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学习才靠谱:读书要从根子上提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15:00:39

点击下载

作者:漫步珠江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样学习才靠谱:读书要从根子上提高

这样学习才靠谱:读书要从根子上提高试读:

前言

本书献给广大中小学生的父母,尤其是普通家庭的父母。

孩子读书的过程(指在学校学习的过程),除了学习文化课,还有德育、美育、体育、劳动、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学习和培养,本书主要从学习文化课方面来阐述怎样读好书。这里讲的文化课在中学阶段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课程,不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富裕的家庭似乎不少,相比之下,他们的孩子有保障,可以继承父母财产,这些孩子成年后即使没有成才,也可以在物质上比较富裕;一般家庭的孩子如果没有成才,却没有什么财产可以继承,这些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成才的愿望更加迫切。富裕家庭虽然条件好,也要警惕,要想想富不过三代是怎么产生的,你的孩子不成才,孙子又不成才,你的钱够几代人花呢?

大部分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孩子确实实现了父母愿望,真正成才了,但有很多孩子并没有成才。任何事情总有一定的途径,成才也是如此,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成才呢?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通过读书成才才是常规的、主要的途径,大多数孩子的成长是以读书为重点的全面成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许多家长并无良策,只知道找家教老师、上补习班、要孩子拼命学习,但效果并不佳,这样做只是治标之法,并不是治本之道(书中会讲解学习的本和标)。很多家长在孩子读书方面确实心有余力不足,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但学校和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很多孩子虽然在努力学习,但一直到高中毕业,尤其是高考,成绩平平。那到底怎么提高孩子的学习呢?

本书重点就是讲述家庭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同时也讲述家庭如何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笔者以三十年的经历和思考写成此书。笔者自幼理想远大,勤奋好学,观察入微,善于思考,但出生于一个贫穷且很不和谐的家庭,求学过程十分艰辛,成长途中充满苦涩。基于此,笔者在读小学六年级时,便开始思考家庭如何培养后代读书的问题。在县第一中学读高中时,学校云集了全县的尖子生,笔者对这些尖子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刻苦程度、习惯、性格、气质、家庭环境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比较(这些尖子生有相当一部分后来考上了一流的重点大学),发现了其中有若干共同的特征。入伍后,战友、军校同学来自天南地北,笔者很注意了解他们的读书,也观察他们的能力、性格、特征等情况。在部队主要服役于后勤单位,这些单位高学历人士多,因此接触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尖子生,与他们有较多的交流,对他们的天赋、勤奋等各方面等也了然于胸。后勤部队干部多,很多军嫂是教师,笔者有机会和大量的教师就孩子的学习问题进行交流。因工作关系,前后在十余个不同的部队单位工作,经常了解部队大院孩子读书成长情况。当战士、军官期间,又赴多所学校(包括高中、初中、小学)带学生搞军训,对这些学校学生读书情况也有细致、全面的了解,并经常和这些学校老师沟通。从军16年中,不仅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当班长、排长还要组织战士训练,加之笔者对传统的气功、武术也有兴趣,因此对各种锻炼方式都有丰富的实践,对锻炼与健康、意志、智商、学习的关系有切实的体会。当干部后,8年时间在部队医院工作,经常带各种病人(包括小孩)找医生看病,对中医、西医亦有了解,懂得医学、营养对健康和学习的帮助。转业后,在政府部门工作了七八年,又观察、了解了许多年轻公务员,更加丰富了对读书与成才的认识。同时,经常学习、思考国内外一些优秀的教育孩子成才的理论、方法,对怎样提高思维能力更有浓厚的兴趣,经常研究怎样提高思维能力。老乡、亲戚、战友很多,笔者经常结合自己的思考指导他们的孩子学习,能够坚持下来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读小学至今,笔者对读书、成才方面有陆续三十年的观察、思考、实践,这些经历,促使我对关于孩子的学习并兼顾全面成长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才形成本书。因此,写这本书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多年厚实的基础。

回到前面讲的,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不好,怎么办呢?有人说过,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首先看父母,不要全推给老师,这是有道理的。家庭怎样提高孩子的综合水平呢?父母自己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正确的方法,并长期坚持。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入手,要多管齐下,既要从家庭、学校方面考虑,又要从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着手,尤其要重视提高思维能力。本书正是就这些方面,从通俗、实用的角度,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很少用专业术语),重点阐述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同时兼顾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笔者所讲的方法不仅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效果良好,而且花费很少,尤其适合低收入家庭。但书中操作方法不能速成,要有较长时间的坚持(半年以上),才有效果。

如果你的孩子身体健康,思维能力很棒,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其他方面又没有明显的不足,那父母就不用很操心,孩子自会成才。但还是要经常观察,适度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如果阅读本书,也可让孩子更上一层楼。

如果孩子正在读初三或高三,成绩虽然比较差,但还是愿意学习,那在阅读本书的同时,最好找现任的或刚退休的毕业班老师辅导。这些老师知道考试的重点难点,熟悉近年来的考试题型,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对于短时间提高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样做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进步不可能很大。

如果孩子还没进入毕业班,成绩一般,这时也可以找辅导老师和参加补习班;但这不是治本之道,最好按照本书所讲的,从根子上提高,只要时间长一点,取得成绩的飞跃不是什么难事。

在写作过程中,原部队老领导谢建强夫妇和战友林小玲夫妇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战友谢文杰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写作,著作等身,这种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笔者;战友杨鹏飞不仅是注册律师,还是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医疗与健康知识方面给了笔者很多指导;白云区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同事胡丹在百忙中抽时间帮手配置了插图;还有一些亲友,也很热心,就不一一列出。在此,对上述人员一并表示感谢。书中难免有错误,也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不是杂志、小说,看完不仅要耗时间,还比较耗脑力,家长要有点耐心。

相信本书一定会成为广大家长指导孩子读书和成长的得力杠杆,成为家长们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第一章怎样读书更有用

大多数父母亲希望孩子成才,有很多孩子也确实成才了。有在体育运动方面获得冠军的,有在音乐艺术上取得成就的,有在仕途上发展得很好的,有在科研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有自主创业干出一番事业的,等等,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但也有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有成才。在帮助孩子走向成才的道路上,家长刚一开始就要正确。大多数成功人士是以读书优秀为基础而成才的,除了极少数特长生,大多数孩子的成长是以读书为重点,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过程。读书是人生必经之路,是一生之基础。

