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实用抗肿瘤药物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6:13:30

点击下载

作者:杜文力,田培虹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实用抗肿瘤药物手册

新编实用抗肿瘤药物手册试读:

前言

近年来,由于生产抗肿瘤药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相继研制、开发出来,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大量抗肿瘤新药的上市给临床药物市场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药品名称、规格的增加给选药、用药造成了混乱。为了配合临床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正确地了解和使用抗肿瘤药物,我们编写了这本手册,以备医护工作者参考。

该书内容基本涵盖了临床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内容分为烷化剂、抗代谢药、抗肿瘤抗生素、抗肿瘤植物药、激素类抗肿瘤药、其他抗肿瘤药及辅助治疗药、免疫调节剂、抗肿瘤中成药等8个章节200余种药物。为了方便临床医护人员使用,本书采用尽可能详尽的形式概括了各药物的性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适应证、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使用说明、用法与用量、制剂与规格等内容。对于一药多名,包括不同厂家标识的中英文商品名,我们也尽可能地汇总,以便于大家查询。

该书资料全面、新颖实用,实为肿瘤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及医药院校师生的重要参考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虽然对文献资料作了大量收集和阅读,但限于人力和水平,在审阅和核对中也难免遗漏和错误,请读者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0133_0002。编者2007年10月

一、烷化剂

氮芥

【别名】恩比兴、HN。2【性状】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与腐蚀性。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易溶。熔点为108~11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氮芥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为双氯乙胺类烷化剂的代表,它是一高度活泼的化合物。本品进入体内后,通过分子内成环作用,形成高度活泼的乙烯亚胺离子,在中性或弱碱条件下迅速与多种有机物质的亲核基团(如蛋白质的羧基、氨基、巯基、核酸的氨基羟基、磷酸根)结合,进行烷基化作用。氮芥最重要的反应是与鸟嘌呤第7位氮共价结合,产生DNA的双链内的交叉联结或DNA的同链内不同碱基的交叉联结。G期及M期1细胞对氮芥的细胞毒作用最为敏感,由G期进入S期延迟。大剂量时1对各周期的细胞和非增殖细胞均有杀伤作用。该药水溶液极不稳定,进入体内作用迅速,在血中停留的时间只有0.5~1分钟,90%在1分钟内由血中消失。24小时内50%以代谢物形式排出。此外,本品尚有弱免疫抑制作用。【适应证】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心包及腹腔积液。目前已很少用于其他肿瘤,对急性白血病无效。与长春新碱(VCR)、甲基卡肼(PCZ)及泼尼松(PDN)合用治疗霍奇金病有较高的疗效,对卵巢癌、乳腺癌、绒癌、前列腺癌、精原细胞瘤、鼻咽癌(半身化疗法)等也有一定疗效;腔内注射用以控制癌性胸腹水有较好疗效;对由于恶性淋巴瘤等压迫呼吸道和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严重症状,可使之迅速缓解。【注意事项】1.本药注射勿漏于血管外,一旦漏出血管外应立即局部皮下注射0.25%硫代硫酸钠或生理盐水及冷敷6~12小时。

2.用药期间应每周查白细胞、血小板1~2次。

3.氮芥溶解后极不稳定,使用时需新鲜配制,溶入10ml生理盐水后立即静脉注入。

4.烷化剂有致突变或致畸胎作用,孕妇慎用。

5.有致癌性,长期应用氮芥,继发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增加。

6.本品可使血及尿中尿酸增加,血浆胆碱酯酶减少而干扰诊断。

7.本品应新鲜配制,在10分钟内使用,且不能用于皮下注射、肌注和口服。【不良反应】1.局部反应:氮芥对局部组织有较强刺激作用,反复注射的静脉可引起静脉炎和栓塞性静脉炎,药液漏于血管外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甚至组织坏死、溃疡。

2.胃肠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泻,其中呕吐较突出,可应用恩丹西酮或胃复安及地塞米松止吐。

3.骨髓抑制:是氮芥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反应,可引起明显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最低值出现在用药后7~15日,2~3周可恢复。

4.其他:可有头晕、乏力、脱发、闭经、不育等。【药物相互作用】烷化剂的耐药性与DNA受损后的修复能力有关,咖啡因、氯喹可阻止其修复,故可增效。本品与氯霉素及磺胺类药合用可加重骨髓的抑制作用。使用本品前宜加用止吐剂如恩丹西酮或格拉司琼等,减轻胃肠道反应。【用法与用量】因本品有明显的局部刺激作用,易引起组织坏死,仅供动脉、静脉及腔内给药。

静脉注射:每次5~10mg,每周1~2次,总量30~60mg,疗程间隔2~4周,每次量用生理盐水10ml溶解,从正在输注5%葡萄糖液的乳胶管中刺入慢速推注,注入后继续输液一定时间,以减轻对静脉的刺激。

动脉注射:每次5~10mg,每日或隔日1次,用生理盐水溶解。

腔内注射:每次10~20mg,溶于20~40ml生理盐水中,在抽液后注入胸或腹腔内,注入后5分钟内应多次变换体位,使药液在腔内分布均匀,每5~7日1次,4~5次为1个疗程。

腹主动脉下半身阻断给药:每次0.2mg/kg,每周2~3次,总量60mg为1个疗程。方法:用腹带加纱布团用血压计气囊加压阻断腹主动脉后,由上肢静脉快速注入药物,10~15分钟后解除腹带。【制剂与规格】注射液:5mg:ml,10mg:2ml;粉针剂:5mg,10mg。【贮藏】密闭、避光保存。

甲氧氮芥

【别名】癌得命、癌得平、氧化氮芥。【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从丙酮中得到柱状结晶,熔点(MP)109~110℃。无臭,易溶于水、乙醇、丙酮,微溶于乙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可抑制癌细胞的核分裂过程,使前、中、后各期的分裂现象减少,对癌细胞核酸代谢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品在体内被还原成氮芥而起作用。本品局部刺激症状轻微,可用于口服及肌注。但见效慢,对骨髓抑制时间较长。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后能迅速吸收,半小时后血药浓度较高,以后逐渐下降,3小时后下降至较低水平。本品静注后很快水解,几分钟内90%从血中消失。本品可通过与生理胺、胆碱共享的一种输送机制穿透细胞。吸收后可分布在多脏器组织及肿瘤中,而以骨髓、肾和肝中最高,主要从尿中排出,24小时内约50%代谢产物由尿排出,而原形排出量少于0.01%。亦有少量从粪便中排出。【适应证】1.主要用于恶性淋巴瘤及癌性胸膜炎、心包及腹腔积液。

2.适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性癌、乳腺癌、肺癌等。【注意事项】严重感染者;以前曾接受过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慎用。【不良反应】1.本品毒性反应与氮芥相似,主要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约1/3患者有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与每日用药剂量有关。少数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个别病例停药后白细胞仍继续下降,一般在停药后或服用碳酸氢钠可减少该反应。

2.其他尚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本品局部刺激作用和早期毒性反应都比氮芥轻。因此可口服或肌注。对骨髓抑制时间较长。

3.其他毒性作用有:斑丘疹样皮疹、脱发、听力丧失和耳鸣、眩晕、黄疸、月经失调、精子形成受阻,完全性性腺发育不良,特别在淋巴瘤病人可发生血尿酸过多。给药前应适量饮水以防止尿酸性肾病。

4.局部应用常出现变应性的过敏反应,常需进行脱敏。【用药须知】1.本品有一定蓄积作用,故不宜大剂量连续用药,总剂量超过700mg应密切注意血象变化,在停药后1~2周内仍应观察血象。

2.为了减少胃肠道反应,可与碳酸氢钠1g同服。

3.一般每日量以不大于50mg较安全;显效量为500mg左右,疗程总量为500~1000mg。

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用本品维持治疗时,缓解期显著延长,对白消安耐药的病例应用本品仍然有效。【用法与用量】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次按0.5~1.0mg/kg给药,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总量达500~1000mg为1个疗程。瘤体局部注射:每次0.1g,溶于10ml生理盐水后注射,每5~7日注射1次,1个疗程总量为0.5g。腔内注射:每次0.1g,溶于10ml生理盐水后注射,每5~7日注射1次,1个疗程总量为0.5g。口服给药,每日25~50mg和碳酸氢钠1g同服,一般用药剂量达到500mg以上时,应逐渐减量至每日25mg,总量达1000mg为1个疗程。维持剂量视白细胞数及耐受情况而定,一般每次25mg,每周1~2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起始9剂量为每日50~100mg,当白细胞迅速下降或低于20.0×10/L时,则应减低每日剂量,当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即给予维持量。【制剂与规格】注射剂:50mg;片剂:20mg,25mg。【贮藏】于阴凉处避光保存。

甘露醇氮芥

【别名】甘露莫司汀、NSC-9698。【性状】常用其盐酸盐,本品为从80%乙醇中得到结晶,无臭或几乎无臭。熔点(MP)239~241℃(分解),溶于水(1:2),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无水乙醇、乙醚和氯仿;2.5%水溶液pH值为2~3.5,在室温下稳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本品为烷化剂,为细胞毒抗肿瘤药。【适应证】主要适用于慢性白血病、淋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不良反应】毒性反应与氮芥相似但较轻,注于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肝功损害。【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每次50~100mg,每日或隔日1次。口9服给药,维持量每周100~150mg,如白细胞降至3×10/L,应停药。【制剂与规格】注射剂:50mg。

苯丁酸氮芥

【别名】苯丁酰氮芥、氯氨布西、瘤可宁、瘤可然、CB-1348、CLB。【性状】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微臭。遇光或放置日久,色渐变深。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氯仿,在丙酮中极易溶解。熔点为64~68℃。【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通过形成不稳定的亚乙基亚胺而产生细胞毒性作用,作用较慢,骨髓抑制的出现及恢复亦较慢。本品干扰DNA及RNA的功能,能与DNA发生交叉联结,对细胞周期中M期及G期细胞的作用最强。本1品低剂量时选择性地抑制淋巴细胞,使淋巴组织萎缩,抑制抗体的合成;较大剂量可致各类白细胞减少,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其免疫抑制诱导时间明显地较环磷酰胺长,但严重的骨髓抑制较少发生。

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完全。本品及其代谢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广泛,蛋白结合率约99%。半衰期为1.5小时。由肾排泄,50%在24小时内随尿液排出。【适应证】1.主要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适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卵巢癌。

2.作免疫抑制剂使用。【注意事项】1.禁忌证:妊娠初期的3个月(因烷化剂有致突变及致畸胎作用,可增加胎儿死亡及先天性畸形)。

2.有骨髓抑制、痛风、感染或泌尿道结石史者慎用;过去接受过放射治疗或反复多次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者慎用。

3.用药期间须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定期作肾功能检查(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定期检查肝功能(血清胆红素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测定血清尿酸水平。【不良反应】1.造血系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免疫抑制与骨髓抑制,尤其是长期服用本品者。主要为淋巴细胞减少,对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抑制较轻,如能及时停药,一般是可逆的,但也有造成严重不可逆骨髓损伤的报道。此药有致肿瘤作用,有报道应用它治疗巨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等时发生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及发生急性成髓细胞白血病。

2.消化系统:本品常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及口腔溃疡。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肝损伤和黄疸。

3.神经系统:震颤、肌紧张、神志不清、激动、共济失调等均有报告,一般停药后可以逐渐恢复。偶见本品引起昏迷。此药的神经毒性作用罕见,主见于儿童用药过量或肾病综合征患者。

4.本品还可能引起肺纤维化、间质性肺炎、药物热、皮肤过敏、皮炎、膀胱炎、不育症、继发性肿瘤等。应用此药达400mg,可出现进行性及可逆性精子减少,总剂量在400mg以上则出现精子缺乏及睾丸生殖障碍。长期应用对青春期患者也可产生精子缺乏或持久不育。此药常致卵巢功能失常,并与剂量及年龄有关。【用药须知】1.为防止用药期间出现尿酸性肾病或高尿酸血症,可采用大量补液、碱化尿液,或给予别嘌醇。

2.间歇给药比每日小剂量维持对骨髓毒性较小,前一用药方式在两疗程间可使骨髓恢复。

3.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突然减少,应减量。

4.本品在治疗后3周左右才能在临床上看到疗效,不应在4周内因未见明显改善而停止治疗。

5.活疫苗使感染的风险增加,故接受本药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将不接种活疫苗。白血病患者除外,但在停止化疗至接种活疫苗之间至少间隔3个月。

6.与其他骨髓抑制药物同时应用可增加疗效,但剂量必须适当调整。【用法与用量】1.抗癌:每日按体重0.2mg/kg给药,每3~4周连服10~14日或按体重0.4mg/kg给药,每2周用药1次。

2.免疫抑制:每日3~6mg,早饭前1小时或晚饭后2小时服用,连服数周,待疗效或骨髓抑制出现后减量,总量一般为300~500mg。【制剂与规格】片剂:2mg。

美法仑

【别名】癌克安、爱克兰、L-苯丙氨酸氮芥、瘤克安、马尔法兰、米尔法兰、马法兰、美法仑、L-溶血瘤素、左旋溶肉瘤素、左旋溶血瘤素。【性状】本品为白色至微黄色粉末,无臭。几乎不溶于水、氯仿、乙醚,溶于乙醇和稀矿酸,微溶于甲醇。对光、热和湿不稳定。其左旋体为L-苯丙氨酸氮芥(L-PAM),其消旋体为溶肉瘤素。【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是双功能烷化剂,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作用。主要用于与DNA及RNA发生交叉联结,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药动学 由于食物降低其吸收,故从胃肠道吸收本品不完全,生物利用度在25%~89%之间。吸收后,它通过体液迅速地分布,分布容积约0.5L/kg,主要通过自发的水解失活。蛋白质结合率最初为50%~60%,12小时后渐增为80%~90%。本品的半衰期为40~140分钟。可随尿排泄,其中约10%为原形。【适应证】本品对多发性骨髓瘤有明显疗效,也适用于卵巢癌。【注意事项】1.禁忌证:近期患水痘或带状疱疹者;妊娠初期的3个月。

2.肾功能损害者,有痛风史者,泌尿道结石者慎用。

3.其他注意事项:本品可引起血及尿中尿酸增高,也可引起羟基吲哚醋酸(5-HIAA)增加。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尿素氮、肌酐、尿酸。【不良反应】1.血液系统: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致血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白细胞及血小板在给药后2~3周最低,在4~8周可恢复正常。长期应用致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特别是白血病或骨髓增生综合征。

2.消化系统:多数患者在服药后数小时有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严重者可持续2~4日。

3.其他:对性腺功能有抑制作用,造成精子缺乏及闭经(对性腺功能的影响与治疗的剂量及时间有关);长期给药的病例中可发生严重的复发性脉管炎及肺纤维化;偶见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及皮疹。【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可引起血尿酸增加,别嘌醇可防止或缓解本品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

2.苯丙氨酸氮芥与环孢菌素合用会增加其不良反应。

3.食物降低苯丙氨酸氮芥的生物利用度。【用药须知】1.本品过量将引起死亡。已报道伴随胃肠外的本品过量的毒性作用包括:严重的恶心和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肌肉麻痹及拟胆碱能作用。

2.儿童用大剂量本品与萘啶酸合用,会引起致命的出血性小肠结肠炎。【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多发性骨髓瘤,每日按体重0.25mg/kg给药,连用5日,每5~6周重复疗程。卵巢癌,每日按体重0.2mg/kg给药,连用5日,每4~5周重复。【制剂与规格】片剂:2mg。【贮藏】密闭、避光、阴凉处保存。

胸腺嘧啶氮芥

【别名】胸氮芥、胸嘧啶芥、63-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主要与DNA结合,抑制S期细胞增殖。【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骨肉瘤、卵巢癌、恶性淋巴瘤等。【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大剂量应用时可有肝功能损害。【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每日1次,每次1mg。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4mg。疗程总剂量为40~80mg。【制剂与规格】注射剂:1mg,5mg。

嘧啶苯芥

【别名】氮芥苯氧基尿嘧啶、合-520、尿嘧啶芳芥、乌拉非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本品口服易吸收,30~60分钟血药浓度达到峰值,胃和胆汁中分布最高,肠、肾、肝、肺及瘤组织中亦有分布,24小时内可排出84%。【适应证】本品主要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蕈样霉菌病、乳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并有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次2.5mg,每日2~3次。至总量为100~150mg时,改为间歇给药,每次2.5~5mg,每日2次,连服3日后,休息4日。间歇给药总量同上。外用:局部外搽,每日1~2次。【制剂与规格】片剂:2.5mg;软膏:0.5%。

邻脂苯芥

【别名】抗瘤新芥、邻丙氨酸苄芥、AT-581。【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肿瘤细胞分裂各期均有作用,并以细胞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最为显著。主要作用为抑制DNA和RNA代谢。

药动学 口服吸收较缓慢,6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作用较快,体内药物半衰期约10分钟。主要由尿中排泄。【适应证】本品为我国创制的氮芥类抗癌药,作用机制与氮芥类似。对癌性胸水疗效较好,对头颈部癌、脑瘤、肺癌、乳腺癌、肝癌、淋巴肉瘤等亦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对骨髓也有抑制作用。【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日20~30mg,分3次口服,10~14日为1个疗程。静脉注射:每次5~10mg,每日或3日注射1次,10~14次为1个疗程。胸腔内注射:每次20~30mg,每周1~2次。【制剂与规格】片剂:10mg;注射剂:10mg。

异芳芥

【别名】抗瘤氨酸、异位氨基溶肉瘤素、异位溶肉瘤素。【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熔点(MP)188~192℃(分解)。易溶于酸、碱,极微溶于甲醇或乙醇,几乎不溶于水或丙酮。遇光色渐变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氮芥类衍生物,是我国研制成功的抗癌药物,能影响癌细胞的核酸代谢,干扰癌细胞核分裂,从而抑制癌组织生长。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0.5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主要由尿排泄,但排泄缓慢,有一定的蓄积性。【适应证】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睾丸精原细胞瘤的疗效较好,对恶性淋巴瘤、乳腺癌亦有一定的疗效。9【注意事项】骨髓抑制者慎用。白细胞降至4×10/L或慢性粒细胞9白血病者低于2×10/L应停药。【不良反应】1.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2.骨髓抑制可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部分病人可有出血倾向。【药物相互作用】1.与氯霉素、磺胺类药、氨基比林同用,会加重骨髓抑制。

2.与皮质激素并用,可加重免疫系统的抑制。【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一般按每天5~50mg的剂量给药,总量1~1.5g为1个疗程,当总量达0.5g以上时,即减量为25mg/d。【制剂与规格】片剂:25mg;胶囊:25mg。【贮藏】密闭避光保存。

环磷酰胺

【别名】癌得散、安道生、癌得新、癌得星、环磷氮芥、B-518、CPA、CPM、CYP、NSC-26271、WR-138719。【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失去结晶水即液化),在室温中稳定。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本品的水溶液不稳定,故应在溶解后短期内使用。易溶于乙醇,在丙酮中溶解。取本品,不经干燥,依法测定,熔点为48.5~52℃。【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抗肿瘤作用。环磷酰胺是双功能烷化剂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进入体内后先在肝脏中经微粒体功能氧化酶转化成醛磷酰胺,而醛磷酰胺不稳定,在肿瘤细胞内分解成磷酰胺氮芥及丙烯醛,磷酰胺氮芥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可干扰DNA及RNA功能,尤其对前者的影响更大,它与DNA发生交叉联结,抑制DNA合成,对S期作用最明显。作为免疫抑制剂,其免疫抑制作用是由于能抑制细胞的增殖,非特异性地杀伤抗原敏感性小淋巴细胞,限制其转化为免疫母细胞。在抗原刺激后给予最为有效,但在抗原刺激前给以大剂量也有一定作用。环磷酰胺看来对B细胞的作用更显著,但实际上对受抗原刺激进入分裂时的B细胞和T细胞有相等的作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抑制作用。此外,环磷酰胺尚具有抗炎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干扰细胞的增殖,部分是由于直接的抗炎作用。

药动学 本品生物利用度75%,蛋白结合率24%,分布容积0.34~10.2L/kg。环磷酰胺作为一种前体药在肝脏由微粒体酶(细胞色素P多功能氧化酶)转化成活性形式,经肝脏代谢,代谢产物4-羟基450环磷酰胺、醛磷酰胺、磷酰胺芥、丙烯醛、4-酮基环磷酰胺、羟基磷酰胺。肾脏排泄5%~25%,口服清除半衰期为1.3~6.8小时,静脉用药清除半衰期为4.1~16小时。代谢产物半衰期,烷化剂类7.7~9.9小时,4-羟基环磷酰胺2.5~5.5小时。【适应证】本品既是广谱抗肿瘤药,对白血病和实体瘤都有效;又是目前应用的各种免疫抑制剂中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也是烷化剂中作为免疫抑制剂应用最多的药物。

1.适用于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实体瘤如神经母细胞瘤、卵巢癌、乳癌、各种肉瘤及肺癌等。

2.用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全身性红斑狼疮,大部分病例有效;对儿童肾病综合征,其疗效较硫唑嘌呤为好,可长期缓解。可单独用药,但与皮质激素并用则疗效较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对多发性肉芽肿亦常用。与皮质激素并用于治疗天疱疮疗效也好。此外,也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也适用于器官移植时抗排异反应,通常是与泼尼松、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并用,其效果与硫唑嘌呤-泼尼松-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效果无明显差异,因此,环磷酰胺可以代替后一组药物中的硫唑嘌呤,以避免硫唑嘌呤对肝脏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4.本品为抗代谢药,有显著细胞毒性,可抑制正常组织、新生组织、炎症和炎性细胞的增殖。故可用于翼状胬肉术后,角膜移植术后蚕食性角膜溃疡等。【注意事项】1.有骨髓抑制、有痛风病史、肝功能损害、感染、肾功能损害、肿瘤细胞浸润骨髓、有泌尿系统结石史以及以前曾接受过化疗或放射治疗的患者慎用。

2.药物对妊娠的影响:孕妇用药须慎重考虑,特别在妊娠初期的3个月,由于环磷酰胺有致突变或致畸胎作用,可造成胎儿死亡或先天性畸形。

3.药物对哺乳的影响:本品可在乳汁中排出,在开始用环磷酰胺治疗时必须中止哺乳。

4.本品可使血清假胆碱酯酶减少,血及尿中尿酸水平增加。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的项目:用药期间须定期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消除率)、肝功能(血清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尿酸水平。【不良反应】一般毒性反应特点:本品治疗指数低,对多种器官系统均有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均为急性发作,如渗血、呕吐、黏膜炎、脱发、骨髓抑制,与剂量相关的引起肺疾患、心脏毒性、使原有病情恶化、全血细胞减少等。偶见发热、过敏、荨麻疹或视力模糊。

1.心血管系统:常规剂量的环磷酰胺不产生心脏毒性,大剂量(120~240mg/kg)本品可能引起出血性心肌坏死,甚至在停药后2周仍可见心力衰竭。由心电图、心脏酶的测定及X-射线检查都可证实心肌病的存在,包括病灶部位出血、冠脉血管脉管炎等。

2.肝脏:此药引起肝脏损害较为罕见,但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肝损伤,这可能是由于环磷酰胺的主要代谢物丙烯醛的肝脏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小叶中心充血,并伴随氨基转移酶升高。

3.消化系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发生率为60%~90%,这也是病人不能耐受的主要原因。

4.泌尿系统:环磷酰胺的代谢产物可以引起肾出血、膀胱纤维化及出血性膀胱炎(这是立即或永久停药的指征,否则将发生膀胱癌)、肾盂积水、膀胱尿道反流,甚至继发肾癌。但与其他烷化剂抗癌药相比,本品的肾毒性相对较低。此药可引起膀胱刺激症状及出血,大量补充液体或利尿及常排空膀胱可使上述症状缓解。

5.呼吸系统:罕见肺纤维化。

6.皮肤、黏膜:不论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本品均影响毛囊细胞的分裂,对头发、毛囊均有明显毒性。用药后引起脱发的程度是与剂量相关的,停药后可逐渐长出新发。由于本品可以抑制口腔黏膜的快速增殖,引起口腔炎、口咽部感觉异常,也可引起药物性皮炎,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也偶见指甲脱落和色素沉着。

7.眼毒性:本品对眼毒性很小,仅有数例视力模糊的报告。

8.生殖系统:本品对生殖系统有较明显的毒性,可降低睾丸间质细胞功能,引起男子精子缺乏,也可造成女子卵巢损伤,并与剂量有关。

9.致肿瘤作用:应用此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等,可发生急性白血病。

10.骨髓抑制:白细胞往往在给药后10~14日最低,多在停药后21天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比其他烷化剂少见。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

11.水、电解质代谢:当大剂量环磷酰胺(按体重50mg/kg)与大量液体同时给予时,可产生水中毒,可同时给予呋塞米以防止。用于白血病或淋巴瘤治疗时,易发生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

