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2:47:0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斗机2

战斗机2试读:

简介

飞机世界的未解之谜,现在带你一起去了解。

第一章 新式战斗机

【新世代的设计方向】

新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机动性、更远的射击距离、多目标的攻击能力和隐形的外形设计。新技术的出现使21世纪的战斗机成为更冷酷的“空中利剑”。典型机种有美国的“JSF”和俄罗斯的“MIG1.44”。

喷气式战斗机

世界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由德国于1939年首先研制出的。安装有德国的科学家冯·奥亨研制的喷气发动机的He—178型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该机于1939年8月27日首次试飞。最早投入批量生产并转变被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是英国的流星式战斗机和德国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战斗机。Me-262首次试飞在1942年7月18日,时速达850公里,这比当时所有活塞式战斗机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观看了这种飞机表演后说:“我们总算有了可以用于闪电作战的轰炸机了!”而坚决不同意将其作为战斗机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为战斗机投入使用。尽管Me-262取得了辉煌的战线,但它已不策挽回纳粹德国的败局了。

超音速战斗机

由美国北美航空公司于1949年研制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超音速平飞能力的战斗机,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倍。此后,苏联米格—19战斗机也在1953年的试飞中突破音障,最高时速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苏、法等国又研制了最大的时速为音速2倍以上的战斗机。

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是由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于1966年研制成功的“鹞式”战斗机,该机从1957年开始研制,机上装有一台“飞马”型涡轮风扇喷气式发动机,两结喷口对称置于在两侧,喷口可转向后,飞机向前飞,喷口向下,喷气产生升力,使飞机策垂直,短距离起飞和在空中悬停。这种飞机甚至可在空中实现向后和横向的移动,具有极高的机动灵活性。“鹞”式飞机可大大减少对跑道的依赖,提高作战布置的灵活性。在1982年发生的英国—阿根廷之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中,英国舰载的“海鹞”式战斗机面对数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军法制“幻影”III型战斗机,依靠优异的机动性能,在空战中取得了12:0的战绩。

变后掠翼战斗机

世界上第一种变后掠翼战斗机是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于1965年研制成功的F—111。亚音速和超音速飞机大部分采用大后掠角的机翼,这种机翼和平直机翼相比,更有利于高速飞行,但低速飞行性能不好,转变半径大,起飞和着陆滑跑距离比较长。于是,有人开始研究能在飞行时改变机翼的后掠角度的飞机,着陆和低空飞行时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飞行时呈后掠翼或三角翼型,较好地解决飞机低速和高速飞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就已进行了这项研究。美国战胜并占领德国后,在此基础上于1948年开始变后掠翼飞机的技术试验。F—111就运用了上述技术成果。此后,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美国的F—14战斗机和英国、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旋风”式战斗机也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

截击机

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有快速反应能力,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在接到警报后能立即起飞,迅速爬升、加速飞临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对象(如轰炸机、侦察机等)机动能力不强,并且为及时发现和准确击落目标,现代截击机装有复杂的截击雷达,配备威力较大的空对空导弹,因此专用截击机一般比较笨重,格斗性能较差。

在早期,截击任务是由普通战斗机来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夜间截击轰炸机,1941年8月德国在原先的双发动机的重型战斗机Me—110和双发动机的轰炸机Ju—88上安装截击雷达,使它们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夜间截击机。

50年代后的截击机强调要飞得快、飞得高,武器以空对空导弹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机炮。70年代后,在新一代战斗机上都装有先进的雷达和引导设备,其速度、加速性、机动武器威力也远远超过笨重的截击机,能更好地执行截击任务,所以各国如今已不再发展新的专用截击机。

隐身战斗机“隐身”战斗机并不是肉眼看不见的飞机,而是在飞机的外形、涂料等方面作了特殊处理,使用于对空警戒的雷达、红外等现代探测装置难以发现的飞机,这种战斗机可隐蔽接近敌人,达到出其不意攻击敌机的目的。目前许多先进的战斗机已采用了一些抑制雷达波反射和自身红外波辐射的技术,实现了部分的“隐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隐身战斗机是美国研制的F—117型战斗机,它已在本世纪初装备于美国空军。