读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可现在有人借口“读书不是生活的全部”,认为读书好坏无所谓;也有人认为某些一本的高才生不管用,还不如一些没文化的人有能力;还有人认为某些人没文化也当老板了,收入很高,某些有文化的反而在打临工,收入很低;等等。那么,读书真的无用吗?为什么会有读书无用的说法?一、历来一些读书无用的看法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还是很重视教育的。到了“文革”时期,一些人认为读书没有实用价值,读书不能创造财富,甚至鼓吹“读书越多越反动”,于是有“英雄交白卷,好汉打零分”的笑话。那时学生热衷参加红卫兵,参加各种批斗,学校没法上课。那时没有人想读书,也没有人能去读书。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搞改革开放,要搞活经济。那时社会比较浮躁,几乎没有人不想发财。于是有些人干脆辍学,去搞个体户;有的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打临工,收入也不错;还有些没文化的人一不小心当了老板,发达了。于是就出来了这种现象,一些没文化的人赚大钱,而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收入却很低,有“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

就近些年来说,大学生支出的各种费用不低,而找份收入高又体面的工作并不容易。一般人都是很现实的,活在世上每天都有很多开支,尤其身处大城市的人,如果没有较高的收入,生活就会很艰辛。对于很多人来说,上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读书学到知识,拥有能力,同时学会做人,长大后能找份好工作,将来生活得更好。如果一个家庭花了很多钱培养孩子读到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却长期找不到好工作,没有较高的收入,自然觉得读书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怎么来看待上述貌似读书无用的情况呢?“文革”时期,学校教育和社会生产遭受了重大冲击,学生没办法正常上课,那些有文化的专家、教授很多被打倒住牛棚去了,社会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下。不要说在新中国成立后,即使在历史上都极少有这种不正常的时期,就算在封建社会、民国时期,政府都是倡导教育的,学生也能正常上学。不能将这种罕见的不正常现象作为读书无用的参照。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鼓励搞活经济,各方面门槛设得比较低,很多法律法规还在完善的过程中,再加上多年累积的贫穷,使得很多人认为金钱至上,确实很多没文化的人当了暴发户,成为当时的高收入人群,这也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目前社会发展逐渐走上正轨,法律法规、各方面制度越来越完善,经济社会的发展确实需要各类人才。事实证明,人才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人才,社会经济不可能持续发展。而绝大多数人才都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现在很多大公司的老总、高管都是有文化的人,有些地方有另类“三高”人群(即“高管、高学历、高技术”)的说法,他们的收入普遍比较高。读书真正很强的人(不包括那些读死书的),绝大部分能找到好工作或者自己创业有成,有一份比较高的收入。

还有人认为,孩子如果不能融入社会,成绩好也没什么用;只要能融入社会,读书差也没关系。可是,如果一个孩子读书很差,情商也不够高,又没其他特长,哪一方面都不强,即使他能融入社会,基本上也是和层次最低的人打交道,只能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如果父母没有财产给他,他一辈子也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要靠政府扶贫而过上小康生活;即便父母有财产,他也未必守得住。孩子成年后确实要能融入社会,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但自身有没有本事是一个更重要的方面。二、被过度解读的事实

高分低能现象。有很多人说读书没什么用的理由就是高分低能现象的存在。应该怎么看待高分低能这个问题呢?

首先是怎样定义一个人有没有能力。有些专业很强的高学历人才,他们在生活当中确实明显缺乏某种能力,就被认为无能,读死书。这样的人或许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但他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这也是有能力的一种体现。有些人把有能力局限在综合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方面,一定要这些方面强,才能算能力强。如果照这样认识,那些搞专业技术的人即使业务很强,如果没有其他能力,那都是无能之辈。这样认识是狭隘的,我们不能这样片面认识能力。笔者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一方面能力强(当然是正当方面),就是有能力的;如果一个人哪个方面能力都不行,可以认为他低能。比方学校的工作人员,任课老师不擅长处理各方面关系,但教书有水平,那是教学能力强,是有能力的;当校长的自己教学不行,但擅长抓教学,会管理,会协调关系,那是领导能力强或管理能力强,这也是有能力的;等等。

其次,现实中确实存在高分低能的人。高分低能的人,分数并不是很高(就目前全国统一卷的高考,如果某学生分数特别高,可以说读书的能力很强),他们的分数只是比较高,其实读书的能力还不够强。他们精力充沛,拼命读书,通过参加各种补习班,搞题海大战,勉强取得高分而已。这些人本来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分为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本书简称两个思维能力,后面会详细论述)一般,在成长过程中,只是刻苦学习,思维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情商方面也一般,更没有什么特长,上大学后学了个并不实用的专业,毕业若干年后实在没有哪个方面的能力强,基本可以称之为低能。在高考取得高分的人群(可以将高考上一本线的称为高分人群)中,这类人只是少数,而高分高能的人更多。我们仔细看看周围人群可以发现,高分高能者比高分低能者明显要多。比方说,近些年考上公务员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一本毕业的,他们当中真正高分低能的很少,大部分能力都不错。还有那些通过司法、注册会计师、精算师、各类工程师等考试的人,大部分都是高考中的高分者,能说他们高分低能吗?更有那些公司的老总、高管,大部分都是读书很优秀的,他们的能力可是很强的。

再者,对高分低能的夸大和心理作用(面子)有关。对高分高能的现象,大家习以为常,高分就应该高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旦出现一个高分低能的人,就不正常了。尤其是那些读书很差的人,发现周围有个高分低能的人,就大肆鼓吹,读书成绩好也就是这个样,没什么用,借此用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掩饰自己读书不行。本来高分低能的人,没有底气来讲读书的事情,而那些高分高能的人,层次比较高,绝大部分工作都不错,没有必要也不屑来争论高分是否低能的问题。现实中读书比较差的人也不少,鼓吹高分低能的人还是很多,家长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还有高分低能和考试内容有关。以前某些地区高考单独出卷,试题设计可能不科学,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现在中考也好,高考也罢,试题设计越来越科学,更注重考察思维能力,思维不行而拼命读书的学生不可能获得很高的分数,这样基本不会产生高分低能者,高分高能者只会越来越多。

