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8:37:51

点击下载

作者:徐世军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

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徐世军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567-6

Ⅰ.①基… Ⅱ.①徐… Ⅲ.①中药学 手册 Ⅳ.①R28-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7580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主  编:徐世军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6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567-6

策划编辑:李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2015年看病难、看病贵将得到有效缓解。其中“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是新医改的主要任务之一。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和“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为核心”等重要的原则和理念。因此,如何提高基层医师诊疗水平,提高基层医师安全合理用药是事关新医改成功与否的核心,也是建立分诊制度、缓解看病难和看病贵、实现基本医疗全民覆盖的关键。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国家大力提升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尤其中医药以简、便、验、廉、效等特点,在临床中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中成药因其携带和使用方便,深受患者的喜爱。众所周知,中医药的特色和生命力是“辨证论治、个体诊疗、对证用药”,但目前中成药临床使用多是患者自己选择或仅从药名选择或听从西医指导(基于药理作用),使中医药的特色和治疗优势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徒增卫生经济成本。此外,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广大从业者缺少外出进修和提高的机会,诊疗知识老化现象突出,导致基层临床用药针对性缺乏。因此,编写一本实用、简洁、权威、速查的基层中医师药物手册十分必要。《基层中医师必备药物手册》基于上述背景和现实需要,编写的基本思路是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收载的中成药为主,同时考虑地区差异和其他一些市场占有率高、临床疗效好、价格较低、影响大的中成药,共收录529种基层常用中成药,同时附录了200味常用中药的性能主治和药理,以及251种基层常用西药的适应证及用法用量(用法用量仅供临床使用时参考),便于快速查找。中成药的编写首先按临床分科分为内科用药、妇科用药、儿科用药、男科用药、头面五官科用药、皮肤肛肠科用药和骨(外)科用药,各科用药再以临床常见病证分节,然后按照病证的常见证型分层,证型下列常用中成药的四级分类方法,便于读者快速查找和选用。每个中成药单独成篇,下设【药物组成】、【功能主治】、【特点分析】、【药理作用】、【传统应用】、【现代应用】、【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具体编写过程中,力求体现四个基本原则:一是权威性,药物来源于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同时选取市场反响好、疗效确切的品种;二是科学性,编写内容力求准确,知识为国家标准或得到公认的,尽可能避免个人色彩;三是实用性,立足临床,着眼临床,既要体现优势和特色,又要尽可能反映同类中成药的共性,精练其个性特征,既要反映药物的传统使用,又要突出现代主治疾病,便于读者对比选用;四是速查性,读者可以先根据临床病证快速定位,再根据主症快速选药,也可以通过药名快速查询。此外,为了方便快速检索,书后附录中医病名索引、西医病名索引和方名索引。

本书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中药方剂理论框架结构研究”(编号2013CB532005)的研究成果。值此付印之际,感谢有关科技主管部门、项目组成员和出版社对本书的关心和支持。

由于编者学识和水平有限,医理认识和临床经验有所不同,疏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同道批评指正,便于再版时及时修改、补充,以求完善。编者2014年5月于成都第一章 内科用药第一节 感 冒 药一、风寒感冒1.风寒感冒颗粒【药物组成】

麻黄、葛根、桂枝、紫苏叶、白芷、防风、陈皮、桔梗、苦杏仁、干姜、甘草。【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疏风散寒。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头痛,咳嗽,舌淡苔白,脉浮。【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麻黄汤及葛根汤加减。重在辛温发散,兼具燥湿化痰、温中理气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痰湿者。临证以恶寒发热、咳痰清稀者较为适宜。【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抑菌、解热、抗炎、镇痛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外感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温开水冲服,一次8g,一日3次。【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见鼻流浊涕,咽喉红肿疼痛者忌用。饮食宜清淡,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或心律失常者慎用。本品含麻黄,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2.正柴胡饮颗粒【药物组成】

柴胡、防风、生姜、赤芍、陈皮、甘草。【功能主治】

发散风寒,解热止痛。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感冒初期,症见恶寒无汗,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景岳全书》正柴胡饮,适用于外感风寒轻证。该中成药用药轻灵,解表作用不强,轻散之中兼有疏肝解郁、退热解肌之效,故对表证兼有胸胁不舒或妇女经期、妊娠、产后风寒感冒轻证者尤为适宜。临证以轻度恶寒发热、头身酸痛、苔白脉浮为使用指征。此外,尚可治疗肝郁气滞所致无名发热。【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热、抗炎、抗过敏、镇痛、镇静、增强机体免疫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者。【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妇女经期、妊娠或产后感冒、肿瘤发热和骨折发热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一次10g(有糖型)/3g(无糖型),一日3次。【使用注意】