战斗机可以执行除了精确攻击之外的所有空中任务。战斗机可以将地图上的任何己方城市和航空母舰指派成基地。

城市的战略资源贮存区中,必须要有原油才能生产战斗机。

最早的军用飞行器主要是用来担任侦察的角色。公元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飞机设计师安东尼·佛克尔发展出一种传动装置,此装置能让装配在飞机上的机关枪将子弹在螺旋桨旋转的空隙间射出。这就是第一架战斗机的诞生。战斗机的任务就是将敌人的侦察机和战斗机击落。在此之后,由于轰炸机被广泛地使用,战斗机也担任拦截敌方轰炸机或是护卫己方轰炸机的任务。最能够确保友军的轰炸机飞抵目标位置并执行任务的方式,就是击落敌方的战斗机。

第二章 歼轰-7“飞豹”

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共同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歼击轰炸机,早期也称为轰—7。

1973年初,航空研究院指示603所开展超音速战术轰炸机的预研工作。4月在北京召开的航空发展规划筹备会指出:根据我国当时的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情况,决定搞一个轰5或轰5和强5共同的后继机,以便加强攻击力量。1973年底,三机部(73)三科发函字第147号文,要求603所进一步轰5后继机方案准备工作。歼轰—7就是由轰5后继机发展而来的。

1974年,603所成立了轰—7方案论证小组,并先后赴空、海军有关部队进行调查研究。

1975年11月和1976年3月,空、海军分别以(75)司航字124号和(76)司科字第06号文上报了关于轰5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作战使用的武器及其设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1976年11月,国防工办召集空军、海军、三机部、六院在北京听取了603所对轰—7飞机战术技术要求的论证和方案汇报,并明确指出用一个机种,通过设备调整,同时满足空、海军的要求。

1977年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以常装(1977)10号文下达了《同意研制轰五后继机》的指示,指出:轰—7是歼击轰炸机,不仅具有使用炸弹、导弹进行轰炸、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自卫和空中作战能力,可以承担战役纵深攻击任务。它主要用来突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等)和敌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船。飞机能从二线基地起飞遂行任务,并具有良好的低空性能和夜间复杂气象条件的作战能力。并要求其主要性能:带副油箱转场航程2800千米以上,作战半径800千米以上。机内半油、带3吨低阻炸弹或导弹,低空(500米)最大M数0.9,高空无外挂攻击武器时,最大使用M数1.5,海平面最大表速1200千米/小时;不带攻击武器时,实用升限15000-16000米;最大起飞重量时应能使用二级机场,超载起飞时允许使用加力;正常载弹量至少3吨,超载载弹量至少5吨。

1977年10月10日,三机部以(77)三计1008号文《关于轰五后继机的机型名称及代号的批复》,正式定名为轰—7,代号H—7。并根据三机部指示,603所为总设计师单位,负责飞机设计等工作,西安飞机制造厂(172厂)负责试制,发动机由西安发动机厂(430厂)负责,其它成品、材料由定点单位负责,试飞工作由630所(试飞研究所)和172厂联合组织。

在轰—7的酝酿过程中,因空、海军作战对象和使用武器不同,对轰—7的座舱布局有不同的要求,空军要求并列双座,海军要求串列双座。1977年11月召开了轰—7飞机方案评审会,在“一机两型”的基础上分别有并列双座的空军型和串列双座的海军型,同年11月9日航空工业部以(77)三院1153号文上报“关于轰七飞机座舱布局问题的请示”。1980年8月总参谋部、国防工办以(1980)办科字第397号文批准了在“一机两型”、“串座先行”的设计原则,空军型在论证后中止研制,海军型于1979年作为重点项目正式开始研制,1979年7月木质样机通过审查,此后,为了更好地突出低空机动性能,对原方案进行了局部调整,同时,轰—7(串)飞机的研制进入了全面打样设计阶段。1980—198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缩减了新飞机的研制经费,轰—7的研制进度放缓,1982年3月15日,国防工办以(82)办科字129号《关于加快轰七飞机研制的请示》上报中央有关领导,建议加快轰—7的研制,以便满足军队急需。1982年4月经邓小平、赵紫阳等领导同志批准,轰—7飞机被列为常规武器装备重点项目,全面开展研制工作,恢复加快进度。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轰—7飞机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试验164项,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捏为了加快轰—7的研制进程,缩短飞机定型周期,1984年,国防科委下发了(1984)科六字第339号文,确定将轰—5鱼雷机改装为YJ—8型空对舰导弹武器系统的试验机,称为“鹰”式试验机。该试验机由603所改型研制,海军4724厂制造。1987年5月25日,“鹰”式试验机在上海大场机场成功进行了YJ—8型导弹武器系统试验。

