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不哭:锦溪妈妈私房育儿秘笈(福娃养成秘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09:18:57

点击下载

作者:徐锦溪,龙梅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宝贝不哭:锦溪妈妈私房育儿秘笈(福娃养成秘笈)

宝贝不哭:锦溪妈妈私房育儿秘笈(福娃养成秘笈)试读:

走进宝宝的世界,和宝宝共同成长

一个个宝宝呱呱坠地,一个个小生命的诞生,点燃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欢笑。但新手爸妈的小小烦恼和些许不安也随之而来。妈妈们心疼又急切:“宝宝为什么又哭了?”“是不是哪儿不舒服啦?”爸爸们紧张又无措:“怎么哄不好呢?”“要不要上医院啊?”

每个孩子都有哭闹的时候,每个哭闹声都有不同的意义:饿了、困了、便便了、生病了……每个哭闹声都代表着一个音符:抱抱我、亲亲我、陪陪我、我在唱歌……

新手爸妈们,你们能准确地判断孩子哭闹的意义吗?这首孩子跟你沟通的乐章你有没有听懂呢?如果你还懵懵懂懂或一头雾水,请别着急,赶快跟随这本书,一起走进宝宝的世界,发现宝宝哭闹的原因,回应宝宝的热切期盼,满足宝宝的身心需要,解读宝宝的快乐密码,和宝宝共同成长吧!徐锦溪2014年5月

内容提要

您是不是那个看宝宝哭闹自己心如刀绞的爸妈?您是不是那个被宝宝哭闹折磨得束手无策的爸妈?拥有了这本书,幸运的您便开启了宝宝不哭的大门。本书作者从分析宝宝哭闹的原因、识别宝宝哭闹的含义、掌握宝宝哭闹的规律、处理宝宝哭闹的问题几个方面入手,给新手爸妈们提供了快速解决宝宝哭闹的有效方法。

还为宝宝哭闹而烦恼吗?一书在手,宝贝不哭。

此书得到了作为孩子父母的著名演员陈建斌、蒋勤勤夫妇,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树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之声花样年华主持人雅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爱家广播宝贝计划主持人滕兵联合倾情推荐。在此深表感谢!

对宝宝要精心呵护,学育儿需正确指导。此套福娃“秘笈”,内容专业贴近生活,制作新颖与时俱进。实现中国梦,拥有健康娃。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执行会长2014年6月1日第1章 新妈妈预备课

上帝无法分身抵达每个人身边,所以创造了母亲。01 几乎所有的新妈妈,都和你一样辛苦“生孩子容易带孩子难啊,要知道照顾孩子这么麻烦,我宁愿让他在我肚子里多待几年。”曾经每天数日子,15周、20周,热切地期待着孩子出生的奕奕妈,孩子生下1周后肺腑之言变成了:“宝宝乖乖地待在肚子里的时候,原来是最幸福的时光。我没有珍惜,如果可以,我愿意再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如果要加个期限的话,我要说一万年。”这样的感慨,虽是枉然和调侃,但却代表了绝大多数新手妈妈的心声。

宝宝出生以后,新妈妈的生活来了个反拧,怀孕期间还可以仰赖别人的照顾,但宝宝出生以后,妈妈几乎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照顾宝宝身上——就算入睡时,也要拎着耳朵听着宝宝的动静。所以,宝宝一旦啼哭,妈妈总是第一时间坐起来,或者抚慰宝宝,或者给宝宝喂奶。这个时候,困倦和贪睡从来都不会让一个母亲在宝宝需要的时候,延迟哪怕一分钟。而爸爸则可能在一旁天下本无事地打呼噜呢!

照顾宝宝已经让人疲惫不堪,如果宝宝比较乖巧,该吃吃,该睡睡,妈妈还可以稍微节省一点儿精力。但如果宝宝总是哭闹,或者出现一些小问题,新妈妈就会恐慌、措手不及,甚至因此而陷入深深的焦虑。再加上宝宝出生后,妈妈必须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的身体状况、形象的恢复、孩子的身体状况、衣物的清洗、丈夫在养育孩子方面的迟钝行为、和父母发生的分歧……诸多的问题,都可能让新妈妈为此而疲惫不堪、焦躁不安,严重的还会患上产后抑郁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马上就要降临人间了,临行前,他跟上帝说:“上帝啊,我这么无助和弱小,离开了您的照顾,到了人间可怎么办哪!”上帝说:“不用担心,我的孩子。我已经为你选好了一位天使,她会代替我全心全意地照顾你。”小孩子听了很高兴:“请问天使的名字叫什么?我怎么才能找到她呢?”上帝笑了:“你不用找她,等你一出生她就已经陪在你的身边啦。”

上帝无法分身抵达每个人身边,所以创造了母亲。所以,新妈妈照顾宝宝,就会付出比平常多千倍万倍的辛苦。又有句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说的也正是孩子对妈妈的依赖、妈妈对孩子的付出。天下的母亲,最伟大的时候,也正是在她当了新妈妈的时候。一天24小时不离不弃地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除了妈妈,没人能够做到这些。

所以,当我们在照顾宝宝而感到辛苦的时候,要感恩父母当初对我们的养育,感受到自己身为母亲的伟大。其实,天下所有的妈妈和我们一样,担负着“上帝”的责任,付出着难以量计的辛劳。当然,辛苦不能透支,疲惫不能伤身,如果因此而患上产后抑郁症,不但对我们自己是个巨大的折磨,对可爱的宝宝也会产生影响。只有开心的妈妈才能养育出开心的宝宝。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避免陷入产后焦虑的方法。新妈妈避开产后抑郁的6项良方

