android的高歌猛进带来实质性阻碍,起初架构设计的缺陷终将它局限在中规中矩的一方天地中,始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面对市场的逐步缩小,以及盟友的陆续撤离,诺基亚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昔日“什袭而藏”的Symbian不得以面向大众企业进行开放。

但是在Android和iOS的挤压下,Symbian的市场价值大打折扣,即使宣布在“开源”政策的影响下,也难以吸引众多手机企业和开发者的兴趣。截至2012年2月,Symbian的全球市场占有量仅为3%,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则降至2.4%。2012年5月,诺基亚宣布彻底放弃继续开发Symbian操作系统,取消Symbian Carla的开发,但是服务将一直持续到2016年。2013年1月,诺基亚宣布今后将不再发布Symbian操作系统的手机,意味着Symbian这个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长达14年的历史之后,迎来了谢幕。Symbian的没落一方面是由于系统架构所限,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诺基亚的主导地位所导致的Symbian阵营的不稳定。事实上,对于以其强势的股东结构而自豪的Symbian来说,如何让这些互为竞争对手的厂商来协同工作可能是最难的事情。

放弃Symbian之后,诺基亚并未投靠Android阵营,它为保证移动终端市场,与微软联手推出了多款搭载Windows Phone的操作系统,但市场反应似乎并未如预期想象的热烈。诺基亚的缓慢转身使得三星有机可乘。多年以后,不知我们是否还会记得搭载Symbian操作系统的诺基亚手机。3.1.3 闭门造车的BIackberry

在微软Windows桌面体验口袋化进程推进的同时,3Com的子公司Palm和它的重度授权公司Handspring也不断在PDA市场进行着开拓。“在外保持连接”成为当时电子设备演进的重要方向,同时电子邮件也正逐渐成为企业通信标准,RIM的定位因此而生。

1995年,RIM展示了自己的Inter@ctive Pager 900(如图3-1所示),其许诺可在小型终端上实现电子邮件的收发。1998年,它被更小的Inter@ctive Pager 950所替代。1999年年初,RIM如鱼得水,手持产品的大卖加上无线调制解调器的新订单给其带来了破纪录的季度营收,但它没有止步。以电子邮件为支点,RIM在慢慢打造一个强大的移动邮件架构,并为其命名为“黑莓”。与同期的Palm VII相比,“黑莓”没有网页剪辑、没有庞大的触摸屏、没有手写识别、没有巨大的伸缩天线。它基本只专注于通过滚轮、相对舒适的全键盘、真正的推送服务提供一个杀手级的电子邮件体验。图3-1 Inter@ctive Pager 900

而Blackberry OS则是RIM为其智能手机产品Blackberry开发的专用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并支持特定的输入设备,如滚轮、轨迹球、触摸板及触摸屏等。与RIM定位相对应,Blackberry平台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它的邮件处理能力。该平台通过MIDP 1.0及MIDP 2.0的子集,在与BlackBerry Enterprise Server连接时,以无线的方式激活并与Microsoft Exchange,Lotus Domino或Novell GroupWise同步邮件、任务、日程、备忘录和联系人。该操作系统还支持WAP 1.2。

2007年,乔布斯向世人展示了iPhone,并宣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款革命性的新产品发布,它将改变一切”,但这并未引起RIM的注意,在他看来,iPhone不过是众多“黑莓杀手”之一,实体键盘的交互方式才是移动手机的发展王道。如果仅以市场数据来看,黑莓似乎并没有立刻被打败,2011年其用户增长到7500万。但是黑莓却在逐渐丧失顶级产品的宝座,2008年,Bold 9000的软件不及iPhone,而第一款全触屏的Storm则毁誉参半,也未敌iPhone。伴随Android的竞争加入,全球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市场格局被整体颠覆,2013年,其80%的市场份额极大压缩了其余操作系统的生存空间。

在iOS和Android的双重挤压下,RIM不得不宣布使用基于QNX的BlackBerry 10取代现有的BlackBerry OS。该系统可以运行在黑莓手机及平板电脑之上,并在BlackBerry App World中加入电影、音乐及电视节目分类,可预装本地原生的Facebook、Twitter、Foursquare及LinkedIn等应用,配备类似“Siri”的语音识别助手,拥有特制的手势操作教程、NFC功能和黑莓Hub。但即使如此高额的投入和大幅的技术变动,仍未能挽回RIM的颓势,如同惠普的TouchPad一样,它最终不得不降价大甩卖。2013年1月30日,黑莓发布了Z10,它是首款使用BB10操作系统的手机,后来又发布了Q10,但这两款设备的销量都不佳。急于建立系统生态的黑莓为此大量砸钱,但却换来一堆低质量应用。