1985年面临下马,1986年再度恢复,1987年试制批共试制了6架原型机,其中1架用于静力试验,1988年12月14日原型机首飞,共有5架原型机投入试飞(083),1992年预生产型装备海军航空兵试用,1998年正式设计定型,并装备海军航空兵第6师,至2000年海军航空兵共装备约20-24架,主要用于攻击敌战役纵深目标、交通枢纽、前沿重要海空军基地、滩头阵地、兵力集结点、攻击敌大中型水面舰艇、远程截击、护航等。

二、机身布局

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两侧进气,矩形进气口,后方2个方形辅助进气口,进气道与机身之间设有适量的附面层隔道,进气口前缘装有隔流板和前罩角。蜂腰形机身,前段主要包括有空速管雷达天线罩、前设备舱、气密乘员舱、前起落架舱和设备舱;中段主要是中央翼与机身对接区,包括油箱舱、主起落架舱;后段主要是发动机舱,为装拆发动机方便,在机身腹部开设了舱门。后机身下部有单片式复合材料大腹鳍。后机身上下表面各装有两块开度分别为35°和45°的减速板,初期机体寿命4000小时。

三、机翼

常规半硬壳式结构悬臂式复合两段式后掠上单翼,翼型 ⅡA ⅡH—C9C,3.22中等展弦比,安装角1°,有明显下反角(7°),外翼有前缘锯齿并带气动扭转,根部有大后掠的填角,前缘后掠角47.5°,机翼后缘内侧装有单缝式襟翼,外侧装有副翼,在展向位置有一翼刀;带翼梢挂梁。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后掠角55°,面积9.95米2;大后掠单垂尾较高,后掠角45°,面积8.9米2。

四、起落架

可收放式前三点式液压式双轮起落架,前起落架为后撑杆支柱式,配2个560×210的无内胎机轮,向后收入机身,主起落架为小轮距“外八字”摇臂式,左右各装2个800×210机轮,向内收入机身,主起落架支柱兼作冷气系统的冷气瓶。采用电子防滑刹车系统。

五、座舱

串列式双人全密封座舱,有框式风档,前下视界13.5°,座舱盖采用双盖向后折翻式,正常开启角度为45°,应急投放角为48°。前座为飞行员,后座为领航员兼武器操作员。后座椅较高,可升降;装2台HTY—2C型零零双座指令程序弹射座椅,弹射速度范围0—1000公里/小时,弹射高度范围0—21000米;座椅头靠和背部有防弹钢板,座舱和机身油箱下部有防弹复合装甲。采用红光照明。

六、系统

1.环控系统:YX—4型供氧系统、高压除水升压环控系统。

2.液压系统:由主系统、助力系统和应急系统组成。

3.电源系统:包括电源和输配电网。主电源为交流电源系统,由2台三相四线15KW恒速恒频组合式液压传动发电机(提供115/200V,400赫三相交流电115V,400赫单相交流电)及其配套设备组成。应急电源为1台DBL—500A型单相变流机提供115V,400赫单相交流电,1台20GNG-40型镉镍蓄电池,提供24V直流电。此外,机上还装有三相四线制115/200V、400赫的交流地面电源插座和直流电源插座,提供地面维护、发动机启动所需的电源。

4.燃油系统:机身共有10个软油箱,机内总载油量6540千克。

副油箱载油量1000千克+2×600千克或3×1000千克。

5.操纵系统:包括主、辅操纵系统。

6.冷气系统:由主冷气系统和应急系统组成。

七、动力装置

2台涡扇—9型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最大静推力5556公斤,最大加力推力10000公斤;数字式燃油调节系统,收敛扩散可调喷管。