等待体内激素水平的自行调整。新妈妈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急剧变化,这是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因此,如果新妈妈感觉自己心情不太好,要告诉自己,这是生理现象。只要耐心地等待体内激素水平自行调整到平衡状态就可以了。

刻意为自己创造适宜的产后恢复环境。在以前,人们会忌讳在月子当中去探望产妇,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刚刚生产完,产妇的体质很差,还要照顾孩子,特别需要休息。一旦有人频繁打扰,势必会导致精力不济。因此,新妈妈应刻意为自己创造适宜的产后恢复环境,让丈夫延迟亲友的探望时间,关掉电话,尽量让居家环境安静、舒适。

吸收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分。无论如何都要请人来伺候月子,妈妈和婆婆如果实在不能来的话,就请信得过的保姆。要让她们每天为你供应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并且能在你需要时及时提供帮助。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能够得到别人的照顾,新妈妈的心情一定会大好。

珍惜每一个睡眠机会。孩子半夜会多次醒来,妈妈的睡眠规律完全被打乱,甚至严重不足。睡眠不足是导致心情糟糕的最大因素。因此,新妈妈要创造各种条件,让自己睡饱睡足。开始的时候可能不适应这种没有规律的睡眠,但也要尽量闭目养神,之后养成了习惯,你就能随时抓紧时间睡觉了。

要把不愉快的感觉及时告诉自己的丈夫。几乎所有的男人都很粗心,宝宝出生后,他们的注意力可能会完全放在宝宝身上,并且担当起和宝宝玩耍的“大孩子”角色。这个时候,你不要生他的气,不要以为他不再爱你了。只要及时向他讲述你的苦恼,他就会理解你,心疼你,为你担心,帮你分担。

正视孩子的哭闹。宝宝哭闹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新妈妈要正视这样的存在;同时,还要告诉自己,养育孩子,辛苦是必然的。02 宝宝哭闹不是妈妈的错“唉,我怀他的时候心情不好,所以宝宝总是爱哭。”“还是自然生的好,经过产道的挤压,宝宝的承受力强,适应力强,不爱哭,都怪我意志不坚定,选择了剖腹产,如果自然生的话,孩子可能就不会这么哭闹了,也许剖腹产的孩子就是爱哭。”“我太笨了,连自己的孩子都照顾不好。”很多新妈妈在安抚宝宝的过程中,发现宝宝总是哭闹,自己怎么哄都不行,于是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头上,并且会胡思乱想,强烈的挫败感让自己寝食不安。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宝宝哭闹不是你的错。”

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如果不哭,医生会在他的小屁屁上拍一巴掌。只有出生的时候大声哇哇哭的孩子才是正常的,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一个现象。其实,出生后宝宝的啼哭,和他刚刚降生时的大声啼哭一样,是很正常的现象。宝宝不会说话,只能通过哭声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和期待,妈妈只要对孩子照顾周到,并且能运用本书所讲的各种方法来应对孩子每一次的哭声,就会是一位完美无缺而自信满满的妈妈。“爸爸妈妈,我是个乖宝宝,我不是捣乱的淘气包,这个世界我太不熟悉了,很多原因让我不适应、不开心,我希望你们知道,可是因为我太小,只能用哭声跟你们传达。我很爱你们,更希望你们全身心地爱我、包容我、了解我,并且注意我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解读出我的想法和需要,领会出我对你们的依恋和想念!”看来,宝宝哭闹是有理由的,那就让我们这些当爸妈的一起分析分析吧。宝宝哭闹的原因有很多种

对环境的不适应。试想一下,我们从一个城市搬到另外一个城市居住是什么感觉?意识当中,除了新奇之外,肯定会有一定的恐慌。宝宝也是这样,他在子宫里的时候,是在暖暖的肌肉的包裹中,周围是柔滑而温热的羊水,上面搏动的胎盘像一个24小时营业的饭堂,随时为他提供持续的食物和氧气,他的身体没有触碰到任何不适的物体,他的眼睛不会受到光亮的刺激。一旦脱离了子宫,宝宝的内心一定会因为感知到这一变化而心生恐慌,这个时候,哭泣是他唯一可以表达自己不满的方式了。

无法及时满足的需求。一般来讲,饥饿是宝宝最紧要的需求,在子宫里的时候,他会自动吸收营养,所以不会有饥饿感,可是出生以后,饥饿感会让宝宝感到不舒服,因此哇哇大哭,开始的时候,这是一种本能。等到后来,他发现只要哭的时候就会有东西吃,就会使用这一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了。当然,这样的本领只有在3个月以后才会被宝宝逐渐掌握。

困倦却无法入眠。孩子晚上入睡前哭闹,被称为夜眠不安。这有点儿像我们大人的失眠,明明很困却怎么也睡不着,自然会很烦躁,有的人还会大喊大叫。孩子也是这样,可能白天活动过度,神经系统有点亢奋,或者睡眠环境令他感到不适,都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希望父母可以关注他。很多父母或孩子的外婆、奶奶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真是奇怪,不能离开他的视线,一旦离开立刻就嚎啕大哭起来。这样的孩子天生就很敏感,他害怕孤独,希望有人关注他、陪伴他。一旦发现他被单独留在床上,就会啼哭不止,大人来哄劝时,还会因委屈而无法止住哭声。