12.免疫系统:环磷酰胺可产生中等至重度免疫抑制。

13.对下一代的影响:本品不论对人体或动物均有明显的致畸、致突变作用,特别是在妊娠胚胎的分裂期和器官的发生期造成胚胎吸收、发育迟缓、畸形如肢端异常或腭裂等,但对妊娠的毒性可能不是终生的。【药物相互作用】1.环磷酰胺可增加血清尿酸水平,与抗痛风药如别嘌醇、秋水仙碱、丙磺舒等同用,应调整抗痛风药的剂量,使能控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疾病;别嘌醇可增加环磷酰胺的骨髓毒性,如必须同用应密切观察其毒性作用。

2.与大剂量巴比妥或皮质激素同用,可增加急性毒性。

3.与阿霉素同用时,可增加心脏毒性。

4.环磷酰胺可抑制胆碱酯酶延缓可卡因的代谢,因此可延长可卡因的作用并增加毒性。

5.环磷酰胺可降低血浆中假胆碱酯酶的浓度,因此可加强氯琥珀胆碱的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使呼吸暂停延长。【用药须知】1.肝、肾功能损害时,环磷酰胺的剂量应减少至治疗量的1/2~1/3。

2.白血病、淋巴瘤病人出现尿酸性肾病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预防:大量补液、碱化尿液及(或)给予别嘌醇。

3.当由于肿瘤细胞浸润或以往的化疗或放射治疗引起骨髓抑制,环磷酰胺的剂量应减少至治疗量的1/2~1/3。

4.如有明显的白细胞减少(特别是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应停用环磷酰胺,直至白细胞及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

5.口服环磷酰胺一般空腹给予。如发生胃部不适,可分次或与食物一起给予。

6.由于环磷酰胺需在肝内活化成活性化合物,因此腔内给药无直接作用。

7.应用本药时务嘱病人大量饮水。【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日按体重2~3mg/kg。静脉注射:每次4mg/kg,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次600~1200mg,每7~10日1次。儿童口服给药:每日按体重2~6mg/kg。静脉注射:每次2~6mg/kg,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次10~15mg/kg,每周1次,以氯化钠注射液20ml稀释后缓慢注射。【制剂与规格】片剂:50mg;注射剂:100mg,200mg;滴眼液:1%。【贮藏】应避免高热(32℃以下)及日光照射。

异环磷酰胺

【别名】和乐生、宜佛斯酰胺、异磷酰胺。【性状】本品为白色晶状粉末,熔点约40℃,易溶于水;完全溶解于乙醇、甲醇、异丙醇、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微溶于己烷。10%水溶液的pH值在4.0~7.0之间。【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是环磷酰胺的同分异构体,与环磷酰胺比较仅是一个氯乙基的位置不同。在体外无抗肿瘤活性,需要进入体内经肝脏活化后才有活性。其活性代谢产物可与细胞内许多分子结构产生烷化或联结,通过与DNA和RNA交叉连接干扰二者功能,从而产生细胞毒作用。也具有抑制蛋白合成的作用。属氮芥类烷化剂以及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本品在肝脏水解较环磷酰胺(CTX)慢,部分异环磷酰胺在活化前经过脱氯乙基作用而形成氯乙醛和去氯乙基异环磷酰胺。这些代谢物无抗肿瘤作用,但有潜在的细胞毒作用。而CTX只有很小部分去氯乙基化。本品主要作用于DNA鸟氨酸N7位置,与CTX不同之处是本品不形成去甲氮芥。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接近100%。剂量为1~22g/m时多数病人可耐受,但在较大剂量时病人呕吐严重,且有神经毒性。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到20%,体内主要通过肝脏激活并可在肝脏内降解。活性代谢物仅少量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浆2药物浓度的20%。按体表面积3.8~5.0g/m给药,血药浓度曲线呈双2相,终末半衰期为15小时;按体表面积1.6~2.4g/m给药,血药浓度曲线呈单相,半衰期为7小时。本品70%~86%通过肾脏清除,按体2表面积一次给予5.0g/m的高剂量时,给药总量的61%以原型排出,2按体表面积一次给予1.2~2.4g/m的剂量时,仅12%~18%以原型排出。连续给药5天可使本品清除加快,因而毒性减低而作用不减,尿中羟基异环磷酰胺的排出因人而异,所以必须应用尿路保护剂。【适应证】异环磷酰胺为磷酰胺类衍生物,已经合成多年,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了尿路保护剂美司纳(Mesna)后才进入临床。目前已在各国广泛应用,对多种实体瘤和某些白血病均有效,其抗瘤谱与环磷酰胺不完全相同。适用于骨及软组织肉瘤、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头颈部癌、子宫颈癌、食管癌。【注意事项】1.禁忌证:对本品过敏和双侧输尿管阻塞者禁用。

2.慎用:出血性膀胱炎、严重骨髓抑制、妊娠、肾功能不全和既往用过顺铂的患者应慎用。

3.其他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尿常规、血象及肝肾功能;2本药总剂量不超过49.6~100g/m,尤其是儿童;本品可能抑制创伤愈合;本品有致癌或致突变的可能。【不良反应】1.主要毒性为泌尿道刺激,如不给尿路保护剂18%~40%的患者可出现血尿。肾毒性表现为血肌酐升高,高剂量时可导致肾小管坏死。儿童长期应用异环磷酰胺可引起Fanconi综合征。

2.剂量过高、肾功能不全和既往用过顺铂的患者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焦虑不安、神情慌乱、幻觉、乏力、昏睡、意识不清,少见晕厥、癫痫发作甚至昏迷。常在药物治疗期内或停药后短期内出现。

3.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最低值常出现在给药后的7~14日,大多可在停药20日左右恢复正常。

4.代谢产物引起出血性膀胱炎,表现为排尿困难、尿频和尿痛,可在给药后几小时或几周内出现,通常在停药后几天消失。若给予保护药美司钠、分次给药或适当水化可减少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5.少见的不良反应有一过性无症状的肝肾功能异常,高剂量给药可因肾毒性而产生代谢性酸中毒。注射可引起静脉炎。

6.长期用药可导致免疫抑制、垂体功能低下、不育症和继发性肿瘤。

7.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脱发、恶心和呕吐等。个别报道在高剂量时可有肺炎和心脏毒性。【药物相互作用】1.曾用过顺铂的患者可加重异环磷酰胺的骨髓抑制作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

2.同时使用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可能引起凝血机制紊乱而导致出血的危险。若必须同用,需调整华法林的剂量。

3.同时使用降血糖药物如磺胺尿素,可增强降血糖药的作用。

4.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将增加由活疫苗所至感染的危险。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患者不能接种活疫苗。处于缓解的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化疗停止后3个月再接种活疫苗。【用药须知】1.本品与放疗同时应用,可使放疗引起的皮肤反应加重。

2.本品200mg溶于5ml注射用水中供静脉内注射。若采用静脉滴注,可将上述稀释液注入500ml的复方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5%葡萄糖或其他任何一种类似的静脉滴注液中,滴注3~4小时。

3.溶液配制后应尽快使用。

4.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时,应酌情减量。【用法与用量】静脉给药:单药治疗时,按体表面积每日1.2~22.5g/m,静脉给药,连续5日为1个疗程。下1个疗程至少应间隔3~42周。联合用药时,按体表面积每日1.2~2.0g/m,静脉给药,连续5日为1个疗程。下1个疗程至少应间隔3~4周。给异环磷酰胺的同时及其后的第4、第8小时,将保护药美司钠400mg溶于生理盐水10ml内,静脉推注(美司钠剂量为异环磷酰胺的20%)。【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0.5g,1.0g,2.0g。【贮藏】常温下保存,不能超过25℃。

白消安

【别名】二甲磺酸丁酯、马利兰、麦里浪。【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在水中微溶(1:750),在丙酮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熔点为114~118℃。【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属双甲基磺酸酯类的双功能烷化剂,是非特异性细胞周期药物,进入人体内,其磺酸酯基团的环状结构打开后,通过与细胞核中DNA内的鸟嘌呤起烷化作用而破坏14DNA的结构与功能。以C标记白消安的研究表明,当本品与DNA相互作用时,形成7-(4'-羟丁基)鸟嘌呤和1',4'-二(7-鸟嘌呤基)丁烷,而其主要的反应有可能发生在螺旋链内而不在连接鸟嘌呤残基的链间。本品的细胞毒作用几乎完全表现为对造血功能的抑制,主要表现为对粒细胞生成的明显抑制作用。其次对血小板及红细胞系列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很弱。因此,对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较为显著,缓解率可达85%~90%。

药动学 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良好。吸收后很快自血浆消失,反复给药则逐渐在体内累积。在体内水解为4-甲磺基氧丁醇,然后经环化作用变为4-羟呋喃等中间产物。主要在肝内代谢。半衰期长短不一致,分别为1小时、24小时等。主要经肾脏以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以3514S标记,白消安全部以甲烷磺酸形式的代谢产物形式排出,以C或3H标记,则主要以1,1-二氧-3-羟基四氢噻吩的形式由尿中排出。【适应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慢性期,对该病的急变期或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均无效。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注意事项】1.骨髓有抑制现象者,有痛风及感染者,有尿酸性肾结石病史者,以往曾接受过细胞毒性药物或放射治疗者慎用。

2.本品和其他烷化剂相同,有可能增加胎儿死亡及先天性畸形的危险,因此在妊娠初期3个月内不用此药。在妊娠3个月后如用此药,也应慎重考虑,因为所有抗肿瘤药物均能影响细胞动力学,在理论上均有可能引起胎儿基因突变及胎儿畸变。

3.应用本品时应终止哺乳。

4.白血病时有大量白细胞被破坏,在服本品时则破坏更多,血液及尿中尿酸浓度可明显增高,严重者可产生尿酸性肾结石。

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的项目,开始治疗前及疗程中,每周1~2次定期密切随访血象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应定期检查肾功能(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肝功能(血清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测定血尿酸量。【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剂量及疗程有关。

1.造血系统:常可致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长期用药可产生骨髓抑制、并发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者需及时停药。有报道此药治疗支气管癌时,少数患者发生急性白血病。

2.罕见白内障、多型红斑皮疹、结节性多动脉炎等不良反应。

3.长期用药或用药过量可出现肺纤维化、皮肤色素沉着、高尿酸血症及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女性化、睾丸萎缩、女性月经不调等。个别患者长期服用此药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药物相互作用】1.大剂量的本品与凯托米酮同时使用,会增加二者的血药浓度,增加不良反应。

2.本品与环磷酰胺合用,如果二者使用间隔时间少于24小时,环磷酰胺清除会明显降低、清除半衰期明显延长、细胞代谢产物(4-OHCP)的产生明显降低,则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故两者不宜同时使用。

3.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同用,可以导致本品的清除率降低,故应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72小时再用本品。

4.本品与伊曲康唑同时使用会降低本品的清除率,并增加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出血性膀胱炎、神经毒性、白消胺肺)。此时应监测其不良反应,尤其是骨髓抑制。

5.本品与苯妥英同时使用,可使本品的血药浓度减少15%或更多。故当在接受本品治疗的病人使用抗惊厥药物时,应用其他药代替苯妥英。若必须使用苯妥英,应监测本品的功效。【用药须知】1.服本品时,需根据患者对药物的反应、骨髓抑制的程度、个体的差异而调节剂量。同时要告诫患者增加补液量,并使尿液碱化;或服别嘌醇,以防止高尿酸血症及尿酸性肾病的产生。

2.如患者在服本品的同时或曾于近期内用过其他抑制骨髓的药物或放射治疗,应根据病情减量或暂不用本品。

3.发现血粒细胞或血小板数有迅速大幅度下降的征象时,应立即停止服药或减少用药剂量,以防止骨髓产生不可逆性抑制。4.由于服用本品可增加血及尿中的尿酸量,因此对原合并痛风或服本品后血尿酸增加的患者,可服适量的抗痛风药物。

5.接受本品化疗的患者不能接种活疫苗。但处于缓解的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化疗停止后至少间隔3个月再接种活疫苗。

6.有报道,在接受持续本品和硫鸟嘌呤治疗慢性白血病的病人中发生肝结节状增生、食管血管曲张和门脉高压。故长时间持续使用白消安和硫鸟嘌呤时应慎重,并密切监测肝功能。【用法与用量】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每日总量按体表面积4~296mg/m,直至白细胞计数下降至15×10/L以下停药。如服药3周,白细胞计数仍不见下降,可适当增加剂量。对缓解期短于3个月的患者,9可给维持量每周2次,每次2mg以维持白细胞计数在10×10/L。

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每日4~6mg,分次口服,以后根据血象、病情及疗效调整剂量。

3.儿童诱导剂量为每日按体重0.06~0.12mg/kg或按体表面积每2日1.8~3.6mg/m。以后根据血象、病情及疗效调整剂量,以维持白9细胞计数在20×10/L以上。【制剂与规格】片剂:2mg,0.5mg。【贮藏】密闭、避光保存。

雌莫司汀磷酸钠

【别名】艾去适、癌腺治、雌氮芥磷酸二钠、雌氮芥磷酸钠、雌二醇氮芥磷酸钠、雌莫司汀磷酸二钠、磷雌醇氮芥、磷雌醇氮芥钠、磷雌氮芥、磷酸雌二醇氮芥、依立适。【性状】本品从苯或石油醚中得到结晶,熔点104~105℃。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中和甲醇;微溶于无水酒精和氯仿。0.5%的水溶液的pH值为8.5~10.0。【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是以雌二醇17膦酸酯为载体的氮芥类化合物,为一种细胞生长抑制剂,具有烷化剂及雌激素的双重作用,能使甾体激素与烷化剂的结合物选择性进入激素依赖性癌组织中,从而减低烷化剂的全身反应,增加肿瘤化疗的专一性。本品于前列腺组织有特殊的亲和力,能有效地作用于前列腺癌细胞,为有效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细胞毒制剂。本品亦具有微弱的雌激素和抗促性腺激素的作用。本品治疗剂量时对骨髓的抑制极少或无影响。对未经治疗的以及已经用过常规激素治疗失败的病人同样有效。由于其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可用于长期治疗。动物试验中,本品对大鼠前列腺有较高的亲和力,虽抑瘤率仅为雌二醇的1/6,但雌性化作用仅为雌二醇的1/100。

药动学 本品磷酸二钠盐服用剂量的75%从胃肠道吸收,在前列腺组织中蓄积。前列腺癌患者,口服或静脉给药,2~3星期起效,通常需要为期30~90日的实验观察才能准确地评价患者的反应。乳类制品和高钙食品或一些药品可以抑制雌莫司汀磷酸钠的吸收。本品能迅速而完全地脱磷氧基形成具有细胞毒活性的代谢产物:雌二醇氮芥和雌酮氮芥,其血浆半衰期为10~20小时,二者经进一步代谢后排泄。胆汁排泄,是排泄的主要部位,也可通过乳汁排泄。【适应证】本品对前列腺癌具有专一性,对雌二醇治疗无效的病例仍可有效,毒性较小,可长期服用。此外对胰腺癌亦有一定的疗效。本品适应晚期前列腺癌,特别是对激素不敏感的病例及低分化肿瘤。【注意事项】1.禁忌证:对雌二醇或氮芥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脏或心脏疾病、活动性血栓性静脉炎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2.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溃疡病病人慎用。

3.糖尿病病人服用本品应检查糖耐量;定期检查血压,预防高血压;定期复查血细胞计数及肝功能。【不良反应】1.可见暂时性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反应。

2.同常规的雌二醇治疗一样,可能出现血栓性静脉疾病,男性乳腺增大、性欲减退及勃起不良。

3.少见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少数病人可有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4.少数病人出现过敏性皮疹、水肿及咽痛。【药物相互作用】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由于化疗而免疫抑制的病人接种活疫苗有可能引起严重和致命的感染。因此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不接种活疫苗。缓解期白血病病人被允许停止化疗与接种活疫苗之间至少间隔3个月。牛奶、奶制品或含钙药物可以破坏本品的吸收,减少雌莫司汀血浆浓度。故不能同时服用。【用药须知】1.本品可静脉滴入(但不能超过3小时)。溶液配制时将本品加入250ml 5%葡萄糖溶液内。

2.本品注射溶液的配制是将8ml稀释液缓缓地注入含药的安瓿内,不能震荡以防止产生泡沫,不可用盐水。

3.胶囊应在饭前1小时以前或饭后2小时以后用开水送服。本品胶囊不能和牛奶、奶制品及含钙药物(如含钙的抗酸剂)一起服用。

4.为避免注射部位出现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注射应用细针缓缓注入(3~5分钟)。如发现注射液漏至脉管旁,应立即停止注射。【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次2~3粒,每日2次,若连服3~4周后仍无效,则应停药。如病情好转,应按原剂量继续服用3~4个月,药物剂量应根据疗程、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进行适当调整。治疗开始时亦可用静脉注射,每日300mg,共用3周后改为口服,每次2~3粒,每日2次,或继续静脉注射每周2次,每次300mg。【制剂与规格】胶囊剂:140mg/粒;注射剂:150mg(并附有安瓿稀释剂)。【贮藏】贮藏在25℃以下,避光。

多 潘

【别名】甲尿嘧啶氮芥、NSC-23436。【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熔点(MP)178~179℃(分解),不溶于冷水、丙酮和苯,微溶于乙醇。【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本品为含杂环氮芥类化合物,靠烷化作用对多种动物肿瘤模型有显著抑制作用。【适应证】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霍奇金病有效,对部分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霍奇金病也有疗效。对部分淋巴细胞白血病和网状细胞肉瘤可有一定效果。【不良反应】可有消化道反应和较强的骨髓抑制作用。【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次8~10mg,每4~6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儿童每次按0.15mg/kg给药,每4~6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片剂:1mg,2mg,5mg。

噻替哌

【别名】三亚胺硫磷、三乙烯硫代磷酰胺。【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本品为乙撑亚胺类抗肿瘤药物中疗效最好者,其乙撑亚胺基能开环与细胞内DNA核碱基如鸟嘌呤结合,从而改变DNA结构及功能,影响癌细胞的分裂,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的各个时期均有影响。口服吸收不完全,多用注射给药。此外,本品尚有免疫抑制作用。【适应证】对卵巢癌及乳腺癌有较好疗效,对肺癌、肝癌、慢性白血病、消化道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恶性黑色素瘤有一定疗效。经膀胱内灌注可使膀胱癌得到缓解。滴眼用于抑制翼状胬肉。【注意事项】1.妊娠初期的3个月应避免使用此药,因其有致突变或致畸胎作用,可增加胎儿死亡及先天性畸形。

2.下列情况应慎用:骨髓抑制、有痛风病史、肝功能损害、感染、肾功能损害、肿瘤细胞浸润骨髓、有泌尿系结石史。

3.用药期间须定期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与血小板及肝、肾功能。

4.稀释后如发现浑浊,即不得使用。【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多在用药后1~6周发生,停药后大多数恢复,有时骨髓抑制突然发生,要注意。其他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及呕吐等。另外,本品可增加血尿酸水平,为了控制高尿酸血症可给予别嘌醇。【药物相互作用】与氯琥珀胆碱同用,会使呼吸减慢或暂停。【用法与用量】静注或静滴:每次10mg(0.2mg/kg)用生理盐水溶解或稀释,每日1次,连用5次后改为每周2次,总量0.2~0.3g为1个疗程,如血象良好,间歇1~2个月可重复疗程。动脉内输注:用于晚期乳癌,每次l0mg。

胸腹腔或心包腔内注射:每次5~10mg,2~7日1次,总量0.2~0.3g。

瘤内注射:每次5~10mg。

鞘内注射:每次5~l0mg,溶于脑脊液中,5~7日1次。

膀胱内灌注:每次0.05~0.1g,溶于50~100ml生理盐水中,用导尿管插入膀胱腔注入,每周1~2次,每10次为1个疗程,与尿激酶同用,可增加疗效。软膏局部涂抹:每日1~2次。【制剂与规格】注射液:5mg/ml,10mg/ml(以聚乙二醇-400作溶媒);粉针剂:5mg,10mg,15mg。【贮藏】干燥、遮光、低温保存。

卡波醌

【别名】爱健宁、爱斯醌、卡巴苯醌、卡巴醌、咔巴醌。【性状】本品为红色至红棕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熔点(MP)202(203)℃分解。不溶于水,稍溶于氯仿、丙酮、无水乙醇。【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烷化剂类抗癌药,具有与丝裂霉素相同的氨甲酸酯、环乙胺和醌型的有效功能团,可视为丝裂霉素类似物。本品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尤以抑制DNA作用显著。动物实验证明,本品可使患早期白血病L1210小鼠存活60日,对患晚期L1210小鼠也有延长生命的效果。疗效优于丝裂霉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药物。

药动学 口服本品1小时后,分布于肝、肾、胆囊、膀胱、肠道的浓度较高,其次为肺、脑垂体、涎腺和毛囊。本品主要经尿和粪便排泄。静脉注后10~30分钟有高浓度的药物出现在肝、肾、胆囊、膀胱及肠内容物中。肿瘤患者静注4mg后5分钟,血浆浓度为(222±23)ng/ml,2小时降为(12±3)ng/ml。半衰期为15分钟。【适应证】用于缓解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或粒细胞性白血病。【注意事项】1.禁忌证:骨髓功能受抑制者,对本品有严重过敏史者,水痘病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肝肾功能不全者及合并感染者,有出血性疾病和感染者慎用。

3.用药期间应经常检查血象和肝肾功能,以便及时对症处理。小儿和育龄妇女使用应注意对性腺的影响。【不良反应】可引起骨髓抑制而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食欲不振,偶见血小板减少等;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过敏、腹泻等,以及肝功能不良、乏力、脱毛等。【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其他抗癌药如阿糖胞苷、阿霉素、氟尿嘧啶、丝裂霉素C、色霉素A3(东洋霉素)等合用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用药须知】1.本品与其他抗癌药物混合注射时,如混合后的pH为酸性(5以下)或碱性(9以上),则容易分解。

2.配伍的药剂如含有还原性物质,本品亦可分解。

3.如与钙化合物配伍,则形成卡波醌钙螯合物沉淀,故不能混合注射。

4.本品一旦溶解后即速使用,不可放置留用。【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常用剂量为每日1~1.5mg,分2~3次使用。静脉注射:连续给药剂量为每日1mg;间隔给药每周为4~6mg,分2~3次给药。动脉内给药:每周1次,每次4~6mg。【制剂与规格】片剂:0.25mg,0.5mg;冻干粉针剂:1mg(附溶剂10ml,含无水磷酸氢钠40mg)。

卡莫司汀

【别名】卡氮芥、氯乙亚硝脲、双氯乙基亚硝脲、双氯乙亚硝脲、亚硝脲氮芥。【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溶于乙醇、聚乙二醇,不溶于水。熔点为30~32℃(熔融时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及其代谢物可通过烷化作用与核酸交链而产生抗癌作用。

药动学 静脉注射入血后迅速分解。半衰期为5分钟。本品脂溶性强,可通过血脑屏障。由肝脏代谢,代谢物可在血浆中停留数日,造成迟发性骨髓毒性。可能有肝肠循环存在。60%~70%由肾脏排出(其中原形不到1%),1%由粪排出,10%以二氧化碳形式由呼吸道排出。【适应证】本品为亚硝脲类烷化剂,是

洛莫司汀

(环己亚硝脲)在环己烷对位上加甲基,其毒性为洛莫司汀的1/3~1/4。虽然其结构上有一个氯乙基,但化学反应与氮芥不同。

1.常用于脑部原发肿瘤(如成胶质细胞瘤)及继发肿瘤。

2.用于治疗实体瘤,如与氟尿嘧啶合用治疗胃癌及直肠癌,与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合用治疗支气管肺癌。

3.治疗霍奇金病。【注意事项】1.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有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或红细胞减少史者禁用。

2.本品可致畸,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宜慎用,特别是妊娠初期3个月。

3.老年人易有肾功能减退,可影响排泄,故应慎用。

4.有骨髓抑制、感染、肝肾功能异常、接受过放射治疗或其他抗癌药治疗的患者慎用。

5.在用药之前建议收集精子以评估生育力;用药期间应注意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肺功能。【不良反应】1.血液系统:可引起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静脉注射后,5~6周时白细胞最低,在6~7周逐渐恢复,但多次用药后,可延迟至10~12周恢复。静脉注射后,4~5周时血小板最低,在6~7周内恢复。应用此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时,可发生急性白血病、骨髓发育不良(见于长期用药患者)。

2.消化系统:可产生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也可出现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

3.泌尿系统:可出现肾体积下降、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罕见发生出血性膀胱炎。

4.呼吸系统:长期治疗可发生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有时甚至在1~2个疗程后即出现肺并发症,部分患者不能恢复。大剂量用药亦可导致死亡,可出现在用药后15年。

5.其他:可有皮肤瘙痒及脱发。静脉注射部位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滴速过快时皮肤呈红色及结膜渗出。罕见视网膜炎、侧眼眶痛及巩膜红斑、视网膜动脉狭窄、视网膜出血、视神经纤维层梗死而致盲。与顺铂合用或单用时可出现少见的视网膜色素沉着。大剂量时可产生脑脊髓病变。有致畸的可能性。本品可抑制睾丸或卵巢功能,引起闭经或精子缺乏。【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与西咪替丁合用可增强对骨髓的毒性。