八、电子设备

1.飞控系统:

1套KF—1型三余度三轴增稳数模混合自动飞行控制系统,

1台8415型数字式大气数据计算机(ADC)

1套HZX—1B型航向姿态指示系统

1套安全高度预警系统(SAW)

2.火控系统:

1部232H型多用途火控雷达(后期换装JL—10A型神鹰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

1套HK-13-03G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1套舰空导弹火控系统

2套多功能单色液晶显示器

1套多功能彩色下视显示器

1套型头盔瞄准器

1台数字式任务计算机

1套1553B综合数据总线系统。

3.导航系统:

1套HG—563GB型惯性/GPS组合式导航系统

1套210型多普勒导航系统

1部WL—7型无线电罗盘

1部265A型雷达高度计(后换装271型)

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

1套HGY—10B型IFF/ATC应答机

1套微波着陆系统(MLS)

1套仪表着陆引导系统。

4.通讯系统

1部170型HF短波单边带电台

1部651型VHF/UHF超短波电台

1套483D数据传输/塔康系统

1套JT—型机内通话器

5.电子对抗系统

1部605B型敌我识别器

1套RKL—800A型综合电子对抗系统(AAP)(包括:

1台KJ—8602/RW-1045型雷达告警接收机

1套综合电子自卫智能计算机

1台960-2型噪音式电子干扰机(后换装KG—8605型)

1台KG—8601型应答式电子干扰机

1台KZ—8608型电子侦察机

2套941—4G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九、武器装备

1.航炮:

1门23—3型23mm双管航炮,备弹300发

2.外挂

机身下1个外挂点,可挂760升/1400升副油箱、组合式炸弹挂架、导航吊舱、瞄准吊舱、侦察吊舱、电子对抗吊舱等。

翼梢挂梁可挂2枚PL—5B/C/E、PL—9/9C型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

机翼下共有4个外挂点(后期型改为6个),可挂:

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PL—5B/C/E、PL—8、PL—9/9C、PL—12(R—73)

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YJ—91型反辐射导弹、500KG激光制导航弹

空对舰导弹:YJ—8K、YJ—81K、YJ—82K、YJ—83K系列、Kh-41型

火箭发射器:57mmHF—7C/D型、90mmHF—9型、130mmHF—14型

航弹:50—500公斤低阻常规航弹、反跑道航弹、反坦克子母航弹、子母弹箱

第三章 F117

美国总统布什在日前向国会提交的2007财政年度政府预算中,提出了将52架F-117A战斗机分两年全部退出现役的建议。作为美国空军明星之一的F-117A即将提前退出江湖。F-117代号“夜鹰”(Nighthawk),是世界隐形战斗机的先驱者。它被美国人保密了近10年才露出真面目,在20世纪90年代的各场战争中都有它的身影。

人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外形现代、被寄予高作战使命的战机居然会如此短命;更让航空界震惊的是:F-117是美国“借”来的。

一篇学术文章在本国如泥牛入海,而美国却如获至宝

早在二战期间,隐形技术便已经初露端倪。当时纳粹德国试制成功了一种能够吸收电磁波的特殊涂料,并把这种涂料涂在舰船或飞机上,可以使敌方的雷达接收不到反射信号,从而难以发现目标的行踪。然而,随着战争结束,德国人的隐形研制计划也随之流产。

进入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成功研制出了具有一定隐形功能的U-2高空侦察机,率先在隐形领域起跑。但1960年5月,U-2在一次对苏联的侦察中,却意外地被苏军导弹击落,飞机内许多重要数据如最大飞行高度、初步隐形技术等都被苏联人所掌握。

之后,美国人又研制出了比U-2性能更为先进的“黑鸟”隐形侦察机。虽然它从没有被对手击落过,但在1974年9月的英国航空博览会上,嗅觉灵敏的苏联间谍还是千方百计地获取了“黑鸟”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被带回后,立即引起苏联飞机设计师和制造师的关注,加之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研究U-2的隐形技术,苏联专家对未来隐形战斗机的发展有了自己的想法。同年年底,苏联图波列夫飞机设计局的专家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制造隐形飞机的学术文章,并发表于第二年3月的苏联权威航空杂志上。