总的来说,高分低能者只是少数,被过度解读了;高分高能者更多,大家习惯了,很少有人去宣传。

二线人才领导一线人才。意思是说读书一般的人是二线人才,这些人当领导;读书优秀的人是一线人才,他们只能当专业技术人员,被二线人才领导。这是一些不爱读书的或者成绩很差的人想出来的歪道理。虽然也有读书一般的人在领导读书很优秀的人,但那不是主流。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比较年轻的公司高管、总裁,他们绝大部分都是重点大学的高才生。有人会说,学历可能造假。当然有这个可能,即便有造假也是极少数,尤其现在对假文凭打击很严厉,造假的可能性相当小。全日制本科学历是很难造假的,如果你看到名人简历里是高中毕业考上某某大学,这个基本是货真价实的。有了以上事实,你就会相信所谓二线人才领导一线人才的情况只是极少数,不是普遍性的。

清华、北大高才生当保安、卖猪肉。之前清华、北大的高才生确实有个别在当保安、卖猪肉,只能赚点生活费。当时全国很多媒体都报道了,笔者也详细看了网络新闻。这里面有些很特殊的原因,网上都有,就不展开讲。但我们要看到,清华、北大的高才生绝大部分收入都是很高的。笔者高中有两个同学是高考考上清华、北大的,他们各自专业的本科同学有好几百人,现在年收入最低的都是八九十万,高的过千万甚至上亿了。就以最低的讲,八九十万的年收入在内地哪个城市都是高收入。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也有当保安、卖猪肉的,生活不好的,但没有被大张旗鼓地报道,因为这些大学培养的学生没出息的本来就比较多,大家习以为常了;而顶尖大学的学生当保安、卖猪肉,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就是因为这些大学培养的学生有出息的太多,一两个人暂时从事了不像别人眼里期待的行业,就被当做奇闻,这反而说明考上顶尖大学是有意义的。三、对高考的认识

取消与改革高考。曾几何时,有些人说高考不科学,叫嚣要取消高考。试想,如果取消高考,用什么来代替?目前来说,高考是不可替代的,是相对公平、相对合理、含金量比较高的选拔性考试。如果取消现行高考,用孩子参加高中学校的平常考试成绩和高中学校对孩子的评价作为上大学的主要依据,那么一定会推动教育的极大腐败。这样,天下父母都要拼命地去找关系,有权有钱人家的孩子上好大学;平民百姓的孩子只能上差大学,甚至上不了大学,永世不得翻身。党和政府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有些人一听到和高考相关的事就十分反感,大谈高考和教育的弊端。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反感,主要原因是他和他的后代都不爱读书,成绩都很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高考的认识无疑是十分正确的。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从来没有说过要取消高考,只是根据时代的发展,逐步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大家都知道,最新一轮高考改革从2014年启动,2015年部分地区试点,将来的高考不分文理科。不管高考政策怎么变,将来只会越变越科学,绝不会走回主要靠推荐上大学的老路。只要你自身过硬,不管高考怎么考试、怎么选拔都无所畏惧。高考改革后,高中阶段不分文理科了,语数外必考,根据报考的学校和专业,还要选考两到三门,这样给了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虽然高中学校不分文理科,但到学生个人身上还是有分的,看看孩子擅长学习哪些课程,再进行选考。学习上一定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对于高考的最新动向,家长们一定要通过权威渠道及时获知。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考试制度方面(包括高考在内),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不是靠简单的取消就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一步步来解决。还有一些人认为美国这类发达国家的教育和大学招生制度很好,但是美国也有不少大学生没有任何本事,成年后只能住贫民窟。以前在部队,有些干部子弟从小什么都不行,他们先天条件一般,家庭教育也不行,从中学开始就到美国、澳大利亚读书,大学毕业归国,可是仍然什么本事都没有,干什么都不行。也没看到外国的教育和高考制度把一个什么都不行的孩子造就成人才。

高考状元没有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经常玩微信的人都知道,有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在传一个消息,说恢复高考几十年来,没有一个高考状元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大有否定高考、否定读书的意思。行业领军人物凤毛麟角,一个人要成为行业领军人物,除了自身素质外,还有社会环境,机遇等各方面的原因。想要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十分不易,并不是专业能力强就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不能说高考状元没有成为行业领军人物,高考就没有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之前,较长一段时间是靠推荐上大学的,大学招的什么人?很多人上了大学,没办法上课,因为这些人文化基础太差,很多课程一点都听不懂,这也能培养人才?“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大力促进并迅速恢复了高考。高考状元即使没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也比一般人有出息,也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改革,高考制度愈加完善,高考试题也与现实、与人的能力素质联系更紧密,一个学生只靠死记硬背高考成绩不可能拔尖,更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孩子没必要刻意追求成为高考状元,但成了高考状元绝不是坏事,只要正常发展下去,必定会有比较好的出息。那些思维能力强、学习用心、成绩很优秀的孩子,绝大部分都会有比较好的前(钱)途;那些成绩很差或读书很少的孩子,只有极少数人混得好,这些人要么情商高,要么有其他特长,要么有很好的社会背景。

一考定终身。很多人说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这个说法是不合适的。一个高中生其实可以有很多选择,可以参加普通的高考,可以考技校,有特长的可以搞音、体、美、艺术(表演)专业,可以参军,等等。对学生个人来说,高考制度只是一个方面,自己行不行是主要的方面。如果自己哪方面都不行,不管这个考试制度有多科学,你还是不行;如果自己行,不管考试制度是什么样的,还是会有出息。文化课很强的可以上重点大学,即使不上大学也可以自学成才;其他方面强的,可以在这些方面发展,一样有出息,又何来一考定终身。有些人认为,对那些没有其他特长而以学文化课为主的学生,如高考没发挥好,那就是一次考试决定了人生的命运。这样说也不合适,一方面,高考没考好,主要还是学习不过硬,还是自己不行,对于高考成绩和平常成绩的比较,在后文会有详细分析;另一方面,一个学生如果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勤奋好学,确实成绩过硬,万一高考紧张没发挥好,只能上一般的大学,一样也有出息,鸡窝里照样能飞出金凤凰,那些普通大学毕业的人,也有一些很有出息的。