风热外感忌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糖尿病患者宜选用无糖型。3.葛根汤颗粒【药物组成】

葛根、麻黄、白芍、桂枝、甘草、生姜、大枣。【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生津舒经。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咽痒,咳痰稀白,汗出,头痛身疼,项背强急不舒,苔薄白或薄白润,脉浮或浮紧。【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葛根汤。长于解肌舒经,对于缓解风寒感冒初期头身疼痛,颈背强急不适较为适宜。临证以恶寒较甚、项背强痛不适、舌淡苔薄白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镇痛、抗过敏、增强免疫、扩张脑血管、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感冒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皮肤感染、颈椎病、荨麻疹、面瘫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开水冲服,一次4g(1袋),一日3次。合剂:口服,一次20ml,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温病初起或外感风热者忌用。风寒表虚证见汗出恶风较甚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失眠患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和鱼、鸡、羊肉等发物。4.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散寒除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酸痛。【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于《此事难知》,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之证。组方以辛温发散为主,兼有祛湿止痛之功,佐以少量清热养阴之品,制约辛温燥烈伤阴之弊。凡头身强痛、肢体酸楚疼痛者,皆可酌情使用。【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菌、抗内毒素、抗病毒、免疫调节、镇静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寒湿,兼有里热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头痛、高原反应症、硬皮病、白癜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肋间神经痛、急性荨麻疹、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疖病、周围性面瘫、落枕、腰肌劳损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丸剂:姜葱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6~9g,一日2~3次。颗粒剂:姜汤或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2~3次。口服液:口服,一次20ml,一日2~3次。【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风热感冒和阴虚气弱者慎用。忌生冷、油腻、海鲜、鱼、鸡、羊等发物。5.伤风停胶囊【药物组成】

麻黄、荆芥、白芷、苍术(炒)、陈皮、甘草。【功能主治】

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流涕,肢体酸重,喉痒咳嗽,咳痰清稀,舌淡苔白,脉浮紧。【特点分析】

本成药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邪者,重在发汗解表、宣通鼻窍,兼有燥湿化痰、理气止痛之功,与同类中成药相比,化湿理气之效较明显,对于缓解风寒感冒初期,鼻塞流清涕,痰多清稀,兼有胸脘痞胀不舒者较为适宜。【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鼻炎发作期证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每粒装0.35g,一次3粒,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忌用。高血压、失眠、心脏病、青光眼患者慎用。风热感冒和阴虚气弱者慎用。忌生冷、油腻、海鲜、鱼、鸡、羊等发物。6.荆防合剂(颗粒)【药物组成】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茯苓、枳壳、甘草。【功能主治】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所致的感冒,症见恶寒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舌淡苔白,脉浮紧或浮偏滑者。【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适用于外感风寒夹湿者。本成药解表化湿止痛之力强,尤其适用于身痛肢酸较甚,兼有明显气滞痰阻者。临证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肢体酸痛、苔白脉浮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病毒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寒夹湿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疮疡初起、流行性腮腺炎、咳嗽、破伤风、瘾疹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温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3次。合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慎用。风热感冒或湿热证忌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海鲜、鱼、鸡、羊等食物。7.感冒清热颗粒(胶囊)【药物组成】

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白芷、柴胡、薄荷、葛根、芦根、苦地丁、桔梗、苦杏仁。【功能主治】

疏风散寒,解表清热。适用于风寒感冒,症见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舌淡苔薄,脉浮或浮紧。【特点分析】

本成药由柴葛解肌汤合荆防败毒散化裁而来,适用于外感风寒,兼有伏热之证。组方名曰“清热”,实则清热之力不甚,可谓轻宣辛散之平剂,能解肌退热而不伤阴,又兼通窍利咽之功,临床见感冒发热,头身疼痛,咽干舌红者,可酌情使用。【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毒、抑菌、解热、抗炎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感冒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2g(有糖型),一次6g或3g(含乳糖),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使用注意】

风热外感和身体虚弱有虚寒者忌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糖尿病患者宜选用无糖型。与环孢素合用,可能引起环孢素血药浓度增高。8.小柴胡丸(颗粒、片)【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姜制)、党参、生姜、甘草、大枣。【功能主治】