2012年,黑莓亏损6.46亿美元,在新设备销量不佳的情况下,黑莓于2013年8月12日宣布了公司的出售计划,寻求私有化。2013年8月21日,华尔街日报称黑莓正考虑把BBM信息服务分拆成一个更独立的子公司。至此,黑莓已成为明日黄花。3.2 王朝更迭3.2.1 延伸的舞台——操作系统概念范畴拓宽

新舞台新气象,整装回归的操作系统也不例外。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自身范畴持续扩宽,概念内涵已由狭义的基础发展平台转身一跃,成为面向多种应用服务的综合型平台体系,如图3-2所示。图3-2 操作系统概念范畴持续拓宽

传统意义的操作系统结构简单,主要由内核层和简单的用户交互界面两部分组成,其中内核层负责系统内部资源的调度与分配,而用户交互界面则是用户与机器进行交流的直接通道。在初期发展阶段,以Unix为代表的早期操作系统只可向用户提供系统级的任务调度和文件管理,而系统操作多是基于命令行形式完成的,交互过程繁复不说,其能完成的功能也较为简单,且效率偏低。

硬件成本的持续下降及计算功能复杂性的需求提升,驱使操作系统从单一基础功能性提升逐步向基本能力、用户体验及基础业务环境多项融合方向发展。并且为适应当前用户灵活快速自由创新的需求,操作系统概念范畴逐步扩张,技术边缘也随之外渗。目前,就整体而言,操作系统已将聚焦点由硬件资源的管理调度逐步转向面向应用服务的延伸与整合,并且将架构在内核系统上的中间件、应用平台等也整合成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了一个面向应用的操作系统平台。在此发展状况下,操作系统与上层应用服务的粘连性增大,地图/导航、邮件、搜索、应用商店、即时消息、浏览,甚至支付等重要应用被作为操作系统提供的必备功能而广泛内置,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概念边界正在被进一步扩展。

目前,对于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来讲,除Windows Phone系列较为独树一帜外,以Android、iOS为代表的主流移动操作系统在内核、系统库等方面存在高度雷同性,不约而同基于Unix/Linux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在技术方案方面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从整体上看,当前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内核已经趋于稳定,而中间件、应用平台、应用软件/后台基础服务及其打造出的综合用户体验成为全球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领域的竞争焦点。3.2.2 三强争霸战

Android和iOS的出现引发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格局的迅速变化,一时间新旧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发生剧烈动荡。随着Android功能和性能的逐步稳定,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用户所接受。从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移动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占比来看(如图3-3所示),仅谷歌的Android单项操作系统就占据移动终端智能操作系统的半壁江山,市场份额增长至80.61%。苹果的iOS和Windows Phone紧随其后,位列二、三名,而曾经红极一时的Symbian因后期发展失利,市场份额几乎跌至0。图3-3 2007年—2013年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情况

在长期的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市场份额变化过程中,Symbian没落成为既定事实,操作系统三强格局逐步形成。同时,依据三大操作系统巨头企业衍生出了三种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的典型运作方式。1.谷歌的开放式发展模式

企业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和免费发布操作系统逐步聚集产业力量,在便利各个企业开发手机和服务的同时,也使产业链各方帮助谷歌完成了所必需的适配、集成等大量研发工作,从而通过较小力量调动和集聚了庞大产业群,形成了“我利大家、人人为我”的乘数效应。Android开源策略迅速降低了第三方产业壁垒,极大调动了全球各移动互联网相关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以谷歌为中心的产业链上下游布局。2.苹果的封闭式发展模式

企业依靠自身制造和服务的双重超强能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环境,建立以其为中心的生态体系。该方式的特点是产业链各方均有健全利益保障,但是企业生产对外属于完全封闭模式。苹果依靠自己强大的系统软件优势和出色的商业运作,构建了集软件、硬件和应用商店为一体的综合封闭生态模式,并围绕产品品牌实施了一系列终端设计、生产、营销等策略。在此生态系统结构内,苹果以软、硬件制造主导者身份统一进行利润分配,成功实现了全封闭高盈利产业链。3.微软的半封闭半开放式发展模式