几类考试的比较。社会上还有一些热门考试,如公务员招考、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以下简称“三类考试”)等。司法考试被法律界人士奉为“天下第一考”,公务员考试被某些公职人员称为“国考”,注册会计师考试含金量也是比较高的。可以将这些考试与高考做个比较。从人数、规模和影响来说,高考远大于这三类考试。全国每年参加高考一般都有好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涉及天下多少家庭的关注;这三类考试任何一类每年全国的参考人数都明显少于高考,影响不能与高考相提并论。从性质来说,高考是升学考试,代表你读书怎么样,能考上什么大学,和工作没有直接发生关系;考上公务员就有了个稳定的工作;注册会计师和司法考试是从业资格考试,考过了就有资格从事相关的工作。从考试难度来说,注册会计师考试有一定的难度,司法考试可能更难,近几年全国通过率在百分之十左右。那么高考难吗?如果考一般的重点大学并不是很难,但如果要考很牛的大学就太难了,比如考清华、北大。在高考中,除了少数特殊地区,一般地区的考生能考上清华、北大的比例在万分之几,竞争太残酷,这个难度远大于司法考试。有成千上万考生都在努力学习,但上清华、北大只有几个。谁考上呢?当然是既努力且思维能力很强的人。要通过三类考试和考上比较好的大学(指在一般地区参加高考,下同)还是得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前提条件当然是努力学习),要考上顶尖大学或者一些名校很牛的专业,那就需要更强的思维能力。所以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报考大学,既要有信心,又不要好高骛远。

争论哪类考试是第一考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如果说中国哪个考试影响最广泛、最深远,那非高考莫属。四、择校问题

很长一段时间,择校成风。如果说这是不正之风,那么错误肯定不在家长;因为如果学校有明显的优劣之分,有条件的家庭自然要择校,谁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差学校读书呢?

国家办学的目的是要把每个孩子都教育好,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更是如此。现在有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已实行到高中阶段,普通中小学教育并没有分专业,主要是学习基础文化,同时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可是以前的学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目前仍有些地方的中小学有好坏之分,作为家长都会竭尽所能让孩子读好学校。家长为什么要择校呢?因为很多家长会这样认为,在好学校读书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学生的质量会更高,同学们都热爱学习,学习氛围更好,同时将来也会拥有更好的人脉资源。确实如此,即使孩子学习不好,在一个好学校读书,孩子受到的熏陶不一样,更有利于向好的方向成长。不仅如此,同学的层次更高,将来出的人才更多,这些同学是孩子将来一笔宝贵的人脉资源。

在中小学阶段,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当然是好事,但我们要看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将每所中小学建设好,千方百计缩小学校与学校的差距,尽量让所有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假以时日,家长们就不用拼命帮孩子择校了。而读书这件事,最主要的是孩子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内因毕竟是主要的。笔者了解过很多情况,某些孩子本来成绩不行,通过一些途径转学到很牛的中学,根本跟不上班,几年过去成绩并无进步。孩子上个一般的中学也不要紧,只要父母会指导,孩子自身努力,考上好大学不是难事。还是要注意,最好不要上校风很差的中学,以笔者去学校搞军训的观察来看,校风很差的学校容易把孩子带坏。如果孩子万一上了这样的学校,那家长就要特别费心去管教孩子了。五、读书方面的其他认识误区

有人说,读大学学什么专业无所谓,主要是学方法,学做人,提高能力,将来参加工作专业不对口也没关系。这样讲似乎有道理,但有点片面,要看具体情况,要看什么类型的人。

读大学不管学哪个专业,都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就如部队有个共同军事科目,无论什么兵种,都要进行共同军事科目训练,这个科目必须要合格。学方法,学做人,提高能力等方面是任何专业的学生都要做的事情,可以看做共同科目,但不是大学学习的全部。如果学什么专业都无所谓,那开设专业课干什么,那还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吗?这里要简单讲讲情商与智商(后文还要进一步分析),情商最明显的方面表现在处理协调人际关系上;智商主要指智力,也就是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对于个人来说,情商不高,不愿意自主创业的,经不起折腾的人,还是老老实实学门实用的专业技术比较靠谱。像这类人如果学门很空的专业,又端不上铁饭碗,那干什么工作好呢?情商很高的人,学什么专业都可以,他善于协调各种关系,既可以搞专业,又可以干其他的事。所以说,高考选专业时,一定要看这学生是什么类型的人,情商高的读什么专业都无所谓;情商不够的,还是学门实用的专业(技术),一定要把专业(技术)学精。对于要学一门实用专业(技术)的孩子,在填报志愿时,应该把专业放在第一位,大学放在第二位。如果理想中的大学没有你很想学的专业,干脆放弃该大学,填报有这个专业的大学,即使该大学名气、地位不如理想中的大学也没关系。有人会说,到高考时,孩子才十七八岁,这时情商不行,难道将来就不能培养得很高吗?所有基本方面(包括情商),要么天赋高;要么从小培养,儿时的培养效果会好多了。如果到了高中毕业,情商还没有培养好,将来明显提高的可能性太小,所以这时还是报考一个实用的专业比较稳妥。将来真的提高了情商,当然是好事;情商没提高,搞专业也不错。

考大学要不要考名校呢?有家长认为,孩子有个大学上就行了,管它是不是名校。其实不是这样,还是要鼓励孩子考名校,但要从孩子的兴趣和实力出发。考名校也是孩子进取心的表现。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有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可以促使孩子持续去努力,即使考不上最好的大学,也很有可能考上次好的大学;如果家长都觉得考什么大学无所谓,孩子又没有进取心的话,可能连一般大学都考不上。读名校所受的教育和影响不一样,人脉资源也更好。考上名校也是学习能力的体现。名校毕业,对就业也有益处,有些企业(包括国企和民营)招人只招名校的毕业生。现在,中央拿出一部分一流大学的名额对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是上名校的一个好机会。但是,如果不顾孩子的兴趣和实力,一味要求孩子考名校,那就适得其反了。如有些孩子文化成绩不是很好,很爱动手,动手能力很强,孩子是想搞技工,确实也是当高级技工的好材料,报考技工类学校是比较合适的。而父母却不顾实际,一定要逼得孩子报考非技工类的名校,这样就不可取了。