解表散热,疏肝和胃。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舌淡,脉弦。【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源自《伤寒论》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四大主症为使用指征。实际运用中但见其中一大主症即可使用,不必全部具备。临床上本成药既可用于外感邪犯少阳,也可治疗一般的肝胆气郁或肝脾不和类疾病。亦常用于治疗无名发热。【药理作用】

具有保肝、利胆、解热、抗感染、抗病原微生物、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少阳证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胃脘痛、小儿厌食症、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纤维化、产后发热、慢性胆囊炎、小儿痄腮、恶性淋巴瘤及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2~4g,一日3次。丸剂:口服,成人一次9g,一日2~3次; 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片剂: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使用注意】

肝火偏盛或肝阳上亢者忌服。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厚味。二、风热感冒9.桑菊感冒合剂(颗粒、片)【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薄荷、苦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感冒初起,症见头痛,咳嗽,口干,咽干咽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解表、清热之力不强,偏于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轻证,发热不甚,然咳嗽明显者。临证以咳嗽、少痰、咽干、舌淡红为使用指征。此外,也可用于肝胆火旺之轻证,症见目赤,头痛,眼分泌物增多,视物模糊,眼睛干涩等。【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解热、抗感染、抑制胃肠运动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袭表者。【现代应用】

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合剂: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用时摇匀。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2袋,一日2~3次。片剂:口服,一次4~8片,一日2~3次。【使用注意】

风寒外感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可用梨、藕、萝卜煮水服用,以增止咳之力。10.银翘解毒丸(颗粒、胶囊、软胶囊、片)【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舌红,苔黄,脉数或浮数。【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源自《温病条辨》银翘散,有“辛凉平剂”之誉。配伍全面,适合外感风热初起,邪在肺卫者。临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感染和镇痛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表证者。【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儿童手足口病、小儿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以芦根汤或温开水送服。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5g,一日3次;重症者加服1次。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软胶囊剂: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感冒者慎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11.牛黄清感胶囊【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黄芩、人工牛黄、珍珠母。【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症见咳嗽,咽痛,流黄涕,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清热解毒之力较强,具清心泻肺、凉肝镇惊之效;又擅长解在表之风热。适用于外感风热,上熏咽喉者,临证以发热、咳嗽、舌红苔黄、咽痛尤甚者为宜。【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抗感染、抗菌、抗病毒、镇静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风寒感冒者不宜。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12.柴银口服液【药物组成】

柴胡、金银花、黄芩、葛根、荆芥、青蒿、连翘。【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咽止渴。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鼻塞流涕,咳嗽,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疏风解表之力较弱,但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作用较强。处方以柴葛配以青蒿,退热而不伤阴,兼具清泻心肺邪热之功。临证以发热明显、微恶风寒、咽痛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解热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支,一日3次,连服3天。【使用注意】

糖尿病患者忌服。脾胃虚寒者宜温服。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13.苦甘颗粒【药物组成】

金银花、薄荷、蝉蜕、黄芩、麻黄、苦杏仁、桔梗、浙贝母、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风热感冒及风温肺热证,症见恶风,发热,头痛,咽痛,咳嗽,咳痰,气喘,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止咳之力较同类药较强,而解毒之力并不突出。适用于以风寒郁而化热、邪热闭肺、肺失宣肃者,症见咳嗽、黄痰、气喘者为宜。【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感染、镇咳、祛痰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外感或风温袭肺者。【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8g,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风寒感冒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14.夏桑菊颗粒【药物组成】

夏枯草、野菊花、桑叶。【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适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舌红苔黄,脉浮。【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加减,本方疏风散热作用较弱,但长于清泻肺肝二经邪火,又具润燥之功,适用于表证不重、邪火上熏者。临证以目赤咽痛、肺燥咳嗽、咽喉肿痛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降压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外感者。【现代应用】

感冒、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中老年冠心病、高血压、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3次。【使用注意】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15.银翘伤风胶囊【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牛黄、薄荷、荆芥、淡豆豉、桔梗、牛蒡子、芦根、淡竹叶、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症见发热恶寒,高热口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实为银翘散加牛黄而成,较之银翘散清热解毒之力大增。对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诸证因热毒壅盛而致的高热、咽痛、目赤等症有较好疗效。临证以高热、咽痛、目赤、舌红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感染、镇痛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者。【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16.抗感颗粒(口服液)【药物组成】

金银花、赤芍、绵马贯众。【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症见发热,头痛,鼻塞,喷嚏,咽痛,全身乏力,酸痛,舌红苔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组方以清热凉血为主,尤擅清解血分之热;又兼疏散解毒之功,对外感风热证见咽喉红肿疼痛明显者尤适,以咽喉肿痛,舌红苔黄为用药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镇痛、抗病毒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证者。【现代应用】