2.本品与活疫苗合用有出现全身性甚至致死性疾病的危险。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将不接种活疫苗,但处于缓解期的白血病患者,可以在化疗停止后至少间隔3个月再接种活疫苗。【用药须知】1.本品有局部刺激作用,应将本品溶于27ml灭菌水中,后加入等渗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于1~2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

2.对一些耐药肿瘤可尝试联合用药。以本品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时,应避免与有严重降低白细胞、血小板作用或产生呕吐反应的抗癌药合用。

3.应预防感染,注意口腔卫生,有感染的患者应先治疗感染。

4.本品有迟发性骨髓抑制作用,两次给药间歇不宜短于6周。2【用法与用量】联合化疗:初始剂量为每个疗程150mg/m,一次用完。以后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象及对初始剂量的反应情况而调节。33当血小板计数大于75000/mm、白细胞计数大于3000/mm时,剂量3同初始用药剂量;血小板计数在25000~74999/mm之间、白细胞计3数在2000~2999/mm时,给予70%的初始剂量;血小板计数小于3325000/mm、白细胞计数小于2000/mm时,给予50%的初始剂量。单22药化疗:初始剂量为每个疗程200mg/m或一次滴注200mg/m或2次2滴注100mg/m,2日内连续滴注。以后剂量应根据患者的血象及对初始剂量的反应情况而调节(同上)。【制剂与规格】注射剂:2ml;片剂:125mg。【贮藏】冰箱内5℃以下,干燥、避光保存。洛莫司汀【别名】环己亚硝脲,CCNU。【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对处于G-S边界,或S早期的细胞最敏感,对G期亦有抑制作用。动22物实验表明其与BCNU机理相似。本品进入人体后,其分子从氨甲酰胺键处断裂为两部分:一为氯乙胺部分,将氯解离,形成乙烯碳正离子,发挥烃化作用,致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烃化,这些主要与抗肿瘤作用有关;另一为氨甲酰基部分变为异氰酸酯或再转化为氨甲酸,以发挥氨甲酰化作用,主要与蛋白质,特别是与其中的赖氨酸末端氨基等反应。据认为这主要与骨髓毒性作用有关,氨甲酰化作用还可破坏一些酶蛋白,使DNA受烃化破坏后较难以修复,有助于抗癌作用。本品虽具烷化剂作用。但与一般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与长春新碱、丙卡巴肼及抗代谢药物亦无交叉耐药性。对小鼠和兔子的试验表明该药物有致癌性。

药动学 口服易吸收,体内迅速变为代谢产物。器官分布以肝(胆汁)、肾脾为多,次为肺、心、肌肉、小肠、大肠等。能透过血脑屏障,数分钟后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浆浓度的15%~30%,可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肝肠循环,故药效持久。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代谢物)。T1/2为16~18小时,其持久存在可能引起迟发性骨髓抑制。在肝内代谢完全,排泄于胆汁。有肠肝循环,故药效持久。在尿、血浆、脑脊液均无原形药存在。口服24小时内,本品的50%以代谢物形式从尿中排泄,但4日排泄量小于75%;从粪便中排泄少于5%,从呼吸道排出约10%。因其脂溶性强,可有效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血浆中的50%或更高。【适应证】本品脂溶性强,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常用于脑部原发肿瘤(如成胶质细胞瘤)及继发性肿瘤;治疗实体瘤,如联合用药治疗胃癌、直肠癌及支气管肺癌、恶性淋巴瘤等。【注意事项】1.因可引起突变和畸变,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禁用。

2.对诊断的干扰:本品可引起肝功能一时性异常。

3.下列情况慎用:骨髓抑制、感染、肾功能不全、经过放射治疗或抗癌药治疗的患者或有白细胞低下史者。

4.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血常规及血小板、血尿素氮、血尿酸、肌酐清除率、血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

5.病人宜睡前与止吐药、安眠药共服,用药当天不能饮酒。

6.治疗前和治疗中应检查肺功能。【不良反应】口服后6小时内可发生恶心、呕吐,可持续2~3日,预先用镇静药或甲氧氯普胺并空腹服药可减轻;少数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及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服药后3~5周可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可在服药后第1及第4周先后出现两次,第6~8周才恢复;但骨髓抑制有累计性。偶见全身性皮疹,有致畸胎的可能,亦可能抑制睾丸或卵巢功能,引起闭经或精子缺乏。药物过量:尚无药物可对抗药物过量,如出现严重骨髓抑制,白细胞过低可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药物相互作用】以本品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时,应避免合用有严重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抗癌药。2【用法与用量】100~130mg/m,顿服,每6~8周1次,3次为1个2疗程。儿童用药:100~130mg/m,顿服,每6~8周重复。9【禁忌证】有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低于4×10/L、血小板低于80×910/L者禁用。合并感染时应先治疗感染。本药有致癌、致畸作用,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贮藏】避光、密封、冷冻保存。

雷莫司汀

【别名】雷诺氮芥、MCNU。【性状】本品为淡黄色针状结晶,熔点(MP)111~112℃(同时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亚硝脲类抗恶性肿瘤药,分子结构内氯乙基亚硝基能起烷基化及氨基甲酰化作用,故能与癌细胞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RNA(核糖核酸)结合,特别是能显著性抑制DNA合成,且能断裂DNA单链。此外,本品还能抑制核糖体RNA的加工,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并杀死癌细胞。

药动学 静注本品后,血药浓度呈双相性清除,连续使用可在脂肪、动脉、脑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内蓄积,但无残留性,脑肿瘤患者静脉给药后50分钟,脑瘤内药物浓度达峰值,仍呈双相清除。【适应证】本品适用于成纤维胶质细胞瘤、骨髓瘤、恶性淋巴瘤、慢性髓性白血病、非燕麦细胞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自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对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患者,用本品加上放疗,可有效地改善症状,疗效显著优于洛莫司汀。【注意事项】1.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良、并发感染者、小儿及育龄期病人以及妊娠妇女慎用。

2.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哺乳妇女禁用或在用药期间应停止授乳。

3.本品引起严重骨髓抑制出现症状较晚,故在用药6周内应每周检查血象、肝肾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减量、停药或给予输血等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反应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小等血液系统反应和肝、肾功能异常;偶见皮疹、色素沉着、全身乏力、发热、耳鸣、头晕、手麻木等反应。【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抗恶性肿瘤药合用可增强对骨髓功能的抑制。【用药须知】本品不可皮下或肌内注射;本品药液不可接触眼部,一旦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水冲洗。2【用法与用量】静脉滴注:每次按体表面积50~160mg/m给药,隔6~8周后可再次使用。剂量视血象、年龄、症状适当增减。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l溶解本品,于30~90分2钟内静滴完毕。静脉注射:每次按体表面积50~160mg/m给药,隔6~8周后可再次使用。剂量视血象、年龄、症状适当增减。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10~20ml溶解本品后,于30~60秒内缓慢静注。【制剂与规格】粉针剂:50mg,100mg。

司莫司汀

【别名】甲环己亚硝脲、甲环亚硝脲、甲基罗氮芥、甲基氯乙环己亚硝脲、赛氮芥。【性状】本品是淡黄色略带微红色结晶粉末。不溶于水,溶于无水乙醇,25℃下放置3个月未见分解,但于45℃放置1个月后分解10%,受潮可加速分解。熔点为71~75℃。【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对处于G-S边界或S早期的细胞最敏感,对G期亦有抑制作用。本品12进入人体后,其分子从氨甲酰胺键处断裂为两部分:一为氯乙胺部分,将氯解离,形成乙烯碳正离子,发挥烃化作用,致使DNA链断裂,RNA及蛋白质受到烃化,这些主要与抗瘤作用有关;另一氨甲酰基部分变为异氰酸酯,或再转化为氨甲酸,以发挥氨甲酰化作用,主要与蛋白质,特别是与其中的赖氨酸末端氨基等反应。据认为这主要与骨髓毒性作用有关。氨甲酰化作用还可破坏一些酶蛋白,使DNA受烃化破坏后较难于修复,有助于抗癌作用。14

药动学 本品入血后迅即分解。口服以C分别标记氯乙基部分2及4-甲基环己基部分的本品120~290mg/m,在用药后10分钟,血浆中即可测到两部分放射物质,氯乙烯部分6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环己基部分3小时达血药浓度峰值,由于本品与血浆蛋白结合,并存在肝肠循环,因此口服34小时后,血中仍可测得放射性的本品。血浆中代谢产物浓度持续较久,可能是造成本品延迟性毒性的原因。给药30分钟即可在脑脊液中测出相当强的放射活性,为血药浓度的15%~30%。约有47%的标记物在24小时中随尿排泄,少于5%从粪便排泄,少于10%自呼吸道排出。【适应证】主要用于脑部原发肿瘤(如成胶质细胞瘤)及继发肿瘤、恶性淋巴瘤、肺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注意事项】1.禁忌证:有肝功能损害者;白细胞低于4000、血小板低于5万者。

2.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特别是妊娠初期3个月;有骨髓抑制、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及有白细胞低下史者;有溃疡病或食管静脉曲张者。

3.用药期间应注意随访检查血常规及血小板、尿素氮、尿酸、肌酐清除率、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不良反应】可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服药后3~5周可见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也可在服药后第1周及第4周先后出现2次,第6~8周才恢复正常,但骨髓抑制有累积性。偶见全身性皮疹。有致畸可能,亦可抑制睾丸或卵巢功能,引起闭经或精子缺乏。【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与氯霉素、磺胺药、氨基比林合用,可使骨髓抑制。

2.本品与皮质激素合用,可使对免疫系统的抑制加重。【用药须知】1.用本品时如有感染应先治疗感染。

2.以本品组成联合化疗方案时,应避免合用有严重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作用的抗癌药。2【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按体表面积每次100~120mg/m,间隔6~8周给药1次。联合化疗时,剂量可酌情减少,每次75~150mg/22m,每6周1次。儿童按体表面积每次100~120mg/m,间隔6~8周2给药1次。联合化疗时,剂量可酌情减少,每次75~150mg/m,每6周1次。【制剂与规格】胶囊剂:10mg,50mg。【贮藏】防潮,在25℃以下保存,长期保存最好放置于8℃以下。

尼莫司汀

【别名】N-[(4-氨基-2-甲基-5-嘧啶基)甲基]-N-(2-氯乙基)-1-亚硝基脲、里莫斯定、嘧啶亚硝脲、尼氮芥、尼莫司丁、Ni-mustine、ACNU、CS-439、NSC-245382、Nimustinum、Pimustine。【性状】本品为白色或黄白色结晶状粉末。药用其盐酸盐,为白色或黄色结晶,易溶于水,溶于甲醇,稍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乙酸乙酯、乙醚、氯仿等。遇光易分解,渐变黄绿色,在潮湿空气中缓慢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属亚硝脲类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与卡莫司汀相似。靠烷化作用抑制DNA和RNA的合成。

药动学 本品静注后迅速分布至全身,易通过血脑屏障,有7%~16%进入脑脊液,最高可达30%。半衰期α相为1.3分钟,β相为35分钟。【适应证】临床上用于肺癌、胃癌、直肠癌、食管癌和恶性淋巴瘤等,可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并使用。【注意事项】骨髓抑制者,对本品有严重过敏者禁用。肝或肾功能不良者,合并感染或水痘者,孕妇、哺乳妇女、小儿慎用。【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乏力、发热、皮疹、脱发,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用药后1~3周氨基转移酶可升高,2~3周后自然恢复正常),并有迟缓性骨髓抑制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化疗或放疗药物同时使用时会加重骨髓抑制。【用药须知】1.本品不能肌注或皮下给药,静推本品不可使药液外漏,以免局部组织出现硬结坏死。

2.溶解后的药液应迅速使用。2【用法与用量】每次剂量为2~3mg/kg或90~100mg/m,以注射用水溶解(5mg/ml)后,缓慢静注或静滴。6周后可重复使用,疗程总剂量为300~500mg。本品还可用于胸腹腔注射、动脉注射和膀胱内给药。【制剂与规格】注射剂:25mg,50mg。

雷佐生

【别名】丙二胺四乙酸亚胺、丙二胺四乙酰亚胺、丙二胺亚胺、丙亚胺、丙乙胺亚胺、抗癌-173、抗癌173、抗癌散、抗癌1号、宁癌-159、双哌嗪二酮丙烷、亚胺-159、亚胺159、ICI-59118、ICRF-159、NSC-129943等。【性状】本品为白色或几乎白色的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微溶于乙醇、甲醇,微溶于水(10~12mg/ml),几乎不溶于苯和乙醚,溶于热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易溶于温的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在酸中稳定,碱中不稳定。【适应证】主要适用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肺癌、肝癌、胃癌、肾癌、乳腺癌和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或手术后预防远处转移特别是肺转移的发生。近期效果颇佳,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结构和作用机制与常用的抗肿瘤药不同,它具有双内酰亚胺结构,双内酰亚胺键在体内可解开,从而对肿瘤细胞的DNA、RNA和蛋白质中的氨基、巯基发生酰化作用,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本品能明显抑制有丝分裂,阻止增殖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期,特异地抑制增殖细胞由G期进入M期;还可2使肿瘤周围血管形态发生改变甚至正常化,因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灶形成,抑制肿瘤的血液供应,防肿瘤转移。动物实验对S180、S-37、B-22实验动物的肝癌有明显抗癌作用,对L-615、L-1210等白血病亦有抑制作用。本品以对原发病灶作用不大的剂量即能防止小鼠Lewis肺癌转移灶的形成。本品可加强多种抗肿瘤药物及放疗的疗效,且无交叉耐药性。在一定剂量下,本品对细胞免疫力无明显抑制作用。从动物实验观察可见,本品尚能抑制肿瘤组织周围血管形成,使瘤块变苍白,抑制肿瘤的血液供应,阻止癌细胞的扩散,这种对肿瘤边缘血管发生的抑制,可能解释本品防止肿瘤转移的作用。

药动学 口服吸收个体差异大,口服后2小时达药峰浓度,能通过血脑屏障,半衰期为3.5小时,在体内广泛代谢,有肠肝循环,代谢物主要由尿排出,不吸收的药物由粪便排出。【注意事项】肝肾功能不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用药期间应经常检查血象。【不良反应】1.血液系统:可出现骨髓抑制,主要为白细胞减少,但血小板减少及贫血较少。一般均不严重。

2.消化系统:可有胃肠道反应,其中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但症状常较轻,用止吐药可止吐。少数人有腹泻。还可有腹痛、食欲减退等。长期大剂量用药可能引起肝功能不良,停药后可恢复。

3.其他:可致中、重度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少数人可发生流感样症状(发热、寒战、肌痛、鼻炎),可致高尿酸血症,如发生可给予别嘌醇。

4.长期应用防止转移的剂量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用药须知】若出现骨髓抑制,经减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大都可恢复。【用法与用量】1.白血病:4~8mg/(kg·d)。成人一般每日200~400mg,分2~3次口服。一般5日为1个疗程,停药7~14日后视病情需要可进行下1个疗程。

2.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在治疗白血病的剂量和疗程基本上,可适当增加剂量和疗程。

3.防止癌转移的用量:每日25~50mg,用4日停3日,1个月为1个疗程,停药1周后可继续循环服用。【制剂与规格】片剂:25mg,50mg,500mg。【贮藏】密封、阴凉处保存。

六甲蜜胺

【别名】六甲基嘧胺、六甲密胺、六甲嘧胺、六甲三聚氰胺、ENT-50852、HMM、NSC-13875、RB-1515、WR-95704等。【性状】本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无臭。在水中不溶,略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醚、氯仿及稀盐酸。熔点为170~174℃。【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抗肿瘤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化学结构与烷化剂三乙烯三聚氰胺(癌宁、TEM)相似,但作用方式不同,与烷化剂无交叉耐药性,类似抗代谢类药物的作用,能抑制DNA、RNA和蛋白质合成。

药动学 本品为脂溶性,口服后吸收快,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半衰期为2.9~10.2小时,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大,脑脊液中药物浓度是血药浓度的6%,在体内迅速经肝内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去甲基化形成N-去甲基代谢物。代谢物主要随尿排出,24小时内排出61%,72小时内排出89%。代谢物易进入脑脊液中,可能与其神经毒性有关。【适应证】六甲蜜胺是与烷化剂结构类似的抗肿瘤药。主要治疗卵巢癌,也可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癌、乳腺癌和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注意事项】肝脏病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肝功能。【不良反应】本品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停药后即可恢复。

1.神经系统:可有感觉异常、肌无力、共济失调、静止性震颤、反射亢进、焦虑不安、幻觉、抑郁症、锥体外系症状和癫痫,偶有睡眠紊乱及帕金森综合征样表现。

2.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厌食、恶心、腹泻和腹痛。

3.造血系统:本品可引起轻微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见于给药后3~4周,停药后1周内可恢复。【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与抗抑郁药联合应用,可产生体位性低血压。

2.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可产生肌张力障碍,应慎用。

3.本品与维生素B同时使用,可减轻周围神经毒性。6【用药须知】1.本品有刺激性,避免与皮肤和黏膜直接接触。

2.餐后或睡前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3.因本品有骨髓抑制作用,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合应用时需减量。

4.出现明显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如共济失调时应停药。【用法与用量】单用本品时,按体重每日4~12mg/kg或按体表面2积每日150~300mg/m,分3~4次服,连续14~21日为1个疗程,间隔2~3周开始下1个疗程。联合应用时,按体表面积每日100~2200mg/m,连续14日,1个月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片剂:50mg,100mg;胶囊:50mg,100mg,200mg。【贮藏】常温下保存。

去水卫矛醇

【别名】二去水卫矛醇、卫康醇、Dianhydrodulcitol、DAG、Di-anhydrodulcitolum。【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细胞周期性非特异性抗癌药,能抑制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合成,尤其对小鼠L1210及W256肉瘤更为敏感,电镜下观察到本品可直接杀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本品对骨髓红细胞系无明显损伤作用。临床试用对慢性白血病有较好的近期疗效,缓解率为86%,与白消安相近而略高于靛玉红,但完全缓解率低于白消安,与靛玉红相似。本品显效快,能降低白细胞、缩小脾脏。对肺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有效率为16.5%,其中对肺腺癌的有效率为21%。

药动学 本品能进入脑脊液,且药物浓度可高达所给剂量的30%。药物在肿瘤中分布比脑白质内多,在脑瘤中的半衰期为20小时。本品主要经肾脏排泄清除。【适应证】本品是从植物美登木中提取的以卫矛醇为原料合成的去水卫矛醇,对动物的移植性肿瘤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可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症、肺癌、骨髓瘤、头颈部肿瘤、鼻咽癌、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血小板降至最低点多出现在用药后7~8日,可较严重。白细胞降至最低点出现在用药后14~21日。其他不良反应可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稀便等消化道反应,以及皮疹、头昏和全身乏力等。停药后症状可消失。【用药须知】本品静注时注意勿漏出血管。【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对慢性白血病,每次40mg,每日1次,连用5~7日为1个疗程。停药2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病情缓解后,每月连用5日作为维持治疗。为巩固疗效最好维持用药半年以上,剂量每天25mg。肺癌、骨髓瘤等实体瘤用法用量同上,疗程之间应间隔2周,待血象恢复正常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使用时用生理盐水10~20ml溶解后缓慢静注。静脉滴注:对慢性白血病,每次40mg,每日1次,连用5~7日为1个疗程。停药2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病情缓解后,每月连用5日作为维持治疗。为巩固疗效最好维持用药半年以上,剂量每日25mg。肺癌、骨髓瘤等实体瘤用法用量同上,疗程之间应间隔2周,待血象恢复正常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使用时用生理盐水5ml溶解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糖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儿童:静脉注射,对慢性白血病,每次按0.6~1mg/kg给药,每日1次,连用5~7日为1个疗程。停药2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病情缓解后,每月连用5日作为维持治疗。为巩固疗效最好维持用药半年以上,维持剂量为每天0.3~0.5mg/kg。对肺癌、骨髓瘤等实体瘤用法用量同上,疗程之间应间隔2周,待血象恢复正常再进行下1个疗程。使用时用生理盐水10~20ml溶解后缓慢静注。静脉滴注,对慢性白血病,每次按0.6~1mg/kg给药,每日1次,连用5~7日为1个疗程。停药2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病情缓解后,每月连用5日作为维持治疗。为巩固疗效最好维持用药半年以上,维持剂量为每日0.3~0.5mg/kg。对肺癌、骨髓瘤等实体瘤用法用量同上,疗程之间应间隔2周,待血象恢复正常再进行下1个疗程。使用时用生理盐水5ml溶解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糖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制剂与规格】注射剂:25mg,40mg。

亚胺醌

【别名】癌抑散、环胺醚醌、瘤抑散、A-139、Ethyleniminoqui-none、Hydraziriquonum、Solaziquonum。【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本品作用同噻替哌,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形成活泼的乙撑亚胺基,具有烷化作用,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干扰DNA的功能,并和DNA发生交叉联结。【适应证】适用于恶性淋巴瘤、慢性白血病、乳腺癌、卵巢癌,疗效较好。对肺癌、胃癌、直肠癌亦有一定的疗效。【注意事项】骨髓功能障碍者慎用。【不良反应】1.有局部刺激作用,可引起栓塞性静脉炎,静脉注射漏于皮下可致局部组织坏死。

2.骨髓受抑制,可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药物相互作用】1.与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氨基比林同用,使骨髓抑制加重。

2.与皮质激素同用,可加重免疫系统的抑制。【用药须知】注射液需新配制,溶液发生混浊,即不可使用。【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每次10mg,每日1次,总量200~

400mg为1个疗程。口服给药:剂量同上。瘤体内注射,每次5~20mg,以生理盐水稀释后使用。【制剂与规格】注射剂:10mg。

二、抗代谢药

甲氨蝶呤

【别名】(±)-N-{对[N-(2,4-二氨基-6-蝶啶基甲基)-甲氨基]-苯甲酰}-谷氨酸、氨甲蝶啶、氨甲蝶呤、氨甲蝶呤、氨甲叶酸、氨克生、安克生、甲氨蝶啶、甲氨蝶呤、甲氨蝶呤、密都锭、美素生、威力氨甲蝶呤、威力甲氨蝶呤、Amethopterin、Emthexate、Farmotrex、Ledertrexate、MTX、Methotrexat、Methotrexat Ebew、Methotrexat-Ebe-we、Methotrexatum。【性状】本品为橙黄色结晶性粉末,几乎不溶于水,溶于稀盐酸,易溶于稀碱溶液。【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由于四氢叶酸是在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脱氧核苷酸的重要辅酶,本品作为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使二氢叶酸不能被还原成具有生理活性的四氢叶酸,从而使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一碳基团的转移作用受阻,导致DNA的生物合成明显受到抑制。此外,本品也有对胸腺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作用,但抑制RNA与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则较弱。本品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G/S期的细胞也有延缓作用,对G期细胞的作用较弱。112

药动学 用量按体表面积小于30mg/m时,口服吸收良好,1~5小时血药浓度达最高峰;肌内注射后达峰时间为0.5~1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50%。本品透过血脑屏障的量甚微,但鞘内注射后则有相当药量可达全身循环。部分经肝细胞代谢转化为多谷氨酸盐,部分通过胃肠道细菌代谢。主要经由肾(约40%~90%)排泄,大多以原形药排出体外;不到10%通过胆汁排泄。半衰期α相为1小时;半衰期β相为二室型:初期为2~3小时,终末期为8~10小时。小量甲氨蝶呤及其代谢产物以结合型形式贮存于肾脏和肝脏等组织中,有时可长达数月。在有胸腔或腹腔积液情况下,本品的清除速度明显延迟;清除率个体差别极大,老年患者更甚。【适应证】甲氨蝶呤是最早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的抗叶酸制剂,不但对白血病有效,而且对实体瘤也有良好的疗效,为临床基本抗肿瘤药物之一。

1.适用于各种类型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特别是非何杰金恶性淋巴瘤和蕈样肉芽肿、头颈部癌、卵巢癌、宫颈癌、睾丸癌、支气管肺癌、多发性骨髓瘤和各种软组织肉瘤。鞘内注射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脑膜白血病以及恶性淋巴瘤的神经系统转移。本品对银屑病也有一定疗效。

2.作为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多发性肉芽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甲氨蝶呤间歇疗法治疗多发性肉芽肿起效较皮质激素、烷化剂或硫唑嘌呤迅速,故急性患者应首选本品。用于皮质激素无效的多肌炎、皮肌炎均见肌力改善、皮疹消退。据报道甲氨蝶呤特别适用于顽固的进行性多发性肌炎和顽固的进行性眼色素层炎,治疗1~2周后可使麻痹或失明的患者恢复一定的功能。其作用机制不明,据其见效迅速,且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和抗体水平无明显影响,因而认为这种效果可能是由于其抗炎作用所致,而不是免疫抑制作用。【注意事项】1.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全身极度衰竭、恶3病质及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周围血象如白细胞低于3500/mm或血3小板低于50000/mm者。