因身体不适而嚎啕大哭。比如,肚子里进了气体,想要拉屎撒尿,睡姿不舒服,感觉太冷或太热,此时宝宝一般都会通过啼哭来表达情绪。

因生病而嚎啕大哭。如果宝宝的哭喊声不同寻常,并且用尽办法都不能止住哭声,就要考虑宝宝是不是生病了。

要求不能满足就会哭闹。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对这个世界的体验越来越清晰和细腻。渐渐地,当他发现自己的要求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满足的时候,就会嚎啕大哭。孩子的思维很简单,不高兴了就哭,哭是他们心情不好的直接表达方式。

成为一种要挟的手段。孩子再大一点儿,就会发现一个很自然的规律,只要哭闹,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要求。一旦发现这个规律,孩子就会把哭闹当成一种要挟的方法。在孩子还无法直接说出自己要求的时候,需要大人一一试探,再大一点儿,他们就会直接提出要求,不满足就会哭闹得更厉害。

缺乏安全感。宝宝从子宫里出来后对外面的世界不适应,啼哭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总之,宝宝哭闹还有很多种原因,并不是妈妈的错,妈妈可以通过学习书本上有用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慢慢了解宝宝哭闹的原因,并且通过掌握的方法“对症下药”,就可以轻松应对宝宝哭闹了。

在以下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列出宝宝哭闹的原因,并且给出实用有效的方法,祝贺你成为新妈妈,也预祝你能成功地应对宝宝哭闹,和宝宝快快乐乐地相处。第2章 找回新生宝宝的第四季

远古传说:为了能够顺利通过产道,婴儿提前3个月出生。01 “早出生”的宝宝爱哭闹

大家都知道小马驹和小牛犊,在出生的第一天就可以站起来了,又跑又跳,可是最聪明的人类却在出生以后,不但不能跑、不能跳,甚至连翻个身还要等到第4个月的时候,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在远古时期,宝宝在妈妈肚子里还要多待3个月才会出生。后来之所以缩短了3个月,是因为人类渐渐变得聪明起来。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吸收了妈妈传递的智慧,使他们的大脑变得大起来,如果不提前出生,他们就会被卡在半路上。或者说,正因为他们的脑袋变得聪明了,所以,他们比以前提前3个月出生了。

既要变得聪明,又不能被卡在半路上,在人类不断进化的几百万年中,有一脉得以延续下来。而能够延续的这一脉,需要经过其后的四种适应行为。

大脑发育简单化,只包括最基本的生理反射和技能,比如吮吸、排泄、保持心脏跳动、有需要时哭泣,这是他出生后能够存活的必须条件,再不能少了。但也不必再多,其余的他会经由后天的学习慢慢掌握。

拥有柔软润滑的脑部结构。试想,往瓶口塞一块硬木头会是什么样子?但若是还没有干掉的橡皮泥,情况则不同。刚出生的宝宝,脑袋软得就像橡皮泥,他的耳朵、脸颊、鼻子都可以被压扁,甚至头盖骨也可以被拉长一点儿,这样他才能从不足十厘米的产道中顺利通过。

宝宝的智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在子宫里发生大幅度的转动,这会使母亲感到疼痛,而这种反应的持续,会使母体做好让宝宝降生的准备,比如宫缩、宫口张开,而子宫环境的改变,又会让宝宝的位置不断下滑。

身体还没完全发育好,脑袋却渐渐大了起来,只有那种还不会大到被卡在半路上,并且因其智力因素可以让他们在体内通过肢体活动告知妈妈,必须提前降生的孩子,才最终成为了人类进化中得以生存的这一脉。

以上仅仅是传说,是否为真,尚待科学论证。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宝宝有9个月的时间待在温暖舒适的子宫里。在那里,温度恒定,母体自动将营养和氧气输送到宝宝体内,他只需要安安静静地睡睡觉,或稍微活动活动就OK了。

不管远古的传说是否可信,现在我们至少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宝宝会经历一个子宫内外生活环境完全迥异的过程。当我们在自己的房间里时,我们一定是随意的,甚至是慵懒的,但当我们走出家门时,就会很警觉,社会性的表现更明显。这是因为环境发生了改变。比起我们来,宝宝离开温暖舒适的子宫,来到这个又大、又陌生的环境中,会更加不适应。

首先,宝宝感觉到了重力。尽管他自己的体重还很轻,但他还是感觉到了皮肤下面那不怎么润滑而且有点粗糙的棉布表面;他的每一种感官都受到了新鲜且陌生的外界刺激──过于刺眼的灯光,各种被强迫接受的气味,还有和母体完全不同的各种嘈杂的噪音,但有时候又是令他孤单恐惧的一片寂静;而他自己的身体内部,也有很多新鲜却并不舒适的感觉,如胀气、饥饿、口渴。

只有极少数宝宝会悄无声息地接受这种变化的发生,大多数宝宝的承受力都是一致的。这样的变化简直叫人无法忍受!于是,一旦在他们不睡觉的时候,感知到这种变化的存在,就会哇哇大哭——这种源于他们出生时因呼吸需要而发生的先天技能,成了他们唯一可以用以表达恐惧和不满的工具。

因此,离开子宫后对环境的不适应,就成了宝宝哭闹的最大原因。宝宝出生后的前3个月,正是哭闹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02 第四季——宝宝最想要的不哭理由“妈妈,现在我不能时刻真切地听到您的心跳了,不能时刻感受到您的温度了,不能时刻自由地不受干扰地享受恬静了,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不是我想要的,唯一的抗争只有哭闹。”宝宝“我哭故我在”的宣言在分娩的那一刻随着嘹亮而执着的哭声告诉了身边的每一个人。“爸爸妈妈,你们听见了吗?”