企业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仅对合作企业采取操作系统开放策略,以群为单位形成公司利益生态圈。其特点是整合产业强势企业,充分发挥各企业的自身优势,最大化产业生产效益。以Windows PC操作系统而声名远扬的微软,在此次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大战中虽未占先机,但依托长久以来在终端系统研发方面的优势,开创了半封闭半开放的新型终端发展模式,并希望能通过与诺基亚的强强合作方式,在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中复制Windows系列的成功。微软采用合作方式,仅对部分企业进行源码开发,并在终端硬件方面制定严格的定制和测试要求,以保证不同企业间在终端软、硬件方面的一定程度的统一。3.2.3 iOS重定义移动操作系统

iOS是苹果针对iPhone开发的闭源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它早期仅可适配iPhone,后来随着操作系统的泛终端化发展,逐渐可在iPod touch、iPad及Apple TV等多种智能电子产品上应用。iOS与苹果的Mac OS X操作系统类似,都是基于Darwin进行后期开发的,同属于类Unix的商业操作系统,其整体架构如图3-4所示。图3-4 iOS的四层架构1.操作系统核心层(Core OS)

Core OS是使用FreeBSD和Mach所改写的Darwin,是开源、符合POSIX标准的一个Unix核心。该层通过C语言的API为整个操作系统提供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基础交互功能,包括硬件驱动、内存管理、程序管理、线程管理、网络、标准输入/输出等。除此之外,Core OS还提供了硬件和系统框架之间的接口,以及可用于访问操作系统低层功能的接口集。2.核心服务层(Core Services)

Core Services在Core OS的基础上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功能,包括Foundation.Framework和Core Foundation.Framework两部分,分别属于Objective-C和C的API。除此之外, Core Services还提供了其他功能,如Security,Core Location,SQLite和Address Book。其中Security用来处理认证、密码管理、按安全性管理;Core Location用来处理GPS定位;SQLite是轻量级的数据库,而Address Book则用来处理电话簿资料。系统通过核心服务层可实现部分iOS服务的访问。3.媒体层(Media)

媒体层可提供图片、音乐、影片等多媒体功能,其中图像分为2D图像和3D图像,2D由Quartz2D来支持,3D则使用了OpenglES。与音乐对应的模组是Core Audio和OpenAL。Media Player实现了影片的播放,还提供了Core Animation来对强大动画进行支持。媒体层可以帮助应用程序调用各种媒体文件,进行音频与视频的录制,图形的绘制,以及制作基础的动画效果。4.可触摸层(Cocoa Touch)

Cocoa Touch为应用程序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实用框架,主要辅助用户与终端的触摸交互。在Cocoa Touch层中,多数技术都是基于Objective-C语言的,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UIKit.Framework,它负责提供应用程序界面上的各种组件的呈现。除此之外,它还负责处理屏幕上的多点触摸事件、文字的输出、图片及网页的显示、相机或文件的存取,以及加速感应的部分等。而Foundation.Framework负责支持Collection数据类型、Bundles、日期和时间管理、原始数据块管理等多项功能。电话本UI框架(AddressBookUI.Framework)主要用来创建新联系人,编辑和选择电话本中存在的联系人。它简化了在iPhone应用中显示联系人信息,并确保所有应用使用相同的程序接口,保证了应用在不同平台的一致性。3.2.4 Android成为游戏之王

Android是Google开发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平台的研发队伍阵容强大,包括Google、HTC(宏达电)、T-Mobile、高通、摩托罗拉、三星、LG及中国移动在内的34家企业都基于该平台开发手机的新型业务,应用之间的通用性和互联性将最大程度得到保持。“开放手机联盟”表示,Android平台可以促使移动设备的创新,让用户体验到最优越的移动服务。同时,开发商也将得到一个新的开放级别,更方便地进行协同合作,从而保障新型移动设备的研发速度。这34家企业中不包含曾为全球手机第一巨头的诺基亚,把持UIQ平台的索尼爱立信,以及凭借着iPhone风光正好的苹果公司,美国运营商AT&T和Verizon。当然,微软也没有加入,独树一帜的加拿大RIM和他们的Blackberry也被挡在门外。1.Android操作系统技术架构

Android本身是一套软件堆叠(Software Stack),或称为“软件叠层架构”,叠层主要分成三层:操作系统内核、中间件(Middleware)、应用程序。整体架构如图3-5所示。图3-5 Android操作系统的整体架构图

内核部分包括操作系统的基础功能,包括显式、存储和硬件驱动等。例如,蓝牙(Bluetooth)、EDGE、3G及WiFi等通信能力,以及摄影机(Camera)、GPS定位、罗盘、加速度传感器等硬件层次的功能。Android主要在软件层面提供支持,如硬件抽象层、应用程序界面等。

Android的中间件部分可再细分出两层,底层为函式库(Library)及虚拟机器(Virtual Machine,VM),上层为应用程序框架(Application Framework)。