2.其他注意事项:本品的致突变性、致畸性和致癌性较烷化剂为轻,但长期服用后,有潜在的导致继发性肿瘤的危险。【不良反应】1.胃肠道:包括口腔炎、口唇溃疡、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常见食欲减退,偶见伪膜性或出血性肠炎等。

2.肝脏:可出现黄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增高,长期口服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脂肪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3.生殖系统:可导致闭经和精子减少或缺乏,尤其长期应用较大剂量后,但一般多不严重,有时呈不可逆性。

4.呼吸系统:长期用药可引起咳嗽、气短、肺炎或肺纤维化,偶见甲氨蝶呤肺炎。

5.骨髓抑制:主要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尤其应用大剂量或长期口服小剂量后易引起明显骨髓抑制,甚至出现贫血和血小板下降而致皮肤或内脏出血。

6.皮肤:可见脱发、皮肤发红、瘙痒或皮疹,后者有时为对本品的过敏反应。

7.其他:鞘内注射或颈动脉滴注偶尔引起视力模糊、眩晕、头痛、蛛网膜炎、麻痹、抽搐、意识不清和慢性脱髓鞘综合征。大剂量应用时,由于本品和其代谢产物沉积在肾小管而致高尿酸血症性肾病,此时可出现血尿、蛋白尿、尿少、氮质血症甚至尿毒症。【药物相互作用】1.用本品前24小时或10分钟后用阿糖胞苷,可增加本品的抗癌活性。

2.由于使用本品后可引起血液中尿酸水平增高,在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应相应增加别嘌醇、秋水仙碱等药的剂量。

3.本品可增加抗血凝作用,甚至引起肝脏凝血因子的缺少或(和)血小板减少症,因此与其他抗凝药同用时宜谨慎。

4.与保泰松和磺胺类药物同用后,因为与蛋白结合的竞争,可能会引起本品血药浓度的增高而导致毒性反应的出现。

5.口服卡那霉素可增加口服本品的吸收,而口服新霉素则可减少其吸收。

6.与弱有机酸和水杨酸盐等同用,可抑制本品的肾脏排泄而导致血药浓度增高,因此应酌情减小用量。

7.氨苯蝶啶、乙胺嘧啶等药物均有抗叶酸作用,如与本品同用可增加其毒副作用。

8.与氟尿嘧啶同用,或先用氟尿嘧啶后用本品,均可产生拮抗作用,但如先用本品,4~6小时后再用氟尿嘧啶则可产生协同作用。

9.本品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同用可导致减效,如用后者10日后或于本品用药后24小时内给左旋门冬酰胺酶,则可增效而减少对胃肠道和骨髓的毒副作用。

10.乙醇和其他对肝脏有损害药物,如与本品同用,可增加对肝脏的毒性。【给药说明】1.有肾病史或发现肾功能异常时,禁用大剂量甲氨蝶呤疗法;未准备好解救药亚叶酸钙盐、未充分进行液体补充和碱化尿液时,也不能用大剂量甲氨蝶呤疗法。

2.大剂量甲氨蝶呤疗法易致严重副反应,须经住院并有可能随时监测其血药浓度时才能谨慎使用。滴注时不宜超过6小时,太慢易增加肾毒性。

3.本药静脉或动脉连续滴注毒性明显增加。

4.用药后如果出现明显黏膜炎,如严重黏膜溃疡、腹泻次数多、3血便及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如白细胞低于3500/mm或血小板3低于50000/mm时)等严重反应应停药并及时对症治疗。

5.应用免疫抑制量的甲氨蝶呤后24小时内再给适量的甲酰四氢叶酸,可对抗甲氨蝶呤的毒性,但对其免疫抑制作用几乎无影响。【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1.一般用量:每次10~15mg,每周1~2次。

2.蕈样肉芽肿:患者可每日口服2.5~5mg,连服数周甚至数月。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一般按体表面积15~50mg/2m,每周1次,连用4周。肌内注射:成人每次15~50mg,每周1~2次。静脉注射:成人每次15~50mg,每周1~2次。甲氨蝶呤大剂量2疗法:每次1~5g/m,溶于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于4~6小时滴完。自用药前一日开始至用药后1~2日每天补液3000ml,并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ml。开始用药后24小时起每3小时肌注亚叶酸钙9~12mg,连用3~6次或直至甲氨蝶呤血药浓度降至5×10-8 mol/L以下。

联合化疗方案:乳腺癌:CMF(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支气管肺癌:CMC(环己亚硝脲、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恶性淋巴瘤等:COM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和泼尼松)以及CAMP(环磷酰胺、阿霉素、甲氨蝶呤和泼尼松或丙卡巴肼)。鞘内注射:每次10~15mg,每3~7日1次,注射速度宜缓慢,注入溶液量不能超过抽出的脑脊液量。腔内注射:每次30~40mg,每周1次,抽出胸腔积液量少于500ml时酌减。【制剂与规格】片剂:2.5mg,5mg,10mg;注射用粉针:5mg,10mg,20mg,25mg,50mg,100mg。【贮藏】密闭、避光保存。

氨蝶呤钠

【别名】癌得宁、氨基叶酸、氨基蝶环、氨基蝶呤、氨蝶呤、白血宁。【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由于四氢叶酸是在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脱氧核苷酸的重要辅酶,本品作为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使二氢叶酸不能被还原成具有生理活性的四氢叶酸,从而使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一碳基团的转移作用受阻,导致DNA的生物合成明显受到抑制。此外,本品也有对胸腺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作用,但抑制RNA与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则较弱。本品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G/S期的细胞也有延缓作用,对G期细胞的作用较弱。112

药动学 用量按体表面积小于30mg/m给药时,口服吸收良好,1~5小时血药浓度达最高峰;肌内注射后达峰时间为0.5~1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50%。本品透过血脑屏障的量甚微,但鞘内注射后则有相当剂量可达全身循环。部分经肝细胞代谢转化为多谷氨酸盐,部分通过胃肠道细菌代谢。主要经由肾(40%~90%)排泄,大多以原形药排出体外;不到10%通过胆汁排泄。半衰期α相为1小时;半衰期β相为二室型:初期为2~3小时,终末期为8~10小时。小剂量甲氨蝶呤及其代谢产物可以结合型形式贮存于肾脏和肝脏等组织中,有时可长达数月。在有胸腔或腹腔积液情况下,本品的清除速度明显延迟;清除率个体差别极大,老年患者更甚。【适应证】适用于各类型急性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注意事项】毒性反应与甲氨蝶呤相同,但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大,慢性白血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日0.5~1mg,一般服3~4周开始起效。【制剂与规格】片剂:0.5mg。

氟尿嘧啶

【别名】5-氟-2,4(1H,3H)-嘧啶二酮、5-氟尿嘧啶、氟尿嘧啶、5-FU、5-Fu、Adrucil、Aduracil、Arumel、FU、Flopholin、Fluracil、Fluorouracilum、Fluracil、Fluril、Fluro Uracil、NSC-19893、ULUP。【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略溶于水,在稀酸或碱溶液中溶解。在乙醇中微溶,在氯仿中几乎不溶。熔点281~284℃(分解)。熔融时同时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DNA的生物合成。此外,还能掺入RNA,通过阻止尿嘧啶和乳清酸掺入RNA而达到抑制RNA合成的作用。

药动学 本药主要经由肝脏分解代谢,大部分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道排出体外。约15%在给药1小时内经肾以原形药排出体外。本品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主要抑制S期瘤细胞,大剂量用药能透过血脑屏障,静注后于半小时内到达脑脊液中,并可维持3小时。半衰期α相为10~20分钟,半衰期β相为20小时。【适应证】5-FU是第一个合成的抗代谢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抗嘧啶类药物,对消化道癌及其他实体瘤有良好疗效,在肿瘤内科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用于乳腺癌、消化道癌肿(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胆道系统癌肿和胰腺癌)、卵巢癌和原发性支气管肺腺癌的辅助化疗和姑息治疗。

2.为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主要化疗药物。

3.用于浆膜腔癌性积液和膀胱癌的腔内化疗。

4.用于头颈部恶性肿瘤和肝癌的动脉内插管化疗。

5.用于局部治疗,如瘤内注射,其软膏用于皮肤癌以及乳腺癌的胸壁转移等。

6.用于眼科,结膜下给药可用于治疗青光眼,可通过限制术后伤口愈合进程而增加手术的成功性。【注意事项】1.禁忌证: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当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时禁用。

2.慎用:(1)肝功能明显异常者。(2)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3500m、血小板低于5万者。(3)感染、出血(包括皮下和胃肠道)或发热超过38℃者。(4)有明显胃肠道梗阻者。(5)失水或酸碱、电解质平衡失调者。

3.其他注意事项:开始治疗前及疗程中应每周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对有心脏病、酒精中毒及有吸烟史的患者,在采取输液给药的最初3个疗程期间,要连续加强对病人心脏的监测。当出现心功能紊乱时,立即停药。【不良反应】1.胃肠道:可有恶心、食欲减退或呕吐,一般剂量多不严重。偶见口腔黏膜炎或溃疡、腹部不适或腹泻,严重时可有血性腹泻。

2.骨髓抑制:可使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大多在疗程开始后2~3周内达最低点,约在停药3~4周内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罕见。

3.皮肤:可见皮肤色素沉着、皮肤静脉变褐色、脱发、皮炎、皮疹(主要见于手、脚掌)、荨麻疹和皮肤光过敏反应。也可引起脱发。

4.心血管系统: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常在用药后几小时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常在用药后4~5日发生心肌病;有些患者心肌酶有变化。以前有心脏病者,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5.神经系统:可有小脑共济失调,可致器质性脑病。

6.眼睛:静注此药可致刺激性结膜炎伴泪液过多及睑缘炎、泪腺分泌过多,甚至发生视神经病。

7.肝脏:此药可引起肝细胞坏死伴暂时性肝酶升高,并与剂量有关。

8.用药局部:静脉推注或滴注处药物外溢可引起局部疼痛、坏死或蜂窝组织炎。

9.致畸性:本品在动物实验中有致畸和致癌性,但在人类。其致突、致畸和致癌性均明显低于氮芥类或其他细胞毒性药物,长期应用本品而致发生第2个原发恶性肿瘤的危险也比氮芥等烃化剂为小。

10.其他:长期动脉插管给予氟尿嘧啶,可引起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局部感染、脓肿形成或栓塞性静脉炎等。【药物相互作用】1.与甲氨蝶呤合用,应先给后者,4~6小时后再给予氟尿嘧啶,否则会减效。

2.与甲酰四氢叶酸钙合用,联合给药可以增强氟尿嘧啶的疗效,但某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氟尿嘧啶的毒性反应。在癌症的治疗中,常规联合使用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应监测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毒性反应增加的危险性。

3.与减毒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给免疫功能受抑制的化疗患者接种活疫苗可导致严重和致命的感染。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性化疗药物的患者不应接种活的病毒和细菌疫苗。白血病缓解期的病人在终止化疗和接种活疫苗之间应至少间隔3个月。

4.与亚叶酸合用,能增强氟尿嘧啶的抑制细胞分裂的不良作用。

5.与α-干扰素合用,可增加氟尿嘧啶的胃肠道毒性。

6.与甲硝唑或奥硝唑合用,联合给药可明显降低氟尿嘧啶的清除率,不但导致更严重的氟尿嘧啶副作用,且治疗效果也未提高。尽可能避免氟尿嘧啶和甲硝唑同时给药。如临床需联合应用,应监测患者的氟尿嘧啶毒性反应。

7.与甲氰咪胍合用,将引起氟尿嘧啶的血浆峰值升高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增加。增加氟尿嘧啶毒性的危险性。可能的机制为阻止氟尿嘧啶的代谢。

8.与氢氯噻嗪合用,可以增强抗肿瘤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如需联合用药,必须定期取得血细胞计数结果以监测骨髓抑制情况。

9.与左旋咪唑合用,肝脏毒性率明显增高。肝脏毒性被认为是可逆的和轻度的并且无症状,通常认为发生的形式为碱性磷酸酶增加,常常伴随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增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弱而无症状的肝毒性,特别是伴有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升高的碱性磷酸酶升高。这种肝毒性通常可逆。

10.与新霉素合用,引起吸收延迟,使给药后的第一个3小时的氟尿嘧啶的肾脏排泄降低。

11.与他莫昔芬合用,对于绝经后的妇女治疗乳腺癌,他莫昔芬加用环磷酰胺,将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

12.与长春瑞滨合用,研究表明长春瑞滨可以增加5-氟尿嘧啶的毒性,特别是5-氟尿嘧啶与甲酰四氢叶酸合用时。

13.与华法林合用,可使华法林引起凝血时间延长。若需合用需要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便维持所需求的抗凝水平。

14.与别嘌呤醇合用时,可发生间歇性眼花、平衡感觉降低及眩晕。

15.与西咪替丁长期(4周)联合使用,可观察到氟尿嘧啶血浆峰浓度和时量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增加。故氟尿嘧啶毒性的危险性增加。【给药说明】1.本品可口服、局部应用(瘤体内注射,腔内、外用)、静脉注射或滴注,但由于本品具神经毒性,不可用作鞘内注射。

2.本品口服虽能吸收,但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长,而体液分布和浓度不恒定,其生物利用度不如静脉给药。

3.用本品时不宜饮酒或同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以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4.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特别是有骨髓抑制者,剂量应减少。

5.若突然出现腹泻、口炎、溃疡或出血,应立即停药,直至这些症状完全消失。

6.眼科用药注射时药液不能外漏,一旦外漏应立即冲洗结膜囊。【用法与用量】静脉滴注:每日0.5~1g,每3~4周连用5日;也可每周用药1次,每次0.5~0.75g,连用2~4周后休息2周作为1个疗程。滴注速度愈慢,疗效愈好而毒副反应相应减轻。瘤体内动脉插管注射:每次0.75~1g。每1个疗程总量为50mg。结膜下注射:每次5mg。【制剂与规格】注射剂:10ml:0.25g,5ml:0.125g;软膏:0.5%,2.5%。【贮藏】避光置阴暗处保存,温度不应低于10℃,亦不宜超过35℃。

复方氟尿嘧啶

【适应证】本品为氟尿嘧啶、环磷酰胺、鲨肝醇、奋乃静、白芨粉、乌贼骨粉等的复方制剂。

1.用于乳腺癌、消化道癌肿(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胆道系统癌肿和胰腺癌)、卵巢癌和原发性支气管肺腺癌的辅助化疗和姑息治疗。

2.为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主要化疗药物。

3.用于浆膜腔癌性积液和膀胱癌的腔内化疗。

4.用于头颈部恶性肿瘤和肝癌的动脉内插管化疗。

5.局部治疗,如瘤内注射,其软膏用于皮肤癌以及乳腺癌的胸壁转移等。【注意事项】1.禁忌证:伴发水痘或带状疱疹等病毒感染时禁用本品;妊娠、哺乳妇女。

2.慎用:(1)肝功能明显异常。(2)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3.5×9910、血小板低于50×10者。(3)感染、出血(包括皮下和胃肠道)或发热超过38℃者。(4)明显胃肠道梗阻。(5)失水或(和)酸碱、电解质平衡失调者。【不良反应】1.可见恶心、食欲减退或呕吐,一般反应多不严重。偶见口腔黏膜炎或溃疡、腹部不适或腹泻,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常见(大多在疗程开始后2~3周内达最低点,约在3~4周内恢复正常),血小板减少罕见,极少见咳嗽、气急或小脑共济失调、脱发等。

2.静脉推注或滴注处药物溢出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疼痛、坏死或蜂窝组织炎。

3.长期应用本品可导致神经系统毒性。

4.长期动脉插管给予本品,可引起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局部感染、脓肿形成或栓塞性静脉炎等。

5.偶见用药后心肌缺血,可出现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变。【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不宜同阿司匹林类药物同用,有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用本品时不宜饮酒,以免增加消化道出血的危险。【给药说明】1.可口服、局部应用(瘤体内注射,腔内、外用)、静脉注射或滴注,但由于本品具神经毒性,不可用作鞘内注射。

2.口服虽能吸收,但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长,而体液分布不均,其生物利用度不如静脉给药。

3.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特别是有骨髓抑制者,剂量应减少。

4.除有目的的单用本品较小剂量作放射增敏剂外,一般不宜和放射治疗同用。【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次1~2片,每日3次。【制剂与规格】片剂:每片含氟尿嘧啶50mg,环磷酰胺5mg,及其他成分(同作用用途中的成分)。

复方呋喃氟尿嘧啶和尿嘧啶

【别名】呋喃氟尿嘧啶和尿嘧啶复方、优福定、Ftorafur&U-racil、FT-207 and U-rail。【性状】为白色粉末,无臭,味苦。对热、光、湿均较稳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与替加氟相同,在体内逐渐转变为氟尿嘧啶而起干扰、阻断DNA和RNA及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实验研究证明,尿嘧啶可阻断替加氟的降解作用,特异性地提高肿瘤组织中氟尿嘧啶及其活性代谢物质的浓度。当替加氟与尿嘧啶以1:4配比时,肿瘤和血中氟尿嘧啶的浓度比值最大,且肿瘤内及周围正常组织中浓度的比值也最大。

药动学 口服后吸收良好,持续时间较长。静脉注射后,均匀分布于肝、肾、小肠及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较高,且可通过血脑屏障。给药后24小时,23%的药物以原形由尿排出,55%由呼吸道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出。【适应证】为替加氟(FT-207)与尿嘧啶的复合制剂。国内将UFT试用于289例各种癌症,疗效较好地为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和食管癌,有效率分别为30.6%、50.0%、34.6%和23.1%。目前将本品与丝裂霉素联合应用于治疗晚期胃癌,有效率可达54.3%~56.9%,已成为日本和我国广泛应用的重点方案。本品与阿霉素、

平阳霉素

联合应用治疗食管癌也有较好的疗效。

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的癌症、乳腺癌及甲状腺癌等。【注意事项】肝肾功能障碍者及孕妇慎用,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不良反应】1.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本品的消化道反应较替加氟略重,但对血象影响轻微。少数病人出现皮炎、脱发及瘙痒。

2.注射后局部可有疼痛、静脉炎或动脉内膜炎。如情况严重者,可暂停给药,待恢复正常后再用。【给药说明】本品注射液忌与酸性的药物同用。【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日3~4次,每次2~3片,总量400~600片为1个疗程。也可服用本品的胶囊,每次1~2个胶囊,每日3~4次。【制剂与规格】优福定片:每片含替加氟50mg、尿嘧啶112mg;优福定胶囊:每粒含替加氟100mg、尿嘧啶224mg。

氟尿苷

【别名】5-氟-2'-脱氧尿苷、氟苷、5-氟尿嘧啶2"-脱氧核苷、氟尿嘧啶脱氧核苷、氟尿嘧啶脱氧核糖核酸、5-氟尿嘧啶脱氧核糖酸钠、氟尿脱氧核苷、5-氟去氧尿苷、5-氟脱氧尿苷、氟脱氧尿苷、5'-DFUR、5-Fluoio2"-deoxyuridine、5-Fluoro-2"-deoxyuridinum、FUDR、Floxuridinum、Fluxuridine。【性状】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无臭,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不溶于氯仿、乙醚及石油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作用与5-氟尿嘧啶相同。注射后很快在体内代谢为有活性型氟苷单磷酸盐,后者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从而阻断DNA的合成,抑制癌细胞生长。氟尿苷对RNA的影响不如氟尿嘧啶。本品为S期周期特异性药物,且对G/S及S期有延1缓作用。

药动学 氟尿苷胃肠道吸收差,通常采用注射给药。快速注射后氟尿苷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氟尿嘧啶。氟尿苷在肺部以二氧化碳排出;一部分在尿中以原形或代谢产物排出。氟尿苷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血脑屏障,并可在脑脊液中测得。【适应证】本品为氟尿嘧啶的脱氧核苷衍生物,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与氟尿嘧啶相同。用于胃肠道腺癌肝转移的姑息治疗。仅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不能采用其他化疗方案的病人。【注意事项】1.禁忌证:骨髓抑制,营养状况差,潜在严重感染。

2.慎用:(1)肝功能不全者。(2)肾功能不全者。(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4)曾接受大剂量盆腔照射者。(5)曾使用烷化剂类抗肿瘤药者。

3.其他注意事项:妊娠妇女应避免使用本品,特别是在妊娠头3个月,因为本药有潜在的致畸性。【不良反应】全身反应与应用氟尿嘧啶相似。

1.常见恶心、呕吐、腹泻、口腔炎和肠炎。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厌食、痛性痉挛、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舌炎、咽炎和皮肤的反应(脱发、皮炎、瘙痒、皮疹、溃疡)。也曾出现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2.有报道出现急性和延迟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表现为共济失调、视物模糊、抑郁、眼球震颤、眩晕和嗜睡。【药物相互作用】1.任何一种可抑制骨髓功能、损害营养状况、加重病人负担的治疗均可能增加本品的毒性。

2.本品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因此可能增加接种活疫苗后引起感染的危险。【给药说明】1.由于本品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所有病人在接受第一个疗程的治疗时均应当住院观察。

2.动脉内注射本品后局部的不良反应(例如黏膜炎、局部红斑)比全身反应要明显。肝动脉输药后曾出现严重的、可能致死的硬化性胆管炎或肝炎,因此,本方法对肝功能不全的病人应慎用。

3.在出现以下的任何体征和症状时,氟尿苷同氟尿嘧啶一样必须立即停药:口腔炎、咽食管炎、胃肠道溃疡和出血、腹泻(每日5次或更多次稀便)、顽固的呕吐、白细胞数低于3500/μL或白细胞计数迅速下降、血小板计数低于105/μL或任何部位有出血。【用法与用量】动脉滴注:每日0.1~0.6mg/kg,在24小时内滴注完毕。经肝动脉滴注时因肝脏能立即代谢氟尿苷,故剂量为0.4~0.6mg/kg。经大动脉给药时可用输注泵缓慢给药,以取得较好疗效。疗程由1个月到数年。【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500mg;注射剂:250ml:500mg。

去氧氟尿苷

【别名】多西氟尿啶、氟铁龙、去氧氟脲苷、脱氧氟尿苷、脱氧氟脲苷、DFUR-5、Doxifluridinum、Fortulon、Furtulon、Ro-21-9738。【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去氧氟尿苷是一种氟尿嘧啶类衍生物,由肿瘤组织中高活性的嘧啶核苷磷酸化酶转化成氟尿嘧啶(5-Fu)发挥其选择性抗肿瘤作用。试验显示去氧氟尿苷的治疗指数高于5-Fu。

药动学 恶性肿瘤患者一次口服去氧氟尿苷(5'-DFUR)0.8g,被迅速吸收。药物的血清浓度在1~2小时后达到峰值,约1μg/ml,之后迅速下降。此外,血中5-Fu的浓度也在1~2小时达到峰值,其浓度约为原形药物的1/10。恶性肿瘤患者一次口服去氧氟尿苷后,测定血中以及组织内5'-DFUR、5-Fu浓度,并加以比较,显示5'-DFUR在血中的浓度比肿瘤组织高,5-Fu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比血中高。本品由肿瘤组织内的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分解成5-Fu及5-脱氧核糖磷酸。恶性肿瘤患者单次口服本品12小时后,尿中可检出原形药及其代谢产物5-FU、5-脱氧核糖磷酸。【适应证】去氧氟尿苷是氟尿嘧啶类衍生物,是5-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研究表明与5-氟尿嘧啶相比具有更小的毒性和更大的效应。适用于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鼻咽癌。【注意事项】1.禁忌证:对本品有过敏史、孕妇或正在接受索立夫定(Sorivudine)药物治疗的患者。

2.慎用:骨髓抑制者;肝功能障碍者;肾功能障碍者;近期并发感染者;有心脏疾患或有既往史;水痘病人;儿童;消化道溃疡或出血患者。

3.其他注意事项:儿童用药时,需考虑对性腺的影响,应慎重用药。对早产儿、新生儿、乳婴或儿童的用药安全性尚未确定。动物实验显示本品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动物实验证明本品能分泌物进入乳汁。因此哺乳期服药时,应停止哺乳。由于本品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等严重副作用,因此用药期间需进行多次实验室检查(血液、肝、肾功能检查),充分观察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发现异常时立即减量或停药,并给予适当对症处理。【不良反应】常用剂量下,本品耐受性好,但有时也可能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常见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偶有口干、唇炎、腹痛、腹胀、便秘、胃炎、麻痹性肠梗阻,罕见胃肠道出血、胃溃疡、舌炎等。