读书与拿文凭。有的人甚至认为,读书那么认真干什么,在大学阶段,潇洒潇洒,混混日子,拿张文凭就行了。这种认识是大错特错的。首先,大学管理越来越严,全日制大学生混混日子甚至不上课就想拿张文凭越来越难。其次,你没有真材实料,即使拿了文凭,那张文凭真的是一张纸,真正有水平的人是瞧不起你的。笔者了解到某些年龄较大的干部,虽然读书少,只有中专文凭(老牌中专生),但读书很努力,基础扎实,这些人搞业务也下功夫,业务方面也很不错。这些人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实际水平是不错的。而有些年龄较大干部从小读书就是混日子,不好好学习,东搞西搞,也拿了所谓的“本科”文凭,不仅如此,参加工作后也不勤奋,业务上也十分稀松平常。大家都知道,这类人的实际水平是很低的,拿了文凭,也只能在体制内混日子。有条件读书,不管读中学还是大学,还是要好好读,不要浪费时间。

读书与面子。有些家长特别爱面子,特别要维护自己和孩子的面子。本来维护面子也无可厚非,中国人向来都是爱面子的;但在读书这件事情上,一些家长走极端了,为了面子而影响了孩子读书。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到底是维护面子重要,还是把孩子培养好重要?有一些父母,他们的孩子思维能力确实一般,偏偏要认为自己孩子很聪明,不愿意去想办法提高孩子的思维;因为如果采取措施去提高孩子的思维,就等于承认自己孩子不够聪明,这样就丢脸了。有一些父母,不管有没有实际意义,要孩子考这样考那样,如要求英语过六级甚至过八级,要拿双学士学位,等等。这些家长主要是为了面子而活着,培养孩子读书也是为面子服务,为了面子而读书,为了说起来好听而读书。希望这些家长清醒清醒,要把培养孩子成才放在首要位置,维护面子放在次要位置。到底要考什么大学,到底要学什么专业,到底要拿几个学位,到底要过英语几级,到底要参加哪些职业(等级)考试,等等,一切要从孩子的兴趣、实力和实际需求出发,不要为了面子而去瞎折腾。

海外名校招生。有消息称,海外某些名校招生很看重综合素质,看淡高考分数,综合素质很高的高中生毕业生才有可能被这些海外名校录取。于是,很多人就跟风,说培养孩子主要培养综合素质,成绩好没有什么意义。海外大学有的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也有的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无论哪个国家、哪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既需要综合型人才,也需要专业人才。如果一个人搞专业(技术)很牛,但他的综合素质一般,他就不能为社会做贡献吗?目前我们国家有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他们的辛勤工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难道他们的综合素质都很高吗?海外名校招生的某些要求不应该成为我们培养孩子的唯一指向标。在众多学生中,综合素质很高的寥若晨星,这些海外名校面向全世界招生,生源很多,当然可以招到综合素质很高的学生。孩子确实各方面都不错,可以向综合型人才发展;如果孩子没有当综合型人才的潜质,硬是要把孩子各方面都去培养得很好,难度太大,可能适得其反,还是重点培养一个方面更靠谱。到底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才,还是要结合孩子的实际,不要盲目跟风。六、读书并不是没有用,看你怎么读

学校教育有着很多作用,比如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全面掌握一般思维方法和专业方面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方法体系和思维结构;学校能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孩子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场所,和同学老师交往,有利于学习和增强为人处世的能力;孩子的同学将来也是他干事业时很重要的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真的读书很强,那他将来就有能力过上好日子,他能找到高薪的工作或自己创业搞出名堂,也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

如果孩子不爱学习,父母要告诉他,即使他在读书以外某个方面很强,也要去学校学习,因为学校学到的东西和认识的同学是他以后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资源),而这些东西是靠自己得来的,比靠找其他关系更有价值。即使孩子从小就善于做生意或通过其他事赚钱,还是要好好读书;因为那些没有文化的有钱人只是个土豪,有层次的人是看不起他们的。

一条重要的成长原则。专家们早就总结了很多关于孩子成长的原则(准则),笔者从实用出发总结了一条重要的原则:重点突出,全面发展。怎么理解呢?一般孩子的成长,一定要突出一个重点,要围绕这个重点下功夫,让重点培养的这个方面变成孩子将来的一个强点。这样孩子成年后,有一个强点拿得出手,比一般的人强,可以找个好单位或者自己有能力创业,在本单位、本行业有一席之地。如果孩子成年后哪方面都过得去,没有一个强点,那就是四平八稳,流于平庸。一般的孩子培养一个强点就不错了,不要贪多;如果孩子各方面确实都不错,也可以综合培养,让其综合素质很好。个人情况不同,培养重点不一样,有的重点学文化课和专业,有的重点培养特长或其他方面。孩子成年后,不仅要有强点,还不能有明显的缺点;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对工作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全面发展。这里讲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把孩子每个方面都培养得很强,而是要孩子在各个方面都不差,确保孩子在任何方面没有明显的缺点。

大多数孩子的成长是以读书为重点的全面成长,本书的重点也是讲述怎么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同时兼顾全面成长。有些现象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些孩子重点是读书,一直在努力学习,也上了大学,但不一定很有实际价值,这可以从实际见过的大学生来分析。多年来,从部队到地方,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全日制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毕业七八年到十几年了,只能在部队(后勤部队有很多地方人员)、政府部门、低端企业打临工,工资收入很一般,也没有好的发展趋势。这些人可以找很多理由,没有社会关系,运气差,等等,这些都是外因,是次要的;从内因看,主要是自身没有一个真正的强点,不仅是其他方面不强,读书这方面也不是真的强,不要以为读了本科甚至研究生,读书就真的很强。经了解,这些人在成长过程中重点是读书,可大学毕业后,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情商也一般,其他方面也没有任何优势,又没有背景,于是只能干那些啰嗦扯皮、含金量不高的工作,怎么能有好的收入?说得难听一点,这些工作,一个具有初中文化的人也干得了。这些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是很努力读书,不仅在情商等方面没有提高,就连思维能力也没有开发得很好;如果思维很强,而大学学的专业不实用,完全可以自学一门很实用的专业(技术),再找一份收入高的工作,不可能长期甘心拿着一份比较低的收入。这些人从小到大,虽然在努力读书,但读到这个样子,确实不怎么样。