虽然早些时候的苏联与美国早已在隐形领域展开了极为激烈的竞赛,但这时的苏军认为只要手中拥有足够数量的核武器、重型武器便可对付任何潜在的对手。因此这篇文章没有引起苏联国内的足够重视。出人意料的是,它被美国的一些相关人士发现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1975年4月,美国的一名雷达专家搜罗到了苏联这篇有关研制隐形飞机的文章。文章中所提到的新技术、新思想及其未来可能在军事航空领域引发的革命让他很快感觉到了它的价值和巨大潜力。他将这篇文章送到了美国著名飞机设计和制造师贝·里奇的手中。这位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飞机专家是美国空军的许多优秀飞机的方案设计者和制订者,美国军用航空史上的许多优秀篇章都与他的名字紧紧相连。

里奇看到这篇文章后如获至宝,认为美国人的机会来了!他兴奋地说:“隐形技术似乎从天而降,直落在我的头上。我简直是太走运了!”不久,位于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高级研究计划局批准了关于设计建造隐形战机的方案。里奇亲自担任这一方案的副总裁和总设计师。

美国空军的设计目的是凭其隐形性能突破敌火力网,压制敌防空系统,摧毁严密防守的指挥所、战略要地、工业目标,可执行侦察任务。

对F-117A计划,美国采取自研制原子弹以来最严格的保密措施

1978年,F-117A隐形战机开始进入秘密研制时期。由于该计划的绝密性,美国军方采取了自研制原子弹以来最为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参与人员都是经过多方考察后挑选出来的精英,并签下了为期3年的合同。从星期一的上午至星期五的下午,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昼夜留在基地,并且不得向家人走漏半点风声,连里奇本人也不得不临时更改了自己的姓名,自称“本·杜弗”。

经过1000多个日夜奋战,1982年10月15日深夜,来自于内利斯空军基地的怀特利少校进入F-117A的座舱。启动、滑行、起飞,F-117A箭一般地插入夜空。试飞成功了!从此,在美国空军战斗机的家族中又多了一位“黑色杀手”。

F-117A体呈平底三角截面状态,像一个大蝙蝠;机身和机翼融合在一起,根本分不出哪是机身,哪是机翼;没有水平或垂直尾翼,而是采用一个标志性的V形尾翼。该机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任何一型飞机都无法比拟的。它采用了3项隐形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为10~100平方厘米,比普通战斗机低2~3个数量级。

对外界来说,F-117始终是一个传奇。它具有怪异的形状和奇特的隐形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当作“空中飞碟”和“不明飞行物”(UFO),甚至还引起众多飞碟爱好者的关注。

直到1986年7月,一架进行飞行训练的F-117A战机坠毁于加州;同年年底,在芝加哥市的一次玩具博览会上,一种自称是F-19隐形战斗机的玩具模型让美国情报机构大吃一惊,因为它与F-117A惊人地相似;次年10月,又有一架F-117A失事。一连串事情令美国新闻界的好奇心大增。隐形战斗机问世的消息开始传播开来。一些人已经推测出托诺帕空军基地就是F-117A的大本营。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军方不得不向公众公开F-117A的真实面目。1988年11月10日,美军首次公布了该机的照片。1989年4月F-117在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亮相。

在上世纪的几场战争中它上演了不可战胜的传奇,也留下了折戟沉沙的一幕。

F-117A隐形战斗机首次用于实战是在美军入侵巴拿马的作战中。1989年12月20日,为了支援美国陆军别动队在巴拿马里奥阿托的空降作战,美国空军首次出动6架F-117隐形战斗机参战。这场实战考验让美军认为,投入大量资金研制F-117A隐形战斗机是值得的。在作战上,两架F-117A使用激光制导炸弹精确地轰炸了目标,在巴拿马国防军中造成了混乱,为美军突击队的空降减少了障碍。

而F-117真正声名鹊起、名扬四海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中。1991年1月17日凌晨3时(正式发起攻击时间)之前9分钟,F-117就已经溜进了伊拉克的领空,投下了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第一颗炸弹,攻击了伊拉克南部的一个防空指挥中心。接着它又向伊拉克西部一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投下了炸弹,从而在伊拉克防空网上撕开了一个大洞。