2.血液系统: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偶尔出现血小板减少、贫血等症状。

3.肝脏:偶见天冬氨酸转氨酶(GOT)、丙氨酸转氨酶(GPT)、清蛋白、胆红素等升高。

4.肾脏:偶见尿素氮升高、血尿、蛋白尿、尿频等症状。

5.神经系统:偶有倦怠感、头晕、头痛、嗜睡、耳鸣、脚步不稳、定向障碍、嗅觉异常、口齿不清、味觉减弱等。

6.皮肤:偶有色素沉着、瘙痒、毛发脱落,罕见指、趾甲异常或皮炎等。

7.循环系统:罕见胸部压迫感、心悸、心电图异常(ST段升高)等。

8.过敏反应:偶有皮疹,罕见光敏、湿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9.其他:有时有发热、咽喉部不适感及眼睛疲劳等症状。【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并使用时,可能加重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2.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活疫苗将增加感染的风险。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不能接种活疫苗。缓解期白血病病人,至少要停止化疗3个月后,才允许接种活疫苗。【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一天总量为0.8~1.2g,分3~4次口服,根据年龄、症状可适当增减或遵医嘱。与其他抗肿瘤药物一起使用时,请遵医嘱。【制剂与规格】胶囊剂:0.2g。【贮藏】避光、密封保存。

替加氟

【别名】1-(四氢-2-呋喃基)-5-氟-2,4(1H,3H)-嘧啶二酮、呋氟啶、呋氟嘧啶、呋氟尿嘧啶、氟利尔、夫洛夫脱兰、呋喃氟尿嘧啶、呋喃氟尿嘧啶、喃氟啶、四氢呋喃氟尿嘧啶、四氢呋喃氟尿脲嘧啶、FT-207、Fluorofur、Ftorafur、NSC-148958、Tefsiel、Tegafurum、WR-220066。【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苦,无臭。对热、光、湿较稳定。略溶于水。熔点为164~169℃。【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在体内经肝脏活化逐渐转变为氟尿嘧啶而起抗肿瘤作用,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体内干扰及阻断DNA、RNA及蛋白质合成,是抗嘧啶类药物,其化疗指数为氟尿嘧啶的2倍,毒性仅为氟尿嘧啶的1/4~1/7。免疫抑制较轻微。

药动学 口服吸收良好,给药后2小时对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抑制作用达最高峰,持续时间也较长,为12~20小时,血浆半衰期为5小时,静注后以较高的浓度均匀分布于肝、肾、小肠、脾和脑,以肝、肾中的浓度为最高。由于本品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浓度比氟尿嘧啶高。本品经肝脏代谢,主要由尿和呼吸道排出,给药后24小时内在尿中以原形排出23%,由呼吸道以二氧化碳形式排出55%。【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例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和胰腺癌。也可用于治疗乳腺癌、支气管肺癌和肝癌等。【注意事项】妊娠初期3个月以内妇女禁用。有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不良反应】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轻度骨髓抑制表现。可有以食欲减退和恶心为主的轻度胃肠道反应,个别病人可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停药后可消失。其他不良反应有乏力、寒战、发热、头痛、眩晕、运动失调、皮肤瘙痒、色素沉着、黏膜炎及注射部位血管疼痛等。【药物相互作用】与磺胺药、氯霉素、氨基比林同用,可使骨髓抑制加重。与皮质激素并用,将加重对免疫系统的抑制。【给药说明】1.本品可单用或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

2.餐后服用本品可减轻胃肠道反应,轻度胃肠道反应可不必停药,给予对症处理即可;严重者需减量或停药。

3.若出现骨髓抑制,轻者对症处理,重者需减量,必要时停药。

4.注射用替加氟若遇冷析出结晶,温热可使溶解并摇匀后使用。应避免与含钙、镁离子及酸性较强的药物合用。

5.给免疫功能受抑的化疗病人接种疫苗可导致严重和致命的感染,因此,轮状病毒疫苗在本品化疗产生免疫抑制的病人中禁用。【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日0.6~1.2g,分2~4次服用,总量20~40g为1个疗程。静脉滴注:按体重每日15~20mg/kg或按体表面2积每日1g/m给药,总量20~40g为1个疗程。直肠给药,每次0.5~1g,每日1次,总量20~40g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片剂:50mg,100mg;注射用粉针:200mg;栓剂:500mg,750mg。【贮藏】密封、避光、阴凉处保存。

卡莫氟

【别名】1-己基氨基甲酰基-5-氟尿嘧啶、氟脲己胺、1-己甲氨酰-5-氟尿嘧啶、密福禄、嘧福禄、1-Hexyl-Carbamoyl-5-Fluorouracil、Carmofurum、HCFU、MCFU、Mifurol、Vamaful、Vamafur、Vamfur。【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5-氟尿嘧啶(5-FU)的衍生物,需在肝中代谢转化成5-FU后才能发挥抗癌活性。本品是抗嘧啶类药物,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因而本品不仅依赖于肝功能,而且在肝内会加速水解,所以在肝药酶低下的肝硬化病例中,5-FU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从而对治疗伴有肝功能障碍的多发性肝癌具有优势,且已有使肺癌转移病灶完全消失病例的临床病例(用本品每天300mg,口服3个月后肿瘤影完全消失)。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后经肠道迅速吸收,在体内经多种代谢途径缓慢释放出氟尿嘧啶。2~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由于本药可在肝外代谢,若肝脏代谢功能减退时亦可酌情应用。本品在组织内以胃、膀胱、肾、肺以及小肠浓度分布较高,向脑内移行较少,脑脊液中氟尿嘧啶浓度较其他衍生物低。48小时几乎全部代谢后由尿排出。【适应证】卡莫氟为氟尿嘧啶的衍生物,且作用相似。主要治疗消化道肿瘤,例如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也用于乳腺癌的治疗。【注意事项】1.禁忌证:妊娠初期3个月以内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2.慎用:有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时应慎重;高龄老年患者及营养不良患者。

3.其他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定期检查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服药期间应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不良反应】与氟尿嘧啶不良反应类似,轻度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轻度胃肠道反应以恶心、呕吐为主。发热和尿频是本药较为特有的不良反应,停药后或经对症处理后缓解。【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细胞毒药物联用时应酌情减量。给药后若摄入酒精性饮料可出现潮红、恶心、脉率增快、多汗和头痛等症状。有时会产生脑缺血和意识模糊。【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单药治疗,成人每日0.6~0.8g,分3~4次服用,连用4~6周为1个疗程。联合用药,成人每日0.6g,分3次服用,连用2周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片剂:100mg。

阿糖胞苷

【别名】1-β-D-阿拉伯呋喃糖胞嘧啶、阿糖胞甙、阿糖胞嘧啶、胞核嘧啶阿拉伯糖甙、胞嘧啶阿拉伯糖苷、赛德萨、雅玛山阿糖胞苷、ARA-C、Ara-C、Arabitin、Aracytine、CAR、Cytarabinum、Cytar-bel、Cytosar、Cytosine Arabinoside。【性状】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极易溶于水。熔点189~195℃(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主要作用于细胞S增殖期的嘧啶类抗代谢药物。通过抑制细胞DNA的合成,干扰细胞的增殖。对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的繁殖及免疫反应亦有抑制作用。阿糖胞苷进入人体后经激酶磷酸化后转变为阿糖胞苷三磷酸及阿糖胞苷二磷酸,前者能强有力地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后者能抑制二磷酸胞苷转变为二磷酸脱氧胞苷,从而抑制细胞DNA的聚合及合成。适当浓度的阿糖胞苷在体外能导致人急性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出现凋亡及其DNA修复酶的降解。本品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处于S增殖期细胞的作用最为敏感,对抑制RNA及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则十分轻微。用于病毒性眼病时,阿糖胞苷对疱疹病毒感染疗效优于碘苷。

药动学 口服吸收量少,又极易被胃肠道黏膜及肝脏的胞嘧啶脱氨酶产生的脱氨作用下而失去活性,故不宜口服。可经静脉、皮下、肌内或鞘内注射而吸收。静脉注射后能广泛分布于体液、组织及细胞内。静脉滴注后约有中等量的药物可透入血脑屏障,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约为血浆药物浓度的40%。本品在肝、肾等组织内代谢。在血液及组织中很容易被胞嘧啶脱氨酶迅速脱氨而形成无活性的尿嘧啶阿拉伯糖苷。在脑脊液内,由于脱氨酶含量较低,故其脱氨作用较缓慢。静脉给药时,半衰期α相为10~15分钟,半衰期β相为2~2.5小时;鞘内给药时,半衰期可延至11小时。在24小时内所给药物约有10%以阿糖胞苷、90%以尿嘧啶阿糖胞苷以无活性形式从肾脏排泄。【适应证】阿糖胞苷是一种合成的抗代谢药,为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S期(DNA合成过程)。

1.主要用于急性淋巴细胞及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期及维持巩固期的治疗。

2.也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急变期、急性白血病及消化道癌、恶性淋巴瘤等。对多数实体肿瘤无效。

3.用于病毒性眼病,如树枝状角膜炎、角膜虹膜炎、眼部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性结膜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等。【注意事项】1.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慎用:(1)骨髓抑制,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减低者。(2)有胆道疾患者。(3)有痛风病史、尿酸盐肾结石病史者。(4)近期接受过细胞毒药物或放射治疗者。(5)肝肾功能不全者。(6)哺乳期妇女及育龄妇女。

3.其他注意事项:由于老年人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差,用药需减量并注意根据体征等及时调整药量。本品有增加胎儿死亡及先天性畸形的危险,故应避免在妊娠初期的3个月内使用。【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有时出现胃炎、口腔和胃肠道溃疡等。

2.骨髓抑制:是本药的剂量限制性毒性,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最低值出现于用药后7~14日,骨髓象可见巨幼变。

3.肝毒性:部分病人可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大剂量可出现明显肝功能异常及黄疸。此药可引起肝脏中央静脉及肝小叶静脉闭塞,导致黄疸、肝肿大、腹痛、腹水及肝性脑病。此药引起肝细胞坏死罕见。有些患者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及氨基转移酶升高。

4.神经毒性:鞘内注射可引起头痛、下身瘫痪等。大剂量用药可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小脑毒性。据报道有少数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小脑性构音障碍伴有或不伴有眼球水平震颤;大多数小脑及大脑的并发症可在几天到几周内完全恢复。少见严重嗜睡。据报道若每天给予10mg/kg,总量达40mg/kg时可发生全身性肌肉强直、言语混乱、较明显的震颤。

5.肺损害:大剂量用药可引起肺水肿、肺功能衰竭。大剂量应用此药治疗急性白血病时易于发生,一般在开始治疗后平均约6日(2~21日)首次出现中毒症状。

6.眼睛:用于眼科时,阿糖胞苷的细胞毒性较大,最初可造成角膜上皮下的点状混浊,逐渐发展为点状着色,甚至形成角膜溃疡,因而极度限制了本品在眼科的广泛使用。

7.其他:可有头晕、发热、脱发、皮疹等,还可导致男性生殖功能异常。【药物相互作用】1.四氢尿苷可抑制脱氨酶,延长阿糖胞苷血浆半衰期,提高血中浓度,有增效作用。使用胞苷也有类似增效作用。

2.同时应用

柔红霉素

、阿霉素、环磷酰胺及亚硝脲类药物可以增效。

3.阿糖胞苷能阻止5-氟胞嘧啶的抗真菌作用。降低5-氟胞嘧啶的效应。

4.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活疫苗将增加感染的风险。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不能接种活疫苗。缓解期白血病病人,至少要停止化疗3个月,才允许接种活疫苗。【给药说明】1.使用本品时,应适当增加患者的液体摄入量,使尿液保持碱性,必要时可合用别嘌醇以防止血清尿酸增高及尿酸性肾病的产生。

2.快速静脉注射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虽较严重,但对骨髓的抑制较轻。但一般患者骨髓能耐受较大剂量的阿糖胞苷。

3.静脉输注阿糖胞苷应稀释到0.5mg/ml。

4.如出现各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立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治疗。对部分患者给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可能减轻中剂量或大剂量阿糖胞苷的不良反应。【用法与用量】1.诱导治疗:静脉注射每日按体重2mg/kg给药,连用10日,如无明显不良反应,剂量可增大至每日按体重4mg/kg;静脉滴注每日按体重0.5~1mg/kg给药,持续1~24小时,连用10日,如无明显不良反应,剂量可增至每日按体重2mg/kg给药。

2.维持治疗:完全缓解后改用维持治疗量,剂量为按体重1mg/kg,每日皮下注射1~2次。

3.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或急性白血病的缓解后以延长其缓解期。常用中或大剂量阿糖胞苷:中剂量是指阿糖胞苷的剂量为按2体表面积每次0.5~1.0g/m的给药方案,一般需静脉滴注1~3小时,每12小时静滴1次,2~6日为1个疗程;大剂量指阿糖胞苷的剂量为2按体表面积为1~3g/m的给药方案,静滴及疗程同中剂量方案。由于阿糖胞苷的不良反应随剂量增大而加重,大剂量反而影响了其疗效,故现多偏向用中剂量方案。由于不良反应较多,故疗程中必须由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指导,并要有充分及时的支持疗法保证。

4.皮下注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老年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以小剂量阿糖胞苷方案,剂量为每次按2体表积10mg/m给药,皮下注射,每12小时注射1次,14~21日为1个疗程,如不缓解而患者情况允许,可在2~3周后重复1个疗程。

5.鞘内注射:脑膜白血病,阿糖胞苷为鞘内注射防治脑膜白血病的第二线药物,剂量为每次10~25mg,加地塞米松5mg鞘内注射,每周2次共注射5次,如为预防性治疗则每4~8周注射1次,中枢神经系统已有病变者,则应加用放射治疗。【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50mg,100mg。【贮藏】避光、密闭,在冷处保存。干燥的药粉在22℃下可保存2年不变。配制好的注射液可在4℃冰箱中保存7日,常温下仅能保存24小时。

卡倍他滨

【别名】希罗达、Xeloda。【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卡倍他滨是一种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活性的口服细胞毒性制剂。卡倍他滨本身无细胞毒性,但可转化为具有细胞毒性的5-FU,其结构通过肿瘤相关性血管因子胸苷磷酸化酶在肿瘤所在部位转化而成,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5-FU对正常人体细胞的损害。卡倍他滨在肝脏通过羧酸酯酶水解为5'-脱氧-5-氟胞苷(5'-DFCR)。5'-DFCR在胞苷脱氨酶(存在于大多数组织包括肿瘤)作用下转换为5'-脱氧-5-氟尿苷(5'-DFUR)。5'-DFUR被磷酸化酶(dThdPase)水解为活性药物5-FU。磷酸化酶存在于体内大多数组织,在某些肿瘤浓度更高,因此在肿瘤组织中,可以获得很高的5-FU浓度。在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磷酸化酶作用下,5-FU进一步代谢为5-氟-2'-脱氧尿苷酸(FdUMP)和5-氟尿苷三磷酸盐(FUTP)。FdUMP与从尿嘧啶来的dUMP拮抗,阻碍经由胸核苷酸合酶的DNA合成途径。胸核苷酸是胸腺嘧啶核苷三磷酸的必需前体,为DNA合成所必需,胸核苷酸缺乏时可抑制细胞分裂。FdUMP和叶酸盐辅因子N-(5-10)-亚甲基四氢叶酸盐以及胸核苷酸合酶(TS)通过共价键形成三联体,从而抑制2'-脱氧尿苷酸形成胸核苷酸。RNA合成中,核转录酶将FUTP错认为尿苷三磷酸(UTP),被摄取形成F-RNA,影响RNA加工和蛋白合成功能。

药动学 起效和持续时间:治疗结肠直肠癌,口服6周起效。血药浓度:口服后1~1.5小时,卡倍他滨血药浓度达峰值。口服后约2小时,5'-DFCR、5'-DFUR、5-FU血药浓度达峰值。用药3小时后,5-氟尿嘧啶的分解产物α-氟-β-丙氨酸达到峰值。吸收部位:口服后以药物原形穿过胃肠黏膜屏障而完全迅速地被人体吸收。进食对吸收的影响:(1)进食可降低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可使达峰时间延后1.5~0.5小时,使峰值浓度降低约60%,但对5'-DFUR及其次级代谢产物5-FU的曲线下面积的影响甚小。(2)尽管食物对卡倍他滨的药动学有影响,但卡倍他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在进食时研究所得,故制药商建议餐后服用本药。体内分布结肠直肠肿瘤:患者术前口服卡倍他滨7日,结肠直肠肿瘤与相邻组织5-氟尿嘧啶的平均比是2.9(0.9~8.0)。总蛋白结合率小于60%,约35%与人体清蛋白结合。厂商资料称,对人类血清的体外研究表明卡倍他滨、5'-DFCR、5'-DFUR与蛋白(主要是清蛋白)结合的比率分别为54%、10%和62%。代谢部位:(1)肝脏,主要代谢部位。卡倍他滨在羧酸酯酶作用下代谢为5'-DFCR;5'-DFCR通过胞苷脱氨酶转化为5'-DFUR。(2)肿瘤组织,代谢程度不明。5'-DFUR(来自在肝脏代谢的)在肿瘤组织内,通过肿瘤相关性血管因子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转化为5-FU。肿瘤内5'-DFCR也可代谢为5'-DFUR,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5-氟尿嘧啶对正常组织的损害。5'-DFUR转化为5-氟尿嘧啶:该转化某种程度上,也可发生于非恶性细胞并产生毒性。肾脏排泄95.5%。卡倍他滨的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除,α-氟-β-丙氨酸(FBAL)为其主要代谢产物(52%)。半衰期,母体药物半衰期38~45分钟。代谢产物半衰期0.7~1.14小时。5-氟尿嘧啶为45分钟。FBAL(5-氟尿嘧啶的分解产物)半衰期为3~4小时。【适应证】1.适用于晚期原发性或转移性乳腺癌(紫杉醇和包括有蒽环类抗生素化疗方案治疗无效,或对紫杉醇无反应且不能使用蒽环霉素者)的进一步治疗。

2.首选氟尿嘧啶治疗的结肠直肠癌患者的一线用药是口服卡倍他滨。【注意事项】1.禁忌证:(1)曾经对本品产生严重副反应或对卡倍他滨及其代谢产物(如去氧氟尿苷或5-氟尿嘧啶)等有过敏史。(2)哺乳及妊娠期妇女。(3)重度肾功能不全(根据Cock-roft-Gault公式,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min)(国外资料)。

2.慎用:(1)骨髓抑制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中度肾功能不全应减量)。(3)并发感染者。(4)水痘患者及儿童。(5)有冠心病或既往史者(如冠心病)。(6)老年患者(国外资料)。(7)癌症肝转移致肝功能不全者(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应密切监测)。(8)与香豆素类抗凝剂、苯妥英合用时(国外资料)。(9)用药期间出现胃肠道毒性时(国外资料)。

3.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尚未在儿童中进行本品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药物对老人的影响:本品对老年人毒性增加,代谢产物5-氟尿嘧啶的胃肠道副作用在老年患者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65岁以上)比年轻人更易对卡倍他滨产生毒性,故用药期间应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药物对妊娠的影响:美国食物药物管理局妊娠分类为D类。尚未在妊娠妇女中进行本品临床研究。动物实验表明,卡倍他滨能导致胎儿死亡或畸形。这些发现预示卡倍他滨衍生物也具有这种作用,因此不能在妊娠妇女中使用本品。如在妊娠期间使用本品或在使用本品间发生妊娠时,必须考虑到该药可能会引起胎儿损伤或致畸的潜在危险性。生育期妇女使用本品时必须采取避孕措施。

药物对哺乳的影响:尽管尚不知本品是否能分泌于母乳中,但由于卡倍他滨可使哺乳婴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故建议服用本药期间停止哺乳。

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的项目:(1)监测是否出现手足综合征(掌或足麻木、疼痛、麻刺或肿胀;皮疹、皮肤干燥或瘙痒)。(2)监测是否发生感染(如发热、体温38.1℃或以上)。【不良反应】1.血液系统:在本品治疗转移性乳癌的临床试验中,按总体发生率和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多少排列,血液系统的不良反应依次为淋巴细胞减少症、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临床试验中,按总体发生率和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多少排列,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依次为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心血管系统:卡倍他滨的心毒性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咽峡炎、节律异常、心脏停搏、心脏衰竭、猝死、心电图异常和心肌病。有冠心病史者更易发生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下肢水肿较轻且不常见。

3.中枢神经系统:(1)卡倍他滨可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CNS)不良反应包括疲劳、感觉异常、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头痛和眩晕。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也有报道。(2)转移性乳癌的临床试验中,按总体发生率和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多少排列,CNS的不良反应依次为疲劳、感觉异常、头痛和眩晕。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临床试验中,按总体发生率和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多少排列,CNS的不良反应依次为疲劳、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头痛和眩晕。头痛、感觉异常、味觉障碍、眩晕、失眠等较常见,但严重者少见。

4.代谢系统:体重增加伴水肿。

5.胃肠道:最常见的副反应为可逆性反应,包括严重的剂量相关性腹泻、恶心、呕吐、口腔炎症、腹痛和便秘。严重的(3~4级)副反应相对少见。转移性乳癌和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临床试验中,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多少依次排列,分别是:恶心、呕吐、口腔炎、腹痛、便秘。80岁或以上的患者,少数可发生3/4级的恶心和呕吐。卡倍他滨可引起腹泻(有时较为严重)。平均在第34日发生第1次腹泻。转移性乳癌和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临床试验中,腹泻的发生率和程度高。3/4级腹泻平均持续5日。

6.肝毒性:临床试验中,肝毒性在转移性乳癌和转移性结肠直肠癌的发生率较高。可见3级高胆红素血症[(1.5~3)×正常值上限(ULN)]和4级高胆红素血症(大于3×ULN)。

7.皮肤:(1)临床试验中,常见手足综合征,表现为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麻刺感、无痛感或疼痛感,皮肤肿胀或红斑、脱屑、水泡或严重的疼痛。(2)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高,70~79岁和80岁或以上患者的3级手足综合征发生率较高。(3)皮炎和脱发较常见,但严重者很少见。在一项转移性乳癌的多中心研究中,未见卡倍他滨引起明显脱发。大多数基线水平有脱发者治疗期间重新长出头发。

8.其他:全身不良反应常有疲乏但严重者极少见。其他常见的副反应为黏膜炎、发热、虚弱、嗜睡等,但均不严重。厌食及脱水也常见,但重者极少见。【药物相互作用】1.与活疫苗(如天花疫苗、轮状病毒疫苗)合用时,因为免疫反应降低,活疫苗易致感染。接受化疗抑制免疫功能的患者禁用活病毒和细菌疫苗。白血病缓解期的患者化疗和使用活疫苗之间至少间隔3个月。

2.与抗病毒药溴乙烯尿苷(Sorivudine)合用,使本药代谢受阻,血药浓度上升而加重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3.与亚叶酸钙合用,可增加卡倍他滨的代谢产物5-FU浓度及其毒性(如粒细胞减少症、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口腔炎和呕吐)。接受亚叶酸和氟尿嘧啶治疗的老年患者可因严重的小肠结肠炎、腹泻和脱水而死亡。尽管二者合用可增强毒性,但氟尿嘧啶和亚叶酸常规用于癌症治疗。用药期间应监测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是否出现毒性增强(骨髓抑制、口腔炎和GI毒性)。

4.与口服抗凝药(如香豆素类抗凝剂)合用,凝血参数可能发生变化,增加出血的危险。曾有合用卡倍他滨和香豆素类抗凝剂的患者发生凝血状态异常和(或)出血的报道,可在药物合用后数天至数月内出现,也有患者在停用卡倍他滨1个月后出现。合用者,需定期严密监测凝血参数如凝血酶原时间(PT)或国际标准化比(INR)的变化,可能还需要调整口服抗凝剂的用量。

5.与苯妥英合用,由于血浆苯妥英水平增高可能导致苯妥英毒性。两药合用者应密切监测苯妥英水平。合用时,可能需要减少苯妥英用量。

6.与制酸剂(如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合用,卡倍他滨的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和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增加,卡倍他滨的代谢产物5'-DFCR的AUC和Cmax也分别增加。但上述改变无明显临床意义。另外3种主要代谢产物5'-DFUR、5-FU和FBAL无变化。

7.与抗组胺药、非甾体抗炎药、吗啡、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止吐药、H2受体拮抗剂等合用,未见具有临床意义的副作用。

8.卡倍他滨与血清蛋白结合率较低(64%),通过置换能与蛋白紧密结合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尚无法预测。

9.在体外实验中,未发现卡倍他滨对人类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产生影响。【给药说明】1.中毒监测参数: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肝功能测试;体格检查:口腔炎的症状体征(口腔疼痛/溃疡)、手足综合征(手/足麻刺感、掌足红斑/肿胀);持续或严重恶心、腹泻;体重、体温(感染)。

2.治疗学监测参数:肿瘤消退的客观证据,如体格检查、胸片、肝脏超声检查、CT或MRI扫描。

3.本品所引起的毒性有时需要做对症处理或对剂量进行调整(停药或减量)。应间断使用卡倍他滨治疗以免出现2级或3级副反应,一旦副反应减轻至1级,则按常规使用或调整剂量。一旦减量,以后不能再增加剂量。需限制剂量的毒性包括:腹泻、腹痛、恶心、胃炎及手足综合征。