感冒、支气管炎、流行性感冒、小儿手足口病、咽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g,一日3次。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用时摇匀。【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久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17.蒲地蓝消炎片(三抗素)【药物组成】

蒲公英、黄芩、板蓝根、苦地丁。【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热毒炽盛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口干口渴,咽干咽痛,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浮数或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解毒之力较强,疏风解表之力偏弱,故临床有无表证皆可使用,以咽痛、舌红苔黄、脉数为使用指征。对咽喉红肿热痛,发热较甚,体温较高者可作为首选。【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免疫调节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热毒炽盛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炎、消化道感染、外科感染、泌尿道感染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8片,一日4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外感者、脾胃虚寒者慎用。本药寒凉,易伤脾胃,故不可长期服用,亦不推荐预防性用药。对于脾胃素虚者,可服用山药粥顾护胃气。忌辛辣、油腻、生冷食品,以及鸡、鱼、羊肉、腌卤。兼咳嗽者可用梨、萝卜、藕煮水服用。18.抗病毒口服液(颗粒、软胶囊)【药物组成】

板蓝根、石膏、芦根、生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功能主治】

清热祛湿,凉血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期,症见发热、头身疼痛,舌红绛苔黄腻,脉浮数或浮滑。【特点分析】

本成药配伍芳香苦燥之品,清热化湿、解毒利咽之力明显,适于外感风热,热毒壅盛,以咽肿咽痛为主症者。临证以发热、微恶风、咽肿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抗病毒、解热、抗感染、镇痛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感风热,或温病初期者。【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手足口病、红眼病、腮腺炎等见上述证候者。【不良反应】

颗粒剂个别患者服用后,可能发生轻度恶心、腹泻。【用法用量】

口服液剂:口服,一次10ml,一日2~3次,早饭前和午、晚饭后各服1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软胶囊剂:饭后服用,一次4粒,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糖尿病者禁用。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19.桑菊银翘散【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蝉蜕、僵蚕、绿豆、桔梗、苦杏仁、川贝母、淡竹叶、芦根、滑石、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为桑菊饮合银翘散加减而成,故兼二方之长,清热解毒与疏风止咳并重,还兼有利湿生津之效,故对兼有湿热之象者尤为适宜。临证以发热恶风,咽痛,咳嗽,或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或黄腻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热外感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外感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20.桑姜感冒片(胶囊)【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薄荷、苦杏仁、桔梗、连翘、芦根、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感冒初起,症见头痛,咳嗽,口干,咽干咽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方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为“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能清上焦之风热,透肺络之邪热;又能宣降肺气、生津利咽。但方中诸药味轻力薄,邪盛病重者恐力有所不逮。风寒咳嗽者,亦非所宜。临证以感冒初期头痛咳嗽咽痛不甚,舌淡红苔薄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发汗、解热、抗感染、抑制胃肠运动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外感风热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片剂:口服,一次4~8片,一日2~3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21.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药物组成】

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薄荷脑、广藿香、大黄、红景天、甘草。【功能主治】

清瘟解毒,宣肺泄热。适用于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方中寓银翘散和麻杏石甘汤之意,且重用苦寒凉血之品,其清解热毒之力尤甚,又兼泻肺平喘之功。方中薄荷取其精粹,辛香疏散之力更著,大利邪从汗出;又加红景天益气平喘,令祛邪不伤正。临床尤适用于时行感冒、温病疫疠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咽痛舌红苔黄腻者。方中薄荷脑服后寒凉伤胃,用宜中病即止,中焦虚寒者尤当慎之。【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镇痛、止咳、化痰、调节免疫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热毒袭肺证者。【现代应用】

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手足口病、禽流感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胶囊剂:口服,一次3~4粒,一日3次。颗粒剂: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使用注意】

风寒感冒、体虚便溏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22.清热解毒颗粒【药物组成】

金银花、连翘、知母、石膏、黄连、大青叶、水牛角、地黄、玄参。【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泻火。适用于风热外感或风热毒邪结于腮颊者,症见发热恶寒,咽喉疼痛,咽燥口渴,咳嗽痰黏或黄,或见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触痛,肿大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张口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方实寓银翘白虎汤意,擅清解气分邪热;又以凉血解毒之品,化解血分热毒。苦寒力胜却无伤阴之虞,又兼镇惊利咽之效,故临证以高热不退、津伤(口大渴、舌苔干、大便干、痰干难咳等)、咽痛口渴、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镇痛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痄腮证属风热外感或风热毒邪者。【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疱疹性咽峡炎、乙型肝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8g,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感冒、虚寒泄泻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忌烟酒。23.板蓝根颗粒【药物组成】