在子宫里,宝宝悠然自得地吸收着营养,生长着,他很享受子宫这座完美的宫殿,并且从没有过厌倦的表现。已经长成婴儿模样的宝宝,正美美地享受着那里的一切——柔软肌肉的包裹,热乎乎、滑嫩嫩的羊水,不需要任何支撑的无重力状态,24小时持续不断地氧气和营养供给……在这里,宝宝像尊贵的王者一样,被柔软的子宫保护着,远离不适感、饥饿感、细菌、灯光和声音的刺激、粗糙的手臂等等。

宝宝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也不认为自己贸然闯入这个世界会有什么好处,所以,一旦分娩落地,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回去。

生活中,我们总是见到这样的场景,当妈妈将宝宝放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走开后,宝宝立刻会张开手臂,以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快速度,连跑带颠儿地一口气扑入妈妈的怀里,紧紧依偎着,抓紧妈妈的衣服,生怕被丢开。

这种对分离的恐惧和对母亲怀抱的依恋状态,正是宝宝离开子宫之后的心理活动。所以,就像紧紧搂抱扑入怀中的宝宝一样,将宝宝“送回子宫”,是妈妈可以给他的最好的不哭理由。

当然,我们不可能将宝宝真的“送回子宫”。作为替代,模仿子宫,让宝宝以为他又回到了以前的生存环境中,就成了安抚宝宝最好的方法。

在石器时代,妈妈们就已经了解到,模仿子宫是安抚新生婴儿最好的办法。于是,她们开始给婴儿缝制暖和的衣服,制作弹弓形状的吊兜,以此来为孩子提供一种类似于子宫的环境,让他们有安全感。再后来,为了让婴儿有一种在母体羊水中左右摇晃的感觉而发明的摇篮,也是想要让孩子“回归”母体的一个重要发明。到了今天,出现了模仿子宫灯、模仿子宫床垫、模仿子宫睡袋、模仿子宫音乐等器具,极大地改善了婴儿的睡眠质量,减轻了爸爸妈妈的负担。

但是所有这些器具,其实都比不上妈妈温暖的怀抱。当宝宝在哭泣,而你将他轻轻地抱在自己的臂弯里时,你和他就会有同样的心灵感应,妈妈的怀抱是最接近子宫环境的载体:妈妈的心跳声,妈妈的体温,妈妈的味道,都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子宫当中,至少在他们明白“其实不是那个样子”之前,他们终于觉得自己安全了。

子宫在你的体内,原来的你可以用自己的躯体带着宝宝,你的双手可以做饭、玩电脑,你的双脚甚至可以踏上另外一座城市的月台。但现在不可以了,只要宝宝需要你的臂弯,你身体的所有部位就必须全部奉献给他,有时候,一天甚至有12个小时都不能让宝宝离开你的臂弯。

很多人会怀疑,这样会不会把宝宝宠坏呢?确实,很多父母想当然地认为,宝宝哭闹时不过是自己安慰自己,只要给宝宝吃饱喝足,解决了卫生问题,宝宝哭闹时大可不必管他。甚至还错误地以为,如果宝宝一哭就抱起来,摇晃他,喂他奶,就会把宝宝惯坏,导致宝宝总是离不开人,缺乏最基本的独立性。

爱抚宝宝真的会让你疲惫不堪,会让宝宝养成坏习惯吗?溺爱可能确实会给父母带来数不尽的麻烦,也会惯坏孩子,但在宝宝刚刚出生的3个月里,就考虑是否会惯坏宝宝还为时尚早。

在宝宝出生后的3个月之中,给宝宝温暖的怀抱,给他原本属于他的第四季,让他渐渐消除自己对外界的不适应和恐惧感,才是妈妈最应该送给宝宝的不哭的理由!03 模仿子宫的第一步——襁褓“襁褓”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就有。“襁”和“褓”分别指背负小儿用的系带和布兜。“襁褓”合起来指的就是包裹婴儿的小被子或毯子,甚至还规定了尺寸——长一尺二至二尺,宽八寸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至少从可考的春秋时候起,人们就会将出生的婴儿包裹在一个小被子里,并且用带子系牢,避免被子散开。

200多年前,法国人乔治·布丰编著的《博物学》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孩子刚出娘胎,刚一享受活动和伸展肢体的自由时,人们又重新把他束缚起来。人们用襁褓把他包着,把他放在床上这样睡着:头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两腿伸直,两臂放在身子旁边,还用各式各样的衣服和带子把他捆扎起来,连位置也不能挪动……”这说明,在国外,婴幼儿出生时,妈妈们也会使用襁褓帮助孩子入睡。

在中国北方农村,有一种专门用于婴儿的床上用品,叫做“压枕”,它是一种两头宽3寸、长约1尺的小枕头,里面装着比较沉的内芯,中间是一块长方形的布,连着两头。孩子刚出生后,妈妈会在外婆的指导下,将这种“压枕”压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盖着小被子,他的胳膊和双腿都不能乱动。这也相当于将婴儿包裹在襁褓之中。