应用程序框架:框架内已经具备多种基础软件组件,应用程序可直接使用这些组件的功效服务,节省应用程序的开发精力及时间,同时程序的再用性、移植性也较高。

Dalvik虚拟机器:Android内没有使用标准的Java虚拟机器(Java Virtual Machine,JVM),而是使用了独特的Dalvik虚拟机器。Dalvik虚拟机器有许多地方是参考Java虚拟机器设计的,它所执行的中介码并非是Java虚拟机器所执行的JavaBytecode,同时也不直接执行Java的类别档(Java Class File),而是执行一种特有的档案格式,称为.dex。Java的类别档要先通过一套叫dx的编译工具(功效上等同于Java编译器)转换成.dex后,才能让Dalvik虚拟机器执行。通过Dalvik虚拟机器, Google既借鉴了Java的优点,又规避了SUN对Java的许可授权问题。

此外,在浏览器引擎方面,Android内建的浏览器是以WebKit的浏览引擎为基础开发而成的。而图形引擎则分为2D与3D,在2D方面,Android使用了一套特有的函式库,而在3D方面则使用了OpenGL ES 1.0(OpenGL for Embedded Systems)规范的函式库。轻量级数据库则采用了开放源码的关联式资料库SQLite。

就整体而言,应用程序并不是Android的重点,即便有应用程序也以基础性、示范性用意为多。另外,操作系统也不是重点。其重点集中在中间件层方面,即应用程序框架、函式库、应用程序执行环境等。

Android本身已在框架中提供了许多软件组件,不过这并不表示所有的应用程序一定要调用Android所提供的组件,程序设计师在开发Android平台所用的应用程序时,也可以顺带开发新的软件组件,并将该软件组件放入Android的应用程序框架中。另外,新增、新撰写的软件组件并不一定要是新的功能,也可以用来取代或暂代Android原有就具备的软件组件。

从技术上来看,Android的设计非常优秀,传承了Linux的传统理念和一贯特点,如开发者开发的程序可以与核心应用程序一样,平等地使用框架的API;任何应用程序都可以发布它的库或包,并且其他的应用也可以使用其发布的库或包(安全问题由框架来强制保证);允许用户替换Android的组件等。2.Android 4.4——小版本、大策略

Android 4.4的市场收拢策略和泛终端发展意义明显高于其在技术方面的革新变化。与早期版本相比,Android 4.4除进行了必要的系统功能、性能优化外,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系统的终端配置要求降低和外围互动能力的增添,这种改变使得操作系统的终端适配范围明显扩大,便于系统向微小型设备进行迁移。另外,系统与外围终端的优化互动,有助于谷歌形成以Android系统为核心的应用互动生态圈,扩大系统影响范围。此外,Android还尝试利用ART技术替代Dalvik虚拟机器,从系统运行机制方面彻底提升App运行效率,从而为上层应用的生长发展提供优异的运行环境。

系统外围交互手段增多,系统功能互动性增强。Android 4.4内置了两个新的蓝牙配置文件,可以与多种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包括鼠标、键盘和手柄,甚至利用蓝牙与车载进行地图交换,并且系统的功耗也更低。此外,Android 4.4还增设了新的红外遥控接口,可以支持电视、开关等多个设备。

系统依托多类传感器,增强对外围环境变化的探知能力。Android 4.4中增添了地磁旋转矢量传感器、脚步探测器及步进计数器,可与人机交互技术进行实时外围环境基础信息的提取。同时,为配合用户的健身需求,Android系统直接调用底层传感器能力,在系统中内置了计步器等健身应用。

系统内部精简增效,拉低系统终端配置需求。Android 4.4为降低系统对RAM的占用,对Youtube和Chrome等不必要的后台服务进行了剔除,并且对低配终端的运行效果进行了优化,系统甚至可以在一些仅有512MB RAM的老款手机上进行流畅运行(各版本RAM的性能优化如图3-6所示)。与此同时,Android 4.4对多项服务同时启动机制的改变,可有效降低内存需求的峰值,提高系统稳定性。谷歌还联合厂商和开发者,采用了一系列工具进行优化,如内存调换、KSM,以及调整Dalvik JIT代码缓存的能力。在谷歌提供的新API接口中,可以允许开发者选择部分或彻底关闭需求高内存的功能。而Android 4.4尝试推行的ART机制,更是在保持Android既有应用生态基本后向兼容的同时,以安装时即翻译应用程序为机器码的方式,取代了原来在运行时的翻译解释过程,以增加应用的一次安装时间及占有较多存储空间为代价(增加20%),大幅提升了Android应用开启、运行效率(提升近一倍),并显著改善了电池续航时间,极大提升了Android的核心技术性能。ART平台与Dalvik和NDK原生应用的运行效率比较如图3-7所示。图3-6 各版本RAM的性能优化图3-7 ART平台与Dalvik和NDK原生应用的运行效率比较3.3 新的游戏规则3.3.1 开源王道——移动操作系统技术重组