板蓝根。【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仅板蓝根一味,药简力专,可入气分以清热泻火,又入血分以清热凉血,有利咽消肿之功,无论肺胃热盛、风热袭肺所致咽喉红肿疼痛均较常用。尚可作外感时疫之预防用药,但单味药力所限,邪盛病重者实非所宜。【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内毒素、抗免疫、抑制单胺氧化酶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肺胃热盛者。【现代应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炎、腮腺炎、红眼病、麻疹、病毒性心肌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2袋(5~10g)(含蔗糖),一日3~4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感冒、虚寒泄泻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辛辣食物、忌烟酒。三、体虚感冒24.表虚感冒颗粒【药物组成】

桂枝、葛根、白芍、炒苦杏仁、生姜、大枣。【功能主治】

散风解肌,和营退热。适用于感冒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恶风、有汗、头痛项强、咳嗽痰白、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于《伤寒论》桂枝汤加减方,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的感冒或风寒客肺,肺气不宣的咳嗽。解肌舒经之功较强,临证以恶风有汗、发热项强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抗菌、抗病毒、调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风寒表虚证者。【现代应用】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2~3次。【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者慎用。服药后多饮热开水或热粥,覆被保暖,取微汗,不可发大汗。忌食生冷、油腻食品。25.参苏丸(胶囊、片)【药物组成】

紫苏叶、葛根、前胡、半夏(制)、桔梗、陈皮、枳壳(炒)、党参、茯苓、木香、甘草。【功能主治】

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适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舌淡苔白或薄白,脉虚浮或浮而无力。【特点分析】

本中成药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功长益气解表,且兼理气化痰之功。适用于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者,一般以恶寒发热,痰白胸闷,倦怠乏力,苔白脉弱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炎、镇咳、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正虚外感风寒者。【现代应用】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丸剂:一次6~9g,一日2~3次。胶囊剂:一次4粒,一日2次。片剂:一次3~5片,一日2~3次。【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者慎用。孕妇慎用。服药期间忌服滋补性中药,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6.屏风生脉胶囊【药物组成】

黄芪、白术(土炒)、防风、五味子、人参、麦冬、附子(制)。【功能主治】

益气,固表,敛阴止汗。适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反复感冒、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贫血、舌淡苔白,脉虚浮或浮而无力。【特点分析】

本成药由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而成。能大补元气,升提固表,健运脾气,又兼养阴生津、酸收敛汗、祛风解表之效,令表固不留邪,祛风不伤正,气充能化津,收涩以敛阴,共奏益气养阴、固表止汗之效。中有附子大热,应注意表邪未解者、素体阴虚火旺者非所宜也。【药理作用】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营养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证属气虚外感者。【现代应用】

流行性感冒、冠心病、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大病之后或手术、放化疗后、围绝经期综合征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2~3次。【使用注意】

风热感冒者慎用。孕妇慎用。不宜久服。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第二节 止 咳 药一、外感咳嗽27.风寒咳嗽颗粒(丸、冲剂)【药物组成】

麻黄、苦杏仁、紫苏叶、法半夏、陈皮、生姜、桑白皮、五味子、青皮、炙甘草。【功能主治】

宣肺散寒,祛痰止咳。适用于风寒袭肺证,症见咳嗽咽痒,反复发作,咳痰色白质清稀,头痛鼻塞,胸闷气喘,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滑。【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博济方》华盖散加减而成。其化痰散寒之力较强,兼有理气和中之效,故长于风寒喘咳之证,对外感风寒所致的咽痒咳嗽,兼有胃脘不和者尤宜。临证以咳嗽咽痒,痰白清稀,苔白腻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感染、解热、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风寒袭肺证者。【现代应用】

感冒、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2次。丸剂: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热、痰热咳嗽及阴虚干咳者慎用。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慎用。服用本品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28.杏苏止咳颗粒(糖浆、露、口服液)【药物组成】