先辈们经过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却在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民主和科学的概念不断扩展和普及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是排斥乃至反对。在18世纪的时候,欧洲人还在用襁褓包裹婴儿,但到了19世纪,出现“解放婴儿”的呼吁,使得妈妈们开始抛弃这种所谓的“束缚婴儿的方法”。

中国人可能比较保守,较之于欧洲国家,较长时间地沿用了先辈们成功的方法,但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妈妈将孩子紧紧地包裹在襁褓中了。不管孩子是安静的,还是哭闹的,我们看到的是:小孩子在松松垮垮的被窝里,毫无依赖感地扭来扭去。

用“襁褓”束缚宝宝是对的吗?很多妈妈因为有以下担心,使得她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种最古老、最文明、最实用的方法。

灿灿妈对襁褓育儿表示坚决反对,无独有偶,很多年轻的、有知识的妈妈们都是灿灿妈一个战壕里的战士,并且亮出了充分而鲜明的理由。有些人对襁褓的偏见

反对理由一:“宝宝的胳膊被束缚在身体两侧,肯定会很不舒服。”妈妈们想象自己躺在床上,胳膊却被限制在身体两侧,的确会很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但我们别忘了,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再大一点儿的孩子,他们最甜蜜的睡姿是两个胳膊呈“U”型,而大人却很少这样。刚刚出生的婴儿,他自己不能克服却需要妈妈帮他克服的困难,就是两条胳膊不要无法自控的乱动,而是被紧紧地束缚在身体两侧。

反对理由二:“襁褓会让孩子觉得受限制,导致心情不愉快。”孩子在子宫中是被限制的,大多数时候,他只能以同一种姿势,在同样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安静地待着,一旦离开这个环境,他首先感觉到的就是不安全,他的智力还不足以能认识到自己可以适应新环境。因此,刚出生1~3个月的孩子,必须有一个从束缚到开放的缓冲过程,这时候,妈妈的拥抱和襁褓会帮助孩子愉快地渡过这一缓冲期,不会因为受限制而心情糟糕。

反对理由三:“将宝宝裹紧,他就不能吮吸到自己的手指了。”宝宝吮吸手指,确实对安慰他自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那是3个月之后,而不是刚出生到3个月之间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宝宝还没有能力将自己的手指准确地送到嘴中。但想要送到嘴中的渴望却是有的,在不能送到和想要的矛盾冲突中,孩子会很不高兴,有时候会因为手指乱动却不能达到目的而变得狂躁不安。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将孩子的胳膊束缚到襁褓中,然后将橡皮奶嘴放到孩子的嘴里。

襁褓不但不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襁褓是他们最渴望的怀抱和最有效的安慰。

襁褓能给孩子带去甜蜜的抚摸。孩子在子宫里,他的皮肤时时刻刻都被羊水包围,就好像有温柔的双手在抚摸他的每一寸肌肤一样。孩子出生以后,最依赖的就是妈妈的怀抱,只有在妈妈的怀抱中,孩子才有那种还没有离开子宫的安全感。而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如果不能被人拥抱和爱抚,就会觉得孤独和没有希望。有研究证明,如果孩子出生以后,给他吃喝,料理他的卫生状况,却从不拥抱他,他是不会长大的。因此,作为子宫羊水的替代品,妈妈的拥抱可以带给孩子安全和爱。但妈妈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抱着孩子,这样的话,襁褓就成了妈妈怀抱的最好替代品。在襁褓中,孩子被棉布充分地包裹,他就会以为自己还在妈妈的怀抱中,享受着母亲般的爱抚。

襁褓让宝宝可以控制自己。我们成年人也有失控的时候,比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妻子往往会歇斯底里,摔东西,大声哭闹。这个时候,丈夫要终止妻子这样疯狂的举动,最好的办法是紧紧抱住她,无论怎样都紧紧抱住她。很快妻子就会安静下来,矛盾也会慢慢化解。这样的表现其实还是源于我们幼儿时期的本能反应。宝宝在子宫里时,他的胳膊和腿都被束缚着,不能乱动;出了子宫之后,这种束缚消失了,他就会不由自主地乱抓乱挠,这种身体的无法控制会让他们心烦意乱,最终哭闹不止。只有用襁褓再次束缚住,才能让他安静下来。我们成年人的经验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越折腾,心情越不好。安静下来以后,反而会平静很多。这是一样的道理。

一般来说,刚出生的婴儿就可以用襁褓了,拥挤和温暖的感觉会让他们觉得像是仍然舒服地待在子宫中一样。但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需要用襁褓,以下是使用襁褓的注意事项:

安静的宝宝具有较强的安全感,他们可能不需要襁褓;而越是哭闹的孩子越需要襁褓来束缚和安抚他们。

裹紧的襁褓会让宝宝睡得更香,时间更长。妈妈要留意喂奶的时间,或者在宝宝睡觉的时候,用手指轻轻碰宝宝的嘴唇,肚子饿的宝宝会本能地张开嘴巴。

宝宝不可能一天到晚都被裹着,但仅仅裹几个小时还达不到给孩子安全感的目的。一般来说,一天包裹12~20个小时是适当的。要知道,新生宝宝除了吃奶、大小便、洗澡之外,其余时候都需要睡眠。

襁褓裹得很松的话,就失去了襁褓的意义;但裹得太紧的话,妈妈又会担心宝宝的安全。准确的尺度是,裹好襁褓后,如果可以容易地将手伸进襁褓和宝宝的胸口之间,说明襁褓的松紧程度是合适的。