行业的开源王道不仅体现在以Android为首的操作系统这一单个方面,随着开源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散,全球业界在中间件层乃至应用平台层也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性能良好、足可匹敌同类私有模块的开源功能组件,主流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的中间件趋同发展逐渐显现。目前全球的主流开源组件如表3-1所示。表3-1 主流开源组件

从2007年到现在,中间件技术在创新中不断完善,由能提供基本应用服务支撑的简单框架到现在集图形库、多媒体框架、嵌入式数据库、浏览器引擎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模块。此处仅以Android操作系统的中间件为代表进行相关简要论述。1.图形库

图形库分为2D技术和3D技术两大类。在2D领域,SGL市场领先。SGL(Skia Graphics Library)是开源高效的向量显示引擎,能在低端设备,如手机、电视及其他手持设备上呈现高质量的2D图形。而在3D图形渲染方面,免费组件OpenGL ES大行其道,它也是专为嵌入式系统提供的高效2D/3D图形引擎技术,业内厂商均对其支持,而Direct X技术属于微软私有系统,主要应用在微软的Windows Phone上。2.多媒体框架

Android OpenCore领跑。多媒体框架是一个用来处理终端上和网络间多媒体信息的软件框架,它涉及音频技术、视频技术、图像压缩技术、流媒体通信技术及数字版权处理等内容。3.嵌入式数据库

SQLite市场份额绝对领先。嵌入式数据库系统是支持移动计算或某种特定计算模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与操作系统、具体应用集成在一起,运行在各种智能型嵌入设备或移动设备上,拥有微小内核结构、事务管理功能、完善的数据同步机制、支持多种连接协议和完备的数据库管理功能。4.浏览器引擎

WebKit占绝对主流。移动浏览器引擎是指运行于移动终端设备上,为移动应用提供运行、解析、显示等服务的运行环境。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演变和淘汰,目前浏览器引擎主要分为WebKit、Trident、Presto、Gecko四种,其中WebKit内核因其高效稳定和较好的兼容性,被广泛使用在众多移动终端智能操作系统中。例如,iPhone操作系统的Safari浏览器,Nokia S60的第三版默认浏览器,Android手机的默认浏览器都是采用的WebKit内核。虽然使用Trident引擎的PCIE浏览器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是在移动浏览器方面,由于其兼容性差、渲染速度慢,普及程度远不如Webkit。Presto的商业引擎定位同样极大地限制了Presto的发展。Gecko虽然具有强大的功能,但是在性能上却落后于WebKit,因此在性能要求较高的移动终端上,其普及率同样低。目前,谷歌基于WebKit架构,为Chrome开发研制出适合它的自主渲染引擎Blink,并应用于Chrome 28版本中。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Blink争获头把交椅也不无可能。3.3.2 从“机语”到“人语”——移动操作系统应用方式的变革

对于每一个“资深”终端持有人来讲,“嘀嘀嗒嗒”的键盘敲击声是其最为熟悉的声音,尤其是在Symbian时代,众多的用户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不厌其烦地实现一次又一次的人机交互,仿佛按触已成为“机语”的唯一方式。从诺基亚的功能按键到三星的大屏幕触摸,再到苹果的多点触控,人们都未能彻底解放双手,只局限在“机语”的世界中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人机交互,且往往自得其乐。

直到Siri的出现,人们似乎才意识到,原来通往罗马不止一条路。Siri依靠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使人们可以通过自然的语言交流方式直接获取信息。这种人工智能创新式的平民化应用,不仅是新交互模式的简单涌现,更标志着继触摸屏之后,人机交互技术的又一次质的跨越。Siri发布不久后,谷歌推出的Google Now可更加智能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其充分发挥了谷歌地图的LBS优势,更贴近人们生活。试想你进入一个饭店时,只需说几个词,短暂的几秒后Google Now就可为你显示出推荐菜肴这种“吃货”必备功能,这也是美事一件啊!除苹果和谷歌相继推出的语音智能搜索外,我国部分企业推出的中文智能语音应用服务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如讯飞的语音输入法、语音口讯等功能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给予人们更自由的人机交互空间。

除语音智能交互外,随着地磁传感、心率传感、眼肌传感等眼花缭乱的新型传感器的出现,移动应用将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学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