苦杏仁、前胡、紫苏叶、桔梗、陈皮、甘草。【功能主治】

宣肺散寒,止咳祛痰。适用于风寒束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色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杏苏散加减,其解表之力不强,但化痰止咳之效较强,适用于风寒表邪不著,而以咳嗽痰白为主的患者。临证一般以咳嗽、痰白、舌淡苔薄白为使用指征。此外,本成药还可用于秋季凉燥之证,主要表现为微恶风寒,鼻干,痰多色白,苔薄白,脉弦。由于本成药不仅可治肺,还兼可治脾,故对于脾胃气滞轻证者也可用之,临证以脘闷、腹胀、舌淡苔白为特征。【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化痰、抗感染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寒束肺者。【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胃肠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2g,一日3次;小儿酌减。糖浆剂:一次10~15ml,一日3次;小儿酌减。露剂:一次10~15ml,一日3次;小儿酌减。口服液:一次10ml,一日3次。【使用注意】

风热、燥热及阴虚干咳者慎用。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腻食物。29.清宣止咳颗粒【药物组成】

桑叶、薄荷、苦杏仁、桔梗、白芍、紫菀、枳壳、陈皮、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咳嗽痰多,痰稠而黄,难以咳出,喘促气急,口渴,咽痛,胸闷,心烦,鼻流浊涕,发热,头晕,咽干舌燥,舌边尖红,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由《温病条辨》桑菊饮化裁而来,药势轻清,较之原方宣散之力更弱,偏重于行气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风热犯肺,表证不重,而咳嗽痰多者。【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感染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热犯肺证者。【现代应用】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1~3岁一次1/2包,4~6岁一次3/4包,7~14岁一次1包,一日3次。【使用注意】

风寒咳嗽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30.风热咳嗽胶囊【药物组成】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黄芩、苦杏仁霜、桔梗、枇杷叶、浙贝母、前胡、甘草。【功能主治】

疏风散热,化痰止咳。适用于风热犯肺证,症见咳嗽痰多,痰稠而黄,难以咳出,喘促气急,口渴,咽痛,胸闷,心烦,鼻流浊涕,发热,头晕,咽干舌燥,舌边尖红,脉浮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温病条辨》桑菊饮加减,长于风热咳嗽。其最大特点为清灵轻宣,寒而不滞,力虽不强,然功效全面,在止咳的同时,既可疏风以解表邪,又可清肺化痰。临证一般以咳嗽、咽干、口渴、发热、舌红为使用指征。此外,也可用于热毒壅滞之咽痛。【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止咳、祛痰、抗感染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热犯肺证者。【现代应用】

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不良反应】

个别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用法用量】

口服,早3粒、中4粒、晚3粒,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者慎用。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31.急支糖浆(颗粒)【药物组成】

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前胡、紫菀、枳壳、甘草。【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适用于风热袭肺证,症见发热恶寒,咳嗽痰黄量多,胸膈闷满,口渴咽干,咳嗽咽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滑脉。【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解毒、涤痰化饮之力较为突出,擅长治疗外有表邪束肺,内兼痰热壅盛的喘咳之证,且以痰热为主而表邪不重者尤为适宜。临证一般以喘咳、痰黄量多、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感染、抗病毒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风热袭肺证者。【现代应用】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糖浆剂:口服,一次20~30ml,一日3~4次;儿童周岁以内一次5ml,1~3岁一次7ml,3~7岁一次10ml,7岁以上一次15ml,一日3~4次。颗粒剂:口服,一次4g,一日3~4次,用热水溶化,搅匀,放温服用。【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寒证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二、寒(湿)痰咳嗽32.祛痰止咳颗粒【药物组成】

党参、芫花(醋制)、甘遂(醋制)、水半夏、紫花杜鹃、明矾。【功能主治】

健脾燥湿,祛痰止咳。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内停证,症见咳嗽,痰多,痰稀色白,呕吐痰涎,胸脘痞闷,食少纳差,或气促喘息,甚者呼吸困难,鼻翼翕动,舌淡苔白或腻,脉弦滑。【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十枣汤加减。其功效重在涤痰逐饮,虽无止咳之药,但饮去则咳自止,实为治本之品。临证一般以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甚至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为使用指征。本成药组成势力峻猛,虽有护正之品,但非水湿内停显著者仍不宜轻用,且不宜久服。此外,对于临床其他水饮泛滥者,也可酌情使用。【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抗感染、抗菌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脾胃虚弱,水饮内停证者。【现代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水肿、胸水、腹水者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2g,一日2次;小儿酌减,温开水冲服。【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体弱年迈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外感咳嗽、阴虚久咳、肾虚作喘者慎用。不要与含甘草的药物同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食物;忌烟酒。33.苓桂咳喘宁胶囊【药物组成】