如果房间的温度在18℃~21℃,就给孩子穿上一两件棉质的小衣服,裹上毛毯就够了。如果气温超过21℃,就应该再减少一点儿衣物;或者用手摸摸宝宝的耳朵和手指,耳朵或手指发红、发烫、出汗,就表示宝宝热了。

一般来说,宝宝过了3个月就不需要襁褓了,不过如果裹起来他会比较安静并且看上去喜欢这样的话,那么再延长到6个月也是可以的。

襁褓就像妈妈的怀抱,为孩子裹一个温暖、舒适、安全的襁褓,是孩子出生后妈妈给他的最温暖的呵护。04 模仿子宫的第二步——侧卧、俯卧“爸爸妈妈,我的后脑勺和小脖子磨得不舒服,我的后背出汗啦,我想侧着睡,可是我不能自己翻身,你们快来帮帮我啊!”“麻麻粑粑”们,宝宝的哇哇大哭你们听懂了吗?

想想我们这些成年人睡觉的时候,是不是一定会选择一个令自己最舒适的姿势呢?可以是仰卧,可以是侧卧,心血来潮的时候俯卧也没问题。(尽管俯卧对健康有不良影响,但有很多人只有在俯卧的时候,才能让心情放松,安然入眠。)一些睡眠不太好的人,经常在床上翻来覆去,不管是哪一种睡姿,都不能令他们的身体放松,这是导致他们失眠的最大原因之一。只因为成年人不会像孩子那样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在失眠的时候嚎啕大哭。

显然,当孩子哇哇大哭的时候,有可能就是他的睡姿令他不满意了。他不适应或者不满意目前自己睡觉的姿势,但自己还不会翻身,没有能力去选择。这个时候,宝宝最需要妈妈的帮助了。

那么,宝宝喜欢什么样的姿势呢?我们还是从他之前习惯的姿势说起。宝宝在子宫中的时候,他从来都没有朝上平躺过,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侧躺着:头朝下,背脊弯曲,膝盖顶着自己的小腹。或许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或许宝宝本来就喜欢这种姿势,所以,直到他出生以前,他从来就不曾改变过这样的姿势,而是舒舒服服地在那里睡着大觉。

宝宝出生以后,平躺的姿势会让他不适应,并且会有不安全感。妈妈应当帮助宝宝延续他以前的习惯,模拟宝宝在子宫中的姿势,让他侧卧或俯卧。

研究发现,侧卧或俯卧是安慰宝宝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护理早产儿的护士们,常常让宝宝弯着身子侧躺,以保证他们在这个阶段本该有的舒服姿势和安全感觉。“让宝宝侧卧或俯卧,他就不再哭了吗?”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了。就像我们大人喜欢不同的睡姿,并且就算是侧卧时,每个人的姿势也不尽相同一样,宝宝也需要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侧卧或俯卧姿势。比如,有的宝宝喜欢半侧卧、半躺卧的姿势,有的宝宝喜欢侧躺,有的宝宝侧卧时喜欢将两腿向上蜷缩到自己的小腹前,等等。

另外,当宝宝哭闹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仅让宝宝自己侧卧或俯卧,他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他还需要更多的抚慰。这个时候,妈妈最好把宝宝抱起来,试着尝试以下几种拥抱宝宝的方法,总有一种方法会让你的宝宝多云转晴,快乐起来的。

小脸朝外侧卧抱法。这种抱法最关键的部分是妈妈需要盘腿坐着,这样,双腿及双腿之间的空隙就成了宝宝最温暖的摇篮。但现在绝大多数妈妈是不会盘腿的,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将这种侧卧抱法做一下调整。当宝宝哭闹的时候,将宝宝抱起(千万记住,在孩子1岁之前,每次抱宝宝的时候,都要先托着宝宝的脑袋,不要让他用脖子支撑自己的大脑袋),轻轻地将宝宝放到自己蜷着的一条大腿上,让孩子的小脸朝外,头枕着你的膝盖,弯曲他的两腿,让他的脚丫子可以顶住你的另一条大腿内侧,让他的背部和屁股可以仅仅贴在你的小腹部。妈妈的一只手要扶着宝宝的肩膀,免得他滚落到大腿下面,另一只手轻轻地抚摸宝宝的腹部,这会让宝宝很快停止哭闹,安静下来。

小脸朝斜下俯卧抱法。将哭闹的宝宝抱起来,让他脑袋的侧面正好落在你的手掌中,小脸朝向你身体的外侧,斜向下方,宝宝的身体可以裹在襁褓中,也可以骑到你的胳膊上。采用这种姿势的时候,妈妈抱孩子的那只胳膊要稍稍向外,在胳膊和胸部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让孩子的一侧身体可以紧靠在胸部,不会从缝隙中漏下去,也不会从胳膊的另一侧掉下去。妈妈的另一只胳膊和手要从宝宝的身体外侧护着宝宝,以免宝宝掉下去。

小脸竖着侧卧抱法。宝宝哭闹不止时,这算是最有效的一招了。将宝宝裹紧,一只手轻轻地托着他的头,另一只手托着他的臀部,将孩子竖着倚靠在你的肩膀上。这时候,让他的头耷靠在你的肩头,让他的重力转移到你托臀部的那一只手和肩膀上,此时妈妈的肩膀应该向后倾斜,同时手要轻轻地护着他的脑袋,免得他从一侧歪过去而伤及脖子。用这样的姿势抱着宝宝,再稍微摇晃摇晃,宝宝立刻就会心花怒放。但是要提醒一句,这种方法应该在最后使用,因为宝宝一旦喜欢并习惯了这种方法,就会每次都要这样抱,妈妈就会比较累。

让宝宝侧卧或俯卧只是安抚哭闹宝宝的方法,这个时候,妈妈一定是在宝宝身边,并且是担负着安抚宝宝的责任的,一旦妈妈要离开宝宝,就不能让宝宝采用这样的姿势了,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种让宝宝侧卧或俯卧的事项,免得给宝宝带来伤害。让宝宝侧卧或俯卧必须注意的事项

无论如何,都不要让宝宝在侧卧尤其是俯卧的时候入睡,这可能会让宝宝因为窒息而猝死!