4.因近半数接受本品治疗者会诱发腹泻,对发生脱水的严重腹泻者应严密监测并给予补液治疗。如出现胃肠道毒性,发生2级或以上的反应如腹泻、恶心、呕吐或口腔炎症,则间断使用卡倍他滨。发生以下情况时立即停用卡倍他滨:2级腹泻(腹泻次数增加到每日4~6次,或夜间腹泻),3级腹泻(腹泻次数增加到每日7~9次,或大便失禁及吸收障碍),4级(腹泻次数增加到大于每日10次,出现大量血性腹泻,或需胃肠外支持)。建议使用常规抗腹泻治疗,直到腹泻停止或降为1级时,可重新使用卡倍他滨。如再出现2级腹泻或3、4级腹泻,卡倍他滨应减量。

5.因为几乎近一半使用本品的病人可发生手足综合征,但多为1~2级,3级综合征者不多见。多数副反应可以消失,但需要暂时停止用药或减少用量,无须长期停止治疗。

6.厂商推荐,对毒性反应进行的剂量调整(根据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所制定的常见毒性标准)如下:(1)1级:维持剂量。(2)2级:第一次出现,停止治疗,直到恢复至0~1级水平时,按维持剂量的100%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第二次出现,停止治疗,直到恢复至0~1级水平时,按推荐剂量的75%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第三次出现,停止治疗,直到恢复至0~1级水平时,按推荐剂量的50%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第四次出现,永久停用。(3)3级:第一次出现,停止治疗,直到恢复至0~1级水平时,按推荐剂量的75%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第二次出现,停止治疗,直到恢复至0~1级水平时,按推荐剂量的50%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第三次出现,永久停用。(4)4级:永久停止治疗。如停药后需继续治疗,则应权衡病人的最大益处,且在毒性症状恢复至0~1级水平时以推荐剂量的50%进行使用。

7.用药过量:本品的临床试验中,未发现由于药物过量而引起的2副反应。但动物实验(对猴类以25.679g/m每日的积极治疗)以及对2人以最大耐受剂量(每日3.514g/m)的治疗中,药物过量的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胃肠激惹、肠胃出血和骨髓抑制等。处理方法应包括使用利尿剂脱水治疗,必要时透析治疗。2【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厂商推荐剂量按2.5g/m计算每日总剂量,分早晚2次,于饭后半小时用水吞服。连用2周后,间歇1周。如病情继续恶化或产生不能耐受的毒性时应停止治疗。【制剂与规格】片剂:500mg。

依诺他滨

【别名】散癌星、散瘤星、BH-AC、Sunrabin。【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在阿糖胞苷的N4位有山俞酰基,使其亲脂性提高,在血中(特别是血细胞中)及组织内的浓度能维持较长时间,对急慢性白血病癌细胞有较明显的抗代谢作用。本品在肝、脾、肾及白血病细胞中逐渐代谢转化成阿糖胞苷,后者可抑制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而显示抗肿瘤作用。

药动学 急性白血病患者在1.5小时内静滴本品200mg后,血浆中本品浓度的变化显示两相性,第一相及第二相的半衰期分别为(0.37±0.25)小时及(5.3±4.8)小时。血细胞中药物浓度在给药开始后24小时,约达血浆浓度的10倍。骨髓液中药物浓度在给药开始后12小时显著高于血浆浓度。急性白血病患者静滴本品200mg后,血液中可检出原形、阿糖胞苷及阿糖尿苷。原形药物不随尿排泄,给药后24小时,0.5%以阿糖胞苷排泄,72%以阿糖尿苷排泄。【适应证】适用于急性白血病及慢性白血病急性发作或呈急性病变。【注意事项】骨髓抑制、合并感染、肝脏病患者及孕妇慎用。【不良反应】偶见血压下降,胸部压迫感、呃逆、皮肤发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腰痛、头痛等,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药急救,对症处理。【用法与用量】静脉滴注:每天按体重3.5~6mg/kg给药,与5%葡萄糖、果糖或木糖注射液、生理盐水、林格液混合,滴注2~4小时。每日1~2次,通常连续用药后休息6~10小时再重复给药。【制剂与规格】粉针剂:150mg,250mg。

安西他滨

【别名】盐酸2,2'-脱水-胞嘧啶-1-β-D-阿拉伯呋喃糖苷、环胞苷、环胞甙、环胞啶、Anatabine、Ancitabinum、CC、Cyclo-C、Cyclo-cytidine。【性状】药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可溶于水,水溶液中尚稳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阿糖胞苷的衍生物,在体内转变为阿糖胞苷。作用与阿糖胞苷相似,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并对G/S及S/G转换期也有作用,本品为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12药物。此外,本品对单纯疱疹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药动学 口服可吸收且不易被胃肠道黏膜和肝脏中的酶脱氨灭活。在体内作用时间较长,半衰期为8小时。与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更生霉素等无交叉耐药。【适应证】1.对各类急性白血病均有效,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最优;对脑膜白血病也有良好效果。

2.对上皮浅层或深层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虹膜炎均有效。【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应定期检查血象。【不良反应】可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但一般骨髓抑制不严重;少数人有腮腺肿胀、体位性低血压、谷丙转氨酶上升等。【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白血病,每日5~10mg/kg,溶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射,一般5~10日为1个疗程,间歇7~14日,可根据幼稚细胞消失或白细胞下降等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肌内注射:白血病,每日5~10mg/kg,肌注,每日1次,一般5~10日为1个疗程,间歇7~14日,可根据幼稚细胞消失或白细胞下降等情况适当调整剂量。鞘内注射:脑膜白血病应作鞘内注射,每次50~100mg,用生理盐水2ml稀释。滴眼: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应每1~2小时滴眼1次,晚间加用眼膏1次或单用眼膏每日4~6次,待溃疡愈合,实质层浸润消失后,再减量为每日4次,维持用药2周以上,在用药期间必须合并应用抗生素,以防止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50mg,100mg,200mg;片剂:100mg;眼药水:0.05%。眼膏:0.05%,0.1%。

吉西他滨

【别名】健择、Gemzer。【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代谢类药物,主要作用于DNA合成期的肿瘤细胞,即S期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阻止G期向S期的进展。动物试验证明本品对各种鼠肿1瘤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其抗癌活性与投药的方式有关。如每天投药会导致动物死亡,而抗癌活性很少;当每3~4日给1次药,在非致死量时,对鼠的多种肿瘤均有很好的抗癌活性。作用机制:本品活性成分为吉西他滨,作为一种前药在细胞内是脱氧胸苷激酶磷酸化的良好底物,在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下列代谢物:吉西他滨一磷酸盐(dFdCMP)、吉西他滨二磷酸盐(dFd-CDP)和吉西他滨三磷酸盐(dFdCTP),其中dFdCDP和dFdCTP为活性产物。dFdCDP抑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从而减少了DNA合成和修复所需的脱氧核苷酸的量,尤其是脱氧嘧啶核苷三磷酸(dCTP)。而低水平的dCTP逆转了脱氧胸苷激酶正常的负反馈抑制,从而导致dFdCTP更多的积聚。同时dFdCDP抑制了dCTP诱导的脱氧胞苷脱氨酶对dFdCMP的脱氨作用,且dFdCTP直接抑制脱氧胞苷脱氨酶,从而使更多的dFdCMP转化成活性代谢物dFdCDP和dFdCTP。而dFdCTP则与dCTP竞争结合进入DNA链,插入至DNA链中脱氧胞苷的位点,并允许鸟苷与其配对,吉西他滨分子就被此鸟苷“掩蔽”,使其免受核糖核酸外切酶的移除修复,然后DNA链合成停止,进而DNA断裂,细胞死亡。

药动学 本品静脉滴注后,很快分布到体内各组织,输注时间越长,分布体积就越广,半衰期也就越长。在短时间的输注下,本品的半衰期约为32~94分钟;在结束输注后5分钟内,本品的血浆峰浓度为3.2~45.5μg/ml;稳定状态下的血药浓度与给药剂量呈线性相关。本品仅有少数与蛋白质结合,能被脱氧胞苷脱氨酶在肝脏、肾、血液和其他组织中快速、完全的代谢。本品只有不到10%的原药与代谢物2从尿中排泄;它的总清除率为29.2~92.2L/(h·m),与性别、年龄相关。【适应证】本品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均有细胞毒作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膀胱癌、乳腺癌及其他实体肿瘤。【注意事项】1.禁忌证:对本药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慎用:肝、肾功能损害者。

3.其他注意事项:所有病人应定期检测骨髓抑制和肝肾功能情况。与其他抗癌药配伍进行联合化疗时,应考虑对骨髓抑制作用的蓄积。延长滴注时间和增加用药频率可增大药物的毒性,需密切观察,包括实验室的监测。本品可引起轻度困倦,患者在用药期间应禁止驾驶和操纵机器。【不良反应】1.血液系统:本品有骨髓抑制作用,可出现贫血、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减少。

2.消化系统:大多数患者可出现肝脏转氨酶异常,多为轻度、非进行性损害;约1/3的患者出现恶心和呕吐反应,少数患者需要药物治疗。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口腔毒性及便秘。

3.泌尿系统:约半数患者出现轻度蛋白尿和血尿,有部分病例出现不明原因的肾衰。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出现皮疹及瘙痒,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支气管痉挛。

5.其他:少数患者可出现水肿(周围性水肿)或类似于流感的表现;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脱发、嗜睡。【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时,将增加活疫苗感染的风险。【用法与用量】静脉滴注:一般情况下本品推荐剂量为每次21000mg/m,静脉滴注30分钟,每周1次,连续3周,随后休息1周,每4周重复1次,可依据患者的毒性反应相应地减少剂量。

1.非小细胞肺癌(NSCLC):4周为1个疗程,给药3周,休息1周。

2.胰腺癌:第一疗程为8周,给药7周,休息1周,之后4周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200mg,1g。

磺巯嘌呤钠

【别名】6-巯嘌呤-S-磺酸钠、嘌呤-6-巯基磺酸钠、6-巯基嘌呤磺酸钠盐、6-巯嘌呤磺酸钠、溶癌灵、溶癌呤、AT-1438、Mercapto-purine Sulfonate Sodium、Sodium Purine-6-thio Solfonate、Sodium Sul-fa.Mercaprine、Sulfomer Cap.rine Sod.Sulfomercaprine Sod.Tisu-prine、Tisupurine。【性状】本品为白色鳞片状结晶,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酸性条件下易分解为巯嘌呤,中、碱性条件下较稳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本品为6-巯嘌呤(6-MP)的水溶性衍生物,其作用机理与6-MP相似,是一种抗核酸代谢的药物,属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药,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较稳定,遇巯基化合物如半胱氨酸等立即分解,释出巯嘌呤。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成巯嘌呤,对瘤组织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性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小,显效较快,抗瘤谱较广。【适应证】本品为我国创制的水溶性巯嘌呤衍生物,作用与巯嘌呤相似,主要优点为可以用于注射。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可作鞘内注射。用于绒毛膜上皮癌、恶性葡萄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及上述肿瘤的脑和脊髓转移及头颈部肿瘤。对5-氟尿嘧啶,甲氨蝶呤及更生霉素耐药的肿瘤也有效。【注意事项】1.禁忌证:有骨髓抑制的患者禁用。

2.本品与6-MP类似,使用期间应定期查血象。用药期间可出现白细胞下降,有时在停药后1周才达最低点,应警惕。【不良反应】1.主要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2.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和口腔炎,但均较6-MP轻,停药后可恢复。【药物相互作用】与氯霉素、磺胺物、氨基比林同用,使骨髓抑制加重。【给药说明】本品现用现配,药物水溶液在室温下应即刻使用,不宜放置待用。【用法与用量】静脉滴注:1.白血病,每日1次,每次按4~5mg/kg给药,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0~14日为1个疗程。

2.绒毛膜上皮癌或恶性葡萄胎:每日1次,每次按8~10mg/kg给药,10日为1个疗程。静脉注射:白血病:每日1次,每次4~5mg/k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中静注,10~14日为1个疗程。绒毛膜上皮癌或恶性葡萄胎:每日1次,每次8~10mg/kg,10日为1个疗程。肌内注射:每次200mg,溶于0.24%稀醋酸液2ml中,隔1~2日注射1次,5次为1个疗程。鞘内注射:每次常用100~200mg,隔1~2日注射1次,5次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200mg,400mg。【贮藏】干燥避光保存。

羟基脲

【别名】氨基甲酰基羟胺、氨甲酰基脲、氨基酰羟基胺、羟基尿素、羟脲、HU、Hydra、Hydroxicarbamidum、Hydroxycarbamidum、Hydroxyurea、Hydra、Idrossicarbamide、NSC-32065、SQ-1089。【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涩。在室温下久置易引起分解,吸湿后更促进分解,对热不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亦不稳定。在乙醇中微溶,在乙醚中不溶。本品的熔点为138~145℃,熔融时同时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作用机制:本品是一种核苷二磷酸还原酶抑制药,通过阻止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苷酸,因而选择性地抑制DNA的合成,能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掺入DNA,并能直接损伤DNA,但对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并无抑制作用。本品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并能使部分细胞阻滞在G/S期的边缘,故可用作为使癌1细胞部分同步化或放射增敏的药物。是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分化增殖的细胞比较敏感,毒性也较低。

药动学 最大效应时间 口服:1~4小时。剂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水平呈非线性关系。个体差异大。治疗性药物浓度:细胞毒性作用,1mmol/L以上。体内分布,中枢神经系统:20%。羟基脲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在用药后3小时内达到最大脑脊液浓度。羟基脲在肠、脑、肺、肾等组织的分布较好,其分布容积几乎接近全部体液。蛋白结合2率75%~80%。分布半衰期0.53小时。分布容积20L/m。羟基脲在肝脏中代谢,以尿素和原形通过尿液排泄。肾脏排泄:39%~62%。母体化合物清除半衰期:2~4.5小时。【适应证】羟基脲是一种作用于有丝分裂S期的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

1.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黑色素瘤、慢粒的加速期和急变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对头颈部原发性鳞癌、复发性转移性卵巢癌等亦有一定的疗效。与放射治疗同时应用或作为放射的增敏剂,可增加治疗头颈部肿瘤的疗效。

2.用于顽固性银屑病和脓包性银屑病均有肯定的疗效,能减轻全身性脓包性银屑病的脓包、发热和中毒症状。短期用药,其毒性较甲氨蝶呤小,对有肝脏损伤而不宜应用甲氨蝶呤或用甲氨蝶呤无效的严重银屑病患者,宜选用本品进行治疗。【注意事项】1.禁忌证:水痘、带状疱疹及各种严重感染者禁用。

2.慎用:严重贫血未纠正前、骨髓抑制、肾功能不全、痛风、尿酸盐结石史等。

3.其他注意事项:老年患者对本品较敏感,且肾功能可能较差,故服用本品时应适当减少剂量。由于本品有诱变、致畸胎、致癌的潜在危险性,故应避免在妊娠初期的3个月内和哺乳期内服用。由于服用本品可能损害患者的肾小管功能,故可使患者的血尿素氮、血尿酸及肌酐浓度暂时性增高。治疗前后及治疗期要严密定期随访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尿酸、肌酐浓度。对牛奶、乳糖或对酒石黄(tartrazine)不能忍受者,对服用以乳糖或酒石黄作为赋形剂的本品胶囊亦可能不能忍受。【不良反应】1.造血系统:较常见的有白细胞减少、贫血或红细胞形态的异常。白细胞减低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约10日发生,少数可合并感染,红细胞可出现巨幼红样变,形态类似恶性贫血,但其发生与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无关。较少的有血小板减少。12

2.消化系统:较常见的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较少见的有便秘或胃肠道刺激症状,一般用药后6~12小时可出现与剂量相关的恶心、呕吐,有时会发展成厌食及营养不良、消化道溃疡。长期服用本品可发生口腔黏膜炎、口腔溃疡等。

3.其他:皮疹、红斑、瘙痒等皮肤反应较为少见,可偶然发生血尿酸增高或尿酸性肾病,偶见头痛、嗜睡、头晕、幻觉、惊厥等神经毒性表现。【药物相互作用】1.由于本品有可能提高患者的血尿酸浓度,因此与别嘌醇、秋水仙碱、丙磺舒等合用治疗痛风时,必须调节上述抗痛风药物的剂量。

2.与能引起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合用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血象,并根据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适当调整羟基脲的用量。

3.与活疫苗合用:由于服用本品后会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对接种疫苗后产生抗体的反应亦减弱,因而要停用本品3个月到1年后才可以考虑接种疫苗。【给药说明】1.本品的使用剂量必须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及患者的耐受性等进行调整。

2.若服用本品已达6周仍未见效,应考虑停药。

3.在服用本品过程中,若出现显著的粒细胞或血小板减低,例如99白细胞下降至2.5×10/L或血小板下降至100×10/L以下,应暂停服用本品,并予相应的处理。

4.在放疗期间使用:应在放疗前一周开始用药,并严密观察血象,若出现严重的放疗不良反应,亦应考虑减量或暂停使用本品。【用法与用量】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可根据患者病情及白细胞数高低而决定用药剂量,一般开始剂量为每日按体重20~930mg/kg给药,一次服用或分2次口服,当白细胞下降至10×10/L以下时应减量至每日20mg/kg,口服维持。

2.头颈癌、卵巢癌:剂量为每次按体重60~80mg/kg或按体表面2积2000~3000mg/m给药,每3日口服1次,单独服用或与放疗合用。亦可每日按体重20~30mg/kg服药,每日1次。

3.银屑病:每日0.5~1.5g,4~8周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片剂:500mg;胶囊:400mg。【贮藏】阴凉处密闭保存,保持干燥。

羟胍

【别名】羟基胍、HG、Hydroxyguanidinum。【性状】常用其硫酸盐,为白色结晶,无臭,微咸、苦,熔点140℃以上(分解)。易溶于水,微溶于醇,不溶于有机溶剂。水溶液呈酸性。长期放置或遇热易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为胍类化合物,结构类似羟基脲。可抑制核苷二磷酸还原酶,抑制DNA合成,作用于细胞分裂的S期。动物实验中,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疗效。【适应证】用于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性胸水、腹水(胸腹腔注药)时疗效显著,对癌性腹膜炎、食管癌、胃癌、肝癌、直肠癌、霍奇金病等亦有效。【不良反应】本品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昏及白细胞减少等。【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多数抗癌药无交叉抗药性。【用法与用量】口服给药:每次0.25~0.4g,每日3次,用冷水溶后服(水温不超过60℃)。静脉给药,每次0.25~0.5g,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歇为3~4日。胸、腹腔注射:每次0.5~1.0g,溶于蒸馏水中,每日或隔日1次。灌肠给药:每次0.5~1.0g,溶于20~40ml注射用水中,每日1次。瘤体内注射:0.5g溶于3~6ml蒸馏水中,每日或隔日1次。【制剂与规格】片剂:0.25g,0.4g;注射剂:0.25g,0.5g。

培美曲塞

【别名】力比泰,ALIMTA。【性状】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冷冻干燥固体。【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培美曲塞是一种结构上含有核心为吡咯嘧啶基团的抗叶酸制剂,通过破坏细胞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药动学 培美曲塞主要以原药形式从尿路排泄,在给药后的24小时内,70%~90%的培美曲塞还原成原药的形式从尿中排出。【适应证】本品联合顺铂用于治疗无法手术的恶性胸膜间皮瘤。【注意事项】警告肾功能减低的患者本品主要通过尿路以原药形式排除体外。如果患者肌酐清除率≥45ml/min,本品无需剂量调整。对于肌酐清除率<45ml/min的患者,无足够患者的研究资料来给予推荐剂量。因此,对于肌酐清除率<45ml/min的患者,不应给予本品治疗。本品可以引起骨髓抑制,包括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和贫血。本品是否导致体液潴留例如胸水或腹水还不清楚。对于临床有明显症状的体液潴留患者,可以考虑本品用药前进行体腔积液引流。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总体清除率下降,AUC增加。有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顺铂与本品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尚未确定(参见[药代动力学]项下的“特殊人群”部分)。药物与实验室检查的相互作用尚未确定。尚没有研究证明服用本品是否对患者驾驶和操作机器造成影响,然而研究证明本品可能导致疲劳,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患者应被告知小心驾驶和操作机器。

禁忌:本品禁用于对培美曲塞或药品其他成分有严重过敏史的患者。

妊娠:妊娠妇女接受本品治疗可能对胎儿有害。妊娠6~15日的22小鼠,静脉予以0.2mg/kg(0.6mg/m)或5mg/kg(15mg/m)培美曲塞,有胎儿毒性并能致畸。给予小鼠0.2mg/kg剂量(大约为人类推荐剂量的1/833)培美曲塞即可引起胎儿畸形(距骨和头颅骨的不完全骨化),5mg/kg时可导致腭裂(相当于人类推荐剂量的1/33)。胚胎毒性主要表现于胚胎死亡率增加,同时胚胎发育迟缓。没有有关妊娠妇女接受本品治疗的研究,因此建议患者避孕。如果在妊娠期间使用了本品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期间怀孕,应告知可能对胎儿的潜在危险。哺乳:本品或其代谢产物是否能从乳汁中分泌尚未确定。但是本品可能对吃奶的婴儿有潜在严重危害,接受本品治疗的母亲应停止哺乳。

儿童用药: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老年患者用药:按照所有患者的剂量调整方法进行,无需特殊方案(参见[药代动力学]中“特殊人群”部分)。

药物过量:仅有几例本品药物过量的报告。报告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黏膜炎和皮疹。可预料到的药物过量并发症主要有骨髓抑制,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另外,也可能出现伴随或不伴随发热的感染、腹泻和黏膜炎。一旦发生药物过量,应立即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合适医疗措施。临床研究中,如果出现3日以上4度白细胞减少或3日以上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可以使用甲酰四氢叶酸,如果出现4度血小板减少或3度血小板减少相关的出血或3/4度黏膜炎,应立即使用甲酰四氢叶酸。甲酰四氢叶酸的推荐使用剂量和方法是:静脉给药,第1次剂量100mg/22m,以后50mg/m,每6小时1次,连用8日。通过透析解除本品过量的作用尚未确定。【不良反应】临床相关的毒性反应包括:AST,ALT和GGT升高,感染,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肾衰竭,胸痛和荨麻疹;发生率≤1%的临床相关的毒性反应包括心率失常和运动神经元病。随机接受培美曲塞治疗的患者,发生率在1%和5%之间(包括5%)的临床相关的毒性反应包括:神经障碍,运动神经元病,腹痛,肌酐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无中性粒细胞减少性感染,变态反应(过敏)和多型红斑;发生率≤1%的临床相关的毒性反应包括室上性心率失常。【药物相互作用】化疗药物——顺铂不改变培美曲塞的药代动力学,培美曲塞也对所有铂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维生素——同时给予口服叶酸和肌注维生素B不改变培美曲塞的药代动力学。12细胞色素P酶对药物代谢——体外肝脏微球蛋白预测研究结果显450示,培美曲塞未导致通过CYP3A酶、CYP2D6酶、CYP2C9酶和CYP1A2酶代谢的药物清除率降低。没有进行研究观察培美曲塞对细胞色素P同工酶的影响。因为,如果按照推荐的给药日程(每21日4501次),本品对任何酶均无明显诱导作用。阿司匹林——给予低到中等剂量(每6小时325mg)的阿司匹林,未影响培美曲塞的药代动力学,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对培美曲塞药代动力学影响目前还不清楚。布洛芬——肾功能正常患者,布洛芬每日剂量为400mg,4次/日时,可使培美曲塞的清除率降低20%(AUC增加20%)。更高剂量的布洛芬对培美曲塞药代动力学影响目前还不清楚。本品主要通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排泄作用,以原药形式从尿路排出体外。同时给予对肾脏有危害的药物会延迟本品的清除,同时给予增加肾小管负担的其他药物(例如丙磺舒)也可能延迟本品的清除。对于肾脏功能正常(肌酐清除率的患者≥80ml/min)的患者,本品可以和布洛芬同时用药(400mg,4次/日),但是对于有轻到中度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在45~79ml/min之间)的患者,本品与布洛芬同时使用要小心。有轻到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治疗前2日、用药当天和用药后2日,不要使用半衰期短的非甾体类抗炎药。长半衰期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本品潜在相互作用,目前还不确定。但在应用本品治疗前5日、用药当天和用药后2日,也要中断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治疗。如果一定要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一定要密切监测毒性反应,特别是骨髓抑制、肾脏及胃肠道的毒性。【用法与用量】本品应该在有抗肿瘤化疗应用经验的合格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本品只能用于静脉滴注,其溶液的配制必须按照“静脉滴注准备”的说明进行。恶性胸膜间皮瘤:本品联合顺铂用于治疗恶2性胸膜间皮瘤的推荐剂量为每21日500mg/m滴注本品超过10分钟,2顺铂的推荐剂量为75mg/m滴注超过2小时,应在本品给药结束30分钟后再给予顺铂滴注。接受顺铂治疗要有水化方案。具体可参见顺铂说明书。预服药物:皮质类固醇—未预服皮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应用本品皮疹发生率较高。预服地塞米松(或相似药物)可以降低皮肤反应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给药方法:地塞米松4mg口服每日2次,本品给药前1日、给药当天和给药后1日连服3日。维生素补充为了减少毒性反应,本品治疗必须同时服用低剂量叶酸或其他含有叶酸的复合维生素制剂。服用时间:第一次给予本品治疗开始前7日至少服用5次日剂量的叶酸,一直服用整个治疗周期,在最后1次本品给药后21日可停服。患者还需在第一次本品给药前7日内肌肉注射维生素B1次,以后每3个周期肌注一次,以后的维生素B给药可与本品1212用药在同一日进行。叶酸给药剂量:350~1000μg,常用剂量是400μg:维生素B剂量1000μg。12