如果孩子成长以读书为重点,读书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有意义呢?这里讨论的前提是无关系可靠,只靠自己。除了正常的全面发展外,有一条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那就是通过读书所获得的知识、能力让孩子成长为人才,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是过上好日子的一个物质基础)。在守法的前提下,能有更高的收入,一般也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当然,受某些原因影响,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虽然比较大,但收入未必很高,比如一个高级人才从事某方面的基础研究,可能收入不是很高,但这个基础研究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一辈子既没有较高的收入,又不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读了书到底有多少价值呢,能算一个人才吗?那么怎么看待通过读书成才呢?一个优秀的理科生只靠搞专业(技术)就可以成才,而一个优秀的文科生很大程度上要靠情商成才。虽然将来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但大学专业大体上可以分文科类和理科类,如果你读书很优秀,要么是一个优秀的理科生,要么是一个优秀的文科生。理科类专业实用的多些,文科类实用的专业少些。这只是一个大体比较,不能绝对化,还是有一些优秀的文科生主要靠搞专业而成才,也有一些优秀的理科生没搞专业,主要靠情商成才。要成为真正的人才,如果孩子读大学学的并不是实用的专业,没有能力或兴趣再去学一门实用的专业,甚至根本就不愿意搞专业,这时就得拥有较高的情商或者有其他特长或者能自己创业,否则将一无是处,谈不上成为人才;如果孩子其他方面一般,也不愿创业,那就要靠搞专业成才,最好学一门实用的专业,这时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得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讲到搞专业,为什么还要强调思维能力呢?如果思维能力不行,只是拼命读书,效果不会好,既考不上重点大学的好专业,也学不好这些专业,更无法通过相关的资格(从业)考试,这样无法通过搞专业成才,更谈不上高收入。类似律师、注册会计师、金融分析师、精算师、各类工程师等比较实用且收入比较高的专业的资格(从业)考试,都需要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如果孩子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且比较勤奋,即使学的专业不实用,去从事这门专业的教学或研究也能搞出成果,还可以选择再学一门实用的专业,如此,时间长了,成才不在话下,也会有一份较高的收入。总而言之,一个思维能力一般的孩子,并不注重采取措施去提高思维能力,只是拼命学习,又没有其他方面的强点,意义不大,极难成才;而一个孩子如果思维能力好,学习又努力,即使没有其他方面的强点,这样读书也有很大的作用,成才指日可待。

那么怎么读好书呢?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而很多父母亲只是站在读书的角度来认识读书。如果孩子本身是读书的材料(先天具备的),这样的认识虽然不够,但孩子读书还是会比较优秀;如果孩子本身不是读书的材料,在这样的认识下,孩子读书虽然很努力,成绩还是流于平庸。如果希望孩子读书很强,即使孩子是读书的材料,父母也应该对读书有全面的认识;尤其孩子不是读书的材料时,父母亲更应该对读书有全面的认识。任何事物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它总是满足了相关条件,必要条件一个都不能少;只是这些条件,你事先没有认识到。一个人读书很强,也是满足了若干条件的。读书这件事主要涉及家庭、学校、孩子自身三个方面,因此不能只从学习本身来思考。不仅要尽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学校环境,更要加强孩子的自身建设。孩子自身来说,涉及学习态度和兴趣、学习能力(核心是思维能力)、精力(体质)、静心、自控力(意志)、信心、学习方法等各个方面,哪个方面不行,就要提高哪个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态度和兴趣、运动、音乐、医疗、营养、思维能力等多个方面着手来培养(提高)孩子。这就要求家长对读书要有全面的认识,掌握系统的方法。实际操作时,要把孩子观察清楚,再结合家庭和学校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并且长期坚持。以后的章节会全面讲述这些问题。

本书正是帮助家长全面提高对读书的认识(同时兼顾孩子的全面成长),掌握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助力孩子通过读书成才。

如果你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年纪轻轻就离开学校,可以鼓励他参加自考。自考有什么意义?不仅仅是拿文凭,学知识,更是进一步培养自学的能力,培养人的意志和韧劲,对将来的学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民营企业对自考生也是很看好的。第二章要看到学习的本原

讲到读书,通过读书成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只有极少数家长认为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我们先来看看那些成绩很拔尖的中学生具备哪些共同点。这里讲成绩很拔尖,从分科来看,不仅是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这些科成绩拔尖,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科成绩拔尖;至于那些数理化成绩很一般,而其他科成绩特别好使得总分比较高的学生不在本书所讲的尖子生之列。从阶段来看,重点是初三开始到高三这个阶段,尤其是高三这一年;而那些初一、初二各科成绩很好,到初三尤其是高中阶段成绩一般的学生也不在本书所讲的尖子生之列。

笔者从学生时代起,到从军,再到带学生搞军训,后来地方工作,对学习成绩很拔尖的人有过比较仔细的观察、比较,大体上有下面这些共同点。一是家庭关系(主要指父母关系)比较正常,即使是单亲家庭或组合家庭,关系也比较和谐。二是尖子生本人方面:充满自信,不怕失败,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性格沉稳,不急躁;不喜欢搞小聪明,日常生活中也不是那种被大家公认很灵活的人,但观其神态感觉特有内涵;体质较好(这里要注意,不是体能),睡眠质量高,精力充沛,精神很足,课堂上不会打瞌睡;与人交流,不抬杠子,不认死理,说话办事,有条不紊;能静下心来学习,勤于思考,考虑问题思路十分清晰,大概从读初三开始,思维能力已经超过任课老师,尤其在数理化方面,往往比老师有更好的解题方法;能自我调节情绪,自控力强,能控制玩游戏、娱乐的时间;对无聊、下流的事物和话题没有兴趣;基本不加班熬夜,不会上甲课做乙事。这些尖子生是不是学习都很刻苦呢?不一定,有的很刻苦,有的不是很刻苦,但课堂上的时间都能高效利用。上面讲的也只能说大体上是这样,但有一点,那些从小很喜欢搞小聪明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十分灵活的人,学习不会真正很拔尖;因为这些看似聪明的人,并不具备复杂、高级的思维能力,后文会专门分析思维。一、要更深入认识学习