不管宝宝是侧卧还是俯卧,要注意保护他的头,尤其不要让他的头向后耷靠,那会给宝宝的脖子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最好在床上采用这样的拥抱方法,因为一旦失手,宝宝只会掉到离自己半尺高的地方!

当宝宝不再哭闹时,要延长一段侧卧或俯卧的时间,然后再让宝宝轻轻地回到仰卧的睡姿上,毕竟这是最安全的姿势了!如果是抱起来的,也要如此!不能立刻放下,也不能一直都采用这样的姿势!05 模仿子宫的第三步——“嘘……”“我婆婆看电视的时候总是把声音放得很大,你说亮亮正在睡觉呢,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啊,还有就是她和公公逗孩子的时候凑得特别近,先不说唾沫星子不卫生的事了,那么大声说话对孩子的听力发育也不好是吧?宝宝一眠长一寸,就得有个安静的环境才能睡得好长得快,您说是不是啊?”您也同意亮亮妈的意见,认为宝宝睡觉要绝对安静吗?什么样的环境和言语刺激,以及多大音量对孩子的听力和发育有益呢?您知道宝宝听到一声“嘘……”会有什么感觉吗?

全世界的人,对自己爸爸妈妈的称呼都有“ba”“ma”这个音。这不是因为全世界的人都在孩子刚出生以后,就教孩子“叫爸爸、叫妈妈”,而是因为孩子刚刚有想要说话的趋势时,他第一次可以发出来的可以被爸爸妈妈认为是话语的词,就是“ba”“ma”。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一早就称呼自己的孩子为“宝宝”“baby”,他们希望孩子刚刚会说话时,第一个能够称呼的人就是自己——“ba”“ma”。

全世界的语言还有一个可以共通的音节——“嘘”。除了“ba”“ma”这两个音节外,全世界的“嘘”发音一致,意思相同。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嘘”就是“别出声,请安静下来”的意思。同样的,这不是成年人在世界语言中的规定,而是在人类发源初始,因婴儿听到“嘘”就会安静下来,才使得人们将“嘘”保留并一直沿用下来。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我们听到“嘘”,很自然地就会噤声不语,却忽略了“嘘”原本是刚出生的婴儿最需要的美妙安抚乐律。

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喜欢听“嘘”声,并且在听到“嘘”声后会停止哭闹呢?这还得从他在子宫中的生活讲起。

孕妈妈怀孕6个月之前,宝宝是没有听力的。很多人在听到汽车喇叭声或爆米花的声音时,以为会吓着宝宝,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只要不是长久地活动在噪音污染的环境中,比如正在装修的房间里、机器轰隆的车间里等,6个月之前,偶然的噪音是不会影响宝宝健康的。

怀孕6个月之后,宝宝已经有了听力,但他的听力和我们成年人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宝宝的耳道里充满了液体,并且耳道吸收的声音常常被胎儿皮脂挡住,而且他的耳膜发育还不完善。因此在这个时候,就算是比较大的声音,在他听起来也是很微弱的。就像我们成年人潜水一样,你在水里还能听到外面响亮的鞭炮声吗?

宝宝的听力很微弱,但是子宫里却从来不是安静的。就像我们将耳朵贴到丈夫的胸口一样,你能听到他的心跳声很大,有时候甚至震得你的耳膜发颤。同样,宝宝在妈妈的肚子里时,无形中就像我们把耳机塞到了耳道里一样,即使在肚子外头的人听起来并不大声的声音,也会以相对比较高的分贝传递到宝宝的耳朵里。

所以,宝宝并不是生活在万籁俱静的环境中的。虽然他的听力发育不成熟,并且还潜在羊水中,听不到外界多少声音,但他离你的子宫太近了,不,他就生活在子宫中,所以你身体中包括子宫里的任何声音,对他来说都算是相当大的。曾有研究者将很小的麦克风植入一位孕妇的子宫内,结果发现子宫里的声音足足有80~90分贝——超过了家用吸尘器的声音!如果不是出于无奈,我们一定不喜欢吸尘器的声音,好在宝宝不完善的听力,只让他听到了远低于这个分贝的声音,但绝对不是安静的,好在宝宝习惯了。怀孕6个月后,宝宝可以听到声音了,从宝宝可以听到声音的那一秒钟起,他无时无刻都生活在这种声音的环绕中,他以为这才是正常的。宝宝出生以后,周围的寂静会让宝宝觉得不安——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世界死一般的安静,太可怕了!于是,宝宝开始哭闹不止了!

宝宝以为有声音环绕在他耳朵边才是正常的,爸爸妈妈的轻声轻语,电视机、人们的说话声都因宝宝而被放低,其结果是宝宝听不到任何声音——毕竟他的听力要到几个月后才能和成年人接近,太过安静的环境,终于让宝宝狂躁不安起来!