静脉滴注准备:

1.配置过程应无菌操作。

2.计算本品用药剂量及用药支数。每支药含有500mg本品。每支瓶中实际所含本品大于500mg以保证静脉滴注时能达到标示量。

3.每支500mg药品用20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不含防腐剂)溶解成浓度为25mg/ml的本品溶液,慢慢旋转直至粉末完全溶解。完全溶解后的溶液澄清,颜色为无色至黄色或黄绿色都是正常的。本品溶液的pH值为6.6~7.8。且溶液需要进一步稀释。

4.静脉滴注前观察药液有无沉淀及颜色变化:如果有异样,不能滴注。

5.本品滴液配好后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不含防腐剂)稀释至100ml,静脉滴注超过10分钟。

6.配好的本品溶液,置于冰箱冷藏或置于室温(15~30℃),无需避光,其物理及化学特性24小时内保持稳定。按照上述方法配制的本品溶液,不含抗菌防腐剂,不用部分丢弃。本品只建议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不含防腐剂)溶解稀释。本品不能溶于含有钙的稀释剂,包括美国药典林格氏乳酸盐注射液和美国药典林格氏注射液。其他稀释液和其他药物与本品能否混合尚未确定,因此不推荐使用。【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每支500mg。【贮藏】本品应常温保存。按照上述方法配制的本品溶液,不含抗菌防腐剂,从微生物的角度应该立即使用,不用部分丢弃。如果一次没有用完,配好的本品溶液可置于冰箱冷藏(2~8℃)或室温保存(15~30℃),无需避光,其物理、化学特性在24小时内保持稳定。

三、抗肿瘤抗生素

放线菌素D

【别名】放线菌D、放线菌素、放线菌素23-21、放线菌素C1、更生霉素、可美净、新福菌素、ACTD、Actinomycin、Actinomycin D、Auranthin C、Cosmegen、Dactinomycinum、Daitinomycinum、Lyovac、Lyovac-Cosmegen、Meractinomycin、NBF-386、NSC-3053。【性状】本品为鲜红色结晶或橙红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有吸湿性,遇光及热不稳定。几乎不溶于水(但在10℃水中溶解)。熔点243~248℃(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对G期前半段最敏感。本品通过与DNA结合,插入DNA分子1的鸟嘌呤和胞嘧啶碱基结构上,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从而抑制RNA的合成,使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结合方式可能是嵌入DNA的碱基对之间,而其肽链则位于DNA双螺旋的小沟内,妨碍RNA多聚酶沿DNA分子前进。本品对RNA合成的抑制作用主要是抑制RNA链的延伸而不是影响它的起始,本品选择性地与DNA中的鸟嘌呤结合,而不与缺乏鸟嘌呤碱基的DNA结合。

药动学 口服吸收差,静脉注射后迅速分布至各组织,广泛与组织结合。颌下腺、肝、胃中分布的浓度较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半衰期为36小时,在体内代谢的量很小。缓慢自尿及粪排泄,原形药10%由尿排出,50%由胆道排出,9日后体内仅剩注射剂量的30%。【适应证】本品为由我国桂林土壤中分离出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melanochlomogenes)的发酵液中得到的抗生素类抗肿瘤药。与国外的放线菌素D结构相同。

1.实体瘤。与长春新碱、

多柔比星

合用,治疗肾母细胞瘤;与氟尿嘧啶合用,治疗绒毛膜上皮癌及恶性葡萄胎;与环磷酰胺、长春碱、博来霉素、顺铂合用,治疗睾丸肿瘤;与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合用,治疗软组织肉瘤、尤文瘤(Ewing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联合化疗方案中。本品对横纹肌肉瘤、神经母细胞瘤及霍奇金病也有效。

2.与放射治疗合用,可提高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性。【注意事项】1.禁忌证:水痘及带状疱疹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慎用:(1)骨髓功能低下者。(2)有痛风病史者。(3)有肝功能损害者。(4)近期有感染者。(5)有尿酸盐性肾结石病史者。(6)近期接受过放射治疗或抗癌药治疗者。(7)1岁以下幼儿。

3.其他注意事项:本品可影响细胞动力学,并引起突变和畸形形成。故妊娠期妇女禁用。本品可影响细胞动力学,并引起突变和畸形形成。故哺乳期妇女禁用。本品可能使尿及血内尿酸升高。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周围血象及肝、肾功能。每周查血2~3次,当血象过于低下时应即时停药。【不良反应】1.可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少数患者可出现口腔溃疡。

2.可抑制骨髓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3.静脉注射可引起静脉炎,漏出血管可引起疼痛、局部硬结及溃破。

4.可有脱发、皮炎、发热等。

5.有免疫抑制作用。

6.对妊娠者可引起畸胎。

7.长期应用可抑制睾丸或卵巢功能,引起闭经或精子缺乏。

8.可增加放射治疗对组织的损害。

9.具有肝毒性作用,可引起肝细胞脂肪浸润伴肝肿大。【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可提高放射敏感性,与放射治疗同时应用,可能加重放射治疗的降低白细胞作用和局部组织损害作用。

2.与氯霉素、磺胺药、氨基比林合用,将加重患者的骨髓抑制。

3.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由于化疗而免疫抑制的病人,若接种活疫苗将引起疫苗所致的严重和致命的感染。故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不能接种活疫苗。缓解期的白血病病人被允许停止化疗与接种活疫苗之间至少间隔3个月。

4.本品也可削弱维生素K的作用。【给药说明】1.注射时如漏至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射,以氯化钠注射液稀释,或以1%普鲁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温湿敷或冷敷。若发生皮肤破溃,按溃疡处理。

2.用药前或用药期间的放疗照射皮肤可见发红,甚至发生胶皮样变,但若先用本品再放疗则无此现象。

3.用药期间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减轻口腔黏膜反应。

4.能与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无菌注射液配伍;也能与别嘌呤醇、氨磷汀、噻肟单酰胺菌素、达卡巴嗪、氟达拉滨、奥丹西隆、沙莫司亭等药物配伍。

5.与含苯甲基乙醇的注射用抑菌液或含对苯基的注射用抑菌液会生成沉淀,故忌配伍。

6.与非格司亭混合立即形成在高强光下肉眼可见的颗粒和少数丝状物,故忌配伍。

7.溶液配制时,将放线菌素D加入1.1ml无菌注射用水(不含防腐剂)中形成浓度为500μg/ml的溶液。这种溶液应为透明而呈金黄色。【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每次0.2~0.4m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或溶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脉注射,当日或隔日1次,每个疗程总量为4~6mg。2个疗程之间应间隔2周。儿童2每次按体表面积0.45mg/m给药,组成联合化疗方案。【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0.1mg,0.2mg,0.5mg。【贮藏】避光、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

丝裂霉素

【别名】5-氨基-3-氨基甲酰氧甲基-2-甲氧基-6-甲基-2,3-二氢-4,7-吲哚醌并(1,2)吡咯烷并(9,10)氟丙啶、丝裂霉素(协和)、丝裂霉素C、丝烈霉素、丝烈霉素C、自力霉素、Mitomycin、Ametycine、MIT-C、MMC、MTC、Mitomycin C、Mitomycinum、Mutamy-cin、NSC-26980。【性状】本品为深紫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在酸、碱及日光下均不稳定。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在pH值为6~9时较稳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从放线菌Strepto-myces caespitosus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的抗肿瘤药物,对多种实体瘤有效,为常用的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之一。本品由放线菌产生的丝裂霉素类物质包括丝裂霉素A、丝裂霉素B、丝裂霉素C,在实验动物都有抗肿瘤作用,但以丝裂霉素C的活性最强,故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丝裂霉素C。本品抗瘤谱广,作用迅速,但化疗指数不高,毒性较大,化学结构上具有苯醌、氨甲酰基团及乙烯亚胺三个活性基团,也属于烷化剂抗肿瘤药物。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丝裂霉素对肿瘤细胞的G期,特别是晚G期及早S期最敏感。能与DNA的双螺旋形成交联。11烷化基团与DNA碱基结合的部位是鸟嘌呤的O-6和N-2以及腺嘌呤的N-6。丝裂霉素不是嵌入DNA的碱基对之间而是结合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大沟上,抑制DNA复制,并使DNA解聚。高浓度时对RNA也有抑制作用。

药动学 本品常静脉给药,静注后迅速进入细胞内,在肌肉、心、肺、肾中的药物浓度较高。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很少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在肝脏代谢,半衰期的分布相和消除相分别为5~10分钟及50分钟。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排出。【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胃癌、肺癌、乳腺癌,也适用于肝癌、胰腺癌、结肠直肠癌、食管癌、卵巢癌及癌性腔内积液。【注意事项】1.禁忌证: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禁用。

2.慎用:老年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肾功能受损者。

3.其他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密切随访血常规及血小板、血尿素氮、肌酐、肾功能。特别是接受总量大于60mg的患者,易发生溶血性贫血。长期应用抑制卵巢及睾丸功能,造成闭经或精子缺乏。【不良反应】1.骨髓抑制是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常发生于用药后28~42日,一般在停药42~56日恢复。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且恢复缓慢。

2.恶心、呕吐常发生于给药后1~2小时,呕吐在3~4小时内停止,而恶心可持续2~3日。

3.本品对局部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若药液漏出血管外,可引起局部疼痛、坏死和溃疡。

4.少见的副作用有心肌损害、间质性肺炎等。

5.个别病人可引起发热、乏力、肌肉痛及脱发。

6.此外,本品还可引起静脉闭塞性疾病,如肝脏中心静脉及肝小叶静脉闭塞、导致黄疸、肝肿大、腹痛、腹水及肝性脑病。长期应用本药可发生肾毒性。在治疗膀胱癌时将此药注入膀胱内,可刺激膀胱及尿道,偶尔发生局部损害。有报道此药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7.皮肤可发生红斑,手掌及足底出现发泡性皮肤糜烂。【药物相互作用】1.与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B等配伍静脉16应用时,可使本品疗效显著下降。

2.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能增加感染的危险性。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禁止注射活性疫苗。处于缓解期的白血病人,化疗结束后间隔至少3个月才能注射活性疫苗。

3.与他莫昔芬合用可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发生的风险增加,故两药必须合用时,须监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症状。

4.与长春碱合用,有引起突发性肺毒性的报道。合并使用时,应监测病人是否有支气管痉挛现象。

5.与长春瑞滨合用,可致急性肺部毒性反应。

6.与多柔比星同时应用可增加心脏毒性,建议多柔比星的总量限2制在按体表面积450mg/m以下。【给药说明】1.丝裂霉素一般经静脉注射给药,避免注射于静脉外,若有药液漏至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射,并以1%普鲁卡因注射液局部封闭。本品也可经动脉注射及腔内注射,但不可作肌内或皮下注射。

2.由于丝裂霉素有延迟性及累积性骨髓抑制,一般较大剂量应用时两疗程之间间隔应超过6周。

3.本品溶解后需在4~6小时内应用。【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每次6~8mg,以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静脉注射,每周1次;最大剂量每次可用至10~20mg,每6~8周重复疗程。动脉注射:剂量与静脉注射相同。腔内注射:每次6~8mg。滴眼:以本品0.04%溶液滴眼。【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2mg,4mg,8mg;滴眼剂:0.04%。【贮藏】应避光,阴冷处贮存。平阳霉素【别名】博来霉素A、争光霉素A、Bleomycin A5、Pingyang-55mycinum。【性状】常用其盐酸盐,为白色疏松块状物或无定形固体,无臭,引湿性较强,易溶于水。【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从我国浙江平阳县土壤中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pingyangensis n.sp)培养液中分离得到的抗肿瘤抗生素。本品为博来霉素多组分中的单一组分A,其作用机5制与博来霉素相似。主要抑制胸腺嘧啶核苷参入DNA,并与DNA结合使之破坏。另外,它也能使DNA单链断裂,并释放出部分游离核碱,可能因此破坏DNA模板,阻止DNA的复制。动物实验表明,A与博来5霉素的主要成分A相比,抑瘤作用强于A,且肺损害较A轻。222

药动学 静脉注射后30分钟血液浓度达最高峰,以后迅速下降。半衰期为1.5小时,在24小时内由尿中排出25%~50%。【适应证】1.用于治疗唇癌、舌癌、齿龈癌、鼻咽癌等头颈部鳞癌。

2.用于治疗皮肤癌、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阴茎癌、恶性淋巴癌和坏死性肉芽肿等。

3.对肝癌也有一定疗效,对肺癌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对翼状胬肉有显著疗效。【注意事项】1.禁忌证:有平阳霉素类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2.慎用:老年患者、慢性呼吸道疾患、肺功能不佳者慎用。【不良反应】1.发热:较常见,表现发冷、发热或寒战,经数小时可消退。

2.肺毒性:可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部X线摄影可表现肺炎样病变或肺纤维化。

3.胃肠道: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4.皮肤:皮疹、皮炎、色素沉着、皮肤角化、增厚及脱发。

5.其他:少数患者表现肢端麻木、疼痛、口腔炎等,偶尔出现过敏性休克样症状、血压降低、休克、意识不清等严重反应。【药物相互作用】1.本品不抑制骨髓和免疫系统,故常与放射以及其他抗肿瘤药合并应用,如治疗鼻咽癌,与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氮芥及多柔比星合用;治疗淋巴瘤类,与长春醛碱、丙卡巴肼及泼尼松合用,可取得很好疗效。

2.与顺铂合用:可使博来霉素消除降低。

3.与地高辛合用:可降低地高辛的治疗作用,并继发心脏代偿失调。故对必须合用者,须监测病人反应。

4.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将增加活疫苗所致感染的危险性。故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禁止注射活性疫苗。处于缓解期的白血病人,化疗结束后间隔至少3个月才能注射活性疫苗。

5.与苯妥英合用:由于降低苯妥英在肠内的吸收从而降低其作用。治疗期间应监测苯妥英的血药浓度水平,可增加苯妥英的剂量。静注苯妥英会比较有效。【给药说明】1.为防止高热反应,初用可从小剂量开始(如1mg、2mg、4mg),逐渐增至常规剂量。亦可用消炎痛预防、减轻发热反应。出现高热、寒战,需考虑停药。

2.用药期间应注意进行呼吸系统检查,出现肺炎样表现应停药和服用强的松及抗生素。

3.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应立即停药,应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吸氧、升高血压等急救。【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成人常用量为每次8~10mg,溶于生理盐水3~5ml,每日或隔日1次。亦可每周2~3次。1个疗程总量200~300mg(平均240mg),有效剂量一般为80~160mg(或100~240mg)。静脉滴注:剂量与肌注相同,本品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滴注。

动脉内注射:剂量与肌注相同,本品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滴注。局部注射:对翼状胬肉作局部注射,每次0.12mg,每10日1次。3~4次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4mg,8mg,10mg。【贮藏】密封、阴凉干燥处保存。柔红霉素【别名】9-乙酰基-7,8,10-四氢-6,7,9,11-四羟基-4-甲氧基-5,12-并四苯醌-7(3-氨基-5-甲基-2,3-二脱氧基-L-来苏吡喃糖苷、多诺霉素、红比霉素、红卫霉素、柔毛霉素、正定霉素、13057R.P、Cerubidine、DNR、DRB、Danomycin、Daunoblastina、Daunomycin、Daunorubicinum、F.I.6339、F.I.6399、NSC-82151、Ondena、Rubido-mycin、Rubomycin。【性状】常用其盐酸盐,为无味、无臭。橙红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其水溶液相当稳定,pH4~7时稳定,在0~37℃3周不失效。熔点:188~189℃(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1963年从蓝红链霉菌(Str.coerulorubidus)培养液提取出柔红毒素;同时从另一种链霉菌(Str.peucetins)提取出了柔毛霉素,后证明是同一种抗生素。我国1970年河北正定县土壤中亦获得同类放线菌株并提取出同类物质(曾命名为正定霉素)。主要用于对常用抗肿瘤药耐药的急性淋巴细胞或粒细胞白血病,但缓解期短,故需与其他药物合并应用。本品为第一代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其作用机制酷似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的抗瘤谱远较多柔比星窄,对实体瘤疗效大不如多柔比星和表多柔比星。本品可抑制RNA和DNA的合成,对RNA的影响尤为明显。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嘌呤核苷。对6-巯基嘌呤(6-MP)、甲氧蝶呤(MTX)及环磷酰胺抗药瘤株有效。本品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作用不如放线菌素及普卡霉素强。本品可增加DNA黏度,降低其沉降系数,升高熔点。结合物在高离子浓度下仍稳定。本品的氨基糖部分对于DNA复合物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可能通过与DNA及RNA结合,抑制有丝分裂及细胞毒作用。毒性浓度下可见细胞核及核仁损害。

药动学 本品不能透过血脑屏障。给药后在大约40~45分钟内,即在肝内代谢成具有抗癌活性的柔红霉素醇,并与本品原形一起分布至全身,特别是肾脏、脾脏、肝和心脏分布较多。柔红霉素的排泄缓慢,半衰期α相为45分钟,β相为18.5小时,而柔红霉素醇为26.7小时,其他代谢物则更长,约为50~55小时。因此,本品的有效血药浓度持续时间较长。约25%为具有抗癌活性的代谢物经尿排泄,而经肝排泄则达40%。【适应证】本品主要用于各种类型的急性白血病(包括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和单核细胞性以及粒-单核细胞性)、红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也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尤文氏肉瘤和肾母细胞瘤等。【注意事项】1.禁忌证:(1)对盐酸柔红霉素、多柔比星或表多9柔比星过敏者。(2)周围血象中白细胞低于3.5×10/L或血小板低于950×10/L者。(3)发热或伴明显感染者。(4)恶病质。(5)失水、出血、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者。(6)胃肠道梗阻者。(7)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不全者。(8)以往做过胸部放射治疗或曾用过大剂量环磷酰胺者。(9)用过足量多柔比星或表多柔比星者。(10)妊娠、哺乳期妇女。

2.慎用:(1)肝肾功能损害,特别是伴临床黄疸者使用本品应谨慎。(2)2岁以下幼儿和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

3.其他注意事项:用药前应测定心脏功能(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酶学如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和肌酸磷酸激酶等),有条件时如能监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PEP与LVEF之比,对了解心肌功能最为有效,当然不如心肌活检敏感。同时应定期作肝、肾功能检查。本品的心肌毒性作用在幼儿和老年人比中青年明显,所以此类病人用药剂量要相应减少。在用药期间和周围血象白细胞减少时禁行牙科手术(包括拔牙),当伴有血小板减少时更应如此。用药期间要保证每日有足够的排尿量,在痛风患者应用本品时宜酌情增加别嘌醇等药的一日剂量。急性白血病伴明显血小板减少者,有时仍可用柔红霉素,在部分病例可使出血停止,周围血象血小板数反而可上升,但最好同时予以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成分输血。【不良反应】1.较常见为恶心、呕吐、口腔炎和食管炎,一般口腔和唇部可在给药后3~7日发生溃疡。白细胞减少几乎不可避免,大多在首次用药后10~14日降至最低点,而在3周内逐渐恢复。脱发虽常见,但大多在疗程结束后5~6周可再生。血小板减少较罕见,且大多不严重且无症状。

2.较少见的毒副反应主要为心肌毒性,心电图变化多呈一时性和可逆性,如出现心律异常、气急和下肢水肿,则应警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可能。心衰的发生与累积剂量大有关系,常在总累积剂量达40022~500mg/m时容易发生;2岁以下儿童为200mg/m以上即可发生;在2岁以下为10mg/kg时即可发生。60岁以上老人或原有心肌病变,或以往曾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者有时可能发生猝死,儿童年龄越小发生心肌病的机会越大,而此时常规心电图尚无明显改变,如能及早诊治多可获救。

3.静脉注射溢出血管外可出现局部疼痛、组织坏死甚或蜂窝组织炎。

4.偶可出现胃痛、腹泻或胃肠炎,但其发生几率较多柔比星低。白血病或恶性淋巴瘤患者偶可出现高尿酸血症和肾功能损害。过敏性皮炎、瘙痒或药物性发热则很罕见。用药后48小时内尿色可呈红色,但无特殊临床意义。

5.本品在动物中可引起延迟的生殖功能减退和障碍。如可导致雄狗睾丸萎缩。

6.本品在动物和人体中有潜在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7.本药可引起较严重的骨髓抑制。

8.本品可使肝脏中心静脉及肝小叶静脉闭塞导致黄疸、肝大、肝性脑病及腹水。

9.有轻微的肾脏毒性作用。【药物相互作用】1.对心脏或肝脏有毒性的药物不能与柔红霉素同用。

2.与烯丙氧心安合用可致心脏副作用加重。

3.与活性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接受免疫抑制化学治疗的病人禁止注射活性疫苗。处于缓解期的白血病人,化疗结束后间隔至少3个月才能注射活性疫苗。【给药说明】1.本品仅能用作静脉注射,因对静脉有刺激,可致血栓性静脉炎,所以不宜滴注。如注射局部有红肿、疼痛或药液外溢,应立即停用,并采取冷敷等相应措施。

2.用本品期间不能进行放射治疗,特别是胸部放疗。至少在停用放疗后3~4周才能应用柔红霉素。

3.本品可能与多柔比星有交叉耐药性,但与阿糖胞苷、甲氨蝶呤、环磷酰胺和亚硝脲类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用法与用量】1.常规用量:临用前,将所需用量加入5~10ml氯化钠注射液中,振摇溶解后,再加入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2~5mg/ml2的浓度,缓慢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为每日按体表面积30~40mg/m2给药,每3~4周连用2~3日。总累积剂量应控制在400~500mg/m内。

2.联合化疗:每次剂量酌减至单用常规量的2/3。联合化疗方案最常用者,如COD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和泼尼松)、DOAP(柔红霉素、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和泼尼松)以及DAMP(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巯嘌呤或硫鸟嘌呤和泼尼松)等。血清胆红素在1.2~3mg/100ml时每次用3/4常规剂量;如血清胆红素大于3mg/100ml2时仅能用其半量。小儿每次用量按体表面积20mg/m,每周1次。2岁2以下幼儿及体表面积小于0.5m者,其剂量应以体重为准,每次按体重0.5~1mg/kg剂量用药,连用2~3次或每周1次,用3~4周。总累2积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2岁以下幼儿不能超过200~250mg/m。【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10mg,20mg。【贮藏】密闭、干燥,室温下保存。多柔比星【别名】(1S,3S)-3-乙醇酰-1,2,3,4,6,11-六氢-3,5,12-三羟基-10-甲氧基-6,13-二氧并四苯-1-基3-氨基-2,3,6-三去氧-α-L-来苏吡喃糖苷、阿得里亚霉素、多柔比星-威力、阿霉素、多索柔比星、羟基红比霉素、14-羟基柔红霉素、羟基柔红霉素、14-羟基正定霉素、14-羟柔红霉素、14-羟正定霉素、威力多柔比星、亚德理亚霉素、亚法里亚霉素、14-Hydroxydaunomycin、ADM、ADR、Adriacin、Adriamycin、Adriamycin RD、Adriblastin、Adriblastina、Doxorubici-num、F-I-106、F.I.-106、NSC-123127、Rubes。【性状】其盐酸盐为橘红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呈水溶液时稳定。在碱性溶液中迅速分解。【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多柔比星既含有脂溶性的蒽环配基,又有水溶性的柔红糖胺基,并有酸性酚羟基和碱性氨基,因此具有很强的抗癌药理活性。可直接作用于DNA,插入DNA的双螺旋链使之解开,改变DNA的模板性质,并且抑制DNA聚合酶,从而既抑制DNA,也抑制RNA合成。此外,本品具有形成氧自由基的功能,并有特殊的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作为一种周期非特异性抗癌化疗药物,本品对各期细胞均有作用。而对S期的早期最为敏感,M期次之,对G期最不敏感,对G、S和G期有延缓作用。112