茯苓、桂枝、桔梗、苦杏仁、白术(麸炒)、陈皮、法半夏、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甘草(蜜炙)。【功能主治】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湿阻肺证,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白,痰黏腻或稠厚,可伴有鼻塞,流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或弦或滑。【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苓桂术甘汤合二陈汤加减,重在止咳化痰,功擅温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湿咳嗽或寒湿喘咳。临证以痰白质稀量多、咳喘频繁、舌苔白腻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湿阻肺证者。【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头痛、梅尼埃病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10天为一疗程。【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体弱年迈者慎用。不宜过量、久服。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食物;忌烟酒。34.橘红痰咳颗粒(煎膏、液)【药物组成】

化橘红、苦杏仁、半夏(制)、百部(蜜炙)、白前、五味子、茯苓、甘草。【功能主治】

理气化痰,润肺止咳。适用于痰浊阻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而黏,色白,甚至呕吐痰涎,胸痞脘闷,食少纳差,或伴头重、鼻塞、流涕、咽喉不利、气促喘息,舌淡苔白或腻,脉弦滑。【特点分析】

本成药为二陈汤加味而成,相较原方,止咳之力更强,兼有健脾理气之功,故对于脾肺同病者更为适宜。临证以咳嗽痰多、色白,脘闷,舌苔白腻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炎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浊阻肺证者。【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咽喉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0~20g,一日3次。煎膏剂:口服,一次10~20g,一日3次;小儿减半。口服液: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使用注意】

阴虚燥咳慎用。本成药兼收涩之功,表证未解者非所宜。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35.咳嗽枇杷糖浆【药物组成】

枇杷叶、车前子、百部、苦杏仁、麻黄、薄荷脑、桔梗、甘草。【功能主治】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浊阻肺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咳痰,痰多,色白清稀,发热恶寒,鼻塞,咽痒,喘促气急,胸闷憋胀,苔薄白,脉滑。【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三拗汤加减。解表宣肺之力较强,对于临床表邪尚存的情况尤为适宜。然而实际运用中,有无表邪皆可使用,临证以咳嗽痰多、质稀色白、苔薄白或薄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平喘、祛痰、抗感染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痰浊阻肺证者。【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ml,一日3~4次;小儿酌减。【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肺虚久咳者慎用。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应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三、痰热咳嗽36.橘红丸(颗粒、胶囊、片)【药物组成】

化橘红、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苦杏仁、紫苏子(炒)、桔梗、紫菀、款冬花、瓜蒌皮、石膏、地黄、麦冬。【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郁肺证,症见咳嗽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咳出,胸闷口干,咽干喉痒,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杏苏散合贝母瓜蒌散加减。与同类成药相较,其涤痰清热之功相对较强,兼有生津润肺之效。故适用于痰热、肺热咳嗽,对燥咳者也可试用之。临证一般以咳嗽痰黄、胸闷口干,舌红苔黄腻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感染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证属痰热郁肺证者。【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丸剂:口服。水蜜丸一次7.2g,小蜜丸一次12g,大蜜丸一次2丸(每丸重6g)或4丸(每丸重3g),一日2次。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1g,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5粒,一日2次。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干咳无痰者慎用。气虚咳喘及阴虚燥咳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之品。37.清气化痰丸【药物组成】

胆南星、黄芩(酒炙)、瓜蒌仁霜、苦杏仁、陈皮、枳实、茯苓、半夏(制)。【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适用于痰热阻肺证,症见所致咳嗽,痰多黏稠,色黄,胸腹满闷,或气促息粗,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医方考》清气化痰丸,其清热涤痰之力较强,对痰热壅盛患者较宜。临床对于支气管扩张、肺炎或肺气肿合并感染等证属痰热蕴肺者也可试用。一般以咳嗽痰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抗感染、抗病毒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痰热阻肺证者。【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或肺气肿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儿酌减。【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风寒咳嗽、痰湿阻肺者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之品,忌烟酒。可辅以梨、藕、萝卜煮水服用以助药力。38.克咳胶囊【药物组成】

麻黄、罂粟壳、甘草、苦杏仁、石膏、莱菔子、桔梗。【功能主治】

清热祛痰,止咳定喘。适用于痰热蕴肺所致的咳嗽,喘急气短。【特点分析】

本成药源自《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加减。长于清肺镇咳定喘,但化痰之力并不突出。临床对于肺热偏重较为适宜,故一般以喘咳频作、痰黄、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热蕴肺证者。【现代应用】