一些老生常谈的方面,如读书确实不是生活的全部,但也不能成为懒惰者不爱学习的借口,学习是一定要努力的,就不展开讲。下面要谈的是很多人认识不够的或容易忽略的方面。(一)要加强认识的若干方面

小学阶段主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有些小学生的父母很看重孩子的成绩,每次都希望孩子考试得满分。可是有很多小学阶段成绩很好的孩子,虽然一直在努力学习,从初三开始成绩就不行了,到高中更是成绩平平。小学的考试并不需要动多少脑筋,模仿和记忆多于思考,孩子小学成绩好不能代表学习很强,更不代表学习很有潜力。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小学阶段要注重开发智力和培养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思考)习惯、生活(作息)习惯、健身习惯等。开发智力和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会终身受益。当然小学成绩虽然不要刻意追求打满分,自然而然打了满分也不是坏事。小学成绩也要过得去,如果成绩太差,会影响将来的学习。成绩太差的话,还是要查找问题,孩子可能不爱学习,可能是健康问题,也可能是注意力特别不能集中,还有可能是智力问题,等等。找到问题后,要对症下药。有一种情况要引起重视,有的男孩子读小学时语文成绩很好,但数学成绩很一般,这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这小孩读书的潜力可能不是很好。语文成绩好,说明孩子是爱学习的,但在这个前提下,却数学差,这种孩子特别要注重提高思维能力。当然也有其他可能,这个孩子很不喜欢数学老师,而导致数学成绩差。到了中学阶段,除了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肯定会关心分数,因为有中考和高考。

读死书。有些孩子只爱读书,其他方面很少参与,于是被某些人称之为读死书。怎么认识读死书呢?一个学生,如果思维能力不行,又不去努力提高思维能力,只是拼命学习,只会死记硬背,长期进行题海大战,不能真正把知识学透,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这样就真是把书读死了,这样读了书也没有什么用。至于那些只爱学习,没有其他爱好的学生,如果思维能力强,还谈不上读死书,当然还是要全面发展,这个前文也讲过了。

学方法。方法有很多,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适合你的方法就是好的,不要盲目照搬别人的方法。不仅要正确选择方法,更要灵活使用方法。方法的来源,可以学老师、同学的,学书本上的,自己还要在实际中思考好的方法,形成适合自身特色的方法。不要把方法神化,方法只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读书这方面,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没有好的思维能力,那么所学的方法只是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依葫芦画瓢这个层次,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认识和方法。其实,不管干什么事情,首先得有好的认识,再讲操作方法。很多人喜欢大谈方法,不注重认识事物本身。如果认识不够,甚至认识错误,虽然也有做事的方法,那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因为认识不够,这时选择方法就像猜谜语一样,猜中了就猜中了,没猜中就没猜中,导致所选方法不符合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二是因为认识上错误,导致干某类事情的方向错误,这时什么样的方法都不管用。任何事情,尽可能有比较科学的认识,再选择方法。有了好的认识,选择正确方法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不管干哪行哪业,方法有很多种,选方法很重要,有针对性选择,不要贪多。首先要选择那些简单实用的方法(能否发现简单实用的方法又和实践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实在找不到简单的,再选择复杂的方法。读书亦是同样的道理,有好的认识,有利于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当认识不够时,就是为了学方法而学方法。

能力与方法。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有干这类事情的能力与方法,也就是说你干这方面事情,你的能力怎么样,你掌握方法没有。有人说学东西主要是学方法,那言下之意只要学会了好的方法,什么难题都迎刃而解了。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能力与方法不能等同,能力与方法不是一回事。在读书这方面,就要讲到学习能力,它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应与效率相关联。学习能力强,学习效率就高;学习能力弱,学习效率就低。学了知识和方法后,还得有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当思维能力强时,学了方法和知识后,会有很强的运用能力,能将方法和知识运用得很好;当思维能力弱时,虽然学了方法和知识,但运用方法和知识的能力比较差。这样讲,并不是说学方法不重要,好方法当然是要学的,下文讲数学学习会进一步分析。好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习的提高,但学了好的方法并不能代表能力有多强。比如,有很多写思维方法的书,你把书上的思维方法都学习了,是不是思维能力就由弱变强了呢?确实效果不明显。如果你思维能力不够,学了思维方法也会有点用,但只能思考那些简单或熟悉的问题,对于那些复杂或陌生的问题还是不行。不管做什么事,不仅要学做事的方法,还要掌握提高做这类事的能力的方法,不断提高做这类事的能力;简言之,不仅要学做事的方法,更要提高做事的能力,读书也是如此。

学习能力。这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学,因此学习能力会比较广泛,比如学音乐,学美术、学文化课程,搞体育运动,学习能力的内涵会不一样。本书主要讨论读书方面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大体包括哪些呢?记忆力是基础,思维能力是核心,注意力、观察力等方面是重要组成部分。至于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方面,本书不专门讲解,当孩子身体健康、营养均衡、睡眠良好,锻炼适度,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等方面自然会比较好。如果孩子在这几方面明显不行,也可以进行专项训练。要提高学习能力,尤其是要提高数理化的学习能力,核心是要提高思维能力。

为什么本书对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不专门讲解呢?注意力和静心密切相关,当一个人精力充沛,心又能静下来,注意力自然集中了;观察力与静心、思维能力、精力和视觉相关,对学习文化课程而言,并不需要视觉特别敏锐,当精力充沛、能静心、思维能力好,观察力自然强,记忆力也会好。而精力(健康方面)、思维能力、静心诸方面,本书都会讲解。

适用能力的广泛性。绝大部分孩子能通过各种方式(听讲、阅读、触摸、肢体动作、嗅觉等)来学习很多事物,不管老师以什么方式授课,他们都能适用,其实人有广泛的适用能力。排除生理上的缺陷,有极少数孩子似乎不能适用学校的某种教学方式。这些孩子或许有其他方面的强点,恰巧不在老师的授课范围之内,这些孩子擅长的方面在学校教学中体现不出来。这时,要注意观察他擅长哪个方面,只要是正面的,就要引导和发扬;如果是负面的,就要慢慢纠正。即使孩子不太适用当前的教学方式,但人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一些手段来训练,还是可以适用的。即使读书不是某个孩子最擅长的方面(他擅长的是其他方面),只要措施得当,这个孩子还是能够读好书的。