药动学 本品仅可静脉给药,血浆蛋白结合率很低。进入体内后迅速分布于心、肾、肝、脾、肺组织中,但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内代谢,经胆汁排泄,50%以原形、23%以具活性的多柔比星代谢物多柔比星醇形式排出;仅5%~10%在6小时内从尿液中排泄。多柔比星的清除曲线是多相的,其三相半衰期分别为0.5、3和40~50小时。【适应证】本品为由Streptomyces peucetium var.caesius的发酵液中提出的一种糖苷抗生素。由于其抗瘤谱广,且对乏氧细胞也有效,故在肿瘤化学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本品抗瘤谱较广,适用于急性白血病(淋巴细胞性和粒细胞性)、何杰金及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支气管肺癌(未分化小细胞性和非小细胞性)、卵巢癌、软组织肉瘤、成骨肉瘤、横纹肌肉瘤、尤文肉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膀胱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头颈部鳞癌、睾丸癌、胃癌、肝癌等。【注意事项】1.禁忌证:(1)对本品过敏者。(2)心脏疾病伴心9肌功能不全者。(3)周围血象中白细胞低于3.5×10/L或血小板低于950×10/L者。(4)明显感染或发热者。(5)恶病质者。(6)失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者。(7)胃肠道梗阻者。(8)明显黄疸或肝功能损害者。(9)心肺功能失代偿患者。(10)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11)过去曾用过足量柔红霉素或多柔比星、表多柔比星者不能再用本品。(12)在进行纵隔或胸腔放射治疗期间禁用本品。

2.慎用:(1)用药期间慎用活病毒疫苗接种。(2)老年患者、2岁以下幼儿和原有心脏病患者要特别慎用。

3.其他注意事项:本品能透过胎盘,有导致流产的可能,因此严禁在妊娠初期的3个月内应用多柔比星。妊娠期妇女用本品后,对胎儿的毒性反应有时可长达数年后才出现。用药前后要测定心脏功能、监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心肌酶学和其他心肌功能试验;随访检查周围血象(每周至少1次)和肝功能;应经常查看有无口腔溃疡、腹泻以及黄疸等情况,应劝病人多饮水以减少高尿酸血症的可能,必要时检查血清尿酸或肾功能。多柔比星对动物中有致癌作用,在人体也有潜在的致突变和致癌作用。本品的肾排泄虽较少,但在用药后1~2日内可出现红色尿,一般都在2日后消失。肾功能不全者用本品后要警惕高尿酸血症的出现;痛风患者如果同时使用多柔比星,其治疗药物别嘌醇等的剂量应相应增加。【不良反应】1.常见为脱发、骨髓抑制(白细胞约于用药后10~14日下降至最低点,大多在停药3周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较少见)、口腔溃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可在原先放疗区出现皮肤发红或色素沉着。如注射处药液外溢,可导致红肿疼痛甚或蜂窝组织炎和局部坏死。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用本品时,特别是初次用多柔比星者,可因瘤细胞大量破坏引起高尿酸血症,而致关节疼痛或肾功能损害。

2.主要不良反应为心脏毒性作用,从而限制了本品的长期应用。可引起迟发性严重心力衰竭,有时可在停药半年后发生。轻者表现为心电图呈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及ST-T改变,但并不影响继续治疗。重者可出现心肌炎而发生心力衰竭。心肌毒性和给药累积2量密切相关。大多发生于总量超过400mg/m的病人,而与原先存在的心脏疾病无关系。此药的晚期毒性作用并不常见,如果此药的累积2量不超过500mg/m,则心衰的发生率不到1%,如应用大剂量时,心2衰的发生率可达25%以上;如总的累积量超过550mg/m时,则心衰的发生率突然增高。

3.此药很少引起肝脏或肾脏的毒性作用,但在用药后尿可能呈现红色。【药物相互作用】1.各种骨髓抑制药特别是亚硝脲类、大剂量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丝裂霉素,如与多柔比星同用,后者每次量与总剂量均应酌减。

2.本品如与链佐星同用,半衰期可延长,因此本品剂量应酌减。

3.任何可能导致肝脏损害的药物如与本品同用,可增加本品的肝毒性;与阿糖胞苷同用可导致坏死性结肠炎;与肝素、头孢菌素等混合应用易产生沉淀。

4.本品与柔红霉素呈交叉耐药性。与甲氨蝶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氮芥、丝裂霉素、博莱霉素、环磷酰胺以及亚硝脲类等则无交叉耐药性。

5.与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顺铂以及亚硝脲类药物同用,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6.辅酶Q10、维生素C、维生素E等可清除自由基,可降低心脏毒性。【给药说明】1.与大剂量的环磷酰胺合用时,本品的每次用药剂量和用药总量均应酌减。

2.以往接受过纵隔放射治疗者,多柔比星的每次用量和总剂量亦应酌减。

3.本品可用于浆膜腔内给药和膀胱灌注,但不能用于鞘内注射。2

4.本药有蓄积毒性,累积总量不宜超过450mg/m,以免发生严重问题。

5.药物注射时勿漏出血管外。【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临用前加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浓度一2般为2mg/ml。缓慢注射,每次50~60mg/m,每3~4周1次或每周202~30mg/m,连用3周,停用2~3周后重复。每周分次用药,则心肌毒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溃疡)较每3周用药1次为轻。动脉注射:临用前加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浓度一般为2mg/ml。22缓慢注射:每次50~60mg/m,每3~4周1次或每周20~30mg/m,连用3周,停用2~3周后重复。每周分次用药,则心肌毒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包括口腔溃疡)较每3周用药1次为轻。

1.霍奇金病:ABVD方案(多柔比星、博莱霉素、长春碱和达卡巴嗪)。

2.乳腺癌:CAF方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氟尿嘧啶)。

3.胃癌:FAM方案(氟尿嘧啶,多柔比星和丝裂霉素)。

4.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方案(多柔比星和阿糖胞苷)。

5.淋巴母细胞型急性白血病:诱导缓解,AOP方案(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6.卵巢癌、支气管肺癌以及头颈部癌、膀胱癌等:ACP方案(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和顺铂)。

7.软组织肉瘤和成骨肉瘤:CY-VA-DIC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和达卡巴嗪)。

8.未分化小细胞型肺癌或肺腺癌:MACC方案(甲氨蝶呤、多柔2比星、环磷酰胺和环己亚硝脲)。膀胱内注射,每次30~40mg/m。2胸腔内注射,每次30~40mg/m。儿童用量约为成人的一半。总剂量2按体表面积不宜超过400mg/m。【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10mg,50mg。【贮藏】密闭、干燥、室温、避光保存。

阿柔比星

【别名】阿克拉比星、阿克拉鲁比西、阿克拉霉素、阿克拉霉素A、阿拉霉素、阿那霉素、ACM-A、Aclacinomycin、Aclacinomycin A、Aclarubicin A、Aclarubicinum、MA144A、NSC-208734、NSC-208743。【性状】常用其盐酸盐,为淡橘黄色粉末,无臭。极易溶于氯仿和甲醇,易溶于丙酮和水,几乎不溶于乙醚和正己烷。碱性水溶液为鲜红紫色,在浓盐酸中为黄色。【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作用机制:本品与多柔比星相近,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本品具有亲脂性,易进入细胞内。本品能嵌入细胞DNA链中,抑制DNA合成。在抑制DNA浓度的1/10~1/170时能抑制RNA的合成。体外实验中对DNA、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以及DNA多聚酶Ⅰ等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动物肿瘤如S180、L1210都有肯定的抑制作用,与多柔比星相近。与其他蒽环类药物相比,阿柔比星全身毒性和心脏毒性较小,能阻止细胞从G期进入S期1以及阻止细胞从M期进入G期。与传统的蒽环类药物相比,阿柔比星2的阿克醌霉素含有三种脱氧糖,这三种糖是L-rhodoasmine、2-脱氧-L-海藻糖和L-cinerulose。从阿柔比星的化学结构、较小的毒性、较强的RNA合成抑制能力、抑制RNA聚合酶及其抑制拓扑异构酶I和II来看,它属于蒽环II类药物。阿柔比星可抑制细胞糖蛋白的合成以及诱导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向终末分化,与它的细胞毒性作用一致,故可用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在检查致癌物质的艾姆斯氏试验中,阿柔比星不能诱导有机体突变,这一点与其他蒽环类药物不同。它比其他蒽环类药物具有更强的亲脂性和更快的与核结合的能力。在动物的移植物抗宿主试验中,阿柔比星能显著抑制B-细胞、T-细胞和移植动物应答反应的能力。

药动学 本品口服吸收良好。静脉注射后,血浆和细胞中的药物浓度几乎都立即达峰值。细胞中药物浓度高于血浆,这种差值与白细胞计数关系密切,由于药物大多集中在白细胞的细胞核中,所以白细胞中阿柔比星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浓度高得多。药物进入体内后很快分布于组织如肾、肝、脾、肺内,其中肝组织浓度较高。分布容积2(Vd)为2073L/m。本品主要在肝中代谢成糖苷(有活性)和配基型(无活性)代谢物,代谢物主要由尿液或粪便排出。给药后2小时尿中即有代谢物出现。24小时内肾脏排泄为0.6%~0.86%。给药后72小时药物以原形从尿中排泄仅为给药量的0.54%,而以代谢物形式排泄较多。阿柔比星及其代谢产物在72小时内累积排泄量达给药量的50%。本品用3H标记后,在给药24小时后测定粪中放射性为尿中的42倍,提示药物主要由胃肠道排泄,72小时粪尿排出放射性占总剂量的27%,说明药物在体内消除缓慢。本品也可经乳汁分泌,母乳喂养期间禁忌使用阿柔比星。本品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体内总清除率为2150L/(m·h)。母体化合物半衰期的清除半衰期α相为2.5分钟;β相为21分钟;γ相为3小时。【适应证】日本1973年由梅泽滨夫等从Streptomyces galila-cus 1WA144m培养基中分离出一种多柔比星衍生物,国际卫生组织命名Aclarubicin hydrochloride,属A型。我国学者从四川彭县思文地区土壤中分离到的Streptomyces galilaeus Var Siwenensis产生的一种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为阿克拉霉素B,是阿克拉霉素A的同系物,化学结构亦近似,属B型。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对胃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也有效。【注意事项】1.禁忌证:有严重的骨髓抑制者;孕妇或育龄期妇女。

2.慎用:(1)有严重心脏病既往史,尤其是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者。(2)已证实在使用多柔比星或柔红霉素治疗时发生心脏毒性的患者。(3)骨髓再生障碍者。

3.其他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应监测血象、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用药前24小时查血象,如有粒细胞减少或感染者应推迟用药。本品累积总量不宜超过600mg,曾接受过柔红霉素或多柔比星治疗的患者尤应注意酌情减少剂量。【不良反应】1.心脏毒性: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电图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本药心脏毒性较多柔比星轻。

2.骨髓抑制:表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贫血。

3.胃肠反应:主要有厌食、恶心、呕吐、口腔炎或腹泻等。

4.其他:可有发热、皮疹、脱发、色素沉着及肝肾功能损害。【药物相互作用】1.与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合用:增加活疫苗所致感染的危险性。接受免疫抑制化疗的病人禁止注射活性疫苗。处于缓解期的白血病人,化疗结束后间隔至少3个月才能注射活性疫苗。

2.与烯丙氧心安合用:临床试验中与烯丙氧心安合用增加了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和严重性。【给药说明】1.大剂量用药时,应常规预防高尿酸血症和尿酸盐沉淀(应多饮水、碱化尿液)。

2.应避免肌内或皮下注射本品。

3.本品有刺激性,静脉注射时勿漏于血管外。【用法与用量】1.实体瘤:每日按体重0.8~1.0mg/kg给药,成人常用量为每次40mg,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00ml中,每日1次。第1、2日(或第1、4日)使用或间隔21日重复使用。

2.急性白血病:治疗剂量为每日0.4mg/kg,成人常用量每日10~20mg,7日为1个疗程,间隔2~3周可重复用药。【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6mg,10mg,20mg。【贮藏】避光、阴凉处保存。

表柔比星

【别名】4'-表-多柔比星、阿表比星、4'-表多柔比星、4-表-多128柔比星、表多柔比星、表比星、表柔米星、Epirubicin、1m、4'-Epi-ADE、4'-Epi-Doxorubicine、4'-epi-ADE、4'-epi-Doxorubicine、4-EA、Epirubicinum、Farmorubicin、IMI28、Pharmorubicim、Pharmorubicin、Pharmorubicin R.d、Pidorubicin。【性状】本品橘红色粉末状结晶;可溶于水,在生理盐水中稳定,微溶于酒精,不溶于丙酮、氯仿等。当pH为7时呈橘红色,如pH超过9则变成蓝紫色。在4℃避光条件下至少可保存1年以上。冷冻干燥的制剂在室温中可保存3年以上。但在日光下、高温和高湿度下不稳定。药液避光可室温保存24小时,冰箱中4~10℃可保存48小时。【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本品为多柔比星的同分异构体,是多柔比星氨基糖部分中C羟基的反式构型,它既可直接嵌入4DNA,与DNA的双螺旋结构形成复合物,阻断依赖于DNA的RNA形成,又有形成超氧基自由基的功能。本品的作用部位在氨基糖部分C的4羟基上,此现象仅在用本药后出现,而在用柔红霉素和多柔比星时未曾发现过,这可能是表柔比星在体内清除较快而其毒性较同剂量多柔比星低的主要原因。

药动学 由于本品的肝清除量较高,肝动脉给药后,其血浆清除率也比静脉给药高,所以更适用于局部化疗如肝动脉插管给药或腹腔内化疗。在膀胱内灌注本品后,极少经膀胱壁吸收,其血浆浓度低达1mg/ml水平,而80%~84%的剂量可在膀胱内或尿中测得。所以经由动脉插管,腹腔内给药或膀胱灌注表柔比星,其全身作用微弱。因此心肌损害、脱发、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均明显较全身给药轻。近来有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内表柔比星浓度在长期维持于低血浆浓度时作用可大为增强,所以有人主张本品可用持续点滴给药法,以期增强疗效而相应的减少其毒副作用。【适应证】本品为多柔比星的同分异构体(4'-位置上的羟基由顺位变为反位)。经20余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其疗效与多柔比星相等,而毒性尤其是心脏毒性低于多柔比星。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支气管肺癌、卵巢癌、肾母细胞瘤、软组织肉瘤、膀胱癌、睾丸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转移性癌)以及甲状腺髓样癌等多种实体瘤。【注意事项】1.禁忌证:(1)患有带状疱疹等病毒性疾病时禁用本品。(2)既往使用过足量蒽环类抗生素,如柔红霉素或多柔比星2(总剂量大于等于400~500mg/m)或对此二药呈过敏反应者。(3)99周围血象白细胞低于3.5×10/L或血小板低于50×10/L者。(4)发热或严重感染者。(5)恶病质。(6)失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者。(7)胃肠道梗阻。(8)心肺或肝肾功能失代偿者。

2.慎用:年逾65或2岁以下幼儿慎用;原有心肌病变者慎用。

3.其他注意事项:使用盐酸表柔比星后有一定量经肾脏排泄,年老患者或肾功能显著减退者宜酌减剂量。本品活性成分表柔比星和柔红霉素、多柔比星一样,都能透过胎盘。所以在妊娠初期的3个月内禁用本品。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用药前需全面测定心脏功能,除监测心电图外,有条件时可加做超声心动图和血清磷酸肌酸激酶活力测定,左心室喷射指数(LVEF)和PEP/LVEF比值等检查。每次用药前一定要随访心电图。每7~10日检查周围血象1次,每1~2个月随访肝功能1次。本品在动物实验中有潜在致畸变、致突变和致癌作用,但在人类则缺乏明确的证据。使用本品后偶可出现肝功能损害,特别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升高甚或出现临床黄疸。如有上述情况宜暂时停药,待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后恢复用药。如不得已而持续使用本品,用量应相应减少。【不良反应】1.常见者为脱发、骨髓抑制(白细胞可于用药后10~14日降至最低点,多在3周左右逐渐恢复。但贫血和明显血小板减少罕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但与相当剂量的多柔比星比较,其不良反应程度较多柔比星轻。

2.心肌毒性也较多柔比星为轻,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本品累积量成正比。用药后虽常见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但多为一过性而恢复很快;迟发的严重喷射性心力衰竭大多在用药半年以后或总剂量逾2700~800mg/m时发生,应注意这种严重心肌损害有时可突发而无任何先兆,甚至常规心电图亦无异常发现。监测左心室喷射指数(LVEF)和PEP/LVEF最为敏感。

3.注射处如有药液外溢,可导致红肿、局部疼痛、甚至蜂窝组织炎或坏死。

4.肝肾功能损害罕见,但在原有慢性肝病或肿瘤肝转移时可引起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甚或黄疸。【药物相互作用】1.与其他化疗药同用,应避免相互接触或放入同一容器内给药。与严重抑制骨髓的亚硝脲类、丝裂霉素等同用应酌减用量,与胸部放疗同用更应减量。

2.在用本品期间,最好避免同时应用任何可能导致心脏或肝脏功能损害的药物(含这类抗癌化疗药物),以避免增加本品后可能发生的心肌或肝功能损害。

3.本品可能与柔红霉素和多柔比星呈交叉耐药性;与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甲氨蝶呤、顺铂等可发生协同抗癌作用。

4.给药期间,同用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或辅酶Q有可能减10轻表柔比星的心脏毒性,并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5.使用本品治疗时慎行疫苗接种。【给药说明】1.本品在保存和用药时应避光。

2.本品可经由动、静脉推注或滴注,也可浆膜腔内或膀胱内给药,但不能用作鞘内注射。口服无效。

3.药液最好在输液后由侧管中冲入,避免药物外渗或漏至皮下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和坏死。

4.用药期间应多饮水,用药后可给予甲氧氯普胺口服或肌注,以预防胃肠道反应。

5.不能与肝素溶液混合,否则可形成沉淀。也不能长期与碱性溶液接触。

6.不宜与地塞米松或琥珀酸氢化可的松同时滴注。

7.氨茶碱与本品接触可使溶液变成紫蓝色。

8.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置于同一容器中可引致沉淀。【用法与用量】静脉注射:临用前加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成2mg/ml2浓度缓慢静脉注射。每疗程按体表面积50~70mg/m,3~4周后重复(腔内化疗可于2~3周后重复)。每疗程剂量可一次给予,也可等分于1~3日内分次给药或于每疗程第1、第8日等分给药。据国外最近报道,分次给药或静脉避光点滴可明显减轻不良反应。静脉滴注:临用前加100~250ml氯化钠注射液点滴。每疗程按体表面积50~70mg/2m,3~4周后重复(腔内化疗可于2~3周后重复)。每疗程剂量可一次给予,也可等分于1~3日内分次给药或于每疗程第1、第8日等分给药。动脉注射:临用前加氯化钠注射液溶解成2mg/ml浓度缓慢动脉内注射。在进行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时,可用碘化油混合以期增强疗效。动脉内给药量每次约60~80mg,也宜联合用药,特别是同用顺铂,每1~3月1次。胸腔内注射:胸腔内每次可用50~60mg,可与顺铂同用,但胃肠道反应会明显增加,大多需于用药前静脉给予血清素受体抑制剂和地塞米松,以避免届时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膀胱内注射:膀胱内每次可用50~60mg。腹腔内注射:化疗时可每次用60~80mg,联合应用顺铂和氟尿嘧啶或丝裂霉素,特别是大容量腹腔内化疗可提高疗效。儿童用量约为成人量的1/3~1/2。

联合化疗,一般可用单药剂量的2/3。总剂量按体表面积不宜超2过700~800mg/m。联合化疗时可参阅多柔比星的联合化疗方案,以相应的较高剂量表柔比星替代多柔比星即可。以下为参考的化疗方案:

1.霍奇金病ABVD(表柔比星、博莱霉素、长春碱和达卡巴嗪)。

2.乳腺癌CAF(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和氟尿嘧啶)。

3.胃癌FAM(氟尿嘧啶,表柔比星和丝裂霉素)。

4.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表柔比星和阿糖胞苷)。

5.淋巴母细胞型急性白血病的诱导缓解AOP(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

6.卵巢癌和支气管肺癌以及头颈部癌、膀胱癌等ACP(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和顺铂)。

7.软组织肉瘤CY-VA-DIC(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和达卡巴嗪)。

8.成骨肉瘤CY-VA-DIC(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和达卡巴嗪)。

9.未分化小细胞型肺癌MACC(甲氨蝶呤、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和环己亚硝脲)。

10.肺腺癌MACC(甲氨蝶呤、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和环己亚硝脲)。【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10mg,50mg。【贮藏】密闭、室温避光下保存。

吡柔比星

【别名】THP-多柔比星、吡柔比星、吡喃阿霉素、Perarubicin、Pirarubicin、Pirarubicinum、THP、THP-ADM。【性状】本品为橙红色固体或粉末,溶于甲醇和水,微溶于氯仿、乙醇和丙酮。在pH为6的水溶液(1mg/ml)中最稳定。【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药效学 吡柔比星是1979年半合成的蒽环类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由多柔比星衍化而来。目前已研究用于治疗各种肿瘤。在化学结构上吡柔比星是在多柔比星分子的4'位置上增加了一个四氢吡喃(THP),仅此与多柔比星不同。本品可直接嵌入DNA双链间,还能抑制DNA多聚酶,从而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产生细胞毒作用。本品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能较明显地阻止细胞周期于G期。本品对白血病P338和L1210、Lewis肺癌、B16黑色2素瘤、鼠结肠腺癌38等的抗肿瘤活性与多柔比星相似或略高,但是对鼠结肠腺癌26的抗肿瘤活性低于鼠结肠腺癌38。在多种人类肿瘤体外集落形成试验中,已经观察到吡柔比星的抗肿瘤活性高于或几乎相当于多柔比星。根据体外试验资料,吡柔比星抗卵巢肿瘤的活性比多柔比星、顺铂和4-羟基环磷酰胺更强。有报道在动物体内(金黄地鼠模型中),吡柔比星与多柔比星相比,前者引起的脱发和心脏毒性更低。在一些细胞模型中(包括Friend白血病细胞),吡柔比星比多柔比星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被吸收。吡柔比星显示可以抑制L5178Y和L1210细胞DNA的合成,以及抑制DNA聚合酶的体外反应。

药动学 静注后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器官,在脾、肺、肾中分发水平较高,而心脏中水平较低,可少量进入脑脊液。分布半衰期,1.5~5分钟。分布容积,46.8L/kg。与多柔比星相比,吡柔比星的总血浆清除率和分布容积更高,提示细胞或组织能更强和更快地吸收吡喃多柔比星。代谢部位肝脏,代谢产物:(1)多柔比星,具有活性。(2)多柔比星醇,有活性。多柔比星醇仅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静2脉推注吡喃多柔比星每日20mg/m,连续给药3日,多柔比星醇的血浆峰值水平每日都增加(从第1日的2ng/ml到第3日的大约5ng/ml)。(3)吡柔比星醇,活性未知。吡喃多柔比星醇的活性目前不清楚。2每日静脉推注吡喃多柔比星20mg/m,连续给药3日,吡喃多柔比星醇的每日血浆浓度保持在3ng/ml以下。排泄,给药48小时后肾脏排出9%。其他排泄途径主要通过胆汁从粪便排泄。给药48小时后胆道排出20%。半衰期,本品的药时曲线呈三指数性衰减,其半衰期起始相为0.89分钟,中间相0.4小时,终末相14小时,而多柔比星则依次为0.068分钟,0.8小时及24.4小时。母体药物半衰期,清除半衰期为12~20小时。代谢产物半衰期,多柔比星30小时,多柔比星醇38~60小时,吡喃多柔比星醇16~25小时。【适应证】对头颈部癌、乳腺癌、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卵巢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和急性白血病有效,单药有效率为20%~30%,恶性淋巴瘤为50%。动脉给药和膀胱内给药的可提高疗效。【注意事项】1.慎用:有纵隔、心包放疗史者应减少剂量,有心脏病者。

2.其他注意事项:老年患者应减少剂量并慎用本品。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的血象、心电图、肝肾功能。曾接受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柔红霉素等,应视用量而减少本品的使用剂量。本药累积总量可参考多柔比星总累积量。【不良反应】1.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和心力衰竭,是剂量限制性毒性。

2.造血系统:骨髓抑制是主要毒性反应,白细胞下降低值出现在用药后12日,3周可恢复,血小板下降较轻。

3.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可有肝功能损害。

4.泌尿系统:可有肾功能损害,膀胱灌注可出现尿频、尿痛、血尿等。

5.其他:可有轻微脱发,静脉用药可引起静脉炎等。【药物相互作用】活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对于化疗所致免疫抑制的病人接种活疫苗可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感染,故接受化疗治疗期间禁止疫苗注射。【给药说明】1.THP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蒸馏水10ml溶解。

2.吡喃多柔比星是通过静脉推注或者在30~60分钟内由静脉输液给药。输液给药时,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水250~500ml稀释所用剂量。

3.静脉推注药物速率不应超过5mg/min。

4.由于其骨髓抑制作用,需调整吡柔比星的用药剂量。一般来说,99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低于3×10/L和75×10/L,不应进行下一个周期用药。

5.以前曾用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治疗者,应间歇3~6个月,再开始使用吡柔比星治疗。2【用法与用量】1.每次25~40mg/m,静脉冲入,3~4周重复。2

2.每次7~20mg/m,静脉冲入,每日1次,连用5日,3~4周重复。膀胱注入,每次注入15~30mg/(15~30ml)溶液,保留1~2小时,每周3次,2~3周为1个疗程。【制剂与规格】注射用粉针:10mg,20mg(内含乳糖90mg、180m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