哮喘、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癌呼吸道症状和支气管哮喘见上述证候者。【不良反应】

有致荨麻疹的报道。【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粒,一日2次。分次用水送服。【使用注意】

孕妇禁用。风寒咳嗽者、阴虚咳嗽者禁用。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慎用。高血压,青光眼者慎用。有成瘾之弊,不宜久服。因含有罂粟壳,为镇咳成分,故痰涎过多者不宜使用。表证未解慎用。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燥热之品,忌烟酒。39.复方百部止咳糖浆【药物组成】

黄芩、陈皮、桑白皮、枳壳(炒)、天南星(制)、苦杏仁、百部(蜜炙)、麦冬、知母、桔梗、甘草。【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止咳。适用于痰热阻肺证,症见咳嗽,甚至痉咳剧烈,痰黄黏稠,或身热,面赤唇红,或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实为清气化痰丸化裁而成。但本成药清肺生津之力更强,且兼利咽之效,尤适用于痰热阻肺而津伤虚损者。临证以咳嗽、痰黄、身热、口渴、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但要注意,本品虽有滋阴生津之功,但作用不强,故不可用于津伤重证者。【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抗炎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顿咳属于痰热阻肺证者。【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百日咳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糖浆剂:口服。一次10~20ml,一日2~3次;小儿酌减。【使用注意】

寒痰咳嗽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忌烟、酒及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40.枇杷止咳颗粒(胶囊)【药物组成】

枇杷叶、桑白皮、白前、百部、罂粟壳、桔梗、薄荷脑。【功能主治】

止嗽化痰。适用于痰热蕴肺证,症见咳重痰黏,咽干喉痛,胸闷不通,苔薄黄,脉滑数或弦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长于敛肺化痰止咳。全方整体用药较为缓和柔润,其清热、化痰之力不突出,但敛肺止咳作用较强。临床多用于久咳不愈、痰热郁肺之轻证患者。一般以久咳、痰黏、苔薄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感染、平喘、抗菌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属于痰热蕴肺证者。【现代应用】

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3g,一日3次;小儿酌减。胶囊: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外感咳嗽慎用。不宜过量,久服有成瘾之弊。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食物;忌烟酒。41.清热镇咳糖浆【药物组成】

鱼腥草、板栗壳、海浮石、荆芥、前胡、葶苈子、矮地茶、知母。【功能主治】

清热镇咳祛痰。适用于痰热蕴肺证,症见咳嗽气粗,痰多难咳,痰稠色黄,身热,面赤,咽燥口渴,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清热之力并不突出,然其止咳化痰、涤痰之功相对较强,同时还兼一定解表滋阴之效。临证一般以咳嗽、痰多色黄、口渴为使用指征,有无表证皆可使用。【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解热、抗感染、抑菌等作用。【传统应用】

感冒、咳嗽证属痰热蕴肺证者。【现代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感冒、咽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糖尿病者慎用。寒痰咳喘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42.银黄清肺胶囊【药物组成】

葶苈子、麻黄、杏仁、浙贝母、银杏叶、枇杷叶。【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适用于痰热壅肺证,症见咳嗽咳痰,痰黄而黏,胸闷气喘,发热,咽干口渴,便干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之力较强,又兼清热润肺之效,适用于痰热壅盛者,症见咳嗽痰黄、胸闷气喘,咽干气喘者。【药理作用】

具有镇咳、祛痰、解热、抗感染、抑菌等作用。【传统应用】

咳嗽、喘证属于痰热壅肺证者。【现代应用】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心悸。【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5~20ml,一日3次。【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心动过速、高血压患者慎用。注意慎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勿长时间连续使用。糖尿病者慎用。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忌烟酒。43.清肺抑火片【药物组成】

黄芩、栀子、黄柏、浙贝母、桔梗、前胡、苦参、知母、天花粉、大黄。【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降火生津,化痰通便。适用于痰热阻肺证,症见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稠黏,口干咽痛,口鼻生疮,牙齿疼痛,牙根出血,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特点分析】

本成药苦寒清热之力较强,又兼泻热通便之功,内寓“以泻代清”之意。故对于痰热阻肺兼有便秘者尤为适宜。但因苦寒太过,有伤阳败胃之弊,故临床使用时不可久服。实际运用中不必拘泥于大便是否秘结。临证一般以咳嗽、痰多色黄、咽痛、舌红苔黄为使用指征。【药理作用】

具有止咳,祛痰,抗菌,抗感染,泻下等作用。【传统应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