会玩与会学习。有些人鼓吹,会玩的人一定会学习。这样的谬论竟然也有很多人附和。现在条件好了,大多数孩子都有条件玩,也比较会玩。在这些会玩的孩子中,有很多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塌糊涂,玩的方面也没玩出什么名堂来。大家可以观察,在你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会玩,玩得爽,不代表你一定会学习,更不代表你学习好。会玩的要求很低,只要你不是个残疾,你想去玩,你就可以玩得好。而读书的要求高多了,你不是个残疾,你想学习就学得好吗?当然,玩和学习还是有一定关联,我们要把玩和学习有机统一起来。玩也是一种休息,在学习之余,在安全前提下,玩的时候尽情玩,不要牵挂学习上的事情,让神经系统充分放松,有利于下一轮的学习;学习的时候,要收心,忘记玩的东西,一心一意学习。这样才张弛有度,玩得开心,学习效率也更高。我们不能提倡“会玩就一定会学习”这个观点,否则会给那些贪玩而不爱学习的孩子一个很好的借口。

压力与学习。有些家长把孩子搞得紧紧张张,以为这样学习效果会好。殊不知,孩子如果带着很大的压力很紧张去学习,会影响情绪和睡眠,会使神经系统很疲劳,容易导致神经衰弱,这样学习效率反而降低。长此以往,孩子会陷入恶性循环,难以逆转。学习时,既要放松但又要能集中注意力,快乐地进行学习,在这样状态下,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有少数孩子,天生就能达到这种状态;很多孩子先天达不到这个程度,需要家长去训练和提高。还有,孩子在专心学习包括活动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轻易打搅他。

充分调用多种感官来学习。有人将学习类型分为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触觉型等几类。这种分类有一定道理,可能某些人擅长某种类型的学习。但是,不管孩子擅长哪种类型的学习,也不管学什么东西,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调用多种感官来学习,如看、听、说(背)、运动、触摸(动手)、尝味道,还有模拟场景来表演,等等。当人用多种感官交替来学习,会理解得更好,记得更牢,而且不至于让某一部位过度劳累,因此,不管孩子习惯用哪种方式学习,都要充分利用各个感官来学习。

不喜欢的东西也要学好。有专家认为,喜欢学的东西会学得更好。言下之意,不喜欢学的东西就难以学好。但是无论中考还是高考,语数外必考,不喜欢就可以不学好吗?当然不是,凡是必须学好的学科,不喜欢学照样要学好,也照样可以学好。不要让孩子从小就找这样的借口:不喜欢的学科反正学不好,就懒得去学。

状元笔记。现在市面上状元笔记比较多,得看看这个笔记是否适合自己。笔者也和很多中学老师讨论过,他们并不是很看好状元笔记的作用。每个人的学习习惯、思维能力不太一样,状元的笔记不会适合大多数同学,高考获得高分需要综合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基础知识、体质、自控力、勤奋等各方面。高考很牛的学生,平时笔记也不一定做得很多。有些学生本来很依赖别人的笔记,有了状元笔记他自己就不做笔记了。其实状元笔记的内容,普通的辅导书中也都有,可一戴上“状元”的光环就火了。有些孩子买状元笔记就是一种精神安慰。成绩的好坏绝不是一本状元笔记所决定的。笔者也曾观察过许多学生,对老师看法深表赞同。在这里,笔者建议,将状元笔记当一本普通辅导资料就行了,状元笔记可以借鉴,笔记主要还是自己做,这样印象才深刻。(二)高考成绩和平常成绩

讲到读书,就一定要讲到考试。考试当然要考很多东西,各科的考试,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不同的方面,有各科知识不同,也有该科独有的思维方法等;相同的地方是都要考察思维能力,尤其是数理化考试特别注重考察思维能力。考试不仅考知识和能力,还有考试时发挥得怎么样。有些家长会说,自己的孩子平常成绩好,可是参加高考,因为紧张导致发挥得很差,高考成绩与平常成绩相差甚远。这些家长讲到此处,往往情绪激动,大骂高考制度。讲到考试紧张的问题,大家都有体会。以前小升初都要考试,绝大多数家长都参加过升学考试。多年来,笔者和很多人沟通过,参加高考时,都会有点紧张。考试前一二十分钟,因为紧张,很多人头脑一片空白,很多题都不会做;但随着考试的进行,人慢慢地放松下来,那些本来会做的题,又能做出来了。其实,笔试的紧张程度远比不上面试和即席演讲。笔试是一个安静的场所,没有很多人盯着你,时间也比较长,有更多的时间来消除紧张;而面试和即席演讲有很多双眼睛盯着你,中途经常被别人提问,时间也较短,紧张程度更高,很难消除紧张。参加高考都会紧张,一些学生说因为紧张,所以自己才考得比较差;但还是有学生虽然紧张,照样考得很好。那是不是因为紧张就会导致一个学习确实很好的孩子高考成绩很差呢?首先分析父母亲讲这个话的动机。现在很多人把面子看得很重要,自己孩子本来不行,也要说他行。有些孩子平常成绩本来就一般或者偶尔一次考试考得好,结果高考成绩不怎么样。父母为了维护自己及孩子的面子,就故意撒谎,和别人讲,自己孩子平常成绩很好,就因为紧张影响了高考,没有考上好大学。也有一些孩子平常成绩确实不错,而高考却相差很远,为什么呢?这些孩子平常成绩好,说明学习态度方面是没问题的,一直在努力学习。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是紧张,而是思维能力不行,平常没有真正将知识、习题和解题方法融会贯通。

这里要讲讲考试的含金量。平常考试包括模拟考试在内,只要试题是在辅导资料上抄来的原题(包括只改动数字,不改变思路和结构),这个考试的含金量就不高,考得好不能证明成绩真正好;如果试题是专家、老师新出的题目,且难度和知识的结构比较合理,这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