后来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42架F-117A隐形战斗机在伊拉克的夜空中,执行危险任务达1271次,共投弹2000多吨,竟无一受损。在多种参战飞机中,唯有F-117承担了攻击巴格达市区目标的任务。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F-117承担了攻击目标总数的40%,投弹命中率为80%~85%。有人作过对比,1架单座F-117A携载2枚1.82吨制导炸弹所达到的作战效果相当于10名乘员的B-17重型轰炸机飞行4500架次、投弹9000枚所达成的作战效果。一时间F-117A似乎成了一种不可战胜的战机。

然而,在1999年美国与北约空军空袭南斯拉夫时,F-117A折戟沉沙。1999年3月27日,一架F-117A被老式的萨姆-3导弹击落。随后另一架F-117A被击伤。F-117A作为隐形战机“无法被发现和击中”的传奇被彻底打破。

F-117A失利的最重要原因是这种专门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在隐形技术上存在软肋。由于雷达隐形涂料对于波长十分敏感,现代长波雷达的精确度正在逐渐提高。试验表明,超视距雷达可在2800公里范围内对隐形飞行器提供远程预警。在海湾战争中,沙特的法制“猎鹰”雷达就多次在20公里以外发现F-117A,英国驱逐舰更在80公里距离上发现过它。

此外,F-117A为了追求隐形外形,给飞机的其他性能带来了许多弊端,如空气动力性能不好,飞行不稳定,机动性较差,飞行速度低。美国空军经过伊拉克战争发现,F-117A能够完成的作战任务基本上都可以通过F-16、F-15E战机的组合来完成。随着F/A22和F-35的服役,专门以隐形为目的的战机设计已经无法在现代战场实现作战目的。

F-117开辟了隐形战斗机的先河,但人们没想到它很快就走进了“坟场”。

为什么要淘汰F-117?美空军这样解释,F-117名为战斗机,但其毫不具备空战能力,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轻型轰炸机。F-22的隐形性能是F-117的2倍,生存能力比目前的常规飞机提高18倍,作战效能是F-15战斗机的3倍。这意味着F-117所能执行的任务F-22可以全部替代。另一方面,F-117作为第一代隐形战斗机,美军在开始研制时就把它定义为隐形作战的初步尝试,并没有赋予它更多的使命。F-117开辟了隐形战斗机的先河,领导世界军事进入了隐形时代。它已经光荣地完成了使命。随着新一代隐形战斗机相继问世,F-117的退役应该是必然的。

据五角大楼空军女发言人米歇尔·莱上校表示,这52架F-117A战斗机中有1架将会移交给博物馆,作为空军战机隐形科技革新的标志,其他大部分退役后将被送往亚利桑那州图森市附近的戴维斯·芒森空军基地的飞机“坟场”。

隐形“夜鹰”就这样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总设计师里奇因F-117A获得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协会的最高奖励——柯里尔奖,而被里奇“借用”思想的那位苏联科学家至今仍默默无闻。

第四章 LCA

LCA最早提出在80年代初期,当时为对抗巴基斯坦购买的F-16,不过由于印度自身航空研发实力有限,所以仍决定向苏联采购米格-29向法国采购M-2000。LCA转变为与其进行高低搭配的多用途轻型战机。88年HAL公布其设想图的时候表达其性能要优于F-20。LCA的研制除了HAL等印度本国公司外亦得到如法国达索、美国LM等公司的协助。并且采用较多的国外系统如爱立信的PS-05火控雷达、通用电气的F-404发动机等。尽管这样其研制进度仍一波三折。1995年11月17日首架技术验证机TD-1出厂,首飞原定于96年7月,后推迟到99年中,最后在2001年1月5日的试飞,至于量产可能还要等到2008年左右。