所以,让宝宝停止哭闹,安静下来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跟他说“嘘”。

宝宝的听力不太好,说“嘘”的时候,最好将嘴巴凑到距离宝宝耳朵5~10厘米的地方,然后嘟起嘴唇,不断地发出“嘘……嘘”的声音,开始时可以温柔一点儿,观察一下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不理会,说明他根本就没听到你的“嘘”声,试着再大声一点儿,再大一点儿,最好超过他的哭闹声,不然他就更听不到你的“嘘”声了!

你看,宝宝听到了你的“嘘”声,他忽然停止了哭闹,开始享受这种美妙的乐律了。不要立刻就停止,要继续发出连续的“嘘”声,时间再长一点儿,直到你觉得自己疲累了为止。当然,你不会一直都需要发出这种单调乏味的“嘘”声,当宝宝一天天长大,当他发现妈妈的“嘘”声还在时,当他慢慢习惯了周边安静的环境时,当他的听力已经接近成年人,认识到这个世界不是万籁俱静时,他就不会那么长时间地依赖你的“嘘”声了。

现在市面上还会销售一些模仿妈妈子宫内声音的婴儿安抚灯、床铃等,如果宝宝喜欢你的“嘘”声,而你又实在不能一天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发“嘘”声来陪伴他时,这些替代物品同样也能起到安抚宝宝的作用。只不过,要注意这些物品的安全性。06 模仿子宫的第四步——摇晃“我家佳佳不能放床上,得一直晃着才能睡着,一放床上马上就醒,想歇会儿都不行,接着她就没完没了地哭,这不今天不得不又买了个摇篮,解放解放我这老胳膊老腿。全是她妈妈惯的,老是抱着睡、晃着睡,大人累,孩子睡得也不舒服啊!”佳佳的外婆心疼地数落着女儿。宝宝不晃不睡是惯出来的吗?是不是随便晃一晃,孩子都会感到舒服呢?

我们的身体具备多种感觉,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还有一个常常是我们忽略了但其实一直都有,并且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感觉,就是空间运动感。比如,小孩子喜欢荡秋千、老人喜欢坐摇椅、年轻人喜欢开车兜风,都是因为这种空间运动感让我们很舒适;反之,在颠簸的车里被晃来晃去、在过山车里急速飞驰,这种空间运动感则让我们感到不舒服。舒适的空间运动感,就像闻到了食物的香味;不舒适的空间运动感,就像闻到了刺鼻的臭味,这是同样的道理。所不同的是,嗅觉靠的是鼻子里的嗅觉神经,而空间运动感靠的是我们的整个身体。

其实,空间运动感的发育早于其他感觉,是在婴儿时期就已经被培养起来的。因为婴儿是从受精卵开始就在妈妈肚子里的,妈妈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活动的,子宫里也不是风平浪静的,母亲的心脏及其他器官的震动使胎儿从有感觉开始就一直处在各种轰鸣和震颤之中。从受精卵到胚胎,再到婴儿,他已经习惯并适应了这种摇晃和震动。

所以宝宝会喜欢被摇晃,实际上还是对子宫生活的依赖和依恋。在人类已经拥有的养育经验中,我们看到很多妈妈会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一边将宝宝抱在怀里,一边在地上走来走去,还将宝宝上下颠来颠去,或左右摇来晃去,嘴里还会发出“嗯……嗯……嗯”的声音。我们还看到,外婆会把宝宝放到摇篮里,一边哼唱着没有具体词汇的童谣,一边轻轻晃动摇篮,哭闹的宝宝在摇动中渐渐安静下来。我们还看到年轻的爸爸为了让自己的宝宝开心起来,专门抱着孩子出门,在小区的儿童秋千上荡来荡去……

所有这些都说明,宝宝是喜欢被晃来晃去的,并且晃来晃去的感觉会让宝宝停止哭闹,快乐起来。但摇晃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不但不能让哭闹的宝宝安静下来,还可能会给宝宝造成致命的伤害。具体来说,适合宝宝的摇晃方法有以下几种:

对于1~3个月大的婴儿,无论宝宝是不是哭闹,哭闹得是不是厉害,妈妈在抱起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动作缓慢,“轻拿轻放”。尤其是在摇晃宝宝的时候,幅度一定要小,力度要小,不能让宝宝有“瞬间飞驰”的恐怖感。

在摇晃宝宝的时候,宝宝的头部应该在一个比较稳定的位置上,但又不是固定的,是可以自己轻微左右晃动的,这样,当妈妈在摇晃他的时候,宝宝可以自己调整一下被摇晃的幅度和力度,当然,调整也是轻微的,如果像我们在急刹车里那样调整自己的话,宝宝是绝对受不了的。

摇晃宝宝的动作、幅度和力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宝宝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宝宝哭闹得厉害,摇晃的动作就相对大一点点,幅度和力度也会相应大一点点,但宝宝头部来回或上下活动的幅度必须控制在半寸之内。如果宝宝已经安静下来,就要立刻减小动作的幅度和力度。

无论什么时候摇晃宝宝,宝宝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摇晃的时候,宝宝的头部和身体都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绝对不能出现头部朝一个方向去了,而身体却还在另一个方向。保持这样的姿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妈妈在摇晃宝宝的时候,宝宝的身体和头部都应该聋靠在妈妈弯曲的腿部或圈起的手臂当中。

无论是摇篮还是吊床,或者是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婴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