气动布局

LCA采取无尾三角翼布局,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机翼下方。飞机按放宽静稳定度设计,集成4余度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利用垂尾和机翼后缘的两段式升降副翼以及前缘的三段式缝翼对飞机的飞行姿态进行控制。飞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铝锂合金以及钛合金等先进的材料。其修型三角翼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安装在机身上部,前缘复合后掠,内段后掠角小,外段大。大扭转角,上下单块蒙皮使用螺栓安装在翼盒上,大部分翼肋和桁条采用复合材料制造。前缘装有三段式缝翼,后缘为两段式升降副翼,气流在前缘内侧的涡流分离器和内侧缝翼的共同作用下,在翼根和垂尾处形成涡流。减速板位于机身上方垂尾两侧。垂尾、方向舵、升降副翼、减速板以及起落架舱盖都采用了复合材料。这一机翼设计非常独特,尤其是向前凸的前沿,但外界普遍怀疑这一设计的合理性,认为外凸设计实际上会减低LCA的机动性能。而且大三角翼并不符合短距起降的要求,因此也不适合舰载使用。由于LCA的翼展较小,因引不可避免的引起诱导阻力增大的缺点。

发动机

LCA采用的是美国的F404-F2发动机。采用带进气锥的环形进气口。有可调进口导流叶片。风扇采用3级轴流式宽弦实心钛合金风扇叶片。高压压气机为7级轴流式。高压涡轮1级轴流式。气膜加冲击空气冷却的涡轮叶片和导向器叶片。低压涡轮1级轴流式。Rene80制造的空心气冷转子叶片。其中间推力为4800千克。加力推力为8000千克。推重比为7.8左右。

座舱

LCA的座舱由法国设计。由HUD和中视显示器和四块MFD-55液晶显示器组成。配备的“综合数字电子设备”是由设备系统,管理系统(USMS),推进系统、电气系统及飞行控制系统共同组成。其核心是一个“32位任务计算机”,能够完成诸如飞行控制、机载设备自检等数据计算任务。任务计算机软件采用美国国防部ADA语言。系统的综合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操纵系统采用了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

雷达

LCA采用的是爱立信的PS-05A。工作模式包括:空空:远程搜索,多目标边扫边跟,近程宽角快速扫描,导弹和火炮火控空地:海面和地面目标搜索、截获,地形测绘,导弹火控等。对空中目标最大搜索距离达到120公里。可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具备同时与4个目标交战的能力,不过由于LCA的机头比JAS-39要小,所以限制了其天线的尺寸。其性能要缩水很多。

空空导弹

LCA采用的是以色列的德比中距弹和怪蛇-4格斗导弹。这两种导弹系采用同种弹体搭配不同的导引头研制成而成的。其中德比的尺寸为的长度为3.8米,直径150毫米,翼展为500毫米,重量118千克。动力射程60千米。其采用了惯导+末主动雷达导引方式。并没采用通行的指令修正的辅助制导手段,所以其远程能力受到限制。“怪蛇”4近距空空导弹是西方使用的第一种大离轴角近距空空导弹。导弹装有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其气动设计使它能作70g的机动,重量105千克,采用双波段红外制导系。怪蛇4的特点是控制面很多,其高机动性是通过其总共18个气动面的协调工作而实现的。从弹头往后是四个固定的前翼,同样数目的俯仰/偏航/滚转翼,两个水平方向的全飞行副翼,四个固定的逐渐变窄的边条,尾部组件上的4个固定弹翼,这个尾部组件一旦在发射时由两个掣子松开,就可在滚转方向自由旋转。四个边条的作用是产生升力,并为弹体提供结构刚度,特别是在飞行末期推进剂燃尽,再也不能增加导弹的刚度时更为需要。

精确对地攻击

LCA可以携带以色列的利特宁吊舱,其已经用于苏-30MKI战斗轰炸机。其装备有前视红外跟踪系统、激光测距/照射系统、捷联惯导系统等。对坦克大小的目标的跟踪距离可达20千米。配备的武器包括法国激光制导炸弹和AS30空地导弹。

反舰

LCA的目前能够发射的反舰导弹应该有法国的飞鱼,其AM39的性能为:最大射程70公里。弹重670公斤。弹长4.69米,直径0.35米。战斗部重160千克。俄罗斯的KH-35:性能为:最大射程130千米。弹重480千克。弹长4.4米,直径0.425米。战斗部重145千克。

LCA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13.20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